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

2024-07-14

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国内现有的矿产资源储备及开采量不足以应对当前国家建设及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且综合考虑国家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扩大海外投资,以此弥补我国自给能力不足已成为必然。国家企业及私人企业纷纷拓展海外市场,进行矿产资源投资。需以矿业资源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双边关系为指标构建投资环境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估。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投资环境分析领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以亚太国家为列对各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潜力进行计算分析,为我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产资源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多层次分析;模糊多级综合评价;矿产投资环境

本文尝试运用模糊多级总额和评判模型分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乌克兰、蒙古、伊朗、菲律宾等亚太各国矿产投资环境的投资潜力,以期为我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产资源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一、 各国投资环境指标确定

模糊评判模型是基于各国矿产投资环境进行的投资潜力及前景分析,环境评估指标选择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因此,首先必须确定一国矿产投资环境的有效衡量指标。侯运炳等从地质储量风险、市场风险、投资环境风险及政治与法律风险作为一级衡量指标。李富兵等从资源因素、政治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及基础设施维度对各国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可见,矿产质量、数量及开发技术难以、相关政策法规、基础涉及及经济等因素是衡量一国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且政治稳定性、政策持续性及与我国国家关系等也是影响投资的重要指标。综合前人对矿产投资环境研究及专家意见,本研究确定矿产资源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基础涉及及双边关系作为一级衡量指标,并根据现实性将一级指标分别细化为二级指标以便衡量和评价。

首先,矿产资源环境是指各国矿产储备数量、质量以技术上可获得或可开发的可行性,用来确定可供勘查开发的矿产资源,以保障国内短缺资源的安全供应。根据投资评估需要细分为资源潜力、勘探程度、开发程度及地质资料获得程度,用来解释投资对象的前景。其次,政治法律环境是指该国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备性及投资矿业的保护政策。因为矿产投资是一项较为长期且投资额巨大的项目,与国家战略、政治稳定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从政治和法律及对投资的保护政策层面对投资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再次,经济环境是指与经济发展、市场等相关要素的情况,具体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外国投资状况及融资环境。矿产能源行业必然受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也对矿产生产具有一定影响,外国投资是不足还是饱和以及融资环境的优劣均能为投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再次,基础设施是指与矿产勘探、开发及运输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设施、通讯状况和电力水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开采及运输。最后,双边关系是指投资国与被投资国在政治及贸易领域的关系如何,跨国投资与国内投资最大的不同及风险在于牵扯到两个不同国家的不同政策及环境,两国间政治与贸易关系是跨国投资的基本大环境,不容忽视。

二、 模糊评判模型分析步骤

1.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在确定投资环境分析指标后,针对各国投资环境客观条件对投资的影响,专家根据萨蒂1-9级标度对矿产投资各维度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即对评比指标进行两辆比较判断给出判断矩阵。萨蒂1-9级标度法是用1-9个数字分别表示两个指标相比的重要程度:“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2”表示前者比后者稍显重要;“3”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5”表示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 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示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 “4”“6”“8”则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需特别指出,本方法中两比较指标前后顺序的对调比较结果为原顺序比较结果的倒数,则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因素j与因素i重要性之比为aji=。本研究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即运用专家咨询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1)建立层次模型及构造矩阵。根据上文,本研究确定矿产资源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双边关系作为衡量投资环境的一级指标,并分别对应可衡量和具体化的二级指标。本研究根据衡量指标来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再根据一级指标确定结果来进一步判定各个一级指标维度下二级指标的权重,以此作为可量化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

在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之前,首先要采取对各个指标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的办法来比较n个因子X={x1,…,xn}对某因素Z的影响大小,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A=(aij)n×n表示,称A为Z-X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简称判断矩阵)。显而易见,若xi与xj对Z的影响之比为aij,则xj与xi对Z的影响之比应为aji=。

(2)确定一级指标权重及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构造完成后,若确定一级衡量指标及二级衡量指标的权重,还需要根据判断矩阵先计算出一些关键的指标。第一,每一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单层次权重(特征向量),用来计算总权重及一级权重的基础;第二,根据不同量量对比评价而确定的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是计算致性指标CI 和一致性比例CR的变量;第三,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是用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判断矩阵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和积法”求矩阵的单层次的权重。例如:我们用“和积法”求第一层指标的CI,以第一层指标计算过程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一致性指标C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1.12(n=5),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通过以上检验可知第一层指标通过一致性检验,其结果可以接受。

(3)各级投资环境指标权重。依照上面原理及计算步骤依次计算出各维度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权重,其结果见表2。表中各指标权重是将专家量量对比评分的结果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式进转换,量化为一个完整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计量单位。从结果可看,首先,矿产资源环境所占比例最高,这符合以投资对象为重和为主的原则,符合一般常理。其次,政治法律环境指标权重位居第二,因为一国矿产投资行为和矿产开采行为与国家政局是否稳定,针对矿产行业投资的政策制度是否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在二级指标中政局稳定性占据一半以上分之,这是因为政局不稳会带来投资的不可预测性、朝令夕改政策也必然阻碍投资判断,是矿产投资的大忌。如2009 年 2 月 12 日,中铝公司共投入 195 亿美元与力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该投资项目需要获得力拓集团股东和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监管机构的批准方可完成。约4个月后,经过一系列的延迟审批,力拓集团董事会撤销该战略合作,至此中铝公司投资力拓失败。对于投资失败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因为澳政府延迟审批,间接导致了交易的失败。可见,国家对投资的政策及态度对投资能否顺利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再次,与政治法律环境指标具有相同作用的双边关系指标权重位居第三,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及经贸关系是打破贸易壁垒,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基础,同时也保障了投资回报的预期性。基础设施指标权重最低,是因为基础设施主要涉及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方面,而在当下经济水平下,各国基础设施能够保障矿产开采和运输的一般条件,对投资的影响不大。

2. 模糊评判的理论基础。

(1)建立模糊集。

①定义主因素层指标集为X={X1,…,Xn};相应的权重集为A={a1,…,an}。其中ak表示Xk在X中的比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即运用专家咨询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②定义子因素层指标集为Xk={UK1,UK2,…,Ukn};相应的权重集为Ak={aK1,aK2,…,akn}。其中aK1表示Xk1在Xk中的比重,

③定义评价集为W={W1,W2,…,Wn};其中Wk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价语。

(2)评价矩阵的确定

Xk到Wk的模糊评价矩阵是

Rk=r11 r12 … r1nr21 r22 … r2n…………rm1 rm2 … rmn

其中rij表示二级因素层指标Uki对第j级评语Wj的隶属度,通过一下方法确定:对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于指标Uki有Wk1个W1级评语,Wi2个W2级评语等,则对于所有的i=1,2,…,m有:rij=Wij/Wij(j=1,2,…,n)。先对各二级指标因素层指标Uki的评价矩阵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一级指标因素层指标Xk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向量SK:SK=AK×RK。记:R=[S1,S2,∧S3]T,再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即得到目标指标X对于评语,W的隶属向量S:S=A×R=[p1,p2,∧pn]T,当pj≠1时,进行归一处理,即令qi=pj/pj得到:S=[p1,q2,∧qn]。

(3)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采用最大隶属原则,根据模糊评价式S=[p1,q2,∧qn]的隶属向量,p1,q2,…,qn分别表示X对于评价语集W的隶属度,对于每级评语设定一个权值 fi,即应满足fi=1,用以反映该级的要性程度,据此求出S中各分量qi的加权平均值,即最终的价结果。

(4)以俄罗斯矿业投资环境为例。根据二级指标,综合不同位专家对亚太各国相应的投资环境的评分,每一项指标设为好、良好、一般和差四个等级,满分为一分。以下以俄罗斯为例对投资环境进行计算和评价。

根据上文介绍的模糊评价原理及公式进行计算,则得出A1=(0.261 0.289 0.236 0.214),R1=0.6 0.4 0 00.5 0.5 0 00.4 0.5 0.1 00.4 0.5 0.1 0,S1=A1×R1=(0.481 0.474 0.045 0.000)。同理可得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双边关系分别为:S2=(0.490 0.479 0.031 0.000),S3=(0.340 0.441 0.219 0.000),S4=(0.481 0.445 0.074 0.000),S5=(0.500 0.400 0.100 0.000),A=(0.353 0.237 0.111 0.098 0.202)。

则投资环境评价结果S=A×R=(0.471 0.454 0.075 0.000)。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本研究将评价结果为“好”和“良好”的比重和认为是适宜投资的,则俄罗斯投资环境分析中,两者总和比重占92.52%,所以俄罗斯的矿业投资环境属于良好的范畴。

三、 结论及讨论

根据以上原理及计算方法,本文对亚太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分析结果见表3。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本文认为亚太地区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乌克兰、蒙古、越南和老挝。可见,我国周边各国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风险指数也不尽相同。各投资方可以根据具体投资能力、预期效益及抗风险能力等综合要素来选择确定投资国家,投资环境良好指数越高则越利于投资。

需特别指出,本研究所建立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只是抽取了有关投资的主要、重要的指标,并不能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且随着各国矿产技术发展及政治、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的整体变迁,该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因时因地制宜。此外,采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并非是十全十美,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的有效性也依赖于专家对各国矿产资源环境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实事求是地因时因地采用有效的评估方法。在对具体投资潜力进行评估之前,必须将获得翔实的客观材料,并尽可能保障专家评分的客观和正确,以降低误差风险。

参考文献:

1.年我国煤炭消耗量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年2月23日,http://www.chinairn.com/news /20120223/458919.html2012.

2.宋瑞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1997,(8).

3.侯运炳,杨娟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铁矿石海外投资风险分析.中国矿业,2010,(2).

4.李富兵,苏永强等.我国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中国矿业,2010,(10).

作者简介:周扬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22。

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时期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急需强化深度和广度,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旧为单一的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首先评述了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主要观点,然后又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尝试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的新结构,明确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职责。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 审计主体 审计职责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审计变得日益重要。国家审计署在今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了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进行全方位覆盖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者,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贯穿于资源环境审计活动中,是第一要素,对资源环境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观点综述

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审计范畴内的一个分支,其主体形式同普通审计一样包三个类别: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关于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主要的争议在于哪一个审计主体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国家审计为主。刘箐婉(2009)认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对象多为政府开展或管理的重大资源环境项目,所涉及的资金也多数由国家财政拨付,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与行业跨度大,涉及面广,必须依托于国家审计的强大权威性。这种观点在目前是一种主流观点,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资源环境审计均采取国家审计为主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观点二: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社会审计为主。王凤等(2006)认为以社会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他认为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委托政府进行管理,若以政府再对其进行审计,效果和效率难以保证。政府应该对于资源环境审计进行回避,将其交与社会审计,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效率与效果。观点三: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内部审计为主。岳世忠(2009)认为单位内部的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作为资源环境管理活动的中心,通过培养单位自身的环保意识,将资源环境审计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实施。这种观点下存在着一个客观问题,单位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单位开展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的成本相矛盾,单位内部依靠环保意识和政策法规的要求能否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应该局限于关注哪类审计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三种审计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要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多元化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新结构。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已经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二、国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状况分析

发达国家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时间较早,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类型一:国家审计和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作为主体。这一类型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靠美国审计总署和环境保护总局。美国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司,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同时美国环境保护总局作为国家级权力机构,有权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资源环境审计,而且该部门每年还提供资源环境审计报告。类型二: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作为主体。该类型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机构和经济审计协会。德国联邦审计院和地方审计院分别对各自本级预算安排的资源环境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状况。经济审计协会作为社会中介机构,从微观层面对企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等指标进行审计。德国的两大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在微观与宏观上相互配合,弥补各自不足之处。类型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共为主体。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为日本。日本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时间和欧美国家相比较晚,但其发展相当迅速。日本环境审计由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且均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对财政预算内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审计。同时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依据日本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订了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准则。且由于日本政府严格规范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境报告书的要求,日本社会审计机构大力开展企业环境审计,提供第三方资源环境鉴证报告。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为了不违反资源环境政策,积极在企业内部依靠内部审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以上几种典型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类型中,日本的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类型最值得我国借鉴。它从国家宏观到企业微观深入,从外部监督到内部监督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为单一的国家审计。我国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上,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状况还未能有效实施审计。企业由于仅需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在资源环境内部审计方面也没有做到自查。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应该由单一国家审计主体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多元一体的结构转变。在这种主体结构下,各个审计主体通力协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对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监督审查。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职责如下:

1.国家审计机构的职责。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应该包括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国际环境援助资金与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资源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等。某些涉及到行政执法或者行政管理的部门,只有国家审计机构的高度权威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审计。同时,国家审计机构还应该尽快制订各级国家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并且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对其丰富完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根据准则实施,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国家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要淡化以为实施者的角色,更多扮演起管理者的角色。

2.社会审计机构的职责。社会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在于企业,而其中中小企业更是重点。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审计监督,显然社会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社会审计作为第三方,更多的是提供一种鉴证服务,更具独立性。社会审计对企业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重点在于企业资源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合规性。同时社会审计常规的咨询业务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也应该开展,可以对企业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绩效水平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面对日益深入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胜任能力会越来越强。

3.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企业内部资源环境审计提供的不是鉴证服务,而是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一種自我监督和评价。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应该努力发挥事中监督与评价的功能,在企业运行时对其资源环境会计核算情况、资源环保合规性、绩效性进行审计。内部资源环境审计要从根源上减少或防范企业资源环境风险,并根据审计信息提出建议,起到控制作用。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是长期的、持续性的。

参考文献 :

[1]刘菁婉.关于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128-130.

[2]王凤,屈咏梅.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再认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2):27-30.

[3]岳世忠. 新时期强化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J].会计实务,2009(35):36-37.

作者简介:白恩泽(1993.12—)男,汉族,山西省山阴县,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首都人口疏解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社会焦点与理论热点,是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关键课题。人口主要依附于区域和产业而存在,产业是人口区域间转移的重要约束条件,产业疏解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可以用投入产出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行业投入影响就业的内生性、衍生性和共生性特征,其对就业的影响体现为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和行业间就业影响系数(包括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和行业互动系数)。首都产业疏解涉及19个行业,根据2015—2018年资料测算结果,第一产业的疏解对劳动力疏解的拉动效应不明显,第二产业中民生基础性行业和大部分第三产业的疏解对本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显著;民生基础性行业及信息服务行业的行业间溢出效应显著,行业疏解对其他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带动能力强,而且民生基础性行业之间往往存在共生关系,行业间就业反馈效应明显。鉴于此,对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均较低的行业,可以采取减少本地投资或异地投资的方式,通过“直接转移”实现“以业控人”;对行业感应力系数高、行业影响力系数低的行业,通过限制上游投资规模、产品或服务外包等手段实现“业转人转”;对行业内就业影响力系数、行业影响力系数均较高的行业,疏解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便民性质,采取产业提质升级为主、产业转移为辅的政策,将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环节留在北京市,其他环节可以异地外包;而对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批发和零售业、部分教育服务功能、部分医疗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重点行业的疏解,应根据各行业的特征确定各自的疏解政策。

关键词:产业疏解;就业效应;投入产出;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引言

自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如何有序疏解首都人口已成为社会焦点与理论热点,成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人口疏解并非单纯的人口数量变化,其核心是人口结构的优化问题。人口主要依附于区域和产业而存在,产业是人口区域间转移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是衡量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疏解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首都以“禁、关、控、转、调”产业政策为抓手,以“产业链”带动“人口链”推动首都人口疏解[ 1 ]。由于产业链的复杂性,首都分类、分阶段稳步推进产业疏解工作,前期“控规模、控增速”的人口转移效果初见成效,但产业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2-3 ]。当前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产业疏解进度加速。在此背景下探索产业疏解对首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有序稳定推进人口疏解工作,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是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产业疏解在形式上表现为产业的外部转移,其实质是产业的投入产出变化[ 4 ]。因此,本文从投入产出视角入手,根据产业转移带动就业的内生性、共生性、衍生性特征,设定了行业内、行业间就业影响系数,基于北京市2015—2018年19个行业的投入产出、从业人口等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来实证测算产业疏解对于首都的就业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从投入产出视角提出“以业带人”的总体思路,进而提出重点行业的针对性疏解措施,希望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充分考虑了人口流动的产业约束[ 5 ],主要通过测算弹性系数、劳动消耗关系构建敏感度模型等方式,从产业视角实证研究区域人口流动问题[ 6-8 ]。关于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的相关文献主要聚焦于“以业带人”的影响因素、政策路径、疏解结果及政策效应等方面。

从政策效应来看,李俊玮等[ 9 ]利用投入产出表探讨全国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发现我国产业转移对区域就业呈现出正向效应。肖周燕[ 10 ]以制造业为例,剖析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影响,发现北京制造业的转移导致劳动力需求降低,且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产业转移的就业负面效应微小:短期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各地存在就业负面效应;但从长远看,对津冀具有就业促进效应。张耀军等[ 11 ]通过对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产业与就业进行研究,发现人口重心的移动方向与各产业重心的移动方向存在关联,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存在“人随业走”现象,但产业迁移引发人口变化幅度较小,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明显小于产业重心的移动距离。从影响因素来看,不同行业的人口结构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是影响疏解的重要因素。童玉芬[ 12 ]指出,北京市的一般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比重不大,一般制造业的迁出对北京人口疏解带动作用有限。张耀军等[ 11 ]通过研究京津冀人口与产业空间演变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呈现出河北地区高、京津地区低的显著特征,这种格局可能会大大削弱首都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的效果。王继源等[ 8 ]利用北京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产业疏解后对本部门和关联部门就业人口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是直接转移的最重要抓手。从政策路径来看,孙威等[ 6 ]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产业部门。王继源等[ 8 ]根据产业间的劳动消耗关系,结合各产业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直接转移、转移上游、限制需求、转移环节四条疏解办法。李叶妍[ 13 ]根据流动人口转移就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包容度的关系,提出了“人随产业走,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建议。席强敏、李国平[ 14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出了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构建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进而通过以業控人、以业引人的方式助推区域人口均衡布局的政策建议。从疏解结果来看,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不明显、部分明显、明显几种结论。贝克(Baker)等[ 15 ]对美国部分制造业的研究发现,产业转出是国内就业下降的主因。福克(Falk)等[ 16 ]、格鲁斯基(Grusky)[ 17 ]对欧盟和德国的实证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转移会导致转出国制造业就业减少和服务业就业增长。侯慧丽[ 18 ]以北京市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国人口的流动还仅处于追求高收入、高福利时期,尚未进入因自我职业价值实现而自由流动的阶段,所以产业疏解并不能有效带动人口疏解。

以上文献从多个视角探索了产业转移带动人口流动的问题,为首都人口疏解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宝贵的借鉴。但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宏观的三次产业或聚焦于某一产业或行业展开研究,对行业之间的复杂影响关注不足,忽略了产业链的复杂性关联特征。北京市前期对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部分产业实施调整,希望能加速人口疏解进程,但产业转移与人口转移的方向并不一致[ 12 ]。产业疏解不能仅仅瞄准所谓的“低端”产业,“低端”产业往往具有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与高端产业具有伴生性。因此,本文关注行业间的内在关联开展研究,希望研究结论、政策建议更具解释力。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产业之间因供需而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的联系。投入产出分析是目前解释产业之间内在关联机制最重要的方法[ 4 ]。因此,从投入产出视角入手,基于产业关联特征研究产业疏解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借鉴平均波及步数法(Average Propaga? tion Length),邵汉青、钟契夫完全劳动消耗表编制五步法的基本思想,根据行业投入影响就业的内生性、衍生性、共生性特征,设定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行业间就业影响系数(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行业互动系数),深度刻画产业转移与就业的关系;其次,运用灰色关联法实证测算以上系数,分析产业转移引发的就业效应(行业内就业乘数效应、行业间的就业溢出效应与行业间就业反馈效应);最后,根据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提出首都人口疏解的针对性建议。

(二)变量设定与描述

本文设定行业就业影响系数来描述行业转移对本行业和相关行业就业的影响。在测算以上系数时,用“行业投入变化”情况表示“行业转移”,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测算变量;“就业变化”用“从业人数”作为测算变量。

本文按照以下逻辑设定了4个就业影响系数,包括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1个,行业间就业影响系数3个,即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行业互动系数(如图1所示)。

1.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

根据行业的内生性关联特征,用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表示本行业投入对本行业就业的拉动能力。该系数反映了产业自身需求对产业自身就业的影响程度[ 4 ]。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越大,说明行业投资拉动本行业就业的能力越强,则行业投入的就业乘数效应越大。

2.行业间就业影响系数

(1)行业影响力系数与行业感应力系数

根据行业间的衍生性关联特征,分别用行业影响力系数和行业感应力系数表示本行业投入情况对其他行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以及本行业就业对其他行业投入的依赖程度。其中,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越大,则说明行业间就业溢出效应越强。

(2)行业互动系数

根据行业的共生性关联特征,用行业互动系数表示行业投入对行业间就业的相互影响情况。当两个行业的投入对彼此的就业影响均较大时,则表明两个行业之间的就业反馈效应较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北京市每年出台的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是首都产业疏解的重要依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已从前期的一般性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和仓储等重点行业向更加广泛的行业领域推进。产业疏解对国民经济的19个主要行业门类均有所涉及。例如,北京市房山区2017年公布的288家疏解企业名单,不仅涉及制造业,还涉及采矿业等多个行业。因此,本文在分析产业疏解的就业效应时,将研究范围覆盖到了三个产业的19个行业。具体而言,本文选取北京市2015—2018年19个行业的投入产出、从业人口等数据来实证测算产业疏解的就业效应。鉴于首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不确定、模糊关系,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是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即根据不同因素序列的曲线形状的相似度来判断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曲线变化形状越相似,序列关联度就越高。灰色关联度包含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

四、测算结果

各行业就业影响系数的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行业影响力系数”由所在行对应的行业數据表示。“行业感应力系数”由所在列对应的行业数据表示。“行业互动系数”则是在行业感应力系数、行业影响力系数基础上进行比对测算。当A行业对B行业的行业影响力系数和B行业对A行业的行业感应力系数均大于0.85时,则表明A、B行业互为共生关系,A行业和B行业之间具有就业反馈效应。

(一)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测算结果

各行业的行业内影响系数由高到底排序如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948 0);建筑业(0.856 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853 8);房地产业(0.853 0);住宿和餐饮业(0.844 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842 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839 9);批发和零售业(0.805 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803 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98 3);金融业(0.770 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767 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65 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763 9);教育(0.759 0);采矿业(0.757 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755 9);农、林、牧、渔业(0.721 4);制造业(0.714 9)。

(二)行业影响系数测算结果

1.行业影响力系数测算结果

行业影响力系数均低于0.85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行业影响力系数均高于0.90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各行业的行业影响力系数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仅列出影响力系数排在前五位的行业)。

2.行业感应力系数测算结果

行业感应力系数均高于0.85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余行业仅对部分行业的行业感应力系数高于0.85。各行业的行业感应力系数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仅列出感应力系数排在前五位的行业)。

3.行业互动系数测算结果

行业互动系数大于0.85的行业如下:首先,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多个行业的互动系数大于0.85。包括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另外,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行业互动系数大于 0.85;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行业互动系数大于0.85。测算结果表明,上述相关行业之间具有共生关系。

五、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投入产出视角入手,根据行业的内生性、衍生性、共生性等产业关联特征,设定就业影响系数,通过灰色关联法测算产业与就业之间的关联,进而得出产业疏解对首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

(一)结论分析

首先,借助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测算产业转出对首都本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第二产业中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民生基础性行业的疏解对本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比较显著。第一产业的产业疏解对劳动力疏解的拉动效果不明显。

其次,借助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测算产业疏解的行业间就业溢出效应。前者表示产业转移对其他行业就业的影响,后者表示本行业就业受其他行业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力、水利、建筑、公共管理、房地产、卫生等民生基础性行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基础作用。由于产业链比较长,以上行业的行业间就业溢出效应显著,行业疏解对其他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带动能力较强。基于行业感应力系数的测算结果显示,租赁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就业主要依赖于民生基础性行业的拉动作用。

最后,借助行业互动系数来测算产业疏解的行业间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民生基础性行业之间往往存在共生关系。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之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之间产业疏解与就业变化关联度较大。此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多个行业之间具有共生关系,行业间就业反馈效应显著。

(二)政策建议

首都非核心功能有的集中于某一行业,有的归属于不同行业的不同环节。所以,不能“一刀切”直接转出产业,而应综合考虑产业疏解对本行业、其他行业就业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充分考虑了产业的内在关联及其就业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首先,基于19个主要国民经济行业的综合测算,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及行业环节进行分析,从投入产出视角提出“以业带人”的总体疏解思路。其次,以一般性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为例,提出行業疏解的针对性措施。

1.“以业带人”的总体思路

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行业影响力系数、行业感应力系数均较低的行业,由于此类行业的行业内就业乘数效应、行业间的溢出效应都不显著,行业转移对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就业影响均较小,可以采取减少本地投资或异地投资方式,通过“直接转移”实现“以业控人”。

行业感应力系数高、行业影响力系数低的行业,往往位于产业链下游或属于伴生性行业,此类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依赖性比较大。可通过限制上游的投资规模、转移上游相关的产业链节点企业和关键模块,或者通过产品、服务异地外包等手段实现“业转人转”。

行业内就业影响系数、行业影响力系数均比较高的行业,行业内就业乘数效应、行业间的就业溢出效应高。此类行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产业链较长且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强,能持续发挥劳动力“蓄水池”作用。此类行业转移要充分考虑其便民性质。如果是非民生刚需行业,可以通过限制投资等直接转移方式对低附加值、高人口吸附力的低端环节进行产业转移。对于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便民服务,要以产业提质升级为主、产业转移为辅。在不影响民生刚需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投资方式,将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环节留在北京市,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环节异地外包。

行业互动系数高的行业,其行业间反馈效应大,需要全方位考虑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复杂影响。因此,要根据产业链特点,关注配套和上下游产业发展,优先考虑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和人口的链式转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等多个行业间具有溢出效应。因此,在疏解部分高校和行政事业单位时,可通过产业链环节的异地分置手段,在加强信息化建设、不影响产业功能的情况下促进人口迁移。同时,还要加速产业升级与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机器换人”等改变服务方式,变投资拉动为创新驱动,来逐步缓解首都人口压力。

2.重点行业疏解的具体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很好地验证和支持了政府“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的思路。目前,产业疏解的重点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运输和仓储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第二产业中除研发、中试、设计等之外的一般生产制造环节,因此,本文主要以首都的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批发零售业,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的疏解为例,提出相关产业疏解的具体建议(如表4所示)。

总之,首都人口疏解要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深入探索以产业转移带动人口流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首都人口疏解不仅要关注行业投入的行业内乘数效应,还要充分考虑行业间的就业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根据行业间的复杂影响,依托产业手段分类施策,构建首都“以业带人”的长效机制。

本文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人口转移的对策建议。首都产业疏解的过程也是产业高级化的过程,对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除了政策引导,政府应强化要素流动的市场调节作用,以产业转移为抓手,全面提升三地人力资源水平,推动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劳动力在区域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尹德挺.探索中国特色首都人口发展道路[N].北京日报,2017-07-31(022).

[2]姜鹏飞,翟瑞瑞,唐少清.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7):75-79.

[3]姜鹏飞,唐少清.首都人口疏解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基于国外城市人口疏解的经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50-155.

[4]余典范,干春晖,郑若谷.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5-15.

[5]赵景华,冯剑,张吉福.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4):62-68.

[6]孙威,毛凌潇,唐志鹏.基于敏感度模型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时序研究[J].地理研究,2016(10):1 819-1 830.

[7]赵成伟,孙启明.京津冀人口与第三产业分布匹配研究——兼论影响首都人口疏解效果的因素[J].求是学刊,2018(6):53-60.

[8]王继源,陈璋,胡国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市人口调控: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0):111-117.

[9]李俊玮,高菠阳.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工业经济论坛,2015(3):61-69.

[10]肖周燕.北京產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的政策效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6):160-164.

[11]张耀军,柴多多.京津冀人口与产业空间演变及相互关系——兼论产业疏解可否调控北京人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2):102-109.

[12]童玉芬.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理论分析与思考[J].人口研究,2018(4):3-13.

[13]李叶妍.人口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包容度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8):45-47.

[14]席强敏,李国平.京津冀地区人口均衡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4):77-82.

[15]BAKER G P,HUBBARD T N.Make versus buy in truck? ing:asset ownership,job design,and information[J].Amer? ican economic review,2003(3):551-572.

[16]FALK M,WOLFMAYR Y.Services and materials out? sourcing to low-wage countries and employment:empiri? cal evidence from EU countries[J].Structural change & eco? nomic dynamics,2008(1):38-52.

[17]GRUSKY D B.Good jobs,bad jobs:the rise of polarized and precarious employment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2(3):818-820.

[18]侯慧丽.产业疏解能带动人口疏解吗?——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6(7):46-54.

[19]孙启明,赵成伟,翟瑞瑞.人口疏解经济质量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5):121-127.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Dislocations on Capital Labor Employ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Data from 2015 to 2018

JIAG Peng-fei1,ZHAI Rui-rui2and WANG Rong1

(1.Business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25,China;2.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dislocation;employment effect;input-output;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瓶颈是资源环境的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列举的当前我国面临的多种重大挑战中,“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名列首位,报告因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①

环境资源代价过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学上的“市场失灵”的表现,若深究,则可以发现它是经济学上所谓“政府失灵”的恶果。“政府失灵”导致并加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一般指“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行政干预措施无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现象”②,在资源环境领域里,“政府失灵”一般表现为“环境政策无效”和“环境管理无效”。③其中,“环境管理无效”指的是“由于政府管理与政策实施环节的缺陷,如制度陷阱、寻租行为、官僚主义等的存在,环境政策无法有效实施,达不到预期效果”。④不幸的是,这种环境管理的无效在我国比较广泛地存在着。

我国环境管理中的“政府失灵”表现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上。在中央层次,国务院有些部门的管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项目审批、财政支持、干部考核、经济统计等方面对经济增长过于偏好而未对资源环境的损耗给予应有的重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宏观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可能对环境带来重大影响的事项的决策上,该部门不能像人口、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那样“一票否决”。由于存在这些问题,中央的环境管制长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灵”现象。例如,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环保风暴”,喝令暂停30个建设项目。这30个项目中,有不少是因为中央有关部门在审批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违反了环境法律的规定。2007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采用“行业限批”手段,被“限批”的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四大电力集团的建设项目背后,不乏中央有关部门违反环境法律(如法律关于环评的规定)的情况。在地方层次,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尚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管理中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疏于履行环境管理职责,导致污染泛滥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纵容一些企业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竟然无视国法,自行制定“土政策”,置环境保护于不顾。⑤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总数的87.3%。⑥

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的缺陷,这种制度缺陷鲜明地表现在我国环境法律在制度设计上缺乏防止“政府失灵”的制度安排。首先,法律上缺乏关于政府内部监督和制约的制度性规定。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对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制约下级政府环保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制度安排;二是缺乏防止政府主要领导人对本级政府环保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进行不当干预的制度安排;三是对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设定过于模糊和宽泛,导致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过大。其次,法律上缺乏政府行政部门以外的各种政治力量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新闻舆论、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对政府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

我国的环境法制进程从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到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综合性环境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到针对环境因子的环境法律如针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法律,立法的着眼点无不主要放在管制企业上。环境法律的主要制度安排都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管”,鲜有“管”政府或者监督政府的制度安排。从环境影响评价⑦、“三同时”、排污登记、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到限期治理,法律规定的环境管理制度无不以管制企业为主。立法者似乎认为我们的政府天然就是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和环境的保护神,政府的环境管理不会“失灵”,问题都在企业身上,管好企业就行。因此,法律似乎可以不用为防止环境保护领域里的“政府失灵”作出制度安排。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有47条,其中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为的专门条款只有两条,即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和第45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他的环境法律基本照搬这两个条款,在监督和约束政府方面没有作出新的规定。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条款少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这两个条款过于“原则”,内容过于空洞,没有建立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制度和机制,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法律上缺乏关于预防和制止资源环境管理中“政府失灵”的制度性安排,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老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多地方得以畅通无阻、大行其道,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

既然资源环境领域里“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是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我们就可以通过弥补法律制度上的缺陷来克服这种失灵。弥补法律制度的缺陷,只有通过立法活动来实现。可以通过修订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或者制定一部新的法律来弥补这个制度上的缺陷。这类以克服资源环境管理的“政府失灵”为主旨的法律,应当建立两个至关重要的对政府的约束制度。一是政府内部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应当通过制定新法或者修订现行法,在环境资源法律中强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资源环境的行政决策和执行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制度。另一个是政府行政部门以外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制度。应当通过制定新法或者修订现行法,建立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法院对于政府行政部门影响资源环境的行政决策和执行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新闻媒体和公民个人对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资源环境行政决策和执行行为的监督制度。只有法律上建立了这种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都对政府予以有力监督的制度,政府行政部门在作出影响资源与环境的决策和执行行为时才不敢懈怠,不敢犯官僚主义错误,更不敢寻租或者违法乱纪。

作为调整人们关于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社会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环境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起着其他社会规范所难于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立法活动制定防止资源环境领域里的“政府失灵”的法律制度,资源环境领域里的“政府失灵”现象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为此,建议新一届全国人大将制定防止资源环境领域里的“政府失灵”的法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事项纳入立法计划。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③④《大辞海》(环境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64、264、264页。

⑤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7月5日。

⑥《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7月23日。

⑦200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规定了对一些政府规划行为的环境评价,但仍然缺乏可操作的程序。

作者简介:王曦,男,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环境法委员会委员,环境法国际理事会理事。

责任编辑:邓 林

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充分收集了矿山自然地理背景、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并实地调查了矿山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区存在的问题主要露天开采使土地生态破坏严重、边坡滑坡灾害、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人居安全影响,含水层的一定破坏,从而得知该研究区的矿山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前提下,应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分区治理的方法,清除露天采场边坡危岩,对崩塌采取清理边坡浮石治理措施,对不稳定边坡削坡出台,覆土绿化。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可避免较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字:矿山地质环境;矿山恢复治理;地质灾害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题。资源与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万国江,1988)。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受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利用矿种以及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影响和控制(徐友宁,2011)。2007 年10月,迁安市对700多个采坑、排土场、尾矿库进行了调查,调查面积达14000多亩,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迁安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确定了迁安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目标, 此规划的制定为科学合理地谋划迁安市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田英辉,2010)。在进行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时,厚度开采交大,砂泥岩是上覆顶板的主要成分,因此较为频繁的发生地面塌陷并形成一定的危害,导致塌陷区地表建筑物发生不同程度裂痕,耕地也会随之毁坏,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徐友宁,2006)。塌陷区链生煤层之上的含水层结构破坏、改变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方向、导致含水层及地表水漏失等,影响矿区人畜饮水困难(徐友宁,2008)。在地下水位浅埋区、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漏失还可导致植被枯萎或生态环境退化(徐友宁,2007)。

1矿区基本情况

大石河铁矿采区位于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境内,该矿70年代初建矿,占地2684亩,拥有矿石储量1.2亿吨,这之中大部分占地以林地、山地为主、采矿改变了地质地貌(闫硕硕,2013)。矿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06.4mm。孟家沟矿区属燕山山脉南麓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100~550m之间,西侧为长城系石英砂岩构成的陡峭山脊,东部为太古界片麻岩系山丘,主要由长城系石英岩和太古界片麻岩系构成。矿山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矿山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危害程度,地下水含水层影响和破坏情况等。大石河铁矿自1959 年建矿以来, 处理矿石能力由最初的400万吨增加到960万吨。随着选矿生产能力的增加和长期连续开采,矿石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显露,采区的矿石开采能力和地质环境逐年下降(刘承军,2000)。

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南部露天采场边坡。据调查露天采场北部和东南部断裂构造发育,边坡上部风化带节理较发育,但未发生过大规模崩塌地质灾害,边坡时有零星掉快现象,规模在1~2m3以内,在矿山爆破震动频繁及雨季发生频率较高,对矿山生产构成威胁。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排土场边坡。堆积物为采场表土、废渣,堆积较松散,西排土场北侧坡脚存在人为开挖现象,在雨季引起废石土下沉,形成了地裂缝,裂缝较浅、较细小,但数量多,易形成不稳定边坡。

2.1 崩塌

根据现场勘查,目前该露天采场长约997m,宽约602m,采场顶部最高处标高354m,采场底部最低处标高120m,最大采高约234m。露天采场北部和东南部两侧岩石较为破碎,结构松散,为构造薄弱地带,易导致岩体移动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南部露天采場边坡。预测评估矿山采场北部及东部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边坡受采矿震动和雨季降雨影响,风化带岩石破碎,都会促使崩塌产生,预测评估矿山采场西部及南部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2.2 不稳定边坡

根据现场勘查,西排土场最高堆积标高为436.8m,最低堆积标高201.7m,最大堆积高度235.1m,边坡无台阶;排土场最大边坡角38°,最小边坡角28.6°,平均边坡角33.15°,堆积物为采场表土、废渣,堆积较松散,易形成不稳定边坡,潜在不稳定边坡体长355m,宽102m,高约50m,体积51.56万m3,对下游新水村尾矿库的安全造成了威胁。现状评估西排土场北侧边坡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其它地段未发现不稳定边坡、地裂缝等边坡不稳迹象,现状评估西排土场其它区域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存在于排土场边坡,预测评估西排土场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庄户沟排土场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2.3 含水层破坏程

评估区位于山顶地带,无常年地表水体,矿山采场远离河流和水源地,该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在90m左右。矿山矿区岩层的含水性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现状最低采矿标高在120m左右,高于最低侵蚀基准面30m。由于采矿区域地势较高,片麻岩弱透水不含水,矿山开采虽破坏了原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部分构造裂隙水的含水层结构及导水通道,但未造成区域地下水水位总体下降。大气降水是矿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构造裂隙带仅在雨季排泄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经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南部露天采场破坏的含水层位最大影响范围在采场境界线外160m左右,面积1.2684km2。雨季最大涌水量不超3000m3/d,其它季节露天采场涌水量较小,基本不用机械排水。由于附近村庄地势较露天采场低,在雨季采场正常生产排水时对附近居民饮用水井水位未造成影响。矿山矿业活动对露天采场含水层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破坏的含水层位最大影响范围内无村庄和耕地。矿山地下水补给的主要类型为大气降水,在雨季时露天采场有少量积水,其它季节露天采场基本不用机械排水,所以矿山对露天采场含水层破坏进行监测,不需要针对含水层破坏安排治理工程。

3治理对策和建议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重开发轻保护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导致我国38处资源枯竭型城市均遗留了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种不得已的后治理补课式的工程(徐友宁,2015)。通常情况下, 存在一定高差的山地丘陵区, 相对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 而矿产资源开采的废石弃渣堆积现象比较常见, 在缺乏有效拦渣护挡措施的情况下, 易在矿震、地面塌陷及暴雨作用下失稳滑塌、地下采空造成山体开裂等, 加剧了山地地质环境区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水土流失(徐友宁,2011)。

3.1矿区治理分区原则及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原则: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前提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原则,将首钢大石河铁矿孟家沟采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A)、和一般防治区(B);根据各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类型的差异,重点防治区分为露天采场防治亚区(A1)、西排土场防治亚区(A2)及庄户沟排土场防治亚区(A3)。

露天采场防治亚区(A1)的面积0.6901 k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 边坡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占用严重,采取的措施清除边坡浮石,主要针对矿山采场边坡及矿区范围内山坡上的危岩进行清理,发现崩塌隐患时及时采取锚固、扩帮等措施治理,确保生产安全。

西排土场防治亚区(A2)的面积0.6768 km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存在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严重,采取的措施削坡出台,覆土绿化,加强监测。西排土场在矿山生产半年后将达到矿山对其规划的排放容积,治理期对西排土场进行削坡、修建排水系统、覆土绿化治理。在露天采场与排土场之间清理出安全平台,平台宽度不小于30m,安全平台以上及排土场南北两侧边坡以33.15°的坡度向上削坡,标高每增加30m开挖5m宽马道,马道平台内倾3°~5°,排土场顶面及马道平台外侧修建挡水埂,挡水埂规格不小于顶宽0.5m,底宽1.0m,高0.5m。矿山可以利用现有运输道路作为台阶,利用车档作为挡水埂。

庄户沟排土场防治亚区(A3)的面积0.4372 km2,在南部采场露天开采结束后基本达到矿山对其规划的排放容积,如果在北部露天采场开采时停止使用,则将对其进行削坡、修建排水系统、覆土绿化处理。沿道路两侧设置1.0m宽路肩,路肩栽植火炬树,车挡栽植紫穗槐,并在道路内侧修建排水渠。绿化所需要的土壤使用的矿山干选时的废渣细料,加强后期管理,提高树苗成活率。

3.2 节约资源,促进转型

迁安市的铁矿矿产资源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开采铁矿资源的采业主数量较多,忽视了资源相对集中的为题。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矿产资源, 应该做到的是更大程度、更大力度的整合铁矿资源,并且加强促进对钢铁企业从粗放型逐一过度为集约型、由单一化逐一过度为多元化,最终做到铁矿的深加工。除此之外的另一方面,大力进行资源整合和转型可降低对铁矿资源的开采速度,与当地的矿山恢复治理步伐相一致,更直观的解决治理跟不上的问题(郑连合,2010)。

3.3 控制审批,加强监督

新矿山企业的出现,当地政府应当做好开采方案的评审与审批工作事项,对于已经开始进行矿产生产与开采的企业加强督促,结果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矿山企业的恢复治理方案进行补充并且将强实施(郑连合,2010)。不能缺少评审与论证的认真态度,最大力度做到严格控制方案审批。保证当地矿山环境的整体恢复效果得到的优化。

结论:矿山地质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是人类开采过程中造成,可以进行预测防制同步恢复进行。在企业开采期限内当地的管理部门通过依法加强监管矿山地质环境, 大力规范矿业的开采活动, 做到矿山企业在开发前可以针对性进行预防措施, 在开发的实际过程中可以做到开发与治理的同期进行, 相辅相成。加强法制建设,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制定矿山的保护规划,明确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量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矿山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矿山开采后及时恢复当地的环境并且结合拟定的恢复方案尽早的, 就可达到减少、减轻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参考文献

[1] 万国江.论资源环境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丛刊,1988,9(3):17.

[2] 田英辉.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迁安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16.

[3] 郑连合.迁安市矿山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2010,14:37.

[4] 徐友宁.宁夏石嘴山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研究[J].西北地质,2015,48(4):186.

[5] 徐友宁,何芳,袁汉春.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M].北京地址出版社,2006,30.

[6] 徐友宁,徐东寅,张江华.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相应差异性研究——以陕西潼关、大柳塔及辽宁阜新新 矿区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1):89-94.

[7] 徐友宁,吴贤,陈华清.大柳塔煤矿地面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分析[J].中国矿业,2008,17(3):38-40.

[8] 徐友宁,陈社斌,陈华清.陕西大柳塔煤矿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4):97-102.

[9] 闫硕硕,郑志高.矿山开采区域民生状况调查研究-以河北省迁安市为例[J].才智,2013.

[10] 刘承軍,马洪生.首钢大石河铁矿采用“内循环方法”回收尾矿金属[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2):70.

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矿山环境问题并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科学有效、适当可行的保护与治理对策,达到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时进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对防治矿产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

引言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展国民经济,而同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就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希望为进一步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参考。

1.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在开矿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产生的矿石、废石等随便堆放,也可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

1.2由废渣、废石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它具有巨大的能量,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是矿山开采中一种常见的在人为作用诱导下产生的灾害现象。泥石流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大量的雨水,二是大量的泥沙。雨水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泥沙则多属人为产品。一些矿山开采的剥离土和废石堆积在山坡或沟谷中,使围岩失去稳定性,形成大規模的崩塌和滑坡,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当暴雨来临时,便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矿山生产伴有大量废弃物外排,这些废弃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统称矿山“三废”。(1)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是个矿业大国,目前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5%,特别是采煤业居世界首位,国有重点煤矿堆积山累计1500余座,仅碎石一项约有30亿吨,且其中有300余座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粉尘等有害毒气和热辐射,污染大气产生酸雨,损害作物生长,污染地下水源,危害矿区及人身健康。(2)废液污染。矿山生产中的许多生产工艺过程都需要用水,需要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其中以采矿、选矿用水量较多,危害最为严重。全国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量约为3.6亿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0%,但处理率仅有4.23%,虽然排放量不大,但其处理率低,污染危害严重,不容忽视。除此之外,露天矿、尾矿、碎石等废弃物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及生活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3)气体污染。我国每年约有50-60亿m3煤层瓦斯逸散于大气,井下抽排放高浓度瓦斯6亿m3,其中3亿m3放空不能利用(瓦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CO2的20-60倍,因其作用强烈,具有致灾快的特点);煤炭全行业3万余台工业锅炉、窖炉,年燃煤4450万吨,年排二氧化硫57万吨;矿区粉尘排放,污染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损害矿区矿工及居民的身体健康。

1.3对地形的影响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弃,这就对环境造成以下影响:(1)危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当地下采空区面积不断增大时,应力变化超过阈值,岩层就会产生塌陷,从而在采矿区上方形成塌陷区。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的建筑物(房屋、管道、公路、桥梁等)变形乃至破坏;(2)引起生态条件突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突变。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塌陷区被地下水浸满,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原有的陆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3)对周围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面积塌陷区积水蒸发和热容作用使空气湿度增加、气温变化幅度减缓。

1.4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据调查,矿山开发占用林地面积最多的四个省区依次为黑龙江、四川、山西和江西。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居136位。矿山开发占用、破坏林地不容忽视。

1.5对大气的影响

矿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可造成大气污染,影响空气的质量。

1.6地下水的环境问题

全国70%以上的城乡居民饮用地下水,但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可供开发的地下水资源量只有8700亿m3/a和2900亿m3/a。由于地下水的集中开采、过量开采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裂缝、地面沿降、城市地面塌陷、地下水水质恶化、沿海海水入侵、土地(或耕地)沙化等。如甘肃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因连年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每年以0.5-0.8m的速度不断下降,水中矿化度不断升高,造成地表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使73万亩开然林、28万亩人工育林枯死,2528.5km2土地盐渍化。民勤盆地绿洲北部地带的沙漠每年以10m的速度入侵,废弃耕地达40万亩。由于生态恶化每年给民勤县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

1.7噪声的影响

采矿、选矿、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声都会影响矿区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严重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甚至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2.防治矿产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的措施

2.1废石的处理

对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应专设废石场堆放,为减少雨水冲刷、侵蚀对环境的污染,在废石场下方修建拦土堤,堵截废石场被冲刷产生的泥水。并在废石场的上方设置排洪沟,防止外围雨水侵入废石场。若废石场的冲刷淋溶水含有污染物,应将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站或尾矿库进行净化。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废石排放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废石场复土植被,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用煤矸生产砖、陶瓷、耐火砖等。

2.2污水的处理

根据矿区污水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若矿井水为酸性,则要加入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处理。如有其他有害物质,则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艺处理。同时,对处理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

2.3粉尘的处理

对采矿场的粉尘可采用湿式作业方式来防治,并在采场内设置喷水龙头。对选矿场的粉尘可在几个主要扬尘点采用湿式除尘设备。对破碎筛分等产生粉尘的机器设防护罩、密封罩等除尘设备。同时在产生粉尘的车间内设喷水点冲洗地板,减少二次扬尘。在矿物装运过程中,对产生粉尘的地点进行喷雾洒水,防止装运过程的粉尘污染。

2.4消除噪声的污染

矿山的空压机、通风机、破碎机等都是噪声源。为了降低噪声,除选用低噪声设备外,在设备上加消声设施等。其它吸声、隔声、消声与隔震措施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2.5对矿区进行绿化,防止泥石流

在采矿场、废石场、尾矿库及填方后采取复土植树育草,以防止水土流失、崩塌、滑坡。绿化具有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等多种功效。

2.6矿山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为了避免矿山开发对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在矿山建设前应进行環境影响评价,对采矿、选矿中地质地貌、水文、大气、土壤、植被等影响,按照现行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矿山设计和矿山建设审批的依据。

3.结语

矿产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突出而尖锐,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必须改变忽视客观规律的掠夺式生产方式,调整和发挥政策优势,加大环保投入,坚持经济建设中环保先行的原则,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加剧,竭尽全力创造良好的生存及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贤平,胡海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J].煤矿开采,2011,16(6):1-5.

[2]陈攀,李兰,周文财.水资源脆弱性及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1(5):32-38.

[3]胡振亚,白瑞,胡晓华.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J].科技与经济,2012,25(3):16-20.

上一篇:初中数学现代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