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1

因果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系统科学领域中的“老三论”、“新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因果系统

因果系统是指当且仅当输入信号激励系统时,才会出现输出(响应)的系统。也就是说,因果系统的(响应)不会出现在输入信号激励系统的以前时刻。

系统的这种特性称为因果特性。

符合因果性的系统称为因果系统(非超前系统)。

判定方法

1.对于连续时间系统:

t=t1的输出y(t1)只取决于t≤t1的输入x(t≤t1)时,则此系统为因果系统,

特殊的:当该系统为线性移不变系统时,系统的冲激响应函数h(t),在t≤t1的条件下,h(t)=0,则此系统为因果系统;

2.对于离散时间系统:

n=n1的输出y(n1)只取决于n≤n1的输入x(n≤n1)时,则此系统为因果系统,

特殊的:当该系统为线性移不变系统时,系统的冲激响应函数h(n),在n≤n1的条件下,h(n)=0,则此系统为因果系统。

一阶系统的极点在左半平面或者虚轴上,二阶及以上系统极点在左半平面上。

稳定系统:只要输入序列是有界的,其输出必定是有界的,这样的系统称为稳定系统。

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充要条件为

时域:

Z域:H(z)的收敛域包含单位圆

因果系统:系统的输出y(n)只取决于此时,以及此时以前的输入,即x(n),x(n-1),x(n-2)等。相反,如果系统的输出y(n)不仅取决于现在和过去的输入,而且还取决于未来的输入,如x(n+1),x(n+2)等,这在时间上就违背了因果规律,因而它是非因果系统,也就是不现实的系统。

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具有因果性的充要条件为

时域:当n<0时,h(n)=0

Z域:当H(z)的收敛域包括∞点,即ROC:Rx-<|Z|≤∞

因果稳定系统:同时满足因果性、稳定性。

因果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鱼骨图又叫石川图或因果图,最早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发明而来的,后因其形状像鱼骨而被称之为鱼骨图。鱼骨图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快速的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鱼骨图也可以看作是“树型图”,只不过树形图是纵向的,而鱼骨图是横向的,其进化版就是“心智图”,也就是常说的“思维导图”。

鱼骨图的三种类型:

A、整理问题型:这种类型的鱼骨图,鱼头与各分支之间不存在原因关系,只是结构构成关系(鱼头表示结果,鱼骨上的节点是此结果的结构项); B、原因型:用来分析构成问题的原因(鱼头在右,代表结果;原因在左,通常以“为什么„„”来描述); C、对策型:主要是用来找出问题的对策(鱼头在左,代表结果;对策在右,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描述)。

1

鱼骨图的优势:

1、通过结构性的方式,找出造成某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2、运用有序的、便于理解的图标格式阐明因果关系。

3、可以全面的分析考虑造成问题的各种原因,而不是只看某些明显的表面因素。

4、能够几种考虑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不是问题的历史或不同的个人观点。

鱼骨图的局限性:

鱼骨图对于某些极端复杂、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分析成效不大。

中骨、小骨、孙骨有何区别? 中骨:是用来表示某种“事实”。

小骨:主要是用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孙骨:是对小骨更深一层的分析。

注意:绘图时,应保证大骨与鱼脊间成60度夹角,中骨是从大骨分出来的,所以中骨与大骨间的夹角还是60度,中骨与鱼脊为平行线。

因果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在话题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我们在运用因果关系进行话题作文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这样,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

举学校的一次高考模拟卷话题作文“老师喝药水”(曾经是台州市高考模拟卷材料作文的材料)为例:

有位心理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从一个瓶子里倒药水喝,这使他班上的同学非常感动,他们认为他应该请假在家休息,但是他每堂课照上不误,因此大家学习心理学要比学其他课程用功得多。

期末,同学们告诉老师,他们非常感激他带病上课,为了表示关心,他们问老师得了什么病,吃的什么药。老师满意地微笑说:“我没病,那是一瓶茶水。”

请以“老师喝药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通过对温岭中学123位考生作文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做出来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谈做事态度。从材料中引出“做事要讲究正确的态度”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列宁、华盛顿、马克思、王安石、雷锋等等古今中外人物,他们从小就做事认真,态度严谨,从而他们成功了。

(2)谈教育方式。从材料中引出“教育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式”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排比正反举例分析徐特立、爱迪生的母亲、海伦的老师莎利文等等如何如何讲究教育的方式,从而取得成功,通篇谈教育的“方式”。

(3)谈关注细节。从材料中引出“注意细节可以使事情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排比正反举例分析刘邦、唐太宗、“微尘”等等如何如何注意到生活的细节,从而取得成功,通篇谈要关注细节。

(4)谈欺骗教育。从材料中引出“心理学老师的这种教育是一种欺骗”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说这是一种欺骗学生同情心的教育,然后列举古今中外什么人运用了欺骗的手段,主题立意完全偏离材料的本意。

类似以上这些情况的作文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少以关联的目光,运用因果关系分析去思考问题的作文观。其实,如果运用因果关系思维去分析这则材料,就可以写出一篇分析准确、见解深刻的真正的话题作文。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范围,得出以下几组相关的“因”“果”关系:这位老师为什么采用上课喝“药水”的方法,从而收到学生学这门学科比学其他学科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他是位心理学老师,他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为什么会“非常感动”?(因为这位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同情感激的心理)他为什么会达到教学目的?(因为他用了“欺骗”的做法)他为什么最后会“满意地微笑”?(因为他收到了有效的教学效果)等等。从而也为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拓宽了思路。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因为”,只是从材料本身而言,而这些“为什么”也只是材料的第一层面。任何话题作文都不能就材料而就事论事,它有一个延伸性,也就是说,材料蕴涵着第二个层面。但第二个层面必须沿着第一个层面下去,否则就会跑题甚至远离话题的本意。

材料的第一层面清晰地告诉我们,“成功”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作文立意可以归纳到“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心理”这一范畴,正如成功来自于“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成功的选择来自于“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成功与失败来自于“感情的亲疏及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人文素养和发展”(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对“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独特感悟,成功来自于“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能“在消逝中行走”(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虽然话题作文有较大的开放性,但也不能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学生必须在“话题”提供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智。

基于对第一层面的正确把握,材料所隐含的第二层面的深意也就自然而然随之浮出水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心理学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在事业、感情以及在处理日常事情中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并正确运用对方的心理。我们可以例析历代历史人物在这一方面的成功作为论据。可见,第二层面是对第一层面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它能使文章跨越时空的隧道,纵横捭阖。这部分分析同时也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的真知灼见,展现作者智慧的根本所在。

进一步剖析,我们会发现,“为什么”的背后,存在诸多原因。如,成功来自于感动的力量:如《感动的力量》《因为感动》《感恩的心》《投我木桃,报以琼瑶》等;又如,成功来自于内动力:《当关爱成为动力》《也说“主观能动性”》《关爱中的激励》《智慧的暗示》等;成功来自于“善意的谎言”:《善意的欺骗》《美丽的谎言》《有时,谎言是一串紫藤花》等。

由此观之,成功的秘诀,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审视,是多种多样的。至于选哪种哪样,从哪个角度切入,那就看考生本身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敏锐度了。学生可以抓住一个“因果关系”写,也可以就两个或三个“因果关系”,甚至是多个“因果关系”来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具体的把握和安排。

笔者在批改学生的考卷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分析角度,以至在立论上偏了题。如谈细节、欺骗、心态、教育、兴趣、态度、方法、暗示、理解等等,严格地说,由于这些分析角度与话题之间缺乏因果关联的目光,从而已经偏离了话题的本意。

因果关系思维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基本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的:“因果性问题对于确定任何一种最新‘主义’的哲学路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为事物为何如此这般“存在”作出解释的“根据”。所以,德布路易说“探究因果关系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本性趋向”。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迫使我们去寻找这些事物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答案。大至宇宙、星系、太阳系,小至夸克、电子、中微子,其质量、寿命、结构和性能等,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等等问题。因果关系思维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地得到突显。

因果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青春注定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摇曳的那些花季,飘落的那些雨季,忧伤着你的忧伤,幸福着我的幸福,或深或浅的记忆,或悲或喜的青春,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再回首,那转身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幻化成迷离空濛的幻影,散落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在泪湿的记忆里,刻成了生命中永恒的殇。凝眸,浅笑,半城烟沙终究湮没不了岁月遗留的伤,唯有,伫立在原地静静的守望。

喜欢苏童,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初,只是对他如罂粟般的文字和文字里头所包含的那种全部驾御的上帝般的力量感觉战栗。到后来,看得多了,才发现文字中人物命运的吸引以及不露痕迹却无时不在的反思,才是真正让我深深迷醉的地方。苏童是油滑的,他用特有的叙述和描写魅力吸引我们,他对文章篇幅整体的运筹帷幄,给读者带来了阅读语言的快感,也让读者的阅读神经被一次一次的抓捏。它让我们在青春的躁动中感觉恐惧,却不忍释手。

苏童的文字向来不拒绝晦暗,但在刻画人物时,却时常有一种细微而琐碎的南方式的幽默。字里行间,蠕动一种让人悲伤的微笑,含泪的微笑。浮躁不安、无知无畏的少年们,惟恐天下不乱,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却无视自己的鲁莽给亲人带来的撕心裂肺的伤痛和苦难。

苏童的作品向来不拒绝晦暗,所以它影响读者的心情。里面的人物通常倍受压抑,然后激烈地反抗,但结局都是黯然。他的文字里有很叛逆的性格表露,而且到最后都是悲剧,悲剧的表露形式也很极端,摧毁自我或他人。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流浪,对自己的生活无所适从。往往在看到最后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绝望颓废的感觉,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渗到骨子里头,很冷。它改变我们对生活悲伤的直觉,唤醒我们早已泯灭在内心深处的良知,引发怜悯和思考:青春最大的敌人是不再激动,也是过于激动。每个作家都有不被人关注的作品,尽管其中不乏杰作,对苏童来说更是如此。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却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部分。然而,短篇小说创作却是苏童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领域,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写作愉悦。“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享受写作,与写中长篇作品相比较,短篇给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 近来读他的《来自草原》,感受锡林郭勒草原人的淳朴质地。讲诉了主人公布和:来自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的小伙子,一个脸色黑红体型瘦长的蒙族男孩,沉默寡言,注视人的目光温和而善良,到北京读大学,少数民族的他和他周边的人以及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以他半信半疑的目光观察这周围的世界,像一棵被移植了的树,在异乡异地的阳光和泥土中同样地生长,这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自然而然的事,真本该是件好事,他渐渐融入了北京的生活,对这个城市谈不上喜欢,因为草原是他的至爱。后来他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们说好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读到这,我们似乎要为布和的生活感到高兴,似乎他的青春是和谐的—和宿舍为代表的周边生活环境的和谐,和严莉的爱情的和谐。。。。。。本该幸福简单的生活,学习下去,在这个异乡异地。可是成长的青春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 ,在我看来布和的名字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不和,似苏童的有意为之,他的爱情出现了不和谐,在他的认知文化里和身边的看法是不同的,他的真挚、热烈而奔放的个性没法理解这样的恋情。单纯的个性,认为答应了的事情是必须要履行的。失恋过后的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那些原来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又重新回归到了草原上生活时的原始状态,而且“变本加厉”,他以他自己的方式拒绝接受着这样“说不清”喜好的生活,就这样,直到后来的退学。。。。。。

全文通过“我”的观察来,揭示布和青春年少的成长历程,青春,本该充满美好的梦想,留下甜美的回忆,可是苏童偏不如我们所愿,在他的少年青春成长小说中,少年的成长不再是快乐与美好、希望与光明的欢欣阶段,少年也不再是“童心”,“人性”等等形而上的精神理想寄托,他们的天性中存在着善恶美丑的纠结状态 本文通过对苏童成长小说中的少年形象的深入分析,对少年形象的文学特点和少年布和所经历的晦暗经历来表达“不和”的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也许布和永远融入不了这样的都市生活,他不属于这里,他回到他的草原依然会很好的生活,教孩子们读书,单纯快乐的像个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是个好老师,他们的族人里面,他是个好青年。布和的青春经历是透视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隔膜,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包容,而不是犀利的批评与谩骂,尊重一种文明,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小说中的诗”,实际上是一种“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而在这意境中萦回的便是情感之流了。苏童从不轻易在小说中泄露自己的情感和褒贬,他的叙述是极为冷静的,波澜不惊。作品中的“我”没有什么台词,通过旁人之口衬托布和的性格,甚至主人公的一些经历也是“我”通过别人才知道的,文章中没有直接说明布和所做事情的做错,只是述说,置之事外窥心里,让读者在一步步的阅读中去体会不和的,晦暗的青春经历的主人公—布和,引发思考,体会别样的青春历程。

喜欢苏童的文章,或许,他的作品只是在书写自己心中的梦,现实很残酷,千百年来,哀民生如此多艰。人们借小说、神话短暂地脱离现实,“却是一次愉快的解脱,我们都需要这种解脱。”他在优游自在的文字中,写尽文字的无限乐趣,写尽人性的玲珑与透剔。从苏童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还可以窥见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无奈的太息声在夜阑人静的深夜百转千回------青春的语言,其实都是一样。就像《来自草原》中那个格格不入的布和,孤独成了一种空气,成了一个人的狂欢。所以,很庆幸有个苏童可以让我们迷恋,可以让我在春天阴郁的令人伤情的天气里,熬过那些暧昧却清寂的青春。

因果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唐 滔

摘 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 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规律; 教学步骤

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反映。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概念形成与规律形成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初中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头脑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前概念,在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时,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在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一个良好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 1 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在教学密度这一概念时,鉴于学生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凡体积是500毫升的液体,质量就为500克”。我在教学中用实验法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天平测出等质量的水和酒精,装入同样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测量结果。用科学实验结果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前科学概念。

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或规律的感性材料,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如果教师罗列一些现象后就简单地把物理概念的定义提出来,学生理解得不充分,就会对物理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2.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解析

学生初步建立了概念与规律后,必须对概念与规律进行解剖,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对概念的分析主要有:

(1)概念的本质与适用范围的理解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了解概念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惯性概念的本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灵活应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并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准确呈现概念的表述方式

物理概念的表述分为文字表述,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图形表述,图标描述五类。对于这些物理表述和描述中,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要对一些关键词应加以突出,给于适当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与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关系。只要通过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和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时不至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进化

由于人们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认识无限变化发展的物理现象,所以人们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过程。换句话说,一个完整的概念或规律往往不是一次能了解清楚的,讲清概念或规律就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例如,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牛顿时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完全从另一个时空研究物理,进一步发展了力的概念,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牛顿的粒子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知道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特征,长达四个世纪。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讲物理或规律,应该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或规律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事实上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三、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学生应从“是什么”的认识,转入到“为什么”的理性思考,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因果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鱼骨图又叫石川图或因果图,最早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发明而来的,后因其形状像鱼骨而被称之为鱼骨图。鱼骨图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快速的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鱼骨图也可以看作是“树型图”,只不过树形图是纵向的,而鱼骨图是横向的,其进化版就是“心智图”,也就是常说的“思维导图”。

鱼骨图的三种类型:

A、整理问题型:这种类型的鱼骨图,鱼头与各分支之间不存在原因关系,只是结构构成关系(鱼头表示结果,鱼骨上的节点是此结果的结构项); B、原因型:用来分析构成问题的原因(鱼头在右,代表结果;原因在左,通常以“为什么„„”来描述); C、对策型:主要是用来找出问题的对策(鱼头在左,代表结果;对策在右,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描述)。

1

鱼骨图的优势:

1、通过结构性的方式,找出造成某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2、运用有序的、便于理解的图标格式阐明因果关系。

3、可以全面的分析考虑造成问题的各种原因,而不是只看某些明显的表面因素。

4、能够几种考虑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不是问题的历史或不同的个人观点。

鱼骨图的局限性:

鱼骨图对于某些极端复杂、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分析成效不大。

中骨、小骨、孙骨有何区别? 中骨:是用来表示某种“事实”。

小骨:主要是用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孙骨:是对小骨更深一层的分析。

注意:绘图时,应保证大骨与鱼脊间成60度夹角,中骨是从大骨分出来的,所以中骨与大骨间的夹角还是60度,中骨与鱼脊为平行线。

上一篇:贸易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民法 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