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

2023-09-18

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这5年时间里,抽取9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2组,患者年龄在49~84岁之间,平均年龄61.4岁;其中包括53例男性患者和43例女性患者;致病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交通事故所致者36例,自己不慎摔伤所致者31例,其他外伤者19例;抽样中的所有患者都在患病后的1h内到我院就诊;2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注:P>0.05;*P<0.05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96例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减压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水肿体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操作

A组:在正常状态下,采用减压手术方式进行治疗;B组:在患者进行减压手术时,采用半导体降温毯降温,使肛温降至32~34℃,持续至术后4~7d。当颅内压降至正常后,12h内将体温恢复至正常[3]。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颅内压、水肿体积的减小程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在患者出现颅脑外伤现象之后,为了使其继发出现脑梗死现象的几率降低,在发病之初就应认识到机体病理生理过程的启动是引起该类患者出现继发脑梗死想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早期对该类患者进行脑保护治疗,可以使脑梗死现象的发生进一步降低,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使患者致残率得到有效控制[4]。颅脑损伤的特点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5]:(1)由器官功能的减退甚至丧失所致,且由于该原因患病的患者占绝大多数;(2)由于生理性萎缩,加之脑血管硬化程度加重,容易造成颅内出血,并形成血肿,且止血极为困难;(3)血肿程度大或水肿特别明显,但患者没有出现脑疝症状;(4)生理功能显著减退、抵抗力差、并发症的发生,这一特点在高龄患者中最为常见,且使病证不易恢复。基于以上原因,往往各项数据指标均显示已患者具备接减压手术的条件时,医生和患者还都仍然愿意采用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但是采用保守疗法必须解决脑疝所带来的危险,还必须面对肾衰竭、低氧血症、高热、脏器功能障碍这些不利于治疗的问题。

在对患者实施减压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6]:(1)医生必须有耐心,需做到小心谨慎,技术娴熟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出血,一旦发生出血能够进行妥善及时有效的处置;(2)减压必须充分;(3)可以充分利用液体的漂浮性,使脑疝回到原位;(4)缝合时,采用减张方式;(5)对高龄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时,要注意并发症出现,防止术中死亡现象出现。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应以预防为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发生脑梗死,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止血药、注意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及尽早解除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引流脑脊液等,同时密切关注神志、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的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

在亚低温状态下采用减压手术的方法对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对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 抽取9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减压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水肿体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颅内压、水肿体积的减小程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亚低温状态下采用减压手术的方法对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梗死,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军,许百男,李冲,等.大鼠侧向液压脑损伤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是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0):991~992.

[2] 陈建江,时国兵,胡摇曦,等.颅脑外伤后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发生机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17(22):176~177.

[3] 吴寅良,费连心,蒋毅远.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分析和诊治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2008,14(4):233~234.

[4] 徐摇力.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圆圆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12):230~231.

[5] 郭林现,范钦忠,党建安,等.外伤后脑梗死圆猿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0(5):435~436.

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第2篇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 中医谓之白疕,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慢性皮肤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 并有银白色鳞屑附着表面, 边界清晰, 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多于春冬季节发病或复发而于夏秋季节出现缓解。因为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十分的复杂又易于复发, 所以治愈比较困难。

2 诱发银屑病的病因统计分析

结合作者10余年从事皮肤病的临床治疗记录, 总结得出银屑病的成因复杂, 诱发因素众多,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 (1) 免疫障碍患者有体液免疫紊乱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2) 感染因素, 大部分因感冒、扁桃体炎引起发病。 (3) 精神因素, 因精神高度紧张、情绪过分压抑和过度劳累诱发或加重。 (4) 饮食因素, 与过食辛辣、大量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有关。 (5) 其他因素, 如遗传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外伤、药物过敏及其它病变等。经过统计分析, 上述各个诱因在发病过程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免疫障碍30%, 感染因素27%, 精神因素15%, 饮食因素12%, 其他因素16%。以上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银屑病诱因, 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 参考以上数据,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进行分析, 查找患者确定性病因,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3 中医治疗银屑病的医理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脏腑之间彼此协调相互作用, 注重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方能实现“治病求本, 综合施治”的治疗原则。

对银屑病的诊治, 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 既重内治, 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 皆阴阳不和, 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 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 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 用药根据经络虚实, 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理论的明显区别在于中医学主要偏重于人的整体和宏观, 并从横向细致观察脏腑之间、体内与体表之间、气血之间、经络与皮肤之间的内在辨证关系, 形成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与经验。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对银屑病进行辨证施治。

4 银屑病的中医疗法

针对银屑病的发病诱因, 治疗方法包括内因和外因2个方面

(1) 内因方面, 注重血分的变化, 其中血热、血燥、血虚、血瘀为银屑病常见的发病原因, 一般情况下用清热法、活血化淤法和养血法进行辨证论治。

清热法:用于治疗血热型银屑病 (相当于银屑病进行期) , 以清热凉血为主。方药:生地、元参、杭芍、茅根、牛子、知母、荆芥、白花蛇舌草、甘草等。

活血法:用于治疗血淤型银屑病 (相当于银屑病静止期) , 以活血化淤为主。方药:土茯苓、三棱、莪术、红花、赤芍、归尾、甘草。

养血法:用于治疗血虚风燥型银屑病 (相当于银屑病静止期) , 此型病程迁延日久, 体质转虚, 应养血培补。方药:生熟地、蜂房、当归、首乌、白芍、天冬、麦冬、玉竹、甘草。

(2) 外因方面, 以风邪为主, 并与寒、湿、燥、毒等相兼致病。常用外涂法和外洗法。

外涂法:急性期, 用5%硫磺霜或雷公藤内酯软膏外涂, 每日2~3次。静止期, 用10%硫磺霜或黑豆馏油软膏外涂, 每日2~3次。

外洗法:楮桃叶水剂或马齿苋水剂外洗。适合于各期各型银屑病。

由于银屑病较为顽固, 中医治疗的方法相对较多, 在施治时应因人而异。

5 中医对银屑病的预防措施

对于因天气寒冷、居住房屋潮湿等加重病情者, 应尽量保持卧室干燥通风, 避免皮肤受大冷大热刺激。局部感染灶是诱发银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感冒后, 并发扁桃腺炎, 需要积极治疗, 尽可能缩短病程, 避免扁桃体反复发炎。由于饮食或服用药物, 或接触某种物质而过敏亦可诱发银屑病, 例如某些海产品、辛辣事物、牛羊肉、其它物质等, 因此患者每次复发后, 应仔细回忆近期接触了哪些物质或曾服用哪些食物, 避免再次接触。睡眠不足、精神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或工作压力过大均可能促使银屑病的复发或加重, 因此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摘要:目的 从诱发银屑病病因的临床统计分析出发, 充分发挥中医治病毒副作用小、治病求本的优势, 从而达到治愈银屑病的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 以及从中医的角度总结预防银屑病发病和复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医治疗,银屑病,病因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志礼, 邓丙戌.凉血活血汤治疗银屑病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 2002, 31.

[2] 刘日.补益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函授, 1996 (5) .

[3] 秦万章, 林健.中西医结合的一次盛会-第四次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纪要[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4] 周光.祛风除湿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39.

[5] 付丹丹, 张毅.中医皮肤病学特色与优势[J].天津中医药2006, 23.

[6] 杨柳, 吕瑞合.桂枝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研究1996, 9.

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2 年6 月—2015 年8 月收治74 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研究。 全部患者均符合该院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临床诊断标准, 测试后的血糖均≤3.9 mmol/L, 37 例研究组中男21例, 女16 例, 年龄62~75 岁, 平均 (66.31±3.07) 岁;病程7 个月~20 年, 平均 (20.17±4.19) 年。 37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 女18 例, 年龄61~74 岁, 平均 (46.22±3.16) 岁;5个月~19 年, 平均 (18.54±3.28) 年。 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的低血糖症状较轻, 则只需要对患者的饮食实行有效的指导, 如建议患者食用糖类、糖水、水果类和果汁等;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则需要实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利用含量为50%的40~60 m L葡萄糖溶液实行静推;10%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滴注, 充分观察患者的缓解情况, 如果患者的缓解效果不佳, 则增加氢化可的松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885) 治疗, 将100~300 mg的氢化可的松与10%葡萄糖溶液相融合后实行静脉滴注;若患者静脉滴注效果不理想, 或无法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则肌肉注射1 mg的胰高血糖素 (Novo Nordisk A/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X19990262) 后再建立静脉通道。全部患者均实行吸氧、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措施, 并按时测量血糖变化情况, 从而合理调整葡萄糖的用量, 治疗时间以患者的缓解情况而定, 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恢复即可适当减少用药。

1.2.2 预防措施 ①合理的饮食指导:需要叮嘱患者控制好一天中所摄入的食物热量, 平稳休息的情况下, 按照患者的体重给予定量热量, 每一天按照104.5~125.4 J/kg给予;如果是运动量增大的情况下, 则适当增加热量的给予, 定量在146.3~167.2 J/kg左右为宜, 并根据患者胖瘦实际情况逐量增减, 身材较瘦的患者可以增加部分热量。 食物中的其他成分, 如糖类的摄入控制在总能量的50%~60%左右;蛋白质占10%~20%左右, 脂肪占25%~30%左右。

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还存在多种内部器官疾病, 如心脑血管或肾脏器官等, 因此, 饮食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患者身体各方面的素质来决定,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爱好制定出合理的饮食计划, 要求食物中各部分能量满足均匀分配的要求, 必不可少的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3 种能量, 饮食要有规律, 并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 如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症状, 应限制患者食物中的盐分含量, 尽量控制在6 g左右;如果患者有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则需要限制患者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避免肾脏承受过多负担而降低整体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有合并脑梗塞的症状, 则需要限制患者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为了增加老年患者体内的微量元素, 则建议食用含有镁或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

因为膳食纤维能够起到平衡血糖水平的效果, 因此, 以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将其加入到饮食计划中, 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完好, 具备较强的耐受力, 则可以选择粗粮和蔬菜食材等, 从而有效调节血糖水平, 避免血脂过分升高, 促进患者的肠胃消化能力。协助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时, 应将各类甜食排除在外, 包括糖类、果酱甜品或者含糖量较高的饮料等。 肥胖患者则不宜食用油炸类食品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或者鱼子等, 应尽量选择植物油食用。

②合理的运动指导:为更好促进患者保持身体健康的发展状态, 减少心脑血管或者肾脏等相关疾病的出现, 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态制定出合理的运动计划, 如无明显器官疾病的患者, 可以实行慢跑、骑车或者球类运动等较为剧烈的运动项目;如果患者的体能不足, 可以适当散步或者打太极拳等耗氧量较低的运动;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或者心功能不全, 则可以在病情安定的时候适当慢走或者扫地等日常活动。 叮嘱患者在开展运动时应注意人身安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 选择在早上锻炼的患者不宜过早, 也不适宜在多雾或者雨雪天气时运动; 选择的运动场地应以广阔和平坦为主, 避免因手脚不便出现摔倒等意外情况;为了保证运动过程的安全性, 应让患者做好足部的保护工作, 并随身携带健康卡片, 卡片上有患者的基本情况, 如家人联系方式和住址等, 适当备用充饥食物;如果患者的年龄较大, 则需要带上急救药箱, 并有家人的陪伴。

③睡前的血糖检测工作: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当调整加餐, 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超过10.0 mmol/L属于正常范围无需增加饮食;血糖保持在5.6~10 mmol/L左右则要适当加餐;血糖保持在2.8~5.6 mmol/L左右则适当增加牛奶或者甜品的摄入, 并在次日早餐前检测患者的血糖, 以调整睡前的加餐计划。 常规的加餐食物中, 可以建议患者选择米饭或者馒头等复合型碳水化合物, 因为米饭等食物能有效将患者血液流动速度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从而有效平衡血糖水平。 保证缓慢的进食速度和有效的进食量, 能有效保持血糖的平稳性, 进食量控制在25~50 g左右。 为了避免患者摄入的食物过量, 进而引起肥胖等不良情况, 则注意控制加餐的总热量, 应以患者自身所需热量为准, 选择合适的食物加餐, 因为患者出现肥胖则可能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 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若患者的血糖低于2.8 mmol/L, 则可能因为血糖过低而出现昏迷的情况, 此时应为患者给予药物治疗, 将50%20~40 m L葡萄糖溶液实行静推, 并将2~4 g维生素C融入到10%250~500 m L葡萄糖溶液中实行静脉滴注, 并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检测患者的血糖。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缓解:血糖水平在3.90~6.10 mmol/L之间;轻度低血糖:2.9~3.89 mmol/L之间;重度低血糖:≤2.8 mmol/L。低血糖缓解率=有效缓解率。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 用[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 χ2检验, 用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研究组低血糖缓解率为89.19%, 低血糖症状明显改善, 优于对照组的67.57%, 二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为:①胰高血糖素调节能力不高, 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不足, 从而无法有效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 ②患者的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老化, 导致代谢功能缓慢, 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从而导致患者引发低血糖。 ③由于患者的糖尿病症状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交感神经功能出现下降或者灵敏度不高等不良影响, 以至于无法有效控制血糖。④老年患者的部分器官功能逐渐出现衰退等情况, 无法准确感知到血糖的变化, 对低血糖的反应能力不高, 糖异生功能不强, 因此, 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也很难感知,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血糖引发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率[4]。 ⑤由于患者肠胃功能不健全, 个体的食欲不强, 就会导致摄入饮食中的热量无法满足机体运行的要求, 所以, 患者一旦在夜间出现低血糖, 又无法及时感知, 则可能会引发肾脏器官疾病。 基于此, 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各项预防措施, 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患者实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常规预防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状态进行了解后, 尽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让患者认识到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病症的缓解, 让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的配合治疗;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糖尿病及夜间低血糖等相关疾病的知识内容和引发机制, 并叮嘱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运动, 保持身体机能的健康,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测量仪;病房巡视工作的重视, 按时到病情观察和了解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尤其是夜间, 应在患者睡前测量血糖, 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多汗或者呼吸异常等情况;最后是用药指导, 应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此次研究采用以上方法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组低血糖缓解率为89.19%, 低血糖症状明显改善, 优于对照组的67.57%, 二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有效的低血糖预防措施和治疗, 能有效改善其低血糖情况, 明显缓解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的夜间低血糖实行相应预防措施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将该院于2012年6月—2015年8月收治74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患者的进行分组研究, 分成各为37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实行预防低血糖的相关预防和治疗, 对照组则实行常规治疗, 并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研究组低血糖缓解率为89.19%, 低血糖改善情况良好, 高于对照组的67.57%, 二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为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患者实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低血糖情况, 帮助患者恢复各项临床症状。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措施,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西军, 赵春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报告分析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2) :122-123.

[2] 魏冬红.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20) :2221-2223.

[3] 何洲, 王捷, 李胜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15, 37 (15) :2291-2293.

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第4篇

50例均为我校针灸科门诊患者, 男性3 1例, 女性19例, 年龄37~60岁, 病程1个月~3年。患者都经CT或MRI确诊为颈椎病, 以手指麻木伴颈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天鼎、天宗、下极泉、尺泽、内关、十宣穴, 一侧手指麻木患者取患侧穴位, 两侧手指麻木患者取双侧穴位。

2.2 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 伸肘仰掌位, 局部消毒后, 使用直径为0.25~0.3mm, 长50~60mm的毫针。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操作:毫针直刺天鼎穴0.3~0.5寸, 针感向锁骨放射, 同时直刺天宗穴, 针感向肩胛部传导, 其次直刺下极泉、尺泽、内关0.5~1寸, 针感向手部方向传导。第二步操作:温针疗法, 将艾条剪成1寸长的小艾节, 点燃后套在毫针的针柄上, 注意要把持好针柄, 穴位取下极泉、尺泽、内关, 使温针的热感从上至下传导。每穴燃烧两个小艾节后, 就可以取针, 此步治疗过程约40min;第三部操作:三棱针点刺十宣穴, 每穴挤出2~3滴血液即可隔日放血1次。温针疗法10次为1个疗程, 放血疗法5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手指麻木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手指麻木感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 或偶有麻木感;有效:麻木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无任何改变。

3.2 治疗效果

本组50例, 治愈25例, 显效20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3.3 典型病例

患者马某, 女, 52岁, 右手指麻木伴颈肩部酸痛2年, 尤以拇、食指麻木为甚。查血常规, 血糖, 血脂, 尿酸正常, 曾服用颈服康、芬必得等药物, 症状无任何改变。经MRI确诊为颈5~6, 6~7椎间盘突出, 偏右型, 颈3~7椎体骨质增生, 查体见:颈5、6、7椎体棘突下压痛明显。按上述操作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临床治愈, 随访1年无复发。

4 讨论

手指麻木是由于颈椎病变对脊神经根的刺激, 牵拉和压迫引起。针刺天鼎穴, 调整深部的臂丛神经, 针天宗穴调整了肩胛上神经, 针尺泽穴调整了深层的桡神经, 针下极泉调整了桡尺神经, 针内关穴调整了正中神经, 通过对这些神经的调整, 达到神经减压状态。其次对尺泽、内关、下极泉进行温针治疗, 从而温通经脉, 减轻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水肿。再则就是十宣放血, 因十宣穴位于手指的指尖, 指尖是人体气血较为薄弱的地方, 很容易产生阻塞, 出现麻木, 放血对阻塞指尖进行疏通, 则手指麻木症状消失, 疗效较好。

摘要:颈椎病患者的手指麻木有一定特征性或桡侧或尺侧或5个手指。有时指尖发麻, 感觉迟钝, 甚至累及前臂, 上臂, 同时伴有握力下降。由于颈椎病患者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如椎间盘突出或脱出, 椎体后外侧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 以及关节松动与移位, 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牵拉和压迫, 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水肿, 根管狭窄及粘连, 产生手指麻木症状。由于累及部位不同, 产生麻木的部位也不同。笔者于2007年至2010年运用温针配合十宣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指麻木50例。

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1例, 均为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3例, 女18例, 年龄42~67岁, 平均 (53.1±2.7) 岁。31例踝阵挛阳性, 34例霍夫蔓氏征阳性, 31例下肢腱反射亢进, 30例伴胸部束带感, 5例髌阵挛阳性, 26例上下肢部分肌力减退 (24例肌力III级, 2例IV级) , 22例上肢腱反射亢进。颈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颈椎生理曲度均减小或消失, 受累椎间隙变窄及椎间隙的骨质增生表现为不同程度。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19例 (前路减压植骨术) ,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主, 麻醉方法选择颈丛加扶突穴麻醉。患者保持仰卧姿势, 将硬枕垫在其颈部下, 保持伸直位。当颈动、静脉、气管食管间分离筋膜至椎体前时, 将短针头插入于拟手术间隙椎间盘上, 经过C臂透视找出病变节段的椎间盘, 对要求减压的椎间盘需设置指示钻心, 对钻心偏凿位置应尽量完全打入。于指示心外部使用环钻加压, 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钻孔开窗, 遇到环锯芯随环钻旋转后降低钻速, 需将其旋转, 左右旋转, 角度为180°, 之后把环锯及芯同时拔出, 使之暴露于纵韧带或硬膜囊的前方。硬膜囊受压3节段的则要并排钻孔, 数量2~3个, 在直视状态下使用椎板咬骨钳及颈椎前路刮勺, 将脊髓的致压物彻底清理掉, 于硬膜囊前方骚刮且逐渐往两侧拓展, 拿出孔内残留骨片后进行处理, 将其修理为长方形的骨槽, 以保证硬膜囊前方减压充分, 明胶海绵进行止血处理。对患者局部麻醉后, 将自体髂骨切取后, 参照骨孔大小对植骨块修剪, 并引导牵引头部, 把植骨块嵌进骨槽内, 并结合钢板做内固定。本次研究的固定椎体节段数, 8例2个椎体, 14例3个椎体, 颈4是椎体最高, 颈7最低。手术完成后进行颅骨牵引以保持正常的颈部位置。在拆线后持续牵引2周, 并及时更换气囊颈围固定, 持续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前路减压植骨术。

1.3 评定标准

按JOA评分及Hirabayashi[1]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上、下肢运动各4分, 上、下肢及躯干感觉各2分, 括约肌功能3分, 正常为17分。病情分四级:严重 (0~4分) , 四肢大部分或完全瘫, 生活不能自理;重度 (5~8分) , 四肢有部分功能, 但丧失工作能力;中度 (9~12分) , 有运动及感觉等改变, 可做一般轻工作;轻度 (13~16分) , 有轻度运动和感觉等改变, 可做一般轻工作。术后改善率= (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 (17-术前JOA评分) ×100%, 术后改善率达75%~100%为优, 50%~74%为良, 25%~49%为好转, <25%为无效[1]。

2 结果

2 组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在6~30个月。患者术后拍X线片检查, 时间为3~4个月, 显示患者植骨部均完全融合, 颈椎生理曲度效果显著, 钢板螺钉未出现脱落、折断、松动等异常情况。根据术后改善率判定, 观察组22例患者中优11例 (50.00%) , 良8例 (36.36%) , 好转2例 (9.09%) , 无效1例 (4.55%) , 优良率达86.36% (19/22) 。对照组19例患者中优7例 (36.84%) , 良6例 (31.58%) , 好转4例 (21.05%) , 无效2例 (10.53%) , 优良率为68.42% (13/19) 。2组的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 诊断后多数可实施保守治疗, 若保守治疗后症状未显著改善, 或病情更为严重时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 通常情况对1~2个椎间盘压迫脊髓, 需选择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超过3个的椎间盘突出, 通常选择后路椎板开门式成逐渐拓宽椎管, 在前路手术时要把突出的椎间盘仔细清理干净, 以达到完全减压的作用[2]。

椎间盘退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基础, 出现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将造成脊髓压迫, 有时则出现节段的脊髓供血异常[3]。在采取前路减压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实施治疗时, 因把脊髓腹侧致压因素完全去除, 使得椎管矢状径、Pavlov比例逐渐扩大, 使得椎管内压迫脊髓的情况消失, 而脊髓在降压后, 其血供能被有效调整与改善, 且得到了代偿, 这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4]。当手术过程中发生植骨块松动、脱落、骨不愈合等问题时, 其主要是由于术中植骨骨块固定不稳导致的。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实施固定, 能够对植骨块脱落、松动、颈椎失衡等有效改善, 促进植骨的恢复。

在手术前期, 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如:各种钢板、螺钉, 对X线片、影像资料认真审核, 把握好手术指征;在手术过程中, 需结合减压的范围确定适当的钢板、螺钉, 并于C臂监测找准位置后把钢板置入内部, 此种措施能够避免钢板偏从一侧或螺钉到达椎间隙, 让螺钉能够固定在椎体内, 能避免钢板滑脱、或对食道带来损伤;本手术最大的风险是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 故术中需良好显露神经根, 仔细保护, 防止神经根、硬膜损伤。术中减压等操作时, 对神经根、硬膜必须直视显露, 彻底止血, 严密观察, 妥善保护。神经根牵拉动作要轻柔, 不可持续过高张力, 术侧硬膜向对侧牵拉时不宜超过椎管中线, 同时椎间隙撑开高度不可过大, 以恢复松弛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张力为度;麻醉方式以颈丛加扶突穴麻醉为主, 以防止患者在设施全麻状后, 在环锯进入椎管时出现疼痛反应, 避免环锯钻入失误而对脊髓造成损伤[5]。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维持患者的清醒状态, 且避免出现并发症症状, 在术后做好康复护理。并且采取颈丛及扶突穴麻醉互补, 以避免单纯颈丛效果不佳带来的影响, 降低手术时间, 改善手术安全性能。

综上所言, 对脊髓型病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选择正确的麻醉措施, 内固定方式则能发挥出理想的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高。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19例 (前路减压植骨术) , 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根据术后改善率判定, 观察组优良率达86.36% (19/22) , 对照组优良率为68.42% (13/19) , 2组的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对脊髓型病采取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选择正确的麻醉措施、内固定方式则能发挥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 卢一生, 潘兵, 许文根.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4) :283~285.

[2] 黄象望, 张毅, 刘向阳, 等.ORION+钛网植骨在颈前路临床中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 2005, 26 (4) :266~267.

[3] 陈孜, 肖光第, 汤押庚.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多节段颈椎损伤[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11 (7) :1097.

[4] Nakase H, Park YS, Kimura H, et a1.Complications and long ermfollow-up results in titanium mesh cage reconstruction after cervicalcorpectomy[J].I Spinal Disord Tech, 2006, 19 (5) :353~357.

颈椎病的治疗及预防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病人均有典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X线平片有颈椎病的改变, 如曲度变直 (42例) 、成角及kuschka关节增生 (68例) 、间隙变窄 (42例) 、颈椎间盘病变 (106例) , 部分病人经CT和MRI最后确诊;其中男性48例, 女性112例;年龄38~72岁, 平均51岁;病程在3个月~5年, 平均2年3个月。临床分型:神经根型36例, 椎动脉型92例, 颈型14例, 交感型12例, 脊髓型6例。

1.2 诊断依据

1.2.1 头痛头晕

常是颈后项背及一侧偏头痛, 部分连及上肢, 呈酸胀不适。头晕多因头颈部活动如转头、低头或仰头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而诱发, 伴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耳鸣、猝倒等症状。

1.2.2 上肢麻木

病人在颈背部不适的基础上, 尚有上肢麻木, 一侧或双侧, 但不对称, 或伴上肢乏力, 或行走无力漂浮感。

1.2.3 颈部触诊

局部可有压痛, 按压此处可有上肢放射, 头颈部活动出现眩晕, 部分颈旋转实验 (+) , 击顶实验或臂丛牵拉实验 (+) 。

1.2.4 颈椎正侧位片及斜位片可显示患椎增生, 生理曲度

变直、中断、成角、反向。部分病人经CT或MRI检查示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椎管狭窄等。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

盐酸培他啶500 mL加入尼克林0.5 g, 65 4-2 10mg静点;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能量合剂1支、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 10d为1个疗程, 最多2~3个疗程。中草药:自制颈宁汤: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生黄芪45g, 赤芍15g, 红花10g, 白芷10g, 陈皮10g, 威灵仙30g, 秦艽10g, 头晕重加瓜蒌、礞石, 因风而重加荆芥、防风、薄荷, 伴血压升高者去白芷加天麻、钩藤。

1.3.2 穴位注射

维生素B6100 mg、维生素B120.5mg、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3mL、ATP40mg, 混合成6mL, 取肩髃、户髎、风池、大椎、肩外俞、阿是穴, 每穴0.5~1mL。注药后取出时如穴位出血者, 可不必止血。

1.3.3 牵引治疗

病人端坐于椅子上, 接好枕颌牵引套并拉紧牵引线,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牵引重量因人而异, 一般牵引角度为30°, 重量为2~8kg, 每日2次, 每次20min。牵引时注意让病人松开颈部皮扣, 放松颈部肌肉。

1.3.4 推拿治疗

利用冯氏手法整复治疗, 一般1周2次, 大部分3~4次后痊愈。经手法治疗后, 病人即感头脑清醒、视物清楚。

2 治疗效果

160例病人中, 症状和体征经治疗消失者144例, 占90%;尚有轻微症状者12例, 占7.5%, 效果不佳者4例, 占2.5%。

3 讨论

3.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因颈椎急性损伤、慢性劳损、外

感风寒湿邪、年老等因素, 导致颈椎退行性变, 椎间盘纤维环脱水, 使椎间关节失稳而造成关节功能紊乱, 或由于骨质增生等颈椎关节损害而影响颈椎周围组织, 使软组织继发损伤, 累及神经根、血管、颈交感神经和颈段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穴位注射具有改善微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消除无菌性炎症, 达到通经散结、经脉通畅目的。气血运行畅通, 邪痹即除, 疾病乃愈。

3.2 颈椎功能是承受头颅重量和维持头颈平衡

由于人类颈部活动频繁, 颈椎相互发生磨擦, 又以第五颈椎最多见。由于第五颈椎的静态曲度最大, 有效应力最强, 磨损最多, 退变增生最早, 因此椎体旋转机会增加。人到老年以后, 椎动脉硬化, 血管弹性减退, 椎间隙变窄, 椎动脉因受压弯曲, 故在治疗颈椎病时, 应予以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循环, 抗炎等药物。

3.3 颈椎病的发病

其生理病理基础是内在的退变和外在的损伤, 二者互为因果, 致颈椎内外力学平衡失调, 出现异常压迫和化学刺激。但临床许多颈椎病病人退变增生不明显或轻微, 且治愈后复查颈椎片前后无异。因此, 颈椎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是由于“失动”而致, 即颈椎椎体及附件 (椎间盘、关节、韧带、肌肉) 因退变或损伤, 使各椎体关节失去相对平衡即“失衡”, 失衡关节越多则症状愈多且重。推拿后, 病人因“失衡”得以纠正, 使其无论何时均得到瞬间平衡, 从而症状改善或消失。在临床所诊治的患者中, 表现多种多样:颈椎曲度程度不同的改变、棘突错位不在同一纵轴线上或横突及周围压痛等。通过手法整复, 可观察到颈椎恢复自然曲线, 拍片双侧颈椎关节间隙对称、椎间孔恢复正常。推拿的目的在于纠正患椎移位, 解除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清除致痛因子, 解除疼痛, 恢复颈椎内外平衡。

3.4 颈椎牵引主要是通过牵引制动颈椎, 减轻肌肉痉挛, 扩大

椎间孔及椎间隙以减轻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或刺激, 粘连得以松解, 小关节滑膜嵌顿被牵开纠正, 扭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张而达到缓解或解除症状之目的。牵引的重量应因人而异, 牵引时间亦有所不同。

总之, 在临床上对颈椎病病人, 综合治疗最令人满意。年龄、性别不同其疗效无明显差异, 而各型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同时, 在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同时, 还应检查病人有无合并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症、眼或耳源性眩晕等, 使治疗有的放矢。

摘要: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治疗方法亦很多, 一般认为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效果显著。

关键词:颈椎病,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29~38.

上一篇:实习老师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肾病内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