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

2023-09-21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第1篇

临床上, 颈椎病病史较长的患者, 则可多见为混合型。因此, 患者的病情就较为复杂。倘若忽视颈椎病, 容易导致误诊。笔者随师门诊抄方遇见许多患者, 主诉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 且在它院做了很多检查, 比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均无异样, 有些病人几乎欲冒风险做冠脉造影。然经推拿手法治疗后, 症状明显好转。这也可以看作是诊断性治疗。现举一个典型的病例加以说明。

病例:张某, 女, 27岁。主诉心慌5、6d, 发作时伴呕吐、眩晕, 且多为入睡时发作。寐欠安、多梦。大便2、3d1次。外院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脑部CT均无异样。刻下:面色苍白, 言语低微, 神疲乏力。BP:86/64mmHg。另外, 患者晨起未进食, 为排除其是否为低血糖, 故查了一项随机血糖。结果为5.0mmoL/L属正常范围内。舌质红, 苔薄白, 脉弦。

PE:颈部肌肉紧张, C2椎体错缝。

Rx: (1) 放松颈部肌肉。 (2) 纠正椎体错缝。并叮嘱其近期颈部动作幅度不要太大, 以防纠正的椎体重蹈覆辙。 (3) 中药处方:当归15g、黄芪20g、川芎12g、桃枣仁各15g、红花12g、生地12g、白术芍各12g、葛根20g、茯苓神各20g、红景天15g、柏子仁15g、陈皮12g、佛手15g、柴胡12g、麦冬20g、降香9g、炙甘草9g、全瓜蒌20g, 7帖。

患者在等待取药时的状态明显好转, 精神爽朗, 言语活泼。从该患者的症状来看, 显然为混合型颈椎病, 椎动脉受到压迫, 导致眩晕伴恶心、呕吐, 且为阵发性, 发作时严重, 有缓解期。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心律失常、胸闷、嗳气和便秘等。而且有报道称颈椎病患者多数有椎体棘突偏歪, 且C2椎体偏歪占80%[3]。在遣方用药方面, 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 黄芪补气, 使全身气血充足;再佐以葛根升督脉之阳, 引血沿督脉上达巅顶, 增加脑部供血, 可以缓解眩晕等症状, 也可加快颈椎病的康复;红景天益气活血, 通脉平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功效[4];用茯苓、白术、茯神和柏子仁四味健脾养心安神, 改善睡眠质量;再佐以疏肝理气药, 调达气机。另外, 桃仁、生地、柏子仁、麦冬、全瓜蒌等兼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使其腑气得通。综观全方, 主次分明, 诸证兼顾。随访几次, 情况良好

脊柱相关性疾病与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极需引起重视。比如脊柱椎体错位会导致早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律不齐等与心内科相关的疾病。而且, 不同椎体错位, 其症状表现会有差异。心律失常多于颈椎与第一胸椎错位的关系比较密切[5]。因此, 心悸伴肩颈不适, 时常落枕、伏案工作者, 在治疗上首先进行触诊检查其是否有颈椎错位。并确定错位椎体的偏歪方向和程度, 部位和节数等。另外, 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一些辅助检查以帮助确诊, 如X线、CT、核磁共振等。结合问诊以明确诊断, 若有相关联的颈椎病, 用手法予以纠正。并嘱以保暖以及改变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等。如果复诊时, 症状全消或者基本缓解, 就可以明确病因, 巩固治疗即可, 可以说是不药而愈, 而且效捷。倘若未见好转, 则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回归内科治疗。

心悸心慌是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 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生理性心悸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慌。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心律失常, 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以及早搏;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时, 患者会有心慌的感觉。中医角度来讲, 虚证多以心血不足, 心神失养, 以至心阳亢盛, 或者肾水不足, 心火独盛, 以致心神被扰。实证多为痰火扰心, 因此临床上, 心悸病人多伴失眠多梦。尤其是当今社会无处不充斥着生活压力。忧虑过度, 暗耗阴精, 虚阳亢盛。心悸者, 动也, 属阳。恰如《素问》所云:“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故而, 在治疗法则上以养阴潜阳为主。

根据四诊合参辨证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中药处方从整体上调理, 使患者全身状况改善, 促进患者康复。中药和推拿手法双管齐下, 使效果立显。如果患者一直循内科之路, 结果可能是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故而, 现代医学体系分科太细所带来的弊端, 可见一斑。

摘要:心悸心慌伴头晕、失眠等症状在临床上相当常见。倘若没有明显的肩颈不适, 几乎所有患者都会选择在内科应诊, 甚至多数内科医生也会忽视该病可能是由颈椎病所致。因此, 在临床上, 我们要从整体角度出发, 较全面地诊治疾病, 避免误诊、漏诊, 宜用最便捷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减轻病人的身心及经济负担。笔者从临床上观察得出采用推拿手法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颈椎病型心悸心慌疗效更卓著, 并附一临床验案予以说明。

关键词:颈椎病,心悸心慌,手法治疗,中医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 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4.

[2] 杨福申, 杨大冬, 杨大力.实用整脊医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3~46.

[3] 郭建涛.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 1998, 4:13~14.

[4] 孙晓军, 赵慧, 林杰.红景天的药理与制剂研究综述[J].中国药师, 2005, 8 (5) :415~416.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将颈椎病患者108例, 均经颈椎三维X线片、CT或MRI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随机分为2组, 各54例。治疗组, 男30例, 女24例;病程3个月~12岁。单纯对照组, 男34例, 女20例;病程1个月~12岁。为便于对照治疗, 根据临床资料给予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 采用卧式颈椎间歇牵引, 首次牵引重量3kg, 根据患者症逐渐增加, 直至患者既无症状加重, 又无不适感为宜。总重量一般不超过1/6体重。每日2次, 每次30分钟。

(2) 针灸疗法:配穴及部位: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曲池、合谷、绝骨诸穴及随症配取。针灸风池和绝骨穴根据患者体质和辨证虚实采用补泻手法, 其余配穴行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 留针30min。

(3) 推拿疗法:①攘、拿、揉、按、拔伸颈部肌肉, 用拇指点按风池、肩井、曲池、合谷、天宗等穴及阿是穴, 以有酸胀感为宜, 肩背部以斜方肌为重点。②以两手掌根部托住下颌和枕骨粗隆, 用力缓慢上提持续约1min。上提后被动使头颅做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动作。③颈部两侧斜扳, 两手固定好头颅, 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 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扳动, 以弹响为度, 用力均匀轻柔。④最后, 用双手掌根运用推拿手法在颈肩、上背部及患侧前臂持续3~5min结束。10次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只采用针灸理疗, 方法和疗程同上。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1]制定。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阳性体征消失;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阳性体征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减轻, 但均不显著;无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改善, 同治疗前。

3.2 治疗结果

经上述治疗3个疗程后, 2组各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4 讨论

非手术疗法一般可使颈椎病有较大程度的减轻, 尤其是对早期患者, 可有较明显的好转。因此, 在治疗措施中, 应首选非手术治疗。牵引配合针灸理疗治疗颈椎病, 是针对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和出现的临床症状给予综合施治的一种方法[2]。通过颈椎牵引可以使颈椎的软组织避免受到牵拉, 颈部负荷减少, 颈部的创伤性炎症得到修复。布托牵引器利用了人体本身的重量作为反牵引力, 其受力直接作用于颈椎, 其良好的制动效果使颈椎处于休息状态, 去除发病诱因, 减少颈部活动及对头颅的支撑力, 颈部负荷减少, 使颈部的交感神经免受刺激, 症状得到缓解, 稳定性得到加强。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χ2=15.3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笔者多年针灸临床中使用绝骨穴治疗本病, 所谓绝骨穴是取其“髓会”之贵, 髓藏于骨, 髓以养骨;该穴在治疗“颈项强痛”方面有较好的功效。风池穴是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主穴, 其下有椎动脉通过, 有效的良性刺激使治疗部位血管的血流加速, 供血量增加。头颈部营养及代谢得到加强。布托牵引加针灸理疗使治疗部位血管的血流加快, 供血量增加, 促进了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 有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及疼痛的缓解, 从而减轻症状。单纯针灸理疗复发率高且对有些类型的病例疗效较差, 具有一定风险性, 以上临床病例中尤其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不确定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3]。同时, 注意指导患者避免不良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中的被迫体位,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防止受凉, 注意颈部保暖, 指导患者做适当的颈部操练, 纠正不良颈部姿势, 有利于巩固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理疗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以期能提高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将临床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各54例。治疗组采用枕颌布托牵引加针灸理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理疗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55.55%, 总有效率96.29%;对照组治愈率31.48%, 总有效率87.03%。2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采用枕颌布托牵引综合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在颈椎病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牵引,针灸,理疗,颈椎病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5~189.

[2] 赵平学.颈椎病诊断与非手术治疗[M].沈阳:辽宁白山出版社, 1991:202.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6例。其中男性50例, 女性46例;年龄最小的32岁, 最大的74岁;病程最长者15年, 最短者3个月, 所有患者均经X片、CT或MRI诊断。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7.0mmol/L,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 Hg, 舒张压≤100mm Hg, 可实施针刺。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 (1) 颈性眩晕, 可有猝倒史。 (2) 体征:旋颈试验 (+) , 颈部过伸或转动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甚至呕吐。脱离该方位时症状缓解或消失。 (3) X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 或颈椎前、后缘增生, 椎间孔狭窄, 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或CT、MRI显示有椎间盘突出或有椎动脉变细。 (4) 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如耳鸣、耳聋、头晕、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等。

1.3 排除标准

(1) X片或CT、MRI检查无异常者。 (2) 其他疾病如:中毒、感染、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眩晕者。 (3) 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等。 (4) 合并有严重的原发疾病者。 (5) 孕妇, 产妇, 精神疾病患者。 (6) 不能坚持接受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百会、大椎、C3~C7颈夹脊穴、风池、完骨、天柱。

加减:头痛加神庭, 率谷;恶心加内关, 足三里;耳鸣加听宫;眼花, 复视加攒竹。

2.2方法

2.1.1治疗组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选取贺氏中粗火针在燃烧着的酒精灯 (棉) 上烧灼, 待针尖长度5mm左右变红时, 迅速刺入所取穴位后立即出针, 用干棉签按压片刻。如针刺部位出血, 则待血液自然流净后再行按压。隔日治疗1次, 5次1个疗程。

2.2.2 对照组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将毫针刺入穴位, 得气后, 留针30min后起针, 按压针孔。每日1次, 10次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但因劳累、天气变化后仍有轻度不适;有效:症状体征好转, 仍留有不同程度眩晕, 头痛, 颈部不适等症状;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经1个疗程的治疗, 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 对照组总有效率81.0%。经统计学处理, 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3<0.05) , 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颈动脉型颈椎病, 又称颈性眩晕, 当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病因为长期工作, 劳动, 姿势不当, 局部气血运行障碍而致脑部失养。多因劳累或感受寒凉或情绪波动等因素而诱发。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 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 而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和梗阻, 或是椎动脉丛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所致[3]。

笔者选用百会为诸阳之会, 醒脑开窍, 可清理头目, 除眩止晕, 大椎, C3~C7颈夹脊穴, 风池, 完骨, 天柱等局部穴位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从而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学平衡。火针是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温热之力, 具有扶助正气, 引邪外出之功。因此, 火针在该病的治疗上效果明显优于毫针, 又火针治疗时间短, 间隔时间长, 治疗次数少, 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特别适合基层医生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火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经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 采用火针疗法;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毫针刺法。两者取穴相同, 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观察组总有效率81.0%, 2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绝大多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火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较毫针治疗疗效好。

关键词:火针,椎动脉型颈椎病,毫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5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42~362.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第4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患者357例, 30~40岁54例, 占50%。40~50岁117例, 占33%。50~65岁以上186例, 占52%。本组患者均在30~65岁以上。本组患者40岁以下者有上升趋势。

1.2 临床主要表现

均有外伤或受寒冷侵袭的病史, 其发病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局部的疼痛或麻木感, 并向单侧或双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有的则表现为针刺或过电样窜痛有甚者则表现为阵发性难忍的疼痛伴眩晕。查体:牵拉实验阳性, 压顶实验阳性。椎孔挤压实验阳性, X线检查:显示颈椎钩突关节增生变尖, 椎间隙变窄切片糙, 侧位及斜位片显示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征象, 椎体前后滑及其韧带钙化等表现。按上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亦不难。

1.3 治疗方法

(1) 针刺疗法:患者取坐位,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疼痛部位, 用循经取穴与局部阿是穴相结合, 远近穴相结合的取穴原则。常用风池、天拄、肩井、肩髃、外关、合谷、委中、阳陵泉、局部阿是穴。每次因患者的不同表现选用4~6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0d。 (2) 牵引加红外线中药透入法取座位牵引治疗, 角度为25~30℃, 重量选用3~12kg不等, 持续牵引20min。待牵引停止后即可行红外线中药透入治疗, 取加工成粉状中药加陈醋, 米酒适量将药调成糊状, 涂于患者后颈部。用红外线照射20~30min后清洗。每天1次, 15d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0d。笔者常用中药有:乳香、没药、红花、荆芥、川芎、胡椒、葛根、地龙等。按等量磨制成细粉备用, 同时加陈醋和米酒适量。中药可具患者临床表现加减。 (3) 按摩推拿治疗法:待患者将后颈部药物除去后, 复取坐位, 取颈, 肩, 背及上肢等处轻柔推拿。手法及步骤为:先颈肩部擦, 揉, 推, 理, 按约5min, 接着拿风池、肩井、大椎、缺盆、天宗、曲池、少海、手三里、内关、合谷穴, 可临床加减。续用拇指点揉承山穴, 此时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如有神经, 肌肉未及骨关节移位者此时亦可行复位术, 方法是, 术者立于患者背后, 同时做温和的左右旋转。此时患者亦听到复位声, 有的患者则无此声。然后叩拍患者颈背部数min后结束。每日1次, 15d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0d。

2 结果与讨论

2.1 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能正常工作。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颈部不适或头, 上肢有轻微症状。好转:症状部分改善, 仍需治疗。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者。本组357例中临床治愈168例, 占47%。显效107例, 占30%。好转68例, 占19.2%。无效14例, 占3.8%。总有效率为96.2%。

2.2 笔者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就其治疗原理和初探介绍如下

(1) 针刺疗法用针刺腧穴, 通过远近穴的结合刺激沟通了经络, 改善了气血运行, 符合中医“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的理论, 缓解疼痛, 缓解了肌肉的痉挛僵硬状态, 起到了扶正培元的功效。 (2) 牵引及红外线中药透入疗法以在肌张力下降的情况下, 在张力的作用下拉开椎间隙、小关节面, 使椎间盘内压降低。由于长期的肌痉挛所致的神经压迫、移位及筋膜嵌顿得以复原, 结合红外线的温热作用使血循环改善, 血管扩张, 使用中药透入病变部位起到活血舒经, 消肿止痛的作用。 (3) 按摩推拿疗法在肌张力降低, 颈椎内压下降, 肌束、血管、神经复位的情况下加以按摩推拿疗法, 对消退局部的炎症水肿, 恢复其血管神经的正常功能, 消除神经根的压迫刺激解除了局部症候群。

综上所述, 以上3种疗法达到了扶正祛邪, 培元固本, 解肌生津, 取腐生肌, 消肿止痛, 使其局部各组织结构复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针刺、牵引加红外线中药透入、中医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针刺用循经取穴与局部阿是穴相结合、远近穴相结合的原则。牵引加中药红外透入。中医整脊旋转复位法, 15d1个疗程。结果 本组临床治愈168例、显效107例、好转6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6.2%。讨论以上3种疗法达到了扶正祛邪、培元固本、解肌生津、取腐生肌、消肿止痛使局部各组织结构复原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5年至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85例, 其中双耳发病8例,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年龄3~12岁, 以冬春季多发, 多数患儿近1周~1个月内有感冒流鼻涕病史。病程3d~1.5年。在治疗前均告知患儿或家属本研究的目的及过程, 并取得家属同意。症状以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为主, 平均气导损伤15~25d B, 骨气导差15~25d B。纯音测听:本组65例呈轻度传导性耳聋, 20例呈混合型耳聋。门诊54例, 住院31例。

1.2 就诊原因

耳痛、耳鸣、耳堵塞感、听力下降、睡眠时打鼾、反复鼻塞流涕或家长发现患儿听话反应迟钝、常用手抓患耳。经内镜及鼓气耳镜检查均见鼓室积液表现:鼓膜呈橘红色, 可见液平线或气泡, 鼓膜外凸, 活动度受限。所有病例均用小儿纤维喉镜检查腺样体, 发现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50%以上者31例。另有其中4例6耳以急性中耳炎发病:睡眠被耳痛痛醒, 鼓膜鲜红色、彭隆明显并有感冒症状, 经抗生素治疗5~7d耳痛缓解, 复查时发现充血转为淡橘红色, 鼓室积液显现。

1.3 病因分析

85例病例治疗前病因初步分析, 明确有急性中耳炎病史者10例 (11.8%) ;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31例 (36.5%) , 鼻道内有脓性分泌物者行鼻窦CT检查明确鼻窦炎42例 (49.4%) 。

1.4 治疗方法

外耳道鼓膜用75%酒精表面消毒2次, 年龄较大可以配合的儿童用自制毛头细棉签蘸丁卡因麻醉剂至鼓膜表麻并由专人固定头位 (不能配合的患者采用全麻) , 在内镜下用1m L注射器刺穿鼓膜内下方至中耳腔, 固定针头回抽有紧张感, 抽出渗液并将地塞米松注射液0.01~0.03m L注入鼓室内, 积液黏稠者可加少许糜蛋白酶。整个穿刺操作过程均在内镜显示屏的放大视野下精确完成。每日口服西替利嗪滴剂、抗生素药物等辅助治疗, 穿刺后第2天开始每日1~2次咽鼓管吹张5~10d, 0.5%呋麻滴鼻液滴鼻5d。对于因下鼻甲肥大引起的9耳及副鼻窦炎引起的42耳患者, 分别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和上颌窦穿刺术;对因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50%以上引起的32耳的患儿全麻下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并鼓膜穿刺注药, 其余用药、咽鼓管吹张相同;但对腺样体肥大堵塞压迫咽鼓管咽口, 且有鼻腔鼻窦炎, 睡眠打鼾憋气长期存在的高危患耳, SOM反复发作的行鼓膜切开置管术8耳, 同时切除肥大的腺样体。

2 结果

85例93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取得了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治愈82耳, 有效8耳, 无效3耳, 疗效满意。所有患儿均经过一次鼓膜穿刺, 耳内积液于穿刺后1~5d即完全消失, 在穿刺后多数患儿自述听力提高, 鼓膜内陷减轻或消失, 活动度增强, 于15~30d内复诊无复发, 纯音测听检测骨气导差在10d B以内, 无黏连属治愈。有效:耳堵、耳鸣症状减轻, 听力有提高, 纯音测听检测气导较治疗前提高10~15d B, 但未达到正常;其中3例患儿近2年内3~4次反复发作, 在本市多家医院诊治, 未查明诱因, 无腺样体肥大;治愈后鼓膜内陷明显, 活动度较差, 属无效。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急性中耳炎过后、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发作是其主要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等情况下, 浆液分泌过多, 妨碍中耳和咽鼓管粘液纤毛传输功能时, 可以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研究显示腺样体肥大的程度与SOM之间密切相关, 腺样体异常免疫释放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组织胺、白细胞三烯等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引起咽鼓管和中耳粘膜水肿。鼻炎、鼻窦炎产生的分泌物流至鼻咽部, 可引起咽鼓管四周的粘膜及淋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堵塞咽鼓管咽口。本组病例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31例, 鼻窦炎42例。因儿童时期腺样体处于生理性肥大, 多经过保守治疗, 54例已完全治愈。但对高危患耳, SOM反复发作的8耳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治疗, 同时切除肥大的腺样体, 效果满意。

摘要: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SOM) 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发病原因。急性中耳炎过后迁延, 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是儿童SOM的主要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儿童SOM效果满意。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病因

参考文献

[1] 沈蓓, 李乃麟.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5, 13 (4) :296~298.

[2] 刘阳云, 孙正良, 等.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1) :19~20.

[3] 李永奇, 李源.腺样体切除术与儿童中耳炎[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1, 25 (3) :138~142.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第6篇

50例均为我校针灸科门诊患者, 男性3 1例, 女性19例, 年龄37~60岁, 病程1个月~3年。患者都经CT或MRI确诊为颈椎病, 以手指麻木伴颈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天鼎、天宗、下极泉、尺泽、内关、十宣穴, 一侧手指麻木患者取患侧穴位, 两侧手指麻木患者取双侧穴位。

2.2 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 伸肘仰掌位, 局部消毒后, 使用直径为0.25~0.3mm, 长50~60mm的毫针。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操作:毫针直刺天鼎穴0.3~0.5寸, 针感向锁骨放射, 同时直刺天宗穴, 针感向肩胛部传导, 其次直刺下极泉、尺泽、内关0.5~1寸, 针感向手部方向传导。第二步操作:温针疗法, 将艾条剪成1寸长的小艾节, 点燃后套在毫针的针柄上, 注意要把持好针柄, 穴位取下极泉、尺泽、内关, 使温针的热感从上至下传导。每穴燃烧两个小艾节后, 就可以取针, 此步治疗过程约40min;第三部操作:三棱针点刺十宣穴, 每穴挤出2~3滴血液即可隔日放血1次。温针疗法10次为1个疗程, 放血疗法5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手指麻木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手指麻木感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 或偶有麻木感;有效:麻木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无任何改变。

3.2 治疗效果

本组50例, 治愈25例, 显效20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3.3 典型病例

患者马某, 女, 52岁, 右手指麻木伴颈肩部酸痛2年, 尤以拇、食指麻木为甚。查血常规, 血糖, 血脂, 尿酸正常, 曾服用颈服康、芬必得等药物, 症状无任何改变。经MRI确诊为颈5~6, 6~7椎间盘突出, 偏右型, 颈3~7椎体骨质增生, 查体见:颈5、6、7椎体棘突下压痛明显。按上述操作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临床治愈, 随访1年无复发。

4 讨论

手指麻木是由于颈椎病变对脊神经根的刺激, 牵拉和压迫引起。针刺天鼎穴, 调整深部的臂丛神经, 针天宗穴调整了肩胛上神经, 针尺泽穴调整了深层的桡神经, 针下极泉调整了桡尺神经, 针内关穴调整了正中神经, 通过对这些神经的调整, 达到神经减压状态。其次对尺泽、内关、下极泉进行温针治疗, 从而温通经脉, 减轻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水肿。再则就是十宣放血, 因十宣穴位于手指的指尖, 指尖是人体气血较为薄弱的地方, 很容易产生阻塞, 出现麻木, 放血对阻塞指尖进行疏通, 则手指麻木症状消失, 疗效较好。

摘要:颈椎病患者的手指麻木有一定特征性或桡侧或尺侧或5个手指。有时指尖发麻, 感觉迟钝, 甚至累及前臂, 上臂, 同时伴有握力下降。由于颈椎病患者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如椎间盘突出或脱出, 椎体后外侧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 以及关节松动与移位, 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牵拉和压迫, 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水肿, 根管狭窄及粘连, 产生手指麻木症状。由于累及部位不同, 产生麻木的部位也不同。笔者于2007年至2010年运用温针配合十宣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指麻木50例。

上一篇:中专毕业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高三语文阅读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