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

2024-06-30

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第1篇

1.1.1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1.1.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1.1.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1.1.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1.1.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1.2 证侯分类 1.2 .1中经络

1 .2.1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言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1 .2.1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术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腻腻或黄腻,肺眩滑。 1 .2.1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1 .2.1 .4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日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1 .2.1 .5 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Ⅱ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1 .2. 2 中脏腑

1 .2 .2. 1 风火闭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刚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1 .2 .2.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1 .2 .2.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1 .2 .2. 4元气衰败:神昏,面包苍白,瞳神扩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2治疗常规 2 .1一般处理

病情急重者.保持病人安静卧床休息,避免长途搬动;进行必要处理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或避免振动;严格控制探视,禁止打扰病人,昏迷患者取卧位或头部侧转,有假牙者须取出.同时松解衣领。痰涎壅盛者,可将痰吸出。起病l~2周持续吸氧.卧床时间2~4周。长期卧床者须预防褥疮形成。无论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均应避免情志刺激,饮食宜清淡,二便应保持通畅。 2 .2 辨证论治 2 .2 .1中经络

2 .2 .1.1:肝阳暴亢:基本治法为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汤药选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成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日l次;或清眩治瘫丸l丸。日2次,口服,或脑立清10粒,日2次,口服;或龙胆泻肝丸1丸,日2次.口服。针刺:合谷、三阴交、涌泉、太溪、百会穴。用泻法。推拿:一指禅法推面额,自印堂经神庭至头维.再从睛明绕眼眶一周到迎香.绕口唇经下关、颊车至人中。一指禅推风池、曲池、合谷.拿肩井.按揉环跳、委中、承山。滚患侧肢体,被动屈伸各关节,掌擦肢。

2 .2 .1.2风痰阻络:基本治法为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汤药选用导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配服牵正散3~5 g,日2次,黄酒送服;或配用复方牵正膏帖敷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迎香等穴。若言语不利.可配甩解语丹1丸.日2次.口服。其余成药可选用华佗再造丸8 g,日2次,口服;或人参再造丸l丸,日2次,口服。也可配用血塞通注射液0.2 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 ml,静脉滴注,日1次。针剌:百会、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中脘穴。用平补平泻法。推拿:一指禅推中脘、丰隆、天枢、膻中;顺时针方向摩腹、督脉和 足太阳膀胱经·滚患侧上下肢;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揉肩贞、曲池、台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穴.

2 .2 .1.3痰热腑实:基本治法为通腑泻热化痰。汤药选用星萎承气汤加味。成药选用黄连上清丸2丸,日2次.口服;或牛黄上清丸1~2丸,日2次.口服;清开灵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日1次。针刺:合各、下巨虚、曲池、三阴交、支沟、太溪。用泻法。推拿:一指禅推中脘、丰隆、天枢、膻中;顺时针方向摩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滚患侧上下肢;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揉肩贞、曲池、台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穴.

2 .2 .1.4气虚血瘀:基本治法为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汤药选用补阳还五汤为其基本方。成药配用血塞通往射液0.2 g,静脉滴注,日 1次;或消栓日服液10~20oml,日2~3次.口服;或脑血栓片7片.日2次.口服;或偏瘫复原1丸,日2次,口服;或血栓口服液10mI.日3次,口服。针刺:足三里、气海、合谷、太冲、膈腧、膻中穴。用补法.推拿:一指禅推气海、关元’膻中、血海、三阴交;滚上下肢前侧;按揉伏兔,阳陵泉、解溪、肩井、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重点按膈俞、脾俞,胃俞穴;滚背部及患侧上下肢;掌擦患侧肢体。

2 .2 .1.5阴虚风动:基本治法为滋阴熄风。汤药选用大定风珠。成药选用杞菊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或六味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若阴虚火旺而见骨蒸潮热.遗精盗讦者则可配甩知柏地黄丸l丸,日2次.口服。针刺:三阴交、太溪。推拿;一指禅推肝俞.膈俞;直擦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滚背、腰、臀及患侧上下肢;按揉肩贞、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太冲、行间;被动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各关节;掌擦上下肢。 2.2. 2中脏腑

2.2.2.1 风火蔽窍:基本治法为镇肝熄风.清热开窍.神昏时用神犀丹1粒.研末分次送服;或予清开灵注射液60~120 ml,静脉滴注,日l~2次;也可配用大承气汤煎取液200~250ml,保留灌肠或肛门滴注。日2次.以急下存阴;神志渐清后改用清营汤合竹叶石膏汤治之;清开灵注射液可继用.量减至40~60m1.日1次。其余成药可选用黄连上清丸2丸,日2次,口服。或牛黄上清丸1~2丸,日2次.口服。安宫牛黄丸3 g,日2次,口服。针剌: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

2.2.2.2 痰火闭窍:基本治法为清肝熄风.豁痰开窍.首选安宫牛黄丸1~2丸灌服(或鼻饲).日 2次;或予局方至宝丹l~2丸灌服,日2~3次;或用安宫牛黄栓1~2粒.直肠给药,同时配用清开灵注射液60~120 m1.静脉滴注.日l~2次。神志清醒后可口服羚羊角汤煎剂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成药用牛黄清心丸3 g.日2次,白开水送下。若病情较稳定,可加用脉络宁注射液20 m1.静脉滴注.日1次。痰盛者加鲜竹沥口服液10~20 ml。日3~4次。针刺:人中、合谷、太冲,丰隆、中脘、商阳。用泻法。

2·2·2·3 痰湿蒙窍:基本治法为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l~2丸,日2次:神志清醒后改用涤痰汤煎剂口服。成药配用痰饮丸14粒,日2次,早晚服用。针刺:人中、内关、巨阙、丰隆。用泻法。

2·2·2·4元气衰败:基本治法为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立即静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20 ml,待四肢转暖后.改用参附注射或生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日1次,也可加用黄芪注躬液20~60 ml,静脉滴注,日1次。汤药以参附汤及生脉饮为主。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用大艾柱灸,壮数宜多。 2.3 康复指导

中风病的康夏医疗十分重要,尤其是后遗症期。药物可依证型不同选用复智胶囊、血栓心脉宁、利脑心、脑立清、 大活络丸。其余还有食疗、水针、头皮针、耳针、推拿、气功、拍打健身法及沐浴疗法等。

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第2篇

家庭住址:黄陂区前川街++村++号 邮政编码:430300 入院时间:2012年04月12日10时07分

病史采集时间:2012年04月12日10时20分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可靠程度:可靠 发病节气:清明

主诉:头晕目眩一周,加剧二天。

现病史:患者近一周来渐觉头晕,继而目眩,时觉右侧手麻、肢体乏力,且劳作后加剧。在村卫生室就诊(用药不详)三天症状无减轻,近二天来而且症状加剧而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对答自如,呈慢性病容。患者自发病以来,头晕头痛目眩,失眠惊悸,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时有肢体麻木,无口眼歪斜等症,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滑。 既往史:平素身体尚可,无高血压病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及处伤史。

个人史:出生于本地,无地方病及地方病史、职业病史。因作业性质,平素夜间劳作较多,易受寒湿,长期睡眠较少,无不良嗜好,无吸烟史,少量饮酒。 婚育史:25岁结婚,配偶身体尚健,有一男二女,身体健康。 过敏史:否认有食物过敏及药物过敏及过敏史。 家族史:父母早年去世,死因不详。

望诊:患者神志清楚,但精神不振,神疲乏力,皮肤无斑点,粘膜无充血,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表浅淋巴无肿大。头颅正常无畸形,头发疏密、色泽、分布均正常。眼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清晰,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口唇红,无紫绀。齿列正常,牙龈无出血或肿胀,口腔粘膜无疱疹、出血、溃疡,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伸舌居中。气管位置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或结节。胸廓外观对称,无畸形,肋间隙正常,乳房大小正常,胸廓对称,无桶状胸,呼吸均匀,腹部平坦,无凸起。二阴未查,脊柱四肢生理曲度存在,无畸形,运动度不受限、两侧肌肉无紧张。关节无红肿,活动度正常,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舌象: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滑。

闻诊:语言流利,表达清晰,对答自如,无咳嗽、呃逆、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无特殊气味,双肺侧呼吸活动度正常,叩诊清音,肺肝浊音界、肺下界、呼吸时肺下缘移动度均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哮鸣音等。心率80次/分,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问诊:患者陈祖华,男,56岁,一周前无明显诱因渐觉头晕,继而目眩,时觉右侧手麻、下肢乏力,失眠惊悸,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平素身体尚可,无高血压病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及处伤史。因作业性质,平素夜间劳作较多,易受寒湿,长期睡眠较少,无不良嗜好,无吸烟史,少量饮酒。父母早年去世,死因不详。配偶及子女身体健康。

切诊:头颅无异常凸起凹陷,乳突及副鼻窦无压痛,肝、胆囊、脾脏未触及,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不拒按。 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和包块。双肾无叩击痛。膀胱未及,输尿管无压痛点。

脉象:六脉弦细滑,右关弦,左细滑。 体格检查:T 36.5℃,P81次/分,R 20次/分.BP l20/80mmHg。,体态较稳健,。语言清晰,无咳嗽、呃逆、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双肺侧呼吸活动度正常,叩诊清音,肺肝浊音界、肺下界、呼吸时肺下缘移动度均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哮鸣音等。心率80次/分,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不拒按。肝、胆囊、脾脏未触及。腹部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和包块。肠鸣音正常。二阴及排泄物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疼痛,活动度正常,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无明显肢体不适。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四诊摘要:患者陈祖华,男性,平素身体尚可,无高血压病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及处伤史,无不良嗜好,无吸烟史,少量饮酒。一周来渐觉头晕目眩,失眠惊悸,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时有右侧肢体麻木,无口眼歪斜等症,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滑。

辨证分析:从四诊来看,慢性起病,由于患者平素夜间劳作较多,易受寒湿,加之睡眠较少,身体较为疲乏致,使气血瘀滞,血瘀气滞则络脉受阻,头晕目眩,失眠惊悸,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并见,脉弦细主风邪袭扰,故时见肢体麻木,舌边有瘀点为肝血脉瘀滞,脉络受阻为多见,故诊断为:中风-瘀血阻窍证。因患者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气血运行不畅,血脉阻滞,不能荣养于脑,宁济于心,则失眠惊悸,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并见;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滑。总之:本病可属中医“眩晕”之瘀血阻窍”范畴,但归其中风之风邪入中,瘀阻络脉,属虚实夹杂之证,血瘀痰阻为实、为标,气血不足为虚、为本。

西医诊断依据:(1)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惊悸,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时有肢体麻木,且劳作后加剧,(2).发病至今仍以疲倦为重。 辅助检查:缺

入院诊断:

1、中医诊断: 中风--风邪入中,瘀阻络脉,

2、西医诊断:(1)脑供血不足(2)脑梗塞,

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 中风-中经络—眩晕相鉴别,眩晕证无肢体或偏一侧麻木为特点可资鉴别

西医鉴别诊断:应与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相鉴别。后者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相区别。 诊疗计划:

1、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脂低钠饮食。

2、注意休息,完善入院各项检查。待院外CT检查结果提示后再作进一步诊断。

3、中医中药:

①中药针剂: 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

②中药汤剂: 治以活血化瘀为主,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待定)。

4、西医治疗:

①长春西汀注射液

静脉注射

②能量合剂等支持疗法。

③对症处理。

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入住我卫生队的30例患者, 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5例, 男10例、女5例, 患者最小年龄41岁, 最大年龄为66岁, 平均年龄为 (55.6±4.5) 岁, 病程为 (40±5) d。对照组15例, 男9例、女6例, 患者年龄最小年龄41岁, 最大年龄为67岁, 平均年龄 (55.5±4.3) 岁, 病程 (42±6) d。2组无显著性差异。诊断依据是所有患者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 多在静态发病, 起病缓慢或急骤, 临床表现为意识清、偏瘫、言语不利、肢体肌力下降、头颅CT扫描示低密度灶或MRI示长T1长T2信号。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5 0 0 m L静滴, ATP40mg、辅酶A100U加入5%GS250m L中静滴, 脑活素10m L加于5%NS250m L中静滴, 每日1次。治疗14d为1个疗程, 休息3~5d, 再做第2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药用黄芪60g、当归尾15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2g、地龙15g、川芎15g。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牛膝, 偏痰浊内阻者加胆南星、制半夏, 偏气虚血瘀者加党参、石菖蒲、丹参, 口角歪斜者加僵蚕、全蝎, 血脂高者加生山楂、决明子。

1.2.2 疗效评定标准[2]

基本痊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 能徒步行走, 生活能自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肢体肌力恢复到2个等级以上。有效:肢体活动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 肢体肌力恢复1个等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无改善。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9例, 显效4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 显效3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4.021, P=0.045) (P<0.05) 。

3 讨论

《金贵要略》说:“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说明中风后, 不仅有半身不遂, 还伴有口眼歪等症状[3]。中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不语, 偏身麻木等症。大多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故在治疗上, 注重表征控制的同时, 重点在以下几点来作用于此病: (1)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脑血管阻力, 并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度, 抑制血栓形成, 从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能量代谢。 (2) 对大脑缺血缺氧所形成的脑循环障碍, 可增强其耐受力, 降低脑耗氧量, 保护脑细胞。 (3) 改善脑膜微循环, 改善血液流态, 增加毛细血管网点, 扩张毛细血管管径, 这也是临床上治疗中风、瘫痪、脑梗塞的作用机理之一[4]。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遗症, 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 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 与活血化瘀药配伍, 功在益气活血,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4]。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 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 常获良效, 补阳还五汤方中“生黄芪四两、当归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5]。功用是补气活血通络, 本方所治素体气虚, 不能行血, 以致脉络瘀阻, 筋脉肌肉失却濡养, 故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气虚血滞, 舌体失养, 故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 则小便频数, 遗尿失禁, 苔白, 脉缓亦为气虚佐症。综上诸症, 皆由气虚血瘀所致, 原书称为“因虚致癖”。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黄芪, 大补脾胃之元气, 令气旺血行, 瘀去络通, 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 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疲, 地龙通经活络, 均为佐药。

本方配伍用药特点有三: (1) 重用黄芪, 量大力专, 既可资生脾胃化源又能顾护经络真气, 使元气充足, 方能鼓动血脉, 可谓“开源节流”;生黄芪走表, 经络亦为表, 走而不守, 补气以行瘀, 这是用黄茂而不用大补元气之人参的道理。 (2) 活血通络之药用量较小, 味药的总量仅为黄芪的1/5, 既使全方祛瘀而不伤正, 又体现了补气为主, 化瘀为辅的立法宗旨。同时, 当归与川芎, 桃仁与红花这两组性质和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同用, 使活血化瘀之力明显增强。 (3) 在黄芪运用上, 不仅量重, 还要求渐增, 愈后继服, 以补“阳”还“五”。补阳还五汤开创了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的益气活血法。

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 或加全蝎、乌梢蛇、桂枝等, 增加通经活络之力。如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山萸肉、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加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语言不利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口眼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之品[6]。

中风恢复期症状多有肢体不遂, 为病久气血虚衰、气不能行、血不能荣、脉络痹阻而致。中风早期由于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或偏废不用, 患者易情绪急躁, 使肝阳上亢较多;中风后期未完全康复, 又消极悲观。中风其实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饮食合理, 注意控制血压, 多参加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加强对疾病的防治, 可以将中风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就是一级预防。近来中风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中风预防的效果。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全面说出死亡率下降的所有原因, 们毫无疑问中风患者死亡率下降与近来重视中风的预防有关。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 如积极治疗高血压, 防治肥胖, 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 以及禁止抽烟等。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一定能够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了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入住我卫生队的30例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2组均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治疗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恢复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兴华.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86例临床观察[J].医药世界, 2006, 20 (32) :101~102.

[2] 马显彪.补阳还五汤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70例[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20 (20) :220~221.

[3] 刘超, 王静, 杨军.赤芍总甙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 2000, 23 (9) :557~560.

[4] 李国庆, 王林静, 叶健, 等.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 2002, 22 (4) :57~59.

[5] 葛纪霞.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 25 (8) :333~334.

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100例, 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中风患者, 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 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肌痉挛, 可出现病理征, 即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II~Ⅳ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 并且≤Ⅲ级。其中男性54例, 女性48例, 年龄37~85岁, 平均年龄 (4 3.5±4.5) 岁, 病程 (2 7.5±4.1) 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 2例, 出血性脑卒中18例。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肾合并症、精神病史者及重症糖尿病者, 排除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智能障碍和视野缺损者。

1.2 护理方法

1.2.1 情感护理

患者由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部分生活不能自理, 神志清醒时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 表现出抑郁和悲观, 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的现象, 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甚至濒死感等消极的心理问题。这时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 实施不同的心理疏导, 与患者沟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专人看守, 有针对性地安慰、疏导、解释、暗示、鼓励、劝告等, 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 介绍一些治愈病例, 消除患者各种疑虑。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他们有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

注:治疗前后相比, ﹡P<0.05

1.2.2 针灸按摩护理

针灸科用来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 取穴以醒脑开窍、通督调神为原则, 在头部、颈部及受累肢体取穴。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上肢偏瘫取穴:肩髃、肩井、大椎、天宗、合谷、曲池等。下肢瘫取穴:足三里、环跳、秩边、承山、阳陵泉及绝骨。针灸这些穴位时待患者产生酸、麻、涨等感觉时证明对患者能起到效果, 以15d为1个疗程。按摩能减轻关节的挛缩和变形, 患者俯卧位, 以按、压、滚法, 先向心性按摩偏瘫肢体, 从远端至近端, 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宜。对于手足采取拿捏法向心性按摩, 1次/d。

1.2.3 日常护理及饮食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口腔清洁、皮肤清洁以及身体活动。中风患者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郁而化热, 阻滞经络, 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患者应少量多餐, 饮食时采取半坐位, 以高蛋白、高纤维素、低盐低脂肪的食物为主, 宜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1.2.4 功能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恢复的锻炼。急性期进行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各项肢体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完成, 手法要轻柔、缓慢、有节奏, 循序渐进, 绝不能半途而废。

1.3 评价指标

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下肢肢体痉挛状态,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分别于治疗前、之后个评定1次。

1.4 数据分析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μ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 该组患者的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 P<0.05。见表2-1。有92例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为3年, 其中85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16例较年轻的患者身体各个功能完全恢复并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4例因年龄过高及伴有合并症而死亡。见表2-1。

3 讨论

中风即脑卒中, 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约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近年来, 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 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致残率仍很高, 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下降,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中医是我国传统的瑰宝,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促进偏瘫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护理配合临床治疗, 患者护理后的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这充分说明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减轻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中风患者早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 (中风) 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该组患者护理前后下肢肢体痉挛状态 (Ashworth量表) 、运动能力 (Fugl-Meye量表) 和生活能力 (Bathel指数) , 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 该组患者经护理后下肢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 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减轻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敖金波, 李旭英, 彭力.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7) :10~11.

[2]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第4届全国脑血管修订方案)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23 (6) :670.

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第5篇

【摘 要】目的:探析中风患者应用中风护理单元进行干预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中风患者当中的10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干预方法,观察组采取中风护理单元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对比未见有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221.54±3.14)分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应用中风护理单元干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存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中风护理单元;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研究

我国目前现存中风患者人数超过700万,同时该疾病患者在我国也在以8.7%的增速不断的增长。中风患者的致残率超过80%。同时中风疾病主要是以脑动脉的淤血或者阻塞所导致。一旦患上中风,患者极易出现口鼻歪斜、半身不遂以及肢体麻木等相关的症状,该症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极大的降低其生存质量。因此,临床上对该症应用科学且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疗与护理十分的必要。本研究主要以探析中风患者应用中风护理单元进行干预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情况。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中风患者当中的10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3.58±2.51)岁; 出血性脑中风24例、缺血性脑中风26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3.72±2.43)岁; 出血性脑中风25例、缺血性脑中风25例。在比较中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上未见有明显的差异(P>0.05)。同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患者,排除存在有精神疾病史或者认知障碍患者,研究获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干预方法,其中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入院后身体状况以及病情等评估分析,针对存在症状进行对症护理,同时做好中风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宣教工作。

观察组采取中风护理单元干预,该护理模式主要分为评估、施护、康复以及健康教育4个单元干预。

(1)评估干预单元:在患者被收治入院后,对患者的生理状况、患病高危因素、病史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等展开全面收集以及评估。

(2)施护干预单元:包括进行常规临床施护、临证施护以及对症施护等。

其中常规临床施护主要是患者在收治入院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主要包括中风发病因素、治疗手段、具体预后效果以及预防措施等,使患者以及其家属对于疾病认知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若是出现了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即向负责医师告知;同时积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采取有效沟通方式鼓励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以及其家属等的关怀,缓解其不良情绪。

临证施护需要通过将中风患者进行证型区分后(中风可分肝阳暴亢、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以及痰热腑实5个不同证型),由护理人员依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病情监视、饮食控制、用药干预以及情志护理。

对症施护需要医护人员做好相关的并发症处理,通常中风患者在其住院的期间会发生发热、压疮以及肺部感染等相关的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存在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相应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处理。

(3)康复干预单元:中风患者通常会伴随着肢体或言语方面的障碍,在给予其进行对症治疗同时,需要结合进行康复干预,可通过中医护理手法如推拿、针灸、穴位拔罐、中药敷贴等措施,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

(4)健康教育:依据患者临床的评估结果,结合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可结合应用艾宾浩斯曲线以及动机性访谈等,使患者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以及用药习惯等均可以被改善,充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通过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量表)對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调查。本量表的得分情况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呈正比,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相对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研究设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当检验的结果P<0.05,则表示组间对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对比未见有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221.54±3.14)分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高发于老年人群的疾病,因老年群体由血管功能的下降,患者极易发生脑动脉粥样性硬化,在其血管发生破裂之后,血小板会大量聚集以及脱落等,从而使血管阻塞并引发中风症状。且中风患者通常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在患者患病之后需要由他人进行随身的照顾,患者既影响到自身生存的质量,同时又加重了其家属负担。在临床上对中风患者应用科学且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单元是一项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对护理的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的减少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并提高生存质量存在有相对积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对比未见有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进中风护理单元的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221.54±3.14)分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中风患者应用中风护理单元干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存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时桂香.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49.

[2]李恩萍,孙爱敏,李娜.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36):233-234.

[3]桂琴.中风护理单元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J].医药前沿,2015,(22):317-318.

[4]东梅,李燕,陈迎, 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天津护理,2014,(3):194-196

[5]冯朝晖.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6,(13):96-97.

[6]李如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9):466-466.

中风中医护理查房范文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90例, 其中男49例, 女41例;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57.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脑血栓58例, 脑出血32例;上肢肌力<3级63例, >3级27例;下肢肌力<3级60例, >3级30例;静态发病64例, 动态发病24例, 原因不详者2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住院时间为19~63 d, 平均36 d。

1.2 护理方法

90例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 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护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进行康复评定[1], 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康复护理计划与目标。

1.3 常规护理

中风偏瘫患者在住院以后, 相关的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了解, 检查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偏瘫程度、病情长短、意识状态、言语吞咽能力、肌力大小、大小便控制能力等[2], 详细做好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临床护理方案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

在进行常规护理之时, 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护理, 避免出现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对病人和家属详细的指导, 保证患者能够补充充足的营养, 增强其抵抗力;对吞咽困难的患者, 应该在发病后72 h后插胃管给予鼻饲;做好口腔护理, 敷盖无菌盐水纱布[4], 避免出现口腔及眼部炎症;经常更换患者的床单、被罩等日常用品, 保持干燥、卫生, 加强皮肤护理, 为患者定时翻动身体, 检查受压部位情况, 必要时垫气圈, 对于尿失禁患者要保持其会阴部清洁, 以防出现褥疮及尿路感染等。

中风患者由于病情较重, 患者行动能力受限要长期卧床, 导致胃肠蠕动逐渐减弱引起便秘, 因此对于便秘患者要及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 软化大便, 以防其因过于用力而导致血压上升。同时可以适当的帮助患者按摩腹部, 以此来加快病人胃肠蠕动速度, 按摩时手法以顺时针为主, 逆时针为辅, 至少30 min/d以上[5]。

1.4 早期康复护理

1.4.1 体位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措施之时, 体位护理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这主要是为了预防患者出现痉挛姿势, 进而有效保护患者的肩关节部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卧位指导, 促进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帮助患者始终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 前肩伸直外旋, 手指伸开及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抗痉挛康复姿势, 患者瘫痪部位的手指关节要伸展, 稍屈曲, 可在病人手中放一块海绵团[6];为避免足下垂, 要使患者的踝关节稍稍背曲, 并在外侧部位放置一些支撑物。这种康复卧位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 进而帮助肢体尽早恢复知觉。

1.4.2 患者自我护理

中风偏瘫患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 大部分的患者身体会恢复很多, 此时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 使其能够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活动, 此时要及时给予患者鼓励和协助, 帮助其建立恢复的自信心, 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为确保病人安全, 中风患者在进行自我训练之时应该有专业护理人员在场, 并适当的为患者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帮助其尽快适应自我训练。待到患者四肢肌力有一定恢复之后, 可以把ADL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 如练习洗脸、吃饭、穿衣及手功能训练等等, 鼓励患者独立完成[7]。

1.4.3 促通技术及中医康复护理

促通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各种方式刺激患者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 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输出, 从而达到使丧失运动功能的肢体得到恢复。临床康复护理中常用的方法有Bobath法、Rood法、Brunnstrom法等[8], 护理人员在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促通技术护理之时,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此外, 对中风偏瘫患者还可以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热疗等传统的中医护理措施, 通过针灸等疗法, 刺激患者的感知神经, 促进肢体功能的感知能力的恢复。

1.4.4 心理护理

由于中风偏瘫病情较重, 且病情突然, 患者由正常人突然变成活动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的残疾人, 生活很难自理甚至不能从事任何活动, 心理打击非常大, 尤其是失语患者更加严重, 一时之间会沉声暴躁、恐惧、绝望、焦虑等悲观情绪, 甚至自暴自弃, 放弃治疗, 因此, 心理护理十分有必要[9]。此时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 取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 耐心细致的照顾患者生活, 并通过各种基础护理及与患者交谈, 帮助其建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尽快恢复健康。

1.5 出院指导

中风偏瘫患者在出院之后, 护理人员要对其及家属进行详细的指导, 告诫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讲清护理要点,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我训练, 告知复查时间, 以便于患者在出院之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疗养, 促进病情的恢复。

2 结果

出院前检查根据ADL评定方法, 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60分以上 (轻度障碍, ADL能独立部分完成, 需要部分帮助) 52例 (57.8%) , 41~60分 (中度障碍, ADL需较大帮助) 34例 (37.7%) , 40分以下 (重度障碍, ADL需极大帮助) 4例 (4.5%) 。

3 讨论

中风偏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也是一种生活的常见病, 病情重、发病急, 因此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治疗之后, 早期的康复护理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 当前临床中常见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就是将现代护理技术结合传统中医护理措施, 将其运用到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护理之中, 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十分有效。在康复护理措施之时要结合一定的心理护理, 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进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90例, 行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结果 经护理后, 90例患者恢复至轻度障碍者52例 (57.8%) , 中度障碍者34例 (37.7%) , 中度障碍者4例 (4.5%) 。结论 早期对中风偏瘫患者实行康复护理措施, 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 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措施,早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郑惠玉, 左群英, 杨晓海.86例中风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5 (20) :1163-1164.

[2] 梁春红, 张斌, 赵春苗, 等.中风患者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8 (2) :1587-1588.

[3] 高丽萍, 霍春暖, 张雅静,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附52例病人临床治疗及护理报告) [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7 (18) :2156-2157.

[4] 刘会轩, 薛荣亮, 张小顺, 等.髋部下肢肌群的早期锻炼与藤椅辅助行走在重症偏瘫病人肢体康复中的作用 (附46例病人临床调查分析) [J].中原医刊, 2011, 4 (13) :463-464.

[5] 谭有娟, 金芙萍, 李荣兰, 等.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4 (11) :2034-2035.

[6] 章慧燕, 郑惠玉, 卢青英,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医学杂志, 2012, 1 (9) :147-148.

[7] 刘惠宇, 朱丽芳, 谢冬玲, 等.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附98例病人临床治疗及护理报告) [J].中国临床康复, 2012, 17 (32) :571-572.

[8] 闫国平, 张雅静, 吴小平, 等.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C]//继往开来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 2009.

[9] 高丽萍, 霍春暧, 张雅静,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C]//第五届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 2010.

上一篇:中国古代经典情书范文下一篇:中风中医住院病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