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

2024-05-20

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针对当前理论研究者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思辨研究阐明了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应履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社会责任的内容,提出了其实现社会责任需要具备四方面的条件:理论创新与学术自律的个体条件、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社会环境条件、学术共同体与学派形成的群体条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条件。

【关键词】理论研究者;社会责任;实现条件;高等教育;社会科学

近年来,关于理论研究尤其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成为当前理论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2010年10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了以“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400余位与会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探讨了理论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问题。本文意欲明确并强调,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条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所谓“理论研究者”,就是以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进一步说,理论研究者就是以理论的学习、继承、发展、创新与应用为主要任务的专业群体。相应地,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就是以教育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进一步说,教育理论研究者就是以教育理论的学习、继承、发展、创新与应用为主要任务的专业群体。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成员。他既是一个个体概念,又是一个集合概念。

所谓责任,顾名思义,“责”是指职责,“任”是指任务。因此,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就是指其所应担负和履行的职责、任务和使命。著名思想家德里达对“学者”即“Profession”,曾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解读:“‘Profession’这个词,一方面属于‘职业’和‘志向’、‘知识’的范畴,不过在法文,在拉丁文中,……它还表示‘信仰义务’,‘义务’和‘责任’,‘诺言’,‘誓言’”。[1]我们认为,理论研究者应该担负其特有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与道德责任等。这是因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研究者的本质特征就是,前者研究的是社会领域中的特定问题。无论是从事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还是教育学、伦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理论研究者,其必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发生必然的联系,根据“内外部关系规律”,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必然对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者提出特定的要求,理论研究者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福祉为最终归宿。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完全不是自私自利地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费希特指出,“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谁阻碍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2]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说过,学术研究“基本的最终的价值判断就不会取决于为了科学而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3]因此,理论研究者的使命与责任就在于用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关心人类的进步事业,使人类不要停顿和倒退。对人类的责任、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是一个理论研究者的本然责任。

就政治责任而言,齐格蒙•鲍曼指出,“国家政治的统一,需要文化改造运动相伴随,需要文化价值之普遍性这一假设,后者是政治统一在思想层面上的反映,同时也是在思想层面上赋予政治统一以合法性”[4];“管理一个文明、有序和幸福社会的职责,当然属于经过科学训练的专家”[5];“理性思想及其传播应该服务于有序社会的建立及巩固”[6]。因此,理论研究者理应作为社会的分析家、审判者、批判者,靠自己的知识、理论成为权力性的力量来为特定时期的政治服务,也就是要求理论研究者以其特有的专业研究来参政、议政,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与进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就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穷善达济”、“先忧后乐”、“止于至善”为最高的理想人格追求,“弘毅”、“济世”、“卫道”、“忧民”的政治责任,是其存世的灵魂与本然的内在价值追求。然而,今天的理论研究者作为一个独特专业群体,即使有也极少大规模地介入政治,因为朝向“技术专家”角色的发展态势强化了他们非政治的视野,减少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并且由于“政治冷漠感”的形成,削弱了他们把握政治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感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学家不如新闻记者更具有政治敏感性和学术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责任,也是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但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的经济责任是不同的。比如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学家的经济责任更重要的是研究危机的产生原因与经济调控的应对策略,以降低金融危机对全球尤其是本国经济的冲击强度,促进本国经济从危机中尽快走出来。而教育领域研究者的责任就不是直接介入经济领域的研究中,而是从教育的视角,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研究危机的应对方略。2007年开始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下半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界才开始关注,而且关注的也只是报刊上已经炒得过热的就业问题,而对金融危机可能对高等教育结构影响的关注不够,对金融危机对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师资与人文教育的影响的关注就更少。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金融危机一爆发,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潘懋元先生就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超前的学术责任意识,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发展机遇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所应采取的应对方略,组织本院的教师、博士生进行研究,最早在国内提出了一系列的预警性的理论研究文章。对此,潘懋元先生深刻指出,理论研究者要抓住改革发展中的前沿问题,要有前沿意识和前瞻预见,对改革的重大问题要下功夫抓住,而不是一味赶热点、唱赞歌。他针对目前整个高教界对前沿性的理论与前瞻性的问题的敏感度非常低的情形告诫说:“要具有这样的眼光,对前沿性理论、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有的可以及时组织笔谈,有的则要提出建议,引导长期研究。”[7]潘先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九十岁学术老人的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实践创新、止于至善的精神风范,模范地履行了一个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

无须赘言,文化责任、道德责任、教育责任,更是理论研究者所义不容辞的。理论研究者为着并依靠着理论思想而生活,他们的理论思想不能被局限于特定功能或利益;他们应该凭借着理性和普遍道德法则的名义,向其他所有人(包括文化精英中不同于他们的那部分人)讲话,他们理应保持着这种能力和权利。每一个理论工作者,不管从事何种专业或职业,从属于何种功能性专业团体,都应该把自己提升至另一个更具普遍性的社会责任的层次。这是因为,一个人接受了“理论研究者”、“学者”、“思想者”、“知识分子”的称号,也就同时接受了该团体其他成员共同承认并承担的责任,这种接受在本质上是一种承诺。[8]其作用被视作一种“积极有效的乌托邦”理想,是一个仍然期待着兑现的承诺,是美好社会蓝图的基准,是特定状况下的产物,是一种“权衡、批判和匡正梦想和实践的准绳”。

第三次帕格沃什会议上通过的《维也纳宣言》提到:“科学家们由于具有专门的知识,因而相当早地知道了科学发现所带来的危险和约束,从而他们对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也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和一种责任。”[9]总而言之,理论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来履行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教育等责任是其本然的职业要求和志业所在。

二 理论研究者社会责任的实现条件

理论研究者以自己的学术责任来更好地履行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责任,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的社会学术环境相契合、统一,才能充分实现一个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1 个体条件

(1)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

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能力,是理论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具备了理论研究的基本素养,然后才能说有资格进行理论研究。为此,他就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创新的持续学习者、思考者、探索者、研究者。理论研究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因而,理论研究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以及传授技能、实践创新技能。他应当不断地学习人类理论的最先进文明成果,不断研究新事物,从而保持这种敏感性,并且防止学术闭塞的倾向发生。理论学习、研究、合作、创新、实践、再研究、再创新、再实践是一个理论研究者无限往复、提升的过程。理论研究者应自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相统一的能力。

我们说,选择做一名学者、一名思想者、一名理论研究者,既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人们就得无止境地探索未知世界,就得让理智摆脱一切羁绊,自由地发展,就得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就得怀疑所有的事物,就得不计条件地捍卫真理 ”[10],就得敢于过一种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生活;同时,在努力治学臻于完美的历程中塑造自我,陶冶出学术工作必需的多种素质为核心的品格。 一名理论研究者应该具备理论的想像力—“每一个自觉的思想家都必须始终了解,从而能够控制他所研究东西的抽象层次。轻松而有条不紊地在不同抽象层次间穿梭的能力,是一位富有想像力和系统性的思想家的显著标志。”[11]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忽视、轻视、甚或蔑视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为此,有不少学者积极呼吁、大力倡导理论研究者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重大主流问题”时,不但要关注中国社会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更应该关注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没有理论的科学创新便没有实践的科学发展。正如经济学大师凯恩斯(J.M.Keynes)所言,理论思想“不管在它们正确的时候还是在它们错误的时候都比通常所理解的要强大得多。事实上,这个世界被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统治着。那些听信谣言的执掌政权的疯子将他们的狂暴建立在多年前的一些三流学者的学说之上。”[12]由此可见,理论研究与创新对于社会的改革实践,尤其是对于行政与管理的实践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当然,理论研究者不是要赶潮流、做“风向标”,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研究什么。理论研究的“最大危险是沦为舆论的奴仆,……理性解放的荒谬结果是让人更多地跟着舆论走,是对独立精神的削弱。”[13]学术研究是孤独者的探索,追求它的人切不可盯着听众或观众,一味地迎合世俗的欲望。理论研究者要避免与希望它更实用、更现实、更随俗的要求妥协,不能因为社会想让学者、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上扮演积极的或“正面的”参与角色,就使得理论研究者淹没在了社会“问题”的潮流之中。虽然关注于健康、性、种族和战争问题的学术人员能够名利双收,但这样学术界会成为了社会的概念仓库,常常起着有害的作用,“圈内人”的欲望和动机不能日益变得跟“圈外人”一模一样。[14]另外,理论研究者要克服浮躁、甘心孤寂,以学术为志业(Beruf)、以学术为生命。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因而要敬畏学术,抛弃“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十年磨一剑,具有一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继绝学、开未来的胸怀。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板凳敢做与甘做十年冷”,才会有学术理论上的大创新、大建树。

当前,年轻的理论研究者中,很少有人沉浸于学术痴迷的状态,很少有人对重大问题产生热切的好奇。年轻人将学术研究作为职业,过早地进行了过细的专门分工,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漠不关心,对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道听途说”、生搬硬套,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境况 “不闻不问”,满足于教科书的理论教条,满足于流行观点的追释,满足于网络文献资料的搬运堆积,满足于统计数据的简单分析,满足于单一的任务、单一的视角、单一的语汇和单一的一套方法,调查研究不深入现场、不深入问题的境遇,最终得出的所谓“理论研究”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或海市蜃楼的虚幻研究。

(2)学术责任与学术自律

唐纳德•肯尼迪指出,“与社会责任互为补充和对应的是学术责任,但后者却鲜为人用。在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里,这两者被视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15]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它们是对应相成的关系,理论研究者在需要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学术责任的义务。

当前,“研究几乎已经变成了学术责任的核心”[16],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混乱,“既是道德上的,也是科学上的,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学术性的。”[17] 从学术道德而言,学术责任首先是学术诚信的责任。学术研究事业要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每一位新的研究者都要知道他的或她的工作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坚实基础上的,应力戒学术不端行为(署名和学术声誉的分配即独创权和优先权问题、非法盗用他人观点或表述现象、故意篡改数据或实验结果等种种现象)和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学术失范始终是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令人痛恨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它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信誉。但就像贪污腐败一样,每个人大都憎恨别人贪污腐败,而每当自己有这样的机会时却又不自觉地陷入腐败其中。其原因就是在现实中,研究的竞争性、学术声誉的重要性、职称晋升、职位升迁的困难性等等外在性因素,都可能不时地逼迫学术研究人员不正当学术行为的出现。因此,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具有学术自律的责任。

另外,学术责任还体现为对学术的忠诚的责任。“从根本上说,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信服的追求。”[18]学者、研究者比其他职业人士有一种更微妙的冲突,那就是源于对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对政治、组织立场忠诚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只能靠研究者、学者自己解决,他们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提出挑战。这也就是学者往往并不忠诚于一个大学组织,而更倾向于忠诚于自己所属的一门学科的原因所在。

总之,理论研究者应加强自己的学术责任,以自己的学术自律、学术忠诚来履行一个学术研究者的神圣使命和天职。

2 社会环境条件——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

学术自由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真谛。蔡元培说过,“研究学问旨在探求学理,必须形成民主的、自由的学术氛围,绝无一家独尊的余地”;“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政党或宗教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因此,理论研究者要想进行理论研究就必须在一个有充分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环境中进行。社会迫切需要“一种人能在不受控制、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布鲁斯特等,1971)美国首席大法官沃伦指出:“对我们的学院和大学的理智领袖横加任何束缚都会葬送我们国家的未来。……在社会科学方面更是如此。”[19]为了保证理论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正是学术界维护这样的权利,“即异端思想和非常规的行为应该受到特别的保护。事实上,……这种自由进一步地延伸,就是允许具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人享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生活。的确,学术自由意味着松散的结构和最低程度的干涉。”[20]大学之所以称为“象牙塔”的原因就是为了提供学术自由实验与探索的宝贵空间和安全保障。理论研究者的王国是永恒和沉思,大学和研究组织就必须为不受保护且胆怯的理性提供帮助,让探索和理性开放精神自行其是。它应旨在鼓励人们对理性本身的非工具运用,它提供一种氛围、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应是滋养着探索、怀疑、研究的伟大行为、伟大人物和伟大思想的学术温床。

学术自由意味着学术民主的保障,学术民主也意味着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不能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学术霸权主义。“精神自由更需要不同思想的并存。最成功的暴政不是用武力确保一统天下,而是使人们意识不到还有其他可能性,把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当作不可思议的事情,使人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感觉。”[21]我们不应该有“民族(种族)中心论”与“阶层优势论”的观点,对外来者(异域文化)、少数群体等都要尊重与关注。 真正的开放是与求知欲为伴的,是与探求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真理为伴的,不应该有狭隘的研究藩篱或禁地。

有必要指出,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必然结果是学者有义务为他们借以得出结论的思想过程提出充分的证明,以便由其他学者评价这些结论的准确度和效度。解决理论分歧的“最好的办法是在资料来源问题上让学者质问学者,而不是让政府通过传讯来查问他们。”[22]“学术界不是人人平等的民主政体,而是受过训练的有才智的人的一统天下。”[23]学术问题应该由学术圈的人士来自由平等地争鸣解决,要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的指导方针。

3 群体条件——学术共同体与学派的形成

众所周知,现代学术研究已不再是一个人关在书屋中苦思冥想的事情,而越来越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团体的共同事业。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大师米尔斯所言,“科学的发展是逐步积累的:它不是一个人的创造,而是许多人互相修正和批评,扩充或简化彼此工作的产物。”[24]“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的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25]因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多根和帕尔指出,“学术机构的长远构成倾向于更加专门化、专业化、系科化、碎片化,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交叉、交流在不断增多。”[26]这就出现了社会问题研究的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倾向。因为研究和学术成果在“前沿领域”与“尖端领域”的突破,往往要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现代学术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也要求综合的方法与技术合作。学术共同体应该作为理论研究者的一个避风港,保护理论研究者对知识的自由追求。学者们和理论研究者们可以追求他们冒险的几种选择——教学和探究,免受外界的紧迫压力,没有吵闹着追求伟大荣耀的精于世故的人的打扰。这种学术共同体能够抵制各种强烈的欲望和诱惑,它摆脱一切趋炎附势的习气而坚持自己的学术标准。

学术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派的建立。学派的建立标志着一种理论学说的成熟和在学术界中的共同认可。学派既具有发展理论学说的功能,还具有培养新的学术继承人的作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要一直记住:派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塑造出学院的下一代人。”[27]一个学派中有领导者和追随者、创新者和墨守成规者,打江山的第一代和守江山的第二第三代等等。不同学派的研究风格是很深刻的,其差别来源于每一学派的研究风格所容许或倡导的社会组织不同。但是,“偏狭的学科分类,一方面框限着知识朝专业化和日益分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接受这些学科训练的人,日益以学科内部的严格训练为借口,树立不必要的界限,以谋求巩固学科的专业地位。学科制度的优点是能够建立完整而融贯的理论传统和严格的方法学训练,但同时也有使学术体制成为偏见的生产地,以服务自己的利益(self-serving)为尚,建立虚假的权威之虞。”[28]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学派是因为学术事业而自然凝聚成的学术共同体,它不是江湖门派,更不是政治帮派、宗教系派。当前有些学派正在堕落为垄断学术资源、保持话语霸权的学术帮派,很值得警醒。

学术共同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学派研究范式,有共同的方法论和研究纲领(“内核”与“保护带”)。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方法是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而形成的,不是凝固不变的,也不能固步自封,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要谨防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种“为方法而方法,为理论而理论”的不良倾向追求。“一个人要掌握‘方法’和‘理论’,就得变为一个自觉的思想者,一名了解在自己研究中所运用的假设和隐含意义的研究者。而他若是为‘方法’和‘理论’所控制,则无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竭力洞察世事。”[29]只有方法没有思想的研究者充其量只是学术工匠或学术巧匠,却称不上是学术人,我们必须在个人的研究实践中,在学科组织中,让方法和研究工作保持密切联系。一流的学术大师的方针是能够“在宏观视角的思想和细节性的阐释间不停地穿梭”,将方法与问题、价值、思想融为一体。“如果一个学术团体气氛活跃,成果卓著,那么必然存在着可供个人之间探讨未来研究的学术空间。这种空间包括问题、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它应当源自研究者的工作并重新引入研究当中去;研究的进展决定了它们的内容,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又引导着研究的进展。专业协会正是因此才有它存在的学术上的理由。”[30]

因此,学会、学派、学术共同体以及成熟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学术理论研究深化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群体条件。

4 实践条件——理论与实践统一

“坐而论道易,起而行道难”。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因此,理论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投入到社会变革发展的实践中去,以更好地履行一个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理论工作者与社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及其最高文化成就的保存者,理论工作者似乎是滞后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被看作是领导者,在新的知识领域探险,进行理论创新与技术改进。理论工作者将社会反射于自身,同时又通过提出难题来挑战自身镜像。理论工作者一直在入世和“学术研究的”超然之间摇摆。大众媒体、可视性和变化多端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媚俗的追求倾向于把镜头对准官员学者、明星学者和投机取巧的学术混子。同时,还有沦为像有些“外国资本势力的买办文人”和某些“国内富贵阶层利益的雇佣学者”那样的吹鼓手,或是“乔扮”于一个所谓社会“弱势群体”的呐喊者形象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理论研究者应该基于自己对社会改革实践中的问题的体验与认识,从一个学者的“求真”品性、一个研究者的“价值中立”的客观立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理性”的责任与使命出发来反思与观照公共领域中尤其是与自己研究领域里密切相关的种种问题,由技术理性转向实践理性,最后走向解放理性。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超越实证主义和阐释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解释与描述、诠释和解释、批判和解放的社会问题的研究,把批判与解放辩证统一起来,把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与研究结果的价值涉入统一起来,导向“理解的共识”,达到“视野的融合”,实现科学的统一性、理解对象的统一性和解放事业的统一性。理论体验是一种解放的体验,它同时也是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

一切真正的理论研究者都应担负起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德里达.大学、人文学科与民主[J].读书,2001,(12):4.

[2] [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0.

[3] 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6.

[4][5][6][8] 齐格蒙•鲍曼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9,139,100,29.

[7] 潘懋元.抓住前沿理论和前瞻问题,组织和引领高教研究[J].大学(学术版),2009,(10):5.

[9] 陈恒之.从科学家对待原子弹的态度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J].政治学研究,1987,(6).

[10]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5.

[11][17] [24] [25] [27] [29][30] C.赖特•米尔斯著, 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北京:三联书店.2005:36,82,136,153,117,

129-130,214-215.

[12] [美]鲁思•华莱士等著, 刘少杰等译.当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 [14] [21] [美]艾伦•布卢姆著,战旭英译.美国精神的封闭[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202,8,204.

[15] [16] [18] [20] [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183,294,3.

[19] [22][23]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50,46.

[26] [美]J.T.克莱恩著,姜智芹译.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28] [美]华勒斯坦等著, 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2.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al Theory Researcher and its Realize Conditions

DONG Li-pingHUANG Hong-wu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China)

*基金来源: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FJG10-020)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年4月10日

编辑:小西

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必具备德才兼备的品格。在这一完善品格养成的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起着极大的作用。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起妨碍作用的几个因素,希望能给父母们起到借鉴的作用,为让孩子正确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人生价值 因素

人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作为人父母的长辈,却有责任尽量为子女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力所能及的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既要关心他们成长,更要关心他们成人。要教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踏踏实实的做人,要不断地将传统美德和现实美德的良种撒向他们的心田,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有些家长糊涂的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管。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寄希望于学校。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固然负有主要责任,但家长也不能撒手不管,双方应该各尽其责,相互协调与合作,共同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在生活中常见一些家长,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平时不注意督促管教,一旦孩子出现失误,除了大打出手,就是口吐秽语,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丧失了自信和勇气,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孩子灌输如何“搞关系”、“如何占便宜”等利己自私的价值观。有些家长(做生意或官员)在学习上帮不上孩子的忙,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给他们更多优厚的关照。无论是在吃、穿、住、行还是在日用品上,花费很慷慨,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城镇以上驻地的学校中,学生穿金戴银的比比皆是不说,大多数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有的档次还很高。在他们交友便利的情况下,也为早恋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2. 家長忽视培养孩子们的远大志向和目标

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志向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有了符合时代需要的远大志向并不断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就能为社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然而,有些家长就忽略了这一点,由于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低俗的说法的影响。如:“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就是推磨鬼”、“有钱就有一切”、“只有向前看,才能向钱看”。在他们看来世上唯有“钱”最有价值,盯着眼前的“实惠”只顾赚钱,不顾孩子前途的现象已并不鲜见,不少稚气未脱的娃娃加入到涌动如潮的打工队伍中来,随处可见涉世尚浅的少年当起了“小老板”坐店铺。这样做的害处,可能从短期内无从觉察,但终于有一天孩子尝到了文化水平欠缺的苦果时,他们就会埋怨父母误了他的前程,妨碍了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

3. 单纯注重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却轻视了德育的培养

有些家长在片面教育观的影响下,单纯的抓子女的智育,忽视了德育。有的人还告诫子女“大学大玩,小学小玩,现在吃点苦没啥,等考上了大学就能轻松了”这些对孩子的成才危害是很大的。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才”是不行的,但是有“才”无“德”是万万不行的,正如司马光所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道德是灵魂和方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单纯的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是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的,也是不利于增强人的价值的创造能力的,因此家长应该更新观念、克服片面的教育观,纠正并克服只抓智育,忽视其他教育的不良倾向,要全面的提高孩子的主体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健全合格的价值创造者。

4. 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虽然也重视家庭教育,也希望子女尽快成才,但却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手段和保证,方法不当,目的再好也难以达到。鲁迅在探讨中国的家庭教育时说:“中国的一般家庭,教育孩子时大抵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飞扬跋扈,一点也不管,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主,但是到了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给以冷遇或呵斥,认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他到外边去则如才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跳跃的。”鲁迅最后下结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普遍危机,但我们家长还是未能清醒过来,他们依然在沿袭着两种有害无益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迁就、袒护、放纵;要么简单粗暴,施以拳头或棍棒,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老人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一个孩子,因而,又有些家庭常常把子女娇生惯养,视为“掌上明珠”、“天之骄子”,对孩子百依百顺,“由于这种爱达到了缺乏理智的程度,因此孩子有了差错也难发现,就是觉察到了也还要掩饰、庇护,反而害了孩子,孩子的自私、任性、依赖性和意志薄弱等不良个性品质多半由此发生。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有可能导致孩子陷入危险的陷阱。”还有的家庭教育孩子使用“题海战术”和“物质刺激”。前者是孩子回家后,不给孩子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让他们做题就是安排练钢琴,有的甚至请家教辅导,把时间排的满满的。后者是家长们遵循“金钱利诱”的原则,他们常常向孩子许愿:考了多少分给多少钱,考上了那所学校给多少钱,想以此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倡导学习让他们发挥主动性,产生兴趣,要从根本上抓起,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截住拜金主义产生的源头,不至于影响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之,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所产生的重大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基础工程,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为孩子成才,实现其人生价值创造条件。

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

2、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隔代家庭教育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其指导策略

4、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5、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6、弘扬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教育

7、家庭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

8、浅谈家校结合教育中的教育策略

9、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的策略研究

10、家庭教育是孩子的首席“雕塑家”

11、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行为的影响

12、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缺失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3、浅谈如何进行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

14、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15、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6、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自主发展的影响

17、父母对家庭教育语言暴力认知度、态度及现状调查

18、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成绩的影响

19、家长的教育在幼儿园亲子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20、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21、家庭安全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22、论家庭教育中父母缺失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3、刍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24、小学低年级家庭教育策略浅探

25、正面管教理念下的家庭教育实践

26、传统道德家风对学生的影响及培养途径探析

27、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绩有无影响的分析研究

28、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

29、试析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30、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3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32、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应策略

3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探究

34、浅析家长如何为孩子树一面思想道德旗帜

35、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及对策

36、浅析专制型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差异的影响

37、刘长铭:名校再好也比不上家庭教育

38、《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39、浅谈家庭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问题解决对策

40、浅谈家庭教育中父母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41、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42、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43、小学班主任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

44、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45、科学创新家庭教育策略 人文构建家校关系新篇

46、浅谈农村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

47、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48、《白夜行》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49、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及对策

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飞快的发展起来,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多的改变。新闻报纸、电脑、电视、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等,使我们无时无刻的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就连学龄前的儿童也不排除,这些信息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新鲜感,而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现如今,在各个发展比较快的发达国家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并对其进行相对充分的利用,但在中国,虽然我们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后劲十足,发展的特别迅速,本文就信息技术会对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前教育 计算机技术

1 信息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电视对学前教育的影响。随着电视机的发明,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一面来看,第一,电视节目开拓了儿童的视野,成为儿童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儿童基本上是出生在电视机生活化的年代,几乎任何一个家庭都有电视机,而电视机也成为了伴随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东西,通过五彩缤纷的电视屏幕,儿童不仅可以观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也更方便的认知世界,电视节目包罗万象,文艺,教育,科技,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电视机对开拓儿童的视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电视机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电视机对儿童的成长也有不利的一面。第一,电视机减弱了儿童的阅读兴趣。由于电视节目具有巨大地吸引力,促使儿童容易对电视节目产生依赖性,而作为学龄前儿童,自我克制的意识尚未形成,因此,会影响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本应该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的途径。第二,电视节目容易使儿童患电视综合症,使得儿童完全的失去自控能力,沉迷于电视节目,对儿童大脑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计算机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计算机的出现对于人类的意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计算机技术对学前教育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根据路透社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在家里面或者幼儿园里面使用计算机的儿童比没有接触计算机的同龄儿童的认知能力要高得多,也更容易学会各种技能,因为学龄前儿童大脑发育的特殊性,使得计算机在儿童大脑成长和智力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使用计算机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运动技巧以及对数字和字母的认知能力,同时,在幼儿园教学中,计算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了计算机做支撑,幼儿教育配合动画,影像,声音等形式对幼儿教育的效果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3)网络是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出现的,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传统认知途径的局限性,使得网络的优势更为突出,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占据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比重,成为与电视机并齐甚至超过电视机的途径,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网络也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除了电视节目固定的资源之外,网络为儿童获得知识提供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搜索的途径,这些网络途径对于儿童扩展知识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网络途径的社交性,网络为儿童提供了交友的平台,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qq,MSN等途径与同学和朋友联系,对于儿童主动性交往的意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的独立性和适应性的形成。第三,日益丰富的儿童网站对于儿童获得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网站中,儿童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的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对于丰富儿童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作用第一是改变了幼儿学习的方式,第二是转变了幼儿和教师的角色,使得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传输知识变为指导儿童自我探索知识的角色。

2 如何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才能引导儿童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限制儿童的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对于看电视和上网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在家里面父母要控制孩子的看电视的时间,在学校里面教师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防止幼儿沉迷于网络和电视,除此之外,在学校里面,对于幼儿上网,教师要陪同幼儿一同上网,对幼儿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及时的作出指导,在家里面父母也要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和上网,对于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和网络信息可以适当的多看一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要少看和不看,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

(2)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媒介出现的不良的知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学校里面,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活动和课堂,使孩子养成高雅的性情,把信息媒介中出现的丑恶的一面也要告诉幼儿,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3)确保幼儿浏览网页的安全。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孩子的浏览页面进行筛选,例如,对一些不适合儿童浏览的网页进行禁止,通过安装一些网页过滤软件,屏蔽一些黄色网站,或者为孩子浏览页面进行定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几率。

(4)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引导,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一起唱歌,绘画,游戏等等,让幼儿明白除了网络和电视,生活中还有更多丰富的东西值得体验,只有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才能防止幼儿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 结语

总体而言,借助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下,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也使得幼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其创新意识与认知意识的发展。信息技术运用在学前教育当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儿教育也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林嵘.浅谈电视文化对儿童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2(9):51-52.

[2] 吴文芳.关于当前我国幼儿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与认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31-33.

[3] 莫妮.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62-63.

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第5篇

2、2014年《理论观察》总目录

3、高风险家庭:国际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领域

4、对私人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的反思

5、基于经济学视角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监管模式探析

6、“80后”与小镇书写

7、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探究

8、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9、“历史语境中的‘非虚构’:理论与实践”笔谈(之一)

10、计划生育,该松绑了!

11、《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等137则

12、蒋韵:使表达有刻骨铭心的真诚,是我的文学理想

13、青年形象变革:时空、想象与未完成

14、职务犯罪初查方法的实证调查与反思

15、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及审读委成员评语

16、全球化的概念启示:“后国家伦理”与“全球伦理”

17、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人性

18、同性恋伴侣分手暴力的质性研究

19、孩子厌学父母的“锅”

20、试论古代雅典社会的杀婴现象

21、数字经济助推服务贸易的逻辑与政策建议

22、高校教师道德责任建构中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23、立足当下,才能通向文化研究的未来

24、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

25、在路上:中国体育法学向何处去?

26、专题摄影:在文化人类学与终极信仰之间

27、家庭教育:父亲不能缺席

28、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和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

29、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

30、直面现实处境与自我困境的写作

31、家庭暴力犯罪特征及分类研究

32、太极拳创新的历史回望与现实反思

33、基于居民感知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影响研究

34、优雅从容的当代短篇叙事

35、当今语境下青春伤痕电影的深度透视

36、无边物欲下的雨林之殇

37、第三空间与身份再现:《柏油孩子》中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

38、身体人·职业人·社会人:职业教育个体关照的三重向度

39、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40、舒斯特曼的美学及其“桥梁”意向(上)

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流行病”及其消解

42、凝视欲望深渊,重述“家人父子”

43、论新时期至新世纪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潮流

44、虚实之间:《平原上的摩西》社会史考论 ?

45、《生活与哲学》第三、第四单元专题复习

46、更新管理理念,发展现代高校组织管理能力

47、信用权保护规则的刑民一体化构造

48、人性探秘、城市想象与文化自觉

49、论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成因与对策

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课改影响下,新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但是,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潜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则很难学好化学知识,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入手,优化教学理念,开展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化学教育和指导,强化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75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难度较大,也是初中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初学化学知识时,学生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此以外,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理解和总结化学知识和结论。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化学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初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并且针对这些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当前,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受传统教学以及中考的影响,认为学生的成绩高于一切。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更为侧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加以重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理解化学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学生仅仅是被化学知识点包围,很难获取一些有效培养和提高化学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方法效果不明显

现如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虽然部分化学教师采取了一些方法来助力初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想,但是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教育和指导。再有,一些教师可能本身对化学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认知存在误区,盲目地认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点,这种理解是狭隘的,不利于初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正确把握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内涵,创新化学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对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化学基础知识入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内容以后,再深化学生的认知,并且鼓励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和探索,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一些化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强化学生对培养自身化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认知,对于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以及与化学核心素养有关的内容,教师需要讲解清楚,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朝着教师要求的方向努力。

基础知识是学生后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讲解知识时,教师不能只讲解具体的理论知识点,还要详细地分析所讲内容的内外联系,这样学生才可以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把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作为前提,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除此以外,在讲解完相关的化学问题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化学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以实现培养初中生化学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在教学领域,创新是重要的内容,只有创新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优质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同样,要想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相应的化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好提前預习环节,通过预习新内容,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见解和认识,同时,针对一些化学问题,学生也会展开深入地探索和思考,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再者,初中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时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有理论知识也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依靠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每周为学生开设几堂化学实验课,让学生可以在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化学知识和见解,以此增强自身的化学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以初中化学实验为前提,创设良好的化学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学生如果处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创新能力。基于此,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化学创新情境,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需要做到自主思考,发挥自主探索能力来理解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其次,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为了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探讨的任务让学生学习和讨论。如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实验操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总结相关的化学知识和内容,培养自身的化学创新能力。可能有些学校化学器材不足,不能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套专属的化学实验装备。为了不影响实验效果,化学教师可分小组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操作某一具体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要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还要互相分享经验,集思广益,共同总结出最后的实验成果和结论。

在小组实验完成以后,教师需要就相关的化学实验问题进行提问:“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是什么原理?”“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这时学生就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来回顾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思考问题也会更加全面,从而不断提升化学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和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提出来,并且针对学生犯错误的点进行分析和指导,让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并且解决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化学创新能力。比如,开展“二氧化碳和石灰水浑浊”这一教学内容时,最后能够得到石灰水浑浊这一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浑浊的物质又是什么,其他物质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展开学习讨论,并指派小组中的成员发表讨论后的意见,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并猜想是否有其他的物质与石灰水一样呈现出浑浊的状态,进而在互动教学的基础上对化学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四)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优质的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化学实际教学中,将课堂打造成灵动性、创新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广泛学习化学知识,从而培养化学创新能力。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详细地了解到相关内容,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整合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放映,以此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化学教学和指导。与此同时,在播放化学多媒体视频时,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观看,还要提出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创新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创新能力。再者,在进行相应的化学测试时,学生可能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写错化学符号、方程式中遗漏重要元素等,为了减少这些失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具体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从而在化学学习和解题中有效避免这些低级错误的发生。最后,初中化学教学中可能有一些计算题目会涉及数学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实现跨学科学习和培养,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助力,从而全面提高化学核心素养和化学创新能力。

不管学习哪门科目,必要的复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習完一些化学内容后,学生要有意识地开展自主复习,这样才能将知识点记忆得更加牢固。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获得一些新的内容,这对开拓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还可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些新的见解和认识,会思考除了课堂上学到的那些方法,是否还有一些其他方法,这时学生为了解决这一疑问,可能会继续翻阅书籍或者利用网络查询答案,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同时学习的途径也增多了,这对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三、结语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方法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理解和学习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化学教学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化学的魅力,学好化学这门课程,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跨学科意识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助力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玉蓉.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1).

[2]陈立菲.浅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12).

[3]梁爱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

[4]宋淑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10).

[责任编辑 康兰明]

上一篇:国际反恐怖主义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图书馆信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