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表演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之一的琵琶,它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在我国古人的生活当中。“琵琶”一词最早在汉代的《释名·释乐器》中出现,到了唐朝琵琶已经十分流行,在街头、庭院、皇宫到处都能看到弹奏琵琶的人。因此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跟琵琶或者琵琶的意象有关。针对唐诗宋词与琵琶表演艺术,文章对二者进行简要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唐诗宋词 琵琶表演 艺术 和谐统一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中写有:批把奔出于胡中,马上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对琵琶有了深刻的理解,随着历史车轮向前滚动,到了唐代琵琶发展到了巅峰,有大量的琵琶曲,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唐诗宋词中,经常有提到“琵琶”二字,不过所指的是并不是“琵琶”,而是其意象。在数千年琵琶表演和唐诗宋词的交汇碰撞中,他们二者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和谐且统一,“诗中有琴,琴能见诗”就是最好的佐证。

一、唐诗宋词简要概述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耀眼明珠,诗是唐代的象征,词则是宋代的象征。诗词均源于民间,然而唐代的诗人多为统治者的工具,宋代的词人则上升到了政治舞台。宋代的皇帝、臣子都爱读词、写词,几乎都是词人。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还有在古代不允许抛头露面的李清照。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苏文菜羹”是十分流行的,正因为宋人如此热衷宋词,因此宋词大量创作且影响巨大。

二、琵琶表演艺术概述

从内容方面来划分琵琶曲可分为两类:武曲和文曲。琵琶武曲,乐曲响彻天地威武雄壮,情绪高昂,节奏复杂且快速多变,要求左手有很高的灵活度以及右手有很好的力量把控程度,历史上又名的琵琶武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它们的气氛多为紧张激烈。相比与武曲,琵琶文曲在节奏方面轻缓灵动,在旋律方面抒情柔美,在弹奏技巧方面则要求左右能够推拉吟揉。历史上有名的琵琶文曲有《春华江月夜》、《飞花点翠》等,它们的气氛多为安静,细腻。尽管琵琶曲有文曲和武曲之分,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表现力,这与文学有着通性。文曲多轻柔曼妙,武曲多粗犷大气,这与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完美贴合。

比如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其创作历史背景是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最终刘邦击败项羽,致使项羽乌江自刎楚军溃败而逃。《十面埋伏》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用音乐艺术来表现这场震古烁今的战争。而琵琶文曲《春江花月夜》,它的创作是在陈隋乐府旧题之上,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多为离别伤感的情绪和极具个人感慨意味的人生哲理。《春江花月夜》曲境优美、空灵、婉转,沁人心脾。

三、唐诗宋词与琵琶艺术表演的和谐统一

(一)琵琶艺术与唐诗宋词内容的和谐统一

在唐诗中,琵琶艺术最能体现其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不管是古代的琵琶曲还是近代的琵琶曲,曲名都讲究一个字——雅,这都反映与文学的关联。比如十分富有“诗”性的曲名:《孔雀东南飞》、《大浪淘沙》、《红楼梦》、《琵琶行》、《高山流水》以及《春花江月夜》等,这些曲名都来源于诗歌,甚至干脆和诗歌题目相同。仅从曲名上就能看出琵琶艺术与唐诗的和谐统一。就文学方面来看,琵琶曲有故事性和情节性,因此聆听琵琶曲的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内心思想,当代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就能很好的表现这一点,该曲是由当代艺术家吴厚元所作。《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抓住琵琶女在长安向穆、曹二人学习琵琶,后因容颜衰老而沦落的悲惨身世,对古代的琵琶女的生活做了丰富的想象,乐曲连绵起伏、扣人心弦,把乐曲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唐诗宋词中的琵琶表演艺术

我国古代诗人一般都喜好音乐,都喜欢咏唱歌曲,因此相比常人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许多也是画家,音乐家。王维就是典范,其创作的《郁轮袍》更是千古流传。许多诗人将琵琶表演艺术与唐诗宋词的创作相结合,让文字有血有肉,使得音乐建立在文字之上得到升华,将诗词与琴声完美融合。在宋朝刘禹锡《曹刚》中:大弦嘈赞小弦清,喷雪含风意思生。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该诗中的曹刚,是以演奏琵琶谋生,且世代如此。最后一句“人生不合出京城”更是到处了当时多少人的心声,让人体会到曹刚精美绝伦的弹奏技巧,宁愿不出京城也要听曹刚弹奏琵琶,以侧面的方式表现琵琶在宋朝社会的流行。

四、结语

琵琶一件古人世代相传而留下来的乐器,与古人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与古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琵琶在现代的风靡程度远不及唐宋,但是在弹奏时,不仅要注意琵琶的弹奏技巧,更要注意琵琶艺术的表演和唐诗宋词的和谐统一。在表演琵琶曲的同时,除了要展现琵琶曲的魅力之外,也要展现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做到“诗中有琴,琴能见诗”。

参考文献:

[1]余晓雪.唐代琵琶诗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李明兴.浅谈唐诗宋词与琵琶表演艺术的相互交融[J].艺术科技,2013,(05).

表演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表演艺术自从诞生以来便以其生动性与直观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演都是通过表演将艺术的感染力传递给观众。演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表演将艺术作品展现给观众,这就是艺术表演的本质。本文将对演员的表演艺术进行浅谈,并就演员如何提高表演艺术水平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演员;表演;表演艺术

0 引言

表演艺术来既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演,都是通过表演将艺术的感染力传递给观众。演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表演将艺术作品展现给观众,这就是艺术表演的本质。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通过表演艺术给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享受,观众通过主观的反馈,又给演员带去了精神上的满足。

1 表演艺术的特征

演员在艺术领域中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也是一种具有极其复杂性的职业。但是表演艺术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演员则是以自身扮演角色,用自己的身心创造出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演员本身既是创造者,又是创作材料和工具,他所表演的角色就是艺术品本身。例如,雕塑家是用他们的手和工具在相应的材料上雕塑出艺术作品,而作家是在稿纸上通过文字来进行的创作。也不像演奏家是使用乐器演奏出艺术作品。更不像画家是在画纸上进行创作的。以上所述就是经常提到的“三位一体”,[1]也就是表演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区别。演员和他所表演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此产生,演员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表演艺术更加具有魅力与吸引力。

剧本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依据,演员通过剧本来塑造人物形象,演员应该忠实于剧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角色,这种忠实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翻版,而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忠实,演员应该赋予剧本中死角色以生命,使这些角色生机勃勃地出现在舞台和银幕上,成为可视的形象。演员不能凭空对剧本的角色进行创作,演员需要对剧本中的角色进行充分的理解基础之上发挥表演创造,也就是说剧本中的角色是受到演员来支配的,角色举手投足也渗透着演员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活的感知,所以没有演员就没有角色,没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就没有角色的诞生。演员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融入剧本中的角色,努力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剧本形象,当然这个角色是不属于演员本身的,同时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性格。[2]表演艺术就是要通过演员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重现人的行为,经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创造人物形象,这就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1)表演艺术源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上文所述,不管何种形式的表演都是对生活的诠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表演艺术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否则表演艺术创作就成了空中楼阁,就谈不上表演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强调了表演艺术的生活化,这种表演形式才能够让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

表演艺术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虽然表演的剧本是来自于生活,但不能完全是对生活的写照,许多表演都是虚拟化的生活创作,这些虚拟化的人物仍然可以看作是演员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演员必须深刻理解表演艺术源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艺术的追求同现实的生活统一起来。

(2)表演艺术中演员情感的把握。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艺术。“虚假的表演”之所以虚假,主要原因是脱离生活实际,不从角色复杂的情绪状态出发,不考虑角色性格及其处境的具体性,把角色丰富的思想感情简单化、表面化,甚至“想当然”地把不是角色本身的东西强加到角色身上。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处理方法,必然损坏人物的真实形象。演员在进行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共鸣。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必须讲究真情流露,因为只有真实才是美,只有真实才是可爱。[3]切记一些做作和空洞的表演,不能够脸谱化或公式化表演,这也就是常讲的艺术感染性。演员要把握好情感的传递就必须在表演之前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研究,同时演员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应该运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和神态等进行感情的表达。

2 提高表演艺术水平的一些建议及对策

演员的表演艺术创造,除了要创造出剧本中的角色内心世界,还必须要创造出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把角色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让观众看到、感受到和理解到,这才是演员演出创造的核心目的。演员在进行表演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水平。

(1)表演艺术的创作尊重生活。生活是复杂的,因此表演艺术不应该简单化。演员要从自己的世界观仔细地观察生活,要善于体验生活并从生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表演创作的灵感。在进行表演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深入生活的准则。

(2)准确把握感情流露。一个成功的感动的表演需要演员高超的演技,演员要善于总结一些情感表达技巧,让情感的表达自然流露并鲜活生动。演员需要对剧本中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同时演员要真正的进入角色,真实准确的表达人物情感。

3 结语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表演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员必须在自己的文化意识上将现实生活与表演创作统一,将角色的真实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观众,给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腾龙.浅议表演艺术的特点和规律[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5):320320.

[2] 罗云.对演员表演艺术的思考[J].南腔北调,2013(3).

[3] 李劢.鱼与熊掌的兼得——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6):080.

表演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京剧;表演艺术;表演重点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戏剧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京剧表演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和提高,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影响范围逐步拓宽,发展空间也得到了大幅度延伸,京剧表演艺术具有的美学特征和综合特征能够给广大社会受众带来独具一格的一面和惊人的魄力,只有不断强化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认知,提升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认知水平,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表演重点做到充分把握,京剧表演艺术的魄力和魅力才能够更好的彰显,基于此,本文对京剧表演艺术的重点进行了探究与挖掘,希望本文的研究活动,能够为广大社会受众和京剧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京剧表演艺术,提供理论的借鉴与参考,也希望能够为京剧表演艺术的范围扩大和影响力拓宽贡献理论的力量。

一、京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

(一)形体美和体态美

要想真正的了解京剧艺术的表演重点,首先要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做到深刻把握和基本了解,从美学的角度探索京剧表演艺术,首先就要认识到京剧表演的形态没和体态美,京剧和其他的戏剧艺术相比较而言,更加注重舞蹈类的表演特色,如果说戏曲艺术的支柱是唱与舞蹈,那么京剧艺术的表演特色就是形体美和体态美,主要表现在京剧艺术在表演过程中具有舞蹈美的特色[2],时空虚拟是最显著的特点,戏剧人员的环境表演过程写意性氛围十分浓厚。

(二)韵律美

韵律美主要是从早期的诗歌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京剧表演艺术借助格律和声韵的表演形式,把诗歌的内容突出,通常而言,京剧表演艺术的韵律美提现的都十分明显,比如京剧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术技巧的运用,都要在音乐的伴奏过程中进行,增加了音樂艺术,京剧表演艺术的氛围会更加浓厚,表演的环境臆造想象空间会更加丰富,京剧表演艺术的韵律美,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广大社会受众面前,社会受众更易接受,能够获取更加良好的审美体验和视觉感受[3]。

二、京剧表演艺术突出表演的重点

(一)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都不能够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发展,而更应该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随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京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我国的国粹物,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与时俱进,彰显时代发展色彩。彰显时代发展色彩主要从这两大方面突出,一是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但有遵循京剧艺术发展的自身艺术规律,即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以人的表演活动为主体,彰显美学特征,让京剧艺术的韵律美蕴含其中。二是要以表演为中心,京剧艺术作为一门表演,只有回归到表演的具体过程中,才能够彰显价值,因此,主体人的表演行为更应该尊重表演的主题形式,从剧本中来又要回归到表演中去[4]。

(二)场景布置丰富性

主体人的表演活动,形体美和体态美的展现需要优美的场景的衬托,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之下,京剧艺术的美学性特征彰显有了先进舞台科技的支持,可以说发展的趋势十分向好。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舞台场景的布置,通常而言,过分的表现布置场景的独立性也是很难取得表演效果的,会出现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戏剧艺术的整体性不容易突出,而更应该采取的是适量布置舞台场景,发挥主体人的思维,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为舞台场景的布置增添色彩,突出表演中心,为主体人的表演活动,增加外来的渲染。

(三)京剧艺术展现虚拟性

无论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艺术本身又是高于生活的[5],京剧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行为艺术,本身也是如此,精髓,表演艺术中很多不能够用形象直观的表演方式来展现,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运用夸张化的表演动作和虚拟性的表演手段,来拉近艺术表现和生活原型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之下,京剧艺术被增添了一层虚拟性的色彩,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突出,这也就告诫广大京剧表演人群在表演京剧的过程中,适当的融入夸张化的肢体语言,能够让京剧艺术表现更佳,更能够吸引观众眼球。

三、结束语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物,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完善的形式可以给人美学的感受,能够极大程度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京剧表演艺术凝聚的是漫长历史岁月的沉淀物,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以一种优秀文化的力量经历社会受众,京剧表演的艺术特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京剧表演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京剧表演的重要性,以演人为目的,着重从京剧的表演手法入手,突出分析京剧表演艺术的特征,并将其理论性的观点加以实际性的运用,最终用精湛的表演塑造出别出特色的表演人物,为广大社会观众带来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京剧艺术的发展壮大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古月. 浅谈京剧表演艺术突出表演的重点[J]. 大东方, 2016, (5):51.

[2]吴芳宇. 京剧花旦艺术的现状与趋向辩[J]. 魅力中国, 2019, (33):242-243.

[3]杨婧. 浅谈京剧表演中青衣角色的塑造[J]. 艺术评鉴, 2018, (4):137-138.

[4]朱焱秋. 淮剧表演艺术之腔调[J]. 戏剧之家, 2018, (36):29.

[5]姜波. 浅谈京剧花旦的表演艺术形式[J]. 黄河之声, 2016, (6):122-123.

表演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

在行进表演艺术风靡全球的今天,我国的行进表演艺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器乐合奏训练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大相径庭使得多数行进乐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从而制约了行进表演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列举了行进乐团器乐合奏训练的四点特殊性,希望可以对行进乐团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行进乐团 合奏 特殊性

转瞬间行进表演艺术在中国已走过了近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行进艺术指导,为行进表演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使得国内行进表演艺术的水平一直都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其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大相径庭使得各团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与欠缺。行进表演一般由舞蹈表演组(旗队)和演奏表演组(管乐、打击乐)组成,旗舞和大部分行进打击乐器的训练,特别是在管乐训练方面的争议更大。一部分指导者认为,行进管乐团的合奏训练方法与传统管乐团的合奏训练方法并无不同,只是在合奏的基础上增加了步操的训练。而另一部分指导者则认为,行进表演中的管乐合奏应完全脱离传统管乐团合奏的影子,是一套完全不同的训练体系。其实,不同乐团的训练方式自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和发展性,我们大可用“拿来主义”。如果你对美国、日本等国家行进乐团中管乐训练的成功案例有所研究,那么你就会发现,其实,行进表演中的管乐合奏训练与传统管乐团的合奏训练在方向上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同。只是因为行进表演艺术中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训练的要求与训练项目会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列举了行进乐团中管乐合奏训练的四点特殊性:①指导者对自身的准确定位;②采用数字化的训练方式;③采用复合型的合奏训练方式;④吹奏与步操的有机结合。

1.指导者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说到指挥,大家会想到的名字一定是卡拉扬、祖宾·梅塔等伟大的艺术家。其浮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形象应该是站在台上以流畅、潇洒、极具感染力的手势,引领乐团所有乐手奏出美妙的旋律。如果作为一个专业乐团的指挥,那么当然可以由乐团的音乐表现入手,直接着手调整和整合乐团的音乐演奏,但细数当今国内的行进乐团,恐怕能够称得上专业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真正占据多数的却是存在于各中、小学中的非职业行进乐团。他们有的只是刚刚起步,有的更是从零基础开始的乐团。对于这样的乐团作为一名指挥,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一名指导者,在无法将音乐的指导实施在乐团中时,其应该做的,或者说能够做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指导者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

作为一名行进乐团的指导者,我们经常会思考,什么因素对于一个行进乐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过后得出的就是“齐”这个字。“齐”的意思代表乐团排练中的众多要求,它可以是步伐的整齐;节奏的整齐;呼吸的整齐;乐句的整齐;它可以是发音、收音的整齐;它可以是音准的整齐;它更可以是音乐强弱、表现的整齐。然而这些“齐”的要求,则需要指导者在乐团的训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他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指导者,更可以是指挥家。只有在不同阶段充当不同的角色,细心、持久地带领乐团训练才能使得乐团做到真正的“齐”。例如,在行进乐团初期的合奏训练中,指导者主要的工作是为初学的队员提供演奏所需的技术知识以及调试各类乐器。如果乐团团员的组成是由完全无基础的学生组成,在乐团练习的初期阶段。指导者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并教授学生如何将他们的乐器调试准确。这道理就像是上战场的战士要首先学会熟练地擦拭、调整枪械一样。这看上去是个简单到不必提及的问题。但就是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学行进乐团中。记得在一次全国性的管乐团比赛中,曾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乐团中的8只萨克斯,其中每只萨克斯管的管脖位置都不相同,再加上8位演奏的学生都是初学者,不难想象,发出的音响是怎样的“丰富”。可见,帮助与监督调试乐器也是指导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2.采取数字化的训练方式

提到数字化,通常会让人联想到的是数学、科技、机械等领域。有人也许会说音乐应该是自由的、感性的,音乐注定与数字化无缘。但在演奏者自由、感性的表现音乐之前,扎实的基本功练习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行进乐团的合奏训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保持高效率。随意性是提高排练效率最大的敌人。一套稳定、合理、严谨的训练计划能为乐团带来更扎实的训练效果。想要保持基础训练的稳定性,最好的办法是将基础训练项目数字化。即指导者在制订训练计划时,严格设计练习环节。根据乐团所需要训练的基础项目,设计合理的练习环节。严格规定每次练习时所练习的内容、速度、要求以及练习次数等。这样的数字化练习对于提高行进乐团的演奏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排练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众多优秀行进乐团取得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

3.采用复合型的合奏训练方式

将单一练习升级为复合练习。通常大部分的指导类用书上都会将行进乐团合奏训练的要素分为若干节,例如第一章讲呼吸,第二章讲发音,第三章讲长音等等。对于书籍的编写来说,内容分类、章节明确、条理清楚是撰写书籍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一点却“圈”住了许多指导者的手脚。指导书籍里的分童、分节在潜意识里引导指导者也在行进乐团的合奏训练中将内容一个一个地单独进行训练。对于一个行进乐团的合奏训练来说,需要练习的基础起码也有20多项。试想如果在制订训练计划时,指导者选择利用单一练习的模式为乐团进行训练。长时间下来,随着乐团掌握的基础能力越来越多,随着增加的练习项目也就越来越多,那样,再多的时间也是不够的。因此,这时的许多指导者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那就是删减某些训练,以弥补排练时间上的不足。可是基础训练环环相扣,哪里可以任意删减呢。其实,想要既符合排练时间上的要求,又满足乐团基础训练的要求,指导者们大可以将现有的基础训练项目进行合理的合并,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复合型”练习。例如常见的,呼吸可以和模唱练习、唇震练习、长音练习、发、止音的练习结合在一起;吐音的练习可以和节奏练习、音乐表情的练习结合在一起;长音的练习可以和乐团张力的练习、旋律进行的练习、和声练习结合在一起等等。这样的结合方式数不胜数。此外,有时为追赶进度,指导者还可以根据乐团要演奏的乐曲改编基础训练,使得乐团在练习基础的同时可以提前熟悉乐曲的调性、节奏与技术难点。当然,在做复合型练习之前,一定要依照次序做好其中涉及的基础练习项目。一定要在演奏者熟练掌握练习要点后,循序渐进地依次加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此外,如果能将复合型练习与前面讲到的数字化练习相结合,那么就更会事半功倍。

4.吹奏与步操的有机结合

如果说以上所讲的几点可以通用于行进乐团与传统管乐团之间,那么吹奏与步操的有机结合则是行进乐团独有的内容。在行进乐团的合奏与步操结合问题上一直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需要演奏者演奏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进行步操的训练。其实不然,步操训练的精髓在于律动,而最简单的律动练习则是踏步。因此,纵览世界顶级的行进乐团在合奏训练时,通常有90%的训练时间都是将步伐与演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演奏者在运动的过程中调整适合的吹奏状态,从而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分配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并非仅限于踏步在合奏中的应用。在行进乐团的日常合奏训练中更是可以加入例如“第一步”“微距练习”“肢体表演”等多样化的步操项目。唯有实现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行进乐团合奏的要求与目的。才能使得行进乐团在合奏训练中真正地“走”起来。

以上四点对行进乐团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对行进乐团的指导教师的乐团指导工作有所帮助。在运用这些训练方法时一定要确定符合自己乐团的训练内容,尽量不要照搬其他乐团的,符合自己乐团的才是最好的。

我国的行进艺术发展好似初春的萌芽,还处于发展阶段。未来有无限的前景与可能。然而,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几代人辛勤的耕耘,踏实的劳作,才能结出丰厚的艺术果实。愿此篇文章能为中国的行进艺术教育事业略尽一份绵薄之力。

表演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设计等表演艺术专业群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表演艺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表演文化建设为己任,演艺实战舞台,构建开放课堂,不断探索和践行“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三式、六进”等有效方式落实于人才培养过程,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专业群办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舞台表演技艺得到了明显提高,文化演艺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学生、学校、社会的三赢效应。

[关键词]高职 表演艺术专业 舞台课堂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罗润来(1968- ),男,湖南衡山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及管理;俞晓康(1979- ),男,湖北武汉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表演艺术专业教育。(浙江 宁波 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2012年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表演”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F-BY-KC-1-1)

在浙江省、宁波市积极创建文化强省、文化大市过程中,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的着力点。其中,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装表演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服务,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要,也是实现文艺惠民和文化民生举措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在创建文化强省和大市过程中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如何在高职艺术教育和文化服务事业中寻找到科学有机的契合点?

一、大众文化服务需求和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

表演艺术的大众化服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和演出服务。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八大工程之一“文化阵地工程”明确提出: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改变我省部分基层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产品生产,开展万场演出下乡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坚持服务在基层,为繁荣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努力,坚持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尤其搞好节庆演出、社区文化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宁波市在积极创建文化大市的过程中,也把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不断贯彻文艺服务方针,大力扶持新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等基层文化建设,使基层群众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享受更多文艺作品带来的“精神富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正是基于对以上表演文化事业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结合对区域文艺人才需求结构、数量、岗位分布等的认真调研分析而确定。首先,我们根据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构想,认为高校表演艺术专业理所应当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表演文化人才、项目和作品。其次,基于当前高职艺术教育的特质,表演艺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入学门槛较低,生源质量不高,艺术专业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培养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主流。由此我们认为,在区域文化事业建设大潮中,基层文化阵地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去充实,恰恰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的契合点。结合我院表演艺术专业群生态依存格局,我们专注培养“一专为主、德艺双馨、多能兼修”,具备“能唱、能奏、能舞、能编、能教”等应变能力的应用型文艺骨干,去满足基层文化建设和服务所需。

二、演艺大众舞台,构建开放课堂,探索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而宏观地解答“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的钥匙,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统领教学方式的主脉。表演艺术与生俱来地带有强烈的舞台实践特点,舞台是表演的时空载体,也是表演艺术的灵魂所在,失去了舞台和观众,一切的表演艺术将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文艺服务的价值和生命力。由此,我们提出“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教学与演出相结合”,逐步构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1.把课堂当作舞台。教学紧扣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舞台实践的内容,以舞台艺术表演要求作为课堂教学要求,以舞台汇报演出形式进行教学考核和总结评分;除一些专业基础训练课程外,表演艺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如“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其课程内容始终与舞台表演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场所模拟真实的舞台环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作品采取集体评分,并力求搬上校内舞台进行汇报演出,公开观摩。

2.把舞台当作课堂。舞台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舞台是最好的课堂,观众是最好的老师。既然课堂教学的阵地是大众舞台,最大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观众的认可。直接用项目演出和舞台表演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课程有“演出策划与组织”“舞蹈作品排练与创编”等。舞台节目创编和演出的过程就是课程学习的过程,教师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全程指导,最后让舞台和观众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直接获得真实舞台体验的同时完成课程学习,激发了学习欲望,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的要点和难点,同时教学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三、采用“三式”“六进”做法,落实人才培养模式

介入式——我们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来概括,首先是行业专家、群艺学者、文艺机构等校外资源充分介入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授课方式,从市场调研到专业研讨、再到专家讲座、授课,“请进来”的思路全面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介入到当地文化市场和演出服务当中,走出校园,接受大众舞台演出的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大量参加各种校外演出活动,就是“走出去”的具体诠释;项目式——我们整合音乐、舞蹈、模特表演和化妆设计等专业教学资源,专门成立并运行“浙纺服演艺工作室”作为校企、校外项目合作服务平台,承接和运营各类专业演出任务,并遵照市场规律,将所有主办、策划或参与的演出、文化活动作为项目来经营管理;竞赛式——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种专业竞赛,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竞赛激发争先,专业群每年都积极主办、承办或参加国际国内和省市级的专业赛事多项,我们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与比赛统筹,在内容上和比赛衔接,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又做好了充分的参赛准备,做到“赛、课”结合,常抓常练;近三年来,专业群学生共在各类演艺大赛和竞技舞台获奖100余项,其中国际比赛获奖5项,全国获奖19项,省市级比赛获奖80余项,连连取得优异成绩。

“六进”泛指演出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会展、进节庆、进部队、进校园”等基层服务阵地。这六个方面服务范围是“表演文化服务”的具体落脚点,这些基层社区、乡镇、企业和公众活动存在着迫切的表演文化需求,而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期间,主要针对这些对象开展舞台实践,有利于同学们尽快熟练演出业务,了解群众所需,熟悉工作环境。通过舞台演出,既能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衔接就业岗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专业群学生共计演出200多场。通过广泛的“六进”舞台实践,专业办学上游连接课堂教学,下游连接实习就业,进一步体现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所在(如图所示)。

四、以专业办学成效和育人质量,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我们对该模式的实践检验和探索过程,几年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存在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逐步进行深化和完善。通过课程、教材、师资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专业基本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尤其用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与反馈来来验证该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化服务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平庸化,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技能、素质整齐划一,艺术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和不同艺术潜质,因材施教,口传心授,这些表演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依然被我们所尊重;基层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大型的文艺活动组织,有小型节目慰问演出,有省市级会展节庆晚会,有企业和社区的内部联欢,还有对老年、儿童的演出培训与指导等,它们不同于大剧院、音乐厅的专业文艺演出,条件相对简陋,流动性大,随机受到的干扰因素多,和课程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困难,平时个体化的专业技艺修炼和团队化项目演出更需要在演出实践中去不断磨合。值得高兴的是,师生们在数年的实战舞台中,提高了表演技能和从艺品德,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克服了以往重艺术轻文化的通病,做到“文”“艺”“技”“德”等综合素质互为养成。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在歌舞团、大剧院等专业性文艺机构之外,先后拓展建设了一大批基层街道、社区、企业等校外演艺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进行舞台演出、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岗的中转站,专业群办学成效明显增强,先后获建为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教师获“省级教坛新秀”等荣誉,学生通过“钢琴、声乐、舞蹈”等艺术考级级别逐年上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稳定在100%,数百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基层文化服务阵地。

五、结语

我校表演艺术专业群积极响应省市文艺惠民方针,在文化服务大潮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为区域文化建设奉献优秀作品、输送合格艺术人才;专业群在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我们将始终把握新时代演艺文化主旋律,坚持大众文化服务方向,把握高职艺术教学规律,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鲁雁飞,刘坚平,袁绍成.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4).

[2]黄明智.论高职艺术院校表演人才的培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12).

表演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对音响与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以及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找出合唱中钢琴演奏所产生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合唱表演;音响效果;整体性;策略

一、现代合唱表演中钢琴演奏凸显的问题

钢琴演奏一直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表演艺术,其对于音色和曲目诠释的精确性、灵活性以及精细水准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钢琴表演艺术独特的一面。在现有的合唱团体中,由于表演者对于钢琴的演奏方式、合唱与演奏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钢琴演奏者在合唱当中所产生的作用缺乏一定的认知,以至于钢琴伴奏者在整个合唱表演中对于钢琴的演奏趋于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排练过程当中演员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合唱部分的练习,对于合唱部分的整体效果的把控和练习都有很强的要求,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忽略了对钢琴伴奏的练习和要求。随意聘用的钢琴手在不了解整个曲谱、曲风以及演唱形式的情况下,他的伴奏会对整个合唱表演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这种临时的、随意的调动钢琴手也会对合唱表演者的适应程度产生影响,在真正进行表演时候,合唱者对于专业钢琴手弹奏准确性和精确性就会产生不适应性,导致临场转换困难,合唱与钢琴伴奏的配合程度失调,从而演出失败。相反,一名出色的钢琴伴奏者能够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进行很好的提高,能够在演唱排练的同时增添合唱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协调与默契程度,因此对于演奏中凸显的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二、合唱中的音响与钢琴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合唱是指通过集体的演唱方式去形成一种复合式的音响效果,展现出具有多声部特点的声乐艺术表演。通过集体演唱的形式使人们的不同音色相结合,为音乐表现展现出非凡的感染力。而音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泛音与共鸣之间的相互交融而产生出来的,合唱队的演唱可以通过很好的训练进行相关的练习,去利用各种发声的方法来形成有效的共鸣,从而产生出具有高质量的音色出来。演奏者在唱歌的时候,身体中的咽喉、口鼻、胸腔以及前额和两额之间都会影响着共鸣的产生,人体在发声的状态下,声带会产生振动从而使得基音通过人体的各个腔体或者是身体企管结构进行声音的放大,对于人体发生的形状以及人体呼吸的气息是否顺畅都能够对共鸣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整个音色的效果和高音的品质。因此在发音的时候针对人体的口鼻、咽喉等器官的形状以及气息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有助于音色和高音的纠正,从而发出准确的声音。钢琴表演与合唱的意向方面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合唱表演主要从节奏、力度、高音以及音色方面进行展现,而对于钢琴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许多声部音响的性能,演奏者可以通过触键的形式,运用落臂等相关技巧以及手法,并采用灵活的脚踏形式,将音质表现的丰满震撼、细腻调动人。而钢琴与合唱之间在音响上所表现的不同方面则主要是:(1)对于音值的不同表现,首先钢琴只有通过演奏者不停的连续弹琴才能够使得钢琴一直发出声音,而合唱表演则可以很轻易的去延长音质的演唱,并且通过气息的转换可以调节不同的音量变换;(2)律制有所不同,现代的钢琴主要是通过十二平均形式的律制制作而成的,且在演奏当中印象的纵横的主要结构是用十二平均律作为主要的结构基础,而合唱则是运用多声部去产生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和谐为基础,可以在无伴奏的情况下通过纯音律进行调整,也可以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3)在音量上也有所不同;人体可以通过循环呼吸和转换气息去发出比较长久的具有力度的音色处理,而对于钢琴来说,只有运用填充式的逐渐拉宽相应的节奏或者是音形推进的方式提高音量效果;(4)发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钢琴是通过人体敲击而发出声音的乐器,通过间接的敲打而发出声音,而合唱在展现音色旋律的时候,显得非常真实动听,这成为乐器进行改良和演奏技巧发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三、合唱中的作品创作与钢琴之间的关系

合唱表演艺术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合唱的演变发展过程当中,其详细记录着人类所经历的历史文化的足迹,传承者人类的精神文化特点。从十六世纪之前,合唱主要是通过宗教题材进行没有伴奏的形式演唱。文艺复兴时期,合唱逐渐成为世俗化的音乐;而在巴洛克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艺术表现当中;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表演达到了顶峰,合唱逐渐朝着舞台戏剧的方向发展,在舞台上展现音乐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听觉享受。根据不同时期合唱艺术的发展特点,在合唱的作品曲目创作中,依据合唱与钢琴两方面的声部特点之间的关系,时间上可以分为后期的创作和同步创作两方面。同步类的创作作品是指作曲家在对作品进行构思和合唱音乐的同时,将钢琴的音像同时记录下来,这时候就会使得钢琴需要演奏的声部和将要产生的合作作品同时生成。这些作品与西方所表现的艺术歌曲相似,将合唱部分与钢琴声部的地位平均分配,同样的有些合唱套曲以及大型的合唱作品,只要是和合唱题材一起创造钢琴声部的,我们都可以称为同步创作作品。后期产生的作品则是与同步类作品相反的,其表现的是先创造出演唱作品,而后再对钢琴伴奏的声部进行构思创造。因此,无论合唱作品怎样的发展和演变,钢琴仍在合唱音响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合唱作品中也不断有新元素的介入,但却仍然动摇不了“钢琴”的重要地位。总之,随着合唱创作的不断发展,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同样开始不断升华,二者的关系也会逐渐密切。

四、在合唱表演艺术当中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

钢琴作为同步创作的音乐合唱作品中的一个声部,同时也具有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搭配钢琴声部,所产生的后期创作类作品,钢琴也能与合声部充分融合构成同一的整体而形成对等的关系。在艺术类歌曲合唱的作品,是以艺术歌曲体裁的为标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集体合唱的表现形式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特点,同样也能更好的通过歌词的含义与音乐所表达紧密的联系,从而达到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意境。钢琴作曲家不管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时期、什么国家、经历有什么不同,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合唱表演带来优秀的而又各具特点的作品。

五、在合唱表演中发挥钢琴演奏的相关策略

如何在合唱表演中发挥好钢琴的演奏效果?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钢琴演奏所要求的技巧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培养演奏者在演奏歌曲的过程中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合唱表演当中,对于钢琴演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同一首曲目的表演以及音色由合唱者之间进行相互配合。同时对钢琴所产生的音色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如果想要发挥好钢琴手的辅助作用,首先要将钢琴演奏者的个人技能和音乐素养进行提高,这样钢琴演奏者才能够烘托出作品中所表达的含义,并更好的带动合唱演员的演唱。合唱与钢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这两种声音的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给听众呈现出美妙的音乐盛宴!

本文對合唱中钢琴演奏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的探究、分析、总结,并提出解决钢琴演奏在合唱表演中的策略。只有将这两种声音和谐的搭配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美妙和谐的音乐。而这些都是以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不断的提高个人音乐素养和文化内涵的为基础的。只有这样合唱艺术与钢琴演奏的路才会越走越远,才会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①王晓娜.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艺术研究.2010(4)

②万纲,万绍芷.浅谈钢琴伴奏与合唱训练的“协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③钱登.谈合唱钢琴伴奏的特殊性及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5)

④冯晔.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功能与作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5)

⑤朱思冰.合唱艺术与钢琴演奏训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⑥雷永鸿.试论合唱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历史教学论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