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2024-05-2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精选14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篇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练习

1.有36名同学去旅游,怎样租车合算?

2.孙爷爷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宽12米,宽是长的一半,篱笆长多少米?

3.用两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王师傅为学校食堂购买了如下表的物品,请你帮他算一算,把表填完 整。

5.红星小学操场的长是50米,宽比长短8米,亮亮绕着操场跑了2圈,他跑了多少米?

6.从公园到动物园有5条路,从动物园到植物园有4条路,从公园经过动物园到植物园有几种走法?

7.果园里有桃树108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少9棵,两种树共多少棵?

8.一根长28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9.把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剪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0.小明从一楼走三楼用了10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五楼用了多少秒?

11.一条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2.老师家、小雪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他们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可能有()种情况,老师家到小学家有多远?请列式计算。

13.下面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如果不是,请在图上改成平行四边形。

14.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礼盒,需要像图片上的样子用彩带捆绑,捆这两个盒子分别需要多少彩带?

60厘米

40厘米

15.从小西家到少年宫有21千米,小西早上9时出发,平均每小时走5千米,下午1时她能到达吗?如果没有到达还剩多少千米?

16.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另一个长是8厘米的长方形周长和这个正方形周长相等,那么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17.书架上下两层共放有120本书,如果从上层拿20本到下层,则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18.湖边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8米,小明从第一棵树跑到第100棵树,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19.把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四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能想出几种剪法,画图表示)

20.在一道除法算式中,除数是7,商是8,余数是4,那么被除数是多少?

21.幼儿园搞活动,发给每个小朋友4个小面包、2瓶饮料和3个苹果,现在有39个小面包,17瓶饮料和26个苹果,最多能发给几个小朋友?

22.40个乒乓球至少拿掉几个,才能平均分给六组?至少要增加几个,才能平均分给七组?

23.一本书有4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

24.小马虎在计算一道减法算式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了“1”,结果是283.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25.3台拖拉机每天共用柴油197千克。照这样计算,3台拖拉机3天要用柴油多少千克?

26.用4、8、3三张卡片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最多可以组成几个,分别是多少?

27.小迷糊计算287加一个数时,不小心把这个数末尾的“0”看丢了,算出的结果是294。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思考题:

把一个大长方形纸剪成两个小长方形,那么这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的和与原来大长方形的周长相比,有什么变化?(变大、变小、不变)

13,第二天看了,他一共看了几分之几?还剩多少页没看? 8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2篇

1、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收集树种65千克,三年级同学收集6袋,每袋5千克,四年级同学收集了多少千克?

2、第一养鸡场养鸡2670只,第二养鸡场比第一养鸡场少养980只,两个养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

3、食堂九月份烧煤300千克,十月分比九月份节约用煤40千克。两个月共烧煤多少千克?

4、童装厂九月份计划生产童装2060套,结果上半月生产1208套,下半月生产1395套,超过计划多少套?

5、张大伯家有8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用去3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6、饲养小组养灰兔75只,是白兔的5倍。这个饲养小组共养兔多少只?

7、商场有白汗衫8箱,每箱560件。有花汗衫2600件。花汗衫比白汗衫少多少件?

8、一箱桔子重15千克,一箱苹果的重量是桔子的2倍。8箱这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

9、供销社收购鸡蛋1300千克,收购的鸭蛋比鸡蛋多2500千克。收购的鸡蛋和鸭蛋共多少千克?

10、书法小组有6个同学,每人每天写24个大字,照这样计算,一星期,这个书法小组共写多少个大字?

(2)

11、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

12、李丽和王敏同时做纸鹤,李丽每小时做12只,王敏每小时做14只,做了3小时,两个人一共做了多少只纸鹤?

13、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28元。(1)买4件上衣比4条裤子多花多少钱?(2)用150元钱买2套衣服,够吗?

14、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周长是400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15.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16、冬冬借了一本科技书有40页,一周后归还,他每天准备看6页,能按时归还吗?

17.向阳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65米。小强围着操场跑了2圈,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18、有学生31人,老师2人。每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19、一副中国象棋16元,一副跳棋12元,一副围棋是一副中国象棋与一副跳棋价钱和的3倍。小明带80元,买一副围棋够吗?

20、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这根铁丝长多少米?

21、水果店运回54筐水果,其中48筐是苹果,其余是梨,问苹果的筐数是梨的多少倍?

22、校园里有水杉树24棵,松树的棵数是水杉数的3倍。水杉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水杉树比松数少多少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3篇

走进朱老师的语文课堂, 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环环相扣, 情景交融, 师生的情感碰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听完课后, 回忆整理一下我的思绪, 认为朱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 取舍有度

第一课时怎么教, 一直以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篇幅较长, 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初读课文、识字写字、读文体会、理解情感等众多训练点, 是很不现实的问题。

本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 朱老师在研读课文环节就大刀阔斧地舍去了海滩和海底的教学,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海面、海底作为这两个部分的课文部分进行重点研读分析, 而将中年级段学习必不可少的重点字词教学在第一课时抓紧、抓牢、抓实。整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 导读课题

2.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学写“懒“字

4.品词析句, 研读课文海面、海底部分

5.课堂小结, 知识迁移

这样的安排, 使得朱老师的这堂课在课时定位上准确把握了第一课时知识训练点, 有目的地取舍教学内容, 课堂密度适中, 课堂效果甚佳。

二、把握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

1.巧用多媒体, 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的地方。 课始, 朱老师就担任了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地图, 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 找一找, 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课堂上, 朱老师不仅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而且用图片直观展示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 让学生恍若置身海洋之中, 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用优美的语言做铺垫, 同时采用图片、简笔画板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循循善诱, 确定教师主导地位

初读课文后, 朱老师就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一谈: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几个地方呢?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 而是列举了西沙群岛的一些生物。朱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顺势而导:对, 这些东西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 很自然就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发现了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地方, 再用简笔画板书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 直观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在默读中思考,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明确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此时, 朱老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做到了低下头来做学问, 放下架子搞教学。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 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读课文时,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 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 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朱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三、夯实基础知识, 有效运用

1.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朱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 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这三个词, 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形态各异, 海参懒洋洋和大龙虾威武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 但并没有虚化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 学生说到“海底的鱼多”时, 教师适时点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鱼多?”顺势而导, 因材施教, 学生自然而然抓住了“各种各样”“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语, 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2.注重句式训练, 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必须秉持“以知识为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朱老师在本堂课上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的。就拿教学珊瑚这一环节来说, 朱老师首先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像美丽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 这样轻轻松松就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然后朱老师再出示四幅珊瑚图片, 帮助学生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 学生都说得很好。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特点的原因时, 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等。此种方式, 又轻松地带领学生跳出文本,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扎实落实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

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和进行语言训练等方面力求一个“精” 字, 训练精益求精。如, 课题中“饶”字的指导, 朱老师就花了心思, 采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饶”字的字形;在生字词学习中注重同音字“参”“栖”的教学, 引导学生组词加以区分;重点指导了左中右结构的生字“懒”的书写,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懒”字的结构, 在田字格中板演范写一个后再让学生临摹书写, 最后加以评价。朱老师匠心独运, 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经验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逐步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识字教学精、准、稳。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 教师更是采用了换词比较、 图文结合等方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关注课堂生成, 有效延伸

1.注重情感体验, 落实“三维目标”

本课, 朱老师在教学海水和海底的两段重点课文时, 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范读、引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没有信心读好海水部分课文时, 朱老师及时给予了一个壮着胆子举手的小女生鼓励, 送给孩子一个微笑, 带领全班孩子给她送去赞许的掌声, 给这个内向胆小的女生树立了自信,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信心, 使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方法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进行思维训练, 拓展文本空间

本课教学, 朱老师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训练说话, 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如, 学习海底的生物鱼的一段文字时,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文本介绍的鱼的种类, 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形态的鱼。教师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加大了、挖深了、拓宽了, 课堂成了思维的训练场。

五、思考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对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予以应对

如本课:一生在教师一再启发谈谈海底还有哪些鱼时, 由于生活经验缺乏, 一时语塞。此时, 教师不应再采取启发式引导, 而是否可以考虑观察体验、组内交流或生生互助等形式, 避免一再的追问造成了教师的强势, 学生的弱势。

2.处理课堂生成时,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如, 在教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海水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用箭头标出了光的照射方向及大海的剖面图时, 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 大部分学生都被吸引了, 只有一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告诉大家:这是光的折射使海水变得“五光十色”。此刻的课堂生成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但学生补充得非常好, 应及时给予表扬, 还可以请他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进行教师的补充介绍可能会更有效。

3.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腻一些

如,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描写大龙虾和海参的句子时, 教师仅仅让学生观察大龙虾的样子和海参蠕动之慢, 甚至做一做动作来体会读一读。当然,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出感情, 个别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却需要教师多关注, 多指导。此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方面做一定的要求, 或者给一定的示范, 不至于泛泛指导, 应让更多的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获得学习的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4篇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周记 第5篇

我知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秒针走1小格时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钟能做什么呢?能踢25个毽子,能画1朵小花,能从楼梯的第1层走到第3层,能从1写得到20。

我还能用时间解决问题呢?如:我7:30离家,7:45到校,我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分针从6走到9,走了3个格,是15分钟。我学会了时分秒,我真高兴!

今天,我要写分数。第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它的几分之几。第二,我们把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第三,在比较大小时,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第四,在比较大小时,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分子越小,分数就越小。

我和妈妈一起去买地砖。妈妈来到瓷砖店,即兴给我出了道数学题,妈妈说:“我们的房间要铺上地砖,房间的长是7米,宽是5米,你能告诉我铺地砖的面积应该是多大吗?”我想: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的,它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等于7×5=35平方米。于是我大声地回答妈妈:“面积应该是35平方米。整理”妈妈听了很欣慰,笑着点了点头,在回家的路上还买了一个小礼物奖励我呢!

这一周,我又学会了一个知识,口算乘法。29×8大约得240,可以用≈来表示,因为29接近30,所以29×8≈240。

比如:一条鱼12元,4条这样的鱼大约有多少元?12×4≈40(元)答:大约要40元。

我参加了接力比赛和跳绳比赛。接力一组10人,每人跑了30米,3组。3×(10×30)=900(米)总共三年

级男生跑了900米。女生一样跑了900米,2×900=1800(米),三年级学生共跑了1800米。跳绳三年级一班男生6人,每人大约跳70下,6×70=420(下),大约跳了420下。

上个星期,老师教了我们多位数乘一位数,我知道了: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数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另外,我还知道: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将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最高位去乘一位数,然后看整

十、整百、整千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补几个0。

今天,我和弟弟去玩,看见一位老爷爷在散步,就跑过去问:“老爷爷,你每天要走多少圈?”老爷爷不紧不慢地说:“1圈有306米,我每天走4圈。”我想:1圈就306米,每天走4圈,那4×306=1224(米)。

我走着走着,看到有小孩在比赛骑自行车,我知道1圈有306米,然后我跑过去问:“你们要比赛多少圈?”他们说:“要比赛8圈。”我说:“8×306=2448(米),你么不累吗?”回到家,我高兴地说:“今天收获真大!”

今天,我和同学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我同学问我:“小红每天7分钟走去学校,每分钟走50米,小红家离学校有多远?”我说:“50×7=350(米),小红家离学校有350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 第6篇

(六)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2.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0。()

3.5370÷3的末尾只有一个0。()

4.6300÷3的末尾有两个0。()

二、选择题

1.8000÷5的末尾有()个0。

A.2个B.3个0C.没有

2.○240÷5=1850,○应填()

A.7B.8C.9

3.4205÷6的商是()

A.70„„5B.7„„5C.700D.700„„

5三、竖式计算并验算。

1750÷5=4600÷8=8405÷7=

3664÷6=2360÷4=9160÷4=

四、玩具厂要生产3400个玩具,预计8天完成。每天生产410个,能按计划完成吗?(能有几种方法?)

五、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12,这三个数各是几?

参考答案

一、×;×;√;√

二、A;C;D

三、350;575;1200„„5;610„„4;590;2540

四、410×8=3280(个)3280<3400答:不能。

3400÷8=425(个)425>410答:不能。

五、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三个数是相邻的自然数,每两数之间相差1。因此可以先用312 ÷3 =104,104就是这三个数的中间数,那么前一个数是103,后一个数是105;所以符合题目要求的三个数分别为103、104、10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7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 )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 1千米也叫1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12月5日 星期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8篇

一、课前思考:准确把握教材, 架起编者与学生间思维的桥梁

1. 领会“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 是向学生集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窗口。在这一板块中, 编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内容, 如“分类”“找规律”“简单的排列组合”“烙饼问题”“植树问题”“鸡兔同笼”“抽屉原理”等, 这些内容编排的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 从具体到抽象, 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旨在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领会教材, 本课的目标定位是引导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 并能利用韦恩图来呈现“集合”, 解决问题。

2. 明确“重叠问题”的编者思路

重叠问题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来, 具有浓浓的“生活味”。教材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让学生感到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的结果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 由此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比实际数量要多?由此让学生整理“重复”信息,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 引领学生将信息整理成集合图, 再让学生理解集合图中的“交集”, 最后是应用集合图解决问题。整个教材编排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本课, 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是教学重点, 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3. 选择正确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的过渡阶段, 在此之前, 虽然学生有一定的潜在的集合知识基础, 但对于集合思想特别是“交集”思想的认识还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的目标显然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并理解和运用韦恩图。根据这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决定采用“课前渗透—感知集合, 形成冲突—探究集合, 自主建构—体验集合, 内化应用—强化集合”为主线,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思考争论, 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平衡—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构建主义学习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

二、课中思考:促进学习自主, 架起预设与生成间灵动的桥梁

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 而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课堂中, 我充分根据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预设教案, 采用“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交集”的思想, 注重课堂生成。因此, 我安排以下四个板块:

板块一:课前渗透, 感知集合

(1) 猜一猜

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师: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 每人买一张票, 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 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是祖孙三人。

师:用我们语文中的一组关联词来说就是:……既……又……

(2) 师小结:爸爸在这里表示有两个身份, 重叠了, 所以我们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

(3)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非常有趣的重叠问题。 (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板块二:形成冲突, 探究集合

(1) 想一想

师出示三 (1) 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语文小组有8人, 数学小组有9人。

师出示问题: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生:8+9=17人。

生:如果一个一个地数, 数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为14人。

(2) 引一引

师:数出来一共有14人, 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却是17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 又参加数学小组。

板块三:自主建构, 体验集合

课件出示两个圆圈:红圈里表示语文小组的人, 蓝圈表示数学小组的人, 请同学们按照表格中的名单对号入圈。

(1) 说一说:红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蓝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

(2) 画一画: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 (思考如何画圈)

(1) 自主画图

师分析同学的作品, 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2) 对比图表

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 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

(3) 介绍韦恩图:同学们研究得出的图, 在数学上叫韦恩图, 是由英国逻辑学家韦恩研究发明的, 被命名为韦恩图。有些数量不仅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线段图表示, 还可以用韦恩图表示, 它更加直观、形象。

(4) 人文教育: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3) 算一算: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 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生列式1:8+9-3=14 (人)

生列式2: (8-3) + (9-3) +3=14 (人)

生列式3: (8-3) +9=14 (人)

生列式4: (9-3) +8=14 (人)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板块四:内化应用, 强化集合

(1) 填一填:完成教材第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 (天鹅) 。

(2) 做一做:完成教材第110页第2题。

编成现实情景题:学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本、文具盒和画笔, 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小文具店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指名板演, 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式:5+5-3=7 (种) )

(3) 议一议:举例说出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叠现象的数学问题。

三、课后思考:促进专业发展, 架起行动与反思间和谐的桥梁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目前主要是在“数”中感知集合、理解“交集”。课堂中, 我注重抓住矛盾冲突, 引领学生去体会“交集”, 理解重复现象, 学生参与意识浓, 学习效果好。体现出两个特点: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本课, 我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在教学中, 当学生发现统计表上名单和总人数不符时, 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 然后再合作画一画, 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知识冲突, 从而进行韦恩图的教学,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并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使之“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等能力得以促进和提升。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方法是学习之根本。本课, 我通过一系列活动:“猜一猜” (感知“集合”) 、“想一想” (形成冲突) ——“画一画” (建构“交集”) ——“说一说” (分析“交集”) ——“算一算” (概括“交集”) ——“填一填” (模仿习得) ——“做一做” (自觉应用) , 使学生对集合的认识逐步从“感知”阶段, 过渡到“探究”阶段, 再提升到“建构”阶段, 并进一步走向“应用”阶段, 从而经历了由“感知——体验——建构——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全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9篇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0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

1、认一认四边形

(1)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

二、学习演练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习例1

(1) 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 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 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分类:

(1) 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

(2)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三、练习,从“差异点”提高

4、学习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 第12篇

11+22=

60×9=

8×51=

564-12=

456+45=

30×4=

81÷9=

70÷7=

45-23=

12+24=

420÷6=

100×26=

2400+300 =

5600÷7 =

320+780=

400×5=

209×4=

8652+36 =

9×12=

4020×10=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两盒玻璃球,甲盒比乙盒少19个,小明从乙盒中取出5个球,送给小花3个,剩下的放入甲盒,这时乙盒个数是甲盒的2倍.甲、乙盒原来各有玻璃球多少个?

3、王老师带了8000元钱,买一台电脑用去了6387元,买一台打印机用去986元,还剩多少元?

4、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收集树种65千克,三年级同学收集6袋,每袋5千克,四年级心理学收集了多少千克?

5、电视机厂第一天上午生产电视机274台,下午生产196台,如果第三天生产510台,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生产多少台? 456-12=

879+54=

13×3=

270÷3=

730-459= 157+405=

360×2=

280÷7=

640-181=

559+67=

38×4=

360÷6=

350-90=

2657+79=

380×5= 72 ×2=

×9 =

–87=

– 96=

384 –312=

1、家具厂上个月生产单人木床1500张,双人木床1850张,铁床2500张,铁床比木床少生产多少张?

2、手帕厂原计划八月份生产手帕3280打.采用新的生产流水线后,生产的手帕运走了2960打,还剩875打.比原来计划增产多少打?

3、少先队员割草.第一小队割草46千克,第二小队割草54千克,第三小队比第一、二小队割草总数少39千克,第三小队割草多少千克?

4、第一养鸡场养鸡2670只,第二养鸡场比第一养鸡场少养980只,两个养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

5、食堂九月份烧煤300千克,十月分比九月份节约用煤40千克.两个月共烧煤多少千克?

120×4=

480÷8=

160×6=

12×7 =

900÷10= 160×5=

480+321=

300-299=

1000-72=

180×5= 689×5≈

5430÷9≈

3976÷8≈

2080×4≈

263×8≈

240+372 =

578-525 =

577-149 =

89×10=

899-220=

1、冬冬和明明帮老师搬书,一共有26本书,冬冬先抢着搬了一部分,明明不服气,抢走一半,冬冬又从明明处抢回一半,明明不肯,冬冬还他5本,这时冬冬比明明少搬2本,问最初冬冬准备搬多少本?

2、甲乙两船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在距A地700处第一次相遇,两船继续航行,到达对岸后返航,在返航途中,距乙地400处,第二次相遇,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

3、洗衣机厂九月份上半月生产洗衣机845台,下半月生产968台,八月分生产1560台.九月份比八月份多生产多少台?两个月共生产多少台?

4、张大伯家有8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用去3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5、饲养小组养灰兔75只,养的白兔是灰兔的5倍.两种兔共多少只? 106×9 =

465-451=

280×6 =

213+268=

72+287= 389-350=

925+440=

985-257=

165-42 =

2300-409= 528+323 =

1100×5=

555-377=

298+4590 =

220×8= 1970-289=

415×9=

500-251=

666×3=

288×9=

1、饲养小组养灰兔75只,是白兔的5倍.这个饲养小组共养兔多少只?

2、一个小组有9个工人,同时加工塑料封面,平均每人加工 105个.把其中的850个装在箱子里,还剩下多少个?

3、商场有白汗衫8箱,每箱560件.有花汗衫2600件.花汗衫比白汗衫少多少件?

4、一箱桔子重15千克,一箱苹果的重量是桔子的2倍.8箱这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

5、供销社收购鸡蛋1300千克,收购的鸭蛋比鸡蛋多2500千克.收购的鸡蛋和鸭蛋共多少千克? 269+987=

570-381=

1500-711=

420×2=

990÷3=

770÷7=

660÷3=

960÷3=

180÷9=

659+15=

560+114=

206×6=

380×6=

844+123=

700÷7=

744+158=

288+999=

183+695=

2340+606=

212+297=

677-499=

1、书法小组有6个同学,每人每天写24个大字,照这样计算,一星期,这个书法小组共写多少个大字?

2、玩具厂每个工人每小时可以制作6个玩具,9个工人工作小时,可以制造玩具多少个?

3、缝纫小组有8个工人,每人每天做4套衣服.6天可以做衣服多少套?

4、一个网球约重60克,一个少年排球的重量是网球重量的4倍.9个少年排球重多少千克?

5、一只蜻蜓一小时最多能吃840只蚊子,照这样计算,4只蜻蜓2小时最多能吃蚊子多少只? 660÷6=

800×2=

500÷5=

3×800=

420÷7=

3×220=

480÷4=

589+33=

420-20=

93÷3=

645-936=

2008-2000=

615×5=

385×7=

170×5 =

7371×4=

507×8=

162-85=

437×6=

4500×36 =

1、童装厂九月份计划生产童装2060套,结果上半月生产1208套,下半月生产1395套,超过计划多少套?

2、同学们去植树.三年级3个班,每班种 45棵,四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总数的2倍.四年级种了多少棵?

3、一个小组生产一种 零件.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125个,第六天生产135个.这个小组一星期(五天)生产这种零件多少个?

4、第一小队参加学校劳动,每人每次搬砖6块,9人4次可搬砖多少块?

5、林场有2800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500棵,松树比柳树少120棵.松树有多少棵?

880÷4=

1200-299=

111×7=

808-46=

7950+51=

810÷9=

0×85=

70÷7=

1478×2=

5×900=

416×6= 3656×4=

800177=

142×4=

788-336=

75+217=

415+2120 =

78×7=

150-48=

360+1578 =

918-97 =

1、学校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一、二年级展出48幅,三年级展出的图画是一、二年级总数的2倍.三个年级共展出多少幅?

2、供销社采购了一批书包.红书包有65只,黄书包的只数是红书包的2倍,花书包比黄书包少30只,花书包有多少只?

3、菜场运来西红柿和黄瓜共重400千克,其中西红柿4筐,每筐38千克.黄瓜有多少千克?

4、新风村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150米,修了4天,还剩80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5、电视机厂第一天装配电视机215台,第二天上午装配108台,下午装配136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装配多少台? 238×6=

876×3=

417×6=

753×5=

2×178=

439+460=

248+8970=

375×5=

67×6=

3940-120 = 450-75=

268+29=

315-345 =

948-13 =

560-124 =

756+235=

1780-264=

485+121=

7178-777=

149+789=

1、水果店有苹果64千克,梨是苹果的4倍,把这些梨平均装在8个筐里,每个筐里有多少千克?

2、电影院楼下有8排,共有428个座位,楼上有9排,每排28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多少个座位?

3、印刷厂计划每天印1350本书,实际5天印了7000本,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印多少本?

4、提高题:

a.一幢六层楼,每层之间有20级楼梯,从楼下走到5层,要走多少级楼梯?

b.在一道减法算式中,已知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100,那么被减数是多少? 80÷4=

100÷2 =

100×4 =

240÷6 =

360÷4 =

560÷7=

78+32=

280+60=

740-300 =

210×4 =

63÷9=

506×4=

561×4=

642-206 =

72+240=

25+276=

63÷7=

50×6=

420-80=

1、有48个学生参加三项体育比赛,但参加的每项活动的人数不一样,而人数都有一个数字 “6”,参加三项体育比赛的各有几人?

`

2、龙龙和亮亮去公园玩,想买门票,但钱都不够,龙龙缺4元8角,亮亮缺1分,两人钱加起来仍不够买一张门票,公园门票多少钱?

3、三个人同时吃3个西红柿,用3分钟吃完,六个人同时吃6个西红柿要几分钟?

4、有10张卡片,正面朝上,每次翻动6张卡片,经过若干次翻动,卡片能否都反面朝上?

5、小张买了24瓶汽水,每4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小张共能喝到几瓶汽水?

300×5= 2400÷3= 15×3= 400÷4= 9×500=

40×8= 20×7= 20÷5= 90÷3= 64×2=

782×5= 906×3= 104×5=

745×5= 497×7=

250×4= 612×3= 436×4= 312×2= 1、4×4ׄ„×4(25个4),积的个位数是几?24个2相乘,积末尾数字是几?

2、桌子上摆了很多硬币,按一个一角,两个五角,三个一元的次序排列,一共 19枚硬币。问:最后一个是多少钱的?第十四个是多少钱的?

3、三、四年级共植树108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22棵,求三、四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4、丽丽在一次测验中,数学和语文共得192分,数学比语文多6分,丽丽的数学、语文各得多少分?

5、甲、乙两生产组共有车床136台,如果甲组给乙组12台,则两组的台数相等,问两组车床各有多少台? 198×9= 9×80= 72÷8= 6×19= 949—260= 127+834= 31+779= 58×6= 800-75= 90×4 = 206+103= 2080-106= 39×5= 75×7= 204+498= 277×8=

(1)1 1(2)3 4(3)2 1 2(4)1 2 2 × 3 × 4 × 2 × 5

1、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长45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1分米短3厘米的线段。

2、王大爷要用三根分别长为3米、4米、5米的竹竿为一个篱笆(一面靠墙),连接处为50分米,围成后篱笆有多长?

3、游泳池长200米,小明游了2个来回,有没有1000米?

4、翁老师每天从家骑自行车7分钟到学校,他每分钟大约骑200米。翁老师的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

5、玉环到杭州约260千米,小明一家要去杭州玩,他们早上7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1时能到达吗? 50×2= 400×6= 22×3= 54÷9= 460-80= 23×4= 57×0= 41×3= 8000×5= 5000÷5=

240÷8= 230-40= 240×2= 290+90= 130×4=

9300+311= 1008×5= 280÷4= 0+128= 300×0= 1、19个25连加的和是多少? 2、246里有几个6?

2、一个数的10倍是8700,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60,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4、774除以那个数的商是9?

5、两个加数都是750,和是多少? 6、527比284大多少? 7、746加上什么数得1000? 8、326比一个数小44,求这个数?

9、已知减数是157,差是86,求被减数? 11、728的4倍是多少? 900÷3= 25×4= 56×2= 24×5= 15×4= 50×4= 310×7= 980×7= 40×2= 105×4= 30×2= 120×3= 9000÷3= 0×200= 40÷4= 2000×4= 21×3= 50×4= 100÷5= 80÷4= 63÷9= 1000×7= 300×5= 240÷6= 500×9= 8000÷2=

1、小丽在做一道加法计算题时,由于粗心,把个位上的 4 看作7,十位上的 8 看作2结果和是306。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2、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减去余下的一半,还剩14 分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分米?

3、小红、小丽、小华三人分苹果,小红得的比总数的一半多1 个,小丽得的比剩下的一半多1 个,小华得10个。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4、三只笼子里共养24 只兔子,如果从第一只笼子里取出4 只放到第二只笼里,再从第二只笼里取出3 只放到第三只笼里,那么三只笼里的兔子就一样多。原来三只笼里各养了多少只兔子?

5、有种水草每天能长一倍,8 天能长满一池塘。长满半池塘要几天? 750×9=

326×5=

72÷8 =

308×6=

265×7=

387×8 =

230-40=

800×2=

240×2=

352×7=

2769+647=

481×2=

567-567=

560×7=

736×2= 1100-271=

2506-840=

1481+3027 =

1800×4=

210×7=

31、一个数的5倍加上6 减去10 再除以9,得4。这个数是多少?

32、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8 错看成5,个位上的7 错看成1,结果求出的错误的差是236。正确的差是多少?

33、某人乘火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一半时开始睡觉,当他醒来时发现火车又行了睡时剩下路程的一半,这时离乙地还有100 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4、妈妈从副食店买回一些鸡蛋。第一天吃了全部的一半又一个,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一半又2 个,第三天吃了3 个,恰好吃完。妈妈买回多少个鸡蛋?

35、有甲、乙、丙、丁四篮苹果,如果从甲篮拿出10 个给乙篮,从乙篮拿出 2 个给丙篮,从丙篮拿出20 个给丁篮,从丁篮拿出 14 个甲篮后,四篮苹果的个数相等,已知四篮共有苹果120 个。原来四篮各有多少个苹果? 1040×5=

1206×8=

1356×7=

2080×3=

246×3=

56×5=

9020×3=

174×6=

327×5=

118×7=

384×8=

352×4=

871×3=

524×6=

76×4= 2400×3=

150×3=

804×4=

9×500=

40×8=

1、聪聪住的这幢楼共有 6 层,每层楼梯 20 级,她家住在五楼,聪聪每次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自己住的那一层?

2、小红家住六楼,她从底楼走到二楼用 1 分钟,那么她从底楼走到六楼要用多少分钟?

3、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料锯成 5 段,每锯一次要用 3 分钟,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4、时钟 3 点钟敲 3 下,6 秒钟敲完;6 点钟敲 6 下,几秒钟敲完?

5、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参加队列表演,有 32 人参加,每 4 人一行,前后两行间隔 2 米,这个队列全长多少米?

43×5=

602×4=

64+486 =

942-100=

64×4=

35×6=

42+36=

37×8 =

187-211=

795-214=

192+233=

256-145=

245+889=

1547+255=

1470-266=

266×3=

796×3=

123+456=

789+156=

1、某工厂厂庆,在一条长 40 米的大路两侧插彩旗,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 22 面,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多少米?

2、小玲家养了 46 只鸭子,24 只鸡,养的鸡和鹅的总只数比养的鸭多 5 只。小玲家养了多少只鹅?

3、一个筐里装着 52 个苹果,另一个筐里装着一些梨。如果从梨筐里取走 18 个梨,那么梨就比苹果少 12 个。原来梨筐里有多少个梨?

4、某校三年级一班为欢迎“手拉手”小朋友们的到来,买了若干糖果。已知水果糖比小白兔软糖多 15 块,巧克力糖比水果糖多 28 块。又知巧克力糖的块数恰好是小白兔软糖块数的 2 倍。三年级一班共买了多少块糖果?

264+159=

892-537=

763-386 =

72-29 =

406+369=

683+258=

359+432=

81÷9 = 460+177=

698-245=

456+299=

542-128= 853+109=

630×7=

550×9=

900-473=

1、甲、乙两箱共有水果50千克,若从甲箱中取出6千克放到乙箱中,这时甲箱还比乙箱多2千克,求两箱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2、一口枯井深 230 厘米,一只蜗牛要从井底爬到井口处。它每天白天向上爬 110 厘米,而夜晚却要向下滑 70 厘米。这只蜗牛哪一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

3、食堂运来一批大米,吃掉 24 袋,剩下的袋数是吃掉的 2 倍。食堂运来大米多少袋?

4、甲、乙、丙三人原各有桃子若干个。甲给乙 2 个,乙给丙 3 个,丙又给甲 5 个后,三人都有桃子 9 个。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桃子多少个?

5、、三座桥,第一座长 287 米,第二座比第一座长 85 米,第三座比第一座与第二座的总长短 142 米。第三座桥长多少米?

208+342= 03-589=

99×8 =

235+178= 605×3=

45×9=

369×2=

258+493= 45×9=

198-98 =

741-159 =

54÷6 = 78×3=

1005×3 =

996×2=

256×7=

365×5 =

150×4=

328+172=

1、有甲乙两人,甲收藏图书有 600 本,乙收藏的图书本数是甲的 3 倍。甲乙两人收藏的图书相差多少本?

2、学校饲养小组养了 18 只黑兔,养的灰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3 倍,养的白兔的只数比灰兔多 12 只,学校饲养小组养了多少只白兔?

3、商店里有红气球 54 个,黄气球 24 个,花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比红气球少 8 个。有花气球多少个?

4、文峰超市运来雪碧 80 箱,运来可乐的箱数是雪碧的 3 倍,运来芬达 180 箱。三种饮料共运来多少箱?

5、强强去外婆家,如果他来回都步行要用 90 分钟。如果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 用了 58 分。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516-123=

347×4=

2762-762=

75×6=

451+549 =

34+306 =

720÷8 =

1865-468=

3689+498 =

169+584=

345+255=

257×4=

4×38 =

256+389=

567×2=

3700×1=

1、铅笔长18厘米,钢笔长1分米23毫米,哪种笔长?长多少?

2、一根8米长的铁丝,对折3次后,每段铁丝有多长?

3、用一根长3米的彩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一段刚好做一个蝴蝶结,做一个蝴蝶结大约需要多长的彩带?

4、一本故事书厚4厘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

5、李叔叔要把2米长的木材平均分成4段做木凳,每段有多长?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6分米=()厘米 70厘米=()分米;

3分米=()毫米

400毫米=()分米;5米=()分米

20分米=()米;

6米=()厘米 900厘米=()米;

2分米=()厘米=()毫米

5分米=()厘米

9米=()分米=()厘米=()毫米 床长约2()

儿童漫画书宽约2()小华身高130()学校操场一圈200()一根跳绳长2()一个杯子高10()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一幢楼高12()一个别针长34()

乐乐家离图书馆3000米,合()千米 汽车每小时行驶60()

1、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几小时?

2、一封信昨天17:00从邮箱取出,到今天7:00到达目的地,这封信经过了多少小时到达目的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3篇

现在的数学教材编排得特别精美, 各种各样的情境图与生活紧密相联, 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老师们在教学中, 也努力把情境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经常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寻找里面包含的数学信息, 再逐步引入新知的学习。但是, 教学形式的千篇一律,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常变常新, 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不同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放飞思维的翅膀。于是, 我做了一些尝试, 就有了如下的案例。

[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80”与“4”:“利用这两个数字, 请编出一道用除法算式解答的应用题?”

生1:“有80个苹果, 平均分给4人, 每人多少个苹果?”

生2:“一本故事书80页, 4天看完, 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生3:“小红写了80个字, 是小芳的4倍, 小芳写了多少个字?”

生4:“80个萝卜, 兔妈妈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去运, 平均每只小兔运多少根?”

老师面带微笑与赞赏:“太棒了!孩子们编写的题目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 而情境却不同。只是生4编写的题不对, 因为除数是3, 却不是4。”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喊着:“还有兔妈妈呢!加上3个儿子, 就是4只。”教师作恍然状:“原来是这样。数学题目中竟然带有伏笔, 孩子们读题时要用心哦。不过, 这些题目都能用哪一个算式来解答?”

“80÷4。”学生们异口同声。

评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与蓝本。老师们要能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结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重新组合甚至重编教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理论, 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寻找生活原型,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由于引导学生走再创造之路, 体验创新的过程, 彻底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将数字与生活应用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断二:教师板书:80÷4=

老师转过身来, 面向学生:“请同学们在草稿上自己想办法, 得到这道算式的商。”学生开始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 老师走下讲台巡视, 不时与个别学生小声地交流。多数学生的手举了起来。

老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们分享, 请举手。”

生5:“我是画图的。一个大圆表示一个十, 八个大圆表示八个十, 再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2个大圆, 表示2个十, 也就是20。”

生6:“因为8÷4=2, 所以80÷4=20。”

老师把上述两个算式板书后:“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6:“因为8里面有2个4, 80是8的10倍, 那80里面就有20个4。”

老师赞赏地点点头:“你是很会思考的孩子。还有吗?”

生7:“80的一半是40, 40的一半是20。”

生8:“因为4×20=80, 所以80÷4=20。”

老师:“这四种计算方法, 你认为哪种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快捷?”

生10:“我认为生6的方法比较简单。因为可以先把个位上的0不看, 直接用十位上的8除以4等于2, 然后直接在2的后面添上0。”

生11:“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把80看成8个十, 8个十除以4得到2个十, 就是20。”

老师脸上笑意盈盈:“太棒了!掌声送给他。”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先把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改写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再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使之转化为相应的表内除法, 进而得到计算结果。尽管学生并不能在抽象的层面上理解计算方法的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算理) , 但借助操作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 他们并不难感受方法本身的合理性。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片断中, 教师由浅入深、由扶到放, 先让同学们有探索交流的经历,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再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比较简单、快捷的方法, 这样由直观到抽象, 由多样到优化, 引导学生感受算理, 体验算法, 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案例思考]

1、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 充分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不拘泥于教材, 敢于跳出教材, 辨证地使用教材, 以不断更新, 变换多样的场景与形式, 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 并通过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体验与感受, 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只有这样, 真正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对孩子们而言, 才是最好的。

2、找准切入点, 放飞思维的翅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上一篇:高等数学证明方法下一篇:上学路上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