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2024-06-30

小学语文教研文章(精选6篇)

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第1篇

谈谈中小学教师教研文章写作的校对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谈谈中小学教师教研文章写作的校对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晓鸣

校对,似乎本该是出版社、报刊社编辑职员专为之事。但随着电子文稿的普遍运用,校对越来越成为每个写作者不可减省的一道工序。每个有意“规规矩矩”写作的人,必须养成校对的“习惯”。教师们写教研文章,不校贻错,虽不至苛责到“学者之耻”的高度,但授人以错毕竟不合于为师者的身份。一稿“写”(敲键盘)完,即予报送、参赛、投稿,输入中产生的错误往往至于荒谬而作者浑然不知。下面这篇教研文章中不校而留下的错舛,可真是应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古语:

“一辆时速为60cm的汽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多少小时?”

把“km”错成”cm”,还原出其实际情境何异于“恶搞”!而教师们教研文稿中的各类不校之失,又真是举不胜举。因此必须强调校对是写作的一部分,倡导“不校不成文”,不与“无错不成书”随波逐流。

“写”完一篇教研文章,要习惯性地随即进入校对程序。教研文章,至少要“四校”。

一校文字。文字方面,除自身功力、思维困顿、忙中误植造成的错疵要校正,尤其还要注意因拼音输入造成的“同音错”,因手指误敲带来的“连赘错”。有一个典型的“同音错”案例,是在一篇非常正式的报送专家评审的教研文章中,有5处将“评价策略”错成“平价策略”,硬生生把一项教研活动搞笑成超市促销活动;同时还把“语文课不像语文课”错成“语文课不想语文课”,“推进评价改革”错成“退进评价改革”。同音之错,竞至于此!“连赘错”常见且搞怪的有:输“美”而连带出“美联社”,输“总”而连带出“总经理”,至于将“总理”误成“总经理”,那是连赘兼选项的双错!

二校引文。引文之误,有引文与作者的张冠李戴,有引文的记忆之失,有选用了翻译不准的文字,有转引报刊、报告人的错失而以讹传讹,因此文章凡有引文,均应作最后校核查证,以权威可信版本准定之。

三校专用名。包括国家重要文件名、书刊名、人名乃至较为生僻的理论概念等。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重要国家教育文件,就常有人用错;教育家陶行知,就一再有人写作“陶行之”;再如课改之初,就有人将“校本课程”误成“本校课程”,等等。故凡文涉专用名,均须仔细校准。

四校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之误,有用错与敲错之分。用错如本是陈述句,仅因句中有“问”“问题”等字样,就起用了问号;该用分号的未用分号;引文中的引语或专门概念未用单引号,或双引号中又出现双引号。敲错的.则有书名号的“单双错”,引号的“正反错”,各种标号的有前无后等等。顺便一提的,还有数理符号以及一些特殊符号,如用字母表示的单位,中圆点,连接线等,细微末节均不可放过。

校对之事大矣。有报刊将“万岁”错成“万死”,一字之误,造成负面影响至大。为强化“校对论”,特将青少年学生乃至一些青年教师曾经的偶像作家郭敬明请出来作一回文字方面的“反面教材”,再现一次不校之错的触目惊心:

《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从郭敬明的博客看,他运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很随意,几乎毫无规范意识,低级差错触目可见。如把“令你们自豪”误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了”误成“自我了解了”,把“顶着大雨”误成“定着大雨”,把“拉锯战”误成“拉锯站”,把“挥了几下”误成“辉了几下”,把“名声大震”误成“名胜大震”,把“虚伪”误成“虚位”,把“下班”误成“下半”,等等。这显然和水平无关。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叫樵夫如何下手?”(摘自《长江日报》记者欧阳春艳)

语林呼唤更多的啄木鸟。教师写教研文章,不管是否存心要发表面世,都要认真先从自己的文字“啄”起。

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第2篇

写人记事阅读练习

(一)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淘汰—— 交口称赞—— ....

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 回答 :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以前学的哪篇爱国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6、写出一个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 断言有一个共同的 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2、慎”的音序是(),部首是(),“谨慎”的意思是。

3、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

4、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爱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呢?这两种爱有什么作用?

5、你认为文中哪句话含义最为深刻,找出来画“ ”。

(三)郑板桥

△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生命的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时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文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师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她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中,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想起了掌声。英子很礼貌的向老师鞠了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蜷缩(quán juǎn)歧视(qí zhī)..骤然(zòu zhòu).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美丽--()突然--()

3.文中的主人公英子以前是一个性格()、()的残疾姑娘。4.第二自然段,说说带点词语“早早”、“最后一个”写出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7.文中为什么把掌声视之为“生命的掌声”?

8.读了文章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

(五)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象 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把很锋(fēn fēng)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 颗颗)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烟消失在天空中„„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 就)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qiē qiâ),包括那(些 把)锋利的斧头。

1、划去文中六个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或注音。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括号里。近义词:家家户户一一()

反义词: 扩大一一()

3、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上画“√”。

(1)应有尽有: a.达到极端 b.完 .c.全部 d.用力完成

(2)雨水奇多: a.惊异 b.稀罕 .c.奇怪 d.特别、非常

4、(1)“裸露的土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大雨没喘气儿”是说大雨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________________。

(4)小村庄被毁灭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是按 顺序叙述的。

6、读了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六)生日

小时候,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直到那一天,像往常一样迎着夕阳,一路踢着小石子儿,头上的小辫晃呀晃,远远望见小屋前伫立的母亲那熟悉的身影,飞奔过去,搂住她的脖子。母亲领我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上面卧着两个太平蛋。(),我明白了,我的生日又到了。

母亲也坐在桌旁,微笑着看我吃。那神情,仿佛过生日的是她,吃面的也是她。

()桌上没有香喷喷的蛋糕,明晃晃的蜡烛,()母亲眼中燃烧着的慈爱不正是那不灭的烛光吗? 我的生日年年都要过,母亲却总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偶然母亲也会在撕日历时浅笑着说:“哎,昨天是我的生日!”

一年一年过去了,我在吃生日面和太平蛋中长大了一岁岁,而母亲()在充满肥皂泡的洗衣盆边和撕日历时的惊叹声中度过她的一年年。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出现了细细的银丝,如那热腾腾的卧着太平蛋的细细的生日面。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次也不曾为她自己过过生日。

()见母亲撕下那张记着生日的日历,我()在一旁默默地想,等明年这一天,我一定也要为母亲煮一碗寿面,一碗卧着太平蛋的寿面。一次次,我总像忘记自己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今年,我终于记住了。在焦急中盼来了母亲的下班。

母亲惊讶地望着那碗热气腾腾的寿面,我递上一张贺卡,微笑着说:“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母亲默默地看着贺卡和寿面,抬起头,眼中闪着幸福的光,拉着我的手,看了很久,说:“孩子,你长大了„„” 母亲坐在桌前开始吃我为她煮的寿面。我也坐在一边看着母亲。我忽然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滑落在碗里。我问:“妈妈,怎么啦?” 妈妈笑着说:“我高兴!”

1.把下面各词确切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每回„„总„„ 总是 虽然„„但是„„ 于是 2.从文中摘录一句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吃生日面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一自然段的段意()5.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传达室徐大伯的(厉 历)害在我们学校小有名气。

期末考试前,学校明确了一条(归 规)定:任何学生都不准把食物带入学校内,以此杜(决 绝)上课时不时发出的“咂吧咂吧”声。这下,徐大伯越发认真了。

大清早,徐大伯便叉(chǎ chà)开双腿稳稳地立在院门口,满是青筋的大手垂在背后,显出几分威严。他认真地盯着每一位进出的同学——“喂,把嘴里的口香糖吐(tǔ tù)了(再 在)进去!”那些正鼓着腮帮子大嚼特嚼的同学只好不(干 甘 敢)心地吐了口香糖;“咦?你怎么把牛奶带进来了?”这位企图蒙混过关的同学只好在校门口把牛奶喝掉。唉,这徐大爷也太不通人情了!

这么一来,嘴馋的女同学们课余时候便少了享受瓜子、话梅的快乐,于是她们撒着(娇 骄)要徐大伯打个“马虎眼”,可徐大伯相当认真:“这是原则问题!”还有那些一向懒散的男同学,因为不能在早晨的校园里吞咽面包或大饼油条,也厚着脸皮要徐大伯“放一码”。可徐大伯(毫 豪)不通融,“不行就是不行!”男同学无(计 记)可施。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不通情理的人,大家却都很喜欢他。

1、划掉()内不正确的音节或汉字。

2、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3、假如你是一个被徐大伯“管”的学生,你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4、你怎么评价传达室徐大伯这个人?

(八)我 能 行

“我能行!”这句话常挂在我嘴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

上星期日,我去参加北京市作文比赛。赛前一个星期,我就当着全家面前声明:“比赛那天我要自己去,用不着谁送。我能行!”这下可急坏了爸爸妈妈。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要送我,都被我一次一又一次拒绝。星期六晚上,爸爸妈妈要做最后一次努力——和我谈判。二位说了两大车话,而最后,我还是用最简练的两个字——“不用”——拒绝了。

星期天早晨,妈妈不厌其烦地叨唠着乘车路线及注意事项。我听得实在不耐烦:“哎呀呀,妈,我能行!” 来到考场,见不少同学正紧皱双眉,听着双亲考前的教导。我不禁暗暗庆幸:哈哈,我可再不用受这份苦了。许多教师、家长见我一人走来,都向我身后张望找“谁”?爸爸妈妈?嘻嘻,我把他们落在家里了!

上次春游爬山,那些可恶的男生故意找一条弯弯曲曲又陡极了的山路。半路上,我们女生有的摔了五个跟斗,有的唱哀乐似的哼唧着。一个男生假作关心地来讽刺我:“小周颖,不行了吧?”“我?”我咬咬嘴唇,瞪了他一眼,“胡说,我当然行。”又走了一段,山更陡了。还是那个男生,伸手要拉我。我才不要他拉,我自己能行。终于,我抢在那个男生前面,第一个到达了山顶。山顶上,又是那个男生:“小周颖,你还真行。” 听着这话,我心理还真是高兴!

在改选会上,我说——我能行!

在和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扳手腕时,我还是说——我能行!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口头禅—— 不厌其烦——

2.在段首用△给短文分成四段。

3.短文重点写了几件事?把每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4.这篇文章写出了小作者的什么特点?

1/参考答案:

1、划去收、柔和、振动、坚。

2、淘汰..—— 中国不会被历史埋没,也不可能埋没,总有一天,中国会震动全世界!交口.. 称赞——大家对宋庆龄以理服人,有力量的话赞不绝口。

3、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有价值。如:宋庆龄为什么不会忘掉祖国?答:因为宋庆龄有一颗爱国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所以宋庆龄不会忘掉祖国。

4、(1)理由是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2)因为宋庆龄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那些话有力量!(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一心爱国,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5、爱国课文即可,围绕爱国谈感受即可。

6、爱国名言即可。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2/参考答案:

1、慈祥—严厉 精彩—糟糕

2、“谨慎”的意思是:小心

3、因为正是这两个称赞的爱 和 批评的爱,使我在爱的鼓舞下,努力地向前,成为一名作家。

4、称赞的爱 批评的爱 作用:这两种爱都是我努力地向前的动力。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3/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 妙趣横生 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3)“板桥体”的特点是: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2>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4/参考答案:

1、略

2、美丽--(漂亮)突然--(骤然)

3、内向 忧郁

4、写出了英子害怕同学们歧视自己残疾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

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7、因为掌声给了英子第二次生命,正是因为这掌声她知道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自己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是因为这掌声她变得开朗活泼,破格考入大学。所以文中那次掌声是“生命的掌声”!

8、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5/参考答案:

1、略

2、各家各户 减少

3、c d

4、根据短文内容作答。(1)“裸露的土地”指的是: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之后的光秃秃土地。(2)“大雨没喘气儿”是说大雨 在不停地下,一连下了五天五夜,雨下得大下得多。(3)“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烟消失在天空中„„(4)小村庄被毁灭的教训是:小村庄的人只砍树,不栽树,不计后果,自埋坟墓,自取灭亡。

5、短文是按 事情的发展 顺序叙述的。

6、读了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围绕爱护树木、爱护家园谈想法即可。

6/参考答案:

1、把下面各词确切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于是 虽然„„但是„„ 总是 每回„„总„„

2、从文中摘录一句比喻句。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出现了细细的银丝,如那热腾腾的卧着太平蛋的细细的生日面。把两鬓细细的银丝,比作细细的生日面。

3、母亲吃生日面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高兴的泪,激动的泪,以前都是妈妈为我想着过生日,现在是我想着为妈妈过生日,从妈妈的爱中我懂得了爱妈妈。妈妈为我的懂事,为我的长大高兴地哭了。

4、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小时候,我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可妈妈总是能记住给我过生日。

5、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诗,写在下面。

如: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参考答案:

2、不脱离文内容,不脱离文主旨即可。

3、要点:写清当时的情况 写出心理活动

4、要点:用概括的语言评价人物。不脱离文内容,不脱离文主旨。如:传达室徐大伯是一个做事认真,讲原则,对待工作铁面无私的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讲情面的人。大家喜欢厉害的徐大伯。

8/参考答案: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口头禅——平时最爱说的话。不厌其烦——说过多少遍也不嫌麻烦。2.给短文分成四段 一(1自然段)二(2、3、4自然段)三(5自然段)四(6、7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第3篇

一、教研网络之变

江南城区有语文教师近八百多人, 怎样带好这支队伍,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此, 我们创建了“城区—教研协作片—学校—教师”的立体教研网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从而带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

(一) 教研员抓中心组培养

学科教研员牵头, 在各校中挑选骨干教师组成了学科中心组, 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 每学期的活动事前做好安排,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并与学片中心组的成员一起研讨, 建立教研及学习共同体, 引导他们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 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 推出了骨干教师, 以此为龙头开展教研的引领工作。

(二) 中心组成员 (兼职教研员) 带好学片中心组

我们城区教研根据地域下设四个教研学片和三个镇, 每个学片和镇都同时成立自己的学科中心组, 学片和镇这一级的中心组组长由城区的兼职教研员或中心组成员担任, 在统一部署下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 进行校际交流, 发挥学片区中心组的作用, 加强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 共同分享经验, 共同成长, 解决了城区教研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 学片中心组成员抓好学校教研

城区或学片中心组成员基本上都是学校的教研组组长担任, 在学校也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 使教学改进的意见变得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教学实践行为, 从而使教研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这样就构建了校际联动、乡镇联动、上下联动的丰富多元教研网络, 进行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形成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使教研充满无限的活力。

二、教研活动之变

(一) 有专题

有效的教研应该是“解决真的问题, 真的解决问题”。为此, 我们的教研活动做到以下三点。

1. 城区确定专题

每个学期适时地规划城区的教研工作, 梳理教师的教学困惑和迫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把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研专题。如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 关注学情少, 没有对一组教材做周密的考虑, 没有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 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目标, 对目标把握不准,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此背景下, 经过讨论, 我们确立了“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立与有效实施”的教研专题, 这两年来我们确定的专题主要有: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做到一课一得、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等, 此外还结合上级教研部门的布置进行专题的研讨活动。

2. 学片、学校同步研讨

确立专题后, 教研室要求学片、各校教研组在这个大专题下确定出各学片、各校自己的教研小专题, 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 大家都就同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力争逐一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3. 开展活动

围绕专题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 按照“确定专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效果研讨—反思小结—再次实践—再次反思—总结提升”的方式, 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研讨, 一个专题一个阶段, 力求出办法、出策略, 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使校本教研更具有针对性。

(二) 有效果

1. 活动前

我们精心策划, 认真准备, 对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认真对待, 考虑教师的需求, 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如何让本次活动更有成效等, 然后制定活动方案, 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 活动中

活动中总结出所定专题的一些操作策略, 提出教学建议, 尽量做到一次教研活动解决一个困惑, 让教师得到一点收获, 产生一些反思, 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有引领

为了提升教研的品味, 提升教研的质量,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拓宽教师的视野, 做好专业引领。“走出去”是指组织各学科中心组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听专家的讲座, 吸收教育教学前沿信息, 从而更好地把握新理念, 实践新课程。“请进来”是指邀请专家到校给教师办讲座, 听课或评课, 进行专业引领。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把抽象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故事、典故去表述, 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教师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的教学, 反思自身的教学, 改进教学行为。

三、队伍建设之变

教研网络运转得好不好, 各片区、学校教研组开展的活动质量高不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教研骨干的引路。针对我们城区缺乏优秀骨干教师的问题, 城区教研室主要抓中心组建设, 培养教研骨干。

(一) 先学后研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思想的更新, 教学思想不变, 课堂的效果难以保障。因此转变教学观念依然是关键。中心组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确立专题后我们不急于进入课堂实践, 先“学”后“研”, 让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理论学习, 寻求理论支撑。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 组内再围绕这一主题的学习, 各自阐述自己的理解认识, 形成争鸣与碰撞, 做到每次专题活动前必须有理论思考, 把理论学习融进教研的主题, 让他们怀着某种期盼和经验投入下一阶段的实践研讨, 使教研能引发教师的深度对话。

(二) 课堂实施

任何理念, 只有落实到操作的层面上, 才具有实践的意义。我们发现, 采取“同课异构”或“一课多上”的磨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是最有效的。磨课一般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1. 课前准备———写出教材处理意见

组内确定上课内容, 每一位教师进行独立备课, 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 有所思考, 写出教材处理意见。教材处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材的解读, 二是教学思路。然后组织进行集体备课, 要求人人发言, 特别要讲清如何体现专题, 每一次活动都有记录, 集体备课后再确定上课教师, 执教教师可以集众人的智慧, 修改和完善教案设计, 做好同课异构的准备。

2. 课中体验———思考我该如何处理

上课教师进入课堂实践, 体验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课堂的实施策略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听课教师根据教研主题, 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 积极思考,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 从而追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更优化。

3. 课后研讨———直面教学行为的改进

上完课后, 大家针对专题进行交流评议, 与执教教师一起围绕专题进行对话和反思, 让执教教师明白教学改进的方向。最后由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帮助执教教师调整教案, 准备再次实践和探究, 进行教学行为的跟进, 直至解决问题, 避免流于表面形式的评课和指导的落空, 使教研活动凸显实效性。例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 A教师和B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通过课比课, 听课教师便能直观地从“同”中见到“异”, 从“异”中找到切入点, 能很好地发现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与创新, 通过比较能见真知、见优劣, 实践者能在与他人比较中得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 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与探索, 取得较好的“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 行为跟进

教师借助鲜活的课例去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 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部分课例走向精细化, 形成精品课例, 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例如一次教研活动, 我们就三年级下册的《西门豹》一课进行研讨, 就课的引入进行了三次改进。第一次教师这样引入:“请同学们读课文, 看河伯是怎样娶媳妇的, 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读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学生摸不着头脑。第二次教学进行了改进:“你在漳河边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新娘的命运如何?得救了吗?谁救的?怎么救的?”这次引入, 教师问得浅、问得碎、问得盲目, 与教学的重点毫无关系。第二次的效果还是不好,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调整。第三次是这样引入的:“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为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写上自己的体会。”

在三次磨课的基础上, 我们终于寻到了最好的问题进行切入,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行为的跟进, 使教师对研讨课的来龙去脉、细节处理技巧, 找到了一个满意而实在的回答。在这样磨课的过程中, 每打磨一次, 教师的功力就会增长一些, 多次打磨, 功力就会大增。这样不仅执教的教师获得了成长, 而且一起参与的教师在共同的研讨中, 也提升了教学水平。

(四) 总结策略

每个专题探讨之后, 我们探索形成了各个专题的解决办法, 例如阅读教学我们知道要念好“点、线、面”的三字经;“擦亮学生的眼睛, 激发习作的情感”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科学预设教学目标必须做到三个“紧扣”, 即紧扣课程标准、紧扣单元重点、紧扣课文特点等, 这些无不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几年, 中心组成员完成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达两百多篇。我们已构建了一套“发现新秀—培养打造—发挥效能”的运行机制, 不断壮大骨干教师群体, 成就骨干教师。通过研讨, 磨砺了多节精彩的课例。

注释

小学语文“抒情类”文章教学谈 第4篇

关键词 抒情类文章 文本解读 教学实践

纵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育名家,他们在教学抒情类文章时虽技巧不同,但都牢牢抓住了文本和学生、体悟和建构之间的联系,从感知到渗入再到情感,由字词及句段再到篇章,这纵横的联系构成了一张交织、盘旋的“网”,网住了学生的心,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素养的提升。“抒情类”文章是“文道结合”的代表:这里的“道”更为纯粹,因为它包含的是最美好和最真实的情感;这里的“文”也更为华美,因为它是奔涌在规范里的活水……

笔者试从“解读文本”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来谈谈对“抒情类”文章教学的思考。

一、抒情类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发现、筛选、整合的过程

1.枪挑一条线,剑刺点点红。“叙事抒情类”文章可以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综合考量入手,理清文章的各部分组合及其相互的关系。窦桂梅老师的《幸福天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中体现的就是将学生置身一个特殊的时间下特定地点一些特别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大背景,去层层深入地探究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外在表象下的丰厚人性。

如此,才能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来,才能将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的情感在丰厚的理性依据的基础上联系起来;正是各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文章的表情达意如此真实可感。

2.要黑虎掏心,须隔山打牛。许多“抒情类”文章是通过塑造一类人物的形象来展现文章的思想内涵的。抓住特征性人物的特征性描写进行品评的同时,去分析、体会事件中其他相关人物的表现及其情感,就如同“百川汇海”,最后将所有的情感指向文本的主旨,丰富了文本的内在价值。

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和丰满,正须借助文本中围绕中心人物进一步展开的相关语言文字。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塑造了彭德怀、方副官长、老饲养员等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革命者的生动形象,由这些形象升华出“大黑骡子”这一内隐着“默默为革命流干最后一滴血”的崇高形象。

3.跳出三界外,心系五行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或是赏析,一般是立足于单个文本所体现出的“工具”“人文”的价值思考,而主题单元式教学模式似乎为解读教材的单个价值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此类模式效应得以实证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大胆地依据学生的知情特点、发展规律,以一个“非主流”但却不失恰当的角度去审视、剖析、重构教材。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是语言艺术之美。如上所述,可另辟蹊径式地引入与“安塞腰鼓”相关的系列视听和阅读素材,将壮观画面、飞扬思绪、激荡情怀与具体的语言联系起来;也可发掘“状物抒情”类的同类文章,通过比较揭示这类文体的共同点,即扣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运用丰富的句式、优美生动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二、抒情类文本的教学是一个酝酿、生成、喷薄的过程

1.“感同身受”的“理性”。抒情类文体的内在价值不能仅靠第三方的转述、灌输去传递,教师自身也应作为一个感受者参与其中。以课堂教学目标为起点,教师不妨换位考虑自己是否能通过课堂学习达成,尤其是情感的目标,如果教师最终连自己也无法感同身受,那又怎能对学生有所要求呢?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与“抒情类“文体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情境或让学生参与与这种情感相类似的体验。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要充分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用《祖国览胜》的风光视频,表现大自然的声音的音乐等。

2.“依枝摘花”的“重锤”。“抒情类”文章于学生的学习价值而言,丰富语言储备和获得情感熏陶同样重要。这类文章中包含着大量的比喻、夸张、排比、顶针等的经典修辞方法和精巧句式、段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我课前了解到学生羞于表达、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就将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内在情感感悟和外在语言交流中来确立为教学主要目标。在教学“感受母爱”这一重点时设计了仿照文中句子说话的小训练: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抢过去,而我却边走边玩。学生很踊跃地产生了许多精彩仿句,如:“每逢母亲生病,她总是强忍着,而我却照样让她服侍。”

3.“涓涓汩汩”的“井喷”。“抒情类”文体的教学讲究的是层层深入、重点突出。课堂参与者的情感总有一个逐次变化、递进的过程,教学设计时要尽量体现出环环相扣的情感脉络,体现出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有效策略。

《桂花雨》中感受“摇花乐”和体会“思乡情”是一个相扣的情脉,通过对“闻香”“摇花”“品食”来表现“摇花乐”,借助母亲的感叹来表现“思乡情”。

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形式的语言训练,如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读玩味、依据描述交流个人感悟、根据表达形式进行仿写练说等;也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或听、或看、或演等,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感悟文章内涵、训练语文技能,从而获得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文章 第5篇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建;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的文章 第6篇

依附诚信的承诺

有这样的一则寓言:一个年轻人得到了上帝的恩赐使他拥有了7个背囊,分别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在过河的时候,风浪很大,小船不堪负重,险象环生。船公告诉他,必须丢掉一个背囊,年轻人思考了一会儿,把诚信这个背囊丢掉了.........人生总是无法十全十美的,有时为了某种原因而舍弃一些珍贵的东西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认为这个年轻人十分愚笨,为了一些荣华富贵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舍弃了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诚信!他们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他可曾知道,“诚信”是人生的支柱?难道他没有听说过“人无信不立”这句古训吗?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在逐渐减小,处处都充满了“欺骗”这两个字眼.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中国有5千年的文明历史,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曾十分注重诚信,经常要求他的学生要讲信诺.......可是现在呢?一切都在改变我们的内心深处发出深深的呼吁:诚信,我们需要诚信!

据说,信用危机已位居腐败之后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恐惧啊!当有人敲你家的门,你不敢开,怕是坏人;当你走在街头,看到有人行乞,你不敢帮助,怕是设下的骗局;当你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你犹豫再三不敢买,怕是过期食品;当你.........这样的例子当然是不可盛数的,尤其是商家之间的欺诈,更是最为可怕,虽然表面上是商家之间的斗争,但是真正受害的还是我们消费者,比如:食品厂家,他们为了增加盈利,而不惜出卖消费者的健康,生产一些不卫生的产品,或者是其中掺杂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且还盖着打着什么“国家免检产品”,“卫生产品”的旗号来蒙骗消费者,结果呢?大家都可想而知了。据报道,每年因食品中毒而死亡的人都就有数百万之多呢!可见得诚信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啊!

守信,就是诚信守诺,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信就是诚实与守信的结合体,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待人诚恳真挚,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履行合同,不重视产品质量,不注重为社会服务,知识一味的打着经济算盘,为自己捞到更多的利益,即使捞到一些好处,也是一种短视行为,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信誉扫地,而使企业萎缩,甚至破产。

背弃了诚信,一滴小小的露水,可以冷却一个生命;背弃了诚信,一片小小的水花,可以冻结整个世界;背弃了诚信,一个小小的蚁穴,可以摧毁一座长堤。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星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诚信,内诚于心,外诚于人。缺乏诚信,往小了说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往大了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格。如果让外国人耻笑我们中国人不讲信用的话,将对我国经济和形象带来多大的影响啊!在这个和谐的社会里,我们不能让这种不和谐之音继续下去。让我们身披一袭灿烂文化的风衣,心系着执着的彩带,带着诚信上路,与诚信同行,踏出一路辉煌行程,让诚信永驻你我心中,为营造出和谐社会,让我们牵手共同努力!

老师的评价:抛弃诚信的那个人最后是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一点非常重要,而后才能接着叙述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我们把人最基本的信念和人格都失去的话,那么将给自己带来的是人们的唾弃和朋友的得不理睬。讲诚信的人并不是“傻”而是具有一种高尚的情操。这样的人“傻”也会受欢迎的。而那些所谓聪明的人并不会有好下场。但有些讲诚信的行为也就在我们身边。

星期天,我去书店看书,是为了下星期要写的文章准备的,当我选好一本准备在里面看的时候,进来一个穿得很花哨的青年人,他要买一本书,可是没带够钱,所以他希望书店可以想让他那座因为这本书对她也很重要,因为他要给一位在车站马上就要走的朋友带去。书店的老板还很通情达理,一开始他也不是很愿意给那个人,也许因为他的大阪不是让人那么相信的,但又看他一连的诚恳就答应了他。他很高兴的飞奔出书店,我猜他一定是向车站奔去了。但是过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回来还钱,老伴有些按耐不住了,借得自己可能上当了。嘴里一直骂自己:“这是笨呀,就不该轻易相信了他,一看他就不是什么好人,哎~~~~,好糊涂呀!”边上有人劝老板,“还是打110吧!”老板也是犹豫不决,他不想把事情弄得那么大。就说:“再等等吧。”结果那青年真的回来了,他满脸大汗,身上的T-恤也被汗打湿了一大半。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板,对不起我朋友遇到些麻烦我帮着大弄来这,请您别生气。”“没事的小伙子你是个守诚信的人,我刚刚还有些误会你,还想打110,应该我说不好意思才对。”小伙子和老伴都笑了,而且很开心。旁边的人看到这场景也很欣慰地笑了。在一旁看着车场面,也不禁觉得:诚信真的是很重要呀,也许是认识的人很快就建立起了互相相信的概念。如果素不相识那么给人以诚信的信心还真的很难。但是这正体响了人与人之间不一定都是利益关系,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相信的东西,不是吗?所以我们首先还是要相信自己才会让别人也相信你。而相信自己的前提是:你就是个讲诚信的人。

但生活中也不是没有不讲诚信的人。比如说约好在第二天上学的两个人总会有的因为去得早就不等了或出来的很晚不守时间观念。还有约好看电影的人,也许因为某件事就不去了,可有不同之别人一下,让人在那里傻等,如果是一次两次也就不在意了,可是一个错范很多次,此人还会有谁相信呢?也许你是个小气的人或是有些小毛病的人,有也许你是个很贪吃或很懒,但这些都没有你不讲诚信重要,因为有诚信的人往往会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你没有诚信那你将寸步难行呀!其实这些事都太小了,可是小事也有它的意义所在,而且往往小事才会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价值,所以不要让一件小小的事,让你在别人的心里、嘴里都成了一个不讲诚信的人,这样的话你怎还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呢?所以还是让我们信守诚信的观念吧!因为他对一个人的人格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得惯以诚信的事情,我们更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也给自己一个警告。

人生似舟,承诺是推动舟向前的波澜。人生如瓶,承诺是装点瓶美丽的花朵。在生活中,只有有了承诺,才会使我们不断实现目标;在实现中,我们才能找到生的意义和伟大,所以我们需要承诺。

承诺需要诚信,就像孩子需要母亲的关怀一般。诚信之中,“诚”是由“言”与“成”组成,“信”是由“人”与“言”组成,这就是说“人只有说到做到,才能成功”。古往今来,就有很多这类的事例。

我先讲一个“立木为信”的故事吧!秦国人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他说:“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赏黄金10两。”可没人相信这是真的,也自然就没人去扛。几天后,商鞅将赏金加到了50两,终于有人动心了。扛完木头,便真的领到了50两黄澄澄的金子。于是,百姓议论纷纷,说他的命令不含糊。后来商鞅的变法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秦国由此渐渐强盛起来。

商鞅说到做到,取信于民!而同是以黄金作为赏物。前者是“取信而强国”,后者则是“失信而丧国”了。

周幽王宠爱一美女曰褒姒。可她进宫以后,一直闷闷不乐,从未开口一笑。幽王想了许多办法也无济于事,于是就悬赏千两黄金换取佳人一笑。后来,为了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居然“烽火戏诸侯”,褒姒见到自己戏弄了那么多的人,便真的笑了,可这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笑。诸侯们奋勇入城,灭了周幽王和这妖姬。

这“千金一笑”,亡了国……那烽火本是外敌入侵时报警的信号,这样一来,那信号也就无“信”了。

就像泰戈尔说的:“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再不能重圆。”

历史迁移至今日,现在的社会更需要诚信。

在商业的交易中,必须要有诚信,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要有诚信,才能使人际日益密切。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个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闻知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到:诚信才是最高的学位!

如果没有依附诚信的承诺,怎么会有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深交?又怎么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如果没有依附诚信的承诺,怎么会有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又怎么会有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中华大国?

上一篇:细说公务员面试流程下一篇:十七期党课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