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作文范文

2024-05-13

音乐节作文范文(精选8篇)

音乐节作文 第1篇

星期六傍晚,我们小区物业举行了一场激动人心、别开生面的中秋邻里音乐节。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到达了现场,等待着精彩纷呈的.节目开始。

随着一首轻松欢快的乐曲,一位年轻帅气的主持人大步流星地走上舞台,为我们主持节目。第一个节目是由我们小区的三位奶奶演唱的《社区之歌》。她们穿着紫色礼服长裙,银白色的头发高高挽起,脸上还化着淡淡的妆,显得十分精神。奶奶们为我们深情演唱,优美的音韵让我们不禁鼓起掌来。第二个节目是由小区的十几位阿姨表演舞蹈《江南春雨》。随着音乐的响起,她们跳了起来,优雅的舞姿博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

最令我难忘的是气功大师表演的杂技节目。只见他让三位居民上场配合演出,居民们把铁棍的一边牢牢固定在木头上,再把另一头顶在他的脖子上。看到这里,我们真为他捏把汗。究竟行不行啊?他不会把自己的脖子戳一个大窟窿吧……那血淋淋的镜头让我不敢想象。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气功大师,渐渐的,气功大师一步一步向前走,那稳健的步伐似乎充满了力量,随着大师的使力,那根又粗又长的铁棍居然被他折弯了,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全场掌声雷动,纷纷为他喝彩。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节目又进入了一个小高潮,我们要举行抽奖活动啦!当听到“64”号时,我激动地跳了起来,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定睛仔细看了下手中的号码牌,我居然中了二等奖!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冲上舞台,领取我的奖品。

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欢声笑语萦绕在我们的耳畔……相逢是缘分,相识是首歌,感谢物业为我们举办了这场中秋邻里音乐节。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团聚在一起,共度中秋佳节,也让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愿大家都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音乐节作文 第2篇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音乐节的举办地——郑州奥帕拉拉水上乐园。我看到路两旁停了很多车,人们都匆匆忙忙地往入口走去。可是这时候,天阴了下来,快要下雨了,我们也赶快往入口走去。一进到乐园里,发现人真多,真是人山人海。这时候,雨已经下下来了,干妈买了几件雨衣给我们。然后,我们也顾不上听音乐了,先找一块草地搭帐篷。搭完帐篷,雨点逐渐大了起来,我们就坐在帐篷里听音乐。雨越下越大,但是我们依然兴致很高。

我和嘟嘟想听逃跑计划和蔡健雅,爸爸妈妈和干妈想听崔健。我们的偶像还没开始唱,干妈就先带我们买东西吃。人真多呀,虽然下着雨,但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坐在帐篷里吃东西,吃了一会儿,逃跑计划开始演唱了。但是雨下的有点大,妈妈不让我和嘟嘟出帐篷,说人多,雨大,怕我们感冒,也怕我们丢了。于是,爸爸妈妈和干妈就到离舞台近的地方看演唱会了,我和嘟嘟只有在帐篷里听了。我听到了最喜欢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他们唱的实在是好听极了,我似乎听到很多人也在一起唱,好想出去看看呀!逃跑计划唱完后,爸爸妈妈和干妈就回来了,他们穿着雨衣,还好,没有淋湿,雨还不算太大。他们也坐到帐篷里,和我们玩了起来。

天黑了,雨也由小雨变成了大雨,蔡健雅也开始唱了。我和嘟嘟依然是在帐篷里听音乐,听见蔡健雅说:“今天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音乐会,这是我第一次在风雨中演唱!”这对于我来说,也是呢,第一次在风雨中,在帐篷中听演唱会。蔡健雅唱完,爸爸妈妈和干妈回来了,他们即使穿着雨衣,也已经全身淋湿了,冻得不行了,可他们依然想听崔健,但是我和嘟嘟就想回家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听两首崔健的歌就走。过了一会儿,崔健开始演唱了,爸爸终于让我和嘟嘟从帐篷里出来,到舞台近处观看了。这时候的雨真是大呀,但是我很开心。我最喜欢听的架子鼓,他们敲的真好呀!架子鼓、吉他和着崔健的歌声混合在一起,真令人兴奋。听完崔健的歌,我和嘟嘟也淋湿了,赶紧收帐篷回家吧!观看演出的人们也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音乐节作文 第3篇

音乐的欣赏和创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艺术活动。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 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 用直感的方式, 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听音乐作文”就是在高中作文教学课堂中, 充分利用电教资源, 集音乐欣赏、创新教育和作文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

文学与音乐自古结缘, 很多诗文名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 抒写自我的感受和体味, 留下了听乐而诗的名篇。诸如唐代诗人郎元士《听邻家吹笙》、钱起《湘灵鼓瑟》、刘禹锡《杨柳枝词》、杜甫《赠花卿》等等, 都是听音乐而抒发感慨的极致表达。李白也有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斯特说:“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 音乐获得了新生。”这首诗中所写的古乐名曲《折柳》, 就因李白的诗文而备受后人关注。诗中描写春夜洛阳, 李白悄然独立, 突闻一曲《折柳》, 随风而来, 声声入耳, 丝丝入扣, 勾起一腔故园之情。诗人思乡心切, 却不直接道明, 而是以玉笛之声起句, 以春风散入紧承, 以《折柳》之曲陡转, 以反问之语收结, 将一心思乡惆怅转寄于一管笛声, 似乎自己本不思亲, 倒是这《折柳》曲引得内心伤悲了。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诗乐合一了。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 不只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由探究乐趣,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听音乐作文”, 就是借助音乐引导学生由听觉的感受转入视觉的形象, 激发内心萌动, 唤起写作冲动。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善于用充沛丰富的情感语言导入, 循循善诱, 营造听音乐作文的良好氛围, 细心捕捉学生的灵感, 适时唤醒他们的创作欲望, 以达到语言难以企及的境界。同学们会不自觉沉浸到音乐的旋律中, 有的闭目聆听, 有的若有所思, 有的眼含热泪, 有的沉入往事, 有的不时记下瞬间感受……

音乐结束之后, 余音绕梁, 教师不要急于发问, 要有意留出一段声、色、情、味的空白, 让学生沉浸在对音乐的回味中。稍后, 教师组织小组自由讨论, 每组委托一位学生发言, 谈谈自己听音乐时的独特感受以及联想到的画面、场景。学生畅所欲言之后, 教师要求他们将自己的体悟整理成篇, 当堂上交。

在此, 精选几则学生“听音乐作文”选段, 以作明证。

一、学生A习作———听班得瑞《追梦人》

清亮的琴音, 如珠, 落入玉盘, 或如山间泉, 滴答在清空的山谷;接着, 略带伤感而悠长的管弦乐, 如掠过山峦的风, 拂过草丛, 吻过花儿的额和小鸟的眼, 渐渐近, 渐渐远。山谷在宁静之后热闹繁盛, 在热闹繁盛之后又恢复过往的宁静。可是, 你听, 风在寻梦的途中无端迷失, 茫茫四野, 空荡荡的, 只有自己寥落而抓不住的影子, 缥缈着、散落着、虚无着, 无从着落。于是, 风又随着四季吹拂, 山峦静默, 草丛安宁, 花儿和小鸟张望着风的影子, 把它们回拢, 凝聚, 风便又有了如初的模样。

这样的行程, 必是追梦人的幸福与疼痛吧?追梦人, 握在手心里的, 不只是寻梦之旅的音符。

二、学生B习作———听班得瑞《初雪》选段

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 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 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班得瑞新世纪音乐, 以来自瑞士一尘不染的音符, 带我们走进空灵缥缈的音乐世界, 既愉悦人的感官, 也激发人的热情。《初雪》, 空灵缥缈的音乐将我带入朦胧飘逸的世界, 白雪皑皑, 天地素宁。一种淡淡喜悦, 一丝轻轻的惆怅, 似乎期待着什么, 又挽留着什么。这音乐的风世界, 旷远广袤, 又淡疏清凉, 让人情不自禁陷于舒缓而略带忧郁的曲风中。浓浓的古典韵味, 优雅抒情, 像随风而飘的木叶, 不经意间, 轻轻飘落肩头。

窗外, 雪正飘。

三、学生C习作——听龚琳娜《忐忑》选段

龚琳娜演唱的《忐忑》被誉为“神曲”。我想, 它之所以红, 是因为哼哈出了人们最初的、原始的、本能的呼声, 是原生态的, 似乎只为了寻找一个出口。《五音集韵·感韵》:忐忑, 心虚也, 怯也, 惧也。如今, 物质生活似乎已经很文明很现代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尔虞我诈、谄媚讨好。太多难言的尴尬和拘囿, 使人心无时无刻不能安。《忐忑》正唱出了当下人心的焦虑和社会的躁动不安。这首神曲, 虽无具体歌词, 却为听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驰骋空间, 足以使生命完全迸发。

《忐忑》, 便是那个堵塞已久, 突然洞开的出口。

四、学生D习作———听理查德《秋日私语》选段

乐起, 清脆明亮的鸟鸣声, 将你带入幽静安宁的自然;接着, 钢琴的节奏一点点加快, 由低而高, 大幅度地起伏, 将曲子推向高潮;之后, 渐渐舒缓, 像一片秋日的枫叶, 静静地飘落在水面。这首曲子柔婉恬淡, 如一篇静美的抒情散文, 描述了一个秋天的童话, 辽阔明净, 秋水长天, 让人远离尘嚣, 陶醉在清逸自在的意境中。

法国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 那就是感情。”不同学科的知识都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分, 物理课上, 我明白了丁达尔效应的神秘;化学课上, 我看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幻;听音乐作文课上, 我欣赏到音乐的极致, 唤醒了对美的追求。

五、学生E习作———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临清风, 听细雨, 便有了抚筝的心情。爱筝, 爱到极致。暗红棕的沉静的颜色, 极具古韵的木质的光滑熨帖, 二十一根粗细相间音律一脉的弦, 无一不让人心怀古典。据记, 古人抚琴, 必择静室清斋, 或是山之巅, 或是水之湄, 在天地清和之间, 焚香静坐, 心无旁逸, 琴音荡漾, 天人合一。而今, 虽沧海桑田, 时尚风靡, 但只要筝音一起, 依然是瑟瑟琴音, 印合缱绻情意。

倾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云深处, 草木葱茏, 山涧泉, 淙淙而流。那里, 深藏一个故事, 一江春水、一轮明月、半支花开。江岸花儿正开, 清香朦胧, 水气月色, 江天一色, 一色江天。你听, 有谁在清唱: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六、学生F习作———听埙曲《追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 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 才可完全称做人。”我想做一个完整的人。埙, 是我喜欢的一种乐器。它低沉忧伤的曲调, 迂回绵长, 清而不冷, 容纳着一份幽寂深婉的情愫。听埙曲《追梦》, 似乎眼前开了一扇窗, 看到千年前的苍苍蒹葭, 凤仪的男子, 正在水中央, 守候着晚归的伊人。可惜, 正若隔岸追梦, 可望而不可即, 只以一只石埙的孔, 吹出一种声音, 把相思拉长, 拉出刻骨的疼。

或者, 那应该是管弦乐与打击乐烘托渲染出的序曲, 如一缕秋风, 掠过长空;一只鸿雁翔入晴空, 点透了背景的空旷, 多了份荒凉。这样的音韵, 便是埙, 如一个人的呼吸, 自然、圆润、绵长, 一吐一纳间, 包容了生命中的温暖和苍凉。

七、学生G习作———听班得瑞《水印》选段

班得瑞《水印》, 轻柔、舒缓、清透, 如一脉细水。乐的水面, 薄如蝉翼, 一触即疼, 细数出几缕水丝, 若隐若现。“水印”, 原指用木刻印刷绘画作品的方法。纸张中的水印效果, 是在造纸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 夹在纸中而不是浮在纸的表面, 迎光透视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明暗纹理的图形、人像或文字。所以, 必须以非常心去倾听《水印》, 方可看得见水流清透、宁静、有致的音波, 层层叠加、铺展、漾开、远去。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说:“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 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 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我热爱体操, 也热爱音乐, 它们如两翼, 助我飞翔。

……

无须再做列举, 这样的学生作文很多, 也很美。音乐是一种心境, 一种比语言更明净的表达方式。门德尔松说:“在真正的音乐中, 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 比言辞更好得多。”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 即使播放同一首曲子, 不同的学生也会听出不同的旋律, 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作文课, 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听音乐作文”新课堂, 用具有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知识, 以音乐欣赏优化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音乐, 充分利用音乐的独特魅力, 唤起学生的精神感官, 以意境渲染来调动情绪, 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而产生共鸣, 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 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 借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内涵。这样的课堂, 开拓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创造思维能力, 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如何去激发学生潜意识里隐藏着的写作欲望?听音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整个写作实践活动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音乐为媒介, 引导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丰富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的纯净美好之时, 通过欣赏音乐、走入情境、漫谈抒写等环节,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陶冶了个人情性, 提高了道德修养, 提升了审美境界, 提高了写作能力, 以达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 真正做到“人的教育”。

音乐节作文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想象;作文;情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美景,并提供了相关供选用的词语。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播放了与月夜相关的民族音乐《秋湖月夜》。在这次拓展练习中,我共设计了三个步骤:欣赏音乐;交流自己想象的内容;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真可谓兴趣盎然。

一、创设情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音乐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广阔的情感空间、想象空间,在审美与表达上易产生共鸣。在特定的情境中,音乐更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更能触发人的心灵。

在播放乐曲前,我将“秋湖月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猜想一下,由字面猜想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学生说,“秋湖月夜”,让我想到了秋天夜晚的湖面和天空中的一轮明亮的月亮。这是学生由乐曲名联想到的景物。学生又将两个景物关联,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秋天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湖面波光粼粼。这种意境的描绘激发了学生了解乐曲、欣赏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我提示学生在听不明白的时候,要联系乐曲的眼睛——乐曲名体会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响起时,学生很快进入乐曲描绘的情境中:有的闭目倾听,有的在乐曲舒缓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肢体语言……可见,他们被音乐感染了。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根据三个乐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除了从乐曲名由字面上推测出景物,从音乐中我们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月夜什么景物?这样的月夜带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第一乐段里我感觉到月亮出来了,湖面的风轻轻的;第二乐段里我感到月夜很静,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第三乐段里我感觉到乐曲变缓,我感觉到月亮慢慢西沉。

二、以情促说

说话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交流学习的方式。

音乐广阔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经验不同,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乐曲描绘的“秋湖夜景”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因此,同一个乐段,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学生的头脑里产生的画面各不相同,学生的语言表述也丰富多样。此时,想象不断改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月夜的景象,组合创造出新的月夜景象。这种独特的个人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倾吐欲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湖面上有秋风轻轻的,天空还有些淡淡的云,月亮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被遮住了。湖面上还有小渔船了。”有的说:“从乐曲开头,我好像看见月亮在慢慢从东山升起,然后在薄云中穿行。”有的说:“秋天的夜晚真静呀!我能感觉到湖面平静,风轻轻地吹来,远处传来了钟声。”

通过交流,学生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一些学生在同学表述的启发下,头脑里产生了他原来没有“看到”的“月夜”景象,他们对“秋湖月夜”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学生正是在同伴间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三、以情促写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个性,写作兴趣全无。作文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因而也失去了生命。

乐曲《秋湖月夜》渲染了情境,在情感的不断激发下,在同伴不同的表述启发下,学生头脑里的“秋湖月夜”画面不断丰满起来,学生的口头表述已难以承载以片段形式呈现的内部言语。此时,学生急于运用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描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述的那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正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产生各不相同的联想和想象,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借鉴,重新整合。因而,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述说了极具个性的体验,表达了不同的心声:虽然没有湖,但家乡有山,有描写自己家乡山中月夜美景的;有写自己所在小区的月夜的;有通过抒写月夜美景表达自己忘却忧愁、烦恼之意的……从内容上看,作文内容丰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语言表达上,也较为吸引人。有的同学写道:“月亮渐渐地收敛了光,像一只白白的灯球。我喜欢晚上的月亮。”有的同学写道:“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湖面像涂了一层蜡似的,光滑、发亮。只有在月光下,才这样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写道:“月亮从东山慢慢地升起,偷偷地看着我们。我进屋拿了个大盆,里面盛满了水。我把盆放在地上,月亮倒映在水里。我突然看见盆里的月亮在跳舞,一会儿跳到盆这边,一会儿跳到盆那边。”还有的学生直接描绘出“秋湖月夜”的

美景。

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作文,将作文与音乐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在学生写作中,将语言表达训练、想象联想关联、情感陶冶等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文献:

音乐节的四年级作文 第5篇

星期五,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学习单簧管,因为单簧管有八个孔,所以叫八孔单簧管。老师让我们先听单簧管演奏的歌曲。哇,真好看!然后老师教我们左手向上弹单簧管,左手拇指盖住后孔,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盖住前孔1、2、3,右手分别盖住前孔4、5、6、7,拇指放在后面,单簧管倾斜45度。然后,老师教我们弹第三个音,盖住零孔,一孔,二孔,三孔,下面不盖。然后,轻轻弹就可以了。一个人玩还不错,但是一起玩就不一样了。一团糟。老师告诉我们回去要好好练习。他相信我们能打好。

我以为一张纸条很好学!原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要努力把它学好!

音乐话题作文:聆听音乐 第6篇

可能是因为懒惰吧,平日走路时总好把头埋得很低,不愿抬起,整个世界的模样在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可能又是因为好奇吧,当我聆听到班德瑞的音乐,沉醉其中,伴随着轻快的节拍,那些高妙的景色诸如青山、绿水、落叶、红日仿佛出现在眼前,我就不禁想把头抬起,看看这个世界,是真的如同音乐中演绎得那样美妙吗?我抬起头,看到了匹配的画面,顿时,整个世界在音乐中变成了平面,让我摸到了它华丽的色彩。此时,聆听音乐,让我又一次重新看世界。

原来一切都不是偶然。当我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的心顿时沸腾了,感受着它宏博的影响力。它教会我抗争的同时还教会我包容。命运,本来就是该自己掌握的,谁也替代不了自己。这千磨万难中透着不屈和刚毅的激昂旋律在抚慰、振奋着人们的灵魂。

我终于明白贝多芬在聋哑的残障情形下何以创作出那么积极高昂的乐曲;我终于明白朗朗在面对诸多诱惑时,何以毅然绝然地选择了音乐。因为音乐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感知世间有多美好!

聆听音乐,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体会着不同的情感和经历,仿佛倾听着或悲伤或快乐的诉说,并且它离我很近,让我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它虽然看似抽象,但让我们一侧耳就能听到它的永恒。

过了很久以后,我发觉我一直聆听的不仅仅是音乐,其所透射出的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我的思想更深刻了一些。擅于聆听,人间变得温暖,世界变得美妙。

听音乐音乐作文500字 第7篇

戴上纯蓝的耳机,端坐在窗前,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细心地捕捉每一个音符,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轻柔的乐声,忧伤的情调,令我看到了月亮背后那缕淡淡的光束;复古的风格,鲜明的节奏,将我带至古老的城堡与层层包围的迷宫;绝望的情感,柔和的声线,令我置身于耶路撒冷那惨不忍睹的废墟……

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音乐,学会了聆听和欣赏,学会了感受。那些激情的音乐令我心潮难已,它们鲜明的节奏,时常让我随着旋律微微点头或用手指敲击桌面;那些柔情的音乐令我为之动情,它们所散发出的淡淡忧伤,时常让我不禁低头缅怀。每首乐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喜爱音乐,喜爱它们神奇而又独特的魅力,更敬仰创作者的付出。每一首歌曲都包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从作词、作曲、再到演唱、合声,哪一步不需要创作者的投入?哪一步不是呕心沥血的付出?而我们这些欣赏者的喜爱,正是创作者创作的动力和原因。

音乐节作文 第8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作文新路,辅助教学

古人谈写作构思, 提出“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观点, 又说“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生动表现了想象和联想在创作过程中的超凡能力, 可以打破常规, 超越时空限制, 达到文学创作的丰富与极致。听音乐作文就是通过“音乐”这一媒介, 唤起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审美结果。在相对局限的写作空间里, 凭借音乐独有的艺术魅力把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唤醒, 并在作文课这一特定的氛围中获得理性思索,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感知品味, 完成写作, 升华主题, 提升修养。

音乐是自然界最原始的气息脉动, 是使人类生命得以蓬勃的源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据古文献资料考证, 先民们不仅早已萌动了音乐的审美意识, 而且也生发出许多关于音乐的起源及其实用功能的种种思考: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对万物、风声、气韵等等现象的模仿;音乐可以帮助人类呼唤同伴、感应自然、战胜敌人等。比如“呼麦” (又称“蒙古喉音”) , 这种古老的吟唱艺术有数千年历史, 在全世界独一无二。远古时期, 先民在深山中活动, 闻溪水湍流、瀑布飞洒、山鸣谷应, 声闻数里, 动人心魄, 就出声模仿, 以波浪起伏之声, 模拟动物形象, 赞美骏马草原, 歌咏自然风光, 专家称其声“高如登苍穹之巅, 低如下瀚海之底, 宽如于大地之边”。这是音乐起源的朴素, 也是音乐传达的极致。最早综合性阐述音乐及其的陶冶功能的应该是《乐记》:“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后动, 故形于声”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音乐的净化功能、礼序作用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安慰。老子与庄子是极懂得音乐艺术规律的智者, 老子言“大音希声”, 庄子说“至乐无乐”。资料记:庄子不只提出“至乐无乐”, 而且把整个宇宙自然、天体运行看成是一首最完美、最和谐的无声乐曲。他认为音乐的规律与宇宙自然的规律之间是相通的, 自然界本身含有音乐中所具有的许多因子, 如节奏、韵律、和谐等。所以, 在庄子看来, 音乐是以大自然为蓝本而被创造出来的, 而蓝本必定模仿于模本, 自然美必定胜过人为美, 无声之乐必定高于有声之乐。大约这就是“至乐无乐”的含义所在。古今中外, 诗人与音乐人都是高居艺术境界之上的智者, 俞伯牙与钟子期自不必说, 嵇康临刑留下千古绝唱《广陵散》, 王维、李煜、姜夔等都是精通音律的诗人;莫扎特快乐、明亮、祥瑞、和平;肖邦怀想、忧伤、自爱、惮念, 肖邦的琴声一起, 空气清新、万象透明;巴赫则是自我完美的极致发挥……姜白石是站立在音乐与文学两座大山之间的奇才。他似一条山间清泉潺潺而流, 以清绝姿态应和山川日月, 也为自己凉薄的生命之旅和拍。渺渺太湖之上, 他青灰色的衣袖藏指, 在历史的筝弦上轻轻一拨, 便落指成彩, 澎湃了音乐之海, 强劲了文学之蕴, 蓬勃了生命之魂, 自我陶醉, 闻者陶醉。诗作共录《白石道人歌曲》八十多首, 其中有十七首自度曲, 注有旁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资料。唐代诗人钱起, 也是极懂音乐之人。一首《湘灵鼓瑟》, 记录了他听乐听到极致的美: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传说湘灵擅长鼓瑟, 琴声悠扬, 令水神冯夷情不自禁随乐舞蹈。可惜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美妙乐声中潜流的悲怨之声, 他的欢舞只是徒然;唯有被贬谪南行、经过湘水的“楚客”懂得湘灵的琴音。你听, 凉苦深远的瑟音, 缥缈入冥, 金石悲哀, 香草闻动, 苍梧怨慕, 尧女恸哭。悲风掠过湘江水岸, 直抵八百里洞庭。蓦然回首, 鼓瑟伊人, 一曲奏罢, 飘忽而逝, 湘水长流, 峰峦绵延, 青山依旧。《旧唐书·钱徵传》称此诗为“鬼谣”。这本是一首古代应试诗, 却是一篇经典的听音乐诗文。湘神鼓瑟, 曲声袅袅, 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 伴着仙乐, 往返盘旋, 尽兴驰骋, 上天入地, 以神来之笔, 动情地描绘了湘灵鼓瑟的神奇力量, 化无形为有形, 景物人相, 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末句“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实为神来之笔, 自然精妙, 道出音乐带给人们超越时空、超离自然的美妙体验, 戛然而止, 却余音绕梁, 神思绵绵。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用创新教育的方法传授知识, 并注意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贯通, 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 本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更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 导之以人文情怀, 从而使他们感受生活美、文化美、人性美。木心先生说:“非人的意志是经, 人的意志是纬, 时间是梭。音乐家有奇妙的编纂法, 渐渐就艳丽得苍凉了, 不能不缥缈高举, 波腾而去。被遗弃的倒是累累肉体。”这是听乐的至境, 如沐自然。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必须“注重语言感悟”的培养。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节奏、美感, 能够为学生的课堂作文营造氛围、提供契机,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储备、生活积累等,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愉悦的同时产生共鸣, 触发他们的创作冲动, 以文字记录的方式留存他们的瞬间感悟, 达到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理想效果。班得瑞的新世纪音乐, 是来自天籁的天籁, 更是礼乐之声, 咏天地之和, 列天地之序。笔者曾精选几曲, 在作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并记录自己的瞬间体验, 列举于此:

一、听《睡莲》选段

拉开薄纱一样朦胧的序幕, 钢琴清绝的顿音, 点缀在管乐的幽深绵长里, 像粒粒星子点亮在深邃幽广的夜空;而后, 是二胡委婉深情、缱绻缠绵的倾诉, 一种来自天际的呼唤, 遥远而清晰;转瞬, 琴音变得低沉, 像一粒水珠滴入清潭, 很难再轻浮起来;最后, 琴音舒缓, 不疏不离, 二胡缠绵回旋, 深情眷恋, 不忍舍离。二胡是最能表达忧伤情感的乐器, 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悲剧美, 凄婉哀怨, 如泣如诉, 怅惘伤感之余, 更有一种彻骨的沧桑, 令人欲罢不能。但这一曲《睡莲》, 缥缈之际, 我也听到清扬婉转, 这是不可多得的乐感。

据说睡莲大多近午时开放, 傍晚闭合。睡莲尚且懂得开放自如, 自我生命又何尝不可自在而有尊严?听一曲《睡莲》, 月光轻洒, 荷塘宁静, 心轻如蝶, 意薄如翼。在音符一张一翕的气息里, 自我仿佛飘浮在月色里, 与自然之脉互动。那是最贴近人心的原始脉动。

二、听《森林精神》选段

这个系列整体呈现出相当纯净的音乐色彩, 优美恬静, 清新自然, 那远离红尘之外的自然天籁, 一次次唤醒心灵的悸动。

乐启, 即是排箫, 轻轻呼出清爽的主调, 伴随着轻快的乐感, 弥漫着轻柔、舒缓、明亮的气息, 让人不自觉久久沉浸其中。伴着清凉的箫音, 就在耳际如风一般轻拂和着如水的清流, 在心河漫过。或者还有柔嫩的柳丝, 摇曳水畔。这曲乐像一个人的呼吸, 一吐一纳, 一如温柔的叮咛、亲和的祝福, 不自觉应和了那种独有的语速、语气与语序, 进入一片森林。大自然一尘不染, 绿色弥漫在天尽头, 让你远离凡尘嚣暄, 循着翠绿, 直往深海而去。有薄薄的雾浮着, 轻柔而缥缈。树梢的鸟巢温暖地诱惑着你, 你像鸟一样张望这一片森林, 张望童年。有一个人悄悄告诉你:这一片树林, 叫《挪威的森林》。

三、听《绿野仙踪》选段

上一篇:小小的我_我的自画像作文300字下一篇:爱国爱党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