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书法家范文

2024-06-20

杨光华书法家范文(精选4篇)

杨光华书法家 第1篇

杨光华,书名再兴,男,1943年5月生,196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祖籍湖北石首县人,从事教育工作38年,自幼爱好书法,其中尤对篆书造诣极深。本人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武汉市晴川书法家联谊会会员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香港》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理事 北京清大华文书画院院士

山海关书画院副主席 3000年古文字书画院副院长 湖北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理事 武汉市荆楚邮学会会员

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当代书画名家珍品博览》编委

作品曾经被成龙展览馆收藏过,李连杰武术馆求过,日本大使馆收藏过,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过,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收藏过,华人明珠集团董事长《李继和》收藏过

2000年受到恩师篆书十大名人《谷有荃》指点,恩师的作品20万一平尺,现为十大篆书之一 其作品在:

1.第三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并授予“德艺双馨书法艺术人才”光荣称号。

2.艺术丰碑、中国书法史籍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

3.北京清大华文书画院全国书法家弘扬仁、义、礼、智、信邀请展大赛中荣获金奖,并授予“当代百名儒学书法画艺术家”。

4.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海内外书画邀请展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授予“中华当代文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5.长城杯系列活动“大中华奥运杯”全国诗画大展赛中荣获金奖,作品在日本、韩国等国参展并永久收藏。

6.“伏羲杯”中国书画报上展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国书画名家伍佰强”荣誉称号。

7.《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品集》第二集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8.北京北城书画院《岁月如歌 当代老年书画艺术》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9.首届“中华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中荣获银奖。

10.在隆重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2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人民功勋艺术家书画精品大展赛中荣获金奖。并授予“人民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11.第二届“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特授予“二十一世纪著名书画家”光荣称号。

12.苏东坡杯全国首届诗词书画艺术大展赛中荣获金奖。13.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迎新春、全国离退休老干部书画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并授予“中华老人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

14.其作品入展湖北省文联艺术协会、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品集。

其作品均由以上主办方永久收藏。另外,其作品在武汉市荣获得奖多次,并销售到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

书法作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质部认证。评审价值5000-8000元/平方尺

杨光华书法家 第2篇

彩墨飞扬

——杨凤仪先生书法赏析

王炳学

2012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期间,“古不乖时”天津六人书画展成为艺术节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得以比较全面地欣赏研读杨凤仪先生的书法艺术,其崇尚传统又不乏新意、个人特色鲜明的隶书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杨凤仪先生以隶书见长,初入《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而后博取两汉碑刻汲取营养,上溯先秦古隶和简帛书,近窥清隶神奥,在艺术上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其隶书植根传统、厚重朴茂、古风浓郁。从学习书法之初,杨凤仪先生就坚定了扎根传统的书学理念,遍临百家探源寻根,将自己的隶书创作深深植根在两汉碑刻丰厚的土壤里,然后选取三两种名碑作为自己主要的取法对象,深研细究,并逐渐深化个人审美追求,用笔墨阐释个人的艺术理想,师古而化,不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书写风格。在其作品中,传统的笔墨痕迹和岁月的风蚀剥落无处不在,从用笔到结体,再到气韵和章法布局,笔墨运行中更多是对传统的领会和悟化。

杨凤仪先生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书家,他很注重化古为用,充分吸收两汉碑刻的艺术元素,然后巧妙糅合,使各种有益 艺术成分都自然地融汇到个人的书法创作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于个人审美取向框架下的艺术整体。张建会先生在谈到隶书创新时曾经说过:“我们无需奢谈隶书的创新,只有沉下心来,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两汉刻石和墨迹面前,以多维视角和切入点去解读、挖掘这些宝贵资源,当代隶书发展的广阔空间就不言而喻了。”这是对当代隶书创作的一种很清醒的、很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杨凤仪先生的隶书创作深挖传统,从传统中来,与建会先生的隶书创新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植根传统,他的隶书多了一份沉着;因为善于借鉴和博取,并将稳健洒脱的个人性情融入创作,他的作品多了一些痛快。沉着痛快是书家梦寐以求的一种书写状态,清人朱履贞《书学辑要》云:“沉着痛快,书之本也。”但在书法学习和创作实践中,写篆隶往往沉着有余而痛快不足;而行草书又往往痛快易得,沉着难求。所以,做到沉着痛快兼顾是我们很多书家的毕生追求。杨凤仪先生的隶书既能沉着,笔墨沉实凝重、线条风姿飒爽,而又能将个人的性情和书写感觉较好地融入创作,在创作时充分调动激情,所以其隶书在努力诠释经典与传统的同时,能够做到融性情于笔墨,笔酣墨饱、痛快淋漓。如《毛泽东之沁园春.雪》六条屏,再如参加“古不乖时”六人书画展的《柳色》、《千里始足下》、《落花》小中堂,既沉着又痛快的书写感觉特别明显。沉着是书写功力和笔墨张力的体现,痛快则是性情挥洒的笔墨意趣。只有做到沉着,才能书写出经典的那种厚重、大气和庄严,特别是隶书,用心体会的主要着力点应该侧重于两汉至今2000余年岁月的沧桑和斑驳;痛快是心像的笔墨表现,是情绪、学识和兴之所至为书的心灵与纸墨的和鸣。

在隶书作品中,杨凤仪先生努力尝试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既有在沉浸传统后的酣畅淋漓和盈盈古意,又参以儒雅性格中的宁静和别致,其壬辰冬所书《梅兰竹菊》四条屏更多地是俊逸雅致的书生风范,读之如清风徐徐,书卷之气在纸牋中流动,这种雅俗共赏的作品更能给人以和畅的审美愉悦。此类作品在其创作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横轴作品《钱起诗春郊》,再如《日暮》、《野幕》等扇面作品。

钟情汉隶,游艺于斑斓多彩的两汉碑刻,书法给杨凤仪先生带来了无尽的人生乐趣,每天在墨海砚田耕作,其乐也融融,生活更多了一些悠闲和从容。率真朴厚、洒脱自然,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是其书法艺术鲜明的个性和落脚点,也是杨凤仪先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选择。

书法之外,杨凤仪先生在篆刻上下过很大功夫,其篆刻以汉印为宗,用心秦汉、上追三代,刀下功力自当不俗,而创作中又多以写意印为主,其在天津市篆刻提名展上的作品《心经》选印以汉官印意趣为主,而《不贪少虑》则完全是写意风格。喜刻壶,以刀代笔在紫砂壶上书写人生情怀,茶道书道自在胸中悟化成人生大道,岁月积淀的是一份悠闲和陶然的心境。

杨凤仪先生曾任天津市工会管理学院艺术系主任,1992年 创办书法篆刻专业,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有很多学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大展中入展、获奖,令人瞩目。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不凡的业绩,也为他的书法人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每每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国展中有所斩获,其欣喜之情总会溢于言表,为学生、也为自己高兴。

《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有凤来仪预示着吉祥,期待杨凤仪先生以笔砚为琴,弹奏出更加美妙的箫韶之音。

杨光华的山水画艺术 第3篇

光华来自四川,60年代前期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北京高校从事绘画教学,80年代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研究。他的教学和史论研究是与绘画创作紧密结合的,半个世纪之间从未放弃山水画创作。而在他远离故乡定居北京之后,巴蜀山水清雄幽深的情调一直萦绕在心际。这种情调与他在北方的生活经验相汇聚,流注于笔端,则形成清雅而又壮阔的格调。

他的山水系列可分为两类:纯粹水墨作品,如《青山遮不住》《流水不腐》等;另一类是青绿设色作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满目秋色放金光》等。纯粹水墨作品画幅不是很大,但气势宏阔。《青山遮不住》画的是汹涌奔流的瀑布山涧,激流回转、冲撞,时间、速度,空间、虚实,都在这一天地中汇聚施展。对自然瞬间与山水经典的固执追寻,呈现于艺术家对白纸和水墨线条的形式纠缠中,在用笔用墨的坚守与突破的矛盾中展开。我们看到这一小方画面所有的关于自然和人的精神,诗意想象与形式提炼之间开展的激情与艺术史脉络的探索。

山水画的基本形式元素可以归结为对“虚”和“实”的处理。传统山水画画水,有“实”画,用线条勾描水流动势,这在古今山水画中可常见到。另外一种“虚”画,画面水的部分留白,以岸边山石草木衬出水的存在,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无论以“实”托“虚”,还是以“虚”托“实”,都可以留下让人久久回味的作品。虽然今天人们借助各种工具观察体验,积累了前人不可想象的宏观和微观经验,但作为视觉艺术的创造,还必须回到人与自然内心情感交流中寻找途径。光华从作为物的“实”和人的心灵情感变化的“虚”处着手,探讨“实”与“虚”之间流动的可能。《流水不腐》《流水不腐难》和《青山遮不住》诸作,那些山石和流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流激荡,山石耸立,山水对峙,水雾弥漫。一片混沌中山水仍然存在,画家以简洁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存在。这是画家对虚实关系的思考和对山水的感受想象的联系,也展示了艺术家沟通自然世界和情感世界的途径。

从技法方面也能探究画家的虚实观念,如何到达探求的形式效果而不落窠臼,绘画中的虚与实既是对映,也可互换,由此张力而达到形式的自在与自主。光华处理这一课题自有办法。他开创一种在未干的湿墨湿色上用笔蘸清水游走勾勒,形成柔和而自然的白线白痕的技法。画家似乎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营造润泽的云气,心和笔在虚实明晦之间流动。因为水是黑和白之间的桥梁,边际的渗透互染,成就虚实交换又各自存在的目的。《大漠之舟》在天、地、人、山之间进一步展开了这一命题的试验,在灰色的背景中如黑色剪影般的骑马人,或荒漠大地上像苍白幻影的骑马人,反衬出大自然的实在感。在这里,原本为背景的大地山川风暴雾气,统统化作富有肌理质感的初始基底,而具体真实的人物和动物,象征人类历史和生活方式的景观反而成为虚幻的片段,让人联想起古代诗人感叹的须臾于天地间的蜉蝣。这件作品被画家注解为“有墨无笔”,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就是笔是人用来划开人和自然关系的关键物,表明人相对于世界的位置。当人以为他可以驾驭自然时,他笔下就会出现虚张声势的造作;而当人与自然融合或沟通时,笔墨就会显得从容和自由。

《春晖粲然》《偶尔露峥嵘》等,被作者归入“笔墨兼之”一类,这些作品又是另一种景象,画面上的山峦结构繁密,皴、染、点规整而自然,丘壑深远,天地间闪耀着光辉,相对于他“无笔”水墨山水的“虚”,这是“实”的,不仅有笔,还有色彩晕染其间。这种着色的山峦、大地和天空,是以现实的视觉经验作为依托而提炼的,在视觉上具有真实感,与水墨的强调虚淡和空灵相反,光华在色彩上还运用冷暖色调渐变,画出背光和受光面。这应该是他在传统青绿山水表现方式基础上,酌取西方印象派观看和表现方法的实验成果。

不过他也没有刻意区分这两类风格,实际在创作中他完全按需要表现意境构思、布局和创作。如《春晖粲烂》一画,工写结合,尤其是被笼罩着水雾云气的山峦,在那传统意义应该留空白处被水和色的晕染填补;而在水晕空隙处还有如闪电划过般的光晕,那是画出来的“虚”线。画出来的“虚”与留有空白的“虚”处理意义之不同,在于强调了人的意识。也就是眼睛看到之处,实际就是意识和情感所到之处,没有不留痕迹的划过。传统留空白是一种“不进”形成的空缺,处于等待替补状态;而这由清水而留笔痕的“虚”是“退却”,是“行进”后的“退出”,是当代人在与自然对话后所领悟的真谛,虽然这退出已经让原始面貌染上人类的色泽,但仍然显现出人类对自然敬畏之情。

从光华创作历程和整体布局看,高远宏阔的水墨山水是他创作的主体,青绿重彩和他自称为“有墨无笔”画法是由主体生发而来的形式探索。在这些不同的试验中,都可以感受到画家对高山大川的仰慕和对水墨表现性的沉迷。不同的艺术追求仿佛都受到他的禀赋的指引和限制,例如巴蜀山水的清雄气概,一直若隐若现地引导山水画境界的整体布局和细节营造;个人的性格气质则决定了他在营造壮阔山川的时候,不忘以清晰秀丽的笔法勾描草木亭榭鸟兽。这种不同意味的形式元素成为光华山水创作的标志性特点,并以此独立于当代山水艺林。

杨光华

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杨光华,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被分配到北京。先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后调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兼任中国美协三届评委、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毕业创作《山城新貌》1964 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硕果》1979 年入选纪念建国30 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奖。《青山遮不住》1996 年入选建党 65 周年美展获优秀奖。《大地回春》1997 年入选文化部纪念香港回归全国书画大展获银质奖。《春山欲晓》2006 年入选文化部纪念建党 85 周年书画展获一等奖。《春晖粲然》1999 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青岛国际美展。《巴山雨夜》等 18 幅经典佳作,被中国美术馆、东方美术馆等十多家艺术馆收藏。《高山流水》《岱宗朝晖》2003 年入选国家主席、副主席办公室。《美术》《中国艺术》《中国书画》等多家专业杂志均有介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有《画家杨光华》、北京电视台巨匠栏目专题片《走进画家杨光华》,出版过五种大型画集。2015年 9 月美中商业文化协会为庆祝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举办国际美术作品展于纽约,《遨游天际》山水画荣获优秀奖。

年过七旬的杨光华深入沿海岛屿写生,以点彩夸张的手法浓缩了岛礁丰富的色彩,尤以南沙岛屿为素材创作的《南沙巡礼》系列作品集诗书画于一体,抒发对祖国岛礁的热爱之情。

杨光华书法家 第4篇

俭风见逸怀

笔走龙蛇见精神,

抑扬顿挫似鸣琴,

信手书出翰墨妙,

西域书坛有此人。

来新疆很多年了,对这里的一切已经眷念成瘾了,正所谓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民风淳朴、山川养人,随着西部大开发、文化的兴起亦前所未有,在这几年的工作中,结识了很多文化名人以及同道。

最近朋友之邀与几位文化界的朋友去南山相聚,原以为只是小盅一下,到了才知还来了一位书法家。大大的蒙古包里的画案旁,一位儒雅瘦瘦的书家正行笔犹酣。介绍方知此人乃书法家杨克俭先生。此前虽是耳闻过杨先生却一直无缘相识,此番一见果然如朋友所说一般,看着一幅幅写好的作品,便冒昧求杨先生书一幅我喜欢的文字,并未推委,谦谦君子的杨先生铺纸濡墨,下笔狂疾,笔行处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那种笔风的弹跳真如山间流水充盈着一种音乐之美,墨气的变化如绘画一样给观者视觉的感觉真的是享受。

有一次文化聚会上,有幸与杨先生同往,展纸挥毫,各抒风采,我看到新疆书画家们的书风、画风对于内地的同道来说,更是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一定来自其心底对艺术的执着和对斯地的热爱,仅靠窗户的一位瘦瘦斯文的书家吸引了我,看似一副学者风采的杨先生,儒雅中庸,谦谦有理展纸濡毫,其风顿变,笔走龙蛇,行云流水,如涧底流湍,抑扬顿挫。当时,看到杨先生的这种激情,这种洋洋洒洒的飘逸之风所观之人尽皆叫好,因为中国的书画与西画之最大区别,即不在于刻画,而更在于抒发,抒发内心的感悟、内心的情怀,更是抒发对美好的憧憬,而书法则更能体现书者内心的这种激情。我当时即细细浏览了杨先生已经书好了的几幅作品,如前所言,每幅作品展示给观者的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笔道遒劲却又如行云流水,八面出锋又现出自然之妙。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接触书画家们以及书画作品,除了自身的偏爱,更喜欢先生的这种书风,这种飘逸的感觉,更如闲云野鹤,不拘小节,而又极尽书法之美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留给了我们无数的瑰宝,数不清的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书法的大美之作,其实每个时代都有那些执着艺术的人追随着他们的梦想。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品味展现了每一个书法家内心的学识修养以及他们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和情怀。

杨克俭先生这种飘逸的书风一定跟他的经历修养有关。经过两天的接触,我对杨先生有了完整的认识,更对他的作品痴迷,于是随即也书了一张字,是我看了杨先生的书法有感而发的也算是一种交流吧。站在草地上远眺,氤氲叠翠,远雾如纱,如仙境一样,从身边杨先生的神态我看到了《西域书画》的那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胸襟和他们对未来的向往,由此想到新疆这个养育艺术家的大美之地,一定会有她的大发展、大辉煌的。

书法家介绍

杨克俭,毕业于天津商学院法政系。北京市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协会会员,曾在北京书画院、天津书画院学习深造,现为中国水墨画书法研究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以行、草书见长,启蒙老师为张造时先生,曾拜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为师。杨克俭书法追求洒脱、奔放、节奏感强烈之书风,作品曾在省级、地区级书法大赛中获奖,其作品被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收藏家们所收藏。

上一篇:大学生假日团支部工作报告下一篇:六年级期末考试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