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进餐的乐趣

2024-06-05

教育随笔进餐的乐趣(精选8篇)

教育随笔进餐的乐趣 第1篇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进餐问题,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不规范的饮食习惯,吃饭挑剔、边吃边玩、互相嬉戏、姿势不正确等不良饮食习惯,以致无法避免的会使饭菜掉到地上、桌上,偶尔还会出现碗碟掉到地上的现象;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做为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进餐表现,正确实施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强,有些进餐规则和安全进餐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开展各种活动。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如针对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健康活动。在《吃饭不挑食》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在《香香的食物》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讲一讲、尝一尝等活动,使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蔬菜(特别是一些有特殊味道蔬菜)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们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这样,有效的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进餐常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争取家长配合,家园一致,共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幼儿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找解决方法。如 建议家长在家中要让幼儿自己吃饭,严格规定进餐时间,独立吃完后才可以离开餐桌,他们不吃时可以让少吃一点,并且中途不给零食,让幼儿知道这顿不吃只能饿着等下一顿了,平时不能对幼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并且要言出必行,自己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进餐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教育随笔进餐的乐趣 第2篇

你知道吗?当老师与幼儿围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时,幼儿会吃得特别香,特别甜。一般教师在幼儿用午餐时,总是在幼儿中间巡视,目的是管理好幼儿的进餐秩序,要求幼儿不讲话,不东张西望,快快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但此举效果并不好。

记得前几周用餐时,发现凯凯、宝宝、洋洋、常竣、文君一张桌子上的小朋友,不但饭菜吃得慢,而且还有把饭菜撒在桌上、地上的现象,有时不吃就拿着筷子在讲话。尽管我来回地提醒他们,他们还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偶然的机会,让我同他们坐到了一起进行用餐。这天吃饭时,凯凯、宝宝等五个小朋友不但没有说话,而且还每人添了一大碗饭,比我吃得还快,最后的桌子上还保持得干干净净。

散步时,我特意问凯凯他们:“你们今天吃饭有什么感觉?”他们争着说:“今天我们好开心,我们得了第一名,老师表扬了我们。”“我们比老师吃饭还快呢!”听了他们的话,我觉得我们在幼儿吃饭时也应该与幼儿沟通感情,让他们小声说说话,讲讲今天饭菜的味道、颜色、营养等,并不时鼓励幼儿,幼儿吃起来一定会特别高兴。

教育随笔进餐的乐趣 第3篇

一、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催促吃饭。

当幼儿安静地坐在桌旁,保育员将饭菜拎进教室时,催促吃饭似乎就开始了——“今天,我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快。”“谁第一个吃完饭,明天我就让谁当小班长。”“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玩玩具。”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教师又常常会提醒幼儿:“看,××都吃完了,老师最喜欢他了。”“××,吃饭快点。”即使在大多数幼儿已经吃完,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进餐时,老师仍然会说:“就你们几个吃饭最磨蹭。”另外,教师在饮食方法的指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口大口吃。”“大勺舀”。

催促幼儿吃饭,导致不少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进餐——这种本该轻松愉快的事情,也就带有了目的性。因此,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2. 强制多食。

“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不行,饭菜都要吃完。”“不许剩饭。”等,都是教师在强制幼儿多食时常用的话语,甚至为了让幼儿多食,教师经常在不与幼儿商量的情况下给幼儿加饭。从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况且有的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因此教师的某些做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从家长角度分析,孩子的成长成了家长最为关心之事,所以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早晨入园,幼儿一日(周)食谱公开栏前围看的家长总是最多;下午离园,家长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吃的什么?”有的幼儿一旦回家说自己“在幼儿园没吃饱”,那么家长在第二天一定会提醒老师“麻烦老师给我家孩子多加些饭。”可见,教师的做法有时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

在教师强制幼儿多食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只能听而从之,无奈将食物吃完;也有不少幼儿“磨磨蹭蹭”,坚持到最后,老师无奈,得过且过。

3. 安静进餐。

教师认为,幼儿进餐时说话容易呛食,还会影响幼儿进餐速度。同时,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食不语”常常被作为幼儿园的常规,所以在幼儿园进餐时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讲话的。”“哪里发出的声音?”“嘴巴闭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进餐,偶尔乘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警告”。话语权的剥夺,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扼杀了。

4. 吃得干净。

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见进餐中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幼儿将不小心洒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饭菜细心捡拾起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小嘴。为什么会这样呢?观察发现,保教人员在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强调这样的话语:“要吃得干净。”“不能将饭菜撒掉。”“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要做勤俭的好孩子。”等等,甚至常常对掉菜撒饭的孩子有意无意地批评。而不少孩子为了不被教师批评,常常会将饭菜捡起并吃掉。教师的愿望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所以掉撒饭菜是经常的事。再从卫生学、健康学的角度看,为了“吃得干净”,捡拾撒落饭菜,其实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正如有专家所言,有的幼儿园并不是次次在进餐前“洗干净手后擦桌子两遍,一遍用消毒水,一遍用清水。”

二、对幼儿健康的影响

1. 对幼儿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催促幼儿吃饭会对幼儿吞咽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吞咽反射还不够灵敏,催促幼儿进餐容易使幼儿精神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另外,没有经过细嚼慢咽的粗糙食团,会对胃粘膜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长期下去甚至会引起幼儿的胃病。其次,幼儿进餐过快,不利于唾液分泌,导致分解淀粉类食物的淀粉酶不足,因而不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易发生消化道疾病或溃疡病。为了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对幼儿洒落饭菜的行为要求过严,易导致幼儿因惧怕老师的批评,在捡食饭菜的同时把各种病菌带入体内,对幼儿身体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

2. 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幼儿期则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这两个阶段。也就是说,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往。进餐,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美好惬意的事情,他们希望有更多相对自由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其他幼儿通过对话表达彼此的心声和愿望。而强调“食不语”,其实是无视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幼儿自主性,主动性的剥夺,一方面易造成幼儿缺乏适应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幼儿与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师幼关系的融洽。另外,教师长期的催食、强制幼儿多食等问题,易导致幼儿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进食,长此以往对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 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独立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逐步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的独立权。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和指导某些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学习和实践如何收放餐具,自取食物,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幼儿,使每个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方面节约了就餐环节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给幼儿更充裕的就餐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权利的释放,逐渐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 通过活动,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

幼儿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直接感性的经验。如果能够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在饮食及相关活动中培养幼儿对饮食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其效果远比教师在幼儿进餐中强调“多吃”的效果要好。比如,可以通过活动,带领幼儿参观菜市场或超市,与幼儿共同采购食物,并同时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以及挑食、偏食对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本园厨师制作食品的过程,甚至可以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如挑捡或清洗简单的蔬菜),强化幼儿对食品的正向情感。同时,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向幼儿讲解正在食用之物的营养价值,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健康食物的认识。

3. 创设宽松愉快的就餐环境,营造同伴、师幼交往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内容和要求。进餐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创设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比如,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桌椅摆放布局,并经常更换,扩大幼儿同伴交往的范围;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饮食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幼儿交流,查找原因,避免催食、强食;进餐时为幼儿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就餐的欲望;在幼儿进餐时给予低声鼓励,个别诱导,让幼儿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关注和喜爱的,促使幼儿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

总之,进餐教育是一个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过程,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和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幼儿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边素珍,刘爱月.幼儿营养与饮食教育要常抓不懈[J].教育导刊,2006.7.

[3].欧新明.幼儿健康教育基本理论要素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生活化理念下的幼儿进餐教育 第4篇

一、以激发兴趣为基点,优化进餐环境

开展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小班幼儿进餐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综合出一些共性问题,如:吃饭挑剔,表现在不爱吃蔬菜、偏食挑食;边吃边玩,表现为看电视吃饭、玩玩具吃饭、边走边吃等;排斥进餐,一到吃饭时间就装困、装肚子痛,拒绝用餐。那么怎么让孩子爱上吃饭呢?我们应以激发兴趣为基点,优化幼儿进餐环境。

(一)优化进餐的外在环境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营造温馨、包容的进餐氛围:首先,改变餐桌的摆放方式;其次,用童话故事给餐桌命名;第三,提供多样性的餐具,我们投放了大量造型有趣、方便幼儿使用的多样性餐具。

(二)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

在幼儿园,同伴之间和谐的关系,温馨的进餐氛围都是重要的心理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在幼儿进餐时,老师可以选择播放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鼓励幼儿邀请好朋友共同进餐,允许他们轻声交流。

二、以养成良好习惯为导向,创新组织形式

(一)创新餐前组织形式,参与备餐准备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餐点活动中蕴含着许多教育资源。我们组织课题组老师对小班幼儿餐点组织现状进行分析,捕捉其中的教育契机,尝试让孩子参与到备餐环节中去。即老师在提前获知当日食谱后,根据餐点食材,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筛选适宜的食材,邀请幼儿一起参与,帮助厨房阿姨剥蚕豆、捡菜叶、搓汤圆等,既可以让幼儿在积极参与备餐中提高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又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增强了劳动的自豪感,提升了进餐的兴趣,让备餐环节成为一个快乐而又有意义的行为。

(二)巧用游戏策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我们将点心环节与角色城小吃店游戏巧妙结合,请值日生扮演餐厅服务员的角色身份为幼儿分餐,通过餐厅服务员的礼貌服务,顾客在自主取餐盘、点餐、付款等游戏环节中体验自主点心环节的乐趣,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发展了语言能力,还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等诸多良好品质。

除了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好办法。如在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中,我和幼儿一起讨论:“小动物们去小熊家做客,进餐时要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客人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要手扶碗吃饭”“不能挑食”等等。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学会了进餐时要手扶碗,一口接一口,慢慢咀嚼进餐,把掉在桌上和地上的饭菜放在餐盘中等良好行为习惯。

(三)立足主题教育,增强幼儿进餐食欲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教师、幼儿与环境、材料等社会资源之间的多边互动,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前期的调查问卷以及日常的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偏食和挑食的情况比较多,他们只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而对于不爱吃的食物就迟迟不肯动手。我们通过设计主题活动“蔬菜品种多”“好吃的水饺”“吃饭喷喷香”等,逐步引导幼儿通过参观、制作、品尝,了解食物的种类、颜色、营养等,并借助主题活动综合性的特点,创设生活区。在娃娃家投放各种娃娃的盒子、豆豆和勺子,让幼儿玩喂宝宝的游戏,练习使用勺子的方法;在生活区提供蔬菜、水果、花生等食物,引导幼儿练习切、剥等动作,提升进餐经验水平,增强自主进餐的信心;在美工坊投放蔬菜创意拼贴画、蛋壳彩绘、玉米滚画等美术创作活动,让幼儿爱上蔬菜,进而产生喜欢吃蔬菜的想法和愿望,增强食欲,养成不挑食的进餐习惯。

三、以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评价方法

(一)实景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存在差异,在日常生活环节中,老师应在对幼儿全面、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比如针对进餐量少、独立性差、对进餐怀有畏惧感的幼儿,老师可以采取少盛多添、逐渐加量的方法鼓励和肯定幼儿,帮助幼儿克服心理负担,并用竖大拇指、拥抱、奖励小红花、小贴纸等方式及时肯定幼儿添饭的行为,逐步增强幼儿的信心,调动幼儿进餐的积极性。对于挑食的幼儿,老师及时鼓励:“今天你真棒,和青菜交上朋友了”“爱吃萝卜的小朋友,会和小兔子一样聪明哦!”在老师的实景评价中,幼儿食欲被激发,逐步改掉了挑食的习惯。

(二)动态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老师的评价应顺应幼儿的发展,适时调整评价策略,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比如:针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老师主要从进餐的兴趣、能自主进餐、快乐进餐等入手进行观察评价;到小班下学期,则可以结合其他领域发展目标,捕捉幼儿在进餐活动中懂得分享、会为他人服务、珍惜劳动资源等良好行为表现,通过评价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拓展幼儿经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三)多维度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角色反串的乐趣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第5篇

于是,我“越来越笨”了,孩子们“越来越聪明”。在学习上,我会向他们求助:“怎么办呢?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谁能帮助我?”在游戏中,我会请他们商定规则:“要怎么做?做到哪几点?”在生活中,我会提出疑惑:“这样可以吗?”“怎样才做的更好呢?”而对我提出的问题,他们都能认真地、尽心地一一给予我帮助。在这过程中,他们尝到了“小老师”“小大人”的甜头,增加了他们做事的责任感,也能让他们感觉自己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如何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第6篇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发育的保证。因此,幼儿的科学进餐,即饭菜搭配,干稀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以及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幼儿能否正确进餐,是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天天遇到的一道难题。我们经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合作同步进行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幼儿特点,简单易行的正确进餐的好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幼儿挑食,偏食等一些不良进餐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培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行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通过自身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得到主动发展。

1、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引导幼儿愉快进餐

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而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经常保持进餐时愉快情绪,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

幼儿进餐时,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我们采取了:一是放音乐。就是在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使幼儿边进餐,边欣赏音乐,愉快的进餐;二是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老师要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这会激励他们更积极用餐;三是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掉饭菜,有的剩饭,还有的把饭扣在地上等,这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否则会影响他们的食欲。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使这种宽容、谅解成为幼儿的开胃菜,促进幼儿的饮食。

2、创设丰富的墙饰,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

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中介和桥梁。我们通过开展丰富的墙饰活动,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学会科学进餐的知识,懂得进餐时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增强幼儿科学进餐的自觉性。

开学初,我们通过幼儿家长的反馈表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幼儿存在着挑食,偏食,边吃饭边玩耍,甚至个别幼儿进餐不吃一点菜等一些不良习惯。针对这些不良习惯,首先创设了“饭菜香,我们爱吃”的主题墙饰。接着就创设了第一个子栏目“我会这样做”。把幼儿吃饭是存在的普遍问题制成录象,让幼儿边观察边寻找,边对号入座。然后,又用图式展示在墙面上,易于幼儿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师生还一起看图编成了琅琅上口的儿歌。他们经常在一起看图片,说儿歌。进餐时,哪个孩子做的不好,我会说出儿歌中的某一句,提醒他,孩子会很快就调整过来。

除此,我们还针对少数幼儿剩饭等问题,又创设了一个栏目“我不剩饭了”。我们把每个孩子的照片贴在墙上。早中晚饭用孩子认可的图片表示。只要每顿饭都吃光,就可以插一面旗子。每天离园有三个小旗子的小朋友就会奖励一朵的红花。激励的效应是神奇的孩子之间也互相提醒,咱们不剩饭,就能插旗子了。王翰泽小朋友,每次都要剩饭,老师一劝,总会哭鼻子。开展此活动后,我就鼓励他:“只要你把剩下的一点饭都吃了,就能插旗子了。在老师同伴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了,一连几天都不剩饭了还得了大红花。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等也是科学进餐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内容深入每个幼儿心里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并把每一项步骤图展示在墙上,编成儿歌,照着去做。从而,大大减少了教师用生硬的语言、命令形式去教育幼儿,而是采用物化的教育目标,通过表扬、暗示、提醒儿歌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幼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由于每个幼儿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教育的不同,食物的偏好等也必然不一样。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饮食习惯,进餐多少,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

1、逐渐加量法

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给幼儿盛饭时,要留有余地。这样,幼儿会很轻松地吃完一碗。然后,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吃了两碗,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达到逐渐增加饭量的目的。丁伟崎来园时,面黄肌瘦。妈妈反映说:“在家吃饭一点青菜都不吃。”在幼儿园吃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菜一根一根都挑出去,就连吃包子、饺子也要把馅扒拉出来,每顿饭都吃到最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采取了逐渐增量法。先给他盛一点菜,并悄悄与他约定:“今天,把这一点菜都吃了,老师会奖励一个你最喜欢的手工。”成功后,教师每天都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这样,每天让他吃一点,每天加一点,孩子慢慢改正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了。

2、情绪感染法

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大人情绪感染。因此,教师应用积极情绪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食欲。班里有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肝,一碰上肝尖炒葱头,吃得特慢。常嚷到:“我不愿吃肝!”我们一方面给他讲自编故事《葫芦娃千里眼与肝》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肝对眼的好处。一方面故意用鼻子闻了闻,故意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说:“好香啊!老师最爱吃肝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呢?”幼儿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面对不爱吃木耳的小朋友,我会神秘地说:“你一边吃木耳一边还能听到木耳咯吱咯吱地为你唱歌呢!”面对食欲不佳的幼儿认真地说:“你这个勇敢的奥特曼,快吃吧,补充能量才能打败怪兽。”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能激起幼儿主动进餐的愿望,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幼儿偏食、挑食的习惯。

3、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应常常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

4、观察法

针对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如:吃饭慢有的是因为不会咀嚼,教师应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有的是因为身体不适,教师应更加关心,鼓励他适量进餐;有的是因为不爱吃,教师应用游戏口吻激励他。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5、亲自实践法

亲自实践法就是师生一起亲自实践,有地放矢的进行教育,改变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进餐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尤其是豆角。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和幼儿一起收集豆角种,种在班里的种植园地上。经过浇水、除草等一系列的管理,豆角秧长了出来,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以后,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观察,给豆角浇水、松土。在师生的精心管理下,终于长成了一串串嫩嫩的豆角。孩子们把收获的豆角带回教室,通过择、洗、掰豆角,再送伙房。让伙房的老师,当面讲吃豆角的好处,还让幼儿亲眼看制作豆角的全过程。把制作的香喷喷的凉拌豆角让孩子品尝。进餐时,各个都吃得津津有味,就连过去一见豆角就发愁的幼儿也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三、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纲要》中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育幼儿良好的饮食、洗漱生活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健康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必须和家长同步教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1、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园互动

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以实现家园共育。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创设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媒介。我们在《育儿妙策》栏目中摘抄了权威文章,向家长介绍从小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科学喂养幼儿,及针对偏食、挑食介绍一些小窍门、小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在《我学会了》栏目中,我们把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儿歌展示出来,引导家长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培养好习惯。《彩虹桥》《点豆花》是孩子最喜欢的栏目。每天。教师认真观察幼儿在园的表现,发现点滴进步,便在《点豆花》中给予表扬。家长则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将其好的行为及时在《彩虹桥》中反馈。在反复夸奖与鼓励中,良好的行为得到了巩固。

建立家长开放日

为了让家长更具体了解孩子在园表现,了解教师教育行为,提高家长主动配合的积极性。我们定期向家长开放生活活动。观摩活动中,家长看到整体孩子的发展,更客观的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就会主动找老师交流。王恩正妈妈感慨地说:“原来小小的进餐环节也是讲究科学方法的。以前,看到孩子不洗手,强迫洗,不吃菜,强迫吃。孩子常常是哭着吃饭,弄得我是身心疲惫。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我非常满意,在家我也要学老师讲究一下方法。

召开家长座谈会

家长会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打破由原来家长是被动的倾听者为主动参与者。教师针对孩子近阶段饮食习惯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讨论。请习惯良好的家长说说自己育儿经验;鼓励家长说出自己育儿困惑;大家互相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经验共享,不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向沟通,也各自在活动中积累了教育经验,提高了教育水平。

2、挖掘教育资源,吸引家长参与活动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

开学初,我们发现每到早点是鸡蛋,大部分幼儿都会剩下一些。有的不吃黄,有的不吃清。于是,我及时和家长探讨。天昊妈妈说:“我做的鸡蛋羹可好吃了,明天,我做一些让孩子们尝尝。”“提议不错。”马鑫奶奶赞同道:“让家长们用鸡蛋做一道菜,让孩子品尝,知道鸡蛋也很好吃。”家长们非常乐于参与我们的活动。第二天,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的提着自己的鸡蛋菜肴来和大家分享。活动时,我特意请保健医李老师讲讲吃鸡蛋的好处。看着丰盛的菜肴,孩子们跃跃欲试,吃一口西红柿炒鸡蛋,吃一口鸡蛋拼盘,吃一口浇汁鸡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鸡蛋原来有这么多吃法,也对鸡蛋有了新的认识,早餐的鸡蛋剩的越来越少了。

读书的乐趣随笔 第7篇

一天,我随手拿起书桌上的《水浒传》一翻,真是不翻没点事,一翻就上瘾。

我一边走,一边看,刚走到自己的房间,媽妈不知什么时候无声无息地站到了我身后,“啪!”书突然被合上了。

“谁呀?这么讨厌!”我生气地回头一看,是妈妈,我赶快做了个鬼脸,想蒙过去。

妈妈生气地笑笑说:“别蒙我,写作业去。”

母命难违,我只好听妈妈的话,很不情愿地放下书。

等妈妈刚转身,突然我眼睛一闪,妙计来了。我兴奋地打了个响指,迅速行动起来。我在门把上挂了个小铃铛,只要有人拉门,铃铛就会报信。我用这只顺风耳,监视着妈妈的一举一动。我又把作业本当成“羊头”,放在《水浒传》的下面,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遨游书中。我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三打祝家庄》最精彩的部分,“随风潜入室,进屋真没声”,妈妈不知啥时又站到了我后面。“你以为你很聪明!”妈妈捏着我的耳朵说,“躲着看闲书。”我还没反应过来,《水浒传》就被妈妈收缴了。

这次经历以后,又在妈妈的耐心教导下,我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阅读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书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给了我启迪。

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比赛,看谁能把《水浒传》里的故事、人物说出来。我想都没想,张嘴就来,把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一愣一愣的。老师表扬我知识面广,同学们也羡慕我,我开心得比吃了甜点还要甜。

关注幼儿进餐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一、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幼儿卫生进餐、礼貌进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在进餐过程中不断催促幼儿。

教师将饭菜分好, 不一会儿就会说“看看今天谁吃得最快”“谁能一个吃完”等。幼儿的进餐原本应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 可在教师的催促声中, 幼儿往往以争第一为目标, 使得进餐活动变得紧张, 久而久之给幼儿的心理造成压力。

2. 强制幼儿多食。

经常有家长叮嘱幼儿或拜托教师让幼儿多吃点, 因此为了能让他们多吃点, 教师会连哄带骗地说:“再吃点, 吃完才是好孩子。”结果, 有些幼儿为了把饭菜消灭掉会偷偷把饭菜扔掉或藏起来, 教师经常在收拾卫生时会发现某个角落有剩饭剩菜。

幼儿的年龄较小, 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因此在进餐时存在边吃边玩完的现象, 有些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 如果教师强迫他们去吃那些对他们来说难以下咽的食物, 会使幼儿产生进食的压力, 这样非但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 反而会降低幼儿的食欲。

3. 进餐时要求幼儿保持安静。

一方面从安全角度考虑怕幼儿在进餐时说话噎着, 另一方面怕影响进餐的速度, 因此在进餐时教师会不断提醒幼儿别说话, 快点吃。在这种情况下, 使幼儿错失了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4. 要求幼儿把饭菜吃干净。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提醒幼儿不要把饭吃的到处都是, 不要浪费粮食等, 这样说的后果就是, 有的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往往偷偷地将掉在桌上或地上的饭菜捡起来吃掉, 有的幼儿则将吃不了的饭菜偷偷塞到兜里或书包里。

教师之所以不断提醒幼儿是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 但是如果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 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 因此进餐时掉菜撒饭是常见的。

二、不良进餐教育的影响

幼儿在园阶段正是语言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因此幼儿有强烈的说话兴趣, 很难安静地坐着吃饭。不良的进餐教育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

1. 不利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一天在园时间虽然很长, 但是这些时间大都被教师控制, 幼儿很少有自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 他们仍被教师这样那样的要求控制着, 使他们再次失去了可以交流的机会。

2. 幼儿行为出现双重性。

即在教师的管理下能较好地按照要求去做, 如果离开教师视线或教师稍有松懈, 就说笑打闹。

3. 不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形成。

有的幼儿在进餐室渴望与同伴交流却屡次遭到教师禁止甚至点名批评, 给幼儿心理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 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了, 从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

4. 易使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的照顾总是面面俱到, 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虾时教师会帮幼儿将壳剥除;吃饭时主动地为幼儿添饭加汤;吃饭慢的, 教师更是亲自去喂。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 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 教师已将之化解。长此以往, 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 处处依赖成人, 变得胆怯、退缩, 缺乏创造性。

三、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怎样让幼儿吃饱吃好的同时又能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让幼儿更多地参与。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非常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尤其希望能帮教师做一些事。对此, 教师可以采用轮流值日的方法指导幼儿收放餐具, 发放午点等, 让幼儿在进餐活动中产生成就感, 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自信的个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2. 通过主题活动, 促幼儿兴趣。

我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向幼儿讲一些有关用餐卫生、食物营养的常识。例如, 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 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教师也可通过“我是小厨师”等活动, 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 或共同讨论菜单内容, 这样幼儿在进餐时会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会更加喜欢进餐了。

3. 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 在进餐时对幼儿的进餐量不能统一要求, 为了避免幼儿产生压力, 教师第一次分饭菜可以先盛半碗, 待大家吃完后, 再分第二次饭菜, 这样做在冬天也可以避免饭菜还没吃完就凉掉了。

上一篇:开展“持续治‘五乱’整洁迎‘五一’“攻坚月活动方案下一篇:“卫生系统党支部争创活动计划”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