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数学教学设计

2024-06-28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导语: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目标解析: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 □○□ = □○□ = □○□

= □ = □ = □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34-17+3 3×8÷4 18÷3×3

=34-20 =24÷4 =18÷9

=14 =6 =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五年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薛城张丽娜

1、情境铺垫。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解决航模放飞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下他们的发明创造作品(出示情境图,组织观看)

2、读懂图意。看懂了吗?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结合学生的回答,解读活动衣架与移动书签,体会发明创造)

3、提出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说师板书

l平均每个活动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l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1、将护栏问题转化为周长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知道需要多长的护栏,必须知道什么,即让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2、探究如何得到花坛一周的长度,初步感知周长。出示探究提示:

l 指一指、画一画。利用学具(花坛模型图片)找出不同形状的花坛一周的长度。

l 量一量,算一算。量出这些花坛的边长,算出他们一周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l 想一想,说一说。你能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l 探究时先独立思考并尝试,不会的可小组商量。

2、三年级 长方形的周长 峄城南关小学郝琳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思考并回答:课件出示

l 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需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l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求钱的问题,实质上是求什么的问题?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体会多样化与优化。出示探究要求:

(1)怎样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方法)为什么?(周长的意义)

(2)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设计意图:探究指导明确方向,所有问题一次性放给学生,为学生探究提供时间与空间)

3、五年级 三角形的面积 阴平教研室 李强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完成第一次转化。

问:1号蟹池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谁的面积?使学生明确:表面上是求1号蟹池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完成第二次转化。

问: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进行研究。)那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用你手中的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比划比划。(引导学生猜想出可否转化成平形四边形,)

3、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出示探究提示:

l 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着拼成平行四边形

l 观察对比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面积、底、高等

l 你能否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l 根据你推出的公式计算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五年级 因数倍数 阴平刘兴华

探究问题: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都能摆成方阵吗?其他数行不行?

出示探究要求:

l 动手做:用棋子或纸片分别代替1、2、3、4、5、6、7、8、9、10、11、12这些数摆一摆(或画一画),在能摆成方阵的数下面作标记。

l 观察:看哪些数能摆成方阵?哪些数不能摆成方阵?

l 找一找:分别找一找这两类数的因数,看你有什么发现?

反例

1.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小棋子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2.找4、6、8、9、10„„和1、2、3、5、7„„的因数。

5、五年级 上册 折线统计图

1、绘制条形统计图,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思考:怎样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信息呢?(学生会自觉选用条形图)

(2)出示空白表格条形统计图,看懂图意。

(3)师生共同绘制条形统计图(在课件上完成)

(4)观看条形图,发现从图上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1998—XX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2、认识折线统计图

过渡语:看来条形统计图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1998—XX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有没有从图上能明显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呢?

生答后板书:折线统计图

(1)出示空白表格图,看懂图意。(侧重横轴、纵轴)

(2)师生共同描点。如我们知道1998年日处理能力是300吨,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在横轴找表示1998年这条竖线(课件闪烁),然后再在纵轴上找到表示300吨横线(课件闪烁),这两线的交点(红点──课件闪烁)就表示1998年日处理能力是300吨。这个过程,我们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描点(板书:描点)。描点后通常要在这个点的一边标注上数字,也叫“标数”。

(3)学生描点。下面请同学们在绘有纵轴、横轴的空白图上描出1999至XX年日处理垃圾吨数的“点”,并标上数。

(4)教师示范连线。把表示数的点,按先后顺序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多媒体把依次相邻的两点分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5)学生自主连线。(完成小组的作品)

3.观察折线统计图,体会优越性(特点)

问题: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务必让学生发现并体会:

l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垃圾无害化日处理的吨数,而且能看出1998—XX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l 折线统计图与条形图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由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组成

l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我们作出预测。如从XX年开始,处理能力总体是上升的。因为折线统计图,是能反映事物变化的趋势。所以人们常常根据这种变化趋势,预测后面的发展变化情况。但偶然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预测只是一种预测,决不能当成真实的结果。

4.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预设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预设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预设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1)结合图示让学生指认各个花坛一周的长。课件分别出示各个花坛,让学生指认并说出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即初步感知周长,初步会表达:长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正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正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圆形花坛的周长„„

(2)汇报测量与计算方法与结果。通过长方形花坛、正方形花坛感知4条边相加。通过扇形花坛、圆形可以用绳子围一圈,再把绳子取直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分析与比较,概括周长的概念。结合汇报,让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都是沿着花坛的边,首尾相接围了花坛一周,即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请你现在想想一下它们的周长。

2、五年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薛城张丽娜

生展示探究成果并解释理由

师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即把1米长的木条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 米和画图表示,即两个方面来理解1÷3的结果

观察算式 1÷3= 1÷4=初步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五年级 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 阴平教研室 李强

汇报交流结合探究提示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 如

l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你是怎样拼的?学生开始汇报展示(分直角、锐角、钝角进行)学生汇报后,课件演示各种三角形的拼摆情况,体会转化思想。

l 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生:„„(略)

l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地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l 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的?

生:„„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图形、实物也是一样。周长是一条线,从起点到终点首尾相接。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就是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2、三年级 可能性总结 临山小学 褚芹

通过复习,我们再次认识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

3、五年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薛城张丽娜

(1)问:观察 1÷3= 1÷4= 2÷9=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中的被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母。

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被除数÷除数=

(2)分数与除法有没有不同?生说后师即时概括: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数是一种数,他也可以表示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3)思考: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即解释: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4)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b≠0)

反例: 正负数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正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不能用今天学过的正负数知识为自己打一个分数?

学生自主发言。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对于正负数,我们的祖先早有研究,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吧!

出示资料。(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则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

小结:看了以后,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想不想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呢?那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共同进步。

反例 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三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对于还有问题的同学,在课下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请教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把这三个单元掌握的扎扎实实。因为遇到了你,我感到非常的幸福,老师会永远记住,一个个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复习课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片段赏析

三年级 可能性复习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整理可能性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1、出示研讨的问题,学生个人思考,小组研讨。

l 大家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哪些知识?

l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l 什么事等可能性?

2、全班汇报。学生先谈论对上面3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组织倾听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量多---可能性大

可能性 等可能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最后小结: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年级 万以上数的认识复习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知识回顾,板书要点。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总复习,这节课我们将对第一单元“万以上的数”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万以上的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万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改写大数

比较数的大小

2、问题研讨,提升认识。(逐个研讨下面的问题)

l 怎样读写万以上的数?举例说明。

l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医个数的近似数?举个例子。

l 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样吗?为什么?

l 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每个方面的问题作简要讲述

四年级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习

如出示下面的研讨问题并逐个研讨

1、如何口算78÷6= ? 390÷30= ?

2、怎样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它有什么作用?

4、我们学习了那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问题1: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务必使学生掌握,把被除数分成整数数和较小的两位数,分别相除再相加。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可借用乘法口诀,想乘法算除法。

问题2:教师从计算的法则、试商的方法、商的位数判断以及验算等方面进行小结。

问题3:要让学生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除法特有的变化规律,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问题4:要让学生知道并掌握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如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路程÷时间

六年级 圆的复习

一、问题引领,再现新知。

1、出示一个圆,问:谁能说说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圆进行解读,最后落点在:圆与定点等长的点的轨迹,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2、怎样画一个圆?在同圆内半径、直径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画圆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把圆规的两脚张开,以针尖为定点,两脚间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就是圆。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板书:d=2r r=

3、什么是圆周率?它的值是多少?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认识?

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目前算到了小数点后的6万亿位,做题目一般取,一般人背到。

4、什么是圆的周长和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明确二者从概念、公式到单位的区别,板书公式。

C=πd C=2πr S =πr2

5、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中间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策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是把绕在圆周上的绳子拉直再测量或采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滚动的痕迹。这种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方法,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圆面积的推导: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

6年级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现在请回想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l 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l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运用了怎样的策略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柱体占有空间的大小,通过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我们得到计算公式为:V=sh 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与圆柱体体积相关的数学问题。下面有没有信心来接受挑战呢?好,下面开始练习挑战。

练习题目设计赏析

1、正负数

(1)教材第74页(试一试)第1题。

本题一是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可产生于标准差,二是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可按如下的方式处理

1、出示题目,读题审题,让学生先说-

2、+2等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再解读他们的具体含义

2、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为什么?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3、第5袋味精合格吗?为什么?

4、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的标注?

2、握手次数

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找找规律,求出结果。

l 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侧重理解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的意思

l 求一共握了几次手?你是怎样解决的?是画图还是计算?

l 这类问题具有怎样的解决规律?

l 如果有100个人,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怎样能快速准确得出结果?

本题侧重让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的方式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6年级 圆柱体侧面积

薯片盒规格如图。每平方米的纸最多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要求每平方米的纸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先要求出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侧面积,再计算。注意单位要进行换算,最后的结果要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去尾法”保留整数。

6年级 圆柱体体积

在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里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l 先让学生思考怎样削才能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

l 最大的圆柱体与原正方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l 自主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l 削去部分的体积又是多少?

生做后,教师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

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 第2篇

五年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薛城张丽娜

1、情境铺垫。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解决航模放飞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下他们的发明创造作品(出示情境图,组织观看)

2、读懂图意。看懂了吗?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结合学生的回答,解读活动衣架与移动书签,体会发明创造)

3、提出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说师板书

l平均每个活动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l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1、将护栏问题转化为周长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知道需要多长的护栏,必须知道什么,即让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2、探究如何得到花坛一周的长度,初步感知周长。出示探究提示:

l 指一指、画一画。利用学具(花坛模型图片)找出不同形状的花坛一周的长度。

l 量一量,算一算。量出这些花坛的边长,算出他们一周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l 想一想,说一说。你能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l 探究时先独立思考并尝试,不会的可小组商量。

2、三年级 长方形的周长 峄城南关小学郝琳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思考并回答:课件出示

l 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需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l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求钱的问题,实质上是求什么的问题?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体会多样化与优化。出示探究要求:

(1)怎样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方法)为什么?(周长的意义)

(2)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设计意图:探究指导明确方向,所有问题一次性放给学生,为学生探究提供时间与空间)

3、五年级 三角形的面积 阴平教研室 李强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完成第一次转化。

问:1号蟹池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谁的面积?使学生明确:表面上是求1号蟹池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完成第二次转化。

问: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进行研究。)那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用你手中的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比划比划。(引导学生猜想出可否转化成平形四边形,)

3、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出示探究提示:

l 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着拼成平行四边形

l 观察对比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面积、底、高等

l 你能否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l 根据你推出的公式计算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五年级 因数倍数 阴平刘兴华

探究问题: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都能摆成方阵吗?其他数行不行?

出示探究要求:

l 动手做:用棋子或纸片分别代替1、2、3、4、5、6、7、8、9、10、11、12这些数摆一摆(或画一画),在能摆成方阵的数下面作标记。

l 观察:看哪些数能摆成方阵?哪些数不能摆成方阵?

l 找一找:分别找一找这两类数的因数,看你有什么发现?

反例

1.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小棋子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2.找4、6、8、9、10……和1、2、3、5、7……的因数。

5、五年级 上册 折线统计图

1、绘制条形统计图,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思考:怎样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信息呢?(学生会自觉选用条形图)

(2)出示空白表格条形统计图,看懂图意。

(3)师生共同绘制条形统计图(在课件上完成)

(4)观看条形图,发现从图上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2、认识折线统计图

过渡语:看来条形统计图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1998―20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有没有从图上能明显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呢?

生答后板书:折线统计图

(1)出示空白表格图,看懂图意。(侧重横轴、纵轴)

(2)师生共同描点。如我们知道日处理能力是300吨,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在横轴找表示19这条竖线(课件闪烁),然后再在纵轴上找到表示300吨横线(课件闪烁),这两线的交点(红点──课件闪烁)就表示1998年日处理能力是300吨。这个过程,我们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描点(板书:描点)。描点后通常要在这个点的一边标注上数字,也叫“标数”。

(3)学生描点。下面请同学们在绘有纵轴、横轴的空白图上描出至年日处理垃圾吨数的“点”,并标上数。

(4)教师示范连线。 把表示数的点,按先后顺序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多媒体把依次相邻的两点分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5)学生自主连线。(完成小组的作品)

3.观察折线统计图,体会优越性(特点)

问题: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务必让学生发现并体会:

l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垃圾无害化日处理的吨数,而且能看出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l 折线统计图与条形图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由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组成

l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我们作出预测。如从开始,处理能力总体是上升的。因为折线统计图,是能反映事物变化的趋势。所以人们常常根据这种变化趋势,预测后面的发展变化情况。但偶然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预测只是一种预测,决不能当成真实的结果。

4. 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预设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预设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预设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1) 结合图示让学生指认各个花坛一周的长。课件分别出示各个花坛,让学生指认并说出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即初步感知周长,初步会表达:长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正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正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圆形花坛的周长……

(2) 汇报测量与计算方法与结果。通过长方形花坛、正方形花坛感知4条边相加。通过扇形花坛、圆形可以用绳子围一圈,再把绳子取直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 分析与比较,概括周长的概念。结合汇报,让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都是沿着花坛的边,首尾相接围了花坛一周,即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请你现在想想一下它们的周长。

2、五年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薛城张丽娜

生展示探究成果并解释理由

师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即把1米长的木条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 米和画图表示,即两个方面来理解1÷3的结果

观察算式 1÷3= 1÷4=初步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五年级 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 阴平教研室 李强

汇报交流结合探究提示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 如

l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你是怎样拼的?学生开始汇报展示(分直角、锐角、钝角进行)学生汇报后,课件演示各种三角形的拼摆情况,体会转化思想。

l 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生:……(略)

l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地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l 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的?

生:……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图形、实物也是一样。周长是一条线,从起点到终点首尾相接。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就是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2、三年级 可能性总结 临山小学 褚芹

通过复习,我们再次认识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 可能性小。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

3、五年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薛城张丽娜

(1)问:观察 1÷3= 1÷4= 2÷9=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中的被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母。

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被除数÷除数=

(2)分数与除法有没有不同?生说后师即时概括: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数是一种数,他也可以表示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3)思考: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即解释: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4)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反例: 正负数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正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不能用今天学过的正负数知识为自己打一个分数?

学生自主发言。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对于正负数,我们的祖先早有研究,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吧!

出示资料。(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则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

小结:看了以后,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想不想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呢?那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共同进步。

反例 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三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对于还有问题的同学,在课下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请教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把这三个单元掌握的扎扎实实。因为遇到了你,我感到非常的幸福,老师会永远记住,一个个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复习课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片段赏析

三年级 可能性复习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整理可能性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1、出示研讨的问题,学生个人思考,小组研讨。

l 大家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哪些知识?

l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l 什么事等可能性?

2、全班汇报。学生先谈论对上面3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组织倾听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量多---可能性大

可能性 等可能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最后小结: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年级 万以上数的认识复习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知识回顾,板书要点。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总复习,这节课我们将对第一单元“万以上的数”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万以上的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万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改写大数

比较数的大小

2、问题研讨,提升认识。(逐个研讨下面的问题)

l 怎样读写万以上的数?举例说明。

l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医个数的近似数?举个例子。

l 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样吗?为什么?

l 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每个方面的问题作简要讲述

四年级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习

如出示下面的研讨问题并逐个研讨

1、如何口算78÷6= ? 390÷30= ?

2、怎样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它有什么作用?

4、我们学习了那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问题1: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务必使学生掌握,把被除数分成整数数和较小的两位数,分别相除再相加。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可借用乘法口诀,想乘法算除法。

问题2:教师从计算的法则、试商的方法、商的位数判断以及验算等方面进行小结。

问题3:要让学生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除法特有的变化规律,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问题4:要让学生知道并掌握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如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路程÷时间

六年级 圆的复习

一、问题引领,再现新知。

1、出示一个圆,问:谁能说说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圆进行解读,最后落点在:圆与定点等长的点的轨迹,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2、怎样画一个圆?在同圆内半径、直径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画圆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把圆规的两脚张开,以针尖为定点,两脚间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就是圆。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板书:d=2r r=

3、什么是圆周率?它的值是多少?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认识?

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目前算到了小数点后的6万亿位,做题目一般取3.14,一般人背到3.1415926。

4、什么是圆的周长和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明确二者从概念、公式到单位的区别,板书公式。

C=πd C=2πr S =πr2

5、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中间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策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是把绕在圆周上的绳子拉直再测量或采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滚动的痕迹。这种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方法,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圆面积的推导: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

6年级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现在请回想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l 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l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运用了怎样的策略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柱体占有空间的大小,通过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我们得到计算公式为:V=sh 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与圆柱体体积相关的数学问题。下面有没有信心来接受挑战呢?好,下面开始练习挑战。

练习题目设计赏析

1、正负数

(1) 教材第74页(试一试)第1题。

本题一是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可产生于标准差,二是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可按如下的方式处理

1、出示题目,读题审题,让学生先说-2、+2等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再解读他们的具体含义

2、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为什么?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3、第5袋味精合格吗?为什么?

4、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的标注?

2、握手次数

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找找规律,求出结果。

l 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侧重理解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的意思

l 求一共握了几次手?你是怎样解决的?是画图还是计算?

l 这类问题具有怎样的解决规律?

l 如果有100个人,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怎样能快速准确得出结果?

本题侧重让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的方式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 6年级 圆柱体侧面积

薯片盒规格如图。每平方米的纸最多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要求每平方米的纸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先要求出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侧面积,再计算。注意单位要进行换算,最后的结果要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去尾法”保留整数。

6年级 圆柱体体积

在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里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l 先让学生思考怎样削才能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

l 最大的圆柱体与原正方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l 自主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l 削去部分的体积又是多少?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

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

这一总目标, 使学生在积极参

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 喜爱

数学, 获得成功的体验, 磨练克

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好数学

的自信心。同时在探索数学知

识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严谨文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芮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青生的数学素质, 其中包括数学意松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及信息

交流。而在增强意识的前提下, 发展数学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是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 自然是数学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台质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主要包

括:有正确的学习目的, 浓厚的学习兴趣, 顽强的学习毅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方面。这些

非智力因素是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也是促进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传授知识,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同等重要。我们平时常常将数学教学用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 而忽略了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强大功能。如果教育方式得当数学教学与学生品质的培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那如何达到二者兼收的目的呢?下面是我工作中的一点想法和做法如下:

一、巧用学生性格, 因势利导形成个性互补

初中生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性格, 那我们就没必要全盘否定, 我们要尊重新情况、思考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引导他们扬长避短,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们虽然同在一个教室里听同样一节课, 因为他们的基础存在差异, 接受的速度和效率也存在差别, 对老师同样一句话的理解也有快有慢、有深有浅, 我们不能强求一致, 应该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别, 让一部分学生先理解我们想要传递的思想, 然后发动学生讨论, 他们可以在交流中都得到发展。当我们需要烘托课堂气氛的时候, 我们可以发动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大胆探索, 当我们需要严谨论证的时候, 我们可以重点启发那些性格沉稳的学生。当我们开始一个问题的学习时候, 可以用性格活跃的学生来展开探索, 当我们结束这个问题的分析开始总结和归纳时候, 可以用性格内向的学生来归纳补充。

二、巧用数学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情感素养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解法, 而应当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标新立异, 勇辟蹊径, 不墨守成规。平时老师若发现学生有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解法, 应注意予以总结表扬, 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在学生作业中发现新的或好的方法, 即应该给予肯定, 打上诸如“好方法”, “有创新”、“你的思路广, 后劲足”之类的评语, 让学生得到及时、中肯的评价。学生看到老师的这些评语会特别高兴, 增强信心, 从而更加发奋努力, 求异创新,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成绩落后的学生, 大多数是由于存在自卑感, 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 进而产生厌烦感造成的, 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 在讲课时, 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 注意他们的反映, 课堂上多提问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 并加以肯定的鼓励, 以促使他们集中精神, 激发他们的兴趣。平时在作业上多写些激励性的评语, 这样会使他们有困难时就会积极主动思考或与同学交流合作, 共同解决, 又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逐步形成积极进取, 努力探索, 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

三、巧用数学课堂设计, 锻造学生成功品质

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主阵地, 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 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 更收获了自己的探究体验和精神锻炼。

1. 创设情景, 探索新知。

新颖的情景引入会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操作动脑、猜想验证、总结归纳、反思提升等思维和实践过程。老师要利用教材资源一点一滴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收获成功体验的科研精神。

2. 引出主题, 实践应用。

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新的知识, 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实践和应用能力,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3. 知识拓展, 灵活创新。

教师可以布置教材资源中拓展创新的数学题目, 来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锻炼了学生勇于尝试, 敢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45分钟, 充分利用设计好的教材资源, 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学生的今后人生打下隐形的基础。

四、巧用数学自身内容, 培育学生综合素质

要让学生的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应用, 单单在学生身上做文章还不够, 我们要对我们所讲授的知识重新加以梳理。既然学生有那么多的优秀品质, 我们的数学就应该给他们同样多的展示舞台。

性质定义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严谨归纳的思考方式;计算题可以培养学生细心, 耐心的良好品质;几何证明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缜密, 科学推理的思考习惯;函数题可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 动态思考的思维方式;探究题可以培养学生步步推进, 不断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操作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提升实践运用能力;分类讨论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思考, 因情况而定, 不墨守成规的良好思维等。

每一种题型就是一个学生情感和能力培养的舞台, 充分利用数学自身内容的平台, 让学生得到除了知识之外, 更多的是收获了精神的锻炼和品质的提升。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优秀课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实践操作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讲解,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此,探讨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措施,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顺利引入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顺利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解《有理数的乘方》前,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假设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足够大,那么将其对折20次后,其高度和一座1000m的山相比,谁的高度更高?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0.1mm的纸和1000m的山对比强烈,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数学教师顺势引入《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又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學情境,如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将风车、天平和蝴蝶等轴对称图形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既可以让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又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将实践活动和数学理论知识相互结合,灵活多变地处理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掌握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勾股定理。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个学生动手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口与b,斜边长为c,要求学生将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并让学生完成如下任务:①用数学表达式表述正方形面积②利用拼成的正方形,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学生在交流、分析和讨论后,可以将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上图所示的正方形,并且依据拼成的正方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①S=a2+b2或者S=4×1/2ab;②c2=a2+b2。数学教师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推导出勾股定理,既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不要急于指出,而是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利用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某商店有A、B两个品牌乒乓球出售,A品牌乒乓球6个/盒,B品牌乒乓球3个/盒,甲同学买了4盒,共15个乒乓球,求①设A品牌的乒乓球为x盒,B品牌的乒乓球为v盒,依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②利用列表法,求解方程组的解。在解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依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顺利找到解题思路,列出方程组,然后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解法中,学会用列表法试着求解方程组,正确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

虽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在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让学生分析y=kx+b(b≠0)的图象及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去探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①k>0,b>0;②k>0,b<0;⑧k<0,b>0;④k<0,b<0四种条件下一次函数图象;②k的含义,b为何不能为0;③k和b的变化和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结果,指导学生对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因循守旧,而是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创新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数学优秀教学反思 第5篇

1.情感目标:积极参与点数活动,通过活动感受点数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能力目标:能手口一致点数 10 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会按数取物。

3.认知目标:通过点数,感知 10 以内的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 10 以内的数量关系,能手口一致点数 10 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会按数取物。

2.活动难点:通过活动感受点数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 1-10 的数字,有一定的点数能力。

2.物质准备:《10 以内的点数》PPT、物品点数操作卡、扑克牌数物匹配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宝贝们,今天数字马戏团要表演魔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魔术师都准备哪些表演呢?

师:魔术师的表演就要开始啦,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1,2,3,咿, 魔术师从帽子里变出了这么多的小鸽子,都有几只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哦,原来有 X 只小鸽子。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自主探究,尝试点数 10 以内的物体并能得出总数1.幼儿点数并得出总数,把数字贴到对应物品旁的圆球上

师:魔术师的魔术要继续喽,1,2,3,哎,这次有点不一样,原来是魔术师要来考考小朋友啦,魔术师把他刚才变的东西藏在了操作卡里,请小朋友们数一数气球、小伞、彩旗分别有几个?谁能和这些数字宝宝能为朋友, 我们就把数字贴在它的旁边。

2.幼儿分享并验证

师:宝贝们,你们都数完了吗?哦,真能干,我请小朋友分享一下他是怎样帮助数字宝宝找朋友的?

3.教师总结:小朋友们真厉害,都帮数字宝宝找到了朋友,我们数的时

候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地点数,不能漏数,也不能不重复数就能准确地数出总数啦。

(二)小组合作操作,按数取物

1.幼儿根据扑克牌上的数字取相应红心卡片,进行数物匹配

师:魔术师的魔术又要继续喽,1,2,3,哎,魔术师可太粗心了,变出来的扑克牌数字和红心是分开的,小朋友们我们去帮助魔术师扑克牌数字和红心合起来,好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些数字宝宝究竟是几呢?然后我们再去数一数到底是哪张红桃能和这些数字宝宝能为朋友,我们就把对应的红桃卡片贴在它的旁边。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找到了请将它们贴在操作卡上。

2.幼儿分享并验证

师:宝贝们,你们都数完了吗?哦,真能干,请每组选一个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样帮助数字宝宝找朋友的?

(三)集体游戏:听音数数

师:宝贝们真厉害!一下子就能想出办法帮助了魔术师,为了表示对你们的感谢,魔法师要给小朋友们鼓鼓掌,那到底掌声有多少次呢,要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注意哟,是蒙住眼睛,用我们的小耳朵去听,听到一次鼓掌的声音数一个数字,然后接着听声音再往下数一个数字,最后一个声音所数的数字就是掌声的总数。

三、活动结束

师:今天的魔术到此结束,让我们跟魔术师说“再见”吧。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幼儿在操作及游戏环节中细致观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不断验证,基本实现了我教学的目标,幼儿能够手口一致进行10以内的点数,并说出总数,活动氛围轻松、愉快,幼儿沉浸在生动有趣的“魔数表演”情境中,激发了幼儿在操作及游戏环节中细致观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不断验证,体验到了点数的乐趣和重要性。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最后的集体游戏环节中,第一次小朋友闭上眼睛没有数出声音,第二次小朋友因为知道了一点诀窍有数出声音,到后面就开始唱数了,音乐停了还在继续数,所以老师应明确对于游戏经验及规则,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不出声,心理默数,听到1次掌声数1个数,音乐停止,数数就结束。

2.操作环节前应将操作规则明确告知幼儿,出示规则示意图在 ppt 上,

数学优秀教学反思 第6篇

在课堂组织方面,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培育一个小小的蘑菇园,比比哪个小组的小园丁种植的蘑菇最多,以小朋友竞争的心理提高了其听课效率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课程的组织相对完整,但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课程的导入部分太长,在设计时过多了关注了“怎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问题,却忽略了数学的本质,教学语言冗长,没有意识到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的。

2、在课堂中,我说的太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应该让学生多说,将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描述出来。因为总是担心一年级的孩子没有能力完整的说出图画的含义,所以导致一手包办的心理很膨胀,自然就说的很多了,让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忽视了应该从小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3、课堂知识的容量不够,练习力度不够。讲了新知识点后当堂的巩固练习很重要,我在课堂中设置的练习不够多,没有让学生得到足够的练习。

4、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需要课间休息的加入,而我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摄入完全忽视了这个问题。连续的讲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以致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5、应注重教学中细节的设置,比如次节课中加号是初次学习,应该要教授学生加号的写法,不能因为自认为简单就忽视这一个细节的环节。

上一篇:任职总结和培训感想下一篇:竞选校学生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