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抒情散文范文

2024-06-12

偶感抒情散文范文(精选12篇)

偶感抒情散文 第1篇

偶感的散文

入冬以来,虽也是滴水成冰了,但因一直晴朗,倒似冬季尚远……

柔弱的秋叶无力与风抗衡,虽百般无奈,还是屈从于强者的淫威,任凭秋风将之随意抛洒……不禁哑然:倘若秋风有知,能否体会秋叶对树的那份依恋和不舍、是否能听到叶儿在风中低低缀泣的哀鸣?秋叶纵然有万千柔情,但却无力与贪恋之身相随,只能任尔东南西北,作四处飘零的舞者:或踽踽独行,如寂寞的孤雁般离群索居楚楚可怜之像尽显、或结伴同行,不离不弃,即便是凛冽刺骨也紧紧相依……凄美,以残缺之身将最后的华美乐章奏响、将最后的点滴美丽呈现于懂得欣赏它的世人……

日渐憔悴的树身,略显孤寂了,原本缺乏绿色外衣就已觉残败,更缺少了叶儿与之耳鬓厮磨、日夜私语的情分,更添龙钟之态,但其挺直的腰身让我明白:青春再现只需等待……

冬日的中午依然是阳光明媚、暖意融融,令人不胜欣喜,但这样的冬日毕竟不完美,冬日嘛,有雪才完整……于是乎,大家在略显暖意的冬日里期盼下一场雪,能将世界改变容颜的大雪……

雪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蹒跚而至,那大大小小的雪花漫天飞舞,似一个个小精灵在空中盘旋,也许它的灵性使然亦或是孤芳自赏的缘故吧,它能感知到世人对它的那份期待与爱恋,因此毫无忌惮的扑向世间万物之上……须臾之间,那干枯的尚有一息气息的树木就披上了洁白的婚纱,顿改其枯败的容颜,改而换之的.是那般的高雅、圣洁,宛如仙人林立,随风摇曳处,滴落下星星点点的雪球……仰首之间,会有一份久违的冰凉令你清醒,其间也包含着太多的神秘与美丽……

雪弥补了冬的不足,而人生的不足又该由谁来填充?难不成该效仿秋叶将那份残缺的美持续……

偶感抒情散文 第2篇

从童年时起,我就已暸解了自己的性格,属于女生男相者。我是一个奇怪的人,从少就要忍耐生活的压力,并无欢乐童趣、因而自己要学习坚强,才能独自承担这个社会周遭人群白眼,炎凉世态,地球虽然很大很广阔,孤独无依的弱女子真不知何去何从?“何处是我家”的凄凉心声又有何人能知悉?

可能环境促成、年青时就很轻狂率性,爱广交各类朋友,人生难得相逢,只要有缘份相识,意气相投时便成友好。人生匆匆、希望大家都走得从容,一转身就是一世人。不管相逢者是友情或亲情,最终都会过去。

情字太重又太深,千万别为情迷茫、赶快放下吧,只要勇敢的放下,就能从容度过;不管是否身经百战,无论好坏也都要自己承担。我相信人世间是会有真爱,只是它从不在我身上停驻?现在我会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这一生中对自己说得最多最熟悉的话是: “我无事、我很好”,因为自己坚信<明天会更好>!

在黑暗的夜空、仰首看到美丽的月亮,就知道明天会是晴朗好日子;小时候没有人会听我说话,亦无人会珍惜我。一人孤独的世界凄清冷冰也真寂静,冷了饿了疼了病了,都只有自己知晓;自幼便受尽人世种种痛苦与白眼丶已理解最疼痛也不过如此吧了。社会上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辨别黑白或是非,所有无谓纠纷也都能理解与忍耐,在无言以对之时,唯有保持沉默、沉默就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难怪会有 “沉默是金”的说法呢。

不要让一些无聊事去伤神,那将会很烦很累丶弄不好也会心碎。把那一切不愉快不开心事都留给昨天;永远不要再去想再去管更不必说穿它。由于并非是所有身边之人都会明白,说了只有招惹更多烦恼。

好像我不愉快不如意的过去,那也只是世界上的冰山一角,算不了什麽大事。只有我们努力做人,问心无愧,最重要是对得起自己良心良知,其它好坏就交给命运吧?我是如此孤身咬著牙龈,艰辛走过漫漫人生长路;我没有也不敢向上天要求什麽?只祈盼生存中能多一点点关怀、问候和温暖。

不论从前还是过去,也不管是任何人和任何大小事,我相信那都不是一时一刻或当下便能够盖棺论定?往昔那无数漫长的岁月裡,发生过之事我铭记著比遗忘者更多些,作为往前走在回顾时能时刻反省。

我好打抱不平却从来不会欺负任何人,当然也不能被他人无理欺负;生活处世、无论人在那裡,都信奉一切事情必然要有真理。再困难时期或被他人侮辱,我也会倔强的挺身站直保护自己,若被人诽或暗算,我也绝不害怕更不会低头,因为我心中充满著志气勇气,所谓有理走天下,只要正直做人并有气节,有公理,去到什麽地方都不必害怕呢。

抒情散文的诗意 第3篇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第4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电话偶感散文 第5篇

朋友,让我们好好地安静下来,轻轻地叩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吧!你对你所处的现实生活感到安全吗?感到幸福吗?感到悲观吗?或者说感到失望吗?当然,这绝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来探讨什么关于哲学或理想的问题,在这里针对的仅仅是我们每天最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的状态,仅此而已。

缘何感此一叹呢?皆因不久前与哥们的一次电话。心里头感慨良多以至于有点不吐不快的冲动,可以说,生活中的我既不悲观也不厌世,每天诚实的劳动踏实地生活,我想,本人应该算作是生活中的普通一族吧,如今,人们的每一天都处在快节奏中的生活轨道上,所以,那些相对的多余的问题,可能在思想里也没有多少可以给它们留存的空间了,这实在是可以理解的,抬头看看那街道上匆匆过往的身影,他们不正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写照吗?电话里,朋友高兴地对我说最近刚换了套三居的新房,当时,俺热烈地祝贺哥们光荣地完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五子登科”的梦。接下来,就自然地谈到了他们关于新房的装修事宜了,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准备把原来的那个防盗门卸了重装,问我现在市场上哪种品牌的防盗门质量更好一些,还有,为了安全他们家的阳台也要重新整装。于是,俺也郑重其事地给了他一些非专业的意见,还特别忠告了一句“好货不便宜哦!”之后,又谈到了孩子将来如何上学的问题,幼儿园以及小学都离家远不远呀等等吧。最后,哥们还说他准备国庆要换辆车,也让我给个参考建议,他说不想再开国产的车了,于是,俺便脱口而出:“那好,若是自家买车的话,倒是可以考虑考虑德系的车,至于什么日本的韩国的您就甭想了!”这可能是本人的`思想有点儿狭隘吧,一直以来,都很欣赏这个不是很大的德意志民族,欣赏他们在做事上的那种认真的精神,他们的民族性中充满了自律与自省的意识。所以,德国一直是一个盛产理性思想和大哲学家的国度,在此自不必多论了。还有,德国的建筑艺术也是举世所公认的,所以,大家该明白俺为什么建议哥们买德系的车了吧,事实便是如此,这跟什么崇洋媚外的论调也不搭边,对于工业科技的优秀成果人类理当共享之。

与哥们撂了电话之后,回味着刚才的一番平常话语,竟独自一人在书房内陷入了可恶的沉思。突然两个名词闪现于俺的眼前,即“安全”和“幸福”,朋友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实的生活中倘若没有了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您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很明显它们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啊,如果没有安全来做生活的先锋,那么哪里又能有幸福可言啊!可是,当下在咱们老百姓的身边又有多少真正的安全可言呢?(关于食品卫生的安全问题,在这里鉴于“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所以,俺也就就不必再废什么话了。)这不禁让俺想起,孔子他老人家在其《礼记》中所描绘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泰之盛景来,此刻,虽身不能往,但心尤向往之!俺又不禁然想起一个成语“画地为牢”,大意说的是当年西周文王治国时期的一种国之景象,因当时举国之上下皆安定祥和,故国无有监狱,偶有劣民伤人或滋事,便被以“画地为牢”来代替监狱惩罚之。而今天,智慧的人们早已将那个曾经的“画地为牢”完全演义成了一个充满贬义色彩的词汇了,也只能无奈地投以弱弱的一缕叹息了。

游绍兴偶感散文 第6篇

书架是顶顶不安全的所在了,亲朋好友来过以后,总是少掉那么一两本,如果追问,则大大咧咧地回答:读书人的事情,呵呵呵。孔乙己这个被鲁迅创造出来的人物,成了书架不安全最好的理由了。

想到孔乙己,不禁令人想起绍兴的街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似的排满了他的各种塑像,有的垃圾箱也是以他的形象为蓝本制作的,这个一生潦倒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仿佛在那里活了起来,那个城市真的是现实和创造的人物的`混合体,然而却混合得是那样的自然妥帖。

那里有鲁迅故居,走近那所房子的时候,真的有近乡情怯的感觉,这里原先生活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勇敢的战士。

那里有沈园,尽管是后来重建的,的确是沈园非复旧池台,然而那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使得那园子人如潮涌。我想如果他们重逢的时候也如现在这么热闹,估计后来的悲剧也不会发生,陆游没心情写红酥手,唐婉也不会受那么大的冲击以至于郁郁而终。那么多的人,赶紧逛完那园子仿佛是一场任务似的,何来伤心桥下春波绿的感受啊。看来有时人不能沉浸在某种思绪中不去自拔,尽管很安静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美好的感觉,但是伤心起来却又是过分的刻骨了。

咸亨酒店到是一眼就看到了,因为酒旗招展得格外的昂扬,我特别想寻访的是鲁迅先生<在酒楼上>小说中的那个酒楼,但是始终不得要领,也许真的是虚构的。小说中那酒楼的2楼望出去有个废园,园子里有在积雪下依然盛开的梅花和山茶,很安静落寞的地方,在那里发生了一个无奈悲哀的故事,非关风月,而是大多数人的生命形态,年轻时飞扬的理想消逝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下了。

那夜夜龙泉碧上鸣的鉴湖女侠也在那里生活过,是那城市人们的骄傲,看到她的塑像,我很不得体地想到了人血馒头,心里觉得万分的惆怅和悲哀,也不由自主地想到夏瑜的坟头那一圈似隐似现的小花,寒风中颤烈着的些微希望,尽管是坟头的小小希望,毕竟仰望着太阳,没给关进潘多拉的盒子里去。

绍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去处,估计不是假期的时候去更加好,那时人应该稀少一些,便于去看,去想。

伤心桥下春波绿

回乡偶感散文随笔 第7篇

那个山环水绕的小城,说是故乡没错,因为我的三年高中生活就是在那里度过的;说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故乡也对,因为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还远在它百里之外。却每每梦里思念它,恍惚中仍坐在那红砖灰瓦教学楼上人头攒动的教室里,面对着的,是讲台上激扬文字的老师,和密压压排满黑字的课本。

同学喜迁新居,于是呼朋唤友一大帮去为她家添热闹加人气。载着我们八人的三辆车,相跟着疾驶在起伏盘旋的山路上。清晨的天飘起了小雨,车窗外景物一派迷蒙,给早春的山间平添了几分清冷和诗意。

一路行去,电话不断,都是好友们打来的。她们不停询问车到哪里了,说已在一处山庄等着我们。座上的同学,都是不折不扣的老友了,相识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岁月黯淡了各自的容颜,却洗礼得我们间的友谊愈加醇厚深浓。举杯畅饮,欢乐开怀,平日并不沾酒的我也放浪起来,一杯一杯的白酒毫不犹豫往嗓子里倒。酒逢知己千杯少呵!

午饭后我们一大群男女说说笑笑在田埂上漫步。恰是正午,善解人意的太阳大大方方露出云层,放眼望去,一大片茶园显出了浓淡交错的绿来。阳光播洒,新长出嫩尖的茶,每一片还带着露水的小叶都闪着晶莹的光。巧手的采茶女(有几个几乎算是小童了,最多不过才十一二岁的样子。)双手熟练敏捷地将手边那一瓣瓣新芽摘下,放进身前的`小竹筐里。

故乡于我,是想见又怕见,每每总有“近乡情更怯”之感,因为老友们太过厚重的情谊,总觉承受不起。每一去,都会惊扰得好友们一两天不得安生,全程陪着吃吃玩玩。连先生每次独自前往,都享受着这样隆重的礼遇。

照例被同学盛情挽留得住下来,晚饭后又一大伙人去歌厅,你唱歌来我跳舞的,好不热闹疯狂。似乎年光倒流,中年的我们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少时。

第二天,天彻底放晴了,午后我们去了城区对面的山中。记得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坡,如今已是公路蜿蜒逶迤往山深处延伸了。先生当仁不让承担起护花使者的重任――如果我们这群年届不惑的女人仍算花朵的话――走在我们身旁或前方,将相机镜头对准一个个粲然的笑脸。

不久前读朋友文,听她感叹女人一旦青春流逝容颜衰老便惨不忍睹。对此一直不能苟同。时光老人他平和公正,夺去芳华并不分男女,只是女人的心较男人更为善感,因而更留意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且往往人未老心已衰,于是日日对镜时,都为新生出的一两根华发悲感不已。

此时山道上三五结伴,缓缓而行的队伍看去是多么亮丽的一道风景啊!尽管大家每个人腰上已或多或少长出赘肉,额上也若明若暗添了几处细纹,可是缤纷各异的毛衫衬托着的那一张张面孔,焕发出的却是多么真实生动的美丽!

路旁三五米远便有一株玉兰,她们迎风翩翩起舞,像是欢迎我们加入它们曼舞的行列。也似在含笑颔首,将殷殷祝福传递给此刻正欣赏她们芳容的人们。

杨朔抒情散文创作的局限 第8篇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 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 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 《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 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 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以前的欣赏只是泛泛的印象感觉, 不涉及任何创作规律内在的思考。当拔开那层掩盖在其上的红花翠叶之后, 一个清晰的骨架已呈现出来。因此, 在杨朔的散文世界中, 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都可以找出一些简单的构架。

毫无疑问, 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散文材料还是很广泛, 空间的跨度也很辽阔, 并且在具体的事物选择上也注意事物本身的诗意特征, 枫叶, 浪花, 茶花, 蜜蜂等事物在我们的视界里 (传统中也如此) 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带褒义感情色彩的, 作者能借助这些事物再融入自己的体验或传说故事来营造意境, 生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 一般的阅读印象便是如此。但当仔细去思考他的散文构筑方式时, 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惊讶的现象:散文创作样式的同一模式, 或者说复制现象。以上所举的四篇文章进行解析, 为了便于明晰的理解, 示图如下:

《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 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 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 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 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 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 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 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 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 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 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 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这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式, 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生活美好的一方面, 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的过程也显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

横线上下则是作者设计的两条抒情线索。以上部分是文学的显性层面, 是审美抒情, 其构造方式是完全同一的, 由一物而想到这种事物所对应的一个褒义审美特征, 并通过这种审美特征象征人的精神品格, 最终达到物与人的合一。以下部分是政治的隐性层面, 属政治抒情, 其表达没有超出诸如生活、人民、劳动、集体、时代等范畴, 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痕。而连结这两条线索的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体验, 既是他所借的那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特征, 同时又指向抒情双线中那些体验的对象, 对象在享受着这些美好情感时, 同时又显现着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将物与人实现合一。这样就呈现出了杨朔散文外在表现庞杂而内在同一的精神模子, 就好比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一样, 用的是同样的模子, 塞进的材料不一样罢了, 有些人感觉出它们的花花绿绿, 煞是可观, 而细致的人则看出了他们不过是规格稍有出入, 内里骨架却完全一样的东西, 久而久之便感觉出单调来。这恐怕是杨朔散文致命的软肋吧!

在抒情中散文着 第9篇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拾趣偶感的叙事散文 第10篇

下班路过天桥,见两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不知从哪捡来的塑料袋子上快速的从天桥两侧推车的斜坡上滑下来,边滑边咯咯的笑着,银铃般的笑声激荡着昏黄的天空,散落在过路人的心里!

他们的笑声干净而纯粹,真诚而自然,那不是虚伪的笑、不是奉承的笑、不是无奈的笑,不是嘲笑亦不是讪笑,这纯净、透澈又酣畅淋漓的笑声足可以象清泉一样浸润人们近乎干涸的心灵!涤荡掉一切的不快!

这笑声亦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哥哥会拿着他自制的冰车带我和弟爬到白雪覆盖下的南山坡上,然后坐冰车滑下,我们欢呼雀跃、呼啸而过,所有的不快都被甩在了脑后,快乐的笑声回荡在空中。有时我和弟也会跟在哥后面看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打瓦、抽冰噶、弹玻璃球、爬树够榆钱、甚至掏麻雀!我们为哥加油鼓劲,做他最好的观众。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哥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张网,然后在我们近乎崇拜的目光下用铁丝窝成一个大圈把网缠在上面做成了捞子,带我和弟捞蛤蟆玩,费了半天劲只捞着了四个,结果回来后还跑了两个,不过我们还是开心得不得了。小时候幸福真的很简单!

那时候的我们还真是了不起,自制玩具、自创游戏。现在的小朋友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决定今年一定带宝贝女儿回老家体验一下我们小时候的乐趣。

例谈散文的抒情技巧 第11篇

情寡词工, 难以感人, 有情之后, 如何抒情, 则有赖于艺术技巧, 掌握一定技巧, 才能将“情”抒发出来, 情感自然会丰富, 舒卷自如, 锦绣有章。如何才能更好地抒“情”呢?

一、情由意生

抒情先要有“情”, 情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蓄积, “意”则是对生活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审美认识的提高和内心情感的升华。刘勰论认为:“并思合而自逢, 非研虑之所求也。”所谓“思合而自逢”, 乃是中有至情, 必欲宣发, 这时候自会觉得应当怎样去抒写, 或是一泻无余地写出来, 或是敛抑凝聚地写出来, 也就是情随意生。在至情之中见精魂, 抒情才得佳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 静影沉璧”写的是景, 却都与作者的心情关联。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之所以能传诵千古, 是因为它在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显志:“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胸和抱负是该文的精魂, 这正是抒情散文应该追求的境界。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在对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和对自然风光绘声绘色的描写中, 传达出了醉翁之“意”, 即“与民同乐”, 以及希望保持和平安宁的政治环境, 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情”中悟“理”, 以启人感, 以耐人思, 并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这种被赋予思想深度与力度的情感, 才有可能是散文的生命。

二、情化自然

在优美的抒情散文中, 它所写的“景”是情化了的景。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所谓“思与景谐”, “景与意会”, 情感的抒发有赖于作品中所描写的意境, 即情化了的自然。朱光潜说:“情景相生, 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称景, 景也恰能传情。”也就是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客观外物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统一。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于良辰美景之中吐露心中的抑郁和“不宁”,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使人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音, 一个月下的荷塘, 在这位散文大师的笔下, 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 田田的荷叶, 薄薄的青雾, 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蛙声等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使得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统一, 显示了散文大师不凡的艺术功力。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化虚为实

实, 即有形的“象”, 虚即无形的“象”和“意”, “具之以象”、“动之以情”使人在“象”中见意。抒情散文情感的抒发应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的基础上, 离开了对生活及事物的描绘, 诗意则无所附, 言辞则空洞矫情, 因而在散文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激发散文的情致所在。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抒情名篇, 他以书房项脊轩带出家人日常生活琐事, 以此抒写亲情, 笔调纡徐疏淡, 真挚亲切。如:“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笔笔紧扣项脊轩, 睹物思亲, 物在人亡, 凸显了夫妻感情之笃, 又映衬出妻死室坏的寂寥黯淡, 读来令人深感悲凄, 余韵悠然不尽。作者在对具体细微的事物的叙写中倾注了深沉的情感, 以实带虚, 虚实相生, 这就是抒情的化虚为实。

四、神思飞扬

陆机在《文赋》中形象地指出:“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当人们对事物有情有义的时候, 这种情景在外物的触发下必产生丰富的想象, 神思飞扬。这种抒情方式就是把艺术的思维寓于想象中, 传达作者别样的情怀和思想。如高尔基的《海燕》, 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充满战斗的“欢乐”和“热情”, 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憎恨”。海燕的勇敢、高傲, 不畏雷电风雨表现了革命人民在革命暴风雨中的勇敢无畏。“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 乌云听出了欢乐”, “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深信,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 遮不住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 抒写了海燕呼唤暴风雨的豪情和执著, 勇敢的献身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给人崇高的美感和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黑格尔说:“真正的创作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在这首散文诗中, 作者运用丰富奇妙的艺术表现方法, 使读者和他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 共同感受“海燕”带给人们的鼓舞。

五、蓄势待发

“情意有余, 汹涌而后发”。“蓄极积久, 势不能遏”。蓄势指的是不急于表达情感, 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描述, 渐次深化, 积贮起足够的力量和动势时, 再使感情倾泻而出。如刘白羽的《日出》, 欲杨先抑, 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 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 再论述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愿的情景, 一抑再抑, 在读者产生心理悬念之后, 才会从容不迫地把他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的面前, 因此产生异峰突起的美感。

六、不动声色

抒情并非是“欢乐”或“痛苦”字眼的堆砌, 质朴的叙写有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只要把引起感情波澜缘由和经过按照当时的情景叙写出来, 就是抒情。这种不动声色的抒情技巧更是不露斧凿之痕迹的高明技巧。如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洞幽烛微, 历历如画地进行了客观的描绘, 它既无生动曲折的事件, 又无华丽炫目的辞藻, 与一般写人的散文不同, 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肖像、神情、音容、笑貌, 而是另辟蹊径地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在淡淡的笔触之中表现醇浓的情意, 文淡而情深, 看似朴实、平淡, 却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情感表达与叙事高度融在一起, 恰到好处, 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和表现, 真正做到了在平淡之中显神奇, 达到了“韵外之致”、“弦外之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代抒情散文三鉴 第12篇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次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次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次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

“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愉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

“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

总体看来,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王维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景语皆情语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抛开立意与谋篇,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委婉动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上文引用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也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如何做到景语皆情语呢?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洗练质朴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

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偶感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立冬的抒情散文 立冬散文06-04

再见抒情散文05-18

黄莺抒情散文05-20

妈妈抒情散文05-22

心术抒情散文06-10

唐诗抒情散文06-24

原点抒情散文06-27

抒情散文范文05-19

写景抒情散文08-05

关于抒情散文08-11

上一篇:描写灯光的好句好段下一篇:餐厅服务员初级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