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课程简介

2024-05-20

人类学课程简介(精选6篇)

人类学课程简介 第1篇

商业人类学课程感想

一开始,商业人类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输入“商业人类学”,出现的关于它的资料或论文很少,介绍也比较简单。即使找得到,很多也是田广教授发表的论文或期刊。这一方面说明了田广教授在商业人类学这方面是一个很有权威的教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商业人类学在中国是一个相当新颖的领域,并且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但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国和世界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未来商业人类学也将会中国的经济有更大的影响。商业人类学的发展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经济业务,还能改善人们业务管理的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教授也逐渐开始对商业人类学这个领域作出研究,我也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

我很荣幸能选修到田广教授“商业人类学”这门课,自从上了这门课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的东西,除了课本和课堂上所讲的关于商业人类学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在课外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一些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另外,食堂几乎是我们大学生每日必去的地方,可是我们却从未认真留意或是思考过食堂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但通过这门课,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汕大的食堂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才发现原来食堂存在这么多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且在调查中,我们还吸取了经验,懂得如何有技巧地去采访用餐学生。通过对食堂的细心观察,我渐渐开始喜欢留意身边的事情,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如何改进,与其说这是一种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门课中,我最喜欢的三个地方分别是:1.让我们对汕大的食堂进行调查和研究,使我们对自己每天必去,却了解不深的食堂有更深入的见解,并使我们学会了要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情,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2.可以在MYSTU上进行讨论加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参与分,还能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交流意见。3.老师很和蔼可亲并且很尽责,上这门课的时候感觉很轻松,压力不大,是一门很好的选修课。

人类学课程简介 第2篇

商业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以人类学的视觉解读民族志中的商业元素。它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让人在学习中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安·乔丹(AnnJordan)博士以及田广(Robert Tian)博士等商业人类学专家的推动下,商业人类学迅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成为商业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

课程感受

(1)英语基础需较好。由于商业人类学这门学科在我国尚属于新学科,中文教材匮乏,所以田广博士采用了英文教学的方式,这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不过,幸运的是,田广博士精通中文,当我们不懂的时候会用中文来翻译,降低了我们的学习难度。

(2)立足于实践。商业人类学没有传统的管理学科枯燥乏味,而是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这学期田老师要求我们对每一期《非诚勿扰》都进行参与式观察并且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小组做问卷调查,深入式访谈,做总结,最后形成一篇论文。因此,商业人类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对我们以后写论文非常有帮助。

(3)对英语提升有帮助。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翻译文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翻译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田老师也会细心帮我们纠正一些翻译的错误或者不合适的地方,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

(4)网上互动性比较好。田老师经常会在学校MYSTU网络教学平台提出一些讨论话题让我们讨论,增加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老师和同学上传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5)培养细心能力。无论做什么工作,细心非常重要。在商业人类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你会不断的进行细心品质培养,包括参与式观察训练,翻译训练,论文训练等等。

课程建议

(1)采用中文教学。毕竟是在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一。用中文教学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懂,而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会提高,因为有些学生觉得老师在用英文讲的时候,突然用中文来提问会感觉尴尬。

(2)增加课时。可以采用3个学分制。每个学期,老师可以留出一两周的时间,根据相关课题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或者问卷调查。这样做既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多。

(3)经验分享。老师可以让之前学过这门课的师兄师姐来做经验分享,让他们分享当初他们是怎么做课程论文的,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经验。学生有了经验就可以将课程论文做的更好。

人类学课程简介 第3篇

关键词:工商人类学,工商管理教育,单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结构与设置, 涉及学生在商学院中学习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与完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学院的教育质量水平, 并直接影响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工商世界对商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及商学院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等。众所周知, 工商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商学院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才能满足工商世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将传统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比如人类学等, 应用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具体实践, 是高等商科教育的一个最新发展趋势。目前,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特别是在美国, 人类学已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实践之中, 而且发展态势非常迅猛, 值得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界关注。本文拟以简介工商人类学为起点, 通过回顾和总结汕头大学商学院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和实践过程, 来探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的几个问题。

一、工商人类学简介

人类学顾名思义, 就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科, 它是一个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学。狭义主要是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形发展规律的研究, 通常称为体质人类学。广义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 可以说囊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包括对人类社会生活, 即由人类创造并由社会继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交易行为等等。广义人类学又可细分为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城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管理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等等[1]。

工商人类学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工商管理具体实践中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2]。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 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 比如, 以美国为例, 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坐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埃尔佟·马犹 (Elton Mayo) 和黎尤德·沃耐尔 (W.Llyod Warner) 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 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 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 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 标志着工商人类学 (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 的诞生[3]。

此后, 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 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 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 1946年勃雷·贾德纳 (Burleigh Gardner) 和黎尤德·沃耐尔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 开创了工商人类学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 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 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3~4]。

时至20世纪80年代, 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 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 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恪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 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 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 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 “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 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5]。

1987年, 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 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 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后来, 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 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 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 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 开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罗拉, 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 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 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 有的甚至雇佣了一个人类学家团队, 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 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3~5]。

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为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 比如哈佛大学的杰瑞·撒尔特曼 (Jerry Asltman) 和格兰特·马克侩肯 (Grant Mc Cracken) 教授, 西北大学的约翰·雪利 (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 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 比如儒特格斯大学商学院教授卡洛·考夫曼—斯卡伯若 (Carol Kaufman-Scarborough) 博士等[1]。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商学院的凯西·陆德肯 (Kathy Rudlkin) 博士与赫曼特·迪欧 (Hemant Deo) 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 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 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 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应该大力推广[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 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 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奥尔根州立大学, 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 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 根据安·峤丹 (Ann Jordan) 博士的研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增大, 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 市场营销与管理, 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 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 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2]。

2003年, 峤丹博士发表了其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 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 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2010年, 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发表了由罗博特·田等撰写的教科书《工商人类学概论》, 为工商人类学的本科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适宜应用于以下特定方向: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消费者行为, 产品设计与开发, 商业竞争情报, 跨国经营管理等。某些学者预测, 在不久的将来, 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首席人类学家这样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 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 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竭力, 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1~6]。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案

人类学在中国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 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前景广阔。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周大鸣教授, 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对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责任感, 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从事工商人类学基本教科书的写作[1], 但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完整的中文工商人类学教学用书。汕头大学商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际工商管理教育认证权威机构AACSB的注册会员, 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欧洲EMPAS认证的中国商学院之一。汕大商学院以“功在商道, 心达寰宇”为院训, 致力于工商管理教学国际化的战略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商学院课程和教材, 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将工商人类学作为专业选修课, 推荐给本科高年级学生。

教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 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 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未来工商世界领军人才。虽然商学院的具体教学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其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即落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虽然从学科划分上讲, 工商管理属于管理科学,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较为复杂且瞬息万变的人与事, 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 我们似乎很难归纳出一套共通无误的经营管理模式。再者, 工商管理人员在其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所面临的企业内外部经营决策问题, 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异, 很难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规则。因此, 我们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又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属性[7~8]。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如何将人文学科知识有机的融汇到工商管理教育之中, 曾经是商学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发展的热门讨论话题。美国商学院教授普遍认为, 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较宽广的知识面, 要懂得文学、历史、伦理和艺术。学员在商学院学习人文学科知识, 不仅可以多掌握一些事实, 更主要的是可以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以找到解决工商管理实践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波士顿管理学院, 就十分强调管理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他们认为平衡的教育, 对培养管理者的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9]。工商人类学, 作为跨人文和管理的新兴边缘学科, 可以从多种角度帮助商学院学生开阔眼界, 拓展思路, 非常适合作为商学院学生提高人文科学知识, 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单门选修课。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王伟廉教授指出, 单门课程的设计和编制,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单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第二, 确定教学活动与教材, 第三, 制定教学大纲。王伟廉教授还进一步指出, 明确单门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 , 是课程设计和编制的核心内容[10]。在工商人类学的课程设计和编制上, 我们设定的预期学习效果为: (1) 认识并理解工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更新发展, 并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具体实践中; (2) 发现和认识能够通过人类学原理和方法而给予解决的工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并提出可供操作的管理建议; (3) 能够进行具体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 辨别并应用相关的人类学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4) 发现并研究影响公司结构和具体业务操作的文化因素, 提出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的公司文化建设和发展方案; (5) 认识在国际工商交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并在具体工作中善于利用或回避这些文化差异。

根据汕大商学院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安排, 我们明确规范了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工商人类学简介, 工商人类学发展史, 工商人类学方法论, 文化要素与工商实践, 人类学、文化变迁与创新, 民族志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市场、市场营销与人类学, 人类学与消费者行为, 人类学与产品设计, 人类学、竞争情报与知识资产管理, 全球化、国际贸易与人类学, 人类学与企业家研究, 工商管理教育与工商人类学发展前景等方面。此外, 我们还明确规定必须结合课程的进展, 进行案例学习和分析 (见表1)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课堂讲授, 学生课堂参与和讨论, 学生对章节学习体会的阐述, 案例分析, 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撰写学期论文。由于工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有关这个学科的成熟教材还比较少, 因此在教材选用上, 目前还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工商人类学概论》 (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 。在参照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学工商人类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汕大商学院的教学特点, 我们编制了教学大纲并提出开设工商人类学这门新课程的报告, 经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和学校教务处批准, 于2011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课。

三、教学活动与过程

在2011年秋季学期, 共有70名学生选修工商人类学, 我们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为5~6名, 全班共有12个学习小组。我们建议学习小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选出学习小组召集人, 负责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教材是英语原版教材, 因此我们决定用英语教学, 但教师容许学生在课堂用中文回答问题, 用中文进行章节学习体会阐述, 用中文撰写作业和学期论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数字学苑网上教学平台, 教师在数字学苑系统上传了大量与本门课程有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 以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此外, 教师也鼓励学生用英语写作,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成绩。教师在学期的第一节课里, 详细并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预期和要求, 并强调相互作用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王伟廉教授指出, 教学中的相互作用策略 (interactive strategies) 主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 在实践上, 诸如小组设计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等, 都属于这一策略[10]。根据教学大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在讲授过程中针对已经教授过的内容,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 老师要求在整个学期过程中, 每名学生必须参与回答至少10个问题。同时, 还要求学生组成两人小组, 从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选择一个章节, 在课堂上进行大约10分钟的章节内容和学习体会阐述, 然后让学生对阐述进行评论, 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评, 肯定学生的成绩, 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 我们还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从教材中, 或者从其他阅读材料中, 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案例的分析, 必须从工商人类学的视野进行, 并按照工商人类学的原理, 对案例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活动是, 学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 提出和设计并完成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学生个体行为) 和随意性的参与观察开始 (学生个体行为) , 然后提炼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班集体行为) , 并根据这些具体的研究问题, 设计需要刻意观察的内容、深入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 (学习小组集体行为) , 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对所设计的调查工具 (问卷等) 进行讨论和最终确定 (班集体行为) 。然后, 学生再分头执行刻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学生个体行为) , 学习小组汇总成员的调查数据后进行初步分析 (学习小组集体行为) , 并将调查数据交送班集体进行数据处理。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实线为集体行为, 虚线为个体行为) :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及时和具体的评价。我们利用汕大提供的数字学苑平台,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献资料研究综述、各种调查研究数据, 都上传到指定的空间, 以便与其他同学分享。此外, 我们还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及老师的评语, 分门别类地在数字学苑课程空间展示出来, 从而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地得到老师对其作业的评语, 而且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比较并竞争的机制, 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做好作业。比如有一个学习小组, 在撰写课堂研究设计和方法论时, 没有进行具体扎实的讨论和准备, 匆匆忙忙地写好之后就上传到课程网页上, 经老师点评及与其他小组的作业比较后, 他们认识到自己提交的作业, 在质量上与其他学习小组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要求老师容许他们重新写作。为此, 我们决定将所有学生的作业予以开放修改, 换言之, 我们容许学生对于已经上传的作业进行修改, 直到学生们自己满意为止。此外, 我们还利用数字学苑平台, 鼓励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数字学苑平台上传自己的作业, 发布信息, 还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和进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种开放式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所完成的章节内容和学习体会阐述, 除了能完整地、准确地概括章节的内容外, 还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及未来的打算, 阐述该章节的具体应用价值。有一名同学, 在学了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和方法论之后, 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型研究课题, 应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青年人创业的动机和经营结果之间的关系。该同学在进行实地参与观察时, 突破了老师在课堂所讲授的观察资料整理方法, 创造性地将参与观察资料和访谈内容资料糅合在同一表格之内。教师对该同学的创造性精神, 在课堂上给予及时表扬, 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所传授的方式, 在研究陈述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教师在阅读了同学们的文献资料研究综述和研究设计报告后, 对学生们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 给予了及时的肯定, 并鼓励同学们争取写好学期论文, 以便能够公开发表。在12个学习小组中, 有一个学习小组用英语写作其文献研究综述和研究思路设计, 他们在学期论文设计中, 强调应用工商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高校餐饮服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综合性研究, 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其学期论文研究立意比较新颖, 很有学术潜在价值。教师很快将该小组研究设计和论文引言部分, 提交给了国际科技协会 (Intellectbas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年度学术会议主办者。三位独立评审专家对该小组同学的研究设计, 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一致建议大会组织者邀请该组同学赴会作学术发言, 同时还建议该小组同学对其研究论文加以修改和完善, 以便在国际科技协会主编发行的同行双盲评审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对于处于本科阶段的中国学生来说, 做一个研究项目在他们看来还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 而这又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宣布各学习小组在本学期需要用工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完成这样一个项目时, 很多同学表现出了一些忧虑, 因为在他们之前所修读过的课程中从未做过类似的工作, 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该项研究。但后来随着教师耐心地解释和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 学生越来越理解了进行该项目的方法和意义, 也越来越有信心能出色的完成项目研究。

最后, 教师在教授学生工商人类学知识的同时, 还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对待学术、正确对待他人的观点和劳动成果的态度。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并针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但针对中国学生缺乏欣赏他人劳动成果的现状,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面对他人劳动成果或他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 先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攻击他人, 而首先应该看到他人劳动成果或观点合理的一面, 学会肯定他人的成绩, 之后再以相互学习的态度进行坦诚的交流和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交流态度的做法, 得到了学校课堂质量检查人员的大力肯定和赞扬。

四、结论与建议

工商世界, 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以为工商世界培养未来领军人才为己任的商学院, 必须紧跟复杂多变的工商世界,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才能满足工商世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11]。工商世界对未来领军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 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结合和相互渗透, 是当代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主导趋势。各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 文理渗透已成为工商管理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要方面。而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实行文理分科, 致使中国大多数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 文理结合的力度不够,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学院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构成, 出现了或者重理轻文, 或者重文轻理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无疑都是有害的, 不利于中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中国商科高等教育偏科现象, 我们应尽快强化文理渗透, 以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12]。

目前,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人类学已经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和科研实践之中, 从而形成了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边缘学科, 即工商人类学,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商学院的教学内容。从汕大商学院的实践来看, 工商人类学非常适合作为商学院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由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工商人类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强调实践性, 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由于人类学强调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 因此在商学院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考的能力, 而学会跨文化思考对于商学院毕业生来说,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当他们毕业以后从事国际工商业务时, 跨文化思考能力更为重要。有鉴于此, 汕大商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决定, 在2012年的春季学期, 继续向本院高年级同学开课, 并要求授课老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工商人类学的教学活动和内容。我们期望在汕大商学院领导的支持下, 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努力, 工商人类学能够成为一门特色课程, 并向其他兄弟商学院推广。

当然, 工商人类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还有待完善。具体到教学而言,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问题, 由于该门课程非常新颖, 目前尚无中文版教材, 现在我们选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美国商学院学生的, 教材中的许多案例对中国学生来说都很陌生。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课时问题, 目前该课程为两个学分, 每周两个教学课时, 全学期共32个课时, 在这样少的课时内, 很难完成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 更不用说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第三个问题就是缺少必要的辅助阅读材料和可供学生分析的案例, 当然,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中国从事工商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为数不多造成的。

显然, 要推进工商人类学的教学发展, 我们就必须努力克服和解决以上几个问题。第一, 我们必须尽快组织力量编写富有中国特色的中文版工商人类学教科书。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导周大鸣教授虽然已经着手组织科研人员在编写工商人类学教科书, 但进度较慢, 已经赶不上现实的需要。第二, 我们建议将工商人类学的课时扩展为每周3个教学课时, 全学期共48个课时。第三, 我们也应当组织力量编写符合中国工商实践现实的案例, 供工商人类学教学参考。此外, 为了向其他兄弟商学院推广这门新课程, 我们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工商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以及工商人类学教学观摩会。

总之, 我们认为, 由于管理学科的特点, 和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国际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必须要与国际接轨, 同时又要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中国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必须抓住机遇, 从教育目标、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 不断提高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而增设工商人类学课程, 无疑是加快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步伐, 与国际商学院接轨, 并增强中国管理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蓝雪华, 田广.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4) :70-75.

[2]蓝雪华, 田广.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其在商务实践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 2011, (4) :65-66.

[3]Baba, M.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C]//In H.James Birx (Ed.)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2006, 83-117.

[4]Jordan, A.Business Anthropology[M].Prospect Heights, Il:Waveland Press, 2003.

[5]Tian, R, M.Lillis, and Van Marrewijk, A.H.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M].Miami, FL:North American Business Press, 2010.

[6]Tian, R.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and Unique Methodologies: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2010, (2) :70-88.

[7]Tian, R.and A.Walle.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Education:Practitioner Applications for a Qualitative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9, (2) :59-67.

[8]张颖丽, 许正良.中外管理教育的比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 (2) :32-34.

[9]郑长娟, 陈林兴.美国优秀商学院本科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3) :109-112.

[10]王伟廉.单门课程编制原理与方法 (汕头大学教师教学法培训材料) [Z].汕头:汕头大学教务处, 2011:1-14.

[11]Villeneuve, Meg.Business Education[J].Business NH Magazine, 2003, (6) :12-13.

“昆虫与人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4篇

关键词:昆虫与人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22-02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类群,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昆虫与人类是黑龙江大学的一门全校通识选修课,内容涉及昆虫外部形态学、生物学、系统学、生理学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等基础知识[1]。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来自于全校不同专业,既有来自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这样的理工类学生,又有西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管学院的文科学生。与其他通识选修课相比,这门课专业性不很强,甚至有些内容偏向科普类。选课初期,大部分学生仅仅把这门课程作为修学分的必备,认为只是简单了解些基础昆虫学知识就行。通过对本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了解昆虫知识方面,还要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讨论,并理论联系实践,发挥学生的参与性,结合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增强教学效果。

一、昆虫与人类课程的特点

昆虫与人类这门课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可以看到各类昆虫。当提问大家见过的种类时,一般都能说出二三十种。常见的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蝴蝶、蟑螂、甲虫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也会有学生提出蜈蚣、蝎子、蜘蛛、螨虫等是昆虫的问题。此时学生对于昆虫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常识上,究竟何谓昆虫,很多学生也说不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高清图片,将不同种类的昆虫图片逐一展示给学生看,最终归纳出昆虫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成虫期具有六足这个特点。这样一下子就把蝎子、蜘蛛、螨虫(八足),蜈蚣(多足)和昆虫(六足)区分开。但这些非昆虫的确也是昆虫的“亲戚”,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不同纲。

二、昆虫与人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一)结合实例,激发兴趣

在第一次课就提出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能飞的类群,如何运用昆虫运动机理为实践服务是最近研究的热点问题。昆虫早在3.5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存在,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各器官都进化到最优态,以最合理的控制形式进行运动。通常,学生也会举出一些例子。比如,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会引起剧烈的振动,甚至有时会折断机翼而引起事故。蜻蜓却依靠翅上的翅痣在高速飞行时安然无恙。通过仿效蜻蜓,在飞机的两翼加上平衡重锤,解决了因高速飞行而引起振动这个问题。再如,模仿蝴蝶翅面上的鳞片随阳光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原理,成功实现对人造卫星由于位置不断变化而引起温度骤然变化的控制的例子。当前,微型飞行器(MAV:Micro Aerial Vehicle)在军事及民用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用于侦察和干扰敌人雷达;用于进入核或生化污染区进行检测;用于在地震倒塌现场寻找幸存者和遇难者等方面。通过对昆虫运动仿生的研究,使微型飞行器达到人类的特殊要求[3]。

课上要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美剧CSI(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犯罪现场调查)的案例引入昆虫的应用和功能。此外,Discovery昆虫系列视频及BBC纪录片都是很好的教学材料。教学上采用上千张昆虫的高清图片,可加深直观认识。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哈尔滨市科技馆、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博物馆、哈尔滨现代农业示范区、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国内,还有很多大型博物馆等可供学习参观。例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昆虫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昆虫博物馆、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博物馆、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等。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去过这些地方,采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馆内的陈列标本和模型,进一步加深其对昆虫的印象。

(二)抓住主线,展开课堂讨论

课程主线是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具体又分为益、害两方面。围绕这两大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将学生分组辩论益、害关系,教师提问、点评,归纳重点。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课堂中,期末成绩评定也有相应的依据标准(30%平时成绩)。

在对昆虫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分析中,引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进课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人类的任务是使对自然的自觉改造与其规律相符合,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发展为目的。昆虫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物资源,在充分了解这类资源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发挥其重要作用。有益方面,比如资源昆虫,在药用、食用、饲用、天敌、观赏娱乐、环境监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害方面,人的传染性疾病约2/3是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如何消灭害虫,保护人类健康,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问题[4]。蚊子是大家所熟知的昆虫,但蚊子每次叮咬吸吮的血液量,没有人能准确说出。通过查阅专业文献告诉大家,蚊子每次吸血大约1/5000 ml,量虽不多,但某些种类(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能传播疾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积水是蚊子滋生最有利的温床,因此消除积水是对付蚊子的妙方之一[5]。

在教学过程中,举些例子反映出益、害关系是相对的,要辩证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利害关系问题。以大家熟悉的苍蝇为例,一只苍蝇的爪子上可携带几百万个细菌,它们在食物上边吃、边吐、边排便的习性,一向是肮脏又会传播疾病的代表。现在,苍蝇却弃恶从良,在饲料、仿生学和法医昆虫等方面有了新的应用。例如以家畜(禽)养殖场为基础,利用粪便生产蝇蛆,既能有效地利用粪便,蝇蛆又可以作为饲养家畜(禽)的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科学家们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当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的运动方向保持身体平衡。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 研制成了一代新导航仪器——振动陀螺仪,用于高速飞行的火箭和飞机上, 保证了飞行的稳定性。苍蝇在法医昆虫学方面是研究和实际应用最多的昆虫。人死后, 往往双翅目昆虫最先到达现场, 在尸体上不断繁衍。其中丽蝇科是最早出现在腐败尸体、尸块上的主要蝇类。故法医昆虫学根据丽蝇科的生活特性,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腐败尸体、尸块的时间[6]。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内容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昆虫资源的利用这部分时,可以把学生分组做专题,将资源昆虫分为几个方面:药用昆虫、食用昆虫、观赏昆虫、天敌昆虫、法医昆虫、环境指示昆虫、工业原料昆虫等部分。布置了分组的专题后,让大家集思广益,搜集视频和图片等相关内容。做好专题后,学生上台给大家讲解。然后教师点评,归纳重点,将大家迷惑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由于每个学生都充分加入到教学内容的搜集和组织中,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期末复习起来也省时省力。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有一组学生选择了天敌昆虫的内容。他们展示CCTV-9《国家地理频道》一段《子宫日记》的视频来说明天敌昆虫的作用。视频中讲述了一种绒茧蜂(膜翅目)寄生于菜粉蝶幼虫(鳞翅目幼虫俗称为毛虫)的过程,看过之后,很多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这种“以虫治虫”的过程,即寄生蜂成虫先挑选合适的寄主(毛虫),在它身上产卵,而孵化出的幼虫继续以毛虫为食,毛虫甚至会保护寄生蜂幼虫化蛹直至孵化出来。看过视频后,学生对天敌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更加深了解。

(四)运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及网络媒介等与学生进行多角度沟通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昆虫网http://www.cnkcw.net/,北京昆虫网http://www.bjbug.com/index/,昆虫爱好者论坛http://www.insect-fans.com/bbs/,昆虫视界杂志http://www.yellowman.cn/mag/,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网www.shinsect.com/。

在黑龙江大学教学在线上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每位教师都有账号和密码。只要是选课学生均可以通过学号上网与教师进行联系,共享学习资料(图片或视频资料)及答疑讨论十分方便。另外,课下成立昆虫方面的QQ群,即使课程结束后,学生依然可以与教师联系咨询相关问题。

通过对这门课的改革,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加,课下不时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选课人数稳定,还有很多旁听的学生。今后应加强实践方面,如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或去一些博物馆,增强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会更好[7]。

参考文献:

[1]彩万志等.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1-21.

[2]郑桂玲,李长友.开设公共选修课“昆虫与人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S5).

[3]伍一军,陈瑞,李薇.昆虫仿生[J].昆虫知识,2005,(1).

[4]白耀宇.资源昆虫及其利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9-237.

[5]丁钉.蚊子[J].生物学教学,2011,(2).

[6]王浜琴等.尸源性昆虫的法医学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08,(3).

[7]樊东,韩岚岚,周长梅.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教学实习规范化考核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总结 第5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作为女性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这一学期,老师的课程安排很紧凑,前面比较浅显易懂的章节由我们自己小组合作讲解完成,重点部分由老师来讲授。但是在老师讲授的部分,依旧是老师的一贯风格——不按照书本,更多的时候是结合各种视频来辅助我们理解,学习。

在这学期的课程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关于美国青春期少年恋爱,发生性行为却不注意安全措施而导致各种危害的纪录片。那部片子对我来说真的挺恐怖的,那里面所介绍的那些疾病,真的让人无法接受。尤其是看到那些因此而出生的不健康的婴儿,更是让我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看着那些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欣喜的感觉,听那些年轻的父母们的自述,也完全体会不到他们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反而是无尽的悲哀。片中介绍大多数青少年都在14岁左右,这个数字让我难以想象。

另外一个我想说一下我们这学期的期末考试。依然不是普通的笔试考试,而是比上学期更难的“情境创设”。万事开头难!因为之前没有尝试过,所以开始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虽然有125元钱在手,也全然没有头绪。好在最后我们决定做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情境,毕竟在学校里,学习才是我们的主业,所以在教室自习成为很多同学的不二之选。我们通过创设一动一静两个教室环境,看看被试者的反映,从而判断环境所产生的隐形规则对个人是否会产生影响,并且这个隐形的规则对个人的影响具体有多大。在整个情境创设的实验的讨论过程中,我、周晓芳和温梓涵共同提出了创设一动一静两个情境做对比的想法,然后经过我们整个小组的讨论和仔细推敲,最后我们三个又整合加工,整理出一个情境创设的文案。

在这次情境创设过程中,我觉得其实在整个实验中,无论是被试者亦或是实验者都会服从于环境的隐形规则之中。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营造出一个环境,然后环境本身产生一个规则,当其他人进入环境时感受到规则的存在,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打破或服从与这一规则,当然如果打破规则也要看环境中的其他人是否会允许,因为接受规则的人是会维护这一规则的。这只是一个试验环境,如果是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当这一规则普遍适用于环境中所有人,可以见得,这个规则就会成为一种制度,如果是整个社会,那么一个社会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小结 第6篇

十多年前的非典,让人胆战心惊,十多年前的艾滋病,又让人不寒而栗。而如今,比非典和艾滋病更为危险的疾病又在非洲国家肆虐着。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长灵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近四十年来科学家都没有发现有效治疗埃博拉的办法。

埃博拉病毒又称作为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8月的一天,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小城杨布库的医院里来了一位发着高烧的病人,名叫马巴罗,非洲当地的医院数量极为有限,医疗水平落后,去那里的病人一般都只会被医生诊断为疟疾。一旦诊断完成,病人就会等待注射抗疟疾药。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每个护士一天下来要用几支注射器给上百个病人注射药品。然而谁都没想到,杨布库医院里的这种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的行为居然这么快就让当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这家医院为基点,可怕的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就血洗了周边50多个村庄,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和马巴罗一样。发病之后,病情会在几天内迅速恶化,稍晚期一些的病人开始浑身血,就是所谓的七窍流血,严重的出血会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与此同时,距离杨布库400英里远的恩扎拉,也出现了类似的病人。这两个地方暴发的神秘疫病后,国家卫生部马上请求了国际援助,一只国际专家组冒着生命危险抵达扬布库村,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病毒,由于病发的地区是在埃博拉流域,所以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近两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以来,已经超过10000人死亡。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进行传播,其感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极高。埃博拉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内部,就会通过抑制干扰素来进行感染,而且病毒的繁殖速度本来就很快。它会干扰人体的正常免疫,人体一旦失去了免疫就像是一只等着被宰的羔羊,研究人员发现了埃博拉病毒产生的蛋白质之一是VP24,它可以结合并阻断免疫细胞表面的并在干扰素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转运蛋白。[1]感染之后,埃博拉病毒就会释放出凝血的蛋白质,把人体内的血液凝成小血块,减少了对体内的其它器官的血液的供应。此外,它还产生其它的蛋白质和一氧化氮,这些物质会损伤血管的内壁,从而导致了感染者眼睛、鼻孔等身体部位出血的症状。正因如此,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病发生亡,最短可在二十四小时内,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之所以为四级,是因为其感染率和死亡率极高,患者病发到死亡的时间短,而且世界上还没有能有效治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不过现在美国、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已经在研制疫苗了,而且已经有一些疫苗在进行试验了。中国研制的一种名为MIL-77的疫苗已经治愈了一名英军女性医务人员。[2]

我觉得埃博拉病毒的确是一种很可怕的病毒,但肯定不是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1976年至现在,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的感染区都在西非地区,由于西非地区的人民与大自然的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接触比较多,饮食习惯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感染一些病毒的概率也很高。既然是一种病毒,那就肯定需要寄主细胞,只要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以有效地防治埃博拉病毒了。另外西非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缺乏一些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和医学人才。以利比里亚为例,全国只有37名执业医师,而其总人口有400万之多。[3]他们缺乏控制病情扩张的能力,人民也缺乏医学常识,当地人还十分重视一些利于病毒传播的民风民俗,如:去世的人只让土葬不让火葬、死去人的尸体必须被洗干净才能下葬、亲人会亲吻死去的病人等,就是因为这诸多的因素,才会让埃博拉病毒如此地猖獗。而且埃博拉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一般的化学及物理消毒法可使其灭活。如:用60℃的水煮30min,或者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4]

所以总体来讲只要有足够的技术、装备及人才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还是可以做好的。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措施的进展,控制并治疗埃博拉病指日可待。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日前发表声明称,已研发出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便携设备,可在75分钟内检测出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5]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下,我想要解决埃博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就像以前的瘟疫、鼠疫、结核病、天花病毒,最终埃博拉病毒会被解决掉。

参考文献:

上一篇:gis专题地图下一篇:退位减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