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024-07-05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1篇

《兰花花》的歌唱教学,是在欣赏了两节课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之后进行的。在之前,学生通过;两节课的欣赏已经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这首歌曲的内容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不像以往对传统民间歌曲的抵触,而是有了进一步学唱的愿望,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我认为这节课上下来,最大的亮点在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尝试用陕北方言的发音来演唱歌曲,这样一来歌曲的韵味,浓浓的陕北腔就立马凸显出来。学生觉得自己也能像个歌唱家一样,原汁原味的区表现歌曲了。在全班尝试用陕北方言演唱了歌曲两段歌词后,学生的惊讶和喜悦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气氛也在这一刻达到高潮。

不足之处是:我在接下来的拓展环节播放了《兰花花的故事》变奏曲,要求学生在每个变奏出现的地方随乐哼唱主题,很多学生哼唱得不错,但是在最后问及这首钢琴曲有几个变奏的时候,只有寥寥的几个人答对了。其实应该在聆听之前先复习一下变奏曲的曲式特点,然后再去聆听,这样在聆听哼唱得同时,学生也能对变奏曲这一曲式特点加深印象。另外,这首曲子在上学的时候我也曾经弹过,如果事先再加练习,课堂上不用音像资料,而是我直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那么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会更好,更加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2篇

通用完小

李恪方

《花花衣》是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是一节变废为宝的手工课。教学目标是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美化一个废弃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通过包装容器的教学,使儿童不断地观察和想象并进行多方构思和尝试,从而提高学生“因势造型”创新形象的能力和立体塑形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感受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我采用谈话、讨论、竞赛、评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坦率地交换意见,在群体活动中发展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观察实物、图片,观察同学的示范等,从而发现美、理解美,并进一步创造美。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各种各样装扮好的瓶子图片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对材料的运用和制作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示范几次简单的装饰瓶子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包裹、粘贴瓶子时需注意的问题,以及装饰瓶子的方法。

对“教学反思”之反思 第3篇

一、态度之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引领教师们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分析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 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 教学反思应该是教师内心的自发行为, 毋须刻意追逐。但我们现在的反思, 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或者想发表一篇两篇文章, 能够升的上职称。在这种任务性和功利性思想指导下的反思, 会是什么样呢?网络下载”、“东拼西凑”、“移花接木”、“偷梁换柱”、雇枪手“炮制”、拉关系走后门、套编辑“近乎”、出高价买版面等等的歪主意随处可见, 这样的反思, 不仅不能让我们汲取教训, 总结经验, 而且还会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了, 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 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 更严重的是, 它把崇高的事业庸俗话了。所以我认为, 当“反思”以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去进行时, 还不如没有反思!

二、方法之反思

翻开我们教师的反思, 会发现, “爱”几乎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一个赏识的眼神, 一句表扬的话语, 一记温柔的微笑, 或有意而为之, 或不经意而为之, 于是乎, 原来逃学的学生不逃学了, 原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变的文质彬彬了, 原来的小霸王更是变成了“红花少年”……这种案例, 充斥于教师反思之中, 大有反思必谈“爱”, 无“爱”不反思的架势。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反思方法过于片面。

其实, “爱”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全部的内容, “爱”的确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树立学生的信心, 但真正让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 是学生树立信心后的努力拼搏,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我们教师教育智慧的运用, 技巧的点化等等, 总之, 对于我们教育所产生的作用, 绝非一个“爱”字能简单代替。退一步讲, 即使有少数因“爱”而成功的教育特例, 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撰写反思的唯一内容, 因此, 教师写反思时, 要把眼光放远一点, 触角伸长一点, 思想再深刻一点, 直至把我们教育生活中那些能够引起反思、值得反思、反思之后会有所裨益的教育细节发掘出来, 让反思真正成为我们打开教育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三、提高之反思

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解、特点、目的、实施;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3-02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用课程标准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不断回顾和检验,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例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据此及时调整原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提高教学伦理水平。由于反思性教学的这“两个学会”目标,因此,它可使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这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这一切都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赋予了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对反思性教学优势的认同,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们深入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帮助他们了解新课程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体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让教师们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寻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我们首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又组织教师们购买了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等理论书籍。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内化吸收,从而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

3.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是不要求教师书写教案的,它只是在教师用书中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做适当的填写,这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负担,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书写教学反思作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4.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

结合我县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首先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的“问题集锦”中;然后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先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反思一周中教学存在问题的环节;第五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5.在实际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调整、充实。

以上五部分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这样的教学反思还缺少教师自我的、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内容。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与反馈的内容。

6.结合培训内容,进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7.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的要求存在着目标均衡、分散的弊端,致使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零散无序,难以归并、提炼,不利优化教学和指导区域教学的方向、方针和策略等等。此外,在教学反思书写中,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鉴此,我们及时调整了现有文本要求,即取消教师们必填写的具体的版块,而是建议重点从教学思路、结构、流程、问题设计、学情效果及反馈等进行反思,还可对关注点、课堂教学情境、困惑等进行描述分析,倡导教师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提供了充分自主创造的空间。

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已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在继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产生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为我县的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窗花花教学反思 第5篇

由于学生创作主体性和构思过程性的缺失,这类课程往往沦为 “图案设计”。其“审美性”的特点,也经常被理解为由造型的组合而实现的“装饰性纹样”。教师只是传授一种固定的制作方法,因此,这样的作业设计与呈现往往缺少内涵与表现力,同时也无法发展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所以,在对《窗花花》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考虑的便是学生创作的主体性和构思的过程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联想,确立窗花创作的立意;并进而围绕各自的立意,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造型尝试、探究、选择与设计,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在此,我将《窗花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强调折、剪的过程,给出一个个小任务后,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各种折、剪方法,引导他们有预设、有目的地创作,培养思维能力。第二课时主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他们的“喜欢”与“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的东西”,结合第一节课自主探究的折、剪方法,有预设地创作最后的作品。

《失根的兰花》教学反思 第6篇

②在花好月圆的中秋夜,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才显得情丝缠绵,在潺潺的溪水中,有童戏鱼跃,才显得欢快活跃;再辽阔的草原上,有骏马奔腾,才显得英姿飒爽。自然的山河,不仅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天的素描与人的智慧,把它点缀得美丽了。(王会会)

③在蓝水碧玉的夏夜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才显得奇趣丛生;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有牧童的笛声,才显得优雅远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有灿烂的太阳才显得金碧辉煌。祖国的山河,不仅仅是原野,还有百听不厌的故事,万紫千红的花朵,是我们的智慧把它装点得美丽了。(董培培)

④在炙热的夏日中,有树木的浓荫的遮挡,才显得凉爽惬意;在争奇斗艳的花丛中,有蜜蜂的嗡嗡叫声,才显得热闹非凡;在平静的湖泊里,有了碧绿的浮萍,才显得妙趣横生。祖国的山河,不仅是黄河山川,还有可喜可忧的故事,可敬可叹的人物,是祖先的辛勤来动与后人的建设,才把它变得更美丽了。

⑤在温馨甜蜜的家中,有**的唠叨,爸爸的严厉,才显得更加幸福温馨;在洋溢着亲情的农庄里,有儿童的欢声笑语,才显得甜蜜欢乐;在久别重逢的故乡里,有花儿鲜艳,草儿嫩绿才显得多姿多彩。亲情常在。不仅是家乡的故土美景,还有思念家乡亲人无时无刻的牵挂,使儿童的欢声笑语与年迈父母的牵挂把它点缀的美丽了。(亓杰)

⑥在繁星满天的夏夜中,有七颗钻石的故事,才显得诗情画意;在巍峨高山中,有香火寺庙,才显得庄严肃穆;在黄昏的大海中,有惊涛骇浪,才显得波澜壮阔。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诵的故事,可赏可析的诗歌。使儿童的活泼和祖宗的慈祥厚重,把它点缀的美丽了。(亓欣)

⑦在沁凉如水的夏夜,有油蛉的低唱,才显得幽静愉悦;在群山万壑中,有花草树木,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一颗颗露珠,才显得生机勃勃。乡村的田野,不仅是景物,还有热情好客的乡民,以及香甜可口饭菜,是农民的热情好客与田野美景,把它点缀得跟美丽了。(赵铭钰)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7篇

【设计思路】

关于“动物”的主题开展以来,孩子们都非常乐衷于谈论各种动物,他们还从家里带来了关于动物的书、卡片、照片和玩具等,孩子们看书的兴趣也比以前浓厚了。从孩子们的活动情况看,他们对动物的花纹比较感兴趣,每次看到新的动物,关注点总是在动物的花纹上,于是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次关于动物花花衣的集体活动。

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第一环节中分别通过三次图片的呈现来帮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皮毛,第一次是花纹有显著特征的动物,第二次是两个相同花纹不同颜色的动物,第三次则都是黑白花纹的动物;在第二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对动物不同皮毛的认识;在第三环节出示身上没有花纹的动物作为延伸活动,引发幼儿了解更多动物皮毛的愿望,把幼儿的思维拓展开来,使主题更深入的开展下去。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动物的皮毛是各种各样的。

2、有进一步了解动物皮毛和它生活习性的兴趣。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根据皮毛的特征猜测动物

1、观看课件第一张(孔雀、蛇)

猜猜他们是谁?(幼儿猜出后验证)

2、观看课件第二张(梅花鹿和豹)

这次是哪两个动物?从哪里看出来的?

验证幼儿猜的结果,比较两种动物不同的花纹。

3、观看课件第三张(奶牛、斑马、斑点狗、熊猫)

这里有几个动物?

这些动物的花花衣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比较四种不同的花纹,验证幼儿猜的结果。

找一找他们相同的地方?

小结:动物都有自己的花花衣,有的是一条条的花纹,有的是点点花纹,有的是块块花纹,而且颜色也不一样。

二、玩一玩——在游戏中巩固对动物皮毛特征的认识

1、幼儿自由选择动物的花花衣给动物穿上衣服。

2、引导幼儿说说给哪个动物穿上什么样的衣服。

三、延伸

是不是每一种动物身上都有花纹呢?

出示熊的局部图片,找一找哪些动物是没有花纹的?

【教学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栋房子,颜色,大小不一样,根据颜色的不一,孩子进行了大胆地想象。有的说住着斑点狗,有的住着梅花鹿,都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了解动物皮毛的主要特征,孩子们在第二环节中能通过观察,去猜测这是什么动物,有的幼儿看到斑马的皮毛说是斑点狗,说明孩子们对于动物的花纹并没有完全了解,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了花纹是有块状的,有条纹状的,让孩子去区分各种动物。

最后环节中,孩子们能通过不同的图文找出小动物,但我发现孩子们在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时,他们出现了抢的现象,可能在教具准备上不够充分,下次可以多找些动物供孩子们选择。

对教学反思再反思 第8篇

教学反思的特点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究, 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特征。

1. 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的反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 都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的, 无须用大量的事实重复证实或逻辑推理论证, 只需在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相关的教育或教学行动改变学生的思维或解决其他教育问题, 因此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

2.直觉性。

直觉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直觉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于特定对象进行深入探究、思索的结果。教学反思的直觉性是指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维的飞跃、认识的顿悟, 在顷刻之间就能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作出优劣成败的判断。可以说, 如果教师没有对教学的执着追求, 没有对教学的积极反思, 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直觉”和“顿悟”,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直觉跳跃”的境界。

3.缄默性。

反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是教师对以往的言论和行为重新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有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 有对与错、优与劣的价值判断, 有为与不为的重要抉择, 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冲突, 有习惯行为与现实需要行为的实际选择, 所有这些都是在教师心灵深处展开的, 是外人无法感觉的, 因此教学反思具有缄默性。

4.批判性。

教学反思通常被理解为带着批判的、真诚的眼光回顾过去, 查漏补缺, 以求改进。反思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审视, 教师通常持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怀疑和批判, 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够排除定势思维和行为的传统惯性, 尤其是敢于否定自我, 并对其教学活动进行持续的评价和改进。教师在批判中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在自我批判中变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到位。

教育工作者大都认为教学反思对于提高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情感上达到了无条件接受的程度。教师从事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人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反思是有道理的。但是教师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为了什么, 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什么, 是否所有的教学反思都是有价值的等问题的认识不明确。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导致实践中教师反思的盲目性。有的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不强, 反思能力还较低。虽然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反思重要性, 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制度的要求, 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反思。相当数量的教师还未达到自觉思考并调控自己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度。还有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行为的检讨, 教师总是带着一种失败者、检讨者的心情进行教学反思。这些对教学反思的种种错误认识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不良影响。

2. 教学反思存在片面化。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较多、较广的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现实中有些教师反思所关注的范围过于狭窄, 只对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反思。如, 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师自身的行为, 多数教师易忽略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反思都是不全面的教学反思, 必然导致教师对自己教学认识的片面化, 从而影响其对教学中问题的改进。因此, 教师的教学反思要全面, 要涵盖整个教学系统, 用整体的眼光来审视教学。

3. 教学反思存在形式化。

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反思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进行着反思。然而一些学校或教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错误地把写教后记、写案例分析、听课评课、观摩录像等形式本身当作教学反思。甚至一些学校或教师将这些形式的应用作为开展教学反思的标志。以上形式的确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 但是不考虑教师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 只是一味地强调形式化, 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遏制了教师的真实反思。最终导致了教学反思只有反思之形, 没有反思之实。其实不反思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是人类认识的一种, 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 已经将长期教学积累下来的经验内化在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日常教学行为中, 时时刻刻在关注着他们自己的教学行为、内心的体验以及学生的状态。“已经从有意识的反思转变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思活动, 从感觉到“反思”的存在到感觉不到“反思”的存在, 与他们的教学活动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达到了更加熟捻的境界”。因此, 有些教学反思已经不单单拘泥于写反思日记的形式上了。反思本就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形式, 那些只注重形式的反思无疑对教师能否深刻灵活地把握教学反思以及更好的反思是有害无益的。

4. 教学反思的视角单一化。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己的事情, 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一般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体现。这种只从教师单一视角进行教学反思的活动, 是一种个体活动, 往往比较模糊, 深刻性不够, 容易受教师本身思维定势的束缚, 具有封闭性和局限性。教学反思的视角是多方面的, 包括教师自己、同事、专家、学生及文献等。只有从多视角进行教学反思, 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整个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达到反思的真正目的。用来进行教学反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教后记、案例写作、教育叙事、教师教学反思档案袋等形式, 还有与同事间的交流与对话, 倾听其他教师的见解;听取学生的意见, 从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请专家学者定期进行指导;学校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教学反思;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等。从多个视角来审视教学活动, 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并且可以使教师更好更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对于教师教学反思的几点建议

1.创设教学反思的良好氛围。

教师的教学反思离不开适宜的客观环境。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着官僚主义、教师缺乏自主权的学校中, 教师能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阵地, 对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在教会教师反思、促进教师反思、评价教师反思的基础上搭建平台, 形成制度。如, 科学分配教学任务, 定期培训提高, 开展合作教学, 完善听课、评课及科研制度等。同时学校为教师教学反思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宽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学校环境、课堂环境, 以及民主、信任、团结、协作的同事、师生以及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等不同主体间的良好关系, 是教师主动发现、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问题并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外在环境保障和支持。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气氛中才会出现教师人人都反思, 人人都交流, 人人都改进的新局面。

2.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的理论学习。

理论知识不等于教学活动本身, 但它却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长期一贯的实践中往往难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困惑的状态。这反映了教师理论素养的缺乏或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层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才能找出根本的、深层的原因。而且“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 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 那些表面上看来是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甚至有悖于目标的达成”。因此, 教学反思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 对有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思考是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内容。同时, 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将外部理论转化为现实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对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较高, 只有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的不断加强和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 具备丰富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本质知识等, 才能更有效的实施教学反思。

3.加强专家与合作教师的帮助。

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教学 第9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学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会常常写“教学后记”或“课后随笔”,但一般只是记载音乐课堂的真实情况,缺乏对教学的深层次反思,往往使课后的随笔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的。

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课前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记得我第一次上歌曲《共和国之恋》,通过反思我感觉到以下不足:1.我先讲了切分节奏,然后紧接着就讲后十六分音符,本想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更容易唱准,却把学生的感受搞混了,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这个节奏;2.演唱高音的时候,学生的音准有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我进行改进又再次备课,进行第二次上课,对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我直接出示,先听我念,再请同学来念,然后总结节奏的规律,这个难点就这样攻破了。对于第二个问题高音的部分学生确实是很难唱,这和孩子的发声方法是有联系的,如果不激动,气息没有支持,很难唱到位,所以这里我设计让学生找一找本首歌曲的最高音是哪个音?它的出现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我们怎么演唱?这几个问题来让学生理解歌曲的高潮部分就在这里,我们应该激情的演唱这里的乐段,接着我让孩子们都站起来唱,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气息的运用,演唱效果进步很大。反思教学收到了积极的效果:1.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思路清晰。2.难点突破、重点突出。3.设计了诸如找错误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另外,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反思性教学是“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最后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随笔”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我对教学方法、手段有了许多的改进和拓展,加强了自己在课堂中应变调控能力,做到了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并不断探索我的教学的新思路。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10篇

结合一年级学生爱动、爱吃、爱玩、爱童话故事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讲故事、吃糖果、做游戏、看图片、唱歌跳舞等学生喜爱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快乐中观察感知、创作实践,带着浓厚的兴趣创作糖衣、包扎糖果。同时渗透少吃糖的教育,融入健康课的知识。融入了音乐、舞蹈的因素,体现出艺术学科的综合性。帮棒棒糖娃娃选择、创作舞会的衣服,培养了同学们的回报意识和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展示评价作品,为学生营造表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1、整个教学过程用一个故事串起来,显得比较完整,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示范涂色改由学生先尝试,再发现问题,再交流经验得出正确方法,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从盒子里拿糖时有点混乱,要强调由组长来分配。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11篇

幼儿语言活动《花花绿绿的贝壳》的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让幼儿边欣赏图片边欣赏配乐散文让幼儿在听觉和视觉上受到刺激,从而使他们乐于欣赏。音乐的衬托可以更好地体现散文的意境,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通过简单的提问更让幼儿再次学习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的句式。通过再次对散文的欣赏,不仅加深了对散文的印象,还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了散文的.内容。从而解决了活动的重点。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在设计上打破了以往散文欣赏的模式,从一开始的观察形形色色的贝壳和贝壳的图片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再到后来的散文欣赏,通过提问理解散文;学念散文;最后的创编散文。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符合大班幼儿认知规律。但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可以值得改进的地方,在第一环节中孩子们观察的实物贝壳我是随意摆放的,这样孩子们想象时就会出现片面性,千篇 一律,但假如我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如橡皮泥把有些贝壳进行固定或塑出一定的造型,这样可能更有助于幼儿大胆展开想象,想象出来的内容也更能更为丰富。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12篇

活动意图:

很多孩子对有着相同颜色、不同花纹的一些动物皮毛特征还缺乏仔细判断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动物花花衣》。旨在让幼儿发现几种常见动物皮毛花纹、颜色的不同,引发幼儿喜欢、亲近各种常见的动物,分辨动物明显的特征。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皮毛的主要特征。

2、用对应方法为小动物穿上花花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斑点狗、梅花鹿等对应图案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比比

了解不同的三栋房,幼儿找房子主人。

1、这里有几栋房子?

2、小动物的房子哪里不一样?(颜色、大小不一样)

3、房子里住着谁?猜一猜。

二、观察讨论

猜出房子的主人,了解皮毛特征。

1、房子里住着谁,猜一猜。(露出斑马皮毛的部分)

这是什么动物?(斑马)

小斑马身上的斑纹是什么样的?(黑色和白色条纹的)看上去像马吗?

2、喜欢汪汪叫,最爱肉骨头,爱穿斑点衣。

它是什么小动物?(斑点狗)

斑点狗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许多黑色的小圆点)像什么?

3、出示梅花鹿的影子,猜动物

身有一朵朵小花,它是谁呢?(梅花鹿)

它身上的图案为什么像梅花?

三、找找贴贴

加深对动物皮毛花纹的认识和了解。

1、在不同的图文中找出小动物的花花衣。

2、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动物图案,将对应的图案贴在它们的身体上。

教学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栋房子,颜色,大小不一样,根据颜色的不一,孩子进行了大胆地想象。有的说住着斑点狗,有的住着梅花鹿,都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了解动物皮毛的主要特征,孩子们在第二环节中能通过观察,去猜测这是什么动物,有的幼儿看到斑马的皮毛说是斑点狗,说明孩子们对于动物的花纹并没有完全了解,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了花纹是有块状的,有条纹状的,让孩子去区分各种动物。

最后环节中,孩子们能通过不同的图文找出小动物,但我发现孩子们在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时,他们出现了抢的现象,可能在教具准备上不够充分,下次可以多找些动物供孩子们选择。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第13篇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1.从教学反思的两种定义看教学反思

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思考, 获取直接的经验, 或者说对教学活动中的自我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是狭义的教学反思。广义的教学反思还应包括教师对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并将理论再次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一过程, 即完成认识论中从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和从理论再回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两个过程。因此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学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 又包括理论的提升和应用。因此,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从教学实践到理论, 然后又从理论再回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反复提升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教学, 完成自我修正,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既包括思考又包括行动。其主要特征为:一、必须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教学反思是从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思考, 同时这种思考应该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二、反思对象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和教学情境。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 但是反思的对象必须包括学生和活动情境。三、教学反思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反思通过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从而让教学目标达到最大化。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又与教学情境、教学对象以及时间、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面对这些因素的变化, 教学反思必须不断地作出修正。

3.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面向教师发展的教学反思。首先, 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参与教学活动并主导着教学活动, 因此, 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反思是第一位的。其次, 教师作为个人或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而存在于社会中, 既具有特殊性, 又具有一般性, 因此要将教师纳入到社会意义上的人来进行反思, 对教师的生存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差别等进行反思。二、面向学生成长的教学反思。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说:“按照我的观点,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我理想中未来的学校, 是在以下两个假设的基础上设计的。第一个假设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 (现在我们已有了强化这种差异的方法) 。第二个假设说起来令人伤感, 那就是当代没有人能够学会需要学会的一切东西。”[1]因此, 在反思中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外, 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面向教学情境的教学反思。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特定环境, 是检验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要素之一。约翰·杜威 (John Dewey) 说:“授课应当成为一种场景, 使一个班、一个组成为一个组织, 有共同兴趣, 在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人的带领下, 促进理智的热情。”[2]因此, 面向教学情境的教学反思除了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技巧等因素进行反思外, 还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荣誉感、团队精神等其他心理环境因素进行反思。

二、教师与教学反思

1.教师的成长与教学反思

一个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永远都不可能走向成熟。一位教师要想成为教育专家, 他不仅要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 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反思。教师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自我批判, 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教学实践不断趋于合理, 就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不断获得成功的感觉, 增强了教师对工作的新鲜感, 消除了教师对工作的厌倦。因此,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取动力的源泉。

2.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 撰写教学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 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 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 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记录教学日记必须澄清自己教学活动的思路, 因此, 记录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的教学日记作为反思的材料, 可以供教师和自己教学中的其他活动状况作对比分析, 促进自己的成长。

(2) 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和同事间的对话

通过教学日记进行教学反思更多地是针对反思者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主要是反思者个人进行的纵向对比, 因此, 有一定的封闭性。要克服这种封闭性, 应该进行进行横向比较, 反思者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之间、教研组内部、年级组内部的听课、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 加强教师间的批判性对话。在对话中教师间要坦诚相待, 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困惑, 还要敢于对别人进行批判。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批判文化的氛围, 教师才会在对话和讨论中畅所欲言, 才会从同事那里得到真正的启发和帮助, 从而促使群体中每个人不断地成长, 最终大家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3) 利用资料和期刊杂志进行教学反思

克服了教学反思的封闭性, 还要避免同事间信奉一致的错误教育理念所带来的缺失。同一环境中的教师持有共同教育理念的可能性极大。同时, 群体中的不同教育理念经过不断的交流、讨论以及碰撞后会趋于一致。而且, 这种小范围的教师群体开放性不够, 趋同后的教育理念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 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和期刊、杂志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应通过阅读文献来了解各种环境下各种教师群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阅读文献时, 应尽量拓展到其他相关学科, 不要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单一学科中。

三、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 反思时间的滞后与反思空间的封闭

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理解不透彻, 将教学反思人为地划定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 缺乏提前反思和教学中的积极思考。教学反思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着实践, 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既包括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也包括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片面的理解导致了反思时间的滞后。同时, 许多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缺乏集体讨论、相互批判的反思文化氛围, 习惯于独自思考, 个人反思。加上教师个人自尊心、失败恐惧症等的影响, 许多教师不敢正视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败, 不敢面对其他教师诉说自己的困惑, 不敢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常常一个人闭门思过。这种教学反思的空间封闭性彻底地丢失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2) 教育管理者僵化呆板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者僵化呆板的管理模式对本来操作很自由、充满活力的教学反思进行了否定, 严重地挫伤了反思者的积极性。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动不动就要检查教师的教学笔记, 时不时地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写多少篇“心得体会”和“反思日记”。事实上, 这样的规定不仅对那些懒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没有起到督促作用, 反而还会引起本来就喜欢反思的教师的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 使教学反思的操作方式陷入僵化呆板之中。为了应付规定和检查, 许多教师“抄袭、复印、下载”, 检查一结束, 只留下一堆无用的废纸。

(3) “理论的贫乏”与“实践的平庸”

由于反思者教育理论水平的欠缺, 导致教学中的许多实践活动没有得到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导, 很多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显得平庸和琐碎, 甚至违反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 使得教学反思失去了反思的素材, 反思中想要得到和验证的理论也就失去了生长点, 理论的贫乏导致了实践的平庸, 教学反思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进入了“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人类思想的反思活动, 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也就是以‘思想’为对象的再‘思想’、再认识的特殊维度的思想活动。由此便决定了反思活动的‘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的基本特性。”[4]无论是“理论的贫乏”还是“实践的平庸”都不能体现“反思活动”的这些基本特性。因此, 教学反思中“理论的贫乏”与“实践的平庸”这一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2.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教师应勤于思考、加强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每次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和活动中都要积极思考, 不能等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才进行思考, 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思想的闪光点和教学实践中有代表性的素材。对那些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要做到及时记录, 不要拘泥于格式和形式。对记录下来的思想和素材要仔细挖掘、对比分析, 不要束之高阁。同时, 还要注重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等技巧的培养。教师在缺乏反思活力的封闭空间里成长, 不仅会影响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 还会导致教师的麻木不仁。因此, 学校和教育管理者要尽力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创造一个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环境, 促进教师间的讨论与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坦诚相待、真诚帮扶, 讨论时要尊重别人, 不能嘲笑别人的失败, 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失败,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 不要怕丢面子。

(2) 为反思者创造一个自由的反思平台

反思者是教学反思活动中的主体, 反思者的反思必然要受到反思对象和反思内容的约束。而反思者要完成反思活动, 必须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反思者必须处于一个轻松自由的空间中进行思考, 反思者必须没有压力, 不受无端的干扰, 才能完成思维的再创造。毫无疑问,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只有在享受到比较大的教学自由时, 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的发挥, 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因此, 教育管理者必须将自己僵化呆板的操作方式彻底地抛弃, 转变观念、转换思想、改变管理模式, 还给反思者一个轻松自由的思考空间, 为反思者创造一个自由的反思平台。

(3) 注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要解决反思者“理论贫乏”与“实践平庸”之间相互影响这一问题,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 增加理论修养, 因为“理论贫乏”是“实践平庸”的根源。但是仅仅加强理论学习是不够的, 因为教学反思的对象既包括“教育理论”, 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因此, 反思者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不断探索, 同时还要对实践中的经验不失时机地进行总结, 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并与原来的理论相互审视、印证和完善, 并将其再次应用到实践中。要杜绝教学反思中“理论”与“实践”之间“负反馈”式的影响, 在教学反思中既要注重“理论”, 又要注重“实践”, 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只在这样才能很好地抓住反思活动的“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这些基本特性, 有效地解决教学反思活动中“理论的贫乏”与“实践的平庸”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美]约翰·杜威著.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张万新, 译.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修订版, 全一册) .杜殿坤, 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 分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但目前的教学反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摘抄式教学反思。每个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自己的得失和感触。一些教师一节课后,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后记而进行“抄”反思。有人说,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已经疲于奔命,现在又来搞一个教学反思,真是又多了一种形式主义,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于是就摘抄一些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等上面的内容,加以敷衍,实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2.蜻蜓点水式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对一节课中值得反思的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认识不深。不知道教后该“思”些什么?于是写一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甚至有一课一句话的反思,没有自己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感悟和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有的教师反思滞后于教学活动,没有及时记下课堂中一些可供反思的材料,几天后再来补写,课上的一些感受、心得、灵感、困惑等已时过境迁。没有作及时记录,让教学反思的资源白白流失,于是,教学反思只能是肤浅的认识。

3.形式单一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形式要活。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只要能留下实例、留下细节、留下现象……再写下对这些材料的思考,整理出来即可。可以写在教材上,也可以写在教案上,可旁注,可总评,也可以综合性谈几个问题,形成阶段性的反思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形式单一,只有写在教案后面的教后记。

二、现象分析

1.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他们把教师看作是吃饭的职业而不是事业。得过且过,没有把教学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其“病情”,不去依“病情”索“病因”,并“对症下药”,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2.理论水平不高。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理论水平不高。靠以前的实践经验“聊以度日”。新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经验的最后堡垒,使一些教师茫然而无所适从,加之自身不善于理论学习,对一些教参、资料、相关刊物又不去阅读,对一些可反思的材料视而不见,以致失去了将教学反思作为改善自身教学缺陷的一剂良方。

3.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教学过程的“精致化”管理,只重视教学设计,而对教学反思作为教案的一个重要环节,缺乏重视。或只“精致”到教后记的量(数一数有几篇教后记),而不管教后记的质。不去关心教师是真反思、浅反思,还是假反思。对阶段性的反思,也只关心教师有没有上缴学校做资料,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

三、两点建议

1.重视培训。新课程体系下倡导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训机制。⑴要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才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才能对教学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写出高质量的反思来。⑵要加强对教学反思的意义的认识。哪一个成名的教师不是从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走过来的?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就不难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⑶要加强教学反思中对“思”的培训。从“思”的内容、“思”的形式,到“思”的方法进行培训。如:对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反思,对照名师的教学环节处理反思,对照教学目标反思,参照教学效果反思,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这节课的优缺点等等。老师们必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

2.搭建交流平台。⑴集体备课中交流。教学反思不是教训的汲取,就是经验的积累,理应得到集体备课时的重视。通过对教学反思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⑵业务学习中交流。学校及时发现教师中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教学反思论文,及时在业务学习会上进行表扬与交流。树立正面典型,以榜样带动教学反思的深入与提高。对已经形成论文性质的反思,鼓励教师积极投稿,让教学反思结出硕果。⑶在公开展示中交流。学校组织一些教案展示评比活动,让真反思、假反思、浅反思都亮亮相。可以在期中、期末各举办一次,搭建教学反思交流平台,让教师在自评、互评、交流、展示中认识自己,学习别人,提升自我。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15篇

活动意图: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孩子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借助画画分施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控制力差,绘画水平低,正处于涂鸦期,是激发幼儿美术兴趣的关键。

活动目标:

1.用红、黄、蓝颜料制作“花花布”。

2.感受两种颜色交叠之美。

3.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颜料、湿巾或手帕纸、围裙、抹布、轻音乐、报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今天老师给爱干净的孩子带来了一块小手帕。

二、课件欣赏

1.这是一块什么样子的手帕(方方的、白白的),怎样让这块手帕变得更漂亮?

认识这些颜色宝宝?

请一个幼儿总结一下。(红的、黄的、蓝的)

你喜欢什么颜色?(红色)喜欢红色的孩子一定很热情。

你喜欢什么颜色?(黄色)你喜欢跟香蕉皮一样的黄色。

什么是蓝色的呢?(大海、天空、海豚……)

三、动手玩乐

听,是谁在说话?(故作神秘,并模仿手帕的声音)我也要变漂亮,我也要变漂亮。(拿出手帕)

让手帕变得漂亮,试一试。(请几个孩子上来装饰)

小结:点评。

他们装饰的可真漂亮。那我也来试一试。(编儿歌)

不要让颜色宝宝跳到你的身上或地上。

四、展示分享,活动结束

做完了的小朋友自信大胆的把你的漂亮手帕拿起来。给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看看。

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本身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小班孩子对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若任凭孩子自由发挥,而没有正确的示范、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空有过程而没有结果的局面,从而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美术表现力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兰花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兰花》及教学反思05-19

兰花花的论文题目04-07

兰花日记05-18

观察兰花的作文05-19

兰花产业特点范文06-03

兰花产业总结范文06-03

兰花400字作文07-01

兰花作文500字07-01

兰花700字作文07-01

兰花作文1200字08-18

上一篇:供应商常见管理问题下一篇:谷丙转氨酶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