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2024-06-13

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精选12篇)

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1篇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 案

[教学目标]

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

余昌林(2007年9月13日)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几个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几个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及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教学程序] [提问]:

1、你已经知道氧气有那些重要的性质?举例说明

2、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新课]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性质活泼的氧气”。

[观察探究]

每小组取四瓶氧气,盖上玻璃窗片,正放在实验台上,先取一瓶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然后学生阅看P33页内容及P34页的上边两张图片,探究氧气有那些物理性质。

【探究提纲】

1.说出氧气的颜色、状态。2.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呢?(易溶?难溶?不易溶?)

5、如果改变条件,氧气的状态会不会改变呢? [学生活动] 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液态的时候是淡蓝色的;固态是淡蓝色的雪花状。

[教师提问]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溶还是不易溶?

[学生活动]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目。

[实验探究]:

木炭、铁丝、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归纳实验的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校正] 铁丝燃烧的生成物是四氧铁化三铁。

[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比较剧烈;而在一些条件下,物质只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学生思考]

1、怎样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2、做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熔融物溅落把瓶底炸裂。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学生观察图片] 总结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课后练习]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氧气也有三态变化,在压强为1.01*105Pa,-183℃时,氧气转化为的液体,在-218.4℃时转化为 状的固体。

3、关于氧气化学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4、铁、碳、石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共同现象是 A.都有气体产生 B.都有淡蓝色火焰 C.都能发光放热 D.都有水珠生成

5、下列各项应用和氧气的用途直接有关的是

①气焊 ②医疗 ③炼钢 ④除锈 ⑤潜水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的是

A.铁丝 B.石蜡 C.磷 D.木炭

7、田径比赛的发令枪打响时,产生的白烟主要是 A.二氧化硫 B.五氧化二磷 C.水 D.四氧化三铁

作业布置: 课本P38第1、2、3、4题

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2篇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过程与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引入】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问题讨论】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

【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三、氧气的获得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意图: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教学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教学意图: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教学意图: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 教学意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教学意图: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教学意图: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氧气制法与性质验证的实验改进 第3篇

一、氧气制法的改进

教材中制取氧气使用的药品是高锰酸钾,其反应速度适中,比较适合初学化学者。但它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使用的药品——高锰酸钾如果混有还原性物质,如木炭、纸屑等易发生爆炸,比较危险。

2.所用试管要干燥,否则加热过程中试管易炸裂。

3.试管口要放少量疏松的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的粉末进入导管,从而导致收集的氧气呈红色。

4.若操作不当也容易导致试管炸裂。

5.实验废渣,不容易处理等。

若改用过氧化氢溶液,传统的做法是往盛二氧化锰的容器中加入过氧化氢,这样反应非常剧烈,速度也很快,不易控制。后来改用分液漏斗向盛二氧化锰的容器中慢慢滴入过氧化氢,这样反应速度也较快,易致瓶塞漏气。若将大量二氧化锰加到哪怕是3%的过氧化氢中,反应同样剧烈,也不容易控制。曾经有专家做了这样的改进:将很少量的二氧化锰加到30%的过氧化氢中,由于产生的氧气往上冒出,从而导致二氧化锰浮于过氧化氢液面上,反应速度得以控制(反应速度由二氧化锰的量来控制)。这样做虽然可以控制了反应的速度,但仍然存在不足: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状,一旦加入到过氧化氢中,一直要到反应完全才能停止,浪费了药品,且回收二氧化锰会很费时。若在此基础上将实验装置作一下改进、催化剂作一定的处理,就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且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从而节约药品。用作学生实验方便易行,笔者认为十分理想。具体做法如下:

1.装置的改进。

用两个大注射器筒(可用双通管、塑料瓶等代替),将两个容器的下端口部用橡皮管连接构成连通器。在其中一个容器上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如下图1:

2.催化剂的处理改进。

催化剂处理:将水泥用水搅拌均匀,制成约0.5cm厚的水泥板,然后在水泥板表面撒上适量的二氧化锰,等到五成干后,按需要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完全干燥后备用。这样处理后,将粉末状的二氧化锰制成了块状,有利于与液体药品隔离开和循环使用。

催化剂改进:将生的马铃薯按需要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或片状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备用。用生的马铃薯代替二氧化锰,反应速度虽然比不上二氧化锰,但马铃薯本身可以切成所需的形状、大小,从而节省了将二氧化锰制成块状的这一道工序。

3.方法步骤。

将上面改进的装置检查气密性,取下带导管的橡皮塞,将适量经处理过备用的催化剂放入容器中,塞紧橡皮塞。从另一容器口倒入适量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通过橡皮管进入装处理或改进过的催化剂的容器与催化剂接触,立即反应产生氧气。如图2所示,将A端降低至液体与催化剂分开,反应停止;升高A端,过氧化氢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又进行。也可以在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放一个止气夹,关闭止气夹,反应停止,打开止气夹,反应发生。

通过以上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发生装置容易自制,催化剂也容易找而且可以循环使用,节约药品;反应后的废液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所以笔者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二、铁丝燃烧实验的改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中氧气性质实验:[实验2—4]铁丝燃烧,在实验中常常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用市售细铁丝(俗称杂丝)来做这个实验时,铁丝过粗很难燃烧,实验成功率低。另一方面实验中集气瓶底部要放些水或铺一层沙,若集气瓶中放水少,瓶底易破裂。若集气瓶中放水过多,集气瓶中氧气又装得少,实验时效果又差。而放沙则不便于操作。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本人是这样做的:

认识氧气的性质教学思路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化学;“三环六步”教学法;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氧气,我觉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更要培养学生懂得认识一种化学物质必须要通过一些实验探究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氧气并不陌生,知道它用来呼吸,一切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也知道燃烧也离不开氧气,但它有哪些具体的性质,还有哪些用途,这些是学生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堂课的主体课堂模式采用“三环六步”教学法。

所谓的三环即课前、课堂、课后三环。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任务,包括浏览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从而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放矢,还包括搜集一些上课的资料和实验所需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节约资源。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收集一些木炭,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实验。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老师实施教学、学生提高素质最直接的体现。课后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老师在课后应布置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本节内容后完成,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老师在一定阶段要进行回顾复习,避免学生遗忘,进一步达到巩固的目的。

所谓的“六步”即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活动小结、课堂反思六步。

第一步:设置情境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故事或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而教学用具可采用化学实验用品、电视、电脑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尽快投入课堂活

动中。

第二步:提出问题

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对本堂课或一部分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很关键的,这关系到教学能否进一步妥善地实施。老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切不可把一些过大的、复杂的问题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无法探究,反而一头雾水,达不到教学效果。总之,提出的问题必须恰如

其分!

第三步:分析问题

确定研究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也可集体讨论,也可以老师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等相关资料,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套适宜的探究方案。

第四步:实验探究

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一步,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步骤。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用确定的方案探究,切不可包办一切!

第五步:活动小结

这是对探究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的环节,是一项很好的学生自我检验,从自己的收获中得到鼓励,使错误或不准确的认识得以纠正,从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掌握当堂知识。在探究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学生一定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而且还能使知识得到升华。

第六步:课堂反思

这是每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课堂反思可以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反思,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好的反思就是一次很好的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观察能力也比较差,今后应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手段和观察能力。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第5篇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上讲台同时演示不同的闻氧气方法,由学生判断正确,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3、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由于硫的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而且在电教室上课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这实验就改为演示实验了。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的操作能力很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氧气的性质教教案 第6篇

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教学过程 氧气的性质(板书)

一、物理性质(板书)

通常状况下(101 kPa,20℃):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183 ℃氧气会变为淡蓝色的液体,-218℃为雪花状的固体。

二、化学性质(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现象: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2)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

2.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1)现象: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表达式: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现象: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的固体。(2)表达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提问: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加入少量水或细沙?

氧气的性质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 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

三、课内习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A、氧气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淡蓝色液体,也可变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101 kPa,20℃):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为101kp、-183 ℃时氧气会变为淡蓝色的液体,-218℃时为雪花状的固体。

二、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

2.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验证教案 第7篇

课题:O2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课型:实验室

教具:试管,酒精灯,导气管,烧杯等 授课时间:2012/11/7 教学目标:1’学会仪器的使用,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几种方法。

3了解收集氧气的方法,原理与操作。

4掌握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操作及其验证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试管的使用,酒精灯的安全操作,装置气密性和氧气的制备操作及性质验证。教学方法:老师一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先识记,再练习操作,学生操作时思考讨论,老师进行指导。教学内容:1通过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如何收集气体,本次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2根据课本所学制备氧气的知识引导学生采取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下方法制备实验,并引导操作。3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组装顺序安装仪器。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或用酒精灯略微加热若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5装药品,由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所以纸槽装好后,缓缓倒入试管。6连接号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使试管各部分均匀加热,避免局部加热爆炸。7排水法:当集气瓶的一侧有气泡放出时,证明已收集满。8收集完后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避免倒吸。9用带有火星的木炭(复燃),以及铁丝(火星四射)来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铁架台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3酒精灯的使用。4物品均匀铺在试管,控制反应速率。

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8篇

在初中化学教育中, 有关氧气性质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典型事例。这部分内容虽看似简单, 但却存在着知识点多、化学现象多、实验内容多的特点, 对引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与实践能力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结合“氧气性质”教学工作,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与讨论。

二、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

“氧气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开端, 想要做好后续教学工作, 就必须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讲解课本内容时, 应引导学生对所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 即什么是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性质共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氧气化学性质的表现? (2) 实验所需药品、设备是什么?实验的条件与操作要点是什么? (3) 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如何表达化学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始终保证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以此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认识能力。否则, 就会使学生在面对化学时感到盲目, 不知道要理解和掌握什么, 这样即便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了短期效果, 也终将对学生长期的化学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的实验较多, 并且对学生掌握实验目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氧气性质的教学则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进行观察, 即在教师操作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所使用仪器、药品的种类, 药品的取量, 具体的操作方式等内容进行细致观察, 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 这也是实验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在实验开始之前, 教师可设置相应的观察问题, 如不同药品与氧气是否能够燃烧?燃烧是否会发光发热?燃烧火焰颜色?生成物的状态和颜色等, 使学生的观察能更具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甚至还会出现“移花接木”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成因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思考, 仅进行了简单的机械背诵所致, 因此在“氧气性质”的教学及实验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所做的实验, 提出相应的课前问题, 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此基础上, 在进行逐步的引导与讲解,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例如, 在第一组实验中, 学生需要弄清楚四个问题: (1) 木炭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说明它跟什么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 (2) 木炭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 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何更加剧烈? (4) 木炭燃烧所生成的气体能否以及为何能够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其它实验中, 学生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1) 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别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 (2) 反应式应如何书写? (3) 实验所使用的细铁丝为何设为螺旋状, 为何要在瓶底设置少量的水或细沙?在讲解有关蜡烛、铁丝、木炭燃烧的内容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这些物质分别与什么发生了反应?这些反应属于什么类型?氧化反应的概念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将课本上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脑海中牢固的知识概念。

五、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育的基础, 无论在知识的掌握还是在学生操作能力方面, 实验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帮助他们养成实验前思考实验目的、所涉及设备和药品、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另一方面, 要注意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总是寻找各种理由不参与操作, 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应耐心的从旁辅导, 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 并要求那些相对大胆的学生独立上台进行操作, 以发挥其积极带头作用,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

六、结语

总的来说, 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 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对于相关概念和问题的主动思考,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化学学习能力, 为未来高级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

摘要:在初中化学的教育工作中, “氧气性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之一, 对于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在“氧气性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与讨论, 以期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化学,氧气性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石郦.初中新课程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 2010, (7) :167-173.

氧气制法与性质的实验改进 第9篇

一、氧气制法的改进

教材中制取氧气使用的药品是高锰酸钾,其反应速度适中,比较适合初学化学者。但它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使用的药品高锰酸钾如果混有还原性物质,如木炭、纸屑等易发生爆炸,比较危险;

2.所用试管要干燥,否则加热过程中试管易炸裂;

3.试管口要放少量疏松的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的粉末进入导管,从而导致收集的氧气呈红色;

4.操作不当也容易导致试管炸裂;

5.实验废渣不容易处理等。

若改用过氧化氢溶液,传统的做法是往盛二氧化锰的容器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这样反应非常剧烈,速度也很快,不易控制。后来改用分液漏斗向盛二氧化锰的容器中慢慢滴入过氧化氢溶液,这样反应速度也较快,易把瓶塞冲漏气。若将大量二氧化锰加到即使是3%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也很剧烈,也不容易控制。曾经有专家做了这样的改进:将很少量的二氧化锰加到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由于产生的氧气往上冒出,从而导致二氧化锰浮于过氧化氢溶液液面上,反应速度得以控制(反应速度由二氧化锰的量来控制)。这样做虽然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但仍然存在不足: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状,一旦加入到过氧化氢中,一直要到反应完全才能停止,浪费了药品,且回收二氧化锰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若在此基础上将实验装置作一下改进、催化剂作一定的处理,就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且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从而节约药品。用作学生实验方便易行,笔者认为十分理想。具体做法如下:

1.装置的改进

用两个大注射器筒(可用双通管、塑料瓶等代替),将两个容器的下端口部用橡皮管连接构成连通器。在其中一个容器上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如下图1:

图1图2

2.催化剂的处理改进

催化剂处理:将水泥用水搅拌均匀,制成约0.5cm厚的水泥板,然后在水泥板表面撒上适量的二氧化锰,等到五成干后,按需要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完全干燥后备用。这样处理后,将粉末状的二氧化锰制成了块状,有利于与液体药品隔离开和循环使用。

催化剂改进:将生的马铃薯按需要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或片状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备用。用生的马铃薯代替二氧化锰,反应速度虽然比不上二氧化锰,但马铃薯本身可以切成所需的形状、大小,从而节省了将二氧化锰制成块状的这一道工序。

3.方法步骤

将上面改进的装置检查气密性,取下带导管的橡皮塞,将适量上面处理过备用的催化剂放入容器中,塞紧橡皮塞。从另一容器口倒入适量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通过橡皮管进入装处理或改进过的催化剂的容器与催化剂接触,立即反应产生氧气。如图2,将A端降低至液体与催化剂分开,反应停止;升高A端,过氧化氢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又进行。也可以在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放一个止气夹,关闭止气夹,反应停止,打开止气夹,反应发生。

通过以上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发生装置容易自制,催化剂也容易找而且可以循环使用,节约药品;反应后的废液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所以笔者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二、铁丝燃烧实验的改进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教案-氧气。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11篇

自主学习型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根据自主学习理念设计开发的。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主动、自觉、独立学习,与被动、机械、接受式学习相对。传统课件大多是流线性模式,学生被动与学习内容、过程同步,而在自主学习型课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并能通过课件中的讨论模块与同学有效地交流互动。

此外,这类多媒体课件多以网页形式存储在Web服务器中,并通过网络传播。这样只要有能够上网的计算机,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打开网页进行学习,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课件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只要管理员及时更新Web服务器的内容,学生就能够看到最新的教学内容。

2 自主学习型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过程

2.1 前期分析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中学九年级科学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学生通过该课件的学习,一方面结合课堂演示了解与掌握氧气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另一方面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后续的实践环节做好准备。

本课件采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主要是指以网页形式呈现,并在浏览器中运行使用,其学习内容呈现、学习活动组织、扩展资源提供等均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提供。

2.2 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依据多媒体课件在内容呈现与人机交互方面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课件要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将各个知识节点按照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一般的学习规律,编排学习进程,并设计特定的学习活动。

然后,结合教学设计方案来规划课件的总体设计思想,依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特点,我们拟以网页形式呈现的超文本知识节点网络和多媒体实验演示动画作为课件的主要内容。在界面设计上,拟采用“上左右”的框架结构。其中,上部是课件标题及导航栏。左侧是导航栏项目下的二级子目录,用于展现各模块下具体的知识点,点击可以激活具体的内容呈现页面,并将其在右侧主界面中显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基于自主学习,由学生依据个人的进度选择可选的知识学习路线并在各个模块中自行跳转。

课件主要包括十个模块,其中“课前学习”模块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也为后面各知识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的”以及“教学重难点”模块给学生呈现教学重难点及提供学习指导。“制取过程”模块采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过程。“在线练习”模块提供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检测自学的结果是否完成学习目标。“交流讨论”模块,增加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资源”模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超链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

2.3 脚本编写

多媒体课件的脚本可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前者是由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对课件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的文字描述。后者则像影视制作中的分镜头脚本,是在文字脚本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能体现软件结构和教学功能,并作为软件编制的直接依据的一种具体描述。

文字脚本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确定,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学习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订,媒体的选择等。

以《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中“氧气性质”和“氧气制取”知识点为例,我们可以编写文字脚本如表1所示。

制作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进行课件交互式界面以及媒体表现方式的设计,将文字脚本进一步改编成适合于计算机实现形式的课件,选取“氧气制取”步骤一“检查装置”为例,其制作脚本如图1所示。

2.4 素材准备

接下去需要进行课件制作素材的收集与制作。其中,相关的文字素材,均事先录入为文本文件备用、图形图像素材。例如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图、氧气分子结构图等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并下载,诸如课件标题、导航栏的背景以及其它无法直接查找到的图片,则由开发者使用图形图像软件自行制作。另外,有关氧气与其它物质反应的视频等资源主要采用网络搜索的方式直接查找,氧气实验室制作过程由于无法直接找到适用的演示,则由开发者使用Flash软件自行开发。

2.5 课件制作合成

制作时,首先创建一个站点(取名为“yqdxzhzq”)用于存储课件的相关文件,这里用英文命名各级站点以及文件,避免Dreamweaver里不能显示中文名的情况。为保持站点结构的清晰,按需要在其中创建多个子目录(如“images”和“flash”等)并导入准备好的素材。

接着创建课件首页(index.html),Dreamweaver中提供了可视化的网页编辑功能,因此其制作比较简单,只需要按制作脚本在相应的区域插入文本及其它网页元素即可。制作完毕后,为其它各个子模块页面创建单独的文件,并在首页中制作一个导航栏,为其中的每个项目创建一个指向相应页面的超级链接。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制作各模块的页面。依次制作各模块页面,在相应的地方插入文本、图片和视频,并为各个相关知识节点之间设置超链接。为使课件呈现一致的风格与操作界面,我们可以共享与首页相同的标题与导航栏,最终完成课件的制作。

2.6 课件测试和发布

在完成课件的制作后先对网站进行测试,检查页面文字是否统一,字词是否正确,行距、段落间距是否合适,视频,图片能否正常显示,超链接是否正确等,反复修改使课件更加完美。测试完毕后,可以将课件上传至Web空间进行发布,实现资源共享。

3 结束语

对于自主学习型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即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设计时要注意根据选题内容的需求,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选择最佳的课件制作软件,恰当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特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2]曹秀华.对自主学习理念的认识与探讨[J].教育探索,2006(7).

[3]吴菁.网页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2009(5).

[4]周跃良.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12篇

关键词:氧气性质初中学生学习能力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具体事物及变化的典型事例。氧气性质的教学,看起来简单,其实实验多、现象多、知识点多等,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及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氧气性质的教学,谈谈如何着手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认识能力的培养

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自认为这是全面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开端,如何学习,首先得培养学生的认识。面对本节内容,引领学生知道,将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即氧气的性质。其中氧气的性质是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氧气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所做的实验条件是什么,实验操作要领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中需要观察什么,这个实验的装置及图示结构怎么样,化学反应怎样表达等,学习时要让学生有较清晰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后达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即便学了得到的知识仍将是渺茫的。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非常之多,无论是演示还是分组实验,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仅如此,很多实验还要求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基本步骤、方法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等。这些方面,氧气性质的教学,是比较典型的课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基本操作,即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是怎样取用仪器、药品的,药品的取量一般多少,实验时是如何操作的,比如在燃烧匙上是怎样放置药品的,将放有药品的燃烧匙伸进氧气的集气瓶内的快慢程度怎么样等,都要细心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观察。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观察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是化学实验中观察的重点内容。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取用的是什么药品与氧气反应?观察不同药品与氧气的实验中,能否燃烧(即能否反应)?是否发光、发热?燃烧的程度是否剧烈?燃烧发出的火焰是什么颜色?生成物是否有气味?生成物是什么样的状态、颜色等,这些都是观察中的要点。

三、表达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表达,都必须抓住要点,否则将含混不清。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实验多,现象多,通常要求描述现象时,应给学生强调指出须弄清不同情形,突出关键词句,有对比的还得突出明显异同。为了让学生模仿和更明朗地表达实验现象,可将木炭的燃烧作为实验现象描述的范例。即:木炭在空气里燃烧,发出红光,放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更旺(剧烈),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向学生口头描述时,对“在空气里、在氧气里、更旺、发出、放出、生成、使、变”等关键词句,加重语气,突出强调。对其余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老师评正,最后要求学生再书面表达。对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木炭跟氧气燃烧为例,主要通过板书,着重强调“反应物、生成物、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地进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引导学生领悟掌握。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常出现事实而非,阴差阳错,掌握不牢,往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勤动脑思考,而采用简单机械地死记硬背所致。面对这样的情形,结合氧气性质的教学及实验,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氧气性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及不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疑问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有所思,但又说不出其原因,急于知道的基础上,逐一向学生讲解、引导,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效果将大大提高。例如,1)通过第一组的实验,可让学生思考弄清:a、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燃烧是跟什么起了化学反应?b、木炭燃烧,说明反应的条件是什么?c、为什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 这是因为木炭跟含氧多与少的情况下反应,剧烈程度不同而也。d、燃烧生成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为什么?都能,说明生成物是同一气体。2)对其余的几个实验,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弄清:a、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b、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c、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细铁丝并绕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先在瓶底放一层细沙或少量水等?为什么铁丝在空气里不易燃烧而在氧气里能剧烈燃烧等?3)课文所学的木炭、铁丝、蜡烛的燃烧,引导学生弄清:a、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跟什么发生了化学反应?b、这类反应属于什么反应?c、提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没有?其氧化反应的概念是什么等?

五、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学习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实验探究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操作都尤为重要。在氧气性质及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时要了解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有什么?实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有部分学生,在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时,当拿着仪器、药品等,手在不断地颤抖,心在乱跳等,总推做不来或不想做,因而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实验操作,细心指导。例如将木炭、铁丝的燃烧作为演示实验,边操作边讲解要领,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蜡烛的燃烧,可放心大胆地抽学生上台操作,其余的观察,然后老师评正,必要时可抽另外的同学操作或老师演示。

六、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理解记忆,如何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可通过小结,以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能取得较大收获。例如:表格1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有看、有思、有动,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激发兴趣,调动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既能拓宽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各种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上一篇: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下一篇:售前售后电话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