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题材与题材

2024-06-17

诗歌的题材与题材(精选14篇)

诗歌的题材与题材 第1篇

作者:戒念

曾记得那一年,

一声枪响,

从此翻开了,

一段新的历史。

这段时光的尽头,

是那无尽黑暗的,

一丝星火,

渐渐变得明亮。

历史的长廊,

总是会带给我们,

诸多的启示,

却永远不会磨灭。

我们的今天,

是用他们的昨天换来的`,

我们的笑脸,

夹杂着先辈们血泪辛酸。

想起这段历史,

我们斗志昂扬,

回首过去,

是我们新的开始。

请不要忘记,

我们的先辈,

请不要忘记,

他们的奋斗。

辛亥革命,

萤光闪亮的一刹那,

是便新中国,

生命历程的开始。

诗歌的题材与题材 第2篇

怨声载道,

大小工厂都关门。

下岗工人到处见,

没钱吃饭?

盗贼又四起,

一纸文件,

封条坐牢还罚款。

绿色治理乱民生,

浅析中国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主题 第3篇

一、以抒发建功立业之情为主题的诗歌

1. 该类主题的诗歌出现的原因

就思想上讲, 从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一度盛行的黄老学说沉寂下去, 代之而起的是儒家学说。这种学说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中, 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鼓励读书人积极出仕, 为朝廷建功立业, 所谓“学成文武艺, 货于帝王家”。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 许多读书人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渴望投身报国, 建功立业。除走科举这条应试之路外, 从军征战以建立功业, 报效国家, 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

2. 该类诗歌的主题

在国运昌盛之时, 如唐代, 诗人们处在和平的环境里, 迫切希望建立功业, 以实现自身价值, 则他们往往把这种思想诉诸诗歌;在国势孱弱、屡受外族侵扰的时期, 如宋代, 诗人们的生活受政局和战局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中, 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为国出力, 如何从军报国以及抵御外侮、收复失地。这种思想时时盘踞在他们的头脑中, 当他们提笔写诗的时候, 不能不流露出来。以上这两种思想主题,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读起来都很感人, 很激励人。

二、表现反对战争为主题的诗歌

1. 通过描写士兵的思乡情绪, 表现诗人反对战争的思想主题

在古代, 战争往往持续的时间较长久, 许多士兵年轻时就随军征战, 头发白了也不得退伍归家, 多年的征战, 使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 希望早日罢战解甲。同时,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正是表现了他们对无休止战争的厌烦。

2. 刻画战争所造成的悲惨后果, 来反映作者反对战争的思想主题

在这些诗歌中, 诗人描写和刻画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后果, 足以让人们消除对于战争的热情。

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别 第4篇

咏物诗这类诗以自然界事物或其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外物为歌咏对象。它起源很早,从现存作品看,《楚辞》中的《九章·桔颂》已开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大诗人杜甫咏物诗数量多,题材广,举凡山川日月,花鸟虫鱼,无不摄入毫端。

咏物诗名目繁多,单就歌咏自然事物而论,即有咏花、咏鸟、咏月、咏雪、咏草、咏石之类,尤其是历代咏花、咏鸟之作,都是成千累万。在咏花诗中,咏梅、咏菊、咏兰、咏牡丹、咏荷花等数量都很可观。

咏史诗这类诗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歌咏或评论对象。它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一诗,唐代咏史诗已臻于高度成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众体大备。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都留下了许多名作。

历代咏史诗取材广泛,又有一些热门题材,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如咏昭君、咏西施、咏荆轲、咏诸葛亮、咏岳飞等。其中以咏昭君最为突出,东汉后,几乎每代都有题咏,现存昭君诗达600余首。

咏怀诗这是抒情述怀一类的作品,多用诗骚以来的比兴、寄托、象征一类手法,以含蓄为其风格特征。起源于诗人阮籍,他创作的《咏怀诗》今存95首(其中五言82首,四言13首),“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为后代作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咏怀诗有其特写的涵义和作法,不采用直抒方式,所以即兴式或随感式的作品通常不包括在内。有时却可以以其他品类的面目出现,诸如咏史、游仙、题画、咏物、怀古等,这是与咏怀诗的特殊手法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咏怀诗的创作数量是相当大的。

田园诗这类诗以田园风光、村居生活和隐逸情趣为歌咏对象。它渊源于《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艰苦的劳动生活,可算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而自觉地进行田园诗的创作,是从东晋陶渊明开始的。他的《归园田居(五首)》等,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南宋范成大把劳动、隐逸和田家苦三者归拢一起,谱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园交响乐章。他的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興》60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元以后也不乏有分量作品,但只能说是田园诗的余响。

山水诗这类诗以描写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为主。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应推曹操的《观沧海》,尽管作品别有寄托,却不失为山水诗的前驱。山水诗的真正创始人,是东晋初年的庾阐。他的诗现存20首,山水诗占了将近一半,诗中所写都是山水景物。

到了唐代,山水诗更走向完美、纯熟。初唐的王绩、宋之问、陈子昂等已多有佳作,盛唐诗坛进而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领,宋代的山水诗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颇多佳篇,杨万里尤多。元明清时期,山水诗的创作仍有新的发展。

边塞诗这是一类描写边塞风光、戍卒生适和战争场面的诗歌作品(也有少量反映民族间友好相处的)。边塞诗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小雅》中《采薇》《出车》《六月》三篇,应是最早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蓬勃兴起,可谓盛极一时。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等佳作连篇,迎来了边塞诗创作的初步繁荣。随后的盛唐更出现了阵容壮大的创作群体——边塞诗派,掀起了边塞诗创作的高潮。

爱情诗爱情诗起源极早,《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载的上古传说中的涂山氏之歌,便是它的先河。而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坛已涌现出大量来自民间的爱情诗作。随后屈原创作的《山鬼》《湘君》《湘夫人》等,是文人诗中爱情诗的发轫之作。

爱情诗有若干分支,主要有恋歌、弃妇诗、思妇诗、悼亡诗等。

游仙诗这是一类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情志的诗歌作品,有人认为,游仙诗以秦博士的《仙真人诗》(已佚)为最早,其实《楚辞》中托名屈原的《远游》才是它的鼻祖。这首诗描写诗人“排空御气,浮游八极”,是地道的游仙之作。从现存资料上看,建安诗人曹操也有游仙诗,而第一个在诗题中明白标出的是曹植。其诗内容仍是托志于神仙,以抒发其现实人生的苦闷。代表着这类诗作较高成就的,要数西晋诗人郭璞。他创作的《游仙诗》19首,虽然沿袭原有的精神传统,却能做到“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因而独步当时。

环保题材的诗歌 第5篇

怨声载道,

大小工厂都关门。

下岗工人到处见,

没钱吃饭?

盗贼又四起,

一纸文件,

封条坐牢还罚款。

绿色治理乱民生,

环保题材的诗歌 第6篇

碧水映蓝天。

上君一声号令,

环保须当先。

横扫悉数污染,

更兼问责问罪,

铁腕治腐贪。

上峰亮宝剑,

万民笑逐颜。

夫大国,

齐奋力,

共家园。

子孙万代尊享,

锦绣生态大观,

华夏何伟岸。

江山无限美,

诗歌的题材的分类 第7篇

1、伤别离情类。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如怀亲、思乡、念友等。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咏怀类。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等等,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3、讽喻类。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的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4、边塞类。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5、咏史类。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等,均为名篇。

6、咏物类。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8、哲理诗

浅论杨万里农村题材诗歌 第8篇

1. 诗情画意——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对大自然的歌颂与赞美。

杨万里描绘农村大自然山水景物的诗歌绘景、构境、抒情三者结合, 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热爱。如《南溪细陂》:

仙家有药世无比, 能干水银作银子。老夫却把水晶环, 熔作南溪一溪水。

闲随稚子作儿嬉, 金沙玉砾磊细陂。水从陂上泻涧底, 椎碎水晶声满耳。

忽然流下片苍苔, 一朵碧云影千里。

家乡的一个普通小山涧, 诗人却想象新奇。你看, 那“水晶环”、“金沙玉砾”、“苍苔碧云”, 形象逼真, 色调谐和, 动静相宜。

2. 哀民生之多艰——对农民生活疾苦的同情与体恤。

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牵动着诗人的诗思。诗人尤袤曾赞美杨万里:“为郡不知歌舞乐, 忧民赢得鬓毛斑。” (《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

请看《过白沙竹枝词》:

绝怜山崦两三家, 不种香粳只种麻。耕遍沿堤锄遍岭, 都来能得几生涯?

居住在不适宜种植香粳的山岭的农民们, 虽然种植了桑麻, 但是诗人说“就是将堤岭全部耕遍, 把全部收入都集拢来, 你们又能够过几天的生活呢?”诗人在此为劳动人民的疾苦深深地抱不平。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 (奇迹) , 然而, 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 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 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指出:一个有良知的人 (“古仁人”) , 一定会忧民忧国 (“忧其君”) ,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 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忧虑。

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在那不是大旱便是淫雨的灾害性天气里, 诗人忧心忡忡。乾道二年 (1166年) , 淫雨连绵, 禾苗霉烂, 杨万里写《宿龙回》诗叹道:

大熟虚成真, 微生亦可嗟。禾头已生耳, 雨脚尚如麻。顷者官收米, 精于玉绝瑕。四山云又合, 奈尔老农家!

诗人对上天进行毫不留情的猛烈抨击, 上天哪会知道农家之忧, 体恤农家之愁?

(2) 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喜悦和盼望。

乾道六年 (1170年) , 杨万里始任隆兴府奉新知县, 甚得民心。期间, 他围绕浦心阁创作了六首诗。其中《晚登浦心阁望雨》诗曰:

悯雨喜见云, 喜云愁不雨。长风将怒点, 慰此楼中暮。喜雨不但人, 松竹亦鼓舞。未知今年熟, 得似去年否?

此诗头两句写盼望下雨的焦灼心情;三、四句写大雨沛然而降, 才使诗人得到安慰;五、六句写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结尾两句写欣喜之后, 转入深思:透雨使禾苗得救了, 但不知今年的收成能否赶上去年呢?

4. 正心诚意——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揭露与批判。

绍兴29年 (1159年) , 杨万里时年33岁。他调任永州零陵县丞。杨万里恭敬地向谪居于此的张浚请教做人的道理。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 鼓励杨万里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保持清直的节操。自此, “正心诚意”便成了杨万里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

乾道元年 (1165年) 夏, 旱情十分严重, 官府并未放松丝毫剥削, 从而引发了郴州李金的起义。杨万里写下《旱后郴寇又作》:

自怜秋蝶生不早, 只与夜蛩声共悲。眼边未觉天地宽, 身后更用文章为?去秋今夏旱相继, 淮江未净郴江沸。饿夫相语死不愁, 今年官免和籴不?

“淮江”指上年两淮饥民的反抗。“和籴”即“平籴”, 或称“助军粮草”, 是官府以筹助军饷官民商量交易为名, 而实际向农民摊派数额强买粮食的害民虐政。名为“平籴”, 实际是白抢农民的粮食。所以农民沉痛地说:“饿死倒不要紧, 今年和籴免不免呢?”诗人尖锐地指出, 人民的反抗不是因为旱灾, 而是官府的苛税逼出来的, 是官逼民反, 罪在官方。

李白“饮酒”题材诗歌的文学意蕴 第9篇

关键词:李白;饮酒诗;豪放率真;狂傲自负;感伤飘逸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所创作的饮酒诗中,尤以《独酌》、《将进酒》、《襄阳歌》等流传甚广。“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是杜甫对李白的一生诗歌创作的概括。诗人在酒中感受着生命的力量,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出洒脱奔放的人生态度。他的饮酒诗歌在艺术的表现上宛如醇厚浓郁的美酒,清香四溢,令人心醉。

一、不同人生时期李白的饮酒诗中思想的变化

纵观李白的饮酒诗,无论痛苦与快乐,愁闷与陶醉,都与酒紧密相连,这种特殊的现象恰恰构成了李白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酒,被诗人融合进了诗歌的创作之中。不仅如此,李白饮酒诗中的“酒”还影响到作品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和作品风貌的形成。从功名未显时的抑郁深沉,扬名得志时的明快热烈到理想幻灭时的愁苦愤懑,不同的酒态展现出诗人不同的心理变化。

(一)青年时代渴望一展抱负、意气飞扬

青年时代的李白,他把积极入世看作是当务之急,把“济苍生”、“安社稷”当成自己的最高追求,他渴望能够施展抱负,兼济天下。对于李白,此时的酒仿佛是一种心情调味品,它使李白的生活变得轻松自如。这个时期的饮酒诗,其基调明快流畅,乐观昂扬。以《待酒不至》为例:

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山花、流莺、春风,构成了一幅优雅恬静的春日图景。在风清花香的夜晚,正好衔杯,但因“待酒不至”,诗人也感到有点缺憾。对于李白来说,如若没酒,即是在这美好的春夜之中也不能尽兴。而惟有“醉客”才与这良辰美景“相宜”,才能领略到无尽的乐趣。表面上看,诗人是因“待酒不至”而感到不如意,其实,也隐隐透出了诗人久待不仕的惆怅,有一种芳草摇落,美人迟暮之感。与前诗相对照,更能够看出诗人被诏后的快意和喜悦。但是,现实却无情捉弄了这位天真的诗人。

此后的饮酒诗中便多了几分哀叹与忧愁。“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涤荡千古愁,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体现出的“愁”,是政治上的失意,是心灵上的空寂,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苦闷。酒,此时已成为了消愁之物。杯中的酒已融入进了诗人无尽的孤寂、不平和愤懑的情绪中。然而,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使他沉溺在了狂饮滥醉之中。

(二)中年时期理想受挫、怀才不遇

李白中年时期的饮酒诗,就反映了他心灵历程的重大转折以及思想性格中的各种矛盾。出世与入世,是李白中年时期的饮酒诗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的矛盾。这时期的饮酒诗,多触及时事,诗题中蕴含着深层意义,杯酒中注入了现实内容,真实地记述了诗人同最高统治集团直接接触后对社会人生的独到认识和见解。

《将进酒》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饮酒诗。诗中作者自己登高远望,遥想眼前的黄河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感叹人生短暂,红颜易衰,巧妙地引出了人生如梦的主题。表面上看,似乎是歌咏及时行乐,但又纵横变化,大起大落。诗人对佞幸小人得势,士人才子受压,统治者无德无识,生活中贤愚颠倒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强烈抨击。诗中虽无直接触及社会问题,却流露出一种极为深广的忧郁情绪和不平忿闷之感,诗篇充满了惊心动魂的悲剧气氛。整首诗通篇不离酒,但这里的酒已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涵义,是诗人生活中酿成的一杯“苦酒”,他狂饮是为了排解“愁绪”。往日的豪情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悲与愁、消沉与放纵。但是,也能看到,诗人的放纵实是源于内心的苦闷,是发泄,是失意后的抗议。但他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仍然心怀“直挂云帆济苍海”的期望。

(三)晚年时期内心苦闷但依然飞扬豪迈

李白的内心是矛盾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在他的饮酒诗中,无论是表现对理想的追求,还是表现对压迫的反抗,都有着火一样燃烧的激情。即使诗人晚年的饮酒诗,也保持着飞扬豪迈的气概。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可以看出,尽管李白在精神上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全诗的字里行间仍表现出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狂热的,这种狂热的态度使他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包围中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可以说,李白在仕途遇到坎坷之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积极乐观,这就是李白对后世作家最具影响力的地方。

李白各个时期的饮酒诗,思想内容不尽相同。从总体上展示了诗人的心灵历程,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诗人思想发展线索:希望—失望—希望—最后的失望;希望伴随着失望,失望中又充满着希望,由希望始,至失望终。饮酒诗毫不掩饰地将诗人的幻灭与追求,痛苦与希冀流泻于字里行间,李白的所憎所爱、一颦一笑,都倾注于酒杯中。李白的饮酒诗是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深刻的社会价值的。

二、李白饮酒诗中表现出的独特艺术特色

(一)酒与诗的完美结合表现诗人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李白的饮酒诗,不但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且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使他的饮酒诗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诗歌通过“酒”的意象带上了独特的特点,酒反复被李白所咏唱,诗中的酒意如同精灵般丰富灵活,不停地充实李白的酒感。酒赋予他灵感,酒赋予他生命,在酒中他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更获得到了生命的价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饮酒诗想象力丰富,大胆运用比喻、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够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语言朴实无华,明丽流畅,珠圆玉润。李白的饮酒诗不受格律束缚,自由舒卷,如行云流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清新的质里,增加了生命的青春感和坚忍不拔之感。例如《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诗的首句点明时间:夕阳西下,似乎平淡无奇。从第二句起,诗人着重描写了所见所闻。把一个个醉态可掬的酒徒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诗句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襄阳小儿”之举,“旁人之口”把山公的形象进一步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接着便是大段人物醉中想象的精彩描写,其中有奇妙的比喻,也有大胆的夸张;有叙述,有抒情,还有议论。这首诗让我们从李白的醉酒,从李白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个性中,领受到一种精神舒展的乐趣。此时的诗人尚未成名,郁不得志,诗中提出世态炎凉,应及时行乐,通篇充满着愤世忧生的感情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执着,是热情、天真、才华横溢而又放荡不羁的诗人形象。李白创作的饮酒诗中,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这也是诗人内在气质的外部表现。无论得意时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还是失意后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都显现了诗人豪爽的性格魅力。

(二)饮酒诗独特的韵律显露诗人突兀不平之气

李白诗歌的体裁,有古风、乐府和近体诗。其中五律较多,唯七绝成就较高。李白的饮酒诗中也极少用近体,即使写了近体诗,也每每打破定格,多用拗句,在齐整的定式中有一股突兀不平之气。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三:

划却君山好,(仄仄平平仄)

平铺湘水流。(平平⊙仄平)

巴陵无限酒,(平平平仄仄)

醉杀洞庭秋。(仄⊙仄平平)

这首诗是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五言绝句,严格的定式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末句的第二个字应用仄声,但诗中却用了平声,于是,此句中第二、四个字都成了平声,违反了“二四不同”的原则。因为在律诗中,第二、四个字的区别是绝对分明的,即必须是一平一仄。可见,李白的近体诗在严格意义上讲,多是不规则的。

但是,格律、声韵,只是构成诗歌形式的因素,文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首诗是作者胸中激情的发泄,带有浓郁的抒情味。此诗的创作是在李白流放夜郎遇大赦,正好遇到李晔也刚被贬官,两人泛舟洞庭便开怀狂饮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抒发自己昔日的不幸遭遇和李晔此时的处境感到心酸、愤慨的情感宣泄。此诗虽然不合声律要求,但冲破了束缚,使诗人的情感的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李白的饮酒诗所表现的是一种以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与胸襟豪迈的乐观主义相结合的情绪。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仕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蔑视腐朽权贵和儒家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在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一直为后人所尊敬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9.

[2] 李阳冰.《草堂集序》.中华书局,2000:123.

[3] 张中纲.《杜甫诗集》.中华书局,2005:33-36.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吕慧鹃,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6] 葛景春.《盛唐骄子李白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7] 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出版社,2009.

以酒的题材的诗歌 第10篇

淡淡的相思,

就像喝了

一壶小酒。

晕晕然;

飘飘乎;

淡淡的忧;

淡淡的愁;

真的像饮下了

一壶小酒。

隔远相望,

你在那头,

我在这头,

欲思不能,

欲说还休。

诗歌二:四月,我以汉字酿一罐好酒

四月初旬的某一天

一切残存在脑际的诗意

都已经遭遇了掏空

漂白

一场龙卷风

掠走了有血有肉

也有声有色的意象

然后

酷似一尾苟延残喘的鱼

黑红的两腮

一张一翕

一双濒临死亡的眼睛

渴望着一缕朝阳的照耀

萌生出一瓣崭新的

叶片

这个时候

我想起了酒杯

昨夜的宿醉

颠覆了一段似是而非的记忆

白酒

一星火苗

就可以点燃

啤酒

豪爽的`畅饮

膨胀了身体深处的胃

凸显的肚子

分明的是播下了一粒种子

灯光昏暗

迷离的视线

找不到回家的路

幽深的小巷

搁浅了行走的足迹

狼狈不堪的星星

讪笑着一个衣衫不整的酒鬼

四月沙尘

荒芜了我的田园

我唯有一次次地码字

堆积起来

又再一次次地推倒

我的面前

已经是一堆堆断瓦残垣的

汉字

此时

我嗅到了一种甘醇

浓郁的窖香

从那一堆堆的汉字中弥漫

四月

我以渐渐生疏的汉字

酿一罐好酒

等候着一次酩酊大醉的

从题材看诗歌的分类 第11篇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

例1、《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

2、写景咏物诗

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例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例4、《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3、忧国伤时诗

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

例5、《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4、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孤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

例6、《江城子》(欧阳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逝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5、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类诗的意象有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水等。

例7、《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看到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情与景巧妙妙地结合,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6、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油灯、鸡鸣、车铎、板桥、山路、鸿雁、落日、秋风、孤帆等。

例8、《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结合,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7、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例9、《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山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8、边塞征战诗

这类诗或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这类诗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有的还指出了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意象有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

例10、《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对照着写,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例11、《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句借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9、身世感怀诗

有的抒发离乱或劫难之余的片刻欢娱之情,有的则表达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鸟等意象,而后者则多用涧草、山峰等高下之物来表达。

例12、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诗人在**飘泊中暂时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乐,于是有了上述诗句。

例13、<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以两种生活环境下的梅来喻两种处境,但“一般开”则表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质。

10、谈禅说理诗

这类诗,或阐发禅理玄机,表达对人生的某种顿悟;或借景说理,表达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常见意象有鸣钟、流水、空城、烟云、大道、富贵等。

例14、《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

11、悼亡游仙诗

这类诗借写与神仙交游,进入一派极乐世界。虽然有些表达长生不老、醉生梦死的奢侈不切之意,无现实意义,但也不乏一些诗作借在仙境的超脱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有其积极意义。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卒章显志等。常见意象有醉态、梦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鹤、棋枰、歌舞等。

例1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名为仙境一梦,实为人生一梦,你看:渴慕—迫切—豪迈—虚幻—迷醉—惊险—极乐—幻灭。既然看破了社会官场,不过“古来万事东流水”,也便可以弃之而去,“暂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了。

12 、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帘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14、哲理诗

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这是苏轼的一首哲理诗。说明世间任何活动都必须主客观相互谐调才能成功的道理。写得平白自然,又寓意深刻。

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 第1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扩展资料

诗歌的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诗歌的题材与题材 第13篇

面对肆虐的雪灾, 我们的诗人充当了“时代的鼓手”的角色, 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力的光辉诗篇, 采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的手法直面描绘了灾难的残酷性, 另外一方面在思想上又高扬了理想主义的风帆。这些诗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极富战斗力。

一、直面灾难的现实精神

很多奔赴一线的诗人们亲历了灾难的洗礼, 经受了冰天雪地的严寒, 目睹了抗冰救灾过程险峻的现实。他们在奔赴救灾前线的过程中有了与生活广泛的接触, 扩大了生活的视野, 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特别是雪灾中群众的苦难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一个奋战在第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李瑛在《冰雪中国》中写道:“长期罕见的低温/冻雨、暴雪, 如把把飞刀/呼啸, 劈砍、吞噬/接着, 惨白的尖冰/又赶来如铁的封杀/万里沃野, 茫茫大地一眼望去/群山失踪, 江河窒息/千万座城市和乡村/千万条大路和桥梁/千万座输电的铁塔/千万片场区和田野/灯光灭了, 炊烟熄了/所有机器都再不转动/所有车轮都停止了飞驰/我们满眼翠绿的大地/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一个个准备欢度除夕的家庭/突然都被推向冰窟雪谷。”诗人采用了一系列生冷瘦硬的动词:“呼啸、劈砍、吞噬、封杀、失踪、窒息”等描绘了冰天雪地里寒风肆虐, 冰冻蔓延的景象, 呈现给读者一幅萧瑟, 冷清的画面。春节本是中华民族最祥和最温馨的节日, 可是在肆虐的雪灾面前一切都寂寞了, 冷清了。“不能让雪成为每一家年夜饭的第一道菜啊!”这不仅是党中央的呼唤, 而且也是所有中华人民的心声。来自贵州的诗人———何居华在他的《盐路》 (外二首) 组诗《不会开花的油菜》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道出了冰雪中的农村所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冻雨以结冰的方式把油菜花蕾/变成了琥珀/只有回忆的鹅黄/在山民蓄满泪水的眼中闪动/”昔日的田野是一片金黄的油菜的芬芳, 到处洋溢的是丰收将至的喜悦。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冰冻把芬芳欲结果的花朵冻成了“晶莹的琥珀”, 剩下的只有往日“鹅黄的回忆”。怎能不让辛劳艰辛的山民们“鹅黄的回忆”在“蓄满泪水的眼中闪动”呢?

诗人们立足于现实, 大量采用白描的手法, 描写了灾难在时间上的突然性, 衬托出救灾过程的紧迫性。反映我们面临的困难的严峻性。“挑战!大雪纷飞/大雪纷飞, 挑战!”这确实是一场挑战, “灾难挑战中国/挑战中国的脊梁/够不够坚强/挑战中国的意志够不够坚定/挑战中国的大脑够不够聪明/挑战中国的大地/还会不会, 会不会红日东升” (《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 。诗人直面灾难, 直面困苦, 以全新的笔触展现了灾害带给我们的痛苦的记忆, 画面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 以及由此唤起全民的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人民情绪的兴奋, 焕发, 感激和乐观, 减去了以往的焦躁的意味, 从生活激动中发出了火热的声音, 体现了诗歌的战斗力所在。

二、大雪无情人有情的人性光辉

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 任何一个有责任心民族感的诗人都不会置身于时代的大潮之外, 正像我们伟大的战斗诗人艾青在《诗与时代》中所说:“/这伟大而独特的时代, 正期待着, 剔选着它自己的伟大而独特的诗人”。诗人们此时把自己的爱国行动具体转化为书写表现爱国主义的诗歌, 用自己手中的笔谱出了一曲曲大雪无情人有情的感动之歌。

“天寒地冻更显血的温热, 冰雪无情, 情在心灵深处” (《诗刊》<抗雪救灾歌>中华人民在危难的时刻总是有着那么一股割不断的血浓于水的温情。诗人丘树宏在《你我是一家》里对留在广东过年的外来工说:“木棉对芙蓉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 /开的都是幸福花哟, /你我是一家。珠江对湘江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 /唱的都是幸福歌哟, /你我是一家。白云山对庐山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 /守的都是幸福土哟, /你我是一家。我想对你说啊:/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 /做的都是幸福梦哟, /你我是一家。你我都是好兄弟啊/你我是一家;/你我都是好姐妹啊, /你我是一家。"无数外来的民工们因为大雪而滞留他乡, 过年回家团聚的梦想被无情的破灭了, 心里的悲伤无奈之情难以诉说, 但是当地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抚慰了异乡客人们的悲伤, 用温暖的心融化了覆盖在他们心头的冰雪。“我们看到了, 大雪封门的野战帐篷里, 子弟兵端上了那一碗碗热腾腾的面, 那一杯杯暖彻心扉的茶, 我们看到了, 因断电而黑暗的城池街道, 人民警察用车灯照亮了行人的归途, 我们看到了, 志愿者为孤寡老人, 点亮的那一根根蜡烛, 无数的自发的绿丝带行动, 用平凡的感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心大联盟, 我们听到了, 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对滞留的旅客说:留下来吧, 这里就是你的家!来吧, 和我们一起过年吧, 让我们彼此温暖, 紧紧相依”。 (《温暖2008》)

此外, 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冰雪中互相救助, 团结一心的诗歌, 如湖北著名诗人谢克强的《在南下的客车里》, 董宏亮的《那么多双手》, 吴伟华的《我们一起过年》、魏国松的《列车上的婚礼曲》、刘文玉的《大雪你下错了地方》等抒情诗, 情感的真挚, 字句的铿锵, 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扬的号召性

抗冰救灾时期的诗歌曾经是抗灾中最有力的号角, 诗篇中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激发了全民族抗灾的热情和爱国情绪, 它们在抗击雪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为抗灾摇旗呐喊成为诗人自觉的爱国行动, 抗灾诗歌也以服务于抗灾为目的, 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激情。正如济慈所说:“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和爱情一样, 在它们崇高的时候, 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1]”诗人们的激情来源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 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的爱, 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们的诗歌在审美层次上得以净化和升华, 这一类的作品高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似疾风, 如暴雨, 给读者以震撼的强烈效果。风格总体上来说激昂豪壮,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诗人们满怀爱国主义的激情写下了一系列颂歌与赞歌。其一, 有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灾第一线的感人场面的如:“寝食难安的总书记/, 深入到400米下黑漆漆的矿井。” (《诗刊》〈非常雪景:中国红〉) “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总理专机冲破夜幕腾空而起/甚至不知降落的机场在何处。” (《诗刊》〈抗雪救灾歌〉) 此外, 《冰雪中国》、《雪中光芒》、《一盏灯亮起来》、《中国雪》、《工友》《总理鞠躬》等诗歌讴歌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 不顾安危, 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形象。其二, 有歌颂各行各业在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诗歌。“冰柱裹银线, 摩天君早行。浓眉弹冻雨, 高塔破坚冰。为送千家暖, 甘抛一己生。雪原香正溢, 梅蕊慰英灵。” (《中华诗词》〈湖南电力三员工抗冰排险壮烈殉职〉) ———歌颂了湖南的电力工人 (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 “为送千家暖, 甘抛一己生”的奉献精神。另外, 宋洪在《戊子元宵中夜不寐感奋为作》一诗中也有关于电业工人的赞颂:“战士驰援鱼水重, 电工抢险死生轻”。 (见《中华诗词》) 。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整个城市和农村的光明:“风雪萧萧锁电桥, 钢筋铁骨竟折腰。男儿赤胆何为惧?灯火一城碧血浇!” (《为舍生保电的英雄而作》———中国诗歌网) 其三, 涌现出反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抗冰救灾的诗歌。如《豫牌工程车驶进郴州》、《唐山农民来到郴州的山冈》《郴州, 26只唐山肩膀》等热情赞扬了北方的人民用最质朴、最感动的方式对南方灾区的援救, 体现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决心。第四, 在困难面前, 解放军和武警官宾们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前方。《新潮诗词》中徐升阳的《抗冰救灾之歌》第五首:“中国人民解放军, 直奔险路救人民。官兵昼夜除冰雪, 十里军徽十里春。”出现了人民解放军奋战在前线的身影。此类的作品很多, 如:《致照片上啃雪团的士兵》、《睡》《解放军, 好样的》, 充分歌颂了军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作为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女, 作为13亿中国人民的忠诚卫士, 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四、抗冰救灾主题诗歌的“诗史”特性

所谓“诗史”, 一是要求诗歌有“现实性”, 二是要求诗歌有“政治性”。正因为抗冰救灾诗歌讴歌了时代精神, 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这些诗歌因此也具备了“史”的性质, 不仅具有审美价值, 也具有认知价值, 而且往往写得比较外露。这些诗歌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反映了祖国在突发灾难时所面临的考验等社会现实, 诗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历史色彩, 表现了宽广的社会内容, 而且还寄予了深沉的感叹, 因而具有强烈的“诗史”特征。

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 最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 而且也最能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大批的诗人采用新诗这种文学样式, 以“时代的节奏为节奏”[2]创作了很多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在08年的春节晚会上的一首朗诵诗《温暖2008》中:“雪在下, 雪在下, 雪在下……从三九过后一直下到腊月二十八/从北向南, /不分昼夜垂直倾撒, /冰凌黄河雨雪长江, /冻颤三湘大地, /直扑珠三角, /不见了花城含苞欲放的迎春花, /低温严寒, /冻雨冰挂, /突如其来, 突如其来/逼近年关, 逼近年关, /我们郁郁葱葱的南国家园, /在漫天冰雪的笼罩下迎来了2008, /到处都是皑皑白雪, 白雪皑皑, /高速公路封道, /车站旅客滞留, /空港被迫关闭, 贯穿南北的电气化大动脉因断电而瘫痪, /华东、华中、华南, 湘鄂粤、苏浙皖、云贵川, /电力告急、煤炭告急、食品告急, /灾区的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还有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挡在了回家过年的路上, /寒风冻僵了他们蹬车返乡的笑脸, /雨雪冰封了他们渴望团圆的喜悦/”。类似的诗歌还有如高洪波的《挡不住的春天》和王燕生的《抗冰救灾歌》等等。从文学价值来说, 这些诗不能说有多么突出的成就, 但是, 其创作的动机主要在写时事, 而且也不拘于一时一地是一种全景式的反映, 其人其事皆有据可查,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史”不能被正史取代的地方, 就在于它具象地表现了特定时代中人们的生活,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时代的氛围, 时代心态。这些充满时代感的诗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充实了对21世纪初的历史书写。自由体新诗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以及崇尚表达直观自然的深刻感受等特点又进一步加深了它作为时代的号角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诗刊》2008年3月半月刊 (上) 总第540期诗刊杂志出版社

[2].《中华诗词》2008年第3月刊.中华诗词杂志社

[3].《中华诗词》2008年第4月刊.中华诗词杂志社

[4].《人民文学》2008年第3期.人民文学杂志社

[5].《光明日报》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8-02/22/content_738065_2.htm

[6].《中国作家》第十八期专号http://www.yzs.com/html/0818/0818.html

[7].《诗潮》2008年4月号.总第142期.诗潮杂志社

唐代体育题材诗歌的文学性解读 第14篇

关键词:唐诗 体育诗歌 文学 文化

引言

题材诗歌的基础,只有确定好了题材,才能有发挥的方向,才能为诗歌增添更多的美感和魅力。比如有的诗歌以爱情为题材,有的诗歌以山水为题材,有的诗歌以离别为题材,有的诗歌以战争为题材等。不同的题材奠定了诗歌的不同基调,因此诗人在语言的选择上也有一些侧重点。在唐诗中,除了对山水、人文等景观进行描绘之外,体育题材的诗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唐代的富足,人们的生活比较充实,加上体育运动的萌芽,因此很多诗歌作品都以体育为题材,这些唐代的体育题材的诗歌,也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唐代体育题材的诗歌分析

体育题材的诗歌,最先出现在先秦文学中,但是真正繁荣发展起来,却是在唐代。先秦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比如《诗经》中所描绘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典型。在唐朝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使得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唐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自然也成了记载体育运动的方式。唐朝的体育题材诗歌的发展与唐朝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唐朝时,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人们经常外出踏青,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踏青更是人们必选的运动项目,而唐朝的文人也比较多,所以便开始以诗歌作为载体进行创作。通过查询相关的资料可知,唐朝的体育活动中,球类和围棋都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比如“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分别描述了球类运动和围棋运动的场景。可以说,将体育运动当做题材进行创作,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在唐朝。唐朝之后,对体育运动的描绘就相对较少,一方面,与社会状态有很大关系,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体育事业。另外,在唐代,我国的开放程度是比较高的,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比较多,因此有很多外来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唐代体育题材诗歌中的体育活动

(一)球类运动

唐代的球类运动发展呈现繁荣的趋势,球类运动是贵族以及平常百姓都很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而且即使是女性也十分喜欢这种运动。唐代的球类运动有蹴鞠、马球、步打球,正是由于球类运动的兴盛,很多体育诗歌作品中也以球类运动为主要题材。

催修水殿宴沂公,与别诸侯总不同。隔月太常先习乐,金书牌纛彩云中。

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遥索彩箱新样锦,内人舁出马前头。

——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

唐代的皇帝就十分喜欢马球运动,从《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中就可以看出有很多对马球运动进行描绘的作品,从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球运动的规则,对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体育运动有更多的了解。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中写道“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描写的是寒食节军营里士兵们蹴鞠庆祝的画面。

(二)棋类运动

下棋是很多文人雅士喜欢的一项业余活动,我国的很多书画作品也会以下棋对弈作为主要内容。在唐代,下棋对弈也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运动,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很多文人雅士对棋类运动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诗书课弟侄,农圃资童仆。日暮麦登场,天时蚕坼蔟。

弄泉南涧坐,待月东亭宿。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一朝忽分散,万里仍羁束。

——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诗歌中写道“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表明在当时社会中,围棋是文人十分钟爱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围棋是一种讲究策略的运动,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智力游戏,对于一些清高的隐士而言,很多都会选择围棋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智力,还可以磨砺心性。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有围棋的影子,再比如《春日闲居三首》《过终南柳处士》等作品,也对围棋运动进行了相應的描绘,一般说来,围棋对弈的诗歌中都会有优雅的环境相配,所以在描写人物对弈的时候,往往会有幽静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当然,围棋对弈并不只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很多僧侣也喜欢围棋,比如《咏棋子赠弈僧》《观棋歌送儇师西游》《池上二绝》等诗歌作品,描写的就是僧侣在下棋时候的那种淡然的心境以及专注的神态。

(三)水上运动

除了球类运动和棋类运动,水上运动也是唐代诗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内容,在唐代,最受欢迎的水上运动是竞渡,这种运动主要在宫廷的体育类别中比较流行,因此唐代有很多诗歌描绘的就是宫廷中的女性划船比赛的场景。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张说《岳州观竞渡》

《岳州观竞渡》这首诗歌将岳阳的划船竞赛描绘得十分生动,在江边唱歌助威的歌女给参与比赛的人带来了极大的鼓励。这些诗歌的描绘,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如身临其境,仿佛眼前就是旗帜舞动的龙舟,选手们个个跃跃欲试,鼓声雷动,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比赛。当然,在一些比较大型的水上运动中,女性的影子就比较少,这是出于社会礼制的原因,在很多描写水上运动的诗歌作品里,几乎都是男性角色。

三、唐代体育题材诗歌中所折射的唐代体育

(一)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体育事业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一种全民体育的态势,而且体育运动的种类也比较丰富,有比较激烈的运动,也有一些比较温和的运动。比如蹴鞠、马球、步打球等就属于一些比较激烈的球类运动;荡秋千、踏青、划船、放纸鸢等就属于比较休闲的运动,尤其适合女性参加;射猎、武术、围棋等则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运动。不同类型的运动在唐代社会中都有出现,给不同的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正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丰富多彩,体育类题材的诗歌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张建封的《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护军对引相向去,风呼月旋朋先开。俯身仰击复傍击, 难于古人左右射。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 儒生疑我新发狂,武夫爱我生雄光。杖移鬃底拂尾后, 星从月下流中场。人不约,心自一。马不鞭,蹄自疾。”描写了军中将士打马球娱乐的场面,而且还将自己的作战策略也运用在球类运动中,一场运动将每个人的才智都发挥了出来。马戴的作品《射雕骑》“蕃面将军著鼠裘,酣歌冲雪在边州。猎过黑山犹走马,寒雕射落不回头。”则赞叹了少数民族射手的高超技艺,对射手在射箭时的细节描绘十分到位。王建的《秋千词》“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描绘少女们在荡秋千时的那种快乐、活泼的神情,让人一下子就被拉回到青春年少时期。元稹的《有鸟二十章》,描绘的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孩子们追逐着漫天的风筝跑,那种欢愉的氛围不自觉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由此可见,在唐朝,我国的体育运动形式十分丰富。

(二)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广泛性

纵观唐代的体育运动可以发现,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十分广泛,不仅是一些年轻的男士,一些女性、老人、小孩等都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上到贵族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在体育场上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运动中有的是锻炼身体的,有的是有竞争性质的,有的是休闲娱乐的,因此多样化的选择使得体育运动的群体也变得多样化。

(三)女子体育蓬勃发展

在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很多时候可以与男性平等相处,在体育运动中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唐代的体育运动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唐代的妇女不用受到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出入社会,即使是男性较多的运动,女性也可以参加,社会并没有对女性的活动进行限制,因此唐代的体育运动呈现出女性体育的发展也十分快速的特点。所以在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描绘女子进行运动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女子打马球的、射箭的、荡秋千的、划船的,见证了唐代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

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唐诗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各种对山水、人文的描绘,也有很多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作品,这与唐代的体育运动快速发展有关,唐诗只是对这种繁荣的娱乐方式进行了记录。在对这些运动进行描绘的时候,不仅体现了诗歌的文学特性,也体现了社会百态,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松枫,刘宇,李亚龙.唐朝休闲体育的文学管窥[J].芒种,2013(07).

[2]王奕全.略论唐代统治者对体育活动的影响[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3]朱同祥.对唐诗中女子球类活动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02).

[4]华锐,刘红梅.论唐代体育文学繁荣的原因[J].芒种,2013(09)

上一篇: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策划下一篇:写给女生的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