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规划范文

2024-06-06

创意规划范文(精选10篇)

创意规划 第1篇

自1997年英国将“创意产业”, 做为发展国家经济的新出发点, 并在1998以正式的文件赋予严谨的定义之后, 全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展开了迅猛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所表现的形式包罗万象, 科技研发、文化艺术、工业设计、建筑创造等等, 只要是以文化创意为先导, 最终能够转变为商品, 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和其衍生的制造业, 都可以纳入其中。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 正是为了服务于文化展示、工业研发等创意产业而设立的。

1. 项目背景

近年来, 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 中国创意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 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而武汉, 这一中国中部地区老牌工业城市, 也积极确立了“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发展区域经济”为主导思路的产业园发展方向。此发展方向, 不仅针对武汉, 更辐射周边区域的产业园发展。鄂州, 这个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的城市, 也正深受影响。

鄂州市, 历史悠久, 是鄂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商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鄂州市梧桐湖新区,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核心展示区, 是武汉城市圈的关键战略节点。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正位于梧桐湖新城区内, 核心区域的西侧, 是武汉市进入新城区方向的桥头堡, 又处于新城区先期开发的中心位置, 是梧桐湖新区商业经济带的起点。

2. 产业园品牌诉求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 在武汉及周边地区已经推出一系列的产业园, 均是以高科技研发、生产为主题的品牌产品。而本项目推出的“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 将以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 集IT服务、软件开发、民生科技、教育培训、生活配套和相关公共服务产业于一体, 争取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规模且最具国际化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和绿色生活示范区。

3. 规划布局

为达成园区定位目标, 园区总体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充分结合梧桐湖生态环境基础、人文社会发展、产业集聚因素, 将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建筑艺术有机结合, 强调园区规划的生态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组织高效的交通系统及多样性的配套设施, 有效的解决园区内部人和环境的关系, 增加园区的使用率及舒适度, 以创造一个和谐的园区氛围。园区总体规划具体有以下五个特色:

3.1 以产业循序发展为目标的分期划分

整体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开发商投资的经济性和开发的时序性, 将不同形态功能的建筑物业类型分区归类, 分两期开发。

一期布置在园区干道以北区域, 靠西侧主要功能有园区展示中心, 低、多层研发办公组团。靠东侧主要功能有步行商业街、人才公寓、体育健身场馆等公共配套设施。

二期布置在园区干道以南区域, 靠南侧及西侧临城市道路为多层研发办公序列, 中部为低层研发办公组团, 东侧为步行商业街, 在步行商业街和低层研发办公组团之间为一系列SOHO办公楼。

一期为近期开发用地, 在完成建设及投入使用之后, 共存的物业类型可以先期组成一个高效的多元化办公园区。而二期则注重高端物业模式化的发展 (下文叙述中将要提及的模块化设计) 。整个分期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就是为了保证投资的初步回报率能够支撑后续的发展, 使项目的运转向良性的发展行进, 而整个项目的产业级别也随着项目的成熟而越来越高。

3.2 具有品牌效应的城市展示形象

整体规划用地北、西、南边界, 主要布置多层研发办公楼, 队列式的严谨布局组成了整个园区的对外界面, 为本园区提供了鲜明的标识性, 成为“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具有品牌效应的城市展示形象。

3.3 合院——集约化的功能分区

本项目中各主要组团, 功能组成纯净, 产业定位相似, 能够为日后产业入驻提供集聚效应。如多层研发办公楼在一期有一八栋建筑围合组团, 形成合院。在合院内不仅共用开阔的中心庭院, 亦共用开放设计的地下车库, 使资源归集, 高效运营。而低层研发办公楼也形成合院, 共用两个公共出入口, 为物业组织级别化的管理提供可行性。

合院的设置, 不仅兼顾了“东湖高新”品牌特色、开发成本, 也使整个园区更加有序, 不同级别的合院为市场提供不同级别的产品, 而产品之间也因合院的存在, 避免了相互干扰。

3.4 绿色生态系统

本项目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资源和地方气候特征, 合理组织景观环境的布局。具体设计:保留和扩大用地周边绿地, 大量使用合院——以尽量布置庭院绿化。而原始地块内有一灌溉用水渠, 南北穿越本地块, 规划设计便利用渠水的原有位置和流动方向, 展开或收缩渠道宽度, 形成景观水面和景观浅水水系。景观水面在规划中轴处, 一端是北侧的会展中心, 一端为园区干道的中心位置;景观浅水水系则从水渠的上游分流, 进入和串联一个又一个低层研发办公组团, 而后从下游回流至主渠道。鄂州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 水量充沛, 可使水渠常年不枯, 流转的水系蜿蜒穿行用地, 途经个个合院, 滋润组团内外的绿地, 形成生态的绿色系统。

3.5 向城市开放的街区——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

相对独立的合院, 为园区提供易于管理的产业组团和安静的工作氛围, 但产业园人的补给站——公共配套设施, 却需要积极的对外开放。这不仅仅是因为开放可以完善其全面性、多样性, 提升作为商业建筑本身的价值, 使其更加市场化、规模化, 更是因为开放为园区内外人员产生必要的交流, 而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场所。所以, 本项目的步行商业街、人才公寓、体育健身场馆等公共配套设施, 都是以在产业组团之外, 对城市开放的布局方式设置的。使它们最终成为城市街区的一部分, 为产业园区融入新城区提供接驳点。

4. 模块化设计

虽然总体布局上已经有诸多应对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创意特色, 但落实到个体, 仍需要用心研究, 就如同“创意产业”本身的定义一样, 必须将创意转换为实用的产品, 方可称为创意产业。所以, 本项目经多方调研, 将“模块化设计”成功引入到低层研发办公规划及建筑设计中。

将上文阐述的低层研发办公合院空间, 作细分设计, 引入300、500、700平方米等不同规模的个体设计, 并按照2个或者3个体一组、每组总面积不超过1500平方米的组合模式, 围合成小规模的合院。这种合院, 可以在微调平面设计的配合下, 完成两两合并、三三合并。这样, 不论是仅需求300、500平方米的小型业主, 还是需求600、700、800、1000平方米的中型业主, 甚至是需求1200、1500平方米的大型业主, 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产业空间。再套用网格化路网设计, 将小规模的合院作为“基本模块”, 组合在大小不一的“一格格”路网之内, 形成总面积5000至10000平方米的模块化产品类型组合。这些“组合”相对独立且灵活, 而且在一期产品完成后, 后续分期开发的同类型合院产品, 除了平面组合关系, 其建筑立面, 也可根据业主的需要, 进行定制设计。也就是说, 在基本三个建筑个体的平面产品不进行大调整的前提下, 可以形成总面积、整体立面风格都不同的产品组合, 产品的高效和市场的适应性体现的淋淋尽致。

5. 建筑单体设计

作为本项目实际落地产品——建筑单体的具体设计, 也完全配合整体思路。其具体特点, 可按照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分别阐述。

5.1 平面设计构思:

以“创意”为特色, 以高效、市场适应性、环境呼应为指导思想。多层研发办公建筑, 每一层都有两部公共楼梯及电梯, 两部公用疏散楼梯, 以此四处公共交通空间作为分割点, 对称围合布置四组办公空间, 即每一个办公空间都有两个出入口, 而首层更是独立设置出入口。这样设计, 可以使多层办公建筑内的每一层都可分可合, 亦反应了模块化产品类型组合的设计特点。低层研发办公建筑, 因为上文阐述的组合设计原则, 所以尽量将办公空间沿公共内院延展布置, 垂直交通也靠外侧独立设计, 为打通空间, 进行产品组合而做准备。而每个单体的入户空间则分为公共和VIP两个方向, 为不同人群的入户, 形成私密的无干扰路径。上述的多、低层研发办公, 因都有围合的内院空间, 内院进深也考虑了视线干扰的需要, 尽力加大, 所以采光、通风以及景观视线, 都可做到尽善尽美。商业及公共配套建筑, 为满足餐饮及体育运动商业项目的入驻, 则大量使用连续大空间设计。人才公寓按照短期居住的设计标准, 利用完善的公共配套建筑, 组合在商业建筑的上层。

5.2 立面设计构思:

遵从形式反映功能的设计思想, 尽力体现创意产业的文化特色。色彩上, 采用稳重的整体色系, 局部跳跃鲜艳的对比色系;形体上, 较高建筑多体现竖向整体变化, 较低建筑则多注重横线条和宽大方框的对比组合;立面材料上, 在首层和其他人能触及的外墙采用耐久的石材、金属板材和仿木质材料, 其他则尽量使用环保的耐候涂料。

总体来说,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 办公建筑体现了现代化企业的简洁、高效、低碳、科技的特征, 商业及公共配套建筑体现了产业园人的生活、审美、文化的高品质需求, 人才公寓则体现了方便、舒适的居住文化, 与生态、开放的园区空间相得益彰。

6. 结语

本项目总体来说, 研发办公的组团设计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集约、低碳的设计理念, 公共配套设施的开放设计体现了产业园人的生活、审美、文化的高品质需求, 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体现了园区空间良性生长的可行性, 而整个规划设计本身也深刻体现了“创意产业”的真谛——创新引领创造。

摘要:本文以鄂州梧桐湖“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为例, 通过对其规划设计中涉及的项目背景的分析、产业园品牌诉求的解答、规划布局特色的剖析、采用模块化设计手段的总结以及建筑单体设计的阐述, 详细论述了该项目规划设计研究的过称及成果。

关键词:创意产业,生态发展,品牌效应,合院,模块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林方亮《影视驱动, 创意再生》《理想空间》58期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创意手工协会 总结&规划 第2篇

创意手工协会,是由爱好手工的同学组成的兴趣类社团。我们的宗旨是:动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围绕着这个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了大量同学参与其中。

我们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社团内部手工小课堂教学活动、社团主办活动以及协办其他社团活动等。下面我将按照这些内容介绍一下本社团在过去一学期中的活动情况。

1、手工小课堂教学活动

这是协会的常规活动。在上学期我们共举办过两次,并且都比较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致力于共同分享创意手工方面的东西,形式及内容多样。在第一次小课堂中,我们选择了男女生都比较容易上手的纸玫瑰作为教学内容,大家兴趣高涨,过程也比较顺利,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成绩,并且社团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继续保持着制作手工的热情,可见小课堂对成员们也起到了培养兴趣和热情的作用。在第二次小课堂中,我们的教学内容锁定了女生较为偏爱的无纺布作为原材料,主要制作一些卡套和小玩偶,这些内容要求了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锻炼了我们的成员。手工小课堂不仅仅是我们的一项活动内容,更是维持成员DIY热情的一个方式,也是我们要继续做下去的一项工作。

2、主办活动

上学期社团共主办过两次活动:快递纸箱创意大改造以及“创想圣诞”手工教学展示活动。

2014年10月24日起为期一个星期的作品征集是快递纸箱创意大改造活动的主要内容,旨在倡导校园环保理念,宣传环保意识,期待参赛者利用双手变废为宝,并在废物利用的同时增添校园生活的意趣。此次活动征集到的活动超过20组,人数超过40人,评比出的优秀作品超过10组,是一次成功的并且有意义的活动。以圣诞节为背景而举办的“创想圣诞”手工教学展示活动,把活动的参与者从社会发展学院扩展到了全瘦西湖校区,活动参与者中不乏来自社发院、文学院、物院以及化院的学生参与,作品内容各种各样,只要是心中与圣诞节有关的物品都可以用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此次活动给参与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圣诞回忆,而自己动手完成的属于圣诞的纪念品相信对他们也是意义非凡。

3、协办活动

11月中下旬,院青协参加了校“心连心”义卖服务广场活动,创意手工协会为此协助了院青协,为他们提供了义卖物品。此次活动的义卖物品则是手工小课堂中教学制作的无纺布卡套和小玩偶。由手工协会提前制作样品,活动现场可以定做,义卖效果不错,筹得了数量可观的善款。

另外,为了更好地管理协会成员,我们适当组织了一下协会的结构,由每位会长或副会长负责一个或两个班的成员,每个班有两位联系人,负责传达活动的时间以及内容等等,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在这一学期,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有许多。手工小课堂的教学内容可能对个别成员来说不很顺手,下学期我们可以一次小课堂教两种手工,让成员可以有所选择,增加他们的积极性;主办的活动应该更加积极鼓动社团成员来参加等等。以上是这一学期创意手工协会成果的简要概括。当然,作为一个创建时日还不长的协会,我们仍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有了这一学期的经验教训,相信我们的协会在未来会做得更好。

创意手工协会 2015年2月24日 2014-2015年下半学期 社发创意手工协会工作计划

创意手工协会在新一学期的工作,仍然包括社团内部建设、社团活动开展两个大方面。针对上一学期活动中的不足,我们将在这一学期尽量改正,对于之前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一定会延续下去。

1、社团内部建设

针对社团内部的管理,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建立了大致的结构,做到了每个班都有了相应的联系人,其主要作用是传达社团内的活动安排和消息,使每次社团活动都能被及时通知到每一个社团成员,减少由会长直接通知的失误,提高活动效率。在新的一学期中,我们计划强调联系人的作用,让他们不仅仅起到传递消息的作用,也要加强他们与会长、副会长的联系,反应各个成员的教学意愿,更好地组织手工小课堂活动,维持社团内的活动积极性。

2、社团活动的开展

(1)、自办活动

本学期仍然计划举办手工小课堂两次、主办活动两次。手工小课堂是创意手工协会一直在做的一项内容,既能培养成员的动手能力,又能保持成员们的动手积极性。在刚开学的两个礼拜里,进行第一次手工小课堂,让成员能够及早进入到手工创作的状态中来,也可以收集成员们在寒假中的创意和点子,丰富本学期的活动。

计划第一次手工小课堂教学DIY纽扣,利用纽扣制作各式各样的物品,小巧可爱。第二次小课堂教学制作手工本子,制作简单、属于自己风格的本子,也可以将包装纸、干树叶、包装带等装饰材料运用到手工本子的制作之中。

四月份计划举办“让生命永恒”植物书签作品征集。尽管自然界中的植物形形色色,但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许多植物的叶片异常美丽,如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葱翠的桂树叶,而植物叶片书签的制作能最大程度上帮我们留住这些美丽。我们这次的植物书签制作可以采用简单压制法来制作植物书签,通过简单的装饰就可以完成数钱的制作。

在五月末、六月初,天气转热的时候,可以举办“筑”就梦想——创意吸管建筑赛(或可视情况改成冰棍建筑大赛),利用夏天常见的材料,制作简单又美观的建筑。只需吸管、胶水、美工刀„„不用去学建筑学,却也能让属于自己的建筑闪耀眼球!

(2)、协办活动 院青协、社工协会一直与我们有很好的合作,我们可以继续在志愿活动方面提供手工小礼品,或者进行简单的手工教学。当然,我们更会加强与其他协会、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更可以不局限社发院,活动可以扩展到其他院。

创意规划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综合发展规划理念

1 引言

目前,以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园建设层出不穷,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居民对生活休闲要求较高的长三角区域,新型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通过相应的规划策略,实现农业园区的良性发展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2 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

2.1 农业园区发展历程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园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纵观国内外的农业园发展历程,其与农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农业园区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传统单一型农业园发展阶段、现代技术型农业园阶段、生态观光型农业园阶段和休闲创意型农业园阶段,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梯度转移。

休闲创意型农业园指提升一般生态观光型农业园的休闲模式,融合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休闲创意型农业园将是未来农业园发展的主导趋势。

2.2 休闲农业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也存在普遍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休闲农业园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景观规划现状堪忧,规划单位和设计成果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第二,休闲农业园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第三,休闲农业园呈现千园一面的发展现状,园区缺乏特色与创意,园区发展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园区健康发展受到威胁。

3 “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提出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园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从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等层面入手,提出“best”综合规划理念。“b”为“beautiful”首字母,意指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现有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营造适宜休闲体验的美丽乡村环境;“e”为“ecological”首字母,意指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创造一种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生态环保农业园;“s”为“stylish”首字母,意指融入特色化的创意时尚元素,紧密结合都市消费人群需求,引领休闲农业新一轮升级;“t”为“technical”首字母,意指引进国内外前沿的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结合创新农产品培育,成为新科技农业的首要实验区域之一。基于上述四项理念融会贯通即为“best”综合规划理念。

4 基于“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休闲创意农业园区规划实践

4.1 项目概况

吉林省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位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园区建筑面积32.485万m2,是集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农业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

4.1.1 优越区位共享客源市场

基地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依托中心城区及净月经济开发区的技术、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为其高效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基地南与下渚湖风景区相望,西与莫干山运动休闲度假区相邻,东与江南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相近,可与周边区域共享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4.1.2 良好生态奠定发展基石

基地处于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为农业园区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基地内部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地形高低起伏,且水库星罗棋布,整体形成“山、田、河、库”交错相融的独特景观。

4.2 整合资源,三产联动,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突出田园特色,构建美丽休闲乡村旅游产业。

①融合区域旅游大背景,以净月县及其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将基地内的休闲旅游发展置于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中;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本次休闲旅游发展将与其周边的旅游发展类型相区别,重点突出乡村田园的休闲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③重点面向人群选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将重点面向以杭州、上海为主的净月周边都市人群,为其提供一个在城市喧嚣之外回归田园、重温大地记忆的一个特色化休闲场所。

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大地艺术景观、异形温室等;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户外瑜伽、生态养老等项目;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房车露营地、田园酒吧等;以农事体验为主题的农业认养区及教育农场等;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乌托邦青年社区及自助手工艺会所等。

同时,完善乡村休闲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以生态环保和东西文化融合的理念进行打造的特色洋家乐郊野餐饮模式;把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微缩化”和“艺术化”的生态餐厅模式;采用院落的建筑形式发展休闲农庄餐饮模式。与餐饮配套类似,住宿配套同样体现与乡村、田园融为一体的特色,形式上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分级设置,主要可包括商务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家庭旅馆、背包客青年旅社等。

4.3 动静结合,点轴互动,突出空间结构最优化

将基地内的山地林地作为生态保育对象,与内部生态开发区域适度分割,保护与开发合理共存,形成动静结合态势。同时,为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将以一条环形园区主道路为依托,其余交通采用多元化的非机动车形式组织,并设置几处集中交通转换点。根据规划园区综合性的功能发展定位,确立统筹全区的核心中枢设置,以引导全区有序高效的运行。最终形成“一心四区多组团,两轴交汇串珠连”的空间结构。

一心:为整个生态农业园区服务的综合服务区,包括信息咨询、交通服务、住宿、购物等功能。同时巧妙融合生产与休闲的功能布局设置,使其相互融合,结合园区主要道路和发展轴线分割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环抱整个园区的生态保育区、位于园区入口的门户田园风情展示区、位于综合服务中心两侧的创意休闲农业体验区和高新生态农业试验区。多组团:即四个片区内细分的多个功能组团。

两轴:一为纵向的贯穿整个园区南北的景观轴线,串联田园自然风光和各类特色农业景观;二为沿主要园区对外道路洛武公路的交通轴线,并同时与园区周边功能区块形成便捷联系。

5 结语

社会经济的普遍提升与空闲时间的日趋增多构成了休闲经济的物质基础,休闲经济的发展促使休闲旅游、深度旅游等模式越来越受大众推崇。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创新元素的培育以及休闲文化的融入,注重生态保护对于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构筑合理的空間组织模式、构建系统的园区产业链条,促使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

本次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立足于当下社会经济背景,在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的实践经验,分别从空间布局、功能构成、产业结构、景观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我国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付裕峰,刘永泰. 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现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23)

[2] 刘枫. 浅谈推进山西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7)

[3] 周涛.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05)

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实践 第4篇

文化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 是指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 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 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和前沿。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 高创意、高流通的特点, 它是一类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 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不仅可以带给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上的收益, 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来看, 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中国创意产业已经取得很大发展,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创意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二、嘉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嘉兴文化创意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产业地位初步呈现。也许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尚未创成一定规模, 现状可能附属于某个单位, 但同样创造了高额的利润和附加值。其中, 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部分重点行业优势突出。

2.嘉兴历史文化悠久, 嘉兴孕育了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 嘉兴交融了绵远深厚的吴越文化, 灿烂辉煌的水乡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传承城市文明的社会价值, 也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价值。

3.嘉兴科教资源丰富, 人才荟萃。特别是嘉兴科技城, 引进和合作建设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国 (嘉兴) 中心等项目, 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产业研发和发展的竞争力。另外, 10 000人的同济大学浙江分院的成立, 为嘉兴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直接人力资源和基础。

4.随着市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创意产品日趋旺盛的需要, 催生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雏型, 成为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5.就东栅经济园区现状用地而言, 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使之成为吸引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1) 嘉兴位于上海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的交汇处, 创意产业集聚的潜在优势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创意产业集群不断扩展, 产业辐射和扩散日益增强, 同时出现了传媒产业等创意产业、培训机构向周边转移的明显趋势, 嘉兴成为承接转移的“第一圈层”的城市。本区处于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 距离规划的嘉兴交通枢纽不到4公里,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铁和磁悬浮等快速交通的建成, 必将大大带动本区域创意产业的发展。 (2) 本区周边配套齐全, 西邻嘉兴市行政文化中心, 会展中心、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规划中的国宾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3) 本区位于城市东南部, 西侧海盐塘沿线为城市南片楔形绿地控制区,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控制区, 对于维护本区乃至市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开敞舒适的绿化环境也成为塑造园区景观环境的重要要素。 (4) 区内道路框架基本形成, 已建工业等各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由民间人士发起的东栅当代艺术中心初具雏形, 先后引进了多家创意企业。另外, 区内还有二家设计院, 二家装饰设计企业和多家服装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崭露头角。

三、确立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导产业

针对嘉兴特定的现状基础与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营项目选择的基本条件为, 依托现状基础培育主导产业项目 (如建筑与广告设计等) ;以上海、杭州创意产业向周边扩散为契机, 利用现状工业厂房集中引进占地面积较大的产业项目;对区域具有一定服务性的产业项目;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产业项目;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在地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项目。

四、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实践

(一) 规划背景

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在现状东栅经济园区基础上进行规划的。东栅经济园区位于嘉兴市中心城区东南部, 是南湖区城郊型工业功能区, 规划面积146.78公顷, 1999年成立以来, 经过八年多来的开发建设, 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至2006年底, 现状东栅经济园区已引进企业50多家, 工业建成区53.03公顷, 已建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 在建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根据2006年12月12日嘉兴市政府与马里兰大学、中美中心合作洽谈达成的意向, 结合东栅经济园区现状, 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东栅经济园区进行“退二进三”的改造, 建设成为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 (马里兰大学传媒产业研究园区) 。选择该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用地, 可以起到强化嘉兴东南片城市副中心, 改良区块用地功能结构, 维持、恢复与提高功能区活力, 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的作用。

(二) 基地条件

从拓展城市功能需要的角度出发, 结合南湖区的区域和产业特点, 东栅经济园区要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立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新型发展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嘉兴市将来发展的功能布局, 实现城市发展的多功能、集约化。

从现状调查情况来看, 区内的工业企业由注重生产厂房建设逐步向综合办公转化, 自发地体现了功能置换的思路。区内空置以及未投入使用的厂房约有十几万平方米, 为功能置换提供了可能。

(三) 规划原则

(1) 按照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实现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采用loft改造和整体置换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2) 重新整合原有工业建筑与附近街道及地段的使用功能, 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创意产业区在形成与改造过程中, 首先应重视延续原有工业建筑的基本面貌而对其功能进行强化, 强化区内各功能区的整体性与相互间的联系, 注重营造文化氛围, 力求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3) 重新组织与协调区内外交通联系网络, 建立合理的步行系统。创意产业区形成的同时, 应特别强调区内外交通联系网络的重新组织, 重点包括车行系统、人行系统与停车系统。交通条件的改变不应对城市的整体交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 应通过有机的交通组织提高自身的区位特征, 提高可达性、便利性与安全性。 (4) 利用创意产业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创意产业应较多地考虑为城市旅游业服务, 产业区的形成也应具有商业运作的机制, 通过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来完成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 (5) 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坚持近远期兼顾, 分阶段开发, 滚动发展。

(四) 规划方案

1. 文化创意产业用地范围。

规划范围内现有以工业为主等各类房屋约50万平方米, 足以打造大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本次规划在对现有建筑摸底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确定文化创意产业用地以现有工业厂区的loft改造为主, 辅以局部小型周边地块置换后使用。创意产业活动主要规划在建筑质量良好的建筑、空置单元为主组成的区块内进行。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用地总用地约为58.53公顷 (包括部分配套设施用地) 。

2. 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构以及发展方向。

规划文化创意园分为文化创意一区、文化创意二区和文化创意三区这三个区块。本次规划把九大类产业布置在各区, 实现区块的滚动发展。

(1) 文化创意一区:为前期启动区块, 作为园区初期打造品牌的门户区域, 产业类型布置以文化艺术、艺术品展示交易、设计服务为主, 其他辅以职业培训、新闻出版、软件开发等产业, 并配以相应配套服务设施。 (2) 文化创意二区:是整个园区中心的所在地, 产业以大型会展、设计服务和配套商业服务业为主, 纺工路一侧布置旅游休闲娱乐业。整合现有的天歌服装、上海鄂尔多斯羽绒厂等企业, 将企业的生产功能外迁, 保留服装设计、贸易洽谈、服装展示等功能, 在这一区域集中发展以服装设计、礼品设计为主的设计服务行业产业。将四通车轮制造公司整体置换结合天歌服装等企业的现有厂房建筑改造, 作为服装设计发布、新闻发布等大型会展以及配套商业服务业设施。纺工路一侧结合中央公园布置大型商业设施、参与性手工作坊等为旅游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 (3) 文化创意三区:作为园区第三阶段开发的区域, 以新闻出版、广告电视电影、软件计算机服务等产业为主导, 相应提供soho、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文化创意二区、文化创意三区区内纺工路、由拳路沿线用地, 在用地性质满足的前提下, 兼容为城市服务的商貌服务业的功能。

结合沿真家桥港城市绿带建设, 对现有的两家三类企业———高能电池、华荣电池进行整体改造, 形成一个soho区, 使之成为艺术家与设计师居住和工作的混合空间。

3. 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布局:

包括商业办公设施、特色餐厅、旅馆、超市、住宅等。区内三个创意区各布置一个服务中心:位于富润路与富兴路交叉口的文化创意园区中心主要由商业服务中心及会展娱乐设施构成, 将西北角的中环电器照明公司的简易建筑拆除, 建设创意园中心广场;另外, 在文化创意一区、文化创意三区各设一个服务中心, 分别位于富润路和富民路交叉口, 纺工路与文贤路交叉口东北角。前者作为整个园区开发初期的商业配套服务中心, 包括艺术品交易市场、特色餐厅、酒吧等;后者除为园区提供配套服务之外, 兼顾中央公园的旅游休闲配套服务功能。

4. 空间环境以及步行系统的设计:

空间环境设计中增加了各种规模的公共广场或开敞空间, 广场地面铺装设计拟采用传统图案以体现地方风格;在文化创意二区整个园区中心的所在地设有具有标志性的构筑物, 成为全区的视觉中心;加强街道两侧建筑改造和控制, 以加强街道空间的立体感与趣味性。

5. 指标控制:

规划对各地块提出了控制指标与设计指引。控制指标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用地功能、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控制等;设计指引是对每一街区的有关空间形体、街景立面等方面提出的指导性要求, 同时对广告与霓虹灯的设置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

婚礼亮点创意与实施方案总规划 第5篇

2.小亮点:主要集中在司仪和伴郎伴娘等其他人身上,伴郎伴娘在新郎新娘唱歌的时候,可以伴舞,伴郎最后还可以来个“弯弓射大雕”的pose!以赢得满堂喝彩!

其他程序固定程序,与幽默搞笑情节无需大改,只要个人在婚礼上找准自己的定位于扮演角色,尽量发挥一定会是个高质量的婚礼!

浅析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规划 第6篇

一、目前遇到的瓶颈与困难

(一)复合型人才匮乏

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正在高速发展中,人力资源保障成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角度上讲,公司转制前原来的人员结构主要还是京华出版社人员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骨干分子,缺乏相关企业管理与服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园区相关下属34家企业,整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却只有52人(含管理层),对于园区企业的建设和服务无法精细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从管理层到服务层面,很难在短时间了解企业的文化特性,因此也无法短时间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最大程度地扶持发展企业。相关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园区不仅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从业人员,更需要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经理人来经营和管理,使之走上高速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二)需要更多财政政策来支持

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给予更大支持。比如,扩大免税期限至5年。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传统行业资本回报周期短,一般为2—3年,因此2免3减半的政策对于传统行业是合理的。而文化产业资本回报周期至少需要5年,有的要10年甚至更久,而且前期成本投入非常大,减半政策并不适用于文化产业。对于增值税,建议实行弹性的税率制度,根据文化产品价值增值情况进行弹性增税。

二、园区建设目标

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不属于企业自动自发地聚集而产生的企业园区,它基本上沿用了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对民营书业的扶持。利用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服务提供等政策工具,促使民营书业企业、数字新兴企业聚集在一起,有可能促使这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熊彼特(Schumpeter)首次将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创新,而创新也有赖于产业集聚,他指出:创新不是孤立的实践,并且在时间上不均匀地分布,往往区域集中地发生。这一研究结果影响深远,在国外,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园、美国硅谷等园区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研究成果。

园区建设以来,这一创新的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入驻企业获得了政治上的安全感,企业品牌、声誉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集聚在一起的效应,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园区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近期的建设目标是以下三项。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1.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构成的出版网络信息平台。不仅能在线实时发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政策信息、新的规章制度,驻园区的企业还能实时进行选题申报,各公司的编辑、排版、发行、管理等工作都能通过计算机系统平台实时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进行沟通交流。重新排列了出版流程,简化了园区企业出版图书的周期,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园区各企业组织的促销活动、公关营销、图书销售情况也可以通过平台统一进行管理,更为高效地整合园区各企业的企业活动,不仅提高了协商的效率,信息的交流也更具有时效性;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也可以把园区的企业更好整合为一个品牌提供给社会,尤其是作者、消费者可以更快捷便利地了解各种信息,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这样的出版网络信息平台既有鲜明出版编辑的特色,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技术与知识的集合,也是服务和产业的高度整合。

2.投资咨询平台

由于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中针对出版界的中小民营企业缺少一个针对性较强的融资政策。尤其是园区内的出版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在信用评级和银行担保的落实上都会非常困难,可以说单独作为企业通过金融系统获得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企业更好更快速的发展。如果通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可以作为一个优质的出版发行公司,获得银行方面的担保,帮助园区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也可以通过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这个渠道从多方面获得金融和财政上的支持,加大对园区所属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不仅会加速提高园区企业的发展,更会提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服务的层次和质量。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而言,孵化器功能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沟通交流平台

园区可以打造沟通交流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活动,比如把各个公司的负责人聚到一起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涉及的方面可以很多,关于出版产业宏观政策的解读,各个公司战略的调整,共享一些图书市场变化的信息,各个驻园区企业定位,商业模式,等等。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会搜集、分析、汇集整理驻园区企业提供的意见,诸如园区的服务,审稿的流程,不仅搜集一些信息,也会反馈给驻园区企业一些市场的信息,使原来园区外的各个企业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合关系。对于大产业,大市场,可以通过讨论、头脑风暴来获得一些帮助,使得产业园区通过这种讨论增加凝集力,更好地整合各个企业的资源,更好地提高园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知识产权平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可以为进驻的园区企业提供生产、科研、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知识产权、标准化等全过程服务。园区入驻的企业不仅有传统的出版公司,还有数字技术的高新企业,和凤凰网这样的门户网站。通过园区整合的知识产权平台,可以更加有效便捷获取专利信息情况,各个园区公司知识产权的状态,节约人驻园区的人力物力。通过整合后的知识产权平台,建立一个更完整的产品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及时了解园区入驻企业涵盖的产业链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情况,为制定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信息保证及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时针对入驻园区公司的创新及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园区企业特色产品的竞争力。

5.人才培训平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作为整个园区的管理执行方,可以收集更全面的入驻园区企业的信息,研究企业发展模式,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企业。正确解读政府的法规政策,帮助园区企业合理合法高速发展,让驻园区的企业驶向快车道。为人驻的民营企业提供完善的人才服务。

(二)进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国家级出版创意平台。不仅在北京,更是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文化项目,在吸引文化人才、鼓励文化作品原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依托强大的平台优势,理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政府的联系,进行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以项目促发展,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北京区域出版文化创作的力量和质量。增强商、旅、文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品牌效应。

(三)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数字出版。

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自创立至今两年,驻园企业已经覆盖从手机移动互联阅读终端、互联网门户网站、到纸质图书等不同的媒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最终成为一个全媒体覆盖出版的出版公司,一个体现出版创意文化新形态的公司,应该更加重视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入驻园区企业倾力于技术的开发,增加不同的传播终端层。让园区企业出版的大量优秀作品,不出园区就能找到图书、报纸、期刊、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通过最好的渠道传播最优秀的内容,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作者单位系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景观创意设计 第7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规划,景观创意设计

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景观创意设计是一门融合自然、文化、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学科。随着时间的发展, 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越来越趋向于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但也有部分设计师单纯追求效益, 不注重设计项目的文化内涵, 只注重形式, 或只是模仿带有文化意味的符号, 因此不少住宅小区园林景观出现了“趋同化”现象, 使得加强小区园林规划与景观创意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住宅小区景观创意设计现状及规划原则

1.1 景观创意设计现状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但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的今天, 不少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失去了对于人文、自然文化的感知, 只是单纯的生搬硬套或模仿, 不仅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统一的景观印象的需求, 也无法使景观设计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得到基本的物质、生理需求满足的同时, 不断提出了对居住环境, 对精神追求的更高需求, 于是一些设计者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拼贴或盲目地吸收外来景观一些好的形式。但他们并没有了解和研究好的形式后面的景观内涵和景观来源, 生拼硬凑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景观设计, 缺乏对时代文化的独立思索。使得景观设计只流于表层, 淹没了新经济技术条件下的结构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1.2 住宅小区园林规划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于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目的不仅仅是为居民住所, 更多的是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 因此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应改变传统的“生存意识”, 树立“环境意识”理念, 充分考虑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和对环境中审美感受的营造, 在满足人的活动要求的基础上, 重视人的精神的享受。这就要求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园林景为人用, 不应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欧陆风情”等国外模式, 立足于实际环境, 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 营造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景观, 充分体现人性化。

(2) 因地制宜的原则。小区园林规划应充分利用小区原有的地形地貌, 根据小区所处的地域选择适宜生长、便于管理的绿色植物, 以减少小区园林建设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降低建设成本。在设计初期在根据小区综合文化氛围确定园林植物基础上, 还要考虑节能、美观的层次搭配。如:欧式风格的住宅小区宜选择欧式风情的法国梧桐、雪松等。树木的选择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然后考虑属性、色彩的变化进行搭配, 如:乔木类、藤本类构建多样化绿化景观。但同时也应注意为避免影响人们的居住和儿童的安全, 小区不应选择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花草可选择多种多样进行搭配, 构造美观舒适的景观, 打破成行成列住宅群单调的模式。如群植、对植等配置手法。

(3) 创新原则。中国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体观就提出了人、建筑与自然环境是完整的有机体。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 要不断的创新, 构建更多的各具特色、各有立意的效果的园林景观, 多方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作为设计者要进行小区园林规划的创新, 需要在掌握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 更要懂懂得灵活运用。在园林规划和创新设计构思中, 不但要做到景观体现出风格、特色, 还要能够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 使景观的创造与风俗文化氛围紧密相连, 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并且还要力求协调和自然, 尽量选用新型、环保的材料构建园林景观。

(4) 经济、超前原则。小区园林建设还应在满足人们居住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经济条件, 尽量结合小区实际条件, 依照经济、节省的原则巧妙设计, 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对小区规划还要着眼于未来, 要保证小区的品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能继续彰显其不凡的价值。

2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创意设计

2.1 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

居住区位置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四周的生态环境、交通状况、日照时间及通风性, 然后根据小区地域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在结合地段优势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融合周围环境, 在满足居住的首要条件下, 合理配置文化娱乐、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设施。

2.2 居住区的道路

为减少交通对居住的影响, 在居住区的交通路网设计时不应过密, 车辆合理进行分流, 保证道路系统不仅符合景观主题, 而且使人在行进中能够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氛围。同时, 为增加居民对生活小区的居住的舒适度,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尽量采用层次设计手段, 如:小区内主干道采用迂回替代传统的打格子形式, 为居民提供变化的路面景观;小区内小路应以幽径为主, 降低车辆污染, 提高人们散步时的休闲度。空间层次景观使得住宅小区别具特色, 有利于居民其自身小区增加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景观道路要做到“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 并且良好的断面组织、清晰的道路系统也是反映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2.3 依水而设增加小区灵性

小区景观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景设计, 人们常说“山因水而动, 水因山而活”, 因此应依山就势, 在小区设计中设置大片水体, 做到该大则大, 当小则小。如:空旷开阔的小区级花园可设置开阔的水体。小区水景设计在注重师法自然的同时也要结合多种设计手法, 现代小区水景大多采用混合式构图形式, 如:设置落水、喷泉、驳岸等, 形成了浪漫和理性的交融。需要注意的是, 为避免因设置中心大花园而使得院落空间疏于经营影响到小区园林规划的均好性, 在设计时, 要特别注意水体形式、构图机理和尺度处理。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手段, 最终都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2.4 依靠科学文化塑造特色小区景观

在运用现代观念进行景观设计时, 还要进一步明确小区景观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依靠科学文化进行传艺景观设计, 从科学的角度避免急功近利和过度盲从。海德格尔也说过“人应当诗意地安居”, 尤其是在浮躁喧器的当今社会, 人们更愿意追求清新淡雅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尽力符合人们对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 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同时还要着眼于当地的人文与自然历史, 应具有科学性和地域的特异性, 做到应立足于现代、高于现代, 以求造福人类的生活空间。

2.5 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入手考虑设计

小区规划设计的灵感需要启发和触动, 而生活由于处于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变化之中, 应是设计者创意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设计者可以对过去传统的景观设计的精髓进行提炼, 结合当代变化的设计理念, 从生活的各个角度把握生活文化元素, 进行景观设计, 展现人们真实的生活文化。

3 结语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文化交流的频繁, 人们越来越讲究对所居住的环境的要求, 更多的追求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方面, 必须考虑既继承传统, 又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 又考虑世界发展。此外还要立足园林整体综合考虑, 掌握延深的角度与层次,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 为创造既有中国特色, 又有强大包容性的小区景观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静.浅谈城市居住区的环境绿化[J].园林绿化, 2009 (8)

[2]曹文波.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原则研究[J].经济师, 2008 (5)

[3]马潇, 居住小区景观功能化设计研究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 2005 (5)

创意规划 第8篇

文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软实力, 已日趋标准化、专业化、多样化。“十一五”期间可谓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9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出台了很多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战略研究报告;“十二五”期间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园区的大量涌现驱使创业产业发展愈加细化, 更为多样化。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 “创意阶层”的崛起, 一系列异乎寻常的创意基地的不断涌现, 目前发展比较完备的要数创意产业园, 而创意阶层也通过创意活动使园区自身成为一件创意产品。

2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进步影响深远。文化产业以园区为载体得到平稳快速的发展, 园区合理的规划使得文化产业更加多样化, 产业的各个门类也日趋强大。这种文化结构最终将促进我国的文化实力, 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日趋明显。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合理的规划设计对于增加其经济收益意义重大。闲置的或者定位不准确、功能不完善的园区难以实现创意活动的开展, 创意产业也难以实现发展, 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产品也难以找到市场。因此, 一定要注意对园区正确合理的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拥有着有机的, 独特的文化气息, 随着城市理论的不断更新, 将文化注入城市发展对促进城市转型是当今的一项热门形式, 文化产业园对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的环境意义也不容轻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对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3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实践探寻

3.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探寻

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存在, 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弥足重要。西方是最早涉猎文化产业园这一领域的, 因此也留下了很多现实的经验, 代表的著作有M·卡斯特斯和P·霍尔共同编著的《世界上的科技园区—构筑21世纪的产业群》。在国外的产业园区管理中, 政府的作用并不是仅仅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 还更加注重提升文化氛围、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在产业园与政府参与的次序上, 也是自发形成的产业园, 再有政府的宏观指导。国外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建筑形式、空间布置、景观设置上更加具有人性化, 如美国曼哈顿的苏荷区、德国的汉堡媒体中心等。

3.2 国内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探讨

英国是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 在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成功园区案例的影响下我国也走上了产业园区发展之路,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身先士卒, 先后成立了以创意、创作、产品、数码等为先导的产业园区, 由于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起步晚, 理论经验有限, 理论著作也是寥寥。比较著名的有李季编著的《中国文化产业园》和王齐国编著的《文化产业园理论与实践》等。

4 当前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分析

打造生态园区, 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利用关系, 借助生态学“三位一体”的理念, 深化对生态化园区的打造, 注重景观生态学在园区景观打造上的指导作用。在形式上进行交互式构思, 产业园以创意办公为主, 构想一种交互式办公模式。运用交通系统补充式立体型模式, 在园区规划中通过这种形式来改变园区平庸的形态。

武汉创意产业园——马湖产业园的成功给了很多启示。它的规划设计的初衷是痛创意产业带动园区的健康向前。武汉创意产业园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生活环境的打造。为其提供许多良好的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环境。建设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环境, 提供了一种居住、工作以及娱乐休闲的整体模式, 加强了创意园的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景观生态学在园区景观大早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创业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值得共同去参考。

5 结语

创意产业虽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 却己逐渐超越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力量, 作为其物质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因此营运而生, 更成为一些主打“创意牌”的地区或城市的重点建设对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国内外产业园的不断兴起。笔者对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规划做出以下分析:注意依托旧工业遗产资源对园区进行改造规划。在对老厂房资源改造利用的基础上, 从空间组织和东线分布上, 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利用。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功能和主题定位展开规划, 从空间系统组织和创意氛围等方面综合考虑, 塑造新型园区。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崛起, 现已逐渐超越传统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力量。以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应运而生。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弊端, 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 吸取国外产业规划设计的优势, 结合自身特点, 对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创意氛围

参考文献

[1]陈丹.产业园与独栋式办公园区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 2014 (3) .

创意规划 第9篇

一、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可供全体市民免费使用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 是市民用以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聚居规模不断扩大, 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好期待正在逐步深化, 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现代设计师的现实使命。在国外, 有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备受人们关注, 那就是荣获了40余项规划大奖的芝加哥千禧公园。

千禧公园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卢普商业区。它是靠近密歇根湖岸线的突出的文娱中心, 是格兰特公园的西北部分。面积9.9公顷, 耗资4.75亿美元。公园于1997年10月开始规划, 2004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皇冠喷泉、杰伊·普利兹克音乐馆、云门是千禧公园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后现代建筑。此外, 它还包括麦考密克广场、BP人行桥、哈里斯音乐舞蹈剧场、箭牌广场、麦当劳循环中心、艾克斯顿展馆、AT&T广场、波音展览馆、大通长廊和尼克尔桥。自开园以来, 每年接待游客逾万人, 成为芝加哥仅次于海军码头的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

本文拟对芝加哥千禧公园进行实例分析, 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创意, 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完善提供思路。

二、千禧公园的规划创意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为人类相互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媒介,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经典作品之一的千禧公园, 在艺术魅力、复合型特征、互动性的实施以及科技性的应用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 千禧公园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魅力

千禧公园的核心是杰伊·普利兹克音乐馆, 这个壳形的演奏台就是由被誉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弗兰克·盖瑞亲自操刀设计的, 艺术魅力非凡。顶棚是环环相扣、纵横交错的钢管。为了让在草地区的听众也能享受一如座位区的高水准音效, 该音乐馆首开全美先例, 将音响悬吊在十字交叉的镂空天棚上。而天棚犹如泛起的片片浪花, 营造出一股异次元的奇幻感, 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 与芝加哥早前中规中矩的建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人耳目一新。“今日美国”将音乐厅外壳层描述为千禧年公园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 一位评论家将其描述为芝加哥21世纪早期最壮观的结构。

实际上, 不仅杰伊·普利兹克音乐馆别具艺术魅力, 云门雕塑也凸显了独有的艺术魅力。云门是由世界著名的艺术家阿尼什·库普尔设计的, 整个雕塑由不锈钢拼贴而成, 体积虽然庞大, 但外型很别致。雕塑的边缘如同一个椭圆形, 其外观似豆状, 因此得到了一个绰号“豆”。从远处看, 云门像一颗巨大的滴落的水银, 高强度反射的表面可以捕捉和改变天际线以及中心商业区的城市风景, 甚至经过的行人都被扭曲为精彩的风景。参观者能从云门的下面步入。底部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凹面, 可以收到一面巨大的哈哈镜的效果, 使游人能够欣赏别样的自己。

(二) 千禧公园展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特性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应当注重空间和功能组织的复合性, 而千禧公园在这一方面的规划创意理念表现得极为突出。BP人行天桥是一座梁架结构的步行桥, 横跨在哥伦布车道上, 连接了千禧公园与格兰特公园的戴利柏森泰尼尔广场。此种设计具备一石二鸟的功效, 不仅凭空增添了一处景点, 进一步优美了环境, 而且还实现了和格兰特公园的优势共享, 扩展了运动空间, 弥补了自身地域狭小而导致的种种缺陷。

麦考密克论坛广场是一个复合型的多用途场地, 一般每年的冬季作为一个免费的公共室外溜冰场。它是芝加哥冬季期间最为著名的户外观景位置之一, 也是是芝加哥最主要的公共溜冰场。每年余下的时间, 它作为公园的烧烤广场以及一个露天展览场地为公众服务。

千禧公园还具备大容量、高规格的停车功能。虽然最初的时候, 千禧公园的规划方案就是建一座“带点绿意的停车场”, 但随着工程的不断实施, 这一个带点绿意的停车场建成了世界瞩目的千禧公园。由于公园位于停车场和千禧铁路站的车库顶部, 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顶花园。千禧公园的这一规划设计让我们在赞叹其高质量地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一般功能的同时, 更让我们为其复合型功能之一的大容量、高规格停车功能而折服。

(三) 千禧公园彰显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互动思维

马歇尔·杜尚曾指出:创作的行为并不是由艺术家个人独自表现的, 必须加上观众的参与及诠释, 使作品与外在世界产生关联并造就其意义。这意味着互动性的实施是公共空间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由概念艺术家乔玛·帕莱萨设计的皇冠喷泉则充分体现了空间设计的互动思维。

皇冠喷泉相对的表面运用了LED来展示其中脸部的数字视频, 只要天气许可, 从5月到10月, 喷泉都正常工作, 间歇性的瀑布从两座塔上流下或通过每座塔前面脸上的喷水嘴喷出。几乎有1000个芝加哥人的脸随机出现在相对的两座屏幕上, 每张脸的播放时间为5分钟, 最后一分钟时, 嘴唇张开, 水从嘴中喷出。皇冠喷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逃离夏日炎热的空间, 也使公众在与喷泉水的玩耍中获得了快乐。喷泉以艺术性的设置方法推动了公众与水之间的物理性互动, 无论是喷泉还是千禧公园都因为它们的普适性设计而变得非常亲和宜人。

(四) 千禧公园树立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科技典范

千禧公园中的BP天桥和云门雕塑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使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和舒适程度有所提高, 树立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科技典范。BP天桥是一个梁架结构的步行桥, 横跨在哥伦布车道上, 连接了千禧公园与戴利柏森泰尼尔广场。天桥是用22块优良的焊接特性和抗腐蚀性而闻名的316型号不锈钢建成, 有很好的光洁度以及平坦的环环相扣的面板。据《芝加哥论坛报》称, 桥梁建筑材料包括2000块耐腐蚀巴西硬木夹板, 115000个不锈钢螺丝钉, 9800个不锈钢瓦板。天桥如同音乐厅的一个噪音屏障, 阻碍了从哥伦布车道上传来的交通的声音。天桥的设计, 符合公路的标准, 适应同时从普利兹克音乐厅退场的巨大人流量, 使其能够承受过重的负荷。

云门雕塑的科技含量同样不容小觑。该雕塑由168块钢板构成, 每块钢板厚约1厘米, 重量不等, 大致在450千克至910千克之间。如此多的板块构成, 却不见丝毫的接缝痕迹, 真是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回顾整个制作流程, 不由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板块首先在奥克兰被抛光了98%之后运至芝加哥, 并在最后的安装位置上进行焊接和最后的抛光。在安装时, 为了准确无误, 先运用了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模拟, 并借助机器人对钢板弯曲度扫描检测。焊接的时候, 由于板块众多和巨大, 产生了744米的线性焊缝, 但精准异常。焊接后, 由24位焊工历经10个月进行表面打磨工作, 2005年10月3日才最终完成, 以完美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云门”, 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艺术的赏心悦目, 还有科技的无比震撼。

三、千禧公园对我们的启示

《考工记》曰:“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影响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很多, 而千禧公园则巧妙地综合考虑了众多影响因素, 凸显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魅力、空间复合性、互动性思维和科技典范四大特点, 从而为我们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 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文化特征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 还必须重视人文属性。人文属性, 究其本源也就是人和文化的属性, 其中, 人的属性就是人的真善美与丑恶奸的交融渗透;文化属性则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仰的有机结合。人文属性把人的属性和文化的属性融会贯通, 可以说是一种包容万物的根源, 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理应彰显出独有的人文属性。芝加哥千禧公园可以说是人文属性凸显的极佳代表, 它不仅继承了当地丰厚的历史底蕴, 深度挖掘和刻画了独具特色的区域人文特色, 还融入了城市的一部分而化身为新的人文魅蕴。我们在设计自己的城市公共空间时, 也应当注重对本国文化内涵的刻画。

(二) 城市公共空间应适应多样的功能要求

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是多样化的, 可进行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购物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群也不尽相同,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活动又各有偏爱, 因此,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顺应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从平面布局、空间划分、交通组织、休息设施等多方面考虑功能定位, 既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又要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主次, 统筹安排。同时, 要利用多种设计手法创造出内外渗透、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以适应多样的功能需求。

(三) 城市公共空间应注重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 作为城市的主体, 公共空间设计更应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在功能上, 要根据年龄段、群体等, 做出相应的设计, 力求予以满足。在设施设置上, 不仅要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 还要追求舒适性和美观性。在规划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到残障群体, 要有无障碍设施, 对行动不便的人给予帮助, 让这部分群体也能分享城市公共空间。千禧公园通过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 为我们如何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体现其服务大众的精神提供了借鉴思路。

(四) 城市公共空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态问题。现代城市生活对生态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共空间设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应对生态问题的挑战, 城市公共空间首先要广种花草树木。这是因为, 第一, 花草树木是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绿的叶、红的花、高的树、矮的草, 这种五颜六色和参差不齐构成了生活的五彩斑斓和缤纷多彩。第二, 花草树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逼近大自然的承载阈值, 而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化则具备改善环境的功能, 不仅能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抵御风沙和减少灰尘, 而且还是构成全球绿化网络抵御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在当前背景下,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借助景观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的方法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婷婷.公共空间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创意规划 第10篇

一、背景

距汶川大地震已经两年多了, 中国政府各项对口援建项目陆续修建并完工, 社会援助力量从井喷式的进入到逐渐退却, 灾后重建的责任重归于政府。四川省政府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从财政、税收、金融、国土资源、产业扶持、工商管理、就业、社保、粮食和其它等十个方面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支持。政府建设资金主要关注的是农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尊重规划先行原则, 如四川成都市提出“四性”[2]

2.参与式需求调查的目的和流程

房屋首先满足的是居住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其次是视觉的美观性。有创意的设计不是来自设计师凭空的的臆想, 而是来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任何有价值的建筑都能使人感知到一个地方时代跳动的脉搏、历史的传承和与环境的相一致。因此, 外来的设计者必须要读懂村庄、读懂农民, 才能把农民的需求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设计理念中, 设计出受农民欢迎的房屋。由于外来的设计专家对当地的情况并不熟悉, 通过参与式评估的结论, 外部专家团队可以发现农民所关注的、所需要的都是来源于其对自身周边环境的绝对熟悉, 对自身生产生活状态的了解, 以及不同阶段时期对农房价值和功能不同评价。因此, 农户的需求和选择对设计师设计具有本土化风格的建筑农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 只有通过与农民的交流, 设计师才能把自己先进的设计理验传递给农民, 以克服农民在知识上的局限性。

基于参与式的农房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 由熟悉农村和参与式评估方法的农村社区专家对民乐村进行需求评估, 了解村民对灾后重建房屋民的要求和想法。其次, 建筑设计师根据社区评估的结论进行房屋和村庄设计。第三, 村民对设计方案进行评议和评估,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设计师再据此进行修改后提出最终方案。

不同于过去建筑设计流程的是, 参与式灾后农房重建设计强化了设计之前的社区的需求评估, 也是这个方法最突出的特色。社区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农村社区农户对房屋的建筑需求, 而要真正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首先要对其社区和个人基本社会经济情况要有详细的了解。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开展了参与式培训并成立了评估小组, 对即将参加参与式评估的人群进行参与式基本方法的培训, 制定调查提纲和调查方法, 并形成由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学者和基金会工作人员共同组成评估队伍。其次, 开展入户调查。为获得一手信息, 掌握农户的真实想法, 直接采用入户调研, 通过与农户的深入交流, 了解了灾民的家庭基本情况、房屋损毁状况、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重建房屋的计划和资金缺口等情况, 并对灾民在重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详细的记录。最后正式开展参与式调查。参与式评估调查主要采用典型农户访谈, 按照不同经济水平高低、地震受损程度大小, 产业发展水平高低、愿意集中建房和原地自建、掌握建房相关技能的农户代表、妇女代表等都是此次参与式评估主要访谈的农户代表群体。在关键信息人访谈中访谈了对本村情况非常了解和对本村将来发展有构想的农户, 包括村长、书记、民乐村的组长, 产业大户、特殊技能者等。利用社区参与式绘图, 让农户参与绘制出本社区的资源平面图和农房户型图, 让外部评估人员对社区格局有初步认识, 使他们对新农房建筑的要求有了解。

3.农户对灾后重建房屋的需求与选择

(1) 房屋结构和格局。民乐村是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土门镇一个村, 大部分房屋建于70~80年代, 90年代进行室内装修, 但在此次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民乐村的民居具有四川农村民居的典型特征, 即居住比较分散, 呈多个院户3分布;由于经济条件不好, 99%以上都为平房, 房屋构造内基本含有走廊街檐, 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因每户都养殖生猪, 所以生产用房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而扩大, 最大养殖户的生产用房面积达到500多平米。在以粮食为主要农产品的民乐村, 晒坝是重要的生产场所, 每户的晒坝面积平均在30平米以上, 原有晒坝面积已经凸显不足, 致使很多村民将粮食直接晒在通村公路上, 弥补家庭晒坝的不足。

(2) 地震改变了村民对房屋建筑格局的传统认识, 质量和安全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四川农村地, 农民在修建房屋时都希望空间高, 为的是在潮湿的四川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同时要有较宽的廊沿以便在多雨的四川雨季时也有室外活动的空间。但5·12地震改变村民的这一传统, 现在, 村民考虑最多的是房屋安全性和抗震性, 设计上也不再喜欢以前自己设计时推崇的高大空间的建筑结构, 喜欢相对空间跨度小, 楼高在2.8~3米左右的建筑。通过地震, 村民对未来房屋抗震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 防灾抗灾成为房屋重建的首要选择。

(3) 生产性设施的结构、布局和面积是农民关注的重点。除了抗震性之外, 农户最关注的就是生产性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尤其是针对集中修建模式, 是否有足够的生产性设施决定了未来村民生产活动开展的便利程度。根据当地政策, 3口、4口和5口及以上农户家庭, 均可以按照30、40、50平米以上来配套生产性用房。但农户普遍反映出生产性用房面积较小, 不能像以前后院内可以自由延伸, 根据需要扩大规模。而生产性用房如果不能扩大, 就需要有足够面积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生产性设施在房屋内部设计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大多数农户选择将生产性用房与卧室、厨房分开, 晾房与猪圈相连。除少量农户建议修建门面以外,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震后继续发展畜牧业是根本, 所以生产性用房格局和面积大小是他们非常关注的。

(4) 村民依据自身经济水平和传统知识来选择房屋建筑材料和风格。灾后重建的契机为村民提供更多建筑材料和风格的选择, 例如农户愿意参加居民点集中修建, 就可提供砖混、木质、轻钢等各种材料的选择, 但是村民还是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传统建筑知识的了解来进行选择。更多村民选择砖混结构和现浇方式, 在房屋造价上相对较低, 但是也充分考虑房屋的抗震性。4组和7组的绝大多数农户都选择建平层, 但是希望至少打2层楼的地基, 为今后扩建预留空间。经济实力强的少数人提出要直接修建2层楼房;关于房屋朝向问题, 他们对走向问题没有太大的要求, 更多是考虑风向和雨水的问题。据本村村民了解, 本地房屋朝向一般是两类, 一是坐北朝南, 一是坐东朝西, 而本地的北风厉害, 村民建议房屋尽量朝向不要朝北, 这与城市喜好座南朝北很不一样。涉及到集中修建中共有墙问题, 农户表示不会出现争抢墙体的纠纷, 因为当地农户有拆墙后为邻居遮盖墙体的习俗, 所以设计有公用墙体还可以节省费用, 今后拆墙也不会出现纠纷。

4.农民对村庄建设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1) 选择集中居住和原地重建模式是村民复杂和两难的选择。

地震后, 政府鼓励农户集中居住, 为民乐村规划了十个集中定居点, 但是农户对集中修建模式的选择既有自愿的, 也有被动和无奈的。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房屋被破坏后, 对建筑质量好的房子非常期待, 加之集中修建的房屋距离自家土地比较近, 对将来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大, 所以比较愿意集中居住;另外有些农户现在整日居住在帐篷中, 生产生活及其不方便, 天长日久难免烦躁不安, 集中修建的政策基本出台, 而原地自建也要花费相同费用, 为了社区协调统一, 无奈只有选择集中, 才能早点安定下来。村民对政府集中点的设计还是有不满意, 例如集中点的设置不合理, 距离生产用地太远, 不方便农户的生产活动;还有他们希望房屋正门要能全部面向公路, 更为便利, 但是集中安置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社区中还有相当部分农户是选择原地重建, 其主要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缺乏劳力, 耕地离定居点远, 自身具备房屋设计能力等农户。值得一提的是, 关于集中还是原地重建的选择, 很多农户仍是动态而不稳定的, 政策的优惠与否、集中点设计的合理与否、原地重建的政府支持力度是否足够大都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决策, 集中还是分散居住对农户而言是艰难和复杂的选择, 随时可能因为外界因素而变更。

(2) 村民构想和设计新居住点仍存在局限性。

通过农户访谈和社区大会回馈的信息来看, 村民在设计新的居住点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这些都是基于他们要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 并受制于原有的分散居住格局。例如大家一致同意都居住在公路两边, 并不介意居住点的沿公路一字排开的居住模式。这种设计无疑不符合设计理念, 但是农户一直以来靠公路居住的农户更富裕的观念和便利, 都使得所有愿意集中的农户选择居住在公路边, 如果没有选择上靠近路边的户型也会导致社区内部纠纷;还有分散居住时, 他们不会考虑到集中居住后需要的一些公共服务和管理, 例如垃圾的处理等, 他们并不认为垃圾处理将成为集中居住后的一个问题。

(3) 村民对公共设施管理缺乏规划和设想。

地震导致公共设施的破坏有待进一步的修复, 今后集中居住后如何对这些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 农户还没有任何的设想。同时, 针对灾后重建中建造的其它公共社会设施如公共篮球场、垃圾处理场等公共设施, 他们也对后续管理提不出新的想法。部分农户愿意出钱负担公共管理的费用, 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公共设施共同筹钱维护的理念。调查中他们没有考虑到未来生活方式提升后, 需要建设的一些基础设施, 例如提出根本不需要垃圾处理, 哪怕是几户人联合处理垃圾都不需要;因此他们就更加缺乏对公共设施管理的经验了。

5.尊重农户意见, 设计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与农户意愿相结合的农房

此次的外来建筑设计专家团队都是一些比较顶尖的设计团队, 他们都是无偿地在为灾区服务。基于为四川灾区设计出高标准抗灾要求和展现四川灾区新风貌的考虑, 他们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设计理验在四川的灾后重建中付诸实践。出乎设计专家预料之外的是, 第一次的各个团队的设计方案几乎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同。

综合参与式农户调查的基本结论, 经过几轮讨论和设计修改, 最终为灾区设计出既符合灾区生产生活特点和地方风貌的房屋, 同时也满足提高四川灾区农房建设标准和水平的, 融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同类型农房选择, 摒弃了未到灾区调查前设计的理想现代农房思路, 选择了更符合灾区实际特点的新农房建设样板。

三、农房民居建设中运用参与式的思考与启示

参与式评估及其分析结论是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制定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规划根据评估农户的意愿和选择进行必要的分析, 结合以上农户提出的农房建设的选择和关注的重点, 从而经过多个层面的讨论、磋商和协调, 外部团队在尊重本地农户自身需求的同时, 完善社区整体公共服务设施, 并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进行综合修改, 最终形成了本土化的参与式村级灾后重建规划, 受到农民的欢迎。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一个非政府机构在灾后重建民居建设中运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 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以农民为主体开展灾后重建的理念, 对农户主体地位的形成具有良好助推力。梳理整个参与式评估的脉络, 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实现设计理念与当地人需求的融合

参与式评估能有助于设计者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与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帮助与作为房屋使用者的农民进行很好的沟通, 及时迅速了解村民灾后房屋重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构想, 在充分尊重当地人的基础上, 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2.参与式评估能提升农民主体意识

参与式评估方法以外来者谦逊的态度为入口, 视农民为智慧库, 用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平等交流平台, 规范被访谈者行为和态度, 引导农户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大程度挖掘农民的智慧, 这样非常有利于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3]“农民的事情自己参与”的朴素理念, 通过参与式方法得到实际的贯彻, 调动了广大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3.关注弱势群体, 推进社区公正

尤值得一提的是, 参与式评估方法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包括村民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以及村民内部特殊弱势人群, 在灾后重建需要全盘规划, 资源和利益重新调整的大背景下, 村民及其社区内弱势群体应有话语权和决定权, 而参与式评估能从细节着手, 关注不同背景人群的利益,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这样有利社区公正的建立, 为灾后重建创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区。

4.参与式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制定是提高农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

非政府组织灾后重建模式是参与式评估与规划的共同运用, 在调查设计、讨论和实施的过程中, 农户的全程参与有利于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建立和储备人力资源进一步顺利推进灾后重建。这类灾后重建模式依赖于村民自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实施完成, 村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好坏决定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

5.参与式评估可逐渐运用到以政府为主体的灾后重建全面规划和建设

虽然参与式评估所耗人力和时间不少, 但是依据广泛参与原则制定的规划在实施中会遇到最小阻力, 这在实践中多次得到验证。同时, 利用参与式评估方法能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减少社区矛盾, 避免一刀切造成难以收拾局面。历史和实践证明,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不仅仅是硬件建设的问题, 包括农房建设在内的诸多硬件建设都只满足灾区群众最紧迫问题, 更为棘手和困难的是后期灾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的选择和发展问题。赶速度的工程式产业建设势必带来巨大市场风险, 从而给农户带来利益损害, 生计的恢复和建设才是长期稳定农村社区的根本。通过更大范围建设的农户积极参与, 提高整个农村农民的主体地位, 推动村民自治。参与式评估也可被其它社会力量借鉴, 在灾区开展重建工作, 不仅帮助解决政府资金瓶颈问题, 更推动政府和社会的合作, 以农民为主体制定更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户意愿的重建规划, 通过试点不同重建模式, 总结出成功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晓鸣.农村灾后重建的现实分析与政策选择[J].成都社科在线, 2009, (03) .

(2) 欧阳日辉.灾后重建需政府社会协同作战[N].中国财经报, 2008-06-20.

上一篇:法律实效下一篇:业主方管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