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议论文

2024-06-02

家庭教育议论文(精选12篇)

家庭教育议论文 第1篇

众所周知, 民主这一概念, 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我们当今所用的“民主”一词, 源于希腊文, 现翻译成英文则为“democracy”。其中, “demo”意指人民或者是公民, 而“cracy”则是指某种公共权威或统治。在王绍光先生的《民主四讲》一书中, 他提到:“由全体人民 (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 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1]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民主早已不单单是一个政治制度的代名词了, 它的含义也从最初的政治领域转而向教育乃至生活的其他领域拓展。本文所讨论的民主, 是在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上展开的。既是生活方式, 就包含了我们日常所说的社会参与和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的事宜。而教育, 正是在这诸多事宜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 也依旧是民主在政治意义上的引申和扩展。

常常有人质疑, 民主这个政治范畴的概念, 是缘何引入教育之中的。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教育家:杜威。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正是这位大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杜威看来, 民主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 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他写到:“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 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 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2]可以说, 杜威是当下民主教育的先驱。作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他勾画出了一幅幅民主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

当然, 就当下而言, 我们不可能脱离政治去谈教育, 我们所谓的民主教育, 其实就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在教育上的相关反映。

二、教育和民主的关系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 在杜威的民主社会中, 民主主义是需要靠教育来实现的, 而民主社会也是教育发展的沃土, 在杜威看来, 一切教育只有在民主社会中, 才是无比先进和优越的。换而言之, 教育和民主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一样, 互相依赖, 相互存在, 教育在民主社会中得到发展, 而民主社会也需要在教育下才能变得更加完善。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民主和教育在精神上也有着其内在的一致性。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力 (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 和精神世界 (思想、感情、个性等等) 的尊重。在民主的世界里, “人”是大写的, 是民主社会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对象。而教育, 归根到底, 也是“人学”。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话, 那么教育过程就绝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技巧的施展, 而更应该富有“人情味”。“人学”这一观点, 也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观点。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 我们尽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的种种用心, 他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群体, 而是真实地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他教育的精髓就是把他的每一个学生当作真正的“人”。不论学生年纪的大小, 成绩的好坏, 他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现其最独特的一面。

这就是民主和教育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存在, 又和谐统一。

三、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 把它转换成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 其实就是指“教育的民主”, 其意义是“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的领域, 使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4]在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 (以下简称《民主与教育》) 一书中, 李老师对“教育民主”这一概念也做了一些自己的解释。他认为, 与“教育民主”最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教育民主化”, 前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性短语, 后者是一个动态的动词性短语———所谓“化”, 即转变的过程。[3]49也就是说, 在教育的问题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 在袁振国先生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中, 在谈到“教育民主化”的时候, 其内容所涉及的也是一种“教育平等”的观念, 它包括的是受教育权利的均等, 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所谓的“教育民主”, 或是“教育民主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指向“教育公平”这一方面的, 它与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来看, 它考虑更多的是教育普及的问题。然而, 随着世界的进步, 当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多, “教育公平”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 并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 当我们逐步实现了“教育对象大众化”———即教育普及、教育机会均等这些问题之后, 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了, 我们更应该深入地去思考教育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说, 教育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又或者教育究竟要让大众学会什么?这也就过渡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民主教育”这一概念上。

四、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 也可称“民主的教育”, 从语法角度上来看, “民主”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形容词, 修饰的是教育这个名词。还是在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 他对“民主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 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 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3]50这里的民主教育, 从实践层面来看, 是对固有教育的一种改革, 和“教育民主”不同的是, 它涉及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体来说,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具有民主精神的, 而所谓的民主精神则应该包括师生的平等交流、学生自愿获得知识的自由、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宽容等等。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只是知识, 更多的是让学生具备主动追求知识的愿望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 在传递知识的背后, 要向学生渗透一种民主的精神, 培养学生民主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1945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中, 对民主教育有过如此解释:“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 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7]948他还提到, 前者是在民主发展不充分的时代下进行的, 而后者则是在政治已经走上民主之路后进行的。这一规定, 时至今日, 依旧没有过时。我们现在的时代, 正是民主政治进行时的时代, 那么, 教人发展民主则更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五、教育民主与民主教育的辩证关系

简而言之, 教育民主是关于教育受众多少的问题, 即教育公平的问题;而民主教育是“关于民主”的教育, 它涉及的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虽然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教育民主”, 让教育更加普及,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只有在民主的教育之下, 教育才能更加民主。或许有人会对这种说法产生质疑, 认为这是一个蛋生鸡和鸡生蛋的问题, 我们似乎无法将这两个概念排一个顺序, 究竟是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才能让民主进行?还是在民主的前提下再去普及教育?

就此, 笔者仍然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坚持认为只有在民主的教育之下, 在人们有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之后, 才能衍伸出所谓的平等、包容、自由等等这些理念, 也只有在这些理念都内化于人们的心里之后, 人们才能对教育有所感悟, 对教育普及有所认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也只有在民主的生活中, 人们才能更加懂得尊重、懂得宽容, 教育也才会因民主的教育而更加民主。

结语

其实民主教育的问题, 绝不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可以说得清楚的, 它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如何去对民主进行实践。当然, 我们所谓的“民主政治”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之下进行的,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民主教育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 而更应该有我们中国自身的特色。面对正在行进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改革, 我们应该对民主充满信心, 对民主教育充满信心, 相信总有一天, 民主的旗帜将会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王绍光:《民主四讲》[M].三联书店, 2008年8月第1版, 第2页。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2版, 第97页。

[3]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漓江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第48页。

[4]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版, 第302页。

[5]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漓江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第49页。

[6]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漓江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第50页。

浅议感恩教育 第2篇

2011年4月

浅议中职生感恩教育

椐报道:兰州女子杨丽娟自16岁始,一相情愿地疯狂追逐男明星已13年。此期间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不找工作不谈恋爱,一心痴迷于刘德华,因而陷入

走火入魔难以自制的非理智状态。女儿在追星上的偏执、自私和不可救药让她父亲彻底绝望了。已心力交瘁、穷困潦倒的他,也没有能力再帮她二见“偶像”,只能以一死来解脱。这一切包括其父之亡,都是由于杨丽娟失去理智地狂热追星所造成。父亲自杀后,杨丽娟竟然冷漠地不予理睬,弃尸于港而偕母回甘。如何对得起父亲对她的爱以及对她追星的无条件支持?为人子者如此不孝和冷血,怎脱得了“无耻”之谓?

一、“感恩”由来

感恩节源自美国。据说,感恩节的设立,最早是用来感谢北美印地安人的。感恩,在西方应该算是有比较长的历史了。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施的恩惠表示感激。”人们是因为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恩惠而由衷表示感激,是出自对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发行动。它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绝非“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因为从人格上来说,感恩者和被感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援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天生就是和贪婪,吝啬,冷漠对立。

“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感恩教育”应势而生。这也许算是一个尝试,也使人们对年轻一代“多点人情味”有了些许希望。这不仅仅要求社会的警惕,也警告包括父母们在内的一群人,别再对孩子们的道德滑坡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关系到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二、学生缺少感恩心的现状

“中秋节”到了,校长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精心挑选的月饼,有同学说:“这月饼不合我的口味”;一男生,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父母被迫双双外出打工,无法照看他,16年后,父母接他到城里上学,在他父亲出差,母亲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时,他竟然离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当初没有照看小时侯的他,他现在就是要让父母难受等。像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这些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在的职高类似情况媒体上常有报道。身边所见让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洗一次碗,体会一下做家务的辛苦,也让学生了解家长们的感受。当即就有一部分学生不以为然,更不屑去做这样的事。第二天,只有小部分家长觉得这样的作业很有必要,他们难得看到孩子们主动要求劳动,并对他们的劳动加以了肯定。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也没有达到我之前想要的基本教育目的。虽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保留,可在他们的回答和对完成这一任务表现中也不难看出某些事实:他们觉得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

三、学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

首先,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而父母如果以民主、理性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从小孩生下来一直到十二三岁,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如今,不少

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再次,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接触到的诸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事实,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对此种现象的认可性,以为原本就该如此。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着负面影响。

四、学生缺少感恩心的拯救措施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爱孩子,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让孩子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

我在家访、电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不愿与自己倾诉时甚感失落。并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如,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辛苦等。爱的规矩,是需要从小训练的,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二)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老师,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班主任要学会“偷懒”,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学生完成得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鼓励,予以肯定。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从中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老师的苦心。

2.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榜样的表率作用是最奏效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急于让孩子感恩而进行严格要求,急于将责任的担子压在孩子身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

3.举行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意识的宣传。(1)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2)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班级卫生委员雷康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从无失责,确保班级教室里的财务安全;班里的盛灿炜同学长期负责了教室里黑板的保洁工作,确保老师上课舒心等等。对类似这样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

(3)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

(4)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回报父母养育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6)对同学对他人,可以开展 “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可以从“难忘师恩”作文比赛、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同时,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在班团活动课、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发道德的自觉,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或中外名人名言,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朗诵比赛,以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的情结,积极营造出“感恩”的教育氛围,以氛围来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着“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苦口婆心教导、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感激,学会回报,学会做人。

另外,传统评价体系也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评比优秀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有孝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肯定其闪光的一面。学校在评优时就设立一些肯定品德优秀的奖项,如爱校之星、奉献之星、团结之星、勤俭之星等等。

(三)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中好的一面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五、结语

浅议幼儿家庭礼仪教育 第3篇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包括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学校礼仪等等。礼仪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在孩子礼仪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度重视,从小培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家中五六个大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这样的情形非常容易滋生孩子任性、霸道的恶习,等到习惯养成自然,要想纠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好比一棵长歪的小树苗,想让它重新站直是何其困难。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礼仪习惯更是如此。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还要注重“小节”,不因“善小而不为”。所以“从小培养”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开始孕育宝宝的一瞬间开始,家长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一方面是家长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要注意从小事抓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高雅之士,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家长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来有效引导孩子。所谓“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身教”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告诉孩子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礼仪,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礼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丰富礼仪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能主动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能主动排队上车,并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抱着小孩的人;当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者给他人造成其他损害时,能主动赔礼道歉;看电影或看比赛时,能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观众;去火车站买票或去银行存取款,能自觉排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所有这些,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必将影响到孩子,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了。

三、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形象仍非常严重,生了男孩视若传家宝,吃好,穿好,教育好……享有了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生了女孩呢,就当一根草,不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还在其他许多方面都需要处处让着男孩 ,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更是想方设法把女孩一送了之,不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使女孩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家长要建立正确的子女观,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四、循循善诱,适时批评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亲极少。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亲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亲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常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由此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已经过时,但循循善诱,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當孩子出现了不良的礼仪习惯时,家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给予纠正: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罚。

暂时隔离法: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如对于孩子乱扔玩具的行为,剥夺其两天玩玩具的权利。

浅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4篇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能够给儿童带来幸福和温暖的摇篮与港湾。家庭犹如课堂一样对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家长也像是学生的启蒙教师,教给他们生存的本领与生活的规则。有人将家庭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这是非常片面的。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文化的学习,还包括儿童的道德品质与各种能力,是一种学生积极的养成教育。家庭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才能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

我曾经读过这样两则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其一是:有一个孩子,他的学习非常优秀,但是总考不到第一名,这让他非常沮丧。于是,他非常苦恼地向爸爸抱怨:“为什么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名,总不能有满意的成绩呢?”爸爸沉默了一下,并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条线,对孩子说:“来,你来想办法把这条线变得更长。”孩子苦思冥想,却没有办法达到爸爸的要求。于是,爸爸拿起笔,在这条线的下面画了一条更长的线。孩子灵机一动,明白了此中的玄机。“我知道了,只有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才能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孩子开心极了。其二是:孩子是班上的大队长,可他不满足于此,想要班长的位置,几次争取都没能实现。在十分沮丧与失望的情绪影响下,孩子对着爸爸一吐苦水,希望爸爸能够解除自己的苦恼。爸爸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回答,而是拿出了跳棋,与孩子对弈起来。最终,爸爸获胜。爸爸教导孩子:“获胜的秘诀有一个,就是要想办法让对方输。”“我懂了,要想超过别人,自己努力搭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阻止别人搭桥,让他们无法超越自己。”孩子理解了爸爸的看法,有了一种明悟的感觉。

多年后,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一个孩子牢记爸爸的教导,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做到更好,成为了单位的业务尖子,事业非常成功。第二个孩子也努力阻止别人“搭桥”,所到之处,没有人喜欢,也没有单位愿意接纳这样的员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是何其重大。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刺激孩子的内心。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生长发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两种家庭教育,给孩子换来的两样不同人生,足以证明的一切。

二、怎样做好家庭教育

在我们学校的走廊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强调的并不是学生的步态与精神面貌,而是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当一个人昂首挺胸走路的时候,他的心里就会有这种想法:我能做好的!有挫折也不怕!困难我不怕,我能打败困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没有积极进取的勇气,不敢努力攀登。如果放任学生的这种情绪蔓延下去,他们就会时刻被自卑感围绕着,成为一事无成的人。这种现象是教师和家长都不愿意见到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我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打骂孩子,不说侮辱孩子人格的话,不以任何形式伤害孩子的自尊。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尤其是来自家长的尊重,更是孩子所迫切希望的。其次,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时,家长应该鼓励他们迎接挑战,即使没有成功也能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挫折,想要什么父母和祖辈都会满足。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创造一些遭遇挫折的机会,让他们的心理逐渐变得更加强大。对于那些心理脆弱,什么都不敢尝试,自卑感极强的孩子,家长要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阔步向前走,昂首不退缩。

相信大家都看过那个“欺骗”孩子的故事:在幼儿园时,教师说孩子总是动来动去,没个安静的时候,妈妈却“欺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进步很大。”在小学时,教师说孩子学习成绩太不理想,让家长看看孩子是不是有智力方面的问题,妈妈却“欺骗”孩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因为你一点都不笨,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就这样一直“欺骗”孩子,直到他一步步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在儿子报考时,她鼓励儿子说: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考取重点大学。不负妈妈的期望,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当他把录取通知书交给妈妈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起来:“妈妈,从小我就知道,我不聪明。可是,你总是这么欣赏我,鼓励我。”听到这个话,妈妈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来。

作为家长,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这样就会凭空为孩子增添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作为父母,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们更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诉说,做孩子及时的辅导员,做教师的好帮手。社会上许多教子成功的例子都表明了:家长如果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完美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就可以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但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又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工作性质的不同等,差异较大。所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它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指导。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教会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用同情、包容、尊重、理解等全人类共同尊崇的价值品质,去衡量并决定自己的行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为了传承和捍卫这些价值品质,教育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家长,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其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再次,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好学生,一个走上社会后品德高尚、有成就的人,大都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5篇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和人文诸多学科综合化的时代新潮.学科的融合强烈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作 者:谭蕾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江苏,南京,210016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G40关键词: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融合

略议教育引导 第6篇

小猪问:“读书有什么用?”

老猪说:“读好书长大了可以住大房子。”

小猪瞧瞧自家狭小的猪圈,对老猪说:“那你小时候肯定没有读好书。”

幽默归幽默,但给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是:这是否恰恰折射出老猪教育引导的无奈与苍白?教育需要引导,教育更需要科学的引导。

《麦田里的守望者》曾这样细述:“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段文字质朴但蕴意深刻,就教育引导的角度而言,充满智慧的教师找到科学的引导方法就是在“悬崖”边“守望”。所谓“守望”,就是教育要适时而导,只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时,才“把他捉住”。其实,教育中处处有 “悬崖”,教育引导的智慧和方法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出手时就“守望”。如何“出手”?

建议。很多时候,教育不在于要求什么,不在于该做什么,而在于提出建议,让孩子去做出选择。如教育小孩吃东西,放任的结果肯定是要么暴吃要么偏吃,正确的引导是:你并非一定要吃什么,建议你吃什么,并且告诉利弊和差异。正如痛风者选择吃海鲜,最需要的就是建议如何吃,而并非什么海鲜都不能吃。因此,小孩不贪玩时可以引导他合理安排作息,而不要总是说“不准看电视”等等;对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告诉他读什么书收获大,不要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和孩子商量参加哪些培训和活动合适,而不要总是说“影响学习不能参加”。

示范。譬如教育小孩读书,不管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是“学海无涯乐作舟”,道理不必多讲,关键看能否在读书方面给小孩尽可能多的示范。笔者在引导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方面进行如此示范:家里藏书不多,但书到处摆放;只要一回家就读书、读报、看新闻;只要有时间就坚持陪女儿逛书城,在书城里享受阅读的快乐。有一回,笔者看了《窗边的小豆豆》,然后给女儿作介绍,女儿一下子就迷上了那个“小豆豆”,当晚做完作业一鼓作气看足50页仍未肯罢休。这可是父女同读一本书啊。这样的教育示范的效果是明显的: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总是书不离手。

提醒。上课了,提醒学生该注意些什么;下雨天,提醒孩子注意些什么;小孩懊恼伤心了,提醒他该怎么想……提醒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今年“六一”儿童节,笔者特意提醒同学们想想奥运,又想想汶川大地震,再决定如何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节日。结果,同学们出谋献计创新了一系列活动:举行一场校园集体舞比赛来迎接奥运,举办一次自愿捐款捐物活动,给父母做一张感恩卡,用美化校园来欢度“六一”,和班中来自四川的同学结成永远的朋友,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有了提醒,同学们就改变了往年吃、喝、玩、乐过“六一”的习惯,让节日过得更加有意义。

总之,成长的道路曲折漫长,教育孩子们走好人生的道路,引导不但重要,且意义深远。

(作者单位:珠海市香洲区湾仔小学)

浅议现代私塾教育 第7篇

而2006年11月28日,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回答记者关于私塾问题的提问时表示, 非义务教育以外的各类学校,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申报有关部门, 按照有关部门程序批准也可以办。这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首次允许开办私塾。这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 还是一次教育改革的全新尝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现代私塾却缘何而兴起?

1 现代私塾缘何兴起

(1) 重智育, 轻德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 从德育首位论到重科学轻人文, 再到倡导智德并举, 直到现在事实上的重智轻德。现行学校培养学生是按照重视智育, 提高成绩, 提升升学率, 增加学校荣誉等来进行的。当学校对于德育内容的实施不知是应单一知识化还是综合生活化等等问题, 也导致了德育实效不佳。

(2) 重整体, 忽个别。个性的发展是创造的基础, 也是现代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然而, 现行学校大多都是大班教学, 难于兼顾到每个学生, 整齐划一的教学, 对于学生的个性及独特性的教学, 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对于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对于基数太大的班级基本毫无实施的可能性。但是在私塾教学中重视个别教育, 认识到了人与人的差异性, 并力求解决差异性所带来的教育问题。因而, 现代私塾教育所持有的"小班教育"这一特点反映了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3) 重应试, 轻素质。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一个代名词, 学生自幼儿园, 一直到大学, 无一不是经过各种题海训练, 通过各类考试。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学校教育盲目地追求升学率, 过分重视必考知识和应考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 至于素质教育, 也只是象征性的教育, 雷声大, 雨点小。据2013年02月20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 这两天有一个网友在网上晒出了自己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的作业本, 她在微博上写到:"从去年9月开学至今孩子写过的作业本多达28本。"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而不是把知识灌输进一个个"容器"。他引述卢梭的话说:"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要爱惜时间, 而要浪费时间。"要清楚的认识到儿童的正常活动, 从做中学。相比来说, 现代私塾则更重视学与做的结合, 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注重的是儿童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大多数现代私塾除了学习国学之外, 也会开设自然科学、艺术、英语等课程。这样的与时俱进, 应当也是其受到一些家长追捧的原因之一。

2 私塾的类型

近年来, 根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已有私塾二百余家, 开办时间从一年到十年不等, 如北京的"国学馆"和"日日新学堂"、上海的"孟母堂"、武汉的"今日学堂"、苏州的"菊斋私塾"、深圳的"童学馆", 还有遍及全国的"一耽学堂", 等等。接受全日制私塾教育的孩子也已万计, 此外业余读经的孩子将近千万, 这些私塾被称为现代私塾, 并且成为影响日益扩大的一种民间教育模式。现代私塾的形成方式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摸索型, 这类私塾的开办者往往具有高学历或海归人士, 或是受到西方"在家上学"教育形式的影响, 让孩子在家上学, 自己教导孩子, 希望孩子接受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类的私塾开办者往往是从自己家里的几个孩子开始教导, 然后才开始扩大, 吸收其他孩子入学, 收支平衡, 走上现代私塾正轨。日日新学堂就是4个家庭为了4个孩子读书、在2006年互助办起来的小学堂。现在日日新学堂这个现代私塾在沙河边上建起了一座法式校舍, 幼儿园部有100个孩子, 小学部有50个学生。虽然已经发展成了学堂的形式, 但家长自助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日日新学堂的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的事务。"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最低的教学目标, 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效果其实超越了新课标。"校长王晓峰说。"我们的学堂不是传统私塾, 不是家庭学校, 不是工业化结构的公办学校, 而是一个要走出一条新路来的有个性的学校, 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教育结合在一起, 实现一种'真'的教育。"公办学校的大班教学、齐头并进、标准统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家长的需要。

(2) 家学型, 这种私塾比较特殊类似于古代的家塾, 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 因为不满现行的学校教育, 家长聘请各类教师在家给孩子上课。被美国纽约大学等学校录取的陈揭谛, 她的童年小学是在家上的私塾, 陈揭谛每天在保证了充足睡眠的情况下, 妈妈为她请来了家庭教师, 周一到周四上午, 每天在家学习语文、数学, 周一、周二下午练钢琴, 周三学习快乐英语, 周五上午学画画。她的小学阶段, 没有进学校上过一天学, 但是语文、英语都达到初中水平。在母亲的要求下, 女儿背完了《论语》, 看完了《西游记》。到了初中, 母亲考虑到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集体, 就送入体制内的学校就读。

(3) 目标型, 这类私塾的创办者, 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创建什么类型的现代私塾。北京万圣"国学馆"的定位是读经启智慧, 读经育性情;致力于复兴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教授儿童诵读文化经典, 汲取先人智慧, 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高雅情怀。这种复古与现代的结合的现代私塾有很多, 大凡都接受读经课程的理念, 承继传统, 弘扬国学, 说到底还是冀望用传统文化熏陶现代的孩子们, 给学生夯实一生的道德基础。相对于读经养性的现代私塾, 有一对基督徒夫妻先生David来自台湾, 太太Cindy来自杭州于2007年开办了"在家书院"。这个现代私塾他们希望推进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倡导专业化高学术水准的基督教教育, 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任何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重新站回世界舞台领导地位的中国在探索和形成新的价值体系, 各样思潮风起云涌, 书院坚信, 标新立异总是一时的, "回归正统"才是硬道理。基督教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奠基石, 同时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和中国2500年以来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之道又有着惊人的共同之处, 书院常存祷告和盼望的心, 深深期待基督教教育能够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声音, 为中国的健康发展出力。

3 私塾面对的问题

如今现代私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弥补了当前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 提倡各自独特的教学目标, 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这样的教学是体制内的学校很难实现的。但是作为一个非主流的教学机构, 必定有它存在的问题。

(1) 来自于家长的问题

无论对于哪种形式的现代私塾, 家长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关爱自己的孩子, 因为在幼年时期, 孩子不仅仅需要知识的浇灌, 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疼爱及关心。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私塾, 可能是出于功利的期待, 也可能怀着其他想法, 认为去了就能教好读好, 不然就是私塾的原因, 忽略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有的父母则希望在家培养孩子, "在家上学"--这类现代私塾要培养孩子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 不能说在家读书就是一时兴起, 对于孩子一生来说, 家长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持久性。此外, 家长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也对孩子的培养有着影响。

(2) 教师流动频繁

和现行体制内学校相比, 有的现代私塾作为民间教育准机构的私塾不能提供户口、编制等来限制人员流动、保障人员稳定;而有的家学型私塾则可能因为教师与孩子之间关系, 教师个人因素等原因导致变换, 因此, 教学人员的流动不可避免。因此, 如何留住好老师也成为他们的研究课题。

(3) 生源的不稳定

现代私塾的创办者是以盈利为目地, 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学生交的学费。现代私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但毕竟不是正规学校, 其所教授的内容也与当前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完全相同。特别是一些小型或者名气不大的私塾在招生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作为一个经营体, 私塾的学生数量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 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现在社会某个时段总会有些"什么热", 也许碰到"私塾热"各种私塾的生源就十分充足。但这往往有一种跟风现象, 等到这股热劲过去了, 可能有一些跟风办私塾纯粹为了赚钱的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4) 其他的一些问题

有不少学者认为私塾的出现与存在是"教育多元化的结果"是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不满的选择。而发展私塾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孩子的出路。目前, 国家教育部门尚未批准全日制私塾的办学, 私塾的学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认可, 也难以获得广大社会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而要获得大学文凭并为了日后工作的方便就必须在体制内的学校读书。

现代私塾能否成为常规学校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 关键还要看其教师是否是高素质的,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并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要看这种教育模式能否培养出人才, 能否让孩子幸福地生活、学习。

摘要:近年来, 伴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升温, 在家上学的国际发展趋势, 现代私塾在社会上应时而生。本文对于各类私塾缘何兴起及其现状、在教学和成效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以及对私塾所面对的问题和所具有的价值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现代私塾,现行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秦红梅."现代私塾"缘何兴起[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2) :108-109.

[2]吴丽娟.私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3]廖保平.从"现代私塾"说开去[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 2006 (1) .

浅议教育改革 第8篇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便捷,人们的日常接受到的信息量迅猛增加,尤其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引领潮流,成为主导。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主阵地———学校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学校社会化。学校不再是一个小社会、一方净土,学校也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逐渐在向社会靠拢, 并且学校的社会化在加速。2.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渐降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并且多样化,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方便、高效、快捷。这就打破了以往人们接受知识的单一渠道,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渐走向“弱势群体”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点风吹草动就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履薄冰。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 他们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保护 ,再加上《义务教育法》的保护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俨然成了“上帝”。在校园事件中,社会、甚至有些媒体缺乏冷静的、理性的思考, 直接把矛头指向学校、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老师直呼“伤不起”,某种程度上学校、老师已经沦为“弱势群体”。

一、教育改革

学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有明确要求:“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然而,目前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到了大班以后教的基本上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提前结束了儿童宝贵的童年生活,额外强加了学业负担。

小(中)学教育考试化。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以考试代替评价即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不论是评三好学生还是评优秀学生干部都要看考试成绩,这就使得我国教育深深印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虽然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收效甚微,社会上广泛流传着“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说法,这说明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明显的抵制。

高等教育自由化。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给人的感觉是自由化,第一,大学教师的授课自由。授课进度自由,授课过程中进度的快慢给学生的感觉是没有限制,由授课教师自主决定,导学期末讲到哪一章节都行,授课教师似乎不受限制。第二,只要考试能过就行,大学生上课自由。很多高校对大学生上课没有制度规定或者规定没能按要求实施,导致一些学生逃课,在考试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要和基础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让高校新生顺利过渡。二是高等教育要转变培养人才的模式。高等学校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社会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各类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的任务。 (一)目前师范类高校面向各级学校培养教师的师范生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现在高校的师范生培养方式基本和非师范生培养方式相差无几, 只是在毕业前实习时师范生在各级学校实习,而非师范生在其他行业实习,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师范生没上过讲台, 但最后的结果是全部实习合格,没有不合格一说。高校现行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相适应。相反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走越远。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 “一专多能”,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专”,至于“专”到何等程度全靠学生自己努力,更别说多能了。导致绝大多数师范生走上岗位后才进入摸索期,这无疑中延长了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各类高校要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转变培养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主体需要“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教师,这就使得师范生培养模式要回归师范学校的培养模式。第一,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教师,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第二,受教育者学生定位准确,毕业以后就是教师。第三,由于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因此学生生源质量有保障,都是同时代的精英。第四,在当时的师范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专业基础扎实, 并且做到了了解体育、音乐、美术基本知识,深受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

2.非师范生的 培养应立足社会 ,面向社会需 求 ,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培养模式。高校培养是为全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因此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驾齐驱, 使培养的每一个人的能力在大学期间有质的提升, 走出大学校园时成为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人。

三、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近年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招生考试越来越透明,真正做到了阳光招生,体现了公平、公正,有效维护了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但是现在的招考制度有明显的弊端,一是唯分数论,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论成败。每年高考结束后,高校招生时各大高校抢生源,考生看学校排名,忽略了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二是高校招生时的招生计划很透明,但是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的介绍很少,甚至没有。这就给很多考生及家长在报考时带来了困难,在填报志愿时有很大的盲目性。

浅议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改革措施

一、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定义

情感教育本身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改善教学主体的情感体验,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完成。具体到语文的教学中主要就是在具体的语文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从而来把自身的教学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得情感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不仅仅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生活中的情感素质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具体来说,初中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大多指的就是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本身作为主要的依据,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和文章中的中心思想等等;第二就是教师方面,教师本身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他的各方面的态度不仅仅是在教室的教学水平还包括他自身的心智水平,人格魅力等等方面,这些在后来的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效果;第三就是学生方面,他们本身作为被教学的主体存在,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所在,情感因素在他们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就是学习兴趣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具体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积极地培养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要想有效地来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需要积极地借助于情感教育的作用。情感教育本身就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生理还有心理年纪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在这个前提下来积极地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上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是积极地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所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需要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并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的锻炼,进而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方便在适合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的前提下来进行创新的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建议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而得到确认,但是在具体的过程中为了可以更好的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可以使用科学而有效的办法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最大的保证相关的效果。

(一)积极地来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

任何的教育最终都是在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是比较有利于传播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可以在结合相关的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的教学氛围,并且以此为契点来开展相关的情感教育,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所在。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需要教师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教材的朗读上要运用情感,把握好相关的节奏,尽最大的可能来把学生送入到那个情境中去,帮助学生可以得到最好的感受;第二就是最大的发挥语言的魅力,把相关教材的内容来通过优美的文字加以教师丰富的情感来表达出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领悟,从而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第三就是可以采取情境模拟的办法,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来达到最为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学生可以融入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意境中去,帮助他们体会内容发生的时空情景。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情景的创设

情景的创造在以往都是单纯的依靠学生的想象力而已,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的大脑思维能力可以有着那样的标准和能力,所以这个问题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明进步,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高了,通过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来进行教学上的优化,进而来创设相应的教学场景。通过技术与教师的运用进行配合来使得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直观与立体,从而来有效地提高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现代化的课堂构建与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可以使用声音、图片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通过客观上的情境的设立来营造出较为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结合自身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情感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

(三)强调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

浅议动画教育改革 第10篇

普通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和动画产业前三强相比, 我国的动画产业仍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人才匾乏, 中国动画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 只达到韩国的1/3;其次是人均拥有动画的时间短, 日本人均拥有国产动画5~8分钟, 而我国只有0.0012秒 (年总产量25万分钟;年实际发行量11万分钟) ;第三则是动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国外动画在中国曾一度创下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据调查, 高达80%以上的中国青少年, 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 而国产动画少之又少, 精品难觅踪影。

在这三个方面中, 最主要的就是专业人才匮乏, 而引起这个原因的就是中国目前的动画教育体制。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 许多综合性院校及高职类院校也加入了动画教育的浪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动画教育课程已经在中国广大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但是, 在中国各高校的动画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首先是人才类型和目标不明确, 其次是课程设计不合理, 最后是学生培养与市场结合不够密切。

普通院校动画教育改革的思路

1.明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目标。就目前我国动画业最为缺乏的动画设计人才的状况, 学校在课程安排和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分三个培养方向, 首先, 是以培养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合成特效师、特技指导、视觉效果总监为目标的长期课程体系, 旨在培养高级影视特效师;其次, 是培养具有丰富动画制作经验的高级动画设计师、动画指导、制作总监, 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动画设计公司, 游戏公司, 走上职业化设计道路;第三, 是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电视台制作部在职人员或电视动画制作设计人员, 可以进入电视台和广告公司, 从事电视动画制作工作。

目前中国设立动画课程的院校主要包括艺术影视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高职类院校。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动画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目标上应该根据各自的实力来进行培养。例如艺术影视类院校艺术功底扎实, 可以培养动画剪辑, 创作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综合性大学可以培养工程类动画的专业人才, 而高职类院校着眼于动画低端工作人员进行培养, 紧跟动画技术不断更新的潮流, 培养出动画技术能手是当务之急。

培养动画设计人才不能一墩而就, 既不能盲目的不根据自己实际实力培养动画创作的高级人才, 也不能培养只会用电脑完成复杂操作的动画操作工。因此, 要明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完善教学体系, 改善教学方法。

2.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需要改革。社会对动画产业庞大的需求, 引得不少学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 这种景象只能使人喜忧参半, 喜不必言, 教育质量不尽人意、多数院校匆匆上马, 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问题, 由此产出之毕业生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并且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动画设计师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学校的能力就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高等院校中的动画课程设置上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一, 基础课课目内容应强调专业化。作为动画专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基础课 (绘画技能) 应区别于其他专业, 比如:卡通人物的造型是夸张变形的, 而非写实的;在掌握基本透视规律和解剖知识的前提下, 在基础课中就强调形式美的法则, 直接由变形入手, 突出卡通化和趣味性的造型训练。色彩课强调色彩构成训练, 强化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与动画片中背景绘制相结合。

第二, 技能课程适当前提。未来的数字艺术是要实现无纸化的, 对于计算机工具的掌握当然是越早越好。技术性课程应成为基础课而非专业课, 相关专业软件尽量于一年级便掌握, 这样二年级有个熟悉期, 三、四年级便可自如地应用, 并进行创作。这样方可适应数字化的要求, 适应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要求。

第三, 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动画是文化内容产业, 形式和工艺则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核心价值是艺术创作。未来的动画无论怎样发展, 创作的价值比例只能越来越高。

第四, 生产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利用人才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一些动画学院正在筹备动画生产基地, 直接扩大动画就业市场, 并以高素质的动画队伍, 开创动画产业。

3.动画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动画是一种产业, 市场的需求带动了动画技术, 动画理念不断进步, 动画教育正是为市场而服务。中国有着广阔的动画产业基础, 只有与市场相结合,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动画人才, 才能达到最终的动画教育目标。

动画教育与产业界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动画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动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动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又服务于产业界, 贡献于产业界。可以说, 一切问题缘由来自于产业, 那么产业界应有一定的责任感, 对动画教育应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能撒手旁观。同时, 学校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问题, 通过与动画企业、公司联姻, 真正形成一条从课堂、实验室、工作室到公司的教学链, 使学生学有所长, 学以致用, 毕业后能��快速地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要。

中国的动画产业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动画教育, 只有教育能跟得上先进动画技术及动画理念的发展,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动画人才。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根据各自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 并与市场相结合, 才能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动画产业人, 让中国的动画产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瞻宁.动画专业人才素质特点与教学模式探讨[M].高等教育, 2006年4月.

简议孝敬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孝敬 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统治阶层一直非常重视道德的力量,把它等同于法律,于是有了礼法一说。在学校建设的规定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古道德的基础是三纲五常,其中固然有许多被视为泯灭人性的糟粕,但也包含了中国5000年祖宗们的智慧思想;如事国以忠,事长以孝,事友以恭等等。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为此,古人专门编写了《孝》。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孝经》,以强调孝的地位和作用。

近些年,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和社会无限加强了“生产工具”的教育,学校也变成了大批量“加工人才的流水线”,社会上也逐渐形成了以考生成绩来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因此放松了道德教育。而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道德达标,道德的底线就是孝敬,就是感恩。否则,纵然培养了广大的留洋人才,也远远不像钱学森等前辈们主动的回国效力。

何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了,我国的人口比例已经失调,呈现出421的倒金字塔结构;家中无所事事的4位老人们照看着一个孩子,百般怜爱。致使现在的孩子们不知礼,不守礼;体现在家中不知长辈之尊,在旅途道路上常见孩子打骂老人而老人却引以为喜的现象。在学校中也常见学生对老师视若未见,不服管教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现在的大多数孩子对孝敬的无意识,即不知孝敬。我们不能强令他们插草卖身以埋父、卧冰求鲤以伺母;但是处在对礼仪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社会中,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尊敬

想必会让长上们心里格外的舒服;当然也会让我们的学子们的人生旅途格外的舒坦。而这,正是家长们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的理由。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前文化建设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差距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而在我国的历史上,人们把孝敬父母作为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可谓“百善孝为先”。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必须是从爱父母、爱亲人开始的。加强青少年“孝敬”的文明修养,树立由爱父母始,进而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孝敬教育,实现爱的传递,把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最终达到道德的升华。把在孝敬教育中培养的爱心和责任感迁移到其他道德领域,一步一步完成从基础道德修养到崇高理想信念的飞跃。所以,千里之路,始于孝。

参考文献:

[1]许挺. 认真做好青少年的孝敬教育工作[J]. 中州大学学报, 1997, (01) .

[2] 王世杰. “孝敬教育”沉思录[J]. 现代家教, 1996, (03) .

[3] 余育楠. 孝敬教育需要家校合作[J]. 教书育人, 2006, (12) .

浅议社区健康教育 第12篇

1健康教育进社区的必要性

社会不断在发展, 疾病谱、死亡谱、人口结构和医学模式也随之改变[2]。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 一些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 自1985年发现以来, 在全球迅速蔓延, 已使几千万人遭受其痛苦, 但到目前为止, 在治疗上无突破性进展。为减少艾滋病的感染率, 在无有效药物的前提下, 预防就是治疗的最好药物。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的逐年增多, 而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多, 医生诊断时间短, 这是医患之间最突出的矛盾。一名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 因患者多, 每个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就几分钟, 医生只能是问诊、开处方及基本的注意事项, 不可能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解释, 所以仅靠医院治疗是不够的。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 目的由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保护和促进健康为主, 服务内容从以治疗为主扩展到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护理于一体[3]。它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 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治本措施。

2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

2.1利用有关活动日开展宣传, 如世界高血压日、世界预防结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肝日、全国爱耳日、世界抗癌日、六一儿童节、老人节等活动日组织相关专家及人员进社区、街道义务咨询宣传, 并发放相关的健康宣传手册, 对群众的疑问进行解答, 使之获得相关卫生知识。

2.2举办讲座和座谈会。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建立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 了解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广大居民中不同疾病的高发人群普及卫生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 可聘请相关的专家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在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和座谈会。如可邀请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对社区的中老年进行科普讲座, 将一些疾病早期的表现、症状及注意事项,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告知大家, 做到尽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形象化教育。电视具有覆盖面广, 观众广泛和传播信息快的特点, 已成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和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如《健康之路》、《中华医药》、《养生堂》、《天天健康》、《健康来了》节目, 邀请的都是国家级或省一级的专家对医学知识和常识进行普及, 社区工作人员可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具体播出时间告知大家, 让大家及时观看或组织一起观看, 看后可相互讨论。对一些时间不允许的人群, 有需要的可通过网络电视观看, 社区还可购买相关的光碟在公共场所定时定地点放映, 大家在闲暇时间或夏日乘凉时可获得一些对自己和家人有利的保健知识。

2.4组织比赛、竞赛活动。近些年来, 季节更换特别是冬春交替时会有一些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 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禽流感等, 这些疾病的暴发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 给患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有些传染病也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不同的季节对常见流行病知识进行普及, 如冬春季节的多发病有流脑、水痘、麻疹、过敏性鼻炎及手足口病等;夏天应注意灭蚊、管理好水源、饮食, 在农村要注意人畜的粪便, 可以有效预防乙脑、胃肠道疾病等;秋冬季节可对老年人和小孩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以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总的来说对一些传染病、多发病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 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自身免疫力。这些知识的传播可通过社区有奖知识竞赛的方式, 设置一些有趣味的试题, 吸引广大的居民参与进来, 不但能获得一些医学知识, 还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2.5充分利用宣传橱窗, 普及健康知识。在社区公共场所设置“社区科普益民宣传栏”、“社区公益报刊栏”等宣传橱窗, 在不同的季节, 对一些常见多发病、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知识, 采用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 便于广大社区居民的浏览和阅读。如《儿童保健小知识》、《口腔保健与护理》、《母婴保健常识知识问答》、《如何爱护我们的眼睛》等。

2.6定期举办黑板报, 宣传防病小常识和保健小知识。针对孕妇的不同孕期, 准备适合的健康教育板报;针对不同孕期胎儿的发育情况, 对营养的需求, 孕妇生理、心理的变化等, 使初次怀孕的妈妈们有初步的了解, 降低她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在日常的散步锻炼时就可看到。

2.7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健康教育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努力使之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 我国护理工作注重临床护理, 社区护理服务较薄弱, 社区护理是一项服务范围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的工作, 要求社区护士不但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熟练的护理技能, 还应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而目前社区护士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 再加上后期的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致使社区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社区护士首先要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护理观, 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扎实的业务知识及精湛的护理技术, 针对社区个人、家庭、群体和组织展开预防、护理和健康干预工作, 达到促进健康的护理目标。

2.8吸烟有害健康,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可是被动吸烟也对健康有害,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所谓被动吸烟是指亿万不愿吸烟的人无可奈何地吸入别人吐出来夹杂大量卷烟毒性物质的空气, 可能与吸烟者发生同样的病症。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接触烟雾, 因而成为被动吸烟者。据统计, 大约有40%的人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 很多吸烟者的家人就是被动吸烟者, 可以通过吸烟者的家人来劝解和监督促使吸烟者下决心戒烟, 达到帮助自己和他人的目的。

3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通过健康教育不但使社区人群普遍掌握哪些疾病可以通过何种预防措施来防止其发生, 还可促进康复期患者尽快恢复, 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期作用如下:

3.1提高社区人群的保健意识, 引导人们自愿放弃错误的生活卫生观念和生活习惯, 自觉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

3.2传授一些具体的保健技能和方法, 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许多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 必须坚持饮食控制, 保持稳定情绪, 进行适当锻炼等非药物疗法, 这些辅助手段对患者的康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公众健康意识, 有利于治疗的延续性, 为部分慢性疾病及伤残人士提供后续治疗和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 及时入院治疗, 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患者负担。

健康教育进社区, 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应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多渠道开展卫生保健健康教育, 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 以提高整个社区的健康水平。使我国人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更加健康长寿,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江.社区健康服务在英法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1999, 15 (7) :7-9.

[2]戴光强.健康教育是最大的卫生资源[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000, 16 (8) :453-454.

上一篇:协议互通下一篇: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