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

2024-06-07

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精选7篇)

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 第1篇

虽然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兴趣比成绩重要, 良知比对错重要, 成长比输赢重要, 甚至旅行比课堂重要! 可是, 太多时候,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自己仍然走不出应试与分数的牢笼, 所有的重要, 都显得微乎其微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渐渐地远离了中学的课堂, 甚至是语文教育的课堂。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尴尬之至, 令人心痛。如今的学生, 你不能说他们知识面不广。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 外来文化和俗世文化成了他们追逐的主流。不少中学生不懂传统文化, 缺乏人文素养, 文史知识匮乏, 民俗文化无知,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其实, 语文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它不仅肩负着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责任, 更承担着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重任。可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实际操作中, 对前一种功能过于放大, 过于看重, 只满足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思路、得分采点, 功利化的语文教育, 让语文的文化性严重缺失。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程度之烈亘古未有。我们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学生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他们是一代无根的孩子, 用着尿不湿, 吃着肯德基, 看着韩日片, 过着洋节日, 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冷漠无知。试想, 如果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 就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历史, 也无法审视现实的处境, 甚至于数典忘祖。他就可能对自己身处的家庭、社会缺乏责任感, 这是危险的教育处境! 所以, 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运用智慧和策略, 采用恰当的途径, 激发学生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点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以达到“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目的。

一、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植入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和个性品格发展至关重要。在学生的语文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 传统文化的基石也就奠定了。

1.每天两个一 :课前一个成语, 课后一句名言警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 形式简单而意义精辟的词组或者短语。大多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 形式简洁, 内蕴丰富。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 明白成语的意义及内涵, 再追溯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典故, 既可以积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或名人贤士在一定的历史长河创作积累下来的简单而又意义深刻、发人警醒的句子, 闪烁着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辉, 颇具哲理。诸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苟以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让学生记诵积累, 分类整理。或爱国, 或诚信 ;或修养, 或理想 ;或励志, 或孝顺。让传统文化在名言警句的记诵中浸润学生心灵。

2.每周两个一 :每周一张古诗文书法习作, 每周一段《论语》背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不仅历史悠久, 诗人众多, 而且作品丰富, 题材广泛, 技巧高超, 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词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 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而书法又是另一座丰碑。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国粹, 要通过书法写出气象、写出灵魂、写出境界、写出思想、写出人生, 也许我们根本不能给予学生这样的境界, 但通过古诗文书法的习作练习, 至少可以让学生去积淀文化, 养成素养。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所以《论语》的精髓、灵魂不能不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论语》节选,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浅层理解上。每一周利用一节课, 讲一段《论语》, 汲取精华, 让学生在理解之余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 这样久而久之, 浸润有序, 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而优秀的文化向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田。

3.每月一个文化专题。

中国的灿烂文明是各个时期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的, 顺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可以理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语文教材编选的古代文化经典的优秀篇章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凭借, 对这些经典的篇章追本溯源, 形成一个个文化专题进行探究, 就会很好地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的熏陶。例如学习陶渊明的相关作品后,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隐士情怀”;学习蒲松龄的作品后,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志怪小说”……这样久而久之, 探讨优秀文化的传统的氛围自然而然形成了。

4.每学期一次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积累的文化素材需要呈现, 学生学习的文化成果需要汇报, 那么每一学期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展示就给了学生一个绽放的舞台。或书法佳作展示, 或《论语》解读笔记展示, 或千古美文朗诵比赛或古诗词默写比赛, 或诗词情境短剧表演或古文化常识抢答竞赛, 甚至是文化专题小论文评比等, 形式不拘一格, 旨在让学生形成良性的传统文化学习的习惯, 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二、在课文、名著的文本探究中汲取传统文化

首先, 知人论世, 寻找文化源头。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根基, 如果抛开作家的生活时代去研究他的思想、作品主题, 那只是架空的研究。学生在理解上自然是一知半解。对历史文化名人, 尤其是凭借思想影响一个时代的作家, 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去探究作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方向, 探究其思想的成因。例如, 学生都知道杜甫的作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但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则是和他的生活和时代有关。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 他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撞上这个动荡的时代, 个人的离散、贫病交加, 悲慨满怀的诗人一直心系国家安危、黎民疾苦, 所以他的诗歌必然有着深沉的忧思、深厚的情感, 满腔喷薄欲出的悲怆被压抑, 释放出来, 自然是沉郁顿挫。这样, 学生就会在心底里镌刻下杜甫诗歌的低徊转折的旋律。

其次, 激情朗诵, 共鸣文化情感。语文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意境产生共鸣, 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历代的启蒙教学,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着力点都是在诵读上。我们的语言, 声韵和谐, 金声玉振, 非诵读不能体味诗人创作的初衷。例如《别董大》, 一二句描摹劲舞的凄清, 我们要读出悲凉之感, 读出人物离别的伤痛之感。三四两句体现出了作者的境况, “丈夫贫践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诗人在困境中自信、乐观、积极, 同时又希望朋友乐观自信起来, 我们要读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面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听着朋友的激励的话语, 曾经的挫折失意烟消云散, 我们还得读出自信豪情。我们在诵读中达成学习目标, 与诗人产生共鸣, 送别文化浸入心田。

最后, 巧借名著, 渗透文化要义。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如果教师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的的浸润需求, 对学生的名著阅读的时间和篇目做一个统筹的安排,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教师根据人教版教材后面的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 每星期上一节专门的名著阅读导读课, 让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阅读, 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迈进文学名著的神圣殿堂, 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的同时, 再领着学生进入阅读的深水区, 针对名著中精彩的章节、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 感受形象的人格魅力, 体悟形象内蕴的文化, 洗礼精神, 净化灵魂,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体验了感恩、诚信、勇敢、正直、道义等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为了检验学生的真正阅读效果, 我们每个月在班里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 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可以多种, 如读书内容报告会、人物形象讨论会、读书观点辩论会、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譬如读了《水浒传》, 可以举办“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分享交流会, 或者“我最喜爱 (佩服) 的水浒英雄”读书演讲比赛 ;譬如读了《三国演义》, 可以举办“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读书辩论会, 或者是“刘备的眼泪有用么”读书讨论会等, 这样的名著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又满足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心理, 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传统文化的要义得以传承, 从而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 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的目标。

三、在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践行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很强,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利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 以某一个传统的节日或文化标志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实践活动。例如, 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 我们就可以在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引导学生上网去查询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活动。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 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有关, 你是否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 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等,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撰写报告, 用网页或者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屈原》、唱《橘颂》、吟《离骚》、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文化节日, 从查阅资料到文化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化传统, 学习祖国语言, 在节日氛围的营造中, 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 如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让学生去探究节日风情, 研究民俗文化, 体验文化传统, 那洋节日就会离他们渐渐远去, 这样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极其深远。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那些积极向上、向善向美、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 如脚踏一方土、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戏剧大舞台等, 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它们涉及的素材、人物、语言、风格、地域背景不同, 这就给我们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学习时, 可以依据文中的民俗文化为主线, 重点赏析, 赏其事, 明其俗, 嚼其言, 悟其道。例如学习《吆喝》一文, 我们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走热闹学吆喝, 而是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 关注民俗文化, 体悟民族精神, 把握文化内核, 感受语言风格。

四、在作文训练中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

如何把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 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记叙文的写作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入手, 从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着眼, 引领学生就地取材体味身边的传统文化, 然后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这样可能会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因为就地取材, 亲身体验, 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说的有趣, 说的有据, 说的有理。利用影像设备把当地的优秀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传统工艺、文化名人介绍给学生, 再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让学生在考察中产生剥开传统文化内核的欲望或者热情, 然后再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去, 编辑成一个个文化采风小故事, 学生就会兴味盎然。

2.散文的写作训练可以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底蕴入手, 不断思考甚至反思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 写出古为今用传递正能量的散文来。这一方面的实践, 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给了我们很多的借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将散文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 并且熔铸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散文中蕴藏的文化独标高格。诚然, 像余秋雨这样的散文大家的创作, 无论是模仿还是借鉴, 对于中学生而言, 可能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但我们也不能低估现代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散文的手法对一些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思考、阐释、分析、探讨, 意在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 不求过分的高深深邃, 但求学生作文中思想灵光的闪现。

3.诗歌的写作是对传统文化承传的一种最具个性化的方式,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新诗, 它都是以形象的思维, 凝练、含蓄、隽永的语言, 优美的韵律给人以感染, 特别是古典诗词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复沓重唱的吟咏, 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不妨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诗歌, 以写作来感受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和气韵沉郁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那是多么有意义而又快乐的事。

惩罚: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第2篇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 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 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 有背于伦理道德。

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1. 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

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 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 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

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 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 能使学生知耻, 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 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

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 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 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 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 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 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 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教师一味苛求学生, 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 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 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 虽有些毛病, 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 “效果”显著, 这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惩罚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 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 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 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 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 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 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 灵活性原则。

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 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 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 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 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 对于初犯和屡犯, 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 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 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 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 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 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 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 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 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 不能产生副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

眼下, 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 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 不少家长的苦心最终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 有时候, 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那么, 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笔者认为: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第3篇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历时10年写的一本教育随笔。 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 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 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

推荐理由: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 第4篇

一、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况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也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常讲“又红又专”, 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近些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各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引发我们的思考, 比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结合新时期特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还缺乏时效性。目前的教学还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 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的实际, 使“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考核方式上, 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如何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

在部分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顾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理想信念教育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唱高调”, 使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虚空”感。比如,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远大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往往是宣讲一些课本上的内容, 没有能够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此外, 青年人喜欢憧憬未来,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喜欢追求理想的生活, 但是目前对于未来的生活缺乏实际的体验, 导致了学生的内心憧憬与理想信念的教学标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这会使青年学生们感到“虚、空、远”。导致了理想信念教学在实际大打折扣。

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科学理论现实指导作用较低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作用, 提高教学使用价值才可以保证高职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创新, 只有通过高职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使用价值改善才能让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理想信念教学的真实用途。目前, 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是指导我国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但是现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这些理论的信任感, 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只是“进了教材”, “进了课堂”, 而没“进头脑”, 在未来要提高科学理论的实际指导意义, 提高科学理论的指导价值。

(二) 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单一化

如果把“教育者主体”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 就会出现“我讲你听, 我打你痛”的单向式灌输的教育模式, 从而产生不分对象的“一锅煮”的弊端。长期以来,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被认为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者向大学生灌输既定的思想观念、理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 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三) 网络媒体环境的不利影响

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特点, 所以容易导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疏离。长此以往, 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 削弱其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甚至诱发一些大学生的破坏欲望, 从而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难度, 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力有待强化

从总体上来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是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与作用, 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 科研水平不高, 这些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第二, 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专职化队伍, 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有些辅导员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职责定位不明确, 工作方法较为滞后, 队伍建设不稳定。

(五) 部分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缺乏信心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的青年大学生对自身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感觉较薄弱, 对待共产主义发展的远期目标不明确, 而且学生们逐渐了解到了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不能掌握好未来共产主义发展的责任, 对待发展存在不明确心理。这些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目标与实际生活关系太遥远, 远不可及, 高不可攀, 是一种飘渺的摸不到的理论知识, 对于学习共产主义思想来说青年一代还欠缺在内心中的一种坚定不动摇的信念教学。实实在在的生活与共产主义思想结合出现了问题, 不能很好的结合到一起。此外, 大学生自身对社会理想发展与认识存在不足, 不能认清当前的发展环境, 缺乏历史使命责任感, 对社会主义的前景认识存在一定障碍。

三、优化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师生互动

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 分别构成了互为客体指向的两个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循环圈。所以, 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大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的双向互动中才能使它的效果最大化, 从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 维护好理想信念教学环境

加强环境建设, 是优化理想信念教学的有力保障, 这其中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学习氛围、人际氛围、竞争氛围、合作氛围等等。要形成在校内“讲正气、树新风、讲学习、讲奋斗”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学校内党员队伍建设, 共产党人谈思想、办事情, 都要从有利于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出发, 大学生周围的党员教师和领导干部更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必须以党性原则和党章的要求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做到事业在先, 无私奉献, 勇于同一切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三) 教育内容具体化, 理论联系实际

要使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创新及改进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理想信念教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对教育内容进行充实, 及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说明。教育者只有运用创新和改进后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才能随时应对大学生所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 使他们相信理想的真实性, 对理想信念持正确的态度, 确保他们理想信念的确立和深化。此外,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充分体现个人理想教育与社会理想教育相结合。要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教育, 在社会理想的指导下,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

(四) 增强针对性, 把握规律性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改进不能是任意的, 必须有针对性, 必须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大学生而言, 理想信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我们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紧抓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找准症结, 把握规律, 为他们排疑解惑, 解决他们的思想实际问题, 认真去探讨能受到大学生欢迎和接纳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五) 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舆论引导

网络宣传作为一种全新的宣传方式, 是一种最广泛的红色信息宣布渠道, 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理想与信念教学的推动能力, 也可以获得理想与信念的教学新思路。改善了理想与信念的发展特点。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形成网上网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将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汇总, 一一举例说明, 利用理想与信念的教学引导思想提高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教学标准。进入新媒体时代, 言论闸口拓宽, 信息来源多样, 形形色色的“传言”、“猜想”裹挟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 令舆论场的复杂性骤然增加。加强舆论引导, 净化舆论环境, 掌握舆情主动权, 需要借重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热点、敏感事件时, 不仅会加速传播, 而且还会加倍放大。我们应该真诚倾听学生呼声, 真实反映学生愿望, 真情关心学生疾苦, 多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

(六)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要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加强和完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区别, 不能凡事都要找辅导员, 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更好地去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运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效。此外, 还应该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吸引力。要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吸引力, 重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保证, 切实关注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要把辅导员明确纳入到教师编制, 切实做到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视同仁。在辅导员的晋升问题上, 学校要为他们提供提升发展的平台, 在党政后备干部的选拔中, 要给与辅导员适当的名额和机会。

注:本文属于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的差异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要: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也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科学理论现实指导作用低, 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单一化,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淡化, 网络媒体环境的不利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力有待强化, 部分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缺乏信心等。为了优化理想信念教育,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师生互动;维护好理想信念教学环境;教育内容具体化,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 把握规律性;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发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莆田学院学报》, 2010, (9) 。[1]钟发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莆田学院学报》, 2010, (9) 。

[2]宋振文:《论高校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辽宁学院学报》, 2010, (5) 。[2]宋振文:《论高校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辽宁学院学报》, 2010, (5) 。

[3]江波:《新时期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因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3]江波:《新时期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因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4]肖继军:《新时期我国高职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4]肖继军:《新时期我国高职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教育 第5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在语文课堂上发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教育教学中顺乎自然地进行情感地渗透, 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感染,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演讲单元中《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主题鲜明, 感情强烈的演讲词, 它真实而生动地阐述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表现了马丁.路德.金无比地悲愤和对黑人同胞地深切希望。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要先向学生做适当的背景介绍。只有在了解美国黑人的饱受压迫, 体会美国黑人深重灾难的前提下, 才能在学习中真正地产生对黑人地同情, 对种族压迫地愤恨。同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精彩片段, 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语文课,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精神的震动, 比起那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 渗透情感教育, 以情育人

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 思考和困惑, 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 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课前安排名著导读。尽可能的各学生接触了解名著的机会,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 一是日常课外阅读。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 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 认识真、善、美, 使其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用美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情绪的感染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可以感染别人, 使别人产生与自己相同的情绪。正因为如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精神饱满, 给学生以高兴、愉快、亲切的感觉。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很强调教学中的智力情绪。他说:“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就应当直接依靠以至利用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便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巧。”实验表明, 当一个人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时, 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因而, 快乐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地最佳情绪背景, 学生愉悦的情绪会转化成积极学习的心理动力。高中语文课文很多是作者根据生活实际展开联想, 或者就是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书写的。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 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 以文章中的一些小的感情作为出发点, 充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 在潜意识中接受情感教育。

四、让美好的情感向更深处蔓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情感的蔓延是指自身的某种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向有关事物扩散, 它不仅在横向有所传播, 而且还向纵深处发展。那么, 学生对老师的情感, 也完全可能蔓延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凡事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又要具有艺术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爱护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 及时鼓励学生, 建立起友谊的情感, 使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蔓延, 使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敬佩、热爱的思想感情。天长日久, 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敬爱之情, 就会逐渐扩展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以积极地感情去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 让学生经常受到情感方面地感染, 熏陶。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悉心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关怀。这样,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它又是高中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作为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 已经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所以,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 培养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能力, 而且要以创新的教学方法, 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 第6篇

关键词:偷懒,互动,及时反馈,合作纠错,班级文化,位育

常态教育教学中的“偷懒”, 不是指生活行为懒散, 不是敷衍了事, 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是指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一种技能或手段, 换言之, 即为“巧干”。它是指在一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巧妙地给予主体更多更好的互动机会, 是苦思冥想后富有前瞻性的预设与谋划, 是主导者苦于心智后乐于心田的编码艺术, 是教育哲学中“精神立人”、“以课立人”的标杆与高度, 是教育社会学中践行“课堂即社会”的崇高理念, 是教育心理学召唤“生命化课堂”的展现与张扬。正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倡的那样,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 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了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作, 多了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脚步”。

众所周知, 学习, 是学习者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新课程观和新课程标准都大力提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可当下, 一方面, 我们在着力让学生养成好的“学”的习惯, 而另一方面, 我们却严重忽视了对“教”的习惯的养成和监控, 有的甚至把“教” (教学) 与“育” (教育) 分离开来。我们对一些现象已木然或熟视无睹:案前那一群群孜孜不倦地批改着学生作业的疲惫的身影, 讲台边那一阵阵带着助麦却依然嘶哑的传道声, 教室里晨读时的那一份份乏味与单调, 班会课上那一片片严厉的训斥与责备, 家长会上那一张张困惑无助的脸庞, 还有那么多的单调歌喉中鸦雀无声、催人入眠的课堂……

带着凝重的思索, 我们不禁要问:《英语课程标准》更新了, 我们的课程观随之更新了吗?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更新了吗?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非得让自己和学生们都这么累不可吗?有鉴于此,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着力于实效教学, 在以下几种英语教育教学常态情境下的思路和操作方法上,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旨在抛砖引玉。

1 早读课 (领头羊和羊群效应)

随意的或放养式的早读, 一般效率不高。早读课该怎样组织或安排, 才能实现高效?这是许多文科老师, 尤其是英语老师经常琢磨的一个问题。根据外语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从外语教学的互动角度, 我们尝试了这样的“偷懒”。

“偷懒”前, 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 借助“同事互动”, 把近期学习过的语汇知识, 即“词块” (严海燕, 2009) 学习中的短语、句式及经典句型等, 在课堂适当的讲习后, 编排打印, 发给同学们。

像语用中的一些短语如:

make up for the loss, make preparations for the coming examination, make out an application, make a big decision, make up the majority (minority) , make it (big) , make for home, make no sense, make a difference…

像经典句型, 我们在详细的解析后, 要求学生带着理解, 每周背诵3-4个, 长期以往地建立“句库”, 如:

China is no longer what (the one that) it used to be.

What he i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he has.

It is no use (good) 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

Fewer people came to the conference than expected.

In the dark street, there wasn’t a single person to whom she could turn for help.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unwise to give a child whatever he or she wants.

As a matter of fact,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is a mus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Not only was everything he had taken away from him, but also his German citizenship.

Lost in thought, he almost ran into a big tree in front of him.

It was not until in his eighties that he passed away.

… (魏玉平, 2005)

“偷懒”中, 我们先让课代表 (“领头羊”) 示范领读 (在一节早读课上, 通常可以诵读相关内容2-3遍) 。以后的早读课上, 每次由老师指定、同学推荐或自荐的同学到台前领读。这样下来, 每个同学在每个学年度可轮到两至三次领读的机会。他 (她) 带领着伙伴们一起滚雪球, 共同提高。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 同学们的语言积淀厚实了, 语感增强了。

“偷懒”后, 我们发现, 同学之间的差距渐渐地缩小了, 考试检测时丰收的面扩大了, 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 学习能力提高了不少。究其因, 可能是他们从羞于启齿, 到经过内驱后的自强和努力, 也成了“领头羊”。在伙伴们的认可和赞扬中, 他们找到了那份久违的成就感, 捡起了那份被丢失的自信。如此长期地坚持, 一阵阵赞许的掌声, 一次次微妙的变化, 一天天自我的超越, 以点带面, 形成合力, 带来了“羊群效应”, 实现了全班的螺旋式发展和整体跨越。

2 互动课堂 (Interactive Class) (“伙伴互动”中的及时反馈)

实效教学离不开及时的反馈。在常态教学的检测环节上, 我们扬弃了传统的做法, “偷懒”地借助“师生互动”带动下的“伙伴互动” (魏玉平, 靳贺良, 2006) , 有效地实现了及时反馈和适时巩固。

“偷懒”前, 师生达成共识, 每周进行3-4次的课堂检测。检测前, 事先告知学生有待检测的内容 (通常是早读课所诵读的语汇知识) 。

“偷懒”中, 我们采用传统的听写方式, 且略给学生时间重温检测内容。但听写之后,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课后批阅、次日反馈的惯例, 让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 以同桌、同组或分组交叉的方式当堂批改, “合作纠错” (魏玉平, 邹国香2010) 。约两分钟后, 小组长将结果当堂反馈。在师生共同反馈的过程中, 及时总结, 及时表扬和批评, 充分认同学生认知能力差异的合理性, 尤其关注那些进步较大的“问题学生”。我们经常自主设计一些多样化的课堂检测题, 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填空、“改写同义句”、“一句多译”等, 如:

改写同义句:

1) A.Cooper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B.Cooperation is a/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2) A.I dislike his constant interruptions.

B.I am tired of his continuous interruptions.

一句多译:

听到考试没及格的坏消息, 他感到非常失望。

1) He was very disappointed at the news that he had failed the exam.

2) The bad news that he had failed to pass the exam greatly disappointed him.

3) Upon (On) hearing the bad news that he was a failure in the exam, he felt much too disappointed.

4) When he was told the news that he was unsuccessful in the exam, he was very discouraged.

5) When he heard that he hadn’t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exam, he was in despair.

6.) To his great disappointment, he was told that he had failed in the exam.

“偷懒”后, 我们发现, 语汇知识过不了关的学生, 越来越少了。究其因, 可能是主体的互动批改, 让师生双方得到了检测的及时反馈, 及时纠错。与此同时, 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 学生们又一次温习了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 也强化了对伙伴的责任感。这样的互动课堂,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对伙伴们也能予以公正监督与客观评价。这对建立其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其人文精神, 都是大有裨益的。

3 班会课 (植根于心灵深处的班级文化)

班会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融、共识达成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偷懒”地和学生们一起, 建设和管理班级。

“偷懒”前, 我们以“理解他人、挑战自我”为班训, 会同班委会和团支部, 商讨本学期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计划, 在反复征求同学的意见后, 确立方案, 按步实施。

“偷懒”中, 在常规教育任务完成后, 我们放手让班委会组织主题班会活动 (如就时尚话题展开的讨论或辩论等) , 或让团支部组织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 (如, 校本课程中的校史、校园的英语介绍、分组郊游后的英语心得交流、爱心义卖、关注弱势群体等) 。更多的时候, 我们采用班会英语书面小作文或口头演讲等方式, 以“理解他人、挑战自我 (understanding much of others, challenging myself to something) ”、“假如我是 (If I were…) ……, 我会 (I would…) ……”等话题, 人人展示、相互交流、共同研讨, 通过思维碰撞, 迸发火花, 产生思想共鸣。

“偷懒”后, 我们发现, 班级的“英语”味儿浓了, 氛围和谐、上进, 凝聚力加大了, 进取心增强了。究其因,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具有密不可分的交融性, 在实际操作的流程里, 老师从班会的“组织者和训导者”转化成了“参与者和帮助者”, 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班级文化 (校园文化或校本课程的基本细胞) 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同学们把集体的成功放在首位, 真正理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在班训的感召下, “理解”成了诸多情感交流与沟通的催化剂。老师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与高度去评析、去看待、去理解他们, 开始反思、挑战、进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流程。学生也学会了理解老师、父母、同伴们和诸多的社会群体, 通过不断思索, 不断内驱, 逐步成为有思想、有爱心、有追求的“社会人”。

4 家长会 (搭建家、校、孩子沟通的平台)

传统的家长会, 通常由班主任主持, 任课老师轮流向家长串讲该学科的教育教学相关问题。期望值过高的家长们, 是班会课上最具有耐心却又最无可奈何的听众。他们知道了存在的问题和老师对孩子的学科要求, 可是, 他们却不能明了孩子的所思所想, 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与孩子交流和沟通, 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鉴于此, 我们“偷懒”地尝试了学生主持的班会课。

“偷懒”前, 我们根据家长会的相关主题, 和同学一道, 找寻和挖掘所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商讨问题解决的办法, 公推主持人选和发言人选。

“偷懒”中, 学生代表深情地倾诉着自身及伙伴们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呻吟或呐喊。家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是听众、记录者和思考者。最后, 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代表做总结发言。

“偷懒”后, 我们发现, 家长和老师们放松多了, 孩子们的心态平和多了, 彼此间动态的交流热烈起来了, 会心的笑容也更多了。家长会把合作奋进的号角吹响了, 它像一缕春风, 吹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究其因, 可能是教育教学的所有活动, 都要基于学生主体的“学”和个性化的主体发展。家长会, 从更多意义上说, 就应该是家长多角度了解孩子的良好时机和重要平台。搭建了这样的平台, 家长就会协同老师, 从学生实际出发, 帮助他们共同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毋庸置疑, 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识是方法。针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检验与评估而言, 我们认为, 过程好了, 结果就不会差;学生动起来了, 他们的发展就一定不会差。余慧娟老师在解读基础教育专家邓可清的“人人成功、各得其所”的管理理念时, 提出了“位育, 教育之最大民生”的教育见解 (余慧娟, 2010) 。我国著名教育家学潘光旦早在1933年就提出, “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叫人得到位育, 位的注解是‘安其所’, 育的注解是‘遂其生’, 安所遂生, 是一切生命之大欲”。让我们大胆推测, 如果在常态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 (过去、现状、角度、高度) 出发, 着眼实效, “安所遂生”, 少一些徒劳, 多一些“偷懒”, 少一些包办和控制, 多一些预设和谋划, 如问题、困难的前瞻, 方略、技巧的揣摩等, 担当热心帮助者和平等参与者的角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给予他们松紧适度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师生互动”和“伙伴互动”, 借助适切的监控和反馈机制, 唤起许多沉睡的潜能, 开启若干幽闭的心扉, 让他们释放出无比灿烂的阳光, 那么, 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如此的这般沉重, 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实现其要义, 才会抵达“教育之最大民生”。

我们坚信:只有唤醒师生个体灵魂且释放其生命活力的教学, 才是适用的、高效的、美丽的, 只有“内化”、“境化”、“趣化”、“情化”且“活化”了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才是实质上的以人文素养为目标的“生命化课堂”, 才能从教育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参考文献

[1]严海燕.词块理论指导下的《牛津高中英语》Task板块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9) :15-18.

[2]魏玉平.高中英语练习与测评[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3]魏玉平, 靳贺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三项互动”研究,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优秀教科研成果[M].江苏省教育学会, 2006.

[4]魏玉平, 邹国香.《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教学设计模式例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0 (3) :33-36.

[5]余慧.『位育』:教育之最大民生[M].北京:人民教育, 2010:51.

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 第7篇

一、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 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 只能不断加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四大危险”的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缺失。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 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许多迹象表明“四大危险”现实已经存在, 绝非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公务员队伍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这四种危险的威胁, 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主要表现有;有些公务员忽视学习, 理想信念动摇, 丧失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精神萎靡不振, 缺乏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有些公务员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有些公务员宗旨观念淡薄, 忘了本, 严重脱离群众;有些些公务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以上种种表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重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再不加强教育, 就会很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引起公务员继续教育部门的注意。

2.理想信念是凝心聚力的法宝。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是我党凝聚党员和群众, 齐心协力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信念的凝聚功能是由它的亲和性决定的, 即具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人更容易结合起来、团结起来。正如磁石吸引那些具有磁性的东西一样, 共同的信念本身就一块磁石。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共产主义信念这块磁石, 将党员和人民紧紧地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说:“我认为, 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 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 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1]这无疑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关于信念凝聚功能的最好概括。在革命时期是这样, 在建设时期更是这样。我们就是要靠共产主义信念来凝聚人心、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3.理想信念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坚定的信念是广大公务员战胜困难与挫折、勤政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动力, 既有物质的力量, 又有精神的力量。物质的力量是基础, 精神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理想、信念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是广大党员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 它能激起人们为之献身的热情, 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和无穷的力量。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 它都已被无数例子所证实。例如, 在战争年代, 在艰难险恶的条件下, 在敌人的监狱里、刑场上, 正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巨大力量鼓舞着千千万万革命战士坚贞不屈, 矢志不渝, 英勇献身。李大钊在敌人的绞刑架下大义凛然, 正是因为他“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 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方志敏在敌人的百般威胁利诱下不屈不挠, 正是因为他心中想的是“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夏明翰在狱中挥笔题写:“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试想, 如果革命先烈不是把理想信念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怎么能做到为革命慷慨捐躯呢?中国革命就是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最终胜利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是对信念这一功能的深刻阐述。可想而知, 广大党员有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 就会勇取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勤政为民, 因为这种信念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

二、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 由于一些公务员理想信念淡薄, 由于一些教育者忽略了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由于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不得法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对公务员的理想信念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公务员继续教育法规尚不健全, 各地对公务员继续教育也是各自为政, 没有严格规范的要求, 很多只注重公务员能力培育, 忽视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受训人员而言, 由于宣传教育不够、约束措施不力、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人感觉继续教育作用不大。公务员单位领导对公务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也很大。应该说多数领导层对公务员的继续教育是重视的, 是肯投入的, 但在重视的程度上明显不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单位领导对继续教育的潜在效益缺乏正确的评估。对于理想信念教育他们认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短期看不到效益, 所以更是不重视。

2.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当前, 公务员理想信念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 比如课堂讲课、集中培训等, 较少采用课堂以外的参观实践、考察调研等活动形式, 满堂灌的理论教育往往让学员感觉枯燥乏味, 接受度差。虽然课堂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取得较大的收获, 但在多数情况下, 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继续教育培训后, 往往收效甚微,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更新严重滞后, 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公务员继续教育在内容方面虽然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 但是这些大多是由组织人事部门指定的固定学习内容, 沿用过去的党校教育模式, 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教学内容覆盖面不广, 有的甚至忽略了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设置, 理论联系实际不密切等缺陷, 既与当前变化剧烈的国际国内形势不相适应, 又难以满足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的需求。

三、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依托党校,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让理想信念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党校是党性教育的大熔炉和主阵地, 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党校这个大课堂。要在公务员继续教育班次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课程, 筑牢公务员理想信念的思想理论基础;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 引导公务员做先进文化的表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当然, 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在党校的短期培训就能完成的, 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

2.依托党性教育基地, 加强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不断教育公务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提高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事实证明, 依托党性教育基地, 对公务员进行生动感人的现场教育, 能有效地起到教育公务员不忘历史、不忘本, 密切通人民群众关系的有效作用。山东党性教育基地在革命老区临沂设立后, 全国各地几万公务员先后前来观摩受教育,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洒下了泪水, 在红嫂纪念馆深切地感受当时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

3.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为适应公务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变化, 应该变革以往那种呆板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继承传统形式, 又要创新教育方式, 不断丰富形式和载体, 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开展活动, 把学习教育搞活。除运用演讲、演示、小范围讨论等常见的授课方式外, 应大量引入案例分析和头脑风暴法等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的授课方式, 通过这些新方式、新方法的采用, 改变学员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 以达到革故鼎新之目的。通过开展这些各种各样的、主动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学习讨论活动, 受教育者者能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使之逐步内化。同时,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起到增进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增强教育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190.

上一篇:《山雨》一课时下一篇: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