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2024-07-01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精选12篇)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第1篇

虽然无论是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诸多不足, 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 缩短审计期望差距。但是, 我国大规模的普及风险导向审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 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在我国, 现行的上市公司审计类型属于民间审计, 但是中国的这中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民间审计, 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中国的审计业严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 加上中国的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示往往都有政府背景, 这些都是得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模糊化, 在这样一个体质下, 注册会计的风险被缩小了, 导致了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法律意识不强。从法律角度考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民法》、《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破产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体系规范我国的经济环境, 但是对于专门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和法规还相对较少。现有的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法规在内容上比较空洞, 操作性差,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责任的任务还很艰巨。不健全的法制已经成为了我国各种经济生活中违法行为的温床,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 人才素质不高

(1) 技术层面。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人数虽然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高水平, 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依然少之又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有能力评估企业是否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 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一种有审计能力者没有注册会计师资格, 有注册会计师资格没有审计经验的现象。这是由于近些年来新增的注册会计师大部分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考取的, 这一部分人多位青年人甚至是在学校学生, 没有没有任何会计从业经验和审计经验;而一些资格较老, 审计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运用信息技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欠缺。加之,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并没有过多的设计企业管理学, 统计学, 和行业分析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在注册会计师的继续学习和教育方面也没有这样的内容。这导致了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不懂企业的管理, 不了解企业的发展, 不了解企业的技术情况, 不了解行业情况, 不会运用现金的数学统计方法和工具, 使用数据库的能力不高等等, 这些都进一步的致使了在我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困难重重。 (2) 职业道德缺失。我国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 应当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廉洁奉公, 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衔私舞弊, 不得泄露秘密、玩忽职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等基本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注册会计师应遵守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方面的技术守则注会计师既要对社会公众负责, 也要对委托单位负责;业务承接中的职业道德。应当说, 我国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基本上和国际审计准则是同步的, 内容趋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道德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已经明显的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表现了出来。这些年来审计失败案件的不断出现,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造成的。

(三) 执业环境复杂

所谓审计执业环境, 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1) 审计市场过度竞争。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 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按照审计原则来说, 社会审计不允许有导向型的宣传等。但由于个各行各业的竞争也促使了审计行业不断残酷的竞争。审计的文化环境越来越恶劣, 导致了人们的意识越来越趋向于竞争使得审计行业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过度竞争的出现。首先, 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收到了损害;由于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价格竞争, 致使了审计费用的降低, 审计费用的降低导致了审计服务的质量降低, 并已经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这样一个过度竞争的审计市场中, 有市场去淘汰审计效率低下,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较低, 审计服务质量查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难度加大, 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的行业混乱, 社会总体审计质量低下, 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信任。同时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过度竞争的存在, 注册会计师可能用过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取客户资源, 使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地下, 不能向社会真正披露本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 损害了公众利益。在这样一个较差的审计环境中, 采用限贷风险导向审计的环境压力比较大。 (2) 被审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我国, 公司治理结构是“三权分立”制度, 决策权归属于股东会, 经营管理权归属于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已经由它锁管理下的企业高级管理层, 监督权归属于监事会以及工会等。原本通过权力的制衡, 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 又相互制约, 可以有效的保证公司顺利运行, 但是我国的股东会和董事会往往不能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监事会和工会更是如同摆设一样, 没有起到向西方发达国家的监事机构那样巨大的监督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还很不完善, 在这种不完善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下, 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展必然阻力重重,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国内外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无法有效防范管理层舞弊的情况下出现的, 它是从更高层面入手侦查管理层舞弊。但这种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的依赖性很大, 公司治理存在缺陷, 致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能有效的与企业相结合, 严重影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质量。 (3) 政府过分干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社会各层面。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民间审计,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受到了很多障碍, 一些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干预显得尤为突出。表现在一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 依赖行政权力的帮助, 从而影响其独立性;一些由政府出资的垄断行业中, 甚至还存在着书面文件、口头通知、会议传达等形式的指定或变相指定个别会计师事务所承做某行业或某项业务;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方的重点企业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该企业的审计单位做出有利于地方发展的鉴证报告;一些被审计单位也利用其同政府部门的某些关系如隶属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等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 影响审计意见。

(四) 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量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六条指出:“被审计单位在实施战略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经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由此可见界定经营风险等影响因素, 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必要条件。目前经营风险和重大风险是这样被界定的:重大错报风险=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会计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由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组成。但是无论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还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都是以抽样审计为基础的, 因而抽样所带来的误差风险是不可避免。另外, 重大错报漏报在实务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判, 只是用到高、中、低风险水平, 由于被审计企业所处环境不同, 所处行业不同, 不同的审计人员的标准不同, 判断企业重大错报漏报就更加困难。审计风险依然不能量化也是风险导向审计全面开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强化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意识

健全法律法律制度是发挥风险导向审计作用的前提, 它可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从而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其长期性政策效应优于加重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的处罚, 可见, 完善法制环境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选择,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1) 完善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法规条款。首先, 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性。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分散在《注册会计师法》、《民法》、《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破产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由于立法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法律法规相互不能很好协调一致。其次, 要提高法律的可操作行, 同时提高法律的执行能力。虽然我国现行法律, 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仅就自身的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没有给出区分普通过失与重大过失、以及欺诈的标准, 使得责任难以明确, 同时执行困难。这就要不断提高法律的可操作行, 同时努力提高法律的执行能力。 (2) 完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民事法律责任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 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 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我国的法律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的民事界定一直模糊, 操作难度较大, 同时处罚力度较小, 应加大法律的可操作性, 加大民事处罚力度。

(二) 提高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和能力

(1)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审计的工作业务流程不同, 这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思路, 从被审计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战略入手, 综合各种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 全面分析各个指标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影响。注册会计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 提高自己把握企业实际情况的能力, 以更好的应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难度也有所增加, 也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 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避免形式审计。例如在审计抽样时, 要依据审计对象总体特征选择抽样方法, 并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对于一些直接或间接取得的证据, 要判断其来源的可靠性、适当性和充分性, 再决定是否扩大或追加审计程序;以及运用专业判断分析审计中遇到的异常事项、重大事项, 并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等。 (2) 重新构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更全面, 这就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等专业知识, 对管理学知识、相关行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等也要有所了解, 同时, 还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运用各种分析工具 (如:SA S、SPSS、BM D P、Stata统计软件等) 和利用各种数据资源 (如:CSM A R国泰安数据库、R 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CCER经济研究色诺芬数据库等) , 通过合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企业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的分析。就风险审计教学而言, 在学习过程中就要重新构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首先, 应增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教学内容, 其作用是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相关变化;第二, 增加企业分析与估价教学内容, 培养专业判断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 从而准确评估经营和审计风险;第三, 增加计算机运用的部分, 帮助注册会计师更好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工作。

(三) 优化审计执业环境

目前要优化审计职业环境, 认识审计工作与环境的融合度与摩擦, 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使二者相互作用达到和谐状态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规模小, 收入低, 承担审计风险的能力较差, 这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不断的大规模的进入,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面对这样的挑战,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联合组建新的大型事务所, 以提高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审计专业队伍的建设, 提高了审计服务质量。面对人才和技术环境亟需改善。会计师事务所在聘请一些工作人员时候, 不能在单一的聘请会计人才和审计人才, 对于也应该重视企业管理、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对于审计项目小组组建时, 一个小组内既有会计审计专业人才也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 多方面的人才相互配合,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从而提高事务所的整体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力所能及的去改变外部审计环境, 减小地方政府对地区企业审计的干涉, 切实做到独立性审计。

参考文献

审计与风险内控论文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作了个综述,在此基础上又论述了如何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内部控制,以及在单位内开展内部控制专题审计等问题。最后,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理念,探讨了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对现代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关系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论文关键字】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中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 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职能不仅要考虑传统的监督职能,更要强调通过评价而促进经营管理活动效率的提高。

内部控制,简单来说,就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1992年,COSO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机构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设计内部控制是为以下类别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内容,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到,COSO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发展了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八要素内部控制理论,即控制环境、目标确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

基于以上对内审和内控定义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首先,作为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即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相对独立的身份,它要代表并帮助企业的管理层考核评价组织的其他控制要素。同时,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即都是管理风险、提升治理、实现组织目标。

二、如何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评价其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即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齐全,是否都有认真地得到遵守执行,是否有效地发挥了控制作用等等。而且,检查考核内控制度的运行执行情况应该成为内部审计的日常性工作。一旦发现有问题,内审就要及时指出,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内部审计可以为内部控制提供管理咨询。一方面是针对内控的建立,内部审计可以参与重大控制程序的制定;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监督和评价,针对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完善和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以便协助管理层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从而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那么,在一个单位内部,如何开展内部控制的专题审计呢?

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基于内部管理的要求。

第二、评价范围是全方位的,包括单位所有的内部控制。即内部审计要以整个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为评价对象,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第三、审计的内容是内控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对内控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不断促进内控的完善,帮助企业内部各部门有效地履行各自管理职能,强化企业管理。

第四、方法。与外部审计类似,即运用检察、询问、观察以及重新执行等程序。检查即是指通过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来反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询问和观察是指就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等方面的情况向相关人员调查、了解,并进行实地观察,从中发现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情况;重新执行是指选择相应的交易和事项,重新通过要审查的内部控制系统,验证内部控制在运行上是否有效。

第五、程序。外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分为三个步骤:

(1)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进行记录;对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价,以便决定是否采取控制测试;

(2)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3)对内部控制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对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和方法也类似于外部评价。首先,在准备阶段由内部审计人员制定评价实施方案,明确本次评价的目的、范围、准则、时间安排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准备必要的工作文件,包括评价问卷、抽样计划、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和相关记录等;其次,由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既定的评价方案实施评价,对被评价项目进行测试,对有关数据进行确认和分析,并予以记录;最后由审计人员根据评价实施情况,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综合评价后,撰写并提交评价报告,包括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改进的合理建议,还要与管理层沟通,核对数据,确认事实,以帮助其提升管理的效率效果。

最后,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不仅要掌握财会审计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能够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除此之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必需的,只有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保持良好关系,才能使内部审计职能得以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得到重视,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得以实现。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帮助企业提高其管理的效率效果。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20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RM)中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是对内部控制的延伸,同时风险管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内部审计的模式,使得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被动式及反应式的控制导向转向新的主动式及预期式的风险导向。并且,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审计理念: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关注风险管理,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独立的评估者,更是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的整合者;其建议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的效率效果,而应该是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来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所以,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办法成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边界在不断扩展,层级在不断提升。现代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是其两大服务领域,以“为组织增加加值,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宗旨,是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于一体的全面内审,在继续维持其传统领域的同时,还要整合内控、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并且要加强全面沟通,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对于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及内部审计如何在内控方面风险管理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仍有很多内容挖掘,本文做的还不够,还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地探讨。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审计研究》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第3篇

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世界经济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趋于全球化与一体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我国实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促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用的全面发挥。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对策

引言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审计模式要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与优化我国的审计模式。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阻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各个问题的及时与有效处理,在此基础上,审计的质量才能够不断提高,进而企业也将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称之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者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其基础为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此明确了审计的重点及其范围,此时的风险审计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质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利用报表风险,对重大风险领域展开了实质性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现与评估[1]。

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在内部环境方面

1. 上升的审计成本。目前,在我国审计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便是不断上升的审计成本,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多,对于企业发展规划、业务流程与经济利润等均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一系列的人才,如:软件开发人才、高层次人才等,此时的审计成本将明显增加。面对此情况,会计事务所为了有效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需要对其进行投资,但投资后的收益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事务所为了获取生存与发展,通常情况下,仍沿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此基础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困难重重。

2.偏低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素质。在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时的人力资源直接关系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高素质的人才是此项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于注册会计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还要明确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对于内部控制、会计知识、经营风险、宏观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均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虽然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对于经营风险、舞弊风险等方面的评估缺少准确性,而错误的风险评估制约着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此情况下,审计的效果欠佳[2]。

(二) 在外部环境方面

1. 不完善的法律环境。在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开展,急需完善的法律法规,主要是由于此项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如:不完善的民事补偿制度、不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规定等,此时的法律风险极易转变为道德风险。同时,关于审计工作的质量监管缺少全面性,监管部门未能关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而过于注重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此时的监管未能明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致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 落后的科技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基础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对客户的经营环境形成全面的了解,在信息的支持下,才能够实现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而审计程序才能够具有针对性性与个性化。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构建数据库系统,如果缺少数据库的支持,审计单位则难以有效识别重大错报风险。但当前的数据库建设未能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3]。

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对策

(一) 控制审计的成本。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成本在不断提升,而上升的成本制约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为了扭转此局面,会计师事务所要注重增值服务的提供,并注重强强联合的实行。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明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规划,保证审计流程的简化与高效,在此基础上,审计质量将得到可靠的保证,同时审计成本也将得到控制。

(二)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实施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对会计知识与审计知识等有所掌握,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如: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新的模式,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因此,相关的部门要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注重职后的教育,审计人员要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自主的学习,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知识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其综合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

(三) 完善法律法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序实施需要具备完善的外部环境,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审计风险的法律责任才能够更加明确,同时也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相应的保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的诉讼与民事赔偿纠纷等不断增多,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急需完善立法,并保证执法力度的增强,同时会计事务所为了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要对相关的法律责任给予承担,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才能够对审计风险进行主动的控制,进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才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展。

一方面,民事赔偿制度的健全。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会计事务所与注册会计的相关责任进行了规定,其责任主要体现在行政方面,而刑事、民事等方面的责任规定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民事责任方面相关的条款过于简单,其缺少可操作性,此时的法律极易使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弱化自身的责任,同时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风险也将有所加强。因此,我国要注重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的健全,使其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4]。

另一方面,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完善。为了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开展的需求,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注册会计师工作过程中要对《独立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遵循。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要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能,对工作思路进行调整,并且注重对审计程序的监管。在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基础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推行才能够更加高效。

(四) 建设信息系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具有落后性,此时的数据库未能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开展数据库的建设。相关部门要为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与各个协会间提供信息平台,在此平台上,资源实现了共享,进而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同时,对于审计软件要进行积极的开发与引进,它是工作效率提高的可靠基石,进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相信,在各个措施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审计风险将得到全面的控制,进而我国审计工作的质量将不断提高。(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本文系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编号sk1355

参考文献:

[1]顾斌.加强新时期企业内部设计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1,12(12):72-72.

[2]黄辽兰.新时期风险导向审计子啊我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2):181-182.

[3]李雪,杜琴.新形势下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2,9(03):1-2.

[4]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与运用探讨[J].审计研究,2014,2(12):62-63.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人员,审计技术

近些年, 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持续发生变化, 在审计实务中沿用至今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正面临挑战, 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和实务需要适应变化环境的推陈出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 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也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 国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改进, 创新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risk-based strategic-systems audit approach, SSA) , 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方法的新发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 通过“战略风险透视-经营环节问题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具体审计目标的分解-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确定”的思路, 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和报告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 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

(1) 风险评估重心转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现了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转移, 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从侦察管理层舞弊的角度出发, 审计的重点是发现管理层舞弊、评估固有风险;但固有风险不可直接评估, 所以评估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联合风险, 加强各个层次环节的风险评估程序, 关口前移、有的放矢。

(2) 风险评估方式改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 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传统风险审计从控制风险入手, 视野过于狭窄, 并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 这种自下而上方式的审计有坐井观天之感;而自上而下方式的审计也有缺陷, 它也强调交易事项和战略系统审计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线同时作战, 相互印证, 提高效率, 这也叫并行作业, 非常有效, 可以形成对客户的前后夹攻。

(4) 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审计证据》准则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 引进了认定的概念, 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 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 审计证据也随之由内部向外部转移, 审计人员不仅收集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 还收集大量风险评估程序中了解企业及其环境所获取的外部环境证据。

3 现在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3.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需的信息严重不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济环境, 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 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但目前国内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 客户的相关信息明显储存不足, 信息系统的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导致风险评估不正确, 这都会严重影响审计结果。

3.2 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有待提高

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在企业经营风险评估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所在的经济环境。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和会计业务, 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 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践。

3.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从理论上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 确定重点关注领域, 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实务中, 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 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 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 如何降低审计成本使审计效益大于审计成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4 审计模型与审计失败在司法执法中的问题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 注册会计师以风险评估为重心, 依据风险评估结论做出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和范围安排。因此, 法院的判定思路和方法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严重脱钩, 可能导致部分注册会计师执行更加详细而又多余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来避免法律风险, 这势必制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有效应用。

4 解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将获得的企业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 以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应该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及时更新客户所在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为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4.2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很难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缺乏对管理当局提供资料真实性的怀疑。我国应借鉴国际惯例,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由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转变为“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 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4.3 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冲突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 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为了能在基本上不提高收费的条件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西方各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在实质性测试的方法、程序和抽取的样本量方面谋求工作 (下转124页) (上接81页) 时间的减少, 以缩小审计成本, 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能达到适当的平衡。

4.4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制

在我国,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检查中关注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 这更是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至关重要的方面, 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 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在美、英等国, 大量的司法判例以及侧重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的司法制度, 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较易判断省略某些审计程序后可能招致的风险损失;而在我国, 更多的是进行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而且即使是类似的案情, 不同地区的法院的判决尺度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种司法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 加大了判断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的难度。要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方法势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体制。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管劲松.审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4】路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会计研究, 2002 (10) .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J】.1996.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J】.2006 (2) .

【7】谢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 2004 (5) .

【8】张龙平.更新审计执业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M】.北京: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3) .

【9】罗红霞.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研究及思考【J】.财务通讯, 2006 (2) .

关于加强审计风险内控制度的思考 第5篇

就外部控制制度而言,即通过制订、完善与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措施来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有从事的审计业务即对合计会计报表的审计过程来实现。一般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由于审计风险始终贯穿其中,因此,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控制审计的三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慎选择被审单位,选择一个好被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或部分降低审计风险。在决定承办审计事项后,为了做好审计计划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业务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以便弄清楚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及惯例。认真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其次,要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效果;第三,要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弱程度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单位的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

若内控制度执行得好的被审单位,相应的控制风险也较低,反之亦然。了解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确定在内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以便在实质性测试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降低审计风险。与业务委托人签订明确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并取得其管理当局声明书。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所执行业务的性质、审计对象、双方的责任即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等事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是一份表明其对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并对审计工作不加以限制的书面证明,这对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控制

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范围、重点、步骤和方法等,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环节。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间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其测试结果进行评价、鉴定。在这一阶段中,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把全部的错误事项都审计出来,所以审计风险总是存在的,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自己应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时刻保持慎重的警惕,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对于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大量产品 销售收入应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一段时间的有关业务的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公司的经营突然与一贯方式不同(可能有其实际上的需要,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注册会计师必须谨防经营者借改变经营方式创造虚假的利润;对于收益的确认必须注意有无其他附带条件存在;对于不寻常或不合常规的交易,应保持谨慎态度,只凭合同上的法律文字或条款是不够的,注册会计师需凭其敏锐的专业嗅觉,对于合同条款加以认真仔细查核。对于合同上未列示的可能附带的约定,应保持高度警觉。

在注册会计师注意到表明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迹象时,他应获取对这种行为及其产生环境的了解,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评价它对财务报表的可能影响。在进行这种评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1)潜在的财务后果。如罚款、刑事处罚、被没收财务的损失、强制停业及诉讼等;(2)是否要求揭示潜在的财务后果;(3)潜在的财务后果是否严重,以致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产生了影响。此外,注册会计师在发展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时,应将他的发现记录工作底稿中(包括取得记录底稿和文件的副本),并与管理部门交换意见。甚至,在认为必要时,应向管理当局出具管理建议书。

三、审计终结阶段审计风险控制

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是审计的终结阶段,即审计的最后阶段。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审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工作的生命线。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质量不严,很有可能因某一个或一个部门的原因导致整个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另外,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还应与客户交换意见、进行沟通,使双方达成共识,减少矛盾的发生。

四、审计风险控制还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重要性问题。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必须慎重考虑的两个问题,对不影响会计报表客观、真实的次要事项,可以适当忽略。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重化后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合理解决好它们之间的矛盾,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二)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三)聘请法律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应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担当其法律顾问。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第6篇

摘 要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一直受到行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本文论述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类型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利弊,并且阐述了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尽管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今后的审计方法发展趋势必将是风险导向审计,至于采取何种方法模式,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探讨。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审计方法 风险控制

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把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风险导向审计。虽然风险导向审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趋成熟,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就现在审计界这一热门话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类型和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源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文件,1981年发布的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抽样准则》和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2.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职业界在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所推动的审计方法的新发展。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利弊

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主要有:(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缺点主要如下:

1.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我们理论上认为,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我们在评估固有风险时(涉及会计报表层次的)又必须从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入手。固有风险这种内涵与外延的不一致使得该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把控制风险要素作为审计风险的乘积因子藏有隐患。由于控制风险作为该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因此,理论上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然而,殊不知这样就可能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原因很简单,首先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既然是内部证据就可以被管理当局操纵。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我国近十几年所发生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因此,把控制风险单独作为风险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这就为审计失败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3.不能用于財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理论上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不是对财务报表整体上使用的,因为这无助于做出审计证据的决策,而必须在每一种业务循环,每一个账户,并且经常是每一个审计目标上进行分析计算。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我们按此模型所演变出来的所谓的“初步审计策略”理论之中。

三、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问题、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问题、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的问题。对于上述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解决审计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应在是否接受审计业务之前进行预备性调查,初步评估可能被审计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其目的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风险过高的项目拒之门外,过高风险的审计业务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接受审计业务之后则应充分的进行审计成本预算,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其次,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加速对新一代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和成长。我国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所接受的审计业务远不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才缺乏,而且事务所的培训、后续教育等不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充分。

然后,应加强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这不仅可以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的同时,我们应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使得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好地推行。

最后,我们应研究和改革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思路和检查方法,提高司法部门对办理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造假、进行财务欺诈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这类案件中的判案能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2]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2).

[3]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会计研究.2002(2).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第7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新审计准则的中心,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风险的评估与风险的应对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 不仅贯穿于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还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实施新审计准则两年多的时间里, 围绕该模式争议颇多。如何克服障碍、有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提高审计质量, 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内外人士面临的重要问题。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 审计模式的变革体现了我国的现实需要和国际趋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审计模式也在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 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 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 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 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 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 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风险导向审计又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分。本文论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论与方法, 是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一) 审计重心前移

新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控制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 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目标和战略、实现企业目标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 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关注:企业发展的背景及经营业务;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者的诚信风险;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及其存在的风险。可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 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 通过综合评估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 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注重对企业的宏观分析, 审计重心向计划阶段前移, 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风险评估程序, 摒弃了传统风险导向下固有风险评估流于形式的弊端, 切实实现了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目的和要求。

(二) 注重分析程序的运用

风险评估主要有观察、检查、询问、穿性测试、分析程序等取证手法。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使用分析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 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 因此限制了分析程序的运用范围。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 从风险评估到最终确定审计结论都可以采用分析程序。分析程序可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能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时, 分析程序还可用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的一种, 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此时运用分析程序, 可以减少细节测试的工作量, 节约审计成本, 降低审计风险, 使审计工作更有效, 效果更佳;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 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复核, 评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 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随着分析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 分析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 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 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 而是多元评估。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障碍

(一) 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审计需求是审计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引导以审计服务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审计市场竞争方向, 促进审计市场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审计需求包括强制性需求和自愿性需求层次。强制性需求是在政府管制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 要求企业聘请审计主体进行审计的需求。由于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 强制性需求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因为这种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审计, 但费用要由被审计单位承担, 结果导致审计需求的逆向选择, 即对高质量审计要求减少, 转而寻求价格低的审计服务。自愿性审计需求是在没有政府管制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 企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聘请审计主体进行审计的需求。自愿性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审计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阶段:需求拉动阶段、供给推动阶段和供需共同阶段。现代公司制度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出现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财产的所有者产生自愿性审计需求。为了满足审计需求, 审计供给相应增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 出现了强制性审计需求, 审计供给被动增加。这属于需求拉动阶段, 以审计需求为主, 需求拉动供给。这一阶段审计需求内容简单, 审计质量较低, 我国目前处于这一阶段。我国审计市场上, 有效审计需求不足, 主要来自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强制性需求, 被审计单位并不真正关心审计质量。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国有股在股权结构中仍占有绝对的控股地位。另外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多是企业同一法人代表, 造成了“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样的背景下, 审计委托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花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自己进行审计。而有审计需求的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委托权利的缺失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无法进行审计委托, 政府为了保护这部分人的利益和为维护审计市场秩序, 只能要求上市公司接受审计。

(二) 法律体系不完善

首先,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中都体现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但由于立法技术等原因, 不同法律之间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规定不完全一致, 甚至相互矛盾, 这样给司法审判带来很多问题。如按照《证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 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符合执业准则的要求, 即使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也不一定承担法律责任。但《公司法》和《刑法》规定, 只要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 注册会计师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法律责任是以行政责任为主, 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 特别是对民事责任的规定笼统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其次, 注册会计师监管部门对审计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检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有常规的审计程序, 而不是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质量, 即所承担的审计风险, 致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会重视常规审计程序而忽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最后, 我国目前仍旧处于审计诉讼成本过高、审计诉讼率过低的阶段, 致使企业的投资者起诉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难度。上述这些方面导致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不会主动实施审计成本较高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三) 审计人员知识储备不足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 其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的前移, 注册会计师要在计划阶段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 从而实施风险评估。能否合理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是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结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内外部取得大量的信息, 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域, 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做到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 数据积累不足, 信息库的建设还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很难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另一方面,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需要具备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 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 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行业和管理知识, 更要具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涉及较广泛的经济、金融、价格、估值、法律等专业知识, 而审计单位的经营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进行测定和验证, 以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评估。这种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缺乏, 已经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有效开展的瓶颈, 多数审计人员往往无法对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 而如果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 就不能搜集到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审计结论, 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

(四) 审计技术落后

国外很多事务所采用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测试。一是节省采集会计数据、编制工作底稿的时间, 从而加大审计抽样的样本量, 提高审计保证水平;二是采用辅助审计软件为统计抽样创造了条件。统计抽样由于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过程规范、抽样风险可控, 更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支持。在国内, 商品化的审计软件开发不够理想, 存在着不少问题:审计软件开发落后, 主要表现为软件开发不规范、文档不齐全、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审计软件缺乏深入分析能力, 一般是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比较、计算简单的财务比率, 行业分析很少, 更不要谈将风险评估的结果与财务报表可能的重大错报联系起来;软件接口标准研究落后于实际需求, 虽然审计署、财政部组织编制的《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已于2005年正式实施, 但软件适应新标准需要不少的时间;以及联网审计模式较少。因此, 在现阶段很难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五)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不合适

目前我国近90%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的是有限责任制。少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的是合伙制。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以产权为纽带, “资合”的特点非常鲜明, 可以通过公司制形式迅速聚集一批注册会计师, 建立规模型大所, 但同时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 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人合”难以体现, 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无论给第三方造成多大的损失, 其经济赔偿责任却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 会计师事务所仅以公司财产为限, 投资者以投资额为限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且没有连带责任。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起初所要求投入的投入的财力、人力都比较高, 相比之下, 为降低成本而减少投入和必要的审计程序而获得的收入可能较高。如果没有“无限责任”来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为的话, 会使注册会计师置职业规范于不顾。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没有经过合伙制便直接跨入有限责任制, 这对于培育出资人、发起人及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质量控制意识有害而无益。合伙制才是与行业特点相符的组织形式。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 培育有效审计需求环境

一是加强政府监管。在完备法律假设下, 不需要监管者。但法律不可能是完备的, 引入监管者是对不完备法律的反应。在我国审计市场发育的初期, 利用政府权威来推动审计市场的发展, 利用政府的权力强制企业接受和认可民间审计, 是现实的选择。但由于没有建立适当的权力制约机制, 导致各种权力的滥用。对企业来讲, 取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关键, 审计质量成为次要因素。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的一个变量, 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利益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企业需要的是价格最低, 最简单易行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为顺应经济改革的市场方向, 政府应以监管者身份进入审计市场, 主要的职责是提供市场所必需的制度保证, 应以法律和法律授权为主要监管手段, 且为防止权力的滥用, 必须在法律中明确被授权主体的权力范围和相应的责任。二是发挥上市公司证券价格机制作用。西方独立审计机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逐步完善并发挥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价格机制并未完全发挥作用, 政府的过度管制仍然存在。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市场的发育成熟, 发挥证券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发挥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对股票价格的估价效应和信号作用, 推动公司增加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三是逐步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我国公司治理不完善的表现之一是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已简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即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来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 并由其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 从根本上破坏了委托代理理论下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审计机构难以保持其公正执业最根本的条件—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主要行使监督公司财务状况及收集方面的信息, 推荐会计师事务所, 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员提供监督和检查公司高层经理履行职务活动的条件的职权。由于审计工作对股东的利益关系密切, 因此, 在审计委员会中除“内部董事”外, 还有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学者担任“外部董事”。应保证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规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必须不是公司以前的执行董事, 没有参与过公司咨询、顾问、审计活动、与公司没有职业上的关系等, 将其作为硬性指标来考察潜在的独立董事, 另一方面, 在引入达标的独立董事后, 通过强化监督和激励机制来提高独立性, 并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来确保其职责的实现。

(二) 完善相关的法律环境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文件中明确界定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的界限,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 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的法律现状, 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健全诉讼机制, 简化诉讼程序, 严格业务检查制度, 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二是树立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在西方, 执业准则逐渐成为法庭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而我国司法人员在审理注册会计师案件时, 主要依据相关法律, 较少考虑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是财政部颁布的, 具有权威性, 是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必须遵照执行的, 是判断注册会计师行为是否存在过失的唯一技术依据, 应当成为重要的司法依据。2007年6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认为不能将执业准则仅作为行业标准, 应尊重执业准则的权威性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

(三) 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具备的知识范围和执业能力, 难以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 注册会计师应当强化风险意识, 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严格按照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进行审计, 以确保审计质量;其次, 注册会计师要定期接受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 包括行业政策、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企业的战略、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等来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造就一批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人员, 从而达到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再次, 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在风险已经存在的情况下, 应视风险的不同情况, 出具保留意见, 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以转移、分散、规避审计风险。同时还要实现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员结构, 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人员, 并对项目组科学配备。为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还应相对固定每一项目小组的审计工作。审计执业中, 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坚持强制审计程序的严格执行。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重视法律、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四) 推进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合伙制实现了“人合”和“资合”的统一, 其存在的基础是向心力和凝聚力。目前国际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多选择的是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这种组织形式是为顺应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 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有限责任合伙制融合了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的优点, 又摒弃了两者的不足。一方面, 有限合伙制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 因为吸收新的合伙人和其他执业人员的加入, 对原合伙人的法律责任和风险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有限合伙制可以降低交易的费用, 表现为既免除了合伙人承担非自身原因造成企业损失责任的同时, 又降低了合伙人之间必要的监督成本, 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已基本完成了向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常勋:《注册会计师业务研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兵、陈武明:《我国独立审计需求主体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4期。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第8篇

( 一)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企业为了满足当期的营业收入、利润的需要, 可能会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是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规定的相关要求, 常见的情况包括:提前或推后开具发票确认收入;篡改发货记录、发票信息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提前确认收入;成本无法可靠计计量提前确认收入;防止后期利润下滑延迟确认收入等。《企业所得税》从税法的角度上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条件, 并不以开具发票作为收入的实现。

( 二) 未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工程建设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在实际运用时该方法的可操纵性非常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完工百分比法的计算规则, 但在具体操作中, 也会存在低估成本、高估收入的情况, 或是虚构成本的发生、或是人为调整完工百分比等问题。

( 三) 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

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包括:具有质保期的商品销售、附有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条件的商品销售、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买方可能存在拒付货款的情况等, 由于无法同时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 对此种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不应该确认收入。但是实际工作中, 依然存在对上述交易进行确认收入的的情况, 虚增收入, 操纵利润。

( 四) 签订虚假合同, 操纵营业收入

企业与第三方签订虚假合同, 伪造生产记录、发货记录和发票, 虚增收入。或是企业 ( 包含母子公司) 与第三方签订合同, 产品销售后, 确认收入, 而第三方与子公司再次签订合同, 将产品再次出售给子公司, 子公司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确认, 避免关联交易内部抵消, 从而实现对收入、利润的操纵。

二、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方法

( 一)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 审计风险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 而错报风险受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的影响。管理层舞弊方式层出不穷,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 综合分析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 制定重要性水平和可容忍误差, 对企业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 进一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开展控制测试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

( 二)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通常采用以下审计方法:1. 实施控制测试, 选取一定的样本量进行穿行测试, 检查销售合同、生产记录、出入库单据、发货单据、发票等, 确认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 单据是否真实;2. 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观察实际的生产过程, 确认货物发出的真实性;3. 关注合同、出入库、发货记录、发票等日期的一致性;4. 对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同收入及销项税合计进行测算, 分析差异是否合理;5. 对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进行函证, 关注客户是否真实收到商品、确认应收账款的发生;6. 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 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虚构收入等。

( 三) 未按照至规定正确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以下审计方法:1.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有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具备完善的成本核算办法、是否具有可靠的财务报告制度, 以便有效的归集成本的发生, 合理的预测将要发生的剩余成本;2. 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可以信赖, 选取一定样本量, 进行穿行测试, 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 单据是否真实、可靠, 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的收入是否合理;3. 检查具体的合同条款, 若条款有变化, 检查是否有附加合同或者相关协议, 进行调整;4. 注册会计师依靠职业判断, 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 对完工程度进行确认。

( 四) 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的审计方法

当销售业务具有重大不确定时,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规定, 实施下列审计程序:1. 检查相关的销售合同、出入库单据、发运单据、发票, 相关补充合同或协议, 利用职业判断, 是否具有重大不确定性;2. 了解行业惯例、客户信用等、了解款项是否可以流入企业;3. 对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业务发函确认, 是否真实发生, 是否具备收回款项的能力, 若与账面存在差异, 深入了解差异存在的原因。

( 五) 签订虚假合同, 操纵营业收入的审计方法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可以及时识别舞弊现象, 以及防范舞弊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被审计单位可能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而进行舞弊, 也可能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舞弊, 注册会计师都应保持独立的职业精神,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可采用如下审计方法:1. 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 内审人员、业务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 利用其他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能力, 对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判断;2. 运用职业判断,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的原则, 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及报酬是否真实转移;商品是否会存在售后回购的情况;3. 根据不同的业务情况, 判断企业与第三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如果存在关联关系, 则应该按照关联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田世栋.会计舞弊及会计报表营业收入的审计[J].现代经济, 2008, 7 (1) .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第9篇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审计, 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 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 并根据量化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伸展性, 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更为灵活的程序, 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判断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挑战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是为了适应当前审计环境的诸多变化及审计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调整, 然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 对审计执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挑战

1. 对审计执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方法采用的是标准化的审计程序, 对被审计单位都使用相同的审计程序, 即便审计人员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也可以进行审计。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后, 审计人员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再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管理、财务、营销和会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尽管我国在不断培养审计人才,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但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

2. 对审计执业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挑战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的主观认识, 是现代审计的灵魂,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无处不在, 一旦判断失当, 就可能引起审计失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 对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与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 从被审计单位的战略活动着手, 分析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将专业知识的重心转移至战略知识和行业知识。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实际上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职业判断的过程, 如了解内部控制的深度如何、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特别风险的识别等, 如果判断不当, 就会导致后续审计程序的审计无效率或审计无效果。另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而且知识经济时代, 新经济事务不断涌现, 如网络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等, 新的风险领域逐渐增加, 这势必要求审计人员对导致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判断和评估, 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3. 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的挑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 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 分析性复核程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并且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将大量客观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快速、准确地得出需要的结论。在国外, 分析性复核程序既包括单个被审计账户的时间序列预测法, 又包括多个账户之间勾稽关系的预测模型, 同时还有专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系统软件。在我国, 审计理论界对分析程序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审计实务界一般是利用报表审前数与以前年度审定数作简单的比较, 计算几个综合性的财务比率指标, 而且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关系的简单比较和分析上, 基本没有采用需要统计学基础的分析方法, 同时也基本没有对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风险分析和企业战略分析的习惯, 更谈不上采用SWOT, PEST等先进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二) 对审计组织审计成本的挑战

1.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后, 审计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经验证明,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增加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 如招聘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引进;需要给现有员工培训新审计模式的相关知识;审计范围的扩大要求审计人员数量的增加等。因此, 人员成本会比较高。此外, 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将比以往更多的利用专家的工作。

2.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后,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程序的执行成本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审计风险的概念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各个具体步骤中, 一旦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就要对存在问题的领域进行重新评估。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控制不健全, 必然会大大增加审计成本。而且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后, 在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中, 审计人员关注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深, 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

3.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后, 会计师事务所的先期成本加大

成功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是成本能够得到补偿。但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在审计计划和控制测试阶段, 由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范围扩大、测试范围的拓展等, 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资料增多。这样一来, 审计范围的扩大成本和审计时间的延长成本成为在审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成本, 进而加大审计组织的前期投入。在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审计收费的同步增加很难做到, 再加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造成的竞争压力, 审计成本如果得不到有效补偿, 就会使一部分审计机构难以生存和发展。为了生存,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不愿增加投资或者抵制新审计模式的推行, 仍然执行原来的审计模式。

二、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最大的制约在于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够灵活的应用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全部知识和专业分析技术来分析风险, 以针对重大错报风险来实施审计测试和分析性复核, 同时要自始至终保持“职业怀疑”。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高要求, 还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改善其知识结构。审计机构应当利用其在会计实务前沿领域的优势与当地或全国的知名大学建立定期的培训计划, 对审计人员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 并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使审计人员不仅仅精通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掌握相应的行业和管理知识。二是优化审计人员队伍, 改变目前审计队伍“财会型”人才的单一结构。审计机构应该优化审计人员队伍, 改变当前的人才结构, 促进人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 结合客户的具体情况, 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相关的审计项目组, 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其他专业知识时提供直接支持。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审计需要, 进而不断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二) 引导建立信息资源库, 加强资源共享

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行业发展、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的基础上, 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然而, 这些基本数据的取得, 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建立强大的审计信息资源库。“资源库”主要储存各行业审计所需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等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各种审计案例等资料, 中注协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 建立各种级别的资源库, 从而实现事务所、各级政府以及协会之间的信息共享, 以弥补事务所收集有关数据能力方面的不足, 满足事务所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需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实践中的积累和总结, 由行业协会牵头, 一方面从事务所现有的审计资料出发, 按行业类别对信息进行收集、提炼、存储, 并上网进行及时更新;另一方面从长远利益出发, 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投入, 从更广泛的渠道收集各个行业与公司的信息, 不断丰富“资源库”。只有这样, 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才能充分获取相关信息资料, 为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以提高审计效率, 节约审计成本, 进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三) 加强审计法规体系建设, 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目前, 我国审计法规体系建设虽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依然无法满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现实之需。比如《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的出台对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相关规定还处在比较笼统的概念阶段, 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细则。因此, 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客观实际, 以及目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当前最需要完善的是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 改变目前以行政责任为主, 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的法律现状, 并对赔偿之外的处罚程度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使其在执业时不得不忌惮因自己的过失或故意欺诈行为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基于此,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既显得尤为必要, 也更有利于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总之, 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环境尚未成熟, 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但它是目前审计方法发展的方向, 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计界人士有必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和方法,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实际, 将其在实务中逐步推广, 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日趋复杂化, 传统审计方法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和发现舞弊的能力, 受到审计界的普遍关注。文章选择对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研究, 指出现阶段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并提出了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希望对提高我国的审计执业质量以及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刘爱东, 陆俊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建议[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4) .

[4].沈红波.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 (3) .

[5].谢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 2004 (4) .

[6].李红雁, 王学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挑战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J].山东财政学院学, 2007 (5) .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 第10篇

一、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方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产生和流行的账项基础审计, 主要是通过对账簿记录、原始凭证等会计核算系统的审查而取得审计证据, 形成审计意见。 (2)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盛行并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基础审计, 将审计程序分为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以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评价为基础, 确定审计程序、时间与范围, 提高审计效率。这两种审计模式都受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框架的限制, 不能克服由会计系统固有局限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3)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并逐步被广泛采用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 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 确定剩余风险, 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审计模式, 最早由美国外部审计提出, 伴随着美国安然事件和世界通信公司丑闻等一系列重大舞弊案及审计屡屡失败而发展。对内部审计而言, 风险导向型审计具有比外部审计更丰富的内容和意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标准》中认为“内部审计师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协助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2004年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认为“内部审计师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由此可知,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 在评价内部控制、提出整改建议, 以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

推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并逐步发展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产生有其外部背景, 即源于高风险经营环境引发的企业内外部决策者对内部审计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同时更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除了提供确认服务, 更多地是在履行咨询服务的职能, 履行委托人的管理工作, 增加企业价值。内审人员长期立足于企业具体岗位, 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 能获得外部审计不容易从内部取得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 从而通过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 (确认服务) 和提供具体的建议 (咨询服务) 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风险导向型审计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发展, 在内审理念、内审职能和审计成本、内审范围和方法、内审意见等方面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内部审计理念的变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公司其他管理机构是相互独立, 由于目的不同导致公司管理层、管理机构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存在潜在的对立关系, 这使得内部审计环境不够良好, 审计证据的获得、审计意见的出具与整改落实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管理层只是简单认为内部审计是对财务的“纠错防弊”或只是走过场, 则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微言轻, 形同虚设。

在风险导向型审计下, 企业风险管理成为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共同的目标, 这将从根本上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内部审计要有“谋全局”的宏观视角和“谋万世”的战略高度。内部审计要建立宏观分析和战略思维的理念, 将企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行业背景中考量, 关注内部经营的同时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

(二) 内部审计职能和审计成本的变化

在风险导向型审计下, 内部审计在公司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后审计到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从提供鉴证确认服务到兼带提供管理咨询管理建议服务。通过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全面介入企业的风险管理, 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障。

风险导向审计中, 风险观念贯穿于始终, 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执行控制测试、细节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再到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如果在上一个审计程序中发现问题, 都需要重新评估。风险导向型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量, 提高了对审计质量的要求, 内部审计成本自然就随之增加。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普遍都存在严重的人员短缺, 知识结构单一, 尤其是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较为欠缺, 间接影响了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推广。

(三) 内部审计范围和方法的变化

传统的内部审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的账务核查和内部控制中, 注重观察、计算和重新执行等程序, 通过“会计科目审计”和“业务循环审计”等方法, 实施对内部控制评估为基础的实质性测试, 仅从较低层面上评估审计风险, 未能从宏观层面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从而造成审计高度不够, 前瞻性和建设性不足。

而风险导向型审计不仅关注过去, 更关注现在乃至未来, 结合战略规划、绩效考核、财务分析等情况, 将审计范围延伸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公司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领域。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在企业各个层面和环节进行分析和测试, 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从而确定企业整体风险。再将其与企业的风险接受程度进行对比, 进而采取回避、降低、分担或承受等应对措施, 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法, 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四) 内部审计意见的变化

传统的内部审计对公司账务处理、内部控制和经营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出具报告, 更偏重于单纯的肯定或否定。在风险导向型审计下, 分析、确认并提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焦点, 要始终将审计的焦点放在那些风险大且对实现企业目标影响大的事项上。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向其所委托单位报告内部审计意见, 更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交换意见, 及时沟通与反馈, 要求管理层对剩余风险进行管理, 或协助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措施, 并跟踪整改结果。

三、风险导向型审计下提高内部审计水平的对策

(一) 转变内部审计理念,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要重点培育宏观分析和战略思维理念, 在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行业背景以及企业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确保年度审计计划能与战略规划、经营计划相契合。善于站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立场上, 协助他们有效履行其风险管理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 关注企业的内外风险,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范和控制显现和潜在的各类风险。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制定2013年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时, 充分考虑了2013年国民经济形势企稳回升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做强做优要求, 立足集团全局, 紧紧抓住铁路产业综合服务和钢铁供应链集成服务两大主业, 结合集团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和机构数量快速增加的特点, 高度关注“三项资产”风险, 下达了集团总部和各二级公司审计项目460多项, 为集团公司实现战略规划保驾护航。

(二) 充实审计队伍,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在风险导向型审计下, 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不断扩展, 审计人员关注的范围不断延伸, 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长远看, 内部审计职业化、业务社会化是发展趋势。同时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发展战略全方位调查、研究, 必然增加内部审计工作时间和人员, 急迫需要从内部审计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一步充实内部审计队伍。现阶段企业应在满足审计工作任务能正常完成的人员配置的基础上, 选拔勇于负责, 敢于碰撞, 既精通业务又精通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 加强培训使其具有国际水准的执业水平, 以确保内审工作取得实效。

内审部门一个很好的管理培训基地, 能提供一个可以浏览到企业整个资源和流程的平台, 且接触的最高管理层以及业务领域是其他员工一般难以接触的。此外他们通常具有更广泛的教育背景而不仅是会计或财务教育背景, 拥有更丰富的经验, 具有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技巧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福特汽车公司的内部审计主管曾经招聘MBA的毕业生进入内部审计部门, 而内部审计的经历会给他们带来后续职业生涯中履行管理职责的必要技能, 被视为通向企业内部理想职位的“快车道”。

除了外部招聘, 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从企业内部选聘。一些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视作一个“进阶石”来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的选聘,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 将在内部审计部门服务作为企业进一步晋升和培养领导职位的一个必要条件, 要晋升的人员安排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一两年, 以期他们达到能够胜任管理职位。

(三) 努力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处于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处于“第三道防线”, 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担负着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任。目前我国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通常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 同管理层级的部门难于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不高, 权威性不足, 容易受到同级部门的排挤、刁难甚至打击报复, 于是有“防火防盗防审计”的说法,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基层的不受欢迎程度。可借鉴百事可乐等优秀国际化企业内部审计的经验, 适时建立归属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和实行总审计师制度, 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 打造审计部门与最高管理层顺畅的沟通渠道, 确保内部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 改进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善其事”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 内部审计应先“利其器”, 改进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方法融入到审计程序中,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设计审计方案时要考虑审计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审计重点与工作时间安排是否恰当及如何张弛有度,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首先注重分析和评价, 通过分析性测试和其他分析工具获取审计证据, 并详细分析审计证据, 从而确定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充分利用审计抽样方法, 如在对账户余额等进行具体测试时, , 尽量采用统计抽样方法。最后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以及建立数据库等, 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内部审计在深入判断企业风险的基础上, 更多地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评估并确认审计重点, 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协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源头上把控风险,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风险导向型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其在我国还是处于初步阶段, 而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也处于较低水平。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借鉴国内外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之路, 积极协助管理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培育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实现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林.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10, (5) .

[2]李静.浅析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9, (1) .

[3]范开诚, 金光彩.审计成本问题初探[J].审计月刊, 2005, (12) .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一、审计模式的发展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受托经济责任,注册会计师制度应运而生。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公允有效的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过程。

在经济发展早期,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业务范围也比较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重心集中于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日趋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单纯的详细审计工作量剧增,不仅令被审计单位无法负担高昂的审计费用,也无法满足当时经济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各方面因素都要求审计方法作出发展。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和审计工作需求的,内部控制结合抽样审计的新审计方法逐渐得到职业界认同,20世纪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该种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制度基础审计存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f(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策略确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以及评价内部控制对两者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便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制度基础审计抽样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用以及对cpa审计理念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是在研究企业是否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目前,企业发生的大多数欺诈舞弊的案件多为管理机构的舞弊,内部控制失效,这给cpa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cpa需要了解企业各个方面的情况。在现阶段,cpa应首先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cpa 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二是 cpa 必须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审计起点是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三是cpa实施的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四是cpa必须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强调获取列报与披露认定的审计证据的重要性;五是cpa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六是cpa将识别、评估与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七是cpa应当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讨论,共享审计经验和资源;八是cpa应当就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及时与治理层或管理层进行沟通,优化审计环境。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还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从目前看,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库的建设。cpa 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按照行业发展特点、客户经营环境、客户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高层管理者的品行,由专业高层人员组织实施评价,定期把客户风险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业务承接和实施部门通报,以便cpa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库的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很多事务所平时就没有注重收集相关行业的财务指标,导致分析程序与同行业比较无法进行。审计市场竞争激烈也使客户变更事务所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事务所面临不少新客户,来不及收集到充分的客户信息。为此,要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注意收集每个客户的相关信息,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而且,考虑到即使在同一行业的公司之间自然差异仍然很大,cpa在收集行业信息时,应从地理分布情况、所有权或财务结构、产品多样化程度、价格和经营成本水平等方面选择与审计客户具有可比性的同行数据,而不能用笼统的行业平均数。对于经营活动特别复杂的客户,可考虑利用外部管理专家工作;行业指标可关注一些金融界网站上的行业板块部分。

2.cpa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在风险评估程序中,cpa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环境,评估经营风险,这就要求cpa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cpa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事务所九成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cpa不

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行业,不懂得管理、行业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为此,主管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培训工作。事务所也可以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根据自己的客户情况,事务所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培训。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实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尽管它有很多优越之处,但目前我国 cpa 行业总体水平不高,且大多数从业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和技术特点尚未把握的情况下还不宜全面推行。但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根据被审单位的性质、规模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可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

1.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结合制度基础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或者失效的现象;国有控股公司存在“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导致公司相互制约系统的弱化,缺乏对高层人员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加大了审计风险。而国内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一定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应当鼓励他们针对那些因决策失误或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或经营环境严重恶化且有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舞弊行为使经营风险转化为财务报表风险的单位,大胆探索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相结合的混合审计模式。

2.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由于通常其存在管理机构简单、内部控制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业务量不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不足,对这类被审单位,可以考虑选择采用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以审查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详细审计其账目和报表。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何种审计模式,都应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理念,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不仅单纯依赖账目报表或者内部控制系统,并且自始自终保持专业怀疑,做出更多专业判断。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主动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其他审计模式中,弥补其他审计模式中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应用能力,最终提升整个行业水准。

参考文献:

[1]陈毓圭:2004,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

[2]许莉:2005,透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研究,1.

[3]王泽霞:2004,论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创新,会计研究,12.

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 第12篇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问题

1、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混乱, 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过程。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尚不健全, 出资者缺位现象突出, 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很多公司董事会成员与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叠, 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往往被公司管理层所影响甚至操纵, 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 由他们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 并决定注册会计师的续聘、收费等事项, 这种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扰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 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在进行风险导向审计时, 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效果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审计成本与审计收费不配比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影响

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将降低审计的成本, 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将审计力量在各项业务之间合理分配。但在目前的实践中, 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降低成本, 因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深, 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 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 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我国审计市场规模较小, 而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 审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不少事务所以降低审计收费作为争抢客户的手段, 在风险防范和审计质量方面做出不得已的让步, 造成审计行业的混乱。这样审计成本增加, 但审计收费无法得到同步增长, 造成审计收费和审计水平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 只能接受与履行审计责任不相称的收费条件, 并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达到审计收益和审计成本的均衡, 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无法健康发展。

3、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复合型审计人员比较欠缺

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将降低审计的成本, 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将审计力量在各项业务之间合理分配。但在目前的实践中, 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降低成本, 因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深, 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 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 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我国审计市场规模较小, 而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 审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不少事务所以降低审计收费作为争抢客户的手段, 在风险防范和审计质量方面做出不得已的让步, 造成审计行业的混乱。这样审计成本增加, 但审计收费无法得到同步增长, 造成审计收费和审计水平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 只能接受与履行审计责任不相称的收费条件, 并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达到审计收益和审计成本的均衡, 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无法健康发展。

4、政府监管方式的制约

我国社会审计是以政府 (财政部) 监管为主、行业 (中注协) 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多头监管、监管成本大却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 影响了社会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监管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上的监管力度又很弱, 对于如何监管以及监管效果问题始终是审计学界和实务界的最大困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做出判断, 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其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而这种职业判断是否正确, 风险分析是否合理, 无法通过一种量化的方式做出评价。我国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和审计质量行业复核中很重要的方面, 就是看其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件的检查处理中, 这更是判定注册会计师责任的重要方面。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 势必制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

5、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

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的增加, 如果法律风险越高, 对从业人员的约束越强;反之, 从业人员会低估审计风险, 导致必要审计程序缺失, 不能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目标, 从而产生审计失败。有研究表明, 法律风险最终受起诉人、诉讼门槛、被惩处概率三个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诉讼门槛、被惩处概率的约束力非常软弱, 较低的违规成本且被追偿的可能性极小, 极低的犯罪成本可换取极大的收益, 使得独立审计敢于铤而走险, 与客户串通舞弊, 因此导致现有的制度安排达不到先前制度设计的激励和约束的目的, 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目前, 判定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有《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有些规定并不统一, 使实际司法判决不一;有些法律用语还比较笼统, 没有具体的标准, 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细则;审计职业界和司法界对一些重大问题还存在分歧。目前我国对违法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追究行政责任居多。但在西方国家处罚则是以经济手段为主, 辅以行政手段, 同时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过失或失德的处罚方式和力度也存在许多问题, 注册会计师违规被吊销执业资格后仍可从事其他工作, 行政处罚的力度不足以威慑注册会计师。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完善措施

1、继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将降低审计的成本, 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将审计力量在各项业务之间合理分配。但在目前的实践中, 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降低成本, 因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深, 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增加, 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 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我国审计市场规模较小, 而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 审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不少事务所以降低审计收费作为争抢客户的手段, 在风险防范和审计质量方面做出不得已的让步, 造成审计行业的混乱。这样审计成本增加, 但审计收费无法得到同步增长, 造成审计收费和审计水平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 只能接受与履行审计责任不相称的收费条件, 并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达到审计收益和审计成本的均衡, 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无法健康发展。

2、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促进审计执业环境的优化

审计市场的基础作用在于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市场效率, 而提高市场效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整顿无序竞争的市场秩序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客户的行为, 使事务所获得合理的收入和利润, 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发展壮大, 风险导向审计才能真正执行。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加强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 必须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宗旨, 提高自身素质, 避免恶性竞争, 共同维护和发展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3、实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化经营, 控制审计成本

由于社会分工产生新的行业不断增多, 而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涉及到很多知识领域, 从客观上来说, 会计师事务所如果涉及行业过多和领域范围过大, 势必会增加审计成本, 事务所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做合理的市场细分。事务所应针对目标行业中客户的特征, 建立起功能强大的行业知识数据库, 结合现有的客户资源和自身所拥有的审计人才及事务所未来的发展方向, 选取一个或若干个行业作为行业专门化审计的目标行业, 锁定一些特殊行业作为行业专业化经营的重点行业。事务所就可能依据自身情况在审计资源的计划上有所侧重, 把有限的资源配置投入到能为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行业,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行业信息部, 专门负责收集重点行业的信息, 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 使事务所的审计资源集中于某个或少数几个行业, 可提高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行业专业化的特征。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专业化经营, 更有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操作规程得到贯彻。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会集中全部精力关注重点行业的经济形势变化, 熟悉该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和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由于业务熟练, 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成本就会降低, 提高了审计效率。

4、改进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 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 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无法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应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 增加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知识的专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 包括项目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公司治理专家和信息系统专家, 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审计项目组, 逐步改善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下, 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具备足够的会计审计知识, 还需具备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和战略及其相关经营风险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因此, 必须对员工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提升和拓展。中注协以及各地方注协对执业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职业培训时, 应开设管理咨询、营销、金融等课程, 应把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课程。培养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与分析性复核中分析方法的运用, 提高运用现代分析方法的能力,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 审计都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他们的职业判断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并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应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 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改善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监管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专门的程序来获取对被审计单位及环境 (包括内部控制) 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原审计证据准则规定审计证据主要来自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而根据修订后审计准则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所获取的信息同样构成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据以得出审计结论, 支持审计意见的所有信息”都是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内涵的扩大, 有助于鼓励注册会计师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应通过制度创新, 健全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监管机制, 完善相应的准则指南和其他配套规范。完善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 在监管的手段与方法上创新, 要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为原则, 正确处理好各监管部门的关系。监管部门应摒弃过去只检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有常规的审计程序的做法, 否则将致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会重视常规审计程序而忽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审计程序。监管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增强政府监管的影响力、威慑力和社会效果。

6、完善与风险导向审计配套的相关法律,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结合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实际情况, 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当前主要工作就是修订相关法律, 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首先, 应以《注册会计师法》的规范为主, 其他法律法规的规范为辅, 降低诉讼门槛, 完善处罚机制, 主要以修订《注册会计师法》来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加以明确。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 要加大赔偿额度与处罚力度, 并对赔偿之外的处罚程度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其次, 就是要在《注册会计师法》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各种违法情节按其对会计报表影响程度的高低予以明确划分, 对会计报表不同影响的违法行为应按其程度追究民事、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最后, 考虑到对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这种专业行为有无过错以及对业务报告本身是否存在虚假的判断,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避免法院由于缺乏专业水平而对案件认定偏差的情况出现, 应成立专门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机构, 负责对注册会计师执业中是否存在过错和出具的业务报告是否虚假或者符合准则要求做出专业鉴定, 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应该作为司法机关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 2004 (4) .

[2]付春: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09 (10) .

[3]唐建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历史演进[J].审计研究, 2009 (2) .

[4]刘金星:风险导向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11) .

[5]叶陈云、叶陈刚:风险导向审计实务中的障碍因素及消除途径[J].财会月刊 (理论版) , 2009 (3) .

[6]康均、李海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9 (1) .

上一篇:农村网站下一篇:生态建筑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