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2024-06-22

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精选12篇)

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第1篇

一、教学形式反思

“我随机叫了五位男生到讲台上复述课文故事, 结果三人开了口, 另外两人始终一言不发, 站立的姿势也不端正, 他们自己都觉得尴尬, 我这个老师也感到很不安。随后, 我又点了一名平时口语表达不错的学生上讲台复述。当时离下课只有五分钟, 而这位学生对课文也不熟悉, 复述时还不时地看黑板的提示, 最终全班只有三人作了比较流利的复述。可见本文的复述难度较大, 备课时我对学情估计不足, 课堂上又没有及时调整, 实在是一次失败。”

这是笔者在教学了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后的教学反思中的一段话。课堂教学应追求形式美, 因为优美的形式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通常教师备课时只注重自己的设计, 很少想到学生的感受。想想看,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 他们是有思想、有喜好的, 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他们喜欢的?怎样的形式才能使他们更容易掌握知识, 并因此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反思时如果能想到这些,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注意,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团伙性、暴力性等特征, 所以应及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辅导, 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违法的, 哪些是合法的, 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护。但由于疏忽, 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涉及到这部分知识, 使整节课失去了完整性, 严格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教学失误。”

课堂教学的形式美固然重要, 但内容的完整与真实更加重要。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所以应直奔主题, 不应有所顾虑, 真诚地写出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教学情态反思

“这节课上××同学自始至终情绪不稳定, 我提醒了两三次, 他还是不能进入状态。回想前段时间这个学生的表现, 我开始怀疑他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课后我找他谈心, 原来是昨天晚上他的父母因为一点琐事发生了争执, 今天早上起床后他发现父母双双不知去向, 所以情绪很坏, 无心上课。我哑然忽然感到无所适从。”

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反思形式和内容, 师生的情绪和状态也是教学反思的“半边天”。教师的情绪出现波动时会信心不足, 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 树立信心, 在教学反思中写一些鼓劲、打气的话;学生情绪波动、状态不佳时, 教师要及时谈心疏导, 查阅以往的教学反思, 找到问题的根本, 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 所以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注重自己和学生情绪、状态的变化, 为及时调整课堂氛围总结经验。一次, 班里一个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长时间发呆。课后, 我查看了以往的教学反思和学生行为记录, 发现他平时是个表现不错的孩子, 为什么今天这么反常呢?于是我主动和他谈心交流, 帮他解开心结, 后来这名学生在课堂上再没有出现过思想不集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 第2篇

上好每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

1、自己对本节课要上的课文、例题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是否熟悉过若干遍;是否翻阅了参考书;是否精选好了课后和练习中的习题。

2、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是否编好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准备好了本节课所需的小黑板、媒体器材、口语、口算训练卡、双基训练题及学生学具。

3、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划分是否得当;课前引语、课中的转折语、课后的小结语是否有启发性、激励性、开放性;本节课的双基训练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和实效性。

4、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是否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对学生的听、写、读、说、议、算练、画、操的能力的训练是否得到了强化;板书是否规范;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完成作业时间;大多数学生当堂的作业是否做到了面批;学生作业的书写是否干净、规范。

5、自己对配套教材的同步训练题是否结合教材同时训练,及时辅导和批改;学生的同步训练是否干净、整齐。

6、自己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错误是否做到了及时纠正;对学生当堂未掌握的知识是否进行了补救。

7、自己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之后得与是有哪些;应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监测。

解题后应反思什么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过程 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3-02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不善于总结,虽然做题量不小,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当前学生出现的解题现状,迫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发挥解题的最大价值,提高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呢?

一、通过解题反思查漏补缺,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数学技能,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并检查解题过程及答案是否正确,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补全必要的解题过程,让解题更加准确、合理和完整,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后,教师布置如下的练习题目: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全等于[△ABC]的一组是(   ). A. [∠A=∠A],[∠B=∠B],[AB=,AB]; B. [∠A=∠A],[AB=AB],[AC=AC]; C. [∠A=∠A],[AB=AB],[BC=BC]; D. [AB=AB],[AC=AC],[BC=BC]。通过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出答案是C。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认识到解答这道题目时应用了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定理,即ASA,SAS,SSS。教师又让学生分别说出三种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内容。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C项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原因。学生通过分析发现C项中的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相等的边夹角,所以不符合SAS定理,无法判定三角形全等。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解题反思,让学生全面回顾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解题反思是检查结论是否准确、解题过程是否完整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更加需要通过回顾反思来自我完善,避免解题中的漏洞,体现数学学习的严谨与规范。

二、通过解题反思梳理思路,完善知识结构

厘清解题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解题,甚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初中数学题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进行严格的推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让学生回顾解题的过程,厘清解题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解答同类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分类等知识后,教师给出了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50°、80°,则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学生通过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准确地计算出了这个三角形的另一个角是50°,但多数学生得出答案后就没再深入思考。教师借助这道题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先让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按照角分类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照边分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其他三角形。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判断错误,教师还让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此时教师让学生判断:“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学生由于受到刚才题目的影响,所以一致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教师再提示学生认真思考,有些学生举着一个直角三角板(一个角是45°)发现等腰三角形可以直角三角形,还有的通过画图发现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等腰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梳理,完善了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清晰的解题思路是确保正确解题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时,需要注重梳理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总结解题经验,增强解题的实际效果。

三、通过解题反思总结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需要采取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可以及时地总结解题的方法,掌握知识迁移的技巧,更好地解答同类型的题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角形的分类相关”知识后,教师出示了一道典型的题目: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相等,那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教师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学生说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出这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所以判断是直角三角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判定的是什么?学生列出了已知条件:∠A=∠B+∠C,∠A+∠B+∠C=180°.为了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需要知道三角形内角的度数。通过已知条件可以得出∠A=90°,是个直角,而∠B、∠C都不能求出具体的度数,所以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在回顾解题过程时发现,解答这类题目通常需要先列出已知条件,再进行计算,最后根据学过的定义、定理进行判断。通过这样反思总结,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并解答同类型的题目。

四、通过解题反思启发思考,培养数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以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由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结论,训练了数学思维。此外,再通过解题反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新的解题方法,可以增强数学思维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教师给出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小红家里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空地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B、C,E、F、分别是AB、AC两边的中点,小红测量得到EF的长度是5米,如果把四边形BCEF用篱笆围起来,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阅读题目后,自然就想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很快计算出四边形BCEF的周长为25米。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形思维,要求学生准确地画出等边三角形,作出中位线,标出EF的长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四边形BCEF的周长是5个EF的长度,即5×5=25米。最后,教师进一步提示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经常会用到作图,很多路程问题、工程问题、几何题等,通过作图可以清晰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学会根据题意作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学生在解题反思时,深入地思考题目,全面系统地分析并进行一题多解,破除思维定势,归纳解题的规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要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目,以便更好地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学生完成解题之后,还应及时地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从解题反思中受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解题反思环节,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收获,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从而高效地学习初中数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反思什么 第4篇

教学反思, 亦称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的关键在反思, 而反思首先是教师的反思, 即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学反思的精神和能力。那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反思呢?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师通过对教与学关系的反思, 才能更好地了解两者的关系, 根据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努力改革课程内容和结构, 确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 我们的教学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走出教育创新的路子。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传统观念,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设计听、说、读、写等活动,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 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引导学生投入活动中去, 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平台;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尊重和赞扬每一位学生。第三, 加强课程理论学习, 力求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定位。扩大课内外的阅读量, 加强实践活动, 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结点。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明白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中, 还应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这种实践教学活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笔者认为, 首先教师要认真解读、领会新课标。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审视和总结, 才能在课改中取得实效。其次, 在教学中要建立新型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才能避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流于形式, 放任自流。第三, 在教学中, 重新认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为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并存的过程。对于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 如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鲜明的个人风格, 一定要继承并发展, 在继承中创新, 不能因为提倡自主的学习方式, 教师就不敢讲解、提问了, 适当地提问和传授还是有必要的。

三、对教学习惯的反思

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 他们的教学习惯和能力仍有必要进行反思。一方面, 优秀教师常常以拥有丰富的知识、精通专业而在教学中处于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 在教学中常常习惯于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去解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把学生的意见和问题同化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 把课堂完全控制在既定的设计中, 以至于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不断进步的机会。另一方面, 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赞誉是以学生的优秀成绩、能够顺利升学为依据的, 而不是以素质或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的。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他们自认为合理的某些理念和方法会出现僵化, 在特殊的情况下就会暴露出其中的弊端, 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所以,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 有必要进行反思, 以克服教学中的缺点, 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水平。

四、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 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 一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评价中, 教师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等采用开明、公正、合理的评价。二要改变评价的主动权, 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参与评价, 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政治老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第5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反思很重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呢?

1.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政治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中,“旧”的消亡出现阵痛,“新”的孕育与产生是否有被“旧”的习惯吞噬的危险?面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政治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来帮助自己,在不断的交流、比较、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2.是政治学科特点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了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而教学方法的完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得以实现;政治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相比其他学科,更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这更需要政治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寻找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少走弯路。因此,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反思是最有效的途径。政治教师在不断反思、交流、碰撞中寻找新的策略,这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政治教师只有学会创造性地反思,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与时俱进,在反思中成长。

那么政治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在这里,我想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的体会。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政治教师在学习领会课改新理念时,应认真反思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等,应全面的分析比较,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改进,哪些该摈弃。通过反思,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对教学知识目标的反思。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小品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多加追问和反思。

3.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一节课能否上好的前提。反思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要对自己的备课过程进行反思,即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有没有做到认真研究学生,弄清楚学生要学什么、能学什么;反思备课中有没有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教材要讲什么;反思备课中有没有关注时政,是否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反思备课中有没有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中有了问题,就应该行动。通过反思,知道了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就要考虑科学与先进的调整对策。那么,怎样做好调整工作呢?可以对照以上的思考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写教后记。教师课后及时把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某个环节成功与失败的感悟记录下来,为分析与反思作素材。坚持每节课后写出教学后记,供以后教学参考。时间长了,也是一笔财富。

2.观摩他人的教学或听取别人的意见。观摩各类公开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教学反思,需要“镜子”,别人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反应,是最好的参照物。我们要虚心听取别的老师的意见,积极地开展课后的学生调查工作(一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从中获取改进的办法。

3.网络论坛交流。在教师网络论坛中。老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风格,但是无论怎样,教师都应该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反思来认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践行 “实践D反思D提高D再实践D再反思D再提高……”,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等4则 第6篇

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刘仁增在2009年第1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上撰文指出,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言义兼得;以发展言语能力为价值指向,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阅读教学必须以语言应用为核心,聚焦语言因素,把握语文核心价值;凭借文本语言,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重视应用能力检测,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

潘永兴在2010年4月9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真正的激励教育是激励与自我激励的统一。激励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者的外部激励,逐步形成受教育者内部激励(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育基于尊重。但尊重不是無原则的放任与一味的压制,它是一种教育智慧,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激励教育重在立志。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和坚守正确的志向,保持独立的人格。就学校来说,开展激励教育,首先应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以励志为核心,提升校园环境的人文性,并通过组织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逐步形成一个阳光积极的富有青春激情的校风,从而为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形成打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要建设一支具有激励教育理念的教师团队,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前提是激励教师,教师也应具有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以实现专业自主发展,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这是激励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三,要以课堂为中心推进激励教育。教师应将激励的教育理念、方法融合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

煽情,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

毕泗建在2009年第20期的《当代教育科学》上撰文指出,很多教师对文本顶礼膜拜,极尽煽情,用过度的解释换取幼稚的感动,而在这种所谓的“感动”中,失去的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对“真”的追求。如果教师的解释把儿童引向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表演、煽情对儿童形成一种温和的情感控制,如果儿童的真实情感体验被教师的教学情感所代替,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强制。在教师的强制下,学生只好放弃自己的感受,而迎合权威的标准化的诠释。语文教师过多地对课文进行分解,过度地对意义进行阐发,过分地对情感进行渲染,都是对儿童心灵的臆测,甚至是扭曲,而不是激发。我们不能让语文教学表演化和煽情化,否则,反映在语言教学中的精神和心智就是堕落的、庸俗的。

新课改下体育教师应反思些什么? 第7篇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 我们做到了吗?

根据调查, 绝大部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按部就班教完教学内容外, 很少带着孩子们去运动 (学校运动训练除外) 。大家也许会说, 一是体育教师带课班级比较多, 学生太多难以照顾;二是学生学习时间紧, 根本腾不出空。其实问题不在这里, 而在于体育教师是不是在课内外,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学生喜欢体育。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语言过激行为暴躁, 学生见之畏惧, 何来喜欢;有的教师在校园形象邋遢, 体现不出教师外在美, 让学生反感, 学生潜意识地疏远体育。再则, 我们老师很少在课堂内外与学生一起活动, 学生不能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最好的培养时机错过了, 导致了这些孩子离体育运动越来越远。

二、学生上课中的活动量足够吗?

目前学生在体育课中练习密度不够, 心率指数太低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教师,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确保“学生的安全”, 将每课的练习容量大大减少, 一堂课的教学在操场上, 通过几个简单的游戏, 就算是完成了任务;有的教师不研究教学方法, 不精心设计教法, 讲解繁琐, 场地器械安排不管理, 不去亲身示范, 器械使用少, 练习方法过于简单等, 使一堂课拖拖拉拉上下来, 一点运动量都没有, 谈何增强体质;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挥个性, 让学生放任自流, 有的干脆“放羊”教学。

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吗?

“目标统领内容”更使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选用上有了借口, 如选择一些简单的、无伤害性的、纯游戏性的、教学难度小的、技术技能单一的作为教学内容,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教材内容依然是没有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但却迎合了上级领导、老师、部分孩子喜欢热热闹闹的需要, 从而使教学的内容没有实质性东西, “隔靴搔痒”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根本没有刺激, 不能增强体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只能是再下降。

四、课堂中我们一视同仁了吗?

在教学中, 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要好些, 学习技术动作要快些, 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些, 其中体型不匀称者不在少数, 学习技术动作肯定慢些。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但是在课堂上, 我们有的教师却只对前者关爱有加, 对后者却很少关心。强烈的反差, 使孩子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长此以往, 后者产生恐惧心理, 在课上不敢完成动作, 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在课后不乐意去复习体育课上的学习内容, 长期下去, 恶性循环, 导致了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增多。

五、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我们费心了吗?

现在学生确实是受时间紧、学习压力大、营养过剩、社会外界活动影响大等因素的干扰, 身体素质下降, 但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在校要有一定的活动时间, 如做广播操、做眼保健操、大课间、小课间等时间, 只要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 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还是有保障的。可是我们回头去再看一看, 学生在这些时段参加活动, 有的体育教师不去现场指导, 不参与活动;有的体育教师不为学生的活动设计练习方案;有的体育教师不为孩子们的活动去想方设法自制器械……这些现象都说明教师在学生体育活动时, 尽心不够, 费心不足。

六、考核测验时我们严格了吗?

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反思, 就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适时、自觉的回望学习经历, 及时修正学习策略, 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不等同于学习回顾、总结,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和提升。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不时地让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并从中总结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经验教训。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学会学习”, 才会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与独到, 分析才会更加深入与理性, 阐述才会更加自信与自如, 视野才会更加开阔与广博。

例如, 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 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⒈探究角的概念:猜测——过一点可画多少条射线?

⒉验证——画画并验证猜想。

⒊结论——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此时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 反而问道:“我们过一点画两条射线, 试试看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操作后发现:是一个角。)

⒋反思:角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 请大家回忆, 刚才这个角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回想了一下: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学生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已经和书上的结论几乎一致。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反思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对操作过程的反思, 学生就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角的形成过程, 表述角的概念。)

可见, 在学习过程中, 没有反思, 就没有进步, 反思是学习进步的前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使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更加有效。

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已开始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但心中仍时时不忘那个一定要得到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也主要是为这个结论的顺利得出而设计的, 结论一旦得出, 任务就算完成, 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论获取的方法。结论固然重要, 但引导学生回味结论获取的方法, 在“反思→交流”中提升经验, 则更有意义。

例如, 在探究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后, 一位教师并不忙着让学生练习, 而是引导他们反思: (1)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 你是如何操作的? (3) 我们以前用过这个方法吗?这样的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重新审视, 把零乱的知识整理得更加有序, 使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同时, 学生通过反思, 归纳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的获得, 对学生以后独立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圆面积的计算”等问题大有益处。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反思, 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可见, 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必然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 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学生能够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 从而充实内在的智慧。

三、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困惑

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惑, 有的学生回避它, 有的学生会放弃休息时间攻克它。此时, 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反思, 可以利用已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质疑情景, 通过有意出错与设置疏漏, 形成思维上的正误冲突, 甚至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问题, 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从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 最终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例如, 在学习“比例尺”一课时, 有这样一道习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平面图上量得学校操场的长是4厘米, 宽是2厘米。学校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上交的作业中, 笔者发现有位学生一开始用“先求图上面积, 再求实际面积”的思路来做, 后来自己又在旁边打上了错号, 然后用了“先分别求出实际的长和宽, 再求面积”的做法。针对这个细节, 笔者问他为什么后来改了。他说:“这两种做法的结果不一样, 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用第一种方法做。”笔者说:“我也不知道哪种方法合适, 你能否回去再好好思考一下, 把结果告诉我, 好吗?”这位学生听了笔者模棱两可的话之后也一头雾水, 但笔者却不再理他。第二天, 他对笔者说:

“老师,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距离指的是长度, 所以我的第二种思路是正确的。而我的第一种思路是先算图上面积, 再利用比例尺求实际面积, 显然违背了比例尺的意义, 肯定是错误的。不过我想出了一个补救办法, 因为面积是长×宽得到的, 所以如果先求图上面积的话, 那就应该除以两个, 然后对结果进行单位换算, 也是可以的。”这位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 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量的。

从学生的反思中, 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 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可见, 经常引导学生对学习困惑进行反思, 既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而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四、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错误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错误。由于错误的原因比较隐蔽, 学生处在困难的情境中, 容易产生元认知体验。这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知识或思维方法上的薄弱环节, 找到错误的根源所在, 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教师应提升教学反思理念 第9篇

一、教师自身观念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要转变和提升自身观念,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看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教学规律和理论,等等。对自身的反思,能使我们发现自身观念与行为的不合理性,改变已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及时将新方法、新思想吸收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建立与时代相符的正确教育教学理念。

二、教学对象的反思

当今社会,多数教学都是通过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过程。因此,教学必须围绕学习展开,教应该为学服务。可见,要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对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情绪感受以及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资源。了解学生,才能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了解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在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加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首先要考虑如何选择、加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应考虑如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连接,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产生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来。最后还要考虑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或他们从实际的活动当中发现了什么新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第10篇

反思一: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开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应该为落实教学目标而开展。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重视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就能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实现知、情、信、意、行等目标的有机达成。因此,教师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反思二:是否精心创设了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多数会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讨论时间常常给得不够,往往是刚分完小组,还没说几句,就被教师制止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而零乱。

诚然,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解决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另外,教师要考虑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那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这样能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能在生生交流互动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分享成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三:课堂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知识是教师直接“给”的,还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少数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关注的依然是教案,关注的是标准答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内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反思时,教师应充分关注自己是否适应了学生的需求,是否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的场所,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要抓住学生学习中矛盾产生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反思四:是否关注课堂生成,充分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否适时地进行了点拨与提升归纳?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点拨。例如,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争论分析、反思纠错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假如教师的反馈仅仅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性资源上而不给予即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丰富价值将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精妙简要的点拨,也可以促进学生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

反思五: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学活动是否注重了沟通和合作?

新课改下教师应加强有效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一、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也有对学生试卷评卷方法的反思。例如,笔者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老一套的“官僚主义”评卷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摸索出了一种模式“自查———互查———师评———反馈”的试卷讲评模式,试卷讲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激发了学生主人翁意识,让笔者知道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内容的反思令课堂再现了生机,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如如何高效性地分析试卷?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写作水平等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教学反思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对教学过程后的反复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笔者综合几年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经验,将教学反思的内容界定为两种: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理念: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那必将使得我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不足,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反思教学方法: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对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反思,如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做到“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教师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教师应该认真反思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教学反思应与教科研相结合

教学实践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重点。教师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后记包括: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

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等都能暴露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应仔细分析原因,究竟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教师未讲清楚,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还是学生学习马虎?教学反思最重要的是寻找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教学动态,撰写反思小结

反思随笔可以写出教学的不足,记录教师对教学灵感的思考,还可以写课堂上遇到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写反思随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也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客观、公正评价自己的得失。

四、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是否”

1.是否真正“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與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2.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政治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理念 第12篇

(1) 教师自身观念的反思。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要转变和提升自身观念, 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看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教学规律和理论, 等等。对自身的反思, 能使我们发现自身观念与行为的不合理性, 从而改革已有的传统教学方式, 及时将新方法、新思想吸收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 建立与时代相符的正确教育教学理念。

(2) 教学对象的反思。当今社会, 多数教学都是通过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过程。因此, 教学必须围绕学习展开, 教应该为学服务。可见, 要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 必须对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 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情绪感受以及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资源。了解学生, 才能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了解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在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加工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首先要考虑如何选择、加工、组织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应考虑如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连接, 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强烈的问题意识, 并产生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最后还要考虑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 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 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对教学方式方法上, 首先要考虑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面貌, 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并且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与智慧活动,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是,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或他们从实际的活动当中发现了什么新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指挥的前提, 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平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也是日益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上一篇:泌尿系造影的护理下一篇:苯丙氨酸生物合成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