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范文

2024-05-18

献血不良反应范文(精选10篇)

献血不良反应 第1篇

1 原因分析

1.1 精神因素

这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最重要的因素, 多见于初次献血者, 主要是对献血的生理知识了解很少, 有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从而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而引发不良反应[1]。

1.2 体质因素

如空腹、饥饿或过度疲倦时, 献血者机体处于应激阶段,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下降, 血压下降, 脑血流量减少, 应激时胰岛素升高, 血糖下降, 导致低血糖反应发生。

1.3 外界因素

外界环境的好坏对献血者情绪会产生较大影响, 如环境不理想、人员拥挤、空气污浊、气温较高或较低、等候时间过长及医护人员态度欠佳、语言生硬、穿刺疼痛等都会使献血者产生不良情绪, 情绪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枢神经系统、边缘系统对情绪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情绪改变能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变化, 使心搏加快或减慢、血压下降或升高、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好的情绪可使肺部扩张, 氧气流通全身, 有助于血液代谢, 反之则不利于献血员的献血过程。而穿刺疼痛还会使全身神经高度紧张, 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发生不良反应。

2 预防措施

2.1 消除精神紧张

加强有关献血知识的宣传, 使其懂得献血常识,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采血人员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解释工作, 给献血者以心理安慰, 教会他们放松的技巧, 与献血者交谈, 了解基本情况, 消除紧张情绪。

2.2 严格体检

严格执行献血体检标准, 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近况, 让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一定要餐后献血, 食谱以素食为主, 这样既保证了血液质量, 又预防了献血反应。在补充血容量方面, 不宜多饮清水, 防止稀释性低血糖, 以糖水为佳。因过度疲劳、睡眠不佳、采血前饮酒、服药易造成丙氨酸转氨酶 (ALT) 偏高导致血液报废, 劝其改日献血。

2.3 创造舒适环境, 提高技术水平

采血环境要通风良好, 空气清新, 不可过冷、过热, 禁止大声喧哗, 使人感到清爽、安静, 能够精神放松。采血人员需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穿刺准确, 动作轻柔, 穿刺时尽量选择饱满充盈的静脉, 避免“探索进针”[2]使静脉穿刺一针率达到100%, 减少因穿刺疼痛给献血者带来的心理压力, 使献血者对采血顺利进行有信心和安全感。密切观察、耐心询问, 对精神紧张或轻微不适者要主动与其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采集后的护理

由于采血针较粗, 采血护士应注意强调采血后针眼的护理方法, 拔针后应嘱献血者以进针点为中心,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沿血管走行按压针眼, 必要时给予示范, 时间为5 min~10 min, 以免按压不当造成局部血肿, 给献血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待针眼不出血后, 局部贴创可贴, 并嘱短时间内不要沾水, 以防感染。

2.5 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停止采血, 将献血者抬到空气流通处, 采取头低脚高卧位, 以增加脑部供血量, 检查患者血压、脉搏、意识, 指压人中、合谷穴, 口服糖水, 必要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安慰献血者, 在采血过程中始终让其放心, 说明这种反应是常见的, 并非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问题, 总之工作人员说话态度要和气、热情, 采血环境光线充足, 温度适宜, 让献血者在心情愉快的状况下顺利完成献血。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17.

献血不良反应 第2篇

1.目的:

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时、有效,使献血者满意。2.范围:

采血过程中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工作。3.职责:

3.1献血服务科主任负责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的管理工作。3.2采血点的体检医师和护士共同负责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4.程序

4.1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4.1.1大力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心情比较紧张的首次献血者,采血前应给其讲解献血常识,使其清楚献血不会影响健康,只会对身体有益;采血时可讲一些轻松的话,分散其注意力,让无偿献血者不再对献血产生畏惧心理;优化和改善献血环境,如装备电视机、音响等设备,尽可能使献血环境舒适、优美,相互交谈中,尤其在采血过程的对话中,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亲,语气一定要轻松自如,这些都可减轻献血人员的紧张情绪。

4.1.2全面评估献血者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让献血者作好采血前的准备,并做到空腹、过度疲劳、睡眠不佳者不采,空腹献血:先让其喝些糖水,或吃些可马上提高血糖的素食,然后献血。对过度疲劳或夜间睡眠差者要休息好后再献血

4.1.3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采血中的不顺利现象,另外要仔细观察,早期发现献血者的各种献血反应的先兆,进行早期处理,以减少严重献血反应的发生。4.2献血反应指征和分度:

(a)轻度反应:心慌、面色苍白伴轻度出汗、头晕目眩等;(b)中度反应;除轻型症状外,尚有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

(c)重度反应:晕厥、惊厥伴抽搐、大小便失禁、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等。4.3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4.3.1停止采血。

4.3.2让献血者平卧,解开领部纽扣,使献血者保持呼吸通畅。4.3.3让献血者多饮水。

4.3.4重症献血不良反应采取应急措施,若仍然不能缓解症状,及时与单位联系,大夫陪同就近送医院急救.。5.术语:

献血反应是一种以血容量突然降低导致相对血容量不足或精神紧张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献血反应的发生与多各因素有关。6.记录表单

献血不良反应 第3篇

【关键词】采血车;献血不良反应;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41-02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1],随着近年来采血站采集血液形式逐渐向采血车的改变,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高,这给无偿献血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探讨采血车上献血的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我市某采血车总献血6420人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至12月我市某采血车总献血6420人次,其中男性3521人次,女性2899人次,年龄在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4±2.1)岁;所有献血者均符合我国《献血法》的相关规定,年龄在18-55周岁,男性体重在50kg以上,女性在45kg以上,献血规格为200ml和400ml。

1.2方法通过心理咨询、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3种方法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并进行心理分析。

1.3评价指标轻度:出现面色苍白、焦虑、紧张、眩晕等;中度:除轻度反应外还伴有呕吐、皮肤湿冷、胸闷等;重度:除重度反应外还伴有晕厥、心动过缓、大小便失禁等。2结果

6420人次中共发生献血不良反应72例,发生率为1.12%,其中心理因素是造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占55.6%,见表1。

表1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原因1发生人次1所占比例心理因素140155.6%睡眠不足118125.0%空腹1719.7%环境影响1516.9%其他1212.8%合计1721100.0%3讨论

3.1造成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造成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睡眠不足、空腹、环境影响等[2],其中心理因素是造成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心理因素占55.6%。心理因素主要是献血者精神紧张,主要是首次献血者没有进行过亲身体验,而且担心采血环境的安全性,采血器械是否为无菌器械,是否会感染传染病等,因而会产生恐惧、紧张和焦虑等心理;部分患者由于看到其他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精神更加紧张,造成神经反射性兴奋和脑供血不足,也会增加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另外,采血产生的疼痛以及采血人员的态度也会造成献血者心理紧张等。

3.2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护理

3.2.1消除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①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使献血者了解关于献血的相关知识,讲解关于采血车采血的安全性,从而消除对献血的恐惧;②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反应,耐心询问身体是否存在不适,观察是否出血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采血,并在原地进行休息,指导献血者献血后喝红糖水、白开水[4]。

3.2.2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献血环境会对献血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良好的献血环境有利于献血的顺利进行。因而在采血车内应该保证清洁卫生,要定期进行通风,保持舒适的温度[5]。

3.2.3提高采血人员的综合素质①加强对采血人员的培训,在采血前询问献血者是否为空腹,是否睡眠充足等,并且热情接待献血者,使献血者感受到心理舒适;②加强静脉穿刺术的训练,努力将穿刺准确率提高到100%,从而消除疼痛给献血者带来的恐惧和紧张;③指导献血者献血后尽量饮水,以增加血容量,加速血液流动。

总之,心理因素是造成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因素发生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采血车上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和干预,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使献血者能够充分放松,从而减少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参考文献

[1]孙惠莉.采血车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517-518.

[2]刘群.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32-33.

[3]吴静文.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6):540-541.

献血者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第4篇

关键词:献血者,不良反应,原因,处理

在献血过程中, 献血者由于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等出现献血反应是难于避免的[1], 因此, 注意预防和及时正确处理献血反应十分重要。

1 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1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发生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多见于初次献血者, 因对献血知识了解少、怕针、晕血导致心理紧张, 自己献血时或看到别的献血者献血时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反应时, 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恐惧, 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而发生不良反应, 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抽搐、大汗等。

1.2 环境因素

街头采血车空间相对狭小, 空气流通不畅, 或者大气的过冷过热等, 都容易使献血者产生压抑、烦躁的情绪, 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为献血者创造一个宽松温馨的环境, 注意保持车内卫生, 根据大气情况适当调整车内温度, 与献血者多进行沟通和交流, 推行人性化的服务, 使献血者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身体因素

①空腹、饥饿、献血前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 多会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或精神紧张导致症状的出现, 还可因一次性血糖低而导致低血糖反应。献血者容易出现心慌、出冷汗、头晕、不适, 其至昏迷;② 献血者血液黏稠度高或穿刺针位置摆放不适, 引起血流不畅, 献血时间延长, 使献血者情绪烦躁、紧张, 易引发献血不良反应;③献血者晕车, 献血时车体摇动, 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1.4 操作因素

①采血者穿刺操作不够熟练, 穿刺时局部皮肤刺激引起强烈疼痛, 致使神经高度紧张, 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 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②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紧、拍打过重, 使上肢局部毛细血管受损伤, 造成皮下淤血、肿张。

2 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理措施

2.1 加强献血健康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 献血是安全、健康的, 不会因献血而传染疾病, 以此消除献血顾虑。向他们宣传血站使用的注射器和采血袋等一次性卫生器材都是经过国家认定机构生产, 证件齐全, 每位献血者使用一套新的采血袋、针头和注射器, 不会发生交叉感染, 让献血员者完全放心。对来站登记献血的公民,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 介绍血站环境和工作流程, 耐心解释疑问, 讲解和电视播放采血前的注意事项, 不要空腹献血。餐后采血为输血工作的新观念, 因为进食既可增加血糖浓度, 又可增加血容量, 故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 特别是重症献血反应的发生。

2.2 采前准备工作

2.2.1

到单位采血前派专人与其单位取得联系, 合理安排采血, 避免空腹、疲劳献血及大量献血者同一时间来献血, 导致献血环境拥挤、等候时间过长。

2.2.2

医生在体检时要把好关, 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避免学生虚报年龄、体重参加献血。

2.3 采集过程中对各种不良反应的处理

机器运行期间, 机采人员应严格调整枸橼酸盐抗凝剂的滴速, 不可太快或太慢。当抗凝剂滴速过快时, 献血员会有口唇麻木, 手足麻刺等感觉。反应轻的, 可降低血流速度, 延缓抗凝剂的进入速度, 以减轻症状;反应较重的, 应暂停采血, 给予10%葡萄酸钙1支口服, 待症状缓解后方可采血。如果献血员因空腹、过度劳累或其他原因引起头晕、心悸、大汗、恶心呕吐时, 应立即停止采血, 并静脉给予50%葡萄糖20~40 ml, 症状可缓。

发生晕针即停止采血, 将献血者抬到空气流通处, 采取抬高双腿降低头部卧位, 以增加脑部供血量。检查血压、脉搏、神志, 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冷饮料或糖水, 注意适当保暖, 必要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安慰献血者, 在采血过程中始终让其放心, 并给予解释, 说明这种反应是常见的, 并非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问题。如惊厥超过5 min, 则应作医疗急救, 在医生指导下, 静脉注射安定, 并告诉献血者不要再献血。

对于穿刺技术不佳造成的局部血肿, 护理措施为停止采血, 用无菌棉球覆盖穿刺孔并指压数分钟至渗血停止。嘱咐献血者2 d内不要用该手臂持重物。向献血者说明原因并道歉。

2.4 提高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技术操作水平

要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 提高采血人员静脉穿刺水平, 使静脉穿刺准确率>99%。强化服务意识,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献血者的综合满意率, 吸引和招募更多的无偿献血者。

提高机采人员的热情, 尤其对初次接触机采的献血员, 操作前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稳定情绪, 切忌态度冷淡, 说话生硬。献血后应以诚恳的态度感谢献血者的无偿奉献精神, 鼓励其再次献血。

3 结论

总结以上经验, 我们在以后的献血工作中要以热诚的心、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及舒适的献血环境接待每一位献血者, 并针对献血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通过宣传、疏导、释疑、鼓励、安慰等心理护理, 尽量避免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轻无偿献血者的痛苦, 使无偿献血工作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宁, 陈宝葵.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献血副反应预防及护理 第5篇

【关键词】无偿献血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58-01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多态性的结缔组织。在集体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谈血色变,见血晕厥等现象,这些副反应严重的制约着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做好集体无偿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是保障无偿献血活动健康发展及采集血液质量和数量的保证,本文对集体献血时献血者发生副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探讨,以促进无偿献血活动健康发展。

1临床资料

本文随机选用了保定市2004年1月~2008年12月5年中无偿献血资料62386例;献血副反应是献血者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引起的综合征。可分为心理因素所致的和非心理因素所致的两类。通过对62386例集体无偿献血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在62386例集体无偿献血者中发生副反应者为357例,反应率为0.57%;其中,因心理因素所致发生反应者为285例,占献血人数的0.46%,占反应总人数的79.83%;非心理因素所致的副反应仅占献血反应的20.17%(72/357),占献血人数之比为0.11%(72/62836)。

2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从本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集体献血时献血者因心理因素所致发生副反应的比例占发生副反应总数的79.83%,这与我国城乡健康适龄者对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常识了解较少有直接关系,需加强科普宣传及预防护理。

3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

3.1副反应的预防加强国家实行献血制度意义及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献血科普常识的教育力度和广度。通过传单、板报、橱窗、海报、讲座、幻灯、录像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做好《献血法》及其相关地方法规的宣传,做好献血者的心理引导和献血后护理,消除他们尤其是初次献血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适龄者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适量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定期献血不但可以挽救亟待输血病患者的生命,而且可起到定期检查身体,提高生存质量作用;献血不但帮助他人,而且还可帮助自己和家人。通过系统的宣传,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因心理反应而引起的精神过渡紧张,减少献血副反应的发生。

3.1.1努力提高采血人员的素质采血人员的素质不仅体现在采血者穿刺技术水平,还包括工作责任心、仪表、仪容、服务态度以及对献血者心理护理等整体素质。采血过程中,采血者熟练的技术、细致的观察、简明的鼓励以及恰当的细小问题的处理,均能增加献血者的信心和安全感。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减轻了献血者的痛苦,通过表扬献血者献血过程的表现,交代献血后应注意的事项,分散了献血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心情献血,有效地预防因静脉穿刺所引起的痛性副反应及其诱发副反应的连锁反应,痛性休克、静脉穿刺部位青紫等献血副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考核,挂牌上岗,强化优质服务,规范服务行为,以提高献血者对采血医护人员的信任。

3.1.2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采血环境的因素可直接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心情和心理,献血意向及身体状况。固定采血点室内要提供明亮、舒适、温磬的环境,营造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街头、社区流动采血点尽可能提供便利、舒适的环境采血车上使用外接电源,配备冷暖空调,保持空气流通。在明亮、安静、舒适、温馨、宽松的环境中献血,可以很好地预防献血副反应的发生。

3.1.3严格健康检查无偿献血前,无论首次或再次献血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通过严格健康检查,保证“献血者健康”,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不能献血或暂不能献血的热心人因各种原因献血,尤其是大学生、军队战士或集体组织献血活动的献血员。这样可预防因疾病而诱发的献血副反应。

3.2献血副反应的护理献血副反应的一旦发生,工作人员不能惊慌失措,要保持冷静,以免发生献血副反应的献血者产生恐惧和疑虑心理,加强心理护理,还要及时对献血反应对症处理。轻度或中度的献血副反应者,尤其是空腹献血者出现一时性低血糖昏厥应终止采血,一般取头高脚低体位卧床休息10min左右或饮用些含糖饮料即可;对重度者,终止采血、采取头高低位,针灸或按压人中、合谷等穴,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和体温变化并作好记录,必要时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及镇静剂,可很快恢复正常。所有献血副反应均不会留下后遗症。处理献血副反应除对症治疗和护理外还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恐惧和疑虑心理、稳定其情绪也很重要,这也是减轻和缓解献血副反应症状的重要措施。

因此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做好预防献血副反应甚为重要,它是血站体采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献血者的健康以及他对无偿献血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整个无偿献血新生事物的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函授教材.献血副反应[M].1996,165-168.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 第6篇

献血前体检和化验后对符合献血条件者要进行详细的资料登记, 并根据献血者个人情况及意愿采集200mL、300mL或400mL全血。根据献血记录, 凡献血者出现头晕、出汗、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心率减慢、意识丧失、惊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之一即为献血反应。

1.1一般症状

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 但血压脉搏正常, 神志清楚。此应立即停采, 巡视医生和采血护士多安慰献血者, 让其平卧休息, 进饮糖水, 可缓解症状。

1.2一过性脑贫血

献血者除了头晕、心慌外, 还有视力模糊、甚至晕倒摔伤 (与血液重力下降, 脑血管短暂缺血有关) , 血压偏低或正常, 但神志很快恢复。处理:让献血者就地平卧, 脚抬高, 使大脑尽快恢复血供, 症状即可消失。应注意防止摔伤造成严重后果。

1.3低血糖反应

献血者感觉心慌、气促, 大汗淋漓、四肢乏力、面色苍白, 甚至抽搐昏厥, 血压正常或偏低, 脉细弱无力。处理:立即让献血者平卧, 脚抬高, 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液即可缓解。

1.4医源性休克

在旁人言语不慎、恫吓等情况下, 正在抽血者若感到害怕而产生精神紧张发生抽搐、昏厥等, 需立即停采, 平卧。医师按压其人中、合谷等穴位并采取一般处理后情况会很快好转。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处理, 避免连锁反应的发生。

2原因分析

2.1精神与心理等主观因素

精神因素是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恐慌及消极情绪占多数, 具体表现在畏惧穿刺、怕采血过量、血流不畅、疑有不适反应、对身体有危害及担心针眼处的愈合、感染等。情绪改变能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变化, 可使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下降或升高、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消除恐惧心理做好预防工作, 对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2.2体质等客观因素

空腹、饥饿状态下或劳累疲倦时, 献血者机体处于应激阶段,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可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反应。穿刺时对局部刺激产生疼痛, 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剧烈疼痛, 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献血前过度疲劳、献血环境不理想、献血者营养状况不佳、献血者由于对献血前后注意事项了解不够、防护意识不强、体质虚弱等也会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有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环境因素、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或身体不适、晕针晕血、不良语言刺激、疼痛和漏检等。需从登记体检、采血等献血流程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育与宣传, 使无偿献血者了解献血常识, 创造安静、舒适的献血环境, 采血人员应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心理疏导, 不在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献血, 按卫生部献血体检标准规定项目和内容对献血者进行检查。工作人员应做到热情接待、态度和蔼, 让献血者在良好的服务氛围中保持轻松心态, 预防献血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莉, 赵莉华, 王玉珍, 等.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4) :138-139.

[2]姜述华.1003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2007, 14 (1) :47.

[3]马海峰, 苗艳.投保:一种解决血站医疗纠纷的有效方式[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 .

献血不良反应 第7篇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预防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健康适龄公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但在献血过程中,偶尔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让献血者望而却步,影响了再次献血率,同时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同时,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我站2014年—2015年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统计,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14年—2015年泰安市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共计99 458名,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共计576名。

1.2 方法

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发生如下症状即视为不良反应:轻度不良反应:血管迷走神经症状,仍有知觉,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心跳加快伴轻度手心出汗,头晕目眩恶心等;中度不良反应:献血时或献血后失去知觉,或长时间无知觉,呼吸浅表等;重度不良反应: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抽搐、惊厥等症状。2年内发生不良反应共计576名,对不良反应的症状轻重程度和不同诱因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诱因包括精神紧张、疲劳过度或睡眠不足、空腹、晕针晕血、疼痛、其他。

2 结果

99 458名无偿献血者共发生不良反应576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516名、占89.6%,中度不良反应39名、占6.8%,重度不良反应21名、占3.6%。引起不良反应的不同诱因方面,精神紧张、疲劳过度或睡眠不足、空腹、晕针晕血、疼痛、其他的不良反应数分别为393名、84名、45名、23名、19名、12名,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8.2%,14.6%,7.8%,4.0%,3.3%,2.1%。

3 讨论

一般健康适龄人群参加无偿献血对身体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总有一些其他因素会造成献血过程中发生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献血不良反应率发生为0.58%,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其他各地报道基本一致[1,2],同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偶见重度不良反应。从不同诱因分类情况中可以看出,精神紧张、疲劳过度或睡眠不足、空腹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献血者在献血时因其精神过度紧张,易产生恐惧心理,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引起不良反应;疲劳过度或睡眠不足在献血过程中容易引起暂时性的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空腹献血者,因血糖过低而出现低血糖反应。

为了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①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献血者了解献血常识和献血生理知识,使其知晓适量献血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还会促进新陈代谢,也不会因献血感染传染病,无偿献血不仅能够献血救人,还能够帮助自己和家人。通过一系列宣传,使其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解除恐惧紧张的心理。②献血环境应温度适宜,干净整洁,营造温馨适宜的献血环境,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同献血者亲切交流,以和蔼热情的语言进行疏导,做好解释工作,给献血者以心理安慰,并了解献血者的情况,对疲劳过度、睡眠不足等情况要劝其择期献血,对空腹的让其吃点低脂低蛋白食物再进行献血,对有晕针晕血史的在献血过程中避免献血者见到血液或针头。③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穿刺准确,一针见血,使静脉穿刺成功率达到100%,以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献血者紧张和疼痛;进针后勤观察,主动与之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减轻献血者心理负担,从而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3]。④采血结束后,叮嘱献血者压紧针眼5 min~10 min,不要急于变更体位,原地休息3 min~5 min再慢慢站起,避免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献血反应,同时送上饮料,详细交代献血后注意事项,待完全恢复后再让其离开。

参考文献

[1]邱斌,何博.3 983例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686-687.

[2]乔敏,艾俊.2012年—2013年南京市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2):156-157.

献血不良反应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在本血站进行献血的3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本血站于2010年1月起, 开始实施血站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入组的162例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 接受血站护理综合干预措施, 其中男性97例、女性65例;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入组的148研究对象归为对照组, 接受血站传统护理方式, 其中男性84例、女性64例。

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 2011, 18 (1A) :54.

1.2 血站护理技术操作质量管理方法

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1) 采血室环境护理:保持采血室内环境的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2) 心理护理:在采血前与献血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使其了解献血的操作过程、环境紧张和焦虑情绪; (3) 采血操作的护理:在采血的过程中,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血流速度、同时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完成献血后, 及时填写相关的信息。

1.3 观察指标

1.3.1 对照组献血者的一般情况

观察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的对照组献血者的HAMA焦虑评分、BFI简易疲乏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空腹献血例数。

1.3.2 两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

观察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组的两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 包括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相关性分析采用以献血者一般情况为自变量的单因素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 对照组献血一般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焦虑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空腹献血情况呈正相关关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献血者发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血站是对输血过程进行统筹管理的临床机构, 所管理的过程包括采集血液、存储血液制品、为临床治疗提供血液制品等。血站所完成的主要工作主要包括采集献血者的血液、向临床需要输血者提供血液制品两方面[1]。近年来, 随着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 临床对于输血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及时的输血治疗能够在抢救患者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采血的工作量也日益增加。

在采血过程中, 献血者全身有效的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机体会代偿性的增加心率、收缩外周血管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 并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等不良反应[2]。因此, 明确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保证采血工作顺利、高效、安全的开展[3]。为此, 我们首先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结果可知: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焦虑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空腹献血情况呈正相关关系。这就可以说明焦虑、疲乏、睡眠不良及空腹献血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针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采血工作的特殊性, 我们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献血护理干预综合措施, 并比较了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入组者的情况, 以此来反应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结果可知, 观察组献血者发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献血护理干预综合措施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上述研究的结论:焦虑、疲乏、睡眠不良及空腹献血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苗燕平, 何华庆, 王健, 等.血站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2, 30 (4) :348-350.

[2]牛慧佳.实施中心血站全面质量管理措施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162-163.

无偿献血中的不良献血行为分析 第9篇

1 不良献血行为

在实际工作中, 不良献血行为有下列几类:①冒名顶替, 出于某种目的冒用他人姓名献血;②频繁超量献血, 在献血间隔期内再次或多次献血;③故意隐瞒病史, 填写献血征询表和体检时隐瞒自己不符合献血的相关病史;④被告知检验不合格后再次参加献血, 上次献血不合格被告知排除献血后仍然再次参加献血。明知自己某项血液指标不合格, 但认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或者想通过再次献血来确认这一结果;⑤超龄献血, 年龄未达18周岁或超过55周岁参加献血;⑥对无偿献血的认知错误, 对血液知识了解不够, 错误地认为献血能减肥或降低血脂;⑦不听劝阻有可能导致献血反应或血液报废等其他献血行为, 在疲劳、身体不适、饮酒或高脂饮食后, 不如实告知体检医生, 执意参加献血;⑧血站工作人员的误导, 宣传献血可以降低血压, 动员血压高于体检标准的人参加献血。

2 影响

2.1 对献血者本人造成的影响

《献血法》规定献血者两次献血间隔要在6个月以上, 《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严禁超量、频繁采集血液。献血者体检项目中对年龄、体重、血压、血比重以及其他一些身体情况均作了详细要求, 如违反上述规定参加献血, 必然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 如果发生献血反应, 还会对献血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引发其他献血者的连锁献血反应。

2.2 对血液安全性造成的影响

安全的血液首先来自安全的献血者和良好的献血行为。目前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弓形体病等。目前国家规定检测的只有前4种, 如存在上述前几种不良献血行为, 会大大增加血液的不安全因素。由于窗口期的存在, 短期频繁献血无疑又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

3 预防和管理

3.1 严格仔细审查身份证件

《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献血者应当按照要求出示真实的身份证明。基层熟人多, 有时碍于情面, 只要献血者填写了号码, 并不一定要求献血者出示身份证件;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审查不仔细, 将证件号码误填, 这些都人为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3.2 认真核实电脑献血记录中的相关信息

相同名字的献血者很多, 这时对血型、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更要仔细核对, 防止差错。预防未到间隔期以及以往献血经检验不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发生。

3.3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 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和化验

对献血者的体重、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及血液初筛等均要严格执行。通过体检筛选, 可有效淘汰一部份不合格的献血者。

3.4 建立献血者信息检索系统

应用网络化管理, 在一定地区内配合身份证的使用和相关的献血管理软件, 建立统一的无偿献血者档案查询系统, 实行数据共享。进一步规范无偿献血工作, 对无偿献血者信息进行更科学和有效的管理, 彻底杜绝不良献血行为的发生。

3.5 加大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

利用讲座、宣传栏 (册) 、广告、标语、电视等多种媒介对《献血法》、相关献血条例、无偿献血知识、血液生理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节假日和献血纪念日应避免重复单一的采血工作, 可将宣传工作当作重点内容。

3.6 加强业务培训, 规范服务行为

献血不良反应 第10篇

关键词:献血量,献血次数,献血反应

对于健康适龄的公民来说, 献一定量的血是不会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的, 但也有一些公民在献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和采血、初筛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1], 主要表现为献血后发生面色苍白、呼吸心跳加快、恶心呕吐和眩晕等症状。发生这些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2], 本文主要从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不良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市血液中心38156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356例 (占0.9%) 的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6例 (占43.8%) , 女200例 (占56.2%) , 年龄18~46岁, 平均年龄 (26.7±8.2) 岁。

1.2 采血方法 对初筛ALT合格, HBsAg金标试纸快速阴性, 体检合格的献血者采取静脉采血的方法, 采血量常规为200~400 ml不等, 但对第一次献血者也存在采集量少于200 ml非标量血。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数据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

献血量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程度与献血量的关系如表1所示。统计得出, 三组不同献血量之间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χ2=5.925, P=0.205

2.2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次数的关系

献血量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结果得知, 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机率更大, 随着献血次数增多,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说明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次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得出, 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不良反应的程度与一次献血量的多少没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可以消除一些人认为献血不良反应与一次献血量大有关系的错误想法。医学界一致认为, 一次献血量在200 ml~400 ml, 只占人体总血量的5%~10%[3], 所以献血后不会影响献血者自身的健康。另外, 研究表明一次性输血量大, 在总献血人数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献血的总量, 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输血成本、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输血的风险, 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占献血总反应人数比例的86.8%, 第二次献血者为11%, 而多次进行献血者仅只有2.2%。这表明了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次数之前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初次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缺乏了解, 对献血的相关流程不太清楚, 所以在献血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从而导致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4]。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医护人员对初次献血者要加强沟通与心理辅导, 仔细讲解献血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 并在献血过程中对献血人员提供好的服务, 以此来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恐惧的情绪, 减少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而对于第二次和多次献血者, 由于对献血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因此, 在献血过程中始能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所以在献血过程中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 我们要加强义务献血的科学普及工作, 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献血有正确的认识, 为献血者献血后的心理和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 传达社会对无偿献血者的敬意及血站中心对无偿献血者的关心, 让献血者体会到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已的行为, 让献血者愿意再次去献血, 为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钦, 林燕, 陈建彬.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5) :398-399.

[2]卢嫒, 高明, 王燕宁.兰州军区驻甘部队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相关因素分析.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6, 27 (4) :305-306.

[3]郭建社, 刘巧, 周珊.400ml献血者的献血反应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04, 17 (2) :114.

上一篇: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经济下一篇:分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