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教育范文

2024-06-24

婚恋观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婚恋观教育 第1篇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 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 在婚恋问题上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身心正处在未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 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和恋爱的需求, 追求理想爱情。虽然他们对传统的婚姻和恋爱问题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认同, 但在情感表达、择偶观念、性爱观念、婚姻价值观方面与传统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

1. 恋爱情感的表达。

如今, 恋爱已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伴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使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有着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他们敢于追求爱情, 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更为大胆而开放。他们的示爱、求爱方式已不再羞羞答答, 而是大胆直接, QQ、短信、送玫瑰等成为常见的恋爱表达方式。校园中随处可见牵手的情侣, 林荫路、运动场成为恋人约会的地方, 他们的行为无拘无束, 旁若无人。

由于社会阅历浅, 思想单纯, 部分大学生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他们在恋爱时热情奔放、大胆追求、积极投入, 在爱情受挫时难以承受,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变得萎靡不振, 出现忧虑症、自闭症, 甚至出现大学生自杀的极端反应。面对失恋等问题时,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加强。

2. 性观念。

随着思想的开放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传统的性观念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大学生性行为和同居现象已是司空见惯。有调查表明, 超过50%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非婚同居持接受态度。传统的婚恋模式已经被解构成恋爱—性行为—结婚。在性观念上, 大学生表现出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但在性道德观念上面还不够成熟, 需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以及社会和学校的正确引导来加以提高。

3. 择偶观念与婚姻价值观。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时的价值取向, 表现为对恋爱、婚姻对象的条件的要求。大学生择偶, 把人品、性格、学识等条件和容貌、身材、气质等外在形象以及对方的职业、家庭等经济状况都纳入了择偶条件, 人品和彼此的感情共鸣已不再是他们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已经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择偶更讲究现实,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已经开始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斜。

近年来,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竞争的加大, 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独自面对纷繁复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时, 他们缺乏应有的坚韧和顽强, 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出现了以女大学生为主的“急婚族”, 她们不是忙着找工作, 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找“对象”上, 期望以此“曲线就业”。

4. 大学生结婚。

大学生结婚的禁令解除后, 全国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结婚的案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在婚恋观上更多的是出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盲目冲动, 对于应为对方所担负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 也没有相应的承担责任的能力。大学生经济不独立, 同时大学生结婚也不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而且大学生缺少社会磨练, 在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未经深思熟虑盲目进入婚姻家庭阶段, 会使他们步入“快餐式婚姻”、“闪电式婚姻”的痛苦之中。不少情侣都在热情冷却、矛盾凸显之后分道扬镳。

二、对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反思

1. 对恋爱动机的反思。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 决定了恋爱目标以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恋爱动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由于未能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 脱离了家长的管教, 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精神上有些空虚, 有孤独感、寂寞感。而伴随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 他们希望寻找感情的寄托, 渴望体验浪漫和激情。同时受周围同辈的影响, 从众、攀比的心态左右了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开放、文化包容的时代, 行为方式更为叛逆和随性, 但缺乏文化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恋爱行为的外在表现有时不太符合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另外, 大学生的恋爱目标不再单纯是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 并未清晰地考虑是否有共同的生活理想, “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观念在很多大学生当中存在。大学生处于青春萌动的时期, 受社会文化和网络的影响, 对性的需要在恋爱中变得更为直接和开放。

所谓爱情, 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 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注重性爱, 而忽略了人生理想和责任的承担, 是不会获得真正的、恒久的爱情的。但当前大学生恋爱出现了周期较短、频率增快的特点。

2、对婚恋价值观念的反思。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状态。人们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态度更为开放。而大学校园作为各种文化汇聚、碰撞的交点, 受西方思潮的冲击更为强烈。大学生乐于接受新观念、新时尚, 对新鲜事物更容易采取包容的态度。当代青年的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在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发生着变化。而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 市场经济的价值标准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金钱是市场交换的媒介, 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求, 只要存在贫富分化、收入差距, 金钱观念就会渗透到婚恋领域, 使得金钱在婚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岗位竞争激烈, 加上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 摆不正位置, 不得不面对工作难觅的窘境。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畸变, 出现了“急婚族”群体。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看到, 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市场的主体性原则, 塑造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平等的婚恋主体, 促进了婚姻质量的提高和婚姻主体的自主性。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 加强婚恋观教育。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的基本看法, 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进行婚恋观教育, 既是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 也是正视大学生婚恋经历与婚恋指导的需要, 更是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 加强人性化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把婚恋观作为人生观的基本部分加以探讨, 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同时科学开展大学生性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两性交往,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端正恋爱动机, 谨慎婚前性行为。要注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等途径开展教育与引导, 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 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婚恋观。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和承受能力, 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中的问题。另外, 要加强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 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环境。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营造具有符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积极文明的文化氛园,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引导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学术追求, 培养学术品格。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来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 并大力开展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大学也是一个文化大熔炉, 各种文化都有可能在此生根。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 坚持弘扬主旋律, 宣传正面典型, 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 从而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金乐.当前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分析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01) .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4) .

[3]王大钊.大学生婚姻解禁后的理性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基层部队婚恋观教育 第2篇

教育目的:通过本次教育,引导官兵认识什么是爱情,军人爱情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念。

教育课时:1小时。

教育方法:前半小时集中授课,后半小时组织进行讨论。

教育内容:

战友们,大家好!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见到的是集体婚礼的喜庆场面,听着小曲,看着这场面,在座的,有人在追忆昨天作新郎、新娘时的风光无限,有人正在期盼明天那浪漫温馨时刻的到来,今天的政治课我们也谈个轻松的话题,一起探讨一下革命军人如何领会爱的真谛,把好情的归宿。首先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某部29岁的士官小张,家住农村,为了找对象三次探亲无果而归。原来,他的择偶标准是:一要对方长相漂亮;二是工作条件要优越;三是家里要有钱。

大家说,他的对象好不好找?

大家不要光顾着笑他,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大家也都知道,有不少大龄青年为了婚姻大事,急的都快成病了,可是急又有什么用呢?难道找对象就这么难吗?问题在哪呢?下面我从什么是爱情?军人爱情的特点?军

人怎样找到好媳妇?三个方面谈一下。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要领会爱的真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

《圣经》有这样的记载:说上帝最初造的人是四条腿四条胳膊,因为样子不雅,就一辟两半,被分开的两半一直苦苦寻找着对方,因为一半只有寻到另一半的时候,两颗跳动的心才能安静下来,这就叫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就是具备崇高理想、高尚情操的异性间美好心灵的碰撞。翻开人类的爱情史,我们不难发现,爱情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基于人的生理需要,即性爱。它是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人发展到青春期都会产生一种对异性的爱慕和渴求,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都会有这种需要。有一首歌《女人是老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上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小和尚长大后,老和尚要带他到山下走走,小和尚看到穿着鲜艳衣服的女人,就问老和尚,那是什么,老和尚怕他起凡心,就告诉他说是老虎,回来后,老和尚问小和尚有什么收获,小和尚说,我喜欢老虎,老虎最可爱。再比如,咱们军港码头上走来一位穿着时尚,颇有姿色的女孩,你们的眼睛就不够用了,象接受检阅一样,迎来送去,这里面就有你,但你不用不好意思这是异性间的吸引,是正常生理需要。

社会属性产生于人的精神需要,即情爱。它是人类的

一种高级精神生活,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共鸣和谐,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除了这些本质特征,还有自己的特点。

二、军人爱情的特点

第一,自身条件有一定的优越性。军人成熟稳重,有责任感,一直以来都是青年男女心中的偶像。特别是工资调整以后,经济条件相对有了改善,很多有志的姑娘都希望找军人为终身伴侣。

第二,选择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受地区的限制。部队规定战士不准在驻地找对象。所以军人在原籍找对象的占绝大多数。二是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数同志恋爱期间,一年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义务兵只有服役期满才能探亲相见。

第三,恋爱方式具有特殊性。军人恋爱关系的确立,多半是由介绍人牵线,“一面之交”,“一锤定音”。恋爱关系确定后,由于天各一方,直接接触少,多靠鸿雁传情,不利于真诚感情的发展。

既然大家领会了爱的真谛,那么怎样找到一个好媳妇呢?

三、军人怎样找到一个好媳妇

恋爱目的、择偶标准、恋爱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男女双方婚前有相互倾慕、相互追逐、培育爱情的过程,这被称之为恋爱。人们对爱情和恋爱的

根本观点和态度,叫恋爱观,恋爱受恋爱观的支配,只有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帮助你实现完美的婚姻组合。

(一)把政治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首要条件 人们选择配偶总要考虑一定的条件,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年龄大小、职业性质、兴趣爱好、经济状况以及体态容貌等等。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革命军人必须把“志同道合”作为首要条件。

所谓“志同”说大一点,就是有共同的人生观、理想和抱负。马克思和燕妮的结合,堪称“志同”的典范。燕妮虽出身于普鲁士名门贵族家庭,但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她勇于冲破家庭阻力和世俗偏见,把爱情献给了马克思。在婚后,尽管生活艰苦,三个孩子相继死亡,精神几近崩溃,她没有后悔,埋怨丈夫,而是把所有家庭重担放在自已肩上,全身心地支持马克思去从事研究和写作工作,创造了爱情奇迹。

“志同”说小一点,就是要支持我们军人所从事的事业。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篇文章《斯巴达之魂》,说的是在斯巴达之战中,一名战士叫阿里斯多德,在别的勇士拼命厮杀时,他因为生病而躲过一死,得以生还,结果受到他的恋人的百般斥骂,说:你的剑如果不是用来杀敌的,为什么还要配在腰间?如果你的剑是用来杀敌的,为什么没有敌人的鲜血?如果你是一个勇猛的武士,为什么不留在战场上直到胜利?如果你不是一名勇猛的武士为什么还回来见我?我的脸面都让你丢尽了,斯巴达武士的面子都让你丢尽了。说完就自杀了,而这名武士怀着羞愧的心情重

返战场,直至战死,为国捐躯。成就了一名战士的事业。多么好的恋人啊!由于军人职业直接同奉献与牺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军人,就是要找这样无私支持我们的好媳妇。

所谓“道合”就是情投意合。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志同”虽是建立爱情的重要思想基础,但不一定能发展为爱情。只有双方思想上相一致、情感上相交融,才能形成亲密无间的爱情。因此,在择偶时还应注意考虑双方性情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合得来、兴趣是否激起共鸣。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产生强烈的、持久的吸引力,使婚后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更加牢固。

(二)在择偶问题上,要坚持两个反对,一个节制。首先要反对以钱取人。经济状况的好坏虽然对婚后的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条件。金钱不等于爱情,并不一定给对方带来幸福。爱情的核心在于爱人,在于爱对方的人品、才干,而不是爱对方的金钱。否则,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家庭成员也未必感到幸福,而且有以钱取人想法的人,其欲望之火也很难因为有钱了而被浇灭。我在农村时有个从小到大的玩伴,比我早一年当兵,一米八的个头,人长得也帅,军校毕业后,找了一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某军区后勤部领导的女儿,真的是财大气粗,听说经常开着车拉着许多军品回家,我一回家,经常被亲戚拿来比较,“你看人家老赵家,都不用种地了,吃的用的都是当兵的大儿子给的,”搞得我好不郁闷,前年回家,听说离了,我一直没机会问他原因,只是觉得离婚对中国人

来说,应该算是婚姻的失败。当然,我们强调不以钱取人,并不是否认双方对对方经济条件考虑的合理性。在恋爱之前,了解一下对方的经济情况,这有利于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安排。但是如果把经济条件作为选择对象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条件,就很有可能重蹈我那位老乡的前车之辙。

其次,择偶不要单纯以貌取人。爱美是人的天性,男女双方在相貌上的相互愉悦,确实是爱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单纯从容貌上来选择对象,不管三七二十一,认为只要长得漂亮,其他什么也不在乎,这种看法是不妥的。人总是要衰老的,容貌上的美丽,在人生中毕竟是短暂的,婚后生活时间较长的人,或许都有这种体会,结婚的时候,朋友们都说,你老婆挺漂亮的吗,当时一种喜滋滋的虚荣的感觉,现在孩子已经六七岁了,老婆在眼里,只是有很深亲情的妹妹,其实爱情时间久了,就变成一种亲情,一种老婆生气,你会心疼,老婆有病,你会惦记,老婆远行,你会牵挂的亲情,而此时的容貌,变得那么的不清晰、甚至无关紧要。我国早有:“娶妻取德不取色”,“择夫重德不重貌”的古训。事实说明,容貌上的漂亮只能悦目,带来的是一时的欢乐,品德上的高尚可以赏心,带来一辈子的幸福。三国时的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却出人意料地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丑女为妻,乡邻觉的奇怪,诸葛亮认为,黄女虽然头发黄,皮肤黑,但通晓天文地理,聪明贤慧,很有才华,是一个贤内助。她妥善地料理家务,使诸葛亮能潜心研读,最终成为一代名相。也为我们把好情的归宿,作了很好的示范。

第三,恋爱中的你一定要节制,说得粗一点,就是不要乱搞“男女关系”。

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什么“试婚”“一夜情”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性”变得不再那么神秘,但对于我们军人来说,不要轻易跨过那条线,你们可能不以为然,我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我一个大学同学,人很老实,我们都尊称他老政委,有点才,曾发表过一些小文章,大三的时候,在火车上结识了一个女孩,父亲是沈阳某报社的记者,经过接触,父女俩都看好了他,毕业时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我们同学都非常羡慕他。毕业后,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从他老家来了一个妇女带着五岁男孩认爹,而且经查那个男孩就是他的儿子。这并不是新版陈世美的故事,因为他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结婚,只是“一夜”的错误,致使我这个同学按义务兵退伍回了老家,待办的婚事自然也黄了,在为他送行时,看他鼻涕一把泪一把,怎不让人伤心,怎不引人深思。只可惜天下没有后悔药啊!

婚恋观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婚恋观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场所,不管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面,大学都是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两者的差异点主要体现在大学在环境方面更加复杂,需要学生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为成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初中、高中的校园环境比较单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处理简单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改变。此处的环境不仅是指校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婚恋观问题不容小觑,也绝不能对此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寻求措施对此进行解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1、开放化

婚恋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婚恋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持有传统婚恋观的人群大多只剩下中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都拥有更加开放化的婚恋观。现代新式的婚恋观逐渐得到了普及,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外国文化对我國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了影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这种途径接触到外国文化,了解更加新潮的思想。在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与往常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更加开放化了。 [1]

2、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谈恋爱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大多出于情感的需要,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的出发点不纯洁,他们有的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则是为了经济利益。打着谈恋爱的幌子进行不正当的行为,不仅对他人、也对自身造成了伤害,更加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所以,广大高校应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方面知识的教育,让他们错误的婚恋观得到纠正,促使自身行为朝着正当化的方向发展,将大部分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促进自身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1、环境因素

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大学校园环境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有很多人认为大学与社会并无两样,因为大学是一个教会人们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场所,是学习各项社会能力的基地所在。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了复杂的校园环境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致自己在婚恋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其中,同学之间的影响、不良校风的影响都是促使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重要环境因素。

2、网络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上面信息也良莠不齐,错误、偏激的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由性,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在各项事务的决策方面也拥有更强的自主性。网络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也是极其复杂的。它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消极、偏激的婚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并且有很多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些人为了谈恋爱而放弃了学业,不顾自身的前途与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这不仅反映出了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当代有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应当得到及时的教育。[2]

三、纠正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教育途径

1、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能够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作用。其中,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在这项工作上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犹如学生的家长与朋友,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对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班主任可以定期向学生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此外,班主任也可以进行暗访,找出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谈话,让他们明白错误婚恋观的危害以及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疑惑,教师要正确地为他们解答疑惑,督促他们纠正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将学习与努力提高自身放在第一位,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3]

2、定期举行讲座

除了教师可以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学校定期举行讲座也是一种良好的方式。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就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与途径。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可以在普及正确的婚恋观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看到实际效果,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别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在校内摆点,向学生们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进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途径能够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活动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自身婚恋观问题的纠正。

3、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家长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应当经常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在恋爱方面,家长应当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婚恋观思想,要关心孩子的恋爱状况以及孩子的婚恋观。对于孩子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出他们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婚恋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忌把恋爱当做生活的全部。

【参考文献】

[1]李秀梅,闫聚峰.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6:51-52.

[2]王大钊,金彦,保积红. 青海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53-157.

高职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模式的探讨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2013年4月我校心理中心对我校4000多名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问卷调查》;2013年6月我校心理中心与珠海市关爱协会合作“女大学生的100个困惑”公益项目, 对我校800多名女大学生进行了《“女大学生的100个困惑”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以及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等方面的现实状况, 发现在我校女大学生中, 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是婚恋性的情绪管理问题。虽然女大学生中的主流有着正确的婚恋观, 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调查发现有45.8%在恋爱观念、55.4%在恋爱行为、38.6%在恋爱与性行为、40.2%在恋爱与经济、30.4%在恋爱与社会关系上或轻或重地存在一些错误认知和行为。如何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两性情感问题,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婚恋观教育的研究上, 更多的是传统的一般式说教, 缺乏对学生婚恋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同辈之间的互动交流, 缺少与人分享和助人自助, 其结果是由于缺少认同感, 所以很难取得实际的效果。传统的一般性说教、常规式的教育, 显然是滞后的。因此, 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满足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显得特别的重要。笔者提出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方法, 通过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 进行婚恋观教育的活动, 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开展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 进行婚恋观的教育

(一) 开展婚恋教育的理论基础

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是心理学的团体辅导方法之一, 它的应用来源于会心团体, 上世纪6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 (encounter group) , 包括人际关系小组、敏感训练小组、个人成长小组、人类潜能小组等。这些团体尽管名称各异, 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 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是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 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女大学生情感问题, 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 相互启发、诱导, 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 进而改变小组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二) 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活动设计

1. 小组活动设计。

小组的形成, 依照会心团体小组形成的步骤, 基本步骤是: (1) 通过各种宣传让学生了解将要举办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和有关事项。 (2) 招募团体成员。特别在女生多的二级学院中进行。 (3) 团体成员的筛选。通过谈话、心理测试, 确定合适的成员。 (4) 宣布团体纪律:真诚坦率, 保守秘密。由心理学教师、心理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志愿者作为团体指导者组成工作小组, 12~15人组建小组。由团体指导者和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小组活动方案内容的设计。主要做法是:以讨论主题为内容开展小组活动。

2. 小组活动周期与时间。

小组活动周期8~12次, 每次1.5~2小时, 分为三个阶段: (1) 关系建立阶段 (一般用1~2次活动时间完成) , 主要任务是相互认识了解, 建立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氛围, 使成员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 (2) 主题实施阶段 (一般用6~8次活动时间完成) , 根据讨论主题讲述自己故事:经历、心理、困扰、喜悦、想法等。小组成员对具有典型性和突出性的事例进行充分讨论、发表看法, 并基本达成共识。团体指导者进行引导、点评。 (3) 最后, 谈收获、谈体会, 进行自我评价。

3. 小组活动讨论主题设计。

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主题是围绕女大学生在恋爱当中的恋爱现状、恋爱观念、恋爱行为、恋爱与性行为、恋爱与经济、恋爱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开展的, 具体内容是: (1) 恋爱观念讨论主题是:什么是爱情, 爱的意义是什么, 爱与女性个人成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其目的是对女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让她们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人共同成长的, 树立积极快乐的人生观、恋爱观。 (2) 恋爱行为讨论主题是:如何与男生相处, 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恋爱中的文明行为。其目的是让女生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真正喜欢、需要和适合的是什么, 让女生充分认识到短暂而宝贵的大学生活对自己一生影响重大而又有积极意义, 是否值得将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所有情感投入到不确定的所谓的爱情上。 (3) 恋爱与性行为讨论主题是:如何看待性, 安全性行为, 如何拒绝恋爱中出现性行为, 其目的是对女大学生进行性的教育, 让她们知道如何预防和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性所致的伤害, 学会自爱。 (4) 恋爱与经济讨论主题是:你选择男生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爱情的基础是什么, 其目的是对她们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 (5) 恋爱与社会关系讨论主题是:拒绝爱的艺术和方式, 如何承受失恋打击。其目的是让她们知道当一份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来临时, 要学会勇敢地说“不”。不成功的恋爱是极为普遍的, 如何勇敢面对失恋。

4. 有效性分析及评估。

对138名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后进行调查结果为:参与活动的99.6%女大学生认为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是有意义和帮助的, 90.1%女大学生对恋爱观念有新的认识, 86.3%女大学生对恋爱与性行为的知识有提高, 84.7%女大学生学会了处理恋爱与经济的问题, 85.5%女大学生懂得了如何处理恋爱与社会关系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对女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是有意义和帮助的。

三、讨论

通过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 我们认为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是有效性、广泛性、寓教于乐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 这种活动的优点在于:

1.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 是以学生为主, 以婚恋观为主题的小组活动, 耗时短, 效率高, 收效好, 与传统的单向式教育不同的是:活动以同学同辈间的参与、交流互动、助人自助贯穿始终, 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 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和提高。在团体中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观念或想法, 这表明了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是有效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形式。

2.目前我国大学心理辅导领域中的专业人员非常有限, 人手不足, 工作方式以个别辅导为主, 于是, 产生了社会需要广泛而心理服务不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显得非常迫切而且必要。虽然个别辅导也是一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 但不足的是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 生动有趣, 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 它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 创建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氛围, 使团体成员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同时, 适应和满足了女大学生“亲密感”和“情感宣泄”的需求, 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热情和需要, 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总之, 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 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的问题, 运用心理学团体辅导的工作方法, 帮助女大学生学习处理两性情感问题,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满足当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探讨创新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婚恋观教育,女大学生,情感意义,探索小组

参考文献

[1]陈晓敏.“8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探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66.

[3]王香婷, 等.女大学生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婚恋观教育 第5篇

授课人:杨扬 时 间:二〇一一年五月

“昂贵的婚事”不一定带来幸福

(教 案)

题目:“昂贵的婚事”不一定带来幸福

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认清盲目攀比、追求奢华在婚姻中的危害,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内容:

一、办完喜事添心事(列举种种现象);

二、大量支出为哪般(进行原因分析);

三、婚礼一时,婚姻一世。时间:30分钟

方法:理论讲解、启发诱导、归纳总结、组织讨论 要求: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开动脑筋,主动思考;

3、课后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讨论。

“昂贵的婚事”不一定带来幸福

——对当前部队官兵因结婚费用高,徒增经济负担的调查

★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的婚姻常常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很难想象,一个贪慕虚荣、注重物质的女青年能真正理解和支持军人的事业。所以,我们在择偶时要“擦亮眼睛”,去选择一个好伴侣,彼此支持、携手前行,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雨,而不是追求不必要的浮华。

★记得有人说过:再盛大的婚礼,都无法保证一个幸福的婚姻。结婚是人生大事,但婚礼却只是一时的事,婚后的生活,才是细水长流的日子。

战友们: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年官兵到了适婚年龄,都期望组成自己的家庭,这本是好事。然而,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志了解到,有一些官兵被“昂贵的婚事”压得喘不过气,喜事变成了烦心事。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一、办完喜事添心事(列举现象)

(一)负债娶新娘。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官兵高高兴兴地休假回家结婚,可归队后却心事重重。士官小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结婚归来不久,我们看不出他有喜悦之色,相反对这场婚事叫苦不迭(die2)。原来,筹办婚礼时女方家长就提出一定要按当地的婚俗办,一项不能少。他拿出一张列了14项支出的婚礼费用清单:彩礼、服装费、租车费、“进门”费、“改口”费、喜宴费、新房整修费等等,共计103001元。小魏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这10万余元着实让他和家人为难。等到东拼西凑筹足钱把新娘娶回家,一家人反而开心不起来。

(二)办婚事受阻。

许多官兵都感到,现在不少地方盛行婚事大操大办和攀比之风,甚至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有的官兵虽然有女朋友,但直言仅靠自己的工资收入“结不起婚”。

王指导员跟女朋友恋爱两年多,他原计划尽早把婚事办了,但因为不想花父母的积蓄,也不想过于铺张浪费,因此在筹办婚礼的问题上一直没有跟女方家达成一致,所以婚期不得不推迟。

(三)婚后有矛盾。

婚后生活不如想象中美满,因为偿还结婚时的欠款或生活拮据引发矛盾,这是一些大办婚礼的官兵事先没有想到的。上士小李结婚两年,父母年迈,孩子不满半岁,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的收入支撑,生活压力很大。他说,本来家里的日子过得不错,但当年举办婚礼时,因为不得不按当地的规矩办,结果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下几万元债务。家人看着大把的钱没有用在“刀刃”上,感到非常心痛,事后指责女方家提出过分要求,致使家庭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与小李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的官兵说,如果知道一次“虚张声势”的婚礼会为婚后的生活埋下许多隐患,当初一定不会这样选择。

二、大量支出为哪般(原因分析)

喜事变成烦心事,到底是什么原因给官兵造成经济压力?

(一)常规难破。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婚俗在许多地方重新兴盛并“与时俱进”地增加了不少内容,不但规矩繁琐、花样众多,而且都具有吉祥、美满等寓意,似乎不遵守就不吉利。这些规矩大都和金钱挂钩,例如,送上“离娘金”,父母就放心;见面礼一万一,表示“万里挑一”;彩礼四万八,寓意婚后生活“四平八稳”等等。风俗的力量和“图个吉利”的想法,让筹办婚礼的官兵或心甘情愿或迫不得已地“按规矩办”,结果便是在各种项目上不断花钱。

(二)利欲作祟。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女方家人想借女儿出嫁之机寻求“经济补偿”,常不考虑男方家庭的承受能力和两个年轻人未来的生活压力。有的女青年也比较看重物质利益,常常提出买房、买车、“体面”婚礼等要求。而替儿子办好终身大事是多数父母的心愿,他们宁可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儿子的婚事风风光光。于是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是为儿子办场婚事,耗尽家中所有积蓄,有的甚至因此负债。

(三)攀比盛行。当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能不能把婚事办得隆重,常常成为衡量这个家庭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标准。虚荣心带来盲目的攀比和消费,例如为了讲排场,有的在婚礼用车上花高价;有的请歌手和乐队前来助兴;有的追求喜宴的规模,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一些官兵家庭明知财力不济,也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花钱讲排场,结果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三、婚礼一时,婚姻一世

针对高额的结婚费用,大家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一会儿听听大家的想法:

上士陈满亮:身边的例子看得多了,我发现,办婚礼讲排场,看似风光一时,实则埋下了许多隐患。首先是苦了自己:结婚时超出能力范围的支出,最终还是要靠夫妻双方来共同承担,这无形中给婚后生活增添了很大压力,而且处理不好还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夫妻感情。其次是给父母带来负担。按照豪华婚礼的标准,多数官兵仅仅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不得不寻求父母的支持。尽管父母宁愿拿出一辈子的积蓄来帮子女操办婚事,但这样“啃老”我们如何忍心?再次是影响同事和战友关系。我们平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战友为了婚礼场面的盛大,熟悉或不熟悉的同事、战友都在他的邀请之列。碍于情面,大家都会带着礼金送去祝福,然而,也有不少人抱怨,看到这样的请帖就直皱眉头。

副连长付廷咏: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的婚姻常常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包括两地分居等问题。因此,跟其他人比起来,军人更需要一个稳固的婚姻。虽然新一代的军嫂形象已经跟传统的军嫂很不相同,她们往往更有知识、更独立也更时尚,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等这些优秀品质是军嫂必须具备的,否则,我们很难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工作,更好履职尽责。很难想象,一个贪慕虚荣、注重物质的女青年能真正理解和支持军人的事业。所以,我们在择偶时要“擦亮眼睛”,去选择一个好伴侣,彼此支持、携手前行,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雨,而不是追求不必要的浮华。

下士高飞:记得有人说过,再盛大的婚礼,都无法保证一个幸福的婚姻。结婚是人生大事,但婚礼却只是一时的事,婚后的生活,才是细水长流的日子。现在不是有很多青年都选择“裸婚”吗?他们结婚时虽然没有大摆宴席,没有买钻戒,没有车,也没有房,但他们却有乐观和希望。我们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为什么婚礼就不能自由和自主呢?既然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够,为什么一定要举办一场几十桌的婚宴?办一个难忘、特别却不铺张浪费的婚礼,难道不是另一种浪漫吗?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你拼,或者不打拼,青春就在那里,有晴有雨;你啃,或者不啃老,父母就在那里,日渐老去。人生如梦,房子神马,都是浮云。百年过后,能否豪言:也曾奋斗,也留痕迹?”我相信,奋斗的人生才幸福,相爱的婚姻才长久。

总结:牺牲奉献是军人本色,勤俭节约是我军光荣传统。身为军人,追求奢华和铺张有违本色和传统。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官兵需保持清醒头脑外,部队也有作为的空间,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婚恋观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摒弃盲目跟风和攀比,理性、节俭地筹办婚礼;利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移风异俗,倡导新风。

王金丽(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心理学系教授,心理学博士)

婚恋教育不可或缺。要帮助青年夫妻理解婚姻的内涵和家庭责任,充分做好应对双方矛盾冲突、家庭关系处置、孩子出生等问题的思想准备,对婚恋中可能存在的收入有限、两地分居、部队管理严格等困难给予理解,从而尽快度过婚姻磨合期。

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青年官兵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尽管部队工资待遇逐步提高,但由于各项支出较多,常会感到囊中羞涩。要学习一些理财常识,做好合理规划。一般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储蓄,三分之一用于各类开销,三分之一用于灵活投资。

日本女人的婚恋观 第6篇

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女人的婚恋观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日本的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女人更多地盼望有一个家庭观念强、又温情的丈夫,而对性格粗暴、反对妻子出来工作的男子越来越不满。

家庭需要丈夫的奉献

如今日本职业妇女们,不仅要求男友学历高、工资高、身材高,还需要男人像女人一样能做家务。因为结婚后有了孩子,女人要养育孩子、做家务还要工作,这样会影响她们的事业。一般有成就的职业妇女不愿意因结婚而放弃自己的事业,那么必须要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夫妇共同做家务。

一位日本记者曾采访土方利纪先生。土方利纪的妻子在幼儿保育所工作,星期六也不休息。记者看到土方纪利在家里看管5岁的大儿子和1岁的儿子,他将1岁的小儿子抱在手里说,累得我腰酸背痛。在小儿子睡3个小时午觉时,他才能够稍微休息一下。土方利纪不但星期六照看孩子,由于公司离家比较近,去托儿所送接孩子也都是他。

土方纪利由于要照顾孩子,参加公司的各种集会和与上司的接触相对少了,但土方纪利说,他不在乎这些,孩子从托儿所出来后还要上小学,以后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准备花费更多的精力。像他这样的“专业主夫”的生活,在日本被人们称为“良夫贤父”。妻子有这样的丈夫,大家都很羡慕。

川岛先生在广告公司工作,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4岁的儿子。每天吃完早饭,他先送孩子去托儿所,然后才坐车到公司上班。妻子容子在商社上班,每天早晨6点就出门了,很晚才回家。并且每年有10多次去海外出差,川岛遇上妻子出差,每次都很亲切地送她去机场。家务事基本上由他做,连托儿所家长会也是他出席。如今川岛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制作公司。他说:“以前因为家里有事,我经常迟到或早退。现在在自己的公司就方便多了。”像这种模范丈夫虽然在日本不是很多,但和以前的“大丈夫”相比,他们的观念已经起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些丈夫非常理解妻子,愿意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务,没有什么怨言。

妻子需要丈夫的温情

在某公司当秘书的夕子,26岁那一年,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位温情的、属于“治疗型”的丈夫。并且双方父母已经见过面,连结婚的场地都订好了,但是不久,她却放弃了这门婚姻。男友以前是体育学院的学生,初次见面给人感觉很好,知识很丰富,也很亲切。后来,夕子发现他有些浮气,有时给他打电话态度很凶,有一次,他甚至不高兴地说:“不要常来电话。”后来夕子又发现他特别主观。夕子认为在谈恋爱时,男友就给自己造成心灵上的不快。结婚以后肯定也是个大男子主义,所以夕子决定取消婚姻。

纯子的父亲是个顽固的“暴君”,在家里常常发火,扔东西,使她从小就产生了“男性恐怖症”。她大学毕业后到大手综合商社工作,因她有“男性恐怖症”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与男朋友见面时没有激情,所以对结婚一直没兴趣。26岁时,她找了一位像父亲性格一样的男友。不久,便从心理上感到反感,严重地影响了身体健康,使她一吃饭胃就痛,后来住了院。住院时男友对她很热情,她又觉得这位男友性格很好,不到半年就和他结婚了。结婚以后完全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她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而丈夫什么也不做,半年后,他们分居了。

如今在日本,大丈夫式的男人越来越不受女人的喜爱了。也造成许多日本女人不堪忍受丈夫的粗暴而提出离婚,她们不再像老一辈的人那样为做贤妻良母,而忍耐不美满的婚姻。

34岁的尤子有2次离婚经历,有2个孩子。她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次结婚是在22岁,她对比她小1岁的丈夫说:“生下孩子后,我还要到澳大利亚去留学。”然而,因无法忍受丈夫粗暴的性格,她是生下孩子就离婚了。5年后,她找了一位39岁的男子再结婚。丈夫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她说:“这样的婚姻有什么意义?整天就是我们母子俩呆在家里,得不到半点丈夫的温馨。”她不满意这样的生活,3年后,她再一次离婚。

一位在杂志社编辑部工作的乡川小姐也是几次离婚,原因不是丈夫的暴力就是丈夫有外遇。她说,离婚的原因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的,是由日常生活中许多不愉快的事积累而成。

一位浅井女士30岁离婚时说:“我需要实现我的理想,这是最主要的。”当孩子出世后,丈夫要她放弃当音乐家的梦,找一份安定的工作。浅井坚定地说:“那是不行的。”丈夫反对孩子进托儿所。要她在家里做家务,她不同意,结果5年后,她就离婚了。

婚恋观教育 第7篇

2005年8月,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在赋予了在校大学生更多权利的同时, 这些新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政策, 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婚姻、恋爱观念问题的思考, 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形式对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等部属、省属5所院校就读本科的女大学生1 073人 (有效人数) 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性观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年龄低龄化、恋爱动机多元化、爱的能力弱化、性别教育缺失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目前婚恋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在关于“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 来自父母的影响占32.4%;来自亲戚朋友的占39.3%;在“您从什么途径接受有关恋爱和婚姻的信息”的调查中, 家庭教育占了45.1%、学校教育占了45.3%。由此可见, 在婚恋教育中,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认为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已无足轻重, 从而忽视家庭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也是不科学的。在大学生婚恋教育中, 必须充分认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双重影响, 以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正性合力作用, 建构大学生婚恋教育中的合力模式。

二、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双重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家庭中的两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 是自然形成的。

首先, 父母是子女学习的楷模, 而且是子女第一个能够观察、学习与异性相处的模仿对象。因此, 父母对待婚姻的态度会直接地影响到子女在与异性交往时的态度, 而父母口头上或是文字上教授其子女关于婚恋的观念, 会影响到子女对于婚恋问题的看法。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关系的好坏主宰着整个家庭的气氛, 父母之爱的品质决定了家庭生活的品质, 而家庭塑造着人的个性, 影响着人格成长、情爱能力的发展, 子女恋爱、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中衍生而来的。

龚大中在《父母和子女的潜在关系》一文中指出, “父母婚姻的结合体是子女从出生直到成年独立过程中的心理依靠, 这种依靠表现为对子女心理的保护作用。在理想状态下, 父母婚姻质量越高, 对子女心理保护就越强, 父母婚姻存在缺陷, 就会对子女心理造成伤害”。尤其是父母婚姻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婚恋观的形成, 即使她从家庭中独立出来, 她的潜意识, 也是依照父母夫妻生活的实际情况来描绘着自己将来的婚姻生活模式。一般在和谐家庭中成长的人, 儿子追求具有母亲特征的女性为结婚的对象, 女儿追求具有父亲特征的男性为结婚对象, 子女都无意识地以父母为理想形象来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伴侣。在访谈中, 有的同学就表示:以后要找个和自己父亲一样有责任感, 有爱心, 会关心人的男朋友。而婚姻不幸的家庭, 孩子过早地目睹和体味到婚姻不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从而使子女容易形成偏激的婚姻理念, 容易产生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厌恶感和恐惧感, 从而对婚姻生活产生偏见, 甚至逃避恋爱和婚姻。

第二, 父母“期望”和“要求”的干预作用 父母对于子女强烈的期望偏好, 在子女婚恋观形成过程中作用显著, 一些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择偶标准。目前, 大多数青少年和自己家庭联系紧密, 很多学生也把父母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父母的期望作为指导性意见, 势必会转化为她们深层次的认知。尤其是婚姻、恋爱, 具有一定的隐私性质, 很多学生还是希望获得父母的指导, 在访谈中, 30%的女生表示会和自己的母亲交谈并听取相关意见。一些学生也谈到, 自己的父母和亲戚根据自己的婚姻经验和认知, 给孩子划定了要求和范围, 对男朋友的家庭背景, 经济条件、脾气性格和学历、能力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认为只有各方面条件优越的男性才能与自己的孩子相匹配,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当户对。而家庭期望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性格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或太孝顺父母没有自己主见的女大学生。同时, 也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爱情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 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干涉, 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力量。如果家庭对恋爱行为的评价与当事人的评价一致时, 往往会促进恋爱行为的发展, 反之, 如果家庭对于恋爱行为的评价与当事人的自我内部评价不一致, 往往会造成当事人的恋爱心理冲突, 甚至导致恋爱失败和分手。在调查中, 10%的同学表示受到过家庭的干预和反对。

第三, 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

性, 作为生物的构成, 指的是男女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 性别角色, 作为社会的构成, 指的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得到的与生物性别相关的一整套社会规范的期望和行为。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中, 男女一生下来就与人们所预期的机遇和限制相联系。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依然有着传统的婚恋观念, 而这种观念无形之中也会影响到学生本身。在传统思想中, 对于男女生出现婚恋与性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女性的束缚显然多于男性, 导致有些家长对女儿的婚恋与性问题十分担忧或过度保护。另一方面,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一部分家长也认为, “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 “男人以社会为主, 女人以家庭为主”、“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生命”, 不管她出身如何、家底怎样、学历高低、知识多寡, 只要找了一户好人家, 衣食无忧, 可以说她就有了一个好归宿, 正所谓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因此, 在择偶过程中, 出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 把婚姻当成工具, 把房子、车子、票子作为恋爱的第一标准。在选择男友时注重其经济背景和家庭条件, 试图通过婚姻来改变人生, 将自己的人生寄望于婚姻。30%的女同学表明爱情开始由理想转向现实, 由精神转向物质。在择偶标准上会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 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裕条件为基本待价而沽;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值、差异和局限

邓佐军在他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 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家庭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家庭成员在血缘和情感上充分接近, 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二是家庭成员彼此间互动的频率很高、三是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 联系十分密切;四是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4家庭这种群体, 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家长对子女有天然的亲切感, 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 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 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 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 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 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一方面, 只关心学习, 不关注子女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从而造成子女在人格等方面的缺陷, 间接的对子女婚恋观念造成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多数父母故意回避性知识的传授和教育, 家庭性道德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 它有系统的教材和完整的教学过程, 人才密集, 设备良好, 教育机制健全, 能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是, 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大众化教育模式, 以传授文化科技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 对学生品德、价值观、婚恋观等内在特质的培养仅局限于宏观引导和理论说教。目前, 高校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 内容简单。许多教师也对这种问题的讲解缺乏科学精神, 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也存在重道德说教的功利性模式。这种做法显然不适应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观的教育引导。尤其是性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缺席。我国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指出“目前大学生性问题之所以被热切关注, 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中, 性教育的长期缺席。本来性教育应该是从小学就开始设置的, 但因为争议太大, 现在大学成了性教育最初也是最后一站”。可是在这“最后一站”仍然存在着疏漏与不足, 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缺乏对性心理和性行为的正确指导, 通常表现为所谓的‘不提倡”, 而很少关心学生的真正需求。大学生很难从学校获取系统的性知识, 同时, 社会上专门针对大学生性教育方面的书及其他信息并不多见。因此大学生正常的性知识需求只能转向非正规途径。这表明: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性教育缺乏系统和科学性, 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针对这一现状开辟新的性教育路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建构学校和家庭在婚恋观教育中的合力模式

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亚系统, 而教育系统内部又有许多子系统, 从宏观上看, 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从微观上看, 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中, 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建构学校和家庭在婚恋观教育中的合力模式, 就是实现其功能的手段之一, 它使学校、家庭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稳、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一) 把婚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纳入课程体系中。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 把性生理知识, 性心理知识, 性健康保健知识, 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 共同纳入课程体系, 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 设置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 具体包括约会, 恋爱, 失恋, 婚前关系, 性知识, 性伦理等等。也可以开设必要的讲座、辅修课程。同时在进行婚恋教育的时候, 应避免单一老套的“师主生从”的沟通模式、而采取朋友, 伙伴式的师生交流形式。即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朋友伙伴的地位, 以热情、友好、旁观者的身份和态度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婚姻爱情现象, 以感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爱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念。

(二) 建立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高校应该设立大学生婚恋问题咨询中心, 聘请专门的婚姻家庭的专家, 为大学生提供婚恋心理咨询, 解决大学生婚姻与恋爱的心理困惑和痛苦。利用讲座、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开展教育,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 回答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还有较大的可塑空间。这就需要积极引导, 提升认识, 推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疏导, 作为教育者对已经出现的恋爱现象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排斥,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婚恋健康教育, 尤其是恋爱挫折教育, 帮助学生通过宣泄和转移, 来减轻痛苦。并能用理智来驾驭感情, 通过增强理智感,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还可聘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 开设校内心理咨询热线等, 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建立良好的心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其人格健全发展。

(三) 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 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协调配合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要依托于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学校给家庭发函、家长到校面谈、学生本人的介绍和老师与家长的主动联络等方式。建立联系后, 学校与家庭双方要订下联系制度, 制度内容一般包括双方的联系方式 (通信、通讯、面晤) 、固定的联系时间和联系内容等。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 学校与家庭一定要互相理解和支持, 自觉主动地与对方联系, 以加强双方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协调配合。

(四) 运用网络建立教育平台, 实现学校、家庭和学生的立体互动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化教育走进家庭成为可能, 高校要尽可能地利用自身科技优势, 在学校或学院网站上开设学校、学生、家庭教育平台。学校可以把学生的个人信息, (包括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工作情况、奖惩、人际关系情况等) 公布在网上, 家长可以凭密码进入查看;网站还可以设立家长园地、老师信箱、大家谈等栏目, 有目的地针对双方都关注的问题进行‘问答式”沟通, 也可以介绍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讲座, 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这个教育平台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 以达到三方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从而实现学校、家庭和学生的立体互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19.

婚恋观教育 第8篇

随着社会发展、国际融合,大学生的婚恋观不断受到时尚、开放的国际婚恋观念的冲击,在传统与时尚、保守与开放的观念夹击中,大学生婚恋情感问题变得复杂而棘手。高校承担了开展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重要职责,应着力引导大学生慎重、妥善处理学业、恋爱、婚姻的问题,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女大学生,为未来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培育优秀下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女大学生受影视作品作用影响情况调研分析

经查阅文献了解到,目前学术界对于影视作品的含义并没有统一认识。我国袁智忠教授认为,影视作品是指借助声、光、色、影等视听语言来记录和表现生活、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电影、电视作品。胡智锋教授立足于电影和电视的共同特点认为“影视”是指“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影视作品即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有声有画的电影电视作品。本研究中影视作品仅指受众面较广的电影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调研采取自编《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及影视作品影响作用》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地处上海的理工类、医学类、设计类、语言类、金融类、管理类共6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达到97.20%。问卷主要了解被调查对象日常生活受影视作品影响情况,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排序和填充。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高校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观看影视作品息息相关。在“您课余时间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的调查中,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的女大学生占53.29%,选择“同学朋友聚会”的占18.31%,选择“电脑及网络游戏”的占17.90%;在“您观看影视作品的频度”的调查中,选择“有空闲的每时每刻”的女大学生占47.53%,“每天观看至少一次”的占23.46%,“每周至少观看一次”的占20.99%。由此可见,观看影视作品是高校女大学生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由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土豆、优酷等客户端开发的推波助澜,近一半调查对象随时随地都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可以说,影视作品与高校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婚恋情感类影视作品是女大学生最喜爱的类型。在“您喜爱的影视作品类型”的排序调查中,把“婚恋情感”类型排第一位的女大学生占26.95%,“刑事侦缉”类型排第一位的占22.63%,“明星偶像”类型排第一位的占18.11%,“恐怖悬疑”类型排第一位的占11.32%,“科幻”排第一位的占11.11%。以上五种类型的影视作品的提名率均在40%~50%之间,均是女大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类型。在“您是否会效仿影视作品中婚恋情感的情节和观点”调查中,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纯属娱乐、不会效仿”的占73.46%,选择“会效仿积极向上的情节观点”的占19.55%。

由此分析,婚恋情感类影视作品是高校女大学生最喜爱和首选的类型,刑事侦缉、明星偶像、恐怖悬疑、科幻五种类型影视作品提名率相当,都深受高校女大学生的青睐,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关注故事情节和喜欢的明星偶像,不会深入思考教育意义。

三、影视作品对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产生影响的依据

1.现实依据。由调查分析结果可知,高校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影视作品息息相关,喜欢选择婚恋情感类型影视作品的也占多数,但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情节,并没有深入思考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人生哲理。

2.理论依据。高校女大学生频密地观看影视作品,剧中演员青春、靓丽、时尚,深受青年女大学生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具有强烈的说服作用。随着剧情的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时,女大学生势必可能会在认知、态度、价值观以致行为上受到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应注重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借势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寓意,客观全面地看待剧情冲突,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婚恋情感观念及行为,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影视作品在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策略建议

现在,学术研究对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充分论证,基本持肯定观点。笔者认为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课时保证等方面要经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提升教育效果切实可行。

1.恰当引例、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育吸引力。目前各高校的硬件教学设备均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学案例引用影视作品具备硬件设施,并且适时运用恰当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作为教学案例的影视作品,从类型、产地、题材、主演等方面都要针对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例如以《唐山大地震》中方登在大学期间恋爱受挫、最终放弃学业的情节作为案例,可以增强课堂的教育吸引力。首先方登的扮演者张静初是年轻时尚的女星,其次事件发生在大学校园,在亲切感、认同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作为在校女大学生慎重对待恋爱中“性”问题的典型案例具有较强说服作用,“不得已放弃学业”的后果可以引起女大学生的警示和反思,增强课堂教育吸引力。

2.情感共鸣、课后观影,延伸课堂教育说服力。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可以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通过入学初的新生适应、人际沟通技巧、情绪调节等主题班会,精心选择能够引起女大学生情感共鸣的青春励志、婚恋情感题材影视作品作为课后观赏作业,围绕课堂教育主要观点开出观影清单,制定思考问题提纲等,通过写观后感等延伸课堂教育的说服力,弥补课堂教育时间有限等不足。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描述的就是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纠葛、受挫成长、成熟的故事,大学校园发生的种种情景及情感,在校女大学生看来总是似曾相识、倍感亲切,容易与剧中人物郑微建立情感联结,感同身受,也会随着她在情感认识上的成长成熟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爱情、婚姻的真谛,延伸课堂教育说服力。

3.角色扮演、亲身体验,驱动课堂教育内化力。角色扮演指女大学生作为扮演者,亲历故事塑造人物的婚恋情感内心冲突,在实景练习中激发自我思考,认同婚恋情感教育课堂的观点并理解内化进而指导行为。角色扮演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演练,如今随着信息化、网络互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微视频、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更加容易操作和实现,也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因此,结合校园爱情微电影比赛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指导老师提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案例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作品,在校女大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升参与度和真切感受,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播映、指导、点评,更有助于课堂教育观点的思考和内化,驱动课堂教育内化力。

4.专门培训、授之以渔,提高影视作品鉴赏力。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影视作品多以塑造正面人物、弘扬真善美为创作宗旨,但由于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市场运作的需要,影视作品中会有反面消极的人物和情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讲座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培养提高女大学生甄别和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使其能够辨别善恶美丑、去伪存真,更有利于发挥影视作品在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举例来说,《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用生命谱写了爱的赞歌令人赞叹,露丝不顾世俗非议、勇敢追求爱情并忠贞不渝的品质值得赞扬;排队有序登救生船、老人小孩先上的礼让情节发人深省,可谓真善美之极致。但是剧中杰克抽烟和性开放的情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两人比赛吐口水的行为也略显幼稚和无聊,因此提高在校女大学生影视作品鉴赏力,使其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影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受到真善美的洗礼,又避免受消极内容及行为的侵蚀。

5.针对问题、对症开方,借用影视作品治愈力。不可否认,很多影视作品具有安慰、温暖、疗伤、治愈作用,也就是俗称的“治愈系”作品。此类可以在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中解决个别学生具体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通过学生谈心、宿舍走访等形式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处于失恋情感困扰的女大学生,就可以借用影视作品的治愈力进行引导教育。例如《失恋33天》,黄小仙失恋后自尊受挫、假装坚强、假装不在意、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是女大学生失恋感受的真实写照。黄小仙失恋后,不再任性、骄纵,变得温柔、平静,学会忍让与宽容。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恋到情感的成长、成熟,黄小仙的情感经历可以带领失恋女生走出情感阴霾,教育引导女大学生经历失恋、自我领悟和成长。针对处于情感困惑当中的女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对症开方,分阶段制定观影清单,例如失恋治愈类《初恋这件小事》、《初恋50次》等,逐渐化悲痛为力量。通过交流观后感适当进行教育引导,发挥影视作品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素萍.浅论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24(8):176-177.

[2]陈彤.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109-110.

从《诗经》看周人的婚恋观 第9篇

关键词:《诗经》,周人,婚恋观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最有特色,最富有感染力。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志也。”可见,《诗经》的情诗大多集中在《国风》中。这些情诗是当时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风》是周人爱情审美心迹的真实展示,客观地反映了周人的婚恋观,具有较高的美学和史学价值。

周代占主导地位的婚姻是聘婚。聘婚是周代的合法婚姻,也是明媒正娶的重要途径。这种聘婚在成婚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亲迎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不合礼仪的婚姻是要受鄙视的。如《礼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我们在《诗经》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如《国风·庸除风》的《》这样写道:

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诗歌批评一个女子没有在父母兄弟同意的情况下嫁人,破坏了礼教,乱了婚姻。《毛诗序》对这首诗是这样解释的:“,东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这首诗讽刺一个争取婚姻自由的女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不合礼节婚姻的态度。

周礼婚制规定,所有适龄男女都应如期缔结良缘,男子超过三十,女子超过二十尚未结婚的,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就要强制执行。《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者而会之。”在周人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重要目的。所以他们要制定这种“礼”,专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诗经》中的不少诗歌反映了周代“会男女”的风习。《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艹间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言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言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初春时节,春光旖旎,溱洧两河河水变得丰腴,百花竞妍,绿草如茵。女主人公邀请男主人公去河边嬉游,男主人公腼腆地说,已经去过了,但是女主人公一再相邀,男主人公终于同往。青年男女相约在河畔,人人手持兰草,互相戏谑玩耍,观赏。整个诗篇充满着“会男女”的欢乐气氛。但在这种男女交往中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情感。另如“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等,所记都是大龄男女在婚月相会之事,很少涉及情感。这种男女在婚会上的结合,最初都是出处于繁衍后代的考虑,此时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因而这种婚姻也更充满着强烈的野性色彩。如《召南·野有死》:

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簌,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巾兑兮,无使也吠。

对于此诗,《毛诗序》是这样解释的:“《野有死》,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逐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这首诗突出了男女在婚会上结合的野性色彩,体现了生命本真的状态。另外,此时婚恋还有一定的巫术色彩。如《陈风·宛丘》: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诗人在鼓声喧闹的祭典上偏偏爱上了那位插着美丽的鹭鸶羽毛而轻摇曼舞的巫女。周人在宗教仪式上,往往通过音乐、舞蹈祈祷神灵保佑,这样民众的焦虑和恐惧得以消解,不安的灵魂得以慰藉。所以周人也认为,爱上巫女可以借美丽少女所司的巫祝之职消除自己平时对万物的恐惧、紧张。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周人的择偶标准和审美观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卫风·硕人》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之美的诗。卫庄公夫人之美的最突出之点便是“硕”,“硕人其颀”、“硕人敖敖”。这说明周代男子的择偶观念是以高大修长为美,这种观念是当时社会经济、家族观念长期积淀的结果。在周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身体,“高大”便是力量的象征。另外出于延续家族的愿望而希望配偶有强壮的身体,旺盛的生殖能力,选择高大修长的配偶是保证家族人丁旺盛、健壮的关键,也是家族发达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在《唐风·椒聊》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诗云:

椒聊之实,蕃衍盈开。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此诗以花椒比喻妇人多子,以椒香美之。周代男女婚会后,互生爱慕之情,常赠送礼物,所赠礼物不一定昂贵,但多与生育有关。如《陈风·东门之林分》中男子所赠女子的花椒,寓意子嗣兴旺。还有以鹿相赠的,寓意子孙繁殖旺盛,如《召南·野有死》。

以硕为美,以花椒喻妇人,一方面是周代男子从物质生产角度对配偶的生育能力提出的要求,反映了他们的择偶观。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对配偶提出了能使人愉悦的感官要求。如《卫风·硕人》第二章描绘卫庄公夫人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再如《郑风·野有蔓草》写“有美一人,宛如清扬。”这些都是从感官出发对配偶的要求,此时周代男子不仅仅要求女子是个劳动的好手,生育能力强,而且要求她姿态端正,相貌美好。这说明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周代社会,女子已成为男性审美欣赏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血缘亲属为纽带、以家庭和家族为社会细胞的宗法制的确定及巩固,统治阶级用“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使得人们的择偶观念受到伦理道德意识的影响。善良贤淑,有德行成为择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风》开篇之作《关雎》所述“窈窕淑女”就是美丽善良之意。《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里德行好,性情柔和温顺,行事谨慎,劝勉丈夫等都是择偶的重要标准。《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女性的德行。

周礼婚制中有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如《邶风·燕燕》、《邶风·泉水》、《·载驰》、《卫风·硕人》、《大雅·韩弈》等,都是写姬姓女子远嫁异姓的。同姓不婚的原则一方面体现了周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优生学理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周人实际上想通过母系社会的传统观念,通过联姻的方法,来实现宗法关系的扩展。因为周人虽然以武力的形式一统天下,但在中原广大地域上各氏族仍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联姻是最终使各氏族相互承认,实现多族人群统一的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周人入主中原的政治意图的体现。周人的这种婚制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而最能体现这种政治意图的莫过于周人的媵婚制。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一娶儿女,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女至娣从。”意思为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即嫡夫人,女方则以女至(侄女)娣(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女子统称为“媵”。《大雅·韩弈》便写了韩侯娶妻时媵妾相随的情景:“诸娣从之,祈祈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韩侯娶蹶女时,陪嫁的媵妾多如彩云,灿烂盈门。又如《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此诗写的是媵妾的怨词。再如《召南·鹊巢》、《庸除风·桑中》、《卫风·硕人》等反映的都是媵嫁婚姻。其实,在周代,媵嫁婚姻是一种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婚姻制度,反映了当时周人的婚恋观。何休注前引《公羊传》的文字曰:

“必以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之也。”所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九者,极阳数也;不再娶者,所以节人情,开媵路。

这里,“重继嗣”显示出了纯正的血统观念,主妻和随媵者同嫁一个丈夫,但不是同辈却同一血统,一人有子,二人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嫉妒”,从而使周人同异姓诸侯国建构起“尊尊”、“亲亲”的关系。由此可见,这种婚姻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婚姻,充分体现了周人强烈的政治功利性的婚恋观。

总之,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周人的婚恋观是从最初的传宗接代、带有巫术色彩,发展到不仅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要求,而且有感观上的要求以及政治伦理道德上的要求,这种婚恋观念的演变体现周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琦.四书详解[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现代男女两性婚恋观差异浅析 第10篇

(一) 男性比女性更易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的词语意思是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人们的互相认识、了解, 发展到后来的相识相知或者是相濡以沫总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爱情的萌发出于对异性的好感, 而人们的好感, 总离不开第一次相见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有时初见并没有什么, 但是双方见得多了, 流露出自己的特点而吸引到了彼此, 好感渐渐就产生了。

(二) 男性表现欲较女性强烈

男性青年此时往往喜欢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来博得所要追求的女性的欢心。他们开始打扮自己, 注重自己的容貌。同时, 他们也学会了在自己心爱的姑娘面前如何尽情表现出自己的长处, 掩盖自己的短处。而此时女性在性格上则变得腼腆、矜持, 学会深藏自己的感情。

(三) 男性在求爱时积极主动, 女性则较为含蓄

在恋爱过程中, 男性往往敢于率先表白自己的情感, 有的甚至与喜欢的女性接触不久, 便产生了爱慕之情, 进而大胆地追求, 与对方推心置腹。同时, 男性在恋爱进程中, 心情较为急躁, 总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 喜欢“速战速决”, 不喜欢那种隐晦曲折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女性则不然, 她们往往不会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常常采取隐晦、间接的方式, 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

(四) 男性在恋爱中的自尊心没有女性强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的熏陶影响, 男性认识到从恋爱到结婚, 是由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并不过分计较求爱时遭到女方的拒绝而带来的尴尬。如果求爱时受到挫折, 他们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孤芳自赏, 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女性则不然, 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自尊心较强, 并且常设法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比如喜欢听别人对她的对象或婚姻有良好的评价, 或者驱使男方对自己常献殷勤, 说些奉承话, 或者接受对方的小礼物等等。

(五) 男性的戒备心理没有女性强

一般说来, 男性在恋爱中的戒备心理比女性要少一些。尽管他们在恋爱的初期也十分警惕那些对爱情不真诚或者别有用心的女性, 但不少男性在与其有好感的女性刚开始接触时, 几乎没有什么怀疑对方的心理因素, 爱占据了他们整个的内心世界。而女性在恋爱的初期抱有较重的戒备心理, 显得冷静一些, 常以审慎的态度来观察对方是否出自真情实意、关注个人及家庭的细情, 惟恐上当受骗。

二、男女两性婚后心理的差异

(一) 女性婚后心理特征

根据李银河女士的社会性别的研究调查, 婚后女性在家庭中表现优于男性, 如主动干家务、生活上关心配偶、注意丈夫感情需要、生活较节俭、对爱情专一、有事同丈夫商量、经常鼓励安慰丈夫、修养好等优于男性。缺点为在家中爱使小性子、发脾气。而女性对婚姻的失望程度高于男性。

(二) 男性婚后心理特征

根据李银河女士的社会性别的研究调查, 90%男性被妻子评定对爱情专一, 80%男性关心妻子遇到的困难, 70%有事同妻子商量, 69%生活上关心妻子, 56%能注意妻子感情需要, 52%主动干家务, 41%较节省, 38%经常鼓励和安慰妻子。但在否定项得分高于女性, 如有感情转移或第三者介入是女性的5.5倍, 有喜新厌旧的情绪为3.6倍, 不主动干家务为女性的3倍, 自私、遇到困难指责、抱怨妻子, 不注意配偶感情需要、有事不能同妻子商量、花钱大手大脚为女性的1.6~2倍。说明部分男性在婚前为追求女性有较好的表现, 而婚后则表现不佳存在大男子主义, 或目的达到后放松对自己要求令妻子失望。

(三) 男女两性对待婚外情的差异

1. 女性表现得更显感性与理想化。

首先, 女性大多把爱情当做人生的主旋律, 她们也只有在对情人“动心”真爱的前提下才会冒风险去尝试婚外恋, 并在热恋中轻信心上人的承诺, 从而痴迷、忘情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日吐情思夜织网”;其次, 妻子与婚外异性过从甚密, 常会受到丈夫当众羞辱、粗暴殴打或性虐待。对婚外情更执著、专一, 也更投入的女性, 在这美丽的陷阱中往往跌落得更深, 也受到更多的伤害。倘若她们对两性婚外恋的心理差异有所了解, 并对自己“想要什么”和“能得到什么”是否吻合做出理性判断的话, 或许在临近婚外恋的雷区时会更小心谨慎。

2. 男性表现得更为理性与现实。

首先, 尽管社会对男性越轨行为的认同较女性宽容, 然而道德价值至今仍然是评价个人品格的主要尺度, 即使在性观念高度开放的西方发达国家, 私生活也依然左右着社会名流的仕途、前程。然而, 一旦与声名、事业发生冲突, 他们常权衡利害激流勇退、忍痛割爱, 很少有为情人而牺牲自己好丈夫、好父亲的名誉, 甚至背负违反家庭道德的罪名以至自毁锦绣前程的痴情男子;其次, 男性的性价值观虽倾向多元、开放, 但他们在做决定性选择时往往较女子更理智、更现实;再次, 由于男性未必在婚姻危机时才误入禁区, 不少人只是自控力较差、一时冲动而“失足”, 因此他们对婚外恋人大多只是“动情”而没有“动心”, 也较少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但更多的有妇之夫在双重困境中挣扎, 在两难抉择中徘徊, 实有其社会、心理和道义的原委, 仅用伦理标准对其做价值判断难免失之偏颇。

摘要:婚恋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为适婚年龄的男女对恋爱、婚姻的一种根本看法和态度, 直接影响个人的恋爱、择偶以及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 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程。本文尝试从婚恋观的界定入手, 深刻分析现代男女两性婚恋观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掌握正确的择偶观提出了研究结果。

测测你的婚恋观 第11篇

会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呢?

你会在何时结婚?

将来你会是怎样的太太?

以下两种情形,你会选择哪一种?

A.一个星期都动弹不得。

B.整整失眠一个星期。

【解答】:你是自由恋爱派,还是相亲派?

A.你是属于相亲派。因为你很怕麻烦,觉得靠自己找对象不保险,万一被骗了,受伤的人是自己,通过相亲的话至少能掌握对方的状况与家世背景,遇人不淑的可能性就可降低。

B.你是标准的自由恋爱派,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你会努力地寻找人生伴侣,就连睡觉作梦时也在想这件事。一旦发现理想对象会马上展开行动,掳获他的心。

一定要选其中一个当男朋友的话,你会选谁?

A.身高40公尺的超人。

B.身高15公分的一寸法师。

【解答】:会跟什么样的人结婚呢?

A.你的未来老公应该是个值得依赖的人,个性稳重,能保护软弱的你,他的年纪应该会大你很多,且事业有成,足够让你拥有幸福安稳的生活。

B.你的未来老公会是个可爱的大男孩,有点任性,喜欢向你撒娇,你就像他的妈妈一般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他的年纪应该是比你小。

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录像机?

A.只能快速放映的录像机。

B.只能慢速播放的录像机。

【解答】:你会在何时结婚?

A.你是超积极的行动派,只要找到意中人,就会马上摒除所有的障碍,只想跟他生活在一起,很有可能在22岁左右就嫁为人妇了。

B.你是属于小心谨慎派,就算已经有了心上人,也不会马上急着结婚。你认为必须等到彼此了解后再谈婚事,因此可能会错过好机会。

如果一定要给男朋友吃其中一种药的话,你会让他吃以下哪一种?

A.一吃就会放屁放个不停的药。

B.一吃就会流鼻涕流个不停的药。

【解答】:将来你会是怎样的太太?

A.你是先生的开心果,每天都会为家人制造出许多欢乐,虽然你的个性有点迷糊,不过会是一个惹人疼爱的好太太。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文献综述 第12篇

一、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及评价

1、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研究

若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为起点, 国外对婚恋观念的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始,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国外大学生婚恋观有以下特点:

(1) 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支持态度。Knox&Zusm an研究表明恋爱在高校中是很普遍的, 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报告说自己正在和一个约会对象恋爱。

(2) 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态度很积极。Paige D Martin的研究表明了绝大多数年轻人表示出了对不良婚姻的否定态度和把婚姻作为一种责任的观点。Salts、Connie J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女生比男生对于婚姻具有更积极的态度。

(3) 国外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Huang Karend对旅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 有58.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性行为, 60%以上的被试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 且在容忍程度上无性别差异。

2、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发现影响婚恋观的因素包括: (1) 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身份、个人品质、信仰等。 (2) 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情况等。 (3) 社会因素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氛围、社会政策等。

3、国外对婚恋观测量工具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在研究婚恋观理论的同时, 也编制了许多的测量工具或调查工具, 但大多是对大学生婚恋观某一方面特征的测量或调查。如Hill’s编制的婚姻态度量表、Lee编制的爱情方式量表以及后来Hendrick在Lee的基础上编制的爱情态度量表等。

4、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评析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虽然成果很多, 但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概念缺乏明确的结构划分, 大学生婚恋观的测量工具缺乏科学性, 总体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架构。但其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成果及评述

从禁婚—不提倡恋爱—结婚开除—禁“租房”—不限制结婚, 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走过了这样一个嬗变的过程。这里面不仅仅有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因素, 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 高校扩招以及后勤服务滞后等不无关系。通过对95篇相关文献的研读, 发现国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国内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成果及特点

(1) 以对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为主。研究显示, 当前大学生婚恋观中开放意识与传统意识并存:大学中恋爱现象普遍;大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大学生仍然青睐才子佳人的搭配, 由“以往注重家庭门第和经济条件到现在强调个人因素, 尤其强调个性、品德、感情等”。

(2) 女大学生婚恋观更吸引人们注意。在选读的95篇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文献中, 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文献有21篇。由于中国历史上有着长久的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解放更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变迁。女大学生对待性爱也是兼有开放和传统的两面, 另外女大学生中特有的“毕婚”、“急嫁”现象也值得关注。

(3) 重视对影响大学生婚恋观因素的研究。除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上开放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 学校、家庭和网络等传媒工具是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

(4) 注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性研究。一是地区差异性研究: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北京市九所高等院校进行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会有很小的地区差异, 大学生婚恋均表现出开放性、多元化、自由性的趋势;二是性别差异性研究:无论男女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均持赞同态度, 相对男生, 女生对待婚恋总体上稍微保守一些。三是社会与家庭背景的差异性研究:金乐通过研究得出网络等媒体使得大学生对待婚恋的态度和行为上更为开放;吴彬通过对广西工学院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认为“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婚恋观本源”等。

2、国内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评价

与国外不同的是, 国内虽有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是并没有相关的测量工具或准则, 调查方式往往以自编问卷为主, 题目设置上常含有研究者本人价值判断的选项, 有悖于价值中立原则,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没有很好的保证。样本选择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少;对重点高校研究多, 对一般高校研究少;对汉族学生研究多, 对少数民族学生研究少, 难以综合全面的反映当代大学生整体的婚恋观。研究成果内容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很少有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并且大多数学者仅仅是从大学生婚恋观的状态进行研究, 很少从过程性的角度来研究;从研究大学生婚恋观的学科视角来看, 大多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 并且各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分析, 提出建议, 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但总体上来说, 当前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对大学生婚恋现状及特点的描述, 让我们对当前大学生婚恋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学者们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对学校和社会教育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较高的可行性。

摘要:时下非诚勿扰类的婚恋节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婚恋问题也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选读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研究文献95篇, 在对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综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

参考文献

[1]金乐.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 2007, (11) .

[2]吴彬.论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婚恋观本源——以广西工学院调查研究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2 (5) .

[3]阎晓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4]袁瑞宁.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分析——以河北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 2009, (10中旬) .

[5]Brantley A, Knox D&Zusm an ME.When and why gender differences in saying I love you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2, 36 (4) :614-615.

上一篇:语文创客下一篇: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