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交友节目范文

2024-06-26

婚恋交友节目范文(精选10篇)

婚恋交友节目 第1篇

1自我推销形态

1.1形态简述

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播电视征婚节目《电视红娘》,旨在为单身男性提供相亲平台,开启了我国婚恋交友节目先河,其节目形态为“自我推销形态”式,它主要采用征婚者在镜头前简单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完成相亲,其前期以《电视红娘》为代表;后期以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为代表,节目开始加入了征婚者的一些生活镜头作为辅助介绍。

1.2“自我推销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1.2.1服务性强

婚恋节目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男女双方提供婚介服务。“自我推销形态”的婚恋节目将服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上智大学研究中国性问题的刘雅格称,由于节目着重加强服务性的宗旨,该类节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争议,为以后婚恋节目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2单向交友

节目采用征婚者在台上简单的介绍自身条件来征婚,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果觉得合适可以直接与征婚者联系,也可以通过电视台与征婚者取得联系。这种形式的相亲节目只有征婚的一方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征婚者也没有办法得到合适人选的信息,只能等待电视机前的观众或电视台主办方的联系,形成单向交友。

由于当时电视台拍摄技术和包装技术水准较低,节目整体质量难以吸引观众。另外,节目开播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适时人们观念保守,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相亲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造成了《电视红娘》等婚恋节目因找不到嘉宾来参加节目而停播。

2谈话交友形态

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我国婚恋交友节目进入“谈话交友形态”时期。后由于众多电视台不断克隆,终至停播。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的谈话交友形态出现,谈话交友婚恋交友进入新时期。

2.1形态简述

这一形态的婚恋交友节目主要通过谈话方式来进行,包括嘉宾与嘉宾之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其前期代表为《玫瑰之约》,主要采用12位嘉宾(6男6女)围绕节目组预设的话题,通过不同环节的交流来了解彼此性格特点的形式。后期以《非诚勿扰》为例,主要采用在固定规则中以问答的方式增进了解的形式。基于21多位单身女嘉宾在这十几分钟内对男嘉宾的了解,最终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与该男嘉宾牵手。

2.2“谈话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2.2.1采用谈话交友的速配形式

《玫瑰之约》设置男女嘉宾互相提问、“情感故事”和游戏等板块,每个版块都遵循将谈话进行到底的原则。《玫瑰之约》初期,主持人以女嘉宾闺蜜的身份来串联整个谈话交流过程,后期又增加了主持人来丰富“闺蜜群”来确保节目流程顺利进行。《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和专家会根据男嘉宾的回答或者短片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向男嘉宾提出问题,24位女嘉宾也可以举手示意向男嘉宾提出问题。男嘉宾通过回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女嘉宾、主持人和专家们进行沟通交流。

2.2.2注重节目的娱乐性

“谈话交友形态”前期的婚恋节目加入游戏环节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玫瑰之约》首期节目中就有四位男嘉宾同时对女嘉宾有好感。他们要完成游戏才能获得与女嘉宾亲密接触的机会。节目通过游戏环节不断设置的悬念来增加节目的娱乐性。

“谈话交友形态”后期的婚恋节目通过个性化来增加娱乐性。以《非诚勿扰》为例,嘉宾上场方式个性化:男嘉宾利用升降机入场;最匹配的24位女嘉宾们伴着音乐通过T台先后入场,入场时和男嘉宾进行简单互动。其次,舞台设计更加个性:现场为LED舞台,以动画造型为主,女嘉宾灯全灭的时候背景为红色,其他时候为彩色。通过话题增加节目的娱乐性,节目所选话题内容大胆,且设置言辞犀利的女嘉宾,各种观点的交锋使现场火药味儿十足,并且延续到场外成为社会话题。

2.2.3与网络媒体联动

当下,传统媒体都在与新媒体联动来增强传播效果。《非诚勿扰》将节目视频上传至网站,使观众可以随时观看节目,并通过转帖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建立“非诚勿扰吧”,给观众自我表达提供空间;还会不定期地发起各种互动贴,与观众进行沟通。

伴随《玫瑰之约》和《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其节目形态被不断克隆,引起受众审美疲劳致收视率不断下降。另外,“谈话交友形态”的的婚恋节目为节目的收视率过分注重节目娱乐性,以至于2010年广电总局连续出台了两份文件来促进婚恋节目的整改,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联播》也对此节目进行了批评,这导致节目形态的转型。

3试配交友形态

3.1形态简述

“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的主要是男女嘉宾共同度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一星期)的旅行,在旅行中通过多次随机或主动选择配对成为约会搭档以增进了解,经过了解后再决定是否牵手。“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的代表是贵州卫视《完美邂逅》。

3.2“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3.2.1“体验式”相亲

《完美邂逅》通过尝试一起约会、共同完成任务等一系列环节让男女嘉宾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自己的心仪对象。与《非诚勿扰》中一问一答的模式相比,《完美邂逅》更贴近现实生活交友的过程—一认识、相处、确定关系,男女双方能够真正在相处过程中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合适。

3.2.2影视化的表现形式

首先,影视化的拍摄手段。优美的景色是精致画面的基本条件,《完美邂逅》拍摄地点第一季在韩国浪漫的济州岛,第二季在泰国美丽的甲米岛,不停变换的美景给观众新意和美感。其次,通过多机位拍摄人物关系镜头,按照电影布光要求操作,使画面立体化多处采用主观镜头拍摄,以嘉宾的视角拍摄,使节目的代入感增强。

3.2.3无主持人化

节目顺应现下娱乐节目淡化主持人的趋势,达到“无主持人化”的效果。在内容上,无主持人的设置一方面还原了生活中真实交流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嘉宾拍节目的感觉,有利于还原嘉宾最真实的状态;另一方面,避免了主持人刻意引导、干预嘉宾选择的可能性。

传播积极生活观念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基本要求,但这一时期的婚恋节目在这方面却负评如潮;另外,为了节目能达到更好效果,节目组有时会通过过度的把关和刻意剪辑来增强节目戏剧冲突,或是在嘉宾选择上与失真,节目真实性遭受普遍质疑。4结语

我国婚恋节目经历自我推销、谈话、旅行等形式,现正逐渐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需增强人文关怀、弘扬主流价值观来强化导向性;通过解决嘉宾的情感困扰,提供择友指南回归其原始的服务性。需不断地寻求新的创新力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来促进我国婚恋交友节目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婚恋节目在我国经历了“自我推销形态”“谈话交友形态”和“试配交友形态”三种形态。从纵向来看,这三者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从横向来看,每种形态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自我推销,谈话交友,试配交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苏华.速配类电视婚恋节目初探[D].武汉:武汉大学,2005.

电视交友节目成功率为何不高? 第2篇

首先我们假设婚姻的前提是爱情

爱情在社会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而爱情的产生和消退的过程相当复杂。

试问有几个人能肯定的将娱乐节目里的速配称为爱情?

第二,我们从动机上来分析参加这类节目的人的心理

这又牵扯到中国的文化视觉,虽然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开放了不少,但人们内心始终对婚姻和爱情有着相对传统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又必然影响人的行为,虽然没有经过调查,但我觉得大多数参加这类节目的人都有着一定的防御心理在里面,虽然每个人的动机不尽相同,但至少都为自己留有余地。其中不乏有人纯粹是为了得到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三,关于需要和需求的差别

需要和需求: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缺乏些什么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会的方面,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映象,一种主观意识。

这也是速配感情的一大难关,对反也许正符合了你的需求,但你却不一定需要他。

第四,从速配节目的性质上来讲,他里面的娱乐成分大于了情感成分,虽然节目能在瞬间给人带来很多惊喜,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里面的表演成分有多少。

第五,不同的生活环境、早期经历、学历水平等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而认知差异可能会使得两人的距离明显化,由此造成交往困难。

速配成功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熟为人知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近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这是非常影响人际交往的两个效应,但同时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偏差。

至于晕轮效应,可以拿来解释某些情况下的“一见钟情”和“神速迷恋”。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业界再议婚恋节目 第3篇

从年初开始,各地卫视轮番推出婚恋类节目,但部分节目为了博取高收视,放任拜金主义、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引起不少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观众的担忧。

9月9日,“中国电视婚恋节目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暨《相约星期六》开播600期研讨会”在沪举行。

《相约星期六》制片人赵妃蓉表示,1998年以来的13年间,节目共吸引了7000多人参与,促成了300多对夫妇,出生了100多对相约宝宝。节目在坚持“三真”的原则上不断与时俱进,“变的是节目的环节,不变的是节目的宗旨,始终坚持服务性、真实性,为男女嘉宾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交往平台。”《相约星期六》节目形式新颖的 “外场连线”“爱情团团转”“老爸老妈相亲团”等板块,充满了情感张力,深受观众欢迎。

研讨会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张聪直言,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速,宅男、剩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像《相约星期六》一样的健康向上的婚恋节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则以“真正成功”来概括和展望《相约星期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一些所谓的婚恋节目通过嘉宾的出位言行博得收视率不同,《相约星期六》以真情、正气打动人,某些婚恋节目虽然取得了收视佳绩,但是在口碑上却没能获得相对应的佳绩,《相约星期六》不断加强服务的功能性,不以博眼球经济为目的,是真正地触及心灵,成人之美。希望它能成为其他婚恋节目的表率。”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在研讨会上说:“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膨胀,在玫瑰与面包的博弈中,面包占了很大的位置。这在很多电视节目中已经说得很坦白。《相约星期六》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在于它的真诚和品位。有观众说《相约星期六》最让人难以抗拒的是含蓄美。另外,一个电视节目要长远地走下去,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高品位。作为大众产品的制造者,电视传播者有责任提供健康的产品。”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SMG主持人曹可凡将《相约星期六》中的恋情用三个‘纯’来概括,即纯真、纯美、纯爱,很朴素很干净。他认为,《相约星期六》的成功,取决于三个C: credit(信誉度)、communication(交流)、comfortable(舒适)。

谈及《相约星期六》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建议,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相约”的平台可以延伸得更大、更广,可以尝试打造产业链,为更多人提供寻爱的可能。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理念及特点 第4篇

节目定位:回归大众媒介本位, 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玫瑰之约》和《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共同制片人刘蕾在十年后的今天坦白地说:“一个电视节目承载不了太多, 直接奔着爱情、婚姻太难, 婚介所都做不到, 遑论电视节目。”可以说, 正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电视艺术规律的成双配对的终级节目目标, 竭诚服务、追求美满的传统“红娘”心态把十年前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婚恋交友节目逼入了死胡同。因为电视节目有限的时间、特定的语境、局限的表现手法等因素, 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人迅速地对另一个人的完全了解, 也不具备让人做出关乎一生幸福重要决定的必要条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在思考的过程中, 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 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好看, 电视导演们是不允许出现诸如“让我想一想”这样的过程的, 而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的“速配”, 显然是违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法长久的。

传播学研究表明, 一份完整关系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发起、试探、强化、整合、结合、分化、限制、停滞、逃避、终结等十个阶段。结合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规律来看, 能够把握和驾驭的关系充其量是前两个阶段, 即发起和试探。而关系的强化和整合则必须有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这显然是目前这种以舞台录制为主的婚恋交友节目所无法满足的。2010年出现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 回归了媒体仅仅提供交流平台的本位, 在节目目标定位上不再试图越过男女嘉宾关系的强化、整合过程, 强行进入结合阶段 (做出厮守终身的约定) , 而是充分地发挥媒体信息平台的功能, 促成更多男女嘉宾关系的发起。《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制片人刘蕾说:“节目只是展示邀约的过程。一次约会, 可能只是一顿晚餐、一次K歌、一场电影, 也有可能是继续下去的幸福。”《非诚勿扰》也做了同样的定位:提供一个结交朋友和表达自己的平台, 只创造邂逅, 不包办爱情。如果说《玫瑰之约》当年努力要在节目中搭起一座通往婚姻的鹊桥, 那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只负责男女嘉宾的相遇及初步的试探, 至于通往婚姻的鹊桥嘛, 完全留给嘉宾自己去搭。节目表面上来看似乎弱化了对参与嘉宾的服务功能, 但实际上是强化了媒体为电视机前更多的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 也使参与嘉宾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节目功能:服务搭台, 娱乐唱戏, 节目功能多元化

上面说过, 与以往的婚恋交友节目相比,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并没有削弱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社会服务功能, 只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符合媒体的实际。同时为了扩大信息量, 实现信息的最有效传播,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节目中场上嘉宾的人数比以往的婚介节目至少要多出一倍, 《非诚勿扰》每期节目场上嘉宾29人, 《我们约会吧》场上嘉宾23人。同时, 两档节目台下都集结了适龄男女当观众, 并且都在网络上设有专门的信息发布网站等, 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节目、拨打电话、上网等多种渠道获知需要的信息。但我们知道, 事实上无论媒体如何努力, 通过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解决终身大事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说, 此类节目存在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引导性、观赏性而不是实用性。在收看电视婚介节目的受众中, 也有相当多的人并没有征婚交友的需求, 吸引这部分受众的, 无疑是这类节目被强化的娱乐功能。《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 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从嘉宾设置来看, 以前是等额配对, 现在是差额择选。等额配对暗含专一、忠诚、婚姻等中国传统婚恋理念, 也传达了节目组希望嘉宾人人都有归属的美好愿望, 体现了节目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性, 即配对成功。而差额择选迎合了当代人尊重自我感受、重视自我选择权的理念及勇于追求心中所爱的心理特点。例如《非诚勿扰》是24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 《我们约会吧》是18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或18位男嘉宾对一位女嘉宾。这种多选一或称为一选多的设置, 必然带给嘉宾、受众更多的关于竞争、冲突、多变等心理暗示和期待。这也传递出节目组根本没打算追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圆满, 嘉宾被剩下是必然的, 配对成功是偶然的, 自由选择是最关键的。在节目环节上, 《非诚勿扰》总体设计了“女生权利”和“男生权利”两大部分。首先进行的是“女生权利”, 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中, 男生通过现场自我介绍、前期录影、朋友采访等方式展现较为全面的自我, 女生则通过灭灯或亮灯来表明自己的好恶。三关过后如果还有女生的灯亮着, 节目进入“男生权利”, 男生有权通过提问、看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并选择女嘉宾。《我们约会吧》则设置了“密室拷问”、“翻越美人墙”、“以貌取人”、“公主PK”等环节。2010年最红火的两档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 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如果十年前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还能被称为带有娱乐元素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话, 那么如今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只能被称为带有服务元素的娱乐节目。由服务走向娱乐, 节目目标和功能更加多元化, 更符合当代受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

节目内容:由“秀情感”转向“秀观点”

传统的婚恋交友节目讲求“和为贵”, 以促成男女嘉宾“配对”为目的。无论嘉宾还是主持人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 言词都比较温和, 观点都非常“主流”, 努力表现得温文尔雅、通情达理, 但由此也难免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摒弃了一张巧嘴说两家, 两头讨好的传统“红娘”形象, 鼓励嘉宾睁大眼睛挑毛病, 开动脑筋提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婚恋观念及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人们越来越尊重来自内心的感受, 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会为了迁就对方或顾及他人的看法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看似“挑拨离间”, 背后却是尽可能展示真相的善意, 大团圆不再是此类节目追求的最高目标, 为嘉宾们提供一个真实、全面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舞台, 从而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 这是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符合时代背景的科学理念, 也是一种对幸福观的引导。

《非诚勿扰》在采访男嘉宾的朋友时, 都要求被采访者一定要说出嘉宾的缺点, 并且在剪辑片子时有意识地保留这一部分, 以便女嘉宾能更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男嘉宾是什么样子。节目在“女生权利”部分, 鼓励女生畅所欲言评价男嘉宾, 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男嘉宾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为自己解释或阐述观点。女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决定灭灯还是继续亮着灯支持男嘉宾。在男女嘉宾的对话中广泛涉及金钱观、爱情观、事业观、价值观、家庭观、审美观、个人爱好等, 在没有时间过多思考和矫饰的情况下, 无论是提问方还是回答方都在一瞬间或多或少地展示了自己的真性情。“她们都在装”、“农村的我们不要”、“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我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你应该把位置让给那些真心来找男朋友的女孩”等, 这些充满鲜明个性的语言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节目现场和网络论坛, 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和思考。就像《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所说, 这不仅是一个交友的舞台, 也是一个言论的舞台、社会的舞台。

由“秀情感”到“秀观点”的转变, 符合80后、90后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 他们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 (至少自己认为是真实的) , 也喜欢剥掉事物的伪饰 (有时是想象中的) , 不喜欢做人云亦云的乖乖女, 也不喜欢让别人左右自己的选择 (没觉察到的情况除外)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还像十年前那样完全由主持人唱主角、按部就班地给男女嘉宾配对, 恐怕参与的嘉宾只能是中老年人了。异彩纷呈的嘉宾观点也映射了社会的多元化, 在场上、场下的激烈论辩中, 人们重新思考了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严肃问题, 尽管它最初的引发者只是一档娱乐性很强的婚恋交友节目。

节目运作方式:与新媒介合作, 拓展服务功能

电视作为有着自身传播规律及局限性的传统媒体, 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既要保证节目的可观赏性, 又要兼顾社会各层次人员的参与面及节目信息的丰富性与实用性等, 这就势必导致节目无法为更多的参与者提供更充分的服务。而网络等新媒介的便捷性、开放性及大容量恰恰弥补了电视媒体的不足。《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放大了节目的娱乐观赏性, 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 同时将对社会的服务延伸到参与面更广的网络。它们除了拥有自身的官方网站, 同时还与比较成熟的社会交友网站, 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进行合作, 将网络资源也整合到节目框架中。这样既保证了拥有稳固、充足的节目嘉宾候选队伍, 不必像十年前的婚恋交友节目为寻找合适的参与嘉宾而大伤脑筋, 又通过网络平台为社会上有婚恋需求的受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更切实的交友服务。

当然,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毕竟还处于一个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 在此期间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缺失。如节目支撑点单一, 过于依赖嘉宾的言语秀等, 导致一些节目嘉宾自身被符号化、语言被模式化, 纷纷成了拜金女、智慧女、孝顺女等的代言人。为了每次节目都有新突破, 这些常来常往的嘉宾在语言上只好一次次升级, 最后言不由衷、力不从心, 只好草草退场, 如马诺、谢佳等女嘉宾。另外, 对嘉宾言语秀的依赖也容易造成节目失控、品质的下滑, 例如《我们约会吧》去年4月14日的一期节目, 嘉宾发言中连续出现诸如“强吻”、“性冷淡”、“下半身思考”等涉及“性”, 并且是非健康“性”的词汇。作为婚恋交友节目涉及性话题应该说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节目宣传片剪辑的就是这几句, 这说明至少在当时的节目制作者心目中, 这几句话是本期节目最大的看点。随着节目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以上不足也在完善之中, 但如何拓展此类节目的支撑点, 使节目更健康、持久地发展, 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综上所述,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新派交友节目的创新空间还很大, 为节目构建更多的支撑点, 有益于节目的充实和完善。另外, 此类节目无论如何创新, 终究不能脱离婚恋交友情境, 真实与真诚是它的护航者, 如果失去了这两点, 仅仅用娱乐去挑战中国受众传统的婚恋理念, 很容易走入把尖刻当幽默、把低俗当大胆、把作秀当真实的误区。如果在浅层次的娱乐中摒弃了婚恋交友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美好而真挚的情感, 恐怕会导致此类节目失去特质渐渐混淆于其他的娱乐节目, 过快地进入到衰落期。

摘要: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 并得到受众的认可, 除了社会的需求外, 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 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 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 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婚恋交友节目 第5篇

在当代这个消费盛行的社会里,消费文化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行为。随着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的共生与流行,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成为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的源泉,人们通过大众传媒来消费大众文化。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将大众文化搬上荧幕的电视交友娱乐节目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但是不少类似的交友节目最终却败下阵来。而今以冯氏电影《非诚勿扰》为创意点的江苏卫视新派电视交友娱乐节目《非诚勿扰》自2010年年初开办以来,收视率节节攀高,无论社会对这档节目是褒是贬,她还是赢得了广泛而成功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一轮新派的电视交友将引爆整个电视娱乐市场。《非诚勿扰》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其内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作为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时代下所凝聚的一种和谐力量。

电视交友娱乐节目传播机制的立体化

电视媒体是交友娱乐节目传播最合拍的技术平台。电视以自身独特的制作传播特点为广大的参与者或受众提供了话语平台,就像提供了一个传播磁场,吸引了人们蠢蠢欲动的内心世界,刺激人们尽情地释放自我。《非诚勿扰》节目正是以电视媒体为传播载体,通过视觉化影音化的包装设计,将现实生活的内容再现于荧幕上,以仿象的世界呈现给受众,赢得受众的共鸣。电视媒体既是交友节目的背后策划,又是传播者、传播载体。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是被电视公开的话语传递者,一个由电视营造出的交友公共场便成为电视的卖点。

大多数电视交友娱乐节目传递的主要内容是游戏的娱乐,是男女间搞笑的滑稽的对话,缺乏更多的理性和人文内容。虽然是娱乐节目,是相亲节目,但是内容的超娱乐化、过俗化,往往只是一笑而过,我们也需要更多能够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提供社会思考的内容。在大多数《非诚勿扰》的fans中,他们更多看重的是节目中给人以思考、醒悟、启发的内容,可以说是在欢乐里思考着人生内容。《非诚勿扰》抓住社会的亮点热点,内容紧密地贴近大众群体,让娱乐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内核。因为我们的时代太娱乐,人们的心志被愚乐得处在崩溃的边缘,若还是仅为狂欢的内容而娱乐,为纯感性的内容而娱乐,那么剥去娱乐的外衣我们剩下的只是精神思想的枯枝败絮。

当代社会随着80后、90后的人们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以及媒体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格外得关注,特别是触及终身大事的问题上,像“剩男剩女”这样的高频词随处可见,“剩男剩女”已经成为新型的大众文化,在我们身边肆虐地流行着。可以想象社会中“剩男剩女”这样的群体在新的成长环境以及新的传媒环境下,原本就具有的时代性格会在外部的逼压下促使他们主动地走向舞台,走进交友节目的荧幕中,成为婚恋交友的平民化明星。这是一个广告的时代,参与节目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公众话语平台上向全国推销自己,表现为更加个性的征婚广告。《非诚勿扰》中的每位嘉宾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职业背景,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最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婚恋观和家庭观。参与者在舞台上要面对突然袭来的惊喜、争执、打击等等状况,而这一切都是参与者诚心诚意地摸寻合适伴侣所必须付出的。

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而主动选择观看电视节目。受众观看电视交友娱乐节目一定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身心需求,比如休闲、放松、引发思考、规范比较等等。《非诚勿扰》的受众群体各年龄层次的都有,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正是由于对爱情婚姻向往和恐惧的年轻群体的存在,他们背后的父母也希望从节目中获得启发,在面对这档节目的时候一方面受众通过画面以及紧张有趣的相亲过程获得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受众在嘉宾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中和性格色彩分析专家的提问解释中得到更多现实的深入人心的思考。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现在所面对这类节目的受众绝大部分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一定素质层次的,在社会中喜欢思考、喜欢有人能够给予共同理解的人群,通俗地说,人们面对的是越来越自恋的自己,所以节目要给予受众更多的人文关怀。

《非诚勿扰》节目从传播的功能上看,一是提供娱乐,二是监视环境,三是反映生活。

提供娱乐这是由节目本身的娱乐性质所决定的。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思想精神等各方面的质疑与探讨,把这种功能嫁接在娱乐之上,顺其自然地为受众头脑注入对环境监视的疫苗。正是传媒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大众化才使得节目必定是反映真实生活的,反映得如此逼真生动,间接勾起受众对生活的反思与重新体悟。三者的合力实现了节目动情引向的功能机制。

传播机制循环图

技术的支持、心理的满足、功能的实现最终又为传播的社会机制释放了更多的话题,引发循环的讨论,如此不断循环下去促进一个立体化的交友娱乐操作平台的发展。

电视交友娱乐节目的传播价值

历史的发展把我们推进了以物质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漩涡,在这里我们的大脑都被消费的概念清洗了。如今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掀起了社会变革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次我们面对的是泛滥的信息洪流以及日益同质化的信息文本。作为能够生产产品的大众传媒电视,面对由于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而带来激烈的生存竞争,电视媒体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依靠高收视率来提高广告收入和经济效益,这也正是在以商业逻辑为指引下的生存的真谛。

电视只有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适合受众口味的产品,才会拥有去和广告商交换的受众资本,最终获得足以维持生存发展的广告资本。因为社会的传播环境的碎片化、小众化,这为电视交友节目以一种新的姿态重返人们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生存机遇与活力。就《非诚勿扰》来看,它将节目定位于提供邂逅而不包办婚姻的娱乐服务上,将受众市场定位于80后、90后已经、正在或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人们,将节目的话题牢牢地锁定在社会、网络流行的有关婚恋的话语及现象。正是在明确细分市场和精准定位基础上,节目自开办以来,收视率节节升高,之前有连续3周黄金档收视率达到省级卫视第一的纪录。婚恋节目收视率能够有所突破也充分证明了收视率反映观众需求和习惯的变化,依据商业逻辑的判断与创意必然是成功的。

这是个品牌至上的时代,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被无数的品牌包围着,所有的品牌都渴望得到消费者的芳心。在目前传媒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尤其是电视媒体为争夺电视机前的我们而煞费苦心地改版、创新、抢占资源,尽一切可能留住它的受众。因此,电视媒体品牌的树立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仅是现代媒介经营的前沿意识,更是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走向和谐的动力源泉。电视媒体通过线上线下多样的手段来全方位传递自身品牌形象,以其在这个微利的空间里获得公众的忠诚与信赖,电视形象的传递从自身的优势上看就是在节目上的创新与整合,因为节目是最直接达到受众那里的,电视媒体准确的定位配合以优秀的电视节目,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媒体全面的形象传达给受众,让受众也能充分理解和感受到媒体的发展方向,总之,深入人心的电视媒体品牌背后必定有着支撑其出色品质形象的优秀节目。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前沿电视媒体江苏卫视,整体品牌定位从“情感”升级为“幸福”,提出“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品牌口号。对于《非诚勿扰》节目的创办也正好配合了整体的定位,在突出节目关注社会、关注人们幸福的基础上并与其他节目共同为“幸福中国”的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点。

数字化生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实现传播互动成为当代的主流,随着web2.0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整合成为媒体共生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反馈、互动交流、品牌推广、营销事件等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这为新媒体带来了丰厚的广告效益。新媒体通过对传统媒体提供技术支持以获得一定的宣传效应。《非诚勿扰》节目在整合互动资源方面,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上,坚持与新浪、网易、腾讯、百度这四大门户网站展开合作;在互动平台上,设置官方网站的投票、留言板块,与优酷、56.com等视频网站合作;作为婚恋交友节目,还得到中国最大婚恋交友网世纪佳缘以及百合网的赞助与技术支持。节目的报名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受众可以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时收看节目,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获得嘉宾的相关资料,最突出的要说是在虚拟社区、论坛、博客里有关节目、嘉宾、主持以及某些观点的讨论铺天盖地地涌现。有记录显示该节目在百度的日网络搜索量曾超过22万,排名第一。以上可见,《非诚勿扰》为相关媒体链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和火爆的人气,证明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整合互动的市场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爱情不是游戏的性质决定了婚恋交友不是单纯的游戏,单纯的游戏形式那是对节目的敷衍。大众越来越需要贴近他们生活、理解他们生活、引导他们生活的实际内容,并想在娱乐中汲取智慧。感受生活、拥有生活、享受生活是人生存的最大目的、最大奢望。《非诚勿扰》的成功在于它注重娱乐的同时而不媚俗,关注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让受众内心深处浮起强烈的认同感,成为沟通年轻群体的桥梁,赋予节目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节目中有以下几个创新处:一是设置了诚信、文雅、有学识、有丰富阅历、沉稳幽默的主持人孟非,配合了节目名称非诚勿扰并依靠主持人很好地控制现场,不以吵闹来取悦受众。二是安排了一个很专家的人物就是性格色彩分析师乐嘉,这个人物以尖刻的提问与启迪的回答可以说使得整个现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场上的24位女嘉宾以及轮流出场的男嘉宾,先由女嘉宾选择男嘉宾,即女生权利,当然表现了女士优先的原则,只有当经过三关女嘉宾的考验后还有灯未灭即进入男生权利,由男生选择心仪的女生。这样的交换其实符合人类进化的自然规律,男生为了满足自己求偶的欲望,必然会主动去挑战,接受对方的考验。四是通过不同男嘉宾的VCR包括基本资料、成长经历、理想女生、朋友的评价反映出不同求偶者的心态和背后的故事,这也正好满足当代大众对隐私的窥视需要。总之富有社会生活、文化思虑内涵的《非诚勿扰》整体的包装策划坚持了时代主流的价值取向,摆脱俗不可耐的境遇。

有人说过,通过电视能够看到人生,通过电视能够感悟人生。电视将社会、生活、历史、自然等等都以大众的方式传播给受众。电视整合了我们的社会文化,提升了再现文化的能力。《非诚勿扰》中的参与者来自天涯海角,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由于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大,很难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内找到合适的伴侣,所以希望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广告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心愿,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现实的境况。

尽管中国的80后、90后在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使他们开放、个性、叛逆、有独特的思想,但是我们在节目中也能看到他们的宽容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恪守,比如孝顺、勤俭、刻苦、志气、历练等,这些都具有文化内涵的身影。通过感悟媒介表现出来的“他人”生活来进行社会化,这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传播学家格伯纳提出的“共鸣效果”指出:电视节目中的内容、观点若与受众自己所持观点相近,那么培养效果就会有扩张的趋势。节目面前的大众会以某些嘉宾的观点、价值观来对照自己的生活,也会对与自己不符的价值观进行内心的反思,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个人发展的现实。当交友娱乐中的人文内涵,符合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受众心理世界的时候,有利于重塑受众的价值观,调整社会心态,稳定社会秩序,弘扬和谐的精神理念!我们会发现与幸福息息相关成为《非诚勿扰》具有十足魅力的最大社会原因。

尾记

浅析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卷土重来 第6篇

国内最早的婚恋节目是山西电视机台1988年开播的《电视机红娘》, 这个节目是当之无愧的婚恋节目鼻祖。在娱乐化还不普及的年代里, 《电视机红娘》真正本着“为群众服务”的原则, 为大龄青年牵线建桥。而真正让电视机婚恋节目的火爆, 则是从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始的。《玫瑰之约》火爆时, 国内各电视台先后开过30多档婚恋节目。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的《好男好女》、山东齐鲁台的《今日有约》、北京卫视的《今夜我们相识》、河南卫视的《谁让我心动》、四川卫视的《特别心动》等相继亮相荧屏, 爱情的玫瑰花在电视的包装下, 开放得热闹无比。这些一度火爆的节目, 后来都陆续停播了。只有上海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 开办了10年, 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

二、婚恋节目为何在十年之后又卷土重来

电视征友类节目从兴盛到灭绝再到春风吹又生, 走过了10年的时间。在10年的时间里网络发展成为最为强势的媒体, 70后基本都已经成家立业, 80后甚至90后成为征友节目的主要参与者。10年后为什么征友类节目又死灰复燃了呢?

(一) 社会热点问题造就婚恋节目复生

近些年来, “剩男”和“剩女”一直都是社会的热门话题, 对于80后恋爱观的研究和分析正是时下最为时髦的议题, 也正是速配交友节目能够卷土重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 80后的情感困惑越多, 这样的节目就会越火爆。

(二) 综艺节目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综艺娱乐类节目一直都是各大电视台的收视法宝, 全国上下几乎每个卫视频道都有综艺类节目, 而综艺类节目就像服装流行趋势一样, 喇叭裤流行10年后来又反潮一样, 流行趋势是相同的。前段时间全是唱歌、选秀, 大家有点审美疲劳了, 希望有新的节目出现, 正好相亲节目淡出观众视线已经很多年了, 现在出来又是一件新鲜事, 大家比较热衷。各大电视台也在寻找一种新的模式, 可以替代全民K歌的节目, 正好发现剩男剩女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所以结合起来就有了这个节目。

三、如今婚恋节目的特点

过去这类节目的嘉宾对财富的看法、人内心的欲望等表现得都是掩饰和含蓄的, 而如今婚恋节目则以对话直言不讳、刻薄、直率招揽观众眼球。这个方式更适合80后、90后的文化状况, 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和网络紧密联系的, 这类节目充分利用互联网, 把网络语言搬上来, 戏剧冲突越来越强, 如此视角来切入, 使这类节目的戏剧化观看快感并不在谁与谁“速配”成功的结果上, 而是在整个“审视对方”的“对话”过程中, 因为, 流程的重要性在于冲突、表演。

(一) 节目中男女嘉宾数量悬殊

现在节目是在男女人数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可能是一个男的面对二十几个女的, 也可能是一个女的面对二十几个男的, 那么这个里面就会有一个戏剧冲突的效果, 节奏也会很快, 会是5分钟进行一轮配对, 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二) 嘉宾言语犀利、表现大胆

节目中的女嘉宾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业的精英, 她们要么年轻漂亮充满青春活力, 要么事业有成一心只想找个上门女婿。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言辞犀利, 对男嘉宾有着极高的要求, 并且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物质追求。如《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马诺, 她的经典桥段是, 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她:“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

四、电视婚恋节目面临的问题

(一) 节目可信度受到质疑

有网友质疑“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找到另一半而去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些不过都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罢了。在天涯、猫扑、百度等讨论区中, 接近七成的网友对节目真实性表示怀疑。“真有这么多剩男剩女吗?如果我是个钻石王老五, 我会上电视节目找老婆吗?‘托儿’满天飞呀, 那些参加的人是怎么筛选出来的?没人清楚!”

如果节目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是一定会影响节目的寿命的, 因为此类综艺节目, 并不同于其他类综艺节目, 当观众发现这些选手们都是“演员”时, 自然而然地就会讨厌这个“秀”场, 因为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二) 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无论什么事物的存在, 都要考虑到发展的问题, 如果不能够发展, 婚恋节目必然会重蹈覆辙, 某天又会销声匿迹。因为, 观众审美会疲劳,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节目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五、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方向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合作分析 第7篇

一、《非诚勿扰》和《世纪佳缘网》合作的现状分析

在婚恋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的背景下,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的合作, 本质是新旧媒体的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日趋相同, 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整合, 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加强, 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1) 。

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有着它们各种的优缺点。通过融合, 电视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双向性传播、互动性强的特点, 克服自身单向传输的缺点。实现与观众的沟通和互动。

《非诚勿扰》与《世纪佳缘网》的合作正是如此, 《非诚勿扰》通过《世纪佳缘网》延展自己的影响力、知名度、品牌, 扩大受众面, 实现与受众的互动的同时, 还从《世纪佳缘网》上获得信息资源, 充实自身的媒介资源, 使自己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世纪佳缘网》通过给《非诚勿扰》提供嘉宾, 以及提供一个嘉宾与观众互动、平民参与的线下平台, 来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打开市场。

二、《非诚勿扰》和《世纪佳缘网》合作的效果分析

1. 电视台方面

其实电视交友类节目, 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与观众见面了, 1988年, 山西电视台就开播了《电视红娘》, 但并没有引来关注。而电视交友类节目真正火爆, 则始于1998年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而如今, 随着江苏卫视与《世纪佳缘网》合作的《非诚勿扰》又掀起了一浪相亲热潮席卷荧屏。

就电视台方面而言, 在没有与婚恋网站合作之前, 节目内容单一, 只注重线上的宣传。没有关注线下的互动。在与婚恋网站合作之后, 拓宽了嘉宾的来源, 目标嘉宾更加明确, 都是为了寻找另一半而来;延展了《非诚勿扰》的传播受众群体, 媒介融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扩大了, 不单单只是电视机前的受众, 还有互联网前的受众, 且加强了与群体的互动性。线上线下的配合, 不仅仅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扩大了节目的宣传, 还给电视台带来了更多的植入广告盈利。

2. 婚恋网站方面

《世纪佳缘网》在没有和《非诚勿扰》合作之前, 它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传播的渠道只有互联网, 知名度很小。在与《非诚勿扰》合作之后, 一方面它利用《非诚勿扰》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点击率, 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打开自己的市场;另一方面《世纪佳缘网》用自身互动性与参与性的优势, 给受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世纪佳缘网》通过发信、看信、排名提前等权利买卖, 以及在该网站上投放广告来获得盈利。

3. 受众方面

在婚恋网站没有与电视台合作之前, 群体只是电视机前的观众, 而节目内容也是单一的一对一的选择。在与婚恋网站合作之后, 群体不单单只扮演观众这个角色, 其扩大为网站, 甚至节目中的嘉宾。对于受众而言,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合作, 他们可以获得信息的多样性。

“根据CSM25黄金时段数据显示:《非诚勿扰》受众中, 高中生以上占55.1%, 大学以上高达22.8%, 25-34岁观众占比最高, 达20.4%, 45岁以下观众占64.6%。” (2) 根据以上数据, 可以将《非诚勿扰》的受众分为以下三大类人群: (1) 2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他们通过收看《非诚勿扰》, 一方面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异性的择偶标准, 为自己寻找另一半做参考。 (2) 25-49岁的未婚群体。这一类人群是《非诚勿扰》最直接的目标受众。他们有更高的参与度和目的性。他们通过节目与网站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 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 (3) 50岁以上的家长群体。家长在收看《非诚勿扰》时, 不仅可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 还可以为自己未婚的孩子挑选另一半。

三、总结与分析:当前的问题和优化路径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的合作, 用娱乐的形式来做相亲, 本质是相亲还是娱乐?《非诚勿扰》终究是以相亲为目的还是一场作秀表演, 节目中嘉宾身份的真实性, 这些话题引来了群众的议论纷纷。

我觉得在这些问题上, 《非诚勿扰》应该严格挑选其上镜嘉宾, 注意嘉宾在台上的不良言行。从“真实、互动、个性、草根”的立足点出发, 给草根百姓一个展现自己真实个性的平台, 加强节目的互动性。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 真正起到帮助百姓解决情感问题的服务性栏目。

“这几年来的娱乐节目开始往生活服务类渗透。用娱乐的形式来做相亲, 本质不是相亲, 还是娱乐节目。如果交友类的节目走娱乐的路线, 那么它只是一阵流行, 观众看一年也就厌烦了, 就像其他选秀节目一样, 一旦把感情娱乐化, 交友类节目的宗旨也就变味了” (3) 。反之, 如果走服务路线的交友类节目, 其宗旨是真正的帮助观众介绍对象的, 这样的节目才会长久。

作为线下互动为主的《世纪佳缘网》, 应该奉承自己婚恋网站的本性, 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交流、认识的机会, 不应该变相收费, 从而获取盈利。■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2]江苏卫视广告部:《以优质的收视寻求绝对的影响》, 载《中国广告》, 2010年第五期

[3]姜红、茅佳妮、沉婷、周峰:《荧屏相亲热》, 载《中国广告》, 2010年第七期

婚恋交友节目 第8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婚恋,交友,困难

实务

探一、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

讨“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对当前一些传媒一味追求经济—媒利益, 并以此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继而带来诸多不良社会影体响的错误行径的一种批判。这一论断以极端的语言, 切中要

节害地表明了传媒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指即是受众。地方目电视台要自办婚恋交友节目, 首先也必须考虑收视率的问研究题。节目有人看, 有观众, 持续发展的动力才不会枯竭。

地方电视台能否自办婚恋交友节目?当然能。不断扩大的收视市场和观众对于地方台天然的心理接近性是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

(一) 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

2009年底新一波婚恋潮滚滚而来, 2010年席卷了各大省级卫视, 婚恋交友节目大放异彩。省级电视台不约而同地开办婚恋交友节目, 说明在当前的中国电视市场有着较为强烈的婚恋交友收视需要。就当前火爆的收视情况和全民婚恋的情感氛围来看, 婚恋交友节目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个收视市场仍在不断扩大。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刘宏认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 电视交友节目还会火一阵, 在没有别的热点题材之前, 在国内的一些电视节目社会化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 在网络的助阵下, 电视交友节目还会有一个活跃的周期。”[1]走在婚恋节目前列的《非诚勿扰》的制片人也认为:“交友类节目肯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也会有另外的频道和电视台来做……这块‘蛋糕’会有很多人来分着吃的。”[2]既然有市场的保障, 发展的空间, 地方台为何不能涉足婚恋交友节目。

(二) 天然的接近性

“接近性”是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采写价值的一条黄金标准, 即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受众所在的地区越接近, 事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或思想感情的联系越紧密, 事件就越会被受众关注, 新闻价值也就越大。邵飘萍将之归结为人的自我中心意识, 他认为“盖多数受众皆以自己为中心, 放此中心之周围, 愈近而感情愈切”。[3]这种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 同样是地方电视台自办婚恋交友节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是节目的收视保障。

综观当前省级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可以发现, 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多来自五湖四海, 成就的多是“异地恋”。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当前的众多婚恋交友节目虽然标榜自己是生活服务节目, 打着帮助剩男剩女寻找婚恋对象的旗号, 实则只是闹哄哄的真人秀综艺节目, 服务是假, 作秀是真。五湖四海的嘉宾和众多的“异地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异地恋”当然可以成就浪漫的爱情, 但是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是“本地恋”更有利于维护现实稳定的婚姻生活。参加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男女嘉宾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青年, 也有少部分来自外地, 但已在本地有了稳定工作的青年, 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男女嘉宾找到自己幸福归宿的服务性节目。

接近性能够保障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还和窥探隐私有关。隐私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公众意识, 对于隐私公众一般都不愿意公开传播, 被他人知晓。这种保护自己隐私的本能有时又会激发起对他人隐私的探究欲, 尤其是身边人的隐私, 致使“窥私心态”也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 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节目中设置的各个环节会展示出嘉宾们的部分私人资讯。这些乡亲的脸孔和隐藏的故事带来了省级卫视无法比拟的贴近性和平民性, 既真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探究身边人隐私的心理。

二、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的困境

能办并不意味着万事俱备, 畅通无阻, 节目就能赢得众口称赞, 获得“飘红”的收视。在当前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异彩纷呈的婚恋交友节目令人应接不暇的大环境下, 地方电视台和央视及省级卫视相比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硬实力方面, 还是在媒体文化、品牌和特色等软实力方面, 都面临着困难。

(一) 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 传媒业的最大收入来源是广告。地方电视台要发展, 要提升节目质量, 要塑造品牌、文化和特色, 离不开广告收入的支撑。向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栏目, 投放多大量的广告, 广告主的主要依据就是媒体和栏目的品牌质量:质量高意味着群众基础好,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高, 广告投放的效果好;质量低则相反。“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从反面说明了受众群的大小、经济收入的高低对媒体发展的重要性。

可见, 强劲的创收能力是地方电视台婚恋交友节目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 当前众多地方台的婚恋交友节目尚处于试水阶段, 制作人员底气不足, 无法预知节目是否能火, 在招商引资上会比较保守。同时, 新节目开播之初, 运作还显稚嫩, 多样的配套宣传往往不能紧紧跟上, 节目的参与度和知名度都较低, 收视前景尚不清晰, 也造成了招商引资方面的困难, 带来节目资金不足,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其实这是任何新开播的节目都会遇到的困难。《非诚勿扰》开播伊始也只是按照台里旧有的标准收取广告费用, 为了吸引广告甚至还给老客户打折。但是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 广告价位也水涨船高, 全面提升。现在要想在节目中插播广告, 甚至还要排队等待空缺。[4]

资金不足会对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产生连锁的负面影响, 比如场地小, 设备旧, 灯光、舞美效果不佳, 大屏幕功能少, 制作团队人员少, 机位不够, 宣传不到位等, 节目质量因此会受到影响。

(二) 嘉宾欠缺

婚恋交友节目以人为核心, 人性、人格, 普通人言行的真实展现是节目博眼球的关键, 就这一点来说, 它有着真人秀的特色。绚丽的舞台, 明快的节奏, 诙谐的主持和智慧的专家, 固然是《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但相比俊男靓女的富有个性的展示, 这些也只能算是“绿叶”。各类媒介中针对婚恋交友节目的讨论, 也基本都集中在嘉宾的表现方面, 这些讨论是扩大节目影响, 抬高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推手。

和省级卫视相比, 地方台在招募嘉宾方面困难重重。上星电视的全国影响力可以使它面向全国的单身人士招募嘉宾;而地方台的婚恋交友节目以服务本地单身男女青年为主要目标, 招募范围几乎仅限于本地, 地域的局限性, 加之新办节目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不高, 导致嘉宾的来源比较狭窄, 自愿报名的人数远不能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 尤其是男嘉宾。在这种情况下, 制作人员只得挖掘一切人脉资源, 以原始的“人找人”、“人问人”的方式寻找单身男女青年, 并且配备专门人员专司此职。

除了人数少, “优质”嘉宾的缺乏也是地方台在招募嘉宾方面的一大困难。除了现实生活中找对象时的常规要求外, 走上荧屏的男女嘉宾还需要大胆直言, 乐于表现, 最好还能有些文艺特长。大胆的交流和自信的表现, 不仅可以增进男女嘉宾间的互相了解, 提高配对成功率, 而且增加节目看点, 提高收视率。对于地方台来说, 在有限的嘉宾中再选择“质量高”的, 实属不易。有些嘉宾还有顾虑, 思想比较保守, 缺乏自信、害羞, 觉得找对象不能丢脸丢到电视上去, 都在一个城市里, 低头不见抬头见, 万一被拒绝了岂不是很难看。为此, 还需要工作人员花时间耐心地做心理辅导, 打消嘉宾的顾虑, 费时费力。

(三) 创新乏力

“拿来主义”在近些年内地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较为盛行, 这波相亲交友热中, 各级电视台一以贯之, 继续将“拿来”的作风“发扬光大”。“拿来”不能笼统地被完全否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造性的“拿”,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对于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较弱的地方电视台, 创新的“拿”比蹒跚的“闯”更有利于稳健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但反之, 照搬照抄的“拿”就不合时宜了。现在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充斥观众的眼帘, 拾人牙慧, 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全盘照搬的节目, 开播伊始就要面对观众的收视疲劳, 那么收视率如何有保证?

当前婚恋交友节目红透内地电视银屏, 但可以预料到, 重复、乏味将成为此类节目日后发展中的瓶颈。和中央以及省级电视台相比, 地方台在创新能力方面显然是不足的。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是影响地方台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资金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 会给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带来诸多连锁的负面效应, 尤其会影响人才的聘用。创新、创优, 人才是根本。除了整体创新制作能力不及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外, 地方台还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 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的机制不完善, 有些甚至不合理,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收入一样, 待遇不变, 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报酬不成正比, 结果工作人员欠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消化不吸收, 简单的照搬照抄。当前不少地方电视台的婚恋交友节目, 在节目定位、现场布置、环节设置、气氛渲染等方面与省级卫视如出一辙, 或者说只是省级卫视宏大场面的缩小版, 甚至连主持人的着装、出场方式、提问内容等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 观众有什么理由放弃制作更精良的省级卫视而选择有些粗糙的地方台, 即使是冲着画面上邻家孩子熟悉的面孔, 也很难在节目播出的全部时间完全停留在这个频道。

(四) 协作欠佳

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需要优秀的专业指挥, 和谐的团队协作。婚恋交友节目涉及节目创意、策划, 文案写作, 嘉宾联络, 现场拍摄、指挥、调度, 后期剪辑制作等多个环节和众多人员, 同样需要有专业化的高效运作的团队协作完成。

然而, 地方台在管理层面上, 分级管理, 机构冗余, 制作团队的管理缺乏专业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地方台在制作婚恋交友节目过程中, 常常表现出制作人员和设备协调不到位、脱节, 内部工作人员任务分配不明确, 互相推诿等现象。欠缺专业化管理和协作精神的队伍不能成为高绩效的团队。

三、结语

地方电视台要想把所有的节目都办得有声有色, 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只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 地方台也能办出响当当的节目, 比如当下时髦的、具有扎实群众基础的婚恋交友节目。[5]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在强化民生的大背景下, 地方电视台可以趁着这波婚恋交友节目的热潮, 以此类节目突显地方台服务地方百姓的姿态, 锻造地方台自办节目的能力。

作为地面频道, 地方电视台办婚恋交友节目要处理好服务性与观赏性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 节目要注重提升服务品质, 回归真挚的情感, 为真正的爱情和婚姻铺路搭桥, 用人文关怀吸引本地观众的注意和参与。真诚的服务和成功的交友配对是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生存之本。除此之外, 在形式上节目还要注重提升观赏品质, 讲求节目环节的设置、现场氛围的营造, 用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诠释传统的相亲内涵, 用多彩的电视元素为交友、恋爱和婚姻增色。但要注意的是, 婚恋交友节目可以是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和婚恋观的“晒场”, 但绝不能是他们炫富、炫奇的“秀场”。

参考文献

[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 2010 (6) :27.[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 2010 (6) :27.

[2]两大交友速配节目荧屏比拼婚恋热回潮——腾讯娱乐专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婚恋类节目会有很多人来分吃“蛋糕”[EB/OL].2010-04-14.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14/016518158_05.shtml.[2]两大交友速配节目荧屏比拼婚恋热回潮——腾讯娱乐专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婚恋类节目会有很多人来分吃“蛋糕”[EB/OL].2010-04-14.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14/016518158_05.shtml.

[3]张骅, 江山, 辛志杰.新闻价值的四大支柱[J].新闻前哨, 2004 (7) :28.[3]张骅, 江山, 辛志杰.新闻价值的四大支柱[J].新闻前哨, 2004 (7) :28.

[4]赵振宗.利益在先情感在后[N].柳州晚报, 2011-06-10 (34) .[4]赵振宗.利益在先情感在后[N].柳州晚报, 2011-06-10 (34) .

婚恋交友节目 第9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拟态环境,刻板印象,标签化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是经历了从西方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研究, 进而延伸至大众媒介领域的发展过程。今天, 传媒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影响性别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纷繁多样的电视节目中, 婚恋交友类节目纷纷走红, 但这类节目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觉悟亟待增强。

一、“拟态环境”下的“他者”女性形象

在英文里“男人”这个词可以作为人类总称, 日文中“男人”意为“主人”, 中文古代汉语中没有“她”这个字, 女性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领域中由男性代替着, 这种语言现象尤为深刻地证明女性以一种集体无意识接受了她的“他者”地位, 这种深层意识在媒介那里也处于自觉的超稳定状态。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基本观点, “女人不是天生的, 是后天形成的”, 解构了父权制的性别统治、性别歧视, 使女人认识到自己“他者”的和次要的位置。女人在意识到这一切的同时也要求改变和超越, 朝着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女人这一目标改变自己并力图超越自己, 这种坚忍不拔的探寻是我们深度审视电视相亲节目的思想源动力。

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相当火爆, 诸如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安徽卫视《缘来是你》、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 以及之后上海东方卫视为抢夺收视推出的大型相亲节目《百里挑一》, 婚恋交友节目军团日益壮大。在婚恋节目的“培养”下, 节目中呈现出的诸多靓丽女性日益在受众头脑中固化青年女性的形象, “物质”、“拜金”似乎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正值婚恋节目如火如荼的时候, 国家广电总局在2010年6月9日下发两个文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 严禁此类节目炒作拜金等, 内容直指《非诚勿扰》等婚恋交友节目违规现象。其后, 浙江卫视不再播出《为爱向前冲》,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亦停播进行整顿。可以说, 能否更好地引导受众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拘束, 使他们具备客观的性别观念, 婚恋节目责无旁贷。

李普曼认为, 大众传媒传播内容的过程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 ”的活动, 女性自身以及人们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媒介通过反复表现已被人接受的符号, 不断重复刺激, 引起认同模仿, 最后逐步将某种已经确立的意义固定下来。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 大众媒介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根据阿尔都塞主体建构的理论, 女性形象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建构”的或黑格尔所说的“变成的”, 是由社会和文化建构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在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建构的独特的性别碰撞突显的“拟态环境”下, 更多受众关注青年女性形象, 对她们的衣着打扮品头论足, 对她们的言谈举止津津乐道, 对她们的消费观、价值观更是“加深”了认识。劳拉·穆尔维曾说过, “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里, 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性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 看似三轮选择由女性自主筛选, 女性执掌着亮灯、灭灯大权, 其实在这背后, 首先是24位女嘉宾要接受刚上场的男嘉宾的“凝视 (gaze) ”来选择心动女生, 在“看与被看”中很显然地担当后者, 在男性的凝视中, 女性是被物化的。然而, 按照男性的标准或欲望来塑造自己, 不走出男性审美偏见的误区, 女性就得不到精神自由。对此, 女性应该保持警惕。经过三轮选择去留, 最后留灯的女生要与“心动女生”角逐, 争取男嘉宾的垂青, 但是能够成功“战胜”“心动女生”让男嘉宾改变初衷的女生少之又少。这种强化美的竞争性是女性应该警惕的另一个圈套, 如果一个女性追求在男性目光的选美中占上风, 她不仅失去自己的主体性, 还会与自己身边的其他女性为敌, 从而嫉妒丛生, 争风吃醋。这种竞争除了满足男性的观看欲, 增加其戏剧性以外, 对女性的自立毫无益处。所以, 其实舞台上多元化的美女嘉宾, 最终迎合的仍然是男嘉宾的不同审美需求, 灯亮与灯灭都不能摆脱的事实就是男性的“看”与女性的“被看”。

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所表达的性别观念, 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定位。美国学者格伯纳认为, 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 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与其有着异曲同工意味的是凡·祖伦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的论述,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 人们通过媒介形成的头脑中女性形象并不真实, 而是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把她们构建出来的。

二、“刻板印象”中“标签化”的女性角色

性别刻板印象这一术语, 普遍运用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之中。性别刻板成见的形成中, 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刻板”原意是指印刷术中的铅版, 刻板印象用来指一种传统的、公式化的、过分简化的理解、观点或形象。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较早提出“刻板印象”, 他认为, “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 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物, 我们是先想象它们, 然后经历它们的。”中国学者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的刻板成见通过两种渠道形成, 其一是直接和某些人或群体接触, 然后将其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是依据间接方式如别人介绍、传媒描述等获得。

江苏卫视官方网站上将《非诚勿扰》定位为“大型婚恋交友节目”。该节目于2010年1月15日正式开播, 以其独具的特色获得巨大成功。3月14日节目收视率已经达到2.61%, 而同时段综艺冠军《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仅为1.76%。同年5月9日的25期《非诚勿扰》更是以4.15%的收视率创下了综艺节目的新记录。据央视-索福瑞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 《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 牢牢占据全国卫视上星节目收视第一。在这样一档火爆的婚恋交友节目中, 它所体现的传媒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美丽当家。女性的美丽总是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节目中女嘉宾的形象是刻板化的。她们要么温柔善良, 要么美艳动人, 而“出奇”者往往难以“制胜”。很显然, 貌美女性被男嘉宾选择为“心动女生”的频率会更高, 美艳的女嘉宾择偶条件会更苛刻, 而且苛刻得理直气壮。喜好中性打扮的女生更要突出她们的文艺风格才能在美女如云的舞台上“生存”, 但她们被选为“心动女生”的次数几乎为零。女性主义者批判把女性形象刻板化在简单的温柔、非理性等几个词汇当中, 但是在相亲节目中永远推销的是“美丽”和“美德”。与此同时, 网络频曝女嘉宾“丑闻”、“绯闻”, 时有“拜金女”、“物质女”、“现实女”之声不绝于耳。一时间人们慨叹, 现在的女孩就是这么“现实”、这么“物质”。来参加节目的男士如果没财没业, 很容易被质疑拿什么抱得美人归。参与节目, 顺利牵手女嘉宾成为男嘉宾的一种成就, 在这里, 女嘉宾的作用相当于得了冠军的奖赏, 被降格等同于“物”。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这样描述女性的社会地位:“您有一位出自名门的妻子和一辆阿尔法—罗密欧2600斯普林特, 但是假如您正在使用绿水牌香水的话, 那你就拥有了名士所必须的三要素, 您就拥有了后工业时代贵族气质所必需的部分。”也就是说, 女性, 只是折射男性身份地位的一个符号而已, 其作用相当于名牌跑车、香水———女性被降格为物, 女性被物化。媒介在其传播内容上经常将她们等同于“物”, 就像“香车”旁理应搭配“美女”, 媒介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女性的主体性, 给女性贴上标签。

打开《非诚勿扰》的官方网站, 醒目位置的系列帖子题为盘点《非诚勿扰》的“最女郎”, 将嘉宾分别划入八大派别———华丽派、才女派、香艳派、俏女郎派、运动派、圣女派、可爱迷糊派、淑女派, 并逐一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女嘉宾。这里赫然将女性“刻板”在这些标签之下, 并在各个类别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捧红”了几位女士。例如香艳派的代表人物马诺就笑称男嘉宾谈恋爱的次数不过是自己谈的零头;马伊咪通过《非诚勿扰》迅速蹿红成“国民圣女”, 被人称之为“美貌与智慧并存, 虚伪与做作齐飞”。更多女嘉宾会效仿之, 以出位的言语和打扮让受众记住自己甚至达到炒作自己的目的, 同时会让更多的女性对号入座, 依此对自己进行“定位”。在节目传播内容上, 女性形象无形中被刻板化、类型化, 失去女性的主体性, 也让更多的女性失去自觉性。

尊重女性, 张扬女性, 为此媒介有责任重构女性形象, 不只是针对解决女性形象的误读而采取一些客观的措施, 更重要的在于从女性自身做起, 切实提升女性的媒介素养, 让荧屏女性形象更接近完整真实。改版后的《非诚勿扰》也让我们看到更多励志、成功、奋斗、成长的女性。女性美应该是多元和个性化的突显女性的内在气质、才智和品格, 而现代女性更要正确地看待自己, 摈弃传统规范强加于女性的标准。女性更应注重自主、自立精神与女性主体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 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尼古拉斯.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婚恋节目应注重话题营销 第10篇

2011年邢台广播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婚恋交友类电视娱乐节目《幸福相约》, 该栏目在形式上, 模仿的是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从“贴近”的角度讲, 这档由当地百姓参与的节目占据区位优势, 节目效果应该不错。但该栏目播出不到一年便落得个“夭折”的命运。有优势, 却没有得到认可,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幸福相约》与《非诚勿扰》相比, 除了节目投资和制作水平的差距外, 没有注重话题营销才是成败的关键。

话题营销主要是运用媒体的力量及消费者的口碑, 让媒体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消费者讨论的话题, 以达到营销的效果。在节目中设置或嵌入相关话题, 并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的相互作用, 引起受众的关注, 并让受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等情感反应, 然后再向其他人或未知群体进行传播, 这也是电视娱乐节目话题营销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

《非诚勿扰》的看点是体现现代人的婚恋观。节目要的就是鲜明的话题性, 无论是从节目的设置还是进行过程中的话题讨论, 都体现了话题性。在节目过程中, 涉及到了金钱、房价、家庭关系等许许多多的社会关注问题。在节目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凶狠的两性搏杀, 使得节目看点不断升温。同时又配合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不断为《非诚勿扰》推波助澜, 取得了节目的持续走红。

而邢台广播电视台的《幸福相约》只是传统的“谈恋爱”, 男女嘉宾只是“羞涩”互问对方家庭、工作情况, 完全没有话题营销。在节目过程中, 无论男女双方和客座专家, 大家说话都是一团合气 (估计是怕得罪人) , 也没有什么矛盾冲突, 由此节目显得呆板, 观众看得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 在节目中适当植入一些话题, 便可以打破节目呆板的局面, 当然, 这些话题要选好。

一、话题选择的争议性及延续性

在《非诚勿扰》每期节目中都几乎有一个关于道德方面的争端。拜金女的毫不掩饰, 富二代的“臭显摆”, 凤凰男的自卑, “时尚婆婆”的农民歧视, 这些都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这些话题一经点出, 就能在现场产生极强的争辩, 有时争辩双方还会因观点分歧而口不择言, 由于现场争辩的观点, 与广大观众的立场相符或相对, 这种争辩本身就能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而且, 这种争辩很可能从荧屏延续到现实生活中, 成为百姓的街谈巷议, 甚至网上的大量传播, 这也会极大地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反观《幸福相约》, 只是将民间男女谈恋爱搬上了荧屏, 男女双方所谈到的只有“我的择偶条件是什么”、“你符不符合我的条件”, 除此之外, 无论嘉宾、专家、主持人都似乎不知道该说什么, 更不要说有什么争论, 曾有观众说, 《幸福相约》简直就是在查户口。对于这种“查户口”一样的对话加上过度“和谐”的现场氛围, 观众当然没兴趣。而且, 《幸福相约》的主持人还经常会让男女嘉宾来段才艺表演, 这更让节目变得不伦不类。

二、话题的焦点性

在《非诚勿扰》这个相亲的舞台上, 所讨论的话题涉及社会的一个个焦点, 比如, 一个美籍日裔人士安田曾提出假如你有一千万美金, 你最想做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样的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嘉宾回答时, 电视机就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大家对金钱的处理方法, 人们渴望知道别人内心中不愿吐露的一些秘密, 这就为电视的播出提高了收视率, 给了观众继续关注下去的理由。而这种焦点性话题, 不仅可以是大众的, 还可以是“本地的”, 比如说当地的“结婚习俗”, “彩礼问题”……甚至可以把当地的焦点新闻演变成男女嘉宾的话题, 来引起当地观众的兴趣。对于这样的焦点话题, 即使有的嘉宾闭口不谈, 或只是耸耸肩, 歪歪嘴, 都要比不专业的才艺表演有看头得多。

三、话题的公共性

就我国而言,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承担了部分公共领域的价值, 呈现出公共性的色彩。在《非诚勿扰》节目中, 这种公共性的话题选择并不少见, 比如该节目曾有一位乙肝女孩来相亲, 节目播出后, 社会反响比较强烈, 乙肝婚恋问题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都给乙肝女孩支持与鼓动, 从一方面宣传了乙肝不通过日常接触传染, 另一方面也充分提高了受众对乙肝的认知, 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另外, 也体现出了社会对于乙肝问题的普遍关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婚恋交友节目】相关文章:

交友婚恋网站探寻盈利模式新方向06-06

婚恋节目05-14

婚恋模式论文06-24

军人婚恋教育06-13

婚恋爱情范文05-18

土家婚恋范文05-19

交友心理05-10

健康交友05-13

婚恋观教育06-24

交友经典句子05-22

上一篇:急诊观察下一篇:中考英语阅读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