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节目范文

2024-05-14

婚恋节目范文(精选9篇)

婚恋节目 第1篇

2011年邢台广播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婚恋交友类电视娱乐节目《幸福相约》, 该栏目在形式上, 模仿的是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从“贴近”的角度讲, 这档由当地百姓参与的节目占据区位优势, 节目效果应该不错。但该栏目播出不到一年便落得个“夭折”的命运。有优势, 却没有得到认可,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幸福相约》与《非诚勿扰》相比, 除了节目投资和制作水平的差距外, 没有注重话题营销才是成败的关键。

话题营销主要是运用媒体的力量及消费者的口碑, 让媒体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消费者讨论的话题, 以达到营销的效果。在节目中设置或嵌入相关话题, 并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的相互作用, 引起受众的关注, 并让受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等情感反应, 然后再向其他人或未知群体进行传播, 这也是电视娱乐节目话题营销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

《非诚勿扰》的看点是体现现代人的婚恋观。节目要的就是鲜明的话题性, 无论是从节目的设置还是进行过程中的话题讨论, 都体现了话题性。在节目过程中, 涉及到了金钱、房价、家庭关系等许许多多的社会关注问题。在节目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凶狠的两性搏杀, 使得节目看点不断升温。同时又配合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不断为《非诚勿扰》推波助澜, 取得了节目的持续走红。

而邢台广播电视台的《幸福相约》只是传统的“谈恋爱”, 男女嘉宾只是“羞涩”互问对方家庭、工作情况, 完全没有话题营销。在节目过程中, 无论男女双方和客座专家, 大家说话都是一团合气 (估计是怕得罪人) , 也没有什么矛盾冲突, 由此节目显得呆板, 观众看得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 在节目中适当植入一些话题, 便可以打破节目呆板的局面, 当然, 这些话题要选好。

一、话题选择的争议性及延续性

在《非诚勿扰》每期节目中都几乎有一个关于道德方面的争端。拜金女的毫不掩饰, 富二代的“臭显摆”, 凤凰男的自卑, “时尚婆婆”的农民歧视, 这些都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这些话题一经点出, 就能在现场产生极强的争辩, 有时争辩双方还会因观点分歧而口不择言, 由于现场争辩的观点, 与广大观众的立场相符或相对, 这种争辩本身就能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而且, 这种争辩很可能从荧屏延续到现实生活中, 成为百姓的街谈巷议, 甚至网上的大量传播, 这也会极大地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反观《幸福相约》, 只是将民间男女谈恋爱搬上了荧屏, 男女双方所谈到的只有“我的择偶条件是什么”、“你符不符合我的条件”, 除此之外, 无论嘉宾、专家、主持人都似乎不知道该说什么, 更不要说有什么争论, 曾有观众说, 《幸福相约》简直就是在查户口。对于这种“查户口”一样的对话加上过度“和谐”的现场氛围, 观众当然没兴趣。而且, 《幸福相约》的主持人还经常会让男女嘉宾来段才艺表演, 这更让节目变得不伦不类。

二、话题的焦点性

在《非诚勿扰》这个相亲的舞台上, 所讨论的话题涉及社会的一个个焦点, 比如, 一个美籍日裔人士安田曾提出假如你有一千万美金, 你最想做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样的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嘉宾回答时, 电视机就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大家对金钱的处理方法, 人们渴望知道别人内心中不愿吐露的一些秘密, 这就为电视的播出提高了收视率, 给了观众继续关注下去的理由。而这种焦点性话题, 不仅可以是大众的, 还可以是“本地的”, 比如说当地的“结婚习俗”, “彩礼问题”……甚至可以把当地的焦点新闻演变成男女嘉宾的话题, 来引起当地观众的兴趣。对于这样的焦点话题, 即使有的嘉宾闭口不谈, 或只是耸耸肩, 歪歪嘴, 都要比不专业的才艺表演有看头得多。

三、话题的公共性

就我国而言,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承担了部分公共领域的价值, 呈现出公共性的色彩。在《非诚勿扰》节目中, 这种公共性的话题选择并不少见, 比如该节目曾有一位乙肝女孩来相亲, 节目播出后, 社会反响比较强烈, 乙肝婚恋问题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都给乙肝女孩支持与鼓动, 从一方面宣传了乙肝不通过日常接触传染, 另一方面也充分提高了受众对乙肝的认知, 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另外, 也体现出了社会对于乙肝问题的普遍关注。

关于对婚恋节目看法的问卷调查 第2篇

1、您看过有关婚恋的节目吗?

A·经常看 B·偶尔C·没看过,但听说过D·完全不了解

2、您看过时下最热的哪些婚恋节目?

A·非诚勿扰B·我们约会吧C·爱情连连看D·其它(请补充)------------

3、您最初是为什么关注此类节目?

A·电视上无意看到B·有人推荐 C·网络上抄的火 D·自己感兴趣

4、关于节目中“速配”的交友方式,您的看法是?

A·值得提倡,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B·有待商榷,对自己不够负责任

C·不看好,“以貌取人”过于草率

D·无所谓

5、您认为参加电视相亲节目的嘉宾,最主要的目的何在? A·的确想找另一半B·自我炒作C·吸引更多异性D·展现自我E·其它

6、您认为看此类节目对您自身的那些方面受到影响?

A·拓展了眼界B·娱乐身心C·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7、您会去参加这类婚恋节目吗?

A·不会B·不会C·不确定

8、您对非诚勿扰中,马诺曾说过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看法?

A·支持B·理解C·反对D·抵制

9、关于节目中嘉宾接受婚前同居行为及裸婚,您的看法是?

A·支持B·理解C·反对D·无所谓

10、您认为找结婚对象最好的方式是?

A·自由恋爱B·亲戚朋友介绍C·婚介公司D·网络媒体

11、您认为您的婚恋价值观趋向那种?

A·拜金主义B·现实主义C·理想主义D·个人主义

12、如果要求您相亲,您会选择在什么时候?

A·读书期间,主要是大学时期B·刚毕业C·工作稳定后D·随时都可以

13、您认为在此类相亲中,择偶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A·人品B·财力C·外形D·以上兼有

14、您对相亲节目的评价是?

《大丈夫》:一档严肃的婚恋节目 第3篇

话题与冲突齐飞,赞点共槽点并存

乍一看,《大丈夫》的剧情并不新鲜,被卫视号称“一集也舍不得剪”显然只是一种地球人都知道的营销手段:“职场美女+非主流帅哥+更年期父辈+家庭主妇姐姐+父母双亡的出轨姐夫+回锅前任+闹场小三”的基本模式与之前大热的家庭剧《咱们结婚吧》如出一辙;偷户口本登记的桥段也似乎成了近年来都市爱情剧的必备单品;诙谐幽默的台词固然精心雕琢,却一如既往地用生命在吐槽;密集堆砌的网络段子也有专注耍贫20年的油腻感之嫌……然而仔细品味,《大丈夫》以先锋感十足的忘年恋作为底料,摒弃已被翻炒无数次的婆媳关系而以新鲜的翁婿交锋为辅料,加上师生恋、姐弟恋、婚外恋等现代都市相对极端的元素调味,用笑点与泪点佐餐,无疑是一锅口味更重、层次更丰富的生活麻辣烫。

此剧将话题噱头与戏剧效果融会贯通,埋设了连环炸弹,试图将人物之间的强冲突做到极致,追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48集从头到尾不给剧中人物一时半刻的清闲:新女婿进门,被大不了几岁的岳父打出来;旧姑爷出轨,被很傻很天真的小姨子赶出门;继女出面大闹“小姥爷”家;老丈人学校大战欧阳教授;一家人联手摆平了老丈人,婚礼上小三又平地一声雷;这厢好不容易翁婿和解,那边又冒出个海外前妻回国搅局;好人岳母在家庭纷争中病发去世,父女关系和姐妹关系降至冰点;老夫少妻的结婚与反结婚刚消停,老妻少夫又掀起新一轮的婚恋攻坚战和阻击战……如此频繁起伏的情节性,皆为满足当下主流荧屏观众早已被娇惯的口味——传统都市家庭剧的一蔬一饭和肌肤之亲早就不能填补他们的胃口,只有把不死的欲望宣泄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标点都散发出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才是赢得起码收视份额的保障。

在“往前一步狗血,往后一步贫血”的双重标准下,《大丈夫》的分寸还算把握得较为妥帖,因此收视率“直线飘红”,网络点击率甚至低调逆袭了《来自星星的你》。除了归功于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咬合之外,还因为剧中主要人物设置的合理性:已是大龄女青年的顾晓珺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敢爱敢恨;姐姐顾晓岩在呵护备至中成长,是缺少发言权的中国传统女性;老丈人顾大海是退休厨师,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顽固,又恰逢更年期,性情暴躁处事极端……因此,当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链条里突然闯进一个满腹经纶、成熟稳重、温柔体贴、几乎是照着“好老公十大标准”之类的网络热帖量身定制的中年高知欧阳剑,离婚数年还带着“拖油瓶”,如此打破常规无疑给顾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了各个角色成体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支撑,由不同利益动机和性格动机触发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得到了合法性解释,尤其前半段的用浓墨重彩表现的“翁婿斗”可谓精彩纷呈,撑起了全剧的半边天。

爱情白皮书之一树梨花压海棠

戏剧冲突只是讲故事的手段,优秀的剧作必须体现出文化自觉。《大丈夫》的夫妻档编剧李潇和于淼作为80年代生人,不仅对吸引眼球的话题有着很强的捕捉力,还具备挖掘话题背后社会成因与文化渊源的功力,显示出更加活跃的信息释放。《大丈夫》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具有较强社会思考力的代表,它敏锐地抓住了“忘年恋”的核心创意,为当下社会变革中的婚恋生态披上了一层情节剧的外衣,直面当代男女关系中的年龄差,探讨严肃的伦理观念话题。相比近年来大量的都市家庭剧,《大丈夫》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更为强烈,甚至大胆呈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边缘形态,因此该剧播出后尽管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但诸如“三观不正”“鼓吹老少恋”“二奶合法化的曲线证明”等声音亦不绝于耳。事实上,《大丈夫》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将“老少配”作为简单的噱头,而是试图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思考将这个在传统观念中显得另类的婚恋状态真实地展示出来,不给出是非对错的答案,不论证生理和心理的合理性,而是宣扬一种开放性的价值观——毕竟爱情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我乐意”的个人选择,从而引发讨论,达到话题剧的效果。

在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下,如今我国人民的自由恋爱往往本着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思想,择偶标准即没有标准,婚恋已然市场化。30岁、40岁、50岁甚至更年长的男性在收入、地位、阅历、个人魅力方面各有千秋,但择偶的第一志愿却惊人的雷同——20多岁的适婚女青年,这就让80、90后的男青年感受到了一种尴尬的威胁。现代都市日益陡增的生存压力和不安全感使男青年面临择偶时的竞争力不容乐观,“市场占有率”也被物质基础更为坚固、思想涵养更为丰富的中年男性一点点蚕食——毕竟现在打着“大叔控”的幌子本质上想找一张长期饭票的妹子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欧阳剑和顾晓珺的爱情设定可谓是纯洁高尚又志同道合,如果抛开外形因素,几乎是“零槽点”的纯爱,年龄差距在二人的关系中只是一个伪命题,这也是对“鼓吹老少恋”一说最有力的回击。

当然,在外貌协会当道的时代,现实主义艺术很多时候也只能为“脸”服务。比起不用怎么演戏都能红的都教授,王志文的外形在《大丈夫》这样一部定位明确的都市家庭剧中毫无疑问略显吃亏,甚至一定程度上淹没了其精湛的演技。对于始终沉浸在其经典形象中的观众来说,不仅在毛发稀疏、满脸褶子的欧阳剑身上无法觅得《过把瘾》中潇洒帅气的方言和《黑冰》中严肃神秘的郭小鹏的半点踪影,更对欧阳剑和顾晓珺的外形脱节严重水土不服,让人难以对“这就是真爱”略带自欺欺人的解释买账,即使是点到为止的亲热戏,也使二人本来情比金坚的崇高恋爱增加了一份“苍孙戏坚果”的不伦感,因此也不乏“吴秀波/张嘉译去哪儿了”的呼声四起。

我国婚恋交友节目形态变化 第4篇

1自我推销形态

1.1形态简述

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播电视征婚节目《电视红娘》,旨在为单身男性提供相亲平台,开启了我国婚恋交友节目先河,其节目形态为“自我推销形态”式,它主要采用征婚者在镜头前简单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完成相亲,其前期以《电视红娘》为代表;后期以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为代表,节目开始加入了征婚者的一些生活镜头作为辅助介绍。

1.2“自我推销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1.2.1服务性强

婚恋节目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男女双方提供婚介服务。“自我推销形态”的婚恋节目将服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上智大学研究中国性问题的刘雅格称,由于节目着重加强服务性的宗旨,该类节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争议,为以后婚恋节目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2单向交友

节目采用征婚者在台上简单的介绍自身条件来征婚,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果觉得合适可以直接与征婚者联系,也可以通过电视台与征婚者取得联系。这种形式的相亲节目只有征婚的一方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征婚者也没有办法得到合适人选的信息,只能等待电视机前的观众或电视台主办方的联系,形成单向交友。

由于当时电视台拍摄技术和包装技术水准较低,节目整体质量难以吸引观众。另外,节目开播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适时人们观念保守,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相亲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造成了《电视红娘》等婚恋节目因找不到嘉宾来参加节目而停播。

2谈话交友形态

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我国婚恋交友节目进入“谈话交友形态”时期。后由于众多电视台不断克隆,终至停播。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的谈话交友形态出现,谈话交友婚恋交友进入新时期。

2.1形态简述

这一形态的婚恋交友节目主要通过谈话方式来进行,包括嘉宾与嘉宾之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其前期代表为《玫瑰之约》,主要采用12位嘉宾(6男6女)围绕节目组预设的话题,通过不同环节的交流来了解彼此性格特点的形式。后期以《非诚勿扰》为例,主要采用在固定规则中以问答的方式增进了解的形式。基于21多位单身女嘉宾在这十几分钟内对男嘉宾的了解,最终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与该男嘉宾牵手。

2.2“谈话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2.2.1采用谈话交友的速配形式

《玫瑰之约》设置男女嘉宾互相提问、“情感故事”和游戏等板块,每个版块都遵循将谈话进行到底的原则。《玫瑰之约》初期,主持人以女嘉宾闺蜜的身份来串联整个谈话交流过程,后期又增加了主持人来丰富“闺蜜群”来确保节目流程顺利进行。《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和专家会根据男嘉宾的回答或者短片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向男嘉宾提出问题,24位女嘉宾也可以举手示意向男嘉宾提出问题。男嘉宾通过回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女嘉宾、主持人和专家们进行沟通交流。

2.2.2注重节目的娱乐性

“谈话交友形态”前期的婚恋节目加入游戏环节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玫瑰之约》首期节目中就有四位男嘉宾同时对女嘉宾有好感。他们要完成游戏才能获得与女嘉宾亲密接触的机会。节目通过游戏环节不断设置的悬念来增加节目的娱乐性。

“谈话交友形态”后期的婚恋节目通过个性化来增加娱乐性。以《非诚勿扰》为例,嘉宾上场方式个性化:男嘉宾利用升降机入场;最匹配的24位女嘉宾们伴着音乐通过T台先后入场,入场时和男嘉宾进行简单互动。其次,舞台设计更加个性:现场为LED舞台,以动画造型为主,女嘉宾灯全灭的时候背景为红色,其他时候为彩色。通过话题增加节目的娱乐性,节目所选话题内容大胆,且设置言辞犀利的女嘉宾,各种观点的交锋使现场火药味儿十足,并且延续到场外成为社会话题。

2.2.3与网络媒体联动

当下,传统媒体都在与新媒体联动来增强传播效果。《非诚勿扰》将节目视频上传至网站,使观众可以随时观看节目,并通过转帖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建立“非诚勿扰吧”,给观众自我表达提供空间;还会不定期地发起各种互动贴,与观众进行沟通。

伴随《玫瑰之约》和《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其节目形态被不断克隆,引起受众审美疲劳致收视率不断下降。另外,“谈话交友形态”的的婚恋节目为节目的收视率过分注重节目娱乐性,以至于2010年广电总局连续出台了两份文件来促进婚恋节目的整改,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联播》也对此节目进行了批评,这导致节目形态的转型。

3试配交友形态

3.1形态简述

“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的主要是男女嘉宾共同度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一星期)的旅行,在旅行中通过多次随机或主动选择配对成为约会搭档以增进了解,经过了解后再决定是否牵手。“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的代表是贵州卫视《完美邂逅》。

3.2“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3.2.1“体验式”相亲

《完美邂逅》通过尝试一起约会、共同完成任务等一系列环节让男女嘉宾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自己的心仪对象。与《非诚勿扰》中一问一答的模式相比,《完美邂逅》更贴近现实生活交友的过程—一认识、相处、确定关系,男女双方能够真正在相处过程中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合适。

3.2.2影视化的表现形式

首先,影视化的拍摄手段。优美的景色是精致画面的基本条件,《完美邂逅》拍摄地点第一季在韩国浪漫的济州岛,第二季在泰国美丽的甲米岛,不停变换的美景给观众新意和美感。其次,通过多机位拍摄人物关系镜头,按照电影布光要求操作,使画面立体化多处采用主观镜头拍摄,以嘉宾的视角拍摄,使节目的代入感增强。

3.2.3无主持人化

节目顺应现下娱乐节目淡化主持人的趋势,达到“无主持人化”的效果。在内容上,无主持人的设置一方面还原了生活中真实交流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嘉宾拍节目的感觉,有利于还原嘉宾最真实的状态;另一方面,避免了主持人刻意引导、干预嘉宾选择的可能性。

传播积极生活观念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基本要求,但这一时期的婚恋节目在这方面却负评如潮;另外,为了节目能达到更好效果,节目组有时会通过过度的把关和刻意剪辑来增强节目戏剧冲突,或是在嘉宾选择上与失真,节目真实性遭受普遍质疑。4结语

我国婚恋节目经历自我推销、谈话、旅行等形式,现正逐渐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需增强人文关怀、弘扬主流价值观来强化导向性;通过解决嘉宾的情感困扰,提供择友指南回归其原始的服务性。需不断地寻求新的创新力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来促进我国婚恋交友节目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婚恋节目在我国经历了“自我推销形态”“谈话交友形态”和“试配交友形态”三种形态。从纵向来看,这三者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从横向来看,每种形态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自我推销,谈话交友,试配交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苏华.速配类电视婚恋节目初探[D].武汉:武汉大学,2005.

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与变迁 第5篇

国内最早的相亲节目开播于1988年, 由山西电视台推出《电视红娘》, 节目的服务定位于“穷得找不到媳妇的单身汉”, 节目在开播两三年后归于平静。1998年, 电视相亲节目第二轮高峰代表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播。从1998年开播到2003年期间, 《玫瑰之约》迅速火爆全国, 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荧屏“婚配”热潮, 各地电视台竞相模仿, 此类节目盛极一时。节目每期选择四男三女参加, 成为“同学”, 两位主持人分别担任校长和助理, 现场两位嘉宾, 一位情感嘉宾, 他们的角色被设定为“教授”。形式以游戏为主, 户外做游戏使男女同学增加了解, 在心理课上互相真诚吐露心声, 选修课就是女生选择一位男生, 与其在演播室做游戏。经历三堂课后, 进入最终的真情告白环节, 男女互选, 从而配对成功或者失败。 “当时就是首次运用娱乐化的方式, 给未婚男女提供一个表现自己寻找缘分的机会”, 节目制作人这样描述初衷。

2010年的电视荧幕被一轮新的相亲节目的热潮席卷。随着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相继开播, 新一轮荧屏婚恋交友大战在2010年的初春悄然拉开。尤其是号称“收视第一”的《非诚勿扰》, 开播后一直争议不断:许多参与者仿佛并不是为相亲而来, 节目也并非“成人之美”, 而是彻底沦为“秀”的舞台。“假”、“拜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质疑声不断。在不断拉高收视率的同时, 也将此类节目推到风口浪尖。

二、以《玫瑰之约》为例, 第二代相亲节目产生的原因

(一) 时代背景。

1.宏观。

从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消费市场和消费社会悄然出现, 主流政治文化的强势地位下落, 精英文化业开始边缘化, 与之相对的是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和蔓延, 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消费主义、后现代化和快餐文化是第二代婚恋节目产生的关键因素。

2.微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西方婚恋观也不断涌入, 影响着中国青年。中国当代青年婚恋状况存在以下特点:传统婚恋观弱化, 择偶自主意识增强;对离婚和婚外恋的日趋宽容;婚恋观中爱情和社会经济因素并重;性开放从台前走向幕后。《玫瑰之约》契合了受众心理期待。

3.心理因素。

一是压抑导致泛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隐忍的文化, 存在着对娱乐的压抑, 当禁锢打开后, 压抑的需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导致短期内失衡, 甚至有人在娱乐的名义下寻求窥私等欲望的代替性满足。对人性的压抑正导致了自我的过度膨胀, 长期压抑后能量的突然释放, 也使得娱乐内容呈泛滥之势。二是社会焦虑宣泄:20世纪80年代中期, 商业社会的崛起以及各种利益再分配的严峻现实, 使得历史中累积下来的生存厌烦和疲劳感不可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得以排除, 所以只能通过这种以松懈、调侃与放纵为基调的生命娱乐活动来变相地发泄。娱乐方式的宣泄, 能给人以替代式的满足, 有助于降低紧张, 纠正心理的紊乱状态。

(二) 巧妙的制作安排。

1.不断改版, 延长生命周期。

当受众对演播室厌倦的时候, 他们就把节目场地搬到了阳光明媚的户外;当受众对 “玫瑰派对”表现出兴趣的时候, “玫瑰派对”立马被调整为节目的重点;当嘉宾希望自我展示时, 节目马上增加了才艺展示环节;当受众对传统模式已经厌烦的时候, 节目马上上演了九女追一男的婚恋真人秀。

2.打破固定综艺节目模式。

以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主要是通过对歌舞、相声、小品等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千篇一律的拼盘组合;而《玫瑰之约》加入了游艺形式、歌舞节目、俏皮主持等各种节目因素。

3.提高节目的参与性。

将观众参与的范围扩大了, 由过去那种少而又少、精而又精的社会代表拓宽为全社会观众的共同参与;有效地拓宽了观众参与节目的渠道和方式。

4.节目的服务性。

《玫瑰之约》对节目参与嘉宾提供的婚介服务是显而易见的。8年以来, 参与节目的大概有5, 000人左右, 相亲成功率为15%。

三、以《非诚勿扰》为例, 第三代相亲节目产生的原因

(一) 时代背景。

1.宏观。

消费主义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放、富有激情和热情, 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各种欲望, 同时社会宽容也急速增强。总之, 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加浮躁、功利、开放、商业化的社会。

2.微观。

进入新世纪, 由于人口结构性原因,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个人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信息不对称、婚姻中介不规范等, 剩男剩女问题越来越突出。

3.心理因素。

一是我国当今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 人们处在价值体系断裂期, 大众内心常常会抑郁、失落, 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舒缓心理压力。二是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针对电视媒介, 总结了电视节目提供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 即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相亲节目可以在拟态和现实的人际关系建立中, 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需求;获得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信息。三是社会学家美斯特洛维奇在《后情感社会》指出, 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其中合成和以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踏着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操纵的基础。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 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 并由此转化为后情感。相亲节目就是后情感时代背景下情感孤独与商业动机的巧妙结合。

(二) 巧妙的制作安排。

一是媒体开始走平民化路线, 真人秀调动受众主体性, 便于与观众互动。台下观众还可以得到场上嘉宾的联系方式, 与其场下沟通, 而且节目采用微博直播的形式, 观众可以实时与主持人互动。二是平民变明星的梦想催化, 激起受众好奇心。三是在传播渠道、方式上主动跨界。借助世纪佳缘网、百合网这些拥有大量会员、运作较为成熟的交友网站, 电视相亲节目不仅在嘉宾选择上的空间增大, 而且带动网上会员转换为节目观众。电视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曾经是无与伦比的, 但新媒体的出现与迅猛发展, 使得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 第三代电视相亲节目对比。

第一, 老式速配节目中两性平衡相互选择。比起玫瑰之约的亲身体验, 非诚勿扰更注重对方的外在条件。参加《玫瑰之约》的男女嘉宾抱着寻找伴侣或者朋友的心态参加节目, 栏目的卖点也是男女之间的相亲感觉和彼此评价;非诚勿扰中, 相亲和婚配已经不是节目的中心环节。第二, 当时观众内敛的情感使得相亲节目受挫, 《玫瑰之约》的停播与当时的媒体文化有些许不相符的地方。现在的相亲节目, 完成了从纯服务类节目到娱乐性节目的转身和演变。

(四) 国内外相亲节目对比。

1.中日韩三国婚恋节目的研究比较。

研究中日韩三国三档几乎同时代的婚恋节目, 得出结论:一是真人秀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 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界限, 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两类节目的综合体。但是真人秀运用到婚恋节目中也是需要环境的, 这个节目形态要求的是参加节目的嘉宾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能力, 同时还要求受众对于这种真人恋情表演具有接受能力, 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比较开放。这也正是为何真人秀型婚恋节目在日本茁壮成长, 而在中国却惨遭夭折的重要原因。 二是中国婚恋节目在制作上更偏重于嘉宾间直接的对话与表白, 为嘉宾提供的交流空间仅限于演播厅, 时间仅限于节目制作时间段。相对而言, 中国的婚恋节目更贴近“速配”, 为情感交流提供的时间和空间都过于狭促了。

2.对于节目道德尺度、真实程度的质疑和指责。

有一个问题亟待厘清——在相亲真人秀诞生较早的西方, 节目本身在操作手法上是否如中国一样, 存在作假、炒作的现象?通过举例论证,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特色, 在国外早已存在。“大家把这当作一档娱乐节目来看, 附带有一些相亲的诉求。但是, 不能伤害到人, 无论嘉宾还是观众。”

四、以《非诚勿扰》为例, 第三代相亲节目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在《美国经典电视栏目》 一书中分析, 真人秀吸引观众的三个特点是:它极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它通过让观众看到没有脚本却又精彩纷呈的真人连续剧;它通过让观众直接参与来制造最有群众基础的明星。相亲类节目以真人秀为内核, 既决定了它的火爆, 也埋下了隐患。

(一) 卫视间的同质化竞争降低了生命力。

一是定位的相互重复、题材的相互撞车、形式的相互模仿, 使得这类节目陷入恶性竞争的生存环境。于是出位的言论、负面的导向、边缘的话题成为博取眼球, 厮杀竞争的利器。相反, 节目在原创性、服务性和贴近性上都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缺位, 情节设计的逻辑与受众心理对接出现断层, 过度的泛滥供给与观众的收视需求之间产生失衡, 无所顾忌的审丑将本应真挚的情感扭曲异化。二是各同类媒体局限于固定区域内争夺有限单一的资源, 使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很大潜力的眼球市场被其它媒体轻易占据。

(二) 收视率统治下社会责任的缺失。

为了追求收视而造假、制造话题、虚假作秀与情感绑架, 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在荧屏上的表现充满了游戏感, 人为的戏剧化情节频频出现, 表演大于真诚。

(三) 媚俗。

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忽视情感交流。

(四) 审丑。

原本是服务性的相亲节目, 却变成真人娱乐秀, 成为博出名、搏出位、博收视、博眼球、低俗炒作的平台。

五、以《非诚勿扰》为例:第三代相亲节目的发展对策

婚恋节目火爆央视也来分杯羹 第6篇

主打家庭、婚恋牌的《向幸福出发》已通过台里审批, 9月起正式亮相央视三套, 由麻辣才女黄小蕾与路一鸣联袂主持。

据参与《向幸福出发》首期节目录制的观众透露, “首期节目探讨婚礼怎样办能既省钱又体面?邀请三组新婚夫妇, 他们分别举办了中式、西式、糅合两种风格的混合式婚礼。黄小蕾、路一鸣采访, 让他们说开销花费, 介绍婚礼细节, 随后明星嘉宾点评打分。另外, 三组小夫妻还会在现场做游戏, 默契度也是评分标准之一, 最终综合分最高那组夫妻得到一趟蜜月旅游大奖。”

婚恋节目已经有《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做得火热, 现在央视《向幸福出发》又隆重推出, 看来2010年的婚恋节目市场又要再起波澜。

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的分析 第7篇

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娱乐要求的逐步提升,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类型也逐步丰富起来,以《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之一。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抓住观众的心,各个卫视也在不断尝试更新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表现形式。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为爱向前冲》等节目,这些节目在形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充分地满足观众对于新奇的收视感觉的追求。

由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范围面很广,如果制作方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制作和宣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把握住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价值取向,就很有可能给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带来很大的争议(例如,《非诚勿扰》中的“拜金女事件”“闫凤娇事件”等),进而给社会范围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把关力度也逐步提升。综合起来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虽然有着很高的人气基础,但是,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价值取向把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开展对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的研究,充分发挥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正面作用。

2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探究

根据对现有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的总结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最普遍采用的传播模式是双循环模式。具体来说,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过程发生在一个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根本传播对象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因此,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过程中,电视节目的收视观众不仅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信息的接受者,与此同时,观众通过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周边的人的交流,也可以发挥出节目信息传播者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具有双向性的特点的。

第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致性的传播模式。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常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制作过程和观点态度的表达,往往是以受众群体和社会的舆论走向为切入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不仅仅会对社会范围内的婚姻观念造成影响;反之,社会上的婚姻观念也会影响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所传递的婚姻观念。这也就是《非诚勿扰》之中会出现拜金思想等观念思想的根本原因。

第三,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波纹中心模式。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波纹扩散过程,就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就像石子激起的水花的信息传输过程一样,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过程中,节目往往会受到社会上的舆论因素、价值取向因素、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一旦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对于价值观念的把控力不够强,就很有可能会被广电总局责令整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和精神内涵是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具有很明显的波纹传播特性。

第四,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两面性模式。具体地说,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既有可能发挥出对社会的舆论走向的正确引导作用。又有可能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对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的把控要掌握好力度,充分地发挥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应有作用,引领社会的正确舆论走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3 结语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分析出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制作出具有着良好引导价值意义的作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2010,(6).

[2]张羽洁,王勇.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试析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0,(7).

[3]陈立敏.多维话语较量中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J].今传媒,2010,(9).

浅析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卷土重来 第8篇

国内最早的婚恋节目是山西电视机台1988年开播的《电视机红娘》, 这个节目是当之无愧的婚恋节目鼻祖。在娱乐化还不普及的年代里, 《电视机红娘》真正本着“为群众服务”的原则, 为大龄青年牵线建桥。而真正让电视机婚恋节目的火爆, 则是从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始的。《玫瑰之约》火爆时, 国内各电视台先后开过30多档婚恋节目。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的《好男好女》、山东齐鲁台的《今日有约》、北京卫视的《今夜我们相识》、河南卫视的《谁让我心动》、四川卫视的《特别心动》等相继亮相荧屏, 爱情的玫瑰花在电视的包装下, 开放得热闹无比。这些一度火爆的节目, 后来都陆续停播了。只有上海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 开办了10年, 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

二、婚恋节目为何在十年之后又卷土重来

电视征友类节目从兴盛到灭绝再到春风吹又生, 走过了10年的时间。在10年的时间里网络发展成为最为强势的媒体, 70后基本都已经成家立业, 80后甚至90后成为征友节目的主要参与者。10年后为什么征友类节目又死灰复燃了呢?

(一) 社会热点问题造就婚恋节目复生

近些年来, “剩男”和“剩女”一直都是社会的热门话题, 对于80后恋爱观的研究和分析正是时下最为时髦的议题, 也正是速配交友节目能够卷土重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 80后的情感困惑越多, 这样的节目就会越火爆。

(二) 综艺节目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综艺娱乐类节目一直都是各大电视台的收视法宝, 全国上下几乎每个卫视频道都有综艺类节目, 而综艺类节目就像服装流行趋势一样, 喇叭裤流行10年后来又反潮一样, 流行趋势是相同的。前段时间全是唱歌、选秀, 大家有点审美疲劳了, 希望有新的节目出现, 正好相亲节目淡出观众视线已经很多年了, 现在出来又是一件新鲜事, 大家比较热衷。各大电视台也在寻找一种新的模式, 可以替代全民K歌的节目, 正好发现剩男剩女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所以结合起来就有了这个节目。

三、如今婚恋节目的特点

过去这类节目的嘉宾对财富的看法、人内心的欲望等表现得都是掩饰和含蓄的, 而如今婚恋节目则以对话直言不讳、刻薄、直率招揽观众眼球。这个方式更适合80后、90后的文化状况, 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和网络紧密联系的, 这类节目充分利用互联网, 把网络语言搬上来, 戏剧冲突越来越强, 如此视角来切入, 使这类节目的戏剧化观看快感并不在谁与谁“速配”成功的结果上, 而是在整个“审视对方”的“对话”过程中, 因为, 流程的重要性在于冲突、表演。

(一) 节目中男女嘉宾数量悬殊

现在节目是在男女人数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可能是一个男的面对二十几个女的, 也可能是一个女的面对二十几个男的, 那么这个里面就会有一个戏剧冲突的效果, 节奏也会很快, 会是5分钟进行一轮配对, 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二) 嘉宾言语犀利、表现大胆

节目中的女嘉宾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业的精英, 她们要么年轻漂亮充满青春活力, 要么事业有成一心只想找个上门女婿。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言辞犀利, 对男嘉宾有着极高的要求, 并且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物质追求。如《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马诺, 她的经典桥段是, 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她:“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

四、电视婚恋节目面临的问题

(一) 节目可信度受到质疑

有网友质疑“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找到另一半而去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些不过都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罢了。在天涯、猫扑、百度等讨论区中, 接近七成的网友对节目真实性表示怀疑。“真有这么多剩男剩女吗?如果我是个钻石王老五, 我会上电视节目找老婆吗?‘托儿’满天飞呀, 那些参加的人是怎么筛选出来的?没人清楚!”

如果节目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是一定会影响节目的寿命的, 因为此类综艺节目, 并不同于其他类综艺节目, 当观众发现这些选手们都是“演员”时, 自然而然地就会讨厌这个“秀”场, 因为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二) 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无论什么事物的存在, 都要考虑到发展的问题, 如果不能够发展, 婚恋节目必然会重蹈覆辙, 某天又会销声匿迹。因为, 观众审美会疲劳,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节目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五、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方向

婚恋节目 第9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婚恋,交友,困难

实务

探一、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

讨“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对当前一些传媒一味追求经济—媒利益, 并以此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继而带来诸多不良社会影体响的错误行径的一种批判。这一论断以极端的语言, 切中要

节害地表明了传媒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指即是受众。地方目电视台要自办婚恋交友节目, 首先也必须考虑收视率的问研究题。节目有人看, 有观众, 持续发展的动力才不会枯竭。

地方电视台能否自办婚恋交友节目?当然能。不断扩大的收视市场和观众对于地方台天然的心理接近性是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

(一) 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

2009年底新一波婚恋潮滚滚而来, 2010年席卷了各大省级卫视, 婚恋交友节目大放异彩。省级电视台不约而同地开办婚恋交友节目, 说明在当前的中国电视市场有着较为强烈的婚恋交友收视需要。就当前火爆的收视情况和全民婚恋的情感氛围来看, 婚恋交友节目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个收视市场仍在不断扩大。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刘宏认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 电视交友节目还会火一阵, 在没有别的热点题材之前, 在国内的一些电视节目社会化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 在网络的助阵下, 电视交友节目还会有一个活跃的周期。”[1]走在婚恋节目前列的《非诚勿扰》的制片人也认为:“交友类节目肯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也会有另外的频道和电视台来做……这块‘蛋糕’会有很多人来分着吃的。”[2]既然有市场的保障, 发展的空间, 地方台为何不能涉足婚恋交友节目。

(二) 天然的接近性

“接近性”是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采写价值的一条黄金标准, 即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受众所在的地区越接近, 事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或思想感情的联系越紧密, 事件就越会被受众关注, 新闻价值也就越大。邵飘萍将之归结为人的自我中心意识, 他认为“盖多数受众皆以自己为中心, 放此中心之周围, 愈近而感情愈切”。[3]这种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 同样是地方电视台自办婚恋交友节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是节目的收视保障。

综观当前省级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可以发现, 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多来自五湖四海, 成就的多是“异地恋”。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当前的众多婚恋交友节目虽然标榜自己是生活服务节目, 打着帮助剩男剩女寻找婚恋对象的旗号, 实则只是闹哄哄的真人秀综艺节目, 服务是假, 作秀是真。五湖四海的嘉宾和众多的“异地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异地恋”当然可以成就浪漫的爱情, 但是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是“本地恋”更有利于维护现实稳定的婚姻生活。参加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男女嘉宾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青年, 也有少部分来自外地, 但已在本地有了稳定工作的青年, 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男女嘉宾找到自己幸福归宿的服务性节目。

接近性能够保障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还和窥探隐私有关。隐私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公众意识, 对于隐私公众一般都不愿意公开传播, 被他人知晓。这种保护自己隐私的本能有时又会激发起对他人隐私的探究欲, 尤其是身边人的隐私, 致使“窥私心态”也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 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节目中设置的各个环节会展示出嘉宾们的部分私人资讯。这些乡亲的脸孔和隐藏的故事带来了省级卫视无法比拟的贴近性和平民性, 既真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探究身边人隐私的心理。

二、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的困境

能办并不意味着万事俱备, 畅通无阻, 节目就能赢得众口称赞, 获得“飘红”的收视。在当前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异彩纷呈的婚恋交友节目令人应接不暇的大环境下, 地方电视台和央视及省级卫视相比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硬实力方面, 还是在媒体文化、品牌和特色等软实力方面, 都面临着困难。

(一) 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 传媒业的最大收入来源是广告。地方电视台要发展, 要提升节目质量, 要塑造品牌、文化和特色, 离不开广告收入的支撑。向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栏目, 投放多大量的广告, 广告主的主要依据就是媒体和栏目的品牌质量:质量高意味着群众基础好,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高, 广告投放的效果好;质量低则相反。“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从反面说明了受众群的大小、经济收入的高低对媒体发展的重要性。

可见, 强劲的创收能力是地方电视台婚恋交友节目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 当前众多地方台的婚恋交友节目尚处于试水阶段, 制作人员底气不足, 无法预知节目是否能火, 在招商引资上会比较保守。同时, 新节目开播之初, 运作还显稚嫩, 多样的配套宣传往往不能紧紧跟上, 节目的参与度和知名度都较低, 收视前景尚不清晰, 也造成了招商引资方面的困难, 带来节目资金不足,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其实这是任何新开播的节目都会遇到的困难。《非诚勿扰》开播伊始也只是按照台里旧有的标准收取广告费用, 为了吸引广告甚至还给老客户打折。但是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 广告价位也水涨船高, 全面提升。现在要想在节目中插播广告, 甚至还要排队等待空缺。[4]

资金不足会对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产生连锁的负面影响, 比如场地小, 设备旧, 灯光、舞美效果不佳, 大屏幕功能少, 制作团队人员少, 机位不够, 宣传不到位等, 节目质量因此会受到影响。

(二) 嘉宾欠缺

婚恋交友节目以人为核心, 人性、人格, 普通人言行的真实展现是节目博眼球的关键, 就这一点来说, 它有着真人秀的特色。绚丽的舞台, 明快的节奏, 诙谐的主持和智慧的专家, 固然是《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但相比俊男靓女的富有个性的展示, 这些也只能算是“绿叶”。各类媒介中针对婚恋交友节目的讨论, 也基本都集中在嘉宾的表现方面, 这些讨论是扩大节目影响, 抬高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推手。

和省级卫视相比, 地方台在招募嘉宾方面困难重重。上星电视的全国影响力可以使它面向全国的单身人士招募嘉宾;而地方台的婚恋交友节目以服务本地单身男女青年为主要目标, 招募范围几乎仅限于本地, 地域的局限性, 加之新办节目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不高, 导致嘉宾的来源比较狭窄, 自愿报名的人数远不能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 尤其是男嘉宾。在这种情况下, 制作人员只得挖掘一切人脉资源, 以原始的“人找人”、“人问人”的方式寻找单身男女青年, 并且配备专门人员专司此职。

除了人数少, “优质”嘉宾的缺乏也是地方台在招募嘉宾方面的一大困难。除了现实生活中找对象时的常规要求外, 走上荧屏的男女嘉宾还需要大胆直言, 乐于表现, 最好还能有些文艺特长。大胆的交流和自信的表现, 不仅可以增进男女嘉宾间的互相了解, 提高配对成功率, 而且增加节目看点, 提高收视率。对于地方台来说, 在有限的嘉宾中再选择“质量高”的, 实属不易。有些嘉宾还有顾虑, 思想比较保守, 缺乏自信、害羞, 觉得找对象不能丢脸丢到电视上去, 都在一个城市里, 低头不见抬头见, 万一被拒绝了岂不是很难看。为此, 还需要工作人员花时间耐心地做心理辅导, 打消嘉宾的顾虑, 费时费力。

(三) 创新乏力

“拿来主义”在近些年内地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较为盛行, 这波相亲交友热中, 各级电视台一以贯之, 继续将“拿来”的作风“发扬光大”。“拿来”不能笼统地被完全否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造性的“拿”,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对于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较弱的地方电视台, 创新的“拿”比蹒跚的“闯”更有利于稳健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但反之, 照搬照抄的“拿”就不合时宜了。现在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充斥观众的眼帘, 拾人牙慧, 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全盘照搬的节目, 开播伊始就要面对观众的收视疲劳, 那么收视率如何有保证?

当前婚恋交友节目红透内地电视银屏, 但可以预料到, 重复、乏味将成为此类节目日后发展中的瓶颈。和中央以及省级电视台相比, 地方台在创新能力方面显然是不足的。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是影响地方台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资金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 会给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带来诸多连锁的负面效应, 尤其会影响人才的聘用。创新、创优, 人才是根本。除了整体创新制作能力不及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外, 地方台还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 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的机制不完善, 有些甚至不合理,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收入一样, 待遇不变, 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报酬不成正比, 结果工作人员欠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消化不吸收, 简单的照搬照抄。当前不少地方电视台的婚恋交友节目, 在节目定位、现场布置、环节设置、气氛渲染等方面与省级卫视如出一辙, 或者说只是省级卫视宏大场面的缩小版, 甚至连主持人的着装、出场方式、提问内容等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 观众有什么理由放弃制作更精良的省级卫视而选择有些粗糙的地方台, 即使是冲着画面上邻家孩子熟悉的面孔, 也很难在节目播出的全部时间完全停留在这个频道。

(四) 协作欠佳

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需要优秀的专业指挥, 和谐的团队协作。婚恋交友节目涉及节目创意、策划, 文案写作, 嘉宾联络, 现场拍摄、指挥、调度, 后期剪辑制作等多个环节和众多人员, 同样需要有专业化的高效运作的团队协作完成。

然而, 地方台在管理层面上, 分级管理, 机构冗余, 制作团队的管理缺乏专业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地方台在制作婚恋交友节目过程中, 常常表现出制作人员和设备协调不到位、脱节, 内部工作人员任务分配不明确, 互相推诿等现象。欠缺专业化管理和协作精神的队伍不能成为高绩效的团队。

三、结语

地方电视台要想把所有的节目都办得有声有色, 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只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 地方台也能办出响当当的节目, 比如当下时髦的、具有扎实群众基础的婚恋交友节目。[5]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在强化民生的大背景下, 地方电视台可以趁着这波婚恋交友节目的热潮, 以此类节目突显地方台服务地方百姓的姿态, 锻造地方台自办节目的能力。

作为地面频道, 地方电视台办婚恋交友节目要处理好服务性与观赏性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 节目要注重提升服务品质, 回归真挚的情感, 为真正的爱情和婚姻铺路搭桥, 用人文关怀吸引本地观众的注意和参与。真诚的服务和成功的交友配对是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生存之本。除此之外, 在形式上节目还要注重提升观赏品质, 讲求节目环节的设置、现场氛围的营造, 用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诠释传统的相亲内涵, 用多彩的电视元素为交友、恋爱和婚姻增色。但要注意的是, 婚恋交友节目可以是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和婚恋观的“晒场”, 但绝不能是他们炫富、炫奇的“秀场”。

参考文献

[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 2010 (6) :27.[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 2010 (6) :27.

[2]两大交友速配节目荧屏比拼婚恋热回潮——腾讯娱乐专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婚恋类节目会有很多人来分吃“蛋糕”[EB/OL].2010-04-14.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14/016518158_05.shtml.[2]两大交友速配节目荧屏比拼婚恋热回潮——腾讯娱乐专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婚恋类节目会有很多人来分吃“蛋糕”[EB/OL].2010-04-14.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14/016518158_05.shtml.

[3]张骅, 江山, 辛志杰.新闻价值的四大支柱[J].新闻前哨, 2004 (7) :28.[3]张骅, 江山, 辛志杰.新闻价值的四大支柱[J].新闻前哨, 2004 (7) :28.

[4]赵振宗.利益在先情感在后[N].柳州晚报, 2011-06-10 (34) .[4]赵振宗.利益在先情感在后[N].柳州晚报, 2011-06-10 (3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婚恋节目】相关文章:

婚恋交友节目06-26

婚恋模式论文06-24

军人婚恋教育06-13

婚恋爱情范文05-18

土家婚恋范文05-19

婚恋观教育06-24

女性婚恋自我介绍07-25

基督徒婚恋范文05-23

微信婚恋平台范文06-08

白族青年的婚恋习俗07-04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下一篇:新课改理念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