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2024-05-28

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精选11篇)

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第1篇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住宅消费市场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在不断更新与变化, 对住宅总体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从而已不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居住概念, 住宅也随之在环境、外观、内部格局、材料的选择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设计趋势。本文将分析城市住宅目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设计风格转变的趋势。

2 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建成的住宅多是应急型.居室型。一次完成型和粗放型的住宅。住宅设计观念没有更新, 住宅设计存在不少问题:

2.1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以人为本, 受开发商的干扰, 没有顾及居住者的亲身体验, 设计为粗放型, 缺乏设计理论与原则指导, 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急待改进。

2.2住宅功能不全, 住宅性能差, 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2.3住宅设备配置简陋, 厨房, 卫生间面积过小, 管线走向不合理, 与住宅空间不配套造成设备安装困难, 使用不方便, 不美观, 居民中普遍存在着自己改装住宅的现象。

2.4住宅类型单调, 改造更新困难。住宅设计缺乏地方性和个性, 空间布局与利用灵活性差, 缺乏适应多种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应变能力。

2.5住宅产品与建筑设计缺乏相互配合。不重视住宅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住宅建筑与住宅产品模式不协调, 连接不配套。产品类型少, 质量差.生产不配套, 供应体制不健全。生产有较大的自发性, 盲目性, 基本上处在分散的, 自然发展的起步阶段, 无论在产品种类还是性能质量上离社会要求和建筑工业化都有较大差距。

3 住宅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住宅设计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当前住宅供需体制已从福利分配转向商品行为。商品住宅应对经济收入、结构类型、生活模式、职业、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提供相应面积、设施、装修标准以及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的住宅套型。同时还应考虑因生活习俗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提供多样的户型组合以供市场选择。

3.2 住宅设计要考虑居住功能的适用性

适用是住宅的根本要求, 住宅性能应能适合居住者的需求和其形体功能学的需要。在实际设计中, 作为设计师首先要从使用功能出发, 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功能进行分区, 起居厅、餐厅、厨房形成公共活动区;而卧室与卫生间形成私用活动区, 公用区靠近入口, 私用区设在住宅内部, 公私、动静分区明确, 使用顺当。其次, 房间的面积和尺度要适当, 避免住宅套型仅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的现象。对于市场需要的大面积套型, 不仅是各房间面积的适度扩大, 而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 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 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再次, 住宅内部各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 才能使家居舒适。

3.3 住宅设计要考虑室内空间的可改性

家庭规模和结构是变化的, 因此住宅具有可改性是客观的需要, 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改性首先应该提供一个大的空间, 这样就需要合理的结构体系来保证。常采用的有大柱网的框架结构, 大开间的剪力墙结构, 其次应有可拆装的分隔体和可灵活布置的设备系统, 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改体系。厨房、卫生间是设备众多和管线集中的地方, 可采用管束和设备管道墙, 使之能达到灵活性和可改性的要求。

3.4 住宅设计要考虑家居科技的智能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住宅建设水平, 提高了住宅功能质量, 也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住宅技术的科学性反映在推广应用"四新"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 并不断配套完善;小区管理形成智能化系统, 以适应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在推进智能化技术时要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密切与开发项目的经济性接轨, 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综合的效果。

3.5 住宅设计要考虑环境景观的均好性

环境均好性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 市场需要每套住房都能获得良好的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 对于基地上清澈的水景、层叠的树景等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户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资源环境, 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 则应做出弥补的措施, 创造人工景观环境, 使住户在自然资源环境有所失的情况下, 在人工景观环境方面能有所得。其次, 要强调的是居住物理环境的均好, 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声和朝向, 在规划时要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 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和冬季主导风向的阻挡, 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4 住宅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4.1 住宅设计由单纯的技术设计走向策划设计

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推进, 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正逐步走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策划。现代住宅设计不再是一个相对静态、单纯的技术过程, 它更加重视与市场的结合, 即以市场为核心, 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文化和市场需求出发, 在设计前期就要考虑到定位、价格、质量、销售等基本要素。因而, 设计已成为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的重要部分。

4.2 户型设计的多元化

以多元化的户型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 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布局调整, 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近年的住宅设计更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 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的环境, 降低楼电梯服务数, 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4.3 空间在居住应用中的新变化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 现在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方向推进。住户希望拥有的不仅是一套独住的好房子, 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 使自己有身处社区的感觉。因此, 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共享空间逐渐增多, 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 开始出现空中庭园, 即每隔一定的层数设置一个共享空间。在开敞的空间内, 布置植物和花卉, 以园林灯、休闲椅点缀其问, 使居住在高层的住户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4.4 强调环境整体设计

4.4.1 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从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建筑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尤其要注意新的建筑不应对周边环境带来日照、噪音、污染、交通及城市轮廓线等诸方面的不利影响。

4.4.2 崇尚生态型、环保型的环境设计理念

在总体规划满足住宅日照、朝向和安全的基本要求下, 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地形、景观优势等, 并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得到沟通和互动。应指出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环境和声环境等多方面。设计师要注意对小区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 如厨房油烟排放、汽车库废气、垃圾房等) 进行控制和理;要重视节地、节能、节水的措施和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要发挥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并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化系统。

5 结束语

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现代住宅, 在设计、施工中应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推广节能、环保建筑, 满足人们对居住条件不断提高的要求, 建设方便、安全、舒适、美观的21世纪小康住宅。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住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住宅设计的因素, 总结并提出了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现代住宅,高科技,建筑设计,环保

参考文献

[1]宋红梅, 李士兰.浅谈住宅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8) :230.

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发展的新趋势 第2篇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方式、方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方式也随之传入我国并被各企业有选择的借鉴。但作为舶来品,肯定存在与我国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这使得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很多管理专家正致力于此问题的探讨研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上逐步形成了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新趋势:

1、企业借助培训和教育的功能,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 成功的企业将培训和教育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崇尚知识和技能,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企业通过素质的提高来确保其不断发展。这种学习型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的最大区别就是,永不满足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2、企业培训呈现高科技趋势

利用高科技来丰富培训手段和提高培训质量,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企业培训的潮流。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培训工作,如运用光盘进行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利用终端技术互联网进行规模巨大的远距离培训等等,都使培训和教育方式产生质的变化。这种技术创新,使员工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企业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3、企业培训社会化

现代企业的许多要素,如管理、经营、销售,乃至文化理念,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培训的社会化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信息交流的畅通,使得培训能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通过培训产品的组合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4、企业培训的深层次发展

许多企业已将企业员工的培训向各个领域渗透,其内涵已远远超过培训本身。比如,一些企业除了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培训向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方向发展,使企业行为进入更深更层次的领域。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发展趋势。

5、培训质量成为培训的生命

现代企业服务转型的新趋势 第3篇

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中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传统服务业以生活性消费服务为主,是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传统服务业具有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两者同时进行、难以物化储存而必须由服务人员直接提供以及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有13亿多人口,且处于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赢利和强辐射等特点,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刻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前,服务转型已出现新的趋势,應当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服务业生态化

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本身属于无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不断出台绿色规制的政策措施,消费者也更加强调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过程的清洁化、生态化,二是生态型服务业的创业发展。由于环境规制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服务企业逐渐把实现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目标,开展绿色营销,不断创建清洁化、生态化服务的新途径,进行绿色服务,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适应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服务业不断发展创生出诸如氧吧、生态旅游等生态型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服务产品。

服务业知识化智能化

20世纪60年代,鲍莫尔作为服务业发展悲观论的代表曾经提出一个论断,即服务业在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加难以实现。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鲍莫尔病”。但实际上,在产业演进过程中,“鲍莫尔病”并没有出现。究其原因在于,鲍莫尔忽视了服务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可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这突出地说明,知识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一样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正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其发展日益依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趋向。服务业的知识化转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显著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些知识、技术占主导地位的高附加值的诸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设计服务以及金融、计算机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出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服务方式科技化现代化

伴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涉及技术、产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服务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专业店、连锁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正在发展壮大;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无线射频、自助服务机、商业智能等正引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潮流。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呈现网络化、连锁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发展趋势。实现现代化是服务业必然要经历的高级阶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服务方式更先进、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服务业实践证明,服务业的现代化造就了服务业的高效发展。这些新的服务方式可以高效地“整合”或“疏散”“内力”和“外力”资源,使各种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

服务功能层次化

这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转向。过去,受信息传递和交通条件的制约,服务企业的服务半径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一般采取分散布点、遍地开花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服务企业的服务半径不断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向专业服务和精品服务转变,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形成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造成区域服务功能和服务等级的显著分化,高端服务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承担不同服务职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是服务功能层次化的突出表现。从全国和全球范围来看,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使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城市正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集聚地。在同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如金融、保险、高级商业中心、公司总部等,集聚在城市核心商业区,一般性的服务业,如住宅业、仓储业企业,则受城市负集群效应驱使向郊区扩散,逐渐迁往外围地区。

民生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要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文化型转变,服务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过去许多自我服务、自我满足的诸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等民生服务,开始逐步转化为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民生服务的社会化,解决了家务劳动问题,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从根本上大大减轻家务劳动的强度,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体力和智力,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社会生产以至完善自身。民生服务的社会化,强调专业化和产业化,不仅提供各种特色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带来了家庭服务、托幼养老、便民早餐、物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向财政资源不足地区转移财力、向薄弱的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更多的财政支持,用以增加基本公共物品供给,所产生的效用要大于投向财力充裕地区和投向原先供给就比较充裕的公共服务领域,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 1 000美元~3 000美元的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长期以来,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影响下,片面强调效率优先,造成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短缺。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近年来,中国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在政府主导下,中国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公平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呈现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趋势。未来中国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朝着统筹城乡发展、服务设施一体化、服务标准趋同化、服务投入均衡化、服务制度一元化、服务政策均等化等方向发展。

服务品牌化——服务也可品牌输出

服务品牌“频频登场、争相斗艳”, 已呈百花齐放、方兴未艾之势。呈现六大亮点:劳模品牌明星品牌,“名利双收”效益明显;情感服务、心理服务备受顾客青睐;规范服务冲击力越来越强;知识型智能型技术性品牌后来居上、前景看好;文化服务 —— 一种高品位服务文化的溢散与展示;金融品牌异军突起、潜力多多、生机无限。

服务也是商品,服务业是品牌,品牌可以作价入股,服务也可以作为成熟的模式进行大批量的复制输出。不仅麦当劳、沃尔玛把餐饮商贸的服务模式输出到各地,迪斯尼把快乐服务的模式也进行输出,而且大连深圳等地把成熟的物业服务品牌向全国多个行业推广。

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的制造

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向。与制造业的服务化相应相近的名词应运而生:服务型制造、生产服务业、制造即服务。

服务型制造的含义: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服务型制造业的主要模式是业务流程外包。外包业务可以是生产、营销、设计、开发、信息、保养等各个经营环节。服务外包是效率型经济的集中体现,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价值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2/3。从过程来分析,生产过程的时间为1/10,而服务过程的时间为9/10。

制造业服务化首先表现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作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其次,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

制造业服务化还表现为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服务外包”或“服务剥离”。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服务活动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一转变促使提供生产服务的专门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企业提供从技术产品研发、软硬件开发,到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咨询、金融支持、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服务链,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型制造的典型特点:1.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客户、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融合,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3.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是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它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顾客、服务企业、制造企业) 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涌现出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4.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性服务。企业间基于业务流程合作,主动实现为上下游客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协同创造价值。

作者简介

陈步峰先生系服务文化新科学的开创者,中国酒店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竞争力工程、中国总裁培训网、北京现代中欧管理学院、上海派普蒙和厦门英斯捷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培训师及多家单位的文化顾问,首批青年文明号的组织创建策划者,中国十大公关杰出人物。

作者曾创建服务文化体系,发表文章400余篇,多家媒体开辟专栏或作专题介绍;创作《成败大扫描—中国服务文化案例启示录》《服务文化决胜未来》等7部系列专著,所提出传播的 “服务论”、“顾客论”、“觀念突围论”和“快乐智慧服务”、“文化服务贡献度”等独特前瞻的观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反响,有的已作为一些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服务箴言。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第4篇

1 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 人们向往自然, 和天然饮料, 用自然材料, 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 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 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 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 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 创造新的肌理效果, 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2 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 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 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 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 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 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 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 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 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4 高度民族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 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 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 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 又讲传统。我们在日本考察时, 看到许多新的环境设计反映了日本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结合的设计体现。去年落成的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建筑设计, 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 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 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处处引人入胜,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菜室及商店装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 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 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 “处处环境美, 处处有设计”给每个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个性化。

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 相同房间, 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 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 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 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 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 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 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 通过精心设计, 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性。

6 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 为了高效方便, 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 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 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 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 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 从而使建筑设计更强调以“人”这个主体, 让消费者满意, 方便为目的。

7 高技术高情感化。

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第5篇

陶瓷是一种古老的装饰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从唐三彩开始就出现了彩陶艺术,瓷器不仅仅是一种极为精妙的工艺,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品,将陶瓷应用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也是提升室内设计品质的有效方法。

装饰陶瓷的美学特征

软装饰是装修完毕之后应用可以变动位置的家具对室内进行二度装饰布置,应用装饰画、花瓶、沙发套、工艺台布等进行二次陈设。陶瓷是一种优秀的软装饰,材质细腻温润,花纹线条流畅繁复,朴素雅致,在各种艺术品中十分抢眼。

瓷器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着各自的美学特征。白瓷凝脂沁雪,青瓷剔透晶莹,黑瓷堆脂黝墨,豆绿瓷清新鲜活,霁红瓷丹朱流霞…无论是哪一种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都能够找到一款可以搭配的瓷器用以画龙点睛。除了瓷器自身的纹理特征,瓷器上精密的花纹是瓷器艺术价值的主要来源。我国的传统瓷器上的花纹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方寸之地凝聚了汉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极高的工艺水平,瓷器烧制技术含量极高,表面花纹形成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是古代中国艺术和工艺的完美结合,这些花纹同样可以在室内装饰中加以应用。在室内设计角度看来,陶瓷材料是天然或者合成化合物高温烧结而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原材料是天然无害的长石、黏土和石英等,耐磨、耐氧化、耐高温,瓷器可以保存几千年,是极为理想的建筑功能性材料,无论是材质还是花纹都能起到装饰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受,针对陶瓷的艺术创作在我国更是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各种创作技法繁复多样,给陶瓷产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陶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主要介绍陶瓷砖和软装饰陶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传统瓷器的文化性应用三个陶瓷室内设计应用的新风向。

1.陶瓷砖的应用

陶瓷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瓷砖地面、墙面成为了现代家具最常见的装饰形式,但是在传统的瓷砖应用中,对瓷砖的实用性能更加关注,利用了瓷砖防潮、清洁容易、防水、耐磨的特点,忽略了瓷砖的装饰功能,人们在选择瓷砖时往往选择单一颜色,单一色系,缺少搭配和与室内其他设计风格的配合,导致整体装饰效果不协调。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瓷砖的粗放应用难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陶瓷砖的应用应该突破条框的约束,将瓷砖的装饰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色彩的搭配

色彩的运用是室内设计极为关键的内容,不同的色调能够营造出不同的室内氛围,客厅应该设计的明亮宽敞,因此应该选择明亮轻快的色系,卧室应该选择慵懒的暖色,而卫浴应该选择干净的白色或者淡化水渍的深棕色,瓷砖形成的墙面和地面是整个室内设计的底色,在色彩渲染中虽然不能发挥像涂料一样直观的作用,但是作为背景却能够为整个室内空间提供一个基调,将其与空间色彩风格相互印证,获得更和谐的整体氛围。

(2)造型的丰富

瓷器不仅仅可以作为软装饰或者用作瓷砖,瓷砖的造型也更加多种多样,如超大尺寸整砖地面没有砖缝,地面平整整洁如镜面,而超小规格的瓷砖搭配极为灵活,能够改变瓷砖网格状的几何线条,更加灵动多变,甚至还有一些厂家生产异形瓷砖,贴铺在地面或者墙面,形成了类似彩色玻璃碎片和雨花石的效果,形成了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2.装饰性陶瓷的应用

(1)釉上彩陶瓷

采用釉上彩颜料在陶瓷板上绘制图画,加热烤制之后能够形成精美的壁画。图案绘制可以使用毛笔进行,能够绘制各种风格、题材、内容的图画,甚至能够形成绘画和摄影的效果,各种精密的图案使釉上彩陶瓷应在墙面能够直接当作壁画。

(2)素胚浮雕陶瓷

这是一种创新性的陶瓷装饰用法,这种陶瓷摒弃了釉面彩绘的传统做法,不上釉,保留陶粗糙、朴实、古拙的趣味,烧制之前在泥胎上使用雕刻刀进行雕刻和镂雕,最后烧制成浮雕陶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营造出复古、原始的氛围。

(3)文化性应用

陶瓷装饰的文化性应用是强调瓷器的文化属性,将软装饰陶瓷完全视作室内艺术品摆件。室内设计不能仅仅关注表面形式和空间与色彩搭配的视觉层次美感,还应该重视室内空间的文化属性,而陶瓷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脉传承,在室内摆放瓷器,对彰显主人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有着良好的效果。

结语

陶瓷是一种古老又年轻的材料,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美感,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将给人们带来更加具有美感和精神享受的室内环境,但是现阶段陶瓷的应用往往限于卫浴厨房,而越来越多新的陶瓷产品将改变这种情况,使陶瓷成为室内美感营造的关键性材料,为人们提供视觉和文化两方面的美感,这是陶瓷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新趋势。

论现代企业报刊发展的新趋势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报刊,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企业纷纷涌现, 企业数量的逐步增多, 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 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更多的企业在发展自我规模的同时, 已经认识到自我品牌和文化的重要性。因此, 大量的企业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大了对企业报刊的投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经文化部门批准的企业报纸、杂志数量不断增多。企业报刊数量的增多在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一、现代企业报刊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报刊是企业宣传的一种工具和平台,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创办自己的报刊。企业通过自己创办的报刊在宣传企业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报刊在办刊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现象, 通过归纳具体如下:

(一) “接地气”性弱

在现代企业报刊办刊的过程中, 存在“接地气”性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企业报刊连接企业一线员工方面的内容较少, 多为报道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经营工作, 因此作为企业的员工, 尤其是一线员工, 对于企业报刊的热情普遍偏低。

(二) 文风官僚化

企业报刊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主要平台, 很多企业报刊所刊登的文章其文风官僚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 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常常会让广大职工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因此, 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报刊的可读性, 造成了企业职工不愿意细读深度企业报刊的现象。

(三) 职工参与度较低

企业报刊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宣传的重要载体, 更是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园地, 因此企业报刊的创办需要广大职工的参与。但是现实状况之下, 对于企业报刊而言, 职工的参与度较低, 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里, 很多企业出于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考虑, 在激发企业职工参与报刊的采编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所以造成了企业职工的参与度较低。

二、现代企业报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现代企业报刊在办刊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纵观现代企业报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报刊采编队伍力量不足

近年来, 很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企业报刊编辑部门, 但是在现实环境下, 出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的考量, 很多企业报刊的采编人员人数十分匮乏, 经常存在企业报刊采编人员均是兼职的现象, 一些企业的行政部门和企业报刊采编人员合署办公, 采编人员力量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报刊的发展。

(二) 报刊采编的激励机制未健全

对于企业报刊来说, 要出一期好的内容, 单纯依靠企业报刊的采编人员力量是完全不够的, 它还必须依靠企业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尤其是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 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等资源, 放在报刊采编的激励机制方面, 所以造成了企业报刊采编机制不健全, 未能充分调动一线员工参与热情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刊的质量。

(三) 企业报刊未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缝对接

企业报刊创刊的目的是为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在现实状况之下, 很多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报刊创刊的目的, 在企业报刊采编内容方面未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 因此造成企业报刊文风方面缺少活力, 创新力度不强的现象。

三、现代企业报刊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环境下, 企业报刊必须加快自我的发展,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 现代企业报刊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宗旨, 服务企业生产经营

对现代企业报刊而言, 其创刊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 对于报刊来说, 必须要紧扣企业的生产发展战略, 紧扣职工的日常生活, 必须要充分展现出企业的精气神, 杜绝报刊文风官僚化,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 加大投入, 重点强化采编力量

好的企业报刊自然不能缺少优秀的采编力量, 所以对于企业报刊来说, 必须要注重报刊采编力量的建设, 积极加大对采编团队的投入, 令其更好地为企业报刊的发展服务。所以, 现代企业要加大对企业报刊采编人员力量的投入, 增加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大对企业报刊采编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企业报刊的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助推企业报刊的科学发展。

(三) 健全制度, 激发职工参与度

企业报刊的生命力在于需要职工的支持, 在现实环境下, 很多企业报刊缺少职工的参与热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健全、职工兴趣度不高。所以, 对于企业来说, 要加强企业报刊采编激励制度的建设, 强化兼职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为职工投稿创造好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职工的参与度和热情, 丰富企业报刊的内容, 真正展现企业的现实状况。同时, 对企业报刊编辑而言, 必须要转变报刊的风气, 多以职工的视角展现企业的现状, 转变文风, 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报刊的建设, 让报刊内容更具吸引力。

四、结语

现代企业报刊对于企业和企业职工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现代企业报刊的发展趋势展开探索, 分析当前企业报刊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接地气”性弱、文风官僚化、 职工参与度较低。同时, 对现代报刊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报刊对采编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报刊采编的激励机制未健全、企业报刊未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缝对接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提出明确宗旨, 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加大投入, 重点强化采编力量、健全制度、激发职工参与度等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企业报刊的发展趋势、办好企业报刊、 服务企业发展等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谈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7篇

一、人性化管理发展趋势

企业是有全体员工共同经营的主体,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人性化管理主要是以人文本, 把对人的研究当作是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把人看作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的源泉。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人性化管理, 首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很多的职工都具有很多的优势和才能。并且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创造力, 如果在企业中创造一个和谐、进取以及宽容的工作氛围, 并具有激励制度。这样可以很大的程度的发挥企业职工的潜在的创造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核心,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及满足员工的需求、处理好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尊重员工的价值和能力、不断关系、帮助员工, 并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激励员工, 从而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员工能够感受到温馨、和谐的团队, 这样才能使员工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潜力、施展自己才能,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管理要想赢得市场, 必须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并重视人性化管理,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从而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心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心本管理是随着人本管理的不断升华, 心本管理的核心在于由心灵的感动转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心灵内在的自觉。这种管理模式是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心”的管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好自我的心灵和内心的基础上去管理别人。心本管理的理念是通过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沟通以及激励、教育触动职工的心灵, 让职工能够产生自觉的动力, 并建立起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职工能够自觉肩负起企业中责任, 从内心深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价值。心本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 是我国精神文明和传统智慧的体现, 心本管理模式将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模式, 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柔性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创造性的自主活动空间是柔性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中, 柔性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相信职工, 保证职工在工作中具有自由的空间和自主权,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职工在工作中的压力, 提高职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企业还应该给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并建立职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管理机制, 帮助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职工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并通过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能够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从而使职工的自身价值和企业的价值相融合, 并满足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要求和心理期望。

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对企业信息实施过程进行的管理。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企业的变更管理、企业的运行管理以及企业对信息设备、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过程的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 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主要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及时掌握准确、必要的信息, 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信息。企业在信息时代下, 信息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资源, 只有掌握大量准确、可靠以及有效的信息, 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要求, 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法宝。

五、总结

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主要是指在源于现代的管理实践活动并指导着企业现代管理实践的观念和行为, 代表了企业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 不断总结管理经验, 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不断进步的重要的依据。现代管理理念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企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管理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 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社会生产越来越复杂。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 企业能否制定的管理模式和直接音响着企业的发展, 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本文主要进行探讨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关键词:现代管理,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应焕红;人性化管理:未来管理的创新趋势[J].社会科学;2001 (4) :37--40[1]应焕红;人性化管理:未来管理的创新趋势[J].社会科学;2001 (4) :37--40

[2]徐喆, 梅婕;浅谈心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商贸;2009 (15) :24--25[2]徐喆, 梅婕;浅谈心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商贸;2009 (15) :24--25

[3]王岚;心理契约管理:现代管理新趋势[J].中国石化;2011 (1) :42--43[3]王岚;心理契约管理:现代管理新趋势[J].中国石化;2011 (1) :42--43

[4]彭桂芳;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 (3) :21—22[4]彭桂芳;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 (3) :21—22

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第8篇

一、经济管理与经济管理现代化概述

经济管理属于综合性的管理学科, 是企业管理实现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一个社会想要不断发展, 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呈现出来, 社会总体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呈现。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 其占据着核心位置, 必须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经济管理现代化有利于现代化的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但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方法等都必须以现代化为基点持续发展。在新时代下, 我国经济管理体系正发生着质的变化, 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使其更好地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管理也逐渐走上“现代化、网络化、人性化”等道路, 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管理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实现了有效的经济管理, 现代化的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可见, 经济管理与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现代化的体系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表现形式

就经济管理现代化来说,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 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艺术性。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但在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 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严格法规的约束, 更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对策, 比如, 隐性教育、企业文化建设, 使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更好的效果。其次, 专业化、民主化的经济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 那些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想要促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民主化特点是很难的, 但这又是最佳措施, 有利于企业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但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才能最终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同时, 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已有的管理理念,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专业化的技能, 丰富的工作经验,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使其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点。最后, 经济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成果, 不断完善自身技能, 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还要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计算机通讯以及自动化设备, 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三、经济管理新趋势

(一) 管理观念发生新的变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浪潮中, 我国国门打开, 不同行业、领域企业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而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逐渐被淘汰, 而新的管理理念逐渐出现, 逐渐取代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的位置, 成为推动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分析相关转变内容的过程中, 可以知道很多企业纷纷意识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全方位重新认识管理, 不再坚持“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 也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工作。同时, 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还根据现代化管理理念, 优化了经济管理模式, 优化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更好地展现了经济管理的能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而在招聘人员的时候, 更加注重具备专业经济管理知识人才的引进, 完善了已有的经济管理制度, 全方位管理经济, 经济管理具有鲜明的专业性、自动性特点。

(二) 经济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在新时代下,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制度内容不断完善, 有着更高的制度要求。而在实际性管理活动中, 企业优化了传统管理形式, 借助全新的模式构建出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型, “人性化、民主化”管理理念被融入其中,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企业还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 结合自身运营情况, 找到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完善。还要有效地进行人文化管理,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核心, 构建全新的经济管理机制, 全方位分析人的生理、心理等活动, 使构建的经济管理机制具有鲜明的“民主性、人文性”特点, 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 硬件管理变为软件管理, 更注重团队协作

在新时代下, 信息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软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 逐渐取代了“人、物”等硬件为核心的硬件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性资源, 需要借助这些资源, 加强软件管理, 不断优化创新经济管理方法、内部运营结构等,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此外, 随着社会市场环境不断变化, 社会也更加注重合作。就企业而言, 要注重团队协作, 构建可行的团队激励机制, 根据运营发展, 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 使其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新时期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运营情况, 加强经济管理, 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优化经济管理模式。以此, 促使经济管理更好的朝着“现代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促使企业具有较好的运营效益。

摘要:当下, 国内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而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济管理现代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浪潮中, 经济管理现代化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以及特征。为此, 需要全方位把握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优化利用各种现代化对策, 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志学.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7:32-33.

[2]秦东, 刘富荣, 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4:26+59.

[3]魏旭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时代金融, 2013, 35:7.

住宅建筑设计出现的新趋势以及误区 第9篇

一、住宅设计的新趋势

(一) 住宅设计由单纯的技术设计走向策划设计

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推进, 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正逐步走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策划。现代住宅设计不再是一个相对静态、单纯的技术过程, 它更加重视与市场的结合, 即以市场为核心, 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文化和需求出发, 在设计前期就要考虑到定位、价格、质量、销售等基本要素。因而, 设计已成为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的重要部分。

(二) 户型设计的多元化

以多元化的户型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 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布局调整, 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近年的住宅设计更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 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 降低楼电梯服务数, 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三) 空间在居住应用中的新变化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 现在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方向推进。住户希望拥有的不仅是一套独住的好房子, 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 使自己有身处社区的感觉。因此, 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共享空间逐渐增多, 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 开始出现空中庭园, 即每隔一定的层数设置一个共享空间。在开敞的空间内, 布置植物和花卉, 以园林灯、休闲椅点缀其间, 使居住在高层的住户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四) 强调环境整体设计

1. 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从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建筑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尤其要注意新的建筑不应对周边环境带来日照、噪音、污染、交通及城市轮廓线等诸方面的不利影响。

2. 崇尚生态型、环保型的环境设计理念

在总体规划满足住宅日照、朝向和安全的基本要求下, 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地形、景观优势等, 并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得到沟通和互动。这里要特别指出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环境和声环境等多方面。设计师要注意对小区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 例如厨房油烟排放、汽车库废气、垃圾房等进行控制和处理;要重视节地、节能、节水的措施和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要发挥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并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化系统。

3. 注重住宅的居住文化体现

经历了百余年的城市建设, 已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风格, 老式住宅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人情味和密切的邻里交往精神为人所留恋。地域的特色文化是经久不衰、永不过时的, 住宅设计就应该努力遵循这种原有的城市肌理, 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住宅设计中,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开始重视、尊重、发掘和延伸这种本地化的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注入以环境、空间、时代的内容。

(五) 住宅辅助设计走向专业化

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在逐渐提高, 单靠建筑、结构、水暖电的设计显然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 住宅辅助设计日渐兴起并走向专业化。主要包括: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外环境设计。

智能化系统设计最早起源于美国, 首先是在办公商业建筑中应用, 后逐步延伸到居住建筑中。中国住宅业从1996年开始广泛采用智能化技术,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 “智能化”几乎已成为开发商和设计人员耳熟能详的名词。建立良好的智能化体系, 通过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对安全、通讯、视听、资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物业管理, 可以使住户的生活更加安全、便捷、更具现代化。

(六) 配套设施

改善住宅质量, 提高住宅科技含量, 不仅仅指住宅的单体设计。小区作为一个整体, 应该为小区住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 促进居民的相互交流, 这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尤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影响。一个设施齐全的会所, 一个规划合理的运动场或游戏场地, 甚至一所紧邻小区而建的配套幼儿园, 都会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和舒适性。设施规划应突出通透、自由和流动性, 采取绿蓠、植物来分割空间, 使视线通而不透, 整个小区分而不断。另外, 小区外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是不可缺少的。埋地电缆沟、污水处理系统、变频式增压系统、消防系统、小区绿化面积、绿化品种等, 都应纳入设计者的设计构图中。

在建筑物色彩搭配上, 可多采用赭色、黄色、红色等暖色调, 既可与蓝天白云的冷色调有机搭配, 强化建筑的艺术性, 使住宅建筑本身即成为小区独到的风景, 同时又能更好地吸收太阳辐射, 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达到节能效果。

二、误区

(一) 占地大、容积率低才能建绿色住宅

设计师不能一味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而忽视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我国土地资源比较贫乏, 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对用地多、容积率低的豪华别墅区, 不应提倡而要严格控制。

(二) 绿色生态住宅就是建豪华住宅小区

建绿色住宅,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一个自然、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 既面向中高收入居民, 又面向广大低收入阶层。经济适用房, 也要按自然、环保、健康的要求来建设。

(三) 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生态的

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地中海式风格, 生搬硬套, 有些设计甚至过多地关注外观而牺牲了部分内部使用空间, 建起来后好看却并不好住, 造成新的浪费。只有把国外好的东西与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相结合, 才能推出既有个性, 又贴近置业者需求的健康绿色住宅。

(四) 认为绿色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

绿色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防污、排污、治污, 使用无毒害、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现如今正盛行的精装修房, 用的一些材料本身就不达标, 又怎谈到绿色生态?

(五) 绿色住宅只能在生态环境良好郊区建设

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建设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住宅, 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忽视城区的改造和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使整个城市自然生态发展不均衡, 违背了绿色住宅的要求。

(六) 住宅贵族化

大户型的设计偏多, 一居室80~90平方米, 二居室120平方米甚至更大。越来越多的精装修豪宅出现, 180~200平的三居室屡见不鲜。这些都不符合我国城镇普通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实用性的角度看, 有浪费之嫌。实际开发商市场定位并不是服务于占消费群体中大部分的普通购房者, 而是针对某些小众群体。

(七) 绿地公园化

当前的住宅小区把绿地部分用中央公园的形式体现。这种方式忽略了居住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自然追求。我们更应提倡组团绿化、邻里空间, 把绿色引入户户窗前, 家家墙外。

(八) 铺地广场化, 小品城市化

住宅小区为业主提供宽大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但体现的方式如同绿地设计一样, 过于简单化、单一化。在小品设施配置上, 多用喷泉、雕塑、亭台楼阁等, 与小区整体环境不和谐, 盲目堆砌, 过分修饰, 缺乏亲切感。

(九) 道路随意化

这是一个城市设计的问题。随着同一地段多个小区迅速出现, 道路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住宅小区往往自成体系, 其内部道路的设计也往往单纯追求视觉美感而表现出随意性。这种道路自由化不仅会导致小区内交通不便, 还会因为小区与小区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 更甚者会造成城市大范围的交通不畅。

(十) 配套设施商业化

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中包含有学校、幼儿园、老年人活动站一类的公益性场所, 由于开发商以收回成本和赢利为目的, 只考虑近期其自身的利益, 因而导致此类公益性设施商业化, 有的甚至完全被商业所取代, 无形中给业主带来不便甚至损失。

三、结语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要求及发展趋势 第10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合理的建筑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笔者对市区住宅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现在人们对住宅的要求,阐述了住宅建筑设计性能价格比、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健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的造型等五个方面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前言

现代住宅居住的舒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户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要实现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居住质量与环境等目标,住宅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突出超前性的理念与设计思维和方法,以来满足人们不断提出不同层次的新需求。从而使现代住宅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这将成为现代住宅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方向。

一、住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合理因素

(一)住宅套型将更趋合理

根据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现状,参照发达国家的套型和户均建筑面积指标(如美国为167m2),新世纪我国住宅套型将以三室二厅二卫为主(建筑面积为100~140m2)。同时应辅以一定比例的二室二厅一卫套型的住宅(建筑面积为80~90m2)。在大中城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深化,一室一厅一卫的小型户存在一定的消费市场。小型户适合于单身的年轻人或退休的老年人。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家,该套型尤其适合于时间宝贵、具有鲜明个性并正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商界新锐、科技园的IT产业人士、大学学生及单身年轻教师等。

(二)住宅功能分区将更趋合理

通常一套住宅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和辅助区。亦可称之为动区(指公共活动区和辅助区)和静区(指私密休息区)。一般宜将动区设置在入户门附近,静区的布置应比较深入。一个合理的设计,不仅应使动、静分区及布置合理,而且应使交通路线简捷,相互干扰少。

中厅大卧是未来住宅室内分区的一个发展方向。尤其起居厅是组织现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所以起居厅应有足够的面积,在空间尺度上必须达到基本的视觉和心理舒适度。但是部分人认为起居厅的面积越大越好,直至造成实际工程中出现面积为70 m2左右的起居厅、狭长的暗厅等不合理的情况。参照发达国家的面积指标,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三室二厅二卫及二室二厅一卫的住宅,起居厅合理的建筑面积为20~35 m2,面宽宜为3.9~4.8m、长宽比小于2的长方形,同时应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空间尺度宽敞、具备良好日照和通风的卧室的追求日益凸现,卧室的功能趋于多样化。起居厅的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弱化了,卧室、书房等房间的功能则被强化、细化。卫生间、厨房等处的辅助功能必须体现健康的概念,并确保良好的通风。

(三)全寿命住宅将受到欢迎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结构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也就是说住宅的使用期为50年,甚至50年以上。所以,在住宅的使用期内,户主以及住户的家庭人口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变化等,要求对住宅的功能空间进行再分配,要求设计出全寿命的住宅,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已不期而至,因此全寿命住宅设计时应考虑适应老年人的需要,例如在开始建设时,留足供轮椅进出的门洞及过道宽度等。

为提高住宅建筑的适应性,满足全寿命住宅再次改造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宅建筑中。全寿命住宅开发时,建筑布置可有两种方案:一是一个单元一个大空间的超前设计,为将来户型改造和户内格局的变化创造优越条件;二是楼梯间、厨房、卫生间、分户墙、外墙固定,而卧室客厅、餐厅从一个予留的大空间中根据住户的实际情况、个人爱好及习惯进行二次布置。同样该方案也可方便将来户内格局的改造。

(四)全装修住宅是住宅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销售给居民的住宅大多为毛坯房。户主购得房后,再进行室内装修。由于普通百姓没有土木及装修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这种粗放型的装修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装修费用较高;二是装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三是住户间全寿命住宅布置、装修不同步,装修期长,相互干扰大;四是在装修时,常有损坏结构的情况发生,这給住宅建筑的安全留下了隐患。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已开始厌烦这种粗放型的装修方式。由此集约型的全装修方式应运而生。全装修方式是一种国际惯例,它分为硬装修和软装修两部分。硬装修方式是指对吊顶、墙面、门窗套、地板等进行装修,由开发商完成。软装修亦称装饰,是通过布艺、挂件等展示个性,避免千房一面,由住户根据自己的财力、个性和爱好来完成。

(五)智能住宅、绿色住宅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是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为住宅小区提供快捷高效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在智能化住宅的建设中应以人为本。根据居住对象的观念、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的不同,智能化住宅的开发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高级智能化住宅小区,其居住对象为外资企业及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中、高收入的家庭,每户的智能化建设成本约为1万元左右;二是普及型智能化住宅小区,其居住对象主要为广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每户的智能化建设成本约在4000元左右。

(六)住宅建筑的细部设计应精益求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除对面积与功能有要求外,已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精品住宅。细部设计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到住宅建筑的品质。调查发现,现代住宅在许多细部存在不合理的设计,主要有:

1.阳台设计不合理。有的住宅阳台过多,有的过少,阳台封闭与设施配备没有考虑生活阳台与服务阳台间的区别。为此建议,宜设计为双阳台(1个生活阳台、1个服务阳台),生活阳台宜设计成开放式;服务阳台宜与厨房或卫生间相连,并应考虑放置洗衣机、拖把池和方便晾晒衣服,同时也要考虑一定的视线遮挡,尽量不影响建筑整体效果。

2.厨房、卫生间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面积大小不合理及予留管线位置不合理。为此建议,厨房的面积宜在6m2左右,卫生间的面积宜在5m2左右(享受与休闲型的卫生间面积宜在6~7m2之间),厨房、卫生间的管线与设施布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和操作流程的要求,且应与设备的规格尺寸相配套。

3.外墙与屋顶材料的热工性能差。为此建议,选用外墙材料时,除强度外,尚需考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等;至于屋顶可通过采用蓄水屋面、种植屋面或加强保温隔热设计来改善屋顶的热工性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严格按《现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设计与选材来防止屋面渗漏。

二、当今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一)讲求“性能价格比”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设计师不再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面积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其功能的改善,但无功能目标而盲目扩大面积,那就是“大而无当”.也就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功能增置,就“性能价格比”而言。是不合适的。因而,未来的住宅应当特别强调功能的增量,即随着面积的扩大。功能随之升级,套内的功能不断增加。

(二)讲求“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

要获得一个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注重套型内部平面空间关系的组合和硬件设施的改善,还要全面考虑住宅的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的综合条件及其设备的配置。

1 日照及自然光。其生理卫生价值极高,对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在住宅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台理开发自然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2 隔声问题在我国的住宅设计中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轻质材料在未来住宅中的广泛使用,又会加重隔声的难度。多年以来,由于对住宅楼地面的固体传声问题重视不够,住宅内隔声效果较差。在未来的住宅中。加强对楼板的隔声叠层构造和面层处理,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3 热环境是直接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对采暖和空调而言,又涉及节能、造价、维修、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对各种采暖方式的研究和采暖系统的开发各具特色。可适用手不同的使用条件。

(三)讲求关注“健康住宅”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设计不再简单专注于规划平面的合理布置,景观小品的优美,建筑形式的新奇,而慢慢对居住更深层次的要求有了更多关注,健康住宅这个概念也就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许多楼盘都纷纷打出了“健康”这一概念做为销售的卖点。然前,健康住宅不只是个别房产商广告中的一个描述,也不仅仅是种做一片绿地、一个水池就能做到。它其实是踏踏实实的一些要求。

健康住宅建设是指“用健康理念指导住宅建设,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四)讲求“建筑节能设计”

近几年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则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课题。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节能住宅。节能住宅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另外,从使用效果和居卫的淋浴费用和投资回收周期来看,太阳能热水器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设计时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预留太阳能设置位置,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内。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五)讲求“建筑的造型”

1 归属感。我们设计师应该悉心去倾听业主在功能上的需要和審美上的需求,使设计为人创造一种家庭构架,使人在其间尽可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从而在精神上也找到一种归属感。家是属于自己的房屋,这房屋不仅是生活起居之处。也是人们生命的文化形态和存在方式,尤其对个人而言,家是盛载爱情与亲情的容器,是最能凝系人类情感的,无比温暖的归巢。设计师就是为人找到归属感,让人美梦成真。

2 空间领域。当前,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_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现实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

三、结束语

总之,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诚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加之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所以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与当地的实情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

参考文献:

[1]麦浩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3,(07)

[2]井大为.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建筑企业转型与变革的新趋势 第11篇

1. 当前建筑业生存状态

一方面,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然而另一方面, 在我国众多的建筑企业中, 仅上市公司就达三十家, 小型建筑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建筑行业的竞争压力非常大, 形势非常严峻。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习惯了粗放式高增长的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企业在向外拓展市场的同时, 更应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提升, 通过建筑信息化创新等方式来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企业集约化经营。

2. PC技术简述

PC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建筑行业产业集约化的代名词。建筑PC产业化模式是一种代表了未来工程建造的新模式、新趋势, 具有节能、环保、专业化、产业化等特点, 同时也开启了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3. BIM体系简述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BIM作为一种新技术、新工具, 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协调性强、模拟性能优越、控制项目成本等众多优点。

二、PC技术与BIM体系的关系

PC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施工需要的部件都准确预制好, 等到施工时直接运输至工地装配, 整个土建施工过程相当于安装施工, 整个安装施工无需加工。

BIM技术为PC技术的实施提供技术参数, 保障PC技术顺利实施。PC技术古已有之, 目前市场上的预制工厂前景非常广阔, 但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BIM技术的拓展, 或者说需要依托BIM技术而发展。直观地说, BIM是建筑设计阶段的PC技术, 并且指导施工阶段的PC实施。

参与过BIM的人都知道, BIM的实施软件之一Revit中, 所有的构建都可以通过族来表现。而且这个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设定, 比如说要预制一个风机, 那这个风机族模型可以包含风机的任何参数, 包括尺寸、流量、功率等等。这个自带参数的族模型就是我们PC技术施工时需要的预制件参数载体。

三、建筑企业转型与传统作业的区别

1. 建筑企业转型方法

BIM的雏形, 就是为了降低项目成本,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 BIM已发展成专业的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一种综合化管理方式, 并且这种管理方式已不断被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BIM为中建筑企业四处突围、寻找出路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施工单位可以以BIM技术为依托, 将土建施工与混凝土结构制作、安装与加工分离, 成立专门的大型预制件加工厂, 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质量与成本。

2. BIM对传统建筑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个企业完整的BIM活动, 包括模型建立、审核、修改、维护等日常技术工作。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定位BIM团队的汇报对象和组织关系。下图是以施工单位为主拟定的BIM团队组织关系:

3. 施工企业改革作业差异

引进BIM和PC技术后, 企业产品的交付流程将发生改变, 下图是引进BIM和PC技术后产品的流向示意。

企业应用BIM技术和PC技术转型后, 施工单位购买的将是大量的预制件, 现场只需按照模型拼装即可, 这样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现场管控, 均优于传统作业方式。下面以机电安装工程中管道的安装为例, 简要分析BIM与PC施工对项目产品的流程影响。

首先, 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前提, 就是MEP模型已经深化, 即根据土建项目实际情况对建筑模型和机电模型进行了修改, 也就是说MEP深化是在对项目实体进行重新测量并对其模型进行了校核。机电模型二次深化的基础就是结构和建筑实体已经彻底定型, 不会再发生改变, 所以MEP模型必须在校核后的结构或建筑模型里面深化。

其次, 要分析和了解机电管道安装产品传统的施工过程。风管目前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复合风管, 已经是PC化施工了;一种是镀锌铁皮风管, 这种风管在市场上是主流产品, 但是均采用现场加工的方式由分包商完成。水管、线管一般来说都是由施工承包方购买管材及配件, 再由分包商加工管材并安装。传统施工过程的优点是一切产品都可以在现场实时测量制作, 技术要求低, 但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现场管控与工程质量问题, 而且这两个问题在目前的施工环境下都比较突出, 亟待提高。

最后, 看看利用BIM技术, PC化施工是如何快速有效生产的呢。一是应用BIM模型, 直接生成各类配件 (Revit中的项目族) 清单;二是将清单发往工厂;三是工厂按照订单送货至工地;四是施工单位组织较少劳工开始安装。另外管材也是通过模型直接在工厂加工, 真正做到安装与加工分离。这样做的优点是减少施工现场人力资源、缩短施工工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各类施工机具采购成本等。

4. BIM实施对计价产生的思考

BIM体系中, 直接利用Revit或者是利用一些软件插件计算工程量一直是颇受争议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Revit统计出来的工程量清单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比如国内一般将管道附件含在管道长度里面计量, 而Revit可以很准确的统计出工程项目中管道附件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这种将管道和管道附件分开计量的计量方式更为先进、更为精准、更为有利于指导报价, 控制项目成本。

四、BIM引进与实施的困境

企业引进BIM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系的困难。BIM带来的变革,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 不是单纯的增加一个职能部门, 或是改变产品流向, 而是整个企业管理流程的改变和作业模式的更新。二是知识体系更新的困难。对于熟悉CAD多年的建筑行业, 突然要将施工从平面视图过渡到三维甚至四维视图中, 确实是一件非常大的挑战。三是企业对外业务对接的困难。BIM的引进意味着众多企业之间的对接模式将发生质的改变, 尤其是设计单位、生产厂家与施工单位之间, 大家将开始以BIM为依托、共同参与、共同决定工程产品的最终状态。

客观地说, 现阶段BIM在单一应用领域无可挑剔, 但在目前国内整个建筑行业生物链中, 尤其在计价方面, 其弱势也显而易见。这也是目前BIM研究领域的重点, 即如何使BIM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本土化、更接地气, 这也也是目前BIM应用领域的难点。

五、效益

1. 社会效益

企业引进BIM与PC技术, 利用BIM与PC技术, 可以真正做到施工与制作分离, 安装与加工分离, 使企业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具专业化, 潜移默化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改变中国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较为落后的局面。

2. 经济效益

利用BIM与PC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项目人力资源。就以地铁机电安装为例, 一般一个项目部约为20人, 引进BIM和PC技术, 项目各部门均可以简化, 整个项目约为13人左右。项目管理人员每人每年成本按照6万人民币计算, 每年可节约成本42万以上;作业人员按照每天少于传统用工量50人计算, 每人每天120元人民币, 每天节约成本6000元人民币, 一年节约成本219万。

(2) 缩短施工周期。一般一个地铁机电安装项目工期为14个月, 安装与加工分离, 加上部分设备采购周期十个月可以完成施工任务。就以缩短工期四个月为例, 每月工人70人, 节约成本约100万人民币。

(3) 减少施工设备重复购置。相同类型的项目用到的施工机具基本相同, 但每一个项目都要预支一部分费用用于设备采购, 如有企业附属工厂, 设备只需购买一次, 可节约大量成本开支。一个机电项目按照正常来算, 设备采购成本约为35万人民币左右, 一般设备使用更新率至少为3-5年, 若加工与安装分离, 在设备的一个生命周期内, 可节约成本100万元人民币。

参考文献

[1]孟慧霞.关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9) :193-195.

[2]宫宪玲, 时伯华, 曲玉增, 等.建筑企业改革势在必行[J].治淮, 2004, (3) :43-45.

上一篇:模拟目标下一篇:内部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