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范文

2024-05-30

自由空间范文(精选12篇)

自由空间 第1篇

一、预设课前空间,铺设自主预习

新课程下,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入课堂,再进行重点的课程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预设课前自由空间,铺设自主预习十分有效。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预留课前预习的空间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先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教师在有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构筑灵活的课堂教程。下面笔者讲几点有效措施:首先,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其次,课前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教师重视这些问题并在授课时重点讲解。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学生首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然后在课前有疑问时提出问题:1具体方程中“元”有条件吗?2什么条件才能满足未知量“二次”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未知数称为元,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就是方程次数,“a≠0”是方程确保“二次”的要求。教师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听到他们原先不懂的地方时会恍然大悟,加深记忆。

教师通过课前预留自由预习的空间,构建课堂中有问题就提出的灵动课堂,这种有针对、有重点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符合目前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心理,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自由空间,构建趣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打破传统一味灌输式的枯燥教学,创设自由空间,构建趣味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灵活掌握解题技巧。例如,在“圆的周长”学习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和游戏来完成教学。首先,笔者在课前准备周长相等的圆、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的卡片,先不告诉学生这些几何图形周长相等,让学生观察回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有的回答正方形,有的回答圆形,有的回答等边三角形,这些回答都是基于他们的视觉冲击。其次,接着提问,为什么呢?依据是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并指出正确答案,在这三个周长相等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并给出科学解答的依据。这道题是笔者精心设计的,周长是已知数,根据周长公式解出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r为半径)、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a为边长)、等边三角形的面积S=ah/2(a为三角形的底,h为三角形对应底边上的高),分别代入公式,答案即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

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设自由空间,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构筑了灵活多样的数学课堂。

三、围合有效空间,营造宽松氛围

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要想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围合有效的教学空间,构建宽松愉悦的氛围。例如,在“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风车、节日摆设对称的花坛、游戏场的圆形转盘、某些标志等,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将其转化为模型中对应的几何图形,以图片的形式显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同时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学习知识会更高效;最后,总结出中心对称图形的科学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若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作中心对称图形。这样,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

以上创新的教学方式,虽然是在宽松的氛围下完成的,但是教师却围绕教材任务精心设计了环节,围合着自由有效的学习空间,创设了愉悦的课堂。

四、打造自由空间,整合活跃思维

初中数学知识要求学生扎实基础、灵活应用,能够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教师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活跃了思维整合技能,为构造创新教学,促进有效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作为初中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活跃思维,且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新方式。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相似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随意解答。学生都可以说出来,但是不够准确,教师就针对回答进行科学的论述:三条边对应成比例,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其次,进行活跃思维的训练,提出问题: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之比有什么对应规律?对应面积比如何呢?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回答,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和对应边一样成比例关系,即等于相似比,对应面积比S1/S2=(a1h1/2)/(a2h2/2)=k2。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相似三角形就会想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逐渐深化教学,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以上教学,教师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全力打造自由空间,通过提问、活动等环节递进教材目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五、拓展创新空间,发展灵动课堂

新形式初中数学的教学,在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发挥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预留拓展创新的空间,鼓舞学生开拓进取,通过思索、分析、对比的方式构建灵动课堂。

拓展创新是在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定义、理论的同时,多角度创新空间,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将几点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列举借鉴。例如,在“圆柱体”的学习应用中,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体,分别标注上底、下底、底面半径、圆柱高,结合图象进行讲解;然后给予学生拓展空间,让他们想象这个圆柱是怎么形成的呢?有的同学说是圆形沿着中心向上移动得到,有的同学说是长方形沿一边旋转而成,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笔者以动态展示的情景,展现圆柱体的形成过程,证明这两种方式都是正确的,再在形成的圆柱体上标注母线、中心轴的概念,圆柱体侧面上任意一条垂直于底面的线段都是母线,上下两个圆的中心连线是中心轴。可见,教师打破一味灌输的教学,给学生预留自由拓展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行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也创新了数学课堂。

新课标下,预留拓展创新空间,是适应学生发展个性、自主创新的趋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开拓空间可以以课前预习、教学中预留、课后发展的模式,拓展创新课堂,发展灵动课堂。

初中数学,学生已经能够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预留自由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自由空间,围合有效空间,提升拓展创新空间等方面,为适应新教材趋势进行的空间预留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开拓思路,构建灵动课堂。

摘要:初中数学不仅在内容上不断提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灵活应用的学习技能。因此,给学生预留充裕的自由空间,来构建灵动课堂,对于充分融化课堂新知十分重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实践,从初中数学如何更好地预留自由空间,构建灵动的课堂入手,提出了几点可供大家借鉴之处。

自由空间作文 第2篇

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一切都改变了。

自打步入校门那天起,我仿佛就明白了校园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分数与名次一下子跃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的主要部分。

在小学里,父母和老师从不会为我加压,我几乎不晓得什么叫“名次”,只知道要在学中玩,玩中学,每天早睡早起,生活是一张有规律的表。每当我写完了作业,我就会像小鸟一样自由地去玩。我有我的小空间,在那个自由的空间里,我看了许多的小说、童话,也会捧起多少期《小爱迪生》津津有味地看着;在那个自由的空间里,我可以弹我喜欢的曲子,唱我喜欢唱的歌曲,朗诵我喜欢的诗句;歌声、琴声、欢笑声装满着我的小空间。那时的我是一个阅历深、兴趣广泛、成绩优秀的女孩。

可是,上了初中之后,我的一切行动都受到了约束。爸爸妈妈将小说、童话和报纸杂志都视为“闲书”,看新闻和弹琴、唱歌也被看成是“闲事”。每天,我都会在心里压迫下实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我再也没有了自由的空间,一天到晚只能是学习,做题、背书,奋斗再努力!卷子像下雨一样落到我们的身旁,来一次次地考验着我们。分数与名次不再使我对学习有任何的兴趣与信心。我感到越来越紧张,我的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从原来那个阅历深、兴趣广泛的女孩变为一只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我希望我能够拥有一片自由的空间,在这片空间里,我会增长见识,放松大脑,培养能力,提高效率……

我需要一片自由的空间,可是谁又能给我呢?

700字左右的叙事点评:

中心不突出,叙述少条理,详略不得当

自由空间 第3篇

但波斯特认为最大的谬误莫过于把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混为一谈。在他看来,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应分别服务于民主正当(democratic legitimation)和民主胜任(democratic competence)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这两种权利从而应有各自完全不同的基础、逻辑和原则。具体而言,民主正当意味着言论自由可以使政府变得“正当”,即言论自由可以帮助政府建立作为一个民主政府的正当性;民主胜任则被波斯特定义为公民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换言之,学术自由的价值在于它使公民能够“胜任民主”。

这是一本关于学术自由的书,但又不限于此。本书的副标题“现代国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论”暴露了作者的“野心”。波斯特要构建的是一套第一修正案理论——而不只是有关言论自由或学术自由理论。通过“民主正当 vs. 民主胜任”这样一种两分法,波斯特一改第一修正案之下言论自由“一家独大”和“只手遮天”的局面,把民主胜任和学术自由放到了一个与言论自由并驾齐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拔高”学术自由,倒也不是因为波斯特比其他人更热爱这项权利。答案同样隐藏在本书的副标题之中——这种重视是基于波斯特对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认识。

“要想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需要专业知识。”——在波斯特看来,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专家和专业知识的高度依赖。现代社会的运作和治理正是建立在这些专家和专业知识之上。作者喜欢举这样一个例子:要回答香烟是否会致癌或钚-239的半衰期是否是两万四千年,抑或是否应该提高关税这样的问题,普通公民与民主政府在决策时除了相信、依靠专家和专业知识外别无选择。可培养一名专家需要多年的训练与选拔,专业知识更是只有通过极其复杂严格的专业和学科实践才能被生产和复制出来。因此,专业知识以及能够创造它们的专业实践才是波斯特真正的关怀所在;而之所以选择学术自由,是因为这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保护此类知识和实践最有效的法律武器。

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与第一修正案理论

波斯特反对那种通过言论自由来想象学术自由,或把学术自由视作“学者的言论自由”的观点。而后者恰恰代表了美国国内对学术自由的主流理解,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一九一五年关于学术自由原则和学术终身制的宣言》和《一九四零年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制原则的声明》中对学术自由包含“三大自由”的定义,以及美国最高法院一九五一年斯威齐诉新罕布什尔案(Sweezy v. New Hampshire)以来一系列有关学术自由的判例。前者代表了包括大学管理者、教授、研究人员在内的学术共同体就学术自由所形成的共识,后者则从法院的判决和法学家的著述中发展而来,它代表了法律共同体对作为一项权利的学术自由的通行理解。

波斯特在书中不仅要对关于学术自由的主流理解,做“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他更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第一修正案理论。明白了波斯特的问题意识,我们也就清楚了应将本书放在哪一条学术脉络中阅读。在一九一九年的“申克诉美国案”(Schenck v. United States)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学者们主要发展出了三种第一修正案理论,它们分别是思想市场理论(Marketplace of Ideas Theory)、共和主义理论(Republican Theory)或自治理论(Self-Government Theory)以及自主理论(Autonomy Theory)。按照波斯特的说法,这三种理论分别代表了第一修正案所试图服务的认知(cognitive)目的、政治(political)目的和伦理(ethical)目的。

作为一名第一修正案学者,波斯特的学术出身和渊源可被归为共和主义一派。如其名字所示,共和主义理论聚焦于第一修正案与美国共和政体间的关系。共和主义理论家认为一切可以对美国共和政体做出贡献的言论(以及一些活动)都应受到保护。由于不少学者都将自治视为美国共和政体的核心,因此共和主义理论往往又被称为自治理论。对此最早也最为系统的阐述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Alexander Meiklejohn)。米克尔约翰视选举为美国自治政体的核心,但自治并不是简单地把选票投入票箱,真正成熟、健康的自治要求选民在投票前必须对相关议题和信息有充分了解,并拥有足够的判断力去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第一修正案应保护一切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投票”(to better vote)的表达。在此基础之上,波斯特又对共和主义理论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造甚至颠覆。

波斯特视公共意见(public opinion)为美国自治政体的核心。受麦迪逊“公共意见是每个自由政府的真正主权”著名论述的影响,波斯特认为真正的自治政府,就是一个由公共意见统治的政府。公民只有在认为自己是所服从法律的真正来源时,他们才会认为自己是在统治自己。而只有确保每个普通公民都有机会影响公共意见,并保证政府对公共意见有所回应,公民才有可能建立对政府的归属和认同感。因此,言论自由所要保护的就是能影响和塑造公共意见的过程——公共对话(public discourse)。唯有如此,公民才会认为他们是在自己统治自己,他们的政府才是一个自治政府。民主正当的意义正在于此——言论自由使公民认可自己的政府,从而确立了政府的民主正当性。

nlc202309032104

波斯特的论述若止步于此,本书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重视公共对话的共和主义理论家不是只有他一人,受晚近哲学和政治理论发展的影响,这一学派的关注点近年来逐渐转向民主商谈或协商式民主,这是波斯特、欧文·费斯(Owen Fiss)和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这一代共和主义理论家的共同特征。波斯特最大的贡献是在公共对话之外的民主胜任。单就概念本身而言,它也不是波斯特的首创。波斯特的“公民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就是米克尔约翰“帮助公民更好地投票”的升级版。但波斯特的贡献就在于他重新分配或划定了民主胜任这一价值的归属。包括米克尔约翰在内的共和主义理论家可能早就提出了民主胜任的雏形,但他们却认为这一价值应属于公共对话之中。更准确地说,这些共和主义理论家并不区分公共与非公共对话,在他们的想象中第一修正案只存在一个领域,一种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将这些传统理论称为“一元的”第一修正案理论,即这些理论只关注公共对话(或不进行领域的划分),并主张第一修正案有且只有一个核心原则或价值贯穿始终。

但波斯特却把目光投向了公共对话之外——这一传统第一修正案理论视野中的“外太空”和“无人区”。更重要的是,波斯特颠覆了传统的一元结构,建立了一套“二元”的第一修正案理论——公共对话之中的言论自由应服务于民主正当,公共对话之外的学术自由则基于民主胜任。第一修正案第一次拥有了两个领域和两种价值,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则在这两个领域围绕两种价值各自展开。

波斯特的“两分法”和“二元结构”:民主正当 vs. 民主胜任

基于波斯特的论述,民主胜任下学术自由与民主正当下言论自由的不同可被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民主正当要求公共对话中的言论自由应基于平等和宽容,但民主胜任则往往强调权威并具有“歧视性”(discriminative)。言论自由对平等的追求很好理解。从民主正当的角度看,只有当每个参与公共对话的公民都感觉自己受到平等对待,他们才可能把政府决策和法律视为己出;反之,如果他们遭受了不平等待遇或被剥夺了发言权,公民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政府行为甚至政府本身视为具有正当性的。不仅仅是共和主义理论,这种对平等的追求同样也被思想市场理论和自主理论分享。对民主正当至关重要的公共对话,是一个不同观点交流与碰撞的思想市场;而通过参与公共对话来影响和塑造公共意见,作为自主主体的公民同样实现了自我满足与自我发展。

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却并非如此。此类知识和实践在本质上是强调权威和具有“歧视性”的——必须通过强制和“歧视”把正确、真实、有价值的言论与错误、虚假和无价值的言论区分开来。专业学术期刊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波斯特所言,任何曾向《自然》、《科学》或《柳叶刀》等杂志投稿的人都能马上体会到此类顶级期刊所具有的高度歧视和选择性。这些期刊所淘汰和排除的言论要远多于它们发表的言论。但此类刊物的价值和贡献恰恰在于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和选拔出普通公民和外行读者可以信赖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民主胜任的价值。学术期刊不过是专业知识和实践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公共对话中的平等与宽容强加于此类实践,这既是荒谬也将是灾难性的。

第二,民主正当把公共对话想象为一个意见的领域(sphere of opinion),而公共对话外的学术和专业言论则属于知识的领域(sphere of knowledge)。民主正当倾向于把一切公共对话内的言论都“转化”为意见。但意见只是意见,对错真假等标准是不能被强加于公共对话中的意见的。在著名的“《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中,为了给言论自由留出足够的“呼吸空间”,美国最高法院宣称除非能够证明被告存在“实际恶意”,否则政府不能在涉及公共议题时惩罚对事实的错误陈述。而这一原则在“格茨诉罗伯特·韦尔奇案”(Gertz v. Robert Welch)中进一步演变成“第一修正案之下不存在错误的观点”这一著名论述。换言之,错误或不真实的言论不仅不应被惩罚,连正确与错误的区分也被一并取消了。意见或许不分对错,但是区分真假对错却是知识领域最高的标准和原则之一。如前所述,在专业知识和实践中,民主胜任要求错误、虚假和不合格的言论必须受到歧视、限制和惩罚。在此,民主胜任对学术自由的要求可以类比于其对职业言论的要求。在不当执业诉讼中,出具了不合格法律意见书的律师和因错误诊断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不能以自己的建议只是一种意见,或“第一修正案下不存在错误的观点”来为自己辩护。与医生和律师一样,教授和学者同样不能通过主张自己不合格或糟糕的研究只是一种“意见”作为抗辩;相反,他们的言论必须接受评判和审查,而评判和审查他们的则是由同行评审或专业权威所代表的知识的标准。

第三,公共对话中禁止对言论“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审查,而专业知识和实践却必须“基于内容”。在第一修正案判例中,“基于内容”或“基于观点”是指完全根据言论的内容或观点做出的政府管制,与之相对的则是“内容中立”(content-neutral)的立法。后一类管制虽然同样可能限制言论,但它起码“一视同仁”,并不针对某类特定内容或观点。一直以来,因对言论危害最大,一部法律一旦被贴上“基于内容”的标签,就必须接受极难通过的“严格审查”(strict scrutiny)。波斯特曾将对“基于内容”立法的禁止称为“美国第一修正案的基石”。既然公共对话内的一切言论都被视作意见,政府不应也不能区分对错真假,那么禁止政府去审查言论的内容就变得顺理成章。但在学术和专业言论的领域,无论是专业期刊同行评审的审稿过程,课题申请或教授会上对聘任和晋升教授的投票,对作品和言论内容的评判与审查都是这类程序的核心。这种审查不仅仅要“基于内容”,它还必须对内容进行最严格、挑剔和“歧视性的”的审视。可以说,“基于内容”的审查构成了学术和科研活动每时每刻的工作。民主胜任的关键就在于确保专业言论和知识的内容与实质是“专业”和“胜任”的。

nlc202309032105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公共对话是“基于发言者”(speaker-based)而学术自由却建立在“基于听众”(listener-based)的立场上。即便是望文生义,读者也不难看出言论自由事关“说”与“表达”,而发出这些动作的主体显然是“发言者”。欧文·费斯因此曾将美国言论自由的经典想象形象地概括为“街头发言者”(the street corner speaker)范式。从民主正当的角度看,只有当公民认为自己能够自由平等地通过“说”或“讨论”来塑造和影响公共意见,他们才会认可政府的正当性。换言之,在民主正当的视角下,“我们人民”就是“我们发言者”。思想市场理论和自主理论同样是“基于发言者”的。所谓思想市场,正是一个让不同发言者和他们的观点自由竞争的平台;而自主理论所关注的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也毫无疑问是站在主体——也就是“发言者”——的立场上。在“基于发言者”这一立场下,行使言论自由的主体(发言者)与这种权利所服务的对象(也是发言者)是重合的——保护发言者的权利正是为了服务发言者自身的利益。

但民主胜任却颠覆了上述格局。在民主胜任的价值下,行使学术自由的当然主要是教授和学者——他们仍然是学术自由中的“发言者”;但学术自由所服务的对象却首先是“我们人民”,而非专家与学者——民主胜任是为了增强广大普通公民的“个人认知能力”,而不是专家与学者自身的利益。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我们人民”并不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相反,作为“外行”,他们只能信赖专家和专业知识——广大普通公民只能以听众、观众和读者的身份消极被动地接收、相信这些知识。换言之,民主胜任使行使学术自由的主体(作为发言者的教授和学者)与其所服务的对象(作为听众的公民)发生分离。言论自由中的那种“重合”在学术自由中不复存在。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我们人民”变成了“我们听众”。

谁的自由?如何自由?为什么自由?

为什么要保护学术自由?民主胜任是波斯特给出的答案,他希望借此重新奠定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民主胜任意味着保护学术自由是因为它可以服务于“我们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学者或大学自身的利益。学术自由从一项基于个人的、义务论式的、倾向于消极自由的权利,被改造为一种基于共同体的、工具主义的、具有更多积极自由色彩的权利。换言之,波斯特把学术自由变成了一种“民享”(for the people)的权利,其意义和功能主要在于“为人民服务”。很多人批评波斯特这是在“降低”学术自由;在某种意义上,也的确如此。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民主的角度看,波斯特其实重塑了学术自由与民主间的关系。学术自由不再是一种基于“个人 vs. 政府”或“个人 vs. 社会”想象的对抗性的个人权利;相反,民主胜任使学术自由深深嵌套在民主社会与共同体之中。这种“降低”反而使学术自由与民主间的关系由对抗转向和谐。这或许为学术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固的理论基础。

同时,民主胜任也是对“如何自由”的回答。波斯特打破了很多人对学术自由玫瑰色的想象,很多时候,他反倒更像是在展示学术自由是多么的“不自由”。如他所言,“学术自由只保护符合‘专业规范’的学术言论”。民主胜任之下学术自由的逻辑就变成了:为了享受学术自由,学者必须服务于民主胜任;而为了服务于民主胜任,学者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是胜任和够格的。换言之,学术自由是有“门槛”和资质的——我们要想主张学术自由,必须首先证明自己“配得上”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只保护专家和专业人士对专业问题的专业研究。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如果专家和学者想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就非其专业的公共议题发表看法怎么办?首先,根据《一九一五年宣言》和《一九四零年声明》,这属于“三大自由”中的第三项“校外言论”,其理应受到保护。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美国,专家和学者的“校外言论”一直是参照普通公民的一般言论自由来保护。换言之,当专家学者就公共议题发表看法时,他们是以公民而非学者的身份发言,他们其实应受言论自由而非学术自由保护。

似乎只有在“谁的自由”这一问题上,波斯特没有去挑战传统观点。纵观全书,波斯特的整套理论似乎都建立在一个相当“精英主义”的前提上:有且只有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才能创造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对波斯特而言,这一前提是给定和不需讨论的,这是他全书的起点与基点。但在二零一二年底耶鲁法学院为本书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波斯特的同事、作为评论嘉宾的杰克·巴尔金(Jack Balkin)教授却对这一前提发起挑战。巴尔金承认,从短期看,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对专业知识的垄断的确不可动摇。但长期呢?除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知识和技术“民主化”这一大背景,巴尔金请现场听众注意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件——麻省理工学院在二零零七年决定将其全部课程在网上开放给公众。巴尔金用他标志性的调侃口吻请台下听众和他一起“畅想未来”:这是否会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否有一天,学者和大学对专业知识的垄断将不复存在,被今天的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教授、学生、学科和大学等概念也会最终消亡?

巴尔金的这一“猜想”无疑会被很多人视为天方夜谭,但却为我们点出了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我们是否能够,并且敢于拥有一种对学术自由更加“民主”的想象?在波斯特将之改造成一种“民享”的权利之后,我们是否可将学术自由进一步变成一种“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治”(by the people)的权利?换言之,我们是否能从“精英和贵族式”的学术自由走向一种“人民或民主”的“学术自由”,即把学术自由变成一种属于普通公民的、保护他们研究和探索自由的权利?不过,这已经需要另一篇文章来讨论了。

(《民主、专业知识与学术自由:现代国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论》,罗伯特·波斯特著,左亦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即出)

自由空间 第4篇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种半有线半无线的通信方式,漏泄电缆可在隧道、地铁等封闭空间内,在有限功率下使电磁波的传播距离和场强覆盖满足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辐射和接收射频电磁波的要求。虽然漏泄电缆通信系统及传播机理的研究已经成熟,能基本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但漏泄电缆在隧道中的空间损耗目前还不能完全预测准确,这影响着漏泄电缆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实际运用。不少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对漏泄电缆性能进行过研究和测试,例如瑞士的Rolf Klingler对漏泄电缆系统进行了公路和隧道的电波覆盖实验[1],实验费用相当高昂;新加坡的H.Cao和Y.P.Zhang仅在理论上对隧道内漏泄电缆的电波传播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2]。为了准确预测漏泄电缆系统在隧道中的空间损耗,本文利用自主设计、建设的圆形模拟隧道漏泄电缆测试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并与自由空间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1 漏泄电缆的结构

漏泄同轴电缆的结构如图1所示,分别由内导体、绝缘、冲孔铜带纵包外导体和护套组成,其中内导体为光滑铜管或螺旋皱纹铜管,绝缘层为物理发泡聚乙烯,冲孔铜带纵包外导体为光滑或轧纹的薄铜片纵包而成,且薄铜片上设置有用于无线信号传输的漏泄槽孔(减小横向屏蔽),外护套层为黑色聚乙烯或低烟无卤阻燃聚乙烯烃。泄漏同轴电缆的结构使得电缆中传输的电磁能量可部分穿透到电缆外部,同样电缆外部的电磁能量也可感应到电缆内部,这样使原来用于有线通信的普通同轴电缆具备了无线通信功能。安装在半闭域和闭域空间中的泄漏同轴电缆可很好地解决天线难以覆盖空间中的通信盲区问题。

2 漏泄电缆空间损耗的测试过程

目前,同轴电缆的全部性能要求(如阻抗、衰减、驻波、使用频率等)均列入了各种漏泄同轴电缆标准中;而对于全向天线标准中所列的辐射电场特性要求(如增益、方向图圆度、半功率宽度等)[3],漏泄同轴电缆标准均未提及,在辐射特性方面仅列入一项纵向耦合损耗。如果要全面了解漏泄电缆在自由空间和隧道中的辐射电场特性,应对漏泄电缆的空间损耗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漏泄电缆的空间损耗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正对漏泄电缆槽孔方向且距漏泄电缆2.0 m处的沿漏泄电缆纵向测试的纵向耦合损耗、正对漏泄电缆槽孔方向而不同径向距离时测试的径向耦合损耗和距漏泄电缆2.0 m处沿漏泄电缆旋转一周测试的圆周耦合损耗。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在自由空间和圆形隧道两种测试环境中漏泄电缆空间损耗特性的测试过程。

2.1 自由空间测试环境

IEC 61196-4—2004标准中规定的耦合损耗测试方法主要有自由空间法和地面架设法两种[4],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有一定差异。由于地面架设法在环境依赖性、多次间隔测试稳定性和一次测试可重复性等方面都比自由空间测试法差一些,因此我们采用自由空间法测试漏泄电缆耦合损耗。

在自由空间测试环境中测试漏泄电缆纵向耦合损耗时,先将漏泄电缆拉直固定于木桩上,漏泄电缆与地面垂直距离≥1.6 m,在漏泄电缆的一端馈入待测频率和功率的标准射频信号,另一端接匹配终端负载。在离漏泄电缆径向距离2m的轨道上,放有一辆测试小车,测试小车上装有半波偶极子天线或其他类型的接收天线,标准偶极子天线正对被测漏泄电缆槽孔。测试小车从距信号源5m处出发,在轨道上均匀移动,在此过程中,以100个/m的采样频率进行采样,测试接收机把天线接收到的漏泄电缆外导体缝隙耦合出来的信号电平传输至电脑,电脑中的程序根据小车的定位模块自动计算并绘出当小车处于不同位置时,天线与漏泄电缆间的耦合损耗曲线,纵向测试长度为30m。

在自由空间测试环境中测试漏泄电缆径向耦合损耗时,漏泄电缆的架设方式与纵向耦合损耗测试相同,偶极子天线与漏泄电缆径向距离调整为0.5m,标准偶极子天线正对被测漏泄电缆槽孔,测试小车从距信号源5 m处出发,在轨道上均匀移动,在此过程中,以100个/m的采样频率采样,接收机把天线接收到的漏泄电缆外导体缝隙耦合出来的信号电平传输至电脑,电脑中的程序根据小车的定位模块自动计算并绘出当小车处于不同位置时,天线与漏泄电缆间的耦合损耗曲线,并计算95%的纵向耦合损耗值,纵向测试长度为10m。调整偶极子天线与漏泄电缆的径向距离,每增加0.5m,即重复上述步骤测试,计算在该距离下的95%的纵向耦合损耗值。径向测试距离范围为0.5~3.0m。

在自由空间测试环境中测试漏泄电缆圆周耦合损耗时,在相距19 m的两个测试用木桩上分别安装一个漏泄电缆方向图旋转装置,高度≥1.6m,将长度约20 m的漏泄电缆拉直并固定在两个装置上,为防止漏泄电缆中间下垂,可采用木桩支撑,但不固定漏泄电缆。将标准偶极子天线正对被测漏泄电缆槽孔时定为0°,径向相距漏泄电缆2.0m,测试小车从距信号源5 m处出发,在轨道上均匀移动,测试该角度下纵向耦合损耗的95%概率值,纵向测试长度为10m。以5°为旋转步长,同时顺时针转动两端旋转装置,带动漏泄电缆旋转,每旋转一次,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计算在该距离下的95%的纵向耦合损耗值,直至旋转并测试一周。将各旋转角度和对应的耦合损耗95%概率值导入方向图绘制程序,即可得出被测漏泄电缆的方向圆图。

2.2 圆形隧道测试环境

为了研究漏泄电缆在实际隧道环境下的空间损耗性能,我们自主设计、建设了模拟隧道漏泄电缆测试系统,其中圆形模拟隧道如图2所示,为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漏泄电缆实际的安装环境,模拟隧道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该测试系统对外界信号的屏蔽作用为-50dB,测试环境符合地铁隧道条件。在圆形隧道测试环境中测试漏泄电缆耦合损耗时,漏泄电缆由专用卡具沿隧道固定,距地面1.6m,距隧道壁0.1m,测试小车置于隧道中间的轨道上;测试漏泄电缆圆周损耗时,先将两个方向图旋转装置分别安装于漏泄电缆两端的专用卡具上,漏泄电缆由两端的旋转装置拉直并固定,中间部分由沿线的专用卡具支撑,但不卡死,使漏泄电缆可随旋转装置一起旋转。其余测试方法及测试长度与自由空间类似。

3 漏泄电缆空间损耗的测试结果

为了对比漏泄电缆在自由空间与圆形隧道中的空间损耗特性,我们在上述两种测试环境下分别对1-5/8″规格的某实验漏泄电缆的空间损耗特性进行了测试。

3.1 纵向耦合损耗

该漏泄电缆在自由空间和圆形隧道环境中测得的900 MHz和2 200 MHz频率的纵向耦合损耗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见,圆形隧道的纵向耦合损耗较自由空间均匀,即95%耦合损耗概率值Lc,95与50%耦合损耗概率值Lc,50差距较小,且频率越高,圆形隧道的纵向耦合损耗越优于自由空间,这符合隧道环境可以提高漏泄电缆性能这一理论;另外,自由空间与圆形隧道的纵向耦合损耗相差在5dB之内,因此在实际所需的纵向耦合损耗要求上增加5dB,作为对漏泄电缆自由空间性能的招标要求是合理的。

3.2 径向耦合损耗

在自由空间中,径向耦合损耗与漏泄电缆和偶极子天线之间的径向距离有关,若已知1.5m处的耦合损耗Lc,1.5,则其他某径向距离Rm的耦合损耗Lc,R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该漏泄电缆在自由空间和圆形隧道环境中测得的900 MHz和2 200 MHz频率的径向耦合损耗如表1所示。表1中自由空间的测试结果与式(1)计算值有一定误差,这主要是由测试误差引起的,但仍符合径向距离越大,径向耦合损耗也越大这一规律。由于圆形隧道环境较复杂,隧道壁的影响导致信号反射较严重,接收信号是直射波、反射波,还有部分散射波叠加组成,不确定性较大,且频率越高叠加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径向耦合损耗与径向距离关系不大。

3.3 圆周耦合损耗

该漏泄电缆在自由空间和圆形隧道环境中测得的900 MHz和2 200 MHz频率的圆周耦合损耗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见,漏泄电缆圆周方向上各点面的耦合损耗变化较小,电场较均匀,类似全向天线,因此即使因敷设环境原因导致漏泄电缆安装槽孔未正对接收天线,对接收性能的影响也不大,但为保证最大接收性能,漏泄电缆安装时应尽量使槽孔正对接收天线;对比自由空间和圆形隧道环境中的圆周耦合损耗性能,在900 MHz频率,漏泄电缆辐射电场波动非常小,且圆形隧道中漏泄电缆的圆周性能优于自由空间,各方向的电场辐射性能也优于自由空间;在2 200 MHz频率,由于频率较高,波长较短,电磁波的快衰落特性较为突出,导致漏泄电缆辐射电场波动变大,且由于隧道壁对接收信号的反射、散射影响严重,使得圆形隧道中漏泄电缆的圆周性能差于自由空间。

4 总结

漏泄电缆是一种特殊天线,除了同轴电缆方面的阻抗、衰减、驻波、使用频率等传输特性之外,天线方面的辐射电场特性也很重要。常规的纵向耦合损耗不能全面反映漏泄电缆辐射电场特性,因此,本文从纵向耦合损耗、径向耦合损耗和圆周耦合损耗三方面对漏泄电缆的空间损耗进行了全面研究。同时考虑到漏泄电缆的隧道敷设环境,利用自主研发的圆形模拟隧道测试系统对隧道环境和自由空间环境下的漏泄电缆空间损耗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希望对用户选购和安装漏泄电缆有所帮助。

摘要:与标准测试中规定的自由空间完全不同,漏泄同轴电缆一般应用于隧道等封闭空间。为了全面反映漏泄同轴电缆辐射电场特性,从纵向耦合损耗、径向耦合损耗及圆周耦合损耗三方面对漏泄同轴电缆的空间损耗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介绍了三种空间损耗的测试方法。最后,利用自主设计、建设的圆形模拟隧道测试系统对封闭环境和自由空间环境中的漏泄同轴电缆的空间损耗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对比及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漏泄同轴电缆,自由空间,圆形隧道,纵向耦合损耗,径向耦合损耗,圆周耦合损耗

参考文献

[1]KLINGLER R.Radio coverage for road and railtunnel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75to 1 000MHz[C]//Proceedings of IEEE Vehicular Conference.1991:433-438.

[2]CAO H,ZHANG Y P.Radio propagation along aradiated mode leaky coaxial cable in tunnels[C]//Proceedings of 1999 Asia and Pacific MicrowaveConference.1999:270-272.

[3]李庆和,刘中华.漏泄同轴电缆辐射电场评定标准的探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8(3):11-13.

营造自由空间 发展多元智力 第5篇

——探索优化低段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研究证明: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运作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有智力。传统上,大多数所谓的智力测试都集中在前两种智力上,全世界许多学校的教育也集中在这两种能力上。但是,加德纳指出:这使我们对我们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之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掘并引导这些智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年级学生刚走出无拘无束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生性活泼,自我感觉良好,喜欢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若能善于引导,将能发掘出巨大的潜能。因此,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要经常创设情境,力求把童真童趣融入语文课堂,通过各种手段策略,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使语文教学富有诱惑力,促使学生好学、乐学,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力求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换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以创新的方法激活孩子的多元智力。以下就几个方面谈谈如何采取策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听听唱唱,发展音乐智力

音乐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和一流的音乐家身上有着明显的高度发展。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语文同音乐一样,洋溢着真挚的情景,充满了生动的灵性,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适当地配上音乐,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效果极佳。

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轻轻播放《小小的船》音乐,学生闭眼想象,我则深情地描述:“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这蓝蓝的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弯弯的月儿。多想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去……”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你“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去”,看到些什么?在想象中同时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进而在情境中说话: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弯弯的月儿像()……富有童趣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情境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生活情景,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习情绪高涨。接下来理解课文和感悟朗读自然是轻车熟路了。

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则能更快地帮助学生架起想象联想的桥梁,顺利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雪花飘落这样一种情境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可谓是一片苍白的记忆,偶然在电视、电影中看见过这一画面,但那时因沉浸在剧本的情景之中,根本没有或很少去注意。更别说体会不到漫天大雪越积越厚,人们可以尽情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那股欣喜劲儿。这样在朗读“下雪啦,下雪啦,门前堆个雪娃娃”时,由于没有生活的体验,而要求学生读出欣喜的语气,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此在教学《雪娃娃》一文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在录音中童声的朗读下,配上《雪花》那轻快活泼、欣喜好奇的乐曲,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再现了雪花飞舞的美丽景象……学生在文字、画面、乐曲交汇的海洋之中,听得入迷了,陶醉了,他们仿佛置身于白雪茫茫之中,快乐地堆着雪娃娃,尽情地打扮着雪娃娃……

另外,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力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爱动,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喜欢。

记得在一开始的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字母的发音,还是记忆字母形式,我都尝试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ei—“白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an—“小孩兰兰慢慢走,天安门前看蓝天”……通过儿歌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力,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使孩子们感受到音节的韵律美,在美妙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力。同样,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编顺口溜、编儿歌的方法识字,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识字的质量。有时让学生自编儿歌,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声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

二、开展游戏,发展动作智力和人际智力

动作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体操运动员身上,也许还在外科医生身上得到很高程度的发展。人际智力则是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

原俄国“天才教育法”倡导者塞德兹认为“„玩‟出天才。”他指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当然是做游戏。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只是7、8岁的孩子,他们几乎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河,涓涓流淌在美好的童年中。游戏是小孩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求知欲的良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在课堂上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根据教育学研究分析,低段学生只能维持5—10分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以达到不断对他们的注意力进行“链接”的功效。

在一开始的字母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如:怎样用你的身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各式各样的“O”展示在眼前:有的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有的干脆把两只手臂围成一个圆形……

识字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某个偏旁部首。例如几名学生戴上“扌”、“木”、“氵”等卡片头饰作为部首,其他学生根据不同的部首各自写上能与此搭配的偏旁,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轮流上前组合,并根据组成的新字编出顺口溜(编得好的可加分),如:“你是„扌‟,我是„足‟。我们两人手拉手,就能一起捉害虫。”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说话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说话,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这些动口、动手的游戏形式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喜欢,很有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大脑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暂时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肢体动作智力。另外,“玩”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在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中,教师如能大胆挖掘、运用“玩”,学生们一定会乐于想,乐于说,乐于做,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小主人,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智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三、说说演演,发展语言智力

所谓的语言智力,即我们读、写和用词进行交流的能力。显然,这一能力在作家、诗人和演说家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可别小瞧现在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努力为儿童创造一种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表演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从中迸发出儿童智力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快乐地参与学习。

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果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二册中《龟兔赛跑》、《小猴子下山》、《小猫钓鱼》等课文都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童话故事,这类课文很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如果课堂上单单是讲讲、读读,那无疑是在给学生唱“催眠曲”。在这些教学课文中,我就采取了让学生自主表演的形式:先要求读熟课文,再小组合作表演,然后挑选小组表演。台下既是观众,也是导演,对演得不到位的随时加以提醒指正,并说明理由。根据“小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最后将评选“最佳演员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进行“颁奖”。表演过程中,经过反复提醒、修正,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到位,通过表演,也就真正感悟并理解了“一刻也不停步”、“掰、扛、捧、抱”、“往回走”、“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关键词的意思。

以后随着年级的增长,就可以试着让学生把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开辟“课本剧场”。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课堂表演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还将想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大大激活了孩子的语言智力。

四、“加加减减”,发展逻辑数学智力

所谓逻辑智力即推理和计算的能力。这在科学家、数学家、律师和法官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汉字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识字的本身是枯燥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并调动起儿童的识字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不断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资源,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挖掘学生的逻辑潜能。如在教学“王”时,学生通过“加一加”的方法编出:“一加一等于王”。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采用猜字谜法,又编出:“一加一不等于二”。在后来学到“非”时,学生就自发创编出“33加11不等于44”的字谜来。汉字中有好多一部分是形声字,在教学生字中,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部分独体字则可采用“减一减”的方法等方式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总尽量以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以妥善、新颖的教学设计,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渐渐地,学生学会了巧妙地把一个个字分解成一个个部件,采用部件联系法,通过“加加减减”的方法来记字。如:根据“门外站一人(们)”,学生还创编了好多相关的字谜:门里有一人(闪)、土上有两人(坐)、云上站一人(会)……

另外,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还会形象地将一个个汉字通过加加减减,演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既记得牢,又记得有趣。如:“小羊弯尾巴,仔细看着他(着)”。

这样,在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中,语文教学与数学达到有机融合,既增强了趣味性,也发展了逻辑数学智力。

五、读读画画,发展空间视觉智力

空间视觉空间能力指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必备的那种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扬长避短,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读读课文,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适时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完《小小的船》后,我随机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将来一定能真的坐上宇宙飞船,飞向蓝天,登上月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现在请把你想象中的星空画下来。”于是,飞机、火箭、宇宙飞船……载着这些好奇的小朋友,带着一份渴望探索、渴望创新的激情升上了想象的天空……

在学习完《春风吹》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眼中的春天,采取的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下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画,仿造课文的表达方法,创造出了自己的作品: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小草/吹化了小河 春风吹/春风吹/吹醒了刺猬/吹出了蝌蚪……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以读书为基础,读读画画,画画读读,学得轻松,其乐融融。它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发展视觉空间智力。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假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盘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线”,教师用心去穿好这串“珍珠”,那么课堂教学便会成为鲜艳夺目的装饰品。唱唱、画画、演演、说说、玩玩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掘并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在愉快的情境之中获取最优化的教学。只有发展多元智力,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奠基铺路的作用。

营造自由空间 发展多元智力

东文化小学

赵静 2010年5月

二年级下册《日月潭》教学设计

教者:赵静

时间:2010.3.24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练习默读课文。

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词语。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练习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在描述中表达出的热爱日月潭,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全文。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咱们的祖国可美了。你们以前都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呢? 我一直都听说台湾岛上有一处景色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叫日月潭。今天,你们想同我一块去欣赏那儿的美景吗?(板题,读题)

(二)情境体验,整体感知 请各位小旅客们系好身边的安全带,我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今天我们前往的目的地是台湾省的日月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听导游小姐为我们介绍日月潭的美丽风光。(多媒体画面及音乐,师朗读)

同学们,刚才听了导游小组的介绍,有什么感受吗!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日月潭的美。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字词反馈。(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三)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品读第一段 小声自由读,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

指名交流:

(1)体会1、2句。(板书:大湖高山)

(2)体会第3句。联系画面理解“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用动作演示理解“群山环绕”(多媒体辅助)

指导朗读。

品读第二段 自由小声读,想想你又看到了什么美? 把你看到的美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指导朗读。(利用多媒体和模具演示的方式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美。)指导背诵。(由四人小组成立为一个导游团,向游人介绍。)

(四)学习生字。环”“绕”“迹”(用多媒体辅助)

(五)结束:今天的旅程到此结束,明天我们再接着去观赏日月潭。《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者:赵静

时间:2009.10.27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你们看,是谁?(出示:聪聪、明明)

同学们掌声欢迎。

1、教师讲述:大公鸡和小乌龟在来的路上,恰好碰到了数字娃“5、8、1、6”在玩“两位数减两位数”找家的游戏,他们正得欢,忘记了回家。小乌龟对大公鸡说:我们来帮助他们,好吗?大公鸡说:这容易,他们就是58-

16、56-

18、……。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找着自己的家吗?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并随机板书: 61-

58、81-56 68-

51、81-65 68-

51、81-65 68-

15、85-61 65-

18、85-16 86-15 86-51 师:你们帮数字娃找到了家,他们非常高兴,大公鸡、小乌龟也夸奖大家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明确课题。

58-16等于几?你会算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56-18等于几?你能猜想一下吗?

学生猜想后引导学生比较58-16和56-18有何异同?

二、展开:

1、猜测活动。怎样列竖式计算58-16和56-18。

2、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58-16和56-18。不会做的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做。(指名板演、随练)

3、你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4、大家讨论。

怎样计算56-18的?(这里讨论一定要充分,随机板书: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1)借助表象:理解从十位退1。

竖式计算时,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突破难点。

(2)讨论:怎样表示从十位退1,你有什么好办法?

尝试让学生发现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数上面点一个退位点。(3)十位要算几减几? 引导回忆操作过程,弄清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的道理。

[“从十位上退1”的含义及原因和“从十位退1,十位上就少了1”的道理,学生不易理解,且易出错,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5、比较58-16和56-18的异同。

6、阅读教材。

7、小结:以学生为主。

三、目标检测。

5、专项练习。

不用计算,判断开始时的10道题是否要退位,若要退位就拍掌三下。

6、选择其中4道题进行计算。(对比练习)分小组练习,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65-18= 61-58= 85-16= 85-61=

练习后比较:85-16 和85-61所得差的十位为何不同?

7、请你当医生。树林时里有许多树生病了,你会帮它们治吗? 出示树上写的式题的练习。课本第21页第7题。

4、聪明题。83 -4□

减数的个位上填哪些数时,是不退位减法,填哪些数时,是退位减法?

[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理解,明确其区别,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扩展。]

四、总结: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五、作业。

充满活力与梦想的自由空间 第6篇

“自由空间”这一风格,就如它的名字一般充满了活力,在极富时尚感的装饰效果中,又不失实用功能。借用来自工业化、建筑学以及自然材料的灵感展示出简洁的设计效果,自由空间风格代表了种自由生活的方式与时尚体验。

这样一种风格是专为个性独立,且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而准备的,永远是时尚的先锋,代表着年轻、活力与无限可能的创造力。自由空间风格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哲学与时尚的混合体,设计风格简洁代表着人们对品质生活态度的高标准,而未预料到的设计元素在一个真实不惹眼的环境中混合在

起,把现代线条,不同的表面特性融解成体,打造出一个错位的空间感,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感性与理性相互融合。

就像是在凯瑟琳的家中,在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中,加入了许多木质藤编等自然元素,以增添室内的温暖感,质感温和的木质家具,满屋的书籍以及各色储物箱,多功能的搁物架,这些实用的物品与墙上的艺术品一起让室内空间显得丰满而有趣。

风格营造

“自由空间”风格是悠闲舒适的,带有些许都市的狂热,但仍然松弛和缓。针对城市阁楼或者乡村休憩的一种恰当的设计解决方案,古旧与簇新的精准混合、结合室内陈设品和附件,营造出既传统又时尚的外观。

色彩搭配

家具和室内装饰营造出种灰色和奶油色的中性基调。平静的单色复杂且精致,色彩的交织纯粹而清爽,黑色油漆的墙面和色彩更浅的木质色调,打造出生动鲜明的列比,并增添了时尚感。

材质选择

在这风格中诸如玻璃亚麻、海藻和质感丰富的松木等各种材料加以混合,天然材料与自然的空间天衣无缝地结合在起。

饰品点缀

具有怀日风格的悬挂枝形吊灯与经挑细选的玻璃装饰件,反射出的烁烁光彩相映照时,显出一种新潮的品味。

盛夏的庭院

“生本自由空间”的数学课堂 第7篇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师本教育,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主动学习, 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

一、问题的设计要关注生本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 去探究, 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 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 我设计了“快乐的凑15点”的游戏,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 每人准备0~9数卡一副, 四副数卡洗匀.组长负责发数卡, 组长给每人发一张数卡, 先问第一人还要不要再发, 再问第二人、第三人和自己.如果谁手上的数卡点数之和是15, 谁就赢;如果4个人手上的数卡点数都超过15或比15小时, 最接近15者为赢.赢了的同学可以得到一颗红星.虽然是简简单单一个游戏, 可是正好适合了孩子们爱玩、好胜的心理, 他们往往玩到不愿放手, 下课了还在那里比个高低.在这个游戏当中孩子们几乎把20以内的加法都用上了, 而孩子们并不认为是在学习, 而是在玩.如此愉快的课堂, 孩子们能不喜欢吗?

二、问题的解决要重视生本

教学中要贯彻“生本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 实现真正的生本.

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时, 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感受20以内的加法, 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前带20以内进位加法的例子.课堂上, 我把讲台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例子, 说说自己的方法和想法.下面是我们课堂中的一些片段:张青松带了8+7=15的例子, 他说:“8从7里拿2, 变成10, 7拿走2还剩5, 所以得15.”这一设计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对例题的反复讨论, 彰显了问题实质, 同时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生本教育.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生本

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 我们应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 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劳动, 尊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也不批评, 只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 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成绩, 一定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的分数, 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见解都要表扬, 用“你真不错, 太棒了, 这个主意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总之,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体现生本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 是最有价值的本钱”.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生本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积极倡导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在教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 鼓励他们采用探究的方法, 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自己探究或同伴协作获得对新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面临困难时, 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得到的“猜想”没有把握时, 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猜想”, 而不是直接否定或肯定他们的想法;当学生对教材、教师或学生的思路、方法产生疑问时, 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论证的依据, 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 从事研究性工作活动, 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 也对其尊重事实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所培养的独立学习能力无疑是每名学生通向21世纪的必不可少的个人护照.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本自由空间”的课堂中, 我常常为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而欣喜, 为孩子们百花齐放而自豪.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让学生真正做到: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摘要:生本教育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 而生命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进行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从融洽的课堂氛围到学生思维本质的培养等方面的生本教育.

关键词:生本教育,问题设计,问题提出:和谐课堂,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庞兰燕.创设有效情境深化情境教学.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1) .

[2]陈建强.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策.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1) .

解放自由空间,促进创造力发展 第8篇

一、自由环境,促进其创造力

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严格应当有度有方法,要给予学生应有的自由,使得学生能够在快乐和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培养。比如说,在冬天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在户外玩耍,和学生一起滚雪球、堆雪人,学生会十分开心。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就会跟我说,哪个学生偷偷吃雪了,原来是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在尝试吃雪,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对这个学生进行批评,我告诉这个学生, 雪虽然看上去是白的,但是里面有很多细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十分好奇,为什么? 基于此,我就把雪放在一个杯子里,让雪融化, 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对雪形成的道理进行生动的讲述,同时告诉学生雪花在形成以及降落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灰尘,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雪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当我让幼儿坐下来谈谈对雪的认识时,气氛非常热烈,最活跃的要算那个敢于吃雪的孩子,他是这样描述雪的: “雪看上去是很白的,很像白糖,又有像细盐,远看还像棉花,可是吃起来冷冰冰的,一点味道都没有的。” 要是这孩子安分守己的,不敢去尝尝雪的味道,怎么能讲得这样好呢? 所以,要培养孩子有创造力,必须放手让他们去探索。

二、提高自信,培养其创造力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往往会有一些智力上不是很正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对于教师不够热情,对于学习不够集中,对于集体活动不够积极,这些学生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为这些孩子不管多么用工,其所做出的成绩和其他的学生进行比较,依旧不够起眼,这样就很难得到教师的表扬,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甚至在经常性的责备声中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一旦没有了信心,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也就不会有创造思维与精神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要实施多元评价的方式,留意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进行表扬以及鼓励,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继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自尊心与自信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

三、抓住契机,为创造力提供条件

教学中蕴藏着许多教育契机,有效抓住各个教育契机,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如: 一次晨间谈话,内容是对幼儿进行爱护图书的教育。我拿着一张连环画页对幼儿说: “这一张纸不知是哪本图书上掉下来的,原来还有个很好听的故事呢! ”小朋友一致要求我讲给他们听,我就开始讲了,故事的题目叫: “不上当的小松鼠”……当幼儿听到狐狸想吃小松鼠,都瞪大了眼睛时,我突然一停说: “哎呀,图书没有了,只能讲到这里。”这时小朋友非常惋惜和难受。接着说: “多可惜呀! 要是当时有小朋友能及时把这张纸夹回书中,老师把它订好,这故事就不会只剩一半了。现在怎么办呢?”“顾老师想办法,造个结尾吧! ”“只有一个脑袋,哪及得上33个小脑袋聪明,还是请你们把这个故事讲完吧! 每个人讲得要不一样,看看谁讲得最好。好吗?”小朋友一致赞成,马上有人举手。 他们一个接一个说,由于求异思维得到充分调动,越说越有趣,越说越符合情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自由活动时,也要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幼儿模仿猴的动作很像,就让小朋友观赏和模仿。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小朋友做猴子活动的动作,超越第一个小朋友,进步很快。我又让小朋友观赏他的表演,并加分析,使幼儿懂得他所以进步快,是因为有创造,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别人,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自主活动,激发其创造力

幼儿在游戏中可自由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满足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一次,正准备吃中饭时,我发现两个幼儿,其中一个特别好动。我赶紧跑到操场上去找,只见他们正探头探脑地躲在大型多功能玩具的后面。一位孩子说: “报告司令,有情况。”另一个小孩说,是自己人。并大声喊着,别过来那边有地雷。原来他们正在迷恋着自己的创造呢。他们太渴望自由了。我亲切地对他俩说: “光靠你们不吃饭能打仗吗?”他们马上意识到自己离开了集体,便伸了伸舌头,飞快地去洗手进教室。那天下午,我试着让全班幼儿玩打仗游戏,大家高兴得不得了,一起想办法,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制作自己需要的东西来。有的用两张硬纸板卷成小圆筒做成望远镜,有的拿积木插在腰间当手枪……很快地全副武装了。大家一齐喊: “冲啊! ”玩得开心极了。兴趣总是和创造的欢乐紧紧相连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激发起创造思维活动,就能开动脑筋,想办法,使自己玩得开心,更有乐趣。而且游戏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幼儿没有压力,孩子的一切创造力能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方便,把孩子从他们的生活圈子硬拉出来适应我们,而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 使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空间 第9篇

一、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写照

1. 课堂上抱臂坐正, 两眼看黑板, 两耳听老师讲

这是当今无数学校的课堂写生画, 做到了这点, 可能被称为课堂纪律好, 班风好, 组织教学得力;没做到的, 多半是在努力追求之中。上课的教师循着沿袭下来的“课堂规矩”并以此作为训诫, 不断提醒学生们做到。问题是课堂教学效果是取决于上述外在行为吗?外在行为的规范就能说明教学效果好吗?当然不!课堂上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尺度不是学生的外在行为, 而是他们积极的思维, 行为的表现不能完全反应内在的思维状态———尤其是强加给学生的非自然行为。当教师一味地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时, 很多时候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注意到应自己保持正确的外在行为, 但教学内容本身却是其次了。当有的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活跃思维以至脱口而出, 或站起来, 或与同坐讨论, 或低头沉思时, 难道教师应该打断他们, 而行“课堂规矩”之道吗?

2. 课间不追哄闹, 走好路, 彬彬有礼, 严守规章

学校德育工作检查时, 把课间是否哄闹, 对师长是否有礼貌等行为要求作为考核学校的依据。学校管理者为了达到校园秩序严谨的目标, 给学生订出了《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养成教育细则》等规章, 学生的一切行为均被列入条条框框之中。秩序是管理的结果, 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是秩序, 过分的秩序要求必然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听老师话, 听长辈话, 就是好孩子

在中国, “好孩子教育”可谓千古流传, 而好孩子的标准简单至极———听老师话、听家长话。听话的孩子总是被夸奖, 被赞许, 于是孩子便听话。无疑听话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教育, 但是他所受到的教育永远是被动的教育, 一旦他在接受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很快被告之“怎么不听话了”, 这样培养出的孩子至多成为传统教育者的翻版, 沿袭守旧的模范。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充斥了这样的好孩子, 世界还能发展吗?

治校方略

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空间

1. 只有思想自由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型人才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下列五个特点:一是新颖、独特、有意义;二是灵感性;三是思维与想象的统一;四是分析思维和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统一。这些特点的表现需要大脑在工作时有足够的敏捷性和流畅性, 这就是思想自由。只有足够的思想自由空间, 思维才能

舒展、驰骋, 产生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一题多解的题目, 如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字和符号:144÷□=□。还可以出一题多变的题目, 通过不断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成另一种题型。上述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题目设计给予了学生思想自由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敢想敢问。

2. 有了行为自由才能有思想自由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创造性思维外, 还要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列出13种创造性人格: (1) 好奇心, 不断地问; (2) 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 (3) 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 (4) 想象力丰富, 喜欢叙述; (5) 不随大流; (6) 探索各种关系; (7) 主意多; (8) 喜欢进行试验; (9) 灵活性强; (10) 顽强, 坚韧; (11) 喜欢虚构; (12) 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13) 富于幻想。上述行为特征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为自由为保障。如果行为被束缚, 活动空间被人为地缩小, 即使产生创意也多半是井底观天。而有了行为自由才能有思想自由。

三、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校管理理想模式

1. 民主自由的校园氛围

师生是学校的主人, 校园施行民主管理, 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感到行为自由、思想自由。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想的培养有了良好环境,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民主不是无政府”“自由不是放纵”, 一切应在“民主自由”的观念下, 可控制地有序进行。

2. 活动开放的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在“放松的警觉”状态下敏感度最高, 最容易接受信息, 分析判断能力最强。要让学生进入“放松的警觉”状态, 课堂应是开放的、活动的教,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并且以学生为主体, 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外, 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想, 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不过分要求学生的坐姿等外在行为, 一切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中心。

自由空间 第10篇

一、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

(1)求证:AO⊥平面BCD;

(2)求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方法一用传统的几何法证明:

(1)连接OC,证明略.

(2)解:设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h.

方法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且将向量的运算转化为实数(坐标)的运算.

设平面ACD的法向量为n=(x,y,z),则

二、空间向量与空间的角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 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α与平面β的法向量分别为m,n,设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角为θ,则θ与法向量m,n的夹角相等或互补.

例2题干、(1)问、(2)问同例1.

(3)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4)求直线AE与平面ACD所成角的大小.

开放课堂,还学生思维的自由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描述;教后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94-1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演示导入: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小明的行程s(km)与途中所花的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师:观察以下图像,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1:平行于t轴的那一段说明小明途中休息了2h。

师:把这一段的意义说明一下。

生1:小明行驶到20km的地方滞留了2h。

师:还有什么信息?为什么?

生2:小明速度是10km/h,小明2小时行驶20km,每小时行驶10km。

师:另外一段直线反映出的速度是多少?为什么?

生3:仍然是每小时10km,利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计算出40-306-5=10,说明速度仍然是10km/h。

师:小明前后的速度与两段直线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生4:小明前后的速度一样,直线的倾斜程度也一样。

师:图中还有什么信息?

生5:小明行驶7h的时候行驶到50km,是图形的最高点,说明甲乙两地距离50km。

2.对比探究,发现新问题。课件展示:甲、乙两家公司的月出租汽车收取的月租费分别

是y1(元)和y2(元),它们都是用车里程x(千米)的函数,

图像如图所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观察以下图像,你又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与甲公司相比,乙公司有一个初始费用。

师:还有什么信息?为什么?

生2:在用车里程在2000km时,甲乙公司月租费都是2000元,并且甲公司每千米收1元,乙公司每千米收0.5元,甲的费用增加速度比较快。

师:图中的交点意义是什么?

生3:甲乙公司在行驶2000km的时候交的钱数是一样的2000元。

师:这个图像与刚才图像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刚才是一条折线,现在是两条直线,我们研究了一个交点,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

师:总结一下,图中的两条线的交点反映了在用车里程是2000km时,甲乙收费都是2000元。在交点左边部分,从图像可以看出,表示乙公司的线在甲公司的线上面,说明在用车里程一样的情况下,乙公司收费更高。在交点右边部分,反过来道理一样。对比两张图,第一张是一条折线,我们可以研究横纵轴意义、折线整体趋势、点、线、倾斜等方面,第二张图是两条线,除上面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两条线的交点,以及从两条线的相对位置上进行一些问题的比较。

3.活学活用,应用于实际。课件展示问题:你是一个会省钱的老板吗?假设你是老板,你有一批新鲜蔬菜运往外地,有两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主要参考数据如下:

运输方式速度/(千米/时)途中综合费用/(元/时)装卸费用/(元)

汽车60270200

火车100240410

各位小老板,你们会怎么做?

师:先请同学来对参考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

生1:汽车速度较慢,途中综合费用较高,但是装卸费用较低,而火车速度比较快,途中综合费用较低,但装卸费用较高。如果是长途运输,火车较好,如果是短途运输,汽车较好。

师:这是表格给予我们的直观信息,那路程的分界是多少比较适合?

生1:要计算一下。请各位同学和你的伙伴合作一下,交流交换想法。

师:听了刚才各组的讨论,老师提出同学们两种代表性的想法,大家考虑一下,是在时间一样还是在路程一样的情况下钱越少越好?为什么?

生2:路程。如果是时间一样的情况下,两种运输方式未必都能到达目的地,而两种方式总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应该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研究哪种运输方式费用更低。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不同做法……

二、教后感悟

本节课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启发。第一个问题承上启下,从简单的一条折线促进学生对图形的深入认识,以为后面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相关问题做铺垫,并可促使学生对比发现不同、研究不同。从始至终由浅入深,为第三个开放式问题的顺利进行埋好伏笔。学生在整堂课中也经历一个又一个“头脑小风暴”,他们在自由的思维空间里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道德对人自由空间的挤压 第12篇

道德是一种约束力, 是以善为目的对自己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有意识的控制。每个人对道德的理解不同, 但相同的是道德是有意识的实践观念。道德发挥作用需要理性加以辅助, “道德要求人们满怀激情的应用智慧来增进大众福利。如果一个人不善广泛的思考, 是不可能道德卓著的”。 (1) 道德有主观、客观之分。主观上要求道德自律, 客观上则通过舆论监督, 舆论压力等方式通过自身起作用, 道德通过不同的作用面同时发挥作用。

每个人都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人之所以称之为人, 首先他应该有意识、能辨别, 有一定的理性, 做事情不仅是单纯的依靠习惯去判断, 而且有自己的内在推理过程和判断模式。古德温把人的行为分为自觉行为、非纯粹自觉行为和非自觉行为, 同时论证了“人类自觉的行为主要不是取决于直接的感官冲动, 而是取决于理性的判断”。 (2) 人是理智的、有理性的。人的“行为是由理智发起并以意志为指导的动作”。 (3)

自由是人们喜欢讨论的话题。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强制的反面, 是除法律、规章制度等强制性对人进行约束以外的空间。它无限广大、无所不包, 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只要不触犯法律、不违背规章制度等强制约束性方面的规定, 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是可以自由进行的, 即便是道德领域, 它也应当是自由的。但是自由不是没有限制,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但也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减少对他人的道德负担。

二、道德对人自由空间的挤压形式

道德的主、客观性, 让道德对于人行为方式的约束从两方面起作用。一种是道德自律, 一种是社会舆论, 同时还有一种是道德与制度的结合。

首先, 我们来看看道德自律对于个人自由空间的挤压。道德是从宣传和被动接受开始的。我们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 并且以一种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方式实践着, 随之养成了我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在我们内心植入一套是非评判的标准, 同时要求作为理性人的我们按照这套行为评判标准去要求自己, 而这套行为标准更多的是在自我克制, 约束乃至牺牲来实现对他人, 对社会的善。

社会舆论的基础是共识。道德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 仅有一个人拥有的是非评价标准是上升不到道德层面的, 在没有得到社会成员认可之前是形成不了社会舆论的。社会舆论仰仗强

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行为主体做出评判前, 让其预见到不同方式选择所形成的不同舆论影响, 从而使行为主体根据自己利益诉求寻求合适的行为方式, 对其进行约束。一旦行为主体选择的方式为社会道德所不容, 就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攻击。在狂热和非理性中将对道德的维护转化为泛社会化力。每个理智的人在遇见这种后果时都明白, 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使之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我们在开始下一个话题讨论前, 先将我们前两段道德自律和社会舆论对人行为的约束是对自由空间的一种挤压这一推论进一步完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道德涉及的不是强制性领域, 因而关于道德领域的问题是应然性问题, 是属于自由空间范围的。也就是说, 对道德领域的每一种限制都是对自由的挤压。有人谈到, 道德是属于自由空间范围的, 但它是对行为的限制而是应然性倡导, 强调道德内化为行动而不是约束行动。何况我们是有理智的, 我们会通过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 牺牲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权利去避免道德的惩罚。这就是本文提到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舆论对于人自由空间的挤压。

接着原来的话题讨论, 进行最后一种形式即道德与制度相结合对自由空间的挤压。道德讨论的是应然性问题, 而制度则是实然性问题。由于道德在某种程度上与制度要求的一致性, 使得道德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道德沾染了制度强制性特征, 甚至出现了道德制度化即依靠道德原则制定规章制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 道德空间缩小, 制度空间扩大本身就是对自由空间的挤压, 同时道德沾染上的强制性又给人的自由行为带来了更多、更强烈的约束与限制。

三、对于道德行为的看法

道德不是牺牲个人的利益, 而是进行自由选择时应重点参考的应然性指导, 道德领域应该属于一个人自由的空间, 是一个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哪怕这个观念与大众观念不同也不应受到惩罚的空间。但绝不意味着自由可以舍弃道德, 没有道德的自由是野蛮的无序状态。不能否认道德在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要强调的是不要让道德成为自由的羁绊, 成为人们因恐惧结果而被迫服从的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但也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减少对他人的道德负担。

参考文献

[1]威廉·古德温:《政治正义论上——论政治公正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71页。[1]威廉·古德温:《政治正义论上——论政治公正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71页。

[2]威廉·古德温:《政治正义论上——论政治公正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3页。[2]威廉·古德温:《政治正义论上——论政治公正性及其对现代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3页。

[3]塞缪尔·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0年版, 17页。[3]塞缪尔·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0年版, 17页。

上一篇:管理类开放性实验下一篇:情节教学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