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框架范文

2024-05-15

特征框架范文(精选8篇)

特征框架 第1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产业增长特征,产业结构模型

与处于成熟期的物流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已经度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起步期,初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产业产出年均增长15%,明显高于GDP年均9.5%的增长幅度。物流产业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发展前景,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

与成熟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引导,而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则必须基于对产业特征的准确把握。就现阶段全国范畴的物流产业政策制定而言,以下两个方面的产业特征缺一不可:一是通过对产业自身所处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分析现阶段物流产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产业的特征,或称为产业增长特征;二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宏观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技术经济关联关系及地位的横向比较,分析现阶段物流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或称为产业结构特征。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方面,我国当前物流产业处在由传统物流产业向成熟期的现代物流产业的转化进程中,对产业增长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揭示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过程中快速增长的内在决定因素,在产业政策中明确创造增长的着力点;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由于跨产业等原因,在宏观产业结构中所处位置较难把握,对产业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为调整产业结构、选择主导产业提供依据。

目前,物流产业增长特征方面的研究普遍没有借助理论模型的支持,多为定性描述,全面性、定量化程度不足。物流产业结构特征的研究,主要为使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产业的关联与波及特征,尚没有从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定量地分析产业特征。由此,笔者将运用基于成熟的理论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定量模型,对产业的两方面特征做全面分析。第一、二部分分别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物流业的增长、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通过提取两种模型主要的解释变量产业基本投入要素和产业中间投入要素,设计了一个两种类型投入对物流产业总产出贡献率的比较模型,对产业特征作定量分析。

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增长特征

选用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我国物流业的增长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可以方便地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等产业基本投入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该函数的典型形式为:

Y=A(t)KαLβ(α+β=1) (1)

以物流产业为例,Y表示一个时期内产业的增加值;K表示该时期内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投入;L表示该时期人力资本(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投入;α、β表示投入要素K、L分别对Y的常产出弹性系数;A(t)表示该时期内随时间t变化的技术进步系数,即对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产业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A(t)值越大,水平越高。

产业增长包括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外延增长,和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内涵增长;内涵增长部分的技术进步又有如下三种具体形式:(1)物质资本节约型,基础设施、设备及其信息支撑等物质资本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加值增加超过了原始物质资本投资;(2)人力资本节约型,劳动者自身的技术进步如技能提高等使得增加值增加,从而减少了劳动力消耗;(3)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变型,不改变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政府新的政策导向、产业组织新的运营理念等技术进步使产业增加值增加。

对增长方式进行上述分析,物流产业的增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物流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数量增长速度快;(2)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先进;(3)信息技术应用广泛;(4)物流技术集成程度高;(5)人力资本呈现边际收益递增;(6)物流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先进。

(一)物流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数量增长速度快

“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旺盛的物流需求,进而带动了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人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平均增长23.1%,交通运输网络、物流园区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为19.7%,比“九五”多出4.2个百分点,均处于10年来的最快增长期;截至2005年底,仅学历教育,全国开展物流教育的本科高校就有165所,高职高专高校480所,在校本科生约3万人,高职高专约15万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我国物流产业的规模和能力,促进了产业的外延增长。

(二)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先进

物流基础设施从满足产业活动组织需求的角度可划分为:集中需求型设施,如港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单个为主需求型设施,如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网络、仓储设施等[1]。各种先进的规划、优化技术,提高了设施整体运行效率,改变了传统物流设施规划和利用的盲目性。物流装备按功能可划分为:自动立体仓库为核心的存储系统,包括货架、堆垛机等;搬运系统,包括输送设备、自动导引车等;分类拣选系统,如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自动分货设备、电子标签拣货设备等;信息控制系统,如GPS导航与跟踪设备等。与传统物流装备相比,我国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的特点:性能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化、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化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技术进步有效提高了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在物流生产活动的劳动生产率。

(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核心应用可分为:物流信息获取技术,包括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RFID)等;物流信息传输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GPRS等;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如物流信息系统(MIS)等;物流信息控制技术,包括GPS导航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的广泛改进,大大提高了物流产业组织运作的效率和竞争优势,为现代物流的一体化、国际化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物流技术集成程度高

物流技术的集成性是对现有各种物流技术进行整合优化,当前主要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集成物流功能、信息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系统,如自动化立体仓库、JIT、MRPII、ERP、CIMS等。物流技术集成程度提高,不仅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更直接推动了物流产业组织在观念、运行模式、组织形式、系统结构、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是物流一体化、国际化运作的根本保证。

(五)人力资本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特点

人力资本节约印证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点”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人力资本提高了人力资本所有者自身的生产能力;(2)人力资本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其他人的生产能力;(3)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能力;(4)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创新能力。随着产业和各类物流教育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本以上的特征逐步显现,传统物流人力投入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情况逐步改观,逐渐向智力密集型转化。

(六)物流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先进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变型的增长主要体现物流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方面。物流管理分为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针对物流业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政府物流宏观管理的计划性、整体性与协调性不断加强,全国政府部门间推进现代物流工作的协调机制开始形成,物流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等[3];微观方面,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为物流产业组织广泛接受和采用。专业化、一体化、国际化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传统物流作业专业分工、专业协作水平低且受地域限制的局限。

根据以上特征,政府和产业组织可统筹运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与物流教育规模、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深化物流管理理念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手段推动我国物流业的持续增长。

二、 我国物流产业的结构特征

投入产出方法通过反映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两方面特征的一系列指标揭示产业的结构特征。前者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消耗彼此产品(即产业间的中间投入)产生的关联关系;后者指某一产业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然后导致与后者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直至影响能力逐渐消减的过程。

毕康等[4]将1990、1992、1995、1997和2000各年份投入产出表中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业的数据作为物流产业的原始数据,将多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整理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现从中总结出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四方面的结构特征:(1)对第二产业直接依赖和拉动显著;(2)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改善明显;(3)属“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正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4)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

(一)对第二产业直接依赖和拉动作用显著

2000年,物流产业对各产业直接消耗系数指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第二产业(0.3657)、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0.0788)、物流产业(0.0391)、第一产业(0.0012),对第二产业直接依赖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物流产业的发展直接需要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工具、仓储设备等中间投入,这些需求的增长对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物流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对第三产业中信息相关行业乃至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会逐步增加。物流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传统运输工具(牲畜)对农产品的消耗等,随着现代运输工具在农业中的应用,这种依赖程度一定会减小;物流产业对自身的直接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多种运输方式的配合作业等,但这种消耗方式在物流产业的运作过程中并不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会有所上升,对其本身的拉动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二)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改善明显

物流费用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指标总体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这两个产业占绝大部分比重,表明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运行效益改善明显。

(三)属“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正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

我国物流产业还主要是以为制造业、石油化学业和建筑业等提供生产性服务(生产资料)为主的产业,占到了4/5。作为生活性的服务(生活资料)的比率非常小,只约占1/5。我国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指标稍低于0.5的分界,仍属于中间投入率低、附加值高、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低的产业,但其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使其很有可能突破0.5的分界,进入低附加值、对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较高的产业。

综合这两方面的指标,根据钱纳里的产业划分方法,我国物流业正处于 “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的过程中。

(四)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

我国物流业的影响力指标大大高于感应度指标,表明我国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发展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根据上述特征,产业政策应包括改善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对物流产业的消耗;发展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增加物流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增强物流业自身的循环和带动能力;采取主动发展物流产业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物流产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物流产业的发展等。

三、物流产业投入要素贡献率比较模型

各产业对物流业的中间投入以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基本投入作为前述特征分析主要的解释变量,由于其能够反映产业关联和增长的本质规律,对于产业特征的提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产业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投入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能够对两类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无疑会深化对产业特征的认识。

将我国投入产出表中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业的数据作为物流产业的原始数据,将多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整理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的4×4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对物流产业构造含固定技术进步率的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

undefined

A(t)=A0ert (3)

其中Y为物流产业的总产出,r为正常数,表示产业的技术进步率;X1、X2分别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公式(1)中变量含义类似。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物流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物流产业自身的依赖性相比(2)中的其他投入极可能是不显著的,因此模型中没有将其作为变量计入。

Y、X1、X2、L和K可以通过调整后的4×4投入产出表直接得到, L可以用表中物流产业“劳动报酬”项近似替代, K可以用“固定资产折旧”项近似替代,从而较好解决了使用生产函数模型数据较难获取的问题。我国当前共有1990、1992、1995、1997、2000、2002共6年的样本数据,可以满足回归的需要。

将(3)代入(2)式后两边取对数可线性化为:

undefined

对(4) 使用前向逐步回归法加入显著的回归变量可求得最终的函数形式。假设拟合得到的生产函数仍为(2)式,各年度各要素的贡献率使用如下方法计算。

认为Y、L、K、X1和X2时间t的函数,对(2)两边取对数并对T求导:

undefined

以y、l、k、x1和x2分别代表A(t)、L、K、X1和X2的增长速度,并两边同时除以产出的增长速度y,得:

undefined

(6)式左边定义为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和undefined则为各要素的贡献率,应用该式既可对同一年度不同要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对不同年度同一要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纵向比较。

四、结论

首先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制定角度,提出从产业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研究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特征的观点;其次分别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投入产出方法对内外特征进行了分析。增长特征方面,从产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及其促进增长的方式入手,分析得出以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六项特征,揭示了产业增长的内在规律;结构特征方面,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以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关联和波及为主要内容的四项特征,阐述了物流产业在宏观产业结构中的定位。鉴于产业基本投入和中间投入在产业特征分析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了两类投入的产业投入要素贡献率比较模型框架,通过该模型既可对同一年度不同要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对不同年度同一要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纵向比较,从而深化了对产业特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汪鸣,刘琦.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进行再认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2):16-17.

[2]江宏.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6):36-39.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6)[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特征框架 第2篇

摘要: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现代建筑施工当中常见的一项施工技术,主要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当中,其施工技术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此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的加大。而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结构,其施工技术也逐渐的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建筑施工当中必须要加强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并不断的提升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当中的相关标准,从而促进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特征框架 第3篇

一、联合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目标是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其他基本概念均应来自于目标并服务于目标。联合概念框架对通用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仍然是决策有用性。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目标的关系最为紧密。为了实现决策有用的目标, 财务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表1和表2分别列示了FASB与IASB原概念框架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联合概念框架的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一) 基本质量特征评述联合概念框架的正式稿中, 两个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

“相关性”在此前各种版本的质量特征中都存在, 应该说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如实反映”虽然之前没有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出现, 但在“可靠性”的特征中均有表述。在IASB框架中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可理解性”与“可比性”——则已经转移到增强的质量特征中。

(1) 关于相关性。财务信息具有相关性是指可以帮助使用者作出差别决策。信息能够导致决策时的差异化, 既需要有预测价值又要有确证价值。相关性所属的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是与SFAC NO2以及IASB框架中的提法基本一致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把“重要性”作为了相关性的内含特征之一, 而此前“重要性”一直被认为是财务报告的普遍约束条件 (IASB除外) 。对于这一变化, 正式稿的结论基础BC3.18解释认为:重要性之所以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 是因为不重要的信息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而且准则制定者在制定准则时是不考虑重要性的, 因为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 是针对特定主体而言的。笔者对这一解释的理解是:重要的信息才具有决策相关性, 所以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必须符合重要性这一特征;另外为什么重要性不是其他质量特征的普遍约束条件呢, 是因为重要性的判断是很个体化的, 不同主体的标准不同, 正如结论基础所表达的, 制定准则时不考虑重要性, 因为准则制定者不能代替信息使用者来判断对于特定企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 因此不能成为制约其他质量特征的前提。

(2) 关于如实反映。联合概念框架中, 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 成为基本质量特征之一,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如实反映”就能够更清楚的表达原本包含在可靠性中的全部关键性的质量:如果信息要决策有用, 必须如实反映经济现象;而要如实反映经济现象, 会计信息必须完整、中立、无差错。如实反映更贴近会计信息是企业现实经济活动反映的真正要求。葛家澍教授也指出, 可靠性是一个伦理概念, 而非会计概念, 并不适合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包含有三项特征。第一项是完整性。一个完整的陈报, 应包括信息使用者理解经济现象所必需的所有信息 (包括必需的描述和解释) 。第二项中立性, 是指选择和反映财务信息时无偏见, 既不故意拔高, 也不过分强调, 不存在通过人为操纵而使信息使用者有利或不利的获取财务信息。第三项无差错并不是说所有信息都非常精确, 而是指对经济现象的描述不存在错误或遗漏, 在财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 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存在错误。这一点与之前的概念框架 (包括征求意见稿) 的要求——无重大差错——是不同的, 但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有一定的意义。比如, 对于一个市场无参考报价的资产, 价值确定可能会采用估计的方法, 其精确性无法保证;但是如果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估计金额, 并对方法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以及说明其局限性, 则仍然可以认为该项价值估计的信息是符合如实反映的。如果仍然遵循之前概念框架中“无重大差错”的要求, 则说明财务信息仍然存在错误、遗漏或方法上的瑕疵, 这就降低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财务信息的质量。另外, 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不同, 审计工作因为采取抽样技术和以风险评估为前提的风险导向审计, 所以就有重要性一说, 允许存在一些未发现的错报漏报;而会计日常工作不存在重要性问题, 如实反映就要求所有财务信息的生成应该是无差错的。因此, 由“无重大差错”改为“无差错”, 笔者认为是恰当的。

(3)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对比联合概念框架与之前的概念框架的内容, 不难发现, 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已经不包含在现在的信息质量特征当中了。原因是:如实反映本身说明财务信息代表了经济现象的实质而不是其法律形式, 仅仅反映经济现象法律形式的信息是不能产生如实反映的结果的。因此, “实质重于形式”不再单独作为“如实反映”的组成部分, 而被认为是隐含在如实反映当中的。谨慎性原则也将不再作为如实反映的一项内容, 这是因为谨慎性与中立性是矛盾的。谨慎性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防止管理层过于乐观的估计资产、收益等, 但这种原则下, 会导致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或损失, 这将使得信息带有偏向性, 无法满足中立性的要求。

(二) 增强质量特征评述

增强质量特征对基本质量特征起补充作用, 让有用的信息更有用。因此, 即使财务信息不满足增强质量中的某些质量标准, 仍然不能否定其决策有用性, 只是这条信息可能不如其他信息更有用。

(1) 可比性。进行决策时, 就是在不同备选方案之间作出抉择。因此, 如果信息可比, 将有助于使用者识别和理解不同经济业务的相似性和差别。联合概念框架中将其列为增强质量特征, 主要的原因是:即使信息不是直接可比, 但是只要满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的质量要求, 则信息仍然是有用的;如果信息可比, 但是不相关, 则是无用的信息。因此, 可比性不是判断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质量特征, 只能作为增强质量特征, 使有用的信息更完美。

(2) 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确信该财务信息如实的反映了意欲表达的经济现象。在联合概念框架的讨论稿中, 把可验证性作为如实反映的一项内容, 但是在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中, 已经是一项增强质量特征, 原因是:如果把可验证性作为如实反映的一项内容, 可能会导致把一些不能够直接验证的信息排除在有用信息之外。比如许多前瞻性的估计 (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有用寿命、残值等) 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的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当前很难验证;如果在财务报告中不反映这些预测信息, 毫无疑问将降低报告的有用性。此处可以看出, 联合概念框架所描述的信息质量特征, 是针对“财务报告”而非“报表”, 因为前瞻性的预测信息在当前是无法进入报表体系的, 为了使这些信息能够反映在财务报告当中, 可验证性只能列为增强质量特征, 也就是说, 有时必须为了提高有用性而适当的忽略可验证性。

(3) 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信息丧失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 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及时的信息只有在与决策相关并且能够如实反映经济现象时, 才是有用的。相反, 一些信息满足相关性与如实反映, 即使没有能够及时陈报, 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 仍然可能是有用的信息。因此, 及时性也作为增强质量特征的一项。

(4) 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一般来说, 适当的信息分类、描述信息的特征以及清晰简明的表述都将使得信息更好理解;同时, 为了理解信息, 使用者需要有合理的知识并且愿意花精力去分析信息。在联合概念框架中将其列为增强质量特征, 有一定的原因:一些经济现象本身复杂难懂, 如果将可理解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 就会导致在财务报告中不反映这些复杂但是相关的信息;但是显然, 此时的财务报告信息是残缺不全的, 没有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 会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因此, 可理解性不能作为基本质量特征, 只是强调报告主体需要为信息更利于使用者理解作出努力, 同时也强调了信息使用者的责任。

二、联合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 我国目前并无专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起相同作用的是基本准则当中的有关条款。基本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处于顶尖层次, 而概念框架的内容被包含在基本准则中, 因此更需要注重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一) 我国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联合概念框架的差异具体包括:

(1) 内容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基本准则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以上八项质量要求, 有的在FASB和I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中同样存在 (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完整性、及时性) , 有的已经被替代 (可靠性被如实反映取代) , 有的因为和其他概念存在冲突而不再列为质量特征 (谨慎性) , 有的作为其他概念的内涵而不单独存在 (实质重于形式是如实反映的内涵) ;还有一些联合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还未涉及, 如中立性、可验证性、无差错。 (2) 形式上的差异。一是我国基本准则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尽管按照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 重要的质量特征应该在准则中排列较前 (因此认为在基本准则中可靠性是优先于相关性的) ;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划分层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次、从属关系等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有时质量特征之间会出现冲突, 比如前文提到的:如果相关的信息不易于理解, 是否还在财务报告中陈报?这时就必须有对相关性和可理解性主次关系的规定。二是对各个信息质量要求的陈述或者解释不够详细。因为我国的基本准则属于会计法规, 所以按照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陈述, 其语言十分简洁。这样会使得基本准则对信息质量的要求难以被会计人员深入理解,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观联合概念框架, 其在正文中对每项质量特征都做了详细解释, 并且还在附录“结论基础”中阐述了采用这些质量特征和划分不同层次的原因, 非常易于理解。

(二) 借鉴联合概念框架, 完善我国财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包括:

(1) 形式方面的借鉴。首先, 要对财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层次划分。这完全可以借鉴联合概念框架的成果, 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再在基本和增强质量特征基础上, 划分更细层级质量特征。这样的划分将使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更加清晰、系统。其次, 要增加对基本准则 (信息质量要求) 的解释。我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 法律条文的语言必然是简洁的, 不可能要求在基本准则当中加入过多的解释性条款。为了增强基本准则的可理解性, 解决方法是在基本准则以外, 发布准则的解释或指南, 充分说明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概念和层次划分的原因, 以及指导这些质量要求如何应用。 (2) 内容方面的借鉴。一是要把信息质量要求的范围扩大到“财务报告”。因为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来看, 仅仅提高表内信息的质量是不够的, 信息使用者同样希望表外信息能够获得一定的质量保证, 以此提高整个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增强资本提供者的信心。二是“如实反映”是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提法。原先的可靠性要求更像是一个道德判断, 对于准则制定、理解和评价的作用不强;相反, 如实反映及其所属的质量特征, 能够较好的完成使命。至于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哪个更优先, 可以保留我国自己的观点, 因为这需要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相一致。三是“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还需要强调。因为在会计实务中,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存在不足, 部分管理层具有调节报表数据的动机, 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要求被执行得并不理想。因此在制定和评价我国的具体准则时, 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是不能放弃的。至于是将它作为如实反映所属的一项特征, 还是只在准则解释当中出现, 值得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特征框架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人力资源管理

一、模型胜任特征模型及相关内容介绍

胜任特征是“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 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可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胜任特征模型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 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SMMC是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骨干企业, 现有工程技术人员400余名。结合机械行业特点并对目前的业务和行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明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员工的理解和认可状况, 使得工作的重点能够放在核心能力和和关键行为上, 从而确定适合SMMC工程技术人员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构建胜任特征模型过程如下:

(一) 定义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来确定。采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 提炼出鉴别工作优秀员工与工作一般员工的标准。专家小组讨论则是由优秀的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层和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 就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领导表现的胜任特征行为和特点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

(二) 选取研究样本。

根据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岗位要求, 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 分别从绩效优秀、绩效一般人员中随机抽取80名员工进行调查 (优秀占50人、一般占30人) 。

(三) 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以行为事件访谈法 (BEI) 为主, 问卷调查 (Survey) 、专家小组法 (Expert Panel) 、小组讨论为辅。

(四) 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通过行为访谈报告提炼胜任特征对行为事件访谈报告进行内容分析, 记录各种胜任特征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特征归类, 并根据频次的集中程度, 估计各类特征组的大致权重。在分析数据信息 (访谈结果编码、调查问卷分析) 的基础上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SMMC从事与铝电解天车机组、冶金矿山设备方面的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工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在研究中把工程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分为知识、技能胜任特征和能力特质胜任特征两部分, 通过多轮访谈, 结合专家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 提出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岗位胜任特征的构成要素。 (见表1)

三、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结合岗位工作分析, 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工作分析、选拔与配置、学习培训等提供理论基础和作业平台, 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架构的基础。

(一) 基于胜任力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则以从事岗位员工的胜任力为基本框架, 对该岗位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的分析来确定该岗位的胜任要求, 是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践的基础和理论依托。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找出绩效优秀员工的关键行为特征和表现, 以优秀员工的行为特征与表现作为该工作岗位的胜任标准, 然后据此制定本工作岗位的职责与其他要求, 可提高工作分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预测未来的工作绩效性。

(二)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人员选拔与配置。

胜任特征模型可以明确表示出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体现个体素质达到什么程度。在选拔配置中可以直接利用参考文献中国、内外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胜任特征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工程技术人员在该素质上的典型行为表现进行调研和归纳, 从而得出符合企业具体实际的胜任特征描述。

(三)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员工培训依据职位分析中所建构的胜任特征模型为标准, 依据工程技术工作要求的每一项知识、技能、能力特质, 都能通过量表测评, 掌握员工的现状水平和目标水平, 提供具体的行为范例来对其进行说明, 有助于把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影响工作绩效的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上, 使培训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使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胜任特征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 (6)

特征框架 第5篇

近年来, 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三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持续升温。作为三个领域共同的支撑技术, 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存储获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提高数据访问的性能, 如何节约存储的成本并降低存储系统能耗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1,2]。

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副本方式存储数据, 即同一个文件在系统中存有多个备份 (称之为副本) , 每个备份位于不同的节点上。对此类系统而言, 副本存储策略是其基本构成之一, 以用于确定各文件的副本数量以及各副本的存储位置。副本存储策略影响数据访问的性能, 同时也是决定系统资源投入及能耗成本的重要因素, 因此受到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3,4,5]。

就所侧重的目标而言, 现有副本存储策略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侧重工程实现的简单性, 通常为各文件存储相同数量的副本, 并且各文件的副本数量以及各副本的存储位置均不随文件访问热度 (或访问频率) 的变化而改变, 如HDFS (HadoopDistributed File System)[6]、GFS (Google File System) [7]和Kinesis[3]。然而, 各文件访问热度并不相同, 甚至存在显著差异 (典型分布如Zipf-like[8]) 。此类策略虽简化了存储系统的副本管理, 但可导致存储资源成本及能耗成本的严重浪费。

第二类侧重寻找最优的性能及成本指标, 一般采用智能优化算法 (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人工免疫算法等) 计算副本数量和副本位置[9]。但是, 优化效果直接依赖各文件的访问热度信息, 当文件访问热度改变时, 需要重新启动计算过程以产生新的副本放置结果, 算法复杂度高、时间开销大。对大规模海量数据存储环境而言, 此类策略并不实用。

第三类侧重针对特定应用的个性化改进 (如[10]) , 在保证较优的性能及成本指标的同时, 往往也具备较强的工程可实施性, 但往往不具备较好的可推广性, 难以复制。

总之, 现有通用性较强的副本存储策略或无法实现性能及成本指标的优化, 或工程实用性较差;针对特定应用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副本存储策略则难以在新型应用中进行复制和推广。

本文研究访问特征驱动的高效副本存储策略的自动生成框架, 一方面使副本存储策略能够与应用的访问特征相适应, 获得较高的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使不同应用所适用的副本存储策略均能够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快速的生成。

1 自动生成框架

副本存储策略自动生成框架 (见图1) 主要为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设计者提供决策支持。该框架以副本存储策略自动生成算法 (简称自动生成算法) 为中心。自动生成算法又以访问特征参数提取和副本策略统一描述为基础, 前者提供的访问特征参数可作为自动生成算法的输入, 后者提供的描述方法用以确定自动生成算法的输出类型。此外, 设计者需要提供存储硬件的资源属性, 比如存储节点的数量、各存储节点的存储容量和I/O读写带宽等。

后文将分节论述副本存储策略描述方法、访问特征参数提取方法和副本存储策略自动生成算法。

2 副本存储策略描述方法

2.1 传统矩阵描述法的缺陷

矩阵法是副本存储策略的直观描述方法。假设文件数量为m, 节点数量为n, 则副本存储策略可用矩阵Am×n表示, 其中各元素aij取值0或1。aij=1表示编号为i的文件在编号为j的节点上存有副本, 否则表示不存有;表示编号为i的文件被存储副本的数量。

然而, 上述方法所涉及的变量较多 (共m×n个) , 解空间大而问题复杂度高。此外, 矩阵Am×n并非静态不变, 而是随各文件副本数量和位置的调整不断变化。换言之, 以矩阵Am×n表示的副本存储策略需随时间不断更新, 计算成本高。

2.2 向量描述法

本文对副本存储策略的表示进行简化, 仅关注副本数量及其变化, 而忽略副本位置的表示 (副本位置可从所有节点中按照等概率随机选择的方式产生) 。副本存储策略由一个m×n维矩阵Am×n退化为一个m维向量Bm。为保证Bm的时间无关性, 元素bi并非表示编号为i的文件的副本数量, 而表示访问热度排名为i的文件被存储副本的数量。

以向量Bm表示的副本存储策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当文件因访问热度变化而引起排名变化时, Bm无需更新, 系统可以根据各文件新的排名i'直接对文件副本数量和位置进行调整。

2.3 向量描述法的进一步改进

进一步, 假设访问热度排名在前的文件的副本数量不少于访问热度排名在后的文件的副本数量 (即副本数量与访问热度呈正相关性) , 则副本存储策略进一步简化为分割点集合的求解和文件子集合副本数的确定。其中, 分割点和文件子集合副本数含义如下:若访问热度排名为i的文件副本数大于访问热度排名为 (i+1) 的文件, 则称i为一个分割点;假设分割点的数量为g, 则所有文件被划分至 (g+1) 个子集合, 每个子集合内部的文件副本数量相同, 称之为文件子集合的副本数。

由于分割点数量g远小于文件数量m, 上述方式比向量Bm方式的变量数目更少。

3 访问特征及其参数化表达

访问特征反映文件访问热度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改变的规律。此处时间的变化有两种, 一种是以日为周期的钟点的变化, 比如早上六点和下午三点是两个不同的钟点。钟点的变化可伴随文件访问热度的变化, 称之为潮汐特性。另一种是日期的单向增长式变化, 比如2010年1月21日和2014年1月21日是两个不同的日期。日期的变化也伴随文件访问热度的变化, 称之为生命周期特性。空间的变化主要指所选取观察对象的不同, 每个文件均可视作一个观察对象。若观察对象不同, 则即使时间相同, 访问热度仍可能存在显著差别, 称之为帕累托特性。

上述三个特性直接影响副本存储策略的选择。本文通过峰谷比、演进速率和偏斜度等参数定量描述上述三个特性。其中, 峰谷比用大于1的实数表示, 表征一天中访问量峰值和谷值间的差距。比如峰谷比2表示系统在高峰时的访问量是低谷时的2倍。演进速率的取值是介于0和1之间的小数, 表征文件访问热度的日更新速度。偏斜度用二元组表示:访问量的百分比 (一般取值较大, 如80%) 及文件量的百分比 (一般取值较小, 如20%) 。比如, 偏斜度 (80%, 20%) 表示80%的访问量集中于20%的文件。

4 副本存储策略的自动生成

副本存储策略的求解即是2.3节中副本存储策略参数的求解, 包括分割点集合和各文件子集合副本数。副本存储策略参数需同存储硬件资源参数和应用的文件访问特征参数相匹配。

通过机器学习领域的相关算法 (如神经网络算法) 可求解出副本存储策略参数、存储硬件资源参数和文件访问特征参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副本存储策略的自动生成机制。三类参数关系的求解依赖大量的训练样本 (即已知的三类参数的对应值) 。训练样本本身的生成同样需要使用机器学习领域的相关算法如遗传算法, 由给定的存储硬件资源参数和文件访问特征参数计算出最佳的副本存储策略参数。

尽管上述算法复杂度较高, 但主要用于离线式计算, 以产生副本存储策略的自动生成机制。待自动生成机制产生之后, 便可以为各类应用快速产生高效的副本存储策略, 并且所产生的副本存储策略与访问特征具有相同的稳定性, 仅在访问特征发生演化时进行增量式的更新。

5 结束语

本文摒弃了副本存储策略研究中不考虑应用的具体访问特征和囿于某一特定应用访问特征这两类极端思路, 提出为不同应用自动生成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副本存储策略的新思路。通过研究统一的副本存储策略描述模型和关键访问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 得出副本存储策略的自动生成框架。该框架借助机器学习的方法, 可根据应用的访问特征直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副本存储策略, 在改善存储系统资源及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 可有效降低副本存储策略设计过程中的人工干预程度。

摘要: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存储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 数据副本如何放置是一个基本问题。然而, 现有可实用的算法或忽略应用具体的访问特征而牺牲效率, 或拘泥于单一应用而不具备泛化能力。通过建立副本存储策略的统一描述模型以及提取应用的关键访问特征参数, 定义出副本存储策略自动生成算法的输出和输入;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获得访问特征参数和最优副本存储策略参数之间的一般性关系, 从而形成自动生成机制的核心算法。在提高存储系统访问性能及节约能耗等成本的同时, 有效降低副本存储策略设计过程中的人工干预程度。

关键词:分布式存储,负载平衡,资源分配,绿色计算,副本策略

参考文献

[1]陆承涛.存储系统性能管理问题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Ganesh L.Data Center Energy Management[D]:[Doctoral Disserta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2012.

[3]MacCormick J, Murphy N, Ramasubramanian V, et al.Kinesis:A new approach to replica placement in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J].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 2009, 4 (4) :Article No.11.

[4]Wei Q, Veeravalli B, Gong B, et al.CDRM:A cost-effective dynamic replication management scheme for cloud storage cluster[C].In:Proc.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2010.188-196.

[5]Amur H, Cipar J, Gupta V, et al.Robust and flexible power-proportional storage[C].In:Proc.of the 1st ACM Symposium on Cloud Computing.2010.217-228.

[6]http://hadoop.apache.org/docs/current/hadoop-project-dist/hadoop-hdfs/Federation.html.

[7]Ghemawat S, Gobioff H, Leung S-T.The Google file system[C].In:Proc.of the 19th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2003.29-43

[8]BRESLAU L, CAO P, FAN L, et al.Web Caching and Zip-like Distributions: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A].Proceedings of INFOCOM[C].New York, USA, 1999.126–134.

[9]Long S-Q, Zhao Y-L, Chen W.MORM:a multi-objective optimized repli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cloud storage.

特征框架 第6篇

William C.Norby(1982)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形容为“桥梁”,其连接了财务报告目标与要素、确认、计量、列报以及披露之间的沟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财务报告目标的统驭下,影响着后续各个关键会计环节。目标回答了“为什么有会计(Why of accounting)”,确认、计量等回答了“会计是怎样的(How of accounting)”,信息质量特征回答了“怎样的会计才能实现会计存在的目标”。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财政部2006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引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准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作为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作为对基本质量特征的补充与完善。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写入基本准则完善了整个准则体系,然而,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仍旧严重,将财务报告作为解决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思作为会计准则的信息质量特征,依旧存在诸多疑问:是否应该调整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顺位,相关性优先,以更多的引入类似公允价值等更注重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和会计方法?可靠性中强调的客观中立与谨慎性是否冲突?如何评估可靠性,可靠性达到什么程度会计信息才是决策有用的?此外,我国信息质量特征中未提及可验证性,是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以及审计工作的开展等。

2010年,FASB和IASB发布了修订完成的概念框架中的两章:Chapter 1-The Objective of General Purpose Financial Reporting;Chapter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Useful Financial Information。基于新修订的通用财务报告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做了较大的调整,将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本信息质量特征和增进的信息质量特征,以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等。此次概念框架的修订,为解决我国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尝试从分析FASB/IASB联合修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入手,就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国际准则趋同,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

二、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之信息质量特征

21世纪初震惊世界的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直接促使美国国会颁布塞班斯法案,按照该法案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交“关于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因此,FASB必须对原有的概念公告进行修订,从规则导向型转变为原则导向型。美国频发的会计造假案件,让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产生怀疑,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日益受到关注,包括欧盟、澳大利亚等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此背景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4年开始联合对现有的概念框架进行修订,为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提供统一的、一致的原则基础。虽然,出于各方面原因FASB与IASB在2010年后在概念框架的修订上分道扬镳,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依旧是二者在各自之前概念框架的基础上联合发布的。

(一)FASB/IASB原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简介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早期多包含于财务会计目标之中,虽然已有文献涉及但关注不够,如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第四号报告书中将财务会计目标区分为一般目标与质的目标,其中质的目标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性、及时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质的目标本质上即信息质量特征。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概念公告发布,才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系统论述。美国概念公告第二号创造性的区分了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将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主要质量特征。划分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清晰直观的说明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决策有用信息的基础地位,给以后各国制定概念框架提供重要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概念框架中未对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而是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作为同等地位的四个质量特征。IASB的概念框架与FASB的概念公告在对可靠性的构成要素上分歧较大,IASB的信息质量特征中可靠性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中立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此外,二者均回避了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FASB/IASB联合修订的信息质量特征

FASB与IASB将概念框架的制定纳入合作项目后,人们对FASB/IASB联合开发一套单一的、高质量的概念框架,作为一个连贯的、协调的、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的基础寄予厚望。在联合开发中通过工作人员反复讨论,两个理事会通过讨论稿、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程序,确定了概念框架中的财务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性这一财务报告目标的统驭下,基于对信息有用性的不同影响将信息质量特征区分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进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信息所必须具备的属性,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具备该种质量特征的信息对决策更有用,该质量特征即增进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最后,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受成本效益的约束。

修订的质量特征正面回答了各个信息质量特征产生冲突时的取舍问题,尤其是相关性与如实反映产生矛盾如何权衡的问题。基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相关性决定了哪些信息可能影响决策,应该包含在财务报告内,而如实反映界定了对相关信息如何反映才能使信息有用,由此,相关性先于如实反映,内容重于形式。二者之间同样相辅相成,对不相关的信息如实反映和未能对相关信息的如实反映,都不能获得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修订的概念框架还指出增进的质量特征次于基本质量特征,甚至特定情况下需要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增进质量特征,以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相关或如实反映。

三、联合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动分析

FASB/IASB联合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是基于FASB与IASB原有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权衡各方因素进行博弈的结果,修订的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既有对原信息质量特征的传承,也有对分歧部分的取舍。最显著的变化是借鉴FASB的做法对信息质量划分结构层次,整个质量特征由3个层次构成,即基本质量特征、增进质量特征和约束条件,主要是依据其对信息有用性所起的作用进行划分,进一步使信息质量特征服从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目标。

(一)基本质量特征变动分析

相关性作为决定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的基本特征,调整了其构成要素。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与相关性存在着绝对的对应关系,因此无可厚非的作为相关性的构成要件。FASB原概念公告中将及时性作为相关性的组成,此次修订,两个理事会认为及时性与相关性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未将其作为相关性组成部分。例如,投资者进行利润增长趋势分析时,以前年度的净利润信息可能不是及时的,但却是与决策相关的;反之,及时披露的权益变动信息可能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并不相关。再者,及时性还对其他质量特征有影响,尤其是如实反映,譬如,以前年度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时情况。因此将及时性作为一项增进的质量特征是可取的。

联合项目组的初步意见中采取的FASB原概念公告的做法,将重要性与成本作为普遍的信息约束条件,而在最终发布的公告中采纳了IASB的处理方法,将重要性作为相关性的组成。从重要性与相关性的含义不难看出,重要性是相关性的门槛,二者具有逻辑上的统一。但重要性门槛的界定上,难以划分一个以一概全的定量标准,需要结合具体的报告主体特征和信息使用者决策加以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

如实反映取代了可靠性。此次修订变化最大的、引起争议最大的变化就是可靠性排除出质量特征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如实反映,两个理事会给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可靠性的含义模糊不清,例如部分机构认为可验证和无重大差错即可靠,而其他机构更关注如实反映和中立性,没有谁能解释清楚可靠性的意义。其二,可靠性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如实反映都可以涵盖。如实反映的构成要素保留了完整性、中立性和无差错,将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可验证性排除在外,下文将分析原因。

(二)增进质量特征变动分析

增进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FASB原概念公告中将可比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而且是唯一一个次要质量特征,将可验证性作为可靠性的构成要素,如上文所述及时性作为相关性组成。IASB原概念框架中将可比性与可理解性作为与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列的质量特征,及时性与成本共同构成普遍的约束条件,至于可验证性既没有作为可靠性的组成要件,也未单独作为一项质量特征。

将可比性作为增进质量特征是延续了FASB原概念公告的处理。虽然可比的信息对决策更有用,但不能以牺牲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为代价过度强调可比性。因为,可比性逻辑上次于相关性与如实反映。但可比性弱化是否会加剧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修订的概念框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可验证性列为增进质量特征与两理事会原来的处理均不同。为使信息使用者相信会计信息不存在重大差错和偏见,可以反映其意所反映的事件,该信息应该是可验证的,两理事会的初步意见是将可验证性作为如实反映的构成要件,明显是FASB的强势造成。但是,将可验证性作为如实反映的组成要件会导致某些有用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将其作为如实反映的要件欠妥,如反映管理层意图的信息难以直接或间接的验证,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通常意义上来说可验证的信息比不可验证的信息更助于决策,因此理事会认为将可验证性作为增进的质量特征更合适。

可理解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将阻滞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而作为增进质量特征更适宜。将可理解性与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共同作为基本质量特征,会导致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的新会计处理方法不能贯彻,尽管该处理方法对决策更有用,尤其是在现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类似情况。

(三)其他相关质量特征变动分析

联合发布的质量特征将部分原本属于FASB概念公告或IASB概念框架的质量特征剔除,如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此外,部分其他国家类似机构的概念框架性文件中包含的质量特征,以及部分期望较高的质量特征也未写入,如透明度、内在一致性、真实与公允等。在此,将其未加入修订的概念框架的理由归为以下几类。

1.某些质量特征不过是基本信息质量特征与增进的质量特征的不同表述,理事会认为自己的表述更简化、实用并容易被接受。如英国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真实与公允,理事会认为其与如实反映的内容本质上是一致的,将其加入质量特征会造成赘述。类似的还有实质重于形式,理事会认为如实反映这一质量特征内涵就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当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只反映其法律形式自然不可谓如实反映。

2.通过达到现有一项或多项质量特征,该质量特征自然可以实现,所以无需加入质量特征体系。例如,近来描述高质量会计信息时频繁使用的“透明度”,多次见于美国SEC向国会提交的《关于调到市价会计的研究》等重要报告中,理事会认为通过运用如实反映和可理解性等质量特征即可生成“透明”的信息。同理,最大程度的实现现有质量特征即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所以高质量也未作为质量特征。

3.谨慎性作为信息质量特征将会与中立性产生矛盾。谨慎性要求对损失及时确认而对收益直至有充分证据才加以确认,导致损失与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存在少确认收入而多确认损失的偏见,因此与中立性存在矛盾。引入谨慎性将导致对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存在偏见,因此修订的信息质量特征剔除了谨慎性。

4.内在一致性加入质量特征将阻碍财务报告准则的演进。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内在一致性是指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或准则要与现有准则体系相一致,现有准则体系所提供的信息是决策相关的,从而与其一致的准则或程序必然生成决策相关的信息。理事会认为,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新的对决策有用的处理方法因为与现有体系不一致而未采用,将会不利于财务报告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

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国际趋同的思考

联合修订框架中将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本质量特征、增进质量特征和普遍约束条件,主次分明,清晰的反映出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实务中可操作性更强。此外,将重要性明确作为相关性的组成,及时性作为可以提高信息有用性的增进质量特征等,都是能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是我国准则与之趋同的榜样。但是,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需要进一步思考。

(一)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

修订的概念框架中以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赞成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字面意思的变化,而反对者认为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丢弃了可靠性的本质。从理论上讲,如实反映淡化了可靠性的核心内容:可验证性和计量不确定性。修订的信息质量特征选择将可验证性单独作为一项增进的质量特征,弱化可验证性会动摇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加剧会计造假行为。应对计量不确定性问题上,国际准则一般做法是将可靠计量作为确认标准。反观我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资源成本或价值的可靠计量作为资产的确认条件之一,将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可靠计量作为负债和费用的确认标准之一,经济利益的流入能可靠计量作为收入的确认条件之一。在选择计量属性时,要求选择的计量属性应保证要素能可靠计量。如果与国际准则趋同将可靠性变更为如实反映,后续准则必须做大量配套的变更。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弱化了可验证性和计量不确定性,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应慎重权衡利弊。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针对可靠性的工作重点是确定如何评估可靠性,多大程度的可靠才能实现信息对决策有用,是否需要为可靠程度设定定量标准,如果设定定量标准如何避免“峭壁效应”,而不是致力于斟酌是否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逻辑关系

对FASB和IASB长期以来一直回避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产生冲突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修订的质量特征在基本质量特征如何运用中给出了正面回答,这也是信息质量特征存在分歧的重要领域。修订的质量特征认为相关性与如实反映(本质上即原框架中的可靠性),前者是内容,即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应该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后者是反映形式,即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应如何反映才能对决策有用,从而相关性优先于如实反映。相关性与可靠性关系是现代会计理论界一个颇具魅力的议题,众多会计学者致力于研究该问题。美国著名会计学家Patton在其1940年出版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推崇的历史成本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可靠性至上的观点。Wallman于1996年提出的彩色报告模式则完全体现了一种相关性至上的观点。我国2006年的基本准则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基本质量特征,要求保证会计信息可靠的前提下追求相关的信息。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的权衡是一个动态、具体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对决策的不同影响、成本效益、经济体制完善程度和具体文化环境等因素。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处理上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是不明智的,在我国现时环境下应遵守基本准则的要求,在保证可靠的前提下提高相关性。首先,“说谎话不如不说话”,这是各国一连串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所昭示的一条重要经验,不可靠的信息不仅不能有助于决策,反而可能导致决策者承担风险而蒙受巨大损失。其次,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进而来,总体上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其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多是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编报财务报告时应优先考虑可靠性。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一项不可靠的相关信息包括在财务报告中,反而会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误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若财务报告中因相关信息的不可靠而不予提供,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其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抑或在缺乏相关信息的约束下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毕竟多数投资者还是风险规避型的,相对于不可靠的信息给其造成的损失,投资者更偏好缺乏相关信息带来的较少的收益。

(三)谨慎性原则的取舍问题

FASB和IASB指出,将谨慎性作为质量特征依旧会与中立性产生冲突。中立性指不存在达到既定结果或引起特定行为的偏见,而谨慎性似乎意味着对收入和资产的低估可以接受,高估应该拒绝,从而导致财务报告存在偏见。国内部分学者也指出对谨慎会计信息的需求与激励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不是通过会计准则的规定人为谨慎。尽管谨慎性颇受争议,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早在会计准则产生前谨慎性已经是会计盈余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会计实务与会计准则的制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很难想象不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或有资产“可能”流入企业就加以确认,财务报告的泡沫化程度有多严重,谨慎性得以存在上百年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存在的基础。FASB与IASB自己也承认商业和经济活动充满不确定性,谨慎性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理想工具。

2.谨慎的会计信息是提高企业价值的一种手段,信息使用者需要谨慎的会计信息。Holthausen和Watts从公司契约、法律诉讼,税收及政治成本,这四个方面论证了谨慎性在提高公司价值方面的作用。

3.谨慎性能有效的促进“金融稳定”。按照谨慎性的要求,在经济形势较好的年度保守的提供利润数据,从而为经济下滑时利润下降提供缓冲,会计利润波动的缓和,有效的促进了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

4.谨慎性原则已经渗透到准则的方方面面,在概念框架中回避这一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例如:①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流出应该作为一项费用,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能取得对价,如研发费用只有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才可以作为资产,否则应费用化,这一会计处理正是谨慎性的体现;②按照谨慎性的要求,应收项目应该计提坏账准备;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不是计入损益,部分出于谨慎性的考虑;④对于大额非经常性损益,应该披露其性质、产生原因以及对后续期间的影响,以防止投资者误解其性质,这也是谨慎性的例证。

此外,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现阶段在基本准则中拿掉谨慎性是不可取的。我国资本市场尚处成长阶段,监管严格,企业有为迎合监管要求而粉饰财务数据的强烈动机。此外,财政部历年的会计信息检查公告也披露了大量虚增利润的事实,如2010年青海辰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开发的商品房尚未竣工、未达到可销售状态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5亿元,并虚增长期投资2.51亿元、无形资产1.28亿。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如若不考虑谨慎性,账面数字可能会进一步膨胀。

五、结论

FASB和IASB 2010年联合发布的信息质量特征的最终稿,总结以往利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广泛征求意见。总体来说有众多可圈可点的变化,比如划分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重要性作为相关性构成要素,及时性作为增进质量特征等,使整个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更为严谨和简化,进一步服从于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然而,修订的信息质量特征也引起了来自各界的不同意见。例如,包括EFRAG(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在内的多个欧洲会计组织在其发布的布告中指出,可靠性应该作为基本信息质量特征,同时应在概念框架中明确提及谨慎性。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一再强调应将“真实与公允”作为财务报告的核心。我国学者也指出,将可比性弱化为增进的质量特征,可能为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大开方便之门。

特征框架 第7篇

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概念框架,很多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演变,而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只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进行了规范,在基本准则中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 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趋同”是我国一直以来对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取的策略,联合概念框架的提出,对于制定我国会计原则具有借鉴意义。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演进

1970年,美国FASB指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包括: 1. 相关性; 2. 可理解性; 3. 可验证性; 4. 中立性; 5. 及时性; 6. 可比性; 7. 完整性。1980年5月,FASB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详细地介绍了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义,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图,层次图的高层是“决策有用性”,这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 ( 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 、可靠性( 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可比性( 包括一致性) 、重要性。其中, 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次要质量特征是可比性。信息如满足重要性,才能进行确认,普遍约束条件是效用大于成本。

1989年7月,IASB发布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 提出了4项主要质量特征,即相关性( 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重要性) 、可靠性( 如实反映、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 谨慎性和完整性) 、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2010年FASB – IASB发布联合框架即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质量特征区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 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并移除“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构成要素; 将“及时性”从“相关性”中移除,将“可验证性”从“可靠性”中移除; 增强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基本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如实反映”。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同等重要。

二、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变化

为了明确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将质量特征区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基本的质量特征就像金字塔的塔底,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如果信息满足基本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那么这项信息就是有用的,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不仅具备基本的质量特征,还具有增强的质量特征,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一步提高。但如果一项财务信息具有增强的质量特征,不论是具备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只要它不满足相关性或如实反映, 都不能使该信息有助于决策。可见,基本的质量特征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有用,而增强的质量特征则决定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是否更加有用。

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原因有两点: 第一,可靠性的概念十分模糊,人们普遍缺乏对它的正确理解,一些人仅仅关注于其中的可验证性而忽视了如实反映,有人甚至直接将可靠性理解为精确; 第二,可靠性无法量化,如实反映相对于可靠性来说更恰当一些。

FASB - IASB联合概念框架的如实反映中不再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如果一项财务信息值表述了形式而与实质有差异,那么它必定不是如实反映的。谨慎性也没有包括如实反映,谨慎性使我们在确认、计量报告时,可能会低估资产或者高估负债,结果使财务业绩与事实不相符。这样看来,谨慎性与中立性是对立的。可验证性也不能包括在如实反映中,因为没有验证的信息有时是必须进行反映的。排除掉这些信息会使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减少。

联合框架在相关性中也经历了变化,最后得出一致结论: 相关性中不应包括及时性,并且将重要性这一特征保留。如果一项财务信息与用户相关,并且能够如实反应,即使这项财务信息没有及时报告,这项财务信息仍然是有用的,仍有助于用户做出决策,所以及时性不应该包括在基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之中,将及时性包括在增强的质量特征中是恰当的。重要性是针对报告主体层次的, 是反映财务信息的基础,它是相关性的一个构成要素。

三、FASB与IASB制定概念框架的环境与我国会计环境比较

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第一章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描述时,我们可以看出联合概念框架建立在一种经济环境特征上,即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资源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而在我国,虽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较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发行上市与监管制度不严格,法律责任和惩罚机制缺位。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个体投资者比重较大,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因此我国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个体投资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既不熟悉商业与经济活动,也不具备专业知识。而在发达国家,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总之,我国在会计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 为我国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供了参考。 FASB与IASB的联合框架对信息质量特征做出了修改,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尽管有一些观点仍旧存在争论, 但是总体是积极的。FASB与IASB的联合框架统一了会计质量特征,使我国会计制度与世界接轨有了统一的可参考文件。

2. 为我国制定会计原则提供了方向。联合框架不具备强制性并且内容详细全面,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强制性且不如联合框架详细全面。联合框架的制定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我国借鉴联合框架质量特征时,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平稳过渡,建立中国特色的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逐渐与国际接轨。

3. 为我国建立会计质量特征体系提供了借鉴。美国参与了联合框架的制定,而且从联合概念框架中也显示出美国的强势,制定的规则仍然是偏向于发达国家。 目标指引方向,FASB与IASB的联合框架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目的,而我国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并存,目的不同,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必定不同。借鉴联合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表现的新变化,建立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才能有利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摘要:在介绍联合概念框架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演进历程,以及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变化。“趋同”一直以来是我国对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取的策略。FASB与IASB联合框架的发布,为我国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质量特征体系提供了参考,为我国制定会计原则提供了方向。我国在借鉴联合框架质量特征时,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逐渐与国际接轨。

特征框架 第8篇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请求权三个方面。

(一) 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概念框架联合项目CON.No.8中指出, 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指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需要信息的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其他信贷机构。同时阐明除了投资者、债权人、其他信贷机构之外的监管机构和公众可能在通用财务报告找到所需的有用信息, 但他们不是通用财务报告主要指导对象。与此同时, 客户、政府及其他代理机构也不属于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的范围。其还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 管理层与企业的主要关系不是资本提供者的关系, 不应作为主要使用者。

与之前的概念框架相比, IASB的概念框架 (1989) 主要集中在投资者需要, 并代表广泛的使用者的需要方面, 其并没有明确区分哪些属于主要使用者的范围。而FASB第1号概念公告 (CON.No.1) , 从业主的角度出发, 认为所有者是企业权益的唯一拥有者, 是企业经济资源的提供者。CON.No.8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方面是消除IASB框架 (1989) 和FASB概念框架声明1的差异, 目光更集中于使用者做出关于经济资源的决策;另一方面是会计权益理论由业主权理论向主体权益理论转变。在业主权益理论下, 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业主的资产, 业主对信贷者和其他债权人承担负债, 以及剩余的业主净权益。而在主体理论中, 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所有的资本提供者的需求, 财务报告是从企业的角度提供信息, 而不是仅仅为权益投资者或某一类的资本提供者。这样就必然导致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的变化。

(二) 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

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而且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应有助于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贷机构作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此类决策涉及购买、出售或者持有权益工具和债务工具、提供或者结清贷款或其他信用工具。这几乎与FASB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完全相同。FASB和IASB之前的框架都集中把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表目标的基础。那些框架同时也这样描述, 为经济决策提供的有用的信息也会有助于评估管理层如何履行了其财务监督责任。但是, CON.No.8指出, 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是提供于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 经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不是财务报告单独的目标。资源分配决策有用性目标本身就包括利于评价管理者受托责任的信息。因此, 受托责任不应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 资源配置决策也应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的一部分, 因为它也关系到管理部门是否高效的使用了被提供的资源。FASB还认为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有用性或评价质量管理的有用性对主体资源配置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信息管理对那些有表决和否定能力以及管理行为能力的资源提供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 由经济资源的请求权转向主体的请求权

CON.No.8指出, 进行有用性决策时, 财务报告必须提供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请求权以及一定时期内其变动的信息。报告主体不可能在没有确认和计量其经济资源和请求权的情况下, 提供完全合理的财务状况信息 (如综合收益、利润或者损失或其他类似的条款) 。因此, 得出的结论是, 指定某一类型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是不合适的。公告使用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主体的请求权这个词的原因是, 在很多情况下主体的要求权不是指特定资源的请求权。此外, 许多请求权都会用于满足导致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资源。因此, 当所有的请求权都是主体要求权时, 并不能说明所有的请求权都是该主体的现有资源。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信息质量特征的数量、结构层次、质量特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

(一) 信息质量特征数量的变化

在FASB概念框架第2号概念公告 (CON.No.2) 中, 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5个质量特征, 其中及时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作为从属质量特征包含于相关性之中。可验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作为从属质量特征包含于可靠性之中。在CON.No.8中包含了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8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预测价值、确证价值从属于相要性和成本效益的限制。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由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两个方面构成。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无重大错报这三个要素。增进性质量特征是对基本质量特征的补充, 增进性质量特征用于区分有用性较小的信息和更有用的信息。增进性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

根据以上的信息, 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三) 质量特征含义的变化

在CON.No.8中, 其用确证价值关性。完整性、中立性、无重大错报从属于如实反映。

(二) 结构层次的变化

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IASB框架 (1989) 和FASB第2号概念公告两个框架都定义了类似的主要质量特征, 但安排的顺序有些不同。I-ASB的框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同等的列为主要质量特征, 而CON.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则是将这些质量特征列在不同的层次, 将可理解性作为针对使用者的质量特征, 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 而可比性被列为次要质量特征。在联合概念框架项目中, CON.No.8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特征和增进性特征。同时有用财务信息的提供受到重替换了相关性下的从属质量特征反馈价值。以如实反映替代了可靠性。究其原因是可靠性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词, 不同的人对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 严重阻碍了对相关问题的交流和看法。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和无重大错报三个从属质量特征。由于谨慎性与中立性不相容, 所以谨慎性将不再出现在概念框架之中。此外, 在CON.No.2中及时性作为相关性的从属质量特征, 可验证性作为可靠性 (如实反映) 的从属质量特征, 在CON.No.8中其均被纳入增进性质量特征的内容。

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在联合概念框架中属于增进性质量特征的范围。在联合概念框架中将可比性作为增进性概念框架, 是因为如果信息可以与其他实体的信息报告或者相同主体的不同时期的相似信息进行比较, 那么信息的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最有用的。评价财务报告标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增加报告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联合概念框架CON.No.8指出把可验证性作为如实反映 (可靠性) 的方面可能会导致外部信息的真实性不容易被验证。因此, 委员会同意并重新定位, 认为可验证性作为增进性质量特征是理想的。在联合概念框架中把及时性提升为增进性质量特征, 是因为信息的及时性不仅在信息相关和如实反映的前提下是有用的, 而且其可能会影响其他质量特征的强度。与此同时, CON.No.8将可理解性质量特征的重点放在信息使用者一方, 相对减轻了信息提供者和准则制定的责任。可理解性的分类作为增进性质量特征的目的是指导那些难以理解并且应该被尽可能解释清楚的信息。

在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方面, 联合概念框架考虑了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两个方面。若一项信息的遗漏或误述将影响使用者的资源分配决策, 则该信息是重要的。财务报告应包括所有重要的信息, 财务报告信息的效益应该超过信息提供与使用的成本。但是概念框架对于如何界定信息是否重要仍然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 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

FASB在此次联合概念框架中明确提出相关性应比其他信息质量特征优先考虑。在联合概念框架的第一章中, 财务会计的目标仍然是以决策有用性为主, 而信息的相关性与决策有用性极为密切, 不相关的信息尽管如实反映对决策也是无用的。因此, 在权衡各质量特征时, 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最基本的特征, 而其中以相关性尤为重要。增进性质量特征是辅助的, 是用于区分有用性较小的信息和更有用的信息, 它们不能代替相关性和如实反映, 但是这并不是表示增进性质量特征可以忽略。增进性质量特征可以提高相关性和如实反映, 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同样的, 相关性的提高或如实反映的加强也能使会计信息更可比, 信息的可理解性增强。可见增进性质量特征和基本质量特征是相互促进的。增进性特征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 但没有设定优先顺序, 有时削弱一个或几个增进性质量特征可以加强其他的质量特征。

三、结论与启示

对于财务报告的编制者, 概念框架有助于他们应用准则并且对于准则尚未涉及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财务报告的审计人员, 概念框架有助于他们形成对财务报告的意见。对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 概念框架有助于他们解释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这些作用将会由于有权威的、综合的、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而得以加强。

FASB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在与IASB的合作中发布了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这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趋势的具体表现。FASB从2002年开始就主动与IASB进行准则趋同合作, 一方面是由于IASB影响越来越大, 其前身IASC, 成功完成“可比性项目”、“核心准则计划”开始赢得国际声誉之后, FASB积极介入到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之中;另一方面, IASB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同时, 遭到“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严重打击的FASB开始进行反思。从对联合概念框架第8号概念公告的分析中我们发现, 它已经以一种单一文件的形式出现, 在第8号概念公告中其采用分章节的形式, 第一章是描述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 第三章描述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 之后的联合内容也将继续以章节的形式发布在第8号概念公告中, 而不再像之前以编号的形式分别在不同的概念公告中描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 联合概念框架在结构模式上已经明显的偏向于IASB的模式。但是我们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第一章的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 还是第三章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偏向于FASB。财务报告的目标仍然是以决策有用性为主,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 把IASB (1989) 中作为基本质量特征的可比性、可理解性划分为增进性质量特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特征框架】相关文章:

模式框架05-07

关系框架05-11

安全框架05-16

开源框架05-17

报告框架05-21

议题框架05-21

框架协议05-25

合作框架06-01

操作框架06-03

通信框架06-05

上一篇:演唱心得论文下一篇:高校数字化档案馆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