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框架范文

2024-05-07

模式框架范文(精选11篇)

模式框架 第1篇

关键词:框架协议,招标采购,采购成本

当前,随着机关、企业、事业及部队等单位、部门后勤变革,依据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的总要求,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开始引进了框架协议招标采购模式。框架协议招标,是指对于重复使用,且规格、型号、技术标准与要求相同的货物或服务的集中招标,适合于一个招标人下属多个实施主体采用集中统一招标的项目。招标人通过招标对货物或服务形成统一采购框架协议,一般只约定采购单价,而不约定标的数量和总价,各采购实施主体按照采购框架协议分别与中标人分批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协议。这种新的采购方式改变了以往频繁招标的工作模式,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招标思路。

1 框架协议招标的特点

框架协议招标,减少了重复招标,将多次招标变为一次集中招标,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框架协议招标有利于标准化采购、有利于增加供货厂商集中度,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以及管理成本。总体来说,框架协议招标的应用,是物资采购系统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

1.1 框架协议招标的物资的适用性

由于框架协议采购是批量集中采购,因此只有采购频次高、数量大、需分次下订单的大宗以及要求提供稳定可靠技术服务的物资,才适合选择框架协议采购招标。

1.2 框架协议招标有效期的约定性

在这段时期内招标的结果在限定条件下可反复执行。有效期的长短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趋势来确定,最长可达两年。

1.3 框架协议供应商的不唯一性

由于框架协议招标采购覆盖的时间长、需求空间较大,选择一家中标商势必存在交货期延误、货物质量不合格或更换供货商等方面的风险。因此,框架协议招标采购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家或多家中标商。

1.4 框架协议执行价格的可调整性

框架协议招标的有效期一般较长,对于部分物资品种有效期内受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如机电产品、建筑材料、主副食品等,因此,此类物资品种的执行价将根据评标时确定的计价公式计算产生,与原材料的价格联动。

2 框架协议招标的优势

2.1 锁定资源,保证物资供应

物资采购是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规模化企事业单位或部队后勤保障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因此,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是物资采购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特别是对于市场较为紧俏的物资,依靠“一单一招”的采购模式是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的。通过框架协议招标,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锁定优质的资源,同时,供应商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提前掌握需求单位、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预计物资需求数量,以便更好地安排生产经营和组织供货,从而有效实现保供目标。

2.2 增加竞争,降低采购成本

框架协议招标是将需求单位、部门某个项目所需某物资打包进行一次性招标,或者是针对需求单位、部门一段时间内所需物资进行一次招标。因此,框架协议招标使用物资数量和时间跨度均较大,投标商也因此对此类招标更加重视,往往报价更具竞争性,可为招标人节约更多的采购资金。

2.3 减少频次,提高招标采购效率

同“一单一招,一单一签”的操作思路和模式相比,框架协议招标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财力、物力浪费。如,某项目所需阀门、管件、法兰框架协议招标,通过一次招标,仅两天时间便确定了该项目所有规格型号管阀件的框架协议供应商。而如按以往的“一单一招”的采购模式,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通过框架协议招标,在一段时期内将供需关系稳定下来,使采购人员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去研究和分析市场,大大提升了物资采购部门工作效率。

2.4 优化供应商结构,实现供需双赢

在框架协议招标采购模式下,一方面本着业绩引导订货的采购机制,对业绩好的供应商给予倾斜政策;另一方面对于供应商偏少形不成充分竞争的情况,积极寻找新的供应商,通过择优汰弱,进一步优化了供应商结构,培育了更为优秀的供应商。

3 框架协议招标采购流程设计

3.1 前期准备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采购物资品种及预测其需求量。采购人员确定半年度参与框架协议采购的物资品种,各个需求单位、部门根据往年物资消耗数量规律和情况,结合本年度实际情况,预测物资的年度需求量。二是推荐供应商并制定评分标准。采购部门、事业部门根据采购物资的特点以及预测的需求量等信息从供应商库中抽取供应商并进行推荐,推荐的供应商数量根据具体物资采购情况而定。

3.2 技术评标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资质审核。专家对推荐供应商的资质条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财务状况、历史业绩等方面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对供应商排序。二是确定参与商务招标供应商名单。采购人员、专家组成员根据供应商的资质审核评分,以及最终参加商务招标供应商的数量,从已经完成的排序中从高到低择优选择参与商务招标的供应商名单。

3.3 商务招标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召开预备会,讨论确定招标评标的原则,包括中标供应商数量、业务量分配方案、基准价、中标价格(上限)、废标原则等(假如,对于某一些物资标段,确定的最终中标供应商数量为两个,业务量分配可根据综合得分的高低分配60%、40%比例的业务量。在框架协议的实施过程中,两个供应商的主次地位根据表现的优差进行互换)。二是制发邀请招标书并成立评标专家组。三是招标、评标、决标。专家组组长宣布评标原则,供应商开始投标;在监督人员的监督下,专家组成员对商务报价进行统计,同时,结合技术评标中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得分,通过事先制定好的评定标准对各个供应商进行综合打分;对打分结果进行汇总排序,宣布中标结果。四是签订框架协议。采购机构派代表与中标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物资的品种、规格型号、技术标准、预估数量、基准价、质量标准、安全要求、储存方式、运输方式、交货方式、交货期、交货地点、结算方式、协议期限、违约责任、纠纷处理方式等内容。

3.4 框架协议的履行与控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价格管理、质量监控。采购机构根据价格市场的波动情况,根据计价公式或基准价,调整和管理价格,经领导审批执行。二是供应商的动态考评。采购机构根据合同执行情况,包括按时到货、产品质量(使用部门提供的质量评价表)、服务质量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考评,对表现优秀的供应商与其续约,表现良好的供应商邀请其参加下一轮招标,表现差的供应商直接淘汰。

4 框架协议招标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

4.1 前期技术交流工作不完善

招标是采购方式的一种,它区别于询比价的地方是招标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招标同询比价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商务的采购过程,所有技术上的交流都应该在采购以前完成。

4.2 分包方案不尽合理

框架协议招标由于涉及的物资品种、数量较多,因此评标时往往先将标的物分为若干个包,而通过框架协议招标实践发现,如何分包往往隐藏着一些不尽合理、公正的地方。

4.3 恶意低价的判断难度大

招标的竞争性是激烈的,这一方面给需求单位、部门带来了节资增效的好处,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势必带来超低的价格,而超低的价格往往给物资的质量、寿命问题埋下隐患。尤其是于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不少投标商为能拿到单子而靠低于成本价恶性竞争,给将来的物资保障带来了一定风险。于是,如何判断投标商的报价是否低于其成本价成为焦点,但由于整个市场环境是在快速的变换中,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等成本都是时刻变化的,想通过评标委员会在短时间内判断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 框架协议招标应用改进建议

5.1 提前介入,提高效率

对于较大规模的框架协议招标,采购机构应协助需求单位、部门、专家了解其前期的技术交流情况,在技术交流阶段即将招标所要求遵守的法律法规普及给对方,特别要注意这个过程的公平性,技术交流的矛盾不解决原则上不予开标。

5.2 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

实施框架协议招标采购,必须改变各物资需求单位分批提报招标计划的传统做法。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及早介入需求计划形成过程,掌握需求动态,分析消耗规律和存货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物资使用规律,对于消耗量大、采购频次高、适合集中采购的物资品种和数量,确定框架协议招标采购范围,这是实施框架协议招标的基础。

5.3 科学设置权重,加强价格分析

框架协议招标的物资型号规格较为繁杂,为防止有可能出现的恶意低价,评标时应对各规格型号设定相应权重系数,对于常用的物资给予较高的权重,不常用的物资权重可适当降低,以避免投标商策略性报价所导致评标价超低而常用物资单价又较高的情况发生。

5.4 建立健全评委打分责任制原则

应建立健全评委打分责任制,即每个评委必须对自己的打分负责,如果出现某评委连续多次靠主观臆断打分甚至打极端分,相关部门将追究其责任,以保证招标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内进行。

做好框架协议采购工作对于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物资采购工作者们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得框架协议招标更为科学合理,努力使这项创新的采购模式为物资采购保供降本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军.浅谈石化企业框架协议采购[J].经营管理者,2011(6):242.

[2]蔡宇涛.浅析框架协议招标采购模式[J].招标采购管理,2013(9).

以框架式模式实施化学教学 第2篇

以框架式模式实施化学教学

系统探讨了教学中的.框架模式.阐述了以框架模式实施化学教学的新方法,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针对化学各学科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计量化学/计算机化学,应用化学.注意对知识结构的剖析与联系,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及其内在规律.

作 者:李志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环境与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年,卷(期):15(4)分类号:A841关键词:化学 分析化学 教学新方法 框架模式 知识结构 学科规律

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框架 第3篇

【关键词】 审计导向模式; 经济责任人; 行为责任; 报告责任

一、引言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确立的基本依据可以用审计动因学说之“受托经济责任观”给予恰当的解释,它是审计产生之历史本原的回归。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仍然缺乏,尚待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确立为我们创新审计导向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本文提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关于审计前提与目标的一种普遍认同的审计动因理论。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拓展,是推动审计理论不断创新的内在依据。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委托人对受托人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要求不断变化,致使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从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使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转向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可信性,审计模式从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发展到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再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种类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绩效审计发展,甚至使审计超越了传统审计的领域,如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等。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现代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其本质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委托人自然希望受托人能够诚实地、令人满意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其受托财产(资本)的保值,而且要实现其财产(资本)的增值;而受托人也具有向委托人交待或表明其在诚实地、认真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以便继续获得委托(投资)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基于受托人的需要与动机产生了会计的需要,即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基于委托人的愿望和保证受托人会计反映的真实公允性或可信性,产生了对审计的需要,即委托人借助于审计来控制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状况,以及受托人提供的会计报告的质量(即真实公允性或可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受托人特别是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着法律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性,以及专业知识障碍和时间、成本方面的若干限制,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的质量,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即审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受托人为了表明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取信于委托人,也愿意接受此种控制。

为了保证和促使受托经济责任得到有效的履行,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模式对委托人所掌管的经济资源及其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如实反映受托人履行职责的情况。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着重研究了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文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狭义与广义的阐释

1.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狭义的解释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狭义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法律概念,它是指经济责任人对资源的法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委托人)的责任。这种法定的利益所有者包括股份企业或公司的股东、国有企业的国家(政府)、政府的纳税人、慈善机构的捐赠者等。按照狭义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也称为传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经济责任人应该向也只向委托人即直接利益所有者报告资源的经管状况——其所应承担并履行的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在狭义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下,责任的指向是单一的,因为其委托人是单一的。

2.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广义的解释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社会概念,它是指经济责任人对其有关的所有的利益关系人的责任。这些利益关系人是一个群体,除了特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外,还包括虽然不具有法定所有权但与经济责任人所代表的组织有着某种经济或社会联系的其他利益关系人。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作为其直接利益所有者的股东或国家之外,其他利益关系人还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贷款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部门、地方团体、银行、税务机关等等。按照广义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也称为现代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所有这些方面都是经济责任人应予负责的对象。这是因为,任何经济责任人及其所代表的组织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一方面,其行为将影响到其各种利益关系人;另一方面,其生存与发展又必然依赖于各种利益关系人,所以,其行为必须对包括直接利益所有者在内的所有的利益关系人负责。显然,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所指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广义的。

3.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解除特定组织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其本质是保证和促进其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所谓“全面”,是指全面履行“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包括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的各项内容;所谓“有效”,是指每一项责任都必须得到切实履行,都要真正符合要求。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就是要通过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的经济责任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的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的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纠偏,以促使经济责任人全面有效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

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均没有明确针对受托人行为本身,因而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的纠偏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见,本文构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汲取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等审计模式的成果,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形成的针对特定组织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行为活动的审计方式。

三、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剖析

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就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以界定、评价特定组织的经济责任人的目标经济责任为重点,在确定目标经济责任的前提下,决定审计测试的范围与程度,通过审查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组织方式。

对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与理解:

1.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主体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审计主体划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类型包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

2.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客体是特定组织的经济责任人。本文所指的特定组织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按照对特定组织类型的划分,经济责任人包括从事公共管理的各级政府官员和非营利组织的各级负责人、从事营利活动的企业各级负责人。从理论上讲,凡是存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受托方,均可作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客体。

3.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经济责任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其中,行为责任是经济责任人经管经济资源的责任,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报告责任是经济责任人通过履责报告解释说明其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责任。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表明经济责任人不仅应当全面履行包括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的各项内容,而且每一项责任都必须得到切实履行,都要真正符合要求。

4.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策略是为了实现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审计目标而设计安排的一整套措施。具体包括审计计划和流程的设计、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审计报告体系的改进等。

四、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概念框架

(一)责任的涵义辨析

研究责任的涵义有助于界定经济责任的内涵,因为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的涵义之所以不同,并不在于责任的涵义发生变化,而在于责任前面的修饰词“经济”,在理解责任的涵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经济责任的涵义。

在古代汉语中,“责”与“任”连接形成“责任”的用法并不多见,常见单用“责”字。现代汉语中的“责任”是从古代汉语中的“责”发展而来的。“责”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的概念,至少有六种涵义:一是求、索取;二是诘斥、非难、谴责;三是要求、督促;四是处罚、处理;五是义务、责任、负责;六是债。

在现代汉语中,《汉语大词典》认为,汉语中“责任”有三层涵义:其一,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其二,分内应做之事;其三,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第一层涵义,实际上仍然把“责任”作为复合词,大都见于古代汉语中。在现代汉语中,“责任”的涵义一般是指后两种。

张文显认为“责任”一词的基本语义有三方面:其一,“责任”即为分内应做的事,如“岗位责任”、“尽职尽责”等。这种责任实际上是—种角色义务,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责任”,其中心意思仍为“义务”。其二,对特定事项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成果负有义务。如“担保责任”、“举证责任”。其三,因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没有履行角色义务)或没有履行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赔偿责任”等。

冯军收集了《法制日报》1993年4月1日至30日76个有关“责任”的用语例,并对所收集的用语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责任’一词是在三种意义上被使用的,即‘义务’、‘过错、谴责’、‘处罚、后果’”。

刘作翔、龚向和认为,“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责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责任一般是指在政治、道德或在法律方面所应为的行为的程度和范围,在这里,责任是主体的角色义务或职责,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特定主体分内应做的事。狭义的责任是主体违反某种义务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或不利的状态,也就是有的学者所言的‘基于一定的义务而产生的合理负担’”。

张贤明认为责任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属于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说明责任与责任主体的社会角色是相联系的,是各种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负担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表明了社会对责任主体的行为预期;第二层涵义属于消极意义上的责任,说明社会对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成员所给予的谴责和制裁,反映社会对其成员不履行或没有履行好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进行的处置,是社会成员因为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引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首先界定了前者,才有可能界定后者。

张贤明进一步指出,责任的两层涵义中包含着评价的因素,即对责任主体的行为是否做好了分内之事以及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时应该受到何种处置进行评价。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认为,责任是一个人应尽的职责,应该承担的过失。或者说是一个领导干部应当做的事做了没有,做的效果如何。

综上所述,责任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责任主体的分内之事;第二,责任主体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时应受的谴责和制裁;第三,对责任主体行为的评价。这三部分都与责任主体的社会角色相关。在社会中的角色不一样,责任主体的分内之事、评价的标准、应受的处置就不同,责任的具体内涵也就有所区别。

(二)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

姜彦秋认为,经济责任主要是指作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承担的经营责任及其他经济责任 。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定义为:“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陈波认为,经济责任其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受托经济责任”,即由于受托管理他人资产而承担的相对于委托人的责任 。

李三喜认为,经济责任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责任应当是当事人基于特定的职务而应承担或履行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二是经济责任应当是当事人对其与经济责任相关的职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三是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应当承担的经济上的后果,如经济上的赔偿、补偿等。

笔者分析认为,上述有关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并不是很完整,但对本文研究界定经济责任的涵义是有启发意义的。

事实上,经济责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资源委托与受托关系引起的经济权力与经济义务。在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日益细密的情况下,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也是现代审计赖以产生的基础。可以说,社会上的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承担着各种性质不同、内容不一的受托经济责任。从历史上看,基于产权关系和市场交易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很早就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中得到承认和履行。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将经济责任的涵义界定为受托经济责任更为完整和恰当。

(三)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

根据现代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笔者认为,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是指经济责任人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由此推论,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经济责任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三位一体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

1.经济责任人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存在于一种委托与受托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至少存在委托人和作为受托人的经济责任人两方,委托人授予经济责任人管理和经营经济资源的权力并要求其对管好、用好该种资源负责;经济责任人接受委托人的授权或委托并承担起履行相应责任的义务。根据前文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内涵的剖析,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中的经济责任人是指特定组织中受托经管经济资源的行为人,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和非营利组织负责人。作为承担并履行经济责任的主体,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中的经济责任人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委托受托关系以及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如图2所示。

2.经济责任人的行为责任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经济责任人的行为责任是按照委托人关于治理性、控制性、合法合规性、效益性、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责任。委托人的要求代表了其对经济责任人之理想行为所持的期望,反映的是社会的客观需要,而社会需要的层次与水平总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因此,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自然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趋势。

经济责任人的行为责任一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确立,从而形成行为责任的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预算、计划或合同、契约等形式确立;也可以由习惯或习俗确立;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也可以是口头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治理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绩效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社会责任。

3.经济责任人的报告责任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受托经济责任应具有可计量性,即能够通过货币形式或其他标准予以计量,并通过报告的形式(如财政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对计量结果予以报告。报告的形式也将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变化而变化。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经济责任人的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履责报告,以公允反映经济责任人履行行为责任方面的内容。

由于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履责报告实质上应该是解释说明经济责任人履行目标经济责任状况的报告体系,为了全面反映治理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绩效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责报告体系应当包括财政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治理结构报告、财经法纪遵循报告、经济权力行使报告、经营活动报告、经营目标报告、舞弊防范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 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2]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J].会计之友,2002(10):15.

[3] 蔡春.论现代审计特征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J].审计研究,1998(5):1-8.

[4]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

[5] 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91.

[6]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84.

[7] 冯军.刑事责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10-15.

[8] 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J].法学,1997(10):10.

[9]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8:2-3.

[10]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6.

[11] 姜彦秋.谈谈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1999(5):22.

[12] 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84.

[13] 李三喜,高雅青.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

[14] 张勇.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49-55.

关于“模式与框架”式教学的反思 第4篇

以诗词鉴赏课为例。由于诗词往往含义隽永, 语词深味, 很多学生在理解上确实存在困难。而面对试题时, 要求在固定时间内完成答案, 一些学生更是一头雾水。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总结了命题的一般规律和答题模式, 于是学生不再无从下手、语无伦次了, 取而代之的是角度明确、有话可说。于是, 很多教师开始关注解题方法上的训练了, 甚至在备课时, 连设问方式都仿照考试提问的形式, 把学生放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然而, 时间一久, 题型一多, 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 由于在讲授时, 教师们轻鉴赏, 重答题,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鉴赏能力;解题时思想保守, 缺乏创新思维, 使用术语单一而僵硬;诗歌一旦深刻隽永、含意内持, 学生便没了方向。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内容是围绕答题模式的强化训练, 考试时一旦出现新颖的题型, 学生依然使用熟悉的答题模式生搬硬套, 啼笑皆非的答案就会比比皆是。这样造成恶性循环, 越缺乏鉴赏能力就越依赖于答题模式, 越依赖于答题模式就越缺乏鉴赏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对写作有如下表述: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都是轻记叙文、重议论文, 甚至从高一开始就只集中训练议论文, 其他文体被搁置。原因也很简单:议论文不易跑题, 在考试中更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心。议论文是否有应试优势尚不可论, 但语文教学终不是只为考试而存在, 学生书写自己的人生也不能只靠议论文。放眼文坛, 多少文豪巨匠在各种文体上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而这样的框架作文教学又埋没了多少未来的巨匠?再从作文的训练指导上看, 更是“八股”到了极致———引论、论证、结论, 每一个环节都设置得清清楚楚。常见的作文教辅书籍和报刊高举“高分作文”的招牌, 更是推波助澜。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内容几乎是由华丽的排比和素材支撑起来的, 虚无而空洞。这样的写作训练, 教师与学生都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读与写都在框范中进行, 学生的个性审美完全被扼杀。王旭明先生指出: “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以及独立创造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学呼唤“求真务实”, 我们需要一个变革的方向。

说道“求真务实”, 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思想没统一, 方向没确定, 再艰苦的“求”与“务”都是白费功夫。考试的指挥棒已经冲昏了很多教师同仁的头脑, 大家苦苦求索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科分数, 提高升学率, 而忘了最真实的语文是什么。语文, 就是读别人的文章, 感受他的心情, 与之产生共鸣;或是写一篇文章, 去抒发自己的心情, 寻求他人的共鸣。如果你想读得明白, 写得清楚, 就积累一些词句, 学习一些修辞, 掌握一些章法。语文其实就这么简单, 它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说它是“自然”的, 是因为语文是人们情感的基本载体, 只要是真诚的言辞或篇章都会散发动人的魅力。不论怎样修饰加工, 其目的都是要最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心声。说它是“自由”的, 是因为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包罗万象的, 从内容到情感, 从语言到形式, 嬉笑怒骂, 经天纬地, 皆在其中。它彰显着作者的个性, 又连接着读者的个性。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 第5篇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展开的,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进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适应(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任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做出的重大的理论和政策上的突破,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做出了突破性的决策,把教育体制改革推到了一个攻坚性的关键阶段。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主要涉及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把原先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教育运行中具有什么作用?政府、学校、市场之间处于什么关系?教育有没有市场、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能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这些问题直接关系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在改革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回答。因此,现阶段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不同改革模式的试验,是有利于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模式的。我这里只从教育属性的定位这个角度提一点看法。我认为教育具有社会共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承认公共服务事业属性,就要确认教育具有同经济运行不同的规律,肯定政府对教育负有主要的责任,教育不能完全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而承认产业属性,就要肯定教育是人力资源和知识的生产部门,教育通过人力资源和知识同市场的交换,会增加社会财富,产生经济效益,也就要肯定教育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和市场调节机制。这里的叫题是究竟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运用产业运作和市场调节的方式?就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角度说,主要是涉及学校、政府、市场、社会这几方面在教育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在政府管理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市场的调节机制主要在民办教育中发挥作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学校面向社会(市场)自主办学,市场调节作用的大小,依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这样,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能否说主要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在这个模式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关键.政府越是转变职能,善于宏观管理,市场就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越能有序地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同样,市场越是发育成熟,规范有序,政府就越能转向宏观管理;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制度化的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学校就能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

2.管理体制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变统得过死的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实行在中央大政方针下的地方分权;改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的体制,确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地位和权利。这个问题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实施到位。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明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实行的成效也是显著的。

主要问题是,在这个体制中,中央政府的责任和权力,现在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实际上是在中央,包括基本学制、课程设置和标准、教材审定、教师资格和编制、工资标准乃至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政策性问题等。但是,中央财政中除了阶段性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经费外,没有用于基础教育的稳定的经费项目。世行的建议中就提出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研究的。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第三次全教会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一方面确定由国务院授权,把高等职业学校和大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进中央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共建、调整、合并、合作”,把中央部门举办和管理的高校的大多数划转地方或以地方管理为主,中央只管理少数关系全局和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并且提出在三年内,建立起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今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决策统筹、规划管理等将主要由省级政府负责;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同区域经济相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这项改革配套,就要调整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因为原有的高校布局是以全国和大区为主配置的,六个大区所在地的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3%,而这些高校大多是面向全国或大区的。现在多数高校由省级统筹和管理,省际之间高校分市不均衡;高校资源充裕的省份如何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而资源不足的省份又不要完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这就要通过统筹规划、调剂余缺、成本分担、利益分享等方法,使高校扩大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打破地方分割,实行跨地区招生和就业,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学校能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真正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能力。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理论和目标的问题,主要理由是: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真正到位.其中有思想观念;组织体制、传统惯性以及既得利益等因素,需要有革命精神推进这项改革;另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包括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还没有真正到位,学校从政府文件中得到的自主权由于制度和政策不配套而不能落实。因此,学校是否改变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是衡量教育体制改革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世行在其报告中提出,要把上级政府管理权限中属于学校的直接归还学校,而不要在各级政府中搞“层层下放”,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被截留;这应该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加以实施。

3.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是一种机制性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要打破单一的公办教育体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包括私人参与办学在教育决策和教育运行上就会增加社会参与的力度尤其是民办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势必增强市场对教育的调节作用。投资体制的改革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要吸纳社会其他了面的资金,就会运用某些市场机制。这些改革的深化实际上是在改变教育运行中的单一的行政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的调节作用。这两项改革的政策已经有了重大突破,现在的问题是要尽快形成操作性的法规和规范。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

(1)如何从政策法规上体现鼓励各方面向教育投资,举办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

(2)教育机构是否需要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原则,当然这涉及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民办学校的产权界定;

(4)民办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5)民办学校董事长和校长的权责关系;

(6)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7)社会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8)成本分担的具体政策原则,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政府财政可能提供的学额之外的扩招部分,是采取普遍提高收费标准、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办法,还是在二级学院中实行另一种收费标准;

(9)在实行成本分担,提高收费标准之后,相当部分学生要通过贷学金上学,需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标准,以提高其还贷能力;

(10)如何运用金融手段加大教育投资,等等。

总之,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需要有一整套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和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要从体制体制转轨转向制度创新。

4.要将解决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克服教育、科技同经济相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准备。要从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直接社会服务等方面,使教育工作的各个部分密切结合社会实际。这就需要: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吸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多种人才,尤其要重视培养创业型人才;面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课题,使科研同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并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知识贡献;加强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园区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和文化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自身的知识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中小学要成为社区文化和科技传播的中心,高校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成为学习化社会的中心机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体制问题。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

密切结合的新机制”,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行经、科、教统筹;高校同企业可以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学校的管理机构尽可能吸收企业和社会有关人士参与等。总之,只有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的体制和机制,才能使教育同经济、社会的结合有制度化的基础。二是队伍建设。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生产和实践的经历,也缺少经常参与实践的渠道和条件。要改变教师队伍结构,增加有实践经验并有学术水平的教师的比重,创造条件(包括相互兼职等)让教师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建设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同经济、社会的结合创造条件。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政策

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提出来的,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次全教会赋予了新的内涵,推向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就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建设21世纪的高质量教育,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我国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其中有优秀的和成功的,也有明显的缺陷和弊病。例如:我们有基本的教育标准以及相应的比较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保证大面积的基本教育质量;同时又过于划一呆板,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比较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和训练,学生的知识水准相比起来还有优势;但是又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欠缺。我们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但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等等。我们当然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问题是我国现行教育中的弊病,由于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供不应求而产生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严重干扰着人才培养,也阻碍着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只有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培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重点地位。21世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劳动世界市场化等,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面对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比尔·盖茨说:未来10年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以往50年);未来的中国人将承担既完成工业化又迎接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具有比前辈更高更新的素质。综合素质既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指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那种把教育局限于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综合素质。而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更是反映时代要求和针对现实弊端的,抓住这个重点将会突破现行教育的禁锢,带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创造多种多次的教育选择机会。包括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放宽大学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和工学交替制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而成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等,使人在一生中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机会。

3.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创建“人人皆学之邦”的学习化社会创造条件。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在现有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各种教育服务。这将会引起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结构、师生关系乃至整个教育模式的变革。

高校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框架构想 第6篇

一、高校基层教学档案管理现状及改革趋势

近几年, 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促进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由于体制改革, 高校二级学院的文件资料随着办学规模扩大而越来越多, 教学档案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高校档案工作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变化。校级档案馆以综合性档案管理为主, 其专业性强, 有稳定的档案管理专业队伍, 有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的达标体系;相对二级学院档案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不被重视, 高校在扩大规模强化二级管理的同时, 大量来自于教学第一线, 又未经系统整理的教学文件资料存放在二级学院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而这些材料恰恰是体现教学质量的凭证, 对分院师生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却作用非凡。

笔者认为, 基层原始档案是具有价值的智慧财富, 若能充分开发利用教学档案的价值, 将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借助教学评估的契机, 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不少二级学院虽然通过了教育部的教学评估, 但仍存在教学档案管理滞后、缺乏宏观指导和微观管理机制等现象。主要表现在:1.重管理、轻档案, 对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理解不深。2.教学文件归档、无严格规范的统一标准和程序, 随意性较大。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连续性管理的长效机制, 应付教学评估的多。3.档案意识薄弱, 教学文件收集困难, 材料不齐全。4.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仅停留在被动服务的状态, 很少有人对原始教学材料进行系统开发。5.大都由未经过档案专业培训的兼职档案员保管。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模式, 因此部分兼职档案员面对教学评估指标和教学档案的整理却无所适从, 殊不知教学评估专家除了查看学校层面的教学评估材料以外, 主要是了解、检查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规范情况, 教学档案资料无疑是最佳的佐证。

针对上述教学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 高校教学档案系统开发集成管理模式的研究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以及提升分院、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具有裨益。从院系教学档案基础建设抓起, 建立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快改革的步伐, 努力实现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的宏伟目标, 才能使更多的学校从容地向评估专家展示教学管理的新成果。

为了保证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广泛性和实用性, 课题组对二级学院教学档案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大胆创新纸质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 科学地建立了教学档案体系, 系统地编研了教学档案, 创建了“档案在线”网站。同时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工作, 旨在寻找高校基层档案管理的适用共性, 研究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最佳实践理论的应用需求, 以完善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针, 提供高校二级学院档案建设。新建的档案管理模式, 经过3年多时间的运作, 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果凸显, 其先进性、全面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明显优于其他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受到众多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高校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信息时代的多元化管理——交叉学科融合, 为各行各业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其中集成管理因其“集合而成”的基本特征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模式, 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是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电子文件和档案未来发展方向, 结合高等教育的各种需求背景, 有助于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与时俱进, 促进中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设计的。本项目侧重研究并借鉴集成优势互补的理念及其整体优化的原则, 提出以下高校基层教学档案集成管理的理论框架构想。

(一) 建立教学档案集成管理的理论体系

从基层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实际出发, 本项目集成管理是将教学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以全方位、全范围和全阶段的“大集成”管理思想, 运用文件生命周期和集成的理念, 基于界面管理交互作用的学术新观点, 赋予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动态性, 使文件运动各个环节的规范标准、使重要的界面关系纳入档案管理状态, 以实现控制、协调和沟通, 达到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参与、不断开发创新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效果, 实现以教学科研服务为核心,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的目标。

从这一理念来构筑指导实践的院系档案集成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理念集成、过程集成、组织集成、方法集成, 其中又包含了“双轨制”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界面管理原则等;使之集成一体, 创造性融合既互为统一, 又交叉渗透, 达到系统优化、管理高效、用户满意, 最大价值实现一种最优化管理理念和一种最佳实践模式 (见下图) 。

教学档案集成管理体系{过程集成全程管理原“双则理轨念组制集织”原成集公则成共原界则面管理原则组织方沟法通集原成则

(二) 教学档案集成管理理论之诠释

1. 基本原则

(1) “双轨制”原则:采取纸质与电子文档同时归档的两条腿走路, 确保文件资料的安全和利用, 并统一实行集成管理。旨在改变师生检索工具单一状况, 建立和完善多种检索渠道,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料信息为教学服务的目标。

(2) 全程管理原则:根据教学文件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有效地控制文件从生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生命过程, 以及管理过程的“全程控制”。

(3) 界面管理原则:“界面”原是指各种仪器设备、部件等的接口, 后被引入到管理领域;其实质就是对界面各接口集成后形成的面链接。档案界面管理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交互作用, 即实行教学档案动态收集和静态资料的集成化, 把所有的交流、协调、合作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系统控制, 提高教学档案质量。

2. 集成内容

(1) 理念集成:集成管理是一项系统管理, 明确集成目标至关重要。建立院系档案首先应有长远的战略视角和系统内涵, 理念是设计集成管理方案的精髓。课题组以集成思想为指导, 突破惯有的教学档案常规管理模式, 以积极探索精神来重构院系档案。例如, 对院系档案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将档案所涉及的人、物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使之达到优势互补的动态界面, 从而产生集成管理前未能达到的效果。

(2) 过程集成:指集成管理的过程运行, 运用全程管理原则。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 按教学文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和管理要求, 对院系所有教学文件资料的产生、收集、整理、保存或销毁等整个生命周期, 实行全程管理, 努力实现教学档案全方位、全范围和全阶段的集成化管理。

(3) 组织集成: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集成包括机构组织沟通界面和人脉组织沟通界面管理两条体系。机构组织沟通界面有各部门相互间的关系, 办公室与各系部、研究所之间的关系;人脉组织沟通界面有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档案员与师生的关系等一环套一环的网络结构。例如,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材料产生的主体, 收集教学档案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助, 团队的配合才能奏效。只有从材料的产生、收集、整理等接口把握质量, 才能把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中运作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有次序地系统控制。此外, 为了克服界面障碍, 解决界面双方在管理分工与协作的矛盾, 还需要制度来保障实施, 通过制度把众多组织的聚集与界面管理集成运行, 发挥档案管理的整体优化功能, 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方法集成:课题组以档案学原理为基础, 运用集成管理思想来指导档案管理实践, 综合运用文学、美学、档案学、管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网络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融合, 将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工具等资源要素有机地纳入到管理视野之中, 并进行科学重组。实行制度、文献、网络“三维一体”的每项功能又具有独立的集成模式。例如, 数字网络的集成, 三种纸质编研模式的集成, 同时都赋予内容与形式统一在精致而完美的文化品质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功能, 以体现教学档案的使用价值。

三、高校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的实践框架

高校教学档案集成管理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制度、文献、网络“三维一体”的模式, 同时研制经济实用、易记易操作的“3部曲10步法”基层档案集成管理模式。目标实施过程要求管理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最终形成的教学档案“产品”质量可靠、实用, 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 从方法上创造“3部曲10步法”基层档案集成管理模式

“3部曲10步法”是以档案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而研究创设的。3部曲, 即由建立体系、编研文献、数字网络三部分组成;10步法, 是指规范制度、搭建构架、建立盒号、收集分类、编辑目录、统计数据、撰写概况、设计装订上架、数字群库、网络检索等。10步法既是操作流程的步骤, 又包含了许多方法。“3部曲10步法”排序科学, 集成有方, 是本项目的重大成果, 在实践运作中效果显著。

第一部曲:创设院系档案规范管理新制度注重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为宣传档案工作, 又方便收集, 构建体系要求图文并茂地设计文件资料管理构架图, 达到界面管理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实现文件资料的系统化管理。

第二部曲:全面开发教学档案的编研工作。从利用角度出发, 以“双轨制”为原则, 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 探索教学档案纸质、数字网络以及橱窗展板等载体的编研方法, 创建具有实用性的基层档案纸质三种编研模式。

第三部曲:实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创建富有特色的二级学院“资料———档案在线”网站。它是兼容图书类和档案类资料为一体, 链接学校档案馆、图书馆等多功能的二级学院信息网站。该网站运用美学、传播学、多媒体、音乐、书法绘画等原理, 设计网页和模块;并与纸质档案产生互动, 利用者根据网上检索的档案条目, 可直接来档案室查阅原始材料。

(二) 教学档案集成管理的主要技术特点

1. 三种编研载体

(1) 纸质载体。借鉴编纂学中的原理, 对所有教学档案按6个体系分类, 并进行编辑研究, 创设了3种编研模式。A.以单一性表格型介绍为主的二次文献。该技术特点是以表格形式编辑目录, 设计中抓住材料内容的关键词, 突出重点, 使查阅者一目了然。B.以成套主题性介绍为主的二次文献整理。该技术特点是由成套性的综合材料构成来烘托某个主题;要求编辑目录或是按时间、内容列出小主题。C.以多元化精品型为主的三次文献。该技术特点是按教学档案体系分篇目, 集成了总目录、盒目录、各类数据、概要、图表等内容, 形成了具有多功能的档案高级检索工具;其中有概述、综述、概况、总数据、主数据等。

(2) 橱窗展板载体。利用档案丰富的内容和载体, 将文字图片数据等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提炼,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举办各类主题展览。橱窗展览与汇编最大的区别在于橱窗展览文字要求浓缩、精练, 适量的照片和图表与之呼应, 形成具有魅力的艺术特色。该技术特点是根据橱窗面积安排内容, 一般由几个主题组成, 定时更换内容。例如, “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成果回顾展”, 要求在档案原始资料的前提下撰写, 然后收集照片, 进行排版, 设置展板背景。画册编研也是根据档案记录编写, 运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片描述, 具有“广告”效应, 也能达到宣传效果。

(3) 多媒体编研。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读性强和传播性, 抓住这些特点编研, 通过计算机功能, 利用PPT多媒体迅速传播信息。该技术特点是视频编辑侧重画面声音效果动态, 视听融为一体;PPT编辑侧重数字图片、文字等结合。

以上三种编研载体, 从利用档案的角度运用了美学原理, 抓住师生视觉感受, 以新颖的形式来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2. 建立“资料——档案在线”网站

主要体现二级学院图书、档案、情报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作为教学资料链接一体, 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料群库, 为教师利用提供更广阔的信息资源。

(1) 系统地建立教学档案电子群库。在收集纸质文档的同时, 建立电子版本的教学档案, 为创建“资料——档案在线”网站作了铺垫。

(2) 系统地创建“资料——档案在线”网站。本网站从档案室和资料室两大体系设置大模块与子模块, 以实现档案信息发布的功能。

技术特点:集成Dream weaver 8以及photo shop cs3和Access等软件有机结合, 灵活、快捷、易发布、易维护, 达到功能全、视觉美、优雅而实用, 视听与检索功能的完美统一。设计功能全方位, 包括信息检索、新闻动态、通知海报、管理动态、留言讨论、站长管理、链接学校图书馆、档案馆等。同时设置数字档案室和资料室的一级栏目有简介、管理分布、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学科档案、行政档案、声像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实物档案、图书检索、音像检索、报刊检索、学术信息服务窗等, 二级栏目根据情况而定。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教学档案系统开发集成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的成果有:1.提出“教学档案质量工程”团队化的管理理念, 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积极进取, 逐步意识到档案对自身发展的好处, 从而改变了原始教学档案收集困难的窘境。2.“3部曲10步法”基层档案集成管理模式, 能从整体上把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实用性。3.建立多元化的基层档案集成管理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管理, 达到档案内容和形式的完美集成, 促使二级学院顺应高校发展, 系统开发与利用教学档案, 有助于发挥其为教学研究的服务功能。鉴于各高校二级学院重视基层档案建设程度上有差异, 笔者建议可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辅导, 更新知识, 转变陈旧的档案管理理念, 让教学档案为改进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连红.当代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透视.档案学研究, 2008.2

[2].连红.基层档案集成管理模式的3部曲10步法.中国档案, 2008.5

[3].连红.集成管理模式中高校教学档案编研创新初探.档案学, 2008.5

[4].连红.高校教学档案创新管理美学新实践.档案与建设, 2008.6

[5].连红.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编研模式新探索.浙江档案, 2008.4

[6].连红.高松俊.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平台架构系统设计与实现.档案, 2008.6

[7].连红等.从教学评估的角度审视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兰台世界, 2008.12

[8].王乾坤.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武汉大学学报, 2006.3

[9].刘兰剑.党兴华.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研究及其新进展.科研管理, 2007.3

[10].何嘉荪.付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9

[11].陶应虎.顾小燕等.公共关系原理与实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WDF用户模式驱动程序框架 第7篇

微软Windows Driver Foundation (WDF) 是微软的下一代驱动开发模型。WDF是以WDM为基础进行了建模和封装, 包括一系列支持开发扩展的组件, 连同驱动程序测试和发布工具, 并支持内核模式及用户模式两种驱动模型。

在WDF驱动模型下, 无论内核模式的驱动程序或者用户模式的驱动程序, 它们都采用同一套对象模型构建, 采用同一个基础承载。WDF虽然已经是经过封装和定义的对象模型, 但对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对象来说, WDF又是两者的父对象。换言之两者都是继承了WDF才得到的, 或者都是从WDF派生而来的。

相对于内核模式, 派生出的对象称为“KMD框架”即KMDF;而相对于用户模式, 派生出的模型称为“UMD框架”即UMDF。无论何种模式的框架, 其内部封装方法、执行行为其实还是用WDM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微软在WDF中封装了驱动程序中的某些共同行为:例如即插即用和电源管理就属于这种共同行为。这就大大地减少了驱动开发的难度。

二、用户模式驱动框架 (UMDF)

Us e r-Mode Drive r Fram e w ork (UMDF) 是基于同属于WDF的内核模式驱动程序构架 (Kernel-Mode Driver Framework, KMDF) 的概念上的, 它像内核模式一样处理相同类型的I/O请求, 实现的功能是相同的。然而, 两种结构的又是由不同内容, 不同设备驱动接口和不同的数据结构组成的。

与内核模式驱动程序相比, UMDF的驱动程序有以下一些优点:简单的驱动程序环境、更高的稳定性、更高的安全性、它可以使用Win32 API、可以在用户模式调试器中进行调试、驱动程序可以用C++语言来编写、更快的代码编写速度、匹配内核模式的性能。

UMDF支持基于协议或连续的基于总线的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例如, USB设备或网络连接设备。但是, 虽然用户模式的驱动有这么多优点, 它也是有限制的。在编写以下功能的驱动时, 必须在内核模式下完成:处理中断;直接访问硬件, 例如直接访问内存;精准的定时循环;应用被保留在内核模式中的非分页池或其他资源。

一个UMDF驱动程序运行在一个主机驱动过程, 也就是一个运行时环境。每个这样的驱动程序都运行在这个驱动堆栈中来管理设备。用户模式驱动程序可以被加载到内核模式驱动程序之上的堆栈的最顶端。因为用户模式组件没有进入系统的地址空间, 让系统和内核模式驱动保持I/O请求和其它共享数据。UMDF体系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之间进行通信。这样, 相对于内核模式驱动, 用户模式驱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不会像内核模式驱动一样因为驱动有问题而造成系统崩溃。

典型的用户模式驱动程序框架由以下一些部分组成:

UMDF驱动:UMDF驱动是硬件功能的抽象。它运行在用户模式环境下, 并且可以访问各种服务器。UMDF驱动可以在驱动的堆栈部分进行各种操作来管理一个设备。

反射体 (Reflector) :反射体是安装在每个设备的内核模式设备堆栈顶端的内核模式WDM过滤器驱动, 由一个UMDF驱动程序来管理。反射体管理内核模式部分和用户模式的主机驱动过程间的通信。它从操作系统中将I/O、电源、和即插即用消息传送到主机驱动过程, 因此用户模式驱动程序可以响应I/O请求, 并且参与即插即用设备的安装, 列举和管理。反射体同样可以监控主机驱动过程, 以确保适时的对消息做出回应并且及时的完成操作的鉴定, 防止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中止。

主机进程 (Host Process) :主机进程就是用户模式驱动程序运行的过程。它分为应用程序过程和驱动管理过程。虽然它不是一个Window s服务, 不过它运行在本地服务器的安全目录中。

驱动管理器 (Driver Manager) :驱动管理器可以遍布于整个反射体的范围之中。作为驱动管理过程的产物, 驱动管理器记录每个主机驱动过程的开始和过程信息。在每个操作系统中, 只有一个驱动管理器。

三、UMDF的对象与接口

UMDF是由一系列协同运行的对象组成的。它为设备的用户模式驱动创建并管理一系列对象。

下图列出了UMDF定义的一些对象, 以及他们的层级:

对于不同类型的对象, 根据不同的场合, UMDF为每个对象定义一个或多个接口。这些接口提供方法和工具。方法为对象带来其实现功能的行为。工具则提出并获得对象的关键信息。一些接口被UMDF执行, 而其他的一些被驱动程序来执行。

UMDF对象和接口是基于组件对象模型 (COM) 的。但UMDF只是应用COM的一个小的子集;它不依靠全部的COM结构和时间库。相反的, 它只是应用其中的查询接口和涉及到计算的一部分。每个UMDF接口都起源于Iunknow n, 因此它默认的支持Que ry Inte rface, Add Re f和Re le as e方法。Add Re f和Re le as e方法管理对象的使用周期。Query Interface方法可以使其他的组成部分来定义驱动程序支持的接口。

四、UMDF驱动程序初始化

当用户模式框架添加一个新的用户模式驱动的设备时, 在其加载时的驱动主机进程中, 框架为每个设备添加一个设备对象。

要添加这个设备, 框架首先调用驱动IDriver Entry::On Device Add方法, 并在调用过程中传递IWDFDriver和IWDFDevice Initialize两个接口。其中支持的IWDFDevice Initialize接口只对On Device Add方法的上下文有效。

驱动可调用一些IWDFDevice Initialize接口的方法执行以下操作:

驱动通过调用IWDFDevice Initialize::Retrieve Device Property Store方法返回IWDFNam e d Prope rty Store接口得到设备属性值。

驱动通过调用IWDFDevice Initialize::Set Locking Constraint方法指定框架如何调用它的回调函数。

驱动通过调用IWDFDevice Initialize::Set Filter方法使设备成为一个过滤设备。

在驱动应用IWDFDevice Initialize接口初始化设备后, 驱动传递一个指向这个接口的指针给IWDFDriver:Create Device方法来为设备创建一个UMDF设备对象。在框架设备对象被创建后, 驱动通过调用IWDFDe vice::Cre ate Io Que ue方法来创建读写I/O队列。在这个调用过程中, 驱动必须确定它如何从I/O队列中接收请求。

UMDF驱动程序创建这些回调对象, 包括一些上下文信息和一些接口方法。框架通过这些接口方法来访问驱动的回调对象。

另外, 如果驱动支持即插即用 (Plugand Play, 简称Pn P) 和电源管理 (powermanagement, 简称PM) 事件, 那么驱动还需要通过传递IWDFDevice接口实现以下的三个接口:

以上是实现一个用户模式驱动的简要过程, 详细信息可参考WDK。

摘要:微软Windows Driver Foundation (WDF) 是微软的下一代驱动开发模型。UMDF是基于同属于WDF的内核模式驱动程序构架的概念上的, 它像内核模式一样处理相同类型的I/O请求, 实现的功能是相同的。

关键词:WDF,UMDF,驱动程序

参考文献

[1]Russinovich, Mark E., and David A.Solomon.Windows Internals, Fourth Edition.Microsoft Press:2005.

高中数学框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第8篇

框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知识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研究背景

高中数学具有模块多、难度大的特征.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 师生在一节节“讲练结合”课中完成模块学习.框架式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对知识的循序渐进式掌握, 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缺点是学生在学习的初期、中期对学习目标和要求不明确, 到后期才逐渐明朗,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被动, 对模块知识的整体性把握不足, 不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笔者尝试对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现以《概率统计》一章为例, 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供专家、教师探讨.

三、研究过程

1.让学生了解学习主线, 加强学生对知识模块的整体认识, 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和网络.高中数学学习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三总复习时, 发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多, 记忆杂乱, 没有主线.所以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知识系统化、框架化.笔者猜想:如果有意识地将知识结构框架化放到学习的初始阶段, 效果不是更理想吗?于是, 笔者在教学 《概率统计》初始, 先分析、讲解一个案例, 简单概述整章的主线,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要求有初步的了解.

【案例】统计分析我们班本次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 探究热情高涨.

如表1, 第一步, 收集原始数据;第二步, 为了更好地分类统计, 我们以5 分为一档, 制作频率分布表;第三步, 为了使数据特征表现得更直观, 制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第四步, 为了使图更简洁, 制作频率分布折线图;第五步, 引入极限思想, 导出总体密度曲线.这样, 学生对整章内容的主线和知识框架已有初步的了解, 对本章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体验, 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第一印象.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高中生年龄已经不小, 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有必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笔者认为, 教师应改变不明就里的“烧中段”式教学, 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本章节中的定位和作用, 真正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对整章知识结构框架有了第一印象后, 在之后的每个小节的学习中, 就能准确、高效地学习相关内容以及对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应用.例如, 学生在学习 “频率分布直方图”时, 由于已学习前一节“频率分布表”中的难点———“频率/组距”, 了解到该知识点就是为“直方图”的研究作准备的, 所以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直方图的学习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 学生在本章知识框架中明确了本节重点知识 (也是本章重点知识) 为“直方图的面积表示概率”, 了解到该重点是将来学习“总体密度曲线”的关键前提, 从而集中注意力听课.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一致, 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3.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框架式教学既要把每一章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讲清楚, 又要把目标和重难点分析透彻.同时, 还要把相当一部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知识框架的引导下, 自主钻研、探究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作业、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逐渐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实验效果来看, 有了教师前期的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学生每节课有10~15分钟去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强化训练, 能更好地内化知识体系.而对于弄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解除疑惑.并且, 笔者发现自主学习是一个很有效的缓冲时段,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该时段内根据自身情况探究不同难度的知识, 有利于提高自学效率.

四、研究小结

模式框架 第9篇

1 MVC设计模式

MVC( Model View Controller) 是模型、视图和控制器的缩写。MVC模式[1]对于Web应用开发是一种先进的设计思想,无论选择哪种语言,也无论应用多复杂,它都能为构造产品提供清晰的设计框架。MVC架构模式如图1 所示。

其中,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也可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它们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

( 1) 模型: 在MVC的3 个部件中,模型是主体部分,包含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同时负责访问和更新持久化数据,一个模型能为多个视图提供数据,每个视图都从不同角度来表达模型[2]。由于应用于模型的代码只需写一次就可以被多个视图重用,所以减少了代码的重复性。

( 2) 视图: 视图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 视图向用户显示相关的数据,并能接收用户的输入数据,但它并不进行任何实际的业务处理。视图可以向模型查询业务状态,但不能改变模型。视图还能接受模型发出的数据更新事件,从而对用户界面进行同步更新[2]。作为视图来讲,它只是作为一种输出数据并允许用户操作的方式。

( 3) 控制器: 控制器负责协调整个应用程序的运转,控制器的作用就是接受浏览器端的请求。它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和视图去完成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单击Web页面中的超链接或发送HTML表单时, 控制器本身不输出,只是接收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浏览器端发出的请求,然后确定用哪个视图来显示模型处理返回的数据。

2 ThinkPHP框架技术

ThinkPHP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快速、简单的,面向对象的轻量级PHP开发框架,遵循Apache2 开源协议发布,是为了简化企业级应用开发和敏捷Web应用开发而诞生的[3]。ThinkPHP借鉴了国外多种优秀的框架和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结构和MVC设计模式,融合了Struts的Action思想和JSP的TagLib( 标签库) 、RoR的ORM映射和ActiveRecord模式,封装了CURD和一些常用操作,单一入口模式等,在模板引擎、缓存机制、认证机制和扩展性方面均有独特的表现。

2. 1 ThinkPHP框架的目录结构

ThinkPHP框架中目录分为两种: 系统目录和项目目录。系统目录是下载ThinkPHP框架类库本身,而项目目录是用户实际应用的目录。ThinkPHP采用自动创建文件夹的机制。即当用户布置好ThinkPHP的核心类库后,编写运行入口文件,则相关应用到的项目目录就会自动生成[4]。系统目录如表1 所示,项目目录如表2 所示。

2. 2 自动生成项目目录

使用ThinkPHP框架开发了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在对项目目录已经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就可以编写入口文件,从而自动生成项目目录[5 -6]。其操作步骤如下: ( 1) 在网站根目录下创建项目文件夹,命名为Mark( 项目名称) 。( 2) 将ThinkPHP核心类库也放在网站根目录下。( 3) 在项目文件夹Mark下新建index. php文件,作为项目入口文件。( 4) 编写项目入口文件,其文件代码如下:

打开浏览器,运行项目入口文件,将显示Think- PHP的欢迎界面,即表示ThinkPHP可以使用。而且在项目目录下,如表2 所示的相关项目文件夹会自动生成。

3 MVC在ThinkPHP框架中的应用

项目目录生成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MVC三层开发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 所示,其中管理员管理模块包括查看管理员信息和添加管理员两个功能,管理员信息存储在mark数据库中的t_ad- min数据表中,下面以这个模块为例详细介绍MVC在ThinkPHP框架中的应用[7 -8]。

3. 1 模型的应用

在使用ThinkPHP框架开发系统时离不开模型的定义与实例化。ThinkPHP中模型的定义是由Model类来完成,ThinkPHP规定定义模型的文件名为: 模型名称( 数据表名称除去前缀,并且首字母大写) + Model. class. php。

在添加管理员时,填写完表单,将表单内容发送给handle去处理,处理过程需要验证新添加的管理员是否已经存在,并对管理员密码进行加密。为实现上述功能需求,就需要自定义一个Admin( 模型名称) 模型类。打开项目文件夹MarkLibModel,在Model文件夹下新建一个AdminModel. class. php文件,定义模型的代码如下:

ThinkPHP封装了对数据库的4 个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更新、读取和删除,简称CURD操作。模块中的查看管理员信息是读取数据操作,添加管理员是创建数据操作。用户只需实例化对应的模型就可实现对对应数据表的操作,对模型的实例化将在相应的控制器中定义。

3. 2 视图的应用

视图由View类和模板文件两部分组成。Action控制器直接和View视图类打交道,View类负责把控制器传来的变量展现出来,而呈现的形式就由模板文件来完成。为了对模板文件更加有效地管理,ThinkPHP对模板文件进行目录划分,默认模板文件定义规则是:

模板目录[分组名][模板主题][分组名]模块名操作名+ 模板后缀

项目模板目录是MarkTpldefault,对于管理员管理模块来说,首先需要在default文件夹下新建Admin ( 模块名) 文件夹,然后在该目录下新建两个文件select. html和insert. html,分别对应显示查看管理员信息和添加管理员的内容。当用户调用Admin类的select方法查看管理员信息时,系统将会调用相应模板文件夹Mark Tpl default Admin下的select. html静态网页,并将动态内容输出到模板中指定的标记处,最后使用display方法输出相应的模板。同理,insert方法也是如此,在浏览器中可以看到如图3 和图4 所示的内容。

3. 3 控制器的应用

Action控制器位于项目目录Mark Lib Action下。 ThinkPHP会根据当前的URL来分析要执行的模块和操作,即模型和视图只有在定义了相应的控制器后才能真正被使用。

在管理员管理模块中,需要自定义Admin( 控制器名) 控制器类,定义规则和模型定义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器名称要与模板文件夹名称保持一致。根据项目的功能需求Admin控制器类中需要定义select、 insert和handle的3 个方法。在Action文件夹下新建一个AdminAction. class. php文件,定义控制器的代码如下:

至此,就完成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管理员管理模块的MVC三层开发,使用ThinkPHP框架开发系统的过程也大同小异。在开发过程中,会发现使用Thi- nkPHP框架非常方便、简单、快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模型、控制器和模板文件。

4 结束语

ThinkPHP作为一款开源PHP框架,拥有众多优秀的功能和特性,在社区团队的积极参与下,在易用性、扩展性和性能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众多的典型案例确保可以稳定用于商业以及门户级的开发。开发者也证明了使用框架开发网站不仅规范化,而且效率高。

摘要:MVC是一种软件设计典范,它强制性地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目的是实现软件系统的职能分工。目前PHP框架被广泛使用,多数都是基于MVC设计模式。ThinkPHP是一个开源的PHP开发框架,是为了简化企业级应用开发和敏捷Web应用而开发的。ThinkPHP中的MVC提供了一种敏捷开发的手段,使得开发者能够迅速地开发出稳定的企业级网站。文中介绍了MVC的构架模式并对其在ThinkPHP框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以开发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详细说明。

模式框架 第10篇

并行工程是最近兴起的企业内部跨学科的合作的重要工具,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集成化处理的系统方法和综合技术。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因素,并强调各部门的协同工作,通过建立各决策者之间的有效的信息交流与通信机制,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后续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被发现,并得到解决,从而使产品在设计阶段便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及回收再生等方面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反复,缩短设计、生产准备和制造时间。

所谓知识表示是利用计算机能够接受并且进行处理的符号和方式来表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知识。它将关于世界的事实、关系、过程等编码成为一种合适的数据结构,并将数据结构和解释过程相结合,在程序中以适当方式使用,使得产生智能性地为。知识表示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不同的知识需要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表示。知识表示应既能表示事物间结构关系的静态知识,又应能表示如何对事物进行各种处理的动态知识;既要能表示各种各样的客观存在着事实,又要能表示各种客观规律和处理规则;既要能表示各种精确的、确定的和完全的知识,还应能表示更加复杂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和不完全的知识。因此一个问题能否有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往往成为知识处理(解题)成败的关键。而且知识表示的好坏对知识处理的效率和应用范围影响很大,对知识获取和学习机制的研究也有直接的影响。建立一种合理可行的成本降低知识表示方法,既符合成本项目特点、又符合产品技术性能,是在并行设计过程中有效地约束和指导设计、建立知识库和进行知识推理的基础。

二、并行工程的目标与实施要点

(一)并行工程的目标 具体内容如下:

(1)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反复,缩短设计、生产准备和制造时间。图1描述了包括设计、生产计划、投资计划与生产的时间线,各控制子环由于存在重复和计划与改变而呈无序状态,但并行工程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的接口设计,把原来的许多后续活动提前进行,各控制子环的平行周期缩短了产品设计开发的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确定目标成本。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确定时, 既要考虑竞争对象的价格水平,还要考虑用户的经济能力。因此产品级目标成本的确定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涉及到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各个环节。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并行设计环境可在概念设计阶段改变了原有的线性设计流程,以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各种功能小组互相作用与反馈重叠。

(二)并行工程实施要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尽早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内各阶段的因素(如功能、制造、装配、作业调度、质量、成本、维护与用户需求等等);建立任务识别能力(如质量功能的配置应用);进行经验整合,跨学科的并行工程团队在产品开发设计开始即应用从相似的产品或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尽早运用计算、防真模拟和成本估算(尽早进行特征识别);以并行方式执行,包括开发过程中方案的的修正、讨论及共识(如概念、实现和系列版本)。在良好的沟通与临时假设基础上尽可能将顺序工作以并行方式运行。在实施阶段以网络工作形式,由核心团队建立并行工作小组。

(2)加速工作进程。一是减少过多的会议文件,但重要的讨论结果仍需以文件形式保存。二是有效的工具(如信息查找,CAD/CAM,EDM/PDM,数据库等)

(3)项目组织。从工作一线抽调项目成员;由核心团队与扩展团队形成项目组;具备合作与激励的强有力的项目领导者;严格遵循计划流程图。

三、产品成本特点与产生-框架式知识表示方法分析

(一)机械产品成本构成特点 具体内容如下:

(1)差异性与重要性。从产品生命周期而言,机械产品成本结构比例不同。如一些零件类产品总成本中100%是生产成本,而类似汽车之类的产品,生产成本仅占总成本20%,运行及维修成本达到80%。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的结构比例,方可确定产品成本降低的重点。

从个别产品内部而言,从机械产品中零部件很多,但各零部件所占成本份额极不相同,通常产品中重要零件数约占总数的30%,但其所占成本份额却达有总成本70%以上。机械产品通常有一个支配成本的主参数(如压缩机的支配成本主参数是轴马力,压力容器的支配成本主参数是重量)控制这个参数,即可最有效地控制成本。设计者必须对重要零件特别关注,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广泛性与扩展性。横向来看,现代成本控制范围涵盖企业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即从设计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成本知识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纵向来看,从整个产品到具体的零件,都适用成本控制知识,因此,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财务部门统计的各类成本数据和成本分析方法等,还包括设计、工艺规划、生产、销售等各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具备很强的扩展性。

(3)层次性与相关性。成本控制知识根据不同的成本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类,又可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要求进行细化,具有层次性。从设计到销售,成本的发生本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项活动都会对其他活动导致的成本产生影响,成本发生的各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阶段各领域的成本知识必然发生交叉,相互作用。;同一降低成本问题可从不同知识角度得解,同一知识又可解决不同降低成本问题,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4)通用性与冲突性。成本控制知识中很大部份是通用性指导性知识,同一知识可用于结构完全不同的产品或零件,但对于具体产品而言,知识又互相约束,通用的知识在具体项目运用上可能会存在冲突。

(二)产生-框架式知识表示产生式知识表示法是1972年,纽厄尔和西蒙在研究人类的认知模型中开提出的。产生式的基本形式是P→Q 或者 IF P THEN Q。其中P是产生式的前提,也称为前件,它给出了该产生式可否使用的先决条件,由事实的逻辑组合来构成;Q是一组结论或操作,也称为产生式的后件,它指出当前题P满足时,应该推出的结论或应该执行的动作。

产生式表示法对于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好的表示效果,但对于结构性知识,则显示出其薄弱的一面。因此,为全面表示成本知识,我们尚需引入框架式知识表示方法。

框架式知识表示法的概念由美国信息学家M . Minsky 提出的,框架是一种复杂的数据结构,可把某一特殊事件或对象的所有知识存贮在一起。框架表示法的最上层为实体类(ENTITY TYPE),每个实体类代表一个框架。中间层是“槽”(SLOT),槽值可以是具体的数据,或或指向其他框架的指针。最下层为“侧面”(ASPECT),每个侧面可有各自取值,作为对槽的进一步说明。可见,框架式表示法对于结构性知识能有较好的表示功能。因此,将产生与框架式综合起琰,取长补短,可以全面地表达成本知识,并易于推理。

产生式-框架表示的方法是:进行知识表示时是以框架表示为主体,把产生式规则嵌入到框架中.然而在实现时,框架可以调用产生式规则,产生式规则也可以调用框架,因此产生式规则与框架是融合的。其主要特点如下:面向对象,为表示大规表模复杂知识提供基本手段;利用层次结构,性质继承,降低知识表示冗余;推理灵活多变,框架中没有固定的推理机制,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过程 附件灵活地实现多种推理;产生-框架式便于成本控制推理实现合理地进行知识表示是建立知识库,进行知识推理的基础。知识库大多以关系数据库形式建立。成本对象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与相互制约性,采用产生-框架式知识表示,在建立知识库时,根据不同的成本项目层次分设实体类、槽、侧面数据表,每个子类都引用父类的主键作为外健以实现继承关系。

四、成本控制的知识模式构建

(一)产生-框架式成本知识库映射方案知识表示的最终载体是知识库,按照目前成熟的关系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实现对知识库的组织,必须将各种对象及关系映射到表,如图2所示。

对象类映射到表的实现:为每一个框架元素(实体、槽、侧面)建立一张数据表,每张表仅包含相应类的业务属性,同时指定非空主关键词。每个子项都引用父项的主键作为外键以实现继承关系,采用SQL 代码创建,建立对主关键词的索引,SQL 层把域映射到数据类型。

关系映射到表的实现: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间及其约束关系间存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关系,根据一定的映射规则将这些关系映射到数据表,可以实现不同成本对象间的连接。如多对多关系则通过引入一张关联表,用以维系两个以上表之间的关联。关联表引入相关各表的主键作为自己的外键。

(二)产生-框架式成本知识的数据库组织 根据映射规则将对象类和关系一一映射成关系数据表, 构成如图3所示的数据库结构。

产品成本表中包括了所有的成本要素,通过产品ID与产品表及其子类映射成的数据表关联;成本估算表、成本分析表、成本降低表中的各成本知识对象同样对应成本ID,与产品成本表相关联;成本对象间的约束关系反映在约束关系表中,约束关系表引入成本知识子类的ID作为外键,以此来实现相关知识对象间的链接。

四、结论

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因素,并强调各部门的协同工作,通过建立各决策者之间的有效的信息交流与通信机制,并用以指导产品设计,实现工程与成本管理的高度融合统一。并行工程的设计环境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设计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设计时间,减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

本文在详细分析并行工程的设计环境中成本各项目及约束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以产生-框架式的知识表示模式,并从对象与关系映射、推理等方面论述如何在知识库中保证其实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成本知识库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知识模式。在这种知识模式下,成本知识的应用和新的成本考核方式及知识反馈机制的存在,可以更高效的制定成本决策,加强了产品成本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责任,并使成本知识库得以持续更新。

参考文献:

[1]杨炳儒:《知识工程与知识发现》,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赵瑞清等:《知识表示与推理》,气象出版社1991年版。

[3]刘晓冰、杨春立、孙伟:《产品设计知识库建立方法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年第8期。

[4]朱连章、杨杰:《对象/关系映射的基本策略》,《微计算机应用》2006年第9期。

模式框架 第11篇

随着Web系统中的业务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应用系统的开发者在进行J2EE Web应用的系统开发中,开发者在设计和系统上对代码的可重用性、代码的可移植性以及代码的可扩展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truts MVC框架的诞生,可以使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隐藏一些复杂的实现细节,提高开发Web应用系统的效率,减轻开发项目的负担。

2 Struts框架核心组件

Struts的体系结构分别在视图(V)、控制器(C)和模型(M)这3 个方面提供了实现MVC设计模式的技术支持组件,从而构成了Struts框架系统中的核心功能组件。

2.1 表示层组件View

Struts框架的MVC中的表示层依然使用JSP页面技术实现,为了开发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表示层提供了相应的标签库组件。

2.2 控制层组件Controller

控制器组件主要是用来接收客户端请求,并对请求进行分析,交给业务逻辑组件类去处理,控制器组件再将结果传送回客户端。

2.3 模型层组件Model

模型层组件主要分为概念模型和设计模型两类,其中概念模型是对现实物理实体以及相关内部信息的封装,设计模型主要是对控制层传过来的客户请求的具体实现。一般来说,模型层组件用对象关系映射工具(如Hibernate)来实现。

3 Struts配置文件

在使用Struts框架的Web应用系统中有两种XML配置文件, 分别是web.xml和struts-config.xml。web.xml用来配置所有的web应用,前端控制器Action Servlet组件也部署在web.xml中,而struts-config.xml是专门用来配置struts的文件。

4 Struts工作流程

Struts工作流程分为启动和客户请求处理两个阶段。

启动步骤如下。

(1) 创建Action Servlet对象。Action Servlet在web.xml配置文件中制定了配置项<load-on-startup>,应用启动后会自动创建该类的对象。

(2) 加载Struts配置文件。Action Servlet对象创建后会自动调用该类的init() 方法进行Struts初始化。

客户请求处理过程如下。

(1)Action Servlet截获请求。 根据web.xml中<Servlet-mapping> 的<url-pattern> 配置( 默认*.do),截获所有对Action的请求。

(2)Action Servlet创建Action Form Bean对象。根据配置信息<action>,创建属性name指定的Action Form Bean对象。如属性validate为true,则根据Action Form Bean的继承类类型进行相应的表单逻辑验证,如验证通过则进行下一步流程,否则根据input属性指定的资源进行转发;如属性为validate为false,则表示不需要进行表单逻辑验证,直接进入下一步流程操作。

(3)Action Servlet创建Action对象。 根据配置信息<action> 中属性type指定的类名创建Action对象,并调用该对象的execute() 方法,在execute() 方法中可以调用模型对象的业务逻辑实现方法或直接进行业务逻辑实现,并根据执行结果返回Action Forward对象。

(4) 回复响应。根据Action对象execute() 方法返回的Action Forward对象进行页面显示。

5 结语

本文基于MVC模式,总结了Struts框架的3 个核心组件,表示层组件、控制层组件和模型层组件,列出了Struts的两大配置文件,最后归纳了Struts框架的工作流程,为Struts框架在MVC模式下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要:基于MVC模式,介绍了Struts框架产生的技术背景,总结了Struts框架的3个核心组件,表示层组件、控制层组件和模型层组件,列出了Struts的两大配置文件,最后归纳了Struts框架的工作流程。

关键词:MVC模式,Struts框架,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杨少波.J2EE项目实训-Struts框架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刚.Struts 2.1权威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王伟平.Struts 2完全学习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李刚.整合Struts+Hibernate+Spring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法律诉讼机制下一篇:基层银行反洗钱探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