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框架范文

2024-06-21

实施框架范文(精选11篇)

实施框架 第1篇

关键词:价值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总收益,经营总收益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 企业价值具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简单来说, 价值管理 (value—based management, VBM) 就是按照一项业务只有在它的回报超过它的成本时才创造了价值这一标准进行管理。本质而言, 企业价值管理是指在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 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 探索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种决策和控制制度。它曾被财富杂志评为迈向2 1世纪最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的期望和最具有整和性的管理体系, 与其他管理体系相比, 推行效益更高、涵盖层面更广、影响力度更大。

一、企业价值管理的特定内涵

1. 价值管理的目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和主要西方发达国家, 在公司治理领域逐渐形成一种主流的观点, 这就是管理的首要职责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尽管无论企业界还是理论界, 关于公司的目的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的争论还在继续, 但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股东价值正在转变为评价企业的一个全球化标准。采用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不同, 形成了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企业治理模式, 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典型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治理模式, 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在美国和英国看来,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董事是股东们选举出来的代表, 公司的目的就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德国和日本的企业, 则更看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如债权人利益、员工利益等。尽管存在对企业价值包含的范围的差别, 价值最大化目标却都是被广泛认可的目标, 都要将企业总收益这块“蛋糕”做大。股东价值最大化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治理模式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美国英国的企业逐渐重视债权人、企业家和员工等的利益, 而德国和日本的企业也逐渐强化股东的利益。

企业契约缔结各方中谁的利益放到优先位置, 主要看在竞争中哪种要素起主导作用, 哪种要素对企业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农业社会和小生产社会, 劳动力要素起主要作用,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决定力量, 按劳分配是主要的分配形式, 企业治理中自然要重视劳动的力量。工业经济社会, 机器设备为表现的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力量, 出现了所谓的资本雇佣劳动, 企业治理中当然重视资本的作用。到知识经济社会, 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 企业治理中自然要关注人力资本的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和不同步性, 导致同一时期多种形态并存。在同一时期里, 既有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 也有工业经济的生产组织, 还有知识经济形态的生产组织。所以, 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治理模式是占绝对优势的。德国和日本主要采用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治理模式, 并不是说德国和日本已经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 这可能与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关。

现在全球主要还处于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 所以主要还以股东价值最大化治理模式为主。这一点可以从各国公司法的规定中得到体现。中国的公司治理也以股东价值最大化模式取向为主。中国公司法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职能的规定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实质也是说股东权利不到位。

2. 价值管理的特征分析

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就必须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行管理, 也就是要实行价值管理。价值管理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需要几乎企业所有部门的管理活动来支撑, 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视角和观念, 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显著。其主要特征如下: (1) 重申机会成本概念。只有公司投入资本的回报超过成本是, 才会为公司创造价值。 (2) 承认公司价值的多因素驱动。 (3) 奉行“现金流量为王”的准则。VBM观念强调的是长远的现金流量回报, 而不是逐季度地斤斤计较每股收益的变化。 (4) 决策模型化。 (5) 强调以过程为导向。总之, VBM不只是采用一些时尚的新型业绩指标或是会计工具, 它是一种管理理念, 也是一种管理技术, 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的新型管理框架。

3. 价值管理的度量

正如一句著名的管理格言所说的“要什么, 就必须度量什么”。而要对价值进行管理, 首先要能够对价值增值进行科学的度量。传统的业绩度量指标-净利润 (net profit) 、投资报酬率、股东权益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 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利润不能反映权益资本成本, 会计利润的大小容易被管理者操纵;总之, 以这些指标评价公司业绩并对经理人进行激励, 可能引起非价值最大化的倾向, 这一点已得到理论界的公认。

价值管理越来越重视自由现金流量, 传统的会计指标不在被认为是“称职”的价值创造的衡量指标。一些新型的业绩度量指标应运而生。如思藤思特公司提出的EVA, 波士顿咨询集团提出的C V A (现金增加值) 等。

二、价值管理的实施过程

1. 价值管理实行框架

世界许多著名企业, 如微软、可口可乐、西门子、西南航空、杜邦公司等, 都是价值管理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国内也有许多大型企业实行了价值管理。当企业转向VBM管理时, 通常要在四个层次上进行转变, 分别是公司目标、战略计划过程、业务单位业绩评价和主要的业绩指标。

公司的价值目标应该是由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一致同意的、通常以股东总收益 (T S R) 为基础并与长期股东价值相关的目标。股东总收益用于衡量连续几年的、相对同业竞争者的业绩表现;该目标激励管理层以长期的现金流量的产生, 而非短期指标的实现为目标。如果要达到该目标, 公司会将该目标与管理层报酬联系起来, 而且, TSR指标将取代以前以会计为基础的指标。假如一家公司宣称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 而后又宣布仍将仅以EPS指标为基础支付管理层薪酬, 那么, 实际上该公司是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 股东也将会更加关注公司发布的公告的可信性。

价值创造链的下一个层次是战略价值的衡量, 在这一层次上, 经营总收益 (T B R) 有时仅有少数的战略计划者使用, 有时在业务单位内部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有些公司在战略计划之初使用TBR, 而其他的公司在以后的战略实施中也可能使用TBR。因为有些公司发现经济利润自身是个足够强大且灵活的计量尺度,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使用更加复杂的TBR指标。

VBM的一个特征是它通常集中于短期价值的衡量。这通常需要在业务单位或者业务层引入诸如经济利润这样的、以价值为基础的指标。这一阶段是业务单位改变思路及开始进行价值思考的基础。它是使VBM在企业中得到真正运用的关键, 通常是业务层变化的第一个明显的标志。甚至在最高管理层采用TSR之前, 就可以在业务单位和运作管理层采用VBM。如果最高管理层对V B M有某些怀疑的话, 就需要把该阶段作为一种“原型”或者一种“初步尝试”, 以证明VBM的好处, 并说明VBM在实践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最后, 从经济利润到价值驱动目标框架和业绩衡量体系, 应有明显的联系。这种联系要求在合适的主要业绩指标之间分清层次, 表明业务层经理的决策是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这是VBM框架的最后一个联结点。在某些方面, 这是个最简单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这一阶段需要正确地理解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以及在整个组织内部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被业务单位利用的有意义的业绩指标、函数和过程。

有许多方式来表示这些驱动因素, 而且它们既可以被转化为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KPI。其中类似像杜邦指标分析体系的一种框架图可以表达出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清晰的、有意义的联系。

这种价值驱动因素框架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表示了股东价值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 既包括那些直接作用于财务成果的非财务指标, 也包括那些对价值有间接的、长期影响的非财务指标。为了使VBM更有效, 还需要很多详细的图解。当把这个框架图进一步展开, 直至表达出以KPI表示的共同目标与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时, 就可以发现引入VBM的主要好处了。在存货层面上提高KPI会创造多少价值?为了达到经济利润、TBR和TSR目标, 我们需要将边际利润提高多少?我们通过提高订单完成率会获得多少价值?这些问题和答案都应该运用VBM的管理思想来提问和回答。

这种分析应该产生明确的决策和行动方案。该分析应当使各个层次目标通过为功能、过程、团体和个人建立基于价值的目标, 而融入到整个企业中去。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了他们的目标, 那么就会更有把握地相信, 底层价值驱动因素所带来的好处会由下而上地传递, 最终体现为TSR的提高。

2. 实施原则

实际上, 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在整个组织推行VBM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分阶段或者逐步推进。因此, 初期阶段通常视为一次旅行的起点。然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项目的初步计划通常转变为用于持续改进企业运营的一整套方案。但是, 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强调每个阶段或步骤, 并将其作为整体实施方案或项目的一部分, 那么在随后的推行过程中就可能难以实现潜在的完整收益。

首先, 将VBM融入到整个企业文化也很重要。在VBM开始实施之前, 首先高级管理者给予绝对的支持, 高级管理者不仅要赞同VBM, 而且要积极促进它在整个公司的使用。对普通员工组织培训, 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VBM,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利益与企业价值增值密切相关。如果公司从上到下对VBM都很关注, 这种关注造成了一种链式反映, 使得股东价值的创造和公司的任务、远景、价值和战略相一致。

其次, 公司VBM的适用范围不同。有的公司将VBM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最低级的员工, 使他们对能影响股东价值的决策负责, 而其他公司只在公司高层使用V B M。

接着, V B M的运用没有统一的模式, 大多数情况下, 经理人员在征求专业咨询人员的前提下, 最终采用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 公司应当采取尽可能简单的VBM系统。之所以简单的首要原因是只有当V B M系统被全体员工理解和信任时才能发挥作用。几乎所有公司都体会到应当是V B M的使用尽可能简单化。在向员工解释V B M以及防止他们耍花招的时候, 简单就成了一个优点。如果工具太复杂, 它会被当成另外一个财务实践, 也就达不到使公司内部的经营决策发生改变的目的了。简而言之, 公司应当成功地将VBM简化, 以使它成为多项决策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项由财务部门施加给营业经理的复杂的财务计划。

3. 实施的效果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VBM开始在西方盛行以来, 凡是成功实施了VBM的公司几乎都遵循了以上原则。例如SPX公司, 这家大型的汽车零部件和其他工业产品制造公司, 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营业绩持续不佳, 经济效益差, 股票市值低, 1995年, 新的CEO约翰?布莱斯通上任后, 开始实施VBM, 到90年代末, 这个公司状态持续不佳的公司已变成一个势头强劲的价值创造者。SPX公司的成功是它创造了一种企业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将价值创造置于所有关键管理程序和系统的中心地位。并且, 公司最初是在其大部分高级管理者中推行E V A个人红利计划, 但很快就拓展到一个大得多的管理队伍。全球最大的家用厨房器具、清洁机械及一些室外用品的器械供应商伊莱克斯在2 0 0 0年初, 提出要将价值创造作为度量业绩的最主要指标。其在1 9 9 9年的价值创造数额达到了17亿美元, 与1997年的~20亿美元相比, 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集团副总裁C·萨顿维尔认为, 要成功地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方法, 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应该值得关注:“第一个方面是对方法的理解, 理解方法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你必须证明为什么这样的一种方法对企业来说是有效的。在这个过程中用实际的数字而不是用百分比来表示企业的目标和业绩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方面是要使这种方法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方式, 对于我们来说, 价值管理将会是企业长期坚持的管理方法”。

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土壤上滋生出的VBM在国内企业的应用适用性一直也是国内理论界争执的焦点。毕竟从宏观或微观环境上, 国内都与西方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或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而大胆采用了VBM。例如, 东风汽车、青岛啤酒、中化国际、上海宝钢、TCL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 其中不乏成功者。例如;作为最早开始实施价值管理的企业, 青岛啤酒为了整合现有的资源, 改革管理模式, 避免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的下降, 确定了以EVA为中心的考核和激励模式, 最终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加了股东财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 与2002年引入EVA, 结合企业的实际, 改革了EVA的计算方式, 并确定基于EVA的薪酬激励方式。使得企业经营风险降低, 经济效益提高, 企业竞争力增强。

从以上国内成功例子可以看出, V B M的管理模式对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企业澄清企业目标, 理顺治理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 培养创值文化。这恰恰是我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所以, VBM的管理模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适用的, 关键看企业如何运用。正如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负责人Jim Hemerling曾经指出, “中国企业还没有发现价值管理作为竞争利器的优势。随着资本市场重要性的提高, 对价值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将提高。”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林长泉:打造VBM框架下的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J].会计研究, 2003, (12)

[2]傅元略:价值管理的新方法:基于价值流的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 2004, (6)

[3]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J].会计研究, 2004, (9)

[4]汪平: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J].会计研究, 2005, (8)

[5]蒋培宇:EVA—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2~7~22

项目实施方案框架 第2篇

由于ppp项目通常资金规模大、生命周期长,因此需要项目公司项目对投资、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分别进行投保。

2、基本经济技术指标

(1)缺少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应包括:站前(桥梁、涵洞、路基、隧道、站场)和站后(车辆、通信、信号、供电、空调通风、防灾报警、设备监控、自动售检票等系统,以及车辆段、停车场中的机电设备)工程。

(2)建设标准

应根据《新建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新建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初步设计》,确定时速为250公里双线客运专线。

(3)缺少客流量预测

根据《可研报告》的客流量预测结果,初期客流量是多少,近期客流量是多少,远期是多少。

3、社会投标人主体资格

(1)主体资格

微课框架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施 第3篇

关键词:微课;高中政治;对策

微课作为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感染力的同时,凭借个性化、开放化、碎片化特征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新平台和新突破。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时代环境下,探讨微课框架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施路径,对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下的课前导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在充分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基础上,实现课前高效导入。在高中政治课堂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较高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投入新课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微课下的课前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新课重点知识形成系统把握,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学习,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使其逐渐获得政治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在进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两个知识点,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以联系的观点审视问题”。在新课讲授之前的导入阶段,教师可通过播放事前准备好的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为主题的视频集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具象的影像播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关“联系”的思考,让他们在微课观赏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效率。

二、微课下的自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活动已经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活动的重要构成。纵观高中政治教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章节后面都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以口述的形式对自主探究的内容、要求、目标等加以阐述,但这种表述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反而会对实际探究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在教育“微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组织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进行“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可通过微课向学生传达该探究活动的现实价值,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大学生展开调查,针对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就业或创业的理由、为就业或创业做了哪些准备、有关就业和创业信息的获取渠道等问题,让学生制订出详细的小组调查实施计划,提高课堂自主探究的效果,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微课下的课外延伸

相比于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更高要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必须学会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微课框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个性化的教学微视频,不同于以往的板书或笔记,微视频无疑具有更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关注。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微课为学生创造课外自主学习机会,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延伸。如在高中政治预习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看事先制作好的微视频展开自主探究,而在复习环节,教师则可以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完善,以达到提高课下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公司的经营”预习时,教师可利用事先制作的微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式、不同经营模式的特点等,当学生事先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整体了解和把握后,课堂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而在教学结束后的复习环节,学生还可结合实际需要反复观看微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微课框架下的课外延伸,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视频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并全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政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微课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政治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微课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政治知识系统。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在具体应用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掣肘,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赋予学生更大自主权和拥有感方面的优势,在课堂应用上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值得教师展开积极实践探索。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微课框架下大胆创新实践,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以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包彩娥.深度教学:高中思政课堂转型的新样态[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5).

[2]洪小艳.巧借微课新模式 提高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

建筑工程安全监理实施框架探讨 第4篇

2 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工作

2.1 组建现场项目监理机构

在开工前, 成立安全监理结构, 项目总监是全面负责人, 专职安全监理员协助总监开展安全监理工作。

2.2 编写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由项目总监组织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⑴确定安全监理工作范围。

⑵确定安全监理工作目标。

⑶确定安全监理依据。

3 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理工作

3.1 安全监理的方法

⑴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 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

⑵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⑶督促施工单位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及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

⑷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

(1) 《营业执照》; (2) 《资质证书》; (3) 《安全生产许可证》; (4) 《施工许可证》; (5)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安全专业人员的配备等; (6) 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管理体系; (7)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 特种作业人员的上岗证及管理情况; (9) 各工种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10)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安全条件。

⑸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1) 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由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编写;

(2) 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由具有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3) 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4) 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变更或修改时, 应按原程序由有关审批人员批准。

⑹检查现场挂牌制度、封闭管理制度、现场围挡措施、总平面布置、消防设施、宿舍生活设施、保健急救、垃圾污水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要求。

⑺检查并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落实分部、分项工程或各工序的安全防护措施;

⑻审核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安全技术方案及安全措施;

⑼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工作、防暑降温、文明施工、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

⑽经常进行质量安全综合检查。发现违章冒险作业的要责令其停止作业, 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时及时下达监理通知, 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暂停施工, 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

⑾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 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当地安监站报告;

⑿每日将安全检查情况记录在《监理日记》中;

⒀及时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 汇报施工现场安全情况, 重要事项要以书面形式汇报, 对汇报过程要在《监理日记》中作好记录;

⒁通过工地例会, 及时协调所发现安全隐患中的有关难点、要点,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3.2 安全监理的措施

⑴由监理牵头, 组建业主、监理、总承包三方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现场领导小组”, 由业主的代表 (或总监) 担任小组长、另两家任付组长.随各施工阶段队伍的进退场变化、吸收专业承包和分包方派代表作为小组成员;

⑵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现场领导小组制订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检查制度、检查方法、评分标准;

⑶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现场领导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大检查, 必要时可加密检查次数。每次检查分四个小组 (机械与用电、脚手架和“三宝四口”、安全档案资料、生活后勤环境) 分头进行, 检查后由总包方写出专门的检查简报, 简报应附有要求整改事项一览表, 列有整改事项名称、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自检签字栏和现场监理确认签字栏。要求每次整改务必认真, 且监理签认后才算完成。

⑷每周工地例会必列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专题内容。在每周工地例会上, 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列为专题内容, 由监理、业主在会上提出问题与要求, 各承包方答复表态, 承诺整改措施与时限, 并写在《例会纪要》中, 下周检查落实和整改情况。

⑸每月的《监理月报》中列有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专栏。监理部每月向业主呈报《监理月报》, 其中的“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专栏”按当地有关部门要求的格式填写, 阐述当月各项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 存在的不安全、不文明情况及整改结果等。

⑹坚持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交底制度。经审批的施工组设设计 (方案) 或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专项方案, 必须由施工项目部组织多次的专门技术交底, 事先写出交底要点记录, 监理参与交底会, 交底人与接受交底的班组长应在交底记录上签字。

⑺要求总承包在分包合同中专列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责任条款。无论在总包与分包签订的分包合同中或业主与专业承包方签订的专业承包合同中, 都必须写入“分包方、专业承包方在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方面, 必须服从总承包方统一管理”的条文, 明确相互关系, 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列为执行合同的承诺要件, 以避免因分包方 (专业承包方) 的失误而造成对全局的影响。

⑻在施工全过程强调五个“必须”和狠抓七个“严禁”

强调五个“必须”: (1) 进入施工作业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2) 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定期体检合格; (3) 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 安全绳、穿防滑鞋; (4) 电工、焊工及大中小型机械司机、机动车辆司机必须有操作上岗证; (5) 脚手架、临边、洞口等部位必须按规定搭设安全栏板和安全网。

狠抓七个“严禁”: (1) 施工作业现场严禁打牌、嬉戏; (2) 在工地上严禁穿拖鞋、高跟鞋; (3) 进入现场严禁披长发而不戴工作帽; (4) 非机械操作、驾驶人员严禁启动机械、车辆; (5) 酒后严禁上岗操作; (6) 非指定地点严禁吸烟、动火 (7) 交底不清或无安全措施严禁作业。

4 针对工程安全监理特点进行重点监理

根据工程安全监理特点制定安全监理重点, 只要内容如下:

⑴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监理;

⑵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监理;

⑶“三宝”、“四口”防护安全监理;

⑷建筑机械使用安全监理;

⑸施工现场砖砌围墙安全监理;

⑹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工程安全监理;

⑺人工挖孔桩安全监理;

⑻脚手架工程安全监理;

⑼模板工程安全监理;

⑽塔吊安全监理;

⑾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监理;

⑿施工升降机安全监理;

⒀起重吊装安全监理;

⒁幕墙工程安全监理。

5 结论

通过上面的论述, 按照上面的安全监理总体思路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重点监控, 安全隐患是能排除的, 安全事故是能够预防的。●

摘要:本文从现场安全监理的角度探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实施框架以及分析安全监理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给安全监理员提供一些实际帮助, 从而排除安全隐患, 确保施工安全。

实施框架 第5篇

为深入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全面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实现‚凝创〃同心‛文化与各项工作有机融合,打造射阳烟草特色服务品牌,推进射阳烟草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现根据江苏烟草企业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现场会精神,结合射阳烟草实际情况,特制定《射阳烟草烟草服务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为统领,以‚三大战略‛为依托,以‚与客户共创成功‛为理念,按照省局(公司)‚1236‛同心服务品牌发展模式,紧紧围绕市局(公司)‚苏北率先发展,建设美好盐烟‛战略任务和‚效率盐烟、幸福家园‛发展愿景及‚11236‛整体工作思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市场营销、专卖监管、基础管理、企业形象等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具有领先水平、具备持久生命力的服务品牌,为促进盐城烟草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把客户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消费者、零售客户、工业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为射阳烟草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确保员工、企业、客户、社会和谐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创造价值的原则。作为烟草商业企业上承工业企业,下接零售客户,要依靠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品牌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用服务创造价值。

3、坚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原则。紧跟行业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快速变化的需求,不断总结服务经验,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机制,不断追求服务品质提升,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满足服务需求。

4、坚持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前台为客户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员为创建品牌服务的运行体系。同时要把服务品牌建设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基础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协同一致、互促互进,形成合力。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服务品牌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局(分公司)决定成立射阳烟草服务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服务品牌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工作指导和督查考核。服务品牌建设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组织架构。

组 长:路圣兵

副组长:江卫宁 严 伟

成 员:王艾琳 朱苏平殷维兵 吉荣玲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负责全面推行服务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考核管理。

组 长:严 伟

成 员:陈建军 王志刚 范劲松 陈允高

四、工作目标

(一)加强品牌传播,提升服务品牌效应

1、积极开展服务品牌宣贯。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员工学好《中国烟草行业(商业企业)行为规范》、《江苏烟草商业系统同心企业文化宣贯手册》、《江苏烟草商业系统同心服务品牌宣贯手册》三本书;二是对三本书籍主要内容以问答形式形成知识题库,定期组织员工知识测试,测试成绩与员工绩效挂钩;三是主要面向卷烟零售户,出版《金叶桥》杂志,每月一期;四是工会成立书画、乒乓球、扑克(掼蛋)、象棋、歌咏等五个俱乐部,每季度开展一次文体活动;五是搭建‚QQ群互动网‛,为广大员工提供日常企业文化交流平台;六是开展烟草论坛,让35周岁以下及中层以上干部走上讲台,交流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体会;七是建立企业文化室,设文化展示区、书刊阅览区、文化休闲区、活动健身区等四个区域。

2、规范运用行业视觉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是建立企业公众形象的需要、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需要、是打造服务品牌的需要、是确立企业独特的市场地位的需要、是提高内部认同感和士气的需要。按照省、市局(公司)的统一部署,积极导入行业视觉识别系统,统一服务、管理、经营、办公场所的标识,积极维护中国烟草的整体形象,做到强化整体观念、员工积极参与、维护标识利益、树立统一形象、增强企业活力,确保全员认知率达100%、标识整改率达100%、推广应用率达100%的‚三个百分百‛

关键指标。

3、有效落实行业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对全体员工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为把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企业的决策行为、经营行为和员工行为,必须严格执行六项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定期谈心、下访、走访市场制度和信访接待日制度;二是制定窗口岗位行为服务规范,并对重点岗位预防职务犯罪开展危险源识别;三定期组织礼仪行为规范培训,定期开展拜访礼仪演示竞赛,每个科室树立一名服务规范形象大使作为学习标杆;四是对专卖管理人员执行半军事化管理,定期组织队列训练;五是严格执行员工上下班打卡制度和班前健身操制度;六是建立文明用语督查制度,以每月环境卫生评比制度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全面推进7S现场管理。通过‚7S‛现场管理的学习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7S活动开展的必要性,系统掌握7S活动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员工能力,使员工积极参与到7S工作中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团队的协作力,形成内和、外搏、争先进的工作局面。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对照标准进行查找,不断完善提高。建立健全多级监督考核机制,坚持考核、及时通报,发现问题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并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最大限度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潜能,达到整洁、实用、规范的办公区域,合理的配臵和使用资源,减少浪费,减少物品取放查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优雅的办公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严明的工作纪律,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节约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企业内外形象。

(二)加强客户服务,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1、为工业客户提供协同化服务。本着‚准确定位、有机对接、突出品牌、全面提升‛的服务理念,与工业企业共同携手,做好市场对接、信息对接、运作对接、资源对接,切实开展品牌满意度调查和评估,收集消费者需求和评价信息。坚持工商协同‚八化‛服务承诺,实现由市场协同营销研究由静态分析向动态调研转变,从信息共享协同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协同延伸,达到协同流程标准化,协同操作规范化,协同形式多样化,协同内容痕迹化,协同效果最大化,通过优质的工商协同服务,与工业企业共创成功。

2、为零售客户提供优质化服务。零售客户与烟草商业企业是最密切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同心‛服务品牌的共同建设者。应本着‚客户至上、服务为本、诚信守信,共同发展‛的服务理念,为零售客户提供订货服务、供货服务、送货服务、售后服务、信息服务、拜访服务、投诉咨询、经营指导、商品陈列、促销支持、应急服务等多项服务。同时深入推行‚八讲八不‛公开服务承诺等活动,围绕基本服务、增值服务、情感服务等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健全服务监督机制、服务考评机制、服务提升机制,努力实现客户服务全面提升,客我关系不断融洽,为零售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与零售客户一起打造‚凝创〃同心‛服务品牌,实现与零售客户共创成功。

3、为打造现代物流提供精细化服务。本着‚安全、准确、便捷、高效‛的服务理念,有效提供送货服务和增值服务,兑现服务承诺,与客户共创成功。一是提供及时、周到的送货服务。

制定合理配送计划,确保规定时间范围送达;送货人员统一着装,做到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销售货款日结日清,客户意见及时收集反馈。二是提供做到灵活、多样的增值服务。实行商品回溯追踪,提供代发通知服务;贯彻行业政策宣传,提供包装薄膜回收服务。以专业物流、诚信物流、文明物流、责任物流、赢得客户信任,成就射阳烟草物流服务的品牌信誉。

(三)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专卖管理能力

1、守法经营意识明显增强。以‚3.15‛、‚5.18‛、‚12.4‛法制宣传日之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增强经营户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强化舆论引导,使社会各界增强烟草专卖法制意识,形成权社会自觉抵制假冒卷烟,关心和支持卷烟打假工作的良好氛围。

2、市场净化保持较高水平。要紧紧围绕‚防假烟反弹、防真烟回流、防无证扩散‛市场整治目标。恪尽职守,长抓不懈,继续围绕‚卷烟市场净化率‛、‚市场持证率‛和‚市场亮证率‛三项指标和做好许可证后续管理,创新监管方法,转变监管模式,突出监管效果。要认真组织好常规检查、投诉检查、错时检查、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等工作,确保市场净化率达98%以上。

3、卷烟打假保持高压态势。要对照年初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回头看‛。进一步落实‚一一三五八‛专卖管理工作思路,按照‚毫不松懈、守土有责、巩固成果、严防反弹‛的要求,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乘势而上,确保全年的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推动专卖管理各项工作整体再提升。在侦案件要紧抓不放,要乘势而上,扩大战果,继续加大力度跟踪,力求在案件质

量上有所提高。全体专卖同志要始终胸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牢固树立目标意识与担当意识,以打假破网为己任,认真落实‚见人、见物、见网‛的案件经营理念,坚持‚有假烟必有网络、有网络必有大要案‛的打假破网理念,坚持‚追实刑、追主刑、追重刑‛的办案工作理念,确保年内破获一起非法经营网络案件。

4、依法行政得到扎实推进。按照‚节奏更快、标准更高、工作更实、状态更好‛的作风建设要求,把提高专卖人员的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作为加强专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通过‚读书学习、业务培训、应知应会、文化宣贯、交流谈心、队列训练‛等,推动专卖队伍作风转变,展现专卖队伍的良好形象。

5、基层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优秀县级局‛和‚示范中队‛创建,是我们近年来创建的重点工作。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优秀县级局‛长效机制,来推动‚示范中队‛创建建设工作。只要县级局存在,创建‚优秀县级局‛就是永恒的主题。要在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示范中队‛创建工作,以建设规范、效率、活力中队为目标,严格对照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创建工作,切实增强‚示范中队‛的‚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全面提升中队的软实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1、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树立现代化培训理念。现代化的教育培训理念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前提。企业培训,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

化和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过程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加强企业培训,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战斗力,开发企业的科技力,加大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一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培训外包。二是要以自学为主,全体员工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坚持自学。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优秀员工到先进单位学习取经,丰富工作经验。

(3)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制定教育培训规划;二是开展分层次教育培训。采取‚因岗施教‛的办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对不同岗位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突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所有员工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三是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4)拓宽教育培训渠道。一是持续推进学历教育;二是坚持岗前教育培训;三是强化在职教育培训。打造‚四好班子‛,建立‚学习型组织‛。

2、深化人才使用机制。

(1)制定全员职业生涯规划。拓宽员工发展通道,鼓励员工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规划,建立员工自我提升学杂费报销制度。

(2)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所有外聘员工直接与烟草签订劳动合同;研究和探索干部聘任制的可行性,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聘用机制。

(3)扩大职业技能队伍规模。开展‚素质提高年‛活动,成立员工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各岗位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

职业技能。

(4)建立两个通道: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通道;积分考核自然晋升通道。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推行部门每周轮查安全和每月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相结合制度,把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一步渗透到每位员工、各个岗位,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完善员工保险福利体系。完善‚五险一金‛、员工体检、员工生病住院必访、员工婚丧嫁娶必到、员工生日祝贺、员工食堂保障等保险福利体系。

(3)推行办事公开民主管理。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不断完善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项目和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其他生产经营管理和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公开工作,做到决策、过程、结果、制度依据同步公开,切实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实施困难员工关爱帮扶。设立‚员工爱心基金‛,资助患有重大疾病的员工、家庭困难员工。

(五)加强文明创建,提升烟草整体形象

1、提高文明素质。强势推进《射阳烟草一日创建规范》,严格按照《江苏省文明单位考核细则》,逐条对照,逐项考核,规范员工言行,提升整体素质。

2、改进职业作风。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每天检查员工有无

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认真遵守‚坚持原则、执行政策、团结进取、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等行业道德规范,正常组织员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3、开展志愿服务。专门建立射阳烟草志愿者队伍,积极主动参与无偿献血、烟草法律法规宣传、真假烟草识别以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

4、增强社会责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目标为追求,积极参与 ‚诚信射阳‛、‚和谐射阳‛‚绿色射阳‛创建活动。

5、树立行业形象。积极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一是机关人员走进网点,服务基层。制定出台《领导干部定期谈心、下访、走访市场制度》,领导班子、党员带头下基层、进网点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党员干部走进零售户,调研服务状况。对辖区内现有的八大客户服务区域分成三个片,分给三个党小组调研,每月每个区域调研客户不少于40户。三是普通党员走进结对村,服务困难户。与帮扶单位四明镇开明村、射阳宏阳渔具公司对接,确定扶贫计划,积极争取资金扶贫;落实每个党员扶贫1-2名特困户,一定三年,把关心和扶助贫困、孤残弱势群体作为一项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五、工作重点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4月)

制定下发《射阳烟草服务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各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学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

要求,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2、推进实施阶段(2012年5月-10月)

各部门对照方案要求,细化解码目标任务,制定完成进度表,做到目标,责任,措施三落实。实行重点工作分部门指导推进,客户服务科负责营销服务优质化建设指导推进,专卖管理科负责市场管理服务法制化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职业化服务队伍、服务品牌传播科学化建设等等。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内容抓好落实,着力在同心服务上下功夫,在提升服务品牌价值上做文章,提升‚凝创〃同心‛服务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在零售户、消费者心中的忠诚度。

3、总结提升阶段(2012年12月)

各部门对服务品牌建设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切实整改提高,保证射阳烟草服务品牌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实施框架 第6篇

房地产税基评估是在评税目的下,由具有特定资格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未能明确具体价值的土地和房屋为评估对象,按一定的程序,运用适当的估价标准和方法技术,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其价格并以此价格作为税收依据的过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地产税基评估的对象体量规模一般较为庞大,基础数据类型通常复杂多样,成果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都对其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及实践应用,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批量评估为核心的较为成熟的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与技术体系。

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开展了相关研究,从早期的概念引入和国际经验介绍,到具体的方法、模型与系统介绍,再到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关键技术研究,无论是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深度均有了较大的突破与进展。尽管如此,由于房地产税基评估领域的实践性较强,而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时间又相对较短,因此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无法满足未来我国大范围实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综合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客观国情,依次构建了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方法体系、实现技术以及实施框架,以期能为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实施依据。

二、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方法选择

国际上在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选择方面经历了从个案估价到批量评估的历史演变。其中,批量评估方法自20世纪末期起,得益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逐渐占据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的主流;与此相对应,个案估价方法受其自身局限性的约束,已逐渐退出房地产税基评估的主舞台。

在国内,已有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主要是为交易环节税收征管服务,而在评估方法选择上则呈现出批量评估与个案估价并行的局面,其中,深圳、杭州等数据基础较好的城市已开始了批量评估方法的研究与使用,而其他一些中小城市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基本还停留在个案估价层面。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未来将会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为提高评估效率、降低评估成本和保障评估客观公正,在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选择上采用批量评估方法。但我们也注意到,现阶段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还较为突出,各地估价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方法选择上尚不能完全摒弃个案估价方法。

综合国际经验与国内情况来看,可采取以批量评估为主、个案估价为辅的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体系。其中,对于同类房地产数量较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应税房地产,宜优先选用批量评估方法进行估价;而对因形态独特而导致数量稀少的房地产,或经过批量评估但其评估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别较大的个别房地产,应采用个案估价方法进行估价。需要指出的是,个案估价应尽量保持与批量评估的一致性,其所用参数应采用批量评估中相类似部分的参数。

三、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技术实现

评估技术的合理选用直接决定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鉴于个案评估仅是房地产税基评估的一种补充手段,其技术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这里仅对批量评估的实现技术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在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中的适用方案。

1.国际批量评估技术概述

从国际经验来看,批量评估技术的运用一般包含3个步骤,分别是确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量、根据市场数据确定变量与价格间的关系以及计算影响变量的相关参数,其中又以参数计算步骤最为核心和关键。

国际上现行的参数确定技术有很多种,尽管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差异,但不同的参数确定技术之间并非完全排斥,而至于采用哪种技术则完全取决于评估目的和评估数据的特征。

2.国内批量评估技术探索

国内关于批量评估技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MRA技术或AEP技术为基础,构建相关模型并付诸实际应用,其中最为典型且应用成效最好的主要是杭州的特征价格技术和深圳市的整体估价技术。

杭州特征价格技术是一种基于MRA技术的批量评估技术,其以特征价格模型为基础,通过量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各个特征因素的值,来计算房地产价格。从总体上来看,杭州特征价格技术既成功承袭了国际上关于特征价格计算的思路,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技术为国际上比较传统的做法,得到了国际范围内众多实践的验证;二是该技术比较直接、简单,同时也便于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编程与构建。

深圳整体估价技术是一种国内首创的批量评估技术,在将传统MRA技术与估价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引入AEP技术来完成对大规模房地产的批量评估。从总体上来看,深圳整体估价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脱离了多元回归线性结构的限制,不再过度依赖线性的理论模型;二是能够及时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使得房地产评估价更为准确。

3.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批量评估技术选用

一方面,虽然批量评估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具体适用到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中时,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不能照搬照抄国际相关经验。

另一方面,我国杭州、深圳等地已经开展了批量评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并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批量评估技术体系。虽然这两种技术有所区别,但其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具体模型的构建上,而就技术实施步骤来则看基本相同,因此均可作为国内批量评估技术的参考。

综上所述,为保证批量评估技术在我国推广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而保障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各地可以杭州或深圳的批量评估技术为参考,酌情选用。

四、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的实施框架

批量评估是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方法技术体系的核心所在,但由于其在我国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除少数几个城市初步建立起实施框架之外,大多数城市尚无实践经验。因此,为确保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各地税基评估结果的统一质量,应构建普遍适用的批量评估实施框架,即制定规范统一的批量评估实施步骤。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现行还是国内杭州、深圳等地的批量评估实践,其在实施步骤方面均大致相同,都主要由基础数据收集、评估对象分类、评估模型测算、评估结果检验、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组成,其中信息系统建设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贯穿到其他各个步骤之中的。

1.基础数据收集

批量评估数据是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最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此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数据收集与维护体系,相关情况详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国际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税基评估数据准备工作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数据来源较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其他政府部门提供、购买私人公司数据和现场勘测调查;二是数据类型一般包括房地产特征数据和房地产市场交易数据两大类;三是在数据标准方面,美国的IAAO标准是国际通用标准,但要求较为严格;四是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一般都是依靠抽样检测、复核等传统手段来加以进行。

就我国而言,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级各类房地产数据信息,因此初步具备了建立房地产税基评估基础数据库的前提,但与国际成熟经验实践相比,我国城市在批量评估数据准备方面尚需花费较大气力,特别是在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建库等基础性工作方面更是如此。首先,从数据来源来说,我国房地产数据信息零散分布在各个部门,加之信息共享程度非常低,由此导致数据收集难度非常大;其次,从数据本身来说,我国房地产数据信息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缺乏符合专项针对房地产评估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最后,从数据库建设来说,我国的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数据库仍不成熟不完善,其在实用性、可拓性和延展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要在我国真正推进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首先需要在厘清所需基础数据类型的基础上,将散落在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汇总在一起,并视需要开展相关的数据补充调查等工作;其次是要建立全面、完整的房地产数据信息规范与标准;最后是要建立符合批量评估要求的基础数据库。

2.评估对象分类

评估对象分类是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合理与否决定着评估模型构建的难易程度,进而决定着评估结果的准确程度。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在评估对象分类方面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其要么侧重于从功能到组别,要么侧重于从空间到组别,而缺少综合集成功能和空间两个分类要素的成熟经验,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还非常大。深圳市自2012年起开始尝试在功能和空间双重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房地产组别的划分,并实际应用于存量房计税价格评估工作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因此,各地可以深圳市相关实践为基础,结合国际成熟经验,按照功能分类、空间分类、组别划分的次序,来科学实施评估对象分类工作。

功能分类指的是从房地产的功能用途出发,对其进行类别划分。功能分类是进行评估对象分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实施批量评估的首要步骤,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其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实际应用于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之中。国内目前尚无针对批量评估的房地产类别划分标准。为规范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工作,可在国际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我国部分行业标准,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房地产市场基础数据标准(JGJ/T2052-2011)、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等,建立满足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需求的房地产功能分类参考体系。

空间分类指的是评估分区划分,其是评估对象分类的第二步,用于体现房地产特有的“空间”属性。所谓评估分区划分指的是,评估机构为了房地产税基评估的需要,根据各类别房地产的特点和区域特征,在空间上将各类别房地产的分布区域划分为若干同质区块。在国际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中,评估分区划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美国的马里兰州在对房地产进行批量评估时,就首先对全州23个县和1个自治市的管辖区域进行分区,且每个分区均有一个特定的区域代码。在国内,除了学术界对区位因素在房地产批量评估的作用进行了积极探讨之外,部分城市已经开展的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也通过划分评估分区来考虑区位因素对于不同房地产的价格的影响,例如杭州、深圳就分别将全市划分为若干个评估分区,并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各类别房地产的批量评估。综合国际与国内的经验,评估分区划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聚类分析分区法、区位调整法和地理分区法。

组别划分指的是评估实施机构在对房地产进行功能分类和空间分类的基础上,以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其他主要因素为划分标准,将待估房地产进一步细分成若干个类似房地产组别,便于对同一组别采用相同的估价模型和参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子市场”的概念来综合划分房地产组别。这里的“子市场”划分实质上已经融合了功能分类、空间分类和组别划分三个过程,因此在各个“子市场”中,可以采用同一个估价模型、同一套参数来进行评估计算。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子市场”划分通常采用的是模糊聚类的方法,其对房地产属性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短时间内在我国还较难实现。就我国推行批量评估而言,由于前述功能分类和空间分类已经基本保证了房地产在类型用途和区位因素方面的相似性,因此接下来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其他因素如权利性质、档次水平等出发对待估房地产进行细分,同样可以得到批量评估所需要的房地产组别。据此,可将组别划分视为评估对象分类的第三个步骤,即通过依次开展功能分类、空间分类和组别划分,得出权利性质相同、房地产类型一致、区位因素相似、档次相当、价格水平相当、数量合理的类似房地产组别。

3.评估模型测算

基础数据收集、评估对象分类等前期工作完成后,批量评估即进入评估模型测算阶段。评估实施机构根据每个组别中评估对象的具体特征,先确定拟建立的批量评估模型类型;然后再按照具体批量评估技术路线的要求,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批量评估模型;最后对模型参数进行反复检验与校准,以确保模型测算的准确性。

国内目前尚无关于批量评估模型适用性的专门规定与标准。为规范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工作,本文在IAAO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满足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需求的批量评估模型适用参考标准,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实施批量评估的主要模型为市场法模型和收益法模型,而在市场法模型中又以多元回归分析法和标准价调整法最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何种模型应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选择。当然,在符合批量评估原则的前提下,也可以建立其他批量评估模型。

此外,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公平,评估实施机构在正式应用批量评估模型之前,还需对其进行检验与校准,而只有通过检验校准的模型方可用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由于国内目前尚无关于批量评估模型的检验标准,可采用国际上通用标准,具体包括拟合优度检验、异方差性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判断四个方面。

4.评估结果检验

评估实施机构依据评估对象分类结果,运用经检验校准过的批量评估模型来实施实际计算,即可产生评估结果。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在正式应用评估结果之前还需对其进行检验与审核。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此都非常重视,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和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均参照IAAO的比率分析标准执行评估结果检验,且只有通过检验的评估结果方才实际应用于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之中。国内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北京、深圳、杭州、哈尔滨等城市也都参考了IAAO相关标准来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于此,可在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工作中,统一采用IAAO比率分析标准来实施评估结果检验,其部分指标的取值范围具体见表3所示。

5.信息系统建设

批量评估之所以成为房地产税基评估的首选方法,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效率较高,即能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较大规模房地产的评估工作。这种高效率除了源自批量评估在数据、模型、评估及检验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能够较好地融合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等。

在国际上,批量评估的整个流程几乎都是在相应的评估信息系统(CAMA系统)中运行并完成的;而从国内来看,已开展房地产税基评估实践的城市大多也都认识到了评估信息系统对批量评估的重要性,并陆续开始了相关建设工作。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我国各地的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呈现出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现状,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其所应有的对房地产税基评估现实工作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为切实提升我国批量评估的信息化水平,规范房地产税基评估管理,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情况,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也应明确为CAMA系统。同时,考虑到我国已有建设基础以及未来推行批量评估的实际需要,经综合借鉴国际惯例,可将我国CAMA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为三部分:一是基础数据模块,其包含的功能主要有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管理等;二是应用模块,其包含的功能主要有批量评估、个案评估、结果检验、空间信息等;三是辅助管理模块,其包含的功能主要有争议处理、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

在明确了建设目标及阶段之后,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的原则,有序开展CAMA系统的建设工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各地也可根据当地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将不同阶段的相关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CAMA系统的应用作用。此外,各地在建设CAMA系统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与税收征管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及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并实现数据共享。

五、结论

技术路径和实施框架构建是我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房地产税基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地区差异较大的我国而言更是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本文所提出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框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于全局和未来的设计,各地在真正实施房地产税基评估工作时,应在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和思路的前提下,深入结合本地实际,将本文所提出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框架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如此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保证房地产税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纪益成.论税基评估的有关问题.国有资产研究.1999.6

2.周叔敏.不动产税征收中的税基评估方法.中国资产评估.2005.7

3.纪益成 傅传锐.批量评估:从价税的税基评估方法.中国资产评估.2005 .11

4.孙凤仪 韩晓露.房产税税基批量评估文献综述.地方财政研究.2013.3

5.任作风 廖俊平.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法(CAMA)在物业税估价中的应用.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5.1

6.宋永发 昌磊.基于征税目的不动产价值批量评估体系研究.价值工程.2009.2

7.耿继进 何素芳.房地产计税价格批量评估实证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11.6

8.陈小悦 孙力强.关于建立中国房地产税批量评估系统的几点思考.财政研究.2007.12

9.李旭红 孙力强.物业税税基评估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涉外税务.2008.1

10.王亚 尉京红.国外税基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之友.2008.13

11.曲卫东.中国房地产税评估的改革历程与政策建议.中国市场.2012.6

12.McCluskey,W.J.An evaluation of MRA,comparable

sales analysis,and ANNs for the mass appraisal of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Northern lreland[J].Assessment Journal.1997 .4

13.杨鸿 贾生华 顾杰.写字楼租金差异的特征价格研究——基于杭州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08.9

14.耿继进 李妍.房地产整体估价与实证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3

实施框架 第7篇

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标志是2006年原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率先明确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009年9月,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率先在基层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配套改革制度的重要内容, 国家推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无疑是为了解决“大锅饭”和“一锅粥”的局面, 更好地调动事业单位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最终在全社会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公正。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 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 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 因地制宜, 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 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 实施绩效工资是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现有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 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调控机制, 对于调动高等学校教师与工作人员积极性, 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社会公益服务水平,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框架

设计高校绩效工资实施框架的主要出发点是通过搞活高等学校的工资分配, 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 扩大学校的收入分配自主权, 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教学科研人才和关键管理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的高校绩效工资实施框架理应包括绩效工资指导原则、绩效工资构成要素、绩效工资分类管理、绩效工资发放方法等核心要素。

(一) 绩效工资指导原则

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教学与科研, 绩效工资指导原则必须坚决贯彻这一理念。坚持教学科研业绩导向的基本指导思想, 确保绩效工资向高层次科研人才、优秀教学人才以及重点工作岗位倾斜, 优先保障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报酬、多劳多得原则, 岗位津贴与奖励津贴相互配合, 确保教职工绩效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教学成果、科研成绩等成果要素挂钩, 保障教学、科研、管理队伍的相互协调建设。坚持加强岗位意识工作, 明确岗位职责, 强化岗位管理, 保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落实和完成, 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全面、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二) 绩效工资构成要素

旨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高校绩效工资构成要素区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两类基本范畴。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学校根据教职工受聘岗位级别所设置的相对固定性的基本收入类型, 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职责与岗位级别实现系统的对应关系, 即在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岗位上, 能履行岗位职责并完成所规定的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条件的绩效工资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则是受聘到相应岗位级别上, 按照实际工作业绩和贡献发放的绩效工资部分。即学校根据教职工教学科研工作量与实际贡献程度所支付的相对变动性的奖励收入类型, 根据年终考核情况发放, 包括教学成果奖励、科研奖励、业绩津贴、效益津贴等。当然, 高校必须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作的相对比例关系。

(三) 绩效工资分类管理

高校教职工工作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绩效工资设计必须考虑工作性质的区别。按照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内部教师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四种分类原则, 高校绩效工资区分为教师、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四种基本类型, 根据工作属性差异设计相应的岗位级别, 确定不同的绩效工资标准。

(四) 绩效工资发放方法

绩效工资发放方法同样需要考虑不同二级单位工作属性差异, 院 (系) 绩效工资总额核拨到单位, 由二级单位制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细则, 自主发放。机关、教辅、后勤单位基础补贴部分按照考勤结果确定发放金额, 每月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奖励津贴年末划拨各单位, 按照考核结果确定奖励津贴发放数额。

三、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配套机制

绩效工资是建立在岗位分类、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高校将根据岗位分类, 制定各级各类岗位聘用和考核实施细则, 对受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履行、聘期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考核, 按照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一) 绩效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 早在2002年, 人事部就发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随后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对制定岗位设置管理规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特别是实施绩效工资之后, 迫切需要根据岗位类型确定绩效工资数量, 通过制定岗位设置管理规定, 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强化岗位, 淡化身份, 实行岗变薪变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岗位设置指导意见, 高校教师与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 共设置具体的细化等级, 并且按照岗位设置层级确定各岗位绩效工资;高校管理岗位设置8个等级依次是正校、副校、正处、副处、正科、副科、科员、办事员, 高校工勤岗位分为技术岗位与普通工岗位, 一般设置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与初级工5个等级, 同样需要按照岗位设置层级确定各岗位绩效工资。对于高校人事代理人员而言, 由于不属于事业编制职工, 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执行绩效工资标准。

(二) 绩效成果评价

绩效岗位设置后, 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绩效工资改革, 高校必须建立合理的绩效成果评价制度, 确保绩效工资的发放兼顾效益和公平, 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强化教职工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责任意识, 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绩效岗位设置, 分别设计教师与专业技术岗位绩效评价制度、管理岗位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工勤岗位绩效评价制度。教师与专业技术岗位绩效评价常用指标包括教学获奖情况、教材出版数量、学生竞赛获奖、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水平、科技成果获奖等, 管理岗位绩效评价常见指标包括工作量完成程度、管理制度建设、优秀单位获奖等, 工勤岗位绩效评价常见指标包括在岗情况、称职程度、服务质量等。

总之, 绩效工资改革是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实施框架与配套机制, 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三步实施[EB/OL].Www.gov.cn, 2009-09-02.

[2]袁本芳.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实施策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实施框架 第8篇

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企业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建立一个完整合理的内部审计系统框架, 使风险导向审计能更好地顺利实施。

(一) 框架内容

风险导向审计框架划分成五大子系统。即战略计划、业务程序、组织建构、风险评估体系和抽样模型。具体如下: (1) 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指建立定位及目标。战略定位即制定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步骤、环节和措施。战略目标是确定风险为导向内部审计的范围、目标、职能、方式, 重新规划与审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战略计划指明发展前景,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第一步是战略计划设立。 (2) 业务程序。业务程序包括两部分即现有程序侦测和程序变革。现有程序侦测即对先行审计业务程序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流程变革是对审计业务程序中的变革内容、方法进行阐明。完成核心业务程序变革才能实现战略计划。业务程序的变革即诊断、分析与再设计内部审计流程, 再重构高效率的新流程。 (3) 组织建构。组织建构由组织建构侦测与组织建构变革组成。组织建构侦测即建构先行审计组织与分析问题;组织建构变革阐明变革内容、方法。所以, 组织机构和业务程序是业务程序实现变革的保障, 两者相辅相成。 (4) 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系统由风险评估框架及思路组成。风险评估框架思路指年度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运用。框架内容包括识别风险评估对象、企业目标、制定风险容忍度与风险偏好、设置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建立评估风险影响程度与发生可能性的选择风险评估模型、标准等;二是分析、识别、评估风险。风险评估系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推行的手段与工具, 风险评估程序引入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中, 并在内部审计业务程序的各个环节得以运用。 (5) 抽样模型。抽样模型包括审计抽样方法和审计风险模型与设定样本规模, 审计抽样方法指常用的方法;审计风险模型与设定样本规模是明确样本规模和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结果间联系, 及以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样本规模。抽样技术模型的建立是为了在审计抽样规模及风险评估结果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二) 五个子系统相互关系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须注意五个子系统的变革因素, 变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战略目标。要实现战略目标, 需其它四个子系统支撑, 审计工作的成功变革, 五个子系统不可或缺。图1是用金字塔形表示框架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变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战略计划。核心流程驱动战略计划的实现, 是整个变革管理的关键与要素核心即业务程序变革。它要求并推动组织建构发生变化, 而业务程序变革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即组织建构。要实现业务程序变革, 就得构建有效的抽样技术模型与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评估系统是实现变革的“使能器”, 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总之, 框架5种子系统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变革的实施过程, 五项因素和相互关系要综合考虑, 使变革顺利进行。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流程分析

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提供合理的保证以实现目标。详细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与实务, 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和现代审计方法与技术结合起来, 从一开始, 实现目标的风险就要考虑, 内部审计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一) 制定审计方案

(1) 业务程序分析。控制业务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中要达到的结果。审计人员要理解活动内容、执行人、执行顺序、输入内容及结果, 从头到尾完整的活动组成一项业务。第一, 调查当前业务。应从查看现有的文件开始进行业务调查。与业务相关的资料如程序手册、政策、业务程序图、涉及人员的岗位描述, 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 如有必要可与执行业务人员讨论, 使审计人员能评估此业务设计是否能可控制关键风险。评价业务设计的有效性需详细并足够地了解业务。第二, 建立业务程序审计文件。首先, 高级业务程序图。高级业务程序图描述业务与子业务的工作流程, 使审计人员熟悉业务的系统、活动、子业务和报告间接口, 程序图中方框表任务;文件符号表输入输出;圆柱体符号表计算机应用与系统;箭头表工作流方向。简单的高级业务程序图, 使审计人员了解必需的业务信息, 并能作为详细业务图的总结图。其次, 详细业务程序图。高级业务图提供不了更详细的信息。详细业务程序图描述更多具体的输入、任务、行动、系统、决定和输出。还要记录相应的信息, 以增进对业务的全面了解。详细业务图提供了大量的业务信息, 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对整体业务设计的充分性、主要控制、及期望的判断。再次, 叙述法。叙述文件一是对业务的总体描述;二是主要输入;三是业务的主要步骤;四是主要输出;五是关键控制;六是管理的风险。业务叙述文件格式可以不同, 但须注意确保文件是可理解的。叙述文件或业务图也可两者组合, 有助于后面对业务设计的理解。保证评估设计的有效性。

(2) 分析主要控制。业务由许多行动组成。结果的实现全部行动都发挥了作用, 但对结果至关重要的只有很少的行动;关键的行动为主要控制。主要控制的性质和类型可能不同。控制是可防可测的。COBIT, COSO, COCO等是当前已有的控制模型。主要关注控制起的作用, 没有公式或基准表来判定主要控制。审计人员要思考, 一是清楚了解期望结果后, 必须思考、评估每一个行动不充分执行可能产生的后果及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 程度轻可能不是主要控制;可与其它行动同时运行, 二者一起构成主要控制 (如, 自己批准的一项交易, 可能非主要控制, 但和每月预算执行差额检查共同开展时, 两者可构成一个主要控制) 。二是思考还有其它补充行动吗?如能防止发生潜在结果的可能性极小。那主要控制可能是补充的行动。三是主要控制的确认要多年经验, 但如果按以上做法, 大部分主要控制可能辨识出来。

(3) 分析业务风险。一是评估业务风险。业务风险的可能与影响可通过审计来验证, 评估要有侧重点且保持一致性, 关注可能的最坏情况, 以及特定业务还须关注风险的声誉、战略或其他影响。评估风险级别—低、中、高。二是记录风险评估。审计底稿应记录每个风险的影响和判断的可能性。整个审计程序的判断基础都贯穿这些判断 (如, 关键控制、审计测试的确定) 。确定风险水平的必要信息要包含底稿每一栏。如风险的名称、定义、重要性、评级和可能性。

(4) 理解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管理层要设定风险承受水平, 审计小组对内容要合理的理解, 其理解不会左右审计人员的判断, 能使审计方法和评价会考虑管理层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使审计人员平衡管理层与治理层对风险承受水平的了解。很详细是不实际的。管理层须说明风险承受水平及多种可能性。与管理层讨论要关注:一是对管理者目标实现的变化高层管理人员容忍度有多大?二是管理层对KPI执行与监控有多严格?三是管理层认为重大影响是什么, 什么是管理层不想处理和承受的潜在风险与情况?以上信息能使审计人员评价程序设计的差距, 确定审计测试需要执行与提交哪些。

(5) 业务风险管理差距分析。审计方案设计最后一步为要确认设计中没能把关键风险有效控制在期望水平的差异, 专业判断与评估业务总体的有效性。先确认差距, 评估主要控制, 控制每项关键风险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审计人员对设计中的存在的差距必须确认。设计有哪些缺陷、缺陷的原因与影响、弥补措施, 记录底稿中, 差距判断结果要说明设计有无有效性, 有没差距, 是否重大。最后评估业务的整体有效性, 要考虑:关键风险如不能控制在期望水平, 是否有缓解因素 (如, 监督, 复查, 补偿控制, 其他控制措施等) 能降低影响, 整体而言, 可以统一的术语 (强、适度、弱设计) 交流评估结果。

(二) 实施审计测试

业务设计除有效性是不够的, 审计测试主要工作还须严格保证按设计运行。 (1) 测试业务运行。验证是否按设计运行要实施审计测试, 审计测试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确认活动是否符合已制定的规定及指南。实质性测试是为了估计总体值或推断实质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一是设计良好的业务。审计人员须对属性测试能否增加价值审慎思考。并非所有属性都能对业务运行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帮助。无需考虑所有属性和风险, 应保证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二是设计不充分的业务。某业务可能控制关键风险不能到预期水平, 或某些部分没能按设计运行。审计人员应发现可改进的地方。就要量化测试确定设计缺陷和没能按设计运行的影响。此时审计人员应明确量化测试的性质和范围。有时可采用多重测试能达到最高效率和最好效果。能同时提供运行的审计和业务设计证据。 (2) 记录测试方法和结果。要记录和归纳审计测试的依据和方法, 内容有:风险名称、测试方法、测试结果。把关键风险和测试方法与结果联系起来有助于评估业务的有效性。 (3) 业务运行差距分析。不能把关键风险控制在期望水平的差距确认是测试阶段的最后一步。要用技巧作出专业判断。对运行中的存在的差距必须确认。运行有哪些不足和缺陷, 缺陷的原因与影响, 弥补措施, 记录底稿中, 差距判断结果要说明运行有无有效性, 有没差距, 是否重大。关键风险如不能控制在期望水平, 是否有缓解因素 (如, 监管、审计、补充控制等) 能降低影响, 整体而言, 可以统一的术语 (强、适度、弱运行) 判断结果。一直以来审计实施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都集中精力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 企业活动的内部控制通过符合性与实质性测试, 做出评价。向管理层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三) 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审计发现。审计发现是认定特定事件、问题、确认的机会或差距。说明审计发现的相关性。审计发现不要不必要的信息。 (2) 潜在影响。要侧重说明可能的最坏影响, 这样最能促发行动。可能的实际最坏影响要主要关注, 但需要采取不同行动的其他可能影响也要说明。如可行, 要关联业务目标、关键风险或影响, 能强化审计发现的相关性。 (3) 根本原因。理解驱动因素或潜在的原因很重要, 可减少或防止问题的重复发生。要避免审计者假设根本原因是复杂或精细的。一般审计师与业务管理人员有必要沟通原因。 (4) 审计建议。审计发现后有价值的是提出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这一阶段要对审计证据评价与整理, 撰写审计报告, 对被审计单位意见进行征求并对底稿复核、下审计建议和决定。制定可行且有意义的建议最重要。审计建议要着眼于解决而不仅是提出。结果要可测, 投入和执行成本应与行动所得的补偿价值相当。审计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可对过程监控以确保实施。与业务管理人员一起制定方案更可能成功, 因为, 管理人员对行动计划的帮助制定, 能缓解对抗气氛, 有利于实施行动。 (5) 管理层声明。审计师要保证管理人员能理解审计发现、建议和原因、影响。要与具体责任人及业务管理人员适当讨论审计发现。可能管理人员有不同的想法, 审计师应持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想法, 可能管理人员方案更有效。若审计师的建议, 管理人员不同意, 可能管理层的风险承受水平审计师没有完全理解。应对管理层的风险承受水平更深入理解, 从而与管理人员达成一致。 (6) 审计处理。下一步审计师要进行审计处理, 包括审计报告要包含审计发现内容;修改或合并审计发现, 提供更可行方案;与管理人员探讨风险较低、最终审计报告中不包括的审计发现, 且对改进机会的信息非正式传递;从审计报告中, 以管理层的考虑与后续事实删除些审计发现。最终责任的人对每一项审计发现建议要落实。执行者要确定唯一的一个

参考文献

[1]黄海:《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与实施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职业准入

管理会计是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重要会计分支,着重为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现代管理科学和方法运用于会计领域的结果。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要求。但是,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严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并将“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作为其重要抓手。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是对符合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及知识结构标准的科学概括。研究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拓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边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通过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促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提升,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发展现状

有关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国内外均处于探索阶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通行标准。国内外会计职业团体及学者围绕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国外有关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布了规定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范围的《职业知识框架》,1998年又发布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先后于1998年、2003年发布了《职能图:胜任能力框架与会员胜任能力》和《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IEP2),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2014年10月,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联合发布《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确定全球管理会计四大原则:“提供相关性信息,进行有洞察、有影响的沟通,分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企业信任”(胡天呈,2015)。可以预见这将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进一步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相比于英、美等国,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构建的研究起步较晚。2002年,财政部成立相关项目研究课题组,从会计岗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会计从业等不同层面研究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标志着我国全面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正式启动(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2007)。周宏等(2007)基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标准,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的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体系。许萍等(2005)研究了会计职业准入要求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企业目标的变化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是决定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主要因素,并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等三个模块构建了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2014年6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召开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管理会计师的能力架构应当涉及价值创造、决策支撑、风险管控、统筹协同、协调服务、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能力(张成栋,2014)。张继德等(2014)将管理会计人才划分为助理型、管理型两类,明确了不同层次人才需履行的基本职能、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及能力要素,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

二、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应考虑的问题

1. 以提升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为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知识,而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起作用。以能力为本在人才评价过程中越来越被看重,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必然要求以提升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为核心。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工作重点局限于财务会计,加之存在“缺乏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管理会计人才后续教育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管理会计功能在我国未得到有效发挥,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应以能力为本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发挥能力框架的指挥棒作用,引导财务人员由记账、报账向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参与决策、预测前景等转型,更好地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2. 选择科学的构建方法。

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能力要素法(Capabilities Approach)。该方法的核心是将能力按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来分类,侧重于关注从业人员在不同职业角色下的卓越表现所具有的特点。陈小悦(2003)曾运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识、技能和价值三者的关系,他认为从业人员的工作类似于车夫驱赶马车,知识是马,靠知识来拉车;技能是车夫的鞭子,用来驾驭;品质是车夫对方向、道路、马车运行的速度和平稳性的把握。三者结合使马车能够高速、平稳(不翻车)地到达目的地。

二是功能分析法(Function Analysis Approach)。该方法通过分析从业人员的履职角色与任务完成情况来观察其工作效果,并以工作表现为导向描述能力。功能分析法因着眼于从业人员的工作效果,也被称为产出法。该方法常用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会计师能力框架。

三是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 Approach)。该方法依据从业人员不同的层级分类(角色定位)分别确定其履行的职能,随后对应职能分析不同角色所要求具备的胜任能力,继而将胜任能力分解为能力要素,最后分类提出具体实施策略。该方法是能力要素法与功能分析法的结合。

3. 关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受到经济、法律等诸多宏观因素影响,尤其是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管理会计就已付诸实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责任会计体系、90年代后的经营决策经济效益分析评价等,都属于其范畴。进入21世纪,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我国陆续被广大企业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管理会计发展水平下,管理会计工作对人员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亦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场对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职能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微观环境方面,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受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企业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下对企业管理会计人员风险控制、资本运营等能力要求较高。现代社会强调价值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因更能揭示市场认可的企业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这一目标下对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价值管理、决策支持等能力要求较高。

4. 注重借鉴国际经验。

国外政府部门、职业团体、会计公司在管理会计人才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有些方法可以在构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直接采用,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中提出的基于胜任能力方法。有些经验对于构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著有《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这是IMA经过广泛调研,对管理会计领域未来可能发生变化进行的预测(许萍,2006)。这些成果在我们确定未来管理会计人才核心能力时具有借鉴意义。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

1. 选定研究对象。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对象是单位管理会计人员,这里所指的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本文选定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数量占据了我国当前管理会计人员的大多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二是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长期从事会计工作,其能力的成长和职称、工作职务的晋升具有连续性,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岗位对管理会计人员能力及能力要素的要求不尽相同。三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定位是管理会计人员通过综合和分析单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后,为单位内部管理所用,这一定位在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更易体现。

2. 选择构建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 Approach)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根据管理会计的特征,将管理会计人才的层次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三个层次人才的角色定位依次对应为助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实务型管理会计人才、管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其次,确定三类人才相应履行的职能,再依据职能分析三类人才需具备的胜任能力及能力要素。为了使能力框架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不同行业都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本文仅仅界定管理会计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和核心能力要素。最后在文章第四部分中提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实施策略的建议。

3. 贯穿四大能力。

管理会计人员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应贯穿以下四大基本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决策支撑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统筹协同能力。在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财务会计核算和报告等方面的工作更多地由会计信息系统承担,迫切要求会计人员将职能转向信息分析(宣和,2014)。管理会计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综合和分析后,灵活运用结果给单位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建议。单位管理会计人员还应积极参与到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其统筹和协同等能力之长,为单位创造价值服务。

4.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本文着眼于提升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详见下表)。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能力框架将人才层次划分成了三个层级,不同的管理会计人员处于不同的层级,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能力要素是连续的,只有具备低层次人才的能力要素,并经过学习与实践,才能向高一层次人才迈进。因此,在高层次人才相关表述中不再重复低层次人才具备的能力要素。

上表以企业管理会计人才为研究对象,构建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要素。诚然,不同行业对能力和能力要素的组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除了需具备上表中描述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要素以外,还需具备所在行业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如企业管理会计人才还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行政单位管理会计人才还需具备较强的政策制定和解读能力;高校管理会计人才还需具备较强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等。

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实施策略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实施,对于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总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能力框架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政府财政部门、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和会计人员多方协同努力。

1. 设立管理会计师职业准入制度。

美、英等国管理会计专业组织推行管理会计师考试认证,培养和选拔了大批管理会计人才,为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CIMA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为例,公会不仅开展管理会计师认证,还是管理会计师的管理、监督机构,目前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1.8万会员和学员。该组织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了合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申请CIMA管理会计师认证开辟了快速通道。借鉴国际经验,建议我国财政部门尽快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试认证制度,抓好抓实培训、考试、认证等关键环节工作,以便更加系统地培养和选拔管理会计人才。

2. 健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对比较成熟,在我国运行多年,为我国科学评价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考试内容偏重于财务会计内容、有关管理会计的内容相对缺乏,这显然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建议健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知识的比重。本文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了分级,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人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及知识结构存在着差异性,可按助理型、实务型、管理型三种类型人才分别对应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应在三类考试内容中加入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点。

3. 构建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人才培养是核心。目前,限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高校校内社会实践设施比较薄弱等现实原因,高校会计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同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共建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基地,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探索走卓越会计人才培养道路(熊磊,2015)。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一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本科(研究生)阶段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二是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管理会计课程开发;三是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多措并举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4. 完善管理会计人才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成为会计人才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对管理会计人才开展继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政策法规、理论及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随着企业财务业务的集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将成为一种趋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方面从控制成本、加强内控等方面促进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通过重构高效率的财务运作流程,将大多数会计人员从记账、算账等事务中解放出来,致力于风险控制、战略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从而实现会计人员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熊磊,2015)。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强化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案例培训,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人才水平提升,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2005(11).

张成栋.加强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研究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召开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家研讨会综述[J].中国总会计师,2014(7).

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1(6).

陈小悦.知识经济时代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Z].中国会计年鉴,2003.

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9).

宣和.用“三三制”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N].中国会计报,2014-04-18.

熊磊.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实施框架 第10篇

一、实现企业内控环境的完善

企业的控制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实现的。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与执行、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注重企业内控环境的不断完善,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内控法规的完善。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普及, 要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下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实现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

二、实现风险评估管理的全面实行

风险评估管理指的是按照公式确定的经营战略, 通过多种风险分析技术对业务中的风险点进行发现, 采用恰当的方式对风险进行降低。对风险评估进行重视, 能够对会计系统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 同时还能够对风险出现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 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回避措施。在风险评估管理全面实行的过程中, 首先是事前预防风险, 通过对内部控制环节的强化与补充实现可能到来的风险的降低;其次是事中预防风险, 定期对高风险区域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风险;最后是事后预防风险, 对风险的预防进行反馈, 注重风险的降低与转嫁。

三、实现良好控制活动的设立

控制活动的主要目标围绕关键控制点, 会计信息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点:

1.实现企业组织机构的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要求对企业的原有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从而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进行适应与满足。企业在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 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规模与总体经营目标实现会计岗位的划分, 同时在对组织机构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遵循精简、合理的原则, 从而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效益。

2.实现企业上机管理制度的完善。 (1) 对用户权限进行设置。依据财务人员业务范围对系统的用户进行层级划分, 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一级用户为系统管理员, 二级用户为系统操作员, 包括用户及维护员等。依据不同的权限设置不同的密码, 只有得到授权之后才能够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两种方式对设定的操作密码进行更换, 在操作完成之后必须及时的推出系统。

(2) 实现运行日记与上机登机相结合。利用会计软件实现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日记的自动生成, 通过运行日记对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实行上机登机的制度, 包括操作者的姓名、运行时间等, 实时地跟踪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四、实现对网络监测的完善

COSO报告的整体架构是建立在计算机审计基础上的。因此, 要确保会计信息系统中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良好, 就必须对网络监测进行完善, 也就是说要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对控制环境与控制程序进行监督, 确保控制系统的执行并对结果进行反馈, 促进企业预期控制目标的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审计能够实现控制环境的建立与优化, 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总结

COSO框架在美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对COSO框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建立, 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指定的知识领域实现了超越。在COSO框架中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管理,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支撑,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普及, 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COSO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系统实施需要控制环境 (Control Eevironment)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 控制活动 (Control Activities) 、信息和交流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监测 (Monitoring) 五个方面的支撑因素。本文以COSO框架为基础, 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从而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的降低与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COSO框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

参考文献

[1]杨益琳.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设计探讨——兼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构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0, 02 (32) :53-56.

[2]胡元木, 贾莹莹.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有效性测试——以华电国际电力股份公司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09 (23) :74-76+83.

实施框架 第11篇

1 框架研究范围

1.1 框架的整体外貌

选煤过程的自动化的框架主要是在自动化系统上建立的, 可以对煤炭的选择进行正确的判断, 同时也可以对每天企业进行日常的信息管理, 是一项多功能的框架系统。该框架不但实现了对煤炭的有效勘测, 还可以对勘测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归类, 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用于以后的煤炭开采中。这些信息在传输完毕以后就会进入系统的资料库, 方便信息使用日后的使用, 有利于煤炭企业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信息管理工作。

1.1.1 厂级系统。

在选煤综合框架的系统中厂级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选煤的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对选煤过程的检测以及管理, 使得选煤的过程更科学更规范, 同时还可以对选煤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传输, 并做适当的分析, 达到了对信息的反馈, 这样就为我国的采煤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科技力量。在这个系认同中最重点的部分就是对选煤技术的使用, 并对选煤的过程进行了观测和检查, 防止一些不符合要求煤炭进入了选煤的过程, 所以该系统对于自动化框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厂级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 其功能是多样的, 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单一的功能, 其既能实现对信息的检测, 又可以对整个选煤过程进行监控, 使得煤炭企业的信息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为我国选煤过程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成为了我国采煤行业普遍采用的系统技术, 保证了选煤的质量。

1.1.2 集团公司级系统。

在选煤过程综合自动化的系统框架中集团公司级的系统也十分的很重要, 它主要实现了对信息的采集对公司资源的管理, 并对管理的过程进行了及时的检测和改正, 同时也使得我国采煤事业的信息资源达到了共享, 通过对网络技术的使用, 使得数据传输的效率更快, 所获得的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数据也更多, 完全的实现了选煤过程以及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1.2 研究的具体内容

1.2.1

工作人员在对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整个厂级系统的了解, 方便对其运行的方式以及信息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测, 并对其选煤的速率进行控制, 这样可以使得整个选煤的过程更准确, 而且也可以及时的调整其需求, 使其更符合现代选煤的规律和标准。

1.2.2

在使用综合化的自动化系统中还应该注意对选煤方式的控制, 使得其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 对煤炭的位置以及质量和成本进行严格的检测, 并进行科学的的分析, 利用计算机的技术, 很快的实现了对信息的录入、传输和研究。

1.2.3

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自动配煤系统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煤炭要求, 使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对煤炭的形成原因进行调差, 选择优质的煤炭进行分析, 并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用户和煤炭选择之间的联系, 让那个选择的过程更符合规律, 更能够使用不同人群的需求。

1.2.4

选煤过程的自动化还表现在对煤炭的运输过程中, 选择完煤炭以后要进行煤炭的开采和运输, 在运输之前该系统可以利用其数据以及技术对这些煤炭进行严格的检验, 并匹配最适合其进行运输的方式, 然后在通过互联网的教育平台, 实现了对煤炭的自动化的销售, 这样就使得整个过程处于一种良好的循环状态。

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2.1 系统控制现状

选煤厂的控制分为两大部分, 即生产系统的计算机集中控制和生产单元的过程控制。

2.1.1 生产系统的计算机集中控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选煤过程的综合自动化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缩小了我国的煤炭选择技术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在我国现代的选煤系统中, 已经有多的软件都被应用到了自动化的使用中, 提高了我国的煤炭的开采效率, 而且降低了煤炭资源的浪费, 对选煤的过程进行了更为严格和精密的控制。

2.1.2 生产单元的过程控制。

在过程控制方面, 选煤厂已经使用的重介分选密度控制系统、浮选自动加药系统等。但由于煤炭加工过程的许多机理还不清楚, 所以进一步的过程控制研究迟迟不能深入, 尤其是操作参数与产品质量挂钩的实时反馈控制以及生产单元整体操作控制研究难以深入, 实现作业单元乃至整个生产系统的全过程自动控制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

2.2 过程监视检测系统现状

选煤厂应用的监视、检测系统和设备很多, 主要有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在线称重设备、在线质量检测仪、料位计、液位计等。工业电视监视系统用于重要生产岗位的监视, 在大型选煤厂应用比较广泛。在线称重设备主要有电子皮带秤、核子皮带秤、轨道衡等, 这些设备的使用比较广泛, 并且已经用作计量的标准设备。使用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水平。

在线质量检测仪主要有在线测灰仪、在线煤浆检测仪、浓度计、密度计等。此类仪器仪表提供的数据目前只用作质量检测的参考, 尚不能代替手工操作, 只有个别动力煤选煤厂用作产品质量的最终检测。

3 技术发展趋势

实现综合自动化的目的应当是通过实时检测、优化和分析决策, 最终反馈控制生产。综合自动化的实现应当分三个层次:生产系统设备实现计算机集中启停车控制和生产参数的在线检测;建设集成信息平台, 将生产信息 (在线与离线) 纳入计算机网络实时管理, 根据网上的生产信息实现专家分析与决策, 生产系统的主要环节实现单机过程控制;实现以专家分析与决策结果为基础的生产全过程的反馈控制。

到目前为止, 可以说第一层次的任务基本完成。本项目的实施内容应属第二层次, 即将自动控制、实时监视监测、生产管理、优化调度、应用软件等实施集成, 建设信息集成软件平台, 使各种信息用于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对选煤过程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框架的介绍, 分析了我国选煤系统的发展现状, 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使得我国的选煤过程更加的智能化和规范化。

摘要:在我国的煤炭开采业中, 选煤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选煤的过程也逐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提高了选煤的效率, 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能源。主要对选煤综合自动化的系统进行了介绍, 并分析了选煤自动化的现状。

关键词:选煤,自动化,框架

参考文献

[1]匡亚莉, 邓建军, 刘怀宇.决策支持型选煤厂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选煤技术, 2003 (6) .

[2]匡亚莉, 邓建军, 刘怀宇.大武口洗煤厂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西北煤炭, 2003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施框架】相关文章:

综合实施框架05-13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框架研究09-11

模式框架05-07

关系框架05-11

特征框架05-15

安全框架05-16

开源框架05-17

报告框架05-21

议题框架05-21

框架协议05-25

上一篇:汽车结构认识下一篇:经济林栽培学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