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

2024-07-01

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精选6篇)

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 第1篇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餐饮文化大国。但同时, 名目繁多的菜肴也给其英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例如笔者曾在西安市“魏家凉皮”店内发现擀面皮被英译为“steamed cold noodles”, 大家所熟知的例子还有把粽子译为“rice dumpling”.如此译法不仅完全违背了翻译时的“忠实”原则, 而且让不熟知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会一头雾水, 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试从现有菜肴的英译入手, 分析其是否符合菜肴的翻译要求, 最后总结出中国菜肴英译的几个基本方法。

2、中国菜肴的英译

2.1、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

任何种类的翻译都应该以某一理论作为翻译的指导和依据, 菜肴翻译也不例外。菜肴英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 但如果菜肴名称中包含太多的文化因素, 不利于实现英译的忠实时, 只能舍弃文化因素, 追求功能上的对等, 即是否某一菜肴的英译可以让西方人士看到后一目了然, 知道其主要食材, 口味等。刘琪也认为, “菜肴英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 因此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忠实, 对等原则” (刘琪, 2006:65) 。同时, 英译时,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 还要注意对“简洁”的要求。因为菜谱的印制、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 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简言之, 就是要直入主题, 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

2.1.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根据菜肴的烹饪方法, 主料, 配料, 口味等直接译出菜肴的名称。纽马克认为“如果直译可以产生功能对等, 那么其他一切译法都是不可取的” (纽马克2001:137) 。直译的优点在于可以简洁, 忠实地传达出菜肴的主要内容, 风味等, 让食客一目了然。符合菜谱翻译的原则。这种译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看到菜名即能知道其主料, 配料, 口味等的菜肴, 以家常菜居多。

(1) 烹调方法+主料+配料

白合蒸南瓜steamed pumpkin with lily

橄仁炒角松fried fish floss with olive seeds

烧辣椒蒸茄子steamed eggplant with burnt pepper

(2) 烹调方法+主料+配料+style

葡国烧肺肉braised sirloin, Portugal style

北京烤鸭roasted duck, Beijing style

川叫、烧蹄筋braised pig tendons, Sichuan style

(3) 主料+配料+器皿

荷香风干鱼dried fish in lotus leaf

纸锅牛蛙焖丝瓜stewed bullfrog with towel gourd in paper pot

干锅萝卜腊肉smoked pork with turnip chips in hot-pot

(4) 口味+主料 (+配料)

香辣鸡丁spicy chicken dice

乳香鱼嘴milk-flavored fish lips

美味辣酒煮花螺spiced river snails with wine (文月娥, 2006)

2.1.2、意译法

在菜肴的英译中, 意译法就是将中式菜名中的典故, 比喻, 夸张等的手法省去不译, 根据菜肴的内容意译, 如果过于追求菜肴名称中的文化成分, 用直译或死译的方法, 难免会出现两种略显荒谬的结果。其一就是看到译文后完全不知是什么菜肴, 例如把“四喜丸子”译为“四个高兴的肉球”, 把“童子鸡”译为“没有过过性生活的鸡”;其二就是让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误解。试想把“夫妻肺片”直译为“husband and wife’s lungs”, 把红烧狮子头直译为“braised lion’s head”, 会在西方读者心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奈达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让普通读者理解了原文的信息, 我们的目标是确信他们不会误解原文信息”。奈达同时认为“在翻译时为了顾全意义, 对原文形式上的彻底改变不仅是合情合理, 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奈达2004:1) 如: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三鲜汤soup with fish, shrimp and pork balls

夫妻肺片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li sauce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凤肝鸡片fried sliced chicken with chicken liver

2.1.3、音译法

用音译法去翻译一些中国特有食物, 也可同时推广汉语言文化。“应该说菜名的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尤其是英译汉。既然“肯德基” (Kentucky Fried Chicken) , “三明治” (sandwich) 和“沙拉” (salad) 能广泛被中国人所认同, 相信中国的“jiaozi” (饺子) , “mapo tofu” (麻婆豆腐) “Kung Pao Chicken” (宫保鸡丁) 同样会被西方人士所接受” (刘清波, 2003) 。但音译法的应用有其特定的范围, 所翻译的必须是很多西方人都耳熟能详的中国特色食物, 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不利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3、结语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只能希望用上述的三种译法归纳出中国菜肴翻译的基本规则。在英译中国菜肴时, 译者应根据菜肴本身的命名特点, 合理, 灵活地应用各种翻译策略。随着中国对外文化的广泛传播, 菜肴翻译也不会有定律, 需要我们“与时俱进”, 提高菜肴翻译的准确性, 可接受性。

摘要:本文从中国菜肴现有的英译版本入手, 分析其是否符合菜肴的翻译要求, 能有效传递汉语菜名所要表达的信息, 最后总结出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策略和翻译时应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菜肴,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 (2004)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Peter Newmark.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刘清波。 (2003) 。中式菜名的英译技巧和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11月第十六卷第四期

[4]、月娥。 (2006)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第二十八卷第二期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第2篇

我们把菜名翻译成英语的目的, 无外乎三种:一是传达基本信息, 包括每道菜涉及的烹调方法、制作过程、用料以及营养功用等。二是作为一种产品推销, 用“雅”的语言引起联想, 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三是传达民族的文化思想,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 在翻译中要很好地保持菜名的功能, 达到这些目的, 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1 精炼准确。

从翻译大师的观点看, 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三标准, 还是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标准, 首先均是将“忠实”摆到了主要位置, 也就是将准确放在了第一位。中国菜的英译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交流服务的, 是为了让外国客人理解而采取的措施。译文应尽量忠实准确, 用语简洁、表现出菜的原料、烹调方法、佐料等, 才能够让外国客人第一时间理解译文、了解中国菜。

1.2 符合西方文化习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显著, 中餐的烹调方法多样, 吃的范围之广, 令许多外国人瞠目。除普通食物之外, “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稀:吃西瓜的皮, 吃燕子的窠, 吃狗、吃乌龟、吃蛇、吃狸猫”。有些食物令他们反感, 同样的食物有不同的表述, 而相同的表述却指向不同的食物。此外, 用于中菜命名的某些动物在西方文化中有极强的贬义, 如龙、凤。因此, 在中菜名的英译过程中, 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翻译要符合西方饮食习俗。

1.3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菜英译必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服务, 必须尽可能地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翻译时, 可以视时间、地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必要的介绍, 让外国客人了解中国菜所包含的丰富文化, 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二. 中国菜肴英译的基本方法

2.1 直译。

“写实型”菜肴反映该菜肴烹饪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 可以直译。以常见原料做菜名的, 翻译时直接选用意义等值的英文单词进行翻译。例如:玉米肉丸 (meatball and corn) 、白果虾仁 (shrimp and nut) 、蘑菇虾 (shrimp and mushroom) , 直接用and把原料连接起来。中菜的烹调方法很多, 大约有50多种, 最常用的有:煮 (boil) 、炖 (stew) 、烧 (braise) 、煎 (pan-fry) 、炒 (stir-fry/sauté) 、爆 (quick-fry) 、炸 (deep-fry) 、烤 (roast) 、蒸 (steam) 等。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 可以采用“烹调法+ed+中心词 (+with/in+佐料) ”。例如:红焖肘子braised pork joint, 清炖甲鱼steamed turtle, 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等以地名命名的菜肴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 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 要将地名译出。如:北京烤鸭roasted Beijing duck, 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潮州卤水鹅Chaozhou Style braised goose。

2.2 意译。

有些菜名反映的是中国人趋吉避讳、去俗避雅的文化心理, 注重“音、行、意”方面的意境美, 以耐人寻味的方式激发食者的食欲。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在菜名中。这些菜名独特的文化寓意是西方人很难理解的。在翻译这种菜名时, 应采取“避虚就实”方法, 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话隐语、比喻形象, 通过意译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炒双冬”, 实际上“双冬”就是蘑菇和竹笋, 故译为sauté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又如:红烧狮子头 (红烧猪肉丸) braised pork balls, 霸王别姬 (甲鱼烧鸡块) 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金玉满堂 (虾仁鸡蛋汤) shrimp and egg soup。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爽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白”, “玉兰片”代替“笋片”, 把虾仁、豆腐比作“白玉”, 蚕豆、青豆比作“翡翠”甚至萝卜丝也成了“珊瑚”, 豆芽变成了“银芽”。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 英译的原则只有采用意译。如: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white, 炒玉兰片stir-fried bamboo shoot slice, 银芽炖雪梨Chinese pear with bean sprouts。

2.3 音译。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 文化的发展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接触不断加强, 既然我们中国人已经能广泛接受“三明治”、“沙拉”、“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 中国的“饺子”、“炒面”、“炒饭”、“豆腐”等中国菜肴名称也就能被西方人接受, 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 tofu (豆腐) 已经进入英语词典, 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因此在翻译此类菜名时, 音译可谓理想的选择, 以保持和传播中国文化。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的,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 (如:炒粉chow fun, 炒饭chow fan等) , 为西方人接受, 为便于西方人理解, 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例如:家常豆腐 (tofu, home style) 、牛肉炒粉 (chow fun of beef) 、扬州炒饭 (Yangzhou chowfan) 。

2.4 意译+音译+注释。

有些菜名包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在与西方文化不冲突的前提下, 不必简单地采取避“虚”就“实”法翻译, 而应尽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寓意, 我们可采用直译或音译菜名然后用加注释的方法解释其包含的文化含义, 让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如果需要解释的内容不多, 如“开门红”、“佛跳墙”, 先译出菜品的主要原料、制作工艺或主要特色等, 再加括号标明菜名的拼音和字面意义。因此, “开门红”可译为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 (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ing business opens with a good start) , “佛跳墙”可处理为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 (fotiaoqiang, 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

三.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中国菜肴英译的五种方法, 并非包罗了中菜英译的方方面面,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但是无论怎样, 译者必须遵循“准确理解和传达菜肴特点、传播中国文化、符合西方文化习俗”这些原则。此外,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中国菜肴及其名称将会继续变化。因此, 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还需要翻译工作者继续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罗赛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 1998, (4) .

[2]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

[3]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11) .

[4]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2) .

探析中式菜肴名称的英译技巧 第3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外交往日益频繁, 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到我国观光旅游。他们在饱览秀丽风光的同时也一定会品尝中式的美味菜肴。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要准确翻译中式菜名并不简单, 不仅需要语言层次上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本文在了解中式菜名翻译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实用的翻译方法。

二、中式菜名翻译现状

早在2008年, 北京为迎接奥运会, 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 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 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 旨在让外国友人更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经相关翻译小组研究后发现, 菜名的翻译五花八门, 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翻译方面的问题:

1.有歧义。关于菜名的翻译, 有些译者在没有理解清楚菜肴的真正内涵, 而直接采用字对字的翻译法, 有些甚至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严重弯曲菜肴的意思, 让外国友人读后产生歧义, 达不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如:“水煮鳝片”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 “红烧狮子头”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等。如此翻译的菜名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2.译名不统一。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 往往表达不一, 同一种菜肴, 有多种翻译。由于不同的英文, 所指代的事物有所差别, 因此, 在翻译时, 译者一定要清楚各种菜肴的性质特点, 用恰当的词来翻译, 尽可能地保持它的意义与内涵。如中式糕点中的“萝卜糕”和“芋头糕”, 有人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但经过查阅资料, 将patty, cake, pudding, pastry, dumpling, 和bun的词意进行比较后发现, 根据这两种糕点的用料和做法, 最佳的选词应该是‘pudding’。

3 . 不够准确。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菜肴翻译上, 有不少中国特有的菜肴在英文词典里找不到对应的单词来翻译。如中式菜肴中的“肉丸”, 如果用“meat ball”来翻译, 表达比较笼统, 不够准确。外国游客并不清楚“meat ball”的材料是猪肉、牛肉还是鸡肉, 有些人因为个人原因并不能吃某类肉, 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如果笼统地翻译, 有时会产生误会, 也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丢失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

三、中式菜名翻译技巧

为避免外国游客对中式菜肴产生歧义, 我们在翻译菜名时, 最好采用写实性翻译法, 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 让客人明白“菜是用什么原料, 通过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下面介绍几点翻译技巧, 以供大家参考。

1.以主料开头的翻译方法:主料 (形状) + (with/in) +辅料/味汁

例: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糖醋鱼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蚂蚁上树 (肉末粉丝)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翻译方法:烹法+主料 (形状) + (with/in) +辅料/味汁

例: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鱼香肉丝fried slic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3.以形状 (口感) 开头的翻译方法:形状 (口感) +主料+ (with/in) +辅料/味汁

例:黄酒脆皮虾仁crisp shrimps with rice wine sauce;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

4.以口感 (烹法) 开头的翻译方法:口感+烹法+主料

例: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煨牛肉simmered beef;烤羊腿roasted lamb leg。

5.音译法

国内特有的一些菜品可以采用音译法来翻译, 如“豆腐”译成‘TOFU’, “驴打滚”译成‘Ludagur’, “狗不理”译成‘Goubuli’ (后来根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 等。现在, 不少外国游客点菜时已经会正确地说‘TOFU’, 并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食品。

四、结语

中式菜肴历史悠久, 以其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中外。中式菜肴的名称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英译中式菜肴名称, 可以让外国友人在品尝我国菜肴独特风味的同时, 从菜肴名称了解到中式菜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 译者在翻译时应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使翻译帮助促进跨文化交流, 做到重现源语文化特征、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具有传播文化的特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是文化的传递。在跨文化翻译中, 菜肴名称翻译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特征为研究内容, 归纳在英译菜肴名称时常见的问题, 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 总结出实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式菜肴,英译,翻译,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 (6) .

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 第4篇

1 正文

1.1 中式菜肴的英译

中式菜肴主要的烹饪方法有48 种, 包括蒸, 炸, 煮, 烤, 炖和烧[1], 切菜时主要的几种刀法包括切末, 切丝, 切丁, 切块和切片, 众多菜肴名的英译中也融入和体现了以上几种烹饪方法和刀法。

1.1.1 清蒸类菜肴的英译

清蒸类菜肴的英译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清蒸”被译为steamed, 所以其后再加上原材料的英译即可。例如:清蒸大闸蟹steamed Dazha crabs, 清蒸武昌鱼steamed Wuchang fish, 清蒸田鸡steamed frog, 冬菜扣肉steamed spicy cabbage and pork, 粉蒸排骨steamed spareribs with rice flower, 清蒸羊肉steamed mutton, 清蒸鳜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清蒸肥鸽steamed pigeon, 清蒸鲈鱼steamed perch with scallion and black beans, 清蒸童子鸡steamed spring chicken[3]。值得一提的是, "spring"有“青春期;初始阶段”之意, 所以清蒸童子鸡的英译中使用了"spring"一词。

1.1.2 红烧类菜肴的英译

在烹饪过程中, 红烧类菜肴一般需要用文火炖煮, 且多用酱油等棕色调味酱来着色调味, 所以此类菜肴的英译中多含有"braised"或"stewed", "soy sauce"或"brown sauce"。"braised"意指“用文火炖到全熟的”, "stewed"意指“用文火慢慢煨炖的, 炖煮的”, "soy sauce"意为“酱油”, 而"brown sauce"则指“棕色调味酱”[3]。例如:红烧排骨spareribs with brown sauce或者braised/stewed pork chops, 红烧牛肉braised/stew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红烧鱼braised fish in brown sauce, 红烧冬瓜stewed winter melon in soy sauce, 红烧猪蹄braised pork leg, 红烧羊肉braised mutton with soy sauce, 红烧甲鱼braised turtle in brown sauce, 红烧大虾braised prawn in soy sauce, 红烧狮子头stewed meatballs with brown sauce, 红烧全鸡braised whole chicken[3]。

1.1.3 肉丝类菜肴的英译

肉丝类菜肴种类繁多, 点击率较高的包括:鱼香肉丝, 青椒牛肉丝, 京酱肉丝, 冬笋炒肉丝, 芹菜肉丝, 金针菇肉丝, 榨菜肉丝, 韭黄肉丝, 葱头牛肉丝, 红油肚丝等, 分别译为: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青椒牛肉丝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 京酱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bean paste, 冬笋炒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bamboo shoots, 芹菜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celery, 金针菇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needle mushroom, 榨菜肉丝shredded-pork with Szechwan pickled cabbage[3], 韭黄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chives, 葱头牛肉丝shredded beef with onion, 红油肚丝shredded tripe with chili sauce[6]。由以上英译可见, 肉丝类菜肴的英译中一般含有"shredded"一词, 因为该词意指“被切成条状的”, 即“切丝”。

1.1.4 豆腐类菜肴的英译

可用豆腐做的菜肴不少, 常见的有:铁板豆腐, 砂锅豆腐, 家常豆腐, 麻婆豆腐, 红烧豆腐, 肉末豆腐, 豆腐烧鱼, 豆腐牛肉, 豆腐泡塞肉等。译法如下:铁板豆腐sizzling stuffed beancurd, 砂锅豆腐tofu in casserole[2], 家常豆腐home-style fried beancurd, 麻婆豆腐spicy/Mapo beancurd, 红烧豆腐braised tofu/beancurd braised in soy sauce, 肉末豆腐tofu minced meat, 豆腐烧鱼fried fish with tofu/beancurd, 豆腐牛肉beef with beancurd, 豆腐泡塞肉bean curd puffs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3]。值得一提的是, beancurd意指“豆腐”, 大多数外国人又会把豆腐说成“tofu”, 所以豆腐既可译作"beancurd", 又可译作"tofu"。

1.1.5 煲类和砂锅类菜肴的英译

有些菜肴的英译中使用了盛装菜肴的器皿, 比如火锅被译为"hot pot", 煲类菜肴的英译中也同样会出现"clay pot"。再如:番茄牛腩堡tomato and beef brisket in clay pot, 猪肉粉丝煲pork and vermicelli in clay pot, 鱼香茄子煲eggplant in clay pot, 梅菜扣肉煲steamed pork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 in clay pot, 凤爪花生煲chicken feet and peanut in clay pot, 南瓜芋头煲stewed taro with pumpkin in clay pot, 南瓜排骨煲spareribs and pumpkin in clay pot, 基围虾粉丝煲Jinga shrimp and vermicelli in clay pot。“casserole”意指“砂锅菜”, 所以众多砂锅类菜肴的英译中常会出现“casserole”一词。例如:海鲜砂锅seafood in casserole, 鱼头砂锅stewed fish head in casserole, 砂锅小排翅small shark’s fin in casserole, 砂锅萝卜羊排stewed lamb chops and turnip in casserole, 砂锅三菇stewed three kinds of mushrooms in casserole[3]。

1.1.6 铁板类菜肴的英译

铁板类菜肴也深受食客的喜爱。因为菜被盛装在铁板上, 所以这类菜肴的英译中常含有"iron"一词, 意指“铁板”。例如:铁板虾iron platter prawns, 铁板牛肉iron beef, 铁板鱿鱼iron squid, 铁板排骨iron chops, 铁板羊肉iron mutton, 铁板土豆条iron potato chips[3]。香喷喷的铁板菜被端上饭桌时往往会发出咝咝声, 所以有的铁板类菜肴的英译中还含有"sizzling"一词, 意指“发咝咝声” (sizzle的现在分词) 。比如:铁板牛排sizzling steak, 铁板鲜蚵sizzling oyster, 铁板菜花sizzling cauliflower, 铁板茄子sizzling eggplant, 铁板酱烧鱼头sizzling fish head in soy sauce[3]。

1.1.7 汤羹类菜肴的英译

饭前或饭后喝汤是许多食客的习惯。常见的汤羹有:番茄蛋汤, 紫菜蛋汤, 土鸡汤, 老鸭汤, 排骨藕汤, 皮蛋鱼片汤, 冬瓜排骨汤, 凤爪汤, 红枣莲子羹, 椰汁西米露等。译法如下:番茄蛋汤tomato soup with egg, 紫菜蛋汤egg drop soup with laver, 土鸡汤chicken soup, 老鸭汤duck soup, 排骨藕汤spareribs and lotus root soup, 皮蛋鱼片汤fish soup with preserved egg, 冬瓜排骨汤winter melon and rib soup, 凤爪汤chicken feet soup, 红枣莲子羹jujube and lotus seed soup[2], 椰汁西米露sweet sago cream with coconut milk[3]。依据以上译法, 汤羹类菜肴的英译只需译出汤羹中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即可。

1.1.8 油炸类菜肴的英译

油炸类菜肴的英译依据食物被油炸程度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油炸时间较长可用“deep-fried”, 中等时长可用“fried”, 时间较短则用“soft-fried”。食物若需要在油锅里不停地翻炒, 英译中则会用上“stir-fried”。例如:炸丸子deep-fried pork balls, 炸肉茄夹fried eggplant with meat stuffing, 芝麻羊肉fried mutton with sesame seeds, 酱爆肉fried sliced pork with soy sauce, 爆牛肚fried trips, 宫爆腰花stir-fried kidney with chili and peanuts, 咖喱牛肉fried curry beef, 回锅肉stir-fried boiled pork slices in hot sauce, 软炸里脊soft-fried fillet, 盐煎肉fried pork with salted pepper[6]。

1.2 部分地区名吃的英译

1.2.1 北京名吃的英译

北京作为美食大国的首都, 饮食业亦是走在前头。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味都在这里汇聚, 各种餐馆酒吧林立街头, 但老饕们更偏爱的还是老北京那深藏在一条条胡同里的诱人美味。这些美味包括:艾窝窝Aiwowo /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 豌豆黄pea flour cake, 奶油炸糕fried butter cake, 豆汁soy milk, 烧羊肉面mutton noodles, 糖耳朵fried sugar cake/sweet ears, 糖火烧sugar-roasted sesame bun, 炒疙瘩fried dough drops, 白水羊头boiled sheep's head, 松肉tender meat, 春卷spring rolls, 糖油果子fried glutinous rice ball, 冰糖葫芦sugar- coated haws on a stick, 茯苓夹饼Fuling pancake sandwich, 什锦果脯assorted preserved fruit, 奶酪Beijng cheese, 煎饼thin millet flour pancake, 面茶seasoned millet mush, 杂碎汤sweetbread soup, 驴打滚 (又称豆面糕) Lvdagunr /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 bean flour, 牛肉包子bun stuffed with beef。

1.2.2 武汉名吃的英译

武汉市的名小吃很多, 其中豆皮、汤包、烧麦、面窝、热干面、糊汤粉、牛肉豆丝和小桃园的煨汤并称为武汉八大名小吃。此外, 耳熟能详的还有锅贴、烧饼、油条、油饼、欢喜坨、豆腐脑、馄饨、麻辣烫等。它们的英译分别为:豆皮bean pan[4], 汤包steamed dumpling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and gravy, 烧麦Shaomai / steamed pork dumpling, 面窝fried dough with herbs[4], 热干面hot-dry noodles[4], 糊汤粉paste soup, 牛肉豆丝beef beancurd Tou Szu , 煨汤stewed soup, 锅贴fried dumplings[5], 烧饼baked pancake, 油条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油饼deep fried dough cake, 欢喜坨sticky rice dough, 豆腐脑uncongealed beancurd, 馄饨wonton, 麻辣烫hot spicy dip[3]。

1.2.3 成都名吃的英译

成都, 天府之国, 美食之都。这里有名扬国内外的美食节,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此, 只为这成都小吃。名列前茅的成都特色小吃是:夫妻肺片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 担担面Sichuan noodles with peppery sauce, 川北凉粉clear noodles in chili sauce, 钟水饺Zhong dumpling, 龙抄手Long wonton, 糖油果子fried glutinous rice ball, 牛肉煎饼beef pancake, 锅魁Guokui / the large round baked wheat cake, 双流兔头Shuangliu rabbit head, 麻辣兔丁spicy and hot diced rabbit[3]。

1.2.4 天津名吃的英译

天津的饮食文化驰名中外,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 游客可以尝到一些历史悠久的名小吃, 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煎饼果子 (东北地区称之为鸡蛋灌饼) 、京东馅饼、鲜果馅汤圆、石头门坎素包、罗汉肚等。这些名小吃的英译分别为:狗不理包子Goubuli’s stuffed buns, 耳朵眼炸糕ear-hole fried cake, 十八街麻花the 18thStreet fried dough twists, 煎饼果子Chinese hamburger, 京东馅饼Jingdong pie, 鲜果馅汤圆Tangyuan stuffed with fresh fruits, 石头门坎素包Stone Threshold’s vegetable buns, 罗汉肚pork tripe stuffed with meat[3]。

1.2.5 云南名吃的英译

彩云之南, 山容百树, 这里“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其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物种资源以及灿烂多样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云南千百年来兼容并蓄、独树一帜的美食文化。在云南, 可以“一天吃四季, 十餐不同味”。云南名吃包括过桥米线、炸蚱蜢、炸蝗虫、炸水蜈蚣、炒饵块、锅边粑粑、蒙自年糕、玉兰片汤、乳饼、弥渡卷蹄、花园镇豆花、钓龙饭、酥油茶、琵琶肉。上述云南名吃可译为:过桥米线Yunnan Rice Noodles, 炸蚱蜢fried grasshopper, 炸蝗虫fried locust, 炸水蜈蚣fried kyllinga brevifolia, 炒饵块fried rice-flour cake, 锅边粑粑pot-baked Baba, 蒙自年糕Mengzi new year cake, 玉兰片汤Yulan soup, 乳饼milk pastry, 弥渡卷蹄Midu pork roll, 花园镇豆花blessed soybean curd, 钓龙饭fishing-dragon rice bun, 酥油茶buttered tea, 琵琶肉lute-shaped pork[3]。

2 结束语

各色菜肴和各地名吃的英译要想正确无误地脱口而出, 绝非易事。不过, 若能找出其中的英译诀窍, 再勤加练习, 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且, 天下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摘要: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一直以来都令世人赞叹, 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更让外国友人流连忘返。然而, 招待外国友人时, 要想把各色菜肴名和各地名吃快速准确地翻译出来, 还真不是一件易事。文中对清蒸类、红烧类、肉丝类、豆腐类、煲类、砂锅类、铁板类、汤羹类及油炸类菜肴和部分地区名吃的英译作了简单地介绍, 以期对英语初学者和对此类英译感兴趣的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菜肴,清蒸,红烧,肉丝,豆腐,铁板,汤,名吃

参考文献

[1]蒋祖康.人人说英语 (中级)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80.

[2]梁毅, 王慧慧.新编大学英语实用教程 (学生用书第1册)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120.

[3]http://www.dict.youdao.com.

[4]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 (教师用书)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50.

[5]吴树静.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 (学生用书2)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9.

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 第5篇

人名属于专有名词。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神话传说人名进行英译,使其能够为英文读者所接受。

1 译为对等的专有名词

译为对等的专有名词,即将原诗当中的人称专有名词仍然对等地译为人称专有名词。对等的方法主要是音译和字字对译。

1.1 音译

所谓音译,是指用汉语拼音将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翻译出来。请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两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诗人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翻译“女娲”时,我们可以直接音译。对这些重要的神话传说人名也应该进行音译,从而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丰富译语读者的文化审美体验。译文如下:

And where Nv Wa patched the sky with molten rock

It cracks,startling heaven,hastening the autumn rain.[2]

译者将“女娲”音译为Nv Wa。

1.2 音译结合增译

1)音译人名,增译揭示其身份地位的名词

诗歌有时候因为篇章或字数、格律等的限制,只点出人名,而关于此人名有关的信息全部省略。翻译时可适当增译出如表示身份、地位等重要信息的名词。请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中的两句: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周穆”即传说中的周穆王,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结合增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最后两句的译文如下:

How I envy you,renowned King Mu,

Oh that I ride across the sky with you![3]

翻译“周穆”时,译者音译了“穆”,增补了king一词,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省去了“周”这个揭示朝代的词。这是因为对于译者来讲,重要的是要让译语读者知道这是一位国王,至于属于哪个朝代,对于对源语文化还不太知晓的译语读者来讲是可传译也可不传译的信息。

2)音译人名,增译与人物有关的主要故事情节

诗人经常引神话人物入诗表达思想。对于熟悉这些神话人物的读者来说,可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不熟悉这些神话故事的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来说,译者就必须将这些由于文化所产生的“隔”消除掉。音译人名并增译主要故事情节,也是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能让读者很快理解诗中神话人物的内涵,省去注释,增强诗歌的可阅读性。请看陶渊明《读<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中的几句: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翻译“精卫”和“刑天”时可以采用音译名词并辅以定语从句的形式,将神话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交待出来。前四句译文如下:

Jingwei,who was drowned in the violent sea,

Carries twigs to fill it by degree.

Xingtian,who was beheaded by the god,

Protests by waving his huge shield and rod.[3]

译者在处理“精卫”和“邢天”时,均辅以定语从句,交代出神话故事情节。

1.3 字字对译

所谓字字对译就是字对字地将中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用英文中的对等词对译出来。这主要适合于那些人名当中蕴含了美好的含义或意境的情况下使用。请看屈原《离骚》中的两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皇考曰伯庸。

翻译人名“高阳”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对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因为“高阳”二字给人以荣耀高贵的感觉。在对译到英文中去的时候也能给读者同样的感觉。译文如下:

Descendant of High Sunny King,oh!

My father’s name shed sunny ray.[4]

译者用对译的方法将专有名词“高阳”翻译为High Sunny,传达出了原文名称当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 译为不对等的专有名词

当源语篇章当中的专有人称名词比较突兀不易理解的时候,译者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经常将其翻译为不对等的专有人称名词。通常有如下的方法:

2.1 以所指译能指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套用到神话人名的翻译中去。翻译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意义的传达,也就是要把言语的概念意义传达出来。在处理神话人名的时候,如果直译人名,很多时候这个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省去这个能指符号直接译出它的所指意义,即以所指代替能指翻译神话故事中的人名。请看《楚辞.离骚》中的一段: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诗人由于在现实的世界中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人理解,感觉到无穷苦闷与孤独,于是便幻想巡行天上。“羲和”是日御,也就是太阳的使者。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以所指译能指的方法进行翻译,因为其所指意义是指“太阳的驾车者”,而“羲和”作为能指符号直译到译文中去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可以以简短的“太阳的驾车者”这个所指代替能指将人名翻译出来。译文如下:

I bid the Driver of the Sun,oh!

To Holy Mountains slowly go.[4]

译者将神话人名“羲和”翻译为the Driver of the Sun(太阳的驾车者),将所指意义翻译了出来,并以所指代替能指翻译人名。

2.2 以人称代词翻译

以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二人称代词you来替代原有人名也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这是因为第二人称比较亲切、真诚,比第三人称专有名词更利于直抒胸臆。请看李商隐的一首《嫦娥》中的两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借对嫦娥孤寂凄冷生活的描写来抒发诗人寥落不偶的身世之感。在诗中,诗人以第三人称的手法点出嫦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第二人称的口气进行翻译,这将更便于诗中的主人公向神话人物直抒胸臆。请看后面两句的译文:

You’d regret to have stolen the miraculous portion,

Night after night you brood o’er the celestial ocean.[5]

译者将“嫦娥”翻译为代词You,将原文的第三人称改译为第二人称,直接抒发诗人对独处寒宫的嫦娥的同情。

3 译为普通名词

有时原文中的人称专有名词在翻译中并没有对译为专有名词,而是处理成普通名词。主要有如下的翻译方法:

3.1 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也是常用的方法。译者以解释(有时候是描述)的方法将原来的专有名词用普通名词的方法翻译出来。请看《离骚》中的两句:

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尧舜相传是中国历史当中最早的两位黄帝,其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直接音译的话可能会造成译文读者的理解障碍。可以以解释性的方法翻译。译文如下:

The first two monarchs were so bright,oh!

That they followed and gained the way.[4]

译者用解释性的方法将专有名词“尧”、“舜”合译为the fist two monarchs,令读者一下子明白其义。

3.2 以蕴译名

诗人运用与神话有关的名词时,总是因为其代表着一定的蕴含,符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时候可以采取以蕴译名的方法,将神话故事所表达的蕴含在名称当中显现出来,从而让异文化读者直接进入诗歌情节与意境的理解与赏析。如果与诗歌情节结合得当,还可以深化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的内蕴美。请看杜牧的《秋夕》中的两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歌表现了宫女孤独凄凉的宫廷生活。在翻译“牵牛织女星”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以蕴译名”的方法,将所译词汇包含的意蕴在它的名称中反映出来,从而方便译文读者理解。最后两句译文如下: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5]

译文将“牵牛织女星”翻译成heart-broken stars(心碎的星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一个中心蕴含就是伤心与别离,译者以蕴译名,将其蕴含“心碎”来修饰名词“星星”,省却加注翻译的烦琐,并使译文读者产生遐想——为什么主人公要仰望天上那颗叫做伤心星辰的星星呢?这就使读者直接进入了诗歌情节的理解与欣赏。

4 隐而不译

在翻译神话传说类诗歌的时候,有时我们可以将出现在诗句当中与传说故事相关的人名隐而不译,这将使得译文免除因出现译文读者不知晓的人名而产生的断层感。请看李商隐《无题》一首中的两句: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无题抒写了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情人的思念。诗中的“刘郎”是指刘晨,传说中他重入天台寻觅仙侣而不遇。这里用刘郎的传说故事点明爱情间阻的主题。在翻译的时候,对“刘郎已恨蓬山远”一句中的人名“刘郎”可以采取隐而不译的方法。因为译文读者对这则传说并不熟悉了解,“刘郎”这个人名一旦出现在译文出将会使读者感到突兀。最后两句译文如下:

Beyond my reach the far-off fairy mountains spread,

But you’re still farther off than fairy mountains green.[5]

译者在翻译时将人名“刘郎”隐去不译,减少了突兀感。

5 结束语

以上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古典诗词当中与神话传说有关的人称专有名词的英译策略作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在翻译人名的时候译者应该始终以文化交流为目的,既要体现诗人将神话入诗的苦心又要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使得译文不仅达到字面意义的传译,更能达到文化层面的交流,并且丰富译文读者的文化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宪益,戴乃迭.唐宋诗文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3]汪榕培.英译陶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许渊冲.楚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 第6篇

关键词:互文标记,互文理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策略

1. Introduction

Julia Kristeva, a well-reputed French semiotician, originally proposed the notion of intertextuality which is particularly coined as to clarify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According to Julia Kristeva, all signifying systems from table settings to poems, are constitut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transform earlier signifying systems. Besides,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of a mosaic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Kristeva, 1969: 66) . Derived from the Intertextual theory, Intertextual marks refer to some words or sentences that function as links between the interrelated texts.

Later, some poststructuralists had this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pplied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especially poetry translation. With plumbing into the depths of these handy translated versions,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pertaining to intertextual marks translation can be construed and summarized, thus serv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ensuing researches and studies.

2. Sugges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textual Marks

2.1 Literal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 mark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expressiv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a certain country boasts of.Notwithstanding these unique cultural marks, there exist arrays of intertextual marks whose 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fathomed worldwide. Under such condition, these intertextual marks can be appropriately translated by adopting literal translation. Here an example is illustrated as follows.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In this poem, “黄金屋” and “颜如玉” are intertextual marks that had be also employed in The Peony Pavilion (牡丹亭) ,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drama in ancient China. It goes like this: 谩说书中能富贵, 颜如玉, 和黄金屋在那里? In the aforementioned poem, the underlined characters “黄金屋”and “颜如玉” are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into “the room of yellow gold” and “the jade-smooth cheeks”, which, for one thing, enables readers to give their fancy to play that what a stunning beauty she is with her countenance likened to jade, and how imposing and grandiose the dwelling is with stacks of gold f illed in, and for another, satisf i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of foreign readers for the oriental culture and exotic f lavor.

2.2 Cultural Substitution

Cultural substitution refers to replacing the intertextual mark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ith an expression carrying the specif ic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uch an expression might not be equivalent to the meanings that the intertextual marks bear.

“杜宇” in the poem is an ubiquitous cultural image redolent of sadness and desperateness i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t is also an intertextual mark that sweeps myriad works.Historically speaking, “杜宇” is a culture-loaded word in Chinese. How to translate “杜宇” has concerned many a translator. Yang Xianyi had it rendered into “cuckoo” while Hawks translated it into “nightingale”. Honestly speaking, cuckoo is not hued with any sorrow and grief whereas nightingale is literarily symbolic of sadness in western culture. John Keats once composed a poem entitled Ode to Nightingale in which nightingale represents gloom.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that Hawks adopted is the cultural substitution which circumvents the understanding barrier, thereby rendering the target readers palatable to the original.

3.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th a view to helping translators command how to translate intertextual marks more properly. Nevertheless, it is still a nut for scholars to crack in terms of how to more seamlessly incorporate the intertextual theory in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so as to present such a translated version which is commensurate with the original in various respects.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1980)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Cao, Xueqin. (1987)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David Hawks and Minfold) .London:Penguin Books.

上一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下一篇:探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