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音乐教育论文

2022-05-0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雅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高雅音乐德育、智育、美育功能研究的深入,2005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提出了“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巡礼艺术殿堂、领受文化盛宴、构建高雅校园、塑造健全人格。”的口号,通过高雅音乐教育促使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得到了许多中小学(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的积极响应和尝试。

高雅音乐教育论文 篇1:

高雅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塑造初探

摘要: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实施了以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为目的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随着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有了更多的知音,它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所领略、陶醉。高雅音乐教育和欣赏活动也有了更大的舞台,它们对于健全人格塑造的独特功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关键词:高雅音乐教育 精神情操 人际交往

一、陶冶中学生的道德精神情操

良好的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它符合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其人格塑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弗洛伊德在他的三部人格说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就提出了礼乐思想,他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主张乐与礼相配合,以维护等级的统治。高雅音乐是人类灵魂和精神的升华,它是真善美的结晶,具有真善美的品格,音乐大师所创作的高雅音乐作品中渗透着他们非凡的思想品格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音乐辅德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高雅音乐作品中的美好道德情操去操控、改变本我与自我,以达到它们向超我的升华。在中学生对高雅音乐的欣赏中,他们会被这些作品中对人生、对世界、对困难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深刻认识及顽强不息的态度和精神所激励。对作品的这些审美情感会潜移默化地转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行动,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祖国充满热爱,团结周围的老师同学,树立自强自立、不畏艰险等优秀道德品格,这最终使得高雅音乐教育的辅德功能得以实现。且这种道德情感的培养脱离了机械说教的模式,它是依靠作品本身优美动听的旋律,及其所蕴含渗透的独特思想、生命力与号召力,使作品欣赏者在思想道德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去追求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实现的。这种道德培养方式没有理论训条的强制性,更容易深入人心、影响久远。在贝多芬的很多音乐作品中凝聚了他不屈不挠、坚强奋斗的个人精神,体现了他那种“通过争斗达到胜利”的哲学思想。D大调第二交响曲就是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1802年10月左右在维也纳所作。这首作品是见证他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它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到第三、第四乐章光明战胜黑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正的欢乐、自由来临。学生在欣赏这首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体会到信念的力量,思考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意义,激起自己的人情和斗志,这一切都在无形当中帮助他们树立了为追求自由和胜利而坚忍不拔、勇于奋斗的良好道德品格。《保卫黄河》是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名篇。铿锵有力的歌词展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学生在欣赏时脑子里必然能够出现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的生动艺术形象,进而被伟大的民族精神所震撼、感染,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唤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每一首经典不朽的高雅音乐作品,其魅力不仅在于本身优美的旋律、美的艺术形象、美的情感上,更源于作曲家超越个人情感之上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崇高情感。让学生零距离的接触这些优秀杰作,并更加深入地欣赏和品评,能够激起他们的情绪起伏,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在崇高的艺术情境中,道德情操得到“润物细无声”式的培养和提高。

关于高雅艺术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功能,日本医学科学家春山茂雄从脑科学的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解释,他说:“在所有的脑力吗啡呔之中,作用力最强的大概就是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出现的β—内啡呔。”青少年在音乐欣赏当中,由于美的艺术形象的刺激,大脑中产生内吗啡呔,心理上也就出现轻松愉悦的感应,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享受,最终净化了性情、陶冶了精神情操。音乐欣赏活动中的“移情”使学生将作品中优雅喜悦的意境内化到自己的精神领域,同时,作品中悲伤情感的体验会使他们的不良精神心理得到宣泄,这就使欣赏者的精神心理平衡、健康地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精神情操。比如当学生在欣赏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著名咏叹调《快给忙人让路》时,它幽默诙谐的风格、欢快的旋律、以及作品中幽默的理发师形象,会在无声无息中“偷袭”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欢快愉悦的心情。

二、提高中學生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行为与脑科学专家丹尼尔.戈尔曼将通过大脑皮质中前额叶这一缓冲装置镇压、控制、规范由杏仁核发出的原始情绪冲动的能力叫做情商。高雅音乐欣赏具有提高情商与控制原始情绪冲动能力的重要作用,这样我们在社会交际中就拥有很高的驾驭、操控自己情绪的机能,从而使我们的情绪能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减少人际交往中与别人的矛盾冲突,最终提高社会交际效果。再则,高雅音乐的集体表演创作过程中,他们必然要互相交流,探讨各自对作品音响效果、艺术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认识,并最终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系,同时锻炼了学生们交流、协助、合作的能力,并使之形成一种追求团结和谐的意识习惯,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高雅音乐的欣赏、教育,对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空间,因此有效运用高雅音乐的性格塑造功能实现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当然性格的形成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同时要重视学生在高雅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之能够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达到中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最终目的。

作者:闫庆宾

高雅音乐教育论文 篇2:

浅析高雅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高雅音乐德育、智育、美育功能研究的深入,2005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提出了“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巡礼艺术殿堂、领受文化盛宴、构建高雅校园、塑造健全人格。”的口号,通过高雅音乐教育促使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得到了许多中小学(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的积极响应和尝试。高雅音乐教育活动的推广,也使得“何为高雅音乐,高雅音乐教育有什么特点?”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音乐教育者、研究者和教学单位的面前。

【关键词】高雅音乐概念;高雅音乐教育;特征

一、高雅音乐概念

贝多芬说:“尽管音乐千变万化,但它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高雅音乐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的,其通过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表现力以及蕴含的哲理来显示自身的美。并在体现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被赋予超越时代的美感和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使人为之倾倒沉迷。它不仅能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对人们自身修养与智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今对于高雅音乐的概念大都作以下理解:从音乐学的角度看,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概念有点相近,它指的是交响乐等严肃音乐。追溯交响乐的最早起源,应该是16世纪欧洲的宫廷,当时它是器乐体裁的通称,但不是一种特定体裁。此类音乐具有下面几点统一特征:多是由大规模编制的管弦乐队演奏;音乐具有深刻内涵,富于戏剧性、英雄性、悲剧性,一般具有庄重的音乐格调,带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风俗性等;有比较规整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方式。依据一般惯例,交响音乐主要包括乐队组曲、协奏曲、交响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其范畴有时也被扩大到一部分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随想曲、幻想曲、叙事曲、狂想曲、变奏曲、进行曲、以及舞曲等。由于当时欣赏观众的身份地位显赫,文化修养比较深厚,再加上演员身着礼服,彰显了绅士风度,因此它们被称为高雅音乐。到了18世纪,交响音乐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日臻趋于成熟,也出现了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伟大音乐家。到了19世纪后期,高雅音乐又出现了新的风格体裁,如印象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等。这种音乐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才出现了大批交响乐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高雅音乐作品,如:《梁祝》《茉莉花》《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等。在本文当中笔者认为高雅音乐的范畴可以适当的拓宽,应包括交响乐、民族管弦乐、中国传统的著名剧目、钢琴小提琴等独奏音乐、歌剧、艺术歌曲、优秀的流行音乐在内的格调高尚、内容健康、具有较多文化含量和教育启迪意义的音乐。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能保证高雅音乐教育在实践当中不至于出现偏差和片面,得以顺利实施推广。

二、高雅音乐教育特征

高雅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关于德、智、美的教育。它不同于科学知识或思想道德的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或审美特点。具体来说高雅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审美性、情感性、主体性、形象性。

(一)审美性

《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高雅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升华部分更突显出了审美性的特点,它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创造音乐本身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深层次的思想内涵、领悟和拓展其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精神境界和神韵,从而使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作从音乐延伸至文学、美术、环境、仪表、外貌、行为和心灵等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情感性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音乐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感共鸣的途径来实现的。人们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高雅音乐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深刻思想情感表达,音乐教育这种以情动人的规律,应该贯穿在学校高雅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当中。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法来激发学生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调动他们参与学习高雅音乐的强烈愿望。

(三)形象性

音乐教育始终是以生动鲜明的音乐艺术形象为根本内容的。利用音乐语言来塑造独特艺术形象是高雅音乐的特点,它通过复杂的人类形象思维从侧面描绘客观世界,是由想象、感悟等内心活动组建成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形象性是高雅音乐教育的特质体现,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体验、评价与审美、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努力捕捉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受媒介,通过联想与分析等心理过程实现对音乐的正确感悟和比较深邃的理解,是高雅音乐教育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高雅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向善求美的需求,使受教者的情感在审美体验、理想憧憬、认知兴趣、创造需求等方面获得满足;还可以通过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使受教者不断地从寻求“完美”和“超越”中收获满足,最终形成情感上的定势倾向,这就是高雅音乐教育所深蕴的含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高雅音乐及其教育的探索是我们音乐工作者应该不断坚持与开拓的领域。

作者:闫庆宾

高雅音乐教育论文 篇3:

论高雅艺术进校园

[摘要]高雅艺术与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互为补充,甚至是相互依赖的。高雅艺术要进入校园,就必须在高校普及艺术教育,培养丰富的土壤和适合的载体,提高大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而另一方面,高雅艺术不能继续走“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道路,应该寻找适合现代大众口味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走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与高雅艺术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让高雅艺术在高校里真正地实现其固有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 高雅艺术 艺术教育

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引领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该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作用不明显或者说是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无可厚非,但就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来说,此项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笔者作为基层最普通的高校音乐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

对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来说,我国的高校目前还不是一块适合的土壤。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每年仅靠几场音乐会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长期缺失有关。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在李岚清同志关于高雅艺术要进大学校园的倡导下,大学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2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正式开展更加表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2003年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2001-2010)》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艺术教育开始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不可或缺性,但是全国高校的反应却很平淡,高校艺术教育严重缺位现象依然在延续。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非常可喜。但应该说很不均衡,而且远远不够。现在的艺术教育都是各高校公共课的教研室或由它演变成的艺术中心承担,给学生上一些公共课,而且这些公共课未见得成为必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虽然已走在了选修或者必修的道路上,但很多时候它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只是属于一种边缘课程,校方不重视、评职比人低。当然也有特例:上海交大把音乐文化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学校虽然没有与音乐相关的专业,但仍然聘请了十几位音乐教师,在学校内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目前学校每年都要开设几十门文学和音乐等方面的选修课,包括文学作品鉴赏、古典音乐鉴赏、民乐欣赏等。学校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选修2个学分的文学艺术课,凡是这类艺术课程考试不及格的一样要接受补考,几次补考不合格的一样要接受重修乃至退学的处理。但是这样的高校目前在我国只是少数,大部分高校则基本没有艺术教育这一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高校领导很难重视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因为整个高校的评估体系里几乎不包含艺术教育的成分。同时,整个艺术教育体系对公共艺术教育似乎并不重视。而要改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敬而远之”的状况,显然需要整个艺术教育体系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极大支持,决不是靠轰轰烈烈的几场演出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它需要的是长期、恒久的支持。

再看高雅艺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直是高雅艺术的代名词。而高雅艺术之所以遭冷落,与其孤芳自赏、忽略大众欣赏口味的变迁,以及整个社会忽视人文艺术教育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该寻找适合现代人口味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其次,必须加大高雅艺术的教育和普及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高雅文艺,仰慕高雅文艺的社会风气。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高校学生需要高雅艺术的教育与熏陶,另一方面高雅艺术在高校又没有适合的土壤。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一共同点——艺术教育的缺失。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与高雅艺术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先了解何谓艺术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特殊形式,他不是简单的知识教化,而是用艺术的多种形式对人进行素质培养、感化、熏陶,从而实现精神道德水平和人生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指艺术知识的培育教育。对于人,他还是非物质层面的精神理想的高级追求,审美的教育。美感形式的教育都是艺术教育的特征,常人所谓的美育就是对它的价值与意义的评定。”任何教育都需要载体,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而高校恰恰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最佳载体。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将会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艺术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是成为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小对一个人进行艺术教育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要是这样。我脑中那些现已衰弱的部分就会保持它们的生命力。失去这些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也会影响智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六岁开始拉小提琴,音乐从此伴随他一生。特别令人叫绝的是,爱因斯坦常常与另一位物理巨匠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等人的乐曲,相对论的创始人拉小提琴,量子论的奠基者弹钢琴。爱因斯坦也曾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的好友音乐家铃木也说过“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力,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在谈科学艺术思维时他认为他的夫人对他的帮助很大。钱学森的夫人是个音乐家,几十年来,他的夫人一直给他介绍音乐艺术,正是这方面的熏陶,使他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的亲身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普遍不够得力,致使许多学生创造能力、整体素质较差。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一切

娱乐设施和场所,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为音乐活动本身十分强调创造、鼓励创新。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必定会由音响感知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而这正是人类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这种想象不受时间限制,使思维活动驰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勇于革新,敢于创造的精神品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2、艺术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含义是给予受教育者情感熏陶,促进人的情感升华。不同于知识技能教育注重理性把握,音乐是感情艺术,也是时间艺术,它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艺术教育诉诸情感触动。“人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情感起伏。在美术的色彩光影中心弦触动:在舞蹈的身姿中身心愉悦;在戏剧的舞台身影中咀嚼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影视的声画世界里沉浸共鸣。”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因为人们在审美时,不仅从美的对象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理解到它所反映的人的本质力量.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满足,而且能引起心灵的震颤,激起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如:当你欣赏欢快、优美的音乐时,你会感到心情舒畅,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美的满足:当你在欣赏悲伤、哀婉的音乐时,甚至会落下同情的眼泪,并使你感叹或义愤填膺。描绘家乡美丽自然风光和祖国壮丽河山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依恋之情。颂扬祖国辉煌成就和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音乐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总之,艺术教育的情感呼应是绵长温煦而充满审美韵味的。俗语说比大地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深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大的是人的心灵。艺术就是情感的海洋天空,艺术教育就是开启心灵情感的重要手段。

3、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曾做过统计,世界各个领域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70%-80%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据巴西《标题》周刊1997年4月19日报道,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会演奏一种乐器的孩子在数学方面的成绩要比其他孩子高出40%。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997年10月12日以《早期音乐教育可提高思维能力》为题报道说,欧文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戈登·肖领导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从三岁开始给幼儿教授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音乐对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长远的影响。经常作音乐训练能改进脑部的‘硬线路’——这个部位与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有关。”“在一项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与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资金,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艺术教育组织报告’中,肯定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的更出色。”清华大学有一个很好的经验,他们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8—1>8。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在业务学习的八小时赔出一个小时搞音乐活动,虽然业务学习只有7个小时了,但是这7个小时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却远远超过8个小时的学习、工作的效率。从以上的事例可以认为,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事实上,高雅艺术与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互为补充,甚至是相互依赖的。问题的关键是,高雅艺术要进入校园,就必须在高校普及艺术教育,培养丰富的土壤和适合的载体,提高大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而另一方面,高雅艺术不能继续走“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道路,而应该象文章前面所提到的寻找适合现代大众口味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走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与高雅艺术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让高雅艺术在高校里真正地实现其固有的价值:而高雅艺术的普及会为高校培养出21世纪的全面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相信到那时,恐怕也不会再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类似的活动了!

作者:张 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