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

2024-07-14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信息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该从教育入手,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本文阐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特点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实验教学 启发式教学 创新能力

0 引言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必修课,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进校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教育的开始,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创造兴趣,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更快、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物理实验的特点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生理及心理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物理实验对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 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

1.1 和理论教学相比,在教学目的上有显著的区别 基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似乎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实验教学,则更侧重于能力和作风的培养。物理实验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主线的基础课。物理实验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教学价值也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

1.2 物理实验教学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 在实施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应该具有一定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要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定理公式要能够吃透,并且理解其具体的物理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分析出各个物理过程所反映的物理规律,要和理论知识相对照,相印证。而其他方面像仪器的维护与准备等,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划入统一规范的管理。这就从另外一个高度要求学生必须有综合思考能力与实际上的操作组合能力。

1.3 物理实验的课前讲解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 物理实验的课前讲解,是对实验所要考察的物理知识、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需要加强的是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提示,探讨的是实验技术和技术的应用,不同的实验考察内容不一样,所以讲课内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2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生理及心理条件

2.1 创造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创造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这种综合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和独创性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创造力。创造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造力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破除常规、革新技术,创造产生出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狭义创造力是以全新的方法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或创造出前人未有的新成果。

2.2 生理因素是创造力的自然基础 大学生年龄正处在一生中创造力最佳时期。据资料显示,约有50%的人在30岁左右即开始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约有60%的发明创造是在40岁以前完成的。大学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日臻完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所有这些为今后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很好的身心条件。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们对知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高的要求,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满足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等,所有这些标志着大学生们已基本具备了创造活动的生理基础。

3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3.1 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发每个人的创造能力 能力的发展与兴趣和爱好密切相关,兴趣对人们的创造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实验项目是重复前人的科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当时实验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学科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告诉学生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样才能懂得一次次发明创造的历史意义,使他们知道如何象前人那样开展创造性工作,把兴趣和爱好结合起来,如何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解决问题,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上一层楼。而不同的人,智力会有千差万别,这就决定着他们的创造能力会存在着差异。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能力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最大限度达到创造能力的提高。应根据知觉表现类型差异进行分类指导。一些人属于知觉综合型,他的知觉特点富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问题能力方面较弱,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分析问题方面上多下功夫,教他们如何进行辨证地分析。对于知觉分析型人来说,他们的特点正好同知觉综合型人相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不够,对于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上要引导他们如何在不同感知材料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和逻辑推理,最终形成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3.2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应多让学生作一些设计性实验 从实验教学的目的、对象、过程和结果来看,创造性是实验教学的本质属性。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设计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而设计性实验对创新的探索性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对学生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设计性实验中提出的任务,也不只是对个别物理量的测量或是一些基本实验有关内容的简单重复或机械凑合,而是更高一个层次上的应用和扩展。对实验的程序和方法,以至具体的测试内容允许变动,增删补加,使学生在完成主要实验后,能有所启发,以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实验中采用的方法,解决实验途径力求多样化,即它应对各种基本仪器,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解决的方法多样性,就能对不同实验途径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一些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独立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实验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倡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做会大大提高其创造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始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创造学.庄寿强.中国矿业出版社,1997.

[2]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杜红彦等.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1 精心设计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 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能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思维, 执着地去探索。所以, 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 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教学时, 可用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未知世界进行探索。

实验1 (演示) :让金属块和一张开的纸从同一高度, 同时下落。让学生观察现象, 暗示学生:你看到什么?你获得什么信息?由此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

实验2 (演示) :让金属块和团紧的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现象, 暗示学生:你看到什么?你获得什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同时落地。

这两个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 使他们很快想到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缘故, 但心里并没有对这一现象给予确认。此时还需及时进行实验调控。

实验3 (演示) :抽去“钱羽管”中的空气, 观察无空气阻力时物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 这时学生才深信: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重决定的。这个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相违, 此时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 思维活动被引到了高峰。

2 创设宽松环境, 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 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 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 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 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 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其次在教学中,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 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激励学生多提问题, 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总之,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 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3 开拓知识领域, 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 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 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示,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和连结, 形成新的观点, 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讲要精, 学要透, 练要巧, 用要活, 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 开拓思路, 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 训练直觉思维, 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 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 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 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 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 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 让学生动脑、动手, 多思、多做, 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 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 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 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 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 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在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物理教学,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李申生.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的几点看法[Z].

[2] 刑秀茶.学与教的心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1物理实验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到的。 如: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就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然后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的;物理实验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现代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应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分析实验原理、实验误差,实验中注重科学态度和方法。 实验把自然现象简化、重现、复制出来,正确反映了科学规律;实验生动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规律,是培养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纵观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教学要求和方法不同,但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其共同作法都是大力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中学生正是增长知识和训练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重要时代,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理化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随着政府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多数农村初中都按国家标准建设了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在一些农村初中,尤其是欠发达的乡镇中学,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片面追求中考升学率思想影响下, 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质及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不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书本的实验内容负责,开出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指导书,而学生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 有些教师,甚至把本该做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如此长期的“黑板实验”,会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从而感到学习物理很乏味的,当然,也谈不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了。

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新教材中列出了许多小实验和“想想议议”,而不去做,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小实验学生没有掌握, 有些小实验没见过,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 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未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能力的作用。 如小实验“你能制霜吗”? 让学生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明白了“霜”的成因,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2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 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 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得到相应数据、结论,匆匆了事。 学生没有通过思考而进行的被动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理念,更达不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 如像“煮小鱼”、“纸盒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新奇的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的兴趣大增,创造了知识的饥饿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单一也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往往忽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视觉效果差,而多媒体可通过图、文、声、 像, 将实验的过程清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如在《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教学中,由于扩散现象是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而这种微观世界的运动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故要制作计算机软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分子的这种运动科学、 直观地显示出来, 以便于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3教师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素质,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一是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 实际教学中,实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实验技能方面主要有:(1)实验操作技能,如在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实验步骤, 按规范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排除实验中遇到的故障;(2)研究、改进实验和自制教具、学具的初步技能,如能根据物理原理、思想、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实验的设计。 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必要的初级实验技术(如玻璃工、焊接、胶合的基本技术),这就限制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3改善当前物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3.1改造和自制物理仪器模型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为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这时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如在分组实验中缺少电阻,就亲自到电器维修铺收集旧电阻,这样就完全可以完成电学分组探究实验。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中,让学生自备蜡烛,刻度尺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做压强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中可用铅笔和小刀来做压强, 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 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实验,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 镜 、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后,组织学生观察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有什么变化?学习大气压强后,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例子。 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小科技,小作品制作竞赛,(制作万花筒,潜望镜,照相机,弹簧测力计)组建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兴趣。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演示实验让学生做,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大方面,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中,应全力完成演示活动,但从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认识到,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演示实验虽然也是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但谈不上课堂优化教学,对学生来讲,就更不见其效了, 所以应加强对演示实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甚至把演示实验改变为“表演”。 我们在演示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演示实验中, 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老师或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笔者在讲“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家庭电路,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就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完成了实验内容。

3.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 浮力怎样变化? 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5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 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 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下; 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 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 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 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 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摘要: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作了一定的探讨,并对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职学校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所以德育教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地位不太高。但是随着近年来德育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中职学校也在努力改变德育教学的现状。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目前德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中职德育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重点分析了情景教学在现代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 中职 德育

对于职业教育学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固然重要,德育教学亦是非常关键的。目前,中职学校中存在一些学生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通过德育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情景教学可以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愉悦,使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中职德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繁杂、抽象、陈旧、枯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师因信心不足导致的厌教现象也比较突出,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很严重。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设备教学,让课堂学习气氛变得轻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让学生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最后还应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来解决问题。

中职德育课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主题辩论教学方式。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教材,准备辩论内容,再派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二,情境教学方式。是借助一定的设备、工具和场所,创造一种活动的氛围,使得学生都能参加到活动中来,可以使原本的教学内容通过情景生动地体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课上选取生活中情景通过交流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提高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第四,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讲解社会以及生活中的实例来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种方式贴近生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第五,讨论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转变、媒体手段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师要由讲授者变为朋友,在观察完媒体演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二、情景教学在现代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切实做到教学生活化,要将学生关心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际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中职德育教学要能折射出学生的生活及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讨论,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首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具体的场景,通过角色饰演进行情景模拟化教学,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团结的作用时,可以通过社会中的真实案例来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还原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小小的蚂蚁是如何把比自己大几倍的食物运走的,答案就是团结;再比如筷子,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两根筷子也可能被折断,但三根、四根、十根就很难被折断了。这个小例子可能使学生联想到一棵树可能被风雨打到,两棵树也可能会被风雨摧残,但一片森林却是坚不可摧的,还能教育学生爱护树木,激发其他一连串的创造性思维。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现代教学手段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中职德育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的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师还可在多媒体教学中准备视频、图片等资料来讲解授课,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多媒体教学通过情景展现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其身临其境,真正地去思考感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多媒体教学因其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可以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讲授中,教师可以搜索一些从古到今爱国人士的典型事迹,像屈原、苏武、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钱学森等,其中一些爱国事迹还形成了现代的风俗礼节、风景名胜、课本教材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从中学习了爱国精神和许多课外知识,从而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一举多得。

3.艺术元素丰富教学方法

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加入适当的艺术元素来丰富教学。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完成教学内容的教授,现在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入艺术元素来完成教学,例如歌舞话剧、相声小品、辩论、演讲等学生们喜爱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还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学习到教学的内容、合作的乐趣、人生的道理等。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使其随机抽签选择话剧、小品、辩论等形式,再根据教学内容拟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或感悟等通过各自的表演将主题体现出来,这样教学就变得生动活泼。在唇枪舌剑的辩论、慷慨激昂的演讲、主题鲜明的话剧以及活泼有趣的小品等一系列的表演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对教学主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此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将德育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4.德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中职德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所以,德育学科的教学理论一定要渗透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从生活深化理论,由理论服务生活,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将德育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进行前期调研,教师可安排学生针对当前的环境现状做一系列调查,可以去一些不同的企业做访问调查,并整理分析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去就近的旅游景点参观,还可以定期观看不同类型的关于环境报道的节目,完成后可以写观后感,另外还可以组织同学开展关于环境的知识问答比赛;其次,为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与认识,还可以开展主题辩论赛,例如“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还是破坏者”。激烈的辩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思考能力,还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使其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独立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送基地之一,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也越来越加以重视。情景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加入艺术表演、运用实例讲解等多种形式,构建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将学习和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开展情景教学已成为中职德育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德宏州中等职业学校)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们正处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之中,知识现的变迁已使得社会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图景,知识和学术所固有的先天的联系使得大学学术理念正悄然变化,大学学术活动不断彰显着生命化、生态化学术的理念。

[关键词]后现代知识观 生命化学术 生态化学术

[作者简介]陈玉样,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盐城 224000)

学术理念反映了人们对学术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对学术活动特点、学术的目的、学术的功能、学术精神的认识等。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大学作为知识的圣殿和学术的沃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创新。伯顿·R·克拉克认为:“知识是学术系统中人们赖以开展工作的基本材料;教学和研究是制作和操作这种材料的基本活动。”知识和学术的这种先天的联系使得知识观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大学学术观念的变革和演进,蒙昧时期朴素的知识观引发了中世纪学者对学术有着“闲逸的好奇”;工业时期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知识观导致了大学学术对“高深学问”以及学术上的唯理性和功用性的追求。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社会或后现代的社会之中,知识的变迁已使得社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图景,大学这个以培育社会精英、蓄养高深学问为主旨的学术性机构,其学术观念将不得不接受全面而深刻的反省和重构。学术观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动学术活动的展开,促进学术的繁荣,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大学学术水平的提升。因此,探讨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大学学术观念的变革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的个体性呼唤生命化学术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知识的个体性根源于人的生理、心理特性的局限性和知识借以表征的语言、逻辑、概念的人为性,当主体在面对外部信息时,其原始的经验积累、情感体验和智力结构都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对不同个体,知识以不同方式存在于他们的“心”中。对同一现象,每个个体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倾向、视角与理解过程,并据此建构了对现象的不同认识。波兰尼(M.Polani)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个体性,认为默会知识就属于一种“私人意味”很强的个体性知识,它是不可言传、只为个人所意会的知识。在对默会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波兰尼进一步指出,个体的介入在知识的形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诸多精密科学中,甚至在经典力学这一所谓“最接近于完全超脱的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获得也要求科学家的热情参与,要依赖科学家的技能和个人判断,更不要说在生物学、医学、生理学这样的主观性显然很强的科学领域了。没有科学家纯粹的科学兴趣,没有科学家充满热情的参与,没有科学家将其一生精力的一点一滴投入,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都是不可能取得的。

由此可见,知识的形成不能脱离认识主体,它是与个体的活动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个体,就有什么样的学术历程,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个体的知识”。因此,知识的这种个体性特征使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学术活动充满着学者生命的意蕴,使得学术不再是枯燥的冷冰冰的过程,而是学术与人性的相通相融过程,也是学者学术生命的彰显的历程。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时代的风云中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着生存深渊并敢于进入深渊揭底。他以理性和语言去探索人性中的未知领域,在现代人的情感萎缩中唤醒对存在状态的思考,投一束思想的光亮去照澈幽昧的思想暗夜,在严峻的学术追问中寻找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人类的苦难并开出新的知性境界。

生命化学术的理念就是实现学术与生命的统一,实现学术与人类终极关怀的统一。生命化学术的理念,就是要让学术充溢着强烈的生命创造意识,让学者在学术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筑造自己生命的精神绿洲。倡导生命化学术理念是因为:首先,生命使学术成为可能,学术活动本身也是与学者生命和价值追求融为一体的。我们始终要谨记,学术是个体的学术,在寻求学术的过程之中,学者不是价值无涉的“旁观者”,而是带有自身生命价值追求的“参与者”、“介入者”,他们在其学术活动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呈现出自己的生命的状态,渗透着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关怀。也有一些学者在对社会人生失望之极时,常常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灵魂的寄托,这时学术成为了本体追求,成了生命意义所在。其次,对学术中生命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是学术的应有之义。学术既有对自然的探索,也有对人类社会的研判,而对自然的研究其终极目标也是实现生命世界的和谐共荣。正因为如此,一代代学者以“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精神,探寻自然界的奥秘,为世纪立言,为人类立心。学者们殚思竭虑,从事着自然和社会、考据与义理之间的学术研究;或以高人逸士的风范,在“流云”般的自由思想中寻求人类精神安顿的“家园”。他们以本真生命为底色,以人类面临的世纪灾难为基点,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出“天问”——问向天人之际,问向古今之变,问向灵肉之间。在学术追问的历程中,学术大师和优秀的学者以其超然的胸襟和独创的胆识创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也实现了自己学术生命的辉煌。

二、知识的生态性催生生态化学术

知识的生态性是指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它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知识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层开的,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现象有着广泛的生态关系,另一方面,在知识领域内,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生态性要求把知识放在类似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人和知识、文化等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能源,其中包括知识本身的进化、复杂的知识运动过程。知识生态性是从整体上来考虑知识的流动性、系统性和互动性的。在人类运用、发展、交换知识中,知识生态系统十分关注文明、社会实践和彼此关联性。知识生态性本身就包括了肯定、尊重、维护差异的原则,因为生态性自在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和对生态多样性的捍卫。一个好的生态体系乃是由不同物种共生——互生的多样化体系,其整体性建立在差异性之上。知识的生态性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自身在客观上是一个广泛而又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各派”知识是互相渗透的,许多研究对象只凭封闭、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研究,很难取得突破。只有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间的碰撞才能产生新的火花,跨学科研究已日趋成为一种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由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学术研讨不断进行,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它们是知识的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社会价值和增长方式,其关系是相得益彰而非相互抵触或矛盾的,所以科学与人文

应该走向融合,保持和尊重知识的多样性,实现意义的共享。20世纪中叶以后,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不断涌现,正是这一特性的表现。通过对知识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掌握知识、创造知识,把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他人的外化知识内化。

学术活动是一种知识活动,知识的生态性必然对学术活动提出要求,这就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化学术系统。生态化学术系统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学术创新目的,不断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科学实验等活动的动态系统。高校学术生态可以分为内部生态(小环境)和外部生态(大环境)。前者主要指高校校内和学术群落(学术团体)之间的氛围和各种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后者主要指高校学术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生态要素的关系。建构生态化学术,固然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关注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因为生态化学术不仅是一种“生物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学术的成长是学术个体和学术生态交互作用的果实。自由开放的心灵和自由开放的生态,无疑是学术成长的基本前提,它需要有一个不被外界所干扰的“自由心态”。“自由心态”是个人在充分享受闲暇时所形成的一种结果,所以也因为这个缘故,有学者称“学术”是与“寂寞”、“孤独”为伴的。同时,学术总是生长在智慧的氛围中,学问在产生初期生命异常脆弱,能够理解它的人非常少,因此要向世界证明自身的存在理由与价值异常困难,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真理最容易被扼杀,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智慧氛围的保护。学术需要自由,但光有自由是不够的,必须有良好的学术生态。

自然界的淘汰、竞争机制使生物不断进化,群狼窥伺下的野鹿反而生机充盈,同样的道理在学术界似乎同样适用。一项研究的成功,不但要感谢同事、朋友,有时也要感谢你的劲敌。在学术竞争中,竞争双方往往互相刺激、各自发展,爆发出更多的激情和干劲,使学术界变得更加繁荣。如果都是你好我好,只能自我陶醉、自我麻痹。目前国内外的学术生态更趋多元化,既要合作,又要竞争,没有人能像牛顿那样霸道,一手遮天。在这种形势下,学术界吵得“热闹”的焦点事件,更多的是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竞争、争论、互相抨击,甚至是合作者之间的争执。

我国高校学术生态既存在“历史问题”,也存在“现实问题”。中国历史上缺乏“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哲学传统,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原则始终在中国大学无法实现。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1957年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受到最不讲学术原则的批判和迫害,“文革”10年里,“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以及“梁效”的恶劣影响。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大学总是首当其冲。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的历史悲剧。“现实问题”是许多高校引进那么多高层次人才,却干不成什么大事,出不了多少成果。地方高校的专家教授抱怨:地方把我们引进来之后就不怎么理了,这个地方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缺乏学术氛围,缺乏研究的条件,抱负付之东流,“书生老去,事业难成”。企业抱怨:地方高校培养不了高层次的人才,出不了有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解决不了企业急需的大量的技术问题。学校抱怨:政府干预太多,企业对学校科研力量不信任,舍近求远。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内部也不安宁,内耗很大。从生态学的眼光看,这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就像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物种、种群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经历长期的矛盾运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协同进化的复杂系统一样,学术生态也是由无数相关生态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形成和稳定也决不是朝夕的功夫。一个新的环境如果还没有形成足以进行学术活动的生态系统,那么,引进的专家学者就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出学术成果。学术生态也是这样。即使地方领导、群众和从事学术活动的专家都有多出成果的迫切愿望,然而往往难以如愿以偿。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大师都不愿轻易到一个新办院校长期工作,不管这个学校提供多么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原因就是这些院校还缺乏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这里不是搞学术的地方”。

学术生态系统充满适应与不适应、平衡与不平衡、共生与竞争、退化与进步的矛盾运动。这个系统的优化,就是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容,在空间上的平衡和时间上的延续。为此,要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建立生态化学术要建立一种绿色人际关系即一种人与人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克服“文人相轻”,消除内耗。为此,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科学需要文化的滋润,技术需要人文的关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研究高深学问、发展高新科技的必要基础。要活跃学校学术氛围,以充分显示生物多样性原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正实现为标志,营造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因为自由的学术空间、浓厚的学术气氛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的温床。要改善科研工作条件,没有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就难以创造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要减少上级行政干预,让高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办学,是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条件。要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这是营造良好的外部学术生态环境的关键。要学术人员加强信息交往流量,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没有信息的大量流通和利用就没有创新。要提高科研人员个人素养,学术活动主体的素养,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修养、智商和情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高低,是带决定性的因素。密切高校与社会关系,建立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学术生态系统,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做好这一工作,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成为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强支柱。

后现代知识观对大学学术理念的反思和超越仍然是处在一个没有“最终目的”的过程当中。尽管它的解构性向度和建设性向度还会在不同的分支上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异,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它对人们现代主义思维习惯的抨击和动摇注定是要起作用的。今天,我们学术观的不断变革和应对的事实已经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王庆玲)

创造思维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强化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会给生物化学的教与学带来质的飞跃。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日益贯穿于医学各领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备技能和手段。[1]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且抽象,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也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显著增加。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毫无创新意识、循规蹈矩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模式必需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本教研室教师在“维生素与无机物”这一章的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事先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推荐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公开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一种维生素或无机盐的知识,并且限定时间。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外精研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而且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课外认真准备,课堂上他们激情讲解,教师只是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评。整个过程学生们都是全身性投入。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鉴别、吸收和发展,学习的效果显著。这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二、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基于一定的动机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创设和模拟实践情境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解生物大分子DNA的空间结构时,就借助图形展示、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播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立体、综合的生物化学教学情境,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是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教学得以进行的真正动力,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认可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现代的大学生信息来源途径很多,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不会轻信,教师授课必须以理服人。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平等、信任、理解、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这种宽松、和谐、师生心理都不设防的氛围下谁能保证没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呢?

三、强化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靠教师善于从教学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有机会“异想天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挖掘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契机,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与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理化性质时,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蛋白质胶体颗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和水化膜是两个稳定因素,那么用逆向思维方法可以向学生提问:蛋白质不稳定的因素是什么呢?即破坏水化膜,中和掉电荷,这也是使蛋白质沉淀的因素。然后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推出能破坏水化膜和电荷的方法: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这些也都是让蛋白质沉淀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一种次级键叫疏水键,在极性溶剂里亲水侧链在外围,疏水侧链常分布在分子内部,加入有机溶剂后引导学生想象:当蛋白质的外围是非极性基团时,蛋白质的结构还能否维持与极性溶剂中相同的构象呢?肯定不能。从而引导出蛋白质变性的问题,这样整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章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要适度,先是进行不加任何拘束的发散,但最后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梳理,这样发散思维才会发而不散。[2]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独立性和科学性的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不满教师和课本的描述和解释,爱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良好表现,尤为值得珍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行为,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尽管学生的某些质疑或看法可能是错误的,但是都要给予鼓励,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解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照样去做,这样的实验只是机械性重复,学生也是尽量地向已有的实验结果靠拢,而忽略对实验中出现不同现象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将实验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通过这些实验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不仅使他们更有效、更容易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因此,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3]

总之,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能给生物化学的教与学带来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查锡良,周春燕.生物化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赵凤云等.利用生物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1,(8).

[3]李小明等.改革试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9).

上一篇:行政许可规范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监管范畴银行风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