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

2023-09-19

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时代发展机遇。如何做好生态旅游管理,促进整个旅游产业抓住机遇,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关键问题。从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入手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结合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发展原则,对新时期生态旅游发展以及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

目前,旅游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时代发展机遇,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地提升,这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深入。生态旅游是将自然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旅游形式,在当今时代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在合理范围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还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一、生态旅游

(一)基本定义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其本质也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在欣赏风景名胜的同时,能够身处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产业并未对生态旅游进行准确的定义,但是在众多学者的解释内容中,能够对生态旅游进行一般性的总结定义。在2006年原国家旅游局等对生态旅游进行具体的定义解释,笔者认为其对于生态旅游的解释十分贴切,不仅仅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单纯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的方式,而是将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引导的重要方向,使旅游产业找到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概念中,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也都有体现,将二者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发展状态表露无遗[2]。

(二)基本特征

1.自然性

生态旅游的自然性主要是因为生态旅游依赖自然资源而发展,而生态旅游的主体就是人类,内在原理是人类对于大自然始终抱有一种亲切感和好奇感,人们在亲近自然、欣赏风景的同时,对于自我内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大多数发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会选择在具有独特自然资源或自然风光的区域进行旅游开发,这样能够在满足游客好奇心的同时,将大自然的魅力展现无遗,这种自然性是生态旅游的最基本特征。

2.保护性

生态旅游与其他的旅游类型不同,环境保护特征十分突出,对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永远排在首位。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名胜古迹的修缮和维护都是在生態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其参照的重要原则就是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3]。

3.参与性

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人类参与到自然环境中,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所以,生态旅游的参与度也较重要。游客在进行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处自然环境中,感受自然的和谐与魅力,了解其中的文化渊源。这种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满足游客内心的文化需求和自然需求。生态旅游产业想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旅游主体、管理主体和监督主体等方面的人员的参与性,只有提高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度,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4.科学性

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还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开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如何能够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同时,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需要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和旅游设计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生态旅游产业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从初步的资源调查、市场开发,再到产品的销售、服务以及生态环境合理承载力的测算,都离不开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长期观察和数据总结。而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又离不开相关旅游产业的科研人员的努力。正是秉承这种科学态度,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才能够更好地做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并且通过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4]。

二、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盲目开发生态资源缺乏规划

传统的旅游业开发往往是先开发再保护,而生态旅游要求先科学合理地规划再进行开发。科学合理规划不是简单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而是要清晰生态资源本身的特性,根据其特性进行相对应的开发和保护,在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前有些生态资源在开发之前虽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旅游规划,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未按照规划执行,导致开发后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以及生态旅游的环境失控。一些地方并不具备生态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但却盲目进行开发,开发失败后也没有对该生态进行合理的恢复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有些地方已经不再能承受新的一番开发和利用,忽视开发后的可持续保护工作,使本就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二)生态旅游管理和政策机制不完善

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一些旅游地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旅游业的管理和政策机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地管理机制的完善,长期以来,旅游业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和配合,对于生态资源的规划缺乏严格的审核和实地调查。一些开发经营者尽可能地多开发旅游资源,而政府没有健全的法制和适用于当地旅游区行为规范的法规进行约束。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在开发和建设之后,并未重视景区的生态保护,因为后续的保护力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影响了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没有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并且政府对于一些非重点景区没有增强监管力度,这使得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三)住宿餐饮业经营未重视生态保护

传统旅游景区内有很多餐饮和娱乐设施,这些住宿餐饮经营并没有很好的融入生态保护意识。这些住宿餐饮业经营者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注重生态保护,降低了游客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好印象,也让生态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和规划产生影响。比如一些住宿餐饮建筑破坏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建筑,餐饮建筑的修建风格与生态资源不相符显得十分突兀等问题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区有效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

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因为管理不当或者监管不力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一些生态旅游景区缺乏相关旅游专业的知识人才,对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资源、地貌地质、气象环境等生态资源缺乏有效勘察。对于乡村旅游,大多数的乡村居民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知识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更多的是一种粗放式的自我经营。传统的经营模式不能较好的吸引游客,不能为农户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一些生态资源的浪费。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重视地方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并且目前生态旅游的监督方式较为单一,忽视游客的体验反馈和建议,导致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出现诸多问题。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生态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一致

传统的旅游景区往往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应该更加严格,前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人才进行生态资源的勘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生态旅游规划,让生态旅游景区真正地受到游客的青睐。景区要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根据生态旅游规划实施建设,减少半途而废而导致的生态资源浪费。在生态旅游规划时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和现代化手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合理分区,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对生态环境的容载量进行计算对各区域的游客人数进行合理安排。同时也要在规划时考虑旅游商业店铺的建设与景区风格建设以及游客人数方面的协调,避免造成与景点失调导致生态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

(二)健全生态旅游监管机制

政府应当对开展的生态旅游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旅游区经营者的行为规范和经营规范,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大众人民公开,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一些相关的组织制定行业内的行为规范,拟订建设生态旅游景区的准入条件和开发标准。对与景区内的生态旅游项目和活动要进行有效地科学评估,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的游客数量控制,重视游客对景区的反馈并及时进行回复和改善。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各部门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职业技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增强责任感。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风格更能吸引游客,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护区过程当中,政府部门必须以保护实际的情况为基准,从而制定相对合理的旅游规划。可以从季节,旅游季等作为一系列的标准。能够有效的把控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例如在春天的时候,自然保护区中各类植物都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就要求人们应该通过限定游客的数量,又或者是对重点的区域进行关闭游览的方式,从而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并且可以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在景区里安装监控设备,以此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使更好的使旅客持有一个文明的旅游态度。从战略的高度上来充分的对保护区生态问题有一个认识,利用生态学的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对保护区进行开发以及规划,尽量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保护区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三)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业将会逐渐取代一些传统旅游业,因此传统旅游业需要逐步进行革新。生态旅游业的开展和管理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仅仅通过短期培訓是无法胜任的,需要进行长期的专业培养,从而对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管理。可以在高等学校设置相关旅游专业,景区与学校合作提供学生实习机会,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生态旅游业的人才。加强景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开展经验交流分享会,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鹏屹,邹亮.生态文明背景下旅顺张家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漫旅,2021,第8卷,第C1期

[2] 金啸宇.绿色植物在生态旅游中的构建策略.漫旅,2021,第8卷,第C1期

[3] 王杨,马媛媛,宋博.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21,第30期

[4] 沙宇轩1,燕紫2,刘怡乐3,武倩怡4.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管理与宣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1,第42卷,第29期

[5] 唐勇.江油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大科技,2021,第28期

[6] 石琳.做好“产业+”大文章 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营销界,2021,第26期

[7] 王霞,保利.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财会学习,2021,第26期

[8] 梁颖.贵州农旅融合发展的空间定位.经济研究导刊,2021,第25期

[9] 姜兴佳,陈晴.浅谈地摊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销界,2021,第24期

[10] 陈钦.基于生态旅游视角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南方农业,2021,第15卷,第23期

作者简介:

魏楠   2000.8.25  女 汉 辽宁省沈阳市 旅游管理

刘昕卓 2000.12.20 女 汉 辽宁省辽阳市 旅游管理

张贵鑫 1999.2.22  男 汉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 旅游管理

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高,农业面源污染少,山地小气候多,是天然的疫病隔离区和优质饲草种植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优良的地方品种性能、长期的养殖传统、较好的养殖基础,注重应用循环经济理念,促使畜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良性互动,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人与自然最终实现和谐共存。畜牧业已成为贵州的支柱型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业生产中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畜牧业绿色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研究全面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具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循环经济;畜牧业;发展

0 引言

畜牧业循环经济是指在系统内有效联系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充分彰显创新与发展的思想,以科学技术为原动力,重点做好饲草料向畜禽产品的转化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并科学梳理人、动植物和微生物间的关系,推动人口、环境和资源有序发展。通过优化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提升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养殖场(户)增加收益。

1 循环畜牧业特点

循环畜牧业具有选择性地应用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并在应用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畜牧业有机联系了种植业和运销加工业,同时推动了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循环经济特点[1]。

生态畜牧业遵守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通过相对合理的养殖种植融合方式,达到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的目标,使畜牧业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促进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其显著特点表现在4方面:①畜禽生产参与食物链,畜牧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互相提供食物,通过生态食物链的方式保持循环状态,循环内主体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②畜禽生产引入绿色理念,最大程度保证了产品的安全,减少饲料和添加剂的用量;③干净消费,畜牧业的全部产品经“吃干榨净”后再次回归大地;④广泛的领域范围,不仅牵涉了畜禽生产与饲草料种植各系统内部循环的生产模式,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相互融合发展模式,还有畜禽生产、加工处理畜禽产品带来的各种废弃物处理利用模式。

2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畜牧业资源特征及选择的生产模式,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方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定畜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具体如下:

2.1 “种植一养殖一沼气一种植”模式

充分利用贵州地理条件、多民族人文状况、农业发展情况、气候因素、地方特色品种资源、茶叶生产等种植业和畜牧业现状,综合其他显著因素,紧密联系沼气资源,建立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循环网,生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产品。见图1。

该模式将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秸秆饲料化相应减少了农业废物的排放量,节省了饲料成本;畜禽粪便可用于沼气处理,帮助居民积累生活资源;沼肥替代化肥,符合资源减量化的要求;土壤施人沼肥,丰富了土壤内的营养元素,增强了酶活性,提高了农作物吸收与利用营养物质率,保证资源良性循环。

2.2 “家禽-养猪-沼气-经果林”生产模式

充分利用贵州地区大规模饲养家禽和生猪的优势,推广家禽、养猪、沼气、经果林生产模式。禽类粪便的营养物质不能完全消化,对其科学处理后成为家畜饲料。其中家畜的粪尿作为沼气池的填料,沼气用于生活资源,沼渣和沼液为经果林提供肥料。见图2。

该模式将养殖、种植和沼气有机联结起来,建立循环有序的产业链,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增值,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在果树与种植业方面,沼渣和沼液发挥化肥的效用,控制了成本的投入;家禽粪便可作养猪的饲料,如此增加了养殖效益。

2.3 林地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

随着贵州“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战略目标的推出,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一些耕地开始植树造林,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科学应用林地资源,根据不同畜种建立不同的林地养殖模式,进而快速畜牧业发展。在进行林下养殖中,畜禽直接在林地排出排泄物,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有机肥,这种简单的循环方式,促进了畜牧业与林业的和谐发展。见图3。

林地套养模式应用便捷,合理将鸡、鹅、牛和羊养殖在林下,通过种植牧草,增加了林地空间的利用率,畜禽粪便为饲草、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使饲草、林木迅速生长。林地为畜禽生长提供了空间保障[2]。该模式生产出的畜禽产品有绿色生态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4 以肉牛育肥为核心的生物有机肥生产模式

生物有机肥主要以畜禽粪便作为原料,接种生物复合菌剂,利用生化工艺与微生物技术,完全消灭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借助微生物对有机质成功分解,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进而达到除臭、脱水和干燥的目的。由此制成的有机肥有良好的物理特点,碳氢比适中,利用价值高。见图4。

该模式将规模化肉牛场产生的粪便和秸秆作物作为原料,与微生物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形成生物有机肥。这种肥料节省生产成本,最大程度发挥了废弃物的应用价值,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了农业效益。

3 发展建议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动畜牧业良性发展

根据贵州经济发展特点、气候条件等因素,有效整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促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融合,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生产潜能,开发发展具有生态特点的动物养殖、生态特点的产品加工和无污染处理废棄物等生态畜牧业。具体从5方面着手:①综合考虑气候特点、产业结构、养殖基础与人文差异等,合理规划科学的区域性养殖体系,明确具体畜禽品种重点养殖区域和养殖覆盖区域;②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养殖和种植有机结合,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变废为肥为能,促进产业化良性发展。重点围绕33.33hm2以上坝区、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果业、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③加快粮改饲、秸秆利用、舍饲、半舍饲、人工种草等实用技术推广,在畜牧业发展推进方案中明确推行一批绿色生态发展模式;④加强畜牧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抽检频次,强化督促检查,疏堵结合,检打联动,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⑤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对外来品种引入和利用严格限制,减少低生产率品种占有率,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开展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包括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畜禽养殖场沼气有效利用技术、畜禽清洁养殖创新技术、畜禽山地生态养殖模式关键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技术、环境自动控制技术与装备、沼渣沼液营养成分与重金属浓度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同时,把技术研究集成创新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组织行业专家编写项目实施技术手册。通过五级专家(省首席专家+市州重点专家+县责任专家+包户技术员+土专家)、“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业务部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乡村能人)等模式,及时将研究集成的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升广大养殖场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3.3 加快畜牧产业化進程,促进畜牧业永续发展

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离不开市场的主导与制约,只有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才可以压缩成本,减少损失。生产无序性将引起资源浪费,造成产品品质降低,建议从以下3方面着手:①培育重点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梯队培养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建立起来、推广,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管理、市场、技术等组织和联结优势,带动本地区其他小企业和散养户改革发展;②培养加工和收购产品的企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通过扩产量、上规模,促进食品加工、特色餐饮加快发展,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同时向省外出口高质量的产品,保证畜牧产业永续发展;③建立产业化基地和主要交易市场。着力建设一批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推进的优势特色畜牧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一批畜禽养殖专业乡镇、主产县,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中不断做大规模、做大市场。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畜牧业生产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未来畜牧业发展必将调整生产结构和总体产能。贵州要积极适应新的发展形态,把握发展机遇,改进畜牧业生产模式,增强饲草料提质增量能力,把握发展机遇,贯彻落实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政策,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家.坚持“五大理念”引领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畜牧兽医,2017,44(2):12-13.

[2]刘晓红.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6):89-90.

[3]申金容,陆吉树.浅析低碳经济下畜牧业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8,12(15):142-143.

作者简介:唐明艳(1976-),女,兽医师,本科,主要从事疫病防治工作。

通信作者:金敏(1971-),女,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形势

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过在当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很少的区域意识到了生态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缓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比如,缺乏科学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制度,养殖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影响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完善程度较低,而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不断的提高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其有更多的重视,比如可以利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科技相融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保证经济效益[1]。

2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政府需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把控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监督和调控,而且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要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并且要用合理的法律来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政府支持可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可以提高起市场竞争力,重视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2]。

2.2注意环境保护和卫生

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动物的健康成长,所以需要重视环境的作用,比如引进清洁生产的理念,并且要注意在动物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清洁生产,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也要为动物提供足够空间的养殖场地,尽量减少畜禽污染,合理的空间安排能够为动物带来更好的环境,不过这一空间的设置也要保证合理,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还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动物饮水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更好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动物的福利,比如动物生长的环境以及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况等。动物福利一般有生理、卫生、心理福利等,而且要保障动物在较寒冷的环境下不会挨饿受冻,在炎热的环境下不会难以忍受。因此要求为动物提供符合科学标准的福利,不断的完善饲养方式以及环境的建设,保障动物的健康。

2.3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

动物的饲料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在调整动物饲料的过程中,最好可以结合科学的方法,并且添加一些无害的添加剂,减少畜禽排放物中的氮污染。因此在进行营养搭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要注意调配粮食的营养,营养的调节,主要是包含粮食营养调节以及能够调节消化系統的调节技术。第二,要使用特制的调控剂,注意根据饲料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然后注意环境的保护,使用环保的添加剂,制定调控秘方,并且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再一次的加工,还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饲料的使用价值,不过在使用添加剂的时候,拒绝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第三,饲料的调配,需要分析传统饲养模式的弊端,在当前的条件下,要选择符合现代动物生长的饲养模式,比如采用分段饲养的方式,对不同禽类采用分开饲养的方式,都是符合环境保护的他要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饲料的浪费。如果将公和母进行分开饲养,则有利于养殖人员对动物进行针对性的营养调节。第四,要注意改变饲料的工序,比如采用粉碎等方式,能够更大的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结合调查分析,饲料如果采用膨化的方式,营养价值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是粉碎后的饲料,会帮助动物更好的消化[3]。

结论

随着动物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动物的产品也会质量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走向国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注意环境的优化、饲养模式的优化以及政策的扶持,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周华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优化经营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4).

[2]周勇,张赛,孙伟伟,陈竞.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路径研究——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9).

[3]欧一智,黄国勤.论鄱阳湖区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04).

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合格供方审核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了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特制订此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供方管理的过程。 3.职责

3.1成本中心负责供方的评选、考核。组织相关部门(技术部、采购部、质管部)对样品进行评审及鉴定,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和每年对供应商的考核。审核通过后签订相关协议。并建立《供方档案》。 3.2采购部对供方商务资质进行审核、评定。 3.3技术部负责对供方技术资质进行审核、评定。

3.4技术部、质管部负责对供方样品进行审核、评定,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处置。

3.5成本中心负责合格供方的评价、报批。 3.6总经理负责对供方选用进行审批。 4.工作程序 4.1分类定义

供应商按物料供应范畴分为三类:

4.1.1主材元件类:(中、低元件、电力变压器及外购成品或半成品) 4.1.2备品备件类:(电容接触器、电容器、信号灯、按钮、端子、熔断器、计量接线盒)

4.1.3定额材料、辅材类:(板材、钢材、型材、铜材、电线、电缆、

第 1 页 共 3 页 管理文件汇编

喷涂材料、绝缘板材料) 4.2确定合格供方 4.2.1供方的选择:

a、主材类:成本中心负责寻找合格供方,其他部门也可推荐供方。原则上同规格物料有二至三家合格供方。

b、备品备件类:成本中心负责寻找多家供方,采取每年1月份竞标方式选出一至两家合格供方。 c、辅料类:同备品备件类 4.2.2样品确认

a、成本中心通知供应商送样品及相关资质认证、试验报告等待确认。 b、成本中心填写《供方调查表》及《供方样品确认表》,并根据确认表中所要求的相关资料及样品转至相关部门审核确认。

c、技术部、采购部、质管部负责对样品进行评审,审核时间为一周。审核结束后将相关资料报成本中心。

d、成本中心组织技术部、采购部、质管部等相关部门进行验厂,填写《供方验厂报告》,并保存关记录。

f、成本中心组织质管部、财务部签定《质量协议书》和《战略合作协议书》。填写《试产物料跟踪表》下发相关部门。 e、采购部负责采购。(按《采购控制程序》执行)

i、 质管部负责对样品进行质量跟踪,并对样品做出评定结论,(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并反馈成本中心及相关部门。

第 2 页 共 3 页 管理文件汇编

J、成本中心依据《试产物料跟踪表》、《不合格品报告单》 ,决定是否撤销供方。填写《撤销供方资格表》通知供方,并在供方档案进行删减。 5.相关文件

5.1《采购控制程序》 5.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6.相关记录

6.1供方调查表 YKB-7.4-2 6.2 供方评价表

6.3 供方档案 YKB-7.4-5 6.4供方样品确认表 YKB-7.4-8 6.5供方验厂报告 YKB-7.4-9 6.6 质量协议书 YKB-7.4-10 6.7战略合作协议书 YKB-7.4-11 6.8 试产物料跟踪表 YKB-7.4-12 6.9撤销供方资格表 YKB-7.4-13

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1 我国畜牧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畜牧业等领域的关注,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一直以来,作为畜牧经济大省的四川、内蒙、新疆等畜牧总产值占农业已接近50%,而作为畜牧业中支柱的养殖业一直占据着重大比例,饲料加工业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的发展速度迅猛发展。

1.1 畜牧生产模式大为改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成了继续解决的问题。我国畜牧业经历了由粗放型的生产经营到集约型的生产经营再到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型生产经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畜牧业由起初的传统家庭散户饲养模式、种养结合模式、渔牧结合模式等,到养殖专业户(专业化、集约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开端),到如今的畜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和运用,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营模式的根本革命,奠定了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生产持续发展,效益稳定增长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畜牧业在传统的农业中的优势得到大力体现,畜产品优势区域集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国肉类、蛋类、奶类产量得到逐年提高,分别以年增长5.0%、7.4%、25.7%的速度增长,畜牧产品利润也在累创新高,提高了农牧民的人均收入,畜牧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1.3 饲料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饲料工业在畜牧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畜牧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饲料产量、品质及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和标准,饲料合格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结构得到大力优化,畜牧产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随着饲料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型饲料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了向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步伐,逐步走向了集团化、联合化经营,增强了经济效益。

1.4 畜牧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主要以传统的养猪业为主,其所占畜牧业比重过大,但有下降趋势,耗粮型畜牧经济结构明显,这样使草食家畜比重逐渐增加,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

2 制约我国畜牧经济发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缺乏,自然资源过渡开发利用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逐渐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水资源、人均深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2]。淡水资源、土地资源被严重污染,而自然灾害正在逐渐加剧,水土资源正在被严重破坏。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与畜牧业每年快速发展形成极大反差,使畜牧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畜牧经济发展的制约

畜牧产品安全严重地影响了畜牧经济的发展,随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标准逐渐提高,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众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打着“绿色安全”的旗号纷纷对出口国的畜产品的进口进行严格限制,制约着畜牧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一些不法生产商为提高生产速度、降低饲养成本违法使用一些违禁药品,致使畜产品存在药物残留和因疫病防治失效而病菌传递到人体,这些都会导致不安全畜牧产品流向市场,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整个畜产品市场埋下了严重的祸患。

2.3 畜牧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畜牧业在科技上的革命难以进行

技术创新是我国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科学技术革新相对较晚,我国畜牧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还很少,技术创新缺乏后劲,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很多创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畜牧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致使科技创新难度大,使畜牧经济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 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畜牧经济发展的核心日益体现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上,而技术、管理要素的主要载体是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价值来源,在我国从事农牧业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和农牧科技人员,而他们大多是从日常经营积累经验而不具有专业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与我国快速发展畜牧经济极不适应。

3 实现我国畜牧经济高效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原先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实现畜牧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积极运用畜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发展节约型畜牧业。

3.2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发展安全型畜牧业

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法制化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安全效率,确保食品的真正的安全。建设适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立法,打破其他各国的贸易垄断和贸易壁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发展适合国际合理标准的畜牧经济。

3.3 加大畜牧科技投入,倡导科技兴牧

针对我国畜牧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创新能力低下、科研投入不足的现状,发展畜牧科技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开发一批能真正发展畜牧经济,壮大我国畜牧科技实力的先进科学技术。

3.4 加强我国畜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农村农业科技教育的投资力度,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比重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吸纳科技人才,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摘要: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畜牧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敏.严冰等杭州市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的启示[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8.

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将得到不断壮大。

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近几年来,乡村各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了、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2 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草场、养殖场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1.3 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4 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例如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门面房,对外出租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

1.5 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休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村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2008年某地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324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11.6万元,发包上交收入312.4万元。

2.1.2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整体情况来看,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5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有1个,超过10万元的只有7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1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1.3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1.4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2.2 主要原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2.2.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2.2.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3 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3.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3.2 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经济规模。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畜潜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禽养殖规模。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群的数量。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畜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畜,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和饲、草料基地为主。

第三、积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

3.3 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

3.4 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牲畜,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3.5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上一篇:金融量化策略范文下一篇:丁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