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专业范文

2023-09-17

经管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提出应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经济学概念和实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针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定义和经济模型有效结合,从而使得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学生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能力。

关键词:经管专业;大学数学;经济直觉;数学建模

大学数学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基础课程,这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更高級的数学课程还有运筹学、最优化理论,这些在中高级西方经济学中会经常用到。现实经济中存在很多问题都与数学紧密相关,都需要严谨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因此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数学的系统学习为经管专业后续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提供了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除了需要掌握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经管专业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和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定义和经济现象。虽然现在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教育过程融合了一些本专业的知识,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自己以及同行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更好挖掘数学方法在经管中的有效作用。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数学的特点

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经管专业作为我国培养经济工作人员的特殊专业而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专业。大学数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因此其在经济学理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可以为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提供思想和方法的支持。经管类专业数学的学习有如下特点。

1.经管专业的数学和经济学问题紧密相关。经管专业要学习和解决经济相关内容,因此,经济类的数学教育要围绕着经济问题展开讨论,例如简单的经济问题有价格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以及边际成本的分析,复杂一些的还有竞争性市场分析、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博弈论和竞争策略、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信息不对称的市场[1],这些都需要用微积分的知识理解。把数学知识融入经济学,能够给解决经济学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画出各种函数的图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价格、需求、供给的关系,可以更形象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微积分中导数的学习应用到经济中为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分析方法,例如需求理论可以转化成一个约束最优化问题,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求导计算,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另外,消费者剩余可以转化成定积分进行计算,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可以用微分方程解释。

2.经管专业的数学学习注重经济直觉培养。数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自然科学专业的数学学习注重于各种问题的来源以及证明。然而经管专业的数学主要为学生培养经济直觉并引导其进行有效计算,因此需要着重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例如,在讲最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计算利润最大化的例子,利用微积分的知识计算出最大利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让学生理解了经济学概念。

二、经管类专业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校不重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实际上数学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还有部分院校教师教授经管课程时还停留在纯粹的数学理论上,虽然有的高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经济中的各类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经济类专业中的数学问题不甚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相应的经济现象。

另外,经管类招生一般同时招收了文科和理科生,从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大相径庭,使得大学数学的教学存在一定困难。还有大学的学习任务重而老师授课时间有限,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又不能非常详细地复习学生高中学过的知识,因而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效果较好,而基础差的学生学起来吃力,学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经济直觉和数学建模能力

1.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实例来理解数学定义。由于大学课程任务重,使得大学数学的学习课时相对变少,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删减纯数学理论的学习,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纯理论性的内容,扩充一些和经管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选取相关概念、相关实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例如,在学习微积分中导数的相关概念时,可选取有关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的例题来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2],从而让学生了解导数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在讲线性代数的矩阵概念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经济学中投入产出模型。在讲股票投资的时候可以和概率论联系在一起,通过概率论的理论解释可以说明股票投资是具有随机性的,在股票市场没有绝对的赢家。在讲拉格朗日方法的时候可以引入影子价格的概念,从而理解影子价格的经济现象解释。只有让数学和学生所学专业挂钩,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定义,并了解一些经济学专业名词,达到让数学更好的为专业知识服务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专业内容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讲授经济中的数学问题时,还要教会学生根据经济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3]。建模就是把经济学中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然后进行模型求解,从而解释经济现象或者解决相应的经济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经管专业中的经济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得出相应答案,从而解决该经济问题。因此,建立数学模型非常重要。例如求解最大利润问题、最小成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利润和成本函数,从而转化成一个最优化问题,并且在求解该问题时,需要用到导数(偏导数)的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统计学的F检验和T检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中要学习的回归模型,一开始可以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再过渡到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形象地借助二维图像进行说明,最后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特别地,还可以指出,在回归模型的建立中本质上用到了微积分中学习的最小二乘法。在线性回归模型学习完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模型,以便让学生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建模过程。总之,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让学习练习如何正确地建立模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不断了解经管专业知识,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授经管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阅读经管类专业相关书籍,充分了解经管类专业知识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把经济学和数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时刻围绕学生所学所需的專业知识来讲授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结合数学给学生解释清楚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原理,才不至于让所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轨。教师要了解经济学的前沿进展,从而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引入生动而形象的经济实例,做到学教结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4.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经济数学的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4]。讲课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罗列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定理,而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讲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事迹,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在这些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经济直觉培养,最后取得学术的成功。通过经济学家的故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去接触最新的经济学理念,从而逐步探索新知识,然后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可布置一些结合生活中的经济实例的数学习题,通过解答这些习题,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经济学的生动结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老师生动讲解、引导和学生快乐、轻松学习的完美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根据经管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授数学知识,特别要注意学生经济直觉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数学的严格证明,注重数学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从而培养优秀的经济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吴赣昌.微积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4]陈冬,常广平,王笛,顾志良.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23(2):82-85.

经管专业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不断扩招,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是解决当今经管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研数据出发,结合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经管类大学生自身特点,阐述如何使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为自身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校园的一个热门话题,而经管类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份子也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创业军团当中,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密切联系,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税收、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创业基础。因此,认清经管类大学生创业重要性,分析经管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1.缓解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的就业人数迅速增加,而伴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所需岗位有所减少。目前,中国已处于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态。尤其是经管专业大学生占据着毕业生人数的较大比重,毕业人数逐年递增,而社会各行业对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没有同步扩大,造成经管类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其他专业,供求矛盾难以解决。加之经管类专业本身属于软科学,缺乏技术性,无法直接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上,其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凸现。因此,开展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以达到缓解经管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2.推动经管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

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让学生构建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拥有较为广泛的知识背景,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类学科知识。因此,在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将创业教育理论与原有经济管理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促使学生在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优化整合各类知识,将自身的创新思维融入到现实的创业实践中。由此,学生的创新素质将得到培养和发展,创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将得以提高。

3.培养具备创业能力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中国目前的企业管理水平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晚,经验少,中国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也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者的水平。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急需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急需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必须在创业中锻炼成长。高校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为打造新型的企业管理者搭建了平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全面提高了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其成长为未来合格的企业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创业实践活动还能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应对挫折的创业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准备条件。

4.利用学科优势促进创业教育的需要

创业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创型个性得到开发和提高的过程。创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有效渠道,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提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为克服学历教育的局限性,经济管理类教育有必要引入创业教育,使二者有效衔接,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加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更强的优势,具体表现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关系密切,其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均需掌握的经济、会计、管理、金融、理财、税法、经济法等学科知识,许多是创业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他们具备较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比如《财务管理》、《现代商务》、《经济法》等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市场分析、定位和企划知识,资金的筹集方式和使用以及投资理财知识,拥有分析市场销路和运作风险管理,以及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记账、税务登记的能力,懂得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经营管理、雇员招聘与成本核算与业绩评估等的一般常识,这些都将成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二、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调查分析

采用抽样问卷调研法,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有效收回358份),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进行调查。其中:工商管理专业80人,工程管理专业60人;会计学专业80人,财务管理专业60人;市场营销专业60人,国际贸易专业60人;大一80人、大二80人、大三120人、大四120人。问卷从经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创业教育认识、学生自身应具备的基础技能、知识结构、具体实践经验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1.对创业认识不够,创业意识淡薄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当中,21.79%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创业教育;40.5%的人没考虑过创业教育的事情;26.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创业教育。在提及高校创业教育情况的时候27.37%的人认为部分高校有创业教育活动,但影响力不大;选择不了解和没有相关活动的人分别占32.4% 和 40.23%;6.2%的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情况非常好。由此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在大学的普及程度很不够,影响力也差得很远。

关于“创业概念、创业兴趣”的调查中,有39.6%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26.5%的人认为开办一个公司,36.4%的学生认为开创一份事业,56%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干工作,错误认为创业是自己在某个方面上获得成功,而不是把创业看成是一个过程,这与创业准确概念有很大差别。28.7%经管类大学生会考虑自主创业;45%的大学生选择了从没考虑过自主创业;26.3%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思考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足,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自主能动性。

2.专业技能不强,知识结构单一

关于“现有知识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需求”的调查中,72.7%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技能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功底不扎实,不能满足创业的需求,基本满足的只占 12.3%。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基础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要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每一位经管类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它是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求职成功的基础保障。

调查中,有37%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了解狭窄,毕业学生千人一面,没有相对较为突出的技能水平。广博的知识基础是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要素,经管类大学生不但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作为保障,还需要有现代科学、艺术、法学、哲学等知识作为依托,塑造成为全方位、多层面的复合型人才。

3.创业实践不足,缺乏实际检验

在“获取创业知识途径”的调查中,选择老师授课的有22.73%,选择活动训练的有34.58%,选择亲身实践的有42.69%这充分说明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希望在亲身的实践中得到锻炼。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沿袭高等教育中的重理论、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又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实践仅仅停留在模拟操作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难以接轨,使得经管类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利影响。

4.创业资金匮乏

在调查问卷中,有43.7%的大学生认为资金不足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难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初始资金来源于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和经营所得的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获。创业启金的拥有量非常有限。据调查统计,学生创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资金短缺,很多人有创业意向,但是缺少启动资金,只能望而却步。应该说,高校毕业生具有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敢想敢干的特点,但由于年轻,没有经济基础,更没有贷款时可供抵押的财产,无法开始创业之路。

三、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增强创业教育理念引导

通过对东北石油大学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中明显地看出,高校并没有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多数经管类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所理解的创业是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可以赚钱的事情,或者是在将来用自己的力量去开创一份事业。高校要确立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纳入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课程,引导经管专业学生关注创业教育,重视创业。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创业相关概念、内涵和特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创业,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自身创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提高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创业的内涵,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2.注重创业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1)加强经管类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兼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习。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扎实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如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等。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融合,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管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与商品生产、技术研发等相关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社会沟通、创新能力提升等相关知识,掌握各类知识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2)将经管专业教学计划与创业管理相融合,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设计。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应将创业教育融入系统的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创业过程一般涵盖创业构思、战略决策、资本筹集、企业注册、市场营销、团队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层面,与之相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从创意思维拓展、创业知识体系、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等几个层面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归类,针对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最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扩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其实践能力。首先,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ERP沙盘创业实训等模拟实践活动来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其在具体的实践中熟悉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创业的综合能力。其次,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对低年级学生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座谈和交流,对高年级学生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就业实习,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实践。最后,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共建,校企联合,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习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完善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水平,为以后的创业打好基础。

4.提供金融支持

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一是政府政策支持。通过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大学生创办公司的相应申办手续的简化政策等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一些真正的帮助和扶持;二是社会资金支持。各银行与社会贷款机构降低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贷款审核门槛以及贷款利息,出台一些针对性强的优惠政策,并鼓励更多企业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三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要提高对资金的管理以及统筹规划能力,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畅等财务难题。

参考文献:

[1] 许宁,刘培培.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其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11).

[2] 王如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3,(2).

[3] 黄敬宝.北京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人才,2010,(7).

[4] 沈晓敏.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5] 陈振辉,陈雅檀.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

[6]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责任编辑 魏 杰]

经管专业范文第3篇

伴随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化, 人才竞争的日渐激烈, 以及信息化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和重要, 因此, 如何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的枢纽, 如何提升经管专业的办学特色, 避免趋同化, 以使其更适合社会需求, 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经管专业自身是一门兼容性很强的专业, 可以与各个行业结合, 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 所以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及社会实际, 突显经管专业本身的特色, 也是提升高等教育经管专业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赛促教”的教育理念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大途径。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出炉, 特别指出“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支持高校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1], 开创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育理念, 这也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可持续的教育新常态提供了思路和方向[2]。

二、以赛促学对于提升经管专业教学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一) 常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经管专业的需求

“教师教, 学生学”的常规教学方式,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是知识的接受者, 填鸭式教育, 他们又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实务, 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努力学的是他们比较陌生的理论和知识, 就好像驾校科一考试, 对于没有上过路, 没有开过车的新手而言, 让他们去学习道路交通法规, 总是显得难以理解, 而如果有过驾驶经验的司机, 再去学习, 就会显得得心应手。而技能大赛, 就好像在学生踏出社会前, 事先进行的模拟驾驶, 帮助学生认知专业, 加大对专业的理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技能大赛是基于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指向标

技能大赛一般是基于企业和社会某种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 尤其是全国性大赛, 一般都有涉及国家级别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的支持, 能够更好体现宏观教育战略和社会需求, 因此, 可以缩小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距离, 尤其是对于地方性普通高校而言, 可以通过大赛, 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三) 以赛促学是践行实践教学理念的一种途径

以赛促学的指的是通过各种专业大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以推动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与专业演练水平, 而且通过大赛, 赛前准备、赛后总结, 为提升实践教学提供途径和思路。

(四) 技能大赛是检验理论教学的一把标尺

管理被认为是抽象的艺术, 经济更往往被视为宏观的范畴[3], 而其理论教学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 往往都是抽象的、难懂的, 但是技能大赛则往往检验的是一个学生、指导教师以及专业对学校的综合水平, 不仅涉及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水平, 还涉及教师和专业自身的理论祭奠和综合实力, 换言之, 技能大赛可以作为检验理论教学的标尺, 能够驾驭技能大赛的学生, 必然是理论基础扎实的。

三、经管专业“以赛促学”的教学现状

(一) 各种技能大赛良莠不齐

时下, 各种技能大赛目不暇接, 大赛的规模层次也良莠不齐, 甚至有些比赛主要商业盈利性强, 收费过高, 获奖比例大, 获奖者水平低下, 评判不公等现象[4]。很多学校为了快速提升知名度, 或者获取相应奖励, 出现带领学生盲目参赛的现象, 疲于奔命, 效果不佳, 更无法体现“以赛促学”的效果, 更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得不偿失[5]。

(二) 仅将大赛结果作为衡量业绩的标准

很多高校建立了奖励机制, 根据技能大赛的级别和获奖程度, 对相关师生进行奖励, 这原本是一种激励机制, 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仅关注比赛结果的现象, 或仅将大赛结果作为衡量业绩的标准。如果参赛没有取得名次, 就被认定为参赛没有价值, 甚至成为以后不参赛的原因。有些比赛举办方为了提高参赛率, 就降低参赛标准, 扩大参赛获奖范围, 致使技能大赛水平降低。

(三) 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胜任能力

目前, 高等教育学府选聘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是“学历”、“科研水平”、“项目”等, 因此高等教育学府的很多教师多半致力于科研研究, 所谓高学历、强科研, 对于企业实践缺乏的足够的经验和历练。所以在指导学生大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缺乏实践胜任能力, 更有甚者出现指导教师都无法解答的现象, 致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 突击参赛, 临时抱佛脚

很多院校并未真正领会“以赛促学”的含义, 对于各种技能大赛的筹备, 临时抱佛脚, 短期突击, 根基不牢, 甚至为了取得好的成绩, 出现刷题的现象。这就使得借助技能大赛促进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不能达到。而通过短期突击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 高估自身教学能力和存在的缺陷, 而这些误差, 在学生就业时才能得以体现, 毕业生与社会脱节, 不能很好的胜任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眼高手低等现象层出不穷, 降低了专业质量和含金量。

四、完善“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的构想

(一) 选择恰当且规范的技能大赛

仅能大赛虽然可以促进经管专业学生提升实践水平, 提高教学效率, 但“以赛促学”并不是意味着, 参加大赛越多越好, 而是需要有选择性, 而且也只有公平、公正、专业且不具有太多的商业性的技能大赛才能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建立经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专业大赛。而一般情况下, 评判的标准一般包括:主办方级别, 大赛的参赛率, 是否具有很好的专业符合度, 是否太具有商业性质, 是否公平公正, 专业性水平如何。

(二) 正确运用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弱化输赢, 重在参与。参加一项有水平的技能大赛, 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是最好的, 既可以衡量和检测教学水平, 历练学生, 更能得到一定成果。但很多学校有时过于重视参加技能大赛所取得的名次, 甚至因为害怕成绩过低而不去参赛, 而“以赛促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比赛的结果是取得怎样的成绩, 而是通过比赛, 来检验自身专业的综合水平, 就算成绩不佳, 也应该及时做好大赛总结, 通过大赛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 与参赛学生进行赛后交流, 分析原因, 以找到差距和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并据此调整教学方向, 改革教学手段, 以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 建立健全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由于各项技能大赛的举办, 体现的是企业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 因此, 建立健全一只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不但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应该技艺精湛, 乐于奉献, 这将是实现“以赛促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同时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教师, 比如律师、审计师、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 所以在指导学生参加大赛的过程中, 更能游刃有余,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步, 以最大限度发挥“以赛促学”的效果。

(四) 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相应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和软硬件配套设施, 是保障“以赛促学”顺利实现的必要保障。此外, 还需要专人负责, 将“以赛促学”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 不因参赛而参赛, 而是将参赛作为检验日常演练的一种检测方式。将兴趣作为引导学生的最大动力, 让学生在大赛的指引下, 更好的理解专业的价值和未来的工作内容,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临时应对”变为“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赛促学”的真正价值。

五、结束语

以赛促学促教, 不是说一味以参赛率和获奖多少来衡量与评判的标准, 而应该是一种途径, 一种思路, 一种方式, 通过大赛检验和衡量经管专业的教学水平, 查找薄弱环节, 增强高校间的交流, 互补优缺,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让毕业生更加适应就业需求, 成为被需要的人才,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让经管专业能够凸显特色, 避免同化,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摘要:经管专业是高等教育普遍设置的一个常规专业, 如何进一步提升经管专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更好适应企业需求, 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赛促学”就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维和路径。本文就在探索经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可行性的基础上, 针对“以赛促学”的实施现状, 以提出一系列改进和完善“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案, 以实现经管专业办学特色化, 提高教育效率, 缩短就业差距的目标。

关键词: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卫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师, 2018 (12) :237-238.

[2] 杨凤敏, 刘印璇.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29 (04) :29-32.

[3] 钱敏.高校文化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41) :21-22.

[4] 王鉴, 安富海, 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 2017, 38 (11) :105-116.

经管专业范文第4篇

1 广西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是积极推进广西高教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进一步强调在广西“坚持协调发展, 着力推进文化广西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和“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要求。

根据《广西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广西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发展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急需专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在会展业、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法学专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 有必要对传统的小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探索经济、管理、法学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2 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 广西进入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 迎来多重发展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扎实推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于2010年建成, 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广西已由地处祖国边陲的民族地区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地区之一, 广西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优势和机遇, 既需要人才去把握和发挥, 又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要求我们抓紧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和用好人才。“十五”期间广西人才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适应的, 但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广西的发展。

为此,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广西经济建设是广西各高校重点任务。从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广西实施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 一方面可以打造出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建设对经管法专业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 目前广西高等教育的学科交叉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若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能够成功运作, 那必将成为广西实现高等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标杆, 从而带动广西各高校交叉人培养的发展, 为广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 广西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2.1 教育理念

广西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是广西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按照以下原则培养人才。

第一, 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未来发展为导向, 形成“质量高标准、课程高难度、模式多样化、教学研究性”的鲜明特色, 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型的精英人才。

第二,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要求。

第三, 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四, 确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五, 坚持“厚基础, 宽专业”, 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特点。

2.2 培养目标

广西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适应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 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目的, 立足北部湾, 面向东盟, 放眼全球, 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崇尚人文关怀, 增强全球意识, 培养兼备经济、贸易、金融、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广西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经过5~10年的努力, 建成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和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方面, 要打造特色的培养基地: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经济、管理、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和具有比较完备、水平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探索出具有综合大学特色的、教学内容先进、课程体系新颖、教学方法多样的新型的教学体系;在3年内争取达到30%的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教材或双语教学;实现教育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为高等教育和教学体制改革创造可资借鉴的经验。

另一方面, 复合型人才还要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知识稳定, 扎实掌握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广。除了基础知识之外, 还能掌握紧跟社会发展形势的广泛知识;素质全面。拥有社会责任感, 崇尚“真、善、美”, 坚持真理, 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底蕴的人文修养, 自信、乐观、豁达、合群, 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善于发现新规律, 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 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2.3 培养思路

广西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按照“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的思路积极尝试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条主线”是指坚持以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培养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培养体系夯实学生在经济、管理、法学三大学科的基础理论, 同时, 坚持专才教育培养始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合理调整教学结构, 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两个面向”就是既要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还要面向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整个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项原则”就是要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三项培养原则, 努力办出应用型特色。基础性是指强化基础, 拓宽知识面;应用性强调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实践性要求培养过程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四个突出”就是突出学科相互渗透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广西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

3.1 交叉生源规格

为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 确保培养学生的质量, 从当年经济、管理和法学三大专业入学新生中, 按照“划定条件、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如按照入校时高考成绩划定报名范围, 达到条件的学生可以自愿写申请参加专门组织的考试, 学校通过考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 依次录取学生, 录满为止。

3.2 复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经管法交叉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对经济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和法学类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 形成的交叉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体系包含三个课程系列。

公共基础课程系列。这类课程是所有大学生入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旨在能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文明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情趣。包括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计算机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

基础理论课程系列。这类课程为一级学科基础课和学科大类基础课, 其特点是理论色彩浓, 覆盖面广, 基础性强, 具有经典性, 其教学效果应能使学生对经济、管理、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精、深、厚、实的程度。

应用课程系列。该类课程的开设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选用上, 以经典、国际通用性强、可比性强的教材为主, 积极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 加大外文教材的比例。同时, 选择一批基础好、地位重要且影响面较大、兼具学科交叉的课程加以重点建设, 在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讨论、课堂作业、成绩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革, 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双学位与弹性学制

推行双学位制。学校按专业学科和双学位教育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学生需在规定修学年限内修满相应学分, 并参与入学时所在专业的毕业论文及其余两个专业中任一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 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本专业学科和另一专业学科双学士学位。

考虑经管法交叉专业课程压力较大, 学制设置实行弹性学制, 修学期限为4~6年。

3.4 集成师资队伍

由于经管法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专门从事经管法交叉研究的教师, 因而经管法班的所有授课老师应从各专业学院调集。为保证经管法专业交叉培养的高层次性, 经管法班的师资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拥有博士学位;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在本领域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5年以上教学工作经验并有优秀的教学记录等。

职责方面, 每位任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组织教学并保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具体职责包括:提前一个学期选定所讲授课程的教材;选择代表学科最高水平的国内外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尽可能用双语进行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遵照规定的教学规范组织教学, 并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3.5 分层递进培养

实施独立小班教学。以独立小班的形式教学, 每个班培养规模控制在40~50人。选聘高水平师资授课, 并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鼓励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学校每年在教改项目中专门为跨学科创业人才培养设置2~3个教改项目。

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构建一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与大类教育, 以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从本科二年级起强化跨学科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的应用能力培养。

实行专业导师制。进入二年级下学期后,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习指导导师, 导师负责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方向、个人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专业能力训练, 学生开始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

实施新方法培养。通过问题式教学开启学生思维, 通过探究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独立阅读、集体讨论和编写创业计划等环节, 鼓励学生随时提问, 产生自己的观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研究式自主学习。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设高水平的实践 (实验、实务、实习) 性课程。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赛和访学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 聘请实务界知名专家担任实验班客座教授, 讲授企业实务和专业发展前沿知识。

3.6 专业化管理

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由学校设置教学领导小组直接管理, 并建立日常教学管理办公室、就业指导组和咨询委员会三个管理机构。

教学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 经济、管理和法学学科所在学院院长负责组建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可包含人事、财务、设备、学生工作、科研、图书、后勤、教务等相关部门的领导。领导小组的办公室设在学校教务处, 主职责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示范区的发展规划, 统筹经管法专业的研究、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负责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修改, 教学方法研究、专业发展规划等涉及本科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

就业指导组。负责收集分析社会上对经管法人才的需求, 并据此对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教学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提出建议和意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程序, “一对一”与学生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辅导学生实施之。

咨询委员会。负责从宏观层面对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就业等工作进行指导, 如就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建设、如何办出学科特色等问题提出建议。

4 广西高校实施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为了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广西各高校推进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要根据自己的校情, 结合自治区教育发展规划, 合理的制定本学校的经管法类专业培养模式, 并做好相应保障工作。

4.1 强化教育理念, 推动改革

按照确立的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积极探索和借鉴吸收各种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 推动教学改革。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立足本地经济建设, 结合广西区位特点, 打造区域性的精品经管法专业;利用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战略地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历史机遇, 打造外向型的经管法交叉专业品牌, 培养面向东盟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人才。

4.2 加强重点课程的建设, 树立专业品牌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要一批影响面较大的专业课程支撑。实施经管法交叉人才培养, 不仅要实现专业间的交叉, 还要根据各高校的优势与资源, 选择一批基础好, 地位重要且影响面较大的课程加以重点建设, 在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方案、教学组织等环节进行强化, 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

4.3 拓宽教学思路, 注重学生全面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推行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提升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素养, 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开展论文竞赛、编辑刊物、名著导读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的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4.4 健全教学组织和监控体系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一经批准, 不得随意变动, 如果要进行调整, 必须经过有关程序的批准。制定教学规范, 规范教学行为, 要求每位教师要自觉遵守教学规范。

规范教师聘任制度, 为确保经管法专业的高层次性, 严格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选拔聘任教师。明确教师职责, 做到提前一学期准备教材, 选择国内外最高水平教材, 实施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

4.5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开展模拟教学, 如模拟法庭、模拟商务谈判等,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开展专题研讨会, 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研究具体问题, 独立查阅、检索资料, 提高直接运用第一手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 如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宣传和咨询等, 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使实践教学稳定化、长期化;组织学生深入公司、企业、法院、开发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提高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际工作能力。

摘要:采取经济、管理、法学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是当前国内外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西经管法专业交叉人才培养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 围绕生源规格、课程体系、学制与学位、师资队伍、培养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 并同时匹配必要的保障措施。

经管专业范文第5篇

当前针对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差异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大而粗的层面上,大致上都是根据专业所授学位类别实施分类教学,即对应于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经管类高等数学、对应于文学学位的文科高等数学以及对应于理学和工学学位的理工类高等数学等等。对于经管类这一单一专业类别的高等数学教学的进一步精细化研究严重滞后,存在两个缺失。一是对经管类专业间差异性定量分析的缺失;二是针对存在较显著差异的经管类专业教学策略研究的缺失。

二、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差异性的研究的实际价值

在当前信息技术处理方法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技术的大发展,促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过去一些只能模糊界定的问题可以尝试采用数据挖掘等方法进一步深入探索。据此,我们对于高等数学教学的差异性研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以定量的角度明确经管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差异性,进一步凸显该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的差异化。所谓差异,如果不能见之于明确的数据作为论据,则差异无法备受众所接受。

通过对差异性的定量分析凸显专业间相似度,可实现相似度高的专业合班教学,尽量杜绝同一个课堂不同班级间的教学效果落差,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致性。在迫不得已必须进行大课堂教学的形式下,如何科学地将专业按数学能力需求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相对集中教学,既是学术对接受知识的需求也是教师优化课堂效果的需求。

在现有大而粗的模式之下构建经管类高等数学更精细化的专业板块结构,凝练高等数学更深入、更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方向。作为一线的高校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研究方向,既是自身的义务也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必经之路。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先进技术,可以在从定量的角度拓展多个深入的研究思路。

此基于专业差异性的板块构建思路同样适用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故对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除了高等数学,在很多学校也有诸如大学英语、思政等公共基础课。这些课程同样面临通过相对集中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以此为借鉴可以向其他课程扩展。

三、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差异性的研究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就诸经管类专业而言,在大类别相同的背景下,其精细化的差异不再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是感知模糊的。那么如何体现这种差异呢?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弥补定性分析方法不够精细,难以界定的缺陷。所以要基于统计学原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能体现经管类各专业差异的重要指标进行评价,产生一系列指标值。依据这些指标值,采用常见的用于分类和判别的统计方法,实现经管类多专业的板块化。每个板块中各专业相似度高,而板块间差异度高。为保证用于分类和判别的指标的科学性,必要时还需采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进一步提炼各重要指标的独立性、代表性。这样就能解决经管类专业间差异性定量分析的缺失问题。

在对经管类专业群体实现板块划分之后,需要针对不同板块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里的策略包含教学大纲的微调、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形式的调配、教学计划的匹配等。这一整体策略可视为是对每个板块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方案,具体的制定完全依照各板块特征进行。

(二)研究目标

为高校经管类高等数学精细化板块分类提供理论依据。作为涵盖全校数十个专业的经管类高等数学课程,从教者过去一直受困于专业间的差异化与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从而无法保证教学效能的最大化。精细化板块分类致力于弥补这一实践空白。为使研究更具说服力,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差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产生源自数据的板块分类理论。

为该校新专业发展提供板块分类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目前庞大的经管类专业群体还会进一步更新,除了旧有专业的整合之外,也会有新的专业涌现。此研究所产生的板块分类方法完全基于差异性指标,故对新的经管类专业只需依据其各分项指标便能将其归属于合适的板块,以方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为该校经管类专业群体提供更个性化的高等数学教学策略,提高该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总体质量。以板块分类为依托,针对各板块提出能使其教学效能最大化的教学策略。包括更合适的教学大纲、更理想的教学形式、更实际的教学计划等,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不同版块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多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尤其在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高等数学一直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经管类高等数学一般面向全校数十个经管类专业,这么多专业虽同属经管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体现着明显的专业性差异。这无疑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专业性差异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精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无疑是保持学校教育模式地位的必需,也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专业,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初探

参考文献

[1] 张伟峰等.基于专业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6(01).

[2] 由金玲等.“慕课”视野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5.2

[3] 王文珍.长江大学《高等数学》分类分级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1.10

[4] 相丽驰.经管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重构———分级、分类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11(03).

[5] 闵兰等.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2012(02).

经管专业范文第6篇

一、大数据背景下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一)大数据对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挑战

1. 统计分析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转变

传统统计分析重视理论与方法,通常以定性分析为基础,设计指标和变量,通过调查搜集小数据对客观现象展开定量分析,进而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整个过程相对严格;而大数据本身不需要进行专门调查,直接运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即可搜集、存储、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只要分析结果正确,分析方法的理论正确性并不重要,算法细节也可以是灰箱甚至黑箱。

2. 统计对象与内容发生转变

传统统计的对象主要是小数据、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不具备大数据的特征,分析时为了便于计算,往往只关注定量数据,提前将定性数据转换成定量数据。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对象增多,大数据本身种类繁多,除了结构化数据,还包括非结构化数据。

3. 数据处理方法和手段发生变化

首先,数据搜集的方法发生了转变,以前,在管理领域中,主要通过研究设计采集有用的数据,且很多数据是后天生成的;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随时生成,包括历史和实时数据,有用的数据和无用的数据。其次,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尤其是基于各种算法的模型增多,此外数据存储、分析的工具等也发生了转变。

(二)大数据背景下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问题分析

1. 教师大数据知识不足,不能将大数据与专业实践很好结合

大数据背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知识,并将大数据理论知识与统计学实践相结合,然而,经管专业的老教师普遍缺乏计算机知识,新教师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基础,却不能很好地将大数据知识与学科或专业知识融合,尤其是管理类专业,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企业实践的经历,无法运用生动的案例进行相关教学,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的难度。

2. 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数据统计教学的要求

当前,统计学教材尚未跟上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应用的步伐,绝大多数教材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统计学理论、方法和工具上,对大数据相关知识的介绍非常少,增加了教学和学习的困难。另一方面,大数据统计需要应用很多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软件知识,而经管专业当前的课程设置当中没有开设相应的前期课程,也不具备开设所有前期课程的条件,提高了教授大数据统计的难度。

3.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传统统计学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一方面与经济、管理应用结合较少,另一方面涉及调查设计、数据调查完整过程的实践较少,学生要等开设市场调查等其他课程才能将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很容易导致知识脱节或遗忘。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成为统计分析必备的工具,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为了方便考核学生,对软件实验的教学并不是很重视,往往并不开设专门的统计学实验课程,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二、大数据背景下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提升教师知识技能,教学中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等实践相结合

新商科建设正在逐步加强经济管理专业与实体经济中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渗透,力图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大数据运用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即,未来企业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以及大数据统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等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知识以及本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商业领域各大行业的应用需求,还能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是教师本身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大数据相关的技能水平。

(二)优化课程设置,更新统计学教材

在统计学前期或同一时期,适当开设一些计算机软件相关的辅助性课程,增加学生大数据软件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在统计学教材中增加大数据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过渡知识,让学生完整、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知识。

(三)课堂、实验室、暑期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光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或实验室的简单操作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重要的工具,课堂、实验室、暑期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还能熟练、快速、有效地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更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人才技能的需求。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应用发生了转变,对经管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统计学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的经管专业统计学还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为此,本文详细分析挑战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专业,统计学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钟云飞.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胡云霞.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5):192-193.

[3] 刘丽萍.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5):37.

上一篇:专业市场范文下一篇:护士护理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