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字: 慕课教学;创新创业;改革

1问题提出

目前信息化网络教学在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中已成常态,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借助MOOC共享开放的平台,实现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为目的混合教学。开办“ 没有围墙”的大学,深入研究传统课堂教学,借助MOOC共享开放的平台,实现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为目的混合教学。

2存在问题

在MOOC时代下经管类专业高等教育立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对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通过国内社会调研和中国知识网文献检索分析结果显示,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服务社会的需求的实际指标要求有明显差距。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次、心智特点都与一流大学的学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持续总结“慕课+ 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基于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策略,研究适合于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慕课,推动经管类慕课的建设。高校调研过程中发现慕课与现行教学模式的诸多差异,而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许多实际问题。

(1)高等院校对创新慕课教学使用不平衡。慕课从创建初期,到成熟使用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正常维护和实时更新,这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精力与专项资金,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有倾斜,慕课教育教学的开展受到相应的限制。目前开展慕课教育教学多是校企共同合作,重点高等院校提供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企业负责技术维护,提供稳定支撑平台,聘请第三方来监管和评价慕课使用情况。兄弟院校有偿使用慕课资源,但最大的弊端是企业与第三方协调问题,可能导致慕课的使用形式化和“批量生产”导致慕课创新教育质量不高。

(2)尚未制定慕课标准化体系。慕课教学模式服务是否能适用于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标准化体系是关键,承担慕课使用资源的高校必须标准化建设慕课,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慕课标准化体系平台,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慕课标准化体系建设还处于尝试阶段。

(3)慕课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优秀的大学课堂是没有围墙的”,慕课教学模式是很好的验证,不同院校对同一门课程建设慕课可以有不同侧重,例如,《运输管理》这门课程,很多高校从不同的侧重点来诠释,有港口集疏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或是技术层面和服务方面。梳理教学大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多开发适合本院校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慕课课程,集思广益,体现本专业发展方向,多方位、全面的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一门相对稳定的慕课课程。

(4)慕课课程市场定价与利益分配制度存在问题。慕课课程服务属于无形商品,慕課课程市场定价如何公平有效的反映出“生产者”,“使用者”与“售后服务者”的关系,需要慕课教学管理着对市场定位与份额的分配,进行客观评价。慕课课程是否能较好的服务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统筹规划慕课建设,确定课程市场定价和利益分配制度显得更重。

(5)慕课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慕课课程学时数,每个学时的学习时间,从课程的开始到修完都要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课程学习中,不能完全保证选修课程的学习者认真学习慕课的内容,课程考核也不能保证学习者亲自参加考试,对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考核过程都提出严峻的考验,对监管学生学习进度都有了一定难度。科学有效的建立起慕课的评价机制才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本所在。

(6)教师评价体系存在问题。高校年终考核都不乏对高校教师教育师德、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已经跟不上信息网络教学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评价的标准难以量化,缺少社会同行和往届毕业生的广泛参与。评价过程很难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7)如何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核算方法。慕课教学需要组织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分工,合理安排章节,进行任务分工,包括项目负责人,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编写,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方案的设计,课程内容PPT,视频资源录制,剪辑及制作等。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平时练习、案例的讨论、行业市场调查、实践活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等,还有线上线下的交流。老师的慕课教学工作与传统的教学工作完全不一样,如何来分配与核算教师的工作量迫在眉睫。

(8)与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对称。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使用与传统教学,慕课教学时代需要对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和学籍管理等方面改革,在慕课教学服务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出台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

3慕课教学服务背景下推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1)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重组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以“信息共享”模式推动开放性慕课建设,形成“没有围墙”的大学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校内资源与校外的融合,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利用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国内外的慕课平台云集各类名师的大量优秀教育资源,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体系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实践教学中,科学的建立慕课资源体系,以学生为根本,制定科学的,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多维度的引导学生实现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2)用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学目标,依托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慕课教学模式服务教学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慕课教学服务模式以线上理论教学为主要手段,要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必须要以开放性教学资源为依托,线下实践教学活动推动线上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以项目课堂,企业案例,社会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理论联系实践,“传统模式”+“创新思维”,形成良性的校内教学与应用场景的结合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被动学习师生关系,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

(3)优化专业基础管理,建设教育云平台,形成完善的技术保障。经管类专业课程有基础性理论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学。可以多借鉴成熟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而专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港口管理,单证实务,市场营销等)需要从不同学科属性角度建立資源建设标准,从本院校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实时更新课程体系。

(4)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核体系,形成完善的慕课制度保障。培养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需要,慕课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的优势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是教育的主题,以学生发展方向来制定教学目标,项目教学课堂的效果通过项目分工,设计,评价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水平,企业案例的分析则通过学生参与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加以衡量,社会角色模拟为学生提供步入到社会相关行业前期准备。

4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线下”传统教育和 “线上”利用MOOC共享开放网络资源,建立适应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优化针对性较强的自建幕课课程,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共享,合理购置,统筹安排,使慕课教学模式能更好的融入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1]杜改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

[2]王晓宇,谢慧,郭磊. 基于MOOC背景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3)

[3]王佳.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J].文教资料,2018(32)

[4]薛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

基金项目:北部湾大学2017年度教学改革项目(钦学院发2017[43]号)——“MOOC时代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 17QJGA01);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云的应用型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以北部湾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认证中心为例”(项目编号:2017JGB409).

作者简介:车小英(1980-),女,汉族,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劳靖(1990-),男,汉族,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管类 就业意向 就业竞争力

1.总体概况

此次问卷以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

按性别构成显示:男生答卷份数占30%,女生占70%(取整)。

按专业构成显示:各专业答卷份数如下:工商管理(工管)专业38份,国际经济与贸易(国贸)专业28份,会计学专业197份,金融学专业201份,经济学专业49份,农林经济管理(农经)专业55份,人力资源管理(人资)专业105份,市场营销(市营)专业68份。

按毕业意向类别显示: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答卷份数最多,有299份,其次选择考研(保研)的答卷份数达到224份,选择考公务员与考事业编制(考公/考编)的答卷份数有137份,相比之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答卷份数相对较少,仅有66份,选择其他的则有15份。

2.毕业意向情况分析

2.1考研(保研)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研(保研)的总人数为224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9人次、64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7人次,农经、人资、经济学、工管、市营专业依次为39人次、28人次、15人次、12人次和10人次。

从考研(保研)所占对应专业人数看,农经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大,为70.9%,而市营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低,为14.7%;另外,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经济学专业、人资专业、国贸专业、会计学专业依次为31.84%、31.58%、30.60%、26.67%、25.00%和24.87%,均在30%左右。

针对毕业意向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我们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在是否开始备考这个问题上,90%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仅有10%的学生表示未开始;在考研(保研)目标院校方面,已确定目标院校与未确定目标院校的学生各为半数;在是否接受院校调剂的接受程度方面,35%的学生表示接受院校调剂,58%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选择不接受院校调剂。

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已经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并进入复习阶段。但在这部分学生中,仅有50%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院校,还有一半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考研的院校方向,甚至存在对目标院校没有想法的情况。对于是否接受调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表示不会接受调剂安排。

2.2出国(出境)升学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总人数为66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21人次和23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1人次,而工管、经济学、农经、人资、市营专业均在10人次以内,依次为2人次、4人次、3人次、5人次和7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通过语言考试及对学校地区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学生已经通过语言考试,目前仍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还没通过语言考试。而对于出国(出境)升学的高校地区的选择,选择去港澳台和英国求学的学生较多,分别为23人和28人,相比之下,选择美国、澳洲及其他地区的学生较少,分别为8人、2人和5人。

2.3考公(考编)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公(考编)的总人数为137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8%,男生所占比例为22%。

在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38人次和41人次,农经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4人次;此外,工管专业为11人次,人资专业为19人次,國贸、经济学、市营专业均为8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及对工作地点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也有五成左右的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复习状态。而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绝大部分学生(109人,占79.6%)想要考取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考虑外省的学生较少,仅有4人。当然,这是否与学生的生源地及学校所在地区有较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

2.4直接就业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总人数为299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3%,男生所占比例为27%。

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从各专业人数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85人次和70人次,与该专业本身人数多有关;其次,市营专业和人资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1人次和50人次,农经专业最少,为9人次;此外,工管、国贸、经济学专业分别为13人次、11人次和20人次。

从直接就业所占专业人数的比例看,市营专业比例最高,为60.3%,其次是人资专业的学生,比例为47.6%,最低比例的专业为农经,为16.4%;另外人资专业、会计专业、经济学专业、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均在40%左右,依次为47.60%、43.10%、40.80%、39.30%、34.80%和34.20%。

针对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单位的性质并不是影响同学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选择的学生人数不存在太大差距,分别为206人次、221人次、188人次和201人次,只有中央企业选择的人数较少,为106人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就业单位工作选择优先考虑因素上,优先考虑薪酬与福利的学生最多,为267人次,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人数最少,仅有100人次;另外,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公司规模和单位性质依次为258人次、245人次、224人次、151人次和131人次。

3.就读专业的情况分析

3.1工商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3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大家选择都比较广泛,选择毕业直接就业、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编)的人数相差不大,均为31%左右,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明显较少,仅有5%。

3.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39%,考研究生和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分别占25%,29%,同样地,这个专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人数也是较少的,仅有3%,还有4%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还不清晰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向。

3.3会计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97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3%,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5%,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19%的学生,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提高,占11%。此外,该专业有2%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4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01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和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占35%,32%,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占20%,有11%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有2%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目标没有明确方向。

3.5经济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1%,考研究生的学生占31%,考公务员(考编)及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较少,分别占16%和8%。该专业有4%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5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保研),占该专业的71%,只有1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考编)和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较低,分别占7%和6%。

3.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0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7%,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7%,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8%,仅有5%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此外,3%的学生选择仍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8市场营销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6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所占比例最高,占60%,考研(保研),考公务员(考编),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人数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15%,12%,10%,有3%的同学选择其他。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考研(保研)或者直接就业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毕业目标不清晰的情况。

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建议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1]。在求职方面,主要开展包括职场沙龙、简历制作、网申分享、行业专题讲座等提升就业竞争力活动[1];在考研(保研)方面,主要开展一系列考研(保研)分享会等活动[2];在公务员(考编)方面,主要开展专题讲座和分享会等活动[3];在出国(出境)方面,主要搭建资讯互动平台等[4]。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105-107.

[2]杨文平,寇玉寒,李任黎,卢晓雪.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以重庆工商大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65-66.

[3]张璐.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出国留学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赴美留学人员调查报告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8):25-28.

[4]李晓彤,李文龙.就业难视域下的大学生“考公热”探析[J].高教论坛,2014(01):101-103,106.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一些片面的装备企业学习管理创新技能,借助强大的科技力量,提高了装备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性,使本地区的装备资源丰富而实用。设备工程项目建设中,大规模建设对生态均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结构既是重要节点,又是影响设备质量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加强设备工程管理,必须引起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绿色建筑管理理念势在必行。必须在思想上将设备业务分解到企业。革新绿色建筑。产业经济管理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应采取措施革新和改造企业,应加快企业绿色创新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尽快使其制度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创新管理;绿色

1关于绿色建筑的经管

人们提倡对装备企业的建设进行科学、安全、绿色的改造。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推进,装备企业有了更多的血本投入到绿色环保管理体系建设中,承担起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这个阶段的建筑经管面临变态,即变乱经管向隐患经管转变,单组分经管向综合经管转变,经济效益经管向社会推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建筑经管理念的提出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必然阶段的必然效果,是装备环境趋向逐渐趋美的一种重要表现。有鉴于此,各大设备企业一定要在日益激烈的环境潮流角逐中审时度势,使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与当代企业规范建设相协调,在科学经营的基础上,完善绿色施工经管理念。具体地说,绿色施工的理念是设备企业对管材进行改造的全部内容,即在设备企业开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在保证管材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融入现代科学的管材改造理念,使企业从资源节约、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相互促进,从水资源、化石能源、原材料、地皮到环境建设,使管材系统更加美观。若要彻底立异并落实设备施工企业的绿色经管,就需要设备施工企业在制定施工计划时有健全的绿色经管体系,在施工进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勤俭措施,扫清能耗低、资源节约、效益好的绿色经管目标,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壮,周边员工的生存質量水平。对此,设备企业应全力推行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管道作为打开设备工程的重要起点,进行构造规划、规范落实和实际施工中的合理安排,形成科学的深层次绿色施工景观。

2创新在装备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与绿色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2.1在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中的创新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装备施工企业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和发展,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重新思考以新的技能优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内装备工业也取得了进步。施工的社会利益与企业的社会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在工程生产中,要对质量和成本有一个自动的定位,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施工管理的创新。同时,企业的发展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近几年来,我市装备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项目。工程建设必然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要把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施工理念和施工技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使施工技术推广受到极大的限制。二是大量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为市政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

3.1设备制造费用控制

人工成本分析和控制在现阶段设备施工中,应按照选定的技术方案严格控制所需的旧成本。以前的成本控制应该包括人工和材料的成本。就设备项目而言,建筑费用是一般环境下工程造价的1/5。为此,应科学合理地调整工作人员结构,避免因忽视经济管理而出现懒政现象。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逐步地服从任务,以减少项目成本。为了更好地控制旧成本,最大限度地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速度,科学安排工期,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施工队伍,尽可能多地用人工付款,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此外,在选择组别时,应选择与组别有关的专业,以及有丰富履历的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建设效益的整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旧的经济管理成本。

3.2合理控制和机械工程分析

建设过程中,工程机械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需要科学地运用机械,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可以接受小型化、大型化技术,即以国产技术取代进口技术,降低工程机械成本。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工程机械进行维护和维修,尽可能减少机械消耗,科学合理地配置使用机械,尽量保证机械装配使用的完整性,为避免由于使用不当和操作不当造成的机械装配损坏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3对材料的合理价格

对工程所需的关键设备、费用进行控制,科学合理。要管理好设备的物料,做出相应的决定,对多余的物料要有计划地处理,以免发现散播物料的环境。-在大环境下,优化材料的运输与保管,减少材料消耗,节约采购材料费用。另外,可科学合理地安排现场材料,并对选材约束进行划分,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准确地运用材料,大大减少了材料散落的约束迹象。

3.4企业重组优化

尽管设备工程行业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年,相应的设备工程管理行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时期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装备工程管理产业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步骤是将每一个关节的工作分配到每一个部位,做到职责到部位,责任到位。与此同时,经济管理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节奏。

结语:

总而言之,装备工业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为有效改善当前的装备建设状况,装备工业必须正视自身的创新,以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为指导,积极运用创新施工管理模式。为满足社会对装备发展的需求,为装备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必须降低装备工程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相关动力、材料的利用率,从而精确提高恒宇设备的质量。对装备企业在社会中的生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双方能和谐相处,同时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潘春玲,韩超.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9(17) :87.

[2]项尉航.基于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建材与装饰, 2019(15): 183- -184.

[3]周祖传.关于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问题[0,建材与装饰,202014):210-211.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要的知识模块,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商业环境、学情的变化,探讨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响应国家高校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也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以课程改革支撑人才培养,真正促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知识模块,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应积极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改革课内课程教学、优化创设课外学习环节,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课程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积极的改革,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支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真正的围绕学生培养需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有效遴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说“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必要方式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通知》强调,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如何面对培养环境、学情变化、人才培养定位有效的“教”,就需要因变而变,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另外一方面是“学”,了解现在学生的情况,课堂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已发生变化,过去“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学生,所以出现学风差、课堂氛围不好的表象,需要我们根据学情变化,进行课程改革,变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从多方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高质量的“金课”。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模块,各个学校所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中好多内容都来自于“市场营销学”,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本身的目的就是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和创新创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完全契合的,通过改革加强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内外一体化与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含义

课内、课外也就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内外一体化的理解应该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和有机融合,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就是第一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授、讨论、课内实践和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课堂是学校在课外设置和开展的系列活动,学生是主体,在指導教师的指引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是第一课堂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对于这两者地位,一般认为第一课堂是学生培养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补充和延伸。基于这种认识,一些高校对于第一课堂严加管理、非常重视,对于第二课堂却疏于管理。但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功能来看,二者是人才培养单独的子系统,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不能厚此薄彼,第一课堂不能替代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课内外一体化就是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的融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二)课内外一体化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身应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个性的方面。但是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是共性的。第一课堂发挥传授知识的主要功能、第二课堂发挥实践和应用专业知识、塑造综合素养的主要功能,二者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而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需要这种有机的协同,课内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来传授知识和实践实验,课外对课内进行有效延伸和补充,对所学知识利用社团、学科专业竞赛等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实践应用,掌握知识并培养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二者有机协同的关键就是课内外一体化,如何有效的衔接和融合;另外课内外一体化也解决了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压缩课内学时所引起一些问题,把课内外有机整合起来,有效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三、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课内第一课堂的改革

1. 课程教学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高校和专业,把“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创新创业类课程,基本上都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吸收和借鉴当今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的新观点、新方法,对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本人发展的需要。当然,限于课程类别、课时等,课程教学目标也各有差异。不管归属哪种类别、多少课时,但是必要统一要求的就是“怎样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去支撑?怎样课程之间的去支撑某一知识和能力?怎样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所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立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关键的课程顶层设计。哪些教学目标需要第一课堂来课内完成,哪些需要第二课堂来完成,二者如何有效衔接融合共同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2. 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应用型”理念

清楚界定课内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后,就需要根据我们的课程目标来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调整的依据就是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统筹课内外,有效利用课内有限学时,根据培养知识能力要求增减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认识到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学生学情发生的变化,课堂已不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唯一渠道,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途径已多样化,我们如何使这些渠道有机整合发挥作用,当然课堂是主要的渠道。另外,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必要的讨论、实践应用,可以通过设置课堂环节和第二课堂进行对接延伸,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比如“市场营销学”课程课内可以和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书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及市场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课外环节进行对接,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

3.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些高校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还只是单一的讲授式、案例式及少量的实践及参观活动,手段依然是多媒体等形式。但是,反观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商业环境的变化、学生学情的变化,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也要进行变革,既有讲授式、案例讨论式等传统的,也要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结合慕课等手段自主学习法等,手段也就不局限于传统的多媒体PPT了,慕课、网课平台,微课、手机学习端等手段了,学生可以利用课外进行学习,参与课程讨论、实践等,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课程平台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针对的进行课堂的有效设置,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升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引导”,增加学生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增加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4. 立足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过程性考核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也提到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以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注重过程。“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设置考核环节,强化和过程性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堂出勤、课堂作业及讨论、课外实践、团队协作作业、网络课程点击、课程文献阅读、课程参与、课外模拟团队经营等课内外环节。也可以把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及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项目折合成一定的学分计入课程总分,鼓励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学》课程学习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一改过去以期末考试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兴趣度,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真正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课外第二课堂的优化重构

1. 相对灵活地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分体系

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组织的报告没人听,专业社团及实践活动参与人少。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學生在选择这些活动的时候往往把和毕业相关的、学校硬性要求的活动优先选择,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可以较为灵活的设计并把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除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张课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巩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真正发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形成有机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2.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涵

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一部分高校只有第一课堂,缺少第二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薄弱,无法发挥第二课堂的有益功能补充作用,究其原因,一个方面就是缺乏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设置。教学和学生管理两张皮,学生管理人员组织一些唱歌跳舞的文娱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没有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没有把课堂内外形成一个整体的闭环。随着教育部“以本为本”、“合理增负”等精神的传达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合理增负”的主要途径。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来说,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和其它课程结合起来,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总领来丰富内涵设计合组织开展,比如可以和《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结合起来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对某一现象,比如网购、大学生网贷、生活消费等事件进行调研;也可以设置开展相关的营销实践活动,开展产品促销、跳蚤市场、模拟营销、开设网店等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科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参与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创业计划书及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互联网+”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专业比赛,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兴趣需要加强指导;通过组织开展讨论会、报告讲座等形式,邀请经管类专业的行业专家、学者介绍行业发展及学科前沿,提升学生参与专业课内外活动的兴趣;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和发现分析社会问题。通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形式,促进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加强知识理解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加强课外教学体系及环节的创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优化课外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课程平台或者在二级学院网站开辟专门“学习空间”,任课教师及时在上面发布课程的课件、学习资料、微课,设置讨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对学习资料进行补充和共享。也可以链接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内外学习资源,展现一些课堂因条件和时间限制,无法展示的课程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课外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理解;也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一体化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平台及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建立学生课内和课外学习联系的纽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发起讨论,及时发布和课程相关的经济及时政要闻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利用互联网建立《市场营销学》课程兴趣小组,开展和专业及课程相关的实践或讨论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课外教学体系及环节创设,搭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专业及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的视野,促进课内外一体化。

(三)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不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课内外一体化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都需要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的密切配合,现在好多高校推行的“书院制”也是课内外一体化的深化,学工队伍和教师队伍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也不能互相替代,构建两者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保障课内外一体化成功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学工队伍可以借助学生管理发挥第二课堂的管理职能,二者互通信息、密切配合,才能促成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实施;另外,课内教学容易来衡量工作量,课外第二课堂不好来衡量工作量并给参与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如何制定一个课外第二课堂工作量计算办法也是明确教师付出与工作责任的重要工作,制定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是促成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课内外一体化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关键在于课内外的有机融合,只有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打通课内、课外,才能真正的促进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质量,以课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定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庆雪.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2):182-184.

[2]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3]连红军,宋杨,熊艳.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6-78.

[4]高金城.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6(6):193-195.

[5]成党伟.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53-55.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管类 就业意向 就业竞争力

1.总体概况

此次问卷以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

按性别构成显示:男生答卷份数占30%,女生占70%(取整)。

按专业构成显示:各专业答卷份数如下:工商管理(工管)专业38份,国际经济与贸易(国贸)专业28份,会计学专业197份,金融学专业201份,经济学专业49份,农林经济管理(农经)专业55份,人力资源管理(人资)专业105份,市场营销(市营)专业68份。

按毕业意向类别显示: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答卷份数最多,有299份,其次选择考研(保研)的答卷份数达到224份,选择考公务员与考事业编制(考公/考编)的答卷份数有137份,相比之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答卷份数相对较少,仅有66份,选择其他的则有15份。

2.毕业意向情况分析

2.1考研(保研)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研(保研)的总人数为224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9人次、64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7人次,农经、人资、经济学、工管、市营专业依次为39人次、28人次、15人次、12人次和10人次。

从考研(保研)所占对应专业人数看,农经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大,为70.9%,而市营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低,为14.7%;另外,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经济学专业、人资专业、国贸专业、会计学专业依次为31.84%、31.58%、30.60%、26.67%、25.00%和24.87%,均在30%左右。

针对毕业意向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我们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在是否开始备考这个问题上,90%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仅有10%的学生表示未开始;在考研(保研)目标院校方面,已确定目标院校与未确定目标院校的学生各为半数;在是否接受院校调剂的接受程度方面,35%的学生表示接受院校调剂,58%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选择不接受院校调剂。

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已经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并进入复习阶段。但在这部分学生中,仅有50%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院校,还有一半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考研的院校方向,甚至存在对目标院校没有想法的情况。对于是否接受调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表示不会接受调剂安排。

2.2出国(出境)升学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总人数为66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21人次和23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1人次,而工管、经济学、农经、人资、市营专业均在10人次以内,依次为2人次、4人次、3人次、5人次和7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通过语言考试及对学校地区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学生已经通过语言考试,目前仍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还没通过语言考试。而对于出国(出境)升学的高校地区的选择,选择去港澳台和英国求学的学生较多,分别为23人和28人,相比之下,选择美国、澳洲及其他地区的学生较少,分别为8人、2人和5人。

2.3考公(考编)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公(考编)的总人数为137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8%,男生所占比例为22%。

在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38人次和41人次,农经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4人次;此外,工管专业为11人次,人资专业为19人次,國贸、经济学、市营专业均为8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及对工作地点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也有五成左右的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复习状态。而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绝大部分学生(109人,占79.6%)想要考取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考虑外省的学生较少,仅有4人。当然,这是否与学生的生源地及学校所在地区有较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

2.4直接就业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总人数为299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3%,男生所占比例为27%。

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从各专业人数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85人次和70人次,与该专业本身人数多有关;其次,市营专业和人资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1人次和50人次,农经专业最少,为9人次;此外,工管、国贸、经济学专业分别为13人次、11人次和20人次。

从直接就业所占专业人数的比例看,市营专业比例最高,为60.3%,其次是人资专业的学生,比例为47.6%,最低比例的专业为农经,为16.4%;另外人资专业、会计专业、经济学专业、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均在40%左右,依次为47.60%、43.10%、40.80%、39.30%、34.80%和34.20%。

针对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单位的性质并不是影响同学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选择的学生人数不存在太大差距,分别为206人次、221人次、188人次和201人次,只有中央企业选择的人数较少,为106人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就业单位工作选择优先考虑因素上,优先考虑薪酬与福利的学生最多,为267人次,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人数最少,仅有100人次;另外,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公司规模和单位性质依次为258人次、245人次、224人次、151人次和131人次。

3.就读专业的情况分析

3.1工商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3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大家选择都比较广泛,选择毕业直接就业、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编)的人数相差不大,均为31%左右,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明显较少,仅有5%。

3.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39%,考研究生和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分别占25%,29%,同样地,这个专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人数也是较少的,仅有3%,还有4%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还不清晰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向。

3.3会计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97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3%,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5%,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19%的学生,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提高,占11%。此外,该专业有2%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4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01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和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占35%,32%,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占20%,有11%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有2%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目标没有明确方向。

3.5经济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1%,考研究生的学生占31%,考公务员(考编)及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较少,分别占16%和8%。该专业有4%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5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保研),占该专业的71%,只有1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考编)和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较低,分别占7%和6%。

3.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0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7%,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7%,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8%,仅有5%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此外,3%的学生选择仍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8市场营销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6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所占比例最高,占60%,考研(保研),考公务员(考编),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人数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15%,12%,10%,有3%的同学选择其他。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考研(保研)或者直接就业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毕业目标不清晰的情况。

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建议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1]。在求职方面,主要开展包括职场沙龙、简历制作、网申分享、行业专题讲座等提升就业竞争力活动[1];在考研(保研)方面,主要开展一系列考研(保研)分享会等活动[2];在公务员(考编)方面,主要开展专题讲座和分享会等活动[3];在出国(出境)方面,主要搭建资讯互动平台等[4]。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105-107.

[2]杨文平,寇玉寒,李任黎,卢晓雪.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以重庆工商大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65-66.

[3]张璐.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出国留学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赴美留学人员调查报告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8):25-28.

[4]李晓彤,李文龙.就业难视域下的大学生“考公热”探析[J].高教论坛,2014(01):101-103,106.

经管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当、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师资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及关键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经管类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大类,如会计、管理、金融、营销、商务等专业。同工科类专业比较,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其特殊性,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讨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经管类专业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存在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偏颇和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高职院校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体系普遍存在着三种认识误区:一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认为在课堂只应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才能训练实践能力。二是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工类,无论案例分析、软件模拟,还是场景仿真实习、企业实习都更多依赖于“软件”,因此,有人便把实践教学理解为“观摩”。三是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平台就是“计算机+ 应用软件”形式。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训必须按照“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的原则来建设。

(二)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发现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与不足:其一是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因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存在,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二是受学院师资和实训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在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其三是对课程开设缺乏研讨, 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等现象;其四是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导致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其五是课程教学大纲仍沿袭学科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仅有的是理论教学部分的大纲要求。

(三)校内实训设施投入不足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单一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没有像工科类专业能够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尤其是非财经管理类的院校。如浙江教育学院是一个以师范教师教育为主的院校,学校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解决实践资源缺乏的问题,学校也加强了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比较单一,大多企业只是接受学生毕业实习或参观,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四)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比较缺乏

尽管“双师型”师资的缺乏是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经管类专业问题更为严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多不会放弃高薪来从事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在院校内部培养实践型师资方面,很多院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高职院校内部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办法也很难落到实处。

(五)实践教学方法传统和教学手段单一

经管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往往涉及到相关性不密切的岗位群,且管理、服务对象一般是“人”,而非“物”,其职业活动领域的内涵往往不易明确,规范性和流程性都不强,经验成份或“潜规则”较多,一般无清晰的文本描述。这样就给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带来了难度。所以,大多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也主要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容易把握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毕业实习时,为了省事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这种“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模式的基本特点

“学工交替型”、“2+1模式”、“订单式”的等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适合工科专业,不适合人文性、社会性特点较强的经管类专业。为此,笔者针对订单模式的局限性,吸收“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提出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

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内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杭州世纪联华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下沙四所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杭州世纪联华品牌也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又如,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合作企业建立企业的内部培训体系,企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师资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共同建立企业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公司进行合作,经济学院对“物质集团”的员工进行系统地培训,学生可以不定期到公司进行顶岗学习。再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时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到该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这工资低于其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二)校企双方是全过程与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是指从人才的需求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到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要贯穿校企合作的思路,并由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方位是指院校全方位地选择合作企业,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大专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体现“大专业”的特点,依据专业群的理念选择不同类型的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是指“准订单式”的合作方式。“准订单”是指下“订单”的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在第五学期的中后期。下订单的时候,也是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预就业单位的时候。准订单培养时间从第五学期的中后期开始,直到第六学期的六月中旬结束。因此,校企双方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一种“全方位——准订单式”的就业导向合作模式。全方位可以克服“订单”模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太强的局限性弊端,可有效解决经管类高职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准订单”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就业导向型的,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

(三)校企双方互动性强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时,专业教师要走进企业,企业人士要走进学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交叉互动,校企双方教师就能围绕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项目,间断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在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实施“工学交替”型实践技能课程的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开始,直到第五学期的中后期结束。第三和第四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两次“工学交替”型的实践技能课程,而每次课程的实施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里进行的,时间以3—4周为宜,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可以安排一次经管类专业综合型强的实训活动。综合性实训活动是跨专业的,即打破专业界限,按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再根据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实施“工学交替”实践技能课程的情况来确定“准订单”。在实施准订单培养阶段,准订单培养的课程是属于职业方向型的技能课程和毕业实习课程,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企业的兼职教师为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辅的“三导师”管理制度,但仍然需要交叉互动式的教学。

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调整经管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在校企合作的条件下,首先成立由学院相关教学主管领导、合作企业高层领导、相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老师组成的经管类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来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其目标是使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从纵向上各自形成体系,从横向上二者相互结合。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经管类专业在社会上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准订单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两部分,为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课时分配以保证理论知识够用为前提,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分量,突出实践技能课程的主体地位。

2.成立校企师资互动小组,确定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实践课程内容。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在经管类专业群负责部门(或系部)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师资互动小组,它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方的兼职教师组成,一门课程由一位(或几位)专业教师同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根据企业方兼职教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根据任务来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实践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样的实践技能,形成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实践项目单元开发相应的实践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在设计与建设这些系列的实践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比较好的专业教材,从整体上对这门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职业能力的训练,删除陈旧的实训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脱节等。当然,随着经管类各专业建设的发展,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由实践项目到课程,再由课程到项目应是一个反复整合的过程。

(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设置实训的内容、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等。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从内容上,构建平台基本技能(基于经管类专业群而设置的平台课程)、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跨专业)三大模块,其中在专业技能模块上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细分成核心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实践技能课程是由一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而系列的实训项目是分层推进,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2)从教学环节上,按照课堂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经营管理类协会、创业协会、各类培训、考证考级)等多种形式来构建实践教学环节。(3)从教学组织模式上,按照基础实训模式、角色实训模式、单项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沙盘演练、综合实训、毕业实习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把实训这种教学形式作为核心轨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管理与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随着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也在不断弱化,教师也要从原来的单打独斗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熟悉企业管理活动,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团队的组建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则聘请合作企业的兼职老师来实施,有的综合性强的课程则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因此,这样的“师资团队”是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由校内专业老师与合作企业的兼职老师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组织管理的改革与配套改革

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障碍是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实训课程安排会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有些课程的实训需要设置仿真环境,有些需要到现场进行实践,有些实训项目很难在2至3个课时内完成。因而要对现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允许某些实训项目或实践活动集中到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内完成,从而客观要求赋予专业更大的课程调配余地,使得其能够根据专业技能特点安排教学进度和组织教学。

2.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基础通识课程的时间协调。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由于有相当部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技能课程要在合作企业里(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完成,为此,教学的安排必然要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也符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3.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许多实践技能课程是由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同理论课程相比,实训项目的设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训项目的教学组织也往往比单纯上一节理论课程要复杂一些,一些综合型的实训项目往往还需要几名实践指导教师一起进行现场组织和指导,所以,这就对现行的以课时量为标准计算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兼职教师,由于他们在学校没有基本的工资收益,他们的绩效考核标准应该不同于专业教师。因此,教师(含兼职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法与制度的改革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构建非常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

4.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的考核与激励。高职院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礼强,赵冰梅,吴志红.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平台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10:4-7.

[2] 刘丹,王福君.高职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81-83.

[3] 曾林扬.高职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5-126.

上一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商务交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