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经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管类 就业意向 就业竞争力

1.总体概况

此次问卷以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

按性别构成显示:男生答卷份数占30%,女生占70%(取整)。

按专业构成显示:各专业答卷份数如下:工商管理(工管)专业38份,国际经济与贸易(国贸)专业28份,会计学专业197份,金融学专业201份,经济学专业49份,农林经济管理(农经)专业55份,人力资源管理(人资)专业105份,市场营销(市营)专业68份。

按毕业意向类别显示: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答卷份数最多,有299份,其次选择考研(保研)的答卷份数达到224份,选择考公务员与考事业编制(考公/考编)的答卷份数有137份,相比之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答卷份数相对较少,仅有66份,选择其他的则有15份。

2.毕业意向情况分析

2.1考研(保研)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研(保研)的总人数为224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9人次、64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7人次,农经、人资、经济学、工管、市营专业依次为39人次、28人次、15人次、12人次和10人次。

从考研(保研)所占对应专业人数看,农经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大,为70.9%,而市营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低,为14.7%;另外,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经济学专业、人资专业、国贸专业、会计学专业依次为31.84%、31.58%、30.60%、26.67%、25.00%和24.87%,均在30%左右。

针对毕业意向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我们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在是否开始备考这个问题上,90%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仅有10%的学生表示未开始;在考研(保研)目标院校方面,已确定目标院校与未确定目标院校的学生各为半数;在是否接受院校调剂的接受程度方面,35%的学生表示接受院校调剂,58%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选择不接受院校调剂。

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已经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并进入复习阶段。但在这部分学生中,仅有50%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院校,还有一半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考研的院校方向,甚至存在对目标院校没有想法的情况。对于是否接受调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表示不会接受调剂安排。

2.2出国(出境)升学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总人数为66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21人次和23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1人次,而工管、经济学、农经、人资、市营专业均在10人次以内,依次为2人次、4人次、3人次、5人次和7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通过语言考试及对学校地区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学生已经通过语言考试,目前仍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还没通过语言考试。而对于出国(出境)升学的高校地区的选择,选择去港澳台和英国求学的学生较多,分别为23人和28人,相比之下,选择美国、澳洲及其他地区的学生较少,分别为8人、2人和5人。

2.3考公(考编)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公(考编)的总人数为137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8%,男生所占比例为22%。

在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38人次和41人次,农经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4人次;此外,工管专业为11人次,人资专业为19人次,國贸、经济学、市营专业均为8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及对工作地点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也有五成左右的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复习状态。而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绝大部分学生(109人,占79.6%)想要考取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考虑外省的学生较少,仅有4人。当然,这是否与学生的生源地及学校所在地区有较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

2.4直接就业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总人数为299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3%,男生所占比例为27%。

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从各专业人数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85人次和70人次,与该专业本身人数多有关;其次,市营专业和人资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1人次和50人次,农经专业最少,为9人次;此外,工管、国贸、经济学专业分别为13人次、11人次和20人次。

从直接就业所占专业人数的比例看,市营专业比例最高,为60.3%,其次是人资专业的学生,比例为47.6%,最低比例的专业为农经,为16.4%;另外人资专业、会计专业、经济学专业、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均在40%左右,依次为47.60%、43.10%、40.80%、39.30%、34.80%和34.20%。

针对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单位的性质并不是影响同学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选择的学生人数不存在太大差距,分别为206人次、221人次、188人次和201人次,只有中央企业选择的人数较少,为106人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就业单位工作选择优先考虑因素上,优先考虑薪酬与福利的学生最多,为267人次,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人数最少,仅有100人次;另外,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公司规模和单位性质依次为258人次、245人次、224人次、151人次和131人次。

3.就读专业的情况分析

3.1工商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3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大家选择都比较广泛,选择毕业直接就业、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编)的人数相差不大,均为31%左右,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明显较少,仅有5%。

3.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39%,考研究生和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分别占25%,29%,同样地,这个专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人数也是较少的,仅有3%,还有4%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还不清晰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向。

3.3会计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97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3%,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5%,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19%的学生,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提高,占11%。此外,该专业有2%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4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01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和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占35%,32%,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占20%,有11%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有2%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目标没有明确方向。

3.5经济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1%,考研究生的学生占31%,考公务员(考编)及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较少,分别占16%和8%。该专业有4%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5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保研),占该专业的71%,只有1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考编)和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较低,分别占7%和6%。

3.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0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7%,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7%,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8%,仅有5%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此外,3%的学生选择仍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8市场营销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6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所占比例最高,占60%,考研(保研),考公务员(考编),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人数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15%,12%,10%,有3%的同学选择其他。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考研(保研)或者直接就业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毕业目标不清晰的情况。

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建议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1]。在求职方面,主要开展包括职场沙龙、简历制作、网申分享、行业专题讲座等提升就业竞争力活动[1];在考研(保研)方面,主要开展一系列考研(保研)分享会等活动[2];在公务员(考编)方面,主要开展专题讲座和分享会等活动[3];在出国(出境)方面,主要搭建资讯互动平台等[4]。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105-107.

[2]杨文平,寇玉寒,李任黎,卢晓雪.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以重庆工商大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65-66.

[3]张璐.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出国留学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赴美留学人员调查报告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8):25-28.

[4]李晓彤,李文龙.就业难视域下的大学生“考公热”探析[J].高教论坛,2014(01):101-103,106.

经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实习 模式 绩效 职能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actises pattern achievements function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项目号:2008B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习一直是高校学生专业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过去的实习方式往往都将重心放在学生在校外的实习。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迅速淡化,已不再有明确的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企业的价值取向为经济效益占主导,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担心实习会影响他们的生产,又担心其商业机密外泄以及他们管理上的麻烦等,导致许多学生很难联系到实习单位,或是联系到的又不能进行专业学习,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

就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实习教学环节问题,领域内尤其是国内专家和学者有过诸多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3类:

首先,研究最多、最广泛的是校外实习模式,他们都积极肯定了校外实习的作用和意义,并就当前校外实习遇到的困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例如师范类的“院校结合”模式,即大学与中小学挂钩,大学生可直接得到实习机会。(常见到的某某附属中学、小学就是如此)另外一种就是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引进企业资金进行资源建设和配置,企业提供岗位给学生进行实习。

其次,很多专家学者针对校内实习职能弱化的现状,探讨校内实习有效模式及其效果,并积极倡导校内实习职能的加强,如广东商学院的ERP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但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也并未形成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模式。

最后,目前国内研究中也有提到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如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在《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有机结合》(2008年)一文中提到“把实训基地建到企业来,把金牌课程带回学校去”的实习方式,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才刚刚起步,因此成果不多。

(2)研究趋势

结合以上资料,目前对于实习这一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都分别集中在对校外实习和校内实习的两个不同角度,但并没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探讨。校外实习的途径覆盖面太小,尤其不适用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远远不足以解决大学生实习的困境问题;而对校内实习的研究仅仅集中在理论层面,至于究竟如何强化校内实习的职能,没有提出成熟的解决途径。今后,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将把重心转移到如何发挥校内实习的作用,强化校内职能,并进一步集中在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研究上。因此,现阶段就如何探索出一套校内实习的有效方案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有效模式的探索

(1)新型实习模式的假设分析

当前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有效的专业实习途径,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而同时高校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企业为了得到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在挑选人才时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学校和企业却未能提供相应的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和困难处境。

由此我们提出假设——建立一个全新的实习模式来整合教学资源,代替传统模式,发挥实习教学环节的真正作用。

新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它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将通过传统实习模式(图1-1)和新型实习模式(图1-2)的比较来做阐述:

① 传统实习模式

图1-1说明:

* 学生经过现实企业中的校外实习,实习后分析可得到“实习效果A”;

* 学生之后真正进入现实企业就业,得到“工作绩效A”。

② 新型实习模式

提出假设,在加入“校内实习平台”后,将产生如下框架图:

图1-2说明:通过来源于现实企业的数据支持和反馈,形成一个仿真模拟企业真实运营环境的“校内实习平台”,这时:

* 学生经过a—b由“校内实习平台”完成模拟实习,实习后经过g分析可得到“实习效果B”;

* 学生经过c—d—g完成成图1-1中传统校外实习过程可得到“实习效果A”;

“实习效果A”和“实习效果B”加总,得到此模式最终实习效果,我们称为“实习效果C”;

* 学生之后真正进入现实企业,经过e—h可得到“工作绩效B”。

③ 假设可行性的验证——新旧实习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图1-1,即传统实习模式下,如上文所分析的一样,由于经费和企业积极性等因素,学生得不到应有就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习趋于形式化,这时候形成的“实习效果A”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就业时,接触到东西与实习时差别巨大,学生在没有接受有效实习的情况下,直接面临就业,重新学习后,达到“工作绩效A”。很明显,“实习效果A”根本无法提高“工作绩效A”。此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应用得不到实现,实习未能为就业服务。

在保留校外实习方式的前提下,加入“校内实习平台”后,如图1-2,现实企业为“校内实习平台”的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同时,“校内实习平台”在运作中也为现实企业提供反馈,保证实习平台的动态实效性。

因此,由于环境的高度实效性和仿真性,“实习效果B”有效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加强,在此程度上再加总“实习效果A”得到“实习效果C”。很明显,“实习效果C”将大大接近或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这样当学生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实习工作经验后,在真正就业所达到的“工作绩效B”将远远超过“工作绩效A”。在此模式下,实习真正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应用和今后的就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④ 结论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试图通过本文设计的这一套全新的实习模式(构造校内实习平台)是可行的。它将能够有效破解当前传统模式下的实习困境,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如何构造这个实习平台成为新型实习模式的重中之重,因此下面将对该平台做全面的介绍。

(2)“HRM校内实习平台”介绍

图1-3工作原理分析:

“HRM校内实习平台”,是在实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真实模拟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环境:

* 劳动力市场:对实际调研的数据结果,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公式、模型将人才属性转化成各可量化指标,构建人力资源数据库,来模拟劳动力市场。(人才价值公式在图中用P=[a,b,c,d,e,f,g]表示)

* 管理委员会:由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及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管理委员会,履行评价职能,发布人才数据库数据,同时负责各期HR市场行情和本期任务的发布和规则说明。

* 公司:由参加实习的学生组建虚拟公司,各个学生分别担任公司的HR管理角色,从人才数据库中招聘人才,并履行HRM在公司运营中方方面面的职能。具体包括: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各方面进行分析决策,根据市场信息,完成人力资源计划、培训计划、招聘计划、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怀、激励方案等管理决策,使公司绩效达到最佳。

* 运营环节:各学习小组将模拟互相竞争的“公司”,在“公司”经营过程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模拟环境中展开对抗。

每一轮各模拟“公司”都需要在管理委员会所发布信息和任务的指导下,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公司”的人员结构;进行人力资源盘点、能力素质模型分析;进行员工工作能力与团队工作能力分析;进行人力资源预算、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进行团队管理与有效授权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委员会会定期举办管理竞赛或设置管理困境,作为实习内容的补充,胜出者将增加其所在企业的价值。

* 结果衡量:各虚拟“公司”的属性也将通过一定科学方法转化为可量化指标,模拟经营胜败的关键就在于通过这些活动是否能打造出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为本“公司”获取生存、发展的关键资源,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公司”价值公式在图中用F=[A,B,C,D,E,F]表示)

(4)相关配套建设

为了保障该HRM校内实习平台的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设置相应的配套制度:

① 课程学分设置: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分结构,起到对学生参与以实训课为基础的综合实验、高仿真校内实习及创新实践实习过程的积极导向作用。

② 研究队伍: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和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以本校本专业为试点,也借助专业协会和企业的帮助,完成“校内实习平台”研究和开发工作。

③ 实习教学团队:组建专业指导老师和社会企业方代表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共同指导校内实习平台的运行。

④ 管理队伍:通过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

⑤ 制度建设:制定一套有效监督和运营“平台”的教学制度,保证其规范性,科学性,平台运作有章可循,具体包括:《HRM校内实习平台教学大纲》、《学生实验守则》等。

(5)效果预测以及推广价值

① 效果预测

该平台通过对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企业信息、招聘标准、实习制度等数据的调研,生成模拟劳动力市场,实现“职能复制”,使得在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在校内就进行仿真度很高的实务实习。通过模拟实习,预期将达到如下效果: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HRM校内实习平台”,进行仿真专业实习,达到一个实习效果水平,从而弥补校外实习中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没有工作经验等缺陷。

第二,学生通过模拟实习,产生的工作绩效与现实中实习产生的绩效匹配度高,为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更进一步符合企业优秀人才的标准。

第三,学校教学资源尤其是实验室等得到有效利用,既不需额外投入过多经费,又弥补校内实习中学校资源闲置浪费、实习内容陈旧呆板等缺陷。

第四,校方和企业方不需要额外投资建立“实验基地”,成本大为降低。相反,企业通过图1-3中的“模拟劳动力”市场得到数据反馈,而这些数据将能够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参考,有助于企业的改进。

② 推广价值

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该平台的核心部分为“实习功能复制”。以“HRM校内实习平台”原理为理论基础,加上其他专业各自的特性,便可以出设计其他经管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如“电子商务校内实习平台”,“市场营销校内实习平台”等,并在此类基础上逐步组合成整体的“经管类专业校内实习平台”。

第二,从学校角度来说,该平台其实可以作为一种专业实训课和实验教学课的另一种形式,加以制度的完善和师资力量的配合,该平台能促进高校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效率能够大为提高。

第三,企业的角度来说,该平台的模拟劳动力市场,可以作为企业未来人力储备资源的参考,企业可以利用反馈的数据作为决策参考,这样,企业的用人制度将会更加贴近高校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的效用将大为提高。

参考资料:

[1] 广东商学院ERP实验教学简介

[2] 金蝶人力资源电子对抗系统

[3] 经营之道--企业电子对抗系统

[4] 麦海娟,宋新欣.高校“手工+ERP 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与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1

[5] 陈华容 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顶岗与校内实习相结合 改革传统实习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实习与实训·.2008(3)第27卷第3期

[6] 柴增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高水平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8卷增刊.2006(12)

经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类学院以及各种课程的改革也不断涌现。经管类课程作为近年来的热门课程,其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更是得到了教育机构的普遍关注。本文中,笔者就将以独立院校经管类教学体系中的经济法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结合独立院校自身特点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希望能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独立院校;经管类;教学改革

一、独立院校经管类经济法科目的特点

经济法作为管理学课程融合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知识,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征:1. 前沿性。经济法是伴随当代经济社会活动而产生与发展的学科,其具有鲜明的前沿性。经济法虽归为法律属性,但其有别于一般的法律观念与制度,甚至带有明显的时代性、颠覆性内容,是社会经济生活最前沿、最先锋的反映。2. 经济性。经济法是指一国内所有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法律的总称,其不仅具有传统法律的意志,还具有其他法律不具有的经济专业性——它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大经济类学科,还同竞争、垄断等经济概念密不可分,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内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发展程度。3. 政策性强、更新快。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工具,体现出了明显的政府主导特点,它受制于一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地位,同一国的经济政策联系密切。此外,由于经济社会自身的周期性、发展性,经济法也随之具有了不断改良、不断变化的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一国的经济建设。4. 结构松散、体系庞大。经济法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章节众多、内容庞杂,知识跨度非常大。如针对经济个体的公司法、针对行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针对产品的产品质量法等等。

二、独立院校经管类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

独立院校经济法教学课时一般较少,大多为48课时。要想在如此紧凑的课时内教授完经济法中所有知识点难度较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对必要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适当取舍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然而,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低,相关法律知识的积累也较为匮乏,使得教师不能跳过一些基础性较强的知识,这更放大了经济法教学中有限课时与庞杂内容的矛盾。

2. 经济法知识较为抽象,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

许多经济法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中的专业术语更是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条文时往往既不能联系以往所学知识,也不能联系到实际生活内容,这使得经济法的学习变得异常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兴趣,从而更加深了教师教学难度。

3. 经济法教学体系杂乱,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

经济法作为法学体系中的部门法,其开设时间相对较晚,这直接导致了其教学体系的不成熟。尤其是在独立学院中,经济法的教材选择与确定更为困难。这是由于现阶段的经济法教材大多脱胎于法学专业教材,其理论性较强,不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教师选择这些教材,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生要么反映学理性知识过多,看不懂,要么反映教材过于简略,缺乏实际案例支撑。

4. 教学实验、实践环节缺失,使学生所学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得到巩固

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然而,由于独立院校经济法课程设置相对紧凑,很难留有时间供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环节,这直接导致了其法律条文应用能力低下,难以理论联系实际。

三、独立院校经管类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授课内容

教师要根据经管类不同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和未来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定经济法教学计划,在经管类专业通用性经济法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特定专业的知识点倾向进行适当取舍。一般来讲,经管类所有专业都需要对民商法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教师可在这一部分安排4—6课时。而后,针对各专业的侧重选取几个相关部门法进行详细讲授。如会计专业重点讲授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及票据法,电子商务专业重点讲授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工业产权法,农林经济专业重点讲解合伙企业法、市场规制法等等。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在经济法授课前,教师要提示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使他们能够从庞杂的内容中提炼出知识点,这不仅能够方便课堂内容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理解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要选择板书与多媒体相补充的模式,一边在多媒体投影上放映法律条文的相关案例,一边在黑板上提示和解释重点内容。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够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创造条件。

3. 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要在经济法教学计划中加入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环节,如开展模拟法庭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知识,用学到的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一般来讲,教师可全权将“法庭”交予学生,让他们亲身经历从材料准备到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可以由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交予各分组适当的案例,陪同他们准备司法文书。

4. 改革考核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经济法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学考核的评判,教师要改编传统的知识点考核为主的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化的考核,使经济法考核体系由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一般来讲,教师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不同情况在期中安排一些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实践性较强的测验,并将测验成绩纳入到最后考核中,以此引导学生查漏补缺,为将来的全面学习夯实基础。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专业的学科侧重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才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经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高校

一、高经管专业加强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这就对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过去我国一直偏重于“精英教育”,尤其是像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倾向于“学术型、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知轻行”是我国大学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1]。各个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封闭僵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也沿袭了“教—学—评”这样单一的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产生诸多问题。因此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加强实验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供给越来越大,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为5.8万人,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攀升至78.6万人,短短十几年间共增长了13.52倍,大量毕业生集中涌入就业市场,必然要求更多毕业生从事基础性、技术性和实操性的工作,这也将促使高等院校调整经管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要求更多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能够适应基层工作,具备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改革需要促进实践

课程比重增加

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着眼点,融合经济管理职业特点的一系列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从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课程设置原则上应该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理论和技能需求相契合。而过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采用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操作较少,教育部近些年不断强调高校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导向,因此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各高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实践课时所占的比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

当前大学生对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正在慢慢消退,导致学习兴趣低,难度大,容易丧失学习信心。根据对全国16个城市的近千名在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大约有79%的大学生对现行课堂灌输式学习感到厌倦,67.4%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最迫切的任务是调整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实操性的实践环节。新一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改变已然成为客观现实。这种改变在当前社会快速深刻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在此情况下,高校调整现行课程结构,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也符合当前“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实属顺应潮流之举。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强化实验教学也是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的。

二、经管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一)实验教学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投资建设了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引进了诸如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实验模拟软件,并在大学生四年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实验教学学时量,这说明高校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然而,大部分高校还是把实验教学定位成理论教学的延伸,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用实验教学验证理论教学内容[2],因而事实上很多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考量,而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验教学随着学生理论课的计划相对零散地分布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一般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样,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培养方案,按照认知规律和学生实践能力需求结构科学合理地把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另外,虽然各高校在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学时比重,但总体上,实验教学占总体学时的比例仍旧较低,据笔者对数十所普通高校经管类教学大纲的资料整理分析来看,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学时量约占总教学学时量的25%,而实际执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一比例都很难保证。这也反映了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实验教学的意义和定位。

(二)教师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3]。其中培养者的素质能力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课教师绝大多数由相应的理论课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往往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大多数教师习惯了课堂理论灌输式教学,并不了解实验教学的规律,不懂得如何组织实验,启发引导式教学,导致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方法趋同,强调知识的灌输,不以解决具体实践问题为导向,往往使得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其次,目前高校经管類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从事经管类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通常是校门到校门的高学历年轻教师,他们自身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而实验教学又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这些教师在从事实验教学方面的先天不足。最后,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导向也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当前各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往往更重视学术研究,相对忽视教学效果。这也导致大多数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上,对提升自身实验教学水平缺乏足够的动力,这也是制约高校实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与实际脱节

除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外,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问题。目前各高校纷纷购入或自行开发实验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软件操作来模拟实战。然而,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部分软件的设计存在诸如内在逻辑过于简单,系统漏洞多,项目设计不符合实际等问题。这导致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并不能很好地模拟实际情况,像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科教学软件很难做到真正模拟现实。我们以某市场营销学模拟软件为例,学生模拟用一笔初始资金生产一种产品在目标市场上销售,先期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现状和竞争者情况,而软件无法提供足够仿真的调研过程设计,只是简单地通过让学生购买调研报告就完成了调研,这显然不符合一般逻辑,很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软件中的学生业绩管理也存在漏洞,软件单纯地把销售额和利润作为学生业绩的主要评价指标,而对市场开发、品牌提升等不容易量化的指标涉及不够,这也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对各类经管类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各类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通过软件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对学生的考核不够科学合理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更注重结果考核,学习过程评价所占比重较少,当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过程评价存在难度,指标难以量化。在实验教学方面,各高校往往也移植理论教学考核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软件操作的最终业绩指标,或者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来评定成绩。这种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固然简单高效,但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学习,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能力的提升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实验课评价考核标准体系非常有必要,然而,目前很少有高校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课考核体系。这种没有有效过程监督管理和考评的模式实际上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会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管理课堂,也使学生滋生不看过程只重结果的功利思想,使得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成为一个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三、经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一)制订独立于理论课的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4]。要想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要摆脱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固有思维,改变现在高校把实验教学当成理论教学延伸的现状,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甚至可以探索构建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和理论教学并列的实验教学模块。在设计实验教学培养计划时,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规律,参照相关理论课程安排,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形成自成体系的教学计划。改变过去相对零散的实验教学环节安排,设计相对集中的教学计划,增强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需要强调的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并不意味着让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脱离联系,相反,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实验教学计划和理论教学计划能够统一起来,相互支撑,有效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实验课教师教学能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改善经管类专业实验课教学效果应该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两方面着手。

从提升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来看,经管类课程实验教师不同于理工类课程实验教师,前者需要更多的实际工作体验做支撑,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能力需要,设计实验项目,解答学生疑问,更好的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中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解决。一方面学校应创造机会或建立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或到企业相关部门参与实际工作,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感悟,积累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同时鼓励实验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培训项目,鼓励“双师型”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更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的实验教师,这需要高校破除过去人才引进唯高学历论的模式,广泛吸收更多实践专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客观上就要对高校实验教学环节的人员聘用、工资福利待遇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探索形成独立于高等院校固有人事格局的实验教师管、用、育、留机制。

要改进当前不合时宜的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灌输,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实验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甚至不能自主完成实验,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应提倡“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学习的组织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好项目预设、情景模拟、规则设置等工作,并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大胆创新,减少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干预,做好监控和记录工作。另外,实验教学也应该主动探索开发针对不同能力背景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时代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对学生能力的理解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应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因材施教[5]。在实践中可以引入“师徒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把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性化素质要求耦合起来。当然这一理念实践起来并不容易,需要高校在整体教学机制上做出大的改革,但这毕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向。

(三)整合各方力量, 改进实验教学软件设计

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设计。当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引进的实验教学软件或沙盘构成了實验教学内容的主体。如前所述,当前各专业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教学模拟软件没有摆脱学科知识教育的束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同时存在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在软件操作过程中缺乏学生技能训练等问题。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加大参与力度,可以让专业实验教师参与教学软件开发企业的产品设计环节,同时可以聘请相关企业人士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特点为软件开发建言献策,并在软件的设计导向上力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这样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就能够尽最大可能贴合实际,满足学生能力培养需要。

当前绝大多数教学软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软件内容设置具有刚性,很难做到与时俱进。比如会计实务教学软件并不能随着国家会计制度和规则的改变而调整,市场营销模拟操作软件也不能根据现实市场条件的变化而适时做出改变,进而无法真正做到仿真,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协调软件开发机构在设计软件时留给实验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让实验教师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软件的基础数据设置,使之更加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构建基于过程的实验教学学生评价体系

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完备的评价体系做支撑。基于过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如果还沿用过去理论教学的那套评价考核体系显然是不合理的。原有的评价模式过分重视结果考核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导致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因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对学生实验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可以探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具体考核指标可以包括学生参与实验的数量、实验的效果和过程等量化的指标。同时教师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就学生实验方案的创新度和可行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把它们也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并赋予一定的权重。突出以过程为核心,引导学生由重视实践成绩向注重实践过程转变。我们还是以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为例,可以把实验过程中的资产收益率、产品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市场推广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验数据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教师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思维的创新性等作为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 究,2007,(1).

[2]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 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2008,(9).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 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4]杨丽萍,毛金波.高等院校經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 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7,(5).

[5][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 华出版社,1999:2.

经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当、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师资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依据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及关键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经管类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大类,如会计、管理、金融、营销、商务等专业。同工科类专业比较,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其特殊性,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讨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经管类专业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存在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偏颇和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高职院校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体系普遍存在着三种认识误区:一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认为在课堂只应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才能训练实践能力。二是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工类,无论案例分析、软件模拟,还是场景仿真实习、企业实习都更多依赖于“软件”,因此,有人便把实践教学理解为“观摩”。三是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平台就是“计算机+ 应用软件”形式。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训必须按照“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的原则来建设。

(二)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发现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与不足:其一是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因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存在,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二是受学院师资和实训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在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其三是对课程开设缺乏研讨, 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等现象;其四是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导致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其五是课程教学大纲仍沿袭学科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仅有的是理论教学部分的大纲要求。

(三)校内实训设施投入不足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单一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没有像工科类专业能够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尤其是非财经管理类的院校。如浙江教育学院是一个以师范教师教育为主的院校,学校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解决实践资源缺乏的问题,学校也加强了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比较单一,大多企业只是接受学生毕业实习或参观,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四)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比较缺乏

尽管“双师型”师资的缺乏是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经管类专业问题更为严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多不会放弃高薪来从事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在院校内部培养实践型师资方面,很多院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高职院校内部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办法也很难落到实处。

(五)实践教学方法传统和教学手段单一

经管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往往涉及到相关性不密切的岗位群,且管理、服务对象一般是“人”,而非“物”,其职业活动领域的内涵往往不易明确,规范性和流程性都不强,经验成份或“潜规则”较多,一般无清晰的文本描述。这样就给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带来了难度。所以,大多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也主要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容易把握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毕业实习时,为了省事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这种“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模式的基本特点

“学工交替型”、“2+1模式”、“订单式”的等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适合工科专业,不适合人文性、社会性特点较强的经管类专业。为此,笔者针对订单模式的局限性,吸收“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提出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

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内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杭州世纪联华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下沙四所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杭州世纪联华品牌也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又如,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合作企业建立企业的内部培训体系,企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师资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共同建立企业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公司进行合作,经济学院对“物质集团”的员工进行系统地培训,学生可以不定期到公司进行顶岗学习。再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时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质集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到该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这工资低于其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二)校企双方是全过程与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是指从人才的需求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到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要贯穿校企合作的思路,并由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方位是指院校全方位地选择合作企业,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大专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体现“大专业”的特点,依据专业群的理念选择不同类型的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是指“准订单式”的合作方式。“准订单”是指下“订单”的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在第五学期的中后期。下订单的时候,也是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预就业单位的时候。准订单培养时间从第五学期的中后期开始,直到第六学期的六月中旬结束。因此,校企双方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一种“全方位——准订单式”的就业导向合作模式。全方位可以克服“订单”模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太强的局限性弊端,可有效解决经管类高职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准订单”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就业导向型的,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

(三)校企双方互动性强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时,专业教师要走进企业,企业人士要走进学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交叉互动,校企双方教师就能围绕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项目,间断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在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实施“工学交替”型实践技能课程的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开始,直到第五学期的中后期结束。第三和第四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两次“工学交替”型的实践技能课程,而每次课程的实施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里进行的,时间以3—4周为宜,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可以安排一次经管类专业综合型强的实训活动。综合性实训活动是跨专业的,即打破专业界限,按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再根据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实施“工学交替”实践技能课程的情况来确定“准订单”。在实施准订单培养阶段,准订单培养的课程是属于职业方向型的技能课程和毕业实习课程,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企业的兼职教师为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辅的“三导师”管理制度,但仍然需要交叉互动式的教学。

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调整经管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在校企合作的条件下,首先成立由学院相关教学主管领导、合作企业高层领导、相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老师组成的经管类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来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其目标是使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从纵向上各自形成体系,从横向上二者相互结合。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经管类专业在社会上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准订单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两部分,为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课时分配以保证理论知识够用为前提,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分量,突出实践技能课程的主体地位。

2.成立校企师资互动小组,确定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实践课程内容。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在经管类专业群负责部门(或系部)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师资互动小组,它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方的兼职教师组成,一门课程由一位(或几位)专业教师同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根据企业方兼职教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根据任务来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实践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样的实践技能,形成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实践项目单元开发相应的实践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在设计与建设这些系列的实践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比较好的专业教材,从整体上对这门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职业能力的训练,删除陈旧的实训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脱节等。当然,随着经管类各专业建设的发展,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由实践项目到课程,再由课程到项目应是一个反复整合的过程。

(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设置实训的内容、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等。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从内容上,构建平台基本技能(基于经管类专业群而设置的平台课程)、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跨专业)三大模块,其中在专业技能模块上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细分成核心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实践技能课程是由一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而系列的实训项目是分层推进,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2)从教学环节上,按照课堂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经营管理类协会、创业协会、各类培训、考证考级)等多种形式来构建实践教学环节。(3)从教学组织模式上,按照基础实训模式、角色实训模式、单项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沙盘演练、综合实训、毕业实习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把实训这种教学形式作为核心轨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管理与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随着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也在不断弱化,教师也要从原来的单打独斗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熟悉企业管理活动,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团队的组建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则聘请合作企业的兼职老师来实施,有的综合性强的课程则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因此,这样的“师资团队”是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由校内专业老师与合作企业的兼职老师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组织管理的改革与配套改革

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障碍是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实训课程安排会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有些课程的实训需要设置仿真环境,有些需要到现场进行实践,有些实训项目很难在2至3个课时内完成。因而要对现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允许某些实训项目或实践活动集中到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内完成,从而客观要求赋予专业更大的课程调配余地,使得其能够根据专业技能特点安排教学进度和组织教学。

2.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基础通识课程的时间协调。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由于有相当部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技能课程要在合作企业里(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完成,为此,教学的安排必然要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也符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3.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许多实践技能课程是由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同理论课程相比,实训项目的设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训项目的教学组织也往往比单纯上一节理论课程要复杂一些,一些综合型的实训项目往往还需要几名实践指导教师一起进行现场组织和指导,所以,这就对现行的以课时量为标准计算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兼职教师,由于他们在学校没有基本的工资收益,他们的绩效考核标准应该不同于专业教师。因此,教师(含兼职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法与制度的改革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构建非常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

4.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的考核与激励。高职院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礼强,赵冰梅,吴志红.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平台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10:4-7.

[2] 刘丹,王福君.高职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81-83.

[3] 曾林扬.高职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5-126.

经管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农村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在制度、体制、监督和理念四个方面上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是促进集体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基础,历来是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农村财务问题成了广大农民关心的热点,农村工作的焦点,基层工作的难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农村财务问题已成为引发村干部犯罪,激化干群矛盾,导致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农村财务管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意义。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团结,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与农村工作的顺利进展。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法规及制度等,各级农村干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农村财务管理面大,情况复杂,也有一些现实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当前,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中基本能搞好基础的财务预决算,合理使用资金,较好地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了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开展工作不平衡、缺乏有效和有力的长效机制的保障,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前清后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集体经济各地发展不平衡,差距比较大,反映农村干部财务问题的举报和上访比较多,因此,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棘手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

二、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

1、制度不健全。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然而有些村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使是有也未必按照制度照章行事;有些制度条款往往规定的不符合农村实际,面对社会千变万化的情况,一种条款形式难以解决农村存在的所有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新政策的出台,与其相应的管理制度迫切需要修订、完善和重修,以适应新形势,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2、执行制度不到位。政策制度的出台往往带有浓厚的家长制色彩,各级组织越俎代庖的管理,有可能成为越位、错位的嫌疑,甚至成为违法的嫌疑;财务制度流于形式,公开后不能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没有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对农民群众质疑的地方做出合理的解释;白条抵库和库存现金超额现象没有消除,严重违反了财政纪律。

(二)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问题

1、管理不严格。农村财务关键在于管理,而有的村干部疏忽管理,总认为只要将上级安排的事情办好就行,而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表现在村干部多人经手现金,不按时交账,没有现金管理制度,失去有效监督,造成“公款私存”,“公款私借”,“公款私挪”等现象。

2、不按规定财务程序办事。村干部直接插手管钱管物、坐支收入,使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和民主监督形同虚设。村干部的考核主要以乡镇政府的相关部门为主,经营管理部门对村级财经人员失去考核约束,又由于村干部缺乏必要的财经法规知识和会计基本常识,不懂得资金收支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有关时限要求,主观上无意识地违反了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以致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

3、财务手续混乱,眷属理财。许多村账目混乱,科目设置不规范,于是,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时间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成为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财务手续不健全,原始凭证没有审批人、经手人或验收人盖章就入账,公款私存现象严重。也有一些村负责人在选聘会计时,从个人利益出发,任人唯亲,人为地把村级管理人员配备成眷属型关系网,致使内部关系失控,丧失了会计岗位的监督作用。

4、民主理财小组发挥作用不大。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干部指定,民主理财小组失去了本身意义;理财小组成员文化水平低,财务水平有限,在实际理财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监督作用;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参加活动不及时,其监督作用只是走过程流于形式。

(三)农村财务监督机制的问题

1、财务监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涉及村、社财务管理的制度,虽然有章可循,但实际上名存实亡,所谓的制度只不过是上条条、墙上挂挂而已,有些村仍存在“一只笔”审批权限擅自突破规定,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单项支出未经集体研究,就由“一只笔”签字入账。

2、财务监管人员落实不到位。机构改革后,有乡镇、街道都设了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专门配备了编制,然而真正从事经管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不是人员编制被其他部门占用,就是人员与其他部门混岗使用,严重影响了对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村级干群矛盾升级,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3、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到位。首先,基础性的群众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有些地方群众监督成为虚设,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干部可乘之机,以致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对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处理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往往是上级默认的,大家心照不宣;其次,业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不到位,只是走过场,没有实质性进展,村级干部碍于情面和怕得罪人,不愿监督,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个人利益考虑,怕打击报复,怕丢饭碗,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村民主理财小组不认真负责,对群众质疑的解释敷衍了事,对村干部理财用财的违约行为视而不见;最后,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缺乏力度,各级配合不协调,在处理违纪违法的案件中心慈手软,没有按照“客观、公正、规范、具体”的原则办事。

(四)农村财务管理理念的问题

1、管理理念不新。管理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认识上的不足带来实践中的差距,有些乡镇的领导干部在抓农村财务管理上存在误区,把加强管理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对立起来,错误的认为强调抓财务管理是拿绳索捆自己的手脚,把坚持财务制度说成是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有章不循,放松了管理。

2、“轻管理”倾向严重。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税费,轻管理”的片面认识,关注和工作的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等到问题堆积成山了,才敢动真格搞财务清理,而每一次清理整顿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没有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缺乏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

3、服务意识不强。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现在的村、社财会人员,普遍是就地选用,选用办法简单,随意性大,其文化素质比较低,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业务上只能达到“记记账、打打算盘”,无能力开展成本核算、会计分析,在实践过程中既怕得罪乡镇领导和村级主要干部,又怕得罪乡邻及亲朋好友,难以正确履行其管理和监督职责;农村财会人员不稳定,相当一部分农村财会人员的聘用由主要领导指定。因此,目前部分财会人员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十分严重,工作上依附权势,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按照规定对农村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农村财务管理混乱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思想、素质较差

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党的各项政策、法律和法规学习放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缺乏管理经验,不能正确履行职责。

(二)对农村财务管理力度不大

乡镇机构改革后,经管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账前审核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代理会计把关不严,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凭证单据齐全,手续合理,便给予入账报销,而对支出的合理性及真实性不加关心。

(三)财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

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低,甚至没有透明度,管理缺乏民主,群众监督乏力,业务监督乏力,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使一些任意挥霍集体资产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导致农村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四)对农村财务问题重视不够

有些地方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些村干部总认为村级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农村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的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四、强化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这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当前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当前重点是要规范农村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会计代理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等等,使财务人员有章可循,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在实现“双增”和保障农民群众权益中的作用。同时,农村财务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乡镇政府要加强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要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财务大检查,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规范化模式

一是改进农村财经管理人员的任用或选拔机制,打破村界,逐步实行会计委派。根据实际情况,乡镇政府应将村级财经委员的考核部分改为由财经所进行,财经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级财务报账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取,按照异地任职制,委派到各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工资报酬渠道,避免眷属会计的产生,改变只管事不管人的软约束现状;二是明确职责分工,狠抓制度落实。明确村级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责、权、利,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三是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由两名村干部签字,避免财务开支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财务监管力度

强化群众监督,坚持定期公开账目,落实好民主理财制度,把集体财务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强化业务监督,乡镇政府要建立有权威的审计组织,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检查,以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做到各部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督促检查,处理违法违纪案件不能心慈手软、偏向袒护,以达到杀一儆百,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定期对本村所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对于不合理或未经审核的票据一律拒收拒付,坚决不予报销。

(四)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关系,克服“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思想,树立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的观念,要把加强财务管理当作是防腐倡廉,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大事抓实抓好。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要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行为,财会人员确定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质量的好坏,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而要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总而言之,面对新的财务管理环境,农村财务管理必须从农村现状出发,以绩效为导向,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解决好制度、体制、监督、理念四个方面的问题,全面保证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军需七队)

上一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