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调研报告范文

2024-04-19

制约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存在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不强,认识不高。

2。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远程教育所需的运行资金不足,部分农村教学点无力置办电脑、多媒体教室、光盘放像设备等,有限的多媒体设备及光盘放像设备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远程教育需求,制约了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工作的开展。

3.技术力量薄弱:很多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无力处理,只有加强投入、抓好培训,才能为远程教育工作做好保障。

4、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念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把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学校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成绩的主观评价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完整的考核机制,信息技术教育的考核几乎成为可有可无。这种评价观念,严重阻碍和制约着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导致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设备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制约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宋健 杨延华

按照“摸清家底、揭露隐患、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近期,平阴县审计局对当地国家粮食储备库(以下简称:县储备库)进行了绩效审计。通过审计认为,近几年县储备库狠抓精细化管理,企业经营收入持续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粮食收购方式单一,粮源掌握难度增大

县储备库粮食收购主要采取在本库坐收的方式,2008年企业自营业务收购小麦26920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8%,收购单价上升8%;收购玉米33147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5%,收购单价上升10%,较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效益。

通过对我县两个主要产粮乡镇的三个自然村和部分串乡收购商贩进行了随机走访,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近几年粮食市场波动较大,粮食总体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宽松的购销体制使得农民卖粮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农民观望,惜售,待涨的心态较强。其二,县储备库基层收购网点匮乏,收购环节、流程相对繁琐,考虑到运输、时间等成本,种粮农民大都选择将粮食直接售给粮食串乡商贩,串乡商贩再卖给各乡镇粮食购销企业,而为追求更高利润这些粮食购销企业又大都选择将粮食售向济南或省外,这就压缩了县储备库的粮食收购空间,并间接抬高了收购价格。

二、企业库容偏小,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

截至2008年末县储备库粮食实际库存为42522吨,占到总存储能力的94%,企业基本已无有效仓容进行粮食收购,此时正值玉米价格相对较低的集中上市期,而企业粮食收购却处于“有粮无仓”的被动局面。

粮食行业影响因素多,价格起伏大,市场风险高,只有拥有大规模的粮食库存才能应对市场变化、保证企业利润。近几年县储备库虽大力进行粮仓建设和整修,企业的存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受资金和场地所限库容量与周边县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成为制约该企业扩大经营、提高利润的最大瓶颈。

三、企业收购成本大,利润率偏低

2008年县储备库共销售小麦、玉米等各类原粮62685吨,实现销售收入10560万元,但销售净利润却只有31万元。原因主要是两个:其一,粮食收购成本大幅增加,近两年来粮食收购成本增幅大致在20%左右。如过去装卸一吨粮需6元,而现在8元以上才能雇到工人,仅雇工费就上涨30%;柴油和汽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推动粮食购销企业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其二,企业经营以购销原粮为主,利润率偏低。受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原粮销售利润率一直较低,对此粮食行业内部有“利不过分”说法,以县储备库为例,该单位2008年原粮销售平均每公斤利润只有1分2厘,如果遇到市场波动,甚至会出现购销价格倒挂,出现负利润。

四、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

粮食市场价格变化快、储存条件高,成本大,要取得较高的企业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要争取最优的购销价格和最低的储存成本,这就需要企业有健全的奖惩、激励制度来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高效率的参与企业购销和管理过程。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县储备库至今没有一部完整、可行的奖惩、考核制度,职工干多干少,贡献大小在收入上没有太大区别,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大部分企业除返聘管理人才外,业务人才真正能返聘到的不多。这些人才置换身份后,有的成为粮食经纪人;有的成为粮食加工企业老板,变成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对手。

针对县储备库存在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

一、将粮食收购工作前移,探索实行订单收购,掌握粮源。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签好种植合同,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并实行收购“二次结算”,既让利于民,又让粮食企业掌握粮源。产前,精选优质、高产粮食品种供应种粮农民,搞好测土配方,并做好宣传工作;产中,提供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选派粮食职工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帮助解决种植中的困难和问题,与农民交朋友,消除顾虑,增强种植和种好优质粮食的信心;产后,提供粮食收割和整晒服务,按合同做好粮食收购结算工作。

二、依靠科技兴粮,不断研制开发精加工、深加工产品,提高粮食的使用价值和附加值。一是改变过去收原粮卖原粮的局面,适应市场向收原粮卖原粮与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以我县优质小麦为原料,开发品牌面粉;二是将谷壳、麦麸等副产品变废为宝,研制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如菌种袋等,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

制约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信息技术改变了商业银行模式和行为方式,电子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新型战略性业务和效益增长点,也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调查和分析,主要对制约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因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一、海南地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一)客户数量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海南地区四大行①全口径②电子银行客户数近522③万户,较2011年初增长364万户,增幅230%。其中个人网银客户近292万户,较2011年初增长177万户,增幅153.94%;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近220万户,较2011年初增长182万户,增幅478.95%;企业网银客户近9.41万户,较2011年初增长4.41万户,增幅88.2%。近三年电子银行个人客户发展实现跨越式增长。

(二)交易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海南地区四大行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量、交易金额分别达到22788万笔、33255.52亿元,较2011年初分别增长11035万笔、18860.42亿元,增幅分别为93.89%和131%。近三年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逐年平稳增长。

(三)电子银行业务收入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海南地区四大行电子银行业务收入达8473.42万元,较2011年初增长5087.83万元,增幅150.27%。近三年电子银行业务收入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二、主要问题表现形式

(一)各家银行产品同质性高,产品缺少特点

从市场调查情况看,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产品设计、功能大同小异,部分产品使用便捷性不足,售后使用指导不到位;网页界面设计平淡,吸引力差,电子渠道产品和功能现状不适应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需求。

(二)客户结构不理想

从近三年海南地区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发展情况看,客户总量增幅为230%,是三年前的3.3倍,但交易笔数三年增幅只有93.89%,客户数量快速发展对拉动交易规模效应不够明显,反映客户结构不理想,活跃客户占比偏低。

(三)客户产品覆盖度较低,客户关系依存度不足

截至2013年末,全国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为49%①,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39.68%,海南省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为50.7%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而海南地区至2013年12月31日,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客户产品覆盖度分别只有23.8%和7.26%③,低于当地社会信息化的平均水平。

三、制约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以下主要以A银行为例,从产品、系统支持、联动营销、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制约电子银行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产品设计、创新以及功能使用方面有待改进

1.个别产品设计存在缺陷,影响客户便捷使用。一是个人网银二代网银盾体积较大且需连接数据线,使用、保管不便。 目前,A银行个人网银使用二代盾,安全性能高于一代盾,增加了液晶显示屏回显交易信息、物理按钮确认交易两道安全环节。但是,二代盾体积较大,又比一代盾多了一条数据线,客户保管、使用都不如一代盾方便,遗失数据线的情况较为常见,增加了更换网银盾的频率。二是个人网银盾被锁无法在柜面解锁。客户遗忘密码造成网银盾被锁,无法在柜面解锁,只能直接更换,造成资源浪费。目前,E动终端已实现网银盾解锁功能,如果网银盾能在柜面解锁,将更加方便客户使用。

2.特色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周期长,不能做到及时响应,影响营销效果。特色产品项目涉及个性化技术架构需要总行支持,总行技术人员与客户方技术人员未能做得到直线沟通,中间夹着双方的业务人员,信息传递过程要经历几个轮回的协调传递沟通,产品功能实现周期长,时效性不能保证。如网上支付客户接口开发问题,由于分行缺乏技术支持人员,而总行技术人员又不能一一亲临现场为客户解决接口技术开发问题,产品优化功能实现需要较长时间,影响营销效果。

3.产品功能缺陷影响品牌效应。一是企业网银公转私限额控制过度。对公客户通过网银向个人客户转账,除了代发选项外,无论系统内外、金额大小,都要落地人工判断,由柜员逐笔输入CCBS系统再做转账处理,限额控制不够合理,不但增加了柜面工作压力,还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影响客户发展。二是企业网银和现金管理系统产品功能重叠率高,客户群体定位不够清晰,客户体验欠佳,两个系统亟需进一步整合。企业网银与现金管理系统功能存在较多重叠,由于两种产品的功能同质性高又迫于不同业务条线考核压力,导致有的基层行未能真正从服务客户利益出发进行营销,而是凭买单价格多少进行盲目重复营销,存在一个对公户开通两种产品的情况,影响客户使用和产品体验。三是高端客户价格优惠政策在电子渠道未充分体现。金卡、白金客户与普通客户在电子渠道交易手续费享受同样的价格政策,收费率、最低起收金额、最高收费金额以及折惠率两者一样,高端客户在电子渠道未享受专属优惠。财富卡、私人银行级客户在网银等电子渠道办理转账,仅对两卡账户实行价格减免政策,客户名下其他账户办理转账均未能享受优惠政策,客户有异议。当客户提出退还手续费申请时,需从下到上层层审核批复才能返还客户,客户体验较差。

(二)系统支持能力在经营管理、营销工作中尚显不足,客户信息及交易数据挖掘对产品精准营销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影响业务快速发展

1.分行层面缺乏信息系统支持,存在目标客户未充分挖掘,存量客户维护不足的情况。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大量营销数据均由科技部编程从生产系统提取,业务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完整、准确地掌握客户信息,不利于对优质客户及时识别和维护,影响客户营销和服务的精准性。

(1)在企业客户方面。一是目标客户信息未被充分识别和挖掘,存在过半企业目标客户未签约电子银行的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显示④,2013年1至9月,对公客户在柜面办理转账业务50笔以上的有2822户,其中未签约企业网银客户1981户,占比70.20%。在此期间,A银行还有1178户对公客户通过柜面办理批量代发业务,其中未签约企业网银客户787户,占代发业务客户总量的66.80%,这787户客户2013年以来办理柜面批量代发业务215.16万笔,交易金额75.08亿元。

二是存量客户维护不足,存在渠道使用率不高的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1至9月,A银行有企业网银客户391户,签约后在柜面办理批量代发业务近70万笔,交易金额近28亿元,大量的柜面交易未能向电子渠道迁移,电子渠道分流作用未充分体现。

客户签约后选择在柜面办理大量批量代发业务,这些信息未能及时得到反馈,对客户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分析,对客户后续使用引导不到位,客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结果是将电子渠道作为传统柜面业务的辅助手段,这也是A银行渠道交易规模未实现与客户总量同步增长、渠道分流作用未充分体现的原因之一。

(2)在个人客户方面。一是目标客户信息未被充分识别和挖掘,存在过半个人目标客户①未签约电子银行的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A银行共有个人目标客户近88万户,其中已签约渠道②的客户有40万户,占比45.45%,已签约手机银行的客户仅有20万户,仅占目标客户总量的22.72%。20至40岁的个人客户比较容易接受电子产品,A银行尚有48万户潜力个人目标客户仍有待进一步挖掘营销。

二是存量客户维护不足,存在激活率、使用率偏低的情况。过半个人客户签约后未激活。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1至9月,A银行个人网银净新增客户12万户,近9万户未激活使用,占新增客户总量75%;个人手机银行净新增客户近13万户,近9万户未激活使用,占新增客户总数的69.23%;过半新签约手机银行活跃客户,疑似在营销人员干预下“被动活跃”,不再使用。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1至9月,A银行新签约手机银行活跃客户29000户,其中有18000户客户在开通渠道2天内完成6笔渠道交易达到活跃客户标准后,不再发生渠道交易业务,占比62.07%,疑似在营销人员干预下“被动活跃”。

2.系统未能支持后续营销业绩细分,影响业务考核效果。从市场调查了解到,招行系统不仅支持将营销业绩考核到开通签约柜员或客户经理,还能将柜员或客户经理后续营销激活使用情况、交易情况、贡献度等细分到实际经办人,进一步提高员工营销的积极性。而A银行考核数据由科技部从系统后台提取,营销业绩只能体现开通签约柜员工号和客户经理工号,未能将后续营销业绩细分到实际经办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营销积极性,也出现了考核负效应的情况。

3.系统对营业网点营销支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调查情况看,A银行基层网点在对客户营销中,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被动式营销,系统支持度不高。

一是在对公客户营销方面。主要依靠柜员自身对企业客户的熟悉和了解进行推荐营销,缺乏系统支持,对公客户识别、营销和服务缺乏精准性。

二是在对个人客户营销方面。前台客户经理可以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简称OCRM系统)查询客户信息进行营销,但由于该系统查询功能不健全,只有查询单个客户已办理电子银行产品信息的功能,不能批量查找已办理和未办理产品的客户信息,无法全面了解目标客户资源,所以系统使用支持度不高。此外,前台柜员办理业务时,可以借助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服务系统③(简称PPSS系统)弹跳提示的目标客户信息进行营销,但是PPSS系统的弹跳提示功能需要省行电子银行部从后台人工建模筛选并向前台推送才得以实现,实际应用较少,对前台营销工作的系统支持作用不高[1]。

(三)部门之间联动不足,影响业务营销效果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客户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客户营销仍处于传统的条线推进为主,部门横向联动处于自发、局部状态,对外营销缺乏合力,目标客户识别和挖掘、协同发展不足,影响整体市场营销效果。

(四)专业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1.基层行队伍建设还较薄弱。目前,A银行在基层网点基本都设置了兼职的电子银行专管员,但尚未建立专管员准入机制,也未纳入客户经理体系进行考核。人员换岗频繁,流动性大,业务培训不到位,基层行普遍缺乏营销和推广业务的专业骨干力量,售后服务与迅速增长的市场和客户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省行维护支持人员服务半径过大。实行扁平化管理的A银行,省行维护支持人员直接服务营业网点,维护半径过大,难以在第一时间为基层提供服务支持。

3.网点服务支持能力不足,与迅速增长的市场和客户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在基层网点,通常仅设置一名兼职的电子银行专管员,服务客户通常超过千户,难以保证相关的营销拓展、客户服务不受影响。

四、对策

(一)加强产品设计和优化流程

产品设计开发要考虑客户使用便捷性,客户和市场需求响应机制要及时,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体验,持续提高客户认可和满意度。

(二)加快提升系统支持能力,加强目标客户分析与挖掘

一是为潜力客户挖掘提升、存量客户维护挽留提供数据支持,定期下发目标客户名单,有效提升营销精准性,促进客户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二是为后续业绩考核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提高考核合理性,促进员工积极营销;三是为柜台提供即时自动提示功能,提高客户识别力,提升柜台营销效果,全面提高业务发展中系统服务能力[2-3]。

(三)加强部门联动,提升整体营销合力

建立有效的理念传导机制,推动全行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加强对发展电子银行作为未来竞争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联动营销机制,理顺部门职责,能从制度上使各经营部门主动承担起发展电子银行、应用电子银行的主体责任,发挥个人、公司、机构客户群体的优势,深度开发客户资源,构建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有效落实电子银行业务指标双边记账、双向考核工作机制,激发各经营部门在发展各自业务的同时联动营销电子银行产品,促进产品交叉销售,提高产品覆盖度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对公和对私业务、传统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基层行电子银行专管员队伍管理、培养的有效办法,考虑推行电子银行专管员队伍准入、选拔、培育、考核、聘任等一系列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基层行电子银行服务支持能力的提高,做到售前有推荐、售中有辅导、售后有回访,提高处理电子银行问题的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以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责任编辑:于明)

参考文献:

[1]何虹.商业银行如何构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J].现代商业银导刊,2013(3).

[2]牛海红.试论电子银行客户体验三要素[J].现代商业银导刊,2013(3).

[3]利剑文.借鉴同业电子渠道先进经验 加强我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商业银导刊,2012(7).

制约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中国现代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保健品行业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代表事件是福建杨振华851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保健品行业开始进入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的阶段,代表事件是三株和太阳神等保健行业领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消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健行业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保健品市场容量一直都在增长,并且在2000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达到辉煌的顶峰。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健品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直到2003年突然到来的非典,才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保健,促使保健品行业开始回暖,整体销售额达到300亿元;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13%,销售额为340亿元;2005年保健食品市场份额为470亿元。但是在2006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销售额只有450亿。保健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在6年里并没有得到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或者说从2000年到2006年总体销售额刚好回到了原点。

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从80年代的不到100家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企业极少。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

6.66%,投资在10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到了12.5%。并且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各领风骚三五年,如脑黄金,三株,太阳神,都是在短时间内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额,但是又很快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而相关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中国保健品企业中,存活15年以上的仅有5家。

二、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

联合国工业规划署指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统计局也预测到2010年,保健品市场份额会到达1000亿。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和企业寿命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其中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企业自身及管理部门等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

1、管理部门瓶颈

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健品企业的发展。这首先体现在产品申报制度方面。中国保健品市场上的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企业不愿意投放资金在产品研发上,而是选择购买或者转让已有的保健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保健品产品申报制度繁琐复杂,企业在产品申报过程中,往往有可能因为时间的拖延而错失商机,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将资金放在宣传推广上,而不去研发产品。其次是体现在保健品审查制度方面,保健品行业频频产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监管部门并没有定期的对保健品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导致我国保健品行业居安而不思危,一旦获得生产资质,就可以长期持有,没有被吊销的危险。再次是保健品销售渠道多样化导致监管难度的提高,如现行的销售渠道有直销,普通商店,

药店等,药店的营业人员一般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保健品有更深的了解,而普通商店的营业人员则较缺乏这方面知识。最后是保健品行业存在“药准字”“药健字”,“食准字”,“食健字”等批号,管理部门不统一,消费者对保健品不能产生统一的正确认知,一些管理条款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2、企业自身瓶颈

保健品行业入门门槛较低,但产品利润又非常高,往往达到10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前已经抱着“捞一笔”的心态,所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如1994年我国电视广告中,保健品曾达到18%的高比例,2002年在全国销售十多亿元的“脑白金”,用于巩固市场的广告投入至少占销售额的30%。在投入大量宣传资金后,为快速吸引顾客,迅速提升销量,收入广告成本,保健品企业往往选择“功能印象强化”、“服用效果承诺”等广告表现手段夸大保健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其亲身体验和期望值产生巨大的反差。广告宣传内容越夸张,消费者体验到的反差也就越大,相关保健品企业也就越快从消费者视野中消失。保健品企业通过巨额宣传费用和夸大事实来开发市场的营销From EMKT.com.cn模式导致两种恶果:一个是保健品企业缺乏资金研发产品和进行企业自身建设,另一个是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

由于巨额的宣传费用和企业自身发展意识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的保健品产品研发并没有形成规模,保健品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仅占其销售额的1.55%,远远不及国外同行业的10%,以安利公司为例,其在全球有97间技术先进的实验室共聘用超过700名科研人员从事产品的开发研究、改良和品质管理,每天进行超过500项的实验项目,仅纽崔莱一个品牌就聘有100多位科学家,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加速产品研发,安利还将其研发中心迁移至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引发的炒作产品概念和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了。并且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保健品功能的申报有限制,而很多保健品企业又是抱着投机心理——哪项容易申报就申报哪项,更加促进了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导致市场上的保健品中申报缓解疲劳和免疫调节这两项功能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没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功能申报又充满了投机性,让消费者很难对保健品产品充满信心。

3、推广成本增加的瓶颈

通过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树立品牌知名度,然后利用品牌知名度强势进入终端零售市场,这种模式目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是首先要求的是企业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而且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依靠此途径推广产品已经越来越困难。在另一方面,渠道为王的事实让保健品行业的渠道费用大大增加,渠道进入门槛也相继抬高。终端与厂商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厂家都离不开销售终端,但是销售终端面对众多的保健品产品却又很大的选择权。这种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产品推广困难,而且即使成进入终端,也要面临货款回款困难的问题。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被降低,周转资金被销售终端无偿占压。而且由于我国的信用建设的滞后,坏账死帐成为常见的事情,90年代巨人集团的迅速消亡的很大原因就是过多的货款成为死帐收不回来。

4、会议营销的瓶颈

会议营销作为新兴的营销模式,曾一度成为中小保健品企业营销模式的首选。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会议营销的熟悉和一些不良会议营销所导致的消费者的抵制心理的形成,许多消费者虽然去参加会议,却是拿完礼品就离开了,任会议营销人员怎么留也留不住,会议营销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而且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会议场地和营销过程的费用在上升,会议营销的成本也在上升。甚至由于会议营销的特殊性,为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限制会议营销,如2005年8月31日北京市卫生局协同工商局正式发文,不允许保健品,化装品等产品在宾馆召开销售会议。

5、顾客忠诚度的瓶颈

顾客忠诚度一直是保健品企业的心头之痛,对于想着“捞一笔”的企业来说,可能缺乏顾客忠诚度没有大关系,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顾客忠诚度。国内保健品营销和国外保健品营销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在中国保健行业,大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往往是因为生产方的广告引导和终端强力推荐,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健康需要,客观的选择保健产品。而保健品广告又是虚假信息泛滥的区域,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品质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无法产生高的满意度,建设忠诚度也就无从说起。而且由于保健品行业本身不会太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功效更是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

6、广告推广效果的瓶颈

据AC尼尔森在上海公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亚太地区广告花费检测结果:亚洲十大广告当中九个来自中国,其中盖中盖以8800美元的广告投放量位居榜首,第二位是脑白金。这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保健品行业在广告费用上面的投入,但是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让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成为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让产品宣传推广费用进一步增加,高宣传费用已经不等同于高销售回报。依靠拍脑袋进行广告决策,没有完整的广告投放战略和策略的广告投入只会因此让企业的资金流进巨大的广告漏斗,而且可能导致内部资金紧张等困境。以海王的造牌运动为例,数亿元的广告投入并没有为其赢得多少市场,而深圳太太集团生产的“汉林清脂胶囊”在经历几千万的广告投入之后,只能在上海换来每月十来万的销量。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合理的宣传战略策略和广告诉求,大把的广告投入就只能像石头大海一样,杳无音讯。

7、品牌营销的瓶颈

保健品行业并没有建造起坚实的品牌,这是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很多保健品企业的品牌建设缺乏战略规划,投资者的功利性导致保健品企业重视短期经营效果的显现,而不是长远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保健品企业精于短期的市场启动,而不熟悉长远的企业品牌建立。狂轰滥炸的广告只能建立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不能建立顾客忠诚度,品牌美誉度。而且相当多的保健品广告缺乏内涵,只是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要其购买其产品,丝毫没有对品牌形象建设起到作用。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化,没有品牌内涵的广告说服不了消费者,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只能让消费者产生厌恶感。而且即使有一定内涵的保健品品牌,由于保健品牌品牌缺乏创新等原因,也很容易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只有不断为品牌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1、作为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提供行业的门槛,定期审查保健品企业资质,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行业,给保健品行业洗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监管难度。同时广告发布的规范也是势在必行的。保健品行业是中国广告营销的开山人,但是确没有好好的科学发展广告营销,反而导致了那么多的虚假广告的出现,管理部门有必要严格规范广告的投放,这也是有助于保健品行业信誉的恢复的很好的措施。最后是控制产品质量,引导保健品行业向研发方面发展,只有真正开发出具有科举含量,效果明显的保健品,才能真正让保健品行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再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

2、一个保健品企业应该成为一个系统,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流程,通过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企业运作和员工服务。首先是要打造一个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营造一个与健康同行的生产环境,让产品的发源地称为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地方。其次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调研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产品的定位,开发,上市都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产品的推广宣传也应该是有长期战略指导和短期策略操作的。再次是提供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疗效高的新产品,既提高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品牌形象。最后应建立完整的应急体系,注重“危机公关”。包括脑白金,三株在内的保健品企业倒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关做的不好,使得危机扩大化了。只有在逆流中还能稳稳挺住的企业,才是能够长远发展的企业。

3、直销立法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另外一种营销模式,创造了另一种渠道模式。首先直销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一个摆脱传统渠道模式的巨大推广成本的机会,其次直销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取代广告+终端的营销模式,摆脱巨额广告费用。以安利公司为例,直销使得其个人经销商遍布全国,将销售的触角伸到了每一个可能的居民家里。就目前来说,中国的保健品直销市场仍然由外资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保健品企业进军直销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就传统营销模式而言,还可以在如下几方面降低推广成本,首先是可以采用网络广告,广播广告等费用降低的广告模式,用低成本投入来取得高回报;其次是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发维护客源,提供亲情服务,沟通和交流,以拉动式的推广模式来推广保健品。最后是可以建立良好物流系统,努力降低保健食品的运输成本,提高各个门店的铺货速度,加快资金的周转,实现资金的整合。

4、虽然会议营销面临种种困境,但是会议营销仍然是一个可以使保健品企业迅速增长壮大的有效模式。针对会议营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是变换会议营销的形式,将会议营销融入顾客和员工的生活,随时随地的进行,比如员工会议,孩子家长会,节庆仪式上,都可以当成会议营销的场所;其次是营销人员团队化,各有各的特长,在一次会议营销中,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职能,扬长避短;再次是建设各种会所,针对主流客户,做到真正关心顾客,建立顾客忠诚度,像珍奥,夕阳美等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老年大学或者康体中心,珍奥还捐资2000万元设立“珍奥亲孝敬老专项基金”。保健品企业务必做到真正关心顾客,使顾客在会议营销过程中,在获得健康的同时,还获得愉悦的心情。

5、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获取一名顾客的成本远比留住一名顾客的成本要高,所以怎样

建立顾客忠诚度也就成了一个企业长久生存的关键。忠诚度的建立可以从产品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其中建立顾客数据库就是打造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方法。顾客数据库由一系列顾客相关信息组成,这些数据库彼此可交叉查询,读取信息。数据库的结构要便于获取、分析和利用顾客各方面情况,包括偏好、人口学信息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信息。成功的运用顾客数据库,可以使企业在产品研发,广告宣传,服务提供等多方面更有针对性,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有效的顾客数据库还能为企业和顾客的良好沟通提供基础,因为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是建立在企业对顾客的了解的基础上,而顾客数据库就是企业了解顾客的重要方式。

在打造良好的数据库后,企业还应该做好一点,就是以顾客为中心运作。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员工提高素质,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员工,让不同层次的员工了解消费者,,掌握产品本身的功能特性,了解保健品行业的相关规定,并掌握服务顾客的专业技能。其次要降低顾客的购买总成本,包括购买产品的成本,时间成本等。

6、 消费者的成熟和保健品市场营销的规范让保健品企业的宣传进入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单独依靠巨额电视广告的投入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来抢占市场的营销策略,往往隐藏着各种虚假信息,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其后果是导致企业的消亡和整个行业的消费者信任度的下降。保健品行业的宣传推广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广告,应采取软文、公关与广告等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形成软文领跑、公关推动、广告辅助三剑合壁的态势。避免虚夸,以提升产品品牌、服务以及企业形象为主,让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企业准备树立的整合形象统一。就整个行业而言,保健品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市场,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就保健品企业自身而言,应注重情感营销,做到真正关爱消费者,让消费者感觉到温暖,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同时情感营销应给品牌增加新的人性化关爱元素,创导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且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能力的话,也可以通过聘请合适的代言人来促进广告效果。以民生21金维他为例,通过聘请央视著名电视主持人倪萍,促进企业的正面健康的形象的建设。

7、全球著名的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曾说过: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保健品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强势的品牌。只有丢弃短期营销行为,不过分注重短期目标及营销策略,经营追求长远利益,选择长远营销战略发展模式,才能让保健品企业彻底走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在选择长远的品牌战略之后,企业要考虑的就是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的问题了。保健品不同于药品,不一定有很明确的针对症状,但是这并不代表说保健品不用选择一个合适的市场定位。当年的三株口服液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后马上便损兵折将败市场,其中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强调从肠胃炎到癌症无所不保,貌似功能强大,但可能哪样都保不好。没有哪样产品可以针对所有人,满足所有人。保健品生产企业在研制产品的时候,就要想到并且做到使自己的产品有某种独特的保健功能,从而为产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定位。而且还要防止品牌形象老化,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元素,首先可以重新定位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形象元素,然后通过整合营销传播重新树立品牌形象,而且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如同一品牌推出新的不同产品,塑造品牌形象。

制约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国经济从融入世界经济走向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带来重大机遇。2035年前中国外部发展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变,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继续崛起,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成为人类共同需求,“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加速互联互通。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更趋复杂,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新危机。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市场规模日益壮大,综合优势显著增强,将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也面临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世界级企业和品牌缺乏、能源瓶颈制约加剧和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等突出问题。

关键词: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融合 全球化

作者简介:

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济发展完成了融入世界经济的伟大转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推动中国经济从融入世界经济走向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而言,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变局发展,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是我们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2035年前,中国发展依然存在许多有利条件,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道路上,将面临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困难和问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挑战及风险,有些将是前所未有且相当严峻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一、面临非常有利的国际大环境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35年前随着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及科技革命的不断突破,全球秩序将不断演变,新的地区和国际格局将加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国际环境的大趋势和基本特征。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不断加深,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日趋平衡,全球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不可逆转。各国经济往来更加深入,共同利益逐渐增加,维护和平、推動发展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互联网和科技信息革命推动各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和依存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追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国际社会越来越希望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国家追求开放发展,希望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2017年3月2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第一次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2018年达沃斯论坛上,各国领导人竞相呼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中国的开放愿景、对保护主义的抵制受到普遍欢迎。

(二)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全球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一些机构预测,亚洲经济规模很有可能在未来超过欧美地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可能在2035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印度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50%。印度尼西亚是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的人口大国,未来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计在5%以上。孟加拉已经连续20年保持6%的经济增速,未来10年平均经济增速有望达到7%。缅甸启动改革以后经济增速是8.5%,菲律宾2012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速6.5%,越南近几年经济增速年均6%。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基本上都在亚洲,将促进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成员GDP之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46.3%上升到2018年的59.8%。

近几十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不包括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16.22%上升到2000年的24.65%,到2018年已达到30.47%。同期,经合组织(OECD)、北美、欧盟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北美和欧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80年的62.60%下降到2000年的59.34%,再下降到2010年的50.89%、2018年的48.36%,已经低于50%。2018年,中日韩和东盟的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27.3%。

(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极大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的发展差距出现缩小趋势。《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显示,根据IMF的估计数据加权计算,2018年新兴经济体11国(简称E11,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11个国家)的GDP增长率约为5.1%,不仅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速,还高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诸多新进展。从内部合作来看,2018年E11内部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由降转升,并超过2015年的最高水平,各国之间的直接投资稳定增长。E11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上升到2018年30%。预计到2035年,E11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将超过40%。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主要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依附地位,形成了极度不均衡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达国家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地,占据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掌握着核心技术,拥有最高的收入水平,享有最好的生活水准,消耗最多的人类资源,掌控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但是,近些年新兴经济体的总体实力日益增强,有望改变这种格局。

(四)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成为人类共同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各国的重大机遇,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以苹果的主要产品手机为例,它不仅是苹果的,还是富士康、瑞声科技、舜宇光学等企业共同组成的全球化产业链的产物。苹果手机的产品设计在美国,芯片、显示屏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在日本、韩国,辅助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加工在中国,最后销售到全球各地。2018年2月,苹果公司公布的“前200名”供应商名单显示,49家供应商来自中国台湾,42家来自日本,41家来自美国,29家来自中国大陆,11家来自韩国,7家来自中国香港,6家来自德国,5家来自新加坡,奥地利、芬兰和荷兰各有2家,英国、瑞士、比利时和沙特各有1家,200家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778家工厂。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都会深刻影响世界格局。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施瓦布2016年出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将把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展现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加速互联互通

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发展阶段和文明,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公共产品。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正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纳入重要决议。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相互投资持续增加,为各参与方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据商务部统计,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为8.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13年的25%提升到2018年的2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深化投资领域合作,相互投资加速增长,投融资模式快速创新,合作园区日益增多,携手推进“一带一路”不断向深层次发展。2013—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2018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共计156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3%。( 商务部:《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谈2018年全年对外投资合作情况》,商务部网站,2019年1月16日。)从发展趋势看,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构建新的全球经济大循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提出的交通运输网络能够通过减少整体出行时间和运输成本,为增加投资和GDP铺平道路,预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将因此增加4.97%。其中,来自沿线国家内部的直接投资增加4.36%,来自OECD国家的直接投资增加4.63%,来自非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增加5.75%。

二、面临日益凸显的外部挑战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全球经济与政治体系很有可能告别过去几十年的大格局,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争斗可能加剧,经济竞争和国家战略利益的争夺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

(一)逆全球化思潮导致保护主义加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助推了这一趋势。全球化在当代社会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政治意愿减弱。虽然反全球化很多年前就存在,但之前只是一种社会思潮。现在,逆全球化成为了政治思潮,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都存在。部分原因是全球化虽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但是财富只是流到了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社会分化、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结构性失业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通过引入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环境保护等手段扩大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监管权力,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安全审查。近些年,中国多项国内投资并购案在美止步于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核。2018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外资安全审查现代化法案》,扩大了CFIUS审查范围。2019年3月,欧盟理事会通过“欧盟外资审查框架”草案,并于4月1日生效,对外国资本并购欧盟公司采取更严格的审查。尽管欧盟外资审查框架将不具备美国外资投资审查委员会那样的威慑力,但也将强化中国企业赴欧并购的监管壁垒。

(二)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更趋复杂

中美全面进入长期的竞争与合作博弈。在新兴国家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守成大国发生激烈的国家利益争夺,并被守成大国刻意打压。美国2017年12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并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特朗普就《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发表演讲称,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对手国家,挑战了美国的影响力和价值观。2018年以来,美国无视前车之鉴、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不顾国内民众反对,发动了大规模的贸易战,妄图通过战略遏制、利益敲诈来打乱中国发展进程。中美博弈不是短期行为,是中美两种制度的长期博弈,不仅涉及经贸、制造业、高科技等领域,还涉及地缘政治等领域,具有必然性、长期性和全面性。

大國之间的博弈日趋复杂。世界主要国家都瞄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制定创新战略、谋划未来发展。在创新发展领域,美国2015年发布《国家创新战略》,英国2014年发布《科学与创新增长规划》,日本2016年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德国2018年发布《高科技战略2025》。在数字技术领域,英国2015年发布《量子技术国家战略》和《英国量子技术路线图》,日本2015年发布《机器人新战略》,美国2016年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规划》《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规划》,德国2016年发布《数字战略2025》。这些战略和规划大都由各国政府部门研究发布和部署实施,试图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把握主动。

(三)人类面对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加

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等安全因素持续增强,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潜在威胁。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部分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民粹主义逐渐抬头,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间冲突,给其他国家带来不可预测的外溢效应,给地区和世界带来不利影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年全球风险报告》强调,社会不平等可能是未来十年内构成全球风险的重要因素,在过去30年里53%的国家出现了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发达经济体尤为突出;由于各国关联性越来越大,网络攻击不仅造成突发的影响,也将带来更加剧烈而且不可逆的系统性冲击,是未来十年影响全球风险格局的第二大因素。全球挑战基金会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认为,人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状态,将面临气候变化、流行病、人造病毒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灾难性破坏等诸多全球性灾难。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是未来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到2030年世界各地面临的“全球水亏缺”可能高达40%。

(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新危机

当前,美国正在挑战由自己主导建立起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1929年美国大萧条打断了20世纪初的全球化进程,各国在反思大萧条期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基础上,建立起目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二战结束以来,现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适应了全球化的需要,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繁荣。但是近几年美国采取的一系列“退群”行动和诸多单边主义措施,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2017年,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协定、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美国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导条约。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就不断“炮轰”WTO,称其对美国“非常不好”“让美国几乎没法做生意”。二战以来,美国是其亲自缔造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受益者。目前,美国退出的主要还是一些外围“群”,尚未退出涉及其主要利益的核心“群”。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外交已从奥巴马时期的多边主义转向“美国优先”指导下的单边主义,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良性发展造成极大的冲击。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重大机遇,但是由于自身综合实力不强,很难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依然处于被动地位。

三、国内存在支撑经济融合的众多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存在众多有利条件,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强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加大。

(一)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13.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6%。从GDP世界排名看,中国已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强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从发展速度看,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4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奇迹”。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仍然可以实现中高速增长,促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英国伦敦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根据现在各国的年增长率、经济规模、制造能力、研发潜力、创新指数、人才储备、国家战略、市场结构等预测,到2035年,中国GDP为35万亿美元,将超过美国GDP。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预测,到2035年,中国GDP为33万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率5.3%;美国GDP为30万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率2.5%;印度GDP为9万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率7%。综合考虑上述不同预测数据,中国GDP将在2030年至2035年期间达到30万亿美元以上,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届时世界经济总量约为150万亿美元)。

(二)国内市场规模将跃居世界一

中国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将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创造更好的条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5.7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0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考虑到中国国内消费增速明显高于美国,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是美国的2倍左右。作为发展中国家,当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时,会给世界带来巨大市场机遇,也会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国市场的优势不仅在于规模接近美国的水平,更在于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所拥有的巨大消费能力,这已成为中国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内生动力。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到2035年,预计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将扩大到6亿人以上。受益于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数量以及收入增长,中国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同时,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推动国内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未来十几年,城镇化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任务,2020年的目标是提高到45%,2035年的目标是提高到60%。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持续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长,这是推动市场规模扩大的强大动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35年前,中国将通过消除生产要素供给的制度性障碍,逐渐进入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18年,中国研发(R&D)经费支出1.9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8%。截至2018年底,中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1个,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80家,有效专利838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未来十几年,中国将诞生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及尖端产品制造中心,在芯片、通讯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等前沿领域,都将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2019年7月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从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

四、国内存在阻碍经济融合的不利因素

中國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面临着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困难和问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挑战与风险,有些将是前所未有的和相当严峻的。

(一)中美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中美综合国力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差距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从人均GDP看,2018年中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美国人均GDP约6.2万美元,中国人均GDP为美国的1/6。从劳动生产率看,2018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全部就业人员)为1.6万美元,美国为11.5万美元,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1/7。从中美科技实力看,2018年中国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约3千亿美元),为美国的1/2;2018年中国的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17位,美国排名第1位;截至2018年全球共904人获得诺贝尔奖获,其中美国362人,中国2人。2018年11月27日,美国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显示,美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为2639人次,中国大陆482人次,中国香港50人次,中国澳门5人次,中国台湾20人次。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发布的第15届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显示,美国共41所大学进入前100强,而中国仅有6所(含中国香港3所)。从营商环境看,世界银行公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世界排名第46名,美国排名第8名。从社会发展看,2018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和指标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86位(0.752分),美国位列第13位(0.924分)。

(二)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

从更长时期和深层次来看,中国原有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产业、新市场和新业态的形成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总体还处于创新发展的培育期,创新要素的集聚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亟待加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较大,非实体经济占用了较多的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形成。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转型成功的国家和地区表明,创新和延伸经济价值链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方式。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短板比较突出。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高科技产出比较低,部分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体制还不健全,高端科技人才的比重不高,能实现颠覆性创新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非常缺乏。中国多数企业的创新成果缺乏,只有少数企业具备世界级的创新能力。2018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50强中,美国22家企业上榜,位居第一,德国9家企业,日本6家企业,中国仅有华为1家企业上榜,排名第八。从OECD统计的2016年全球三方同族专利(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共同保护的同一专利)数量看,日本17022件、美国15219件、德国4583件、中国3766件、韩国2671件,占各国当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的比例分别为30.1%、26.9%、8.1%、6.7%、4.7%。中国的占比较低,高质量的国际专利相对不足。中国企业创新成果的质量亟待提升,只有少数企业活跃在技术前沿领域。

(三)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缺乏

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依然较大,缺乏具有全球运营能力的世界级企业。《财富》杂志2018年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120家,仅次于美国(126家),但是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呈下降趋势。同时,上榜中国企业中的10家银行平均利润高达179亿美元,远远高于120家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31亿美元),上榜银行利润总额占111家中国大陆上榜企业总利润的50.7%。上榜美国银行的总利润仅占126家美国企业的11.7%。此外,在2018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仅有的5家房地产公司都是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较少,世界级的品牌更少。中国的工业产品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自有品牌在世界品牌100强当中只有华为1个。据OECD统计,仅占全球商标总量3%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40%和全球销售额的50%。世界品牌实验室2019年4月发布的201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位居第一的美国拥有185个世界品牌,中国只有38个品牌入选。中国品牌的国际地位与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不相称,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多数中国企业在塑造世界级品牌上既缺乏战略,也缺乏人才,导致中国中低端产品供给严重过剩和高质量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四)能源瓶颈制约加剧

长期粗放发展导致中国能源消耗巨大,主要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中国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后,2018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中国石油进口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0%,石油消费每年增量占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40%。海关总署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原油4.62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70.9%,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进口天然气9039万吨(125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45.3%,其中,进口液化天然气5378万吨,同比上涨41.2%,进口金额268.4亿美元,同比上涨82.0%。未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很可能超过8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可能超过50%。中石油公布的《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为1.89亿吨,同比下降1.3%,连续3年下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生产天然气16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5%。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与生产量之比为2.44:1,天然气进口量与生产量之比为0.77:1。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较低。2017 年,中国石油的探明储量为35 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5%;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为5.5 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量的2.8%。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显示,2018 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4%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34%,并连续18年稳居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第一位。

(五)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

当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企业债务率过高、居民杠杆率攀升等方面。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累积的金融风险日益凸显,各类隐性风险不断显性化。防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点。财政部2019年1月23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18.07万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0.32万亿元。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4.55万亿元,2018年中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6%。此外,由中央政府担保的政府支持机构债券的存量为1.89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和政府支持债券可以看做政府的间接负债。因此,中国政府的总体债务余额为48.96万亿元。2018年,中国GDP规模为90.03万亿元,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8.69%。总体来看,中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中国企业负债率和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从企业直接融资看,《2018 年度债券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末中国企业债券总规模为18.18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25690.5亿元、中期票据54250.2亿元、短期融资券18696.1亿元、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1690.71亿元、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19412.58亿元、公司债58227.19亿元、可转债1904.16亿元、可交换债1976.63亿元;不包括那些没资格在金融市场上发债、不得不依赖于各种影子银行渠道的融资。从企业间接融资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末,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余额89.03万亿元,大体上是中国企业通过贷款而形成的债务规模。据此可估算中国企业的负债(债券+贷款)为107.21万亿元,与GDP之比为119%,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此外,自2011年以来,中国居民债务规模快速扩张。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住户本外币贷款余额4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与GDP的比率为54.3%;其中,2018年末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37.8 万亿元,同比增长19.9%。2007年中国居民债务与GDP的比率还不到20%,美国居民杠杆率从20%提升到50%用了40年,而中国居民仅用了11年。

五、结论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经济从融入世界经济走向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带来重大机遇。2035年前,虽然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更趋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是中国外部发展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国内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将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布思沛:《2017中国数字趋势报告》,2017年。

2.陈季冰:《全球经济:缓慢和乏力的复苏》,《经济观察报》2016年2月4日。

3.陈文玲:《透视中国:中国相关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4.陳文玲:《中国与世界:以中国视角解析国际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5.邓若冰、吴福象:《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与演进路径》,《河北学刊》2016年第1期。

6.刘海霞:《世界格局重构下发展中国家的角色转变、历史定位与模式调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

7.刘世锦、余斌、陈昌盛:《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变化趋势》,《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2期。

8.赵晋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人民日报》2015年7月12日。

9.郑永年:《丝绸之路与全球经济再平衡》,《联合早报》2015年1月6日。

10.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与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责任编辑:李 蕊

制约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贵州县域经济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但也还存在着如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贵州;县域经济;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平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贵州省经济建设的质量。

一、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有88个,其中包括10个市辖区、56个县、11个自治县、9个县级市和两个特区,县域单位总面积为17.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1%,县域单位总人口为3 45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5%[1]。据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仅有盘县入围全国百强县,排在第八十七位;仁怀市、兴义市、金沙县、凯里市、都匀市、清镇市、开阳县、福泉市入围西部百强县,分别排在第十五位、二十八位、三十二位、三十四位、六十五位、六十九位、八十七位和九十五位。在竞争力动态测评中,所有入围的县市都显示出了上升的态势。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县域经济规模还不足全国县域平均经济规模的一半,与百强县的平均经济规模的差距更大,整体来看,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规模的10%左右[2]。

由此可见,近年来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速快,但总体比较薄弱,与中东部的差距依然很大。此外,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布不均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较强的县域主要集中在市辖区和州(市)所在市(区),呈现出“一体两翼”的竞争力格局;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存在着连片趋势,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三个连片特困区。总体来讲,贵州的经济发展呈现中部凸起,周边低于中部,并且东南部低于西北部的非均衡增长态势[3]。

二、制约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位弱势明显,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

贵州省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远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交通枢纽,非物流主要通道。加之境内多为山地、坡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交通极为不便,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性差,运输成本高,区位劣势非常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着最适合其增值的大中城市、平原地区流动,贵州省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受区位因素影响,省内交通、电力、通讯、农业基础设施等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地区依然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据统计,2013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 为8 006.79亿,人均为22 981.60元,位列全国所有省市最末位。在贵州省88个县域单位中,GDP超过50亿元的只有16个,分别为开阳县、清镇市、遵义县、仁怀市、兴义市、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凯里市、都匀市、水城县和盘县,与中东部地区的县域单位相比,差距非常大。基础薄弱必然使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总量偏小则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不利于招商引资。

2.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优势特色不明显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是影响贵州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贵州省第一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县域单位GDP总计2 754.3亿元,占全省GDP的70.3%。GDP最大的县域单位是盘县,达175.6亿元;GDP最小的是万山特区,仅为6.4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此外,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势产业来看,由于各个县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贵州省这种优势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既存在很大一部分发展相似、条件雷同的发展模式,又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竞争力。如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的茶产业、白酒产业、中药材产业等,都存在着一哄而上、跟风发展的势头,并未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更谈不上品牌建设、产地认证了。

3.县域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调整不到位

农业比重大,工业发展层次低,工业化程度弱,这既是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市区经济差距较大。从农业内部结构看,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发展势头不足。而种植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相对较小,很多县域仍表现出粮猪型二元结构的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色彩浓厚。近几年,一些县域单位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但存在着调整难度大、优势特色缺乏的困境,很容易造成区域雷同发展的局面。

三、促进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不能走 “小而全”的道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抓强项、抓特色、抓品牌,找到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例如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要素,突出重点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体现在县域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走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围绕县域特色资源逐步培育县域支撑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2.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贵州省应继续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内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以工业化为核心,民营经济为主体,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产业成层次和竞争力。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落实,积极创建新的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项目的开发储备,以商引商。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政府应以此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吸引外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在 “量”上加大,而且要在“质”上提高,要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优化,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服务业,以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要力争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构建县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灵活、高效、优惠的人才吸引机制,树立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目标。

4.优化融资方式,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将加大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吸引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西部大开发和国发二号文件为契机,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R].2009.

[2] 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

[3] 洪名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最远的路词语范文下一篇:赞祖国颂家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