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

2024-01-12

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第1篇

1.1 信息经济增长, 适应能力减弱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现代工业化还没有完成, 而信息化经济增长模式却已见端倪。早在党的十六大就已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反映在物质生产领域, 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从资金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科学和技术进一步发展, 知识与智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 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中的技术操作性、应用性人才却显得贫乏,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占有了一席之地, 但目前中职教育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的人才, 与时代发展急需大量的创新型、智力型人才的现实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满足不了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2 政策扶持过缺, 内驱动力不足

目前, 中职教育受国家政策的波动影响较大。不可否认, 当前, 中职教育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状态, 尽管在国家政策性扶持过缺的情况下, 中职教育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还是凭借自身的艰苦努力, 逐渐从萧条状态下走向了复苏。然而, 由于中职教育本身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与良好的运行机制, 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追求短期行为, 专业设置盲目, 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 在师资上, 一方面出现短缺, 另一方面又相对过剩, 教学质量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表面上看这些学校呈现出泡沫升腾, 一派繁荣景象, 似乎是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校发展建设就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在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本身缺乏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在动力的状况下, 中职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

2 内部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制约因素

2.1 管理体制僵化, 教育功能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是“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 形成的模式是谁管理, 谁受益, 办学与管理合而为一。这一管理体制明显暴露出多头管理、职能较差、统筹乏力、效益较低等问题。面对社会需求呈多样化、深刻化、细致化, 以及变换迅速等时代特色, 而中职学校却各自为政, 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信号反应不敏锐, 参与市场竞争的教育行为, 缺乏严格论证与密切合作, 形成不了教育规模, 难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由于僵化管理模式影响至深, 客观上制约了中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结局是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敛化、人才培养逐步退化、教育功能逐步弱化, 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 积极探索一种多方参与、相互合作、充满活力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 应是当务之急。

2.2 注重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人才, 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 淡化学历教育, 强化能力培养。但目前中职教育的现实是一种多重教育, 实施“2+2”、“3+2”、“联办续本”教育等。旨在迎合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学历”心理, 进而把学生生源稳定下来。在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指导下, 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纯理性教育, 只注重知识传授, 而轻视能力培养, 再加上各种实习、实训条件的不足, 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

3 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

3.1 完善中职教育体系,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中职教育要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协调发展, 其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等, 均应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人口变化、文化衍进相一致。当前, 我国中职教育要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大振兴的战略机遇, 寻求发展, 提升层次, 去迎接科技革命, 生产力进步的每一次召唤。中职教育应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架起职普沟通的立交桥, 进一步进行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理论创新, 完善中职教育体系。直面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 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型实用人才。

3.2 树立全新办学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理念犹如办学的灵魂, 是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发展中职教育, 在办学思路上, 一要有创新观念。用以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充分体现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 除了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 还应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能够适应岗位转移或工作迁移, 是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二要有市场观念。中职教育的特色、生机与活力, 必须立足地方经济、区域发展, 研究市场、开发市场。学校要围绕市场办, 专业要围绕市场建, 质量要靠市场验。培养深受社会欢迎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 一要以就业为指导。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多证书”制度。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 全面推行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职业资格体系, 进一步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标准化考核, 即将证书制度转向双证制或多证制。二要以“订单”为导向。中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育目标的确定, 教学计划的实施, 都要以“订单”来完成, 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目标相协调。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中职教育品牌

“大学靠大师支撑, 名校靠名师出名”。中职学校也是如此。建设一支适应中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教师队伍,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中职学校应大力引进或培养一大批适合本校特点的“双师型”教师,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 鼓励他们学习新兴行业知识, 拓展学科领域, 不断进修学习, 做到“一专多能”, 实现“三强”即适应性强、示范性强、带动性强。同时, 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校任教, 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用以教师名牌、学生名牌、学校名牌, 去打造中职教育品牌, 以此推进中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摘要:我国中职教育在多重压力,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发展, 包括高中扩招在内的强大冲击下, 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尽管国家对中职教育给予了相关的政策扶持, 开始从萧条走向复苏。但我们仍需要充分重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利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相关因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促进我国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 7.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3] 刘能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刊, 2004, 5.

[4] 詹先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5] 李琰.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3.

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第2篇

1 制约绿色物流的相关要素

首先是欠缺必要的绿色理念。截至目前, 发达国家正在引进全方位的绿色物流模式, 并且将其融入各个行业的物流运输中。然而相比来看, 我国现有的物流模式整体上并没有真正达到健全。究其根源, 就在于有关部门及其专业人员仍然欠缺高层次的绿色理念[2]。具体而言, 政府对此欠缺必要的前瞻性, 认为绿色物流与企业自身拥有的真实效益之间并不具备直接性的联系, 对此持有忽视的心态。此外, 多数消费者也并没有认识到绿色物流具备的价值, 整体上欠缺必要的消费激励。

其次是滞后性的行业制度与法规政策。上世纪末开始, 有关部门就在着手拟定与绿色物流密切相关的各项行业法规。然而实质上, 绿色物流现有的法规体系以及政策监管仍然欠缺健全性。从外部监管视角来看, 对于现今的物流行业欠缺实效性的监管举措, 同时也忽视了全方位的物流监控以及物流管理。除此以外, 物流行业本身也并不拥有完善性较强的统一准则, 因而很可能侵害了物流企业本该拥有的各项权益。

第三是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化手段的匮乏。如果要着手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则不能缺少与之相应的物质保障, 其中关键落实于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但从现状来看, 很多物流企业实质上并没有对此投入相应的建设资金, 因而忽视了合理化的物流运输与最优化的物流配送。与域外相比而言, 国内现有的物流行业并不具备GIS以及RFID等多层次的信息化手段, 而与之有关的智能化物流装备也处在起步中。

2 探求改进对策

2.1 切实转变认识

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 绿色物流已经构成了现阶段物流行业演进的整体趋势, 对此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 物流企业也要从源头入手来实现全方位的认识转型, 结合自身状况来健全现有的物流体系。推广并且建设新型的绿色物流, 此项举措在客观上不能缺少多层次的政策为其提供支撑。因此在实践中, 有关部门还需致力于健全现行立法, 借助立法手段为物流企业提供必需的各项绿色补贴, 针对绿色化的物流建设予以更多支持。

2.2 研发全新的物流技术

绿色物流在根本上不能离开绿色技术, 对此应当致力于全面进行研发。在研发各项关键性技术的前提下, 有关部门就能拥有完整度较高的物流行业绿色标准。从现状来看, 欧美各国正在着手研发与之有关的各项绿色技术, 其中包含ERP以及JIT等核心性的绿色技术[3]。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而言, 自身也应当致力于全方位的自主创新, 尤其有必要推广电子数据交换、物流条形码以及其他关键性的绿色技术。我国只有把关注点转向全新的物流领域绿色技术, 才能妥善应对激烈的物流行业挑战。

2.3 培育优质人才

物流行业本身具备突显的实践性以及专业性, 因此不能欠缺优质的物流人才。从目前来看, 国内物流行业并不具备高水准的专门人才, 整体上呈现偏低的物流管理水准。为了在根本上改进现状, 高校以及各地现有的科研部门就应当致力于培育人才, 确保其全面接受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 应当能够让基层职员认同并且接受绿色物流, 逐步熟练与之有关的日常操作流程。

结束语

目前的状态下, 国内正在致力于全面引进绿色物流, 并且将其视作关键性的物流模式。但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 绿色物流涉及到的行业监管法规仍然欠缺完善性, 而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化手段也是相对滞后的。未来在推广新型物流模式的实践中, 有关部门还需不断的摸索, 遵照因地制宜的根本思路来推进全方位的物流模式更新, 确保其符合可持续以及绿色化的物流行业基本目标。

摘要:在现阶段的物流领域中, 绿色物流构成了其中新型的物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 建立于环保以及节能之上的绿色物流突显了独特的优势, 因此有必要在现今的物流领域全面加以推广。截至目前, 我国在推进绿色物流的相关实践中已获得了全方位的改进。但从整体视角看, 处在发展状态中的绿色物流仍表现为多样化的制约因素。因此可见, 针对绿色物流有必要探明其中涉及到的各项要素制约, 因地制宜探求与之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我国绿色物流,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蒋秀明, 胡鑫蒙, 赵迪斐, 等.我国煤炭绿色物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 2017 (02) :22-27.

[2] 陈宁.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14) :23-24.

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第3篇

一、浅析信阳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信阳市作为全国产粮大市, 在现代化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集团化、现代化的重视和投入, 目前已经能达到年生产粮食118亿斤的实力, 而且高标准粮田和现代农业产业集团也十分密集。然而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信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并未取得捷足先登的优势, 相反受起步较晚的制约, 农村电子商务整体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的领域。为此信阳市加快了洽谈、部署和投资, 先后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多家公司签署合作关系, 并组建了信阳供销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品牌效应和覆盖范围都随之提升。然而受专业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影响, 信阳地区农业生产者在订单管理和网络营销方面都处于劣势, 为此对相关创业农民和生产者提供免费和定期培训势在必行。此外, 信阳市在农产品资源领域得天独厚, 特色农产品有很多, 但是受投资成本、理念和需求的影响, 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敢于尝试电子商务模式销售或创业, 因此加大宣传力度, 为有意者提供创业资金保障成了今后政府、农业部门以及信贷机构应该重点部署的环节。

二、浅析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农村物流建设体系不完善

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配套物流体系的保障, 可以说农村物流建设水平直接关乎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信阳市部分地区由于过于偏远, 物流成本相对昂贵, 在地域因素的制约下, 因此形成了商品输送不畅的窘境。尤其是没有形成产业园区, 一些农产品新鲜程度很难保障, 其中冷藏技术、运藏设施也并不成熟, 同时制度也不健全, 经常出现与农户之间利益冲突, 为此完善物流体系并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十分必要。

(二)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失

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在硬件方面存在缺失和滞后的同时, 在专业人才方面也十分缺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具有敏锐的互联网嗅觉、眼光和思维, 同时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应用, 这样才能够娴熟地处理好网站运营及网络推广。但是受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信阳市很难吸引到专业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 可以说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而农户和经营者知识水平有限, 对市场把握不到位, 为此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拓展中相对乏力。

(三) 农民群众对电子商务认知不足

众所周知, 电子商务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率极高, 然而就农村地区而言, 仍属于新兴领域。一些农民群众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相对片面, 同时存在抵触心理。此外受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思维的固化影响, 容易对支付模式产生顾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交易规范程度较低, 网络交易安全的监管机制十分欠缺, 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一旦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不仅会让农户陷入困境, 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社会轰动效应。

(四) 农产品品牌营销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人们追求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农产品是否具有特色和知名度成了考验电子商务经营质量的标准。然而信阳市一些农业生产并不注重品牌战略营销理念, 眼光相对短浅, 农产品贸易还没有过渡到品质阶段。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甚至没有注册商标, 仅仅是以地名称呼。这也使得同类产品良莠不齐, 优势竞争力严重不足。为此创造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成了信阳市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必要保障。

三、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一) 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引导职能

信阳市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电商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在确保网络宽带等必要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还要加快网上产品的开发,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强化宣传营销, 努力发展和重点建设农村电商龙头企业,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网销产品质量。与此同时, 设立地方标准, 严格落实督查考核机制, 全方位深入一线农村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而及时督促协调解决, 打造农村电商梯队建设。

(二) 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付及物流体系

为了应对和突破农村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信阳市还应该继续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电子商务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出台相关保障政策, 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虽然近年来信阳市农村地区基本都实现了村村通, 但是与发达国家和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可以说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深入发展, 信阳市应该与时俱进地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体系并做到与世界接轨。首先, 做好线下农业产业体系以及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确保产品质量能够追溯到各个环节。其次, 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物流的仓储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数据库以及配送支撑体系, 确保物流快递配送体系的全覆盖。最后, 鼓励本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业务, 做好推广经验的宣传工作, 实现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 确保农民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信阳农村电商产品供应的核心是农民, 然而农民文化程度以及信息捕捉能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让农民获取电商成功的体验至关重要。为此政府机构要做好牵头工作, 组织交流和培训平台, 对农民电商经营做必要的指导, 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积极性, 使其在产业链中地位和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总之,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电商时代下, 为信阳农村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借助信阳市农村成功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 可以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来源源不断的助力支撑。当然, 制约信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很多, 而且十分复杂, 只有理清和掌握这些问题, 才会为优化决策的设计和制定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最终为信阳农村经济繁荣带来新动能。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的保障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市, 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受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 地区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仍有待于提升。本文从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谈起, 进而重点分析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因素, 最后提出健全和优化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及体系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旨在为加快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丝助力。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制约因素,信阳市

参考文献

[1] 李小锋.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 黄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来自襄阳地区的调研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 (3) .

[3] 程红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式选择——农户为生产者的研究视角[J].江苏商论, 2014 (11) .

[4] 邵占鹏.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5] 大别山农产品物流中心:信阳农产品从这里走天下[N].信阳日报, 2014-11-26.

[6] 信阳日报“.互联网+”在信阳——信阳市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综述[N].信阳日报, 2016-11-11.

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第4篇

一、体育旅游产业理论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体育旅游的核心要义是体育运动,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即观赛、体验体育旅游所带来的乐趣、游览相关的景色。当前体育旅游产业是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体育需求,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增加服务,将其转化为商品化的综合型产业。体育旅游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指数,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也是体育旅游的特色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旅游行业的新的增长点。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思想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对于体育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很多地方都认为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才是迫在眉睫的,不能有效的意识到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地区看到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盲目跟随,全都扎堆进行投入,造成了投资的失败。很多地区对于自身的发展体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够彻底,导致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具有局限性

对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基础设施。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环节当中,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或者是同类型的体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开办的体育旅游项目,景点都较为分散,同时交通环境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时,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体育旅游发展潜力,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体育旅游的效益,因此,政府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法律在体育旅游方面的不健全和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

(三)旅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体育旅游管理制度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也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约束点。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较晚,缺乏充足的体育旅游的文化以及相关研究理论,同时体育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形式过于呆板,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同时,很多地区开发体育旅游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开发盲目,最终出现旅游开发不足或者环境承载力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的,在开放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全然不顾生态环境,任由市场发展,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那么很多地区都会出现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极大影响当地的正常生活。

(四)其他行业的竞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业进行了跨越式变革。特别对于新兴的体育旅游而言,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热度,给游客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但是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仅仅体育旅游而言,都有很多主题体育城市,游客也多了很多选择,面临很大的竞争。此外,在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旅游。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工具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的外出提供了极大的支撑。为此,参加自驾游、自由行的人群数量越来越多,年龄跨度也越来越大。自驾游,有的游客信马由缰,可漫无目的地游览祖国风光,有的游客怀着心中的理想、憧憬,朝着心中的圣地出发,一路接受心灵的洗礼,怡然自得。总而言之,旅游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丰富,这在客观上对体育旅游造成了冲击和竞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通过开展适当的对外营销,也能够有效激发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体育旅游产业而言,需要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

三、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

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得体育产业能够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在将这两个产业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发现,体育旅游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对此,我们应当加强自己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正确的认识到体育和旅游结合的好处,同时积极推进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民运动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这种热潮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在思想层面上的一种提升,人们从意识上意识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参与体育项目对于整个家庭和个人的意义,在这种意识的带领下,大众的消费理念也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也进一步上升,比如,通过参观体育赛事,购买健身卡,参加体育活动等方式,积极投入到体育行业的发展当中,人们对体育消费的提升,也进一步为体育行业和旅游行业的结合提供物质保障,创新发展新产品打下基础,这些都是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法。

(二)健全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体育旅游应当坚持以政府政策作为主导,同时积极主动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相关行业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互通。通过进一步拓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投资、融资方面,进一步构建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和体育特色的旅行社、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并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等方式,综合采用区域对接、政企合作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运作体系。比如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借助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而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链,为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帮助。

基础旅游设施建设与众多的体育项目开展密不可分。这其中,安全措施尤其需要加强重视。比如说,峡谷漂流、登上、攀岩、滑雪等体育项目,游客在参与之前,必须搭配完备的安全设施。客观而言,不少体育旅游事项的运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而众多的游客并非专业人士,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等方面,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体育旅游过程中,参加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项目,是大多数游客的期冀。游客跃跃欲试,而风险又伴随其中,因而只有建设好相应的安全措施,才能让更多的游客免却后顾之忧,安全而愉悦的享受体育旅游带来的精彩。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的基本需求。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仅是为了观看体育比赛和体验体育项目,很多游客会不知不觉地被当地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被当地的人文历史所吸引,被当地的民俗特产所吸引。基于此,很多游客在观看完体育比赛后,仍然兴致未减,外出购物和参与到当地的风俗活动中,变得十分常见。为了便捷于游客出行,交通系统应进一步加以完善,确保游客能够深入到附近的区域。民以食为天。大量游客的涌入,需要加强食物安全管理,并针对性建设当地饮食文化,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着眼于未来,以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转变对“资源硬件”的依赖程度。在我国当前的体育旅游事业发展中,很多地区对“资源硬件”的依赖程度均十分高。可以说,当脱离当地的“资源硬件”后,体育旅游就变得暗淡无光,失去了活跃的生命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查缺补漏,针对当地“资源硬件”的不足,不断的加以弥补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有意识的建设“资源软件”,当游客参与到体育旅游中时,可从多个方面推出当地的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服务。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当体育旅游“资源硬件”的开发后劲不足时,可通过基础设施构建的“资源软件”,持续、增强体育旅游的开发动力。

(三)完善体育旅游发展理论

首先,根据目前现有的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体系,当前我国对于体育旅游方面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原始阶段,而对于新型的体育旅游,应当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将市场发展形势和体育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逐步的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相关理论,通过完善和健全体育旅游发展理论,进而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其次,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正在飞速发展,普通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全方位的需要了,当前人们对于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想要通过多样化的旅游去放松身心,去强身健康,去舒缓压力。对此,体育旅游应运而生。旅游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依托区域资源对体育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分析,确保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在冬天,非常适合滑雪运动,北方可以通过借助冰雪、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体育旅游活动的项目,通过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结合周边多样化活动的眼神,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域旅游经济效益。

再次,为有效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的过程当中,相关负责单位也可以进一步研发技术,创建专业研发中心和体系化的科研规章制度,在传统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体育旅游的特色项目,如儿童滑雪等。同时,还可以全方位和本地其他产业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通过管理,研发等入手,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体育旅游产业的专门网站,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最后,为了让体育旅游的发展更加具有影响力,我们在探索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可以通过借助技术研发等手段,创建专业的新兴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在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旅游的新项目,比如儿童体育旅游项目相关服务等,同时,加强和本地的制造业的联系,打造具有多样性、全方位的创新体系,通过从管理、服务、研发等多方面入手,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体育旅游产业服务体系,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支撑。

同时,在发展体育旅游的初级和中级阶段,中介服务也占据十分关键的环节,对此,部分企业可以主动和中介进行对接,进一步细化中介服务和区域,为社会资源更加高质量的分类,也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四)明确体育旅游发展方向

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方面,可以根据当前体育旅游产业的具体需求,重新进行定位,政府也应当明确自身在体育旅游行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体育旅游发展的需求和定位导向。首先,政府可以根据体育旅游自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更好的开发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针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去扶持,提高体育旅游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国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因此,旅游部门可以加大对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力度,同时创新开发方式,加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联合,拓宽旅游市场的业务,逐步细化相关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化管理,才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的旅游服务。最后,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优势,构建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入先进的体育设施,加大产业调整,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拓宽旅游产业的类型,积极利用社会层面的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开设体育和旅游的交叉学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新型旅游合作当中。并根据广大民众的意见,针对性的进行采纳,提高体育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在开展体育旅游的过程当中,政府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来进行利用产品的开发和组合,积极构建体育文化中心,明确体育旅游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审美层面等多个层面着手,制定一体化体育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在这个基础上,对整体的体育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延伸体育旅游的产业链,并深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加工内容。和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旅游产品的售后服务等多种服务内容,都可以通过构建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多类型的服务体系,进而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五)优化对外宣传模式

首先,发展体育旅游,可以根据原生态地区的体育文化内涵作为引导,辅之以人文旅游,有效融入民族风情,进而确保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都能够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而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比如在户外体育旅游当中,我们应当以保护生态和名胜古迹为核心,构建良好的体育旅游的营销模式。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和全范围的利用,确保体育旅游文化完整性发展的同时,凸显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比如可以通过扩大宣传的方式来提高体育旅游的知名度,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影视广告等,多样化的渠道去宣传推广体育旅游的知名度,为体育旅游的影响力提供依据。

其次,根据《2017~2022年中国体育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各个地方的旅游企业可以借鉴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同时依托政府的政策辐射,积极打造全方位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体育旅游的发展脉络。

再次,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当中,对人才的竞争才是核心的竞争,这也是体育旅游营销的重要战略。对此,相关领域机构可以培养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门型人才,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可以将人才作为核心,积极和周边的院校合作,比如可以通过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方式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举办体育旅游的相关业务培训班等,对体育旅游的相关从业者进行培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当前世界体育旅游发展不断变化,我国政府也进一步加大自身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对此,各个管理部门也应当充分的意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但是挑战越大的地方,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此,我们应对进一步明确发展体育旅游所需要具备的优势,同时,寻找出发展体育旅游的制约因素,依据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以体育旅游理论为主导,优化对外营销战略,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旅游文化方面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体育旅游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新的增长力量,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支撑的力量。

摘要:体育旅游发展水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体育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将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制约因素转化为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特质,也是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本文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法、调研法等,对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玉涛,王笑光,任勇.基于SWOT视角下对哈尔滨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08):5.

[2] 李长柱,张薇,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开发对策[J].长江丛刊,2017,(05):256-289.

[3] 王亚琼.我国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02):80-84.

[4] 张志哲.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02):55-59.

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贵州县域经济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但也还存在着如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贵州;县域经济;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平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贵州省经济建设的质量。

一、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划有88个,其中包括10个市辖区、56个县、11个自治县、9个县级市和两个特区,县域单位总面积为17.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1%,县域单位总人口为3 45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5%[1]。据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仅有盘县入围全国百强县,排在第八十七位;仁怀市、兴义市、金沙县、凯里市、都匀市、清镇市、开阳县、福泉市入围西部百强县,分别排在第十五位、二十八位、三十二位、三十四位、六十五位、六十九位、八十七位和九十五位。在竞争力动态测评中,所有入围的县市都显示出了上升的态势。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县域经济规模还不足全国县域平均经济规模的一半,与百强县的平均经济规模的差距更大,整体来看,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规模的10%左右[2]。

由此可见,近年来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速快,但总体比较薄弱,与中东部的差距依然很大。此外,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布不均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较强的县域主要集中在市辖区和州(市)所在市(区),呈现出“一体两翼”的竞争力格局;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存在着连片趋势,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三个连片特困区。总体来讲,贵州的经济发展呈现中部凸起,周边低于中部,并且东南部低于西北部的非均衡增长态势[3]。

二、制约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位弱势明显,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

贵州省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远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交通枢纽,非物流主要通道。加之境内多为山地、坡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交通极为不便,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性差,运输成本高,区位劣势非常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着最适合其增值的大中城市、平原地区流动,贵州省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受区位因素影响,省内交通、电力、通讯、农业基础设施等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地区依然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据统计,2013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 为8 006.79亿,人均为22 981.60元,位列全国所有省市最末位。在贵州省88个县域单位中,GDP超过50亿元的只有16个,分别为开阳县、清镇市、遵义县、仁怀市、兴义市、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凯里市、都匀市、水城县和盘县,与中东部地区的县域单位相比,差距非常大。基础薄弱必然使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总量偏小则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不利于招商引资。

2.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优势特色不明显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是影响贵州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贵州省第一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数据显示,贵州省县域单位GDP总计2 754.3亿元,占全省GDP的70.3%。GDP最大的县域单位是盘县,达175.6亿元;GDP最小的是万山特区,仅为6.4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此外,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势产业来看,由于各个县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贵州省这种优势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既存在很大一部分发展相似、条件雷同的发展模式,又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竞争力。如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的茶产业、白酒产业、中药材产业等,都存在着一哄而上、跟风发展的势头,并未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更谈不上品牌建设、产地认证了。

3.县域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调整不到位

农业比重大,工业发展层次低,工业化程度弱,这既是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市区经济差距较大。从农业内部结构看,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发展势头不足。而种植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相对较小,很多县域仍表现出粮猪型二元结构的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色彩浓厚。近几年,一些县域单位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但存在着调整难度大、优势特色缺乏的困境,很容易造成区域雷同发展的局面。

三、促进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不能走 “小而全”的道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抓强项、抓特色、抓品牌,找到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例如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要素,突出重点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体现在县域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走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围绕县域特色资源逐步培育县域支撑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2.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经济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贵州省应继续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内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以工业化为核心,民营经济为主体,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县域工业产业成层次和竞争力。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落实,积极创建新的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项目的开发储备,以商引商。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政府应以此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吸引外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在 “量”上加大,而且要在“质”上提高,要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优化,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服务业,以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要力争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构建县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灵活、高效、优惠的人才吸引机制,树立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目标。

4.优化融资方式,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将加大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吸引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西部大开发和国发二号文件为契机,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贵州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R].2009.

[2] 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

[3] 洪名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 陈丹丹]

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范文第6篇

就语文课程知识价值而言, 新课程理论认为语文知识的价值在于与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与教学创造和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学生“习得” (指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语文生活中的获得) 的知识而非“学得” (指学生在课程序列内接受语文训练的获得) 的知识。

但我们应该看到, 语文课程改革, 落实下来基本上还是换选文和变教法两招, 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迄今为止还是经验型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别人怎么教我怎么教、时兴怎么教我怎么教的路数, 这表现了我们语文教育理论的无能, 也反映了“理论”在实践中的真实遭遇。

其实,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课程及语文课程的诸多制约因素, 便会明白这种遭遇的必然性。下面就其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在课改中的具体表现谈谈笔者的看法。

1 知识

这是制约当前语文课改的首要因素。在我国, 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研制一直是个空挡, 语文教材一直顶替着语文课程, 因此, 由语文教材所传达的语文知识, 实际上就构成语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知识 (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教材知识/内容) 问题突出:一是不少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 甚至完全相对;二是有些内容不正确;三是语文课程内容往往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 有时笼统得几无内容;四是许多迫切需要教的, 无内容, 该“教什么”没有答案, 甚至没有作为问题提出来;五是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 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它会在那里, 它是怎么进来的。 (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398~403页) 除此之外, 由于现阶段语文教材研制的封闭性 (仅限于课程、教学或教材等专家) , 而拒斥了其他领域 (如文学、心理学、科技等) 的新的研究成果, 有时甚至是语文学本身的新成果。这样便必然导致今天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孱弱。

如果课程内容不当, 或者阙如, 你能奢望课程能真正有所改变吗?

2 社会要求与条件

这包括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教育方针和具体的学校培养目标等因素。这些因素, 大部分以隐性的形式制约着语文课程。

我国正处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 接受工业社会的普遍规则 (即追求效率和秩序) 是首要的任务。当前我们社会急需大批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以及熟练的劳动力, 这种社会需要往往就会使“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理想要求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目标, 并非能普遍实现的标准。当前我国教育突出的筛选功能, 单一的评价 (考试) 方式以及积淀下来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也同样制约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

3 教师水平

新课程有一句很诱人的口号:“新课程与教师一同成长”。《标准》将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研制, “处理”语文教材正当化、正常化、正规化。但当这种“参与”与“处理”仅仅停留在教育理论的层面, 仅仅依靠一些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教师培训和考试来落实的话, 教师能成长吗?况且, 明确赋予语文教师这样的权利, 也就意味着明确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要承担责任、行使权利, 显然需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反应。仅就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 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普通文理课程;第二是作为教师职业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大量充斥着“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依据教师主体自身的职业性质与文化道德特征来看, 它们只能是成为教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师范教育职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而师范教育的改造仍需假以时日。不容否认, 教师素质仍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4 语文课程的历史因素

语文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家, 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每个民族的母语教育都逐渐形成了特色, 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和内容观。这些方法论和内容观反映了一个民族母语教育的内核, 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是民族母语教与学本体规律的体现, 更多地体现出其“自为性”。如我国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学生阅读的“虚心涵咏”, 教材编写的“文” (各类文章) 与“知” (语文知识) 的处理方式等。

关于语文科的性质, 我国在50年代末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有过大规模的讨论, 特别是后一场讨论, 现在许多人仍记忆犹新。《标准》将其概括为“工具性”和“人文性”, 是对语文课程历史的尊重和讨论成果的汲取。

关于语文课程内容 (主要指语文教材) 和语文教学的安排, 从语文单独设科以来, 便呈现出时分时合的变化。在新式学堂兴办之初, “文”和“知”是混合综合的。民国建立以后, 在中学的国文教学中, 分别地设置了“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等分支。新中国成立以后, 合而为“语文”。1956年, 又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后又合而为一, 直到现在。这些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在组合方式、系列安排上的积极探索、经验积累及思维模式, 对今天的语文课程的规划及教材编制的影响是深刻的。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何文胜在《对四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再思考》 (载《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一文中, 对这几套教科书进行了中肯而又深刻的批判。在其分析中, 不难看出语文课程内容、教材的历史制约性。

周庆元教授在回顾了百年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更替过程后, 呼吁要多一点对语文存在的研究, 必须尊重语文及其教学的本体规律, 不应是“为适应课改而选择语文教育本体规律”, 而应该是“为尊重和发现语文教育本体规律而进行课改”。他的论述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而言的, 其实, 对于整个语文课程改革,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摘要:本文简略地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内涵。文章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出发, 就课程的制约因素所关涉的知识、社会要求与条件、教师水平、语文课程的历史等因素对语文课改的制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教育理论研究不要割断历史的脐带和脱离现实的土壤。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改,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 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最有创意的的广告语范文下一篇:中医骨伤门诊病历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