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

2023-09-20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1篇

洪江中学党支部书记

程序

本人按照要求认真整治作风,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经过学习教育和深入思考,我个人对开展“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活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自查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关于问题1: 在“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活动初期,片面地自我满足,自认为工作好、表现好,既无“庸、懒、散”,更无“假、浮、蛮、私、奢、 贪” ,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自查自纠。同时觉得自己虽有缺点,但问题不大,都是小毛病,对“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教育”的责任感、危机感认识片面,反映出我对“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教育”认识存有偏差, 态度不够端正。经过整改,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认真地学习了上级有关文件,作为支部书记应该带头认真整改,整改无小事,小问题要大整治. 关于问题2: 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虽然,过去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得也不错,但为大局的工作做得较少,未有很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有很多的工作都是想做又不敢做,畏畏缩缩,缺乏果断和胆量。认为自己工作基础差,业务知识弱,工作难度大,以致曾出现畏难情绪,没有针对实际情况,主动地去寻出路,想办法,解难题,因此,工作上还没有大的起色。通过整改,我认识到了中小学校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作为搭档的书记也应该主动承担责任,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要大胆地工作,为洪江中学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关于问题3: 业务知识钻研不够。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图个省事,照搬照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算了事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整改,我认识到了学习学习再学习重要性,在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自己工作不但要完成好而且要创造性地完成好,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全体师生.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2篇

一、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分析

(一) 阅读数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对比中, 整体阅读量跟不上, 而青少年阶段的阅读量更是明显不足。调查显示, 2013年13—17周岁的青少年每年的阅读量在9本, 而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青少年的阅读量在15本左右, 差距十分明显。56%的青少年明确表示对图书阅读兴趣不大, 更愿意将时间放在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聊天上。单单是阅读数量, 我国青少年就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

(二) 应试教育注重分数, 学生阅读时间不足。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难以消除, 我国青少年普遍面临作业多、学习压力大的考验, 在完成校内基本功课的学习后还要在家长的监督下从事课外辅导, 即使是假期与周末也是被各种辅导与培训占据, 学生真正阅读的时间并不充足。

(三) 功利性的阅读降低了青少年阅读水平。青少年在阅读时往往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更多的是想获取当前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 青少年当前的阅读是一种功利性的阅读, 学生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很难真正去阅读, 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这种功利性的阅读一定程度上与家长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有关, 学生更希望借助一次或几次的阅读达到提升自己学习成绩的目的, 阅读的本质被忽视。

(四) 网络阅读形式对正常的阅读产生干扰。随着网络的发展, 电子资源的极大丰富与传播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另一种方式, 在节约图书纸张的同时, 电子阅读也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带来了干扰。学生在开展网络阅读时往往受不良信息影响,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阅读, 严重情况下会歪曲学生的价值导向, 使学生在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下走上邪路。

二、促进青少年阅读的策略探讨与分析

(一) 建立图书馆与图书角, 满足青少年阅读需求。我国青少年阅读量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图书资源不够丰富, 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长期下去, 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加快图书馆的建设, 建立区域性公益性质的图书馆, 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在小范围内可以引导青少年建立图书角, 通过图书的传阅式阅读, 让青少年分享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图书采编部门在保证图书数量的同时, 还要尽可能丰富书籍类型, 既有对青少年发展起价值引导作用的名人传记类作品, 也有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科幻类、文学类读本, 既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读本, 也有拓展学生视野的科普类作品。图书馆可以针对青少年的阅读倾向, 综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及时补充图书资料, 向青少年提供最新的图书文献资料, 尽可能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并平衡青少年的阅读水平。只有图书资源丰富才能满足青少年的基本阅读需求, 做好对青少年阅读兴趣的呵护。

(二) 针对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宣传推广活动。除了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 还要积极宣传阅读并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青少年阅读宣传活动类型不受限制, 只要是促进青少年阅读的活动都可以开展, 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建立青少年阅读基地, 定期开展阅读研讨活动, 评估青少年的阅读效果。可以结合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开展“阅读讲座”, 通过邀请青少年喜爱的作家调动青少年阅读的兴趣, 也可以是读后感征文活动, 让青少年在阅读的同时勤于练笔,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还可以是响应时代号召的主题阅读活动, 让青少年在参与主题阅读的过程中增强爱国、责任等品质意识,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丰富的阅读宣传与推广活动让青少年认识到参与阅读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 建立针对青少年阅读的专项网络平台规范电子阅读。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青少年提供了阅读的新途径——电子阅读,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 电子阅读存在诸多优势, 信息资源庞大, 选取自由灵活, 节约阅读纸张等, 这种新颖的阅读形式也很容易被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所接受, 所以针对网络阅读应该加以引导与规范, 可以建立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阅读网站, 重点选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资料让青少年阅读, 此外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自觉拒绝不良电子图书资源, 保证自己阅读取向的健康。在电子阅读资源的规范中可以推出“好书排行榜”“青少年最喜爱的电子图书”等电子图书阅读推广活动, 让青少年在坚持纸质阅读的同时正确利用网络, 做好网络电子图书的阅读。

三、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其阅读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青少年阅读的推广与引导, 建构青少年阅读的自由天空, 从青少年做起, 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阅读水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深化, 加上全民阅读热潮的推动, 使得青少年阅读逐渐得到关注。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青少年整体阅读水平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要在调查分析青少年阅读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提升阅读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阅读,现状研究,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 孙岩.当代青少年阅读现状研究与思考[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11 (05) :44-48.

[2] 刘艳.青少年阅读现状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 (02) :44-45.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3篇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 (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3)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4)施用化学改良剂

四、白色污染

原因: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一次性袋子等乱扔乱丢,农民缺乏环保意识 措施: 行政方面

1.加强管理: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2.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

技术方面1.采取以纸代塑2.采用可降解塑料

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

五、水污染 原因:(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而造成的农田污水;(4)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措施:1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3对附近的工厂、养猪场等加大管理力度,对污染河流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对沿岸居民及全体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河流的环境,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故人们应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

六、生态破坏

原因1乱砍滥伐2开山造房3不合理地引进物种(速生桉) 措施:植树造林

七、水土流失

原因: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开山造房、修路、采石等 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植树造林等;

八、空气污染

原因:木材的燃烧、工厂气体的排放、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机动车排气污染、垃圾的焚烧等 措施:

1、减少污染排放量2绿化造林3改变燃料构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等。

4、环保意识:不要乱扔废弃物;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地铁,减少私家车使用;多参加植树等绿化活动;私家车安装尾气处理装置,使用润滑油使燃油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九、废旧电池污染

原因:用完电池后没人回收随处乱丢

措施:回收,重新利用等办法。发现有乱丢者应采取处罚等手段

十、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原因:1人口迅猛增加。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2: 生境的破碎化。3: 环境污染原因4: 外来物种入侵 措施: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4篇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而其中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强农村基础,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方面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对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需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民民宅,使其美观实用,又节约土地。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诸多内容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由于见效慢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列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

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 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

我国对陆地生态植被的第一次“浩劫”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毁林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大面积灾难性的生态和经济后果,教训是惨痛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日益重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生态植被的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欠债太多,植被恢复积重难返,加上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处理的不当,各地毁林毁草开荒搞建设,不少农村地区还以柴薪为主要的生活能源,对生态植被“蚕食”现象一直持续不停,形成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仍在毁坏生态功能强大的天然林,另一方面又在下大力气营造生态功能脆弱的人工林。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

2. 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品提高产量,而未分解的药物流入地下水和河流等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粮食蔬菜果品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乡镇工业大量工业废水,以及城镇和乡村生活污水排放,加之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荷塘或低洼处,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不少地区水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农民的生存,农民患癌症等大病的比例增加,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贫困。

3. 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少,并以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仍在恶化,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目前,我国受铬、砷、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土壤污染的危害性相当严重,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

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污染农村环境今天进入农村,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垃圾。乡镇工业发达的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特别大,甚至一些城镇的固体废弃物也随意往农村地区倾倒。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危害也相当严重,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水源、土壤,还影响村容。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滋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蝇、蚊子等。对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我国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 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我国许多农村家庭还在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优质煤作为生活燃料,且农家灶房的排烟设计很差。农家炊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有毒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大量吸入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炊烟还含有大量可吸入颗粒物,一旦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就会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最终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等。在工业废气方面,乡镇工业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农村的大气污染由于受影响地的人口密度较低和较分散往往不易引起重视,但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的职能,增强执法的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须继续坚持目前所走的生态发展道路,保证良好势头,确保各项环境指标能真实可靠,达到环境标准。须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指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环境总体规划。各责任主体,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各尽其职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下属单位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创建积极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折不扣的落实各项任务,形成人人听指挥、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应对突发的各种环境问题。

2、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做好现有的污染治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继续提升科技含量,降低治污成本,尽快成熟可复制推广的治污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农工业工程体系,化绿色壁垒为绿色竞争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3、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契机,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意识普及。 虽然现在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但是生活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还有许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习惯问题、比如设施的齐备问题、比如社会环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一一完善,从有意识到开始行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还需要做很多。要通过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体验到切切实实的优异感。并且要对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普及工作,定期开展活动把环境教育融入到对居民的亲身实践中去。加强对环保分管业务人员和各村(社区)环保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让环保渗透进学校、走进社区、进入企业,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感,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4、保持原有环境不破坏,进一步整治污染单位。在处理水污染问题以及空气污染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保证好污染单位不能再度恶化,另一方面要积极着手,通过政府主导,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将污染范围逐步缩小,把污染的程度逐步降低。政府部门还要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严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的问题上,政府也可以就如何治理好污染和怎样更好的进行生态规划向高校和上级环保部门咨询,团结好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生态文明镇。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5篇

1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要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先要对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在检测的时候还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大气环境问题检测完后确定环境指标,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政策。我国已经建立了大约1600个监测站, 来检测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状物质等, 下文分别就此三种有害物质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二氧化硫这一有害物质的监测。近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 而且工业的发展以粗犷型为主, 以燃烧大量的石油和煤为代价, 这样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大量使用以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石油和煤的燃烧使得许多含硫污染物增多, 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对大气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就是二氧化硫。而且二氧化硫几乎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影响极大。因此, 我国对硫氧化物的检测中主要是对二氧化硫的检测。其次, 大气污染检测还包括对氮氧化物的监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 相应的汽车尾气污染就越来越严重。而氮氧化物污染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当然除了汽车尾气之外还包括生产化肥时产生的废气以及石化燃料高温燃烧时产生的废气。最后, 大气污染检测还包括对颗粒状物质的监测。近些年来, 空气中的颗粒状物越来越多, 这些颗粒状物对人体十分有害, 有的能够直接进入人的肺中。比如前段时间好多地方都PM2.5超标。有些颗粒物是本身就有毒的, 也有许多颗粒物虽然本身没有毒, 但是它们能够作为一种载体把有毒的物质运输到人体之中。颗粒物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悬浮物的数量、降尘物的监测等。

2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发新能源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 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缺点, 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 改为集约型发展方式, 以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消耗少了, 那么相应的污染就会减小。减少传统资源的利用, 比如减少对煤炭、石油的使用。多利用以下几种资源, 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这些资源对大气的影响比较小, 所以多用这些资源不易对大气造成伤害。

2.2 加强国家对大气污染的整治力度

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国家一定要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明确对环境问题的惩治方法, 同时要加强惩罚力度, 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对于那些大量往大气释放污染物的企业, 政府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制止企业的不法行为, 同时要增加对类似企业的罚款, 若仍然不改善, 要依法强制企业停产, 以此促进企业进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同时国家要加强对环境整治的投入, 加大环保投入。比如,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纵某些高污染的企业, 同时还要加强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 对于那些对环境有益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奖励力度。最后还要合理的分布城市布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选址问题, 尽量避免与居民区离得过近, 减少对居民的伤害。

2.3 在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除了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外, 还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和生活中的污染源。因此, 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这样私家车的数量以及生活污染物会相应的减少。然后尽量减少燃油交通工具的使用, 如摩托车, 小轿车的使用。平时市民出门最好多坐公共汽车。同时, 要加强对电能车以及太阳能车等的使用, 研发部门要加大对新交通工具的研发。

2.4 加大国家和群众的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大监督力度可以使企业提高环境意识, 增加某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的压力, 迫使他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媒体多曝光一些大气污染问题以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也可以督促个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结语

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对于个人而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然后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整治。只有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 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把环境治理好。对于国家而言, 要时刻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 然后及时发布给群众, 然后才去有效措施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们始终存在于空气之中, 所以大气的污染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最近经常发生的雾霾天气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文章试图从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对策两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 以便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对策

参考文献

[1] 谢有奎, 陈灌春, 李永清等.环境安全概念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1:23-25.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6篇

[摘 要]工程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实践活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同时引发了各种伦理问题,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尚未深入开展。基于工程伦理师资培训及课题组相关实践及研究成果,从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目标、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案例教学方法等开展研究,以期为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实践教学表明:该研究成果对完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授课质量、丰富案例教学素材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多种不利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桥梁加固耐久性分析及对策研究”(2018GGJS005);2019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伦理》案例建设”(2019-11-6);2019年郑州大学思政教育教改项目“《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2019JG116)

[作者简介]郑元勋(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基础工程结构检测、监测、加固技术,结构耐久性,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等研究;蔡迎春(1971—),男,湖南岳阳人,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路面力学分析等研究。

一、引言

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工程实践规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趋增大,并引发了大量工程伦理问题,为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使工程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需要大量具备工程伦理素养的人才及时识别工程中潜在的伦理问题,并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工程师的伦理素质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4]。早在1912年和1914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前身)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分别制定了与工程领域相关的伦理准则。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真正引起广泛关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程所发挥的强大建设力和破坏力引起工程师对环境问题和自身伦理责任的反思和重视,《美国科学家通信》、美国科学家联盟等专门刊物和机构相继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到20世纪70年代末,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它“由那些从事工程的人们赞同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在工程中值得期望的理想和个人承诺组成”。西方各工程社团的职业伦理章程构成了工程伦理的主要内容。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实践者的社会责任,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自1994年起,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分别发表了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相关报告,呼吁針对工程师面临的伦理问题,加强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自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考试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基础”考试范围,从而使工程伦理教育被纳入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的制度体系之中。20世纪早期,正式的职业伦理规则得以制定,内容主要涉及工程师面对客户利益的忠诚度,较少涉及与一般公众、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到20世纪中后期则越来越强调“公共善”,工程伦理规范发生变化,教育内容从内部伦理拓展到社会责任教育。比如,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案例教育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工程精神;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技术规范和评估为重点。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工程伦理教育才开始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4-6]。董小燕等人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进而曹南燕等人相继发表文章探讨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并呼吁在国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4]。李恒达[7]等人以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了解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理工科院校开始开设工程法规和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4,7-12]。进入21世纪之后,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也成为人们的共识。鉴于此,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设置目标、课程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并结合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及教学反馈情况,对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方法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近年来,由于工程伦理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核电应用的利与弊、各地民众声势浩大的反PX化工项目活动、基因编译技术的功与罪、科学研究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对立、水电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等,足以引发人们对工程伦理的重视与思考。由此可见,工程领域不断涌现的工程伦理问题已经逐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不断提高相关工程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以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识别工程伦理风险及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避免及减轻工程伦理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环境与局面。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针对专业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学不系统甚至缺失,亟须开设相关课程及开展相关教学改革。专业工程硕士作为工程实践活动的主力军,亟须对该群体开展工程伦理教学及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活动,以提高其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最终实现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伦理人才主要培养目标如下:

(一)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在伦理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工程师多数不是由于他们人品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伦理性质的问题,即缺乏辨别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工程伦理意识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缺乏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程师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有悖伦理的决定和行为。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处理各种伦理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师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师面对伦理问题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为工程师如何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依据。

工程伦理规范并非一成不变,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性,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伦理立场:功利论、义务论、契约论和德性论等。总体上看,工程伦理规范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往往能够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工程师要与时俱进,在掌握工程伦理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結合具体工程特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避免工程伦理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困惑。

(三)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

工程基本理论是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基础,但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得。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是指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仅依靠工程伦理规范很难做出判断,工程师需要具备更为复杂的理性决策能力。在当代工程实践中,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复杂化,伦理决策能力成为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工程特点,通过充分调研,与时俱进,确定解决面临工程伦理的决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三、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一)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工程伦理课程设置是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目标的前提,但研究表明,目前工程伦理课程设置面临以下问题:

1.师资方面。①师资短缺。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约10所高校在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前期业界对工程伦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学校层次未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工程伦理》课程未能出现在培养方案中;另一个原因是任课教师短缺,导致无法开设工程伦理课程。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及工程界对工程伦理认识程度的提高,在全国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托下,相关师资培训相继在清华大学开展,师资短缺问题逐步得到了缓解,在未来几年相信会有更多高校相继开展《工程伦理》课程。②不同学科教师对职业伦理认识不统一。工程伦理涉及面广,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工程等,不同工程领域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千差万别,导致不同学科教师对工程伦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无法形成统一的认知程度及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到该课程的开设与讲授。

2.课程设置方面。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要求,虽然部分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但现有的伦理课程并没有与学生将要从事的科学研究或者职业结合起来,且以往专业课程缺少对行业伦理问题的梳理与归纳,也未形成系统的教材。我国工程伦理教材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早期较多引介国外教材[4],如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相对而言国内专业教材较少,目前可采用的教材有《工程伦理学概论》(李世新,2008)、《工程伦理学导论》(肖平,2009)、《工程伦理学》(张永强,2011)、《工程伦理读本》(张恒力,2013)等。到2015年春季,全国工程教指委组织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十几位专家合作编写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工程伦理》,同年,刘莉主编的教材—《工程伦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上教材的出版为今后工程伦理公共课的开设提供了教材支持[7]。

3.教育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在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以下不足:受众小、伦理思考不足、模式探索不充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模式改革:①将职业伦理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之中,逐步提高该课程的受众面;②加强伦理意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研究表明,前期虽然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但课程内容和专业教育脱节,未能灵活结合具体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讲授,导致授课效果较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③注重发挥职业伦理规范对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职业伦理规范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如何学以致用、灵活应用是对每一个工程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应对措施

1.课程建设思路。目前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对专业工程硕士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在结合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现状,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应遵照以下思路:①夯实基础—以教材建设为基础;②以人为本—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③全面推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④多面展开—通论教学与分论教学相结合;⑤实践智慧—开展案例教学;⑥价值塑造—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

2.具体应对措施。①多方遴选师资,完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建设需求,组建课程建设组进行联合授课,进而完善教学模式。相关专业教师应在掌握职业伦理共性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具体工程伦理问题,并通过教学经验积累及典型案例讲解,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行业资深专家应结合来自实践的特色案例和职业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建设、开发专业教学案例,提高授课效果。②修订培养方案,列入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部分院校虽然将该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但课程性质多为选修课形式,未能引起院校及学生的重视,授课效果一般。针对该现状,相关高校应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将工程伦理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对课时(至少16学时)和学分(至少1学分)进行明确规定。③深入研讨、达成共识—认知、规范、思辨、立场(价值判断)。首先应该明确工程伦理课程不是伦理学理论课,而应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或某类职业中伦理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提高学术或职业伦理的敏感性,增强对学术或职业行为规范的了解,改进伦理判断能力,增强伦理意志力等。因此,工程伦理课程不是要解决学生的人生或职业问题,也不是将答案给予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通过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使学生学会思辨并能在面对学术或职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④结合专业要求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工程伦理课程内容丰富,涉及伦理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分析框架、不同专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等,教师教学时应结合专业性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和情境实践。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以案例分析和深度探讨增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另外,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对职业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案例教学

工程伦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具体工程案例抽丝剥茧,利用所学工程伦理知识发现案例中包含的具体工程伦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鉴于此,传统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对工程伦理这门课程并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有研究表明[8-12],案例教学法因有利于学生伦理意见的表达、伦理问题识别及解决等优点,在美国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授课模式归纳如下:①必修课模式,即单独开设学生必修的工程伦理课;②跨课程模式,即将伦理教育内容融入各门工程课程之中;③将工程伦理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整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法是适应工程伦理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但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教学案例,因此,2017年8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程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征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案例的通知》(工程教指委秘〔2017〕49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工程伦理》精品案例,通过形成案例库以供全国师生选用,进而提高《工程伦理》的授课特点。

郑州大学作为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较早的高校,积极落实工程教指委秘〔2017〕49号文件精神,整理并上报了《“秦岭隧道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思考—如何从工程伦理角度看待道路的包容性设计》及《“死亡之路”厦蓉高速和溪路现象思考与反思》案例,并初步入选国家工程伦理课程案例教学库。这些案例2017年第一次应用于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18年,借助省级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契机,对案例进行了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以上案例来源于近期交通领域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事故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隧道入口设计及其附近道路线型选取、道路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排除人和车的因素,道路的设计是否存包容性不足等问题?把“秦岭隧道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及“死亡之路”厦蓉高速和溪路段作为工程伦理课程案例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能在案例中发现众多工程伦理问题。从案例中提炼相关伦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工程伦理理论剖析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其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及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特色及创新之处还在于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辩论,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以达到加深角色定位、提高授课效果的目的。随着我国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课程的授课效果与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进而提升我国工程师培养的素养与质量。

五、结论

随着工程伦理问题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程伦理问题逐步得到了政府及业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还存在课程开设单位不足、受众面少、教材缺乏、师资缺口大、案例教学素材不丰富等现状,一定程度上限值了我国工程伦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工程伦理课程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并逐渐在相关高校开设,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指导方针,针对我国工程伦理课程设置的困难与不足,未来我国教育系统应从师资遴选与补充、教学模式完善、精品教材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我国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水平与层次,为高水平工程伦理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同时针对工程伦理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以案例分析和深度探讨增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另外,我国正加紧建设与完善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库,以期丰富工程伦理教学手段,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7(5):37-39.

[2]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6,26(6): 36-41.

[3]李安萍,陈若愚,胡秀英.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26-30.

[4]邹晓东,李恒,姚威,等.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6-72.

[5]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93-97.

[6]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39-41.

[7]李恒达,童昕,张国坤,等.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教育认知状况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3-118.

[8]杨少龙,徐生雄,樊勇.工近15年来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46-50.

[9]刘莉,李宁.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107-111.

[10]邬晓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3):122-127.

[11]陈万球,丁予聆.一种新视角:西方工程伦理的形态演变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27-32.

[12]王前,陈爱华,等.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110-112.

上一篇:放松心情范文下一篇: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