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

2023-09-24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第1篇

2、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设想

3、绿色低碳建设的深圳经验

4、我国拓展极地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

5、新生代气候变化原因新解

6、探析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7、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供水发展对策

8、“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真的吗?

9、海岛旅游开发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10、探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

11、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

13、“美国历史上的人与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4、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探究①

15、用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国有林场的对策与建议

16、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

17、3种杀虫剂防治金针虫的效果研究

18、论中医暑湿感冒的缓急收补法

19、茂名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20、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21、“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

22、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初探

23、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24、擦亮中国种业“芯片”

25、王海雷:揭密远古的使者

26、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类植物的驯化起源研究

27、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研究热点及发展分析

28、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9、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及其孕灾环境的变化研究

30、外部环境温度变化对船舶的影响分析

31、\"保护雄性资源\"公告

3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3、莫桑比克不同腰果品系对叶果回枯病的抗病性调查研究

34、心理压力与减压心理操

35、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探究①

36、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造的促进作用

37、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性研究

38、近代以来杞麓湖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研究

39、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加固措施探索

40、论日本上胜町对比中日环保问题

41、浅析高中地理情景教学模式实践运用思考

42、海洋:气候变化的“引擎”

43、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有效途径

44、奚志农:镜头下的野性呼唤

45、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探究

46、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与研究

47、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

48、世界数十座都市正在下沉

49、气候与环境变化中需把握的报道取向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第2篇

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发展前景广阔

现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 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具备齐全的信托、保险、租赁等各项功能, 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行业内部角度来看, 我国都已经形成了较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 近几年我国金融经济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发展, 使得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于世界前列, 大量外国资本纷纷涌入国内市场。

(二) 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 市场日趋成熟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认知贯彻并执行每一项政策决策, 不仅为金融行业开辟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行为, 还进一步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活力, 以此更好地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建设, 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 金融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实现深入改革

近年来,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基于此, 要想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质量, 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作出以下几项努力:其一, 创新金融监管手段, 引进先进的监管技术,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能力, 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其二, 建立健全金融管理制度, 保障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现金融产业的深入改革, 增强金融体系的管理效益。其三, 正视我国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遵循我国的城乡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 并以此为依据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改进金融管理方案, 丰富金融服务功能, 加大对于金融产业的政策支持, 攻克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瓶颈, 增强整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

二、工业环境变化对于中国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探讨

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还能进一步提升资本跟的生产效率。在我国, 有的学者认为, 金融系统之所以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是具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也有学者认为,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 推动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此外, 随着工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势必会对中国金融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下文结合我国各个省份工业的发展状况, 对该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现阶段, 在不考虑金融环境的研究背景下, 我们发现在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集中的地区, 其发展速度反而更慢, 资金利用效率更低。通过实践探究与考察, 我们得出结果:由于该地区的金融机构更加看重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 主要的信贷资金都流向于大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信贷资金, 只能通过支付高额的利息获得信贷资金, 常常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捉襟见肘, 承担着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向政府制度变迁靠拢, 但是由于受到法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偏向问题。

在以往的工业环境变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中, 我们着重检验金融变量对资金配置效率带来的影响, 而通过不断研究发展, 在全要素视角下, 生产率越高的行业金融环境越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规范的金融环境, 对金融产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也就是说提升投资项目的汇报, 能够使得行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 除了通过改善资本效率提升行业增长率的同时, 更应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对行业带来的影响, 如果在实际的研究中忽视了这一因素, 则极易出现研究偏差。本文在已有的论证基础上, 新加入了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等研究内容, 主要是想通过考察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对实体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助益效果, 而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 加入这些新的研究内容后, 金融发展各个因素与行业生产率之间的系数关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金融行业的发展既离不开资金合理配置, 又离不开社会资本积累, 二者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现阶段, 还有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 并没有在我国现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有效验证, 但是外部融资有助于提高行业的增长速度却得到了实践验证。如今,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实体经济仍存在这较强的独特性, 通过讨论工业环境变化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 正好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会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 更应加强金融生态结构的优化、丰富金融服务功能, 切实保证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改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优势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增强社会生产效率, 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三、检验方法

最近几年来, 为了能够给有效提高金融企业的发展水平, 完善金融市场管理制度建设, 推动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 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 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以谋求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2005年起, 我国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当前证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规范证券市场操作行为, 以达到“脱胎换骨”的目的。此外,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法规政策与文化环境建设的关系, 均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极有可能使得本文的研究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选择稳健有效的检验方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历史研究报告, 收集不同时期的变量数据, 我们最终选用了印子分析法对工业增长、金融发展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其中, 政府对于某地经济的主导得分越高, 说明该地的金融生态环境约为规范, 同时考虑到我国特有的分配制度对于市场控制的影响, 我们采用金融深化指标来反应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指标, 收集相关的工业生产数据, 分析工业环境变化对金融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探究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检验金融发展的演化成果, 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活力。此外, 由于我国各个省份的资金利用率相对较低, 金融生态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 比如说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较好的地区, 相对应的金融产业增长速度就较快, 地方生产效率也就越高;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较差的地区, 其金融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地方生产效率偏低。所以,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强化国民生活质量, 一方面应创设良好的金融生态发展环境, 不断加大对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建设, 提高金融行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提高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 以此更好地实现“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的转变, 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国内金融行业得到飞速发展。现阶段, 如何有效协调好工业环境变化与金融行业发展之间矛盾, 丰富金融行业的配置功能, 满足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需求,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 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本文主要就工业环境变化对中国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 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业环境,变化,金融行业,影响探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延凯, 韩廷春.金融生态演进作用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透过资本配置效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2) .

[2] 李宏彬, 李杏, 姚先国, 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9 (10)

[3] 杜勇, 张欢, 陈建英.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17 (12) .

[4] 刘小玄, 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沦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 2011 (2) .

[5] 王林辉, 赵景.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工业企业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3) .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第3篇

一、广播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长期以来, 广播新闻作为人们接受新讯息的一种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简短却精准等特点, 为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 继而让其为国家政策的实施、重大事件的传播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而随着网络的普及, 新媒体的出现虽然为广播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力, 但新媒体的信息源却是基于报纸与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下面便简要介绍广播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变化:

首先,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传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上。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等作为广播新闻的主要信息源, 在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模式中, 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新闻媒体记者, 新闻传播也依靠广播。而在新媒体出现后, 尽管其主要信息源未变, 但广播新闻传播的信息采集方式与传播方式均不再局限于媒体记者与广播。无论是手机、微博、微信还是各大相关APP都能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收集。最主要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受众本身也同样可以成为新闻传播主体, 这便拉进了广播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其次,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上。随着新媒体范围的逐渐扩大, 广播新闻若想要得以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借助新媒体的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广播与网络的双向融合, 为广播新闻提供新的传播方式。在组织机构上, 广播新闻在以新媒体网络为基础来实现革新, 形成全新的、强大的资源共享体系, 继而来让自身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新要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 明确自身的受众定位

在新媒体逐渐拥有大批量受众的环境下, 广播新闻传播应当要舍弃原先的大众传播思维, 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受众定位, 抢占住一定的受众市场。广播新闻可以依据自身的传播特性来稳固一批中小型规模但却有着高质量、高忠诚度的听众, 如此可以确保自身的生存。之后便以此听众为基础来继续发展扩大,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继而吸引更多的听众。在这种发展趋势下, 广播新闻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固有媒介资源、人力资源来保证自身的广播新闻质量, 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不断扩大自身的传播途径。

(二) 广播新闻的声音多元化

在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 声音是除却新闻内容本身之外的另一重要构成要素。恰当而又动听的声音可以为广播新闻增添活力、生机, 让其可以更快的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提高听众对广播新闻的认可度与接受程度。在过去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模式中, 新闻的播报主要依靠播音员来完成, 而这种单一的播报形式在观众的热情减退后便很难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便应当要促进声音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声音可以彰显出广播新闻的独特优势, 让其在众多的新兴媒体中更具特色。主持人的语言特点、记者口述的语气语调、评论员的评述语言、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广播新闻直播中连线不同现场的采访记者的现场声音、渲染新闻主题的背景音乐等等这些声音都是广播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声音多元化时应当考虑的方面, 也是日后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 信息传播互动方式趋于新媒体化

广播新闻传播不仅有着社会性、循环性、差异性还有着一定的互动性。而互动又是广播新闻传播的一种依赖方式, 比方说新闻节目中与观众的互动可以促进新闻的传播。因此, 广播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也仍然需要保证自身的互动性, 在日后的发展中也应当要借助于新媒体的方式来促进互动性。现今的广播新闻传播在互动方面也从最早的信件互动、电话热线互动、手机短信互动开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逐渐演变为目前的QQ、微博互动, 而随着微信的广泛普及, 广播新闻的主流互动形式便是微信互动。这种互动方式的变化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广播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已趋于新媒体化。

三、结语

终上所述, 广播新闻传播即使是在如今的媒介多元化、信息获取方式多种多样、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环境下也仍然在媒体行业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它不仅不会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消亡, 反而借助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联网、卫星等为渠道和电脑、手机等为终端的新媒体的发展状态下, 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模式便受到了巨大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需求, 保证自身的发展形态, 广播新闻就不得不逐渐改变以呈现出新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文中首先分析的是广播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的变化情势, 之后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晓黎.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 2017 (10) .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第4篇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任务。我市地处浙中盆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但是,在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也日显突出。工业废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义乌环境生态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地近年来环境生态变化的原因,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生态;变化;改善

根据学校要求,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积极参加了 “保护母亲河——义乌江”活动。在实践期间发现义乌江的水质以及江边的环境与往年有较大的变化,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 义乌生态环境现状

我市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缘,气候温和湿润,季节四季分明。义乌江西出汇入婺江,大陈江北流注入浦阳江。全市自然资源丰富,山林植被良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封山育林以来,初步实现了市域内绿色广覆盖。我市从1997年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以来,通过矢志不移的工作,已经相继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连续不断的创建工作,特别是自2003年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以来,依托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小商品制造业,鼓励和引导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成功打造了独特的以商贸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二、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及分析

1、工业废水污染分布面广,实施监管难。我市工业污染大户很少,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小化肥、小水泥等已相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关闭。问题是当前全市有工业生产单位24000多家,其中有一定数量的污染排放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单个的污染物排放量并不大,且分布城乡,其中少数企业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公众利益,超标偷排现象仍有发生,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对这些企业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成为一大难题。

2、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复杂,全面治理难。首先是养殖业污染,应当说,我市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已经建成了污水治理工程,但少数养殖户为减轻治污成本,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使用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是农业种植污染,农业种植过程中,由于对传统的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对土壤等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提高产出率的同时,微生物环境破坏严重,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目前,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超过20%以上。

3、大气污染源日趋增加,总量控制难。目前,我市主要空气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企业废气体排放。首先是机动车尾气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最大问题,占到大气污染比例40%左右。其次是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各类建筑工地密布全市范围,一些施工单位未按照政府规定采取有效的扬尘防治措施,且仍然还有一部分砂石、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未进行全封闭改装,扬尘污染成

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占到大气污染比例20%左右。再次是企业废气排放污染,一批小型用能企业缺乏有效的减排措施,也给大气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4、流域治理区域大,限期完成难。生态环境保护是流域性、系统性的工作,尤其是水环境保护,更加需要流域范围内的共同合作和同步治理。如果我市的水质达不到功能区的要求,南水将影响金华,北水将影响浦江。同样,上游的来水品质也将影响我市。当前,在省政府的协调下,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展开,我市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治理目标。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少数环节任务还很艰巨,限期完成难度很大。

三、改善义乌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

1、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执法,深化印染、造纸、电镀、食品酿造、医药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监管,完善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区域的巡查、检查制度,增加监督检查和监测频次。进一步完善企业治污设施,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2、加强开发区环境监管。理顺开发区环境管理体制,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

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培育扶持50-100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治

1、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禁止养殖垃圾猪。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林牧结合、人工湿地及循环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修建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发酵池,处理有机垃圾等废弃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强化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监管工作,探索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的新技术,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

2、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逐步实行农业规模化种植,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施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精制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病虫综合防治、精准施药技术、绿色和有机农业技术等。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建设生态沟渠、种植氮磷高效富集植物等污染物生态拦截工程,减轻农田流失氮磷养分对水体的污染。

3、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地、山塘水库、农村池塘保洁力度。全面推广水域无投饲清洁养殖模式。禁止水库、池塘承包养殖。

(四)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一论断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定了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干部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落实在生态文明观的普及上。

1、媒体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普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观念,培养绿色消费意识,普及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形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

2、学校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加强对学生生态知识的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建立一批生态环境教育基地,鼓励建立学校环保俱乐部,成立专业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并通过学生,推动家长的生态文明观念的进步。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第5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与以往有哪些变化呢?以下加以分析阐述。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更易个性张扬

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交流, 网络环境中的学生更容易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和羞涩心理, 虽然自己意见独树一帜, 但不会遭受来自大多数人的白眼和异议, 也不会觉得不同意别人是件难堪的事, 可以直率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由于使用E-mail、BBS等方式, 学生放慢了交流的节奏, 不会立即获取反馈信息, 从而避免了外界干扰。例如, 日常所进行的头脑风暴法存在一个缺陷, 即当别人发言时你不得不停下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听他讲话, 并且难免受其意见左右。而在网络环境中实施头脑风暴法时学生既可以及时察看他人的意见, 又可以不受干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在网络中采用匿名等方式使得学生降低了正常的社会限制, 对自己的抑制减少, 可以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

2 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更易结成团体, 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同时从众和服从权威心理削弱

传统教学活动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并非易事, 而通过论坛、邮件列表、BBS、ICQ等方式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结成跨越时空的学习团体。学生之间不仅可以方便地交流, 而且形成了共同的交流规则, 例如∶) 代表微笑, u代表you。在网络协作学习中学生提出的疑难会有许多人帮助解答, 在网上学习小组竞赛中, 互助合作也很容易实现。另外, 虚拟环境中学习团体的建构是动态的, 成员没有时间像传统课堂教学中那样去逐步确立彼此的信任, 而是立刻建立信任关系, 开展教学活动。

但同时,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找到与之持相同倾向的人, 并且发现不仅有人同意我的观点, 而且其见解“更有理、更深刻”, 所以观点偏激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成员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降低了学生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

3 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角色扮演意识强烈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1959) 的“印象驾驭理论”指出, 每个人都会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采取他们认为与环境相符的策略, 扮演不同角色, 动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艾金德 (David Elkind, 1988) 进一步指出, 相对于成年人, 青少年更沉浸于自我想象中, 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具有过度的自我意识。

学生往往没有最终定位, 所以他们会不断尝试各种角色去取得经验。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有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很好的教学方式, 而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为实现学生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学生只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从一个站点进入另一个站点, 并变换相应的角色, 在虚拟世界里去体验职员、医生、律师、经营者等不同身份。虽然是虚拟的, 但比只能在脑海中想象要好得多。而且, 因为一切是虚拟的, 失败后学生可以马上重来, 削弱了损失, 减轻了挫折感。由于缺少面对面的接触, 可以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 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角色扮演意识。

4 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认知吝啬”理论 (Patricia Wallace, 1999) 指出, 人们倾向于不自主地保留精力, 减少认知负担, 仅仅把最初、肤浅的信息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印象。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学习伙伴除了通过会话, 还可以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 学生则使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获取信息。而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 学习通过E-mail、BBS、ICQ等方式交流, 可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 往往会导致认知的简单化。有关研究也表明, 由于网上交流一般采用纯文字符号, 而且慢于日常的对话节奏。因此, 在网络环境中的学生往往显得冷漠、对问题简单化、绝对化。

5 学生的学习风格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完善

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好某种或某些教学策略的学习方法, 它源于学生个性在学习中的定型和习惯化。学习风格多种多样, 但无优劣之分。教学不是改变学生的学习风格, 而是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很难针对每个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风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的出现使得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案。譬如, 采用整体策略的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材料, 依据对主题的广泛浏览, 对问题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采用序列策略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网上由学科专家精心设计的教学包, 按部就班地学习。可以说, 网络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是学生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

与以往传统教学相比,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具有以上几点变化。对这些变化的研究, 必将加深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认识, 从而为开展有的放矢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计算机网络为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与环境互动的学生也必然会随着技术更新、环境变迁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与以往有哪些变化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有效的开展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学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David Elkind.The hurried child: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M].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88.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

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形态变化

上一篇:温馨小家范文下一篇:食堂管理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