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

2024-05-22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中心舞台,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主要场所。消除学校改革创新进程中的矛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教育和和谐校园,最终实现教育目的,需从构建和谐课堂开始。

一、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师生都满意的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指课堂中的人(教师、学生)、物(教室、教材)、环境等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的完美教学过程,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全面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次要的。和谐课堂则关注学生在认知、智力、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公平性和民主性。这是指学生在和谐课堂中享有学习机会均等、学习过程公平和学习结果公平, 这是传统课堂忽视的领域。平等地参与课堂互动、享有的课堂资源、接受的课堂任务,平等地参与学习分享课堂时空,平等地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民主性主要表现在和谐课堂里,师生之间虽有角色的分工,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彼此没有等级界限的约束,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意见。

3. 有效性和有序性。和谐课堂也是“效率为先”的课堂。应试教育下那种靠题海战术支撑,靠牺牲师生利益加班加点为代价,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课堂肯定是不和谐的课堂。和谐课堂要解决课堂上“高耗低效”的问题,通过教师高效率的教和学生高效率的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有效性。井然有序的课堂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和谐课堂的有序性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物的因素、人的因素的有序,而且表现为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课堂活动的有序。它以一定的课堂制度作为保障,当然也要防止课堂过于秩序化、程序化,而忽视交流、合作等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 自主性和互动性。自主性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和谐课堂中,学生将学习活动看成是自觉自愿自动的一种行为,由“要学”到“会学”到“想学”、“好学”境界。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建立在新的教学观下的教学交往模式,通过多种方式的互动,优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师生共长,教学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和谐课堂中应注意的方面

从理论或一般意义上讲,和谐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课堂之不和谐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的课堂还有一些达不到和谐课堂的的地方,如有的表现为拘谨和呆板,有的表现为冷淡而紧张,有的表现为课堂纪律秩序较差,师生关系疏远,教师难以调控;有的表现为学生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注意力分散,反应迟滞,甚至有的表现为学生随心所欲,师生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在这样的课堂氛围或环境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难以实现。构建和谐课堂需要变革现有的课堂, 使课堂的各个方面都服从于“学生发展” 这个中心。因此,构建和谐课堂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但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构建和谐课堂主体的职责。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是师生的职责,而且是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职责,社会和家庭也具有重要的协助责任。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相关主体的职责有所区别。就中小学教育阶段来讲,构建和谐课堂的主要职责是教师。只有和谐课堂构建的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和谐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履行构建和谐课堂的职责,着力和谐课堂的构建,才能使和谐课堂的构建变成现实。另外,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学校管理者要营造宽松的环境,给师生以自主权,把课堂真正还给师生。只有当师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构建和谐课堂。

2. 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密切师生关系。根据有的学者研究,课堂存在着一种文化冲突现象,具体表现为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两种形式。课堂上的隐性文化冲突表现为一种想阻止对方但又未采取行动的心理态势;显性文化冲突表现为不仅有心理不相容的活动,而且还外化为情绪和言语行为,呈现出磨擦、失衡、对抗等程度不同的水平状况。课堂文化冲突虽然具有强化教师权威、有助于解决冲突的新规则的产生等正向功能,但它也会使师生之间、优秀学生与“差生”之间产生严重对立,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学生对教师所代表的规范文化的否定。因此,要针对课堂文化冲突的类型和层次,选择化解冲突的策略,营造课堂和谐的心理环境。对于课堂的磨擦性冲突,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磨擦”转化为整合。对于失衡性冲突,教师一方面要持以包容态度,另一方面要通过说服、磋商、讨论等方式与学生沟通,这样容易由失衡转而达成共识。对于对抗性冲突,师生都要采取冷静、反思、自省和换位思考等方式,实现彼此的认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改变只讲原则纪律不讲灵活宽容,只讲训导指正。不讲鼓励赞赏的陈旧教育观念,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少否定、少批评、少冷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教导,师生关系密切,学生才会对教师以及他的课程产生“喜爱”的情感,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3. 拟定适切的课堂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拟定适切的课堂目标要考虑目标的内容和表述。首先, 如何确定适切的课堂目标的具体内容? 课堂目标的内容要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 确定课堂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 并用“双向细目表” 列出具体内容。第二步是研究“ 学情”。班级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分层, 在确定课堂目标之前正视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是必要的, 这要求通过分析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 确定不同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第三步是研究现有的教学条件,包括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具、学生的兴趣、班级的学风、教师的素养等, 分析这些条件能否支持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现有的教学条件不够理想, 就必须考虑能够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途径为改善教学条件做出努力。教师要通过对“学情”和课堂教学条件的分析, 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双向细目表”,使其成为每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指南。其次, 课堂目标的表述和课堂目标的内容同样重要。课堂目标的表述要求具体、准确、可检测;要分别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表述课堂目标;目标表述的成分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本身、行为条件、行为标准;目标表述要全面, 包括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提高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能力。构建和谐课堂,既能化解课堂冲突,又能使课堂保持生机与活力,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课堂。许多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这样会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致使学生依赖性极强,学习效率低下。而灵活多样、因材(教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开放活跃。特别是采用案例法、互动法、小组合作法、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和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提供平台,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

5. 把握欣赏学生和批评学生的艺术。欣赏性评价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肯定的语气,都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友好。即使学生的表达和思维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教师也应当欣赏其合理的积极的方面,并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这不但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而且对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大有裨益。对于个别课堂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通过语言、动作影响课堂气氛的学生,尽量用眼神、手势、幽默等一些恰当的体态或语言去暗示、提醒违纪行为,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尊。如果采取言辞生硬的批评,往往容易产生师生情绪对立,激化教与学矛盾,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把握欣赏学生和批评学生的艺术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目的是营造和谐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和发展。

三、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意义

1. 构建和谐课堂是协调课堂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这是对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传统应试教育就课堂而言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1)三维目标“单一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难以全面实现。(2)主体地位“边缘化”。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学生处于从属、绝对服从的地位,没有自主的空间,主体地位难以保证。(3)教学活动“形式化”,课堂教学缺少实效性。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真正的交流,课堂效率不高。(4)教学过程“物化”,缺少人文关怀。教学过程变成纯知识的传授和机械的练习记忆过程,教师眼中只有“分数”。教学过程被“物化”,缺少情感交流,缺少人文关怀。这些不和谐课堂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课堂教学本身存在许多固有的矛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课堂是协调和处理课堂教学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必然要求。

2. 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它使学生厌学,心理负担过重,也使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这又严重危及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尽管复杂,但课堂的不和谐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不和谐的课堂里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教学,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因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就必然会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留至课后;教师一般很难做到清楚、透彻地传授新知识、讲解新问题,这又往往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在课余花大量的时间去弄懂本该在课堂内弄懂的问题,去完成本该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说,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顽症的有效途径。

3. 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人之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人之知识、技艺、能力、智慧、德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不和谐的课堂里,受教育者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不和谐而产生心理的过度紧张和情绪的焦虑或人格的分裂,也会因为课堂的散漫而变得对人、对事漫不经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由此可见,和谐课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同时,构建和谐课堂也能使教师在一种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与学生彼此交流,共同分享教和学带来的乐趣,这更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成长,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和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林文瑞)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设计适合的、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本文列举了作者在教学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对广大一线教师备课时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目标设计 问题 对策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结果”,即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预期变化。具体可划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也称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单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教学目标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所做的详细描述,是对一堂课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变化的预期。制定具体的、可打操、能检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常规。然而,作为地理教研员,笔者在对区内各校地理教学调研、地理备课本翻阅中发现一些地理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区教研室在2010年编制完成了《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作为实施“教学新常规”的基本依据,其中第5条为: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设计能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真正体现三维性和适切性。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表述力求明确、具体,便于观测、测量、评价。笔者在平时教学常规调研中发现,教学目标制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

1.无目标。

翻阅教师备课本时,经常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备课本中其他栏目教师都写得很完整,但是教学目标设计一栏却空着;有些备课本其他栏目各个课时设计用笔、字体颜色往往不一样,有时用蓝色,有时用黑色,有时还用红色等,写字速度有所差异,有的课时写字快,字体比较潦草,有的课时写字慢,字体比较工整等。但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却字体颜色、写字速度看起来惊人得一致。这两种情况其实都反映出教师设计教学时没有设计教学目标,要不空着,到学校要检查时教师一次性地从教参书等上面抄来补齐。

产生这种情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是多余的,对教学实施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为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完成这一环节”,原因是: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展开与落实、课后的检测与评价都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没有进行目标制订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2.大而空。

所谓“大而空”,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太泛泛而谈,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標相混。教师在表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时常采用“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的意识”等“放之四海皆准”的描述,看上去非常正确,但实际毫无作用,有人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案例1】关于《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调研A老师):

知识与技能:①大气的垂直分层;②大气削弱作用的表现;③大气的保温作用;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通过案例1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不仅是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应实现的目标,还是学习所有课程都应实现的目标;不仅是初中学生应实现的目标,还是高中学生应实现的目标,甚至是人一生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已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因此,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与教学目的、整个课程目标区分开来,制定出符合某一课时的具体的、能落实的、能检测的教学目标。

3.不可测。

不可测量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见的错误,没有对课堂教学目标做学习行为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只是几个知识点的罗列,如案例1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另外,有些教师把教学目标的可测性误认为学生能回答几个问题就行,于是出现了问题式的教学目标,如:

【案例2】关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调研B老师):

①自然灾害的概念是什么?可以分为哪几类?②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是什么?③对于洪涝灾害,有哪些措施?

案例2其实是几个知识点的罗列,只是把知识点转化成了简单的问题,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书上都有,学生只要在书上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代表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吗?学生真正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了吗?学生真正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了吗?学生对于不同的情境真正能提出解决或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了吗?显然还不能,所以这个目标其实是不可测量或者要求过低的,与教学的课堂落实、评价要求是不一致的,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目标。

4.错主体。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发生期望的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都是无效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实际上,教学目标是学生要实现的目标,而非教师要实现的目标。教师讲很多遍,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这种教学就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案例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调研C老师):

①使学生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②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③使学生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④使学生理解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案例3中的陈述,两个“使学生了解”与两个“使学生理解”主体是谁?显然是教师,如果依这样的目标表述,就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成了教师,课堂就变成了“灌输式”教学,这显然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是相违背的。

5.难操作。

难操作是指教师设计的目标选择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老师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大多用“了解”“掌握”“理解”“应用”等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可是这些词很难操作,也很难检测,如案例3中“两个了解”、“两个理解”就是如此。

6.不全面。

不全面是指表述的目标没有真正体现目标的“三维性”。新课程将地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走向了两个极端:有的是“不全面”,没有体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如前面的案例2与案例3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没有设计其他二维目标;有的是人为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如案例1这样人为地把三维目标分开表述,笔者以为是对三维目标理解的“不全面”。要知道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其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与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分析正是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学习行为的导向与引领作用而缺乏目标意识,导致备课“无目标”;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而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相混淆,导致描述的目标“大而空”;由于没有目标分类学等相关理论素养及教学目标表述的实践技能,导致设计的目标“不可测”、“错主体”、“难操作”;由于不能理解三维目标的真正含义,导致描述的目标“不全面”等。一句话,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教学评价的引领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改变这种现状,研究设计的目标与课堂学习行为的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相一致的策略,筆者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与策略(见下图)。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与标准,简单一句话即学生在一堂课结束时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作用,才能避免设计课时“忘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设置教学目标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设置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一堂课教学中或以教师讲授为主,或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许多学生往往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信息,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关键信息。另外向学生呈现指向性、操作性强的课堂学习目标,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其次,设置教学目标能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理论上讲一个好的教学目标不仅明确了学生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应该使学生知道将通过什么途径、方法产生这种变化(过程与方法),使课堂展开时课堂教学行为与师生交流朝向目标前进,不仅使预期的变化更容易达到,而且会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最后,设置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评价与测验。每堂课时或课后,教师都会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或测验,以检查学生学得如何。那么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其实是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如果教师设置并事先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学生就知道了课堂学习标准,其学习将会变得更为容易、效率更高;而对于教师,准备评价与测验就变得简单,并能很容易地依据测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变化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一句话,教师要认识到设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树立目标意识,就不会备课“无目标”设计了。

2.研究课程标准,理解三维内涵。

新课程将地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可是现实是教师制定目标时只有知识的罗列或者将三维目标人为割裂表述目标,这都是没有全面准确理解三维目标导致的,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呢?其实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源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这三个方面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学生在写字(动作技能目标)时,正在进行记忆与推理(认知目标),同时他们对这个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目标)。同理,我国制订的三维目标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教师不应该人为地把其割裂开来,新课程地理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大致含义如下: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所谓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地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的知识(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经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地理知识);

所谓技能目标主要包括:①基本技能,即地理课堂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算、绘图等技能;②智力技能,即对地理现象的感知、地理事实的记忆、地理问题解决的想象与思维等技能;③自我认知技能,即对地理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的监控技能,如会自己制订地理学习计划,会自己正确看待地理学习成绩,会自己检查地理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等。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所谓过程目标主要指地理学科科学的学习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的过程、引导整合地理思维的过程、尝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地理观察能力的过程、参与地理调查研究的过程等。

方法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即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时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3.学习目标理论,把握设计依据。

首先要把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区分开以避免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过空、过大。

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其次,学习相关目标表述的方法论,使得自己设计的目标具有可测性、操作性。

其中比较典型的目标表述方法论有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即教学目标三部分表述系统(描述了意想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必须做什么;列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这种行为如何被识别和测验;给出了在测验中可接受的一个标准);格兰伦德的联合系统表述法;还有前面提到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的6层次认知目标、6层次动作技能目标、5层次的情感目标表述系统。这三个表述方法中笔者以为尤以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参考价值最大因为该系统详细列出了各层次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一般教育心理学教材中都有详细介绍)。为我们表述目标选择行为动词提供了方法上的依据。

4.使用“五化”方法,有效陈述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化。

即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前面案例3可以改成:

【案例4】关于《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案例3改编):

①能用数据说明人口爆炸的事实。

②能说出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③会分析、归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④能正确判别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这样一改编后原来陈述的主体就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了。

(2)行为动词准确化。

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学生行为动词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如“让学生了解……”“让学生理解……”要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知识性目标动词:列出、说出、说明、证明;技能性目标动词:模仿、运用、使用;情感性目标动词:体验、关注、拒绝、建立、具有等。应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反映地理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地理课时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评估性、可操作性。

如案例3改编成案例4后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教学目标用“说明”、“说出”、“分析”、“归纳”“判别”等动词替代了原来的“了解”、“理解”,这样教学目标就更具操作性,也更容易檢测了。

(3)行为条件清晰化。

即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要把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范围与限制条件、教师通过何种方法或者途径让学生实现预期目标叙述清楚。如:

【案例5】关于《宇宙的起源》(浙教版《科学》第六册第1节“宇宙的起源”)一课笔者曾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①查阅相关书籍或互联网,列举宇宙起源的传说,至少两种,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②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文字与插图),知道宇宙是由不同层次星系构成的,是无边的、膨胀的。

③观看“气球充气”实验,阐述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基本观点。

案例5中“查阅相关书籍或互联网”、“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观看气球充气实验”等文字表述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条件的清晰表示。其中“查阅相关书籍或互联网”、“阅读教材”、“观看气球充气实验”等是对学习提供信息与提示;“用5分钟时间”则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条件进行时间上的限制。

(4)行为标准明确化。

行为标准是指学生對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在地理教学课时目标中要使用明确的数据反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即学生学习行为标准要明确,如案例5中的“至少两种”就是目标表述的行为标准。

(5)目标表述公式化。

一个完整地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就是“谁去做、怎样做、什么条件、做的程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如

【案例6】关于《行政区划》一课教学目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可如下设计:

学生能说出自己家乡所在的三级行政区划名称,培养热爱家乡之情;

①学生能借助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通过分组竞赛学习形式,说出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政府所在地,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②学生能借助中国行政区划图,说出至少三个与浙江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

案例6目标①中学生(行为主体)能借助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行为条件,也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分组竞赛学习形式(行为条件,也是过程方法目标),说出(行为动词,也是技能目标)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政府所在地(知识目标),养成竞争合作意识(情感目标);

目标②中学生(行为主体)借助中国政区图(行为条件,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说出(行为动词,也是技能目标)至少三个(行为标准)与浙江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知识目标)。

用这个公式陈述目标不仅完整清晰地表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行为条件有哪些,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要达到什么行为标准。同时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另外看到这样的目标表述可以清晰地知道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展开落实,课后如何进行检测评价,真正做到教学目标“表述——落实——评价”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盛群力,马兰,褚献华.界定三维教学目标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曹列文.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的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8(12).

[5]吴金财.例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中的体育舞蹈训练情况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因此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运用人本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行:一是增强团队凝聚力;二是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四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人本管理;体育舞蹈训练;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不断地进步,这使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改变,使教育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本质。如今体育舞蹈训练已经成为了教育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融入人本管理模式将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机遇。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的概念最初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将其应用到学校的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是指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训练计划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使整个训练过程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让体育舞蹈训练的意义得到充分地实现。在人本管理理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第三,使体育舞蹈训练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凝聚人心

在一个组织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和训练中要充分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对组织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要尽量地满足。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使他们对组织产生浓厚的感情,这对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十分有必要[1]。

(二)以自我管理为主形成自觉意识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积极地调节,进而达到自我驾驭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管理方法。而人本管理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要想真正的落实这种管理模式就要使信息体系和通信通道得到完备的建立,使得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对组织中的相关信息要能过及时地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在组织中进行自我管理的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组织中的人在工作时相互 配合,使工作能够更高效的完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自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还能够使自我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共同的愿景为统领积聚力量

组织中共同愿景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理想具有一致性。有了共同愿景的基础,在进行人本管理时,组织中的成员才找到自我管理的方向,并对组织成员产生约束性,同时激励他们内在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还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组织成员的雄心斗志,使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整个组织的共同目标,并激励组织成员不断的超越自我,让他们把组织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从而把他们的力量积聚起来,这样必将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

三、人本管理模式下體育舞蹈的训练策略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训练项目,因为自身所具有的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优点和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形体美、舞蹈美和音乐美等特点,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和喜爱。体育舞蹈是一种集体性的项目,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体育舞蹈训练的效果。

(一)增强凝聚力,提高训练效果

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具体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这时体育舞蹈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辅助学生进行训练,最重要的是体育舞蹈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能力,对学生的合理的需求要尽量地予以满足,并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另外,体育舞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这也有利于训练环境和谐氛围的营造。只有体育舞蹈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可以为了集体而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除此之外,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情况和身体情况两方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强度做出适当的改变。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量或者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时,教师也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批评,而要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以及有效地解决途径,最终使体育舞蹈的训练效果得到明显提升[2]。

(二)重视个体,提高训练效果

一个客观存在情况是,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的综合素质都不相同,而这是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另外,不仅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背景也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们的实际差异,然后根据这种实际差异让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强度的训练,这样每一个学生对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制定训练计划都能够接受,才能在训练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进而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这样的训练方法一方面将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行了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使体育舞蹈训练更有针对性。

(三)建立完善激励制度,提高训练效果

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并加以合理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信息激励。

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学生用金钱物质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这样的方法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以及比赛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是对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和积极的训练态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他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更加积极努力的参与到训练中,使自己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体育舞蹈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精神激励

所谓精神激励就是指体育舞蹈教师在精神上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或者在学生思想状态不佳时,通过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使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并燃起斗志,从而达到让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体育舞蹈训练中的目标。通常来说,体育舞蹈训练都很枯燥、乏味和无聊,所以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进行精神激励的作用,要灵活地运用精神激励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因此,要对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的提出表扬或者授予荣誉激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体育舞蹈训练中,从而使体育舞蹈的训练效果得到提高。物质奖励的时效性比较明显,因此搭配上更具持久性精神激励可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3]。

3.信息激励

信息激励是指学生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并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从而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使体育舞蹈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像体育舞蹈这种项目,在集体中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个人在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另外,进行集体训练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多借鉴他人的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这也有利于个人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訓练效果

在体育舞蹈训练中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全面和长久的发展。所以在训练中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加以关注,使学生的训练水平得到稳定的提高。除了加强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是强调身体素质这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所以在训练中一方面应该有大局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中更有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舞蹈训练已经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人本管理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对这一模式加强应用研究,然后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贯彻实行。

参考文献:

[1]胡映珍,张文婷.人本管理模式下体育舞蹈训练研究[J].科技视界,2013 (36):51-51.

[2]欧美珍.人本管理模式下体育舞蹈训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 (01):62-63.

[3]杨士花,张敏.高校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15 (7):103-103.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真正促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体,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翻转课堂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期望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济管理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5. 131

0 引 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成效常常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而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则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经济管理专业是高等院校核心专业之一,该专业的学习内容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恰恰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1 翻转课堂概述

最早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Jon Bergmann和Aaron Sam两位化学教师,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并得到学界的认可。

简单地说,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对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并在教师的要求、引导下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并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探究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②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由于课堂活动中常出现提问、测试、讨论等交流方式,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更充分的交流;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课前自学时的相互帮助,有利于形成先进带后进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 翻转课堂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2.1 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理论、原理、活动、方法等为主,对于尚未参加工作实践的大学生而言,教学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生动形象的视频,相比于在传统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容易接受知识。

2.2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看似枯燥乏味的计算性内容,如果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而翻转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教学视频、课堂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真实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实施中。

2.3 评价方法科学

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翻转课堂的应用更加突出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这一特性使得翻转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宜死板、单一,而是应采取综合新、多元化、多途径的评价方式。例如,随堂练习、小测试、课堂小论文、案例分析、作业展示等等,均可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的依据;而课堂上,老师也可根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态度与完成情况对其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除此之外,由于翻转课堂中经常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成为了可能,对促进学生相互学习、良性竞争大有裨益。

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对策

3.1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步骤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3.1.1 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第一要务。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局面,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的实施。因此,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师生角色、课堂性质、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变化,并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才能真正合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从以往的灌输式课堂中摆脱出来,转而向着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堂发展。对此,教师不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要主动从课堂的“主角”变为“配角”,以指导者、守夜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3.1.2 做好课前学习设计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也会要求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但由于缺乏任务的约束和学习目标的引导,真正能进行充分预习的学生很少。而在翻转课堂中,课前学习成为核心学习环节之一,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方法,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确保课前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一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剪辑、组合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精彩的学习素材,需要注意的是,视频内容不但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还应具有良好的清晰度,视频中教师的讲述应当清楚、宏亮,讲述内容应生动有趣,视频的长度应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过长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兴趣,产生疲劳感,过短则不足以容纳教学要点;二是要科学设计学习任务书,将课前学习的目标、要点、难点等列出来,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详实地记录在任务书上,以便在课上予以解决。

3.1.3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包括随堂作业、科学实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作品展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等等。为了充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课堂活动形式,除此之外,也可将多种课堂活动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课堂活动。例如,对于概念性、理论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随堂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对计算性的知识点,可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公式和计算方法的含义,并学会举一反三,而案例教学中,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引导不同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案例解析中。对此,教师可采用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找到结题思路,以成功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建立学习自信心。

3.2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判断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在知识传授环节,看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是否优于传统课堂教师讲授所收到的效果;二是在知识内化环节,看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内化的情况是否优于传统课堂上学生在课后练习所取得的效果。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诸多因素,而其中对教学成果影响最为显著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视频的准备。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翻转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学视频的准备是否恰当、充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而言,由于课堂中计算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较多,在准备教学视频时应尽量选择那些时间适中、讲授过程幽默有趣、案例丰富且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教学视频。

(2)课堂活动的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对学生最为有益的改变也是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需要何种激励、引导和帮助等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应对活动的素材、实施方式进行精心设计。

(3)学习平台的搭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老师的要求和引导下,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学习成果进行管理,教师应利用学校资源搭建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平台。一方面可将课堂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案例、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上,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生通过在平台上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心得、收获等等,以便教师更全面、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

4 结 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者应在充分认识翻转课堂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来凸显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要充分重视教学视频的准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平台的搭建三个关键问题,以保证翻转课堂的开放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关键词:接受式 辅导式 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 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 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 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 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 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 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 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 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 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 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 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 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 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 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 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的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 习总结。

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教材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 主要内容,并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能力。

第二步: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 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 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三步:教师精讲。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前面环节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 疑难问题进行精讲。所谓精讲,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 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第四步:练习总结。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评价、小结等活动,使 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得到及时的巩固。如上例,既可以针对阅读要求上所出的题目检测学生,进行总结 。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 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问题。

参与——活动式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 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手工工场、历史会议的会场。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 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既有听课、学习的过程,又有参与活动的过程,既动脑 ,又动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 、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 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河北省永年县第三实验学校)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2、导学式教学法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商境模拟法在商法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4、聚焦互动式课堂,打造学习共同体

5、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法探究

6、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探究

7、一种同侪引导的翻转课堂实施模式

8、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

9、财会高职教育翻转课堂之我见

10、自导式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1、翻转课堂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研究

12、“跨越式”教学与“五三二一”校本教学相长之感受

13、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14、网络环境下自导式信息用户教育系统的构建

15、“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

16、混合式教学法在外国文学课堂中的运用

17、改革示范校应该示范什么

18、启发式教学方式在中学数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1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20、论愉快而不紧张的课堂氛围的构建

21、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2、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23、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4、研讨式教学及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25、论高中英语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6、教师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

27、浅谈新课标下英语教师的转变

28、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微

29、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

30、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翻转实训课堂中师生角色的变化

32、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33、导学式教学法对初中生几何空间思维的培养实践探析

34、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探究

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艺术类高校中的教学模式探究

36、法学教学学生参与度提升路径研究

37、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

38、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

39、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4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41、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综述

42、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自导式教学的生成性探究

4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课堂创建维度分析

4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45、“演员”请就位——浅议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6、以模导学 研评跟进 努力构建“三化”课堂

47、语文三维教改实验的三种试验课型

48、师生互动,共建高效课堂

49、问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探讨

上一篇: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数学信息教学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