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

2024-05-17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悸;胸痹;中医药疗法

缓慢性心率失常是以心室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的一类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散见于多种病症。近年来,临床医学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已从临床电生理深入到离子通道和基因水平,多项新技术被推广应用[1],在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药物治疗上发展缓慢,临床仍然依靠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等,虽有明确的提升心率作用,但始终存在不良反应多的严重缺陷,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这些药物在纠正原有心律失常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不能长期服用。起搏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源性猝死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其远期疗效尚存在疑虑。Rodrigue等[2]研究表明,永久性起搏器并不增加病窦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同时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中医学中本病属“心悸、胸痹、迟脉、厥脱”等范畴,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痰阻及气阴两虚证候,不仅表现出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虚弱征象,且常伴有面色恍白,腰膝酸软,畏寒等心肾阳虚特点,脉象多见迟脉,并见沉、细、结脉等。其病位在心,多虚实夹杂为患。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是在辩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立足于对病机证候的认识,循证选方,从整体上纠正机体病理状态。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们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和治疗方面作了很多有益尝试及研究。笔者现就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目前对于本病病机的认识尚不统一,但大多学者认为心肾阳虚是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主要病机为心肾阳虚,元阳衰微,阴寒内盛。古今医家辨证施治,著书立说,又各侧重虚、瘀、痰、热等方面。王晶[3]在总结其师张任城的学术思想时提到,张氏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位在心,根本在肾,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肾阳虚,兼夹气虚,阴虚,瘀血等。心主血脉,心阳的重要作用是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命门相火,总司一身之阳气,肾阳为诸阳之本,心中阳气得肾中真火之助,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主血脉的功能。心肾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心跳的快慢,血脉的盈亏和脉象的虚实。梁君昭[4]认为本病虽以阳虚瘀阻为主,涉及心脾肾脏,但病位实质在心之络脉,“久病入络”、“久虚入络”、“久瘀入络”。病程日久,由“经脉继及络脉”,络脉易滞易瘀,日久化浊生毒,便形成脏络并病,滞、瘀、浊、毒互结的病象,故治疗时应注重脏络同治,瘀浊毒结并祛。刘淑娟等[5]结合黄春林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肾阳虚弱乃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和中心环节。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气滞、瘀血、痰浊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病理产物。

2 组方用药

2.1 古方化裁 金卓祥[6]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尽管多属于中医的阴证、虚证,但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亦是其常见病机,多虚实夹杂为患,故倡导打破治疗必用大温大补的传统观念,另辟蹊径,尝试从心胆相关论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患者26例,总有效率为65%。王金锁[7]认为枳实薤白桂枝汤有调节迷走神经张力、使心脏的窦房结兴奋性升高的作用,并以此方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5例,总有效率为97.7%,疗效明显优于西药654-2药片。

2.2 自拟方加减 张秀娟等[8]认为应针对心脏本身的受损情况而针对用药,自拟参附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202例,以人参、附子、五味子、红花、川芎、桂枝、阿胶、薤白、丹参、菖蒲、龙骨、玄参、干姜、麦冬为剂,总有效率达96%,疗效满意。王维慧[9]重用益气温阳之品,自拟益气通阳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5例,药用生黄芪、党参、桂枝、甘松、炙甘草、白术、丹参,总有效率为86.7%,共达温阳复脉、益气养心、活血通络之功,证明益气通阳汤确为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2.3 中成药治疗 方利华[10]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60例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症状普遍缓解,平均心率、最慢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不良影响,提示用药安全可靠。王瑞华等[11]应用起搏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21例,总有效率为90.5%,疗效确切。韩伟等[12]发现参仙升脉口服液可显著提高心率,改善症状,治疗4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总有效率达90%,疗效明显优于心宝对照组。

2.4 针灸治疗 徐连登等[13]以吴茱萸敷贴内关、心俞穴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总有效率为86.7%,同时口服心宝丸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证实了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具有与服用心宝丸相似的功效,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投入较少的治疗方法。高镇五等[14]用针灸内关、列缺、膻中、足三里穴的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8例,心气虚型则上列穴位每次取1~2穴,心阳虚型加素髎或大椎,气阴两虚型加神门或安眠或三阴交,心脉痹阻型加三阴交或膈俞。施针灸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81%。

2.5 针剂治疗 尹维东[15]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125例,疗效满意。认为参麦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强心、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等。并指出该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是双向的,既能够抗快速心律失常,又能够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中药制剂。刘仲[16]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有效率为78.1%。指出该药通过保护缺血缺氧心肌,扩张血管,调整血压血流,使窦房结功能恢复正常。

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付娅舒[17]给予60例患者生脉注射液及氨茶碱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个疗程(14 d)后,总有效率为85%。治疗全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生脉注射液联用氨茶碱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型患者疗效显著。索志荣等[18]共观察符合方案患者134例,其中治疗组68例,予中药宁心宝与西药心先安注射液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76%,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舒氟美(茶碱缓释片)治疗的对照组,临床观察表明,此中西药联用方法近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李静等[19]观察老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132例,其中治疗组68例,予步长稳心颗粒及茶碱缓释片治疗,总有效率达85.2%。对照组60例以单纯茶碱缓释片治疗,总有效率为65.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步长稳心颗粒与西药联用,疗效确切,并可减少西药所致的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2.7 单味中药的药理实验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抗自由基损伤、改善细胞钙平衡和能量代谢、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栓形成[20]。研究证实,黄芪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增加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的数目,增强心肌收缩,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21]。三七活血化瘀通络,可明显改善微循环,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及治疗心肌缺血缺氧诱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丹参能加强心肌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抗血栓形成,并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22]。附子有效成分之一的去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能加快心率,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缩短,改善和加快窦房及房室传导,并改善窦房结的血液供应,提高内源性窦房结的功能,增加心排血量[23]。目前,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深入发展,但用于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时,还需注重具体证候的需要,只有药证结合,才可发挥中药独有功效,使疗效更加确切显著。

3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以及安全用药等方面,均有上好的表现,充分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中医药界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机理和辨证分型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疗效的判定和评定标准不一致,对本病的研究也多局限于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还远远不够。面对这些问题,要求中医工作者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和研究,既保持中医辨证施治的传统和特色,也接纳和汲取其他种类医学的有效诊治方法及精华,以此来适应时代的需要,发展壮大我国中医药事业。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

[2]Rodrigue RD, Schocken D D. Update on sick sinussyn drome[J].Geriatrics,1990,45(1):26.

[3]王晶.张任城主任医师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5,26(2):143~144.

[4]梁君昭.从脏络论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证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报,2008,36(6):23~25.

[5]刘淑娟,尹克春,周文斌,等.温补肾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9,30(7):1167~1168.

[6]金卓祥.黄连温胆汤治疗复杂性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69.

[7]王金锁.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5例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5,3(1):86.

[8]张秀娟,王钢柱,王敏.参附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20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7,(10):4~5.

[9]王维慧.益气通阳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3):29.

[10]方利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60例[J].陕西中医.2010,31(2):135~136.

[11]王瑞华,孙兰军,赵英强.起搏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心气阳虚证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8,25(1):10~14.

[12]韩伟,耿乃志.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0,(4):11.

[13]徐连登,张宇霞,郑艳华.内关、心俞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3):192~194.

[14]高镇五,虞孝贞,沈爱学,等.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04):20.

[15]尹维东.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125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5,21(9):529.

[16]刘仲,南重泰,王文焱,等.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1,(3):12.

[17]付娅舒.生脉注射液联用氨茶碱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21):153.

[18]索志荣,刘效诊.中西医结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0):4427~4428.

[19]李静,李长青,郑萍.步长稳心颗粒与茶碱缓释片联用治疗老年窦性心动过缓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36(1):92~93.

[20]荆丰德.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02~2704.

[21]石瑞如,刘艳红,何路明,等.黄芪对老年大鼠脑受体、心肌β受体等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1):27~30.

[22]王筠默,姜名瑛,沈映君,等.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8~59.

[23]蔡永敏,王黎,任玉让,等.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12~420.

(收稿日期:2011-01-27)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8.19

摘 要 目的:了解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Luminal型乳腺癌女性患者257例,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结合Morisky治疗依从性量表调查,并就影响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患者死亡22例、失訪17例,218例患者完成5年随访。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服药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坚持服药超过1年的有202例(92.7%),坚持服药超过2年的有184例(84.4%),坚持服药超过3年的有172例(78.9%),坚持服药超过4年的有158例(72.5%),坚持服药5年的有138例(6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地类型、有无内科合并症均为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均为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结论: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坚持服药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均是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因此,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个体化、持续、动态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用药指导、用药教育等以提高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Luminal型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anc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uminal breast cancer,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in clinic. METHODS: A total of 257 patients with Luminal breast cancer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during Jun. 1st, 2009-May 31st, 2012.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combined with Morisky therapy compliance scale were used for survey during telephone follow-up or outpatient review.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ple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compliance. RESULT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22 patients died, and 17 patients lost follow-up; 218 patients completed 5 years of follow-up. The medieation rate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was decreased with time. A total of 202 patients (92.7%) persisted in taking medicine for more than 1 year, 184 patients (84.4%) for more than 2 years, 172 patients (78.9%) for more than 3 years, 158 patients (72.5%) for more than 4 years and 138 patients (63.3%) for 5 year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pliance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was influenced by patients’ age, monthly income per capita,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type of residence and with or without internal medicine complication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age, monthly income per capita,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were independent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compliance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CONCLUSIONS: The medieation rate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uminal breast cancer is decreased with time. The patients’ age, monthly income per capita,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re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the compliance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provide individualized, continuous and dynamic therapy plan according to patients’ condition, strengthen medication guidance and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endocrine drug therapy.

KEYWORDS Luminal breast cancer; Endocrine drug therapy; Compliance; Influential factor

乳腺癌是全球妇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1-4]。据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的癌症统计报告推测,当年美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约占女性癌症总新发例数的30%,死亡例数约占女性癌症总死亡例数的14%[5]。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治疗St Gallen国际专家共识》[6]指出,乳腺癌可分为Luminal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其中Luminal型乳腺癌又分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合计约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62.8%[7],而内分泌药物治疗是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全身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药物治疗标准疗程已由5年延长至10年[4,8-9]。有文献报道,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呈逐年下降趋势[10],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治疗结局具有重要影响[11-12]。因此,如何提高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分析了我院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2)Luminal A型: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且PR阳性率≥20%,HER-2阴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低水平(<14%);Luminal B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Ki-67任何水平,或者ER和/或PR阳性,HER-2阴性,Ki-67>14%。(3)预计生存期≥1年。(4)初诊Luminal型乳腺癌。

排除标准:(1)内分泌药物治疗期间死亡者;(2)预计生存期<1年者;(3)医师认为可终止内分泌药物治疗者;(4)复发或非首次治疗者。

1.2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257例Luminal型乳腺癌女性患者,其中Luminal A型46例,Luminal B型211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47.32±8.94)岁;按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临床TNM分期第7版标准[13-14]进行分期,Ⅰ期31例,Ⅱ期136例,Ⅲ期68例,Ⅳ期22例;所有患者均需内分泌药物治疗(如他莫昔芬、阿那曲唑、托瑞米芬、依西美坦、来曲唑等)。

1.3 研究方法

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结合Morisky治疗依从性量表[15](8-item 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对患者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1日至患者死亡或2017年12月31日,每年至少随访2次,以最后一次的随访结果为调查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年龄、临床TNM分期、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地类型、有无内科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MMAS-8量表总分为8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低,得分6~<8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高,评分标准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各因素与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随访调查情况

对257例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随访期间患者死亡22例、失访17例,完成5年随访的有218例(其中Luminal A型41例,Luminal B型177例),随访完成率为84.8%(218/257)。218例患者中,坚持服药≥1年的有202例(92.7%),坚持服药≥2年的有184例(84.4%),坚持服药≥3年的有172例(78.9%),堅持服药≥4年的有158例(72.5%),坚持服药5年的有138例(63.3%)。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坚持服药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2.2 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地类型、有无内科合并症均为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P<0.05),详见表2。

2.3 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婚姻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均是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详见表3。

3 讨论

内分泌药物治疗是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坚持服药率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与相关文献[16-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Lundgren C等[18]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随访5年发现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为91.5%,而本研究中患者随访5年的内分泌药物治疗坚持服药率仅为63.3%。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国外患者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比例较低、有更多的延续医疗服务有关。因此,针对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药物治疗应建立规范化的治疗管理平台。

目前有研究认为,影响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为:治疗相关因素,如治疗周期、药品不良反应等;患者相关因素,如年龄、精神心理问题等;医务人员相关因素,如医患关系、随访情况等[19]。

本研究结果显示,≤35岁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占77.3%(17/22),较≥50岁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的比例(41.0%,32/78)更高(OR=0.541,P=0.009)。其原因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大患者记忆力和对疾病认知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因此,针对老年患者需动态评价治疗依从性,如通过建立健康管理的移动医疗计算机应用程序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居家护理、复查提示、用药提醒等方式),建立内分泌药物处方登记信息库,制作健康教育手册等。

高收入患者(根据2013年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中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并按照每年大约10%的增长率粗略计算,得出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为高收入)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占63.4%(26/41),较家庭人均月收入≤1 500元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的比例(36.1%,22/61)更高(OR=1.545,P=0.038)。其原因可能为除他莫昔芬的价格较为便宜外,使用其他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患者每月药费在500~3 000元,根据医保报销政策,个人需承担10%~40%,因此长期用药给患者造成相当大的经济负担,易导致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患者不规则服药或停止服药。

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占71.4%(10/14),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的比例(27.3%,3/11)更高(OR=2.542,P=0.042)。其原因可能为医院开展内分泌健康教育指导多采取讲座的形式,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对乳腺癌相关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且更容易理解内分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遵医行为更好。因此,治疗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供个体化的宣教方式和内容。但也有研究认为,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心理压力越大,更容易产生焦虑,反而影响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20]。本研究未就心理因素对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相关方面需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已婚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占55.6%(109/196),较未婚、离异及丧偶患者中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高者的比例(27.3%,6/22)更高(OR=0.403,P=0.001)。其原因可能為配偶和家庭成员可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态度。因此,针对未婚、离异及丧偶患者更应加强相关的延续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坚持服药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均是影响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因此,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如文化程度、婚姻状态等)给予个体化、持续、动态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用药指导、用药教育等以提高其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 1 ] CHEN W, ZHENG R, ZHANG S,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3[J]. Cancer Lett,2017. DOI:10.1016/j.canlet.

[ 2 ] CHEN W, ZHENG R, ZUO T, et al. Nation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2[J]. Chin J Cancer Res,2016,28(1):1-11.

[ 3 ] CHEN WQ, LI H, SUN KX, et al. 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4[J]. 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18,40(1):5-13.

[ 4 ] Gradishar WJ, Anderson BO, Balassanian R, et al. Breast Cancer, Version 4.2017,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J]. 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8,16(3):310-320.

[ 5 ]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2018[J]. CA Cancer J Clin,2018,68(1):7-30.

[ 6 ] GOLDHIRSCH A,WINER EP,COATES AS,et al. Personalizing the treatment of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highlights of the St 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13[J]. Ann Oncol,2013,24(9):2206-2223.

[ 7 ] LIU ZF, CHEN C, YAO XL,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types of breast cancer[J].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6,96(22):1733-1737.

[ 8 ] Giordano SH, Elias AD, Gradishar WJ. NCCN Guidelines Updates: Breast Cancer[J]. 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8,16(5S):605-610.

[ 9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18.V1[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0-53、84-87.

[10] TORRE LA, BRAY F,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 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 108.

[11] KOSTEV K, WAEHLERT L, JOCKWIG A, et al. Physicians’influence on breast cancer patient compliance[J]. Ger Med Sci,2014. DOI:10.3205/000188.

[12] TAN X, MARSHALL VD, ANDERSON RT, et al. Adjuvant therapy use among Appalachia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 Medicine:Baltimore,2015,94(26):e1071.

[13] LESLIE HS, MARY KG, CHRISTIAN W.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urs[M]. Hoboke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2009:181-193.

[14] STEPHEN E, DAVID RB, CAROLYN CC.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2010:347-376.

[15] CURIGLIANO G, BURSTEIN HJ, P WINER E, et al. De-escalating and escalating treatments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the St. 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17[J]. Ann Oncol,2017,28(8):1700-1712.

[16] 杜娟, 赵秀莉, 张文周. 280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用药依从性分析[J]. 中国药房,2016,27(26):3718-3720.

[17] ROBINSON B, DIJKSTRA B, DAVEY V, et al. Adherence to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in Christchurch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R Coll Radiol,2018,30(1):e9-e15.

[18] LUNDGREN C, LINDMAN H, ROLANDER B, et al. Good adherence to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in early breast cancer-a population-based study based on the Swedish prescribed drug register[J]. Acta Oncol,2018. DOI: 10.1080/0284186X.2018.

[19] DAVIDSON B, VOGEL V, WICKERHAM L. Oncologist-patient discussion of adjuvant hormonal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results of a linguistic study focusing on 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to therapy[J]. J Support Oncol,2007,5(3):139-143.

[20] SIMMONS LA. Self-perceived burden in cancer patients:validation of the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J]. Cancer Nurs,2007,30(5):405-411.

(收稿日期:2018-04-09 修回日期:2018-07-19)

(編辑:陈 宏)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08例, 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6例, 男31例, 女25例;年龄19~81岁, 平均52岁;频发室性早搏25例, 频发房性早搏19例, 心房颤动12例。对照组52例, 男30例, 女22例, 年龄20~82岁, 平均51岁;频发室性早搏26例, 频发房性早搏16例, 心房颤动10例。2组在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心电图及Holter结果, 判断标准依据1995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指导原则》[2]及中西医结合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结果[3]。显效:早搏消失或减少>90%;有效:早搏减少50%~90%;无效: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步长稳心颗粒, 每次1袋, 每日3次, 温开水冲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胺腆胴片, 每次0.2g, 每日3次, 以后视病情调整剂量。2组疗程均为4周, 均于服药后每周复查心电图1次, 4周后复查Holter。用药前后分别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

1.4 统计学处理

2 组资料应用SAS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或Ridit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7例, 有效22例, 无效7例, 显效率48.21%, 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23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显效率44.23%, 总有效率84.62%。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复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与用药前比较无特殊变化。对照组有胃肠道反应2例, 窦性心动过缓1例, Q-T间期延长1例。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内科常见病, 其种类繁多, 有些可以造成猝死,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随着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专业的迅速发展, 现在已经有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法, 但由于其适应证、并发症或昂贵的医疗费用等原因而只能使部分患者受益, 药物治疗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且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从而限制了其使用。

心律失常在中医属“心悸”、“怔忡”等范畴, 其病位心是。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多见。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组成, 全方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党参、三七、黄精、琥珀具有改善微循环, 提高冠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缺血, 降低儿茶酚胺的兴奋性, 从而减慢心律, 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血液黏度作用。甘松主要成分是缬草胴和甘松胴, 具有抑制心肌细胞钠和L-钙通道[4]、膜抑制及延长动作电位作用, 能有效抑制折返激动, 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5]。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稳心颗粒可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稳定心率, 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状态[6], 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 稳心颗粒可减少早搏次数, 减少房颤心室率, 并能改善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 且无明显的毒副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及住院心律失常患者10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6例, 口服稳心颗粒, 每次1袋, 每日3次;对照组52例, 口服胺碘酮, 每次0.2g, 每日3次, 视病情调整剂量, 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84.62%。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胃肠道无不良影响。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律失常,疗效

参考文献

[1] The Cardiac Arrhythmia Supperssion Trial (CAST) Investigators.Preliminary report:effect of encainide and flecainide on mortality in a randomized trial arrhythmia sup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l J Med, 1998, 321 (6) :406~41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心血病杂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病杂志, 1998, 26 (6) :405~413.

[4] 唐其柱, 黄峥嵘, 史锡滕.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 30:12.

[5] 王英, 付强, 刘海霞, 等.稳心颗粒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病杂志, 2003, 31 (12) :890.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135例。其中男77例, 女58例, 年龄60~86, 平均 (74±10) 岁, 病程30d~20年, 中位数 (10±5) 年。其中缺血性心脏病7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30例, 扩张型心肌病15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13例。全部患者均排除对胺碘酮过敏、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肺部疾患及严重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低镁) 患者。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学会 (NYHA) 分级, 选择心功能Ⅱ~Ⅲ级患者, 心功能IV级者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控制至Ⅲ级以内再入选。将135例患者 (心功能Ⅱ级63例, 心功能Ⅲ级72例) 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 (70例) 与对照组 (65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心功能状态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根据心功能情况采取卧床休息、限盐, 并常规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 治疗组加服胺碘酮600mg/d, 共7d, 继之400mg/d, 共7d, 然后200mg/d直至观察结束, 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记录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X线胸片、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观察终点为心功能改善情况、室性心律失常恶化、猝死。

1.3 疗效判定标准

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显效:心律失常恢复至0级或提前3级, 心功能改善为Ⅰ级;有效:心律失常提前1~2级, 心功能减轻Ⅰ级无效:心律失常、心功能无变化或升级, 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8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死率治疗组为2.9%, 对照组为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2 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昏、头痛、胃肠道不适, 未见甲状腺功能异常、肺毒性、肝毒性、神经病变、失眠、校正后QT间期异常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其他不良反应。仅治疗组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 (心率57次/min) , 经调整胺碘酮剂量和对症处理后恢复。

3 讨论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约占心力衰竭总病死率30%~70%, 主要与心力衰竭时快速心律失常有关[1]。因此, 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胺碘酮以前因不良作用较多曾一度受到冷落。近几年通过一些前瞻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如CASCADE、EMIAT、CAMTT试验等表明, 对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 胺碘酮可降低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性猝死35%~48%[2]。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促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增加患者病死率, 应避免使用[3]。胺碘酮是一种苯呋喃衍生物, 属于以延长动作电位为主的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4,5,6], 其抗心律失常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滞钾离子外流而延长心房、房室结及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从而使心肌细胞间的不应期差异缩小, 动作电位趋于一致, 防止微折返的建立[7], 从而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并起到抑制房室颤动及减慢窦房结的自律性, 减慢传导, 使心率减慢, 室性心动过速得以终止的作用。胺碘酮还有非竞争性的α、β拟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 可使血管平滑肌扩张, 降低外周阻力, 扩张冠状动脉, 减少心肌耗氧量, 而不影响心肌收缩力[8,9]。此外,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滞剂, 可避免反向使用依赖性, 几乎不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10]。目前临床上小剂量胺碘酮的应用对心力衰竭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能有效降低猝死率, 其适用于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11,12]。由于胺碘酮可延长心肌复极时间, 延长QT间期, 尤其与利尿剂、洋地黄联合应用时有可能造成新的心律失常。此外, 使用胺碘酮时应警惕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窦性心动过缓等。因此, 在心力衰竭中使用胺碘酮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 每周应复查心电图2~3次, 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肺部X片。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疗效满意, 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 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认为可值得临床应用。但由于观察时间短, 观察病例较少和患者出院后随防欠规律性, 可能影响统计结果, 为本观察之不足。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方法 2组根据心功能情况采取卧床休息、限盐, 并常规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 治疗组加服胺碘酮600mg/d, 共7d, 继之400mg/d, 共7d, 然后200mg/d直至观察结束, 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记录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X线胸片、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2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86.2%,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病死率治疗组为2.9%, 对照组为6.2%, 有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疗效满意, 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 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认为可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 Cleland JG, Clark A.Has the survival of the heart failure populationchanged Lessons from trials[J].Am J Cardiol, 1999, 83 (5) :112~119.

[2] 黄永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策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1) :1070~1072.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2) :1076~1095.

[4] 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1.

[5] 苏丹霞, 胡梅荣.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 :84~85.

[6] 吴洪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 :84, 101.

[7] 张七一, 王宴平.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1.

[8] 黄振文, 崔天祥.实用临床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579.

[9] 王凤楼.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72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07, 6 (5) :290.

[10] 梁海军, 陈永生, 雷励, 等.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5) :37, 47.

[11] 谢东.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7) :65.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9年1~12月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男44例, 女32例, 年龄60~77岁, 平均64.26岁, 其中室性早搏24例, 室性心动过速43例, 室性扑 (颤) 动9例。原发病中高血压心脏病31例, 肺源性心脏病24例, 冠心病17例, 风湿性心脏病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35例, 2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内科学》 (第5版)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采用常规治疗, 对照组加胺碘酮 (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0.2g/次, 日2次口服, 连服4周。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心室扑 (颤) 动患者电复律后行上述内科治疗。

1.3 疗效判定

有效: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100次/min或较基础心率下降值>2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研究方法

疗程结束后, 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间, 随访1年比较2组复发率。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 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治疗有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研究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表1) 。

3 讨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患病率高, 病因众多, 而心律失常是各种心脏病病情发展或危重的表现之一, 尤其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长, 复发比例高, 对心室肌电生理和心脏功能干扰严重, 常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日益深入, 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日渐增多, 但主要有四大类, 其抗心律失常机理分别为钠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钙通道阻滞。由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其他类型的心律改变, 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较混乱。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其主要电生理效应是通过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 消除折返激动来抑制心室肌细胞自律性, 从而达到降低心率、恢复窦性心律的作用[2]。同时, 胺碘酮还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与轻度Ⅰ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作用相似, 适用于房、室性早搏, 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或扑动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 尤其对对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更加明显。我们以41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组, 应用胺碘酮和常规治疗相对照, 结果显示:4周疗程后, 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治疗有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研究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胺碘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方便, 起效快, 复发率低, 疗效显著。

由于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肝脏代谢和解毒能力降低, 不宜长期、大量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组织内转运缓慢, 与靶组织亲和力高, 体内存留时间长, 作用稳定、持久, 在室性心律失常近期复律和远期预防等均具有显著作用[3],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以我院2009年1~12月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35例, 2组均应用内科综合治疗, 研究组加用胺碘酮治疗。疗程结束后, 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间, 随访1年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 疗程结束后, 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治疗有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研究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胺碘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方便, 起效快, 复发率低, 疗效显著。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老年,分析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97~205.

[2] 李学林.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在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08, 29 (9) :1158~161.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

文献标志码: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笔者将AMI治疗分为一般常规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PCI)。其中一般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ACEI类治疗、B受体阻滞剂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笔者就近年AMI一般常规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1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的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之一,最初被用于心绞痛发作的治疗。过去数十年间硝酸酯类药物的适应证不断扩展,目前在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治疗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初认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AMI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压起作用,随着对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作用的深入研究,表明硝酸酯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从而使其适应证得以扩展,开辟了硝酸酯药物治疗的新领域。1987年Furchgott等研究发现兔主动脉血管条的内皮可在其局部释放出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物质,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内皮来源的血管舒张因子(EDRF),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物质就是一氧化氮(NO)。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DRF的产生不足,而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补充其不足的EDRF,因而可用于AMI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硝酸酯类药物主要是以下3种:硝酸甘油(NG)、二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ISDN)、5-单硝异山梨醇酯(ISMN)。在临床应用中,国内学者冯庚指出硝酸酯类药物为治疗AMI首选常规药物,而国外学者对硝酸酯类药物治疗AMI的研究也获得了肯定的疗效。

2 抗血小板治疗

主要包括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b/a(GP b/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成,特别是血栓素A2(TXAz)而发挥其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作用。在早期AMI的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使用,氯吡格雷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临床使用中,从第1天起,每天重复给氯吡格雷75mg,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在3~7d达到稳态。在稳态,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平均抑制水平维持中40%~60%,在治疗中止后一般约在5 d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来自于CAPRIE临床试验,该试验研究显示: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他血管疾病死亡)的发生率。氯吡格雷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总体病死率分别为5.8%和6.0%,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年龄分组分析,氯吡格雷对75岁以下患者的治疗作用好于75岁以上患者。依据现有临床治疗资料,推荐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防治中应用氯吡格雷以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国内不少学者应用氯吡格雷在AMI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最近使用的替罗非班等是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为阻止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GPⅡb-Ⅲa受体被认为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道占据该受体阻止纤维蛋白结合,防治血小板聚集。国内白红颖等学者对替罗非班在AMI的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者在AMI治疗中抗血小板的疗效尚缺乏大宗病例及多中心的随机对比研究,尚难定论哪个更有优势。

3 抗凝治疗

目前临床使用的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通过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形成纤维蛋白,激活血小板。肝素与内源性抗凝血酶Ⅲ形成复合物,使抗凝血酶Ⅲ滅活凝血酶作用增强数千倍。低分子肝素是间接凝血酶抑制剂,作用有赖于抗凝血酶Ⅲ;对于和纤维蛋白结合了的凝血酶无效;皮下应用生物利用度高,常规应用对APTT影响不大,无需检测。2007年的美国和欧洲新指南倾向于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而不是普通肝素,Antman等对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总计21946例患者,30d病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d死亡和心肌梗死联合终点的发生率普通肝素高于低分子肝素。其他抗凝药还有华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国内外报道相对较少。

4 ACEI类治疗

ACEI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心肌重塑、减轻心室过度扩张而减少充盈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几项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如ISIS-4、GISSI-3、SMILE和CCS-1研究已确定AMI早期使用ACEI能降低病死率。该研究还强调在应用治疗过程中注意剂量的调整,2007年中国的AMI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指出:ACEI在AMI时应用,应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溶栓治疗后血压稳定即可开始使用,并对ACEI的使用剂量、时限及禁忌证给予了明确的建议。在该指南发布前,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张成勋等对ACEI在AMI中的应用作了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比研究,研究指出口服卡托普利有降低AMI 4周病死率的作用,主要是减少了心衰的发生并减少了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指南发布后,李玉春等学者应用ACEI治疗AMI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ACIE成为AMI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5 β受体阻滞剂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体循环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国外学者Norris等证实β受体阻滞剂是减少AMI梗死面积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在无该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及早常规应用。且使用剂量达最大耐受量,即心率小于60次/min停用,无低血压时为宜。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心率的中位数是67次/min,心率每增加20次/min,病死率增加近1倍,心率越快,冠心病发病率越高,斑块形成越多。基于此,该类药物的使用更有益于心率更快的AMI患者。刘安仁提出了使用时需注意:①β受体阻滞剂有个体差异。②用后是否起作用。③目前用量多不足。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药物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正确合理使用该类药物不仅可有效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杨麟等调查显示,无论是在AMI中还是梗死后二级预防,目前我国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常规使用率低,而且剂量也明显不足。而早在2004年的ESC专家共识文件中明确指出,AMI时,只要没有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接受口服受体阻滞剂治疗。在现有的报道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B受体阻滞剂为美托洛尔,国内学者熊汗莲等应用后指出美托洛尔在AMI中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6 他汀类药物治疗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及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血脂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后24h内测定,否则梗死后至少要4周血脂才能稳定并且保证测定的准确性。3项二级预防的大型临床试验4S、CARE、LIPID的结果均表明,以辛伐他汀或普伐他汀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不仅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30%~40%),而且降低總病死率(22%~30%),并减少作PTCA、CABG及脑卒中的发生率。AMI早期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在AMI中的治疗,有显著改善预后,除了调脂作用外,抗炎及稳定斑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ACEI类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为治疗AMI基本、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溶栓或PCI能明显提高AMI的治疗抢救成功率。

[责任编辑:邓德灵]

上一篇: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成本变动因素控制完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