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初中数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认知的关键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行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课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希望对促进初中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问题意识;培养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教学的问题意识,才能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思想比较活跃、人生阅历少,对外界充满好奇,这些都是教师开展数学课问题意识教学的优势。但是传统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数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和顺序往下学习。学生缺乏自己独立自主的见解,造成的后果是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发现问题和进行质疑的能力,最后也失去了创新的能力。一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为主,没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是跟在教师背后亦步亦趋,对教师的讲解深信不疑,这样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造成问题意识的缺失。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计,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科学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课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数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让学生敢于发问,不要怕问错,积极主动的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问题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为每位初中生找到一种学习模式,使初中生能够发展提问问题和质疑问题的意识,并通过创造融洽的问题环境来教育学生。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堂和延伸,不断针对每个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教師、互联网、课堂教学和学生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获得所需的答案。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和谐的数学提问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下,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知识泛滥成灾。当前,我们需要有效提高初中生接受新知识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改革传统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初中生以老师教学为中心,并对老师提出的想法深信不疑,这样的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存在,学生将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明确指出,培养初中数学课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并为他们建立和谐的数学提问氛围。在创建问题意识的学习氛围时,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接受程度来确定他们的目标,同时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加提问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高学生提问问题的水平

除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提问氛围外,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机会学习如何提高提问的水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数学知识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关数学主题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数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上。因此,要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数学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以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的内容,否则他们将无法对数学教学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并提出问题,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讲解,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相关知识。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初中生数学课问题意识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采取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兴趣、建立和谐的数学提问氛围、提高学生提问问题的水平等策略,加强对于学生数学课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彬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71-72.

[2]陈恒.创设探究情境,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6(24)。

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对于初中数学代数部分的教学,由数到式再到方程,因式分解始终贯穿其中。 对于“因式分解”这一内容的教学我就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具体有以下几点总结。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如何引导? 在教学中,我喜欢用一系列的问题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很多概念学生特别容易混淆,通过问题串, 引导学生揭示概念本质,可以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 例如“单项式乘多项式”和“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提公因式时,由于有关知识我们在七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一些相关知识,比如“怎样去括号”,什么叫“整式的乘法”,学生很快能给出正确的回答。 然后给出具体实例如5b(c+d)=5bc+5bd。 并指出这个等式的左边是一个单项式5b与一个多项式(c+d)的积, 右边是两个整式5bc与5bd的和。然后继续提问启发学生“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联系”, 在七年级我已经给学生讲过等式的性质,因此学生随即回答:左边等于右边,或者说右边等于左边。 即上面的等式反过来也是成立的:5bc+5bd=5b(c+d)。 这时候要求学生观察两个等式,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 经过几个问题串的启发,再加上几个同类型的例子,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这时候就带领学生归纳出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通过问题串,即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也启发学生发现了新的知识。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不仅要备新课,还要梳理旧知,并且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这样我们的问题串才能起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的作用。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他们感兴趣的事,都会做的很出色。 同样对数学的兴趣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这一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而课前通过设置难度适中的和本堂课知识点有关的疑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就是个很好的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在讲解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时,我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有哪个同学能够很快把322-132算出来,必须是口算。 这时所有孩子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学生会问:这能口算吗?我就会告诉学生当然可以,有一个公式就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这种问题。 孩子们听了这话感到非常有好奇, 好奇心就会唆使他们想尽快的知道是什么公式。 我就趁热打铁,提出问题a2-b2等于什么?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我又继续提问(a+b)(a-b)等于多少?学生很快根据多项式乘多项式得出(a+b)(a-b)=a2-b2. 我又问: 这个等式反过来成立吗?学生马上醒悟过来:a2-b2=(a+b)(a-b).我趁机指出: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 这个公式就叫平方差公式。 即a2-b2=(a+b)(a-b). 于是我问:322-132=?同学们恍然大悟。 就这样,在一个简单的题目的解答中让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带着问题学习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但是对于设置问题的难度,我们教师必须慎重,太简单了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太难了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灵活掌握。我们的思路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个问题对要学的知识产生好奇心,激发他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问题,最终自己找到答案。

3大胆设置情境,设置题目背景,在有效的情境中教学

在中学阶段, 数学之所以成为很多孩子不愿意学, 不敢兴趣,甚至是觉得最没用的学科,这和我们老师生硬的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 在学生脑海里初中的数学课就是做不完的题和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 确实枯燥。 数学课上没有语文课上的优美文字, 没有历史课上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怎么能为数学课打起精神呢。 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数学就不可以有故事,不可以扣人心弦, 我们的一次一次的课改不就是为了改变学生对我们课堂的固有认识吗?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减少学生的这种固有情绪我也做了一些研究。 在对比了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数学教材以后,我发现中国数学教材和西方数学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知识的背景, 在西方数学教材中最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有它的背景的,比如最简单的介绍一个角,就会给出很多实际生活中角的例子,抬起的跷跷板,荡起的秋千……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 我们不是在学知识, 而是在了解我周围的事物。 而我国教材就相对比较生硬,知识点会直接给出,难懂的概念也是直接给出, 确实会觉得和生活脱节。 所以尝试着在教学中,大胆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既能拉近题目和学生的距离,也能让他们觉得数学离我们不是那么遥远,更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时,我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很久很久以前,又一个国王的公主被妖怪抓到了森林里,两个猎人一起去森林打猎时打死了妖怪救出了公主。 国王要赏赐他们, 这两个猎人原来各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第一个猎人就对国王说:“您可不可以再给我一块边长为b米的土地呢? ”国王答应了他,国王问第二个猎人:“你是不是要跟他一样呢?”,第二个猎人说:“不,我只要您把我原来那块地的边长增加b米就可以了”。 国王想了想说,你们的要求不是一样的吗?给出故事问题后,提问学生:你认为他们的要求一样吗?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是一样的, 并得出等式a2+2ab+b2=(a+b)2。 通过设置了这个情境,学生们像听故事一样,首先他不会觉得数学冷冰冰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个重要的、难懂的公式给解决了。 比老师生硬的灌输, 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很多。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听故事的时候又可以学到知识,兴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其实这只是启发式教学在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尽量多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新教材教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是实实在在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培养出兴趣,总结出学习方法,这才是新课标想要达成的目的。

摘要: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具体情境,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启发学生自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泛指学生个体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使他们逐渐具备自学的能力, 那么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将是大有用处, 对学生将是终生受益的。

第一步, 激发求知欲。不会说话的阿拉伯数字和那无生命的点、线、面、体使数学课枯燥无味, 我在教学中一般从三方面出发, 激励、启发学生去求知、去探秘。

(1) 利用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和现在中国在世界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介绍:《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数学著作之一。此书记载了我国秦汉期间的数学成果, 其第九章专门讨论了直角三角形边长与边长的关系, 共22道题, 生动地介绍了有关直角三角形中一些计算。美国学者F.Gajori所蓍的数学史记载, 《九章算术》出版几个世纪以后, 印度数学家才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在古代对数学研究的贡献是先进而巨大的。中国人在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优异成绩, 使世人预言:世界数学的中心将移居中国。作为即将肩负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跨世纪新人, 有责任学好数学知识。

(2) 利用数学在日常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存款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把一块长方形木板裁成最大的正方形而不浪费材料, 防洪固堤既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不是豆腐渣工程等等都需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 那么, 好好学数学吧。

(3) 利用数学美。毕达哥拉斯声称:“万物皆数, 美是数的和谐”。形式简单而思想意义深远的数学美几乎无所不在。公式的守恒与对称也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满。对称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 在代数和几何中, 就有着无穷无尽的数的对称和形的对称, 如:圆、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1+2+3+……+100利用对称来计算既简单又方便……充分挖掘数学规律中的科学美, 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形成求知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二步, 出示自学提纲, 学生通读全文。明确应学习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关键, 让学生有目标去自学。

突破难点时, 做好循序渐进的习题安排或方法引入, 让学生掌握数学中“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 以及猜想、归纳等数学方法。

通读全文时, 要求学生把所学内容通读一遍。重点弄清要学什么, 了解哪些属于新知识, 对于主要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法则要用记号标出, 觉得不易看懂的地方记下来, 不必急于思考或去解决它。这两步都要求在课前完成。

第三步, 逐句细读。要求在课堂上来完成, 大约5分钟。要学生具体、细致地逐句阅读课文, 主要对教材中的重点逐字逐句地琢磨, 理清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 把握好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最后把有疑问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 带疑探究, 分组讨论

对疑难问题的议论和争辩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透彻、更具体、更准确、更全面,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求异性。

一般说来, 学生经过自学, 对课文中的知识大体上都能理解和掌握, 但也会遇到一些疑点、难点或理解不太透彻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拿到小组来讨论。小组都有1~2名数学程度好的学生, 学生之间便于沟通、理解。

在各小组讨论时, 我统观全局, 发现带有个性的问题及时予以点拨, 争取在小组内化解掉。对于带有共性的问题要留作精讲时处理。

3 精讲引申, 促成迁移

这既不是一般的照本宣科, 也不是无重点、无目的地少讲。所精讲的内容包括: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突破难点的关键;教材内容蕴含的知识结构;学生议论质疑中尚未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对有关知识的稍加扩展或引申;初中数学最常用的思想方法“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渗透和训练等。

精讲时语言简练, 采用启发的方法和技巧, 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到重点时, 语气要重若千钧, 如“移项要——变号”拉长到“变号”时猛一加力, 恐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结论引申时, 丝丝入扣, 令人回味悠长;启发思考时, 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运用新知识时, 坚决克服利用旧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

4 认知巩固训练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说过:学习数学不做练习, 等于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 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够足量的练习。练习应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基本题, 目的是用来复习巩固本节所学的新知识。习题大部分可以根据定义、定理、法则或例题等仿作或稍加思索就能解决的, 作题时,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除练习之外, 就是要做好小结, 将本节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串线归类, 使之系统化。如:在讲完“平行线的判定”之后, 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5种:一个平行公理, 三个判定定理, 还有一个练习后得到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待学生掌握了小结方法后, 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小结。小结是认知巩固训练中的重要的一环。

5 猜想探究, 升华创新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赢得思维活动的不断升华, 我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 决定对学生长期的系统的思维训练。 (1) 启发、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训练, 使学生逐渐具备思维的独立性; (2) 出示有关的综合练习题, 启发学生从知识结构的不同方向去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3) 利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4) 利用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较难的题目, 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归纳、探究, 启迪学生的“灵感”, 促其“顿悟”, 久而久之, 学生就逐渐具备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启发探究教学法中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又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它组织教学, 一定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富有活力优秀人才。

摘要: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 如何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却并非易事。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较强的中高考压力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思维, 面对既要成绩又要素质的双重要求, 汲取传统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融合现代教学法中的长处, 采用“启发探究”式学法进行数学教学不失为一条两全其美的良策。

关键词:数学,启发式,现代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徐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抚州师专学报, 2002, 2.

[2] 农秀丽.中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3] 郭立昌.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J].教育科学研究, 2000, 3.

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启发式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保证课堂效率。

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1.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沿着教师的设计思路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师生拧成一股绳,少走弯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快得到提高。

2. 要抓住课题中的主要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实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学会判断史实的对与错,提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以点带面,进而解决其它问题。教学中以主要矛盾为中心,多形式、多角度点拨,调动学生思维能力。通过深入思考、知识重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课抓住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3. 可适当进行正反对比。从正面讲授是必要的,但是正确的概念往往是在它的对立面,即错误概念斗争中巩固树立起来的,所以教学中通过对一个史实的对立面或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1. 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讲课可以先提出问题,用目标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启发学生变化角度提出问题。如讲的内容,除了教材中和课后的练习题以外,积极引导学生看书,变化提问题的方式。之后,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出:“用史实说明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特征?”学生豁然开朗,想的过程就活跃了思维。

2. 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提出问题或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才能说明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越活跃,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能力就越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越扎实。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具有探索性的环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营造探索的氛围,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本身,还要教授学生发现知识的本领。只有教会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去探求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通过点拨、暗示、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发挥学生联想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具体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能力,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逐渐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当讲到中国现代史“爱国统一战线”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我党在历史上建立了哪些统一战线,每次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组织的形式、参加的阶级和历史作用。在历史的教学中,相似的知识很多,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又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埋怨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可能进入了误区。其一,讲课时偏重于内容的罗列与事实的堆砌,扼杀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其二,讲课过细,使学生没有思考联想的余地,久而久之,就养成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因此,教师讲课要把握一个“度”,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哪些留给学生思考应适可而止。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历史教师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等特点,采取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激励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久而久之,教学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肯定会与日俱增,培养的学生也会真正地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声乐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突破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启发式教学作为拓展思维的有效渠道,将之应用到声乐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声乐学习兴趣,强化声乐学习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发声训练

0 前言

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通过大量的讲解和现场示范为学生展示声乐的学习方法与步骤。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逐渐在各大院校应用开来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启发式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一切教学内容围绕启发学生思维为宗旨展开,因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1 启发式教学含义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依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和诱导作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1]实际上,在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初期,他们往往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只有将这种压力逐步转化为动力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要实现这种压力的转化则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启发式教学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的内在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主动探索和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 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发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发音状态,从而强化整体的教学效果。[2]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学习,这对于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极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便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新知识,对那些偏于抽象的知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避免了烦躁心理的出现。另外,启发式教学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3]因此,启发式教学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教师妥善处理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思维习惯。

3 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 气息调整

在声乐学习中,气息的训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气息的调整是歌唱的支撑点,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无法获得有动力的歌声,因此一个合格的歌唱家必须会调整自己的气息。[4]声乐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意境联想,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认识到气息调整的重要性并逐步掌握气息调整的方法。教师在教导学生唱歌颂祖国河山的歌曲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使学生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歌唱。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自然地感受到气息的流动规律,从而使其认识到气息对于自己歌声的影响并逐步掌握这种规律。在声乐教学中,深呼吸的气息调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训练项目,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举例的方式,启发学生挖掘、探索深呼吸的气息调整方法。例如,当你通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一处开满鲜花的庄园时,一定会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中的香气。这个时候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将鼻子吸气与嘴巴吸气结合起来,从而掌握了深呼吸的基本方法。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气息调整方法便可。学生不会因为內容枯燥或抽象而无法理解,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气息调动的理解。

3.2 吐字发音

吐字发音对于歌唱家的演唱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声音往往是表达一部作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5]教师应当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这就要求学生深刻体会每一个字词所体现的情感,做到有感而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认真感受不同作品之间的情感差异,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研读,不断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掌握每一个字词的情感发音。对于欢快愉悦的词句,可以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开心的事情,使自己的心情保持愉悦,随后再以轻快、活泼的语调进行演唱;对于忧愁、悲伤的曲子,可以先让学生沉淀一下情绪,想象一下哀伤的场景,以悲悯、忧伤的心情进行曲调的演唱,以此提高学生的字词发音水平。

3.3 声音训练

声音训练是提高歌唱者发声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声乐教学中所用到的一些歌曲是上下行音阶组成单旋律,不仅缺乏美感,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鉴于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声音训练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发声水平。以连声训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时的感觉,保持一定力道,这股力道既要保证风筝不会被风吹走,与此同时还要缓缓放线,不可急躁,以免风筝无法飞起来。学生以此为依据,逐步摸索声音控制练习的感觉,使自己的气息像放风筝一样,绵长而有力,久而久之便能够在歌唱时确保自然流畅,使声音的连贯性得以保持。

4 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艺术天分,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声乐练习方法,强化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展开声乐教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启发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单宏健.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2017(2):108.

[2] 苗香蕊.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6-27.

[3] 王艳.启发式教学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评鉴,2017(20):81-82.

[4] 秦北涛.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7(5):230-231.

[5] 刘凤.试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北方音乐,2017(16):182.

启发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教师“举一”,学生能够“反三”,这实际上就是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与知识传授相对应的教学,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启发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关键词:语文;启发式教学;主动学习;激发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论述。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思。学生必须先要自己学会思考,当到讲不清、道不明的程度时,再由教师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这比被动的学习方式有用百倍。启发式教学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习,教师的作用只是启发和诱导。

二、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学习,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实践,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提高智力, 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它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養,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又强调学生态度、情感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三、启发式教学的手段

1.启发学生思维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疑问的意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要带着疑问去阅读,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广泛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其精要在于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发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包括问和答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提高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根也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也随着兴趣的改变而为转移。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学”甚至“乐学”。

3.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新课改的推广,让我们明白,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握好语文的知识要点,强化自学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接受知识。所以,要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课内外就可以去自主读书、自主运用。要使学生“会学”,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4.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上。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唯我独尊,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当学生感到自己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尊重,对学习就不再反感,就会把把探究看作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提高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积极和主动地去学、思,能举一反三,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将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当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学习。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经过自己的独立分析思考、探索学习、主动实践使他们能独立思考,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日益提高。

3.有利于营造师生融洽氛围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了解沟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与传统式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能适应时代的潮流。相信学生在启发式教育下,成绩会提高得更快,特长和个性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靳乃铮.启发式教学[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海商法的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古代茶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