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2024-07-01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精选13篇)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1篇

《不进位加法》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和在一千以内的笔算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和在100以内的加法笔算和口算,初步理解了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以及认识了千以内数,初步理解并掌握了千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基本完成整数加法的学习,并相对完整的理解有加、减法的基本数量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千以内的减法以及小数、分数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例题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7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教材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在此基础上,教材利用学生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及时提出验算的要求。由此引导学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随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2)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竖式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并养成换位验算的方法和意识。(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探究)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复习旧知。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学校春游情境图,结合情境图出示整百数加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的10道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里让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领悟算法。主要分三个活动来展开教学:第一个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其中各年级借书的数字都改成小数字),请小朋友根据表格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按计算方法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从中选出一个加法问题,写出算式。(这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寻问题解答,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体现课堂的开放性。)第二个活动:合作尝试,领悟算法:学生交流后板书算式:143+126,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实物出示并演示计数器计算和竖式计算过程,强调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2种算法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先从个位加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也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这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方法探讨中理解算理,领悟算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思多想的习惯。在难题面前不放弃的良好品德。)第三个活动:深化认识,强调验算:通过提问:这个答案对不对呢?让学生讨论交流验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验算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告诉学生验算加法的方法可以用“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检验,让学生尝试验算。然后通过问题:两次计算的答案一样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不一样又说明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两次答案一样,就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一样,就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经历换位验算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习惯。)

第三个环节: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的设计中,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计算给出的竖式,进一步巩固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第二题通过竖式计算和验算,巩固竖式计算和验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第三题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式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第四题让学生尝试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计算,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刚学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学具操作,自主探索,领悟算法;注重应用、拓展,形成计算技能。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2篇

(不进位加法)

(印江县木黄镇丰塘小学

冉隆友)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难点: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13+5 2+17 4+13 8+11 14+3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1)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二年(1)班有35 人,二年(2)班有32人,二年(3)班有37人,二年(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二年(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4)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请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2)学生汇报。可能有以下算法: ①口算法:5+2=7,30+7=37。

②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最后合计3捆零7根。③计数器法: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37。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教师示范,感知竖式。3 5 + 2 3 7(2)出示算式25+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①根据教师示范及摆小棒,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③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小结: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例2。

出示例2: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2)在黑板上展示竖式 5 + 3 2 6 7(3)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53+6= 35+23= 43+26= 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35+2=37(人)35+32=67(人)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3篇

案例:有幸受一位老师的邀请, 听了她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 (不进位) 》一课, 感受颇深, 现将教学环节记录如下。

一、课前复习 (10分钟)

1.出示计数器, 拨上143, 提问:1、4、3分别表示什么?

2.口算:7+8= 20+30= 400+20= 600+200=40+25=

3.竖式计算:21+34= 45+37= (全班练习)

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为什么从个位加起, 相同数位对齐?

二、讲授新知 (25分钟)

1.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意。

师:你会提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式:143+126=

提问: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课题)

2.师:我们先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珠子。 (大部分学生直接画上269)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的是269。

师:你为什么画上269呢?

(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直接用动画演示拨珠过程)

3.生:我用竖式计算的。

教师在学生口述中书写竖式。 (花费时间过长)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问题指向不明确, 学生回答困难)

4.教学验算。

三、巩固练习 (5分钟)

1.用竖式计算, 并验算。423+74=

2.计算:325+134= 563+24= 243+352=

(练习题量较少, 形式单一, 没有出现两位数加三位数的竖式计算, 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出现数位对错的现象。)

反思:

在课堂上, 我看到上课老师忙得满头大汗, 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 学生被老师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 教学环节繁琐。学习本身应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 而这节课,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究其原因有:

1.时间安排不合理, 复习铺垫整整占用10分钟, 新授25分钟, 练习5分钟, 学生练习时间过少。

2.教师语言凌乱, 重复啰唆比较多, 所提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如:“你为什么画上269?”“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3.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 使教学复杂化。

课后, 我找来平行班的学生 (没有学过此知识) 进行调查。询问:“134+125=, 你知道这题等于几吗?”班上30人, 有22人说对得数, 有5人说错, 有3人不会算。

“你是怎么算的?”有8人说:1加1等于2, 3加2等于5, 4加5等于9。有4人说:4加5等于9, 3加2等于5, 1加1等于2。有6人说:用竖式计算。有4人说不清, 但知道答案。

数据证明, 73%的学生能算对答案, 其中60%的学生能说出计算的方法, 13%的学生说不清理由, 但会计算, 27%的学生不会计算。因此, 调整备课思路:

1.本课计算内容比较简单,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复习铺垫环节, 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

2.课堂上教师要用数学的语言来规范学生说算理。

3.丰富练习的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理清课堂主线:铺垫—算理 (计数器、竖式) —练习。只有简化程序, 以学生为主, 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 课堂才真正简约而有效。

修改案例:

一、复习铺垫

用竖式计算:21+34= 45+37=

师:计算时, 你觉得应注意什么?

(删减复习题, 保留第三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 学生为新知做好迁移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意。

师:你会提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问题, 学生列式:143+126=

师:你知道得数等于几吗?你是怎么计算出269的?

(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得数, 但说不清算理, 这是老师需要花时间的地方。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思维的碰撞。)

2.小组活动, 交流。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学生可能汇报:1+1=2, 4+2=6, 3+6=9

追问:1加1等于2, 这里的1表示什么?2呢?

4加2等于6, 这里的4表示什么?2、6呢?

3加6等于9, 这里的3又表示什么?6、9呢?

师:你能把刚才的计算过程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出来吗?

(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法, 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计数器, 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算理。)

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投影展示竖式过程)

提问:计算时, 要注意什么?

3.教学验算。

4.小结:拨珠计算和竖式计算, 这两种方法都有共同之处, 是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闯关游戏)

1.竖式计算, 并验算。

2.改错。

3.卡片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闯关游戏, 在游戏中变式练习, 巩固新知。)

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化, 是指对课堂教学的语言锤炼、目标定位、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媒体使用、课堂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 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1.简练的教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 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语言承载的是数学思想, 这无形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 简洁明确。如案例中老师在师生问好以后说:“今天, 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早听说二 (2) 班学生聪明、勇敢。大家看一下, 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 还有校长, 希望同学们就像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 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 好不好?”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教师要言简意赅, 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尽快把学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

2.恰当的学情分析

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三个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和学生依据。长期以来, 我们对前两方面分析较多, 对学生的研究存在着明显不足。其实, 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恰当的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对学生已会的老师就少讲, 学生不会的老师就多讲。课前, 首先要了解学生有什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确定新授课的起点, 确保新旧知识有机衔接。教师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层次情况, 选择各类学生的代表, 以便在课堂上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其次, 了解学生缺什么, 了解学生相对于新知识储备的不足之处。如本课学生课前能计算出三位数加两位数的得数, 但不能用数学的语言规范地说出算理, 还有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培养计算的好习惯, 这就是老师需要花时间的地方。

3.简朴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在许多课堂实践中, 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影响了教学进程。如本节课的新授完全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借助计数器, 学生尝试计算就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应该返璞归真, 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 恰当选用教辅工具, 力求简单实用。

4.简洁的教学评价

现有的课堂评价有太多太滥的现象, 失去了激励功能。数学课上, 老师说:“真棒, 表扬她!”于是我们听到“嗨, 嗨, 你真棒!”一堂数学课终了, 林林总总的五角星和小红花贴满了孩子们的脑门, 不讲原则地“鼓励”学生, 我们的评价如此廉价!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 平等而充满关爱的, 赞赏而充满期待的。例如, 当学生的回答并非完全正确时, 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 但不完全正确。”当学生表述不清时, 可提示:“老师明白你的意思, 但怎样说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 可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 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5篇

(二)不进位加》教案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不进位加》教案

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

1、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

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

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依*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

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根据新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交流——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下面以本单元第一小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时“不进位加”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因此,本节我首先,采用多媒体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0+36,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36+30=66

十个

+30

+3

0

+3

0

不进位加

、36+30=66

十个

十个

+3

0

+

0

+3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6篇

(一)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练习(使用口算卡)

50+70=30+600= 30+300=

90+20=40+50= 0+500=

2.求38加25的和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突破相同数位对齐,重点是百位)

出示例1,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用投影出示图122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122B,放在图122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巩固相同数位对齐问题)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

270+58=328(如下图所示)

(突破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124),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突破百位上满十,向千位进1)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位子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

(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三)巩固反馈(投影出示)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 1629+527= 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共分五个层次。(一)复习铺垫:两位数进位加法38+25=63,从而总结出两位数加法笔算法则。(二)是新课内容例1是不进位加法;重点突破相同数位对齐,知识扩展到百位。教师用信封演示43+32=75,然后再讲243+132。这样做能分散教学难点。(三)是例2进位加法,教学重点是突出“满十进一”的算理,采用教具演示再讲清算理。(四)是例3也是进位加法,让学生自己先试做例题,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五)巩固反馈,在练习中总结出三、四位数加法计算法则。

在法则教学中,总结计算法则和弄清计算算理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促进的。但是掌握了计算法则并不能代替算理的理解,所以要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1,而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的道理。因此讲清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不仅要会做这样的题,还要会讲为什么这样做,达到真正理解算理的目的。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7篇

一、笔算。

697+215=458+296=394+206=

238+345=327+145=136+287=

63+245=436+184=237+156=

二、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59658

12291352

进位加法“魔鬼”训练 第8篇

我计算老是比同学们慢,老师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又给爸爸打了电话,于是,今天晚上爸爸放下设计软件的工作,专门对我的计算进行“魔鬼”训练(这可是他说的)。

一听“魔鬼”训练,我吓了一大跳,是不是要把我训练得很惨呢?还是听我来告诉你,爸爸是怎样训练我的吧:

爸爸先在电脑上把从1+1到9+9的81个算式全列出来,然后把其实一样的两个算式去掉其中一个像2+3和3+2就去掉了2+3,然后又把得数不超过10的不进位加法去掉。他右手握着鼠标,左手不停地按着删除键,不一会儿,爸爸指着屏幕上的算式说:“这些剩下的就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要想口算算得快,就要把它们全背下来。”

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爸爸还把这些算式都编成了口诀,就像这样:

我数了—下,总共才20句,而且读起来还挺好听的,就像我经常背的《千字文》。

爸爸又教我一边背一边做“进位加法手指操”,左手和右手都代表一个数,大拇指代表5,其他四个指头表示1。例如“七六13”,可以这样做:

一看就知道7+6=13了。我试了一下,还真好玩!原来爸爸的“魔鬼”训练是好玩的开心鬼啊。

日志评论:

林泽宇2月11日11:23:35

我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爸爸。

许少鸿2月11日11:24:26

林泽宇在我家里玩,我们一起上网的。我爸爸也说张青青的爸爸真有办法。

张知阳2月11日17:42:22

对的对的,我爸爸也让我把这个口诀表抄下来呢。

艾若男2月11日18:33:31

我觉得这个手指操很好玩。

宋铭娜2月11日18:36:13

下次班级开队会的时候,我要把这个手指操变成一个漂亮的舞蹈,你们就等着看吧。

江老师2月11日21:36:34

这个进位加法口诀表和手指操,我要在班上推广谢谢张青青爸爸的好办法。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9篇

一、笔算。

697215= 458296= 394206=

238345= 327145= 136287=

63245= 436184= 237156=

二、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59658

87794

12291352

762694

598306

1360990

三、我会填。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10篇

张吉林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一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第二册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选用学生春游乘车的场景作为题材,从而提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不进位加。并安排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以归纳竖式加法计算的要点。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学校春游租车”这一主线展开,本节课我充分的挖掘利用这一情境图,让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做一次组织者,来设计安排乘车的事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用途,使计算从“枯燥”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体现《标准》中“让学生能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现实的简单现象”的精神。另外,先让学生猜想尝试安排乘车班级,再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的过程,也体现了课标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这一情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只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在设计36+30这一环节时,考虑到这是前面学过的口算内容,学生已经充分明白相同单位相加的算理。因此,这一部分教学没有追求算法多样化,只是把前面学习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35+34是本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这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部分内容属于更新的知识,有多种方法可探究。学生可利用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如:口算、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得到算式的结果。除了我们学过的计算方法外,还有同学想到了以前妈妈教过他的用竖式解决的方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探索35+34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完成了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化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和妈妈一起去玩具店买玩具的具体情境,“妈妈只准许你买两件玩具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并计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中把握知识技能,学会思考问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识获得技能。

整节课教师的“教”适应了学生的学,给学生创造了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思想,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面都得到方发展。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2.学会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正确进行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课前热身——复习回顾:

6+5=()

9+2=()

5+7=()

6+()=12

8+()=11

7+()=13

2+()=10 【设计意图:复习10 以内的加减法,为下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好铺垫】 【讲授】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摆一摆,算一算

1、动手操作——摆小棒

师:前面我们利用摆花片和小棒的方法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通过摆小棒来学习新知识。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听清老师的要求。先摆出一捆,再随便摆出几根。看谁摆得又快又准确。教师巡视,为交流活动作准备。【设计意图:摆小棒是学生既熟悉又乐于参与的数学活动,在开放的操作活动中,在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2、交流展示——说一说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一共摆出了多少根小棒?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做法,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锻炼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提供丰富的资源。】

(2)、师:谁能用一个十和几个一来说一说自己摆出的小棒的数量。【设计意图:复习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生成资源。】

(3)、师:我们知道了一捆小棒10根,1捆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你能根据图写出一个算式吗?

你们能根据自己所摆的小棒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教师巡视,如果多数学生不会写,教师就再次及时示范,然后让学生写。

【设计意图:给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列式的机会。】(4)、师:谁来把你写的算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一下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出算式。同时关注学生写的算式与所摆的小棒情况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经历从操作到语言表述,再到算式表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10加几的加法,理解其实际意义。】

(二)、看图计算

1、观察情境图——看一看,想一想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的运算,有利于理解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主动探索,体会领悟——算一算

师: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花皮球吗?说说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计算。【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探讨过程,得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更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成功的愉悦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练习】

三、课堂练习——我能行 看图写算式

利用鱼、蝴蝶、懒羊羊的图片写出加法算式。看图数清每组事物的数量,列出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做一些较为基础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测试】

四、课堂测评——我来挑战

1、小猴摘桃

2、摘苹果

3、判断

4、智慧大比拼(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的放松与休息,完全以游戏的形式来巩固知识。并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抢答环节。让他们处于兴奋的状态,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12篇

教材简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在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简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在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简析: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法 第13篇

小专题:如何解决新授课中教学重、难点突破过程中低效或无效行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第62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本节课一开始姚老师通过情景创设给小动物过生日这种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儿童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语言表达、边摆边说的教学环节,从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教学设计颇具新意,教师力求引导得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使整个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思维创新的全过程。纵观这一过程,我认为教学设计符合小专题如何解决新授课中教学重、难点突破过程中低效或无效行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探究解释,思维创新

首先教师在教学例2:24+9时,没有急于领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讲解,而是向大家提供讨论步骤,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的目标是怎样计算24+9,探索的途径是说说你的算法并摆出小棒验证其正确性,结果是对计算的算理作出解释并初步得出计算方法。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相辉映,群体智慧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创造性的互相影响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如计算24+9,有的先算4+9=13,再算13+20=33,或

由9+24=33想到24+9=33;还有的出人意料地将24分成23和1,先将1和9凑成10,再和23合起来,或将9分成6和3,将24和6凑成30后再和3合起来等多种方法,在得到验证后,教师一一肯定了他们观察分析、动手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尽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观察算式,从中发现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十位上的2都变成了3,是因为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缘故,顺利地突破了“进位”这一难点。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开放和谐的环境,这样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增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发现、改变与创造。

2.发挥主体意识,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一改传统的巩固方式,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到站台动手操作,在如此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同学们必然会个个奋勇争先,不甘落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学生因个人的能力差异写出了难易不一的口算类型并作出了正确的计算,使口算的兴趣和信心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迁移延伸,触类旁通

为了使学生深入准确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教授24+9后教师进一步运用教材让学生看书独立完成62页做一做,以此用摘星星,吹蜡烛,找座位等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开展探索性学习

计算教学不能仅仅是满足于学生“知其然”,而应当在引导学生弄清算理,灵活解题,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所以在计算24+9得多少这一环节时,让学生经历了明确探究目标—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班内汇报交流—相互质疑问难—教师升华讲解的过程。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又促成了算法的多样化,并且优化。

2、练习题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

姚老师用课件演示的练习题,既吸引了学生自主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强化。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上一篇:村办公室文员工作计划下一篇:表示恼怒的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