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堂提问范文

2024-06-19

毛概课堂提问范文(精选6篇)

毛概课堂提问 第1篇

第一章 坚持党的先进性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课堂讨论:“私营企业主”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P341 P343 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这么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看清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敌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制定正确的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民族资产阶级除了土地革命时期始终是我党统一战线的对象,是与我党一起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初期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要团结的对象,但后来由于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逐渐消灭了资产阶级,尤其在文革时,资产阶级在中国基本上被消灭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经济现代化时期。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于是私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接P341所以,将私营企业主纳入体制内是识时务之举。“很清楚,在一党体制下,一个新集团要进入该政治制度首先必须进入党”。[④]于是,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也是必然的了。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他能够组织和动员最广大的社会力量,而站在某一阶级外去组织和动员这个阶级是有困难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农民阶级,于是把农民阶级视为最亲密最忠实的盟友,在农民中发展党员,为动员知识分子,将知识分子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同样,想组织和动员私营企业主阶级,就不能远远地向他们打招呼,而是到他们中间去,将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实际上,吸收新的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意味着该政治体制权力的扩大。”接P343[⑥]对社会稳定,政治发展都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私营企业主阶级的健康发展,有了组织和政治信仰的私营企业主阶级无疑会更健康,更积极地服务社会。

2、有人提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如果允许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党的性质会不会改变?

(1)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性质(2)党员成分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性质,党的社会成分作为党的组织状况的一个指标,有时会给党的活动带来影响。因而,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始终坚持把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作为党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立场,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党员成分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联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社会成分不是决定因素,不这样认识问题,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许多西方国家的社会党中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以工人为主要成分,却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的世界观可以经过改造,转变成另一种世界观。共产党要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共产党只能在工人阶级队伍里发展自己的力量,更不等于说,只要党的主要成分是工人,就可以确保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了。民主革命时 期,我们党内农民党员占多数,但我们党并没有因此变成农民党,仍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把那么多剥削阶级出身的人都吸收到党内,也没有因此而改变党的性质,相反倒是把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培养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奥秘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实质就是对社会各阶层的人要求入党持欢迎态度,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不仅组织上入党,而且从思想上也真正入党,这就防止了因大批农民和其他阶级、阶层的分子进入党的队伍而改变党的性质。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纲领和路线反映什么人的利益,看它的纲领和路线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反映在党的纲领、路线上,就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并为实现和维护这个利益而不懈奋斗。历史表明,正是因为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党的纲领和目标的出发点,我们党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应把工人阶级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而且应把其他阶级、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我们这样做只能不断巩固和壮大我们的党,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不会有什么风险。

3、如何用政党先进性的标准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课件内容及P363)

二、全面地准确地认识党的先进性

(一)判断政党先进性的标准 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与时俱进地认识党的先进性

1、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就是说,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上,而且体现在它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能够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最终推动历史的前进上。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是指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以党的实际作用衡量党的先进性

既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那么,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实践和时代要求,而“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不愧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以党的实际作用衡量党的先进性

既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那么,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实践和时代要求,而“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掌握科学技术,是不是说工人阶级不先进 了?(如何认识工人阶级?如何认识知识分子?P336-P340)

5、马克思为什么在西方能赢得高赞誉高评价?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6、市场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大批国企工人下岗,还先进吗?

我国工人阶级地位的下降及下岗失业工人的出现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最终将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首先,国有企业少数职工下岗,是在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多属结构性失业,而非周期性失业;国有企业少数职工下岗,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流动的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部门向符合市场需求的部门流动。工人的下岗、转岗和上岗,实际上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优化配置过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少数工人的下岗是服从整体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从全社会来讲,适量的失业人数的存在有利于弹性就业机制的运作,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实现的物质基础得以巩固,进而有利于为下岗工人创造更多的再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国有企业少数职工的下岗,是舍小利而顾大利,舍短期利益而得长远利益,是符合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因此,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7、如何界定工人阶级的涵义,即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弄清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概念的涵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00多年前就给工人阶级下过明确的定义,他们根据当时工人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把它称为无产阶级。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应包括三个基本条件:没有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从事劳动。这些基 本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内涵的科学界定。所以,凡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的都属于工人阶级范畴。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分工扩大、协作加强等特点提出了“总体工人”概念,并解释道:“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根据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提出了“商业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概念所下的具体定义以及他们后来对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可以看出,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与生产过程,无论是创造剩余价值还是“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无论是物质生产部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都是“总体工人”的成员,都是完成总体工人职能中的某些具体职能,因而都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

今天之所以有人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搞清楚。西方学者提出“中产阶级论”和“新工人阶级论”,把知识分子排除于工人阶级之外,将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人为地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今天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情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但无论白领工人还是蓝领工人,他们作为雇佣劳动者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白领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依然在为资产阶级“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在我国,党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早已把知识分子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间接占有)、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处于领导地位的劳动集团都视为工人阶级。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对立起来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错误。事实上,正是由于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成份的增加才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正如江泽民所说:“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 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已与资产阶级一体化,工人阶级依然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的存在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前提,这种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只要资产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它就支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历史上,由于科技水平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更多地通过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结果导致劳资矛盾尖锐,阶级对立加剧。鉴于这些教训,资产阶级改变了统治策略。经济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尽量减少因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推行“福利政策”,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允许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管理,并允许工人持有数量很少的股票;政治上,倡导资本主义民主,实行法治统治,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政治权利;文化上,在保持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下,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其控制的宣传机器大肆宣扬阶级合作和阶级妥协,扶持并资助那些鼓吹阶级合作与阶级妥协的社会民主党人政治理论家。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变确实使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并使劳资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使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劳资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这就决定资本主义不可能调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体化根本无法实现。相反,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尤其是工人阶级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增多使工人阶级白领化,工 人阶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以新的策略和方式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9、工人阶级先进性究竟如何衡量,如何体现。

衡量一个阶级是否具有先进性主要看它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否代表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在发展中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但生产力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一定的阶级来实现的。资本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最终使资产阶级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力量,而工人阶级由于与现代大工业相联系,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大公无私、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能够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使它最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在西方,因为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使“一个人数众多的产业经理和商业经理阶级的形成”将资本家“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P187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有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租赁、承包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P190

三、第一、二、三段

(三)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P187第一段 私有化,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向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转变。主张搞私有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一股思潮。有人认为“人是自私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自私的个体,即所谓理性的“经济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还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私有化,发展中国家要想富强也必须走这条路。

(四)为什么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P187第一段

3、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体现在哪里?P207(营销班那份资料也有类似题目16)

4、“三农”问题的出路?(课件有大点提示)P211最后一段(要按照中央确定….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清楚的认识 “纯”、“统”、“均”、“快”、“斗”

毛泽东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

总之,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准备。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始于毛,成于邓”,恰当地评价了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的历史性功绩。

2、毛泽东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

根据P114第三段至P115内容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为什么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

P141最后一段(邓小平曾指出……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方便的不够格)

2、党的三步走战略?(结合课本P155第一段及第二段内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江泽民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1世纪第一个十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 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如何理解“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上的答案: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网络上的答案: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传统文化过时落后,应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完全继承!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愚昧落后思想,对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已经不足为取。

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怀疑,而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学说的盲目颂扬和崇拜,幻想用所谓的“新儒学”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毛概课堂提问 第2篇

功材1403

马环宇 刚刚在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结束了一学期的毛概学习,在这一学期的毛概课程中,我收获颇多。

与我想象中的政治课堂不同,毛概课并不显得枯燥无味,不管是老师旁征博引的精彩讲课,还是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都让课堂变得不再乏味。这学期我们的课堂有许多的主动环节,包括学生自己准备PPT为大家上课,微电影,社会调研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也懂得和学习了很多。

在其他同学为我们讲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各个同学做的不同的PPT,老师也对这些PPT做了点评。其中,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PPT制作过程中的逻辑以及层次问题,尤其是在标题处,老师强调了很多次。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讲课的工具,在向别人表达你所想表达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严谨且有逻辑性,才能让别人跟着你有层次的学习到这些知识,并让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PPT在现在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办公程序,我想,老师在为我们讲述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毛概课堂提问 第3篇

一、课堂提问现状种种误区

几年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研究员在分析课堂教学的特点时说:边问边讲正在取代灌输式的讲授.同时指出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一节课105个问题, 连老师自己都不敢相信.在上海青浦区调查的36节课中, 教师们平均1.8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 调查数据也向我们反映了教师提问现状存在以下误区:

1. 课堂提问简单机械, 创新意识渐逝

许多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 认为没有提问或少提问就是在灌, 就是注入式教学, 把是否提问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问”现象, 提问“只顾数量, 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 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同时, 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 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 学生不愿意且无须去动脑筋, 最终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2. 课堂教学预设封闭, 教学质量低效

数学教学十分讲究“设问”的艺术, 但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细节, 过于看重预设, 忽略了生成.习惯于“设问”, 但急于推出自己的结论, 失去“设问”应有的价值.这种预设性的课堂教学,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 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际上表面的有效掩盖了真正的低效和无效.

3. 提问对象层次单薄, 两极分化严重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习惯追问优等生, 不管其他学生是否跟得上节奏, 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跟着思考.这种做法对优等生是一种鼓励, 可以激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生活, 而对于差生而言, 则是一种打击和排斥, 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 不愿参与课堂提问, 甚至脱离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 提问形式策略单调, 学生兴趣不足

课堂提问中以推理性尤其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技巧比较单一.教师的课堂提问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单句直问, 学生齐答比率较高, 回答问题方式单一, 教师完全掌控课堂.单句直问目标指向清晰, 节奏简明, 能较快完成教学任务的切换;但往往由于没有铺垫, 没有变式, 没有思路启发与太过刚性而缺乏情趣味, 也容易造成氛围上不必要的紧张, 因而在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与启智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课堂有效提问若干方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使课堂提问达到有效性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呢?

1.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 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必须深入实际, 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 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使得提问更加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要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的思维的翅膀舒展开来, 意志力得到磨砺.学生经过抓耳挠腮、呕心沥血得到的问题答案, 一定会记忆深刻.同时经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 一定能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学生的赏识下留下长久愉快的体验.

2. 注重提问角色互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 其实, 应答还是被动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数学家康托尔曾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提出正确的问题, 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问“大众性”和“多样性”, 关注全体学生发展

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师应善于提出各种知识水平的问题和适合学生水平能力的问题.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争给每一名学生以均等的机会, 促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基础稍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中等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解题思路加以叙述;对于优等生提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性质的问题, 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真伪, 找出原因, 并做创造性回答.有时, 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 要求学生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 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 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4. 体现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 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 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 来增强学生的好奇性.一般来说,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 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 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

毛概课堂提问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满堂问”,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倦,就是“高深莫测、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答起,不知所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更有甚者是以问代罚,使学生觉得难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自如地驾驭40分钟课堂?

一、提问既要抓点又要顾面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做到照顾全体学生,不要形成老师问,学生答,“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者只向学习好的几个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长此下去,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给大多数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请没发过言的王红(化名)同学来回答。

2.谁知道王红占她所在组同学的几分之几?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3.为什么同样是一位同学,他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的机会,又借机了解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设计一些提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96÷6=( )÷3=192÷( )=16/( )=( )/18

并提出了如下问题:

1.解答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怎样把这道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3.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4.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有没有变化?

5.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

6.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提问1、2,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除法算式怎样改写成比所吸引,新课便在学生对结果的好奇期待中展开。

通过提问3、4、5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从而解惑,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通过问题6的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以及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提问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关于小数乘小数法则的推导过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这道题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两个因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4.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1相对简单,比较适合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认真细心,就能轻松回答,问题2、3、4相对偏难,需要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方可找到答案。总之,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主要有:

1.单个提问法——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2.小组讨论法——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3.全班讨论法——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概念后,可设计出如下问题:3与5互质,5与7互质,3与7也互质。思考一下是否会有这样的规律:假设A与B互质,B与C互质,A与C也一定互质?这样的提问使得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探索性。

总之,课堂提问要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才能使学生养成遇事肯动脑、会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2]曹庆红.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毛概课堂小结 第5篇

15级翻译1班

时间飞逝似流水,转眼之间,大二已过去一半,随之而来的是毛概课堂的结束。不得不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对我们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下形成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整本书共有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讲述的内容及其作用都一点一滴地融入在老师的讲解中,渗透到我们的价值观体系中。

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这一节,我意识到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学习他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作为大学生,不能一直去模仿别人的理论,而应该学会树立一种独创自己的一套理论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到的现象去不断总结,不断地去完善。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一直被模仿,不曾被超越。”在这里,我着重强调树立独创意识,并付出行动的重要性。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革命过程中尤其要慎思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于我们而言,则可以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学习过程中,天分不够勤奋凑。但拼命学习和成绩是成正比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朝着自己的弱点努力,巩固完善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点,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努力的方向才是真正效率点。

1978年,一个历史性的决策—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中国发展落后,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关键选择。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初有不少顽固分子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那涉及资本主义,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与利益,并千方百计地阻挠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但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呈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思想也渐渐开放与世界接轨,对外亦顺应了时代潮流等等。破旧立新,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敢于提出新想法,做出新行动,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要致力于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跟上步伐同时坚持良好的习惯。

除了阐述课本知识,老师还创新性地让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制作ppt以及讲解,让我们自己切身体会讲课的感觉。虽然压力很大,但老师别具一格,用心良苦的方式让我们进步了很多。对于知识点,我们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深刻,对于其他同学,我们的ppt及讲解给了他们不一样的课堂画风体验,对于我们自己,更是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的舞台。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进一步参与到毛概课堂中来,心里还真是隐约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呢。

毛概课堂讨论“文化” 第6篇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为人所特有的,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2、文化有什么特点?

第一,超自然性: 文化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但自然 环境本身不是文化。第二,超个人性: 文化指的只是作为群或类的人所具有的非遗传特征,体现个别人行为特征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第三,文化是对人类本能的超越: 人的本能的表现不是文化现象,但人为满足本能创造出来的方式是文化现象。文化与本能现象的区分标志:是否具有创造性。第四,文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个人在某一具体时刻具体场合的偶然性、随意性行为不是文化现象。这是文化现象与一般社会现象最大的区别之一。第五,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性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特点。

3、文化是如何变迁和传承的?

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如何解决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遭遇?

上一篇:干部任用的几点建议下一篇:孟子两章课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