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

2024-06-06

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精选6篇)

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 第1篇

网络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泾县网络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的通知》(x政办秘【2014】〔2014〕x号)精神,结合泾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组织领导、收集重点及范围

第一条【组织机构】建立由县政府办、网宣办、公安局、应急办、信访局、涉事部门参加的县网络政务舆情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日常工作由县政务公开办承担,具体负责全县重大网络政务舆情分析、研判、处置和回应的监督、检查、指导等日常管理工作。县网络政务舆情管理工作在县政府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条【收集重点】人民群众在互联网领域对我县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提出的利益诉求、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反映部门作风建设、有效促进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其他敏感性较强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务舆情信息。

第三条【收集范围】重点收集县内社交网站以及人民网等县外重点门户网站及论坛网络政务舆情信息。

第二章工作原则

第四条【工作原则】坚持分级负责原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声”的要求,实行归口承办;

注重源头防范、源头治理和源头处置原则;

坚持主动应对、及时回应、科学处置的原则,把握好时、度、效。着力提高应对网络政务舆情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处置能力。

第三章工作流程

第五条【收集时间节点】县政务公开办、网宣办、公安局、应急办、信访局和县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人员于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浏览时间节点,对收集范围内的网站及论坛涉及泾县的政务舆情信息进行巡查。

第六条【归口认领】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网络出现的舆情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响应。属于乡镇政府的网络舆情,由各乡镇政府负责认领;

属于县级职责范围的网络政务舆情,由县政府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认领;

涉及县政府以及多层次、多部门的网络政务舆情,由县政务公开办负责认领。巡查认领时间统一间统一定为:工作日每天上班时间,每间隔1小时巡查一次;

每天晚上(24点前)和节假日都要安排人员值班,每间隔2小时巡查一次。对于需要认领的政务舆情要及时认领,逾期未认领的,由县政务公开办指定认领并记录在案、纳入考核。

第七条【分析研判】县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网络政务舆情内容、公众反应、跟帖情况、媒体介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预判,研究制定对策。必要时,县政务公开办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会商研判,对事件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提出预控处置意见,按程序报审后进行处置。县网宣部门负责安排网评员予以合理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

第八条【应对处置】对涉及相关部门的一般性网络政务舆情,要通过建立本单位网络舆情日志、舆情专报等形式,于2小时内将相关舆情及处置建议,报送本单位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同志以及分管领导负责同志,同时抄送县政务公开办。

县政府相关部门认领后,按照“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的要求,将网络政务舆情处置和事件处置相结合,不断规范网络政务舆情办理工作流程,于5个工作日内形成本单位的网络政务舆情核实调查报告,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办理时限的,相关部门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向县政务公开办提出书面申请。对历史遗留问题,客观上需要较多时间调查核实的舆情,原则上要在认领后15个工作日内形成核实调查报告。对重大敏感网络政务舆情,涉事部门单位要迅速主动与县政务公开办核实衔接后,由县政务公开办于2小时内统筹报送县领导。对县领导批示的网络政务舆情,要按相关程序交办、承办、督办,认真调查核实,妥善处理。

第九条【及时回应】对于一般性网络政务舆情的回复内容,由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领导审定后,于形成本单位的网络政务舆情核实调查报告后的3个工作日内在县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网络新闻发言人版块回复,并链接到出现舆情的网站或论坛;

涉及到媒体及网民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回复内容,须报县政务公开办会商审定后,于5个工作日内在县政府网站“政民互动”版块统一发布。

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持续关注舆情处置后的发展态势,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有效降低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积极探索推进政务微博、微信、手机报与政府网站的联动和互补,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政务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畅通民意渠道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监督保障

第十条【强化领导】县政府各部门要将网络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工作列入本部门单位重要议事日程,要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单位网络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工作,具体联系方式需报送县政务公开办;

要建立健全网络政务舆情“收集、认领、研判、处置、回应”处理流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及时回应。

第十一条【业务培训】县政务公开办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政策把握能力、舆情研判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和回应引导能力。努力在全县形成正确面对舆情、遇事不躲不推、妥善处置事件、积极回应关切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十二条【监督检查】县政务公开办负责各部门单位日常网络政务舆情应对的跟踪管理工作,按季度通报网络政务舆情办理和处置情况,将网络政务舆情认领、处置、回应情况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第十三条【责任追究】对因工作重视不够,应对不及时、不负责和处置不力造成发生重大问题或重大社会负面影响的,将依纪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单位及人员责任。

第十四条【附则】该办法于印发之日起实施。

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 第2篇

学校安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的原则,为了保证安全信息收集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这个原则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为达到这样的要求,信息收集者就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反复核实,不断检验,力求把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只有广泛、全面地搜集信息,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障。实际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全面完整,因此,如何在不完整、不完备的信息下做出科学的决策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时效性原则。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它的时效性。信息只有及时、迅速地提供给它的使用者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决策对信息的要求是“事前”的消息和情报,而不是“马后炮”。所以,只有信息是“事前”的,对决策才是有效的;

(四)准确性原则。收集的信息与应用需求密切相关且表达无误。准确性原则保证信息的价值;

(五)学校安全档案信息的收集、传递、统计、处理等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六)易用性原则。收集到的信息具备适当的表示形式,便于使用。

安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的步骤。信息收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一)制定收集、分析、研判、报告计划。只有制定出周密、切实可行的信息收集计划,才能指导整个信息收集工作正常地开展;

(二)设计收集、分析、研判、报告提纲和表格。为了便于以后的加工、贮存和传递,在进行信息收集以前,就要按照信息收集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收集提纲和表格;

(三)明确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收集的方式和方法;

(四)提供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的成果。要以调查报告、资料摘编、数据图表等形式把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并将这些信息资料与收集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如不符合要求,还要进行补充收集。

安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应当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一)上级信息: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指示;上级的有关文件、指示、编印的内部刊物、简报、信息,公开发表的刊物、杂志,领导的指导性讲话、文章等;

(二)平行信息:与交流学校、单位或平行单位间来信的文字材料、各种信息,相互间的批评、建议、要求,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经验等;

(三)校内信息:学校各部门执行学校决定、决策的情况、经验、问题和群众反映、思想动态;各部门、单位的重要工作安排、部署,工作进展情况,承办校级以上的各类会议和聘请外单位讲学情况;师生对国内外政治事件、中央重大决策和部署、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的反映,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反映;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四)历史信息:新发现的与学校重大工作有关的历史性档案资料。

(五)社会信息、国际信息:社会各阶层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要求、呼声和重大思想反映、社会动态,国内有关科技、教育发展的信息等。

学校安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的具体办法

(一)学校安全信息工作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分管领导及下属职工为学校安全信息工作的二级单位;

(二)深入落实学校安全信息收集工作两级责任制,采取层级负责制度,各学校主管信息工作的负责人为一级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二级负责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信息收集工作要精准核实、加强督促;

(三)各信息收集单位要积极、及时地通过合法渠道搜集具有阅读、参考价值的信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性;

(四)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安全信息的整体开发、综合利用和调研工作。要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分析、处理,为有关单位和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高层次信息;

(五)安全信息收集要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学校最为关注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信息调研并收集,向领导提供有关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

(六)学校重大信息由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整理并及时上报;

(七)校内一些业务部门围绕本部门工作自办的信息期刊,应及时收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信息期刊应服务于全校性综合信息期刊,业务信息期刊每期最少收集二份;

(八)学校在开展和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的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稳定工作档案,由安全职能部门指定专人管理;

(九)学校安全信息收集结束后信息资料必须按学期及时归档;

(十)对消防、食品卫生、踩踏等各类突发安全事故,应同步相关材料信息归档;

(十一)学校安全信息收集实行借还登记制度,严格按收集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十二)学校安全信息收集管理人员随时搞好安全档案的保管,注意防盗、防火、防蛀、防潮湿、防遗火,发生遗漏和失误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十三)管理人员有权向安全事故处理小组提供有关方面的材料依据和被认可的证明材料;

(十四)建立每天安全工作收集制度;

(十五)建立各年级各班发生重大事故信息记录制度;

(十六)建立安全工作督查小组,每月督查学校各年级安全工作,有什么问题及时反映学校;

(十七)学校各年级班主任要有安全工作记录,发生事件及时收集并上报制度;

(十八)学校各有关部门都要重视安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确保原始资料准确、完整、可靠。实验室工作的档案要及时立卷归档,妥善保存;

(十九)安全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后,按《学校安全信息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归档;

(二十)信息记录极为重要,档案管理人员要管理好档案记录,防止记录的遗失。

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报告工作的考核

(一)信息收集工作作为各室学年工作考核指标之一;

(二)凡迟收集、漏收集、紧急信息或未按规定要求收集上级索要的重要信息的,对信息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责任;

(三)校办公室每季度将各信息点收集信息及采用情况向全校通报;

(四)学校党支部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安全信息分析的分类

(一)发生着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火灾事故;

(二)发生化学或物理爆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爆炸事故;

(三)违反交通运输规定,造成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为交通事故;

(四)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错误,造成恶果的事故为管理工作事故。

事故等级和损失计算:

(一)重大事故:造成学校整体损失10%以上,同时学校财产损失费达一万元以上;或直接损失费达5000元以上事故;或经济损失虽未达到上述金额,但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事故(火灾、爆炸等),造成人身肢体残废的事故,均属重大事故;

(二)一般事故:造成学校整体损失5%,或直接损失费达1000元以上的事故;因工负伤休三个月以内的事故,属于一般事故;

(三)微小事故:直接损失费在1000元以下的事故,属于微小事故;

(四)教职工的伤亡事故划分按国家或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火灾事故等级划分按公安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事故损失计算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计算。

安全信息收集工作的考核

(一)信息分析工作作为部门学年工作考核指标之一;

(二)凡迟分析、紧急信息或未按规定要求分析上级索要的重要信息的,对信息点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责任;

(三)校办公室每季度将各信息点分析信息及采用情况向全校通报;

(四)学校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安全信息研判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安全热点、焦点信息开展研判,掌握学校安全动态,协助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安全部门应主动融入大局,将学校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情报信息工作的重点,努力收集影响学校运行安全、良性发展动态信息,学生对学校发展、政策调整的预期、言论和动向,以及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应,认真做好社会维稳信息的分析研判;

(二)围绕系列性、多发性案件信息开展研判,开展事前防范预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落实面向教育系统的预警通报制度、面向学校的防范建议制度和面向社会的警方告示制度,为主管部门强化执法力度、完善防控措施、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和教师掌握防范要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自防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三)围绕方面性犯罪开展研判,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打架斗殴、安全事故等涉众型易于发展蔓延的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并据此在本地区组织针对性的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防止上述犯罪的蔓延和升级。并且通过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相关数据和刑事案件统计数据分析,哪种犯罪突出,就开展针对这种犯罪的专项整治行动;

信息的收集和报送要坚持及时、准确、全面、保密的原则:

(一)报送信息一定要及时。凡是需要学校及时掌握处置的重要情况和师生重大思想动态信息,都要及时收集上报;重大突发事件、各种政治事端、重大治安安全事件等重要紧急情况,要随时发生随时上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报告时间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生后1小时;

(二)报送信息一定要准确。报送信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事物的客观情况,不得弄虚作假。反映工作进展和成绩的信息要恰如其分,反映问题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反映困难的信息要实在准确,要尊重客观事实,不雕琢粉饰,不任意拔高,不刻意编造,务求对所报信息准确无误。对一些正在发生的重要情况,还要进行追踪了解和研究,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报送信息一定要全面、完整,要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信息,防止以偏概全,顾此失彼,要杜绝紧急信息瞒报、漏报现象,如有此类似情况发生,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如影响上级掌握和处置时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单位主管领导的责任;

(四)报送信息要注意保密,确保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有的信息事关重大,不宜扩散,属保密范围的,在信息收集和报送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密性。要根据信息内容的层次、密级和急缓程度,确定通过电话、书面汇报等不同方式报送;既要注意时效,又要注意保密。

信息工作的反映形式和要求:

(一)建立信息月报制度,各学校务必于每月月底前整理报送的信息,经本学校信息工作主管负责人签字后上报;

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 第3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了“大麦克风”时代。其中,以微博、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及移动通讯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革,成为新闻曝光和舆论生成的重要媒介,加之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和矛盾突发期,国情所致,诸多问题叠合积聚,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社会决定和谐度和稳定性的标杆,亦为我公安情报工作关注的焦点。

1 信息时代下网络舆情分析的现状

1.1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有三个主要特征:(1)内容的丰富性;(2)意见的多元性;(3)形成传播迅速性。除此之外,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数据显示,网络舆情涉及的热点话题包括民生问题、涉警涉法、渎职贪污等内容,其中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特别是官员的网络舆情,占据了热点话题近六成,民众关注的重点可见一斑。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治安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公安情报部门将互联网作为情报重要来源,对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以期通过科学的研判,正确的引导,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网络舆情分析现状

(1)重定性轻定量

互联网信息具有丰富性、海量性、复杂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等特点,对其理解和把握越来越需要科学、精准、可信的方法。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监测研判和危机管理中尚处于粗放式阶段,相关工作多为感性主观,特别是应对媒体仍停留在“部分网友认为”、“某网友认为”等定性描述上,这样分析问题过于片面,缺乏扎实科学、直观量化的数据基础,难以全面反映特定时间地域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及趋势。

(2)意识薄方法少

警方对于网络舆情的态度:作为公安工作者,有的对于网络舆情发展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不足,疏于引导,麻痹大意,听之任之;有的重视程度高,但处置不力,处置方法“删”、“封”、“堵”等传统方法,缺乏规范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体系。面对媒体新闻大部分的基层公安干警不善于同媒体和记者打交道,接收记者采访时缺乏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负面报道时,不敢说、不会说、说不过、辩不赢。在公安系统内,新闻舆论引导、网络监控、专业分析评论相结合的专门人才凤毛麟角。

(3)事前忽事后堵

目前,我国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各种基础数据库不健全,基层民警网络基础知识培训不多、网上斗争打防举措仍处于粗放阶段,利用网络舆情调查分析、引导规范的意识薄弱,对于违法犯罪的打击防范工作尚处于“拉大网”、“集中整治”的粗放状态,警务方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忙于事后堵、删除和查处,丧失工作的主动权。

2 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它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片较为宽松的公共空间。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网络舆论在表达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被误读,有些问题被忽视。无论是误读还是忽视,都不利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以“名人微博”为例:名人微博是以普通人的身份表达观点、引导舆论的阵地。尽管以“普通人”的身份,但是,名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蔓延至网络微博中,使其拥有巨大的关注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粉丝”大量的转发与评论。在浏览、转发与评论的过程,名人的态度悄然在大量网友中传播开来。所以,名人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网络舆论的方向。

从现实看,名人会自觉避免涉政、涉警等敏感话题,一般常见的名人微博更多关注民主民生、法制道德等热点问题。名人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对社会舆论导向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微博打拐”,由于韩红等名人的加入迅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慈善募捐”,王菲等人的微博力挺,国内慈善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名人引导的正向舆论的积极意义,远远摆脱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名人在舆论导向中的负面影响。2012年,微博高关注度的著名女演员力挺“海归女”刘俐俐,使得著名主持人一夜成为众矢之的。其实对错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应该客观的评价整个事件的经过,然而,名人的一个态度,则在瞬间决定了因果成败,这就是大众缺乏独立思考的体现,即“羊群效应”。目前,由于传媒的普及,每当出现一个热点的新闻事件,网友更愿意接收评论文章,而并非还原事件真相。其中有些网友鉴别能力较弱,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这种非理性共鸣,借助网络很快就蔓延开来,越传越偏离事实真相,导致情绪化的舆论更加难以掌控。如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集中于突发事件、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的一些负面效应上,据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化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这又是一种“蝴蝶效应”。

言论如不得到良好的引导,势必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信任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网民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不利位置,自己的愿望不能得到全部满足,所以在网络论坛中经常表现为非理性冲动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这种非理性的做法也是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一个充要条件。对此我们应着手的重点是:一方面,名人在道德公德、公共责任等方面加强自律,另一方面,也提醒舆论引导方不要忽视对名人舆论的正确引导。

3 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模式

目前网络舆情引发公共突发事件的缘由众多,众所归一,溯其本质是由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各阶级利益格局变动所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公共突发事件常涉及政府新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执法部门徇私牟利、公务人员及其子女等,政府部门最多,关系利益复杂,加之受雇与敌对势力网络推手的造谣诬陷,和广大不明真相网友的激情转发,这种不稳定因素迅速转化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爆发的过程。因此,网络舆情的公安工作模式,应对照网络舆情发展过程各阶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以涉警危机为例,如图1所示。

涉警危机发生后,警方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在第一时间说明事件真实情况,表明警方对事件的立场、主张和态度,这个做法就是告诉网友如何去看待这次危机事件,为网友理性思考提供思路,同时,封堵谣言、猜想传播的空间。与此同时,网监部门必须全天候监控网友对危机事件的言论风向,做好研判准备。对于网友的正确意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对于负面言论,切忌忽略、删除,应正面应对,用大容量的发表权威信息,专家评论等方式,促使舆论向有利于警方的方向转移。

由于每个网友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及与危机事件的密切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危机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面对网民评论的多元属性,警方对于网友不和谐、不理解的观点应当摒弃,而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保持平和的心态。但是一定要保持统一的对外声音,最大限度传播主流观点,积极引导舆论。

4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的途径

4.1 网络舆情监控与研判

(1)确定监测站点。网络舆情的来源主要有新闻评论坛、微转发、社区转帖等。它具有表达快捷、互动传播、情绪感染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对热点问题和网络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如各大论坛,警方要运用互联网舆情监控手段进行24时监控。目前网络舆情监控点有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

《人民时评》曾有评论称:“言塞湖”的“诞生”,往往是民意早起收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

(2)运用专业情报分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文本检索系统(Text Retrieval System,TRS)赋予了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更多的创新功能,其中包括:舆情信息定量化分析、信息类别统计等;词语褒贬义分析,TRS通过独具特色的文本褒贬倾向分析技术,准确分析舆情正负面信息;大规模文本职能挖掘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准确的分析和高效的管理。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可以随时采集最新的消息和意见,并对采集的信息逐步过滤和预处理,然后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负面信息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避免负面信息快速扩展和蔓延,将危害降到最低。

(3)在舆情监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评论引导。当公共事件危机舆情发生后,警方应组织评论员和网评人员进行舆论引导工作。具体形式是以评论频道和论坛为基础,把评论员文章在论坛置顶或者推荐到频道的显要位置。情报分析员适时对舆情监控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帮助评论员与网民有效沟通、交流意见,潜移默化的引导舆论走向。

4.2 构建辅助舆情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一种高度灵活且具有良好交互性,用于对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提供付诸的信息技术系统。辅助舆情分析的决策系统将舆情分析员、舆情评论员(简称引导员)和信息技术蜕变过的特定支持功能联系在一起(图2)。

常见的决策支持系统为预测分析法。简单来说,预测分析法通过对在网络中已经引起热议的焦点事件进行详尽分析,利用已有信息决定引导员未来如何引导舆论、化解危机的方法。

(1)文本分析:通过分析自然语言文本来探测语法、语义和结构等。“警察非公持枪”曝光,人民警察形象正在遭受网民的负面议论。在这种情况下,舆情分析员可使用文本分析对于博客、平面媒体等进行分析,通过正面透明报道、投放民警亲民宣传等方法,消除网民的负面情绪。

(2)信息检索分析:通过对视频、图片的内容加以分析,已确定其潜在的意义。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识别类似含义的词语:“警察”或“公安”,可以帮助分析员了解网民的看法。

(3)网络分析:提供与政府、警方门户网站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哪些人浏览过门户网站,从哪些网站可以连接到门户网站,网民应用哪些搜索语言检索到门户网站等。

4.3 建立官方的微博,发挥政府官方的“名人效应”

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不待言,借之于网络空间,将分析研判成果、事实真相等公布于网络领域。现在为数众多的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传统媒体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而且粉丝量极大。官方“名人微博”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舆情,通过舆情研判的成果公开与网民共享,打开一条政府、媒体与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不仅如此,当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官方自己的微博,动员网民中的“意见领袖”与公众互动,消除误解,让官方的声音得到迅速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曹海礼.警察如何直面网络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新华出版社.2011.

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00-02

大学生网络舆情,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高校网络舆情群体对发生在校园网络空间内以及在校园可以监控到的网络范围内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包括认知反应、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等。本文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 这是由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及其运行发展趋势决定的。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的特点:一是直接性与自由性交互。高校校园网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平台,他们通过校园网络可以获得信息、共享资源,通过博客、论坛,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针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生活事件等自由地发表评论、真实地表达自己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快速、高效、便捷地分享给其他网民。比如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能够将信息在能够关注、转发、收藏,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内潜性与外显性交互。潜性是相对于校团网络的隐蔽性而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可以不受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限制,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但大学生很可能因为某种顾虑、担心,在信息发布时不署名,而是采取匿名的方式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看法,匿名的特点正是网络舆论大肆其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网络上的身份并不是网民的真实身份,每个人都可以跳出生活中的“我”,去扮演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由于匿名的特点,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多了几分随意。每个人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表达个人观点,不用担心机构审核、修改,不用承担责任,甚至违背伦理,法律可能也无法制裁。人人敢于说话。但信息发布的同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现出外显性,因为热门话题一旦出现,就会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并形成热烈的讨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三是突发性与及时性交互。大学学生访问的网站相对比较集中,发展非常迅速,热点事件加上情绪化的发帖、跟帖和评帖,成为点燃舆情的导火索。特别是校内外重大事件引发,大学生网民都会第一时间通过班级QQ群、校园帖吧、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发表自己对事态的看法并迅速扩散,短时间内各种意见迅速汇集,形成公共意见,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在畅通便捷的高校网络资源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同是也具备了较高的及时性,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四是丰富性与多元性交互。这是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而言的,不仅舆情信息的内容和类型丰富多彩,而且传播舆情的渠道和载体也形式多样。各高校BBS论坛讨论的主题非常广泛,涵盖了读书、生活、娱乐、情感、心理、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大学生网民能够在自己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中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真实地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网民的舆情。此外,大学生可以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舆情信息,如即时聊天、新闻跟帖、帖吧留言、BBS讨论、博客互动等都可以成为广大师生表达言论、发表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场所,再加上传播技术的多样性使发生的事件在网络传播中更为全面和生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报道让大学生网民全面了解新闻始末,这样给大学生网民们一个更立体更直观的视角去理解整个事件。五是互动和可控的交互性。大学生网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某一热点事件、别人意见的评介来实现与学校管理者、网络媒体、大学生网民自身三者之间的互动,以发帖、评帖、转帖等途径实现虚拟的互动交流,但由于在校大学生人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比较浅,再加上网络身份隐蔽性以及之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成为某一类学生情绪宣泄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实践等方面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认识不便面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放大,容易形成灰色的言论,带有偏差性的网络舆情的出现会给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高校相关部门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实施引导和控制,一旦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并实施干预,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就能化险为夷。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收集。

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高校校团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面对杂乱无章、瞬息万变、汪洋大海般的网络信息空间,欲高效、快捷、及时地收集到息息相关的舆情,需要做好充实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切实提高高校园相关领导、网络管理员、大学生舆情收集人负责人以及全体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意识,提高网络思想境界,端正对网络舆情的看法;其次,要建立专门的专业的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机制,既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者,从而指定他们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作好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又要加大对相关校园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及时配备和更新必要的设备,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第三,切实抓好校内外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相关案例库的建设。做好这一项的关键是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监测负现在在互联网上对于有关新浪的舆情事件进行抓取、分析,从网络新闻、博客、论坛、帖吧、知道等等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敏锐发现和整理与新浪有关的舆情信息,正确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开展动态跟踪,科学分析研判,形成定期分析制度,分析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然后根据河南省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结合不同的网络媒体,从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舆情信息的表现形式、舆情信息的成因、先期处置与沟通措施、善后处理等方而,研究制定相应的预案。力争做到对常规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持续跟踪,建立日常舆情信息数据库,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收集,为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沟通提供依据,直到事件的处置与应对工作结束。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判。

制度是工作的天然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分级分层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制度,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传播。首先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院系参与协作的组织管理体制组建的一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敏锐的洞察力且懂得重视引导艺术的研判队伍,以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然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学生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再次强化网络监督,研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设置的热点话题的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从而实现有效干预和调控网络舆情。

除上所说,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采用有效的研判方式也很重要。笔者以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可参考此种流程。第一、预测。根据以往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趋势和规律,进行针对性的监控。要建立“辅导员一学生干部一普通学生”三级网络组织,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有效监控和引导网上舆论,有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特别是在重大政治事件、高校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初期,这是监控和跟踪的最有效的切入点,以便对舆情未来的发展动态做好预估。第二、分层。以每日通报、每周研判、每月分析、专题研判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层级研判。比如可以从相关论坛入手,利用web挖掘技术抽取与该突发事件相关的数据,如该论坛上相关的主题帖数、看帖数、回帖数、帖子级别、影响范围等。在这样一种分工明确、团结全作、信息互通,资源整合的良性互动中,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后果降低至最低点,避免演化成严重破坏高校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恶性群体性事件。第三、反思。当高校校园里某一舆情事件过后或者在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关职能部门和负责人都应该反思总结。通过如开评析会,科学总结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成败得失。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是公众的权力,是拓宽民主渠道的一种新方式。如果公众的意见是合理的要求、正当的呼声、理性的感情,那么它对社会的进步是有益的,反之则是有害的。”①因此高校校园里大学生网络舆情要健康发展,必须疏导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网络正能量,既是美丽中国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首先,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运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增强了师生之前的互动性,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的运用将高校的德育空间和新媒体的社区空间、博客空间等虚拟空间进行整合,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健康的姿态出现在网络环境中,使网络媒体源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

其次,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形式下的社会道德教育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发生根本的变革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完善新媒体的立法机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虚拟社区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引导聊天论坛和BBS的网络舆论,发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传递正能量。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大对网络违规经营的惩处力度,特别严重的应该加以取缔,真正地发挥网络警察的执法力度,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辅助体系。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新天地。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提升自己,奉献社会的理念,养成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抵消虚拟交往带来的道德和社会情感方面的消极影响;社会心理危机咨询机构也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切实解决青年大学生因迷恋新媒体网络而导致的性别混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痴迷、道德情感冷漠等心理问题,从而释放内心的负能量,使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第三、加大人文精神的宣传力度和影响深度。新媒体语境中90后青年学生在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脆弱表现就是一定程度上文化的缺失导致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失落和信仰的功利,因此人文精神信仰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高校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理念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同学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再次,培养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引领作用。当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开始传播时,网络上信息爆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大学生网民们对于这些信息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时候更需要一个拥有网络社区威望,有强势话语权的意见领袖来满足公众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感。高校网络论的意见领袖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凭借他们的地位优势、煽动性的话语以及较具专业性的分析赢得大量“粉丝”的青睐。他们热衷于发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全面到位、观点比较独特新颖,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作用非常明显,有时候甚至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活跃在在论坛中,发表的言论能被人认可并且一呼百应。意见领袖对于整个事态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将他们培养成为高校BBS论坛的意见领袖,并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授予一定的特权,使其成为校园网络论坛的管理者,管理者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帖子论坛版块的管理者可以将某些代表性的发言通过标红、加粗、置顶的比较醒目的方式加以强调,引起大学生网名的关注,通过意见领袖的这种引领作用从而影响和感染其他大学生网民的思想观点,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网络舆情专家、时事热点点评员、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参与大学生的讨论,进行线上互动交流,解答大学生关注的、比较感兴趣的与时事热点、社会事件以及生活相关的问题,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向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三、 结语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fJl.现代传播,2007(3).

参考文献:

[1]旁东贺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和引导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4,(31).

[2]郭大燕.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3.

[3]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5.

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5年度专项调研课题(课题编号为QSNYJ2015134)成果。

维稳信息收集研判工作机制研究 第5篇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因社会分配、社会保障、就业、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涉法涉诉、教育医疗、经济纠纷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一些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性、关联性、敏感性越来越强。维稳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预警已经成为驾驭复杂严峻的社会治安环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在此,就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世界各地经济交往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联系依存,相互竞争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这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触发了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产生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且这些不稳定因素正向隐蔽性、综合性、复杂性转变,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更难以预见。以往的工作机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维稳工作需要。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构筑“大情报、大信息”格局,引领维稳工作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正规化,是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的高峰期,各种新生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动日益增加,随之带来的流动人口、网络虚拟社会等各种层面的社会问题和稳定风险也日益显现,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维稳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对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总体态势识别、综合评价、定量诊断和警情预测,利用准确有效的预警为科学决策、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社会建设指明方向,从而全面提高维稳工作水平,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是一个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它包括多层次、全方位、宽渠道的情报信息采集运用, 通过情报信息预警功能的发挥,就能进一步规范和指导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战斗能力,从而构建“打、防、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同时,敏锐性、预见性的情报研判预 警机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的情报信息资源,及时将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的情报信息在问题发生之前发出警报,并为制定控制其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把问题有效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主动发现、预防、控制在先的作用,确保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二、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情报信息人员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当前,全国大局总体稳定,部分领导和信息员没有正确认识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出现工作被动的局面。部分人员认为情报信息的搜集只是政法、情报部门或是信息员的事情,导致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维稳情报信息未能及时提取。有些部门则对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不够重视,意识不强,对搜集的信息只搜而不研、研而不判或者研之无据、判之无警,不仅造成了工作消耗和人力资源浪费,还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维稳情报信息工作广度、深度不够。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都相应地开展了一些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工作,但只是以部门、或是业务范围为界限进行,未能相互沟通协作,没有专门的研判机构开展跨行业、跨辖区的综合性、全局性搜集、研判,信息搜集、研判广度、深度不够,一些深层次、内幕性的情报信息难以掌握和利用。

(三)维稳情报信息应用水平不高。在情报信息应用上,部分人员没有研判、预警意识,特别是基层的一些同志因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准确判断情报信息的价值,认为对搜集到的信息可报可不报,缺乏处理、应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对各类基础信息不会关联查询、串联比对,更不会开展排摸、串并、查证一些深层次、内幕性的高质量信息,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维稳情报信息作用的正常发挥。

(四)维稳情报信息工作力量严重缺乏。当前,没有专门的情报信息队伍,新生力量更新较慢。大部份是沿用政法部门的力量,且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拖拉,行动迟缓,效率不高,致使整体情报信息工作力量较为薄弱。

(五)工作经费保障困难和信息员待遇相对较低。就丘北县而言,因经费困难紧张,致使基层基础工作无一不受到严重制约,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开展,较大地束缚了维稳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加之基层的信息员大多是镇、村(组)一级的干部,工作辛苦,却有名无利,没有固定的收入,导致了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应付推诿的现象。

三、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 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维稳情报信息网络。地方党委、政府切实把加强维稳信息情报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层层建立组织机构,增加专职人员编制,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信息联络员、信息员及信息责任人。在镇级,使其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以综治维稳机构为龙头,以基层政法组织为骨干,以群防群治队伍为依托的维稳情报信息网络。在县级,维稳部门加强与公安国保部门、侦查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系,相互沟通;加强同政法、民宗、人武、统战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和配合,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使工作人力伸向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对重点人口、社会面加强控制,提高搜集情报广度深度的能力,做好线索型情报,资料情报和档案型情报的建设工作, 形成上下联动,全面覆盖,反应灵敏,处置及时,预防有效的维稳情报信息工作格局。

(二)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情报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维稳情报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按照预防为主、防范未然的工作原则,扎实开展好搜集、研判、预警工作。一是实行定期排查报告制度。针对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的实际,突破原有的“月查月报”制度,建立重大情况专项报告、敏感时期日查日报、日常工作周查周报制度体系。坚持定期排查和日常、专项排查相结合,并在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政策调整前,以落实《重大事项风险评估》为基础,将维稳情报信息搜集工作提前介入,及时发现和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隐患和突出问题;二是实行信息工作研判预警制度。对各个渠道上报情报信息全面进行调度分析,对排查出涉及稳定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并及时对口、对范围的发出预警,落实挂包领导,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三是实行预警督办工作制度。根据排查、分析、研判发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向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发出预警督办通知,指出问题、提出要求,并跟踪督办,确保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实行预警应急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掌握的信息和预测结果,对有可能发生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情况进行预警后,有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展开处置、处突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三)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将维稳情报信息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直接与综治维稳目标量化考核挂钩,重点考核情报信息的搜集数量、质量和实绩。对在信息预警、信息促控、信息导侦及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效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二是继续实行重大维稳问题领导包案制度。针对重大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按照属地管理、“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挂包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一包到底直至问题解决;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维稳情报信息工作中重视不够,处置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矛盾激化或者蔓延升级的,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启动倒查制度,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责任。

(四)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维稳情报信息队伍的素质。各级各部门通过聘请维稳、公安、信访、安全等单位的人员到单位开展教育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对信息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信息员的综合素质。重点是加强对信息员情报信息工作水平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获取、处理、运用情报信息和使用相关信息装备、工具、手段的能力。在坚持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分工种、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人员综合工作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 第6篇

为做好工行声誉风险日常管理, 力口强舆情预警和研判, 提高各分行应对舆情的能力和水平, 辽宁经济杂志社与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办公室于2014年10月18日-19日联合举办声誉风险管理培训班。培训班主讲了《辽宁省网络舆情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和《自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战略管理》两大主题, 通过这次培训, 让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舆情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 尤其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处理好各种舆情事件, 树立良好的声誉形象有了明确的思路和策略。ICBC

上一篇:公务员通用能力在线学习心得下一篇:月考总结班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