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案例评论分析

2024-06-27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精选6篇)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 第1篇

四、评论分析

一、顺风车业务上线缺乏公益性考量

顺风车并非是一项单纯的商业服务项目,这是它在商业化应用初期面临的最大考验。顺风车的整个服务体系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什么细致的商业化质量保证的考虑。滴滴出行在把它纳入到自己的出行服务体系之中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过顺风车的公益特性,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拼车的选项,全盘照搬整个快车的商业服务逻辑体系,结果就在事实上给绝大多数用户造成的认知就是“叫顺风车价格更便宜”,却没有真正认知到“顺风车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业服务项目”的根本特点。

二、营销模式折射出的经营理念存在问题。

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经济,而滴滴把顺风车定义为社交平台的营销模式的理念就存在问题,广告语给人很多性暗示与性联想,正是对乘客和司机标签评价这些变异化的所谓社交功能,让一些“怀有不轨念头”的人,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去别有用心地选择乘客、继而成为他们选择“可下手目标”的帮凶工具,而这一伦理缺陷给不法份子打开了方便之门。滴滴对此应当反思,作出改变。

三、监管存在缺失

(一)内部监管

1.审核不严,顺风车司机质量难以保证。快车可能是准专职司机,相对管理严格,而顺风车,参差不齐,管理难度更大。而且滴滴顺风车在注册审核环节上存在明显漏洞。注册顺风车司机提交证明环节无需本人手持证件,若有人购买全套虚假材料提交注册,平台难以辨别。

2.应急反应缓慢,体制不完善。事前,滴滴对凶手之前曾有性骚扰的投诉缺乏重视,没有进行处理。事发后,在接到求助信息后,客服没有处理事件的权限,选择拖延时间。造成拖延时间的原因:一是客服没有足够重视此事,并没及时迅速上报,拖延时间太长。在这种情况下,多拖延1分钟,生命就多一份危险。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显的尤为重要。二是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平台,缺乏相应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虽然平台方迅速道歉,承认一定的责任并协助警方调查的态度和行动让人安心,但通过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民众在意的可能不只是道歉更是以实际行动做出有效的监管。

(二)外部监管

1、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目前,针对网约车并没有具体的相关管理规范;线上平台规范不力,线下车辆管理难,驾驶人管理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危急情况更是处置缓慢。

2.监管执法不到位。

平台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互联互通的机制与渠道,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面对滴滴公司拒绝接入数据的行为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导致事件频发。

四、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一个大到一定规模企业,其社会关注度就会更高,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滴滴靠着巨额补贴,挤占了市场份额,但随着补贴下降,单量大幅度下降。滴滴顺风车遇到困局:补贴这剂良药终难持久,资本不是慈善,赚钱才是最终的目标。而滴滴顺风车的上线,对社会责任的考量就相对较少,没有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仅仅将网约车作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从而缺少对安全监管方面的技术的投入,比如开通一键呼救功能、推出报警系统、乘客和司机可根据性别互选、安装监控设备、规范司机审核等。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 第2篇

中青报:为暴打女司机叫好是戾气弥漫的体现

5月3日下午,成都市锦江区某十字路口处,司机张某开车逼停女司机卢某,将其从驾驶室内暴力拉下车并拳打脚踢。张某称,卢女士的车子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变道,使他车内的孩子受到惊吓,因气不过,他随后一路尾随并实施殴打。卢女士表示,因自己对道路不太熟悉,确实在变道时突然点了一下刹车,但当时两车并没发生剐蹭,“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男子会一路尾随并破口大骂,最后把我逼停把我从车里拉出来毒打。”(新华网5月4日)

无论是知书达礼的小资,还是风度翩翩的白领,当他们握紧方向盘时,都容易变得脾气火爆、乱飙脏话。这种通病在汽车社会见怪不怪,此即所谓“路怒症”。新闻中的男司机,无疑是“路怒症”的典型患者。百度一下相关新闻报道,因“路怒症”滋生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陕西西安,小车称公交车挡了路,两男子逼停公交车后上车暴打司机,司机的鼻梁骨被打断;在甘肃兰州,一辆奥迪车欲停在医院应急通道被阻拦,女司机下车用膝盖和高跟鞋狠撞狠踹保安„„

相比之下,成都这名男司机无疑更残暴更凶狠。看那视频,当事女子开车突然变道固然不对,好在并未造成任何剐蹭,该男子竟一路尾随直至将对方拉出暴打才解恨,可见该男子心胸何等狭窄,“路怒症”暴戾之气又严重到了何种程度。若说女子突然变道让男子车内的孩子受惊,他如此暴打陌生女子,这孩子又当有何观感?

诡异的是,面对“有视频有真相”,居然还有很多网友无视暴行甚至为之叫好。有的说“这样的女司机就该教训一下,打得好”,有的说“打打让她长点记性也好,她活该”;更有甚者,叫嚣“女人就不应该拿驾照,开车上路就是危险因素,就应该被打”。看到这些是非不分、良莠不辨的评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不排除某些女司机确实开车技术欠佳,但所谓“马路杀手”真的全是女司机吗?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爆粗口„„凡此种种,自认技术一流的男司机们哪一样少做了?

为暴打女司机叫好,不仅是为暴行鼓掌,也不仅是性别歧视,更是戾气弥漫的典型体现。只为一点点小事,就不惜把对方往死里打,旁边还有一群叫好的看客,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画面。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是非判断,却不能让围观者达成基本的共识?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将交通规则放在眼里?批评别人不文明驾驶,自己却在为暴行叫好,在这样的双重标准下,所谓文明无非是强者给弱者定下的规矩而已。

对任何城市来说,患上“路怒症”的人越多,道路交通必然越发拥挤,不必要的纷争、吵闹乃至社会戾气必然膨胀。为此,一方面当然要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文明驾驶,另一方面更要严惩那些动辄滥用暴力者。一个人的暴戾,既肇端于这个社会,又加害于这个社会;而要改变社会的暴戾弥漫,每个围观者都要反躬自省。

凤凰评论:暴打女司机不对,但忍让更可悲

编委汇政委

如果指责不文明行为是一种病,那作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得的又是什么病,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的人又是一种什么病?看着这些病不断蔓延而不去治理的人又是什么病?

遇事莫装逼,装逼遭雷劈。成都女司机被殴事件发展到今天,随着昨天行车记录仪视频内容的曝光,民意从一开始对男司机的愤恨,快速反转成了对女司机的一致讨伐。

像此前无数热点事件一样,老百姓对对与错的朴素判断,再次被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冠以了“社会戾气太重”“公开为暴力叫好”的标签,中青报更是在今天发文《为暴打女司机叫好是戾气弥漫的体现》。文中称,为暴打女司机叫好,是为暴行鼓掌,是对女性的歧视,更是戾气弥漫的典型体现。

本委认为,中青报纯粹是在装逼,而且逼格很高,让自己站在了最高指挥台上,而事实上,这样的文字和观点对推动社会进程毫无益处。

仔细分析公众的情绪你会发现,并没有人为“暴力”叫好,公众是在表达对是与非的最朴素的情绪。

在中国,最无聊的就是每次热点事件一出现,很少有媒体、专家去就事件本身剥茧抽丝,往推动社会进程的方向努力。相反,很多媒体及所谓的专家学者更愿意在道德文章上下功夫。

比如此次殴打事件,连小朋友都知道打架不对,却偏偏那么多媒体站出来教育公众:男司机不该打人。很明显,公众对是非的情绪表达被这些道德文章肤浅化、扩大化了,在这些道德卫士看来,这起殴打事件的是与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打人了,至于你为什么打,我不跟你谈,反正你打人了。

一个社会的理性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每一个问题出现之后,舆论能互相支撑着去探究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让政府与社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解决这些藏在事件背后的问题。可悲的是,中国每天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却少有人敢去深究它的原因。但凡有深究的,必然被道德家们横插一腿,在肤浅的层面争来吵去,从而让每一个事件都成为孤案。

在这起事件中,5月3日的殴打视频曝光,最初公众一致痛斥男司机出手太狠,直至昨天行车视频出现后,公众对女司机的态度才出现了反转。为什么?因为人们从对现象的简单判定,转向了对现象背后是非的明确判断,加之长久以来道路行驶中恶习无人治理,民众情绪借由这一事件找到了出口,类似“这女的真欠”的表达,实质上是对恶劣驾驶行为的愤恨,并不能就此认为这就是在高度认同暴力行为,更不是什么所谓对女性的歧视。

好比一个人横行乡里,被一名壮汉狠抽了一顿,人们第一反应一定是特别解气,但你就此批评他们为暴力叫好绝对是骂错了靶子,因为如果都崇尚暴力,横行者早就遍体鳞伤了。

中青报的文章说,为暴力叫好会造成崇尚暴力,以后司机们有了矛盾就在街头打上一架还了得。本委认为,这就更是杞人忧天了。前文已经说过,人们只是在借这一事件宣泄对不文明驾驶行为的不满和对此事的是非判断,没有谁为暴力叫好,也没有谁会因为这个事件效仿该名男司机,更多的司机还是寄希望于交通管理部门多干预、多作为,而不是司机们自己挺身而出。

看过行车记录仪视频之后,相信很多人都很愤恨女司机的行为,因为她每次别车都给了男司机最坏的结局,且在别车之后故意踩了刹车,把行人的生命赤裸裸地置于男司机车轮面前。如果观看视频都能让你很气愤的话,当时男司机在车里的怒火我们就完全可以想象出来。

不要像道德家那样说“再怎样也不该打人”,在特殊的气氛中,谁也不是圣人,打了也就打了,事后打人者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法律自然会给予他该有的惩罚,但此次事件的现实意义却远远超过事件的法律意义。因此,与暴打女司机相比,忍让更可悲。

本委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公民,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需要一遍又一遍不断提醒自己,我要忍,我要忍,我要忍,我要忍,我他妈还是要忍,那这个社会的秩序一定是有问题的,而且还很严重。更为要命的是,有一天他真心忍不住了,社会的管理者们却告诉他要继续忍下去,而不是去反思如何抽掉燃烧这些公众怒火的木柴。

顺便说一句,“路怒症”神马的,就别瞎扯淡了,对随意并线、插队加塞、会车开大灯等不讲规矩的行为不去总结,反倒给怒斥上述行为的人总结出“是一种病”,专家们真心是闲的蛋疼。如果指责不文明行为是一种病,那作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得的又是什么病,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的人又是一种什么病?看着这些病不断蔓延而不去治理的人又是什么病?

失去约束的世界,战争是难免的,但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是一种秩序的重新建立。怎样避免战争,很简单,让守规矩的人得到鼓励、便利,破坏规矩的人倍感约束、得到惩罚,而不是相反。

滴滴快的战略并购案例研究 第3篇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并购重组是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 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升级转型, 同时实体经济的转型也会推动并购重组的进行。经济转型期是并购重组的高发期, 中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深入阶段, 各领域对依靠并购重组来实现扩张式发展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在互联网公司飞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各个产业中进行并购重组, 互联网O2O领域的公司更加是则是其中的焦点所在。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2015年2月14日对外宣布进行战略合并。滴滴和快的曾在打车软件领域进行过激烈的竞争, 疯狂的烧钱补贴战争后两家公司握手言和。该项合并究其根本也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减少内耗。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 选取移动出行行业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了解并购过程, 深入分析并购的合理性, 识别出可能遭遇的风险。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滴滴快的战略并购属于典型的互联网O2O企业并购, 结合对整个O2O行业的特点, 推演出判断并购重组合理性的共性因素。

2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 (M&A) 包含企业兼并、收购。并购重组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符合效率理论, 并购的协同被细分为三种主要理论方向:经营、管理和财务。Arrow (1975) 认为并购企业通过资产 (如机器设备、人力或经费支出等方面) 的整合, 可以达到经营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Willianson (1975) 曾论证若一个企业的管理资源短缺, 被相对丰富的企业并购后, 将会产生管理资源充分利用的协同效应。盛敏、刘佳、迟飞 (2012) 发现在短期内并购所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被放大, 被放大的是偿债能力, 长期会有紧缩效应。

战略、财务、组织行为和并购后整合是四项能够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Papadakis (2005) 发现影响绩效包括并购双方的相对应规模、并购经验、沟通等。李善民、曾昭灶 (2004) 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案例作为样本, 发现股份比例、支付溢价与收购比例、行业相关联性和规模等可以解释并购后经营绩效的变动。

并购风险主要指在并购前后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杜晓君、刘赫 (2012) 分析风险主要潜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李晓红 (2010) 探讨出高科技企业在并购中将会面临的风险包括政策、财务、协同、知识产权、技术整合等。

3 并购案例描述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从在市场上出现便是最大的竞争者, 战略并购前两者在各个方面存在着激烈的博弈。融资方面, 滴滴总共获得4轮投资, 融资金额总数超8亿美元, 快的也进行达7亿美元的四轮融资。并购前市场份额相近, 产品线相似。2014年双方在“支付+红包大战”补贴竞争中, 滴滴补贴规模超14亿, 快的近10亿。纯粹的打补贴仗是一种畸形的商业行为, 市场已经被打开, 回归理智, 两家开始考虑合并。

滴滴和快的合并过程由管理层主导, 从在深圳的接触到拿所有投资人的签字确认, 最后在情人节对外宣布, 整个过程总用仅仅用了21天时间。2015年2月14日, 并购双方也选择进行100%换股的战略并购。

战略并购合并后公司采用七人董事会的结构管理层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力, 阿里阿巴和腾讯成为战略投资者, 对公司投资资金和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合并后新的企业增加新的期权, 利用期权激励将高管人才留在企业, 避免了把外站变成内战。在品牌方面, 滴滴快的打车转型为滴滴出行, 立意在一站式出行平台, 双方APP接口合二为一成滴滴出行APP;在支付宝和微信都有第三方接口, 在支付方式选择权在乘客手中。

4 并购案例分析

4.1 资本层面

资本推动并购。滴滴和快的背后最大的股东分别是腾讯和阿里巴巴, 两大投资者想通过投资交通领域来实现移动支付的普及, 但补贴大战烧钱规模超出投资人的预期和接受范围, 战略并购是符合投资者的利益追求的, 这是促成各种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购后滴滴出行的主要融资情况如表4-1所示:融资协同效应明显。并购后滴滴出行有着多元化的投资方, 有助于企业多元发展和创新。融资直接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和市场价值, 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已经无法被忽视。

并购后投资如图4-1所示:战略并购完成后, 滴滴出行开始国际化探索。投资美国Lyft、印度Ola及东南亚Grab, 结成战略同盟, 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海外战略投投资是打开国际市场最快最保险的方式, 强化国际运营形象, 也利于战略人才储备, 还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中国市场政策不明朗的风险。

4.2 市场层面分析

市场竞争推动并购。在移动互联网细分领域没有永远的巨头, 滴滴和快的没有绝对的把握在互相斗争时再防范其他竞争者, 因此面对严峻的竞争挑战, 两家公司的战略合并是很理智的一种选择。

合并后产生市场协同效应。既减少了内耗, 还集中两家公司的优势技术、产品人才, 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最优利用, 产生更多的市场协同效应。2015-2016年滴滴专车在用户覆盖率及订单占比方面均以八成的份额保持绝对优势, 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特征, 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市场份额达84.2%。建立出行平台, 平台、司机、乘客形成良性循环, 成为了一个强大地移动出行领域的领导者。

4.3 业务发展

成本方面, 滴滴出行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规模报酬明显的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并购后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也更加明显。营销成本降低, 也避免了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巩固在中国出行APP领域的地位的同时开拓了更广阔的疆土。

合并后企业自身业务拓展是并购绩效的最直接证明, 滴滴出行横纵向发展, 盈利模式的构架基本完成。新企业定位于移动出行一站式平台, O2O服务横向拓展。盈利模式是在短期中可以在通过增值与用车出行高度关联的O2O场景, 获得广告分成及用车服务收入;在长期中积累用户数据, 在不同却相关O2O领域寻找盈利点, 并且盈利增长具有了可持续性。滴滴出行自汽车金融行业和广告方面已经开始盈利。

4.4 风险分析

滴滴出行合并完成后表面看似并不缺钱, 实际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公司后续的融资风险。高估值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必须尽快发展出盈利模式, 使得企业赚的符合股东预期的收益, 减少后续融资的风险。实施多元化战略投资时需要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权益资金的积累规模和速度与企业扩张不匹配时, 便会投向债务性资金, 由此会带来高额的资金占用成本和财务风险, 需要合理扩张。

在移动出行领域, 政策监管一直是创业公司的心头之痛。打车软件的出租车业务在2014才得到法律的认可, 专车抢占了出租车的市场, 利益的诉求使得专车平台在会长时间身处政策的风口浪尖。考虑到反垄断法律, 注意后续发展时各个业务的相关性是否在整合在一起是违反规定, 警惕不要出现垄断行为, 规避反垄断审查风险。

4.5 战略并购合理性分析

通过分析总结出滴滴快的战略并购如图4-3所示, 认为滴滴快的并购是具有合理性的。滴滴快的因为巨额的烧钱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令双方开始考虑停止竞争, 战略目标的相似性使它们选择战略并购。并购的动因和并购后的绩效在此并购案例中相辅相成, 并购的动因在并购后已经逐渐显现出协同效应, 融资的额度和速度都创造了互联网行业的最高纪录;在移动出行行业, 并购后不仅仅巩固了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在盈利方面, 从横纵相关领域的扩展和盈利模式的清晰, 可以对滴滴出行未来盈利看涨的。同时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和可防范性。

5 案例启示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属于典型的互联网O2O企业, 通过本案例分析总结, 可以推演出判断互联网O2O企业并购重组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 如图5-1所示。

判断并购的合理性首先要判断并购前的动因是否合情合理。在互联网的O2O细分领域, 运营模式创新和进入市场要求快准狠, 要时刻保持创新性, 来自资本压力和发展需求, 推动着“抱团取火”的并购发生。动因合理才有合理的并购。

并购后的绩效是判断并购是否合理的核心因素。绩效是对动因的直接回应, 压力产生动力最后变成实力。业务盈利、市场领军和资本无压力是相互促进的, 是并购重组的绩效表现, 各个层次的良好表现和良性循环促进也是并购合理的判断核心。

互联网O2O的深入发展, 在并购重组的背后潜伏着很多风险, 政策、资本、企业竞争等都是不可完全消除的, 但并购后, 资本的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可以评估和合理的规划, 减弱风险。风险在并购中的可预见性和可防范性在一定程度佐证并购重组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Arrow.K.J.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5, 6 (1) :173-183.

[2]盛敏, 刘佳, 迟飞.中国上市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聚焦于放大和紧缩[J].上海管理科学, 2012, (4) :58-62.

[3]Papadakis.V.M.The role of broader context 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gram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mplementation success.Management Decision, 2005, 3 (2) :236-255.

[4]李善民, 曾昭灶等.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9) :60-67.

[5]杜晓君, 刘赫.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经济与金融, 2012, (4) :18-27.

滴滴案例评论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好莱坞 体育电影 风格叙事

好莱坞体育电影在集体表现和个人表现之间取得了平衡,但还是着重突出个人表现,这突出了好莱坞的文化背景,即美国式的个人主义精神。影片还融合了英国足球和拉美足球的不同风格,使得这种平衡适宜更广的文化背景。虽然给圣地亚哥的动作特写主要突出的是他灵活的带球、传球和射门,但是英超联赛的其他球场画面也在试图进一步突出英国比赛的这种“直接风格”,即强调防守反击而不是控球率,圣地亚哥精湛的运球和球员迅速传球射门,从对方球员到球队进攻球员的远距离拦截球,都彰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足球技术风格和文化。影片中所有射門或球被对方控制前的传球都不超过两三次传球,有研究总结了英国足球的这种快节奏风格,即90%的射门得分的传球不超过5次。圣地亚哥作为球星的魅力来自于他怎样消除了这种战术打法可能产生的观众审美疲劳,他更多样化的球技恰好符合欧洲久违的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技术风格,即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带到那不勒斯意甲联赛的球技风格。影片预想复兴这种久违的技术流足球风格,在电影艺术的乌托邦世界中完美的呈现,即有敏锐精准的判断力,精湛绝伦的控球传球技术,在中场和进攻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影片中圣地亚哥接球较早,背对球门而不是正对球门,面对这种非常规球员,既不是前锋(要被紧紧盯着)也不是中锋(留给中场队员防守),常常让对方防守球员不知所措。当纽卡斯尔联队经理问圣地亚哥他在哪儿踢球时,回答说“洛杉矶”,马上意识到经理是在问司职的位置,回答说“在洛杉矶踢球时我是前锋,但我更喜欢中锋,这样我能更好地控制球。”影片除了提到他既能打中锋也能打前锋的创造性才能,也用足球的对话形式来表达一个问题,圣地亚哥来自哪里对经理来说无所谓,因为他自己就是英国移民,重要的是他在球场上的能力,这也表现出好莱坞体育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方式的积极一面。

《一球成名》除了努力淡化或忽视阶级矛盾,还试图调和圣地亚哥乌托邦式自立自强的形象和社会身份带来的困境之间的价值冲突,这在电影呈现的足球风格中得以体现。当圣地亚哥第一次到达纽卡斯尔后,他和经纪人福洛克在泰恩茅斯附近的沙滩上散步,福洛克鼓励他保持自己独特的踢球技术,并认为伟大的球员“敢于冒险,因为他们不认为那是风险,他们控制球,而不是球控制他们。”圣地亚哥在洛杉矶的几场比赛中,着重突出了他精湛的控球技术,这类似天才球员罗纳尔多的风格,能轻松灵活的绕开几个防守队员,有时候还能在射门进球前在防守球员前左右闪躲。正是他这种独特的球风赢得了福洛克的赏识,乃至和纽卡斯尔联队签约。

然而,与福洛克鼓励其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相比,球队经理多恩海姆则希望这位年轻球员能打好团队配合,多传球,因为球衣正面的“纽卡斯尔联队”比背面的“穆内斯”更重要。多恩海姆推崇的球场上的团队概念,是体育题材电影为了呈现现实情况而必须加入的社会团结因素。球队经理要求圣地亚哥采取的团队打法的社会认同,与电影要求观众接受“甘做社会螺丝钉”的资本主义工作精神相一致。主人公的球星之路为此不得不克服社会身份障碍,个人才能和团队合作之间要达到一种社会协调的状态。有学者对这种协调状态做了解释,即使在接球的过程中,球员也会追求集体利益,按步骤来推进进攻或防守,或传球给队友。球员必须从具体情况中做出选择,以什么速度,什么角度,传给谁,并连带何种指示。球员偶尔离开自己的位置或许对球队有好处,但是如何做决定还是取决于球员对比赛战术的理解,以及他是否愿意执行战术等。这是个体和集体的选择,行动和结构的协调。

作为一部定位于全球观众的电影,《一球成名》中圣地亚哥带来的独特球风印证了全球-本地化这一概念。圣地亚哥的拉美球风能吸引全球观众,影片努力符合好莱坞体育题材电影的叙述模式,即圣地亚哥的非法移民社会身份被他独一无二的球技带来的个人成就所掩盖。此外,还要记住他球技的来源,也就是他作为非法移民在洛杉矶这个陌生城市的成长经历。在那种背景下,圣地亚哥创新的球技是有理可循的,他从踢球中唯一能够获得的是满足感,这是一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自立自强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体现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成长的过程中,圣地亚哥的踢球方式能够带来直接回报,但这种回报与获得幸福生活这个承诺无关,而是无法为非法移民和全世界劳工阶级带来直接物质利益的事实。《一球成名》从诸多方面体现了好莱坞体育题材电影最擅长表达的思想主题,讲述一个有才能的球员通过勤奋努力和坚定的信心,克服种种劣势,最终成为球星的美好故事。

参考文献:

[1]黄璐.好莱坞体育电影剧本设计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7-10.

[2]黄璐.运动电影崛起的社会实在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9(1):12-15.

[3]张新萍.电影《卡特教练》对“教体结合”的诠释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1,18(6):63-66.

[4]黄璐.体育电影制作的一般规律[J].体育科研,2011(5):53-

59.

[5]黄璐,兰健,刘颖.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3):17-20.

[6]黄璐.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球队竞技表现的文化哲学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8-22.

[7]黄璐.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写作中的比喻修辞[J].体育学刊,2010,17(7):105-108.

基金项目: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 第5篇

早在1921年,哈佛商学院就开创了案例教学法,在各种生动的情景再现中,激发出更多创新思维,培养了全球身价最高的MBA毕业生,从此哈佛案例风靡世界。作为哈佛案例研究理念的华传播者,哈佛《商业评论》的“HBR案例”也因此备受中国读者青睐。

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开始在中国各大商学院中举办案例大赛,将HBR经典案例与精彩赛事完美结合,为理论与实战、商校与前沿经营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也成为中国的优秀商业管理精英齐聚一堂、激荡脑力的盛典。

在往届的基础上,2006年案例大赛不仅在地域上有所扩展,在推广渠道方面也汇集了更多资源,吸引了全国顶级商学院及亚太地区著名商学院的踊跃参与,并得到众多著名企业、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整个活动期间,除了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以及所有参赛院校的MBA联合会将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大赛实况还将在知名门户网站在线播放,全国各类主流媒体将全程报道赛事盛况。

2006年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国商学院校内比赛和第二阶段校际比赛。校内比赛在全国40所商学院内举行,各商校决出的优胜队将有机会参加第五届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第二阶段校际比赛将邀请中国及亚太地区著名商学院参加比赛。

06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静安区政府的支持下,本次大赛将“如何使静安南京路成为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之一”作为案例命题。

上海静安南京路始建于1862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众多近代历史保护建筑见证着百年文化的脚步,有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组构的上海商业“金三角”,有近1200个著名品牌云集于此,更有各类新建与在建的地标建筑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繁华动感而不失精致幽雅,是今日静安南京路的独特风采。然而,如何更好地规划静安南京路,这个曾经被誉为“西区十里洋场”、上海“黄金走廊”的百年大道,在不久的将来,是否将成为代言世界第六大时尚新都的城市标签?这个话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评论员文章公务员考试案例 第6篇

人民网北京7月26日讯人民日报7月27日将发表评论员文章《反腐倡廉要标本兼治》。全文如下:

厦门特大走私案再次表明:走私滋生腐败,腐败助长走私;打私反腐必须双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打击,让走私犯罪分子闻风丧胆,腐败分子无处藏身,才能把走私和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创造前提条件;不断加大治本的力度,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使走私犯罪和腐败行为得到遏制,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走私犯罪和腐败问题。

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走私规模如此巨大、走私时间持续这么长久,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徇私枉法有关。在海关、港监、商检、边防等监管执法单位对货物、人员进出的管理流程中,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严格把关,走私犯罪活动就难以得逞。然而,正是一些人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放弃职守,甚至支持、包庇、组织、参与走私,才使得厦门关区大门洞开,走私链条环环相扣,犯罪分子图谋得逞。

实践证明,走私与反走私,腐败与反腐败是一场生死的较量。厦门特大走私案被查处了,并不等于斗争结束了。我们应当认识到打私反腐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抓紧当前的工作。要坚决全面地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有效约束权力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标本兼治,要结合“严打”整治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权力制约、资金监控、行为规范和严格管理等关键部位和环节上。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政务的透明度,不断完善人、财、物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以利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和严惩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使权力受到广泛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绝不允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尚在完善过程中,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处在易发多发期。一些犯罪分子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地拉拢腐蚀党员干部。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要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要教育广大党员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要以一些人腐败堕落的教训为镜鉴,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要将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铲除走私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不断取得打私反腐的新成果,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上一篇:镇统战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酒店市场营销策略分析